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共9篇)
简析 篇1
周易占卜实例简析
占牢狱
一天,某人给老婆打了个电话,说是和“上面的人”谈一谈,然后就再没了踪影。他老婆千辛万苦打听到是被抓了,向我咨询,大衍筮法占,得出不变的涣卦,风行水上,王假有庙。涣卦,投石入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说这次进去的有好几个,这些人平日养尊处优惯了,进去一折腾,再受点罪,马上什么都招了,而且还互相乱咬,狗咬狗一嘴毛,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涣卦,外卦为巽,为沉潜低调,无声无息,此次抓人的确是秘密进行的,是省里来的人。内卦坎险,很痛苦。
涣者散也,离散,分散,扩散,此卦占病最不利,可是占牢狱此卦还不错,属于被人踢出局的意象。
所以我就说,问题不大,不会被判刑,最终会被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彻底离开权贵集团。
他老婆说,那更好,无官一身轻。此人过去是教师,后来进了教育局,又进了政府,典型的小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多大的问题,属于被人咬出来的。占贵人,得不变的萃卦,看来此事不严重,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占电视剧
由上海戏剧学院创作团队拍摄的青春喜剧《爱情公寓》是叫好又叫座,现在已经拍到第四季了,导演和主演都说这是最后一部了。此剧还会继续拍下去吗?大衍筮法占,得出未济卦,四个动爻,初六,九二,九四,上九,变卦为复卦,一定会继续拍下去!
未济卦,小狐汔济,剧中的女主角正好姓胡,小狐狸渡河去寻找爱情?
未济卦,小狐狸过河,弄湿了尾巴,离火向上,坎水向下,分离之象,看似不吉,然而其中却玄机暗藏。未济卦做为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承前启后,初凶终吉,此占四个动爻,象征着已经拍出的四部,变卦为复卦,象征着此剧的未来。据说此剧的第一季差点被封杀,此时正是处于下卦坎险的阶段,前途渺茫。所以主创团队都认为此剧没有前途,各奔东西,这才有了第二季是演员阵容多了很多新人的缘故。到了第三季,已经走出坎险,进入外卦的离明,第三季大热,演员都成了明星,离,丽也。华丽转身,全在离火之功。
四爻齐变为复卦,有整顿装备,重新出征之象,会继续拍,但剧情结构会有大变化,不会是拍前传或者电影版吧?复卦,其实可以看成一个成长中的乾卦,一阳来复,动力无穷。复卦,七日来复,看来重拍也不会太快,是日闭关,商旅不行,看来主创团队还是比较负责任的,不追求商业化,而是闭关苦思创意,尊重艺术规律。复卦,朋来无咎,看来主演阵容是不会有大变化的,演员们渐渐都成了真正的朋友,这是中国版的《老友记》啊!
占房产
一处房产项目开工已经近四年了,其中屡遭变故,虽是政府主导,可开发商都换了几个,简直快成了老大难工程。最近工地上又开工了,只是进度很慢,大衍筮法占其进展,得讼卦,九四,九五动,变卦为蒙卦。
政府和开发商打起来喽!代表政府的君位九五和代表开发商的臣位九四产生了争讼的问题。
从卦象上看,内卦坎险为开发商,工程进度缓慢,问题成堆,积弊重重。外卦为乾,代表政府,元亨利贞,伟大光明正确,没有妥协,没有把柄。
讼卦九五爻辞讼元吉,政府有打不赢的官司吗?九四不克讼,开发商有理说不出,告状也没用。
只是这两边一打架,工程不就又给耽误了吗?变卦为蒙卦,内险外阻,山高水远。
讼卦之后是师卦,坎宫归魂,经过你死我活的讼争,至少一年以后,才会重新动工。
占蟑螂
家里厨房经常被蟑螂霸占,父母都信佛,又不愿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能坐视局面失控。
大衍筮法占,若用杀虫剂效果如何?能否彻底清除小强?得出比卦,初六动,变卦为屯卦。
此卦当从意象上看。如果把比卦的卦形看做是蟑螂,外卦的九五就是蟑螂的脑袋,坎卦为水沟,暗渠,阴暗之象。此害虫正是坎象,此物喜阴,喜湿,昼伏夜出,巢穴都在狭窄逼仄的墙缝里面。内卦的坤卦就是蟑螂的肚子,坤卦本来就有大腹之象,初六的卦辞有孚盈缶,就是一个大肚子。变卦为屯卦,有怀孕,婴儿之象,草创清新,生了一大堆小蟑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看来用杀虫剂只能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占升职
某人问能否成功竞选升职,大衍筮法占,得出明夷卦六五爻动,变卦为既济卦。
眀夷卦六五,箕子之眀夷,箕子为商朝末期的贵族,是纣王的亲戚,看到纣王昏庸无道,箕子直言请柬,触怒纣王,结果虽没被杀,却被流放边疆,在今天的东北,箕子建立了自己的领地,据说今天的韩国人很多是箕子的后裔。不管历史如何,眀夷卦很痛苦是真的。
眀夷卦的六五君位是箕子,而不当位的上六却代表纣王(卦辞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说明箕子其实才是这个国家的希望,论他的才能,德行,是最有资格当君王的人。而纣王德不配位,昏庸残暴,占着君王的位子,整日酒池肉林,醉生梦死,所以被易经的创造者发配到了上六。
从卦象上看,内卦离明,为文明,为光明,为火种,为一个末世王朝的最后希望,外卦为坤,广土众民,代表着人民的力量。以离火奉坤土,忠臣得到人民的支持,火种在民间,希望在民间。
此卦为政治黑暗,占竞选,可谓卖官鬻爵,黑幕重重,代表此人的箕子之位,本来是最有资格选上的,结果却是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忠臣受到打压排挤,流放边疆。此人廉洁奉公,业绩昭昭,是单位里的“顶梁柱”,可是竞选却很难获胜。
既济卦渡河成功,为驿马之象。最好是调离市中心,去北部县区的某局当一把手,这样还比较舒服,自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又不会被小人陷害。
后果如是占。
简析 篇2
(1) 名词n.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China、boy、the Great Wa ll。 (2) 冠词a rt.用在名词前, 帮助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者事:a、a n、the。 (3) 代词p ron.用来代替名词, 形容词和数词:he、s he、we、us、this、tha t、it。 (4) 形容词a d j.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表示人或食物的特征:big、small、old。 (5) 副词adv.用来修饰动词, 形容词或者其他副词:early, only, quite。 (6) 数词num.表示数量或顺序:one、two、first、second。 (7) 介词prep.表示名词代词等和句中其他关系的词:about、for、on。 (8) 动词v.表示动作或状态:go、s a y、d o。 (9) 连词c onj.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句子与句子:and、but、or、so。 (10) 感叹词interjection表示说话时的喜悦、惊讶等感情:oh、hello、hi。
二、句子的成分
三、时态
从时间上, 划分为四大类: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过去将来时。从形式上, 划分为四大类: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完成进行式。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的动词形式。总共是16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过去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进行时、将来完成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
过去式:用于过去时; (动词) 过去分词:用于完成时; (动词) 现在分词:用于进行时。
(1) 一般现在时。经常的习惯性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 常和表频度的时间状语连用 (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 。如:I am a student./He is a b oy./I ha ve two s is te rs./She works ha rd e ve ry d a y.
(2) 一般过去时。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常和表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yesterday、last year、two days ago) 。如:He wa s la te for s c hool ye s te rd a y./I live d in She nzhen last year.
(3) 一般将来时。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常和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 (tomorrow、next month、in two days) 。如:I shall go to visit my grandmother next week./I will write to you a s s oon a s p os s ib le.一般将来时还可以用b e g oing to+动词原形表示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4) 一般过去将来时。从过去的某一时间来看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would/should+动词原形。如:I didn't know if he would c ome.我不知道他是否会来。
(5) 现在进行时。说话时正在进行或者发生的动作, 常和时间状语now连用:is/am/are+现在分词。如:I am working now.
(6) 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内 (正在) 进行的动作:wa s/we re+现在分词构成。如:I wa s d rinking./The y we re d rinking.
(7) 将来进行时。将来某一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will/shall+现在分词。如:I shall/will be leaving。
(8) 过去将来进行时。就过去某一时间而言, 将来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should/would+现在分词。如:They s a id the y would b e c oming.他们说了他们将要来。
(9) 现在完成时。过去发生并且已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影响或后果:have/has+过去分词。如:I have spent all of my money. (现在我没有钱花了.) He has returned from abroad. (现在已在此地)
(10) 过去完成时。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 即过去的过去:had+过去分词。如:I returned the b ook tha t I ha d b orrowe d.我已归还了我借的书。
(11) 将来完成时。将来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动作:s ha ll/will+ha ve+过去分词。如:Will you ha ve known Ke vin for10 ye a rs ne xt month?到下个月你认识Ke vin该有10年了吧?
(12) 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某一时间对将来某一时刻以前所会发生的动作:Should/would+have+过去分词。如:He told the m he would ha ve finis he d it b y 8 o'c loc k.他告诉他们他会在8点以前干完。
(13) 现在完成进行时。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 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have been+现在分词。如:We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ha lf a n hour.我们已经等你半个钟头了。
(14) 过去完成进行时。持续到过去某时的动作:had been+现在分词。如:She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a bad cold when s he took the e xa m.她在考试之前一直患重感冒。
(15) 将来完成进行时。动作从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将来某一时间:shall/will+have been+现在分词。如:I shall have b e e n working he re in this fa c tory for twe nty ye a rs b y the e nd of the ye a r.到今年年底, 我将在这个工厂工作20年了。
台湾电影特色简析 篇3
[关键词]台湾电影
2006年3月,台湾导演李安继《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又凭借电影《断臂山》喜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全球瞩目的焦点投向李安和他的一系列作品,随之带动的是全球对台湾电影的关注。据说李安导演不论有多忙,每年都会抽时间出席台湾金马奖的颁奖典礼,鼓励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但是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却差强人意,那么台湾电影在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有什么特色,既能造就一批名导,又在近几年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呢?
一、浓郁的传统性和文学性
台湾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台湾电影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但它一直没有抛弃中国文化的根脉。首先是一大批文学创作者投入电影创作,担任编剧的工作。以琼瑶作品为代表的“言情时代”,引起琼瑶式文艺片的观看热潮,包括《窗外》(1973)、《心有千千结》(1973)、《海鸥飞处》(1974)、《我是一片云》(1976)等,这些影片满足了7。年代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美好寄托,但是这种远远脱离生活的“梦幻”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肃电影取代了。
以侯孝贤为代表的80年代导演直面严肃现实的生活,并从中国古典诗词、小说中寻找“滋养”,从《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等作品中可以发现这种倾向,而长期与之合作的编剧朱天文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编剧,而且是台湾文坛风光无限的女作家。她高中时代就写小说,曾获《联合报》、《中国时报》文学奖。1983年将获奖小说《小毕的故事》与侯孝贤合作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获第二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85年创作剧本《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此后与侯孝贤合作编剧创作了许多闻名影坛的台湾新电影。如:《风柜来的人》1983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作品奖,1995年创作剧本《好男好女》获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等,可见强厚文学根基的支撑是台湾电影注重的重要方面。
其次,一些导演都乐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的拍摄相结合,如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加上摄影优美、意境不俗,服装、造型考究,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鲜明的现代性与时尚感
1982年拍摄的影片《光阴的故事》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浪潮,这部影片包括四个风格不同的故事:《小龙头》(导演:陶德辰)、《指望》(编导:杨德昌)、《跳蛙》(编导:柯一正)和《报上名来》(编导:张毅)。这几个精心构思的故事,时间的跨度都很大,而且看似散漫,其实却连贯一致,分别对童年、少年、青年、成人四个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作了独到的探讨和有趣的表述。而台湾电影真正的现代化始于《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合导,1983)。这部影片改编自黄春明的3篇短篇小说,以流畅的现代电影语言呈现出迥异于以往台湾电影的意境,不但获得评论界一致的好评,票房也非常好,自此确立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
一些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到新电影受到欢迎,也纷纷改编乡土小说,拍出类似的电影,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白景瑞导演)、《在室男》(蔡扬明)等。可是新电影虽然优秀,产量毕竟有限;80年代台湾电影主要仍充斥着赌博片、犯罪片、及以许不了为主角的嬉闹片。此时真正主导台湾华语电影市场的是香港电影,因此台湾新电影的票房逐渐低迷,舆论上也开始出现批判的声音。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造成整体台湾电影气势渐弱。讽刺的是,新电影及其导演在台湾电影界饱受批评,票房也受观众冷落,但自80年代末起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的欢迎,如新电影运动的一员大将杨德昌,他的《海滩的一天》、《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麻将》等电影以现代感极强的影象,诉说着每一代人的阵痛,尤其是获得嘎纳大奖自《一一》,达到其创作的颠峰,深受影迷喜爱。
进入90年代后,李安、蔡明亮等成为世界瞩目的台湾导演。李安的《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等在台湾本地与国际票房上均非常成功:从东方到西方,从艺术到商业,李安不仅是台湾电影、甚至也是中国电影里,可以看到的最为乐观的出路和未来。2000年的《卧虎藏龙》结合美中台港的资金与技术,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于是在台湾借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声望推到一个高峰,2006年凭借《断臂山》获得最佳导演奖更是让华人电影扬眉吐气。蔡明亮则展现他较为个人而阴郁的导演风格,《爱情万岁》、《你那边几点》等一系列作品,他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不断思考和追问现代人面临的问题。蔡明亮的电影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使其作品虽声名在外,但在台湾一直是曲高和寡。
三、相对的封闭性与尴尬感
新世纪的台湾电影,出现了一批年轻导演如林正盛、张作骥、易智言等,作品愈加趋向小品化,风格亦趋于轻盈,虽然有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人才加入电影的创作,但是台湾电影文化自身发展的封闭性,使得他们在艺术高度上无法向前辈看齐。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李天则认为,电影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小我”,“而与台湾人的生活不贴近,太过个人化就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此外,电影學界和部分影评人对于艺术性的重视,使得台湾电影在商业性上又畏首畏尾,无法与香港电影相提并论,更别提抗衡好莱坞大片的侵袭,因此现在的台湾电影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诡异的是,台湾电影虽然电影量在减少,票房在减少,但是在国际上却收到高度重视和好评,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在台湾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获奖影片在台湾电影市场上却屡屡失败。如何摆脱台湾电影发展的这种尴尬感,台湾资深影评人、吉光电影有限公司制片焦雄屏提出到大陆寻求电影合作的事宜,2000年,吉光与大陆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合作,拍摄了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她认为,大陆的拍摄题材取之不尽,“俯手皆是”,台湾电影应该摆脱这种封闭性,不断突破与创新,才有可能闯出另一条路。
2007年1月25日,台湾首位80后导演陈映蓉来北京为电影《不完全恋人》做宣传,此前她指导的《十七岁的天空》及《国士无双》都曾创下台湾本地电影的高票房,被称为新生代中最有商业潜质的导演,实在是后生可畏。对于台湾电影的衰败现状,她却认为,其实台湾有蛮多机会提供给年轻电影人。她认为“内地电影的根基很厚实,相比来说台湾电影的断层很明显,像我这么年轻的人能拍长片,其实很畸形。”
教学策略简析 篇4
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出现了对教育理论的两种批评意见:一些理论工作者认为,教育理论没有形 成严密的科学体系,许多概念术语不精确、范畴不严密、科学性不强;而一些实践工作者却认为,教育理论应用性较差、脱离实际,是空教条,不能指导实践。这些说法虽然说过于绝对,但也说明在教育理论界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澄清和规范的理论问题。其中教学策略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多是对操作层面的一些具体策略 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而造成了教学策略的概念含义过多,在术语的使用上比较混乱的现象,同时,也给制定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带来困难。本文结合教材学习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策略?目前的教育理论界有多种提法,举例如下: 1.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
2.教学策略是一系列引导师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行动方针。3.‚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4.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5.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6.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 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 法。‛(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7.教学策略是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8.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
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9.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
上述关于教学策略的定义中,只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概念,这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和含义,还需要从它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界定。在此我们先来看一份资料。
在美国保罗.D.埃金等著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的序言中 说‚本书描述了六种‘信息处理模式’。......本书是一本一般教学方法教科书,它描述了六种‘方法’或教学策略......我们认为.这个策略与目标相配合的特点——称为教学模式法‛ ‚ 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模式方法首先是由乔伊斯和威尔论述的。他们给模式下定义为‘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模型或方案。’‛又说‚模式与一般的教学策略不同‛。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教育学理论中的三个常见名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一般教学方法。我们在此对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是重点研究‚如何教‛一类的问题,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评测等一系列有助于最优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工作方式。教学模式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教学策略。其次,教学策略意味着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不能等同于教学方法。此外,无论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都必需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之下。
综上所述,要给教学策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实很困难。实际上,任何一个定义都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准确的定义。即使大家都公认同一个定义,但不同的人对同一定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在于这个定义用于什么场合。在一般情况下,本文给教学策略所下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总和。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1.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因此,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模式,更不同于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只是规定了某种教学内容的一
般教学程序,并不涉及每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教学原则则更超脱了具体教学内容,只是笼统地表述一些教育规律。因此教学模式、教学原则偏重的是指导性、理论性,而教学策略则提供了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的实用技术与方法,因此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实用性,通过培训更易为教师理解、掌握,也更容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位教师除具备共同的基本教学策略外,其他的教学策略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相应的针对性。这是因为,具体教学策略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而精心制定的,离开具体教学目标、盲目使用教学策略也就无最佳策略可言,也就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不同类型教学目标应选择不同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策略针对性的具体表现。
3.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策略是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但不能因此把教学策略看成是‚万金油‛式的‚教学处方‛。既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策略适宜性的要求,也还受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诸多方面影响。如何把握某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点,并依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值得引起教师重视。
西南师大张敷荣教授为保罗.D.埃金等著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作序时说: ‚ 所谓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型或方案‛。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束缚教师手脚的固定不变的框框而生搬硬套。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策略.这是因为,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什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即是说,策略具有指示性、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刻板性。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于各种情况的万物灵药,只有适应于一定的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教学策略应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教学策略;另一种是特殊教学策略。基本教学策略是指为全体教师共同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方法或技巧。基本教学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特殊教学策略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适用于不同种类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概念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也可简称目标教学策略;二是指适用于不同学科性质的教学策略,也可简称学科教学策略。
四、基本教学策略列举
1.加涅提出九种基本教学策略
1968年,加涅首先开始综合各种微观教学策略的共同特点,并进而提出了对有效开展教学至关重要的九种教学活动也即教学策略:
(1)利用改变刺激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2)告诉学习者学习目标,以帮助他们认清教学的重要性和相关性;(3)刺激回忆前提性知识,使学习者能把它们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4)以适当的方式向教学者呈现刺激材料;(5)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和难易水平,以及学习者具有的智慧水平,提供学习指导;(6)引出表示所期望的学习的行为;(7)作出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对不正确的行为加以抑制;(8)评价行为以便评价学习;(9)通过提供检索线索和捡索策略来增强记忆,促进迁移。加涅后来还补充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视学习目标和预定的学习者性质,来决定采用哪种活动,如何表述它们,以及如何序列化。
2.格罗珀提出四种基本教学策略(1)告诉学生做什么及如何做;(2)提供各式各样的范例;(3)提供管理行为的规则;(4)要求练习完整的规范行为。
格罗珀还就高难度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①增加提示的强度;②减小行为单位的大小;③在要求学习者行为之前引入识别和编辑作为中间的练习模式;④在难度较大的练习之前,先进行较容易的练习。
3.盖奇提出七种教学基本策略
盖奇针对当时大量的有关教师行为与学习成绩相关研究,首先按被试年龄进行了分类,从中发现了充分提高8岁学生阅读和算术成绩的七种教学策略,称为‚教师七要‛
(1)教师要制定一整套规则,使学生不需征求教师意见就知道做什么,满足自己的需求;(2)教师要在教室中经常走动,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检查课堂作业,并注意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注意他们的课堂表现。
(3)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要有趣、有意义,难易程度掌握在学生都完成作业的标准上。
(4)教师要尽量减少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诲这样一类的做法,把每日课程表写在黑板上,使学生知道干什么等等。
(5)提问学生时,教师要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同。
(6)教师应该不断地启发学习落后的学生回答问题。
(7)在阅读小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大量的简短的反馈,并使教学活动的节奏象‚操练‛一样快。
简析美术高考 篇5
美术
根据近几年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美术类考生均是在步入高中阶段之后,着手考虑高考出路之时,才开始为了上大学而进行艺术学习的;一部分考生甚至是因为文化基础差而该行学习艺术,力图“曲线救国”(希望借由艺术类高考比普通高考分数低而进入高校)。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美术学习并通过艺术类高考的考核,其学习时间之短暂,学习任务之繁重,都使得大量美术类考生只能根据当年高考大纲所要求的科目进行学习和备考。故,本文根据近几年艺术类高考情况,综合阐述国内三大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的特征,简要分析美术类高考的应对策略。中央美术学院 考试特征:
15年之前,央美设计的考试形式没有根本变化,如考题《书房一角》、《奶奶的厨房》等,考生可自由用事先准备构图进行套题,这让考试越来越模式化,应试现象愈演愈烈,一般考生都会准备很多构图比如室内的室外的,然后考试的时候把主体物丢进去。套构图这种应试套路。2015年开始,央美考题就开始改革,例如2015年考题《棒棒糖》,造型基础的考题分为素描与线描两部分,基本可以理解为以写生、考查学生造型基本能力为核心,但是在静物形态与构图方面仍然考察着学生的基础构成能力与审美能力。设计基础的考题分为色彩
表达与设计表达两部分,考题更加强调学生的真实感受,很难再生搬硬套。同时把色彩能力与设计能力做了全新的结合。2016年考题《转基因鱼》,更为具体特定的单一名词题目,且题目要求不允许画除考题内的任何事物,也就是无法套构图。新的考题更加考验学生的基本功、想象力、临场发挥能力。让考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能再用提前准备的构图浑水摸鱼,让真正有设计能力和基本功的学生脱颖而出。应对策略:
专业取得好的名次,首先你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有针对性进行准备,做到有的放矢。造型考试素描、色彩都是写生,考的都是基本功,只要临场正常发挥即可,关键是设计创作,设计创作设计考试基本不用写生,各科在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基础上,注重立意和画面构图,要紧扣题目,立意鲜明。考前也要准备四五幅不同的成型稿,以便现场修改套用。素描要刻画到位,体现出基本功,色彩要颜色鲜明,概括整体,专业设计紧扣主题,加强联想。总之,造型考试素描、色彩专业基础要求高,设计创作考试的灵活性和临场应变要求高。中国美术学院 考试特征:
中国美术学院直到2016年考题变化仍旧不大,素描科目主要为人物写生(有的专业为头像写生,有的专业为半身像写生),其中图像与媒体艺术类为线性素描写生(是指以线性表达为主的素描写生方式描绘客观对象);色彩方面,造型艺术类专业为色彩头像写生,其他专
业类别仍为静物写生,而且写生静物大多为雨靴系列、厨房用具系列等生活用品。然而,2017年的考题,都以为会考彩色人物头像,结果却考了风景默写,中国画命题创作用了一首冷门的唐诗《寻南溪常道士》,建筑专业的速写直接要求画考生自己所在的考场空间等,虽然招生办强调招生考题的基本要求从未改变,但考题多样化似乎成为趋势。应对策略:
以不变应万变。既然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强调考题的基本要求从来没有变过,素描就是造型能力,色彩考试考的是色彩的表现能力,速写是考察快速造型能力,都是围绕能力展开,那么备考就从考试的基本要求着手。例如历年中国美术学院素描考试科目的基本要求:
1、形体结构准确。
2、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3、画面完整。形体结构准确,无形哪有体,形是我们面对物象时的直觉反应,是第一位的,说明了形的塑造及准确与否在素描考试中的重要性,因而对形的理解与把握是考前学习的重中之重。考核的第二点是“有一定的塑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简单地说,塑造和表现考查的是我们深入刻画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塑造体现着表现的艺术性,表现能力体现着你对造型的控制和理解,而深入既是对细节的处理,更是多整体的把控。考核的第三点是对考生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塑造能力、表现能力及相应绘画工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能力的整体考查。美术高考生在色彩备考中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脚踏实地地进行色彩科目的基本训练。虽然人的色感有先天的差异,但是后天的训练同样使人的视觉敏锐和对
色彩美感判断力的提高,两者是互为开发和互为补充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极为重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考试特征:
对比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的考题尚未呈现变化趋势,仍旧着重考察考生的整体认知、构图、艺术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等。例如,设计类考题,色彩科目,2017的《天蓝色衬布上的静物》,2016的《阳光下的书桌》及2015的《花开时节》,都是基础的水彩或水粉写实,但越是基础的东西,往往对绘画技巧要求越高。对色彩整体认知和表达能力、画面艺术感染力、个人艺术修养(色彩修养)三点则将决定试卷的最终成绩。素描科目,2017的《岁月的痕迹》,2016的《失重》和2015的《光与影》,均是考察考生对造型的审美感受、观察方法、理解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很多考生都曾对单个物体或几个物体做过类似范画,但总体组合或许不曾涉及,因此,如何处理画面空间,如何构图将成为重中之重。速写科目,2017的《动物园》,2016的《拥挤》和2015的《悠闲》,均测试考生对所表现对象的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应对策略:
清华美院考题多年不变,美术类素描考题多为半身带手写生,色彩多考人物头像写生(水粉),速写场景默写,非常明确,考前多练就是,无什么特殊要求。设计类三科都是命题创作,比较看重考生的创意,考生应在平时积累素材,提高创新能力。考生普遍存在表现能力
弱的问题,平常应该训练从写生到变化到创造一种形态。建议考生在训练素描、水粉造型基础时,腾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装饰造型训练,比如人物的装饰变形训练、植物的变形训练、色彩的基本属性、光带来的色彩变化、写实色彩和装饰色彩的转换、装饰色彩的面积比等。还有黑白灰等调和色,虽然个性不强,但是调和能力强,会协调其他色彩对比产生的矛盾。
云南作文及简析 篇6
云南,是云的故乡。
清晨
隔着一条小道,村庄的对面就是田,一棵树,一株向日葵,儿棵老玉米,然后就是整片的油菜花,颜色热烈极了,但很安静,延伸——延伸——直到山脚。山是青绿色,圆鼓鼓的山尖顶到软绵绵的云里去一油菜花没醒,群山没醒,丽江没醒,云醒着,不光醒着,而且精神得很,连成片地伏在山尖上,天空的怀里。可能是为自己的早起而得意吧,它们泛着一丝丝的金光,带着朝气。看得出它们已经很兴奋了,可是怕吵醒了丽江,所以静静的。
山崖
山路仅三米多宽,一边是峭壁,一边是山崖。山崖下面,雪白的一片,平平整整,远处,也只有天。近处崖壁上伸出的零星树枝,在云的映衬下似乎变成了墨色,轮廓被明明朗朗地勾勒出来,猛地看去,皮影似的。这时的云就不是丝状的了,倒像是牛奶,在山崖下流来流去的。玉龙雪山是殉情之地,向着云海一跃而下的人儿,来世一定是幸福的`吧。
蓝月谷
蓝月谷——多美的名字,这是一片山顶草地,四周都是山,这里就像个洼,把云都盛进来了。一条木头铺成的小路,围着蓝月谷绕了一圈,便一头扎进旁边的云杉林里去了。下雨了,云儿随着雨点轻轻飘到草坪上,伏了一会儿又升起来,拉拉扯扯的,就在身边缠绕了,伸手抓一缕,张开手心,无影无踪。望着云儿,得不到答案,只有在伞下发呆。
黄昏
疲倦了,黄昏的云从山腰落下来,堆在山脚下,知趣地卧着,安静地守望着那一座塔。云从地上长出来,山从云上长出来,暮光从山上长出来。山脚的那个村庄早已没在云里,没了踪影。还有一小片云逗留在天上,得意地勾了个圈,暮光透过圆圈,照耀着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
云南,是云的故乡。
云,是云南的魂。
文章生动地运用拟人手法,对云的描写生动细致而富有生机,显现出作者心中的活力。
全文云雾朦胧缠绕如画如梦,只留下了一片回忆。
点评
图书定价策略简析 篇7
首先分析一下图书定价的影响因素。图书的价格主要由图书的成本、预期利润、批销商折扣和销售税金五大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 图书的成本大约占图书定价的35%~45%, 出版社合理利润约占10%~20%, 给批发商折扣大约5%~10%, 零售商折扣大约25%~35%。其中, 图书的定价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单本图书的字数。对很多图书而言, 字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作者及编辑各个环节的工作量, 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的价值, 对图书的固定成本有较大影响。
(2) 单本图书的印张数。图书的印张数, 不仅直接影响图书的制作、印刷成本, 而且, 对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有影响。某些图书 (如生活类图书) , 读者在选购时, 会根据图书的厚薄与定价的比例, 来认知图书的性价比。
(3) 图书的选用材料、印刷和包装装帧。这些因素不仅构成了图书的直接成本, 而且对图书的销售定位也有很大影响。现在制作图书的材料已经越来越多, 印刷也越来越精美, 图书的装帧也越来越别具一格, 这些都会体现在图书的定价之中。
(4) 图书的印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印数大小发生变化时, 总成本的变化程度要小得多, 也就是说, 图书的印数越大, 单本书的成本越低, 在定价时可考虑利润的空间和价格回旋的余地也就越大。一般性的商业化图书保本印数一般在2500册以上。
(5) 作者稿费或版权税。根据支付方式不同, 对图书定价的影响也不同。在图书销售量较小时, 印数稿酬成本较高, 版税制成本较低;而在图书销售量较大时, 印数稿酬的成本较低, 版税制稿酬较高。
(6) 销售费用以及出版社的管理费用和税金。这些费用间接与图书的成本和销售收入有关系, 也需要在图书价格中有所体现。
(7) 销售折扣。销售折扣指出版社给批发商、零售商的折扣, 是影响图书的定价的最重要的因素。
(8) 出版社的合理利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出版图书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定价时必须考虑出版社的合理利润。出版社目前图书的利润率大约占定价的10%~20%。
(8) 市场情况和图书类型。在图书定价时, 还要考虑市场的竞争情况、图书的类型和图书的价值。
(9) 消费心理。对读者购买心理的把握和考虑, 也是定价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 图书定价的主要方法
我们将出版社的主要定价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1) 成本导向定价法
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即根据字数、单印张成本和印张数, 再由编辑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来决定图书的定价。即:图书定价=单印张估价*印张数。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图书是采用这种方法定价的, 而教材由于其特殊性, 基本是采取这种方法定价的。
(2) 需求导向定价法
即在定价时不再以成本为基础, 而是以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强度为依据。高端的专业图书以及一些用于珍藏的图书, 一般会以这个方法进行定价。
(3) 竞争导向定价法
竞争导向定价以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同类商品价格为定价基本依据, 以随竞争状况的变化确定和调整价格水平为特征。大众类图书以及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图书, 大多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
3 图书定价与图书类型的关系
为了能够更清晰一些, 我们首先选取了机械类、化学类和生活类, 这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某个月的开卷销售排行榜的一组数据, 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见表一, 表二) 。
注:根据每类图书的市场竞争情况, 选取的品种数稍有差别。
由表一和表二, 可以清楚地发现, 这三类图书定价方法的区别, 以及定价对销售的影响。
(1) 化学类图书。
该畅销榜单中, 除去教材类图书, 大部分都是比较专业的图书, 竞争不是很激烈, 读者主要是高层次的专业读者, 受众小, 由表一中, 可以看出化学类图书的平均定价稍高, 而且比较分散, 尤其通过表二可以看出, 化学类图书的定价比较随意, 重合率很低。可以说, 定价并不是化学类图书销售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生活类图书。
主要针对的是大众读者, 受众面广, 这类图书的竞争非常激烈, 读者也是最容易受到定价影响的。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 生活类图书的价格区间比较集中, 平均定价低, 定价重合率高, 尤其惊人的是, 在500种畅销图书中, 定价为29.8的图书就占了89册。可以说, 这部分图书的销售是最容易受到价格影响的。
(3) 机械类图书。
其情况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机械类图书, 作为专业图书, 其平均定价比生活类图书略高, 定价的分布也没有生活类的集中, 而且, 化学类和机械类图书的畅销榜中都存在着高于100元定价的图书, 这个正是生活类图书所缺乏的。而另一方面, 由于机械行业从业人员众多, 机械类图书不仅面对着很多高端的专业读者, 同时, 也有很大一批, 中低端的专业从业人员, 这类读者人数众多, 比较容易受到图书定价的影响。
(4) 其他。
从表二中还可以看出, 专业图书作为较高端的图书, 大部分是采取整数定价法 (又叫方便价格策略) , 即图书的价格定为整数。而大众图书20种高重合率的定价中, 有11种采取的是非整数定价策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定价策略, 在定价时取尾数而不取整数, 可以使消费者产生价格非常便宜的错觉而刺激购买。
4 定价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不同类别的图书, 在定价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定价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在为图书定价的过程中, 一定要谨慎,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包括图书的类别、市场竞争情况, 同时切实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 将图书定价逐步走向以市场为导向, 避免机械定价。比如, 我们与台湾作者合作的系列大图典, 在定价过程中, 就分别考虑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分别制作了彩色加光盘版, 普通彩色版以及黑白的版本, 定价则以阶梯递减, 满足了各个层次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同时, 在定价过程中, 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要牢记图书的特殊性, 确保图书的社会效益, 随意定价和盲目定价。比如, 有的图书高定价、高折扣, 不仅扰乱的市场, 也使得读者会丧失对图书的判断信心;还有的图书, 不顾自身的价值, 过度包装, 盲目定高价, 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也使得图书失去了其自身的真正意义。而作为一个五十多年的优秀出版社, 我社的定价, 在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基础上, 一直秉承“读者的需求, 我们的追求”的优秀传统, 本着对读者高度负责和诚实无欺的精神, 老老实实地、实实在在地打造精品, 以奉献读者。
简析动词的划分 篇8
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动词无疑是词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类词,在一句话中,尤其是古汉语中,只要找到了动词,一个句子基本上就能理通,意思也随之豁然明朗。所以本文试着对“动词”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一、词类的划分
汉语对语法的研究起步很晚,学术界普遍认为以马建忠先生在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以描述和说明。明万历20年,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在从汉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始。从1898到1938,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前者以《马氏文通》为代表,在词类划分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后者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三)文法革新讨论至建国前汉语词类研究
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之后,人们开始“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心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这一时期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种:一是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一是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一是高明凯的“三条标准说。”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类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吕叔湘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方光焘认为可以从词的形态上来分类。高明凯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每一类词都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二、动词的划分
通过前面对词类划分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动词的身影,然而却看不到动词确切的面貌。这些劃分有的非常模糊,“动字”很像是今天所说的“动词”,而且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动词”这一专有名词出现的更晚,最早出现在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比《马氏文通》又晚了几十年。
(一)《文通》之前对动词的划分
实际上,在《马氏文通》之前,还谈不上对词类的划分,更无从谈起“动词”的划分了。古人对词类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南宋张炎将“动词”简单的归入了“实词”这一类,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清代的学者更青睐于对“虚字”的研究,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研究虚字的权威著作。
(二)《文通》对于动词的划分
《马氏文通》对于词类的叙述集中在《正名》这一卷中。《正名》中,把词类称为“字类”,这里的“字”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词”。其中对动字是这样界定的:“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由此可见,动字与今天所说的动词大致相当。马氏把《动字》这一节分为了十五小节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在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分析已经很难得了,在动词的划分上,《马氏文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三)《马氏文通》之后对动词的划分
《文通》后,对于动词的划分,众说纷纭,因为各家所依据的词类划分标准不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王力、吕叔湘、方光焘、高明凯等,其中尤其是高明凯先生的三条词类划分标准最为重要。
现代语言学家给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并把动词分成七个小类,有些语法学著作中还归纳出了动词的语法特征。
今天的学者在动词的定性方面,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完备了。对于一句话中的几个词汇,用这种方法便能很容易且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动词。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词类和动词的划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百年的经营,使我国的语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汉语语法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某些兼词的研究就非常欠缺,而且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缺点与不足,所以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让我们的语法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超越西方。
参考文献:
[1]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清·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金刚经简析 篇9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典籍,千百年来,许多乐善求道的大德对此经书进行了编译、注释和解读。流传下来的译本积累了不少,但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鸠摩罗什的译本,因而本文作者也是以此为读本,浅习《金刚经》,不求成佛,但求对佛的智慧有所领悟。当然,我并非是以崇拜信仰的心态去读此书,实话说来,于我而言,“金刚经”并不是经,它仅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几千年前留给我们的遗产。因而,读是“经”,主要也是为了对佛的智慧有所了解,对生命的本相有所感悟。
佛是怎样的呢?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见佛即拜,在各种寺院或者道场,他们愿意施舍钱财,为佛塑金身,他们似乎认识到了佛的法相,同时也在把自己所见或是心灵中认可的佛之相呈现出来。那么这些是真正的佛么?如是,那佛也就太主观了吧,信徒们拜的也不过是别人的主观创造物罢了,其实在经中,佛通过与须菩提的对答,已经示下,“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很显然,暂不说佛像乃人造之物,如果有所谓具体的佛像金身,那无非是神棍在诽谤污蔑佛的智慧。真正的佛只会存在于信徒的成佛历练中,当“见诸相非相”时,我们“即见如来”。这时我们是心灵地看,佛的所谓形相已经不再重要,我们已经与佛同在。
佛是有智慧的么?或者说经中文字本身是否就是佛的智慧呢?佛是不认同的。如《金刚经》中所述,佛对须菩提说的“汝勿作是念:我当有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在经中的言教,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真理规则,因为如果单纯从文字上去理解佛,我们也不太可能体会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佛不过是因人而异,随缘说法,《大毗婆沙论》中所言“说火应烧舌,说食应除饥”,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诸法不可言说的话,众多信徒如何能够体会到佛法呢?因而佛是不得已而说,但是毫无疑问,佛是有智慧的,这里说有智慧的,即是非智慧的,不过是名之为智慧尔,那么《金刚经》里体现了佛的什么思想呢?通篇看下来,经中皆是佛“空”的思想,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诸相非相”“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所说的相即是外在事物的特性为我们心识所反映的东西,佛既然言空,那么所有相皆为空,是作为假有而为我们所意识到。世间万法皆空的道理,我们是否要时刻让它在脑海中重复呢?或者说要让它成为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呢?那这样的话,成佛不成了一种强迫么?这与佛义本身“破除执着”不是相违背么?显然佛不是要我们患上念空强迫症,他说“空”,并非在宣扬教条,和前面所说一致的是,佛是无法可说,非法非非法,言空,亦是不言空,非非空,佛的思想关键不在于经中的言辞,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需要体悟的东西。换句话说,佛的思想,佛的智慧,靠现在通行的西式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很难领悟的。
那么如何才能体认成佛呢?一般而言,常人想接近佛,领悟佛的所谓智慧时,无非是生命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比如事业失败、感情挫折,等等诸般无法跨过的坎。在他们的观念中,成佛一定也是成就什么;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摆脱目前的烦恼。那么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观念中假定——有一个与现状相对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这种假定可能是源自他们自己曾有的生活体验,或是对别人生活观察后加以美好想象而得来的。如果是身处困境中,渴望摆脱烦恼,想借成佛或是领悟佛的智慧来摆脱现有的状态,那多半是成不了佛,领悟不了般若的。因为这种成佛已经有了功利色彩,它们也必定会寻求某种所谓的真实的自性方法,快速地摆脱烦恼,立地成佛,殊不知这可能会坠入魔道。
当然我们更不用说那些以赚钱为目的或是追求安逸为目的入寺修行的人,他们已经坠入魔道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某些生阿诺三藐三菩提心者,入佛门不得,终日神神叨叨,捧着经书,从早到晚,希望把佛的言行语录一条条背下来,似乎在他们眼中,背得越多,就是佛性越高,离佛越近,这就又在执着于佛的言行了。光背诵,一无所悟那也是徒劳的。而且佛也说过,佛经不过是像个渡船,入门时需要它渡,学到精深处那就需要靠自己,即是自度。那么金刚经中呈现了如何去体证佛法呢?按照李云在《<金刚经>心灵体证的方法》所谈到的,佛在经中大量运用“是M,非M,名M”这样特殊的逻辑三段论方式,这其实是作为无住无相的方法论,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一步,对世间万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即是所谓的庄严佛土;第二步,佛说非庄严,是进一步体证,发现原来直观感受到的庄严不是真正的庄严,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破相”。然后第三步,佛说名庄严,是经过进一步体证之后,发现佛土既庄严又非庄严,一切皆是空是有,一切佛土都是没有差异的”。这是佛认识世间万法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一种解释,比较有概括性。具体如何体证呢?那是不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因为佛不过是随缘说法。不过,简单看来,在成佛途中,般若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般若就是“是M,非M,名M”体现的重要思想的前提,那就是缘起性空,如《阿含经》中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但依般若智来观察缘起现象,都是无自性的。从这里出发,就建立了中道的正观,即是远离两边,不偏袒于空或有。说到底,这里还是空的智慧,不过是空空罢了。
除了般若观外,我们还应通过“无住生心”去领悟佛的智慧,据《坛经》记载,慧能大师当年就是闻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立地悟道,这也反映出前面所讲的,成佛本身是不可功利地追求的,还是需要一定的机缘。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无住生心实在是领悟佛法的基础。通过破除执着,达到无住生心,乃是成佛的精要之处。与无住相对应的便是执着,反观芸芸众生,他们无不在各种执着中疲于奔命,有人星夜准备考试,时常担心排名落后于其他人,是为分数名誉的执着;有人批命地赚钱,整日整夜地担心自个的小金库被盗,是为对金钱的痴迷;有人疯狂地买化妆品,时时刻刻担心容颜老去,是为对青春的执着......凡此种种,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果说执着本身让人心灵安宁,那倒并非是多严重的事,问题是,大多数的执着已达到痴迷的境地,特别是纵情声色之徒,好逸恶劳之徒, 偏执狂,执着于世间的各种相中无法自拔,由此也产生各种精神疾病。活着对他们而言就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人间有时堪比在地狱中,比死还难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代社会这么多人自杀。在我看来,这些自杀大多是没有认识到世间诸法的无常,总是生住色心,比如为分手而承受不了,最后断送性命,为亲人离世悲痛欲绝,无不是太过执着成为病态的表现:原本心灵所执着的,忽然缺失了,产生巨大的落差,因而转向戕害生命。
这些个执着的共同特征就是痴迷于心外之物,为物所累,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物便成了个人能力的象征。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如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变得物化物象化,这是一种人类发展的趋势。但就个人而言,如果还在执迷的圈子里走不出来,那是难以领悟佛法的;除了这种执着于身外之物,还有一种就是执着于各种问题的探索,特别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人生意义的追问,也有人因此而自杀,此类执着就人类思想发展而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思虑过度,亦是难以领悟佛的智慧,因为佛在许多时候不是靠理智去认知的,由此,我们便不奇怪,禅宗为何会接过《金刚经》“明心见性”的思想,蓬勃发展起来。像一则禅宗公案所阐发的,有人问和尚怎么修行,他的回答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问的人感到奇怪,这与平常人也没啥区别,和尚就解释道,平常人吃饭时不吃饭,百般思索,该睡觉时不睡觉,百般忧虑。其实成佛没有想象中的难,不一定要皓首穷经,佛就在我们心中,见性即成佛。
拓展阅读: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修证成佛”。这场对话被记录下来,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属于般若思想的经典,就经题来看。所谓“金刚”,其实本意是一种矿物名,在这里引用,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刚一般,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第二种解释是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比喻成金刚,坚固难断。
所谓“般若”,是一种智慧,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
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用无坚不摧的锋锐的般若智慧,来破除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破除一切无明执障而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金刚经》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同时也广受人们的喜爱。
从姚秦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到唐朝的义净法师,在这三百年间,总有六种《金刚经》的译本。其中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最具特色,最吸引中国人的风格。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
《金刚经》在中国不管是教界还是学界,对它都是非常的喜爱,比如一些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像一些爱好哲学的`人们仰慕它的哲理丰富而去研究。在中国佛教界内部的弘扬也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尤其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
本经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受用。
那么,《金刚经》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经典,却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选“《金刚经》的生活实践”这个主题的原因。
下面分为三点来讲述今天的主题:
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第三点:以《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首先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达到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 《金刚经》主要内容
★ 《金刚经》渊源
★ 《金刚经》要义
★ 《金刚经》完整仪轨
★ 《金刚经》读书笔记
★ 金刚经的题解
★ 《金刚经》名称含义
★ 六祖《金刚经》口诀
★ 《金刚经》感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