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教学案例(精选8篇)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篇1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色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屏幕展示}
[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投影展示)
[演示实验]:把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变红)为什么变红?(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酸性)
[教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投影展示]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酸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氢氧化钠、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
与水反应:SO2+H2OH2SO3
与碱反应:SO2+2NaOH=Na2S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Na2O=Na2SO3
[过渡]:二氧化硫除了以上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
[教师]:介绍装置中的试剂,当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品红溶液时,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
[教师]:是什么性质导致了上述溶液颜色的变化呢?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溴单质和高锰酸钾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二氧化硫分别同入到它们的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呢?如果是,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它的变化?
[学生]向褪色的溶液里面加入可溶性钡盐,再加稀盐酸,如果有不溶于酸的沉淀产生,说明生成的硫酸钡,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演示]在褪色的溴水中滴加氯化钡和盐酸
[屏幕展示]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请
同学们写出溴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练习
[教师]讲评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
[总结]二氧化硫易被卤素单质、高锰酸钾、硝酸、氧气等氧化剂氧化。
[教师]指导看书,归纳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制硫酸。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既然+4价的硫化合价可以升高,那么能否降低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屏幕展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过渡]前面分析了溴水与高锰酸钾褪色现象,那么品红溶液的褪色原理是否也与溴单质、高锰酸钾溶液一样呢?下面对其加热,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对褪色的品红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投影]现象: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颜色褪去,加热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
[结论]说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但生成物不稳定。
[投影]二氧化硫的漂白的特点
[投影展示]
[讨论]
[练习]投影展示
六、教学反思: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实验探究学习引入了常规教学,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便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教材之间的交互。而且,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而且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实验观察一个个表格的讨论与分析中掌握了学习非金属族的学习方法。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篇2
根据实验和问题情境设置, 通过分析、思考和讨论揭示二氧化硫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SO2的物理性质。
2.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3.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
(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要求, 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实验。
(二)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相互交流与讨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四)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五) 通过课堂练习反馈信息、巩固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
请描述下列反应的实验现象:
1.Cl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Cl2+H2O=HCl+HClO
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O2+Ca (OH) 2=CaCO3↓+H2O
3.硫在空气中燃烧。
S+O2=SO2
(二) 新课目标教学实施。
项目一: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1.任务: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 活动:大家的桌子上均有一支盛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 请同学们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
(2) 学生分组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水中。
2.通过观察和实验, 学生讨论、分析和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3.老师提问, 给出评价。
提问:描述二氧化硫的颜色、气味、状态和溶解性。
4.老师总结, 给出结论。
结论: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 易液化 (沸点:-100℃) , 易溶于水。
项目二: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 揭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任务: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1) 将SO2溶于水, 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2) 将SO2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3) 二氧化硫和氧化钙反应。
2.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3.老师提问, 给出评价。
提问:实验 (1) 和实验 (2) 有何现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4.老师总结, 给出结论。
(1) 二氧化硫跟水反应生成酸 (亚硫酸) (紫色石蕊变红) 。
SO2+H2O=H2SO3
亚硫酸不稳定, 容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硫。
H2SO3=SO2+H2O
(2) 二氧化硫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有沉淀) 。
SO2+Ca (OH) 2=CaSO3↓+H2O
(3) 二氧化硫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SO2+CaO=CaSO3
23总之,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项目三: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
1.任务:学生完成下面的实验。
(1) 将二氧化硫与硫化氢混合。
(2) 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2.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3.老师提问, 给出评价。
提问:实验 (1) 和实验 (2) 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4.老师总结, 给出结论。
结论: (1) SO2+2H2S=3S↓+2H2O (有单质硫析出) 。
表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2) SO2能使KMnO4褪色。
表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补充:2SO2+O2=2SO3
SO3+H2O=H2SO4
以上是工业上制硫酸的方法。
项目四: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1.任务:学生完成下面的实验。
将SO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然后加热。
2.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3.老师提问, 给出评价。
提问:将SO2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然后加热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4.老师总结, 给出结论。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品红试液褪色) 。
SO2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无色物质, 但不稳定, 易分解, 所以加热后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此法可用于检验SO2气体, 在工业上用此法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 但日久会发黄。
拓展:比较HClO和SO2的漂白有何不同?
HClO漂白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而SO2漂白是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小结: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 易液化 (沸点:-100℃) , 易溶于水。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 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3)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3.SO2的用途:
(1) 用于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
(2) 能杀灭真菌和细菌, 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3) 用于工业制硫酸。
4.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空气中的SO2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 会形成酸雾, 随雨水下降形成的酸雨有很大危害。
七、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课堂练习:
1.下列可以用来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是 () 。
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B.闻气味
C.通入澄清石灰水D.通入品红溶液中
2.二氧化硫和氯气都有漂白性, 现把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 将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则其漂白性将 () 。
A.和氯气单独通过时相同
B.和二氧化硫单独通过时相同
C.是二者作用效果之和
D.漂白性大大减弱
3.既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又能使品红试液变为无色, 还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
A.Cl2B.H2S C.SO2D.CO
作业:
(1) 课本三、四、五题写在作业本上。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简要分析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两部分内容。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具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过程中,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层层递进,有利于推动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对SO2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主要通过展示一个装有SO2气体的矿泉水瓶,通过观察可以得出SO2的颜色、状态。同时,可通过闻SO2的气味,得出SO2有刺激性、有毒。然后向矿泉水瓶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矿泉水瓶被压成了扁平。从而证明SO2易溶于水,进而归纳出SO2的物理性质。
对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问题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二、本节课设置问题组,进行有效提问
具体问题内容见以下“教案”部分。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3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范围比较广,既有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环境保护常识,教材力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由二氧化硫的组成、化合价推测性质,由性质推测现象,由实验验证推测,同时复习酸性氧化物、可逆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任两班课,学生状况不平均,约50%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有较强的求知欲,但约30%的学生素质差,无学习兴趣,这就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我只能因材施教,对各类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发展,做到以人为本
三、思路设计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中学化学中是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演练过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强调突出结论,又重视过程。要不断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以实验或例证为依托,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来进行引导和安排讨论,使学生自己寻求结论。在教学中,实验手 段是经常应用的,能对学生起到补充直接经验和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三、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内容与方法:1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结合二氧化硫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3通过二氧化硫的污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四、探究重点、难点和疑点 探究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探究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质。
探究疑点:1.SO2和CO2能否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2.氯水的漂白与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探究教法与学法
五、探究教法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的教法:
(1)目标设疑法:充分发挥目标引导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培养探索能力。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硫酸的特性。
(3)比较法:通过浓稀硫酸与金属反应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获得新知。探究学法:
(1)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物质的性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抓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六、探究教具学具准备
24只集满SO2气体的试管(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Na2SO3固体、浓硫酸、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1%品红溶液、24只水槽(学生用)、导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七、探究教学设想
利用实验、讨论、启发、阅读、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的解决方法:
1.做好实验,SO2的水溶性实验不仅能反映它的物理性质,主要还能证明SO2是酸性氧化物,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后面的实验则证实SO2的还原性,介绍SO2的漂白性和漂白原理。
2.根据SO2中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能表现氧化性,如被H2S还原,又能表现还原性,如被氧气氧化成SO3。
3.将SO2的漂白性和氯水比较,让学生认识两者的区别,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横向沟通。
难点的解决方法:
做SO2漂白性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品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SO2有漂白性,加热无色溶液,溶液又变红色,且有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生成(这里只能是SO2)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而无色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分解而恢复原来的颜色,所以SO2的漂白性不稳定。疑点的解决:
1.SO2和CO2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由于SO2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2.把氯水和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进行比较
八、探究过程: [引入]:
(趣味实验):把校园内摘的两朵颜色和大小差不多的红茶花同时一个放入已收集好SO2的集气瓶里,一个放入空集气瓶,放在桌上,过一会儿观察会有什么变化?(教师提问):请学生简要介绍酸雨的危害,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惊奇)放入SO2的集气瓶里的红茶花变为淡红色接近无色,直观了解了酸雨的危害。
(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讲新课]: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教师介绍): 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将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并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师生互动):根据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总结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沸点:-10℃(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实验):往刚才从水槽中拿出来的装有水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SO2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教师提问):这反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阅读):课本127页第二自然段
(教师引导):回忆初中已学过的酸性氧化物CO2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由于SO2和CO2 很多性质相似,它也能与这些物质发生类似反应,推测若将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直至过量,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先浑浊,后变澄清
(教师提问):能否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CO2和SO2?那应该用什么来鉴别CO2和SO2呢?这还要我们继续学习SO2的其他化学性质(创景设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氧化性—还原性
(教师引导):S元素有几种化合价态?分析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态,推测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为了证明你的推测,请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推测
1、SO2具有氧化性
设计实验:把盛有SO2气体的集气瓶和盛有H2S气体的集气瓶混合,观察有何现象?(放映小动画)
SO2 + 2 H2S = 3 S↓ + 2 H2O 推测
2、SO2具有还原性
设计实验:
1、把SO2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阅读课本127页第三自然段)
2、把SO2气体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观察有何现象?
(老师指导实验):同学们先保留自己的猜测,请两位同学上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介绍实验装置,把SO2通入到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教师引导)SO2 + Br2 + 2H2O == 2HBr + H2SO4 若用X表示卤族元素,请写出卤素与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 + X2 + 2H2O == 2HX + H2SO4(结论):SO2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出SO2的还原性
(教师提问):SO2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3.漂白性
(学生演示实验):把SO2通入品红溶液,品红褪为无色,然后加热,试管口放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品红又恢复红色,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阅读书本,理解SO2的漂白原理
SO2和有色物质化合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成原来的物质。(教师引导):现在同学们知道如何鉴别CO2和SO2了吧,夏天戴白色草帽为什么日子久了又变回黄色?比较SO2和Cl2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SO2 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l2与水反应生 成HClO的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褪色 探究板书设计:板书采用条款式,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清晰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小结:略
九、探究教学评价:
依具本节要求掌握的知识及学生现状特设计本节教学评价如下:(问题探究)
把下列物质按一定的关系进行排列:活性炭、Na2O2、H2O2、SO2、HClO及 O3(按漂白原理不同)
氧化褪色 Na2O2 H2O2 HClO O3 化学变化 化合褪色 SO2 物理变化 吸附作用 活性炭
[布置作业]:设计实验证明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
十、探究课后反思: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篇5
教师:王 凯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是课程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习得的知识很多,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未见提高,而精神的自由反被禁锢起来。知识塞满了学生的心灵,未为精神的自由奔放留下空间。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文将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就“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剖析。
一、两种迥异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两位教师将对《二氧化碳》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一: 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二: 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2。根据前面学习的O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2,必须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于是边学习CO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2气体。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CO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质的过程。
二、两种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对比
两种设计方案孰优孰劣,教研组内教师的意见分歧不一,一时间难以定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上述两种设计我们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能找出两者的差别。
设计一的课堂:在这一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逐条演示、分析,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晰,整个关于CO2的基本知识体系完整而严密,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整个课堂秩序竟然、流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个设计最大的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经验是杜威教学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学生是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经验。可在这一设计中,学生仅仅是听、看,没动手的机会,或者说,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些“二手”的经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的,很难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
设计二的课堂:在这一设计的课堂中,学生一开始就对检验袋内气体是否是CO2表现出极大地好奇,都有探究的欲望。要检验是否是CO2需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来设计方案?具体操作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的难题急需解决。难题一个个被解决,学生“沉浸”入了课堂之中。学生想的多、问题多、讨论多、动手多,课堂气氛活跃,简直有点闹。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结束了这堂课,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意犹未尽之感强烈。
从课堂教学现场来看,两种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差异是明显的。组内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学生地位的不同
设计一中,学生在大多数时间内是被动地静听、接受、记录。学生是一个需要进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其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记忆。设计二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他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成就动机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是自主的,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是一个与教师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人。教师作用的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是权威,只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自己用之不竭的知识“倒”给学生。设计二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探究的组织者、资源的提供者、是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室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情景来获得经验。教师由“一线”退居到“二线”。课程观的不同
课程到底要给学生提供什么?设计一中,教师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关键内容,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程成为学科知识的总和。而设计二中,经验的地位则明显地被加以突出,“经验是学生对所从事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因此,课程也就成了学习经验。教材利用观的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忠实使用教材,正确而全面地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教材具有权威性。而在设计二中,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到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并非“忠实”于教材,而是持“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与调整。
三、对两种教学设计的知识论分析
无论从教学设计方案还是课堂实践来看,这两种设计的差异是明显的,可谓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为什么会有怎么大的差异呢?其更深层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其实不同的设计背后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在交锋,对此我们应作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让背后的理念明晰起来,使得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能从中领略到课堂教学 “差异”之魅力。是什么理念在交锋呢?
教学设计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是如何发生,教学应跟随学习作出积极的调整。而学习理论则又受知识观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设计是随着知识观的变迁而改变。教师持怎样的知识观,就将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知识观必定将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设计背后其实是两位教师所持知识观在交锋。下面我们将从知识论的角度对这两种设计进行分析。1.对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同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总隐藏着知识的目的观,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CO2有关知识难道仅仅是为了知识吗?这些知识于学生有何用?我们总是说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知识的堆积就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吗?
设计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条一条地学习CO2的性质,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更多地是让学生堆积知识,然后仅仅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应用一下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应用也不过是换种方式让学生记住知识而已。因此,教师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能记住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考出好成绩。而设计二中,学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CO2的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知识的性质认识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更多地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中立性。知识可作为客观事物,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将CO2的性质一条一条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逐条接受。
设计二中,CO2性质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情景”---袋内气体是否是CO2---中学习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支撑,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的。这些基本知识并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在这一设计中,教师认为知识具有情景性、建构性和文化性。3.对知识的存在方式认识不同
设计一中,教师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书本之中,是外在的客观之物,知识和具体的问题情景是可以剥离开来的。于是我们可先单独传授知识,然后再通过课后的应用练习,试图将知识和问题情景结合起来。但这样通常会出现难以结合的情况,于是知识于解决问题无用,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由此产生。而在设计二中,知识不是孤立的外在之物,知识和问题任务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习得了知识,不存在知识与其产生的“土壤”分离的现象,这样的知识是有根基的,是活的,于是知识也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科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学习是为了能考从好成绩,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意义而言,仅限于此。“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研究。必须提醒的是,我们应对问题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扩散,它具有包含广泛类别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仅限于传统上所认为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这种活动必须具备完整任务的特点,而不仅仅是零碎的片段行动。
教学案例:
课题:
王
凯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篇6
泰宁三中陈应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因此确定知识目标为: ①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②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③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 计能力。
③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 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二氧化碳的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实验、展示实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等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教师、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归纳→学生小结,达到教学目的。
二、设计理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三、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让学生认识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 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 通过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 关系。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二氧化碳的色、态、味(2)二氧化碳的密度
(3)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可燃不可助燃(2)与水反应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3、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视频)《意大利死狗洞之迷》人带着狗进入山洞,走着走着,人没事,狗却死了。传说其中有屠狗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激趣设疑]二氧化碳为什么能杀狗?为什么还会杀人?你想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妙的二氧碳。
[提出问题]你见过二氧化碳吗?请说说你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实物展示]展示课前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
[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实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哪个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方案有的可行,有的不好操作,现在来通过老师的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两支燃着的蜡烛熄灭
[演示实验]在收集了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水,然后震荡 [提出问题]瓶子为什么会瘪?你能解释吗? [归纳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归纳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
[联系实际]你喝过汽水吗?你能解释为什么人喝过汽水后会打嗝? [播放动画]喝汽水后会打嗝的原因。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还具有什么性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将软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滴入石蕊溶液中
[提供信息]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的溶液呈紫色,在酸性环境下会显现出红色。
[布置任务]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讲解] 师:你能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板书:H2O+CO2=H2CO3 师:为什么变红色的花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板书:H2CO3H2O+CO2↑
[联系实际]你现在知道汽水中含有什么吗?能解释人喝过之后为什么会打嗝吗?
[演示实验]请一位学生用吸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讲解板书] CO2+Ca(OH)2=CaCO3↓+H2O
[播放录像] 二氧化碳及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用途。[巩固知识]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跟它的什么性质有关?
[创设情境]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用途,是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播放录像] 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危害
[讲解讲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提出问题]你现在能解释死狗洞的奥秘吗? [播放录像]死狗洞屠狗的原因
[组织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进入这些场所前应该怎么办? [归纳小结]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火把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火把燃烧不旺或熄灭,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火把燃烧正常,证明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观看、思考]
[学生回答]
[思考、回答] [观察、描述]
[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归纳]二氧化碳密度空气大 [观察,归纳]
[观察,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实验] 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依据现象相互讨论。并说出自已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归纳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思考回答]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讨论发言]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降雨等。
[思考回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
[思考回答]做灯火实验
[归纳发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从真实事例视频入手,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从学生切身感受入手,降低学生畏难情绪。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学习用化学知识解答身边的现象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使前后知识联系,达到学生新知,巩固旧知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及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2、CO2的化学性质
(1)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2)CO2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
(3)CO2能与石灰水反应:CO2+ Ca(OH)2=CaCO3 +H2O;
3、CO2对环境的影响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CO2;干冰用于人降雨;CO2灭火等;(2)CO2含量上升造成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篇7
本节课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为教学重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二氧化硫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方法, 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演示探究实验, 提高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探究的能力.
(2) 通过分析二氧化硫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与弊,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运用多媒体技术, 直观地展现化学问题, 体验信息技术对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2)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珍爱家园——做地球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先从身边的环境问题说起.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承诺要把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那么, 衡量北京空气质量指标有哪几项?
生: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
<投影>北京空气质量日报.
[问题情境]师: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分别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生:可吸入颗粒物增多,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氧化硫会产生酸雨.
[讲述]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二氧化硫.先来看一段投影, 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和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投影>向学生展现被酸雨侵蚀过的而且面目全非的草原、森林的图片.
(意图: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生:二氧化硫是由含硫燃料的燃烧及某些金属矿物的冶炼等途径产生的, 可形成酸雨.
师:酸雨的危害很大, 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 使土壤、湖泊酸化, 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讲述]既然二氧化硫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如此大的危害, 我们就要设法了解它的性质, 从而治理它.
(展示) 二氧化硫气体
[讲述]这是一瓶二氧化硫气体, 请大家观察, 请一位同学来闻一下它的气味.
生:无色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
师:下面我往这瓶气体中加入一些水, 注意观察, 说明了什么?
生:矿泉水瓶被压瘪了, 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录像>“不法商贩用二氧化硫使黄色银耳变白”的相关报道.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酸雨的形成和录像, 预测它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
1.从物质的组成类别分析.
2.从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的角度分析.
3.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的现象分析.
(意图: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流讨论]生1:从物质类别及组成分析,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生2:从化合价角度看硫为“+4”价, 处于中间价态,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生3: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我这里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小针筒数支 (贮有二氧化硫) 、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蒸馏水、pH试纸、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 验证以上得出的结论.
(意图:用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问]:二氧化硫溶于水, 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怎么证明?
[设计实验1]学生用贮有二氧化硫的针筒抽取一定体积的水并振荡.
观察气体体积变化, 测定所得溶液的pH.
生:气体体积变小, 溶液的pH<7.
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H2SO3, H2SO3不稳定, 又分解生成了SO2, 反应是可逆的.
[小结]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如能与NaOH溶液、Ca (OH) 2溶液等反应.
[过渡]根据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推测SO2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现有H2S、KMnO4两种溶液,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SO2有还原性?
(意图: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提纲, 引导学生把握SO2的还原性, 使学生思考更全面深入.)
(设计实验2) 用贮有二氧化硫的针筒抽取一定体积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生: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小结]酸性高锰酸钾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SO2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说明SO2具有还原性.另外氯水、溴水也具有氧化性, SO2也能使其褪色.在加热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SO2被O2氧化成SO3.
[讲述]根据化合价推测, SO2也具有弱的氧化性, 能与H2S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
(设计实验3) 用贮有SO2的针筒抽取一定体积的品红溶液, 观察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
生:品红褪色
(演示) 取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 又出现什么现象?
生:溶液又恢复成红色.
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 因此溶液褪色.其漂白的原理是由于它能与某些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这种无色物质在高温下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提问]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哪些?它们的漂白原理一样吗?
生:Na2O2、HClO、Ca (ClO) 2具有漂白性.
师:Na2O2、HClO、Ca (ClO) 2本身是一种强氧化剂, 它们将有机色质内部的“生色团”破坏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颜色, 这种漂白是彻底的, 不可逆的.另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可以吸附一些有色物质而使之失去原来的颜色.
[思考题]
1.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颜色发生什么变化?
2.往品红溶液中通入某种气体后品红褪色, 能否通过简单实验证明, 通入的气体是SO2还是Cl2?
(意图: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和用刚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生1: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颜色变红.
生2:取褪色后的溶液少量, 加热, 如溶液恢复成红色, 则证明通入的气体为SO2, 反之为Cl2.
[小结]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加热又恢复原有颜色, 所以我们经常使用品红溶液来检验SO2的存在, 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另外, SO2能使溴水、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的缘故.
[总结]总结全课内容.
[课后作业]通过网上探索等方法, 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硫酸型酸雨的防治.
四、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 篇8
一、真实呈现,感受化学的生活美
1.以真实情境启发美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真实事件,但是未必是化学性质的全部,在学生学习二氧化硫之前,说它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物质,经常与酸雨、空气污染相互关联,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学生心目中很难与美丽发生联系,这样的认识看似真实,其实是片面的。在生活中二氧化硫也存在其美丽的一面,笔者借助于图片给学生一一展示:典雅高贵的葡萄酒标签上面堂而皇之地标出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单枪匹马在其中充当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角色,杀死葡萄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细菌,防止酵母菌把酒精转化成醋酸,把葡萄酒变成“葡萄醋”;腐竹、竹笋等食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产生黄褐色,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国家允许使用适量二氧化硫进行漂白;报纸、草帽等用品用二氧化硫漂白。
借助于全面的、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新的印象,也更接近于真实,探究欲望也就更为强烈了。
2.以亲身接触感知美
亲身经历的事情总让人难以忘怀,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着期待,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亲身接触所学的化学物质,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通过“看、闻、听、触”去感知化学美,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于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完成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见证化学现象美丽奇幻的一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对二氧化硫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终身寻求化学之美,投身到化学事业中去。
二、创新实验,渗透环保的环境美
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性,在课堂中既要现象明显,又要环保安全。从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实验进行了改进:
创新实验1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实验。教师请学生设计一些能证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麻烦且二氧化硫用量较大,容易逸散到空气中。使用一个饮料瓶,充满二氧化硫气体,倒入少量蒸馏水,盖紧瓶塞,震荡,可以观察到饮料瓶迅速凹陷,直观、环保地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创新实验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将两个气球分别箍在两个试管口,对比氯水和二氧化硫对品红的漂白原理的差异,既可以观察红色是否恢复,又可以对比气球鼓胀大小。
创新实验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教师使用装有单孔橡皮塞的饮料瓶向试管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随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用量;学生做微型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装在几个密闭青霉素药瓶中,用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取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氯水和H2O2溶液注入药瓶,完全没有气体逸出,而且获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通过教师创新实验的设计,学生必会受其感染,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探究,激发自身的心灵美
1.以概念建构产生美
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化学美的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帮助学生在冗杂纷繁的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简明、对称的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内心的愉悦体验。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硫中的知识结构,形成比较直观美丽的相互关系图。
2.以知识内化悟出美
在化学课堂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更要重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新旧知识发生摩擦和碰撞,引发质疑,再通过探究活动突破瓶颈,经过分析、概括、归类、迁移,内化为自己头脑的智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心理是健康美丽的。
笔者在本节课中,通过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四、用于生活,感受和谐的科学美
化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知道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懂得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避害扬利,解决实际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二氧化硫教学中,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
探讨形成酸雨的可能途径;如何从源头上防止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硫酸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如何处理尾气;
受酸雨污染的地区如何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观念,化学可以解决问题。
总之,美是人的一种愉悦的心境和感受,人类始终在追求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美,唤起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欣赏美,引起他们探究的热望;培养学生感染美,驱动他们对知识积极内化;带领学生感悟美,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让化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塑造美的灵魂,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06-27
硅和二氧化硅教学课件07-21
氧化还原教学设计07-04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09-03
初中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05-19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0-21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11-06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06-20
案例教学历史教学09-26
mpacc教学案例库案例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