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2024-05-19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通用11篇)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1

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培训,这次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工作。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使我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不是与同事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甚至形成灰暗情结。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教师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以上诸多之类的社会、家长寄予教师过高的期望,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以至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引起了心理问题。

首先是社会、家长对教师角色互为矛盾的要求造成的冲突。一方面在考试评价制度、课程、中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革的今天,家长对高分的迫切期望和社会对高升学率、高学历的要求,以及对教育投入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迫使教师不敢过多考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以最高效方法,将最标准答案最直接向学生灌输,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取应试高分。另一方面,社会也清楚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主要是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动力,他们又抨击应试教育,要求实施以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的素质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尴尬不堪。

其次,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造成的冲突。教师是现代社会的一员,他和别人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与特定的学生维持一种持久的关系,这样就必须使教师较持久地投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想去找一个工作条件、福利条件更好的学校执教。希望自己经济上丰裕,并且社会名望和自尊得到保障。在这种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选择的冲突中,育人者和个人事业成功者的角色冲突,必然使部分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直到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再次,教师偏低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造成的角色冲突。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心理

工作者、学者、专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教师这个角色确实是不好当的,尤其社会上还存在对教育事业的不理解和对教师的偏见,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地位偏低,使教师心理感到不平衡,发牢骚,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还有教师角色定势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的弥散性造成的冲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但事实上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更快、更多。教师有时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心理受到冲击。教师们强调的诚信、真实、宽容和遵纪守法,往往被学生以大量的欺诈性的商业广告和某些靠违法、狡诈而发达的成名商人的事实驳得体无完肤,以至教师对如何扮演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人类文明的建设者产生了心理困惑。再有,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广泛的责任里,很难甚至无法证明取得什么成就。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使教师或多或少模糊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似乎永远做不完,永远看不到尽头,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甚至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和信心,精神不振、不求上进。又因为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如此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便会导致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等时有发生。

三、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增强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引导教师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我们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正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成功。还要帮助教师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要求,在适应中求发展。建议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观光、访问,使教师释放不良情绪,舒缓身心,增强见识,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学校的校园氛围主要受学校的三大核心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改进领导作风,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努力维护和发展教师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提高了业务能力,不断进取,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通过选送教师去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来实现。第三、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科组活动时间,可用来定期请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有效的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陶冶情操,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再者,学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在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地满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净化社会心理环境。

受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影响,社会往往重视教师教育质量高低,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强调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而忽视维护教师的自身利益及身心健康的愿望。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制度存在目的盲目性、标准随意性和方法手段落后性等问题,迫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加压,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去参与生存竞争,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教师质量评价方案和细则,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把教师从过重的心理压力之中解脱出来。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己师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力求做一个工作踏实、知识渊博、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保障系统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 系统中的个体能够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 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 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相互交流的社会网络。在学校内部乃至整个社区、学区内形成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借鉴国外经验, 学校可以设立高校青年教师交流场所,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教师, 给他们提供倾诉的机会和场所, 为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和轻度心理障碍提供帮助。如今仍有一些人觉得患有“心病”是丢人现眼的事, 不少有心理问题的人碍于脸面硬撑着, 学校领导要尊重理解、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学校群体心理气氛,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这是维护并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 应加强学校间的联合, 设立一些机构和场所, 增加教师间的交流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增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把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关于生活艺术, 更是一门具有深层次内涵的生活哲学, 这门富有哲学意味的艺术最终目的在于发现、追求和建立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正确进行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积极观察、挖掘和总结心理活动规律, 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培养。事实上, 不是只有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不是只有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个社会大众都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 社会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会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构想和实施。

三、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 确立目标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单纯地作为教师泛泛掌握的一门基本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 提高心理水平和改善心理结构应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当然, 不是不强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要求而片面强调开放性的结果, 每所高校和每位高校青年教师都应该粗线条地勾画出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通过培训, 教师要达到下列要求: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等。

(二) 筛选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高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法、小组座谈讨论法、情景任务分析法、个体访谈法等调查方法的运用, 在教育培训之前要进行认真仔细对教育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 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按需施教”, 根据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青年教师想要提高的方面来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学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应该筛选为几大模块。

1.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高校青年教师进入大学从事职业生涯之前, 就应该通过培训、学习从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并形成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心理保健意识的薄弱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常态。面对这一现实状况, 高校必须积极承担起向青年教师传授心理学和健康保健知识, 青年教师也要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调整心理状态和调适心理结构以补偿本应该在职前拥有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如此, 高校青年教师也要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影响。

2.心理技能和技巧的培训。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而且也要重视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 要特别注意培养青年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澄清、模拟、练习、提示等手段, 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交流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形成经验, 确保交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跟踪评价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属新兴事物, 存在着重视不够、经验不足等问题, 学校建立起跟踪评价制度, 对于保障这项工作有始有终的开展、调整完善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田淑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3) .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压力心理咨询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在双语教师教育的征程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保证教师们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实效的基础,在校双语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将来他们所教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提高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及汉语授课能力为目标,目前,我校有上百少数民族双语在职培训教师,他们从全疆各地来到这个集体中,即将成为新疆双语教育的脊梁,所处的条件极其艰苦,从事的义务教育责任重大,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在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今天,我们理应关注广大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双语培训教师来自全疆各地,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如何适应教师与学生身份双重身份的角色?如何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些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各种问题,如: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如何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双语教师自身的心理建设帮助教师们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 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 (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个公式阐述双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究

为什么部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以上原理,原因有两条: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自我强度”不夠,心理素质欠佳。

其一,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这是双语培训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培训教师来自全疆各地,教育程度不同,教学能力不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汉语水平不一样,大部分教师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和田、喀什等地,汉语的听说能力十分有限,而对培训教师的结业合格标准包括:(一)政治理论与职业道德(二)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基础教育新课程(三)汉语基础知识(四)计算机基础知识(五)课堂教学实践(六)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七)政治思想表现和校纪校规。以上考核项目共七项,七项全部考核合格者方可结业。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培训课程,特别是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双语教师除了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本民族文化又了解第一语言民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在如此重压之下,我们的培训教师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 ,压力自然降临。

其二,“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通过问卷结果及对个别教师心理咨询,笔者发现部分民族教师心里健康水平偏低因为不仅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 “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我们调查,这些教师抗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等症状,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民族双语培训教师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内部又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按照柯永钰教授的公式:B=P/E,心理症状的出现率自然要比一般人群要高出许多。

二、加强心理辅导,维护双语培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本所在就是必须加强心理辅导,化压力为动力。心理咨询是维护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方式。我们要很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重视团体辅导的作用,并且定期开展。

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地区背景,大致相同的工作经历,处于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着相似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面临着相似的疑难问题。每一个体问题的出现,均具有群体代表性,是由群体中的问题矛盾在个体情境中的激化而突发出来的。面对这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烦恼、压力无处不在,心理健康咨询仅靠个体咨询来解决问题,费时费力,也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对于自主性较强的民族培训教师而言,他们更愿意和别的培训教师谈话,却不愿与心理咨询人员交谈,他们需要来自他人的信息输入,加之他们通过“听”学到的东西多于通过“说”。特别对于那些陷于焦虑不能自拔而又不愿意突出自己,使自己受到关注的民族教师,团体咨询会相当有价值,效果会更好。个别心理咨询往往需要教师们主动去面对辅导者,这是需要勇气的。因此也是造成个别咨询涉及人数和问题类别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团体心理咨询却是辅导者主动面对团体,广泛接触民族教师,这也给民族教师提供了接近辅导者的机会,可以使他们松弛紧张和不安,获得安全感,倾心交谈,加强信心。辅导者在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提出、民族教师间的回答、交流、倾听、讨论、体验中,辅导教师们走出误区,接受阳光。同时,也可从团体中鉴别出需要特别予以援助的民族教师,以增进个别心理咨询。在此过程中,辅导者可以综合各种教育经验,因事制宜,因人而异,以获得最佳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针对双语培训中的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教师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限,解除汉语的机会更加少,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相同的情况下,他们达标程度较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民族教师要低。另外,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生活习惯、学习基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他们遇到比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民族教师更多、更大的困难、障碍和不适应,这就给个别心理咨询带来很大难度,而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和优势就可较好的对应这一特殊要求,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以适应环境,完善和发展自我,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压力机制的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时时刻刻处于压力之中,没有一点压力,我们一辈子将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无时无刻的压力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机体的适应是被动的缓解压力,一个人更应该主动缓解压力。下面是一些给少数民族教师减压的处方:

第一种方法,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汉语言的听说能力。学习的压力多来自于语言的障碍,当沟通没有问题时,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种方法,提高工作抱负。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决定着一个承受压力的水平。大多数民族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原所在学校的任务,来学习双语教学,没有对未来工作事业的规划,被动的学习,这样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我们应该提高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让其内部动机来驱动外在的学习表现。

前两种阐述的是减轻压力的根本方法,此外还有第三种方法,多运动。压力是物质分布的密度与活动度的结果,提高运动能承受更大的外界压力,生理上运动可以刺激脑下垂体分泌脑内啡呔,使人的心情安宁。

根据我们的调查,影响民族双语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外在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在双语培训教育中要树立“互相帮助、以心换心”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加深对双语教师的沟通,特别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转变,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给他们全方位的呵护和慰藉。

综上所述,如果每一位双语教师都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全社会都来关心与重视双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双语教师师资队伍将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振本、梁威、阿布拉.艾买提、张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新疆:民族出版社.2001.

[2]王永刚. 对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

[3]马晓红.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性质、意义、问题及对策[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4)

作者简介:

2013年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篇4

2013年的10月,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安徽省心理健康专题远程培训,通过两个多月的网络培训,我学到了学生心理健康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现将我的心得小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中的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包含学生道德情操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既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要关心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 ,他们要求给予指导 ,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 ,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师心理培训总结 篇5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有太多的感受,溢于言表;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1.小学班主任培训总结

2.小学教师寒假培训总结

3.小学教师美术培训总结

4.小学教师培训收获总结

5.小学教师暑期培训总结

6.小学教师培训总结【荐读】

7.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总结

8.小学教师培训总结3篇

9.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总结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6

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在这个播种幸福的季节里,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组织下,我们期待已久的全县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终于在今天拉开了帷幕。能有机会代表远道而来的全体学员倾吐心声,内心十分感慨。此时此刻,我想用四个字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感谢、责任。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向各位专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周到、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同时,感谢县教育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高规格、高层次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得以启迪智慧、共同成长!

感谢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责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升学压力的增加,家庭的变故等原因,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厌学、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等种种心理或行为问题。教师几十年的重复工作也难免出现职业倦怠、职业松懈等等,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师生本人家庭的幸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培训,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效遏制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每一位学员来说:这次学习,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将是一个艰辛的挑战。在此,我代表参训学员郑重承诺:我们将会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摆正位置,转变角色;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用心学习,学以致用;我们一定积极交流,参与研讨,互帮互助,博采众长,认真完成作业,共建学习资源,力求共同成长。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勇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我想: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只要我们遵守承诺,积极践行,此次培训目标定会达到。我们满怀激情而来,带着真诚而学,也一定会满载收获而归!

朋友们,交流是短暂的,相聚是美丽的,学习是幸福的,收获是快乐的。就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一起踏上本次的学习之旅吧!也预祝本次培训取得圆满成功!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学们天天快乐,幸福永远!谢谢!文章来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7

一、“先成人, 再成材”, 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我担任教师工作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先成人, 才能真正成材, 也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教育, 我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堂教育的优势, 另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 利用谈话、主题班会、板报、班干会、团支部会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同时, 我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配合家庭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和家长一起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 使之深入思想成为一种成材的内驱力。

二、“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尊重感化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人格,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 违反纪律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师与他们稍一接触, 好像有点效果, 略一深入, 竟连家长到校也不奏效。面对他们, 我不是采取惯用的批评、说教和找家长的方式, 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学习上的困难, 我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在生活上的困难, 如生病、经济上有困难等, 我直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深入他们的宿舍指导他们整理内务;课余时间找每个学生谈心;抓住人人都有上进心的心理及时给予表扬;班会时给他们创造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次两次, 我坚持不懈, 不厌其烦。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时间、耐心和情感之泉能浇灌出希望之花。现在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早自习成了班级上来得最早的学生, 期中考试时有3名学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成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成功的典型。这个过程也建立了我们深厚的师生感情。

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保持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心理完善的特殊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常常出现“断乳期”, 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突出, 渴望自主, 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幼稚的特点:偏激、易激动、好冒险, 存在着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再加上“升学”的高压, 会使其心理焦虑过度。因而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平衡心理状态, 使其有效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 “胜不骄, 败不馁”, 尽快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 排除自我压抑。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它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即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能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摆脱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这样的学生才是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见的班会课、讨论课外,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写周体会。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复杂, 不太容易将想法说出来, 但在自己的周体会上他们却会有所流露, 师生情感可以在这里交流。这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 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建议, 是教师自我检测的镜子, 最终可加强班级管理。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让他们解除任何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8

摘 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受训者负面心理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本文将常见的心理误区归结为10类。对此类负面心理产生的背景、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培训;心理误区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76-04

一、引言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面向高校师范学生(以下简称“高师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广泛进行。一方面广大的高师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员(以下简称“学员”)从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员们普遍存在一些心理误区,而这些心理误区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高。笔者研究发现,当前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征研究已经较为完备,但这类特点具有共性,而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这类学员的学习心理分析尚不系统和全面。我们认为:对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充分、深入、准确,作为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培训的成败。因此,值得深入探究。

而从学员心理对培训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看,学员心理可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心理,相应地也带来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本文的重点是负面心理的分析及其矫正。下文中笔者依据多年来的调研和教学经验,将学员的负面心理归纳为“十论”,抛砖引玉,期与同行探讨。

二、学员心理误区分析

1.误区之一:培训无用论

现实中,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不均等,据调查,不少参与培训的学员已经参与过此类培训,笔者发现,此类学员中有不少人持有培训无用论思想。究其原因,这与现行培训模式关联很大。在不少集中型的培训中,培训者一律为高校的教师,这些教师有较好的理论研究水平,但这些教师也存在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无直接经验体验的缺陷,加之一些培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缺少创意,堆砌理论,浮光掠影,学员私下认为与中小学的实践渐行渐远,上课时意兴阑珊,不能投入或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一些学员开始对培训持怀疑态度,认为相关的培训没有必要参加,参加不参加都一样。

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认为,成人学习一般要遵循这样的规律:第一阶段是激发起对过去的经历的回忆,让学习者回头想想自己以前做了些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方法做的;第二阶段,启发学习者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检讨这些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之所在,看看他们以前做得怎么样;第三阶段就要引导他们着力去发现他们自己还缺少哪些引导成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即确定他们自己应该学习些什么,即所谓明确学习目标;第四阶段才是进入学习理论、技巧、方法和工具的过程;第五阶段则要将新学的内容进行类比运用,包括练习、实验、写作学习报告或论文等等。有顺序地经过这样几个阶段之后,才能说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而实际的学习,则需经上述五个阶段的不断反复、提高才能实现。从这一规律中可以明确:成人学习与其说是由教师、培训者教会他们学习,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学习,自己在对以往经验的反思和领悟中学习。[1] 因此如果培训者无视这一规律,脱离实际,简单说教,学员产生培训无用的心理是很正常的。

2.误区之二:条件不成熟论

我国国内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学校的现代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效果已经达到了较成熟阶段,而有的学校则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对一些来自较不发达地区的学员来说,相关内容就显得超前了。尽管这些学员也认为培训的理念和方法是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有用的、有效的,培训也是必要的。但他们认为,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未来的事情,现在条件还没有成熟。参加培训、学习就是看一看,听一听,要动手实践还为时过早。

笔者注意到,每期学员培训的学校背景差异是培训时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一般参与培训的学员常按地区划分,不分学校层次,导致了学员较大的培训需求差异,这使得培训的效果大为削弱。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培训学员安排可按学校条件等级做些后期调整,能将需求趋近的学员尽量安排在一起,此其一;其二是树立榜样,引导学员。在笔者的培训实施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时,都请一些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地区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来谈体会,如有一位教师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取得了很突出的教学成就,被多家媒体报道。我们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能引导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产生面向世界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意识。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迎接未来挑战。

3.误区之三:机会-成本论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师累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量的增加是较大的。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说课、教改实验课,或参加课件比赛时才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而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上不用。在有些教师看来,用熟悉的传统方法做已经有不错的效果了,再花大力气去做课件,做教学设计,可能事倍功半。过去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师少,现在则越来越多,制作课件已不再是 “金字招牌”。既然学做课件,既辛苦、花时间、耗精力,又派不上大用场,从机会-成本(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工作量问题和教学改革问题,今后将长期困扰中小学教学。一方面我们希望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未必都是革新的力量,一些人对眼前利益和成败看得重一些,甚至是保守的力量。不过情况正在发生转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正如对学生的评价要引入多元化一样,对教师的评价也要逐渐走向多元化而不是标准化、模板化。要鼓励教师多做创新,允许失败。否则,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因为没有有创意的教师,就不会产生有创意的学生。

4.误区之四:冲突论

中小学教师忙和累尽人皆知,有些学员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任务那么重,特别是重点学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升学率压力和职业压力那么大,哪有时间和心思参加培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久而久之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当前的研究证明,这一状况具有普遍性。而在培训实施中,不少培训单位将教师培训简单化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成为计算机培训班,这是不可取的,这是教师排斥培训的原因之一。成人学习是一种“针对性、功利性强”的学习,[1] 培训者要认识到这一客观状况,多从教师的角度想,教技术也好、理论也好,要说清楚能带给教师什么便利,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如提高备课效率、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具有的竞争优势等,即讲究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的结合。教师培训的内在驱动是有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意愿,外在驱动是职业带来的外在压力,如岗位竞争、学历需求、现实的竞争优势等。内驱力作为推力,而外驱力可视为拉力,这样在教师中就会少一些冲突论者。

5.误区之五:悲观论

我们在培训中发现,一些学员过分高估了多媒体技术的难度,持悲观态度。如有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认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技术“高深莫测”,编程语言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自己是学不会的。还有个别学员,在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处在集体中,“高手如云”,觉得自己比别的学员差,所以也易失去信心。

我们知道成人学习者对任务的难度十分敏感,相比青少年,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反而容易放弃,这是成人学习者的一个特点。培训免不了有一些技术性强的内容,培训者要较好地分解难度,循序渐进,其实引进门后,好多学员自己就是很好的自主学习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取得很好的成绩。

6.误区之六:速成论

有些学员培训开始时心态比较急,虽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他们认为那两天总够了吧。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总想“速成”,想一两天成为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的“高手”。当他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时,一些学员便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积极性下降,甚至逃课、缺课。

速成心理其实反映了教师对效率的关注,教师只能在工作之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不讲究学习的效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主张在培训中,培训者多给学员一些肯定和鼓励的信息,甚至可以“言过其实”,使学员觉得成就不错,成果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也要让学员明白,“风物长宜放眼量”,太过功利,急于求成是有害处的。

7.误区之七:模板论

在笔者的培训经历中,有不少学员是模板论者,如讲网页的制作,就问:“有模板吗?”如使用WebQuest,也问:“有模板吗?”在一些技术强的学习内容上,非常依赖模板,怕自己独立动手。这还表现在有些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他们习惯于教师一小步一小步地教学,手把手地教。一旦到了自己动手时,就变得畏手畏脚、生怕出错。给人感觉总是停留在模仿阶段,不能举一反三,更谈不上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创新。

当然,笔者认为,在初始学习阶段按范例进行非常必要,但到了僵化的地步就有问题了,就对教学改革有危害了。以WebQuest为例,其本身就融合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在里面。给教师这样的模板使用,减少了做网页的难度,教师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探究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上。而再如一些教学流程,教师是可以有些变化的,不要搞成模板化了,亦步亦趋,机械套用。

8.误区之八:技术至上论

有些计算机功底扎实、对课件制作技术钻研较深的学员存在“技术至上”的片面观点,他们把几乎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对新技术的跟踪上,而忽视新技术的运用和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忽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忽视教学设计水平和课件鉴赏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些学员认为只要运用了新技术,就是好课件,运用的技术越新、越多,课件就越好。个别学员还形成了对新技术和软件新版本的崇拜思想。一些学员以为做了几个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教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在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多次讲,“电教”姓“教”不姓“电”。笔者看到当前不少教育网站、学科网站,技术上、形式上是精美的,但因对教育教学规律不重视,华而不实,没有几个人用,是一种浪费。对教师培训而言,让受训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仍是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学员不要单纯地将教育问题变成软件或硬件问题。

9.误区之九:朴素论与唯美论

笔者在评审学员作品时发现,有些学员由于审美观、艺术功底和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太注意课件画面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忽视动画、背景(包括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与教学内容的搭配,结果使课件的艺术性、可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反映出他们对课件的艺术性、美学价值和美育价值缺乏认识。而另外有一些学员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在课件中制作了眩目的片头动画,导入了漂亮(甚至是花哨)的背景图片,以及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殊不知,这种“美”的信息呈现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感官的刺激,但也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动听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美丽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上,而对视听形象所表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反而忽视了,从而干扰了教学内容的表达。

我们觉得一些基本的视听教育的规律培训者要自己明白,也要告诉学员,以制作PPT课件为例,一节课45分钟大致应该制作多少张,人的语速每分钟是多少,根据教室空间和学生数字号多大为宜,使用几种主色,如何搭配,动(画)静(图文)如何结合等,知道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唯美论与朴素论者也就不存在了。

10.误区之十:培训即放松论

笔者在培训中还遇到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 在此也有必要指出,笔者称之为放松论。其表现,一是学员对培训课兴趣低下,漠不关心;二是学员常以某些理由,如访友、去观光等请假;三是学员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配合度非常低。当课程安排较重,任务较多时,有学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也常令一些培训者感到困惑,怎么学员似乎心思不在培训上,再精心设计的课程,人家也没感觉,没热情。这其实就是由于培训者不知道学员的这种放松论心态。

产生放松的心态我们认为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培训单位过去对待培训工作不是太重视,课程少,休息多,使一些人产生了这种认识;二是派出学校没有重视培训人员的管理工作,甚至将培训机会当作给教师休息的机会,而不给予教师一些任务或考核指标,使教师缺少外部约束。我们认为培训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国家、参与者和实施者都付出了较多财力精力的情况下,以等闲态度视之,没有良好的产出,是一种坏的倾向,值得我们警惕。

三、结语

研究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点是进行有效培训的重要前提。而目前这类研究尚为欠缺。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学习者的心理研究,特别是特定专业领域学员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培训还没有转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仍以培训者的主观愿望和期望来实施教学。事实上可能是真正的主体被边缘化。虽然本文的研究比较粗浅,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培训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姜荣国.浅谈成人学习的特点与成人培训的原则[EB/OL].

http://www.longjk.com/html/2006-10/20061025190157.htm,2006–10–25/2007–09–09.

[2]纪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及基本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1.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篇9

校长应该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主要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学校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教学怎么办?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给学校“添麻烦”,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许多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入手,对于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很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讲座简报 篇10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学生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再者,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过高的社会期望值,把教师列入了完善化的程度。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仍然差距较大,这就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衡,影响心理健康。

2、过重的外界压力: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成为各类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教师行业也不再是铁饭碗一个,而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现在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技术不断的取代旧技术,这种取代不仅在速率上是“几何级”状态,而且在周期上也越来越短,技术贬值,知识老化加速的`现象成为新世纪的显著特征。这在教育教学技术的革新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比如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似的变革,教育教学效果在视觉、听觉等感管刺激上远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等简单教具更具冲击性,而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课堂特征的一个新亮点。对于这种变化,年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与观念上都还没有定型,有时间与精力去迎接这些挑战,而年老的教师则相对吃力,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三尺讲台、粉笔、教鞭就可以游刃有余的这些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后来者居上”,经验贬值,甚至是落伍等威胁,进而可能产生持续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学校许多用心良苦的改革措施都出于防卫的态度进行抵制。例如对评课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操作熟练这一指标许多教师都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一是表现在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同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看法不一,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二是师生关系的复杂化让教师出现适应不良心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情境下,由于“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较为单一和单纯,基本上体现在知识传授和伦理道德领域。但随着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师生关系不仅在这两个领域内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新增了许多领域。比如在知识传授领域,师生关系不再是单一的“我说你听”,而是要加强“相互对话”,教师和知识不再神化于一个同一体,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接受终身教育,进行终身学习。教师在师生关系中逐渐走出“圣人”、“先知”等神坛。除此之外,师生的法律关系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屡屡发生的学校事故现象和由此引起的诸多法律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探讨师生关系的本质和内容。这一切都表现,师生关系正逐渐走向复杂化,旧的认识已经逐渐消解,而新的认识正在酝酿与构建中。面对日渐复杂的师生关系,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二、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压力不会减轻,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绝不会降低,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永远存在,我们不可能改变客观存在,更不可能降低教育教学要求来换取教师心理的平衡。因此,面对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应如何去了解、关心,使之成为一种动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这是值得人们每一位学校管理者深思和重视的,也是提高我们领导艺术的有效途径。因此,正确了解和理解新时期教师心理需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搞好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加强修养,提高认识,让磨难变成乐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所以做为教师自身应加强职业道德,操守修养,进行自我耐压的训练。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人对自我工作能力的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的均衡,越来越难管的学生的日益复杂的师生关系等外部刺激与影响,首先应该有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应该认识到,造成心理压力,带来烦恼,痛苦的原因,不应该是某一件事情的本身,而是指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信念,所以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抱着理解的心态去正确对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次是学会自我管理,进行放松训练。如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琐碎而又毫无目的与章法的“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的负荷。同时经常进行自我暗示,缓解压力的冲击力,或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从本质上讲,坚强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应对压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对教育事业抱有积极的理想,对教师职业怀有无限的忠诚,对学生倾注慈母般的爱和宽容才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要害。

2、创造环境,建立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学校心理环境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体队伍,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相对较浓,心理需要层次较高,因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率先实行广泛而真实的民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学校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多一些人情味,少一点“枪药”味,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人际安全感,既欣赏自己,又悦纳别人,使身心健康得以维护和发展。因此,学校的各项制度,政策或规章的制订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需求为基础并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各种改革措施的实行必须考虑到本校实际,注意并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感与心理适应期。同时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民主治校,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翁感。

3、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悦纳学生:

针对目前师生关系的复杂化,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好心态,变换角度看待学生。一是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能教好的。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定于情商,20%取决于自己,80%取决于人际关系。因此,只要教师抱着热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心,并且让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则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二是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的学生也许今天学不好,明天却突飞猛进,有的学生也许功课学不好,某方面的才能出类拔萃;面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学生,切切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4、把心理辅导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于其劳动对象是一群心理尚未成熟并有待呵护和发展的青少年学生,这一职业特征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自己首先必须接受培训,学会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调整好心态,以自身的良好心理素质去影响和塑造学生。尽管大多数教师职前都学过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但那些理论主要是教人如何教学书,不教人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这是以往和现行师范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于在职教师来说,这个不足只能通过职后的继续教育来弥补。无论教师进修院校还是教师任职学校都应该尽快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补充到职后培训中去,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了解并接纳自己,认识并面对现实,及时化解冲突与挫折,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做法可以是: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制度,以此与教师业务档案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驾齐驱;举办心理辅导讲座,以此与教师五项基本功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相配套,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定期为教师提供服务,让教师的烦恼和郁闷及时得到排遣和宣泄。

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总结 篇11

一、体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改的成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发挥他们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运行和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一直是课改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从基层体育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 有些培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如, 培训时间短暂、蜻蜓点水, 很难产生明显效果;教学技能训练和课改理论学习互不相干, 先进的课改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缺少融合, 培训效果难遂人愿;培训形式单一, 受训教师听得多, 看得多, 动脑少, 动手少, 思维投入不足, 思想触动不大等等。

笔者认为, 由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体育资源状况千差万别, 所以, 各地各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体育课改校本化实施的道路。而校本化实施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化, 在于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因地制宜推进课改的能力和水平, 是否具备教学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因此, 提升骨干体育教师的理论研修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他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应成为高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的侧重点, 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

出于上述考虑, 本次河南省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进行了大胆改进。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上海华东师大进行, 旨在系统深入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提高教育科研以及课程实施的能力, 使受训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实质性突破。上海华东师大的教育专家们从基础教育改革、骨干教师成长、教师定位与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式改变、重建课堂文化、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列讲座, 他们的讲座幽默诙谐, 深入浅出, 实例丰富, 理念先进, 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第二阶段在河南进行, 由省基础教研室负责实施。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骨干体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具体研修内容包括如何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如何实施体育新课程、如何确定选学教材与必学教材、教学模块的设置与计划制订等一系列专题;具体形式主要采取观看教学录像、分组研讨、专题发言、专家讲座、教学设计、说课答辩等。研修活动重点强调和要求学员们勤于动脑, 人人动手, 积极互动, 把听、看、写、说、辨贯穿于第二阶段全过程, 促使全体参与培训的教师都能有所受益,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反思是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

以往的体育教师培训, 学员们接触到的讲座、报告多与体育课程相关, 但本次培训的第一阶段却全是关于教育改革的通识培训。效果如何, 一开始难以预料。但事后却发现学员们对本次通识培训评价很高。他们反映说:我们长期囿于体育学科的圈子内思考问题, 却很少能够站在大教育观、大课程论、现代学生观、大人生观、新成功观的高度和角度来反思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跳出本学科的小圈子, 借鉴整体教育改革的理念, 站在整体学校教育的高度上思考问题, 这给我们带来了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 也带来了审视、反思和推进体育课改的有益启迪。

第二阶段的培训令学员们难以忘怀。他们从被动接受培训变成了主动参与活动, 从只用耳朵听讲变成了必须动手写作, 从接受别人的理念变成了必须拿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变化令一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到“太累了”, 甚至反映“受不了”、“上大学时都没有这么努力过”、“累得脑仁疼”等等。但这些“感觉”正反映出我们体育教师的动脑习惯与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也必须强化;也正说明本次培训的形式触到了体育教师的“痛处”和“短处”。

大脑“劳累”并非徒劳无功, 它带来的结果是可喜的。华东师大阶段的培训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和课改理念的提升, 讲课专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更使学员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积极投身课改的源动力, 他们纷纷表示回去后要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大干一场。

河南阶段的培训中, 学员们开始把刚听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运用在教学设计中, 理论与实践开始发生亲密接触。省教研员刘俊凯关于《河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 使学员从政策层面了解了河南省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要求。开封高中、焦作一中、郑州十一中、省实验中学、郑州一中等学校的课改经验交流, 使学员们进一步详细了解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办法。全体学员分成六个小组进行模块教学设计与展示, 这使得学员们熟练掌握了教学模块的设置与制订模块计划的方法。培训中前一天才邀请赵超君老师对他今年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上的《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一文做了详细的解读;第二天, 一些学员就开始尝试运用这一分群教学的思路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说课与答辩环节中, 培训学员们一个问题也不放过, 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到某一具体动作技术的名称规范, 从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 到讲解示范的教学行为细节, 你来我往, 唇枪舌剑, 有问有答, 碰撞中不时闪出火花。有的教师为了求证某个问题, 下课后还四处打电话询问。教学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在研讨、碰撞中开始逐渐生成。

问题研讨、教学设计、说课答辩的培训形式使教师们深刻感悟到, 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转换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课改理念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干巴巴的文字, 它已经转变成课改动力悄然融入教师们的心中。他们深刻感受到, 专家学者的任务是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和归纳系统的理论, 而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寻求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任何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都必须经过教师大脑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再加工, 而这一加工、反思过程正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这一理论和实际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将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将使更多的教师有能力进一步丰富现有教学理论, 最终实现教师职业由“术”向“道”的升华。

三、让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

体育教学的诸多特点造就了体育教师重视技能, 轻视理论;擅长身体运动, 缺乏动脑反思的习惯。这一方面提示我们, 以操作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的必备本领, 体育教师的培训不能脱离教学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 理论修养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已成为制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河南省这次骨干体育教师培训中学员们所反映的“太累”、“脑仁疼”等现象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河南省本次培训活动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教师动脑、动手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从中深刻体会到:

1. 芬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在谈到数学发现变成公式后的状况时说:“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课改专家认为, 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把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 意在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活动的关键。其实, 对广大基层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基层体育教师往往把课改理论看成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使专家们“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努力践行的是, 不能让课改理论变成只是“看起来很美”的文字, 而是要让“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 用火热的思考“溶化”课改理论, 用火热的思考搭建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我们不但要让理论看起来很美, 而且用起来要更美。

上一篇:设计单位设计文件及实施情况检查报告下一篇: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