统计考核制度

2024-07-27

统计考核制度(共11篇)

统计考核制度 篇1

一、制度管理部分

(一)奖励

1、积极主动对一级、二级制度进行制定和修订,并组织制度学习的,每完成一次修订(制定)和学习流程,奖1分。

2、制度编写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认真履行监督和考核责任的,视情况奖0.5-2分。

3、配合企业管理部完成其它制度管理工作的,酌情奖0.5-2分。

(二)扣罚

1、未能主动进行制度需制定或修订,经企业管理部通知仍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度制定或修订的,视情况扣1-2分。

2、对企业管理部拟写的制度,未按要求进行学习的,每人/次扣0.1分。

3、对企业管理部组织开展的制度管理工作配合不力的,酌情扣0.5-2分。

二、统计管理部分

(一)奖励

1、按时报送各月例行报表,视报表数量和质量季度内奖0.5-2分。

2、按要求报送各种非例行报表(企业管理部临时要求报送的报表),视报表数量和质量季度内奖0.5-2分。

3、积极配合集团开展统计体系构建工作的,酌情奖0.5-2分。

(二)扣罚

1、未能按时报送各月例行报表的,视迟交天数扣0.5-2分/次,报表完成质量较差的,酌情扣0.5-2分/次。

2、未能按要求报送各种非例行报表或拒不提供报表的,酌情扣 0.5-2分。

3、未能积极配合集团开展统计体系构建工作的,酌情扣0.5-2分。

统计考核制度 篇2

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DCS的主要特点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1]。 DCS通常采用若干个控制器对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众多控制点进行控制,各控制器间通过网络连接并可进行数据交换。计算机操作站通过网络与控制器连接,收集生产数据,传达操作指令[2]。DCS过程控制站执行的操作指令一部分来自自动判断逻辑,一部分来自手动调控。自动判断逻辑来源于成熟的综合参数调配,手动调控依赖于运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

1需求分析

DCS系统本身并没有统计分析功能,这给日常运行维护和人员考核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I/O卡故障时,需判断是通道问题还是设备问题,只能逐一排除,无法快速、准确地处理故障。手动调控操作在时间和难度上分布不均衡时(例如负荷调节),不能从个人奖惩上体现出差别,无法调动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开发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是DCS用户的普遍需求,本文以王曲发电厂的DCS应用拓展项目为例,介绍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的开发过程。

数据流向如图1所示。

在图1中,1 ~ 5是电厂DCS信号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in plant level,SIS)数据的典型流向,6 ~ 9进入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部分是DCS操作统计考核需要专门开发的特定模块。后台程序启动后,定时从镜像服务器实时数据库中读取需要监测的DCS状态,把状态变化写入关系数据库,客户端发送查询统计请求时,操作统计考核服务器将统计结果回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DCS操作统计结果的产生比较复杂,需要根据操作复杂度产生相应分值,根据时间戳匹配值班记录,并根据奖惩记录判断本次操作是否记分。统计查询与考核功能通过Excel报表形式将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并形成操作量统计日报表、月报表、任意时段报表、个人报表、班组报表、独立设备报表、设备集群报表、机组报表等。

2系统设计

2.1系统规划

1)数据来源。系统收集的设备状态变更数据来自SIS系统和人工补录,班组值班信息由生产单位填报,其他辅助数据(如机构设置、人员基本信息、人员权限分配、考核标准等)由生产单位或管理部门手工录入。

2)使用部门。人员信息和值班数据填报工作由各生产单位完成,考核标准制订和考核结果生成由相关管理部门完成,考核结果汇总、终审后归档,并报厂领导审阅。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管理部门对照设备运行情况,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奖惩考核,并提出相应的督促整改建议。

3)统计方法。系统按照集控、化学、除灰、脱硫脱硝、燃运等进行统计操作。SIS自动统计功能以设备的运行、备用、检修状态的相互转换为依据,以参数变化、电动门的开关状态为补充进行统计,统计方法由各专业专工负责制定。

2.2模块设计

系统模块如图2所示。

1)状态监测后台程序。部署在远程终端的状态监测后台程序以轮循的方式每1~5 min访问实时数据库镜像,查询与数组中设备编号相同的被监测设备状态,如果状态有变化,则将变化情况写入关系数据库,并更新设备状态。后台程序生成的状态变化记录是设备操作统计考核的根本依据。

2)监测项目分类管理。为了方便查看,状态监测项目按照设备归属分组,值班人员按照部门归属分组,每个监测项目在特定时段只能属于一个部门的某个班组。在关系数据库中,每条设备变化记录都有时间戳,统计考核时根据时间戳所在班组进行操作记分。监测项目分类如图3所示。

3)人工录入设备操作情况。有些设备的某些操作没有安装状态监测装置,但其操作次数需要统计, 或者设备状态监测后台程序没有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人工补录操作情况。人工补录是对自动监测必不可少的补充。

4)人员班组管理。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可以设置电厂组织机构、人员归属等。

5)设备操作和班组考核标准管理。设备操作次数、班组考核的标准和依据通过此模块维护。修改标准后,之前的考核结果不受新标准影响。

6)考核结果生成。输入时间条件,根据考核标准和设备操作记录,可自动生成考核结果。

7)设备运行分析和检修备忘。根据设备动作记录的时间分布,分析设备健康状况。设备检修后,可以将检修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看。

2.3数据库设计

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只有后台程序设计涉及到实时数据库,考核的主要操作对象是关系数据库中的内容。后台程序筛选读取实时数据库点表镜像; 关系库中的基本表包括设备表、监测项目表、状态变化表、用户表、值班表、考核情况表、设备检修记录表等。用户视图包括操作量统计日报和月报、任意时段报表、个人报表、班组报表等。

3系统实现

3.1数据库选择和系统架构

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使用并发处理能力强、 安全性高的关系型数据库,安装在专门的服务器上。 考虑到兼容性和成本,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 2008[3],并采用双硬盘和多种备份策略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采用C/S模式开发数据采集程序,采用三层B/S模式开发管理统计程序。 系统将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单台服务器上, 简化了开发、部署和维护的过程。程序发布环境为微软 .Net Framework 4.0,浏览器通 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局部实时刷新采用AJAX技术[4]实现。

3.2权限模式

系统用户众多,这些用户处于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的级别和权限,其从系统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职权也不同,这就要求系统提供一种权限管理模型来控制用户使用系统的权限。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权限管理模式[5],并将这一模型通过应用程序菜单来实现。先把操作划归给角色,再把角色授权给相关人员。不同角色用户登录时,系统自动为其分配相应的操作菜单。

系统按照权限差别划分了系统管理员、操作项目管理员、操作明细管理员和一般用户4种角色。 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人员机构信息,操作项目管理员负责设备和操作项目管理,操作明细管理员负责操作明细增、删、改和操作得分划分,一般用户可以查看操作得分明细。查看操作项目和操作得分明细、 进行汇总统计则是公共操作。

3.3典型模块

在浏览器中打开DCS操作统计考核系统网址, 在登录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核对无误后根据用户角色跳转到相应的功能页面,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功能菜单。用户功能菜单如图4所示。

1)操作项目管理:操作项目管理员登录系统后,点击左侧窗口的子类别名称,可以查看属于该子类别的操作项目,管理操作项目界面如图5所示。通过此页面可以跳转到相关功能页对项目进行增、删、改操作。

2)划分操作次数:自动监测产生的操作明细,需要手工划分操作次数。操作明细管理员登录系统后, 点击操作明细右侧的编辑图标,即可进入操作次数划分页面。操作次数划分界面如图6所示。

3)手工添加操作发生明细:进入添加操作明细页面,在此页面选取操作项目,填写操作时间,选取操作人员和相应操作分值,即可添加操作明细(见图7)。虽然操作项目已经按照类别划分,但由于数量太多(4 000多项),人工查找比较费时,采用AJAX技术根据输入操作名称的关键词更新匹配项,提高了查找效率。这里的关键词检索支持字母和全拼, 例如“主汽门全关闭试验”,输入前4个字的首字母 “zqmq”即可被快速检索到。

4结语

统计考核制度 篇3

关键词:考核成绩 统计分析 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58-01

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科学、公正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与效果的手段之一。教师对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既是一个结果评价,同时也能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过程。它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发现自身施教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改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往往采用完成试卷方式获得。考核试卷一般由多种题型构成,每一题型又有多个小题。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答题结果评判后给予得分的总和即为考核成绩。当然,试题的难易度也会对成绩造成影响,故这里的考核试卷是指标准参照考卷,即以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标准作业为基准的试卷。如何全面、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现提出一个数理统计分析模式,以求探讨。

该模式设计的主体思想是:描述总体成绩的分布,计算总体均分,比较各题型对成绩的影响,找出得分或失分关键题,分析原因。个体成绩的评价,则先确定其在总体中的排名,再进行比较。

1 总体成绩的统计分析

总体成绩指参与考核的所有学生的整体成绩。它的分析有助于评价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和不同时间(年度)的课程教学情况,还可通过各题型和各题之间的比较,评价学生整体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 总体成绩分布

意义:评价学生成绩的整体水平,确定一定比例人数的分数范围,即学生的成绩在多少分数段范围内所占的百分比。如60~69分数段内的学生占21%。方法:按分数段编制频数表,统计各组的人数,计算构成比,直接反映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的比重,也可用表格和图形方式显示。图形有构成比直条图、圆形图等。

1.2 总体平均成绩

意义:反映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集中趋势及总体水平。有时还可依此确定合格标准,决定个体成绩能否通过,以消除试题难易程度造成的影响。方法:可选用算术均数和中位数两指标求得总体均分,再根据标准计算合格率。应用时总体均分偏高或偏低,都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寻找原因。

1.3 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判断题型因素对得分的影响,分析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推断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步骤一:求出转化系数,将各种题型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成100分)。步骤二:将每位学生该题型所得分数乘以转化系数,得该题型标准化得分。如:填空题总分为20分,某考生得12分,求得的转换系数为100/20=5,该考生填空题标准化得分为12×5=60分。依此类推,求出各题型的转化系数和标准化得分。步骤三:分别求出各题型标准化得分的总体均分;步骤四:运用单因素分组的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判断各题型得分的差异。若结果具有显著性,即可确定学生的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

1.4 主观题与客观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主观题和客觀题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以推断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描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妥当。方法:同前,只是将题型分为两类,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总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求出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标准化总体均分,再进行两均数间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1.5 主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在各题型成绩差别有显著性的前提下,比较主观题内部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能更具体地分析出各主观题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同时还为进一步确定影响学生成绩的具体小题提供依据。方法:将属于主观题的各题型的标准化得分进行比较,判断均分差别的显著性。

1.6 客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及方法同主观题,对象为客观题内部各题型。

1.7 同题型内部各小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学生总体得分最多或最少的具体题目,从而推断学生总体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在同一题型中对各小题的得分人数统计比较。

1.8 多班级同课程成绩的比较

意义:分纵、横两方向比较。纵向比较指按时间先后进行不同年度同课程间的比较,可评价同一或不同教师间教学水平随年度变化提高的程度,也可评价采用同一或不同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及不同年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横向比较指同年级、同时间内各班级的比较,可评价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也可反映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方法:计算各年度各班课程成绩的均分,并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描述各班成绩分布情况。

1.9 不同课程之间的比较

意义: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方法:比较各课程间的总体均分及成绩分布情况,判断差别的显著性。

2 个体成绩的分析

意义:评价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原因,为提升个体成绩提供数据依据。方法:用均数±标准差的方法,确定个体成绩在总体中的地位,统计主、客观题及各题型得分情况,找出主要失分题。

项目和能源统计管理考核 篇4

权属单位:

考核时间:

序号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基本分

本项得分组织建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20 分)

按规定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职能源统计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变更做了报备,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

100管理制度健全情况(15 分)

能耗计量和统计制度完善,能耗原始数据和基础资料有台账,能够按照公司要求及时报送能耗统计季度报表和低碳交通信息半年报和年报,数据准确、合理;内容系统全面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能源目标考核情况(15 分)

权属单位每年年底对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形成检查结果总结材料或自查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可行性强的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BT 项目基础考核(25 分)

根据进度、成本、质量、合同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按上述四项考核实际得分合计*25%资金回收考核(25 分)

回购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应该到位资金)达到 80%得满分,超出一个百分点加 0。5 分,低一个百分点减 1 分。奖分项

项目受业主现金奖励合计(万元)

县直部门社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篇5

为提高社会统计工作水平,完善激励机制,根据省、市统计局对统计基础建设规范标准的要求,结合县经济社会目标责任考评指标的业务特点和主要职责,特制定县直部门社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县直涉及经济社会目标责任考核指标的各有关局、中心。

二、考核标准

各项工作要

符合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在报送时间上,应在规定的截止日18:00时之前报送。凡邮寄的均以收到的邮戳日期为准,网络上报的以计算机记载日期为准。

考核评比实行百分制考核,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取前3名作为部门社会统计先进集体。

(一)、社会综合统计报表:(70分)

1、及时性:(10分)

全部报表和数据按规定时间上报得10分。各责任单位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复印件报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考评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报一次,每季度末10日前报统计局。提前上报,加2分;迟报1天扣2分,累计扣完10分为止。

2、准确性:(40分)

所有报表和指标都符合制度规定,无技术性、逻辑性差错得40分。有一笔差错扣2分,连带性差错有一笔扣1分。上报数据三天以内主动更正差错不扣分。对拒报《××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报表或报表数据有重大问题而未及时更正的,将取消评比资格,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按《统计法》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3、全面性:(10分)

填报单位不重不漏,指标填写真实齐全,得10分。重报或漏报一个单位扣1分,扣完为止。空表或没有加盖单位公章的报表,按漏报处理。

4、报表说明和数据评估:(10分)

有报表说明包括单位变化情况、主要指标变动及原因,对本部门主要数据进行科学评估的得10分。

(二)、社会统计分析资料:(10分)

每年至少写统计分析2篇,统计信息5篇,得10分;多一篇分析加2分,多一篇信息加1分;少一篇分析扣3分,少一篇信息扣1分。

(三)、统计法制培训工作:(10分)

积极宣传贯彻《统计法》,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向当地统计部门反映,积极配合统计部门搞好数据质量检查(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和统计执法检查。

积极参加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

(四)、社会统计其他工作:(10分)

对本部门或行业的社会统计工作有创新的,如一次性调查、编印社会统计资料,承担社会统计科研课题,联合统计部门进行调研等每开展一项得5分,最多10分。

三、评比周期

为与年度全县部门社会统计工作会议时间衔接,评比周期定于上年12月1日至本年11月30日。

四、实施时间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比表彰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先进工作者从获得先进集体奖的单位中评出。

统计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6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 ABD )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 BCE )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A )

A、300人以下,300-500人 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 D、300人以下,310-500人 E、299人以下,300-499人

4、在工业普查中( BCE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BE )。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CD )。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四、简答题

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含义?

答:统计有三种理解: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三者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2、什么是变量?举例说明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答:变异标志可以是品质标志,也可以是数量标志。变异标志又被称为变量,即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在统计中的变量是用于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都是变量。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比如商品销售额可以是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等等,这些数字就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举例离散变量:对家庭总体按家庭成员数分为以下几组:一个人的,两个人,三个人的,四个人的,五个人的,六个人的组,这里“两个”“三个”等,就是单项式分组的组名称,具有离散型数量特征

举例连续变量由于不能一一列举变量值,帮不能作单项式分组,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如,工人按工资分组,可作如下组距式分组:1300~1400元,1400~1500元,1500~1600元等。

3、请分别说明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

(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

4、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计

5、请根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

②确定全距

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③确定组距和组数

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

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

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

④ 确定组限

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

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

⑤ 编制变量数列

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

6、统计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统计考核制度 篇7

一、过程性考核的引入

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量化值与统考成绩按权重综合出总成绩, 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国从2008年起有部分省市率先开展试点, 试点中过程性评价权重一般设置在25%∽30%, 即学科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75%∽70%+过程性考核成绩×25%∽30% (按百分制计算) 。有的试点单位将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限制在专业核心课程内, 占学科考试计划总学分的40%∽55%。根据试点情况综合来看, 过程性考核体系指标及指标权重一般设置为: (1) 到课率及学习时长 (30%∽33%) ; (2) 作业练习和阶段测评 (30%∽33%) ; (3) 综合测评 (30%∽34%) ; (4) 学科扩展思考 (10%∽0%) 。实施方法分网络教学和实体教学两种。在网络教学中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时长、知识点回答正确率、作业提交次数和成绩、测试成绩、答疑和互动活跃度。在实体教学中记录或客观评价者有学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督导。通过多试点单位实践, 当过程性考核成绩权重设置在30%时, 能有效提高单门课程通过率8%∽9%。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是自学考试学习评价由唯一标准、单一形式的教育测量朝多元、全面、客观的教育评价发展的标志, 能够有效解决三个问题。 (1) 自学考试制度与教育形式的矛盾。长期以来, 人们争论自学考试究竟是一种考试制度还是一种教育制度, 以统考成绩为最终结论使得自学考试教育朝“应试”方向偏移, 导致考生和助学单位以研究考题作为学习目的, 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容易滋生出“助考不助学”“考前押题”“舞弊”等投机行为。 (2) 教育手段简单、陈旧, 无法跟进“终身教育”理念。国家统考采取笔试作为唯一测验方法, 偏重于理论和考试技巧而忽视考生在技能、实践操作、实际运用、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上的提高。传统面授方式也存在工学矛盾突出而难被广大求学者接受的问题, 需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完善现代学习方法; (3) 反馈机制不全, 学生认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以考试结果来作为考生的认知诊断有滞后性且结论单一, 考生不能正确把握考试大纲中“识记”“领会”“应用”的要求标准, 无法及时得到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状况的信息, 也不利于自学考试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使得自考教育存在知识系统性和学习效果差的缺陷,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难以提高,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从统计学视角观察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一) 单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提高的局限性

以测试方法测量学生学习质量, 试卷需要通过“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分析。其中“信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测试过程中, 一份测试试卷相当于一个抽样样本, 它相对于该学科所有知识点的总体而言, 样本容量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 由于试卷题量有限, 所以客观存在的代表性误差制约着测试的“效度”。在实际工作当中, 我们很难准确评价一次性试卷的“效度”, 因为我们作为评价标准的真实量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量, 而一次性考试存在的局限还不仅是测量信息滞后, 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偶然身体因素等主观原因或者采取一些不合法的考试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测试的“信度”, 造成一定的失真, 影响抽样估计的优良性。

(二) 点估计存在偏移现象

自学考试属于“一次性过关型考试”, 以60分值为估计参照点:60分及以上为及格, 表示通过该门课程测试达到标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表示未通过该门课程需要重新学习。“60分”作为估计参照点应具有优良性, 体现出估计点的“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上述失真的影响, 估计参照点会出现一定的偏移, 以至于产生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学科成果与考试结果不对等的现象。

(三) 过程性考核有效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可以修正代表性误差, 在实践中每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基本综合了学生10次以上的到课记录、5次以上作业情况、5次小测试和1次综合测试、学科扩展思考记录, 而多个样本平均值可以减小代表性误差, 提高测试“效度”。过程性考核评价由多个个体提供, 比较客观全面, 弥补了测试者单方数据出现的“信度”失真问题。

(四) 过程性考核修正估计点偏移

根据点估计来判断整体水平而完全没有误差, 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给予一个区间估计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置信度, 如下图。

由曲线和轴所包围的面积等于1, 则抽样平均数落在某一区间的概率就可以用曲线在这一区间内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反之,

根据试点单位设置的权重 (以30%为例) , 可以计算出综合了过程性考核成绩后, 点估计由60分扩大成估计区间60-60×2/7≤X×60+60×2/7, △X=tμx=17, 使得抽样平均数落入区间概率增大, 但是考虑到一些考生没有参加过程性考核或只参加课程部分的过程考核阶段, 该部分学生学业成果只能依据国家统考成绩来进行衡量, 所以估计区间上限只宜为60, 则估计区间为:60-60×2/7≤X≤60, 落入区间的抽样平均数均可认为达到考试合格标准。

三、合理设置过程性考核方案

以过程性考核成绩修正国家统考成绩, 须建立科学严密方案, 防止出现纳伪错误。 (1) 需要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进行保护; (2) 遵循考生自愿原则; (3) 慎重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权重, 不宜过大或太小, 以免对国考权威性和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4) 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结合专业发展动态改革课程内容, 大力发展专业建设; (5) 合理构局过程性考核指标构成和分配, 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点检测, 应做到基本知识点全覆盖, 进一步减小抽样误差; (6) 建立监督及责任人制度, 对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提供、登记、汇总、上报要多次复核, 慎防出现登记性误差。

四、科学导向过程性考核的发展

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 持续推进, 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首先, 各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分析和看待过程性考核涉及公平问题的异议, 通过试点反复测试自学考试“四度”和估计区间取值范围, 深入研究过程性考核的构成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衡量过程性考核和国家统一考试的权重分配, 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自学考试评价综合体系。

其次, 主考院校要发挥专业特长, 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 适当扩大过程性考核课程覆盖面, 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服务于社会, 从关注社会效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出发为自考考生提供方便、高效、低费、课程全覆盖的网络学习途径。在考核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践及技能测试, 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

再次, 助学单位应当明确过程性考核在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制度上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考核方案公平公正地对自考学生进行学习记录, 并逐级汇总、上报真实、有效的考生成绩。

最后, 考生要传承和发扬自学考试优良的学习传统, 在学习中锻炼意志品质, 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提升生存技能。

五、结语

引入过程性考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持续发展中的新思路, 需要加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 这样才能使自学考试向终身教育转型, 保持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摘要:引入过程性考核是近年来自学考试改革的综合举措之一。形成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是加强自学考试内涵建设, 完善教育制度的新思路。在试点过程中, 由于各试点方案不同引发了一些异议。本文从统计学原理视角分析, 辨析过程性考核能有效解决单一测试对客观事实反映的局限性, 而且具备优良的实操、可控和扩展性能。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考试测量,综合评价,自学考试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统计学原理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小议工资统计新制度 篇8

从指标设置情况上看,新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对从业人员的性质、级别、工资构成等内容进行了细化,能够反映大部分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情况,但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此,笔者想对新制度提几点修改建议,以期对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所帮助。

保留“港澳台和外籍人员”设置,提高指标精细化程度

在以往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中有反映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及其劳动报酬情况的指标。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大型单位较多,特别是大型金融单位、跨国企业众多。在这些金融单位、跨国企业中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的比例较高,而这些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建议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继续保留这部分指标,不但可以更好地反映各单位吸引国际人才的情况,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大陆人员的工资状况。

加入“北京地区从业人员情况的其中项”,增强为企业服务能力

政府统计部门作为国家职能部门,各项报表、数据对国家以及各部门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资统计报表作为惟一一张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用工及工资情况的统计报表,对政府制定社会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基数以及确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额度等都起着直接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每年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时,相关部门均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上一年度的工资统计报表,根据报表中的在岗职工数核定残保金的额度。但是工资统计报表的填报口径是以法人单位为原则进行填报的,包括了外地分支机构的数据,而大部分企业的外地分支机构在当地也缴纳残保金,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单位北京本部残保金多缴的现象。

建议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增加反映北京地区从业人员情况的其中项,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增设“管理人员工资水平”指标,增强数据解读能力

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市统计局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等数据,这些数据的来源就是每年的工资统计报表。每年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在公布这些数据时都会造成社会舆论的较大反响,工资“被增长”、“被平均”等名词也由此诞生。在2011年8月进行的国家企业一套表试点中,《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表中有管理人员及其工资总额指标。在包括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等5个行业、1940家被调查企业中,管理人员比例为19.5%,而管理人员工资总额占比则高达37.4%。由此可见“被增长”、“被平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建议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增加反映管理人员工资水平的指标,这样在公布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等数据时可以按级别公布、“对号入座”。

统计考核制度 篇9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是统计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与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相辅相成。但是与基础知识点的考核不同,知识点的要求主要为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实践的要求主要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将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的考核目标细化为三个部分:考查学生将实际问题对应统计学知识点的能力;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结果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

3.2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的考核方式

与知识点考核一致,统计学实践的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平时包括课堂训练与课后练习作业。期末考核为实践报告。在合适的时机教师可以请同学在课堂显示统计软件操作,并且给予积分奖励。教师布置作业时不仅要布置关于知识点的传统书写作业,还应该布置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实践作用,主要为统计软件操作、统计软件结果解释说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且提出对策建议。

3.3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的考核评分

实践的考核评分与考核方式保持一致,其总评成绩由平时分与期末分两部分决定。实践的平时分主要根据课后练习作业、课堂相关表现及积分给分,满分为50分。统计学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根据选题完成一项统计实践,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及解释,最终给出结论及对策。实践期末分主要根据统计学实践报告给分,满分为50分。统计学实践的总评为平时分加期末分。

求解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八大矛盾 篇10

日前,在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的统计制度方法研讨会上,北京市统计局总统计师侯小维的发言在与会人员中产生很大反响。侯小维站在首都统计系统全局的角度,在总结近十年来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面临的矛盾和前瞻性问题。统计制度方法是统计工作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如何看待进步,怎样破解矛盾?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侯小维。

■ 十年改革亮点纷呈

《数据》:近年来,北京统计系统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政府和社会统计信息需求。具体说来主要有哪些体现,发挥了什么作用?

侯小维:从工作层面来讲,北京市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重视基础建设、紧贴北京实际、力求满足需求、稳步推进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指标体系建设,重需求、打基础、深挖掘。政府统计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指标内容来体现。北京统计系统始终坚持从需求出发设计指标体系。在满足国家报表制度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本市发展的需求。近几年,北京重点反映的内容有:总部经济、上市公司、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功能区、旅游区、特色功能区、会展业、房地产和物业,以及反映科技园区和开发区特点的指标内容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北京的经济结构特点,也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目前统计部门自身共有基础指标3300余个,与部门报表制度收集的部门基础指标相比,各占半壁江山。与此同时,重视对基础指标的挖掘分析工作,形成了反映各类研究专题的指标体系和指数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操作,形成制度。标准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出台的相关标准,如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高技术产业分类等行业划分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提出了若干个地方统计办法,包括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统计分类办法。同时,重视加强制度标准建设,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中,建立元数据标准体系,在统计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查方法体系建设,创建北京模式,整合部门资源。在常规统计中,规模以上单位实行全数调查、规模以下单位实行抽样调查和有依据推算的调查方法;周期性普查实行全面清查的调查方法;反映热点问题的专项调查采取一次性调查的统计调查模式。目前,北京市制发的各类常规年定报基层统计报表制度共39种,每年完成专项或一次性统计调查任务近百项,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较好地体现了为首都经济服务的要求。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资源优势,解决了统计调查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统计报表制度建设,坚持和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统计基层单位“一套表”制度日趋成熟,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指标重复、软件环境不统一、各专业101库不统一、统计原则不统一、一个单位面向多级政府统计机构等统计管理上的难题。2007年以来,北京市认真梳理了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需求,建立了包括工商税务等11部涉及90余个职能部门的报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出多门、制度不规范和凭个人关系收集部门数据的现象。

——统计调查方式,智能化统计调查形成特色。适应调查群体特点,统计调查方式更加依赖于网络和电子技术,形成网上在线、电话直访、PDA采价、电子记账、遥感监测等智能化的便捷的统计调查模式。目前除个别安全保密单位采用纸介外,常规调查规模以上单位全部实现网络报送数据。统计调查方式的改革在减轻调查单位负担、提高数据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管理渠道,坚持“经营在地”,明确层级职责。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推行了以区县“在地统计”为主体,单位直报为补充的统计工作管理模式。无论调查单位隶属关系归属哪一级,也无论该调查单位在哪里注册,均按其经营所在区县管理,其经济量增加值也计算在所在区县。同时,建立了专业联动制度,即一个单位的所有专业归属一个区县统计。明确了市、区两级职责分工。与此同时,结合2006年进行的“撤科建所”的街乡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各区县亦明确了区县与街乡统计所之间的职责分工。

——重构统计流程,建立“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机制。在这个系统中,从逻辑上实现了三级统计机构和各专业部门按照业务流程在一级平台上工作,从而增加了规范性和有序性,降低了随意性和无序性。同时,既可满足现行统计业务部门按专业报表全过程管理的需要,也可满足条件成熟后,各级机构按业务工作流程以调查单位为管理对象,跨专业处理数据的需要。

——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依计划行事,按制度管理。认真履行调查项目审批职责,做到“三个不批”,即重复的项目不批,没有依据的调查项目不批,没有填报方法和指标解释的不批,基本保证了指标内容的惟一性,提高了政府调查项目的权威性。加强调查项目的计划管理,基本实现了任务、力量和经费的统一。近几年,除常规年、定报统计任务外,每年完成的专项或一次性统计调查任务近百项。

■ 破解矛盾任重道远

《数据》:能否深入分析并有力地破解矛盾,决定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方向,也影响着统计的科学发展。据悉您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面临的矛盾和破解的方式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侯小维:从大的背景来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统计自身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政府和社会对统计的需求日益增多。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需求又要产生。因此,不断地满足需求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将成为常态,成为必然。当前,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有八大矛盾。

——满足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与基层统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北京市统计工作多年来一直把满足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注重解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统计指标上努力做好“加法”与“减法”的工作,但仍然不尽人如意。这边说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能满足需求;那边又说要减轻基层负担,下大力压缩统计内容。到底什么是主要矛盾,如何做到既满足统计需求,又能有效地解决力量“适应”?这成为多年困扰我们的难题之一。近几年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充分论证需求合理性的基础上,仍把重点放在满足需求上,基层负担通过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采集方式来解决。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与财务核算原则的矛盾。GDP核算的原则是常住单位原则,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形成增加值的经济体,无论它是法人单位还是产业活动单位都是核算对象;而目前财务核算是法人核算原则。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多产法人单位,填报的财务数据中已包括了全部下属产业单位的数据,而能够独立核算的产业单位也独立填报了财务表,同时报到上一级统计部门,这样数据就出现了重复;二是按法人核算的财务数据不能满足核算行业增加值的要求,一个法人存在多种经营的情况非常普遍,体现行业特点的活动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活动中,按照法人核算的财务数据无法将行业活动剥离清楚。

——地区经济总量与总部组织形式核算的矛盾。各省数据之和大于国家数据,各地区数据之和大于省市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是人口指标还是某一个经济量指标都有这种现象发生。这里有数据质量问题,但也有企业组织内部核算形式与统计方法制度的矛盾。据对具有多级法人的总部单位的实际调查,实际工作中按法人做数据剥离非常困难,财务数据的剥离更加困难。这也是造成地区数据与全国总数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统计的专业性、统计宣传的滞后性与社会不理解统计的矛盾。经常听到媒体质疑统计数据,存在着社会各界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不理解甚至不信任的问题。由此,反思我们的工作,一是应加大统计宣传力度,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宣传,对民众要多宣传、反映与民生有关的统计内容。二是统计宣传要尽量通俗化。统计的确是科学,但它是一门可懂的科学。要通过通俗化的统计宣传,使公众能听得清、看得懂,既掌握数据,又了解数据的背后。

——为各级政府服务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清理清查统计报表工作的安排,北京市对报表制度的指标逐一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满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的指标内容占80%以上,满足其他方面需求的调查内容不到10%。统计部门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是政府,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应更多地了解社会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服务,从而使统计调查内容能为百姓提供更直接的服务。

——统计数据的多渠道多口径与发挥部门数据资源作用的矛盾。发挥部门数据资源作用是弥补统计数据资源缺口、解决调查力量不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政府各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各自职能服务,便出现了反映同样的问题不同部门用不同指标反映的现象,如反映本市人口的流动性的问题,统计局用外来人口、公安局用暂住人口、流管办用流动人口等。由于不同部门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使数据的使用者云里雾里,搞不明白。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统计依法履行保密义务与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矛盾。近年来,在审批部门调查项目时严格把关,砍掉了许多与统计部门重复的内容,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做得仍不彻底。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数据除了上报国家和统计部门作分析外不能提供他用,而政府其他部门为了对数据进行深层分析要求共享基层统计资源,这就出现了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扩大“一套表”调查内容,变企业对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为企业对政府所有部门的“一套表”。

——统计事业发展与统计科研滞后的矛盾。在目前的统计科研领域中,更多地是对经济形势以及各种专题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但有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被忽略了,这就是对统计自身科学的研究,更多地是体现在方法制度领域,而这个领域正是我们的当家领域,独有领域。北京曾经开展了统计改革项目的研究,如“在地统计”课题,已付诸实施;结合北京需要研究了各类产业的统计方案等,但相对于统计事业发展形势和面临的各类统计难题来说,统计科研仍然滞后。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统计改革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科研工作。

采访札记

统计考核制度 篇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为此,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 实现各个地区的优势互补。

要得到关于不同地区的深刻认识, 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分类比较。本文尝试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谱系聚类法等多元统计方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选择适当社会发展指标对我国各个地区进行分类, 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论, 开拓了一条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量化考核问题的新途径。

二、统计指标的确定

长期以来, 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 没有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资源环境成本计算在内。“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即绿色GDP, 也就是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而得到经过调整的GDP, 很自然地成了人们的选择。[2]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陷, 即核算指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由于指标数增多了, 解释效果难以确定, 影响统计结果的权威性。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从经济、人文和环境方面各取有代表性的两个指标, 即人均GDP、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预期寿命、人均卫生人员数、单位GDP废气排放量以及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来综合考核各地区的社会发展。

三、本文所用数学模型[3][4]

主成分分析是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工具。它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的结构关系出发, 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 (主成分) , 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样品之间定义距离, 在变量之间定义相似系数, 距离或相似系数代表样品或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按照相似程度的大小, 将样品 (或变量) 逐一归类, 关系密切的类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 然后逐步扩大, 使得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 直到所有的样品 (或变量) 都聚集完毕, 形成一个表示亲属关系的谱系图, 依次按照某些要求对样品 (或变量) 进行分类。

四、分析过程

首先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得到所需指标。[5]

接下来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上述六个指标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为只需采用三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即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各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

最后根据因子得分采用谱系聚类法, 确定分类数目为5类。

最后的分类结果为:第一类, 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 广东、浙江等20个省份;第三类, 宁夏、内蒙古等6个省份;第四类, 山西;第五类, 西藏。

五、主要结论

(一) 北京、上海和天津属于一类, 这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也说明了我们分类的合理性。

(二) 西藏作为单独的一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由资料可知, 西藏的经济环境发展指标靠前而人文指标靠后, 导致了它的独特性从而独自成为一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西藏的主要发展目标应该是加大医疗卫生建设力度,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提高人均寿命。

(三) 山西为什么会成为单独的一类呢?由资料可知, 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单位GDP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都位列全国第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山西应该尽快地把改善其工业结构提到发展日程上来。

(四) 第三类地区明显属于我国西部地区, 而同样作为西部地区的其他省份为什么会成为主要包括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类的成员呢?运用其他一些手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必将得出许多有用的结论来。

六、研究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考核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引进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数值分类一方面帮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关于各地不同发展特点的认识, 另一方面, 也说明适当选择统计指标以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量化考核是可行的。

摘要:我国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对各个地区发展情况的正确认识, 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各个地区进行量化考核。本文利用2007年统计数据, 选择绿色GDP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谱系聚类法对各个地区进行数值分类, 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论, 开拓了一条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量化考核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主成分分析,谱系聚类法,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中国发展.2002年第一期:43-45.

[3]朱勇华.应用数理统计.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4]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鹧鸪天,鹧鸪天吕胜己,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下一篇:九一八事变观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