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2024-09-29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共9篇)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1

昆明理工大学招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合同书

编号:

用人单位:(以下称甲方)

培养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称乙方)

学生本人:(以下称丙方)

依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委托乙方培养博士研究生。现就委托培养事宜签订合同如下:

一、乙方根据博士研究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志(丙方)攻读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二、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8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丙方被乙方被录取后,人事关系仍属甲方,其工资、医疗及其它福利待遇仍由甲方负责,报到注册时不转工资、粮户关系;在读期间不转档案。丙方不享受公费生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如需安排住宿,须按乙方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三、甲方须向乙方交纳委托培养费合计人民币肆万伍仟元, 该培养费用须在录取前一次性交清。

四、丙方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遵守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乙方管理,接受乙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由乙方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并通知甲方。丙方因病休学,本合同有效期按休学时限顺延。中途丙方退学和受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或其他原因被取消学籍者,由乙方作出决定,并将丙方退回甲方,本协议中止,乙方不退甲方支付的委托培养费。

五、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负责对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凡达到乙方规定的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乙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六、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丙方毕业时乙方不负责分配工作,须按乙方有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并到甲方报到工作。其相关学习档案,由乙方直接寄给甲方存入丙方人事档案,再由甲方发给本人。

八、本合同有效期:自签定之日起至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丙方认真阅读本合同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丙方(签字):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招收国家计划博士生培养协议书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博士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同志(简称乙方)攻读专业2010级国家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公费博士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8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

校将作退学处理。乙方被录取后,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全部转入甲方,毕业后按国家政策参加就业。

二、乙方在基本学习年限内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

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

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乙方在校期间凡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或学籍处理的,甲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乙方

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六、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

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七、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硕博连读生培养协议书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硕博连读生选拔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确定同志(简称乙方)攻读专业2010级硕博连读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为5-7年(从硕士入学时起算),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超过学习最高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学生毕业后按国家政策参加就业。

二、硕博连读生(不含委托培养生)在基本学习年限内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前两年按硕士生标准发放,后三年按博士生标准发放。乙方如在硕士阶段为自筹经费生的,前两年待遇和费用按签订的硕士培养协议执行。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博士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在校期间必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凡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乙方在校期间凡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或学籍处理的,甲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乙方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

六、已方因自身原因或其它原因终止博士学业学习的,由甲方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交回已享受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费用。乙方属自筹经费硕士生的,须补交已减免的硕士培养费用。

七、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八、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招收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协议书

(台湾考生)

编号:

昆明理工大学(简称甲方)根据博士生录取条件和要求,德、智、体全面衡量,现拟录取先生(女士)(简称乙方)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级自筹经费博士学位研究生。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还不能毕业的,学校将作退学处理,所交培养费不予退还。乙方不享受公费生享有的国家政策性补贴和相关生活待遇。如需安排住宿,须按甲方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住宿费。

二、乙方须向甲方交纳培养费合计人民币肆万伍仟元,该培养费用一般须在新生报到时一次性交清。

三、甲方按照国家法律、上级部门管理规定和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对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接受甲方按章管理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乙方若违反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甲方将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凡达到甲方规定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具备甲方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博士学位。

四、乙方毕业时甲方不负责安排工作,乙方须按甲方有关规定办理离校手续。

五、本协议有效期:自双方签定之日起至乙方办理离校手续止,超过最高学习年限自行终止。本协议经甲方加盖公章和乙方认真阅读本协议书条款并同意签字后,方能生效。

六、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方和乙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代表(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乙方(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2

一、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 基于“2007年全国博士质量调查”的研究。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1] (2010) 通过对2007年9月教育部、人事部开展的所有博士培养单位和部分用人单位博士质量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形成了《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报告》。对博士培养质量的调查,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三个相关群体的质量进行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博士生的学术贡献分析, 得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结论。

依托这一课题, 厦门大学王蔚虹, 《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认识研究》 (2009) ;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莫甲凤、刘倩,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基于U/H大学的案例分析》 (2010) ;北京大学陈洪捷,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 (2010) ;西安交通大学刘朔、姚秀颖、陆根书,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10) 分别做了相关的后续研究。这些后续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采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式, 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深度剖析, 弥补了“2007年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在微观层面上的不足。

(二) 基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课题的研究。

清华大学谢维和、王孙禺、袁本涛[2] (2011) 以专题报告的形式, 从环境与形式、规模与结构、体制与管理、培养与质量维度研究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今后发展的重点是“质量的提升”, 必须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现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类型, 提出了大力改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支撑体系的方向和措施。这一研究将硕士与博士两个群体共同纳入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但没有将不同培养阶段的研究生加以区分, 导致其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三) 其他研究。

王慧[3] (2005)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博士生培养单位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 提出将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重心前移, 使过程管理的理念贯彻于博士生培养的各个方面。白延军[4] (2007) 认为提高博士生人才质量的关键是进行科学的博士生教育质量管理。张宗益, 刘东, 夏晓玲[5] (2008) 分析了导师队伍建设、博士生学术素质培养、学术激励机制建设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以博士生培养制度创新构建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内生激励机制的对策。樊建平, 刘建煌[6] (2010) 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加强的措施, 包括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严格把握培养过程中各道关口, 强化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等, 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上述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的特点, 即强调控制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将质量要素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试图以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国外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

国外文献中缺乏专门针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系统研究, 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博士论文质量、学术指导质量等研究领域。

(一) 博士论文质量、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影响。

博士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博士生培养质量, 是国内外学者所取得的共识。但由于各国博士生教育制度的差别, 对博士生论文的程序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各国研究内容显得较为凌乱。但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上, 大致有如下表现:

首先, 表现在博士论文质量研究方式层面。如, Mccurdy H.E., Cleary R.E.[7] (1984) 、Cleary R.E.[8] (1992) 分别对美国公共管理学博士生论文的质量进行跟踪研究。通过1984年的研究发现, 一流大学的公共管理学博士方法论缺乏的原因是学科自身所带来的评价标准的不足和公共管理学科博士论文对本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解答尚未成熟。在1984年研究的基础上, 1992年, Cleary R.E.对公共管理学博士论文质量进一步研究:通过对1990年公共管理学165篇博士论文的摘要进行研究, 认为, 总体和平均上, 博士论文质量高于上次调查, 但在选题上依然没有改进。他认为, 应当将改善论文质量的侧重点放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

其次, 表现在博士论文质量研究视角层面。如, Isaac P.D., Quinlan S.V.[9] (1992) 基于教师的视角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研究, 认为, 博士论文在博士生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是博士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可供选择的方式替代博士论文;论文能否按时完成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不能将其作为质量标准;博士论文应当从课程体系和整个博士阶段的教育出发, 通过系统的方法, 提高博士论文质量。Hartley J., Fox C.[10] (2004) 基于学生经验的视角,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9位英国博士研究生论文口试 (Oral Examination)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考试机构的程序上,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模拟考试和真正的考试之间, 学生经常会被问到不同的问题。然而, 模拟考试对90%的学生很有帮助。

最后, 表现在博士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层面。如, Holbrook A., Bourke S., Lovat T.[11] (2004) 通过对301篇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博士生论文的分析, 对影响博士生论文质量的评价者报告进行研究。认为, 对于评价者所强调的博士论文品质、贡献、特征、意见形式、优缺点等方面, 综合起来会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Aittola H.[12] (2008) 以博士生的性别、评阅者, 以及其所在国籍和大学几个维度, 揭示了影响评价系统科学性的潜在因素、预答辩评阅人 (preliminary examiners) 和公共答辩专家 (public opponents) 在博士论文评价中的作用、在国内外博士评价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认为在芬兰博士生评价实践中存在女性评阅者的性别歧视、评价报告的篇幅不一、评估体系的等级制等现象。

另外, 也有学者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研究。如, Pearson M.[13] (1999) 认为要对博士生教育的各方面进行整合, 构建以研究为基础, 适应社会需求的博士生质量观, 并且要重新评估并重构博士生培养机制。

(二) 学术指导质量影响因素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间接影响。

国外研究大量文献表明, 学术指导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导师学术指导质量的影响因素上, 探究导师制度、指导方式、指导对象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质量差别。

性别因素影响博士生学术指导, 进一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如, Schroeder D.S., Mynatt C.R.[14] (1993) 认为性别因素影响博士生对导师的满意度, 进一步影响学术指导质量。Bell-Ellison B.A.[15] (2008) 利用Rose (2003) 开发的“理想导师量表” (34-item Ideal Mentor Scale (IMS) ) 研究男女博士生在“理想导师”形象上是否存在差别。三个分量表和个别项目的IMS的性别比较显示, 男博士和女博士在“理想导师”的项目上存在相似,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女博士比男博士更加重视“导师信任”, 以激烈交谈方式来澄清“理想导师”期望是值得讨论的。

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经验”影响博士生学术指导, 进一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如, Hockey J[16] (1996) 认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动机和意义包括智力的 (intellectual) 、功能的 (functional) 、自我的 (subject、self-esteem) 三个方面, 共同影响学术指导质量。Delamont S., Parry O., Atkinson P.[17] (1998) 发现学术指导质量受到导师自身教育经验的影响。Marsh H.W., Rowe K.J., Martin A.[18] (2002) 以澳大利亚全国标杆大学中所进行的实验为依托, 对博士生科研质量进行评估, 设计出了研究生经验问卷, 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 传统意义上的单级标准对来自不同博士生培养机构、不同学术背景的博士生的评价是不恰当的。Brew A., Peseta T.[19] (2004) 对悉尼大学博士生导师发展项目“认可模块” (Recognition Module) 进行介绍, 该项目要求导师对指导方式展开行动研究, 通过对指导的反思和反馈, 促进博士生学习。Nerad M.[20] (2004) 认为, 要基于已有经验数据对博士生的学习经验、自身影响等因素进行研究, 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Crosta P.M., Packman I.G.[21] (2005) 提出了影响学术指导的决定性因素是导师的学术声誉、工作时间和取消强制导师退休的建议。Kule M., Park C.[22] (2008) 主持了英国首次全国性的博士生经验调查 (The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 (PRES) ) 。多数被访者认为, 学术指导在完成博士生学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学风在整体满意度方面也占据重要位置。81%的被调查者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学术上满足或超出自己的预期;约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按时完成学业;在某些方面学科之间存在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导师指导方式影响博士生学术指导, 进一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如, Cullen D.J., Pearson M., Saha L.J.[23] (1994) 提出了包括成立博士生导师小组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导师机制、为博士生提供更长的适应期、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对博士生进行指导、明确导师和博士生的权责、目标和奖惩、对学生接受的有效指导进行测量等改进措施。Johnson L., Lee A., Green B.[24] (2000) 提出了导师指导是博士生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Heath T.[25] (2002) 通过调查发现, 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在与导师交流频率、单独或与导师合作发表论文、参加研讨会等方面要高于人文社科类博士生。Manathunga C.[26] (2005) 提出通过超越“强制因素”来提高导师指导质量的方法:“导师学习环”和“恩威并施的有效指导策略”。Mainhard T., van der Rijst R., van Tartwijk J.[27] (2009) 对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博士生于导师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类型, 可以为特定博士生配备相应的导师。

三、中外研究对比启示

通过中外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发展历程 (表1-1) 的对比可以发现, 两者既有交叉又有所区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外学者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都选取博士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但研究质量维度不一。

目前国内研究, 主要集中在2007年“全国博士质量调查”的后续研究和相关院校自主展开的“院校研究”, 梳理博士生培养质量内涵, 界定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要素和主要研究对象。国外研究较少依托于全国性大范围的博士质量调查进行, 而更倾向于选取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某一因素的潜在变量, 在较小范围内展开研究, 揭示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要素。而国内外文献中, 相对于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影响各质量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缺乏对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环节中的质量要素的全面把握。

(二) 中外学者都注重对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探索, 但各有侧重。

相对国外微观、具体的研究, 国内研究则显得较为宏观、概括。国内研究多倾向于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试图采用系统化的评价手段, 建立贯穿博士生培养各环节子系统之间的质量管理系统;国外研究则较多侧重博士生学术指导、论文、博士培养制度的改革和博士生学习环境、学习经验等方面, 注重突出性别、导师指导方式策略、博士生生学习经验和考核方式的研究。相比较中外文献, 国内学者重视对质量控制基于产品视角的“结果”研究, 而国外学者则侧重于对培养“过程”的理解, 注重培养环节对人的影响, 但缺乏“过程”与“结果”全程式的质量现状描绘。

(三) 中外学者都采用了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国内外研究尚缺乏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国外已有研究研究方法多样,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跟踪调查法等运用已相对成熟。国内已有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在思辨上进行探讨, 其观点的提出存在主观性、经验性的不足。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可能是因为这种方法最易操作且信度效度有所保证, 但可以也应该尝试运用其他方法予以补充。另外, 比较研究较少, 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比较法呈现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和问题, 也是值得关注的。

总之, 中外相关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研究, 仅仅关注于博士生培养的某一环节, 对过程的把握还不够细致;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内涵和相关维度, 以及这些维度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理性的思考;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虽然较为多样, 但哪些方法和模型适合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维度, 对国内外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进行对比, 发现目前对国内外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研究存在理论内涵边界模糊、要素之间关系凌乱、质量控制方法缺乏实践证明的不足。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3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甲大学与在编教师李正签订《协议书》,约定甲大学送李正就读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李正保证学成后在甲大学服务至少8年,服务期间不得调离或辞职等,否则,李正应按每年2万元的标准向甲大学赔偿尚差服务年限的补偿费,同时退回住房补贴。甲大学按约定支付李正学习培养费3.36万元,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2006年7月,李正博士毕业回校工作。2009年4月,李正提出辞职。2009年5月,李正转至外省乙大学从事教师工作至今。

[案例评析:]

(一)甲大学与李正是否同时存在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

甲大学认为李正属于在编人员,但也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应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双重关系,认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解决争议。目前我国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人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原则、法律规范、适用对象、管理程序等均存在差别,作为一个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之间只能建立一种法律关系。国家规定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发放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原则,李正经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纳入甲大学事业编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人员和工资,并由财政部门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应发工资额进行资金审核、通过代发工资银行拨付工资。即李正属于列入事业单位编制、由财政性资金支付工资人员,李正依法应当与甲大学建立人事关系。甲大学提出与李正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关系的主张,缺乏事实根据和法规政策依据,混淆了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甲大学关于与李正建立劳动关系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甲大学能否按《协议书》约定收取10万元补偿费

李正按《协议书》约定,从2006年7月起要在甲大学服务到2014年6月满8年,但李正于2009年5月单方提出辞职,违反了《协议书》约定的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支付违约金。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61号)第五条“解聘辞聘”第17款规定,在聘用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约定收取培训费,但不得超过培训的实际支出,并按培训结束后每服务1年递减20%执行。《协议书》中约定,未履行服务期每年补偿2万元,李正未履行服务期为5年,共计赔偿费为10万元,已超出培训的实际支出3.36万元,该约定因为违反政策规定而部分无效。李正学习结束后在甲大学工作期间为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培训费3.36万元按每服务1年递减20%计算,则每服务1年应扣除费用为3.36万元×20%=0.672万元;即每服务1月应扣除费用为0.672万元÷12=0.056万元。按李正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分别计算扣除金额为:2年×0.672万元=1.344万元;11个月×0.056万元=0.616万元;合计为1.344万元+0.616万元=1.96万元。甲大学10万元补偿费的主张高于政策规定,李正应按甲大学实际支付培训费3.36万元扣除1.96万元后向甲大学支付违反服务期协议的培训费1.4万元。

(三)甲大学是否有权主张8万元购房补贴

甲大学已按《协议书》约定向李正一次性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因李正违反了《协议书》中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李正关于要求比照培训费计算方式,按服务期扣减购房补贴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退还购房补贴8万元。

(四)乙大学是否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甲大学认为,乙大学招用李正时,李正没有与甲大学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91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大学依法应当对甲大学产生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大学认为属于依法招用李正,没有违法,不应当承担责任。甲大学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与在编职工李正之间属于人事关系,应当适用人事法律规范处理该人事争议。甲大学要求乙大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主张缺乏依据。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

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协议书 篇4

协议书

****年**月**日 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协议书

甲方:

乙方: 西北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丙方:

为进一步推动博士后事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发展,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本着依托项目、联合招收、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全国博管办《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经双方商定,就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期限

博士后研究人员(丙方)在(甲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博士后科研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为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合作期限。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如遇需变更出站时间的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博士后招收与管理

1.甲、乙双方负责联合对博士后进行招收工作,制定每年博士后联合招收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并根据甲方的科研课题,甲、乙双方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到甲方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2.甲、乙双方共同做好博士后进站的开题、中期考评和出站考核的审核、指导工作,做好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博士后科研项目的进展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博士后科研工作 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3.博士后在站期间实行双导师制,由甲、乙双方分别确定合作导师并共同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进行联合指导。

4.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两年,甲、乙双方不得单独批准其提前出站或延长在站时间,确因工作需要变更工作时间,须经甲、乙双方共同商定,提前离站时间最多不超过三个月(累计在站时间不少于20个月),延长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5.博士后在站期间,甲、乙双方不得单方为博士后办理出国(境)等手续。

6.博士后不得擅自中途离站,但因故不适合开展科研工作,双方协商后有权终止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劝其退站。

7.博士后研究课题结束后,甲、乙双方应组织专家共同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对其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等进行综合鉴定,对考核合格者方能批准出站。

三、甲方责任

1.为博士后提供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数额视项目情况而定,甲方负责管理。

2.为博士后提供日常经费。用于支付博士后的工资、各类津贴、甲乙双方的行政管理费、专家指导费等有关费用。其中:联合招收培养一名博士后每年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共 万元(大写:)。甲方在博士后进站一个月内一次划拨到乙方指定账户。乙方专家和工作人员 因工作需要受甲方邀请赴甲方检查合指导博士后工作,其差旅费用(含食宿)由甲方提供。

3.博士后科研课题主要在甲方完成,由甲方负责支付博士后的工资、安家费、福利补贴、社会保险、交通等费用。

4.为博士后提供必要的办公、科研等条件。5.做好博士后在甲方工作时的日常管理与考评。

四、乙方责任

1.配合甲方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站、在站的考评工作,办理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站手续。

2.为甲方博士后研究人员指派学术导师,与甲方的导师一起合作指导博士后研究工作。

3.做好博士后在乙方工作时的日常管理和考评。

4.根据项目需要,博士后须在乙方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乙方应协助提供必要的工作、科研和生活等便利条件,所需研究经费由双方协商决定。

5.如博士后在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应派博士后导师或专家组到甲方指导工作。

五、丙方责任

1.丙方应该遵守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市人社厅、西北大学及甲方关于博士后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办法。

2.丙方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甲方安排的科研任务、工作任务和相关科研项目等工作。3.丙方应遵守甲方关于博士后工作管理的考核办法。

六、知识产权归属及技术保密

1.博士后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由甲方提出研究项目、提供课题经费和日常经费,博士后主要在甲方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乙、丙方在协议期满五年时间内,应该对成果和资料及其一切与之相关的数据予以高度保密,一但发生侵权、泄密现象,将承担法律责任。经甲方同意博士后可公开发表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学术论文,除丙方署名外,均应注明双方单位。

如研究项目由甲、乙、丙三方合作完成或乙方有阶段性成果转让,则应另订协议。

2.博士后在甲方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属于甲方机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在保密期间,甲、乙双方及博士后本人要遵守国家规定。若乙方或博士后本人泄密给甲方造成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甲方视情况保留追究泄密房责任的权利。

七、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2.本协议一式六份。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丙三方各执两份。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丙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陕西师范大学

为促进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为提高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在陕西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经协商,甲乙双方同意按照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就博士到甲方从事课题研究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履行下列职责:

⒈ 负责办理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进、出站和博士后证书等有关手续。

⒉ 负责安排相关专业的⒊如工作需要,博士后研究人员到乙方进行研究时,乙方应提供查阅资料的方便和相应的实验仪器等科研条件,其费用从博士后企业项目经费中支出。⒋ 负责博士后出站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定工作。其评定条件按陕西师范大学有关规定办理。

⒌ 负责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上报工作。

⒍ 协助督促博士后制定二年在站研究工作计划和不定期检查博士后阶段性工作。

二、甲方履行下列职责:

⒈ 提供博士后的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详情另附“科研工作协议”。)⒉ 博士后在站两年期间,甲方每年付给乙方万元人民币博士后在站期间,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工作行政管理费,应在博士后进站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在博士后中期考核完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如甲方因科研工作需要延长博士后在站时间,甲方向乙方支付延长期间的有关费用。

⒊ 提供博士后公寓配套的生活设施,并协助安排在站博士后配偶及子女入托、上学和博士后的户籍管理等事宜。

⒋ 指派相关专家作为项目指导人,并成立指导小组和指派相应的科研助手。

⒌ 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甲方付给乙方指导老师元人民币指导费,应在博士后进站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在博士后中期考核完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

⒍ 博士后根据课题工作需要提出到省内外调研、收集资料和进行实验工作,由甲方管理部门审批,尽量予以满足和支持。

三、其它

⒈ 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其它有关规定公正、合理地处理其权益归属。

⒉ 博士后研究工作由甲方提出研究项目、提供研究经费,博士后主要在甲方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⒊ 甲乙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完成博士后在站研究的项目,或乙方有前期阶段性成果转让,则甲乙双方应预先明确该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办法。

⒋ 甲方博士后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博士后研究人员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

⒌ 博士后在站期间单独或合作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著作,由甲乙双方和博士后共同署名申报成果奖励。

⒍ 在站期间若出现博士后中途退站或不适合继续留站工作,由甲乙方商定,中止其在站工作,并停止供给博士后一切相关经费。

⒎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有异议且经商量无效,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仲裁解决。

⒏ 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一份,陕西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份,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一份,博士后本人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西安医学院博士后培养四方协议书 篇6

甲方:博士后培养对象 乙方:博士后导师 丙方:博士后个人所在单位 丁方:博士后岗位所在单位

按照学校《校内博士后培养实施办法(试行)》之规定,年 丙方新入职博士 和丁方 教授(副教授)经充分沟通,并经丙方和丁方同意,建立了校内博士后培养关系,培养时间为一年,即: 至。甲乙丙丁四方均认真阅读了《校内博士后培养实施办法(试行)》,愿意分别承担《校内博士后培养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各自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7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据此,教育博士的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作为其逻辑核心。但我国传统的办学体制制约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培养主体单一,仍然以培养机构单独培养为主,培养学校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博士所在工作学校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3]。导致教育博士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得不到重视,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提高,教育博士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本文试图从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的角度,探讨教育博士培养的路径,以期对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路径选择有所启示。

一、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基本路径选择

(一)成立实践专题研讨小组

教育博士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专业人员”,既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要能在实践中创造知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示了一个专业教育者为知识社会学做贡献的机会”[4],教育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解决,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收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教育博士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与经验,对一些教育问题与现象积累了一定的见解,成立基于团队学习的实践专题研讨小组,通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共同探讨、集体反思能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其对教育实践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生成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智慧。

一个结构理想的实践专题研讨小组应由3~4名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教育机构的教师,2~3名具有实践背景、理论底蕴深厚的大学教师,4~10名教育博士生 及其他工作人组 成员。研讨小组专题选题的核心特征是“实践性”,选题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有重要实践价值的问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选题,一是教育博士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将各自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提炼、概括、升华为有价值的专题;二是与基础教育机构教师的交流中捕捉专题;三是从文献中发现专题;四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实践经验设计研究专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背景、研究兴趣和专长选择同一专题下的不同问题进行研讨。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解决策略等进行探讨,学生在小组探讨中深入反思他们的专业实践,对所拥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批判与整合,制订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在实践工作中对方案进行检验和修正,并进行评估和反思,完成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性研究。在此过程中构建理论与实践贯通的知识体系,形成反思性思维。实践问题专题研讨群组的课堂不局限于大学的教室,也可以在基础教育实践的第一线。

(二)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指以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为对象而展开的系统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方式,以其研究性、实践性的有效融合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王蔷,2001)。美国犹他大学就采用以“现场为基础”的方式培养教育博士,“把学生原来所在工作单位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场地’(field-laboratory),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具有显著意义的实践课题,组建富有内聚性的学生组集体学习,共享集体经验,并以现场诊断研究报告取代了传统的毕业论文”(张济洲,2009)。

教育研究领域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强调在真实、复杂、变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情景下研究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与独特个性的真实问题,研究过程强调指导教师、教育博士、基础教育机构教师、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和角色融合,注重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角色整合,以及深入、灵活的分析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总结出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规律,进而推广到更广阔的实践领域。教育博士生是“草根型”的教育行动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使教育博士生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塑造中,成为高层次、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能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程序如下:

1.选择问题。根据教育博士生的实践背景、课题研究、兴趣等组建师生参与的行动研究团队,亲身接触和实地考察教育现场,发现、甄别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瓶颈问题。

2.设计干预方案。师生一起研习问题、独立探索与交互探索、激发创意,设计出过程性教育干预方案。师生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评估多种方案,将最佳解决方案转变成实际行动。该过程是团队成员之间“智慧的碰撞、心智的创造”。

3.实施干预方案。师生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及时观察干预效果,推行或改进干预方案,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干预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实际创造”的过程。

4.探寻规律。师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对干预实验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顺因果关系,形成行动研究报告。

(三)现场挂职实习

教育博士准入标准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或经历(experience)”,教育博士培养中要重视“经验或经历”的基石作用,把博士生实践领域的工作整合到学业之中,通过“工作”进行“研究实践”,通过“研究实践”进行“工作”,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哈佛大学2009年设置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培养模式是:最后一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带薪现场挂职实习(apaidresidency),让学生面对专业领域的实实在在的挑战,其目的是通过实战磨砺领导才能,带薪现场挂职实习在该学位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顶峰体验”之说。

为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可以安排教育博士生到基础教育机构现场挂职实习,使其融入教育学的“田野”,此间,学生以研究者和实践者双重身份,深度介入实习单位的专业实践,如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负责某些教学、科研项目、组织安排人事工作等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承担责任。

教育博士生到基础教育机构现场挂职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等的运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一套符合基础教 育机构实情、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实施管理办法,使现场挂职实习规范化、常态化。

1.明确能接受教育博士生现场挂职实习的基础教育机构质量标准。基础教育机构是现场挂职实习发挥预期作用的重要保障,要求领导重视博士生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管理、教学设备、生源质量等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

大学要有意识地与具备条件、支持教育博士现场挂职实习的基础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教育博士现场挂职实习基地,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实习基地网络。

2.灵活采用现场挂职实习模式。根据教育博士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与能力、工作背景,结合其兴趣爱好、科研项目等,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岗位挂职实习,有针对性地参与现场挂职实习活动。如实践经验、理论功底较深厚的教育博士生,可以让其交替在不同的基础教育机构的不同岗位挂职实习,以便于更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全面打造其实践能力等;对实践经验有待丰富的学生,可以采用全程定期现场挂职实习的模式。

3.建立现场挂职实习定期交流制度。现场挂职实习中,指导老师要给予专业指导,学生记录现场挂职实习日志,与其他学员保持联络,并定期回大学参加现场挂职实习交流活动。

4.接受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指导教师的共同审核。参与现场挂职实习的学生需遵守基础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大学不定期对学生现场挂职实习进行跟踪访问。最后基础教育机构对教育博士生现场挂职实习的绩效、专业发展进行考核。

二、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路径实施的条件保障

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路径的实施,必须具备和完善一系列条件,以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复合型的教育博士。

(一)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

每一个教育博士生要有多个导师,一个是主导师,侧重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全面监控与指导教育博士培养全过程。二是研究项目主管导师,负责联络基础教育机构,促进团队合作,监督项目进展,根据教师实践背景、理论水平与研究专长为学生配备研究项目导师。三是研究项目导师,职责在于协同主管导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项目研究全过程;研究项目导师在术业有专攻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整个教育博士学习过程学生会有几个研究项目导师。四是聘请来自基础教育机构的名校长、名师做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场所中的指导。

(二)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

政府是办学的主导性力量,要根据国情、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优势与困境,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对参与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基础教育机构实施倾斜性政策,设置博士生合作培养项目专项经费。设立博士生培养基地建设专款,优先在经济与教育较发达的区域大力建设参与合作的基础教育机构,由点带面继而形成遍布全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单位。制定相关政策使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走向世界,运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育博士,形成跨院校、跨区域、跨国教育资源联合共享的有效机制。

(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开展特色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8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 英语教学 课程体系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10-0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但代表一个国家科研创新的方向和科技水平发展的高度,也体现了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随着科研、学术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对于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英语不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生硬的进行教学,而是作为一种学术交流的语言载体,承担着医学博士研究生对外学术能力培养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更好的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在此契机下,我校结合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发展特点和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适时对博士研究生英语课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现将我校博士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1.博士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机不单纯。医学学制本身较其他学科长,由于受到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医学生普遍存在先就业后深造的情况,在博士培养阶段,绝大部分博士生已参加工作。这部分同学由于临床工作忙碌,并未做到真正的脱产,在集中半年的基础授课时间,不能完全参与正常的学习,且由于博士年龄层次分布较大。在这样的学习动机下,英语教学本身存在工作障碍,同时也不是培养博士英语学习能力的初衷。

2.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有限,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非英语专业高校中,英语专业教学师资紧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亦是如此。在对博士生授学位需发表SCI文章的刚性条件的制约下,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逐渐成为博士生课程对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桎梏。

二、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改革情况

医学博士有其独特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培养越来越注重的是能力培养,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在配合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将博士课程进行精准改革建设,将英语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博士学术能力的语言载体和培养基础。

1.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案。我校自2012年起,对博士申请学位发表文章的要求进行进一步改革,近几年更是加强出口建设,“紧进紧处”,对发表文章的级别和影响因子进一步提高。博士入学后,最关心的是申请学位时发表的文章,处理绝大部分取决于博士的科研实验外,英语写作能力也是易于被杂志接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政策的变化,英语教学及时更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在原来小班授课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博士学科专业及人数构建小班分班结构,分为外科学、内科学并妇产科学、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四类小班,内容上除以前开设的五类内容外,结合博士需大量阅读外文文献和书写英文科技论文的要求,增加了科技论文书写技巧及内容构架解析的教学内容。

在教材部分,不在拘泥于某一种或一类的教材,而是根据不同小班的构成,精选医学相关领域的学术报道、研究进展、实验设计等,使得博士生接触到的英语教学都是与自身研究领域密不可分的前沿内容,不但增加了博士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英语阅读、分析、翻译和书写的综合能力。另外,我校外语部特别建立研究生教研室,有教研室教师专门负责所带小班博士的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指导,这也将大大提高博士学术成果汇报能力及论文发表的数量,同时也对博士生今后在英语写作上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2.按需学习,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博士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相对较好,特别是有些学生已经在硕士或之前的学历阶段,通过了全国CET6级、GRE或托福考试,这部分同学在全国统一的博士英语考试中脱颖而出。对于这部分英语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我校拟试行研究生免修政策,在博士入学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如这部分学生可提供相应资格英语考试成绩证明,并取得外语部研究生教研室的认可,可申请英语课程的免修。另一方面,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老师灌输性讲课方式逐渐淘汰,转而改为师生互动思辨型,小组讨论交流型和团体模拟国际会议型授课方式和灵活开放的考核方式。在促进博士团体合作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激发博士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博士使用婴儿口语交流和发言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其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讲的应用能力。

3.开发资源,增加教师知识储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扩大教师资源,引进更高层次英语教学人才,增加授课教师知识更新的储备量,针对博士生特点,充分了解博士生的心理、学习和培养不同层面的需求,做好授课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同时,培养任课教师的思辨能力,能够及时对博士生的教学工作作出日常的反思和总结,并积极及时的作出教学调整,有策略的对不同类型和学科专业需求的博士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换。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对上课的兴趣。在对教师教学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教师养成客观、严谨、系统、认真、耐心的教学态度,主动增加对每个博士学习需求和生活工作的了解,和博士进行畅快的沟通交流,不但是提高教师授课效果的巨大助力,也让博士生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困难,增加博士生主动学习兴趣的绝佳途径[1]。

4.改革观念,发挥导师主导地位。研究生入学后,会集中进行为期半年的面授基础课学习,为后面进入科室进行实验研究做基础。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实行导师负责制,科研学习和生活道德等事宜均由导师负责。然而对于医学博士,外语学习是个贯穿始终的事情。对于博士生导师,由于科研事务和日常管理事务繁忙,对于博士的指导仅限于科研等方面,英语学习和指导相对较弱,有些导师甚至并不关注这方面,导致科研实验做完后,在最后的学位论文书写和英文的学术论文书写时,学生会出现各种英文论文书写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在每年的导师培训中增加此项内容的培训宣讲,将传统的导师只进行科学实验相关指导的观念进行逐步改进,让导师慢慢理解对博士生科研期间进行英语指导的重要性,接受和改变固有的观念,积极发挥出导师对博士生英语阅读、交流和书写指导的主导作用。近几年,我校博士生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数量和质量越发的高,这固然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点对点辅导英文文章书写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导师在整个科研进展过程中的指导更是密不可分。

目前,我校博士生英语教学还在不断改进和变化中,在以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目标下,坚持人性化和个性化定制教学方案的教学原则,发展灵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定期对在校博士生做师生访谈和调研问卷反馈,积极发挥研究生学院与外语教研室联合教学工作优势,将外语教学做为培养博士生学术能力的辅助学术研究,集中对涉及到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做出相应对策,既是我们不断进展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要不断探索改进的目标重点。

参考文献:

[1]闫伟静,韩喜华.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因素[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74-75.

作者简介:

博士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篇9

根据国家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广西大学(甲方)与考生单位(乙方)、考生(丙方),经三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总则

1.从参加2014年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中录取为专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学习期限3~8年,丙方于2014年 9 月入学。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定向单位工作。

2. 定向就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国家助学金和医疗费补助等待遇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二.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与定向就业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甲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定向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籍管理等工作。

3.定向就业研究生按计划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由甲方发给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甲方负责将其档案、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有关材料转回乙方。

三.乙方职责

乙方负责协助丙方搞好业务学习、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于完成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丙方职责

1.丙方按规定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以物价局批复的为准。博士研究生凭缴费单据注册入学。不按时缴纳学费注册的按广西大学有关规定处理。

2.丙方毕业后,回到定向就业单位就业。违约者按照定向就业单位及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规定处理。

五.丙方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甲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相关手续按广西大学有关规定办理。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延期期间所需费用按学期缴纳,费用由丙方负责。

六.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三方可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自2014年9月入学起生效。有效期至研究生毕业回到定向单位时止。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一份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一份交定向就业单位,一份考生留存。

甲方代表签章: •乙方代表签章:

甲方单位(广西大学)公章:乙方单位(定向就业单位)公章: 2014年月日联系电话:

详细通信地址及邮编:

2014年月日

丙方(定向研究生)签名:

联系电话:

上一篇:脑经急转弯儿童下一篇:三下乡活动策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