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共9篇)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1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吉林大学周孝深
随着教代会各方面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教代会提案工作更应率先完善。本文仅就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谈一些想法,与同仁们商榷。
一、提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代会是学校开辟的一条最广泛的民主渠道,是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学校要贯彻党的“依靠”方针,群策群力办好学校。围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教代会在审议学校长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在组织代表视察行使监督职能,在参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较比这些,最受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格外关注的还是教代会的提案。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的成败决定教代会的质量。教代会代表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和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就学校的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就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就职工的福利设施建设和后勤工作、后勤改革等撰写的提案,凝聚着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爱心和智慧。这些爱心和智慧,是办好学校的力量源动力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二十来年各个学校的教代会实践都有力的证实一点,教代会提案的数量多和质量好,是教代会成功的关键。
教代会提案区别于群团组织或职工个人反映的意见、要求,在提案落实上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学校党政领导对群团组织或职工个人反映的意见,可采纳也可不采纳,可以答复也可以不答复。然而,对教代会的提案,不论是学校党政领导,还是涉及到各职能部门在限期内必须向撰写者做出答复。
通过教代会征集提案,是学校集中群体智慧,进行科学决策,办好学校的有效措施。学校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的途径很多,诸如,各种类型人的座谈会、调研、走访等等。但这些途径较比征集提案而言,反映的问题较浅,多半是对某些个别问题的意见、看法或建议。教代会的提案一般来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有理有据,剖析较深,并且就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一些好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因此,做好教代会的提案工作意义重大。
二、教代会提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各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以来,都十分注重做好教代会提案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用高标准要求教代会提案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教代会提案工作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点:
1、教代会提案质量不高
较多提案是后勤福利方面的,诸如住房、交通、医疗保险等,而关注学校大政方针,教学、科研等内容的提案较少。有些提案严格说来,构不成提案,只能算意见和建议。这部分提案往往是就学校某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或意见,但缺少论证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有一些只是单摆浮搁地把问题摆了出来,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还有的草草几句话,问题说得很不清楚,让处理者费解:也有一些一案多事,涉及很多职能部门使工作人员无处转送。凡此种种都说明提案质量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撰写提案者没有高度重视,投人的精力不够和没有掌握提案的写法,以及缺乏调查研究所致。
2、提案处理不及时,落实不太好,教职工不太满意
提案的处理和落实就是教代会提案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二十来年的教代会提案工作实践证实,哪个学校在处理、落实教代会提案时,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哪个学校的教代会就有威信,就有作为,教职工对教代会的认可度就高。反之,有的学校对教代会提案,只是满足于纸面上的答复,实际上看不到效果。正如一些教职工所说的:“教代会不过
是花瓶摆设而矣”,“雷声大,雨点稀,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结果是,开教代会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闭会后销声匿迹,一片宁静。笔者认为,后者不在少数。造成教代会提案落实不好有诸多因素:有些提案本身缺乏可行性,有些提案学校目前不具备落实条件;有些提案理应落实,因职能部门责任不到位,工作抓得不实,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提案涉及的部门较多,职能部门扯皮,相互推诿,导致提案迟迟得不到处理。一句话,教代会提案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教代会提案工作今后应注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1、规范提案工作程序
教代会提案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为了顺应其规律,就必须在总结二十来年教代会提案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规范教代会提案工作程序。我认为;教代会提案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征集提案。这是教代会提案工作的基础工作。在这一阶段应注意抓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征集提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印好提案用纸,起草征集提案的通知;第二个环节向代表讲清楚本届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及围绕这个中心议题所要求的提案内容,并且要说明立案的原则条件。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提案可立案,什么样的提案不能立案;第三个环节,设专人收管代表或教职工撰写的提案,为避免丢失,收提案时应登记造册。第二阶段为梳理提案阶段。提案工作人员按照立案原则,要对每一份提案进行审查和签署意见。也就是说它决定着每一份提案是否立案和转送哪个职能部门。这阶段是一个政策性较强,工作要求细致的重要的中间环节。第三阶段为转送和答复阶段。提案工作人员根据提案内容要及时地将提案转送到承办部门。承办部门的主要领导要签收,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提案进行处理、落实和书面答复。提案工作人员要及时地将提案处理结果及答复意见反馈给撰写提案者,并征求撰写提案者对本提案答复和处理结果是否满意。如果撰写提案者不满意答复意见,提案工作人员还应负责协调处理,直至达到共识为准。
2、提高提案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代表的素质
教代会提案是教代会代表撰写的,要想提高教代会提案的质量,必须先提高代表的素质。高校的教职工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一点不容怀疑。但要撰写高质量的提案,只靠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代表们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主人翁的意识,以及参政议政能力。因此,要认真做好代表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宽泛些。组织他们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管理知识,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组织他们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增强参与意识;还应对代表进行如何撰写教代会提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撰写教代会提案的基本要领。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提案的分析,让代表们明晰如何抓住较大的议题,撰写出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更有价值,更具有可行性的提案。再有,对撰写出高质量或多数量提案的代表、教职工要实行激励政策。从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的角度来说,关心学校的事业,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撰写提案并非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带有奉献精神,应该给予鼓励。这种激励政策,有助于保护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3、唤起多方力量,落实好教代会提案,让教代会真正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教代会提案的落实,直观而言,取决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我认为光靠行政职能部门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多方面的力量和强制性的措施。首先,学校党委对学校行政及职能部门落实教代会提案要有明确的要求,必要时,应下发文件。其次,教代会常设机构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能。除有专人催办及督促之外,教代会常设机构还应组织部分代表以视察的方式检查学校职能部门对教代会提案落实情况,并利用学校一切宣传媒体向全校广大教职工通报。再有,建立激励机制,表扬落实提案好的单位及领导,用先进促后进。
这样唤起多方力量,营造一种教代会提案必须件件都得落实的良好氛围,促进教代会提案的全部落实。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牵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使命, 这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任务, 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镇基层政府的努力, 而农村审计工作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拟对该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以期对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继续推进有所裨益。
1 当前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农村审计机构不规范
农村审计没有正式列入国家法律法规, 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文 (农经办[2005]12号) 规定, 农村审计由农村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 工作体系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 农村审计由农经站直接实施, 缺少明确的、独立的审计机构。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的非专业性, 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 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 而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 农村审计所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即使设立了农村审计所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媒体报道, “据调查显示, 苏北地区某乡镇成立的审计所, 因受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 通常与乡镇农经部门合署办公。人员较少, 既要做好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 又要开展日常审计工作, 限于人力不足只好一身二任, 难免顾此失彼。”
1.2 农村审计人员能力不够高
目前我国县级农村审计还缺乏一支过硬的农村审计执法队伍, 农村审计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特别是欠发达县, 地方财政困难, 培训经费没有保障, 培训工作滞后, 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 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得不够, 甚至是一片空白, 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农村审计人员无专职化、抽调难、专业素质不高的局面, 使农村审计往往走过场, 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直接影响了农村审计的质量和效能。审计人员素质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农村审计人员的结构上看, 大多是长期从事农村财务会计的人员, 他们从事农村审计全是靠传统的手工查账, 多数人员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审计, 审计业务和技能水平严重落后。
1.3 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
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方式, 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监督制约方式, 而这种方式势必会对某些地区或群体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 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首先, 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审计联动机制, 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 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 问题久拖不决, 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 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 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
2 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完善的思考
2.1 明确审计监督的主体
建议尽快围绕国家和省、市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逐步理顺农村审计的管理体制, 明确提高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 助其发展壮大。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可以考虑强化县级审计机关培训指导, 乡镇领导应当积极支持农村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如果出台专门法律进行规范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 可以考虑在当下情形下, 有效发挥乡镇农经站的作用。同时在加大农村审计组织经费保障的情况下, 审计机关还可以每年召开农村审计工作会议, 利用例会, 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 促使整体素质提高。注重农村审计业务规范, 加强对农村审计的业务指导, 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2.2 提高农村审计人员能力
首先, 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 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 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 做到以老带新, 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 上级审计机关和乡镇要鼓励和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专业业务培训和审计职称考试, 不断提高执业水平。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培养一支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新要求的审计队伍。最后,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 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坚持不以原则做交易, 要对审计事项做出 (下转P106) 言, 软环境的创造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 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启发教职工, 不断提高教职工认识世界的能力。其次, 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如:树先进典型、校园形象、强化学校精神;制定合乎实际的校园目标。再次,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制度, 如:引入学校公正、公平、公开的岗位竟聘机制, 实现绩效考核, 鼓励教职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院级领导干部要勤政廉洁, 起模范带头作用, 进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示范力。此外, 领导要处处关心教职工的所思所想,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激发大家主人翁的责任精神, 同时同事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营造和谐气氛、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 使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 根据国内外学校建设的经验,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实验设备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 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不断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出新的观点。
5培养好热情, 管理人性化
对一个学校而言, 关注每一个教职工的生存现状和工作状态, 并在此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
首先, 不能忽视教职工的个体利益。教职工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 领导者在重视教职工“群体”利益的同时, 应让教职工的个人要求也得到尊重和重视, 要保证合情合理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这一措施是对教职工工作成绩的回报, 能使教职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产生一种归宿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 归宿感都是其工作效率化最大化的心理保
(上接P69)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定期组织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审计署廉政工作规定等, 加强廉政建设教教育, 建立内管理、外监督的管理机制, 确保依法审计, 廉洁公正。
2.3优化农村审计环境
首先, 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这是有效开展乡镇内部审计的关键。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支持农村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 帮助审计人员开展工作, 不说情、不加压,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 要遵循依法独立审计的原则。农村审计是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内部审计,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 规范审计行为, 克服随意性。使审计工作严格按审计程序独立进行, 任何单位、组织、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阻挠。再次, 通过宣传、结合公告等措施, 努力提高社会各界, 特别是农民群众对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最后, 农村审计部门要主动和执法机关沟通, 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及违法现象及时移送纪检、司法机关, 使审计结果真正的发挥作用, 更是把审计工作证。
其次, 对教职工个体的努力要明确肯定。与学校领导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肯定相比, 赞扬教职工个体的努力能起到特殊的激励作用。如果说只是大而化之的对整个群体进行形式上的评价, 会让付出特殊努力的教职工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他们觉得努力与否并不重要, 长此以往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这种对个体的肯定不是所谓的“邀功”, 而是一种必要, 客观的评价。如果领导能发现广大教职工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肯定, 能对其做出的努力给予赞扬, 能关心其自身甚至于家庭的切身利益, 教职工会产生知恩图报的强烈愿望, 这对工作积极性的提高非常有利。
再次, 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不可忽略。管理措施的人性化是教职工积极工作的制度保证, 但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表达到位也是一种艺术, 否则, 管理措施的实效性就会减分, 如:一位领导布置下属去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不同的表述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进而影响到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所以, 人性化的语言是人性化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黄泽钧 (1973—) , 男, 湖北石首人, 教务处副处长,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龙振华 (1962—) , 男, 湖北赤壁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教学、管理与研究。
陈大波 (1978—) , 男, 湖北武汉人, 2005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毕业。
的监督实质发挥出来。
步入新的世纪, 审计作为一种综合监督部门在促进建设和推动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们只有立足农村审计的现状, 在肯定农村审计工作的同时, 还要清醒地认识农村审计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逐步探索出适应当前农村审计健康发展的路子。把农村审计工作作为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林启云,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 (2) , 32-35.
[2]陈汉文、黄宗兰, 审计独立性:一项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 2001, (4) , 16-18.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煤矿;岗位安全培训;“必知必会”
为进一步增强安全培训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按照矿党政的统一安排,安监处、职工培训中心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人员安对各单位编制的岗位“安全必知必会”知识进行初审、定稿,并评选出一批编写速度快、质量高、可操作性强的“必知必会”知识编写人员,更为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
一、高度重视,明确修订要求
1.富有创新,突出实效
各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在修订完善“必知必会”知识时,要根据本矿各工种岗位工艺流程、设施设备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尽量多使用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和必须怎么办、应当如何做等肯定性词语,尽量避免严禁、不得等否定性词语,进而达到“写你所干的、干你所写的”,能够使职工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背诵、会默写、记得牢、用得上。
2.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各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在修订完善“必知必会”时,要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文字简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开门见山,不得穿靴戴帽,不需过多的理论,不准文字繁杂冗长,使之成为深受职工喜闻乐见的学习教材。
二、精心谋划,时间安排到位
1.修订阶段
自下文之日起,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相关单位均指定专人负责所分配的修订完善工作,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编写任务,以电子版形式报教培中心,由安监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定稿。
2.学习阶段
职工岗位安全“必知必会”知识定稿后,相关科室、区队要摘录与本单位相关的“必知必会”知识,形成各自的学习小册子,常年组织职工学习。
3.考试阶段
2014年第二至四季度,安监处、教培中心将利用“每月一考”形式,按岗位、分工种、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基层职工进行考试。
三、加强监督,成绩突出
1.文有出处
各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7月印发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评分办法实施细则》等标准性文件,以兖矿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印发的《岗位必知必会》安全培训教材为蓝本和模式,修订完善岗位“必知必会”内容,做到了“文有出处,字有依据”。
2.富有创新
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矿各工种岗位工艺流程、设施设备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来修订岗位“必知必会”知识,较多地使用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和必须怎么办、应当如何做等肯定性词语,为职工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背诵、会默写、记得牢、用得上”奠定了基础。
四、强力推进,奖罚到位
1.修订完善职工岗位安全“必知必会”知识内容的奖惩规定:各单位按照编写分工,指定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修订完善任务。矿审核定稿后,将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评选,奖励编写速度快、质量高、可操作性强的“必知必会”知识编写人员,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同时对相关组织单位有关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没有按时完成编写任务、质量差的后十名各区队“三大员”每人处罚300元。
2.“必知必会”每月一考的奖惩规定:矿安监处、教培中心等部门每月集中组织一次“必知必会”安全知识“每月一考”,使其全面掌握“必知必会”知识,进而达到“人人都学会、每人一百分”的标准要求,消除安全教育培训的盲点和死角。每次考试按照前后各30%的比例,对成绩优劣者分别给予200元的奖罚,对45岁以上的职工考试不合格给予通报批评。对在集团公司组织的抽考中成绩不合格的职工给予停班处理,到教培中心脱产培训,培训期间生活待遇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培训时间服从培训质量,直至全面合格为止。
五、提出问题,加强整改
一是文字繁杂冗长。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修订完善的“必知必会”篇幅冗长,语言罗嗦,内容重复,难理解,难记忆。二是重点模糊。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像记流水账,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体现。三是知识点缺乏。虽然各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比较自然地整合了相关岗位“必知必会”知识内容,但流于形式,缺乏知识点的支撑,难以对职工的作业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要求各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一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对所编制的岗位“必知必会”内容反复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力求文字犀利而不生硬,深刻而又通俗易懂;二要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点重新组织并表达出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三要结合岗位实际,适当增加知识点,将各岗位工种接班时必须做到、工作前必须做到、工作中必须做到、完工后必须做到、交班时必须做到、岗位必知知识编写清楚。
六、结语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还需要发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发现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提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全面提升职工岗位安全“必知必会”培训工作水平,为促进北宿煤矿的安全发展提供保证。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4
----浅谈重点项目管理方式创新
各位领导、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好!
重点办带着亲切关怀和问候,组织召开今天的重点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激动。这充分体现了市重点办对我们县(区)级重点办的重视、关心和厚爱,这必将会鼓舞和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更好的成绩!
很荣幸,受市重点办邀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本人在一线重点项目管理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想法,请在座的领导、同事、朋友们批评指正。
近年来,省市对重点项目管理的是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我们重点办系统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借力推动重点项目管理、服务上新水平,推动重点办系统机构建设上新水平。
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已经摸索积累一定的经验:
1、三级服务,建立了有效的跟踪机制:本级重点办、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征地拆迁责任单位三级服务体系。
2、目标任务管理,形成有效的分级协调机制。
3、项目服务协调,建立督查工作机制。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会办。二是加强督查检查和通报,重点项目的进度、存在问题的落实情况,及时跟踪协调和督查通报。建立了市领导牵头重点推进项目机制
4、重点项目考核考评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
5、要素保障机制。资金
虽然,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力度进步加强。但管理、服务工作也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想法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针对当前日益扩大的项目规模、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等原因。从当前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角度上看,初步提出以下三个需要突出重视及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调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重点项目建设建设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面广,遇到的问题多、矛盾集中突出,不强化调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度就容易滞后,只有对出现问题及时梳排调度,及时推进解决,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才能够保证。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调度机制是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重要中心和重心。
2、突出重点,不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
这里主要指得是重点扶持,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环境的问题。调研时大家指出,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到核准、国土、规划、环保、建设、资金、征迁、设计、外部配套、舆论宣传、前期工作推进等方方面面的环节和工作,3、加强考核,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考核奖惩机制 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的关键在落实,其中目标考核目前重要的落实手段之一。在以往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当中,此项工作已进一步加强,三、措施建议
列重点项目意义、有什么优惠?
怎样管、管什么,怎样服务,服务什么?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方式,提升保障服务能力。保障:资金、用地、用海、环境、征交地。服务:项目审批、供水、供电、供气、接路等任务。
2、突出重点,提升重点项目质量。重点项目是方向标。要完善遴选机制。
3、加强垂直指导、管理、领导。加强对县级重点办的指导、帮助、培养。提高县级重点办机构规格和人员配备。
4、政策推进,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
为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化、长效化。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正所谓“有为才有位”,朋友们,美好的蓝图,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实现。我们坚信,在省、市重点办的正确领导下,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前进的年青一代重点办干部,一定能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对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评价 篇5
五年以来,梅州城市发展迅速。在小组讨论中,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报告用数据说话,文风朴实,总结成绩经验客观实在,体现的是梅州脚踏实地发展的五年。
党代表叶胜坤认为,第七次党代会是在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过去五年,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市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群众得到实惠多。
党代表罗桂芳用“三个实”来评价报告,她说,报告总结实、目标实、抓手实。“对于过去成绩实事求是;未来五年的工作总体目标符合梅州市情和发展水平,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对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措施务实有力”。
党代表钟秀堂则认为,报告内容丰富、客观实在、令人鼓舞,体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快、民生改善大、环境改变大、建设亮点多。
参与讨论会的列席人员陈响明认为,报告最大亮点就是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传承创新,显现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政绩观,相信肯定能有所作为,带领梅州人民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次党代会的报告‘思想有高度、奋斗有目标、工作有任务、措施有重点’,真正做到了‘平静看过去,务实谈未来,响亮说党建’。”列席人员张奕明认为,报告篇幅精炼、语言平实,简简单单文字的改变,背后体现的,却是一届党委政府的政绩观的重大转变,这样的报告让大家更乐于接受得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党委政府工作的原动力和目标。
列席人员钟礼文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报告贯彻改革创新理念和求真务实作风,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精简实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成绩不夸大,经验不空洞,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指导性强 谋划五年宏伟蓝图
报告除了对全市的发展提出了思路与举措,还为今后基层发展指明了方向,力争在经济发展、优化环境、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方面有所作为。
党代表彭耀新参加讨论时说,报告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可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同时报告的内容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突出了发展的重点、部署了有力的措施,呈现核心引领、统揽全局的气势。
党代表杜敏琪认为报告简明扼要,条理上、结构上、思路上非常清晰,凝聚了市委领导班子、全市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是引领梅州市今后五年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
党代表钟光灵认为,报告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通篇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既着眼全局,又立足市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梅州实际,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市上下为实现小康社会,实现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报告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仅目标相当明确,既有内容高度概括的文字目标,又有细化具体的数字目标,让人一目了然。”此外,党代表谢志云认为,报告的发展思路和举措相当具体,报告第二版块从八大方面具体措施,全面回答了全市未来五年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党代表曾尚忠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报告时代特色鲜明、政治立场高、文字简洁扼要,是指导全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特别是对今后五年全市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定位准确、措施具体,有进度要求,有指标安排,操作性很强。”
党代表肖卫华说,报告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突出三方面特点:一是实事求是、符合市情;二是重点突出、任务具体;三是关注民生、以人为本。
党代表刘许川认为报告非常鼓舞人心、目标非常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创建广东文化高地和全域旅游先行地,“对平远的发展定位也非常准确,使每个单位、部门和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党代表黄国标认为,报告谋划五年工作具体,特别是对基层很重视,把华城镇的建设写进报告。接下来将筹建好1200亩电线电缆产业园,发展好特色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产品,抓好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和城镇扩容提质等工作。
谋篇布局 构建发展新格局
在小组讨论中,被提及报告中最多的亮点,是提出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导,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在分组讨论中,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引起了党代表的热议。
党代表李金元认为,报告立意深刻、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主题突出、操作性强,鼓舞人心、激动人心,是统领梅州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提出在“一区两带”的基础上加上“六组团”,体现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注重传承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使今后发展思路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党代表范宜军表示,报告符合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心愿,对报告的感受和体会:一是实,客观实在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效;二是准,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和任务安排都非常精准;三是新,传承创新提出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四是恒,体现市委抓工作的延续性和一抓到底的恒心。
党代表温向芳说,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振奋人心,完全符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符合省委要求,完全符合梅州发展实际,是一个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传承创新、凝聚共识的好报告。今后五年,梅州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创建广东文化高地和全域旅游先行地,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谋划精准、务实创新,目标远大、愿景美好,体现了市委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发展魄力。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6
建议实行乡镇党代会党代表直选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在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扩大民主,调动党员参与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积极性,建议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把组织提名与党员提名结合起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在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中,严格经过民主推荐,由各支部自下而上地民主提名,未获得足够党员提名的决不能作为党代表的候选人,保证候选人的产生更加广泛地反映党员的意见。建议党代表由乡镇各选举单位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按照党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各基层党总支、支部党员分布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划分选区和分配代表名额,同时对代表结构提出要求。各选区按照规定名额和代表结构要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由党组织提名、选区党员直接提名或个人自荐报名,通过组织考察、竞选演讲和预选等,再召开党员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党代表,差额比例在20%以上。在选区范围内,全体党员一人一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根据得票的多少,直接选举党代表,选举实行当场唱票记票、当场公布
对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篇7
一、高校建立教代会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历史沿革
(一) 萌芽试点阶段
1978年10月, 教育部修订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 (即《高校六十条》) 第五十条提到“在党委领导下定期举行师生员工代表大会, 听取校领导的工作报告, 讨论学校有关重大问题, 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对学校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1979年, 中国教育工会参照企业实行职代会制度的经验, 在辽宁、上海等地的部分大中小学开展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试点工作。1980年4月, 在上海召开了部分省市教代会试点经验交流会, 形成了《关于在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试点情况报告》。同年6月, 全国总工会党组给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学校试建教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请示报告》, 经批准后, 在全国各省市的学校中普遍开展试点工作。
1981年1月, 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在北京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试点汇报座谈会, 形成了《教工代表大会试点汇报座谈会纪要》。1983年7月, 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联合召开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座谈会, 商讨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草案) 》, 为《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二) 推进普及和法律确认阶段
1985年1月, 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文件的形式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其“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随之, 教代会制度在全国高校得以推行普及。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 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 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等都明确了教代会的法定地位与作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四十) 强调:“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 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三) 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阶段
1996年10月, 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教代会评估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有必要在继续普及教代会制度的同时,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代会质量上来, 大力推进教代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许多省市根据当地高校教代会工作实际, 对教代会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作了具体规定, 各高校也出台了自己的实施细则, 极大地推动了教代会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2012年1月, 教育部施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教育部令第32号) , 其第一条指出“制定本规定”是“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
二、高校教代会制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0多年来, 教代会制度经历了从文件发布, 到法律确认, 再到颁发专门规定的过程;经历了从试点、推进、普及与规范化建设的过程;经历了从“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 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到“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的过程, 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 教代会明确了合法地位
从1985年根据《宪法》第二条建立教代会, 到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制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为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 教代会建立了较完备的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
经过长期实践, 教代会具有法定的形式、广泛的代表性、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完备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使教代会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职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 教代会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随着教代会制度在高校的普及, 讨论建议权、讨论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的落实, 民主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大会做出的决议、决定, 充分体现和集中反映了广大教职工集体的智慧和愿望, 对促进科学决策、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提供了有力保证。
同时, 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教代会制度的发展。
1. 制度设计的主体存在问题。
其一, 无论是《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还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都是以文件或部门法规的形式颁布的, 还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 限制了其执行力, 况且, 其规定的职权本身强制力就不大。其二, 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促进学校依法治校”, 明显没有“人代会”的权威, 在政治领导权和行政权处于主导地位的高校, 如果与政治领导权、行政权发生矛盾时, 往往会受到来自党委和行政的干涉甚至抵制, 结果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制度设计缺乏具体操作细则。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较之《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由二十条增加到了三十条, 进一步明确了职权、组织规则等, 但作为一个制度体系, 这些还远远不够, 实际操作中, 在诸如代表、执行委员会委员的选举产生等基础工作中, 我们仍只能借鉴其他选举的规定。在提案、专门委员会等方面没有具体内容。虽然《规定》中指出: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教职工大会的实施办法, 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 仍然取决于内部的权力运作。
3. 制度设计的工作机构存在不足。
按其规定, 学校工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但工会只是群众组织, 它虽然具有维护教职工民主管理权的义务, 但并不具备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 以非权力机构的工会来落实教代会的职能, 必然极大制约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效用的发挥。
三、高校教代会制度发展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和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那教代会制度如何完善创新?纵观30多年来的教代会制度, 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 改革与完善整体上应是渐进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把稳定性和适应性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放眼长远, 又要立足当前, 才能推动教代会制度的不断前进。
一是要强化教代会制度的功能。在今后发展中, 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 不断探索、调整、充实教代会职权, 强化教代会制度的强制力和执行力。进一步界定和规范教代会制度的职权范围、组织形式、运作程序和评估考核等, 推动其向更深层次、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方面发展。
二是要推进教代会建章立制。目前, 高校教代会制度的法律地位已非常明确, 但教代会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 而不是某一单项的制度安排。教代会能否有效运作, 既有赖于法律法规的支持, 又有赖于高校内部细化的运作规范。要健全教代会的代表制度、组织制度等基本制度, 完善教代会工作条例、工作程序等具体工作制度, 完善教代会工作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三是要发挥教代会的工作机构的作用。工会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虽有诸多局限, 但目前仍责无旁贷。工会要充分发挥党委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的优势, 在做好承担的工作机构职责的同时, 要积极配合学校探索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二级教代会制度、教代会制度长效机制等制度和机制的新方法、新形式。
总的说来, 教代会制度是不断发展创新的, 作为工会、教代会工作者, 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视角来看问题并寻求解决, 以更好地推动其科学前行。
参考文献
[1]赵军, 刘望洲.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高教研究, 2011, (3) .
[2]赵凤娟.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三十年演进与展望[J].工会论坛2010年3月第16卷2期.
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家庭农场;经营机制;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12
家庭农场机制是在我国农业转型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种完善,是在保证现行土地制度基本不变前提下,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它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它融入了资金、技术、市场等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要素,是一种集约性强,而又富有活力的一种经营机制。
家庭农场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村家庭承包存在的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新组织形式。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家庭农场经营的现实意义
1.1 丰富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家庭农场可以更大程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使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实现了小规模的农民家庭经营的组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它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小农户适应大市场客观必然,也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家庭农场可以优化劳动组合,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 使生产资料流通、组合和消费更加合理。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耕种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提升人均产出。
1.2 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为了实现农村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最优配置,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都是以适度为基础,并且与家庭农场成员的劳动能力和管理能力相匹配。我国家庭农场的成员几乎就是其农业生产剩余价值的获取者,同时也是利润获得者,从这角度来看,家庭农场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工作。也就是说,成员的所有投入及产出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这种正相关无形的激发了家庭农场所有成员的生产源动力,不仅节省了很大部分的管理费用、监督成本,也促进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农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形式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最可靠、最有效的经营模式,值得推广和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于合理安排劳动和消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推进。
1.4 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佳组织形式
家庭农场以农户为主体,产权明晰等,具有劳动监督成本低、激励相容的特点,既保持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又能有效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可有效发挥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两个优势,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还能够避免土地非农化的风险,较好地兼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多重目标。
2 家庭农场经营的难点
2.1 认定标准有待完善和细化
目前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主要以经营规模为主。而就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是否必须是农民)、法人地位、有无雇工等问题还没有详细规定,并且因各地情况差异,对家庭农场进行认定也十分复杂。因此,家庭农场要想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任重道远。
2.2 经营规模尚未有具体的标准
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效益,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作为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在一定的投入水平、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下,农户的经营规模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经营规模超自身经营能力后,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
2.3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中国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是租地农场,农户承包耕地数量少,其大部分土地资源必须依靠租赁的方式获得。由于近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家庭农场租金负担重,特别对从事粮、棉、油等产业的农场而言更是不堪重压。除了土地租金的上涨,家庭农场用于生产的种子、化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家庭农场的自身特性讲,家庭农场的资本积累主要依靠经营农业收入的剩余,其资本筹集主要依靠家庭关系,再加上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并不多。所以,家庭农场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2.4 土地流转还不规范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有关农地流转的规范性法律、法规较少,许多流转操作的细节问题和特殊情况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在流转过程中、过程后都可能带来许多争议,又无法裁定解决,这为流转带来了许多潜在的成本和难度,这必将影响了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
2.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其他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主要优势是能够在种养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在面对市场进行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等交易时,家庭农场必须依托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交易地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但是,当前中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并不充分,家庭农场在专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的农机、植保、购销等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制约因素。围绕家庭农场的一系列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金融、信贷、保险、产品信息、销售等方面急待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3 完善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提高家庭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即有赖于家庭农场自身的不懈努力, 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大农场统一经营的功能和产业化经营的优势,通过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管理、监督、调控等多种手段,为家庭农场经营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3.1 加强家庭农场的规范化管理
由于家庭农场具有其独特性和优势,因而也应该像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样,有较明确的涵义解读,也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障。明确家庭农场经济地位,家庭农场的性质属于农业企业,因此是需要工商注册的,这样才可以与市场之间互相约束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来经营。同时应该有决策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对家庭农场的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推进。
3.2 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
要改变目前家庭农场承包土地零星分散状态,对不连片、不平整的地块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土地的整治和调整力度,为发展规模经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创造条件。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严重交叉的地方,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采取相互置换的办法把土地调整连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积小步,为大步”,因地制宜扩大经营面积,逐步实现土地向拥有较高生产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家庭集中,形成“少数人种多数人田”的良好格局。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来规范土地流转的制度和法规,落实好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正当权益,促进我国家庭农场机制的提升。要明确土地流转对象及流转时间。
3.3 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经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国有农场对家庭经营的管理,更需要在服务中来实现。因此,作为大农场这个层面,必须强化服务功能。农业生产是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存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也牵连到众多事项。家庭农场的场主或家庭成员精力主要还是用于家庭农场的生产活动,很难单靠自身投入大量精力来从事其他事情。我国政府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设立专门的家庭农场农业服务部门来为农业生产实现种类更加齐全的服务,不仅可以使得化肥、种子等及时供应,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资料及时到位,同时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信息的获得,促进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额的增加。政府在健全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应大力扶持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政策、财政上给予农业社会服务业更多的支持,以确立农业社会服务业的地位。
3.4 优化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环境
针对我国家庭农场的资金不足问题,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营流动资金,促进家庭农场的资金畅通。在财政补贴上,将新增农业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建议给家庭农场实行贴息或无息贷款。优先安排家庭农场承担各类农业项目,优先给予安排国家各类支农补贴和市、县区级财政。在资金投入渠道上,要不断探索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投入机制。在信贷方面,要加快制定出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小额贷款等组织相互补充、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风险担保机制,不断加大农业保险品种的数量及参保面,以减少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
3.5 控制“适度”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每个国家都有区别,一般西方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都较大。而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地少的国家,从现实情况来看,短时间之内很难让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出来,这涉及到社会保障、就业岗位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之下,家庭农场的规模是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应该不会太大,发展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平原地区大田作物的家庭农场规模不宜超过300亩,蔬菜家庭农场规模不宜超过30亩。
参考文献
[1] 马和亮.兴办家庭农场的带头人[J].中国农垦,1984,(12).
[2] 群辉,崔伟.为家庭农场建立起档案[J].中国农垦,1985,(06).
[3] 顾建洲.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J].农村发展论丛,1994,(02) .
[4] 张晓丽.关于建立家庭农场的经济学思考[J].农村经济,2001,(05) .
[5] 焦方强,潘建福.家庭农场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与列示[J].农场经济管理,2002,(05).
[6] 姜惟栋,王倩.关于修改家庭农场会计核算办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3,(11) .
[7] 李金照.种植业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形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J].中国农垦经济,1985,(14) .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 篇9
王宁
摘要资源税费改革是我国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革程度对我国税费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发挥政府和财政职能的要求,无法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我国资源税费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矿山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对现有资源税费制度完善的举措。应当从法律上区分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完善计税方法,制定合理税率,加大收费征管力度,提高立法层次及其他配套改革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源税费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026-03
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目前我国资源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其他自然资源不征收资源税。资补偿费主要是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凭借矿产资源所有权从矿山业征收的,是矿业权人因使用(开采)矿产资源向其所有者的付费,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据《矿产资源法》第五条的规定,“国家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我国资源补偿费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从征收对象、费用计征标准、征管部门、用收入分配、优惠政策和罚则几个方面对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作了相规定。虽然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并存制度在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保护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我们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治理污染,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现行资源税法
(一)从法律上明确资源税的性质
我国矿产资源法只规定了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资源税和资源偿费,未规定二者的性质。资源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从矿山业征收的。其目的在于调节矿山企业级差收益。而现行资源税按量普遍从量征收,已不再含有因矿床自然禀赋和区位差异而征收的额利润税的含义,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含义实际是一样的。可以只资源条件好的,能产生级差收益的部分矿床开采所得的附加利润征资源税,以此来鼓励采矿者平等竞争。
(二)适当调整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可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十分广泛。我国的资源税从1984年开征,根据1993年12月国务院频布的源税费暂行条例》,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非金属矿原矿、黑色和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7个应税产品,仅限于分不可再生资源,而对于具有重大生态环境价值的可再生资源如森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还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缺乏收调节,致使大片土地、森林等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的因素明显偏低,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下产品的价格也因此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应税资源及其后续产品掠夺性采伐和争抢,非应税资源遭到大肆掠夺和破坏。
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如果虑到有关部门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的一些自然资源纳入其中,并将目前毁坏、掠夺严重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在内。如:尽快把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将目前的居民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的收费改为税,具体税额可根据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对农业灌溉用水可先按低税征收。由于我国目前砍伐森林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水土流失,水灾频发,因此有必要开征森林资源税,以合理控制森林开发规模。还可以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使之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具有所有权性质的生态资源税制。①
(三)完善计税方法
资源税从量计税,可以作为计税依据的量有储量、产量、销量三种。理想的资源税应以储量作为计税依据,这种方法将给投资者和企业主带来巨大影响:一是交税时间提前,投资者在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储量后,必须先根据储量缴纳资源税;二是资源利用压力更大,企业主缴纳资源税后,如果不足量开发,不充分利用资源,就意味着白交了一部分税款。②但这种方法要求对应税资源的地质储量勘探准确无误,实践中不易操作,难度也较大。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销量。具体说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对象,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对象。这就使得企业对开采而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无论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多少应税产品,只要不销售,不自用,就无需纳税。这种设定直接鼓励了纳税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其后果是导致了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无序和积压浪费。
在现有条件下,应将资源税计税依据由按销售或自用数量计征改为按实际产量计征,这种方法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企业“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按销量计税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由纳税人开采和生产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实际产量计征。
(四)改革征收方式
现有的资源税征收方式为价内征收。即所征收的税款包含在征税对象的价格之中。我国的矿产资源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矿产品的加工集中在东部地区,价内征收方式挫伤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按照价外征收的方式,其矿产品的价格为不含税价格,买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除需支付约定的价款外,还须支付按规定税率计算出来的税款,二者是分开记载的。这样,使资源税与资源产品价格分离,不仅解决了重复征税,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利益的均衡。
资源税调整也要考虑由现在的定额征收,转向和资源价格挂钩,源税随着资源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改变以前定额税率法随着价格上实际成了累退税率的弊端。在税率上可以设定超额累进税率,采取际税率较高的模式,一方面使资源价格上升能够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境等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另一方面,累进的税率带来的税收增长也促进企业和社会在资源利用上的战略发生变化,真正调动企业和个节约资源的原动力。
(五)制定合理税率
对于环境危害程度大、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其单位额应高于普通资源的单位税额,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应高于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通过对部分资源提高征收额外负担,并通过收手段加大税档差距来遏制生产者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将税额与资源回采率挂钩,将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标作为确定税额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以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源,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具体而言,引入市场机制,以按论价为基础,科学地进行级差划分,适度提高资源税税率标准。实多种差别税率,借鉴澳大利亚对不同时期的油田采用不同税率的方,对油田、矿山等依据不同品位、开采难度、发现时间、油区分别规定率,对品位高的、发现时间早的、开采难度小的矿山、油田采用较高率,对发现时间迟的、品位低的、开采难度大的矿山、油田采用低税,同时将矿山、油田的服务年限分为达产期、稳定期、下降期、衰竭期几个时期,分别采用低——高——低的不同税率。
(六)取消资源产品出口退税
资源品征税,廉价出口的情况在国内一些资源性产品上普遍存,必须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国内资源大量廉价出口,出口数越多价格越低,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利润率过低,企业不愿增加成本根本没有钱去搞环保。这种局面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资源有效开发用与环境保护。因此,要对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税率作明确规定。取资源初级产品的出品退税,提高税率,通过税收改变其出品成本,影各产品在国际和国内的供应量。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家对资源需求旺盛,理应限制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
二、完善资源补偿费制度
我国资源补偿费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规定》,另外在《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中也有对资源补偿的规定。现仅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为例分析资源补费现状。《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年由国务院颁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作了相关规定:征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它管辖范围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源勘查,征收的补偿费应及时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其规定的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成比例,单独结算。
应当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权利金制度。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征的权利金是矿产开采人向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支付的因开采不可生矿产资源的费用。依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资源补偿费不属于乱收。我国资源补偿费率比国外低得多,平均补偿费率为1.18%,国外2%-5%。我国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率更,油气为1%,黄金为2%,远低于国外水平,美国为12.5%,澳大利为10%。即便是如此低的费率,也存在欠交的现象,造成“资源无,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局面,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遭受了很损失。对采矿权持有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体现所有权归国家,同时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明确产权可实现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资源税可使采矿者平等竞争,有效开采资源,提高经营效率,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不同费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矿业资源和矿种的不同,制定不同矿种的资源补偿费率标准。其费率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要求和矿产资源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国家鼓励开发的矿种,可以实行低费率;对于限制开发的矿种,可以实行高费率,通过经济杠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
(二)加大资源补偿费征管力度
由于管理上的缺陷,能收到资源补偿费的多是开发自然资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浪费最严重的小型企业,由于面广量多,往往鞭长莫及,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资源补偿费处理的是所有权人与矿业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征收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我国目前的资源补偿费统一由财税部门统一征收,而这些部门往往对于矿业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缺乏了解,因此,我国应当在环境保护部中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管理。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资源补偿费实现了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矿业权的有偿出让,矿产资源有偿开采,有偿使用,加快了依靠市场进行矿产资源配置的步伐。资源补偿费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资源补偿费的费率,支付方式,征收最低限额及豁免条件等,从而保证资源补偿费的足额缴纳,实现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三、其他配套改革
(一)改革消费税
消费税通常是对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收入或销售数量所征收的一种税。主要有鞭炮焰火税(15%)、摩托车(10%)、小汽车(根据汽缸容量分别课征3%、5%、8%的税率)。⑥在现阶段,消费税不仅应在简单的财政和一般消费领域起作用,也应该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调节作用。消费税的目的旨在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抑制超前消费。一方面要提高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烟、酒、汽油、柴油、鞭炮等已收消费税的消费品税率。还要制定详细的税率级差:如对含铅和不含铅的汽油,无硫和含硫的柴油制定各自的税率。对污染更大的大型客车和卡车也要制定不同的税率进行征税;另一方面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对环境损害很大的含汞及镉电池、一次性餐具及塑料袋、润滑剂、有害肥料农膜、高毒农药、杀虫剂、不可回收容器及其他有害化学原料等纳入征收范围,并以较高的税率征收。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规定较低税率或免税,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保的选择。消费税的征收,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要义无返顾的提高税率,所得税款要足额用于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民众生活质量的影响,积极发展环保事业,加大对环保企业和产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
(二)完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是国家对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耗损所给予的一种全面的税收鼓励或间接的财政援助。在企业所得税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措施。如企业环保设备投资一定比例的可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税优惠;对环保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得免征所得税;对企业用于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清洁生产的营业利润,可在所得税前抵免,而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为的严重程度明和认定,依法证明该法律事实的真实性,以确定驾驶员是否要承来的某种行政义务,是决定违章驾驶员权利义务的先决条件,强制驾照、考试等行政行为必须依赖于记分而存在,是这些行政行为作的前提和根据,看似每一次记分都没有影响机动车驾驶员的权利义,但一年内所有记分的总和直接决定了驾驶员是否要承担“暂扣驾强制考试”这些直接影响其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义务,每一次记分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每一次记分都影响了相对人的实质权利务。可见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第二性。再次,每次记分行为交警部会书面通知行对人,并且对记分的分值、执行等都有详细的规章规亦符合行政确认的第三、第四性。综上,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四性”。
其次,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程序。行政确认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确认启动。凡必须依申请才能发生的行政确认必须有对人申请的事实,依职权的行政确认则有赖于行政主体的主动作;
2、确认审查。行政主体对确认的事项是否属于管辖范围,对有关证据、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进行审查;
3、确认决定的作出。在查的基础上,行政主体认为认为事项符合法律规定的,作出确认文;
4、确认文书的送达。确认文书及时送达相对人才能产生法律效。记分正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主动作出的行政行为,在审查了驾驶违章行为的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后,作出记录一定分值的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违章驾驶员,符合行政确认的作出程序。
【对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05-14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05-08
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思考08-08
完善学分制的思考08-29
完善思考09-01
黄建国:完善党政正职监督制度的思考06-14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07-07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契约结构的思考08-27
关于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考10-29
关于完善公司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思考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