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案

2024-12-07

老王教学案(共11篇)

老王教学案 篇1

老王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课题 老王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郭琴 审核 授课年级班级 八年级81班 课时 2

课标解读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预学导学 教学过程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 字词(除课后读写与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 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的人,从看出。

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点拨:作为作家“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

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归纳主题

写作技巧

六、自测评估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荒僻(pì)B.取谛(dì)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惶恐(huán溃D.骷髅(kūlóu)伛(yǔ)

2.依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

A.偏僻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

A.坍塌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了。

A.取缔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A.愧怍B.惭愧

3.作者怎样写老王艰难的生活?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4.老王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文段,完成5~8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5.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6.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7.“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8.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乞丐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9.“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10.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括号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1.“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

三、合作展示

评说老王:

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怀念老王:

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共鸣

关注老王: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归纳总结

老王

命苦生理上有缺陷

老实巴交 居住条件恶劣

不贪钱为作者送冰,

车费减半

心善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体贴顾客无微不至

身体病重,还来谢恩

美好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教学后记:

老王教学案 篇2

《老王》是篇语言朴实而意蕴深厚的文章, 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以及人道主义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直接又深刻的。读这样的文章, 犹如接受一次道德的洗礼, 而阅读的过程更是在爱心、平等、人道主义中的一次高尚的旅行。笔者认为在课堂上紧紧抓住文章内在的情感因素, 按照“入情→析情→悟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引导他们深入文本, 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 不仅能体会老王的善良与不幸, 也能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还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弱者的关爱, 一种社会责任感, 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 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的事业, 所谓教者动情, 学习者方能动容。导入新课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祖孙三人, 两个孙子喜形于色, 而祖父一脸悲苦。字幕:“那天我们可以读书了, 我们高兴了, 爷爷却哭了。你懂了吗, 老人的眼泪?”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老人的眼泪的内涵。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下, 自然地引出弱者、弱势群体的概念。接着教师再激情述说:在我们的周围, 有一些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重视, 社会地位低下, 他们是弱者, 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 请看画像, 他叫老王。 (多媒体同时展示课文插图及课文题目) 这样, 这一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 恰似向学生的心湖投入一枚石子, 荡起片片涟漪, 引起他们对弱者的关注, 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老王何许人也, 他是怎样的弱者, 又是怎样的善人, 从而为进一步阅读课文蓄势。李渔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此一法也。”这是入情, 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缘境生, 轻拢慢捻抹复挑

学生带着问题初步阅读后, 很快从课文中筛选出信息:老王是一个不幸者, 一个苦人儿。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 又瞎了一只眼, 仅存的好眼也有病, 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 怕他出事;他住在破败的小屋;没什么亲人, 两个侄儿没出息, 孤苦伶仃;“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被取缔后, 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 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就这样一个人, 还在关心着别人。特别是在“我”一家受迫害, 众人唯恐避之不及, 甚至落井下石, 为自己谋取私利时, 他却不怕被牵连, 一如既往地为“我”夫妇服务, 还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拿了钱还担心人家钱不够。这是一颗怎样真诚而善良的心啊!尤其是在去世前一天, 挣扎着亲自送上鸡蛋、香油, 尤为感人。为了体味到那种含而不露、极其微妙的情感, 笔者则引导学生据“言”寻“意”, 从字词句出发, 含英咀华, “轻拢慢捻抹复挑, ”去亲临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场景, 听老王说, 看老王做。先齐读课文的第8、9段, 同时结合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让学生进入悲恻的情绪;再分析其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并紧紧抓住其中的“直僵僵地镶嵌”、“直着脚往里走”、”“攥”着我给的“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走开”等等, 加以细细品味, 然后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 因为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 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老王的形象;就在学生还在为老王心酸扼腕时, 接着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 (老王、“我”、旁白) 。而此时的学生似乎就是当年这一幕的见证者, 他们感受老王的善良, 他们理解他所送的鸡蛋、香油中所蕴含的这份敬重和信任, 他们也叹息于老王最终无以报答知遇者的遗憾,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老王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这样, 师生通过共同深入课文, 认真体验文中的场景, 深入析情, 感情也在语言的咀嚼和品味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所谓情缘境生, 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不就在那一刹那间碰撞了吗?

三.以情激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

老王是一个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品质的底层劳动者, 而作者一家虽为高级知识分子, 但对于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却给予了足够的关爱:照顾他的生意;不管他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知道他有夜盲症, 女儿还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载客三轮取缔后, 还时不时地嘘寒问暖, 但文章的最后一句却写道:“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最后以“愧怍”一词来表露内心深处的歉疚呢?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 再现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一幕。老王在死前探望“我”, 并送来了香油与鸡蛋, 相信这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了, 他说他不是要钱的, 可最后接受了“我”的钱走了。可是对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 钱又有什么用呢?可见老王紧紧“攥”在手里的不是钱, 而是不想让“我”因欠人情而不安的真情, 这是怎样的“替人着想”啊。死都要死了, 还想着报恩, 想着不要让别人不安, 这就是老王的为人。而“我”却没有充分理解他, 没有充分的被感动, 甚至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于是杨绛“愧怍”了, 为自己当时的疏忽, 为自己当时的糊涂。可这样善良真诚的人第二天就偏偏死了呢, 而“我”也是在十多天之后才知道死讯, 在多年以后才明白老王的心意。这样, 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生发开去, 既是学生对作者的反思的感悟, 也是学生在感悟过程的发现自己, 发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 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 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 情感更丰富, 情趣更高尚, 这就是悟情。这时笔者再范读课文第17自然段到22自然段, 尽力回归到作者当下的后悔与愧疚, 再一次结合悲怆的《二泉映月》, 这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老王金子般的心灵, 也是作者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更是自己情感的一次升华, 所谓“别有幽愁暗恨生”。

四.移情其中, 曲终收拨当心画

“文以载道”,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在教学《老王》的最后一部分时, 笔者认为应及时设置情感交流, 进行情感延伸, 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产生个性阅读体验, 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才能激发心中的涟漪。于是我在拓展部分如此设计: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穷苦人、弱者、不幸者, 都有许许多多的“老王”, 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和关爱。杨绛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认为自己是一位“幸运”又“愧怍”的人, 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 生活在爱的光环中,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学生准备两分钟, 然后在全班交流, 当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善良体察善良, 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世界时, 适时引入04年、05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白芳礼事迹, 同时多媒体展示白芳礼特写, 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时动情解说:坎坷一生, 大爱无言的白芳礼老人走了, 但他手中的那支爱的接力棒依旧。多媒体展示关爱图片, 字幕: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反思, 也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更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深度的洗礼, 这就是“曲终收拨当心画”。

《老王》教学设计 篇3

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印象。

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有三层意思:1、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依此设置教学的“高度”;2、备课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能会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3、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第一印象”开始,第一印象,即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感悟、评价或者疑难问题,道理很简单——老师之所以要讲这一篇文章,首先是因为学生要学。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一起学习。

基于此,讲《老王》这课,我便没有先定框架,或定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任何“干扰”的条件下阅读文本,之后请学生谈谈读完课文之后的第一印象。因为学生已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很直接。在相互探讨中,各种独到的见解便在课堂上呈现了出来。老王,一个三轮车夫,没有社会地位,谋生手段也极为卑微。接着,我追问:老王是个可怜的人,课文中把“老王在病得很重时给我送鸡蛋、香油”刻画得很细,同学们,请你们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条件,再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性格特征。这一问,初步解决了《老王》的主题、大意,而老王的“苦”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老王的“善”在文中的具体叙述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个教学设计:体悟形象,比较阅读。

鉴赏中分“深入研读”、“重点赏析”、“语言揣摩”“探究质疑”四个板块,这个部分,引导学生抓住老王的善良、老实、勤劳、和气、讲人情味等特点,从人性,从审美观,从作者的写法诸多方面具体地对文本进行解读。

“深入研读”部分,仍扣住老王的“苦”,老王的“善”,特别强调了作者的“善”。从老王的生活片断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败败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老王心好,人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他做生意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有时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不是冷漠,不是蔑视,而是以平等的观念去和他交往,去关心他,爱护他,如:照顾他的生意等。

“重点赏析”在课文中“老王病得很重时给我送来香油和鸡”,这里,老王的善,从极为悲酸的外貌描写,对话中的“强笑”而内心的“痛苦”以及“我”给了他钱,数那“多得数不完的鸡蛋”时心中的感动,感受作者杨绛对老王的关切之情。杨绛此时,也是“五七干校”中的被“教育”者,人人唯恐不能敬而远之。老王如此记得杨绛一家平时的好,拖着残弱之躯来谢,该是何等的辛酸。

“语言揣摩”分课内和课外来品析杨绛作品的风格。课内的人物描写、故事叙述,课外的《阿福和阿林》(节选)都是杨绛这种谴词用语极具匠心的体现。杨绛文学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而不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其沉静诙谐中有着沉着老到的气派,是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

“探究质疑”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估计学生除了词句理解之外,很可能会提“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也会有老王这样的人?”这种问题。

第三个教学设计:体悟真实,仿写不幸者的形象。

仿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训练形式。一是可以从课内到课外,由已知到未知;二是可以体现一种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一次的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我搜索了《两所学校和一个教师》中的许多图片。徐本禹的支教,让西部的贫困令人辛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而生活中的不幸者,也有许多的无法预料。“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无意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生活、学习的人正在苦苦挣扎……”

看完图片,请你就图片中一幅进行场景或人物动作、神态、肖像的仿写。

在课堂最后,我以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作文课上,我的一个学生——刘俊尧,写了自己与一个乞丐的故事。他说:“每次看到乞丐,我都会伸向口袋,一块钱,两块钱,因为,我宁愿让九个不需要帮助的假乞丐骗走我九块钱、十块钱,也不愿让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了午餐啊。”

总之,三个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逐层深化,又能各自独立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另外,重点研读部分多用分组讨论,既节约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又使同学们能知识共享,合作探究。

《老王》教学反思 篇4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杨绛的这篇叙事散文语言通俗易懂,那么,对杨绛的这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光芒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人与人平等的观念?如何避免把课上得枯燥乏味,这是我在上公开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设计了“感悟老王”、“老王的苦”、“老王的善”、“杨绛一家人的善”、“这是一个不幸者对幸运者的愧怍”这几个问题来组织文章,围绕前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总结,来品读文章,能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去,在引导学生来深刻理解文眼“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是让学生一一来分析“幸运者”指的是谁?“不幸者”指谁?“愧怍”又指谁?如何来理解杨绛一家人的幸运,愧怍如何理解,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真正地明白了在那样的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老王不仅物质上苦,精神上也同样凄苦。但老王一直寻找,或者需要的是亲人般的关爱,老王是将杨绛一家人当成了亲人,需要的是平等的爱。而杨绛对老王也关爱,也尊重,但是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复杂,经历的积淀,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遗憾,但老王已经离世了。作者发出了一种呼唤,对弱者、不幸者,应该给予一种关爱之情,真正意义上理解他们!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提问方面: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也有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探讨回答、注重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探究概括出老王的性格及品质,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次教学中我摈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通过探究理解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我教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难点达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的几次小练笔,也是恰到好处,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安排的内容有点多,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没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

老王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书中插图,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二、介绍作者

杨绛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女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

①教师出示问题组:

文章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段?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一家是怎样关心老王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②学生听读课文,大家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能不能用“什么的老王”这样的短语形式来谈?从多个方面来谈。——踩三轮的老王。

善良的老王。贫穷的老王。不幸的老王。„„

——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③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哪些事感动了你?

四、局部研读

思考:文中两个人物交往,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哪个情节,哪件事?

——王送鸡蛋、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

1.请学生饱含深情地把生齐读第8-16段读一遍。2.作者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作者怎样描写老王? 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②重点分析:他直僵僵的。又打上一棍会散成一堆白骨。面如死灰。两只眼都结着一层一翳„„

——句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写出老王的形象,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③作品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时,我想还钱,老王说不要,可他还站在那里等我,为什么等我呢? 生茫然。

——他等我道谢,他等我把方格子破布还给他。因为他和我是真诚交往的。老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怕我觉得欠他一份人情,怕我觉得不安,他是真心关心我的。

④老王送给我多少个鸡蛋?“二十”这个数目大不大?不大为什么数不清呢? ——因为他很感激,心中的感激多得说不出来。

⑤“我”接过鸡蛋后,是“强笑”的,为何“强笑”呢?“笑”是因为感激,“强”呢?

——因为“我”看到老王的形象,有说不出的心酸和感激。大家看,这些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饱含深情。著名作家李健吾曾经这样评价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

⑥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她还感到“愧作”,“愧怍”是什么意思?

——因为没请他喝杯茶,没请他坐坐,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五、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有哪些呢?比如那些想读书又读不成的孩子,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

2.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

六、总结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用自己的爱心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

七、布置作业

抄评优美精彩段落。板书设计:

老 王 杨 绛

作者 幸运的人 老王 不幸的人

谋生手段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时三轮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没什么亲人 苦

老王 教学设计 篇6

常德市鼎城区江南中学 姚开红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自己对老王的认识和体会。

2、通过反复朗读、咀嚼,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

3、反复诵读相关文段,揣摩老王的心理诉求,进而初步理解作者“愧怍”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关爱身边的人应该是送去内心的温暖。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句话中“愧怍”一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老王》。‚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既能欣赏到她那意蕴丰富的语言魅力,也能感受到她那真诚友善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文章,思考:文中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情?(明确三送:送冰块,送钱先生,送香油和鸡蛋)另外,请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注意一下生僻字词的读音。(进行一个简短的检测)

三、走近“不幸者”——老王(教学重点)

谈感受,说心得:你读了本文,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

1、让学生自由发言,注意提醒学生要结合文章说出理由。

2、当学生不能说完整时,可给予一定的提示: 身世方面的 生理方面的 家境方面的 个人遭遇方面的 性格品质方面的……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用PPT小结: 不幸的 凄苦的 贫苦的 孤独的 遭人嘲讽的 忠厚老实的 纯朴善良的 ……

板书:在贫苦中怀有一颗善心

4、在讨论以上要点时,用PPT展示相关语句,重点揣摩、品味如下词句: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只是——更能强调老王的孤独。)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逗号——先有希望,再让希望破灭,更让人绝望。)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这、大约——周围人的捕风捉影,无端的嘲讽。)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悄悄、却还——体贴我的难处,顾忌我的脸面,把我当亲人一样。)

四、走进“不幸者”——老王(教学难点)

1、面对这样一个贫苦的好人,我们都希望老王能得到幸福,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老王最期待得到的是什么?

默看文章几分钟,思考一下,注意结合文中的叙述揣摩。

2、学生无法完整地说出时,用PPT给予提示。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3、品读文章的第11—15段,进一步明确老王的心理诉求。‚我不是要钱。‛,那老王想要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知道。‛‚我‛是真知道吗?

4、点拨“愧怍”的原因。

请一学生诵读最后一段,你能知道“愧怍”的原因吗? 教师说明:杨绛几年后,还在反省自己与老王的交往,敢于剖析自己,正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

五、小结全课:

PPT出示一个繁体“愛”字。

如果你爱一篇文章,请用心去仔细聆听; 如果你爱这个世界,请用心去小心浇灌。

希望我们今天的这节课,不是爱的终点,而是成为一个“爱”的新的开始。

全班齐读特蕾莎修女的名言。下课。

教学反思:

设计本堂课时,我始终坚持对话教学的原则,因为我觉得,语文课堂主要就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交流碰撞,一是答疑解惑。我在教学时,应该说,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要求。通过教学后的回顾,我发现了如下几点得失:

1、《老王》这篇文章,内涵非常深层丰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深文浅教,重点突破一、二个知识点。我教学时,重点放在与学生交流讨论老王的形象时,揣摩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与情感。

2、语文课就应有语文味,应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专业价值。教学时,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反复品味。如“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中的“只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中的逗号等。学生既兴趣高昂,又大有收获。

老王教学案 篇7

杨绛在文末写道:“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 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 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每一处。文中通过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遇到的以及询问到的种种事情来深化老王的不幸。因为关心所以关注。文中交代老王的悲惨除了年龄渐老, 未能及时加入蹬三轮车的组织, 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和财产外, 更大的悲惨在于他孤单惶恐、亲人稀寡;生命垂危, 少人同情。于老王而言, 任何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平等的对待都足以让他铭记在心, 知恩图报。

老王是社会的最底层, 靠着活命的仅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而杨绛乃书香门第之后, 曾留学于英、法等国, 这样如平行线般绝无相交可能的两人, 却碰撞出了人性的光辉。而《老王》一文因其干净的文笔, 对人性的启发与关怀成为文学作品中一块温润质朴的美玉, 于今日之社会现状更具有莫大的意义。

一、语言干净, 以己之坦荡体察他人之善良

文如其人, 平淡感人。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繁琐的形容。文中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简洁平实, 不饰雕琢。如写老王说自己脑袋慢, 没绕过来, 晚了一步, 就进不去组织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 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因为他是单干户……又如文中写道:“有一天傍晚, 我们夫妇散步,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 住那儿多年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 老王在掩饰自己的回答, 他只是住在那里而已, 那儿根本不是他的家。简单的叙述中, 老王的!生活境况清晰再现, 经济的窘迫已经令人感慨, 而精神的悲凉更令人唏嘘不已。在对老王害了恶病这一细节上, 作者也是以善良之心来揣测老王, 她宁肯他是因营养不良而害了恶病, 也不愿相信, 更不希望这个老光棍是因为在年轻时不老实, 做了坏事而害了恶病。寥寥数语, 既为老王留足了面子, 更把自己善良敦厚之心表现无遗。而离世前夕, 谢送油蛋的细节部分更是令人动容, 朴实自然的语言能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更具有“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魅力。

二、形象鲜明, 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感染读者

老王只是杨绛所关心人中的一员, 这一社会底层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对身边人的关注。谢送油蛋部分中对老王细致入微的刻画达到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对老王的外貌、神态、动作都作了极为细致的描写。如外貌描写:“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动作、神态描写: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着脚往里走”, 走的时候是“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 读者会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 从而产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三、无心插柳, 以己之愧怍启迪世人之麻木

阅读《老王》这篇课文, 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善良, 反思最多的是自己的愧怍。老王的善良, 作者的善良, 无时无刻不在敲击着我们的心, 让我们反思自己做得够不够。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为什么在反思的是一直关注关怀老王的杨绛?而那些无动于衷者是否又会忏悔自己曾经的或现在的麻木?如果有了这些, 那杨绛的这篇文章就是最大的成功。除此以外, 文中还多次文笔细腻地写到了“我”的心理感受, 尤其是“我”送别老王时和“我”听到老王死讯后的一段心理描写, 更突出表现了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良知。文中写道:“我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样回家的。”这一段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老王的关心、担心和“我”的愧疚心情。又如末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更是写出了杨绛的复杂心态:自省与不安, 愧怍与痛楚, 无心插柳的自我悔改与反思, 深深地刺入了我们麻木的灵魂, 令人觉醒。

四、身体力行, 一生的奉献践行平等与关怀

茨威格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 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 自己也要帮助别人。”只要我们还有能力帮助别人, 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杨绛先生的人道主义的平等观念渗透于文本中。她认为人生本来是平等的, 各人境遇不同, 甚至差别很大, 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了这种平等意识, 才会平等对话, 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这种高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人格, 当自己做得不够时, 内心会产生悲酸、同情乃至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关注他们的命运, 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同情宽容不幸者是俯视的姿态, 而愧怍却变成了一种平视的姿态。这是杨绛的自我解剖, 也是自我批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2001年, 90岁的杨绛用钱钟书和她的作品收入所得建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设在母校清华大学, 基金已增至近千万元, 为268名品学兼优的清华学子颁发了奖学金, 而她身居陋室, 作协主席铁凝去看望她时, 发现她居然还会亲自换灯泡。

《老王》教学设计反思 篇8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幸者的善良与纯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不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思考。

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该做些什么呢?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老王》这篇课文一层进一层的揣摩、玩味、提炼。这或多或少给了我这样的启示,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理解课文,延伸文章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一、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教学设计应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会有自己的体验。

二、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教学设计就应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设计就应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地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教师经常喜欢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去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种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篇9

1、知识和能力:

体会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具体想象来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

2、过程和方法:

细读来选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来把握中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弱者群体,用爱和正义来换取真情

【教学设计】

1、导入: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那什么算伟大的爱?什么算是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先生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看题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老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的“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回忆老王的?四人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回答。

明确:愧怍(解释:惭愧)、不安、抱歉。

3、解读课文:

⑴ “我”为什么“愧怍”?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吗?我对老王怎么样?哪些细节描写和所写的事情中可见“我”对老王很好?

明确:我常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送鱼肝油、我坐了车一定要给他钱、常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东西我一定要给他钱。

⑵由此可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

4、这么一个善良的人,老王却让她产生“愧怍”之情,这个老王到底有什么神通?细读课文,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哪里体现)(寻找相关细节,读)

明确:心地善良,有道义、懂感恩、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生活不幸(条件艰苦、精神凄苦、孤独、受嘲讽)。

5、毫无疑问,不管是“我”对老王,还是老王对我的关心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可是一个善良的人面对另一个善良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两个人的善良有什么不同?(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两个人的处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这么一个不幸者,一个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帮助别人,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对他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愧怍。

6、“我”对老王有什么不够吗?结合课文考虑:不够在哪里?

明确:对他不够尊重(当他真诚地帮助“我”,当他送东西想表达谢意时,我却一定要拿钱给他──并没真正把他当朋友平等待他)。

对他不够关心(最后一次到“我”家)。

7、读8~21小节,以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为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场角度,“我”还可以为他做些什么,我却没有做?(分析之后再读13~21小节,体会情感)

如:为什么不让他进屋坐坐,泡茶?他如此艰难的到我家为什么不亲自送他下楼?为什么在十多天时间里不抽空看望他?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没有问问他的坟在哪儿?……

8、小结:文章到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却远远没有结束。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往往容易瞧不起卑微者,在常人眼里作者一家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却已经够关心爱护了,她却还为自己做的不过愧怍不安,这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五、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人,真的需要圣人一样的境界。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下面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和图片的解说词。

《老王》课文阅读推荐: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老王》教学反思 篇10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我一直坚持“生活化语文”教学。所谓“生活化语文”,简言之,就是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进而牢固地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真正使学生成为功底厚、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人格和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我的“生活化语文”包括三大系统:课堂教读生活化、说写历练生活化、积累指导生活化。其中,课堂教读生活化这个大系统下辖四个子系统:(1)教读策略生活化,(2)提炼整理生活化,(3)思辨训练生活化,(4)学文悟写生活化。

教读策略生活化,强调教师在课堂教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深读课文,走进课文生活,与作者和作品主人公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充分体验、感受,思考作者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语言文字运用和文童结构布局的妙处,既到位地学好“文”,也用心地学做人。

提炼整理生活化,强调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用生命和心灵体验、感悟到的最初那个毛坯式结论,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提炼、加工、整理出来。长期坚持,逐渐自觉地养成好习惯,并慢慢慢发育和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精神和人格。

思辨训练生活化,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个契机,点燃学生的思辨火花,对学生进行思辨训练,以促进学生自主养成思辨习惯,进而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校到社会,长期坚持思辨训练,不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人格。

学文悟写生活化,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懂悟透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缘由,实现以教师“教读”促学生“学写”,达到学文悟写生活化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读只有回归生活,才会充满情趣和活力,才会真正唤醒学生对语言的热爱,才会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最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本务。同时,也只有课堂教读生活化了,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发育和提升才有可能是有根基的和扎实高效的。《老王》的教读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设计的。教读过程中,围绕“那是

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杨绛和主人公老王的内心世界,深入思辨、探究作者杨绛的“幸运”和“愧怍”,进而探究老王的“不幸”。在思辨、探究的同时,还注意融入“学读悟写”和“提炼整理”的训I练,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教读生活化理念。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口]题:第一,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老王,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何深意。

(二)师生研读课文,深入对话、交流、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反弹琵琶,在文末提出问题,进行溯源思辨和探究。

2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引导学生思辨和探究。请学生在课文里找出老王关心、帮助作者及家人的言行片段。尤其是老王送作者丈夫去医院看病以及去世前送鸡蛋和香油给作者一家的情节,启发学生用心读关键语句,深入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深刻领悟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妙用: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适时联系“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理解和把握淳朴、厚道、善良的品格。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适时融入以下内容:

老王冒着思想落后、没有政治觉悟、不主动与“反动权威”“黑帮分子”“牛鬼蛇神”划清阶级界线的政治压力,真心诚意与杨绛一家交往,掏心掏肺地关心、帮助他们。这是一种淳朴、善良的品格。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反动权威”“黑帮分子”和“牛鬼蛇神”,没有什么无情的阶级斗争,有的只是真诚、淳朴、厚道地待人,有的是对落难的好人无私无畏的同情、关爱和帮助。老王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一个很多所谓的高贵者所没有的高尚、独立、淳朴、善良的灵魂!

3结束第一个问题的思辨、探究,整理结论。

作者认为自己幸运的理由:

(1)自己的生活状况比老王优越(精神领域并不见得优越)。

(2)自己得到了老王真心诚意的关爱。

(3)自己得到了老王的真诚、淳朴的尊重。

(4)自己终于认识到了老王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终于看到了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教师同步择要板书,最后给学生时间来认真整理笔记。)

4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老王是不幸的?

请学生再读关键语段,找到作者关心老王的言行。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适时融入以下内容:

知识分子天生清高,容易居高临下地对待下层劳动者,不肯与下层劳动者平等相融,不能够尊重下层劳动者的人格。所以,对老王的生存状况不去主动多关心。

同学们可以联系当今社会农民工的现实状况,思考—下城里人和农民工的情感隔阂,或许有助于我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

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及家人有自闭心理—总怕接触人多会招惹麻烦,待人冷漠甚至有些麻木。所以跟老王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用钱打发老王快走了事,不能在人格上给予平等的尊重,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老王身上的人性光辉,也没有感受到来自老王的真心和温暖。

老王是不幸的。这不幸远不止于他的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生活条件、文化条件等不如作者,更多的应该是作者给他造成的不幸——真爱的不对等、人格的不尊重。

写这篇散文是为了忏悔和自赎,是为了真诚地向老王道谢和致歉,是为了赞美来自社会底层的崇高的人性美,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人性美的绿洲永存于世间的美好理想。

5结束第一个问题的思辨、探究,整理结论。

作者认为老王不幸的理由:

(1)老王的身体、家世、生存状况很不幸。

(2)自己比较冷漠,对老王的关爱严重不足,相比之下严重失衡。

(3)自己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没有同样真纯、平等善待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4)自己总想着用钱来答对老王,没有给予老王人格上足够的尊重,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没有看到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教师同步择要板书,最后给学生时间来认真整理笔记。)

(三)课堂练习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老王是一个真纯善良、人格高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句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要点:(1)老王病得十分严重;(2)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爱之情;(3)作者对老王感激和赞美。(提示语:很多时候,情感都是通过描写和叙述表达出来的,这句话是作者含着眼泪的揶揄回味,我们含着眼泪品读吧。)

(四)教师小结

上一篇:什么是一讲二评三公示下一篇:骨干教师工作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