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运用

2024-06-01

学案教学运用(精选12篇)

学案教学运用 篇1

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要求课堂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与此相适应, 运用学案组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学案教学的实施要求

学案即学习方案, 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编写出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案。学案设计大体分为四个环节:展示目标、自学引导、合作探究、达标检测。

展示目标的设置让同学们比较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 指导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自学引导是学案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学案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自学环节设计中, 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而且也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 自学引导中既要注重问题的解决、知识的理解, 也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需要在交流中提升, 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需要在思维的讨论撞击中进行解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为学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一方面, 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 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另一方面, 可以主动帮助别人解决疑难问题, 在相互交流探究中实现知识互补, 提高思维水平。

达标检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 通过检测能够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从中发现缺陷与不足, 及时矫正。

二、学案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学案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融洽了教学环境, 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这种转变在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 教师常常关注教什么, 怎样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是教学的中心。但在学案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学什么, 如何学, 在学案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由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充分凸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2. 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思索”。学案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使用过程中, 学生对学案教学这种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热情高涨, 学生在尝试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 融洽教学环境。

实施学案教学, 教师要探讨学案的设计思路, 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 更需要备课组付出更多的集体劳动。教师在编写学案时, 会进一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并从中受益。如教师在编写学案或修改学案的讨论中, 可以获得他人的教学观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促使自身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案整合了各位教师的智慧, 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 缩小了因不同教师个体而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 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 实现了教师之间的和谐。

三、实施学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心态需要调节。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方式会产生新鲜、渴盼、激动的心情, 同时因为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课堂参与形式, 会表现出不安、矛盾的心态, 或在遇到挫折时对运用学案开展学习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 个别学生会因不知道如何自学或怎样讨论而出现心理疲劳、讨厌学案的心态。这些心理问题, 教师都要了解并进行调控, 否则, 就会给学案教学的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主要的问题有:成绩差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能力差, 无法跟上讨论的思维进程而冷漠地对待讨论, 在讨论时说闲话、废话, 不参与讨论;成绩好的学生因自己能够掌握、理解大部分学习内容, 认为与成绩差的学生讨论实质上是为他们讲解疑难点, 浪费自己的时间, 而不愿意参与讨论。这些因素使小组活动无法形成融洽的讨论氛围, 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学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采取有效措施, 让学生都有合作、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 在班级倡导乐于为别人释疑解惑和追求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 而知识浩瀚无涯,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素质, 因此, 教师要精心研究学生, 准确了解学生实际, 在教会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多下工夫。学案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解决问题, 学会提出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与实践。

学案教学运用 篇2

一、课前运用导学案,促进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导学案适合在中、高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像无声的老师在指引学生。在学案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获取新知。在不断的良性自主学习状态下,学生就会轻松地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如:在搜集资料中,学生就提高了识别判断信息、组织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使用导学案,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数是农民,既没时间,也没有能力教育、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学习环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意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也不像城市孩子拥有那么多课外读物,学生缺少文化信息来源,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知识面窄,课余生活极其单调。学生想自主学习却缺乏必要的方法、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课堂学习总是落后于老师的教学,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能强制灌输,当我们使用了导学案,就可以从预习抓起,课前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就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所教教材特点,设计一种适合引导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导学案了。

三、课后活用导学案,促进教学拓展延伸

导学案要始终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种思想需要通过学案体现,教师的讲授又不能书面化,这需要有个转化。如何转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课后要反思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中能否突出教材的内容、教学重点、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否很好体现,课堂是否关注课程的生成,学生参与学习的面、深度、广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然,小学语文的导学案要体现多练、多读、多悟,教师在学生充分自学、合作学习后,及时总结识点、学习方法、写作规律、教学关键,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是否达到的学习目标,便于当时辅导、指导,再组织自学等。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二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三

第一,指向明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当言辞精确,意思清楚明了,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使学生看到问题后就知道问的是什么,应当从哪个角度思考。例如:设计《金色花》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孩子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要瞒着妈妈?”第一个问题使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让其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亦是如此。

第二,难度适中。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太简单,则又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体现问题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条理、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例如:设计《在山的那边》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那边的海与这边的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想到了“怎么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跨越障碍,克服艰难险阻。

第三,重点突出。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知识需要我们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学案教学运用 篇3

一、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等待教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新课程教学中学案的使用,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学案的使用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要明确“学案导学法”教学是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流程

“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学生→创设问题→感知受启→启中导学→分析解决→综合再启→收获发展。

创设问题,感知受启——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出恰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学生感知问题,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和动力。

启中导学,分析解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资料,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综合再启,收获发展——教师总结、再创问题情境或引导学生再生问题;学生收获知识,再生问题。

2.学案问题设置的“度”

在实践中发现,一堂“学案导学法”生物课是否成功,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密度——问题的设置密度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角度——问题的设置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问题角度要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难度——设置问题应应该具体一些,难易适中,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广度——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照顾部分尖子生,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3.配合学生学法的指导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中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加工的指导——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指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去粗取精,浓缩知识。

觀察指导——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与实验,使学生从“做中学”,鼓励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提出问题”。

4.灵活实施教学方案

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的基本结构并不能模式化、固化、僵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地组织教学活动。

学案教学运用 篇4

一、理论依据

从教育学角度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 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 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政治视野。从实践角度看, 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过程中全面发展。

二、实践过程

(一 ) 自 学教材

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 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 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 调控好教学进度, 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 但这既占用了学生的作息时间, 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 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 在学生自学教材时, 教师应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存在的难点、疑点, 从而使讲课更有针对性,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二 ) 讨论交流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 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 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 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问题。其二, 教师在备课中,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讨论题。

(三 ) 启 发指 导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要有的放矢, 重点启发, 相机点拨, 指点迷津, 引导学生升华思想。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尊重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 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在此基础上, 加以适当引导, 耐心点拨讲解, 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高效境界。

2.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 并不时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 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 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对于一些讨论问题 , 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 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 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

4.重视归纳、整理 , 总结评价。教师适当时进行归纳小结 , 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 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 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 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四 ) 练 习总 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 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三、实践结果与反思

(一 ) 实 践 结果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大部分基本知识在课堂上就能充分掌握, 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导学案的教学法是有效的, 现总结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 “导学案”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 , 目标步骤清晰 , 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没有预习习惯, 更不知道如何预习, 有了“导学案”, 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 , 初步理清教材内容, 记录预习中的问题,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 , 学生有了认知冲突 , 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 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 而不是面面俱到, 可以把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 学生对照“导学案”, 只需作适当记录, 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便于复习。将若干个 “导学案”集中起来 , 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 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 强化复习效果。

4.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 ”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 , 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 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 , 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课前收集这些问题, 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 ) 反 思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 在“导”这一环节上 , 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 ;在“讲”的环节上, 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讲得还是过多。

2.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 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3.为了强化教学效果 ,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 加强对残缺知识的有效矫正和补救, 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

4.目前 , “导学案教学法”主要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强化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 从长远看, 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它将与学生主体性的提高相关, 即通过使用“学案式”教材使学生会学习 , 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及自我意识, 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总之, “导学案教学法”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 可在相当程度上化解教与学的矛盾, 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案教学运用 篇5

近期,我校通过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正悄然而起。这一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校为此也多次展开这一理论的学习、讨论,并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小学部二年级组作为“试点”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改革也使我初步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上所取得的种种可喜的变化。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作此文以记,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籍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内容包括:温故知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六、“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3、提前发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反馈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5、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四、“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好导学案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易懂易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比如,对二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努力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而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你设计的学案能否让学生动起来,设计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从自学到对学,直至群学,整个过程中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知道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要有效得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巩固识字成果,就能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重在“导”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因此重点在引导。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好自学,更要引导学生开展好展示、交流和探讨。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在课上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利用学习论坛互相帮助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快乐。展示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避免单调。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展示的方法要有利于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让各小组自主决定展示方式。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展示板块。如,明辨是非;一题多解,丰富多彩;设计方案,大显身手;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才艺展示;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

3、设计好反馈环节。

每堂课用不少于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学生自己或相互或由老师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是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生间相互提问,可以是互出题目检查,也可以是老师分发检测题检查。在检测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便调整活动方案或者确定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4、结对帮扶,促进合作。

6人一个小组,常常是一个人发言,其他同学听着。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外向,学习成绩较好,喜欢发言,有些同学不喜欢发言,久而久之,小组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其他同学少发言或干脆不发言。在合作解决问题时,也总是组长和成绩好的同学参与得多,其他同学参与得少。这些都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少数成绩较差的同学因为长期被忽视,逐渐游离于小组之外,成了旁观者。为了帮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所进步,促进全体组员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可将6人小组再分成三个2人小小组。这些小小组由一个成绩或表现较好的与一个成绩或表现较差的同学组成。这样的小小组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学习单位,又是最小的行政单位。这样的小小组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两人面对面交流,无论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全身心投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时候,6人小组内至少有3人在同时发言,增加了发言机会,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再将同一小小组的2名同学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情况捆绑起来考核,并与本小组内其他小小组开展竞争,进一步促进了两人的团结协作和全小组同学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列举教学案例,检验课改实效。

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检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那么一些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怎样编写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案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课题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提出的问题小结如下:

1、课前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导学案进行导学,即不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2、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遇到的问题,不讨论,不查阅资料,也不问同学和老师。

3、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个课时的任务往往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

4、学案设计的题目,部分学生不去思考,不主动与别人合作学习,只是坐等别人做完后抄袭、应付检查;

5、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时,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回答、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6、由于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是抄别人的,回答问题时只是把答案念出来,说不出理由。

7、课上展示交流时,学生分析问题模糊,语言表达不清,声音不够响亮。

8、课堂展示时,容易的题目争着讲,难的题目都不讲。

9、回答问题不积极,会的学生不想发言,不会的学生反而积极发言(念答案)。

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6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导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

预习导学是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導学问题、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思考、探究,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态度、自学能力等影响,自学时并未仔细研读教材、深入思考,而是粗略的浏览、解答或借助资料、网络查找答案。这种假学现象在课堂上教师被蒙蔽,忽略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点拨,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技巧,逐步语规范言表述,养成书写工整、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二、预习设计要有层次性,要以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

导学案题目设置不能太简单,否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太难,不然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时间久了会厌烦,甚至不做。如:“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加点字词意思、查资料了解作者”等之类的题目设计太简单,不利于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有效把握课文内容,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例如: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及中心,或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或收获),文章标题如何理解等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判断、概括、表达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也能够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课堂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要把“课堂”变为“学堂”。 运用导学案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创新空间,切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

1、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主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平等教学,用自己的热诚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只有用你精湛的教学技艺 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如一手好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厚重扎实的语文功底等,让学生对你产生敬佩、感叹,然后去模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让学生自己获得实践与经验。实践与经验得来的知识才是最难忘却的,也是最易把握理解、并能付之应用的。例如:课堂上处理预习内容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通过广泛交流发现问题、启发思考、点拨引导,进而解疑答惑 ,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探究发现自然贯通,实现了“内化”过程的高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享受成功,激发兴趣。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发现、收获、交流探索予以肯定,使他们感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即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挑战困难的勇气,更能激发特你们学习的兴趣,这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关键。

四、课堂检测一定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检测是考量师生交互行为结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课堂绩效最终体现。检测题一定要体现目标,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会明确这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知识怎样去解答应用。如果题目设计粗制滥造,则会背离高效课堂的初衷,高耗低效。同时导学检测题形式不宜单一呆板,形式要灵活多样,有梯度,可以是片断练习,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口头表达,可以是欣赏画面,可以是几个人一组的小活动等。根据课文重点不拘一格,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亦可达到检测的目的。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巧妙引导,趣味设计。那么语文课就会充满活力,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乐学好学、展示自我的舞台,语文课就会充满生命的涌动,导学案也才能大放异彩。

也谈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导学案的设计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别校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期必修3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创新。

第一,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第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水考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测卡,每课一测。老师只需收检测卡不用收所有导学案。这样即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老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会做以下工作:1.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 强化多人 次的板书 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四个臭皮匠”或是“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在我们语文组有几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我觉得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 ,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学案教学运用 篇8

一、导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导学案设计要在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指导下,寻找历史材料,将每个知识点创设成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引导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之中。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3)方法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强化学法指导,及时地点拨学生。导学案要将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材定案的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层次性,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将教材内容设计成有序的、层次性的、符合不同水平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潜能生看到鼓励,最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5)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针对集体备课而言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只有通过老师们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产生的导学案才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导学案

(1)自主学习,以案导学。课前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模式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上课前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等。总之,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后,要基本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更具针对性。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案“疑问区”等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全班展示,最后老师及时对知识点加以点拨、归纳。

导思:教师可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学生只有经过努力,才能独立或合作解决。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教师在学生了解和理解新课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提炼归纳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把握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4)设计层次性练习,检测课堂效果。学习是为了运用,适当的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先设计3~5个紧扣基础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学生做后,老师讲解与点评,巩固基础。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要关注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

三、反思交流,改进导学案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每堂课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展示交流、自主测评的情况,对照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认真思考,对于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回顾、反思,不断改进完善导学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

学案教学运用 篇9

一、认真编制好“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学生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材料, 是初中物理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把“教”的目标转变成“学”的目标

传统教案强调的是“教”的目标, 忽视“学”的目标。在新的课堂模式当中,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学习目标要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这就对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表述提出了新要求。首先, 目标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体现层次性, 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热情。其次, 目标表述要做到学生看得懂, 语言准确、具体、通俗易懂。再次, 目标设计要注意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大部分老师利用问题导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学, 效果不错, 但是作为初中物理学科, 实验性作业与问题性作业都是可以选择的有效形式。

(二) 要把作业重心从“课后”移到“课前”

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编写预习作业非常重要。在预习作业设计中要关注几点: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预习靠的是自主学习, 能够激发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主自觉,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还要把物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生产结合起来, 如通过家里晾晒衣服将蒸发问题等;二是要有适当的实验内容, 导学案作业要多一些活知识, 少一些死知识, 要多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体验课本上的知识, 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要特别注意的是物理预习作业内容要难度适宜, 毕竟是预习, 内容要分层, 由浅入深, 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

二、认真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好不好还不仅仅是个设计问题, 更是个运用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 “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需要课堂模式支撑

初中物理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对传统课堂模式提出了挑战, 原有的教学结构与环节与“导学案”已经格格不入, 必须改革模式。同时模式与环节的相对固化也能够规范课堂模式, 促进新型课堂的形成于完善。目前的新模式很多, 但是基本上围绕这样几个方面开展的。

首先是“课前预习”, 学生按照“导学案”自学, 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学案上的“预习”部分, 记录预习中的问题, 先学后教。其次是“讨论交流”, 教师通过问题来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展示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针对问题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再次是“教师引导”, 有机地贯穿教师的精讲点拨, 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抓住要害, 总结归纳, 触类旁通。接着是“归纳总结”, 总结学习过程, 反思学习技巧, 归纳知识规律。最后是“达标训练”, 通过分层达标测试, 暴露存在的问题, 巩固检测提升。

(二) 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导学案”

一份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 学生如何做非常重要。首先, 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导学案”, 把“导学案”的学习与课本知识文本的阅读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 另一方面在“导学案”上标注学习笔记, 或者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等, 通过阅读、实验或做题等来整理学习思路、记录存在问题等。其次, 指导学生探究、交流来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讲解“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可以通过如下问题让学生小组集体探究填写, 在填写过程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深化认识、形成能力。

(三)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不代表学生单独学习, 更不代表脱离教师自己学习。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同学开展互助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蒸发的快慢因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大家知道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吗?”接着设计几个实验性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并探究, 如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 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后蒸发的情况, 包括控制温度看快慢, 控制风速看快慢, 控制气压看快慢, 控制表面积看快慢等, 经过动手体验后学生就会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 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总结, 形成小组的实验报告并进行发言, 活跃了课堂, 深化了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姿势的构建与归纳,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了预习作业, 并进行了探究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进行指点性讲解, 把学生的学生进一步深化下去。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改革中出现一种现象, 老师尽力少讲, 其实在物理这样实践性与思维性较强的科目中教师完全把学习交给学生自己是不现实的, 教师适度的引导与点拨一定需要。

当然, 对于“导学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目前也存一些争议, 例如课堂预习效果不好, 课时紧张等问题, 还有学生实践性学习缺乏器材与环境等。同时, 利用“导学案”学习的课堂模式的每个环节也不是适合每一个课时内容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创新, 摆正思想与位置, 记住新课堂一个关键的点——“教人以渔”, 真正提升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贺宇.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物理[J].青年文学家, 2011年15期.

学案教学运用 篇10

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 通过近些年的探索,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利用导学案的方式, 可促进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习能力, 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正契合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导学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我想所有的一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 都会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探究竟。下面我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改的一些体会, 作如下分析。

一、合理设计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自行制订的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学案与教师的教案相比有着本质不同, 教师的教案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的, 侧重于教师怎么教, 而学案则是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的, 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教师的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步骤和过程, 学案则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步骤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 因此, 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导学案:

1.课前预习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的预习。学生的预习是学生展开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做出明确要求, 不能只是简单地看一遍了之。我们应该知道, 学生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效果,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题目。我们可以把新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通过预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的学习过程 , 就是我们根据教学内容 , 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 将学校内容条理化,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自身的作用, 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因素, 而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指导者。为保障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一个一个学习环节的完成, 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设计生动合理的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针对学习内容, 设计学生讨论的题目, 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同时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3.课堂小结, 就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阶段性总结 , 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总结, 目的是要使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 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 巩固学习成果。课堂小结, 不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 恰恰相反, 课堂小结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总结活动。课堂小结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巩固学习成果,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反馈练习可以有效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促进学生的自我查漏补缺和自我反省,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为此, 我们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程度,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成效的关键, 好的练习设计要有层次, 分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合理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

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的实施时机非常重要, 我们要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 教师课前收上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 课堂上我们不讲, 让学生自己展示。对于重难点知识, 则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导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通过学习小组与同学讨论和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问题, 全班同学集体解决。

也谈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一、导学案的设计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别校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期必修3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创新。

第一,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第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水考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测卡,每课一测。老师只需收检测卡不用收所有导学案。这样即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老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会做以下工作:1.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四个臭皮匠”或是“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在我们语文组有几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我觉得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3、评价表的优劣划分仍然模糊不清。今后,如何用属于学生的语言、角度来明细评价表,是我所需要探究的,让评价表真正担负起“督导者”、“管理者”的责任。

学案教学运用 篇1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案导学法,课堂导学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一味地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题海战,在思维和能力上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案导学的优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学案进行教学。

什么是“学案导学法”?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案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传统教学大多沿用“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学案导学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化学虽是理科,但具有文科的特点,知识点多,琐碎;有些知识表象容易,但应用较难;而且有其它学科的渗入,尤其典型的是物理,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根据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案来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以课堂的导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一、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高质量的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教师在编写学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参资料,确定教学目标;要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混漏的知识点;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提高学案的针对性。在设计学案时,我一般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主体化原则。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适当的时候也可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问题化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来源于课本,适当的设疑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关于卤素性质的引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开自来水龙头,有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从氯气的用途了解氯气的相关的性质。第三,方法化原则。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等。第四,层次化原则。学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疑必须把握适当的难度,太难太易的都不足取。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出现跳跃,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而应铺设跳板,降低学习难度,理顺思路。第五,系统化原则。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一个专题的学案应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体系,在学案中要有知识的感知、剖析、深化和拓展,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于教材中探究性的内容,教师在学案中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提出质疑,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知识,以及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例如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我先让学生根据习题猜测酚酞褪色的原因,学生认为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钠造成的,或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2+2H2O=2NaOH+H2O2生成双氧水的强氧化性作用。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认识。

一个学案能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在学案上教师分层提供不同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把每份学案认真地整理起来,就是一份复习指导材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复习阶段进行查漏补缺。学案使许多知识都落到了纸上,并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例如原电池原理中正负极的判断,电子的流向等内容,有些学生感觉比较简单,疏于记忆、整理,到学习电解的内容时就容易出现混淆。

一个好的学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分类突破,来挖掘学案的潜力。备课组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两人一组设计出学案,比较并加以修改、充实。教师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二、学案导学的落实在课堂

高质量的学案和高质量的课堂导学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的学案为课堂导学提供材料依据,学案中包含的知识、学法指导、能力培养要靠课堂导学去实现。教师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组织学生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适时地参与指导学生的讨论,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练习。教师的精讲精练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不可拘泥于学案而置之不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其问题灵活处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教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且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新颖充实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案就能体现一定的优越性,例如结构模型、工艺流程等一些难以表述清楚地知识就可跃然纸上,一目了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授之以渔。教师要在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因为发展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归宿之一。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合理地运用设疑法、寻思法、研讨发、故谬法、暗示法、点拨法、对比法、类比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做,积极地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疑入手,巧设悬疑,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说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硫酸性质这一学案中我通过“黑面包”实验引入。对于看到的疏松多孔的黑色海棉状物质和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学生无法理解。我再通过胆矾的吸水性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原因,同时加以验证性实验,确定产物,最后明确硫酸的脱水性和氧化性。

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案导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熊祥胜.化学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12.

[2]闰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8.

上一篇:食品雕刻下一篇:红细胞生成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