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2024-09-04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共7篇)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篇1

浅议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和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分权管理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日益频繁,内部转移价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产生基础制定原则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产生基础、定价原则、具体运用等方面探讨作为分权管理核心要素的内部转移价格。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产生基础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和进行内部责任结算所使用的计价标准。企业内部转移理论的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性,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各种交易障碍,使得出现了很多附加成本,企业在此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防止各种竞争优势的流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同时为满足某些特殊产品交易的需要,追求规模效应,企业就有动力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内部交易,这也是内部转移价格产生的基础。

从内部转移价格带来得影响来说,其对各个责任中心和整个企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影响业绩及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利润和成本,进而影响其投资报酬率,EVA等经济考核指标。如果定价不准确,不合理,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且不能实际的计量出生产经营成果,进而使得各项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公正、客观的进行。

二是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各个责任中心会对市场价和内部转移定价进行对比,在内部定价优势不强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外部产品或服务,这样会增加整个企业的成本;同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还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

三是影响责任中心的自主权。分权制下的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实行了责任会计制度,通过内部定价,相互间按照外部市场一样进行买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和成本的控制意识。但是内部控制价格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如果定价的过程不公平合理,那么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自主权被破坏,责任会计的基础更无从谈起。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笔者认为,制定原则是整个内部转移价格实施的根本依据,也是确保各责任中心之间顺畅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法理基础。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全局性原则。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必须明确企业的.整体利益高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利益。在各个责任中心都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企业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要从全局出发,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统一,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是公平性原则。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当公平合理。它涉及到内部买卖双方的利润,影响到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

三是自主性原则。在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下,只要条件允许,应当由各个责任中心自主竞争或是讨价还价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真正的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话,高层不应当干预过多。

四是重要性原则。企业需要制定内部价格的对象有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能制定一个详细、准确的价格,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实施,应当体现“大宗细致,零星从简”的要求来制定。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运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上,可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市场的竞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环境,责任会计模式以及财税政策等。因此,为合理确定转移价格,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制定合理高效的方法。

一是市场价格法。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内部转移价格。这适用于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但是应该注意,存在外部市场,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但是并不一定要将市场价作为内部结算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因为外部售价包含了很多在内部销售中不涉及的费用和税费,在制定内部价格时应当予以扣除,否则在业绩评价时,只会表现出销售方的经营成果,购买方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不利于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二是协商价格法。在正常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由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通过共同协商所确定的价格。协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会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往往会固执己见,最后需要高层领导干预来做出裁定,弱化了分权管理的作用。它适用于中间产品有非竞争性市场,生产单位有闲置的生存能力以及变动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三是双重价格法。针对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而制定的价格。如当某种产品有不止一种的市场价格时,供需双方采用不同。这种方法能较好的满足交易双方的要求,但是容易高估责任中心的业绩,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有外界市场,供应部门有剩余生产能力,且单位变动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

四是成本转移价格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标准成本。即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一般而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服务,应以标准成本与预计费用分配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样比较公平合理。这样既不会是销售方将高成本与低效率转嫁给购买方,也不会把销售方形成的节约和高效率免费让购买方来共享。有利于调动供需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标准成本加成。即按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加计一定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的基础。这个方法有利于分清责任中心的责任,有利于成本控制。但是在确定加成率时,应由管理当局妥善制定,避免主观随意性。

(3)标准变动成本。它是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能够明确的揭示成本与产量的性态关系,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也利于经营决策。但是它不包含固定成本,会反映不出劳动生产率对固定成本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篇2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按照转移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 可以分为完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和以市场价格作为参考基础的转移价格两类。前者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各个成员企业完全独立自主经营基础之上的, 后者则是建立在内部各个成员企业自主经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不能完全拥有购销的最终决策权基础之上的。

1. 完全以市场价格作为转移价格

(1) 完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适用条件。从管理权限上看,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完全独立自主经营, 拥有最终购销决策权, 即被允许向集团外销售任意数量的产品, 也可从集团外部供应商那里获利任意数量的产品。从产品和劳务的关联度上看, 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 内部交易量较少, 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影响不大。从内部产品和劳务是否存在外部竞争来看,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或劳务如果存在有效的外部竞争市场, 且市场价格容易取得, 那么, 内部转移价格才可以采用市场价格。从税收等行政机关是否强调必须采用市场价格来看, 企业集团内部的产品和劳务交易必须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2) 完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优缺点。优点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盈利能力, 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各成员企业的业绩, 避免了用其他方法造成的业绩衡量标准不一致的弊端。能鼓励各个成员企业尽可能提高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力, 发挥经营积极性。缺点是市场价格可能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的有些企业放弃内部采购而转向外部采购。这样会不利于企业集团整合内部资源, 使企业整体收益无法达到最大化。

2.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

(1)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的适用条件。从管理权限上看, 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是从企业集团外部还是从企业集团内部购买产品或劳务。

从产品和劳务的关联度上看, 企业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 内部交易量较大, 采用不同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影响较大。从内部产品和劳务是否存在外部竞争来看, 企业集团内部各个成员间的中间产品或劳务, 虽然存在有效的外部竞争市场, 但是市场价格的代表性不够, 或市场价格波动太大, 难以直接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2)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的优缺点。优点是容易使成员企业之间的目标达成一致, 有利于企业集团整合内部资源, 使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了一定的保障。缺点是协商转移价格不可避免地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特别在中间产品和劳务多样化时更是如此, 甚至可能伤害到成员企业之间的感情, 使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受损。

二、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以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就是按照提供中间产品或劳务所耗费的成本为基础制定出的转移价格。这类转移价格因采用的成本标准不同, 可以分为以完全成本、变动成本等为基础的转移价格。以成本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要求成员企业都必须有完整的成本核算作为基础。

1. 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是指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完全按照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全部成本确定的一种定价方法。该种定价方法按照是否采用实际成本为标准, 又分为以实际成本和标准〈预算) 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1) 以完全实际成本法为基础的转移价格的适用条件。以完全实际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 企业集团内部的各个成员企业的生产工序是连续的, 一个成员企业向另一个成员企业内部转移的产品正处于加工阶段, 无法对外销售。同时, 在企业集团外部不存在同样的产品, 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 采用市场价格定价, 容易使各个成员企业产生较大的利益冲突。 (3) 企业集团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含有独特的专有技术或者其他秘密, 采用完全实际成本法, 可以将中间产品的转移全部内部化, 有利于保守公司的秘密;由于在整个企业集团中, 只有销售最终产品的成员企业才能够获得利润, 其他所有的上游成员都没有利润, 因此,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企业集团非独立核算的成员企业, 或出于避税、规避外汇风险等特殊目的的转移定价。

(2) 以完全实际成本法为基础的转移价格的优缺点。优点是完全实际成本法的概念明确, 通俗易懂, 便于实施。缺点是在整个企业集团中, 只有销售最终产品的成员企业才能够获得利润, 其他所有的上游成员都没有利润, 这样会影响到成员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2. 以标准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所谓标准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就是根据一旦制定后就不可随意变动的标准成本, 而不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完全成本为基础来制定转移价格。

其优点是可以克服以完全实际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在上游企业显示不出利润的缺点。缺点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受各个成员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 管理所花费的费用大。

3.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除了在转移价格中不包括固定成本之外, 在其余方面都与完全成本基本一样。

优点是与完全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相比, 由于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不含固定成本, 上游企业的固定成本就不会再转变为下游企业的变动成本。因此, 在制定对外的销售价格时, 就不会出现在完全成本法下, 下游企业可能放弃承接那些降低企业利润但有贡献毛利润的销售订单的情况, 从而实现了企业成员企业利益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缺点是以变动成本作为转移价格, 在转移价格中不包括上游企业的固定成本, 会使上游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变为下游企业的利润, 从而对下游企业过分有利, 而上游企业则总是处于亏损状态。

4. 以成本加成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上述以不同成本为基础的转移价格, 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上游企业无法从对内销售中获得利润, 因此, 用不同的成本作为转移价格, 不与应各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成员企业的需要。

(1) 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制定转移价格的成本基础可以是完全实际成本, 也可以是标准成本。前者是在完全实际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润比例确定转移价格, 称为完全实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后者是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润比例确定转移价格, 称为标准成本加成定价法。

(2) 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以变动成本为基础加成确定转移价格的方法, 加成率一般按照企业的综合贡献毛益率确定。

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加成确定转移价格, 其最大的优点是, 变动变动成本法能够显示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使企业在是否接受新销售订单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促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最大的缺点是, 在转移价格中不考虑固定成本, 会使上游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变为下游企业利润, 出现上游企业亏损和下游企业盈利的虚假现象, 使企业集团做出错误的长期决策。

三、双重转移价格

为了克服前述按市场价格和成本基础制定转移价格的缺点, 企业集团可以考虑根据不同需要或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或以成本为基础来制定转移价格的折中方法。这种折中方法制定出的转移价格就是双重转移价格。

所谓双重转移价格, 就是指企业对中间产品的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基础制定的转移价格。例如, 对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按照市场价格计价, 对下游企业购入的上游企业的产品则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计价。

浅议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和实践 篇3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 产生基础 制定原则 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产生基础、定价原则、具体运用等方面探讨作为分权管理核心要素的内部转移价格。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产生基础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和进行内部责任结算所使用的计价标准。企业内部转移理论的出发点是市场不完全性,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各种交易障碍,使得出现了很多附加成本,企业在此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防止各种竞争优势的流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同时为满足某些特殊产品交易的需要,追求规模效应,企业就有动力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内部交易,这也是内部转移价格产生的基础。

从内部转移价格带来得影响来说,其对各个责任中心和整个企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影响业绩及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利润和成本,进而影响其投资报酬率,EVA等经济考核指标。如果定价不准确,不合理,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且不能实际的计量出生产经营成果,进而使得各项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公正、客观的进行。

二是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各个责任中心会对市场价和内部转移定价进行对比,在内部定价优势不强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外部产品或服务,这样会增加整个企业的成本;同时,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还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

三是影响责任中心的自主权。分权制下的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实行了责任会计制度,通过内部定价,相互间按照外部市场一样进行买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和成本的控制意识。但是内部控制价格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如果定价的过程不公平合理,那么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自主权被破坏,责任会计的基础更无从谈起。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笔者认为,制定原则是整个内部转移价格实施的根本依据,也是确保各责任中心之间顺畅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法理基础。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全局性原则。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必须明确企业的整体利益高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利益。在各个责任中心都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企业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要从全局出发,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统一,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是公平性原则。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当公平合理。它涉及到内部买卖双方的利润,影响到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各责任中心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

三是自主性原则。在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下,只要条件允许,应当由各个责任中心自主竞争或是讨价还价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真正的实现外部市场的内部话,高层不应当干预过多。

四是重要性原则。企业需要制定内部价格的对象有很多,不可能每一项都能制定一个详细、准确的价格,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实施,应当体现“大宗细致,零星从简”的要求来制定。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具体运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上,可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规模,市场的竞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环境,责任会计模式以及财税政策等。因此,为合理确定转移价格,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制定合理高效的方法。

一是市场价格法。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内部转移价格。这适用于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但是应该注意,存在外部市场,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但是并不一定要将市场价作为内部结算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因为外部售价包含了很多在内部销售中不涉及的费用和税费,在制定内部价格时应当予以扣除,否则在业绩评价时,只会表现出销售方的经营成果,购买方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不利于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二是协商价格法。在正常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由企业内部责任中心通过共同协商所确定的价格。协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会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往往会固执己见,最后需要高层领导干预来做出裁定,弱化了分权管理的作用。它适用于中间产品有非竞争性市场,生产单位有闲置的生存能力以及变动生产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三是双重价格法。针对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部转移价格而制定的价格。如当某种产品有不止一种的市场价格时,供需双方采用不同。这种方法能较好的满足交易双方的要求,但是容易高估责任中心的业绩,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有外界市场,供应部门有剩余生产能力,且单位变动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

四是成本转移价格法。主要有三种类型:(1)标准成本。即以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一般而言,凡是成本中心之间提供产品或服务,应以标准成本与预计费用分配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样比较公平合理。这样既不会是销售方将高成本与低效率转嫁给购买方,也不会把销售方形成的节约和高效率免费让购买方来共享。有利于调动供需双方降低成本的积极性。(2)标准成本加成。即按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成本加计一定的合理利润作为计价的基础。这个方法有利于分清责任中心的责任,有利于成本控制。但是在确定加成率时,应由管理当局妥善制定,避免主观随意性。(3)标准变动成本。它是以产品或勞务的标准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能够明确的揭示成本与产量的性态关系,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也利于经营决策。但是它不包含固定成本,会反映不出劳动生产率对固定成本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卫民.《浅议内部转移定价策略的应用》.2009.

[3]秦晓丽.《浅析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策略》.2013.8.

[4]匡朝晖,李银菊.《对“财务管理”内部转移价格的再认识》.2008.

[5]辛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理论与例解》.2012.11.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篇4

一.转移定价概述

转移定价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跨国公司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跨国商品、劳务或技术交易时所采用的内部交易定价。它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律,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是跨国公司在内部交易中利用各国税率高低不一和税法规定各异人为地抬价或压价以达到逃避税收或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转移定价只可能在关联企业内部进行。彼此独立的企业在交易中,即使互相勾结、虚报价格,以欺骗各部门,也不属于转移定价。

二.转移定价的特点:

从转移定价的概念来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偏离性。即转移定价与成本因素的联系较弱,人为地与成本相脱节。虽然由于搜索成本和价格信息的滞胀性造成市场价格也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但转移定价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较大,超出了价格本身的离散范围。第二,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源配置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转移定价对跨国公司内部来说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局部利益变动对总利益最优化的策略,使公司内部的资金与技术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第三,造成收入与支出的跨国不正常分配。

转移定价的存在使跨国公司的经营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导致税收权益在国家问转移。这一方面给跨国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却损害了一部分东道国的经济利益。

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动机和方法

第一,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动机。这种价格不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竞争原则确定的,而是跨国公司从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利润,规避所得税,即将利润从高税率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低税率国家或地区,从而实现纳税最小化。

第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方法。一是商品转移定价。主要是原材料由国外高价购进,又将生产成品低价销往国外,使利润大量地向境外转移,造成我国境内外商企业账面亏损或微利。二是劳务转移定价。我国外资企业向境外关联企业无偿或低价提供劳务,同时境外关联企业向我国外资企业提供劳务时提高劳务费,使外商投资企业以支付劳务费的形式向关联企业转移利润。三是无形资产转移定价。一般情况下无形资产为跨国公司专有资产,跨国公司往往用收取无形资产高额转让费用的办法实现利润转移。

四、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税收流失。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而转移利润至国外,大幅度减少其设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的应税所得,使我国税收收入大量流失。据保守估计,每年这方面带给我国的税收损失不下于300亿元。

第二,侵害中方利益。跨国公司使用转移定价使在我国的合资、合作企业的利润减少,中方的利润也就随之减少或亏损。由于利润被转移到境外,中方投资者不仅不能获利,往往还要追加投资去弥补亏损。如果无力出钱弥补亏损,只能出让股权,从而逐步丧失对公司的所有权。在一些合资企业中,外方就以这种方式侵吞中方股份。

第三,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规避税收,使其在我国的企业的实际税负低于正常税负水平,从而使我国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于劣境。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策略,让在我国的子公司从其国外生产基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大量购进产品,在我国市场上进行倾销,以达到击倒中国企业的目的。

第四,扰乱经济秩序。外商利用对企业的进口控制权,以转移定价手法高价从国外关联企业购入劳务和大量国内本可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等,导致我国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口非正常增长,出口减少,扰乱经济秩序,恶化我国国际收支。

五.海关主要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海关的主要职责有四项:

(一)进出境监管

海关依照《海关法》规定,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进行监管。

(二)征收关税和其他税

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根据法律规定,中国海关除担负征收关税任务外,还负责对进口货物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查缉走私

法律规定,海关是查缉走私的主管部门。中国海关为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和对外贸易秩序,对走私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我国实行“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的缉私体制,海关在公安、工商等其他执法部门的配合下,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缉私工作,对查获的走私案件统一处理。1999年组建的海关缉私警察,是国家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的主力军,按照海关对缉私工作的统一部署和指挥,负责对走私犯罪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工作,综合运用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两种手段严厉打击走私。

(四)编制海关统计

根据《海关法》规定,编制海关统计是中国海关的一项重要业务。海关统计是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负责对进出中国关境的货物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科学、准确地反映对外贸易的运行态势,实施有效的统计监督。海关总署按月向社会发布我国对外贸易基本统计数据,定期向联合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报送中国对外贸易的月度和年度统计数据,数据发布的及时性居世界领先地位。海关定期编辑出版《中国海关统计》月刊和年鉴,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

六、应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措施

第一,强化税收监控。

我国许多地方为了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对外企税收征管也往往软弱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化收监控,包括完善税法,加强税收征管,提高涉外税收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等,从而提高对外企转移定价的审查能力,建立完善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防范措施。

第二,建立数据信息系统。

有效预防控制跨国公司采取转移定价手法的重要条件,就是我国政府部门要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实际情况,这就要建立能够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信息系统,这样相关部门控制转移定价的实际操作才能够有据可依,简捷高效,税务部门也可顺利按照“独立竞争交易”原则,以国际“正常价格”补缴税款

第三,利用海关补充申报规定,积极实施“预约定价安排”规则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4年9月3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的通知》,并于2006年10月4日正式实施。该规则允许企业就关联企业间交易所得税和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商谈论证,通过预先界定来解决转移价格在税务处理领域引起的争议。海关同样也面对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避税的难题,海关可借鉴税务部门采取的“预约定价法”的思路,实行“预约估价”,加强海关与关联企业之间的沟通,让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经营手段、定价原则提前在报关前补充申报,予以公开,避免货物进口报关时,海关较长时间的核查给企业生产带来的不便。

预约价格可由关税、稽查部门联合派员认定,经审定认可后的价格作为计征税收的会计核算依据,免除事后的检查和调整。它使海关对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事后审核转变为事前审核,对保护纳税人合法经营和海关依法征税都有利。第四,引入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风险管理机制

海关应根据不同行业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比如对化妆品、服装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应该对其特许权使用费的签订、支付情况加以重点关注。对于长期以来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持固定,不随市场行情波动的企业也应加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转移定价降低减少缴纳进口关税的可能。此外,海关应与守法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红名单”,提供更多得便捷通关手段,降低通关成本,引导更多企业守法自律。

第五,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借助社会力量、网络信息实现综合治理

由于预防避税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部门,单靠海关来单独应对转移定价避税工作是不够的。为此,首先要加强与税务、银行、外汇管理局联系,建立预防转移定价避税的统一战线。同时通过网络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国内外各行业的货物价格、无形资产价格、行业利润率等资料以方便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报价和账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加强海关应对不合理转移定价的能力。

第六,提高违法成本

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违反公允交易的有关规定,制定海关对于不合理转移定价的处罚规则。现在海关对于跨国公司的违规行为,通常补征税款,或者进行罚款,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较低,也使得企业报有侥幸心理。建议对于违规企业给予更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将其列入“黑名单”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企业和其进口商品的核查力度,增加其通关的成本,继而提高跨国公司的违法成本。加大跨国公司避税成本。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篇5

(一) 理论的渊源与发展。1777年英国人罗勃特·汉密尔顿 (Rober Hamilton) 发表的关于苏格兰麻纺业会计实务的名为《商品介绍》 (A Introduction to Merchandize) 的书, 是最早对转移价格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之后,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转移价格学派, 主要研究的是转移价格怎样制定才能使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Cook (1955) 认为内部转移价格是在企业分权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对各种内部转移价格类型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Hirshlefer (1956) 、Baumol和Fabian (1964) 等在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用数学方法对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进行论证。以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的学派, 更多地考虑组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基础的转移价格的学派, 则运用交易成本为工具分析内部转移价格。

(二) 理论的核心思想。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内部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企业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为防止专利和非专利技术优势的流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同时为满足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追求规模经济, 企业就有动力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内部交易。内部交易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部资金、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调拨, 将以往借助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化为内部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以节约交易成本, 从而保证效益最优化。

二、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选择策略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作为一种战略管理行为, 企业在制定相应内部转移价格的时候必将会面临类型的选择。

(一)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类型。

1.市场价格法。市场价格法是指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相互转移产品或劳务时, 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应价格作为计价基础的方法。在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

2.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时, 在产品或劳务全部成本的基础上, 加上按合理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作为计价基础。即:价格=单位成本+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成本× (l+成本利润率) 。成本加成法能保证卖方有利可图,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但不一定会使公司利润最大化、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

3.双重价格法。所谓双重计价法是指对同一中间产品用两种标准对转出单位和转入单位分别计价, 促使双方都有交易的动机。采取双重转移价格定价能够使卖方获利而买方仅负担成本, 或者卖方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而买方只支付该产品的成本部分, 买卖形成的差额在专门的集中核算的账户记录核算, 这种方法将会大大激励着企业进行内部交易活动。

4.协商价格法。协商价格法是指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时, 双方以正常的市场价格基础, 通过有效协商, 拟定一个买方和卖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协商价格一般以市场价格为上限, 以单位变动成本为下限。协商价格法有助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在协商过程可能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甚至会削弱分权管理的优势。

(二)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选择策略。

选择转移价格应考虑的因素:市场竞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其组织环境、责任会计模式及其责任中心性质、公司规模。

1.市场竞争。如果市场上有很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劳务时, 市场价格减去相应期间费用就是最好的转移价格;若中间产品或劳务属于非完全竞争的, 企业的最佳选择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若中间产品或劳务外部市场不存在时, 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制定方法则应作为最佳选择。

2.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其组织环境。公司的组织环境及管理控制系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 进而影响了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方法的选择。一般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该类型公司多选择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而置身于完全竞争性环境下的综合集团公司, 更趋向于选择市价作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

3.责任会计模式及其责任中心性质。责任会计制度按其公司组织结构不同, 可分为分权模式和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 企业常常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而对于集权模式, 其下属经营单位经营自主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和约束, 因此, 以成本为基础制定的转移价格应作为适宜选择。

4.公司规模。公司的资产经营规模越小, 生产可供外销的产品也越少, 公司内部则很难形成交易市场, 其内部转移价格也就无从谈起, 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 相关关联单位, 和子公司业务往来较频繁, 极大促使企业内部交易市场的形成, 因此, 相应内部转移价格的选择也成为公司业务的常态。现实中, 市场价格法一般是作为大型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首选。

三、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案例解析

大成电子元件设备有限公司, 由甲和乙两个部门组成, 每一个部门都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甲部门生产高效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普通的集成电路两种产品, 有关的成本资料如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材料费为3元, 直接人工工时1小时, 小时工资26元, 工资成本26元;普通的集成电路, 材料费2元, 直接人工工时1小时, 小时工资20元, 二次成本20元。甲部门的全年固定费用为450 000元, 年生产能力为55 000小时。到目前为止,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仅有一个客户, 该客户每年最大需求量18 000件, 单价50元。如果该公司不满足这家客户的需求, 甲部门的剩余生产能力可用于生产普通的集成电路, 单价为26元, 无需求限制。乙部门只生产单片机一种产品, 每台售价130元, 需要从国外进口一种复杂的电路板, 单价55元。单片机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一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技术上可以改为电路板的代用品。这种改进需人工1小时, 从而每台单片机的人工为6小时/台, 乙部门已要求甲部门制定一个转让价格, 以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能全部销售。现实中, 企业会面临下列几种关键路线的决策选择:

如果企业今年单片机的销售量预计为5 500台, 从公司总体角度来考虑, 公司可以将多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转给乙部门来替代电路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

单位:元

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后的剩余生产能力=55 000-18 000×1=37 000 (小时)

单位:元

当企业不采用甲部门生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而是让乙部门从市场上采购的决策路径时, Tcm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8 000×21=378 000 (元) , Tcm普通集成电路=37 000×4=148 000 (元) , Tcm乙部门=5 500×27=148 500 (元) , 该企业的Tcm加总为674 500元。当企业通过技术改进, 将甲部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转给乙部门来替代电路板时, 转让5 500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需5 500小时, 普通集成电路则要减产5 500÷1=5 500, 在本次内部转移中, Tcm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8 000×21=378 000 (元) , Tcm普通集成电路=31 500×4=126 000 (元) , Tcm乙部门=5 500×45=247 500 (元) , 该企业的Tcm加总为751 500元。经过两种关键技术路径的对比, 该企业在现行的销售和技术条件下, 应选择从企业内部转移的生产决策, 以获得更多的Tcm。如果单片机的需求量确定为5 500台, 而价格是不确定的, 那么在其他数据不变的情况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转让价格则为多少比较适宜。此时需要分析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相关成本=29+4×1=33 (元) ;电路板的相关成本=55-10=45 (元) ;所以转让价格应是在33-45元之间。

四、结论

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 使之与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转移价格广泛地应用在企业决策制定、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等方面。但如同Cook所认为的那样, 没有万能的转移价格, 只有较优的转移价格, 企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管理模式的不同, 都将影响内部转移价格策略的选择。S

摘要:企业内部转移价格是企业集团内部相关联各方在交易过程中所采用的价格。我们通过追述内部转移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描述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选择策略, 最后通过例证解析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选择制定。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理论研究,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秦凤翔.西方思想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Paul W.Cook,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Transfer Price Problem.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01.28, No.2 (1955) , 87-94.

[3].马新智, 郑石桥.内部转移价格——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5].李思奇.浅谈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J].现代商业, 2011, (12) .

浅析跨国公司转移价格 篇6

转移价格 (Transfer Price) 又称为调拨价格或内部价格, 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开展内部经营或董事相互约定的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于跨国公司是以争夺全世界的市场和消费者为目的, 跨国公司希望拥有政策上与经营上的统一性、灵活性, 享有资源来源和商品销售的全球范围内统一调配的好处。在跨国公司内部, 总公司和国外子公司, 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售产品和劳务需要一种内部结算价格。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而是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进行。

跨国公司实行转移价格的原因如下:

1.进行合理避税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转让价格, 通过低税国子公司以高转让价格向高税国子公司出口, 或以低转让价格从高税国子公司进口, 把利润从高税率国子公司转移到低税率国子公司, 降低整个跨国公司的纳税总额。目前, 瑞士、巴拿马等, 为了吸引外资, 专门设立了供各国自由贸易的避税港。外国公司在避税港缴纳的税率很低, 或根本不需要纳税;当地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法律管制极为松弛, 公司的资金调拨和利润分配有极大的自由。

2.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收入

国际企业为了使它新建的子公司在竞争中具有较高的信誉, 易于在当地销售证券或取得信贷, 往往通过转移价格使它的子公司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反之, 如果一家子公司在当地获取的利润较高, 容易引起当地所在国政府和居民的反感, 国际企业又可利用转移价格来降低这家子公司的利润率。

3.灵活转移内部资金

有些国家对当地子公司汇出利润有一定的限制。国际企业就通过转移价格将它赚得的利润调回母国。有些子公司因投资法令等原因的限制, 在当地资金发生困难, 国际企业就通过转移价格使它的子公司得到资金融通。许多国家都对外汇实行严格的管制, 国际企业为了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或获取汇率差价的利益, 往往利用转移价格来提前把有关子公司的资金转移出去, 或者延缓这些资金的转移, 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4.控制市场

当子公司需要扩大市场, 或遇到激烈的竞争对手时, 总公司可以通过以低转让价格将中间产品售予该子公司, 使其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从而在价格竞争中击败对手。尤其是对新建的子公司, 采用此类方法, 可以使其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 有助于提高资信水平, 易于在当地市场出售股票与证券或谋取信贷。同时, 转让价格也可以作为加强公司对市场渗透的有力工具。

二、转移价格的功能

跨国企业的转移价格主要有可变成本转移价格、总成本转移价格、市场转移价格、议定转移价格。就转移价格本身来看, 它不同于彼此无关联企业间交易使用的市场价格, 是人为确定的价格, 尽可能减少或逃避主权国对企业所得税和关税的课征, 以增加跨国公司的整体利润是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其功能主要有:

1.成本节约

跨国企业成员之间的内部结算价格, 依事先定好的一定规程而形成, 消除了外部市场中谈判双方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 既可以货币形式作为激励手段, 也可以非货币手段, 即职位提升、精神鼓励等, 从而减少了外部市场交易中的货币激励成本。

2.利益调节

国际贸易价格是由供求双方根据市场情况并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讨价还价而形成, 而转移价格是由跨国公司总部考虑其总体利益指令相关成员所执行的价格, 通过“高进低出”或“高出低近”、提前或滞后付款等操纵转移价格的手段, 可以实现资金、税收和利润等利益的调节。

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 通过内部贸易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充分调动、整合全球资源, 使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将内部贸易技术垄断于企业内部, 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转移价格是跨国企业进行内部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转移价格的应用——合理避税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 国际避税相对于国际逃税是一种更为隐蔽、安全的逃避税负的手段, 在各国税法越来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 跨国纳税人更倾向于采用避税的方式减轻税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 纳税人跨国活动增加, 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许多国家, 活动的范围遍及全球, 国际避税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1.转移价格的影响

(1) 在相同所得税率下转移价格对资金转移的影响

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为实现从某个子公司吸收或转移资金, 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产品的转移价格来实现。例如:在低标价政策下, 甲国子公司的净收入低于乙国子公司的净收入, 其实际意义是, 甲国公司的资金转移量加大;反之, 在高标价政策下, 乙国子公司的净收入低于甲国子公司的净收入, 这又意味着加大了乙国向甲国的资金转移量。可见, 转移价格的标价政策不同, 资金转移的方向也随之改变。如表1所示:

(2) 在不同所得税率下转移价格对净收益的影响

在实际中, 各国的所得税率不尽相同, 在不同税率下, 不同转移价格的政策, 不仅会影响相关成员公司的净收益, 还会影响跨国公司整体的净收益。假设甲国所得税率是25%, 乙国是50%。那么, 在低标价政策下, 甲国子公司的净收益为33.75万美元, 略低于乙国的37.5万美元, 跨国公司整体为71.25万美元;而在高标价政策下, 甲国净收益为67.5万美元, 大大高于乙公司的净收益15万美元, 跨国公司整体为82.5万美元。由于采用两种不同标价政策, 跨国公司总体净收益有很大的差别。如表2所示:

(3) 在关税和所得税交互作用下的转移价格对净收益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贸易过程中, 要交纳一定的进口税。假如乙国销售子公司须向乙国海关以10%的税率交纳从价税, 那么在低标价政策下, 跨国公司总纳税额为21+11.5+27=59.25万美元;在高标价政策下, 为25.5+22.5+2.25=50.25万美元。虽然从关税角度看, 高标价比低标价要多交纳关税, 但由于所得税的影响供大于关税的影响, 高标价有利于跨国公司整体利益的提高。如表3所示

(4) 转移定价对子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采取的转移高价或转移低价对海外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指标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表4所示:

2.避税方式

在国际避税方面, 转让定价是客体转移避税形式的一种最主要最常见的手段, 而且经常与主体转移避税形式结合运用。

(1) 货物购销

通过控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出口价格来影响关联企业的产品成本从而使高税国公司成本水平提高, 收益水平降低。母公司利用掌握的国际营销网络, 操纵子公司产品的销售, 压低或提高对子公司产品的收购价格, 使收入集中于低税国公司, 或使高税国公司收入减少。在货物购销工程中利用母公司控制的运输系统, 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和保险费用, 来影响子公司的销售成本。

(2) 货款往来

某些国家对货款利息征税而对存款利息不征税, 对某些货款项目的利润征税而对其他项目的货款利润不征税, 对新办企业利润不征税或征低税而对老企业利润正常征税等等。所有这些税法上的差异必然会使跨国公司集团在整体经营计划确定时, 尽可能采取各种合理的避税手段来减轻赋税负担。

(3) 劳务提供

关联企业之间提供的设计、维修、广告、科研、咨询等劳务活动中, 都存在着收费与否和收费标准的高低问题。由于收费必然涉及到关联企业的一方收入和另一方的支出, 跨国公司就可以通过对这些劳务是否收费和收费高低来影响公司集团不同成员之间的利润和成本, 从而来达到有效规避税收的目的。

(4) 无形资产使用与转让

跨国公司在公司集团关联企业之间通过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商誉、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使用与转让, 以收取特许权使用与否和高低, 来影响关联企业之间的收入和费用, 以此来达到有效规避税收的目的。

(5) 固定资产购置和租赁

固定资产购置额的高低, 在以固定资产作价投资的情况下, 既影响企业的股份投资并最终影响收益分配结构, 也影响折旧费的摊销, 进而影响成本和利润;在设备租赁过程中, 由于各国对国际租赁业务中计提折旧、扣除费用、承担风险等问题的规定并不一致, 而使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3.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合理解决公司内部矛盾,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跨国公司在实施转移定价时会面临来自区域子公司的压力, 而且他们都倾向于说服公司转移定价有利于他们自己。部门地区的冲突常常导致母公司在制订转移价格时无所适从。在中国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时, 公司的内部价格不要明显偏向于一方, 尤其是在国外合资经营时更是如此。只有当在国外设立全资子公司时, 公司才能考虑转移定价的其他目的。

(2) 注意研究各国反避税法规发展的状况, 与东道国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 各国普遍实施转移定价税制, 以限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避税,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较长, 对转让价格早有研究, 并已形成惯例和法律。在这些惯例和法律中, 对如何制定和管理转让价格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但真正执行起来仍有很大难度。一是企业提供的资料太繁杂;二是税务当局很难找到合理的可比价格。三是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 吸引外资, 在实施转移定价税制时宽严不等。如美国对转移定价的调整面较大, 方法也比较严厉, 而欧洲国家则比较温和。因此, 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制定转让价格时, 应认真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惯例和法律, 并根据不同情况, 适时调整转移定价策略。

(3) 注意反倾销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已不容忽视, 因此, 我国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输出产品时, 货价不要过低, 以免造成倾销行为, 最好参照外部市场价格制定转移价格。

(4) 成立相应的机构, 建立转移定价审查预防预警机制

由于各公司在转移定价时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或信息不灵等问题, 因此母公司应该成立相应机构, 进行统一管理。同时, 实施转移定价合理规避管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 它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而且熟悉当地法律和财会制度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为母公司实施其恰当的转移定价策略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一套转移定价审查预警机制, 通过预警机制尽量避免使子公司处于长期亏损或低赢利状态的恶意转移定价发生。

摘要: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作用的结果, 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同时, 利用转移价格可以进行资金、税收和利润等利益的调节。本文主要就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功能、应用和合理避税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转移价格,内部贸易,合理避税

参考文献

[1]李尔华.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立华.对国际转移价格的再思考[J].广东职业财经学院报, 2004, (8) .

[3]王美涵, 王方明.跨国公司财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胡汇, 李秉成.不同税率下的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策略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9) .

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办法 篇7

我国多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因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可避免。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危机通过国际贸易传导到国内实业部门,引起国际市场对我国制造业产能需求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相关行业需求的下降,出口减少,大批企业停工、倒闭,就业者收入下降甚至失业,国内消费需求严重萎缩;在金融市场方面,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账户对美国存在的巨额贸易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大量美元资产,而我国也是美国“两房”债券和国债的持有人,美元贬值和金融市场指数下跌,导致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一、转移定价概述

转移定价又称转移价格或划拨定价,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与技术时所采用的内部交易价格制度。转移定价可以平衡各子公司的利润率,使集团公司可以在条件适宜的国家集中设立生产、研究或服务性分公司;可以将利润从高税率国家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从而保证集团利润的最大化;可以将集团利润转移集中至某些特定子公司,提高其效益或增强其竞争力。由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关联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所以转移定价不仅对跨国公司内部管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所在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平衡甚至经济发展模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各国各地区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条件(特别是税收制度和管制制度)的差异,导致最终收益计价和分配的差异。这类差异在相当程度上与跨国经营目标不一致,所以跨国公司需要利用其内部转移价格对效筹划与调配资金, 规避经济和政治风险,应对东道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提高对外投资及市场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转移价格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转移价格被过度使用或滥用,则会造成跨国公司母国、东道国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体系和成熟的经验,利用东道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备或缺陷和东道国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国际经验不足,通过信息的非对称性,利用各种形式的转移价格对东道国进行利润截取和控制,造成东道国税收大量流失,从而破坏公平的竞争秩序,使与其合作和合资的企业受损。

二、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企业来我国投资,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5万家,利用外资金额超过8 000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0家在华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1 200多家,地区总部近500家。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多,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转移价格的情况已很普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利益构成侵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润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采取转移定价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外资企业的普遍“亏损”。据有关调查,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每年申报的亏损面在4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5%以上。外商利用转移价格由母公司向子公司低价供应零部件产品,以降低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或者母公司向子公司高价出售零部件产品,以增加子公司的产品成本,将合资企业本应获得的利润转至国外的母公司或分公司,从而造成合资企业亏损而外商赢利的现象,使得大量利润外流,减少了政府税收,损害了中方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无形资产的转移和使用

很多合资企业引进的技术要价很高,但技术水平并不先进,相当多的三资企业出高价引进的专利技术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专利保护期。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对在华子公司收取的市场调研、广告、雇员训练等服务费用以及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转让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并存在重复收费现象。

(三)租赁

在跨国企业内部将一个公司的资产转移给另一个公司,可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位于高所得税国(地区)的子公司借入资金购买一项资产,并以尽可能低的价格租赁给低税国的一个子公司,后者又将此资产以尽可能高的价格租给另一个子公司,从而达到整个企业少纳税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将设备租赁给一个位于难得获得贷款的东道国的子公司。

此外,转移价格偏离正常交易价格,还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资源配置极有可能被扭曲。同时,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监督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因此,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三、金融危机下应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策略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国际惯例的研究,借鉴外国跨国公司的经营理论与方法,掌握转移价格策略,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很有意义。

(一) 国内市场策略

在国内,我国应按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合法管制,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向促进我国经济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重视国际间合作。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使用转移价格主要出于税务动因,通过调整企业利润推迟纳税年度,达到少交税甚至避税目的。因此,政府应健全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完善征管手段,重视税务专项审计和调查等措施,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另外,我国应利用国与国之间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有关情报交换的条款,进行信息收集和情报交换。采取双边多边合作,相互协助对方对有关跨国公司的情况进行调查审计和综合审查,为反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有效防范和打击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行为。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体现对转移价格的监督和规制。1991年颁布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明确提出了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进行国际避税的问题,制定了相应条款,但这些规定相对较为笼统。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把东道国的对外贸易纳入其内部的贸易中,已成为变相的垄断贸易。所以,还应在《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中,明确对转移价格的具体管理。

第三,从企业层面来讲,要在相应的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的章程范本中加入控制外方合营者滥用转移定价的条款,在相应的法律规定或审批程序中要求合资合作企业成立时对转移定价转移利润作出相关规定。同时,作为中方投资者,要明确认识转移定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密切配合税收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此外,合资企业所涉及的税收知识面较广,要求税务人员不仅熟悉本国的税收法规、会计知识、查账方法等,还应懂得国际税收,了解国际上的逃、避税方法。

(二) 国际市场策略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转移价格的问题。如何根据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方法,合理利用转移定价,使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减少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转移定价已成为跨国公司利用国际间的税收差异及其他政策差异,追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很大且频繁,致使跨国公司面临贸易中的交易风险,也面临资产的外汇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跨国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其次,认真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移定价税制,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各国为反避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许多发达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反避税法规。如转账会受到那些与企业存在利益冲突的税务机构的调查,有形财产转移还必须通过海关机构等。这些都会给我国跨国企业实施转移价格形成阻碍。

虽然各国都普遍实施转移定价税制,但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转移定价税制的规定和具体实施往往松紧不一。有些国家和地区,如瑞士、列支敦士登、巴拿马、巴哈马群岛、安德列斯群岛和开曼群岛等,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专门设立了国际自由贸易的避税港,在避税港应交纳的税项和税率都很低,甚至根本不需纳税。有些外国企业为了利用转移价格避开税收,就在避税港设立仅仅经过注册而无实际资产的象征性公司,通过转移价格把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到避税港。

第三,理顺企业集团内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在处于不同税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网络,以形成利用转移定价的企业机制。

由于子公司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母公司则以整体利润最大化为奋斗方向,两者间的非合作博弈状态会降低转移价格的使用效率。对于母、子公司的目标冲突,我国跨国企业应加大对子公司的控股力度。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程度不同,通过转移价格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当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时,彼此在进行内部交易过程中,通过转移价格而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目标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就比较困难。

跨国公司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控制系统。通过合理地运用转移价格方法,恰当地制定和执行子公司经营报酬契约和补偿计划,合理评估子公司业绩,为其提供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地做出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服从于母公司指导,达到两者目标的协调和利益的平衡。

此外,还要增强跨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海外企业情报信息网;培养一批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熟练运用国际营销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锲, 许博.刍议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及其影响[J].经济管理, 2006年6期.

[2]黄利明.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N].经济观察报, 2008-10-27.

上一篇:北京市高新企业认定下一篇:美文摘选-漫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