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2024-09-30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精选12篇)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1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千多年前,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几十年前,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在我的眼里,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唯有跟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心声,合上孩子的节拍,才能真正欣赏到满目春光,践行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案例描述

2010年4月1日,我在学校执教了一节语文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课《三顾茅庐》。在这个历史故事中,“诚心诚意”是文章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品读文字,体悟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总体来看,这堂课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放在《三国演义》这个大背景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积极,具有一定的深度,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发展,听课领导、老师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

课后,陈春亚老师非常谦虚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袁老师,在你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敢说、会说、乐说。而你在课堂上可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的有些表达让人感觉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说,当学生品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就想到了西天取经的唐僧,当时我坐在后面听课,还真不知怎么处理呢。可是你却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请不吝赐教!”

陈老师所说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生1: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体会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来请诸葛亮的,因为他离那么远就下马了,就生怕会打扰诸葛亮,显得很有礼貌。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骑马直冲到人家门口,的确没有礼貌。

生2:老师,我觉得刘备和唐僧差不多。

师: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

生2: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愿骑马,不愿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要他背肯定很快就到西天了。可是唐僧没有要他背。(这位学生的声音渐渐低了,说不下去了。)

师: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好。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唐僧去西天取经时,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对佛祖真是诚心诚意。同学们,听到这些,你们有了什么新体会?

生3:我觉得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尊重,像拜佛一样诚心。

生4:在刘备心里,诸葛亮就是他的救星,他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的,不想有一点点冒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呀!这一“下马步行”看似普普通通,原来竟蕴含着刘备对诸葛亮深深的敬意、无比的诚意。让我们捧起书,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刘备的这份诚意。

我深深地知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绝对是过奖,我虽实在是不敢当,但也照单全收,因为它是陈老师给予我的最真诚的鼓励。陈老师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细细咀嚼,感想颇多,现小结如下。

三、反思与分析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相信孩子,预约春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暖了,大地暖了,江水也暖了。会是谁最先察觉到这江水之暖?东坡居士深信唯有游于江中的鸭子是也。于是,我们听到他捋须笑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尚且能感受到春天的消息,充满灵性的孩子们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么可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都知道,也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但是,知道没有力量,只有相信才有力量。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于文本一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语文课堂的时空还给孩子,让孩子触摸文字,感受文字,积累文字,喜爱文字,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预约课堂学习中的精彩。

因此,当孩子在课堂里说“刘备和唐僧差不多”时,我们不会因此言远离我们的预设程序而武断定论:“他们俩没有什么相似,你想得太远了。”也不会因此言超出我们的预设答案而胡乱搪塞:“你的理解真独特,请坐!”而是会微笑着问他:“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刘备下马步行”这一看似普普通通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的理解,更准的把握。

敢问各位语文教师,谁会在备课中会想到刘备和唐僧会有本质上的相似,刘备是像拜佛求仙一般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坦率地说,我是压根儿没有想到的。是的,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种思维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相信孩子,就能预约精彩。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领孩子,捕捉春意。

相信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尊重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体悟,并不是放任孩子的课堂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这探春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才能在有限的旅程中,引领学生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捕捉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谈刘备与唐僧的共同点时,只是讲到了他们外在行为上的相似点———都是步行,还没有能够讲清内在的相似点———诚心诚意。其他孩子对他的发言是一知半解,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这时,我及时小结,点出了唐僧坚持自己走,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对佛祖的诚意诚意,并顺势引导:“听到这些,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此时,“绣球”再次抛给了孩子,再度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思考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孩子们才茅塞顿开,体悟到刘备对诸葛亮像对佛祖一样的敬重,一样的诚心诚意。那时的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学生的诵读也有滋有味,情真意切。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约定孩子,续写春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朝的朱熹在泗水河畔的寻觅,他觅得的不仅仅是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有如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一般的孔子。吾等小辈,无论借我多少胆,都自是万万不敢与孔子相比,所幸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悠悠然曰:“道不远人。”沐浴圣人的光辉,凝神回眸这一课,笑意在我心底荡漾,在我眉宇舒展,在我嘴角轻扬……嗬,原来孩子是如此灵动,如此多彩,与他们相约的语文学习之旅,一路春光,是如此自由、愉悦与美好。此时此刻,冰心先生的由衷感叹又轻轻响起:“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篇3

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首先取决于教学难点的定位。而教学难点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源特征来确定,因生制宜而不能人云亦云。生源素质不同的两类学生,教学同一个内容,难点定位绝不能一致。对生源素质高的学生,难点定位低了,他可能觉得没意思,课堂没收获;对生源素质低的学生,难点定位高了,他会一头雾水如同鸭子听雷,课堂一样没有收获。比如,在诗歌教学方面,当然诗歌意境的领悟是重难点,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这该是读诗的最高境界。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不够深厚,一首诗拿来,二类生源的同学还读不太懂其中的意思,更谈不上入境入情入理了。如果教师一味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根本没有效果。就以《春江花月夜》这首有着“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的千古绝唱为例,整首诗中景、情、理依次展现: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讲解第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可能还能理解,互动就比较好。可讲到第二、第三部分的时候,纵然老师诗情洋溢侃侃而谈,可学生却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反应。如果依据教参,将难点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上,对生源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显然是高了。再如李白的《将进酒》,在讲到李白感情变化:悲——欢——愤——狂的时候,课堂也就一下子静下来,学生一下子懵了,没有任何反应。这种情况,学生理解不来,那课堂教学的难点还能突破吗?不能突破,教学还会有收获吗?反过来,如果教师能将难点一步步分解,然后一步步突破,时间可能会多花点,但效果绝对会更好,学生也才能学有所得。因此,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必须因生制宜恰如其分,这也就是备课为什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的原因所在。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的各项重难点来确立每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方能有成效。

确定了每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突破它,如何突破呢?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一是巧用熟悉的生活现象来突破。比如,在教学《诗经二首》、《氓》和《采薇》的时候,为突破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笔者就用多媒体让学生听生活中常听过的通俗歌曲《敖包相会》,并且用投影仪把歌词“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投影出来,然后分析歌词的内容,要表达的是“神圣的敖包前,一个小伙子在等待着他思慕已久的姑娘,渴望姑娘早点来到他的身边”,可歌词一开始不直接表达,却用“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用的是“兴”的手法。“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这滋润着海棠花的雨水,正是小伙子急于得到爱情的渴望,以此物比彼物,这里有“比”的用。此时再告诉学生这就是《诗经》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找找类似用法的文句,这下他们对“比”、“兴”手法就了解了,课堂教学的这个难点也就很快突破了,再让学生自己找几个类似的例子时,很多学生就能信手拈来诸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歌词。《说木叶》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以木叶为例来阐明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教学时,笔者就从生活中情人节送花、求婚等为什么用玫瑰花而不用康乃馨或菊花的习俗说起,指出每一种花都有其所暗示的文化含义与生活含义,进而指出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为什么古人爱用“木叶”这个意象。生活中的一些知识一些习俗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已深入其心;课堂上,在适当的时候,将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迁移到生活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突破。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快速、形象、容量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功能。它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文、图、音、像等多媒体信息,语文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等作用,这对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古诗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突破文本的局限,给学生以形象、鲜活的感官刺激,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体悟文意。现在的很多学生,大都比较烦躁,看不进书,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日本漫画、电视、网络等比较直观、感性的方式,对于比较大篇幅的文本阅读,根本静不下心来,也没有耐心。这一点在平时的练习、考试做现代文阅读中,就可见一斑。因为读不进去,就不可能仔细地从文中寻找到答题的信息,因此答非所问,得分极低。为此,笔者以为,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前提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读”主要是指教师讲解之前的学生自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排除进一步阅读的障碍。因为语文课不可能只是听,语文学科的很多知识点,尤其是阅读欣赏,是不能脱离文本只讲题目与答案的,脱离文本光讲公式的教学不能是好的语文教学,它会让人觉得抽象,艰涩难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只要适合你的学生,适合你的教学,就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4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 “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2、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3、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教具准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学课文前,先来听一首歌。(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导入《三国演义》,简介之。

3、揭题: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三国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今天学的这个故事,三国的故事就什么都没有了。

(2)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生谈话,检查自学情况:

(1)谁三顾茅庐?刘备是何许人也?(简介刘备)

(2)茅庐为何物?相机出现茅庐、卧龙冈、隆中、南阳等词,图示。

为什么卧龙冈的草庐这样有名,因为茅庐里卧着一条龙,他是谁?(简介诸葛亮)诸葛亮有何才?(找出开头与结尾读一读)

(3)“顾”是什么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引:刘备三次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就能请出他吗?思考:刘备是凭什么请出诸葛亮?(诚心诚意、谦虚、耐心、人才意识)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表现刘备以上方面的内容。

3、指名回答,读后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刘备上前敲门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师:风雪之中见真情啊!)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师:皇宫前才下马步行,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马啼声惊扰卧龙先生啊!)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师:刘备这么诚心,他是在等着卧龙的腾飞。)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师:终于相见了,欣喜中不忘真诚,他日的期待化作深深的下拜。)

四、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改古诗,理解“一顾茅庐”的内容。

1、让我们随着刘备,“一顾”茅庐。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那就是唐代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教师板书古诗。

4、学生根据刘备“一顾茅庐”的内容,改写古诗。(这真是:隆中寻他千百度,先生不知在何处。他日再寻卧龙影,千辛万苦也不顾。)

(二)、读课文,写信,理解“二顾茅庐”的内容。

1、刘备就这样失望地回去了,他要请出诸葛亮,还要再顾茅庐吗?

2、学生读课文第二节。

3、刘备“二顾茅庐”就这样怏怏而归吗?总要留点什么?

4、我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二顾茅庐后留下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不见了,你能把它写出来吗?可以写什么内容?

5、学生写信,教师巡回指导。

6、选部分学生的信读一读。(师:备久仰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五、延伸

课文除了写刘备,还写了张飞、关羽,还描写了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用呢?刘备三顾茅庐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耐心

人才意识

谦虚

副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三顾茅庐》教案 篇6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难点与对策分析 篇7

作文, 作为孩子认知力与表述力的综合体现, 在对作文内容进行全面反映的同时, 也对孩子语言表述能力加以检测, 以此体现出小学生思维建立模式。教师对小学生作文深层次分析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逻辑性审查, 以及对事物性质判断能力, 有助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指导。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 小学生对作文教学态度可谓拒之千里。小学语文课堂中, 无论教师对作文写作做出怎样要求, 学生作文完成效率与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提升。小学生作文能力长期无法提升加之以教师与家长双方施压, 使得小学生对作为写作逐渐产生抵触情绪, 对作文完成不具备主动执行力, 也就使小学生作文水平长期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作文教学难点

(一) 小学生缺乏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长期对小学语文作文学习过程中, 由于语文词汇量不足和情感表述不完善等多种消极因素共同影响, 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程度挫伤。小学生对知识探求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兴趣, 一旦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满足, 对事物学习动力就会减弱, 导致学而无果。小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受挫直接导致在作文写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效解决小学生作文现状, 就应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发掘, 通过重新建立起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 持续保证学生作文学习动力, 在兴趣学习有效推动下发展作文才能, 用适当词汇表述作文要求的情感内容。

(二) 想写却无从下笔

针对小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无从下笔问题, 教师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作文无从下笔, 无非是无法确立作文切入点, 不能为作文内容提供理想开端。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过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内容题材选取指导, 在指导中注重对学生生活情景再度展现, 通过合理指引使同学思维融入指定情景中, 体会其中情感。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景重现指导, 进而有效为学生作文题材提供良好开端, 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作文过程中无从下笔问题。

(三) 内容生硬缺乏想象力

作文内容吸引人之处在于丰富的情感表达。小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 通常无法将情感做到完整表达, 使得作文内容枯燥乏味, 没有写作亮点。作文作为学生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与情感表达的方式, 应更加注重对美好情感记录表达, 以情感真实表述吸引读者, 提升作文价值。现代小学生概念作文所缺乏的内容在于无法在作文中有效表述情感。

三、解决对策

(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维护, 一旦学习兴趣减弱, 会对小学教育产生一定程度影响。通过重新树立小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进步发展。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激发, 通过对作文要求进行改进, 将作文写作特点进行生动描述, 还可以增加课堂情境还原, 让同学切身感受情境中情感表现, 同时调动起学生好奇心, 在此基础上有效保证作文高效完成。在对作文写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还可以先通过对学生思想内容进行交流, 在互动学习间促进思维模式完善, 增强对作文的情感把握, 使得作文过程中情感表述有迹可循, 以此方式保证学生对作文长期稳定的写作兴趣。

(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细心观察生活

作文内容精彩与否取决于对生活实际体会总结与发现。在对小学生就进行作文指导同时, 注重带领学生收集生活中灵感资源, 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事物仔细观察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事物细节观察并对发展形势做出判断, 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锻炼。生活中, 要时刻持有对事物的敏感态度, 才能有效保证对事物本质现象捕捉, 进而深化至情感体会, 通过情感表达有效表述情感。生活中处处存在情景资源可供采取,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应常带领孩子深入生活, 体会生活中质朴的情感, 为课堂写作时的情感表露收集实用性素材。

(三) 鼓励学生阅读, 从阅读中提高想象力和写作水平

阅读过程中, 对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景表现的手法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对规范文章进行全面了解, 通过对文章情感表达方式直观学习, 矫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情感表达的不足。伴随学生阅读范围扩大, 知识及写作手法不断积累, 加之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积累资源进行运用练习, 使得学生对作文技巧积累逐渐转化为自身作文能力, 通过对技巧灵活运用丰富写作手法, 在不断探索学习中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 在今后作文过程中, 以流畅的文笔和丰富情感展现写出优质学生作文。

四、结语

就小学作文教育发展面临困难与解决方案的本质来讲, 提高小学作文教育应着重对小学生作文兴趣进行培养。在小学作文教育进程中, 学生作文兴趣长期维持是作文发展的有效前提, 只有将作文教学建立于学习兴趣上, 才能获取稳定发展。作文成绩提升固然重要, 但小学教育应将教育重点向兴趣培养方向建立起来, 通过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进一步发掘学生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于多方面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小学作文教育, 才能为学生今后作文发展提供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李东生.加强小学作文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王家琼.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面临难点及解决方案[J].学术研究周刊, 200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难点与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状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因为,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总是用一些传统方式来开展,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文章,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学生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不是把写作当成一种表达的方式,很多小学生已经把写作当成了负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开展教学。

一、现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观上有畏难情绪

作文教学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在学生很小就开始学习语文,所以,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作文写作有所涉猎,小学生年龄小,没有很深刻的生活阅历,在知识结构上也不是很健全,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偏差,对写作有畏难心理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因为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没有经验,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这对教和学的双方都有制约,对教学的效果有严重的阻碍。

(二)教学策略方面

1.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在进行教学时往往给学生一些固定的作文写作模板,让学生按照模板来写作便可获得可观的分数。但是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写作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如果急于求成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模板进行生搬硬套,那么只会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热情。而且,教师在进行题目布置的时候,内容范围和作文的字数上面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硬性的要求会造成学生写作时“磨洋工”,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过于要求字数的话,学生写一些夹叙夹议的文章时,在作文起始总是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到后面要进行情节描写的时候,学生就会一笔带过,他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只是注重写作的数量,教师对学生硬性的要求养成了学生码字的习惯。有时候可以看到学生的写作就是流水账,没有任何的重点,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任何的提升,也让学生对写作更加反感。

2.重视模仿,轻视教育

创造是进行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总是以模仿为主,很多学生自己有自己的写作模板,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的,没有任何的新意,也没有任何的毛病,教师有时候会对作文中的经典例子进行强调,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盲从的心理来进行学习,对于例子的使用也是那几个固定的,没有自己的想法。还有就是学生想要把他们自己要写的话扭转到他们比较熟悉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上面,比如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他们只是知道教师让他们背过母亲的文章,就开始往母亲的方面引。写作是要做到有感而发的,所以,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要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教学心态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在开始进行小学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先了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因为,小学生年龄都很小,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都很差,在进行理解的时候理解能力也一般,还有就是逻辑思维比较混乱,教师这时候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可塑能力是非常强的。

我们可以找一些奇特的东西来让他们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杨桃,让他们对这个杨桃进行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述,教师不用去干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这个杨桃在侧面看像五角星,形状很好看;有的学生说:杨桃像海星,有一些棱角;还有的说:杨桃像是变形了的小潜艇。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想法没有错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我们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他们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才能够有最为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结合阅读,强化技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因为,写作是知识输出的一个重要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知识输入,就不能够把语言和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我们要对文章中好词好句进行摘抄,经常让学生拿出来进行阅读,通过自己的分析来了解这些精妙语句的好处,还有在进行大量写作训练的时候,要强化应用的技巧,提高写作质量。对于背诵学生都是很反感的,我们可以开展背诵比赛,还有趣味背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知识积累,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陈述,也会慢慢地爱上写作,事实证明,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的底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难度的,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在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发现,作文写不好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畏难的,所以,在客观上总是找理由,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总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训练量。了解到这些问题,我们要运用调整老师的教学心态和结合阅读来加强教学技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鲁会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3-5.

[2]王燕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与对策[J].学周刊,2014(36):10-11

四下教案 三顾茅庐 篇9

四下教案 三顾茅庐

8、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东汉末年,正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明朝作家罗贯中将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2、连一连: 《三顾茅庐》 罗贯中 《红楼梦》 施耐庵 《西游记》 曹雪芹 《水浒》 吴承恩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 二、初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1、刘备为了打动这位素不相识的贤良之士,做了哪些努力? 2、刘备多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是――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 过渡: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句子,细细品味。 2、交流。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①指导“嚷” A“嚷”是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 c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张飞的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一起嚷一嚷。 ②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捆什么?你想说什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③引导:刘备怎么说? (生气地)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竟然不顾手足情谊,和结拜弟兄翻脸,可见他的诚心。 B、举止行动中感悟诚意 1.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 2.――你们又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出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响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正在草堂午睡。“ “半里多路“:刘备是骑马一路奔去的吗?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刘备准备步行半里路到诸葛亮的住处。说明他把诸葛亮当自己的老师,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 (2)“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同诸葛亮见面。“ ① “恭恭敬敬地“:想象一下恭恭敬敬的`刘备,会是怎样一种形象,你示范一下(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带着合理的动作表情读一读 ② “半晌工夫“ :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一个时辰“:仅仅半天吗?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要知道,当时的刘备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叱咤风云的首领,但他却在仅仅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诸葛亮的草房子外面,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着一个还躺着。你想说些什么? 这就叫“礼贤下士” ③“快步”:从中看出什么?(急)我觉得他不急,他不是很有耐心地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 把你复杂的心情读出来“等了半晌工夫……同诸葛亮见面。”(求贤若渴) C、你知道吗?在《三国演义》的评论界曾经有过这样的猜测,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的?他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你们怎么看? 3、关于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我们是有目共睹了。课文中又是如何具体描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呢?读课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1)“只见那里……卧龙。”孔明先生又称“卧龙先生”。他此时正等待时机腾飞,能让他一展才能的主公便是刘备。 (2)“诸葛亮分析了……取胜的策略。”诸葛亮足不出户,却遍晓天下之事。其三足鼎立的策略让人敬佩。 正因为此,刘备与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并由衷感叹到“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二人关系十分亲密。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 备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如鱼得水) 诸葛亮 雄才大略 才华横溢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资料助读

1.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2.师生共同正音。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末胄(zhòu)愧赧(nǎn)....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箪食壶浆(dān)...

3.学生积累词语。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2.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五、合作探究

3.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三顾茅庐,留下一段佳话。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刘备是如何体现诚意的。

第2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刘备用诚心感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还请诸葛亮出山为其效力,接下来继续分析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发言。1.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2.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了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三、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话用一个词语怎么形容?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围绕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他人”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来谈即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难点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

1.如何突破传统写作理念的束缚

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放任学生自流写作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一个“放养”的形式,学生所形成的写作思维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揣度与分析,这就导致学生难以了解语文写作的真谛,写出来的文章的表现力也很弱。

例如,在初中生的记叙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向学生简单的说明“时间、地点、人物”的基本组成结构,初中生在进行写作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了解写作的“空壳”,并没有了解到作文写作的真谛,创作出来的记叙文只有一个记叙文的空壳,没有内涵可言,严重的制约了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2.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受限于年龄和生活阅历,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相对较弱。具体来说,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面对比较难的题目,初中生由于阅历的欠缺,完全没有相关的认知,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质量不佳;其次,是初中生虽然对题目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语言组织能力却很薄弱,难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自己的笔描写出来。与此同时,在进行语文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的桎梏,导致写到一半不知道该怎么写了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就完全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如何明确写作教学的目标

根据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还没有形成深度的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不到来自教师的理论指导,初中生就更加难以感觉到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中心思想之所在,导致大部分的初中生认为写作只是一个模板的套用过程。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错误地把写作教学过程当成一个取分的过程,于是,各种“万能模板”层出不穷,过分的强调对作文外在形式的追求,充满了功利性的教学思维,严重忽略了对于作文的内涵的剖析研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点的策略

1.优化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点,开阔初中生的写作思路,促进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整合更新,致力于优化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以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为新的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的出发点。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帮助初中生明确写作的中心思想入手,然后,教师再对初中生作文的不足进行点评,有效的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规范性。

例如,在进行“美妙的聚会”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初中生先对写作想法进行交流,然后,对初中生的写作想法进行点评。对学生说“你应该怎样描述自己参与的这个聚会呢?”“这个情节你描写的很好,但是,加上一点修饰性的词语,岂不是能够让整篇作文的文采更加飞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初中生形成对于作文主题的深度认知,还可以鼓励初中生进行写作的积极性,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写作教学理念

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写作教学理念。具体地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初中生实际特点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逐步丰富初中生的语文写作理念,为初中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初中生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按照学号进行“故事五分钟”的教书,随机选择一个课题,考察初中生对于话题的作文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初中生的作文组织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让初中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写作难点的总结,并从这些难点出现的角度进行剖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循序渐进的促进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艳. 在自由的芳草地上驰骋——探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模式[J]. 理论导报,2011(12).

[2] 黄雅冰. 语文与建筑是相互渗透的 ——浅谈中职语文作文教学[J]. 科技信息,2012(02).

[3] 高剑.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3).

[4] 冯佩碧. 中职生语文作文中语用不规范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12(04).

[5] 徐福昆.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略简议[J]. 学周刊,2012(23).

《三顾茅庐》难点教学语文教案 篇12

1.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不管是哪一种教材都不能够全部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这个原因导致教师不能够用现代设备教育, 只能机械地教育教学, 还是机械地停留在课本的描述里。 有的课本中有描写的一些人、事物、景色, 不少教师也是一带而过。这就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欠缺。 教师并不能调节课堂气氛, 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即使认真听课和备课了, 也只是死记硬背地机械式地背课本[1]。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对导致学生思维散乱。

新世纪的教育教学特别提倡主动学习、团结协作、探索研究的现代学习方式。 但是, 一些教师并没有了解到这一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 以致在课堂上教师就是错误引导[2]。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的几句话是: 请同学们认真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或者自己很喜欢的语句; 请同学们自己用适合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意思等, 这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引导散漫的一种集中表现。 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仅仅就简单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 但中华民族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在当今连“见义勇为”这件高尚的事情都会被误会的时代, 还让学生按照课本的解释讨论, 你能有什么话要说呢? 显然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

其次, 请前后桌同学四个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虽然老师说完这些话, 课堂上的气氛可能会很热烈, 但是这些方式的背后, 学生可能都是自顾自, 都想抢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至于别人的回答和讨论, 至于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他们是不会关心的。 学生在还没有对课文内容有任何感知时, 就跟随教师匆匆进入到领悟文章内涵的程序, 这就注定了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对文章的思想领悟到位。 这些学生都是你读一句, 你讲一句, 你的看法, 他的看法, 会把文章分析得非常散乱, 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这严重破坏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的条理层次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突破路径

1.培养主动学习兴趣与习惯。

要培养出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生字的兴趣和习惯, 多多鼓励学生在多个渠道学习知识。 小学生有对于识字非常有力的语言环境, 课内, 课外, 家庭, 时时处处都有着丰富的资源。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生词生字, 要多问、多学, 从各种环境中主动学习生词生字等语文知识[3]。 不能等教材的进度, 主动学习意识要在学习语文的一开始就要培养。 要多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可以建立课外的中学习小组, 主动将生词生字记住, 经常复习和巩固, 然后和同学们经常交流。 还可以建立班级“识字光荣站”, 通过老师的检查和同学的学习评选出一个识字先进小同学, 用一些实际的奖励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

2.在课本和课程中寻找共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和生活中的联系, 这样才能容易让学生对学校、教师和教材产生兴趣和共鸣[4]。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够进入到教材中描写的情景中, 才能够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和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所相同的或相似的经历。 有的应该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观察体会。 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切身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美, 让学生和大自然真正结合起来, 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生动, 让学生真正感兴趣, 真正领悟到课本中的内容和内涵。

3.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紧密结合。

要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拓展训练, 有机结合教学目标, 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教学的选择和教学的内容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 按内容具体进行分析, 要具有多元的思想, 有利于让学生结合实际形成不同的感受, 能够培养个性思维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展示自己的思想结果, 会引发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成果[5]。 学生共同学习, 互相启发, 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当学习小学课本中《荷花》一文, 教师就应该将学生带到开有荷花的池边,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荷叶的叶子, 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的美。

4.围绕教学目标高效教学。

紧抓住教学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孩子的眼界, 提高修养。 教师在进行备课计划, 组织学习活动时, 心里一定要有着教学的目标, 其他一切的一切都要为教师所立的目标为基础而服务。 教师一定要依据自己定好的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精神, 加强基本的训练和拓展。 语文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多变, 要灵活一些。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充分运用教育资源, 在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中教书育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为基础, 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 高效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5.教给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因为儿童识字记得快, 忘得也很快, 所以生字学完之后忘了的现象往往很严重。 为了让学生记得牢固, 老师一定要监督和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 提高学生平时复习的频率, 这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很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经常回想学过的生字, 并且教给学生复习和巩固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复习巩固知识的好习惯, 例如, 每天上课前读一读刚刚学过的生字, 每个星期再来一次复习比赛, 如此坚持下去, 孩子们肯定会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结语

以上是我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难点的分析和对解决难点的对策。 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当中切合实际地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彪.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J].好家长, 2016.

[2]赵福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J].中华少年, 2016.

[3]宋艳丽.浅谈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J].中华少年, 2016.

上一篇:TuesdaywithMorrie英语书评下一篇: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