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精选11篇)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硅的结构特点、性质、用途、存在及制备方法。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硅的存在、性质和用途。3.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对比、练习●教学用具 投影仪
两条干燥的布条或线绳(其中一条在硅酸钠溶液中预先浸过)、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请大家看课本彩图中的硅单质照片。
[师]别看它看起来灰溜溜,它自己及它的化合物的作用却是大得很。大到高科技领域,小到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硅及其化合物的踪影。当今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更是与人们对硅的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二节 硅和二氧化硅
[过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元素含量居于自然界第二的硅单质的性质。[板书]
一、硅(si)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145的第一、二自然段,总结出硅的存在形态、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阅读]
[问]硅元素以什么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硅元素主要存在于什么物质里?
[生]硅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硅元素主要存在于地壳的各种矿物和岩石里。[问]硅有几种同素异形体?分别是什么? [生]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问]为什么晶体硅的熔沸点高、硬度大? [生]因为它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问]硅的导电性怎样?
[生]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是半导体。[师]很好。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如下:
[板书]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有两种同素异形体。(1)物理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半导体。
[过渡]那么,硅单质的化学性质又有哪些?其与同主族的碳相比,是否一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板书](2)化学性质
[师]请大家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碳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碳单质在常温下性质稳定,高温时可与氧气等活泼非金属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常做还原剂。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硅的性质是否也如此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46第一自然段进行总结。
[学生阅读后回答]
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硝酸、硫酸等起反应。加热时,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如它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师]对。我们可把上述硅单质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讲解并板书]常温下性质稳定
si+2f2====sif4 si+4hf====sif4+2h2↑
si+2naoh+h2o====na2sio3+2h2↑ si+o2 sio2 [过渡]物质的用途由其性质决定,硅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硅什么样的用途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46第二自然段和课本p147选学内容“硅的用途”。[板书](3)硅的用途
[学生阅读后回答]可以用来制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太阳能电池,还可以用来制造变压器铁芯及耐酸设备等。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电子工业上所用的硅,都是纯度很高的硅,而由我们刚才所学知识知道,自然界没有单质硅存在。那么,我们怎样制取硅呢?请大家看课本后回答。[板书](4)硅的制法
[学生看书后回答]我们使用的硅,都是从硅的化合物中提取的。工业上用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取硅。
[师]注意!上述反应中的产物是一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另外,通过上述反应所制得的硅只是粗硅,用做半导体材料时,还需将其提纯。
[过渡]硅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受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硅的最高价氧化物——二氧化硅的性质。[板书]
二、二氧化硅(sio2)[问]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都是第ⅳa族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呢?请大家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回答。
[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本身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碱反应,是酸性氧化物。
[师]大家回答得很流利。请问,有没有固体的二氧化碳? [生]有!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师]干冰可以用来人工降雨,为什么? [生]因为干冰有易升华的性质。
[师]那么,二氧化碳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硅是否具有呢?请大家看课本有关内容,比较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板书](1)物理性质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它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
[板书]坚硬难溶的固体,不溶于水。
[过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比,是不是也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板书](2)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与碳反应
[找一个同学把答案填写在胶片上,不足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 注:[上表答案]
sio2+4hf====sif4↑+2h2o不反应
[师]从上表可以看出,二氧化硅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发生化学反应,而二氧化硅却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这也是工业上用氢氟酸雕刻玻璃的反应原理。以上两点,属二氧化硅的特性。由此,我们可总结出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为:
[讲解并板书]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
[问题探究]为什么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生]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和碱起反应,容易使玻璃瓶塞和瓶颈粘在一起而不能打开。[师]很正确。
[过渡]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其他矿物共同构成了岩石,天然二氧化硅也叫硅石。砂子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石英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水晶是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硅。请大家看课本有关内容,了解它们的用途。并总结出来。[板书](3)用途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氧化硅可用来做光导纤维;石英可用来做石英钟、石英表,耐高温的石英玻璃;水晶可以用来制造电子工业中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眼镜片等,含有有色杂质的石英,还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轴承,耐磨器皿和装饰品等。[师]大家回答得很全面。
[师]确实,二氧化硅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但有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使人患硅肺病,请大家阅读课本p148“二氧化硅粉尘的危害”的内容。[学生阅读后]
[师]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在将来发明和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控制空气中粉尘的含量,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那么,硅酸是怎样的一种酸?它怎样制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板书]
三、硅酸(h2sio3)
[师]从上一节我们比较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知道,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要弱的酸,它不溶于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固体。[板书]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弱。
[师]硅酸可通过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得到,如:
[讲解]生成的h4sio4叫原硅酸,是一种白色胶状物质,不溶于水,在干燥的空气中易失水变成硅酸。硅酸在加热条件下会进一步失水得到二氧化硅。[板书] h4sio4====h2sio3+h2o h2sio3 sio2+h2o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的硅酸钠,是一种可溶性的硅酸盐,而其他硅酸盐多数是不溶于水的。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质量的5%。
[板书]
四、硅酸盐
[师]请大家看以下实验。[演示实验]取两根一样的干燥布条(其中一根在硅酸钠溶液中浸过)在火焰上燃烧。[问]两根布条燃烧的情况一样吗?现象有何不同? [生]不一样。一根很容易燃烧,一根不燃。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答案在这里![板书]硅酸钠(na2sio3)[讲解]不燃的布条是由于我预先在硅酸钠溶液中浸泡并晒干的。这也是硅酸钠的用途之一。硅酸钠的水溶液俗名“水玻璃”,其用途很广,建筑工业及造纸工业用它做粘合剂。
木材或织物用水玻璃浸泡过后既防腐又不易着火。浸过水玻璃的鲜蛋可以长期保存。水玻璃还用作软水剂,洗涤剂和制肥皂的填料。它也是制硅胶和分子筛的原料。
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书写时,应把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写在前面,若有多种金属元素,按活泼性依次减弱的顺序写出其氧化物,然后写sio2,最后写h2o,且各氧化物之间要用“•”隔开。如: [板书并讲解] na2sio3 na2o•sio2 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师]粘土的主要成分也是硅酸盐,是制造陶瓷器的主要原料。[投影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假设根据每步反应建立一个生产车间,该高纯硅厂家需要几个车间 a.3个 b.4个
2.生产原理中没有涉及到的反应是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3.该厂家不采用石英与焦炭直接制高纯硅的主要原因是 4.al2o3•2sio2•2h2o是 a.混合物b.硅酸盐 解析:硅酸盐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人们通常用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如na2sio3改写成na2o•sio2。解此类题时,先把题目所给氧化物反写过来则为al2(si2o5)•(oh)4,为高岭石,即为硅酸盐,不是混合物,也不是两种氧化物的水化物,更不是铝酸盐。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硅和二氧化硅
一、硅(si)
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有两种同素异形体。(1)物理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半导体。(2)化学性质 常温下性质稳定
si+o2 sio2(3)硅的用途(4)硅的制法 二、二氧化硅(sio2)
(1)物理性质:坚硬难溶的固体,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3)用途
三、硅酸(h2sio3)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弱
h4sio4====h2sio3+h2o h2sio3 sio2+h2o
四、硅酸盐
硅酸钠(na2sio3)na2o•sio2 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归纳,并同已学知识相比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由于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学生在了解sio2的用途时,教师同时引导他们了解sio2粉尘的危害。这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能辩证地看问题。
本课时增加了一个有关水玻璃的实验。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就是学生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消除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乏味感,也希望能对后面硅酸盐工业的介绍,做一个很好的引子。
另外,如果授课时间允许,最好能专用一个课时来学习和整理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以使碳族元素的知识更加丰富和条理化。
[注]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可参考备课资料的知识补充部分。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 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的原理; (3) 掌握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 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 通过探究实验, 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投影】欧洲建筑石雕受损, 视频展示酸雨的危害。
师:从视频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什么?
生:二氧化硫。
师: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硫, 是怎样的物质?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与它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生:酸雨就是溶解了二氧化硫的雨水。
师:那如何验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如何检验其水溶液的酸性?通过我们提供的实验用品,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用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烧杯、水槽、玻璃棒、pH试纸、玻璃片。
【实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生:快速将水注入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中, 盖上瓶盖, 振荡瓶子, 瓶子变瘪。或者将瓶子倒扣在水槽中, 瓶内液面会上升。用pH试纸测溶液, 呈酸性。
师:我们测出的酸性溶液是什么成分呢?
生:亚硫酸。
师:亚硫酸是刚形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 那么酸雨在降落到地面之前, 成分会发生变化吗?
【演示实验】1.将瓶中溶液倒入烧杯, 搅拌并用pH探头精确测量溶液2~3分钟内pH的变化情况。2.将搅拌后烧杯中的液体分入试管中, 分给每组学生。3.播放视频:二氧化硫在高空氧化成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4.提供氧化剂:氯水、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实验】向收集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塞上胶塞, 振荡, 观察现象。
【问题】1.分析为何上述实验数据会发生变化?2.如何证明生成硫酸?3.二氧化硫还能通过什么方式生成硫酸?4.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生:1.溶液酸性增强, 可能产生了硫酸。2.通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可以证明产生了硫酸。3.通过视频得出酸雨形成的第二条途径, 二氧化硫在高空粉尘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与水作用生成了硫酸。4.二氧化硫还可以使高锰酸钾和溴水退色, 能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师:我们了解了酸雨形成的过程, 那如何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从源头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 还是做好防范措施?应从哪个环节入手进行防治?
生:可以使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如果不能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 那么就要控制它的排放, 做好尾气处理措施。
【演示实验】针管内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 抽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活塞移动情况。
生:碱性物质可以吸收二氧化硫, 工业上可以在煤燃烧的过程中加入生石灰, 起到钙剂固硫的作用,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演示实验】向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少量品红溶液, 塞住胶塞, 振荡, 观察现象。
生: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退色, 有漂白性。
师:刚才实验中我们针管里还剩下一点气体, 剩余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硫呢?如何检验?
生:1.可以将其压入到品红溶液中, 看品红是否退色;2.可以将其压入到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溴水中, 看溶液是否退色。如果溶液退色, 说明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硫。如果不退, 则说明剩余的是空气。
师:二氧化硫虽然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但是二氧化硫的用途却有很多, 你能举出一些吗?
生:可以用于工业制硫酸;可以用于红酒的防腐。二氧化硫虽有过失, 但仍有很多功劳。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简要分析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两部分内容。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具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过程中,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层层递进,有利于推动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对SO2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主要通过展示一个装有SO2气体的矿泉水瓶,通过观察可以得出SO2的颜色、状态。同时,可通过闻SO2的气味,得出SO2有刺激性、有毒。然后向矿泉水瓶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矿泉水瓶被压成了扁平。从而证明SO2易溶于水,进而归纳出SO2的物理性质。
对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问题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二、本节课设置问题组,进行有效提问
具体问题内容见以下“教案”部分。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上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确实能够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教学, 增大课堂容量, 但是, 如果使用不当, 往往适得其反。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 跟大家一起谈谈若不用多媒体, 如何上好一节常生态的化学课。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过程、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 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六、课前准备学生实验用品
1.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收集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一瓶, 收集满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一瓶, 吸有15mL蒸馏水的注射器一支, 胶带纸。
2.探究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石蕊试液、pH试纸、试管若干。
3.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盐酸 (1mol/L) 、氯化钡溶液 (0.5mol/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0.1mol/L) 、溴水 (0.1mol/L) 、双氧水 (5%) 、试管若干。
4.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品红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七、教学过程
1. 从旧知识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能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一般会写出以下的几个方程式:
(教师点评后选一组答案不要擦, 留在黑板上, 便于后面化学性质的讲解。)
(2) 提问:根据大家书写的方程式, 发现二氧化硫的性质类似于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种气体? (CO2) , 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3) 提问: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什么?
(4)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硫会成为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它又是如何形成酸雨的呢?
(5)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探究其水溶性。 (操作: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矿泉水瓶中, 然后迅速用胶带封住针眼, 振荡。
现象:瓶子瘪掉了。
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2.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问题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碳酸, 那么二氧化硫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二氧化硫水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
设计意图: (1) 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 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 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 开放性地设计实验 (可以用pH试纸, 也可用石蕊试液, 还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等)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 由此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 与水反应; (2) 与碱反应; (3)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4) 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二:刚刚同学们提到二氧化硫可能会形成酸雨, 这种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酸雨.那这种硫酸型的酸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科技兴趣小组采集酸雨样品,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的pH值, 得数据
提问:为什么久置于空气中的雨水的pH值会变小并保持不变?结合前面所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释这一问题。
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根据提供的实验药品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提供:盐酸 (1mol/L) 、氯化钡溶液 (0.5mol/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0.1mol/L) 、溴水 (0.1mol/L) 、双氧水 (5%) 、试管若干。
学生实验 (1) :取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硫水溶液2mL于一支试管中, 滴加氯化钡溶液, 观察现象, 再滴加少许过氧化氢溶液, 振荡, 观察现象, 放置片刻后滴加盐酸, 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 (2) :取2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或溴水) 于一支试管中, 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 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 (1) 中开始无明显现象, 后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2) 中高锰酸钾溶液 (或溴水) 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 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印象深刻。
八、课堂小结
1.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2.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原性。
3.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还原性。
4.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
九、教学效果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篇5
1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4册)》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继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氧气的性质、制取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学习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取及用途,二氧化碳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物质,学生比较熟悉,通过二氧化碳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认识二氧化碳,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是空气的组分之一,能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灭火、制汽水,是工业原料,还知道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途,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本节课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
3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实验操作。
(2)知道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通过对照试验,学会对实验中和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4)通过雪碧及二氧化碳的用途等,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和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乐趣,激发求知欲。
4 教学重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理分析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对照实验、多媒体课件等
6实验器材和药品
雪碧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3瓶、空气1瓶、大烧杯2只、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稀盐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火柴、自制平衡杠杆、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学生分组实验20组,每组有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1瓶、蜡烛(连支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1瓶、大烧杯2只、玻璃棒、镊子、蓝色石蕊试纸。
7教学过程
7.1引入主题
展示雪碧在水中时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提问:“看了图片有什么感觉?”拿出雪碧,摇一下,观察现象。
7.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2.1 探究活动一
创设问题:汽水中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
猜想假设: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有无沉淀产生。
教师演示实验:将雪碧瓶产生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结论: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 =CaCO3↓+H2O,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这一反应常用来检测二氧化碳。
教师展示:一集气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观察颜色,闻气味。
展示:一矿泉水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能不能自己制造汽水呢?怎么做?
学生想法:向矿泉水瓶内倒入一些水。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用烧杯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
学生解释分析:CO2气体能溶于水,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大气压将瓶子压瘪了。通常1体积的水里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压强变大,溶解的CO2越多,就制成了汽水。
提问:CO2气体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取少量盐酸溶液,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盐酸中。
演示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刚才变瘪矿泉水瓶子中的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盐酸和变瘪瓶子里的液体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分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遇到碱变蓝,说明液体是酸性物质。
7.2.2 探究活动二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了呢?
猜想: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会不会是只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思考:不会,水是中性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没有变化。
实验验证: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结论:只有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
分析:是不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呈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要证明此假设,怎么办?
介绍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是将紫色石蕊试纸浸入碱中形成的,遇酸变红。
提问:怎样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测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将蓝色石蕊试纸放到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颜色变化。
学生操作:将干燥的石蕊试纸用镊子夹紧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放入二氧化碳的蓝色石蕊试纸和空气里的蓝色石蕊试纸对照实验,发现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石蕊试纸不变色。
结论:只有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提问:只有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有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如何来证明石蕊试液变红是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呢?
学生回答:将石蕊试纸用水润湿后放入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用玻璃棒蘸水滴到石蕊试纸上,然后将湿润的石蕊试纸用镊子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现象: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变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新的酸性物质——碳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7.2.3 探究活动三
提出情景:喝碳酸饮料,感觉很清凉,一会儿会打嗝,气体从体内出来带走热量,感觉凉爽。气体哪里来的?
猜想:可能是人体中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下降;还可能是碳酸受热分解了。
提问:如果碳酸不稳定,分解了,你是如何知道它分解了?
生答:看紫色石蕊的颜色变化。
教师指出: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加热。
实验:将滴加过紫色石蕊试液含有碳酸的红色液体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红色溶液变为紫色,有气泡产生。
教师用白纸作为背景,把加热前试管和加热后液体进行对照。
结论: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H2O+CO2↑。
由南方网讯的一则北方菜窖的报道以及意大利死狗洞之谜,猜测气体的性质?
猜测: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有窒息作用,不能供给呼吸
设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学生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交流:
⑴用灵敏天平的两盘放2个集气瓶,分别充入空气和二氧化碳,看天平的倾斜方向来断定。
⑵两只气球内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看气球的沉浮情况。
⑶将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然后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
⑷二氧化碳可用来灭。
7.2.4 探究活动四
(1)教师演示:把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平衡杠杆一端的小纸杯中,观察现象。
猜想:二氧化碳倒入的一端向上倾斜、向下倾斜或不动。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学生实验: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支架,支架上固定两支点燃的蜡烛,将一瓶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蜡烛火焰变化。
猜想: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先熄灭、同时熄灭。
同桌2人做实验,发现问题:有的小组上层蜡烛先熄灭,有的小组蜡烛不熄灭,有的小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不熄灭。
师生共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为什么会出现其它情况?
学生分析:上层蜡烛先熄灭,可能是操作方法不当,直接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在上层蜡烛上。蜡烛不熄灭,可能是烧杯容积大,收集气体的集气瓶容积小,二氧化碳量太少。
根据刚才分析内容,一位学生上讲台再演示一遍。
结论: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以及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3 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体现了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并补充完整。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以及演示有关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培养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逐步提高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相互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培养探究能力。
难点: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习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平台中拖出教学所需的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图片,动态生成教学资源展开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交流状况及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情感态度。
2.教师点评,归纳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是什么呢?
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形成概念性记忆。
3.尝试探究,分组讨论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的化学药品。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每组5人进行分组,每个组设有组长、安全员、记录员、操作员、陈述员展开教学实验活动。
学生分组完成大理石和稀盐酸、小苏打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醒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注意吸收别人有益的意见。教师应鼓励不同的观念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平台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成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且采用电子白板记录以便评讲。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装置的正误。
4.虚拟操作,形成概念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动手做虚拟实验,其后互相交流,找出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教师此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借助电子白板不但能够增加操作的准确性,而且能够避免因操作失误有可能引发的危险。
5.实验操作,提高能力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完整实验。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从虚拟到真实,学生的认知过程再一次得以丰富。在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的基础上,教师不断设计问题,通过实践激起学生认知的“兴奋点”,不断激起“小高潮”,让学生既体验到探索的艰辛,也领略到成功的愉悦。
6.即时反馈,不断完善
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表格内容,利用电子表决器反馈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7.拓展迁移,知识升华
教师提出问题:天然气如何收集才是最恰当的?
启示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7
“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 自主探学;讨论问题, 小组助学;解决问题, 师生展学。现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为例, 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主探学
“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问。”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并设计多个有效问题, 环环相、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地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讲, 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 可见“善教者, 必善问”。我认为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问题的质量:问题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 难易适中。
2.提问对象要普遍, 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3.问题与问题之间, 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 层层深入。
二、讨论问题, 小组助学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后,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 各小组选1名同学分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并提出疑难问题,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形成敢于尝试、积极探究的科学习惯。
【问题1】确定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小组讨论1:药品的实验探究。
小组展示1:实验结果 (如下表) 。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组一致认为:最好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理由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 利于收集。
小组讨论2: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有哪些缺点?可否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 为什么?
小组展示2:浓盐酸易挥发, 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因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而不纯。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2, 因为开始时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 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 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问题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讨论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些部分?
小组展示3: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小组讨论4:我们目前有几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小组展示4: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双氧水制氧气两种装置。
小组讨论5:如何选择?
小组展示5:如果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的, 选择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如果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 选择双氧水制氧气的装置。请看我们组对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绘制的表格。
小组讨论6:二氧化碳的制取到底用什么装置呢?
小组展示6:B和C。
【问题3】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的探究。
小组讨论7:在制取气体前你认为还应做什么?
小组展示7: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 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 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 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小组展示8: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 如果长颈漏斗下端水柱的水平面高过锥形瓶中的水平面而不下降, 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小组助学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表自己的见解。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习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解决问题, 师生展学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归宿, 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 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还是学生自身感悟到的问题, 都要激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探索, 寻求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4】怎样利用下列仪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小组展示9:几种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问题5】设计家庭用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小组展示10: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篇8
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即通过复习初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例,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然后让学生发现这些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并指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再通过元素化合价变化, 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继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能听明白, 也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但要求学生找出每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比较混淆, 说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再加深到双线桥、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 就更加不会分析了。尤其是在得失电子的个数的问题上, 学生很难理解。
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理解能力差, 或上课不够认真, 甚至会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作为教师, 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高一新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我们对高一新生了解多少?他们在初中学到的化学知识有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 初中的教材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 我们高中教师对此又了解多少呢?是否还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等等。
二、诊断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反思, 笔者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 甚至感觉比物理都难学, 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得不好, 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 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 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 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 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 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比如, 笔者所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 就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 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 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及其相关概念。而课改后的初中课本对该内容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 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 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外, 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 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非常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可以听懂, 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连听懂都很困难。何况高中老师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 比如,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对比, 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 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 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 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再例如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 也是高中化学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 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 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工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 自卑感油然而生, 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 甚至期待早点进行文理分科, 跳出学化学的圈圈。
因此, 高一的化学教学, 必须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 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 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 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
不能片面追求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
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从而进行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3.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 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 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 等于没有学, 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 帮助学生记忆。从化学发展史看来, 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 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 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4.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9
一、真实呈现,感受化学的生活美
1.以真实情境启发美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真实事件,但是未必是化学性质的全部,在学生学习二氧化硫之前,说它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物质,经常与酸雨、空气污染相互关联,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学生心目中很难与美丽发生联系,这样的认识看似真实,其实是片面的。在生活中二氧化硫也存在其美丽的一面,笔者借助于图片给学生一一展示:典雅高贵的葡萄酒标签上面堂而皇之地标出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单枪匹马在其中充当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角色,杀死葡萄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细菌,防止酵母菌把酒精转化成醋酸,把葡萄酒变成“葡萄醋”;腐竹、竹笋等食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产生黄褐色,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国家允许使用适量二氧化硫进行漂白;报纸、草帽等用品用二氧化硫漂白。
借助于全面的、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新的印象,也更接近于真实,探究欲望也就更为强烈了。
2.以亲身接触感知美
亲身经历的事情总让人难以忘怀,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着期待,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亲身接触所学的化学物质,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通过“看、闻、听、触”去感知化学美,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于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完成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见证化学现象美丽奇幻的一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对二氧化硫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终身寻求化学之美,投身到化学事业中去。
二、创新实验,渗透环保的环境美
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性,在课堂中既要现象明显,又要环保安全。从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实验进行了改进:
创新实验1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实验。教师请学生设计一些能证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麻烦且二氧化硫用量较大,容易逸散到空气中。使用一个饮料瓶,充满二氧化硫气体,倒入少量蒸馏水,盖紧瓶塞,震荡,可以观察到饮料瓶迅速凹陷,直观、环保地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创新实验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将两个气球分别箍在两个试管口,对比氯水和二氧化硫对品红的漂白原理的差异,既可以观察红色是否恢复,又可以对比气球鼓胀大小。
创新实验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教师使用装有单孔橡皮塞的饮料瓶向试管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随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用量;学生做微型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装在几个密闭青霉素药瓶中,用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取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氯水和H2O2溶液注入药瓶,完全没有气体逸出,而且获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通过教师创新实验的设计,学生必会受其感染,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探究,激发自身的心灵美
1.以概念建构产生美
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化学美的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帮助学生在冗杂纷繁的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简明、对称的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内心的愉悦体验。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硫中的知识结构,形成比较直观美丽的相互关系图。
2.以知识内化悟出美
在化学课堂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更要重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新旧知识发生摩擦和碰撞,引发质疑,再通过探究活动突破瓶颈,经过分析、概括、归类、迁移,内化为自己头脑的智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心理是健康美丽的。
笔者在本节课中,通过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四、用于生活,感受和谐的科学美
化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知道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懂得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避害扬利,解决实际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二氧化硫教学中,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
探讨形成酸雨的可能途径;如何从源头上防止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硫酸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如何处理尾气;
受酸雨污染的地区如何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观念,化学可以解决问题。
总之,美是人的一种愉悦的心境和感受,人类始终在追求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美,唤起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欣赏美,引起他们探究的热望;培养学生感染美,驱动他们对知识积极内化;带领学生感悟美,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让化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塑造美的灵魂,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 篇10
1.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下就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为例,对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1 设计原则
(1)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到化学知识,对一些概念还很陌生,所以,老师在实验课程设计时,需要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然后应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实验步骤严格选取。化学实验是反应客观事实的,所以,实验步骤要符合逻辑事实,才能保证试验达到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验设计时,不光要保证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还要使实验器材符合实验内容,才能保证实验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实验整体的科学性。
(2)实验设计要有创新性。实验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检验,需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不能照搬,还要具有创新性,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试验中,可以在显色剂的试剂瓶中添加适量荧光试剂,使反应后的溶液色泽更加鲜艳,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3)实验设计具备可行性。在实验设计中加入一定的创新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浓厚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提倡的。但创新点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而是要有理论基础的,这样才能使实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还表现在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知识范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及理解。如果超出他们的知识范畴,再新颖的设计思路,也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4)实验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做实验的前提是保证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不仅表现在实验器材的安全性,还表现在操作步骤的安全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才能保证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要做到此点,老师除了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步骤,还要对实验器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才能保证实验过程安全。
1.2 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探究性实验,另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是指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一类实验方案。最终目的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及推广,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具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具有一定难度。探究性实验在设计之前,除了需要学生对基本知识具有深入理解之外,还需要他们具备提问题的能力,所以,该实验设计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广泛的课外知识,还要具有勤于思考的品质,更要具备探索的精神。而后者是对课本已有实验的一种重复验证,不具备难度,只要实验结果和原来的相符合,说明实验过程达到了教学要求。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机械的对课本上的步骤照搬照抄,不对操作步骤进行思考。相反,学生应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领会及思考,对实验过程适当调整,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实验要求。
基于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同时由于基础知识较为缺乏,所以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所以,老师在实验设计时,应当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先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再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设计些探究性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
2.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就以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对初中实验设计进行说明。
实验材料:蒸馏水、二氧化碳、试管、石蕊试液、干燥石蕊试纸(试纸上喷紫色石蕊试液再晒干)、酒精灯及其它一些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设计:准备三个带有弯管及口塞的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二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三支试管装入干燥石蕊试纸;每个试管配备一盏酒精灯。之后,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由无色变为紫色;第二支试管和第三支试管,不滴石蕊试液;第一支试管通入CO2,第二支试管不通CO2,第三支试管通入CO2。通入二氧化碳之后,观察变色过程,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再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通入二氧化碳之后,可以观察到第一支试管由紫色变为红色,而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干燥石蕊试纸也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当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可以观察到变红的试管,红色逐渐褪掉,最后仍旧为紫色;而另外两支试管中仍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当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之后,便出现红色;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及干燥石蕊试纸由于没有显色剂或者没有反应物,而不出现变色。由于碳酸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所以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所以红色逐渐褪去。
3.结语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11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學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通过“化合价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揭示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由学生熟悉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引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结束,交相呼应。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电解质之后的又一难点。将这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将多个概念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真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相互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
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实验来解决疑问。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易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问。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处采用举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熟悉的化学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实质。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讲练结合,实现高效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很高兴引领大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今天我们将走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反应,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29个由焰火组成的神奇大脚印和绚丽多彩的焰火吗?这就是由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也有很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大家请看屏幕(展示图片)。
2.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导入环节的设置就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熟悉感,更好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引入正题
给出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让学生标注化合价。然后分成两类,我们把化合价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以图片的方式展现钠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
假设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接下来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解释为铁失去电子转移给了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并在铁钉上析出。理论分析如此,那么实际是否符合理论分析呢?采用演示实验,把铁钉和铜片分别连接导线,串联电流表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按照理论分析电路中应该有电流产生,则电流表的指针应该发生偏转。实验现象证明确实有指针偏转,说明理论分析正确,电子转移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又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实验效果。最后归纳小结,提炼精髓。
4.概况整合
实质标志: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变化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5.课前准备
(1)搜集教学素材,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视频、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防腐剂图片等。
(2)设计幻灯片辅助教学。
(3)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分组实验。
(4)设计教案,设计、印刷导学案。
七、教学评价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06-27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11-03
氧化还原教学设计07-04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09-03
初中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05-19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0-21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11-06
高职教学教学05-30
高校教学声乐教学07-04
教学教学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