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2024-06-23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共11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县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师生的健康成长与毕生发展,培养师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的预警干预机制,减少应急和突发事件发生。对已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注意发现和解决,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二)坚持面向全体师生与关注特殊群体相结合

要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特殊师生群体要重点关注,根据不同师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辅导策略,为其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与心理咨询。

(三)坚持专职教师引领与全体教师渗透相结合

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工作目标

健全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通过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师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自20xx年起,全县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逐步建立起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心理辅导的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危机干预、学生转介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加强行政性管理,专业心理教师负责业务性工作,协同合作,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让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班至少每两周1个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戏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止学科化倾向。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与管理

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建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应在本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建设,可选择亲切、生动、贴近学生心理、易于学生接受的名称,按文件要求保证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制定保密规范,保护和尊重学生隐私,严格管理、规范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功能区域,实施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职能。努力争取在20xx年全县所有中小学均应配备心理辅导室,并切实发挥其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

(四)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

自20xx年起,全县各中小学要“一校一案”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学校心理辅导室应定期为全体师生进行心理测评,并为师生建立成长信息记录,包含师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测评结果、辅导记录等,并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保存。心理健康专职、兼职教师应根据师生信息记录,有针对性地利用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干预手段,减少师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学校要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快速启动心理危机紧急预案,并及时告知学生、班主任、家长及相关负责人,预防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发生。学校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师生,或发现其它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应详实记录转介过程,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五)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确保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自20xx年起,新聘用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持有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其中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0xx年起全县所有中小学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到20xx年,力争全县所有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到20xx年,力争全县所有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均配备至少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六)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班主任要在班会课和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学生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并最终达到具备主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能力。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七)营造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各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厅字〔20xx〕54号)和《广西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帮助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压力应对能力,防止教师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入学校和课堂。

(八)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活动及家校网络互动平台等渠道,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家校合作共同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加强亲子沟通,自觉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从20xx年起,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或专题讲座,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并鼓励和引导家长学习。

(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面向全县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特色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汇演等形式,激励和推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应充分发挥先进典范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定期组织地区或学校间的工作经验交流与课程研讨,推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组织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区域间交流学习,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建立学校与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二)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要统筹公用经费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开支,着重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费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三)重视师资培训

从20xx年起,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县级教师培训计划。20xx年力争全县所有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接受过至少一次县级以上培训;兼职教师接受过至少一次市级以上培训;所有班主任接受过至少一次校级以上培训。各单位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保障教师待遇

逐步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列入德育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评选系列,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五)完善奖惩制度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及个人分别给予颁发“先进组织单位”和“优秀心理辅导员”,对未按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给予通报、督促整改和复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2

2012年4月份笔者参加了贵阳市小河区二小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公平工作, 对课堂教学公平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文将培训全过程一一展现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本课题。当天教学活动首先是分组式教学 (5个小组分别在教室各个方位, 留出空间任课老师可以任意走动, 随时可以与任何一个学生交流沟通) , 30位老师参加了培训。

一、问题导入

各位老师你们有孩子吗?您希望您的孩子或将来您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要求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共有11位老师回答了这一问题:1、有爱心;2、有责任心;3、尊重孩子;4、公平对待孩子;5、向妈妈一样;6、有耐性;7、喜欢孩子;8、知识渊博;9、不惩罚孩子;10、细心的老师;11、带给孩子快乐的老师。

您会发现, 作为父母的我们, 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的老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没有一位家长要求老师要把孩子分数整得老高老高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而相反今天作为老师的我们, 当别人的孩子到了我们的手上, 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唯一的也是最强烈的要求是孩子必须考出一个好的分数。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哪怕是生病也不缺课, 一直奋斗到今天!为什么我们总会用“分数”作为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不把健康快乐作为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呢?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的孩子要求和期待不一样呢?作为老师的我们只希望孩子考高分, 为我们带来金钱、荣誉和升职, 而不是要孩子幸福快乐, 全面平衡的发展。

二、分组讨论

1、各位老师, 您怎么理解课堂教学公平 (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表达, 不要求语言的精确和学术化) ?

2、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只说现象, 只说事实, 不说理由。

小组选举一位组长, 一位书记员、一位发言人, 组长保证每一位成员都发言并控制爱说话的成员, 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时不记录, 然后用5分钟的时间书记员将小组智慧成果呈现在大白纸上。这个成果必须是每一位组员都认同才可以写噢。

小组发言人分享成果:

上述老师们给的答案, 我们再看看学术上的定义:

课堂教学公平:课堂教学公平就是尊重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在此基础之上施之以差异性的教学, 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教师对学生实行选择性交往, 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失衡。虽然老师们没能用学术话语表达出定义, 但可以看出每一位老师内心对什么是课堂教学公平是很清楚的, 但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多少不公平现象啊!看看我们罗列的不公平现象真是触目惊心啊,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课堂教学公平, 可我们就敢干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为什么没有让大家说理由?因为大家会为自己的不公平找千万个理由。

课堂不公平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 对孩子能力的影响。成绩好的学生获得的机会多, 成绩越来越好, 差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第二, 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伤害自尊。孩子的自尊来源于成人的爱以及适当的赞许和鼓励。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低自尊的孩子往往不自信、自卑。自尊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 维持人格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三, 对社会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再次复制不公平。当孩子长大后, 有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 他们制定的规则会让社会更加不公平。因为孩子从踏进校园开始, 我们手把手身体力行的灌输给他的思想, 交给他的行为。要想让社会公平, 一定要从课堂开始!

三、小结

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时, 老师给予理解, 鼓励, 支持和帮助, 学生会感到安全、信任和温暖, 这样下次他还敢起来回答问题, 起到一个正强化的作用。同时, 我的行为会影响到前后两排成绩好的学生, 因为他就是我的榜样, 起到一个替代强化的作用。什么叫替代强化呢?就是其他成绩好的同学看到这个同学没有回答上来老师的问题, 没有被老师批评, 反而得到鼓励, 以后他们会敢于起来回答问题。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反之, 差生不会时会被批评。从今以后, 他可能再也不喜欢上课了, 不敢或不愿意起来回答问题了。因为我没有给他安全的温暖的环境。同时, 其他跟他成绩差不多的孩子看到自己人被批评, 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了。

1、思考发言:为什么我们要让大家分小组做, 老师能自由穿梭其中, 不停转换方位

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中“场”的观点引入了心理学。它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个别元素的简单集合, 而是作为整体组成一个场, 其内部相互间具有动力的关系。如我们这个教室, 我是上课教师, 以我为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场, 即认知场、知觉场。学生的位置离教师越近, 教师就越能关注到他, 跟他的交流也更多, 越能知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 所以, 前排的学生易受到老师的吸引和关注。而后排的学生容易被人遗忘。一项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然而我们现在的班级人数一般都在40-50人左右甚至更多, 加上秧田式的座位摆放, 这必然使教师只能关注到离讲台近的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 他们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因而忽略大部分学生。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实现参与式教学, 每一组发言位置不一样, 就迫使大家随时调整这个场的中心, 同时教师不停地在各组走动, 使每一组都能得到同样的影响和关注。

2、为什么说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1)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小组讨论。在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和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欲望, 同时, 作为人, 都有自我实现、表达、交流的欲望, 而小组讨论就可以既节约教学时间, 又满足孩子需求。

(2) 座位摆放模式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首先, 我们上课时教师会不停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不断调整大家的焦点, 使以上课教师为中心产生的场能尽量公平地影响到每一组的学生。同时, 不停移动位置, 老师可以监控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能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 哪怕是眼神或表情交流。眼神或表情交流就弥补了不能提问每一个学生的缺陷。另外, 教师的走到还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移动的东西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思考:小孩子的注意力能持续多长时间?)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5—6岁时,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时,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时,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才能超过30分钟。

既然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 持续时间过长, 孩子就会疲倦, 这是他的内在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强制他坐在位置上集中精力45分钟呢?教师的强制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那么我们要怎么让孩子轻轻松松集中45分钟呢?首先要把握小孩子注意力的规律, 如移动的事物最能够引起小孩子的注意。所以, 教师需要在教室走来走去。 (其实成人也一样) 。这个时候你还会发现, 为什么大家的位置要安排成这个样子?除了方便你们小组讨论, 也方便我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关注到每一个成员。

(3) 关注不等于一定让每个学生都起来回答问题。关注包括倾听、眼神交流、一个点头、一个肯定、一句赞美等等。所以, 请学会:倾听:弯下腰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眼神:当孩子表现时, 多给与鼓励的眼神。眼神是弥补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最佳方式。肯定与赞美:当孩子作文写得不好但画画很棒时, 请允许他用图画来表达他自己, 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智能, 同时利用优势智能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4) 承认差异。首先, 承认差异之前,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正态分布, 大部分学生的智商都正常, 同时不管怎样分班, 班上都会有成绩好中差的分布, 这是正常状态, 不要祈求全班都变成尖子生;其次, 学生读的是同样的教材, 考的是同样的试卷, 教师用同样的教育方法, 同样的难易程度对待学生, 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同一“规格”的, 这样看似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 “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 但是这就是我们要的课堂教学质量公平吗?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培训, 我们知道我们个体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不同的智能, 每个人的这些智能的排列组合、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其优势智能不一样, 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很强, 喜欢数学, 有的人内省能力很强, 其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擅长写作。尊重差异, 理解差异, 将差异不是看作包袱, 而是当作资源, 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与合作, 最终实现开发每个学生潜能, 扬长补短,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一个空间智能非常好的学生, 其美术很棒, 在语文的写作课上, 老师是否可以让他把所写的美丽风景画出来呢?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让他的优势智能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同时, 课也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有趣, 即使语文不好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 因为这个课给他带来自信。

3、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其他方式

(1) 多元评价和鼓励学生。“多元”除了指教师应多方面评价和鼓励学生以为, 最重要的是按需评价和鼓励。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填写一些资料来了解学生的需求, 如问学生的愿望是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然后在评价和奖励学生时, 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按需鼓励能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2) 分层布置作业。为避免布置不同的作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被另类或歧视心理:教师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置上也要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如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等等,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个人的能力以及本人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选择。或者不同难度的题目, 规定必须做几道题以上, 多做的实行适当的奖励制度。或者, 布置作业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3) 关注特殊儿童。包括家庭困难、残疾、成绩差等儿童。他们迫切希望能享受到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 因而对教学公平的认识尤为深刻。在课堂上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如对于羞涩、怯场、基础差的学生, 多等等, 多引导, 不要怕浪费教学时间, 因为教学时间本来就是孩子的。我在资料上看到一个老师这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生:一个农民工的学习困难生, 老师让他回答问题, 他声音很小, 语言充满了农村的气息, 在他勉强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 老师对他说“我喜欢你淳朴的性格, 平凡却不普通, 就像茅盾陛下的白杨树”;对一个腼腆的学生说:“我发现你日记里对田园风光的描写特别细腻, 你能大声地朗读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功吗?”我们发现, 这位老师对特殊孩子的引导和鼓励的很棒。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解决对策有: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施行差异性教学;参与式教学, 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公平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3

一、身体素质

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需具有良好的身体形象:身体的各部分协调、均匀,坐、立、行、走的正确的姿势和优美姿态。还要有良好的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抵抗能力。

二、能力素质

1.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的学习更为直观,生动,更有利于他们重复模仿同一动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和技术。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学是从小学到大学的长线教学,在小学、中学体育课中重复出现的教学内容,在职中体育课中如何取舍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这都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思维的效果,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需具备的能力。

3.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需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教书”的教师,而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基本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教师必须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训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所以,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

三、心理素质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充满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还要有适应、协调客观环境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叩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搅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而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再现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也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思想品德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品质的灵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尽心竭力地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五、文化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要热爱科学,具有文理兼备的基础知识,思维要有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对新的理论和新的运动技术以及运动项目的出现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新世纪体育教师精深的业务素质赖以建立的基础。

六、审美素质

各项体育活动都具有他特殊的美的内涵,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对体育中各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七、现代急救素质

据调查,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里,每3到5个人中就有一人懂得急救知识与技能,而在我国目前,这个比例则微乎其微。首都北京,也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而当今以健康娱乐为时尚的青年一代,游泳时的溺水,滑板和登山时的摔坠以及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在学校体育中也常有擦伤、挫伤、撕裂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骨折、脱臼等运动损伤。因此,作为体育课的组织者或意外事故的“第一目击者”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责无旁贷地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以及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体育教师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输送优秀的“第一目击者”、“第一救助者”的神圣天职,不仅要自己懂得急救的知识技能,还有责任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八、体育卫生和营养基本素质

体育教师要具备体育卫生、体育医学、体育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在实际的教训过程中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进行锻炼。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4

(试行)

一、培训目标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

1.具备应有的个人特质,心理健康,乐于做一个成长型的人;

2.具备应有的人文理念和理论修养;

3.掌握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掌握个别和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具备处理学生与教师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扰的能力;

4.具备对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群体和个别评估的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发现和转介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并能参与协同心理工作;

5.初步具备识别心理危机与危险性评估的能力,与市、区级专业队伍及其他专业资源进行有效合作与配合,及时发现并处理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6.能自觉遵守心理专业的各项伦理要求;

7.具备应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教科研能力。

(二)中级

1.能够正确认识或处理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2.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修养,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3.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设计、组织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4.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能够运用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与师生进行良好沟通;

5.具备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群体和个别评估的初步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发现和向本校具有高级资格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员)转介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

6.能自觉遵守心理专业的各项伦理要求;

7.具备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等。

(三)初级

1.能够正确认识或处理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2.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修养,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3.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能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与师生进行良好沟通。

二、培训核心内容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1.教师的个人成长;

2.学生成长与发展性课题;

3.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理论;

4.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常识;

5.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含危机干预);

6.学校心理工作实务与督导;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中级

1.镇江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2.教师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3.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及活动的操作与实践;

5.学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6.个别心理工作的理论与技巧;

7.班级心理工作理论与操作策略;

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

(三)初级

1.镇江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2.教师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3.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5.学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6.个别心理工作的理论与技巧;

7.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三、培训部门

镇江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或经市教育局认证的培训机构负责,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课时。培训经费纳入到全市教师师资培训经费之中统筹安排,其中,参加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的,培训经费由个人先行垫付,取得高级资格证书后,由所在单位报销相关培训经费。

培训师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主,担任培训任务的专家由市教育局发放聘任证书。

四、培训方式

采取自学、面授等培训形式。

高级:在保证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方法,尤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务的综合训练、在学校的实践学习和督导、个人成长和学习团队建设等。采用小班化培训,每班学员30—40名。培训总时长285学时。

中级:培训总时长140学时。初级:培训总时长80学时。

五、认证考核

考核分开卷、闭卷(或面试)及日常考评三部分。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1.开卷考核:

需提交四份开卷考核材料,即:个人成长报告、个案辅导报告、团体辅导报告、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含调查报告)。四份开卷材料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

2.面试考核:

分口试(就学校心理工作涉及的有关理论、实务进行)和角色扮演两个部分进行;

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二)中级 1.开卷考核:

需提交三份开卷材料,开卷内容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一是个人成长报告——考察教师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自我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体方案——考察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须附校级以上公开课证明);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论文)——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或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论文。可以提交已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但必须是第一作者,独立撰文。

2.闭卷考核: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为主。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三)初级 1.开卷考核:

需提交一份个人成长报告—考察教师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自我的能力,内容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

2.闭卷考核: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为主。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六、培训课程及课时安排

按照“培训—实践—体验—感悟—再培训”的原则,设定培训课程及课时安排。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贯彻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为契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我校和谐稳定,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和教育教师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面对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如何控制情绪、调节心态,以减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教师有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2、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要求,引导和教育教师抛弃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习惯,培养教师积极心态,树立“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新理念,努力使教师实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目的。

3、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稳定的事业氛围,为我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集团化办学整体水平服务。

三、活动安排

1、动员宣传阶段(20xx年2月—3月)

①制订《浦南小学关于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方案》;②召开校务会议和学校工会会议,学习贯彻《鹿城区关于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方案》,布置工会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一系列工作和任务;③组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师德教育。

2、分层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工会工作围绕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的学习会、座谈会、个案经验交流会、征文、演讲、心理辅导及登山、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教工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积极培养教师阳光心态,以健康良好的状态,积极投入快乐的工作。

3、检查评估阶段(20xx年9月—10月)

在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区教育工会组织督查对学校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的情况,工会要做好开展这项活动的总结工作,迎接区教育局工会的检查评估。

4、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1月—12月)

在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取得的实效,树立典型,予以宣传推广,并把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实效的作为评价教师师德和评优评先的依据,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在“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

四、具体活动安排

2月份:校园读书节闭幕式(书香教师表演诗朗诵);

3月份:举行首届校园教工演唱比赛;

4月份:①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培训②教师安全知识培训③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修订)

5月份:①工会组织全体教师体检②举行校园“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征文比赛;

6月份—7月份:①工会组织教师暑假疗养;

8月份:②学校组织暑假教师师德培训;

9月份:①“教师节”举行校园教职工趣味运动会;②组织举行教师保健知识讲座;

10月份:工会组织举行教师体育锻炼活动(登山);

11月份:①工会组织举行教工乒乓球比赛;

②工会组织举行“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演讲比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 篇6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形式

1、选派1名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2、在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下组织校本培训,主要采用听讲座、教研组研讨和实践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测试。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活动,由骨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4、由骨干教师在全校教师集会上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

四、组织与管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属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学分和考核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1.组织者和责任者

分管校长直接领导,由教导处主任组织实施。

2.培训工作分工

教导处是开展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具体负责包括培训教师、发放资料、学分登记、检查考核等各项组织、检查和评价工作。受培骨干教师负责培训实施工作。学校将妥善安排好本学点教师的培训时间,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学工作与培训学习的关系,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关系;做到四个落实:即组织工作落实,培训计划落实,制度措施落实,考核总结落实;做到五个到位:即思想动员到位,教材到位,培训时间到位,督查措施到位,完成任务到位;建立并管理本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业务档案,确保培训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五、考核评价

考核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各占总学分数的50%。

1. 过程评价

以学校集中培训实际活动为基础,(要求在24学时以上),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评价。

2.成果评价

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在职前培养环节, 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 中发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简称“新课标”) 。在“新课标”中,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 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要求师范生掌握对未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而教师要想成功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除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外, 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否则很容易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导致学生发生近年被频频提及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因此, 应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对应的“建议模块”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块, 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在新课标、新理念下, 积极调整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 使师范生具备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准入环节, 严格教师资格证认定条件, 强化心理素质要求。教育部1995年12月发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 并于2000年6月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具体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包括思想政治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普通话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中良好的身心素质被界定为“无传染性疾病, 无精神病史, 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对于教师职业而言, 心理素质的要求仅止于“无精神病史”, 要求过低。无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无精神病但有心理问题, 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而且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示范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 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 在教师资格申请环节, 要强化对入职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在“无精神病史”的基础条件下, 增加心理健康的职业准入要求。在进行体检的同时, 增加一些必要且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经典心理测验项目, 比如用于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用于人格测验的艾森克人格量表 (EPQ) , 通过这些测验来有效评估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职后培训环节, 拓展继续教育资源,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 自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各地“国培计划”培训内容更多侧重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仍属空白。因此, 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 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 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同时, 也要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重点是促进教师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 结合职业经验, 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影响, 成为有心理健康意识的教师, 并进一步掌握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技巧。除了在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培训方式上, 可以是接受式的专题讲座, 也可以是体验式的心理活动;培训性质上, 可以是成长性或拓展性的心理培训, 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上, 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 也可以是有助于减少心理应激源的婚姻关系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体制 教学 四位一体

思想德育不完善、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情绪易波动是当下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加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的是在现有教育机制、管理体制影响下通过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规范培训操作来强化教师教学整体凝聚力,全面改善教师所教、所想、所感、所悟的一整套管理改革体系、一种新型工作范型。通过合理运用此教育模式,可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动教师资源的创新发展,帮助高校师资资源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合理的转变,对于构建科学型、合理型、多元型教育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教育体系认为,教育教学系统一旦缺乏一种有效的操作运转体系,其整体价值与功能不能得到十分有效体现,反而不利于各个专业教师资源的整合以及部分教育结构的重组构建。而通过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系就更容易实现子系统之和大于整个系统的目标,因此,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构建“四位一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从而带动整个学术价值的提升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四个“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分析

1.理顺工作机制,建设“四位一体”教育队伍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工作职责与目标,通过合理构建一系列心理教育课程体系来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心理健康与学术科研同进步共发展。而高校则应在坚持构建专职教师骨干队伍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创新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结构稳定以及高素质文化模范体系,结合课内课下心理健康咨询来不断强化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队伍。“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建构模式则是全面实现学校—中心—学院—学生的惯纵式互动与深层次联系交流,通过心理教育咨询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四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为:以心理教育、心理契约为核心构建一支由校长任组长、校院系主任担任副组长、教务处以及督导员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考核督导,明确心理教育健康规划体系,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指标与实施细则,全面推动院系培训考核工作的进行。

而从此“四位一体”心理管理教育层次架构而言,要实现由学校到学院院系,再到辅导员专业教师,最后达至学生会组织会长等的系统化层次化管理,其中包括:首先,外聘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专职心理教育,与现有校内各级教师实现资源优化互补,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诸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等活动及时解决。其次,在学院各部开设心理专员辅导建设工作,通过不断强化各院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心理教育的良性发展。第三,强化学生管理组织建设,竞选最具代表性、心理素质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兼优的学生担任学生会组织人员,以此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更加自由,切实提升学院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2.营造全面渗透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类型的专业教育具有较大的不同点,尤其是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心理教育更要凸显出教育的渗入性、渗透性与全面性,注重环境功能影响的实效性,多方位把控心理教育的各个触点。校园环境能够或深或浅的影响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决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普通教学最易忽略的环节。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此可知,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唯有在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的同时,方能将健康教育环境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综合把握,突出学生学习环境与空间的关键性。

尤其是科技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空白时间时时刻刻渗入心理引导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学生生活与教育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系统关联性,将虚拟心理教育与现行学习生活空间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学生宿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可将部分心理引导教育课程积极引入到学生宿舍管理宣传中,通过建立宿舍楼心理聊天室,强化学生心理热点、心理专题探讨、心理测验等环节的管理,让心理教育充分有效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3.实施教育、咨询、测验、干预相结合策略

A.立足教育,及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高校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定位属性与阶段特征不同等综合性要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层次性、阶段性,以使其更具科学合理性。为此,高校可综合开展“三个层次”“三类教育”基本模式,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课程与心理素质拓展的阶段实行全程式管理,进行各个阶段的及时跟进,结合团体合作、课外互动培训实践实现教育的普及与贯彻落实。三个层次即为:院系普及层次、团体辅导层次、一对一互动辅导层次,重点通过专业心理辅导课程《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以及系列论坛、心理讲座、心理文化节活动来落实心理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三类教育即为:大一实现“角色唤醒”规范化操作;大二、大三实行“角色体验”课程培训与校外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大四实行“角色定位”教育,凸显心理教育的职业性与社会价值,通过实行心理素质拓展规划与心理危机干预来帮助学生实现实习就业与强化自我管理,做好心理素质辅导及岗前培训。

B.实施测验,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更好地将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培训管理落到实处,高校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测验与心理状况评估,通过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心理情况与反映的心理教育课程进程进行综合记录管理与系统化评测评估来实现日常心理测量数据库的维护与完善,并为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成长档案管理方法,以更为及时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心理动态与个性化需求。同时,学院可利用网络咨询与纸质媒介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现状以及各时期心理特点进行把控。

C.主动咨询,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具体实施环节,就是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管理与心理问题解除等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为此,高校可强化各个教育部门的心理咨询工作与具体任务量,注重建设各个专业心理课程的时效性,并及时配合心理教育专家实行疑难解答;让心理咨询教育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通过完善建立宿舍管理制心理辅导咨询室来强化学生与心理专家的互动,如实解决学生生活遇到的问题;通过实效定位与团体咨询来对特殊群体进行优先辅导咨询,尤其是就业压力群体、贫困群体以及违纪学生群体,以此强化此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必备的心理素质。

D.及时干预,妥善排除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系列教育活动来减少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压力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社会危害,因此,高校要对心理教育的最终环节—如何有效干预与排除学生的心理危机苦下功夫,通过专家团队积极有效准确地解决学生在各个阶段遇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将心理危机可能引起的危害、自身伤害系数降到最低,全面贯彻落实危机干预机制,尽可能将心理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

4.抓好学科、机构、经费、场地“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心理教育的实施与心理培训实践活动的进行必须依托一定的外界物质场地与必备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科学化实施。其中教育部曾对高校心理教育做过相关批示:高校要不断通过完善各项教育保障机制、各项活动经费的具体落实与实施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高校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规划建设:

第一,落实强化心理学等学科培训建设工作。通过院校心理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心理培训活动的进行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技巧,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心理咨询教育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利用校园微信、微博公众服务平台,强化各个院系心理咨询解答环境与实践环节建设,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三,高校各个工作环节与教育管理机构部门要充分落实投入心理教育课程经费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心理教育经费落到实处,以推动心理教育环境建设与咨询设备的完善。第四,高校应确保心理咨询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充分落实与完善,为构建全方面心理培训提供完整而有效的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四个“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质在于队伍建设、工作空间、工作内容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以及每个方面四个子要素的内在有机联系。而高校教育部门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充分调动起各子系统的功能与价值,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与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怀甫.论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5(15)

[2]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08)

[3]刘静,庞庆明.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四重转变[J].教学与管理.2015(33)

[4]黄勇明.高校“立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5]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

[6]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4(03)

[7]唐红珍,黄龙坚,姜俊玲.浅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栏杆集镇中心小学

王礼俊

我参加了2016年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教师经常检查自己、反思自己。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师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质工作,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10

为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提升我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全校师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我们计划对全校在编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确保此次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特点、职业要求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基本原则

总体原则: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1、针对性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从教师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校情和教师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展培训。

2、主体性原则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强调以教师为主体,重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以获得深刻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促其职业成长。

3、实践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而是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培训中,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训练,注重培训效果直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实效性原则

培训要依据小学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确立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以能否真正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培训过程强调教师亲自参与活动,亲身实践操作,不断反思和总结,把所学知识落实到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水平上。

三、培训目标

1、培训对象:全体在编教师

2、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岗位的工作要求;能够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能够科学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和各类课程的计划与实施以及课题研究;能够正确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正确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并恰当处理;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具有自助能力。

四、培训内容

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2、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3、教师常见心理疾病分析

4、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五、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主要由参加了心理培训的教师承担。主要采取听讲座,研究讨论、自学和实践的方式,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个案。

六、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督促全校的培训工作。

组 长:李国红 副组长:何丽 赵悦

成 员:石蔓丽 蔡玉花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培训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宋锡刚校长担任组长,郭金泉校长担任副组长负责落实工作。具体工作由心理培训主讲的杨杰老师贯彻落实。

2、制度保障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下进行。立足学习和实践,重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内化。要遵循分层实施、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保证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质量。为了组织好这次培训工作,我们将制定细密的活动计划,严格的管理办法,专人负责,落实到位,以确保这次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3、师资保障

师资水平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根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授课主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师资,并就培训的对象、层次与培训教师进行沟通,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2016.9

心理健康培训实施方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修养 人生态度

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伟大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影响到国家的兴衰。中学生的发展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学生学习、生活诸多烦恼积压在内心,产生了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导致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利己主义严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提出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找到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仁者寿。”可见,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还有人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左传》有言:“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了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社会也证明了:品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爱帮助人,爱护人,人们同样会还以热情地回报。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在工作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多付出,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人生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缥缈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流星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就会发现自己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生命的花絮如此美丽,人生在世真是一种幸福。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大家都知道,有计划的每天阅读好的读物,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养,了解人生的真谛,养成热爱生命和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去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和前途,能使人始终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整日无计划的漫无目的学习,还有很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痛苦、负担和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学校精心组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针对的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有了良好的习惯,教育也就有了突破的成果。

四、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胸襟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时期,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保证心理健康,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一时的得失去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上一篇:提高作业区解决问题效率下一篇:送桥初中2011-2013三年自主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