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的性格特点

2024-07-21

张顺的性格特点(精选9篇)

张顺的性格特点 篇1

张顺有一身雪白雪白的肌肉,他自小便有一身异常好的水性,能够在水底待上整整七天七夜却完好无损,这简直能够和鱼儿相比了!张顺进去水里就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的傲游水面,雪白的肌肤透过水面显得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浪里白条”,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看到那里大家可能想“白条”是什么?其实啊,“白条”是一种鱼,可能因为这种鱼侧面和肚子是白色的,太阳照到会闪闪发光,又因为白条鱼游的异常快,这些特性和张顺异常像,所以人们才称张顺为“浪里白条”。

张顺还有一个哥哥叫张横,起初他们两兄弟一齐在江边以私渡谋生。可是那个时候他俩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在做生意,经常谋取不义之财,到之后才改邪归正以卖鱼为生。张顺还凭借自我水上的功夫,做了很多好事呢!上梁山以后张顺参加了很多场水战,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优势,立下了很多功劳。他是水浒当中最好的一位水将了。

张顺的性格特点 篇2

一、蒋介石与廖仲恺的关系

蒋介石与廖仲恺关系甚为亲厚, 而黄埔时期是二者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蒋性格多疑暴躁, 不好与人相处[1], 而廖则忠厚坦率、任劳任怨、不计名利, 所以是蒋在广州时期少数几个交往较为亲密的朋友。当时的蒋夫人陈洁如曾说:“我们的好友屈指可数, 除孙逸仙博士外, 他的4个好友是他的亲信顾问和财务支援者张静江老先生、他的长官许崇智将军、财政部长廖仲恺和学者戴季陶。”[2]尤其是在黄埔时期, 蒋、廖分别为军校校长和党代表, 均在促成国共合作和创办军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公务上的交往, 蒋、廖两家也颇有私交。当时蒋在何香凝的介绍下, 在东山租住的房子就在廖家隔壁, 两家平时往来较多。蒋、陈的养女蒋瑶光 (后改名陈瑶光) 便是何香凝为他们抱回的。

二、“廖案”不应该成为悬案

1925年8月20日, 廖仲恺在赶往参加国民党中央党部会议时遇刺。此案虽发生突然, 但是侦破难度不算大, 不应该成为悬案。首先, 凶手陈顺被当场抓获, 并且只是击伤, 陈顺送到医院后时而清醒, 时而昏迷。当时国民政府秘书长陈树人、广州地方检察厅厅长区玉书等对其进行了盘问, 并作了笔录。陈顺供出朱卓文、郭敏卿、梁博等人涉案[3]。第二, 国民政府极其重视。廖仲恺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党代表。面对汹涌的舆情, 国民党下全力彻查。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 推举党主席汪精卫、粤军司令许崇智和黄埔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组成特别委员会, 授以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25日, 国民政府为审理“廖案”, 设立了“廖案特别法庭”, 后来, 又组织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法处的“军法会审”, 为审判梁鸿楷、张国桢而专设的“军事法庭”和为审判林直勉而组织的“特别法庭”等。由此可见, 国民政府对“廖案”不可谓不重视。从以上两点看来, “廖案”凶手已落网, 作案动机明确、过程清楚, 国民政府又极其重视,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成为悬案。

三、蒋介石对“廖案”的处理

蒋介石在“廖案”发生后不仅“抚尸大恸”, 且自案件发生后, “夜睡未足二小时”[4]。看似他在为朋友尽心尽力, 实际却并非如此。查办“廖案”的关键一幕发生在案发后第三天 (23日) , 粤军第三军长李福林向特委举报了胡毅生、魏邦平、朱卓文、林直勉扬言杀廖的情节。因此, 特委下令逮捕胡毅生等人, 而蒋却同时提出要剪除谋叛部队, 并在未知会许的情况下, 逮捕了粤军第五师师长张国桢和旅长杨锦龙。24日, 蒋就任广州卫戍司令职。次日, 他又出动兵力, 解散了许崇智麾下梁鸿楷、杨锦龙等人的军队。26日, 军事委员会决议编组国民革命军, 将国民政府军政统一于蒋。

为了进一步排许 (许崇智) 、吞并粤军, 蒋一方面得到汪、鲍 (鲍罗廷) 的支持, 将许遣送出国, 另一方面则赤裸裸地武力威逼。他派出军队包围了许的住宅, 接着, 派军队到东莞虎门、莞城、石龙一带解除了粤军第三师师长郑润琦和第三旅旅长莫雄的武装, 二人与“廖案”均毫无关联。

蒋介石逐许是得到汪精卫的支持的, 作为回报, 蒋支持了汪排胡 (胡汉民) 。胡汉民在成立特委时已被排除在外。而后, 其堂弟胡毅生牵涉入案, 他被遣送俄国。多年来, 关于胡涉案与否的问题依然是“廖案”最大也最令人费解之谜。然而, 令人玩味的是, 胡在“廖案”后仍然活跃于党内派系斗争中, 这对于解读蒋的性格有重要参考意义。胡牵涉入案不仅因为其堂弟, 而且曾多次有人提到他“默许”的情节[5]。汪在对待胡问题上耍两面态度, 他一面为胡开脱, 说:“汉民同志事前毫不知情, 何能代为负责”[6]。另一面则送胡出洋, 并顺带将与自己政见不同的邹鲁也赶出了广东。对此, 鲍、蒋都予以了默许。

1926年1月, 国民党召开“二大”, 此时正是查办“廖案”呼声最高的时候。然而, 不仅是胡汉民, 连胡毅生也仅被定性为“无聊政客”, 而洗脱了罪责。胡毅生的脱身恐怕跟胡汉民的政治地位变化有莫大关系。“二大”当中最为戏剧化的一幕是, 胡汉民在缺席的情况下, 高票当选为中央委员, 并进入中央常委。这主要是因为在1925年11月, 谢持、邹鲁、林森等人在北京成立了“西山会议派”。蒋、汪、鲍为了拉拢胡, 对付“西山会议派”, 向胡抛出了橄榄枝, 而对胡氏兄弟在“廖案”中的重大嫌疑无疑“忽略”了。

“廖案”的疑点不仅仅是胡氏兄弟, 还有许多相关人员的不同下场。蒋在20日的日记中狠狠地说:“刺廖案突然发生, 必为英虏走狗阴谋无疑。”[7]25“发见港英谋覆政府, 以梁鸿楷为总司令、魏邦平为省长之大阴谋”[4]。但“二大”上, 此梁、魏二人仅被定性为“失意军人”, 而同日因涉案而擒获的张国桢、梁士锋、杨锦龙等人则被枪决。这背后的奥妙在于梁鸿楷等人“报效”了一笔金额, 获得了释放[9]。而张国桢与蒋素有积怨, 早年二人同在援闽粤军总部任职, 案发后, 蒋不经许同意, 擅自逮捕处死了张国桢。

四、蒋介石处理“廖案”中表现的性格特点及影响

“廖案”发生时蒋38周岁, 此前尚未进入国民党的领导核心。蒋对此案的处理一方面反映了其个性,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今后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缺乏真诚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广东期间, 蒋的思想波动较大, 大致走过了一个“之”字形的发展道路:在1923年8月访苏前后思想出现重大变化, 从对苏俄和共产主义充满了好感转变为强烈地反共反苏;黄埔时期, 其“左”倾思想达到一个新高峰。“四·一二”之后, 蒋又变成了彻底的反苏反共派。总的来说, 他的思想新旧交杂, 没有真正虔诚的政治信仰。蒋曾毫不讳言自己服膺曾 (国藩) 、左 (宗棠) 、胡 (林翼) , 然而, 他又对孙之三民主义学说深深信服, 还涉猎共产主义, 但无论哪种主义都没有成为其虔诚的信仰, 在面对现实问题时, 往往选择实用主义, 查办“廖案”中所表现出其自私、嗜权的性格是最好的证明。由于没有真诚的信仰, 他往往沉醉于权力斗争的眼前胜利而不能自拔。数年后, 为了对付汪精卫, 蒋、胡二人又“眉来眼去”, 其后, 二人又决裂, 爆发“约法之争”。可见, 由于蒋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在政治上缺乏宏伟眼光, 决策中往往选择保守主义。

2. 沉溺权术。

通过处理“廖案”, 蒋实现了“一石三鸟”, 即进特委、排胡和逐许。之后, 他利用中山舰事件, 拉拢胡汉民, 逼走汪精卫, 登顶权力巅峰。得意忘形之时, 连他自己也说:“政治生活, 全系权谋, 至于道义, 则不可复问矣!”[9]这不仅定格了蒋自己的价值观, 且为他主政后的国民党内的政治生活定了调。对蒋有很深了解的周恩来这样描述蒋:“他用人的方法是制造矛盾、利用矛盾、操纵矛盾, 拿一个反动的看住一个进步的, 叫一个反左派的牵制一个左派的, 用反共的牵制相信共产主义的。”[10]这种沉溺权术, 利用矛盾的方法虽然一时起效, 但最终成为断送国民党大好前途的毒药。蒋利用“廖案”玩弄权术而上台, 对其个人而言失掉了道德人格, 其实算不上什么成功之道。而对于国民党而言, 蒋既不凭军功, 也不凭政治威望而上台, 这就几乎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此后, 蒋将权谋之道一以贯之, 从用人、指挥战斗到战略决策, 这样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其败退大陆的命运。正如金冲及先生说:“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 长于政治权术, 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11]

3. 心理缺乏安全感。

人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健康 篇3

——衡阳市郑心

西方有句谚语:“乐观的性格是长寿的秘诀”。这话说得非常合乎科学道理。因为有一个乐观的性格就能使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着开朗,豁达和愉快的心境,从而使人的身体活动总是处在一个最佳状态,这样自然就会增强躯体的抗病能力,延长人的寿命。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与其身心健康确实息息相关。

性格特点对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表现为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人总是按照他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来体验外界刺激物的作用,并作出某种反应,同时伴随一系列相应的情绪活动,还会引起一系列相应的躯体变化。因此,良好的性格可以给人们提供一整套恰当的、适度的和平稳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身体反应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既适中又平稳。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和躯体活动及其各部分的器官就能避免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突然变化的情绪的冲击,自然对人的身心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反,不良的性格则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国外有人研究发现,一种称为A型性格(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表现特点与冠心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第一,争强好胜,热衷于竞争,追求成就,有较强的事业心,而且不甘人后,即使在娱乐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或其他业余活动中,也力图超过别人;第二,性情急躁,常有时间紧迫感,几乎有目的地去运用每一分钟,并把工作以外的事情均视为“浪费时间”,做事快,工作效率较高;第三,容易对人产生戒心和敌意的情绪与态度,特别是在受到挫折和失败时更是如此,情绪易于波动,且常容易处于愤怒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具有这种所谓A型性格的人比较容易罹患冠心病。和A型性格相对的称为B型性格,这种人喜欢轻松自在,不慕功名,不在乎成就,不爱与人竞争,对人随和,做事不慌不忙,只求生活舒舒服服、安安稳稳便心满意足。据调查研究发现,A型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B型人高二倍,心肌梗塞的复发率则高五倍。有人研究发现有B型性格特点的人,行为常表现为退缩和防御,心情不开朗,情绪状态偏于抑郁、低沉和内蕴,对自己过于克制。常把怨恨和愤怒情绪压在心里的人,往往较容易罹患癌症。还有一种性格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谨小慎微,兴趣狭窄,凡事追求完美和精确,过分墨守成规,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常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并容易后悔等,这种人常常在某种精神因素的作用下而发生强迫性中经宫能症。

国外有人对许多种疾病的病人的性格特点进行研究,归纳说明性格特点与某些疾病(主要是心身疾病)的关系如下。

哮喘过分地依赖和顺从,幼稚,胆小,希望得到别人照顾,易受暗示,好幻想,自我中心,对挫折耐受力差,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偏头痛较敏感多疑并固执己见,容易烦恼,嫉妒、好争,较为呆板。

高血压症有雄心壮志,好争强、易激动,对自己要求过高,较为固执、保守或过分耿直,常有不安全感。

溃疡病因循守旧,不好交往,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地关注自己,情感活动容易受挫。

结肠炎谨小慎微,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大,凡事拘泥于形式,性情和顺,不爱激怒。

为什么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人的性格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性格指的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中独特的和稳定的特征,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由人们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教育方式、生活状况和职业活动等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性格是人的心理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它直接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反应活动。一个性急暴躁而又争强好胜的人,比别人更容易情绪波动并引起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尤其容易陷入焦虑、愤怒和仇恨的情绪状态之中。我们知道,情绪体验的中枢部位在大脑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又直接控制着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整个植物神经系统,并进而控制着人体的所有脏器的活动。一个易于情绪激动而且较经常地产生焦虑和愤怒等情绪的人,就特别容易激发儿茶酚胺等生化物质的分泌;而血中儿茶酚胺的升高,就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糖增加,从而使心脏活动的负担大大加重起来。具有这样性格特点的人,由于经常处在这种情绪状态和身体变化之中,因而就特别易于造成心血管系统的毛病。这就是性格特点为什么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的道理。

同时,人的性格特点所以和人的各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性格特点既可以影响到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病人的性格特点往往比引起该病的病原性质更能决定疾病的表现。因为病人总是按照自己所特有的性格特点来体验身上所患的疾病,并根据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来对致病因素或已经形成的疾病作出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所患的病其实并不严重,但病人却感到非常沉重,有如大病在身,四处寻医觅药。而有些人则刚好相反,经检查化验表明病情已十分严重,自己却若无其事。由此可见,性格特点的不同,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疗程的转归都可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就会出现很不相同的结果。特别是在各种慢性病人中,性格特点的影响尤其明显。

张顺的性格特点 篇4

宋江可谓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历史中的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现实中对宋江性格的解读又是什么?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

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

吴用的性格特点 篇5

具体性格特点描述如下:

1、有领导才能,能巧妙分拨梁山好汉,以达成自我的目标。

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沉着冷静,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例子: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智取文安县巧用双掌连环计智赚玉麒麟在二打曾头市中巧用“番犬伏窝”之计。

4、对宋江尽忠。

5、结交广泛,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吴用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人物,水浒传中有108位英雄好汉,吴用梁山排行第三。吴用以足智多谋为上,也被称为智多星,从必须意义上来讲,吴用还是梁山泊好汉中的军师,他也常自比诸葛亮。

吴用被称为智多星,很显然吴用的性格特点最明显的就是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了,智取生辰纲以及智取大名府这两件事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两点。吴用在落草为寇之前,他的职业是东溪村的一位教书先生,之后,吴用结识了晁盖和刘唐等人。当时,晁盖等人正准备劫生辰纲,并邀请吴用一齐加入这个计划。这生辰纲是太师蔡京的女婿梁中书送给他的生辰贺礼,可怕的是这些是搜刮百姓的不义之财。吴用为劫取生辰纲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在精心计划下,他们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景下,成功劫取生辰纲。

因为吴用劫取生辰纲,所以被官府缉拿,最终落草为寇,被逼上梁山。而吴用智取大名府则是为了搭救卢俊义和石秀等人。卢俊义被人诬陷面临问斩。石秀为了救卢俊义去劫法场,不幸被捕。梁山泊众好汉在吴用的谋划下,成功搭救卢俊义和石秀。根据吴用能智取生辰纲和智取大名府,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吴用的性格特点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也能够看出吴用无愧于智多星这一称号。

智多星吴用的性格特点有三点,一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遇事沉着冷静;这一点是不用赘述的!很多他策划的都取得了成功。二是知人善用,招揽贤才,能慧眼识英雄;招揽徐宁便是其功劳!三是为人忠诚,他一向对首领宋江是十分忠诚的!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宋江被害后,吴用也自缢在宋江墓前。

智比诸葛亮的吴用可谓有情有义,吴用的性格特点在《水浒传》中很鲜明丰满,也很得人心!他不仅仅结交广泛,还能运用自我的优势知人善用,广纳贤才。事业上,有领导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感情上,有情意义!是一位很不可或缺的智多星!

与吴用有关的情节

1、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刘唐和公孙胜相继来告知晁盖,将有十万的不义之财等晁盖打劫,为了壮大力量,吴用决定拉三阮入伙,因为他们都是能干和痛恨官府之人,吴用先是用刺激的方法说梁山泊如何如何好,最终又说有十万的不义之财和民脂民膏等他们去打劫,于是三阮立马应声入伙。打劫生辰纲,吴用乃多智之人。

2、吴用智劫生辰纲: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七个好汉在吴用的指挥下,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将十万担的生辰纲劫走!吴用又一次表现了他的智慧!

武松的故事及性格特点 篇6

性格: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在张都监府杀人后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嫉恶如仇、正义、勇敢(对蒋门神)

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对宋江,对施恩),不向恶势力低头(怒杀西门庆)。

其中敢作敢当(陽谷私设公堂审王婆,张都监府)是武松这个人的最大的人格特点杀人留名武松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在回家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不听劝阻,独自过景阳冈。途中酒力发作,见一块大青石,便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见一阵狂风,一只斑斓猛虎扑了过来,武松随即和猛虎展开搏斗,并将猛虎活活打死。武松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从此威名大震,被人们称为“打虎英雄”。13.斗杀西门庆

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酒楼寻找西门庆报仇,武松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摆,西门庆吓了一跳,认出是武松,想跳窗逃走,只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摔到酒楼下,跌的发昏。武松跳下楼,手起刀落,去了西门庆的人头。14.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快活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却装成十分醉。施计将蒋门神妾丢进酒缸,蒋门神闻讯赶来,与武松打斗,结果被武松打得跪地求饶,只好答应武松把快活林还给施恩。1.武松大闹飞云浦

武松在孟州因遭张都监陷害,被刺配恩州。在荒僻之地在飞云浦,武松识破四个公人想杀害自己的阴谋。原来,这几个人就是蒋门神的手下,此次武松受诬,完全是蒋门神与张团练勾结张都监一手策划。武松闻言大怒,将四人斩杀后,折回孟州,血溅鸳鸯楼。血溅鸳鸯楼

武松醉打蒋门神后,蒋门神暗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刺配到恩州。蒋门神又暗使差人杀武松于飞云浦,被武松得知,杀死差人回到城里,张都监府中,张都监、张团练、蒋忠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登楼先后杀死这三人,蘸血在墙壁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逃出城外,远避他乡。.除恶蜈蚣岭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行者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看见一个道人与一个妇人在看月戏笑,武松怒从心上起,与这个道人打斗起来,武松卖个破绽,只一戒刀,砍下道人的首级。武松解救出被道人抢来的妇人,望青州地面而来。

武松的外貌描写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píxīu)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小说人物性格特点要素分析法 篇7

一、要素分析法提出的背景

现行中学小说教学中,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作家描写人物的手段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描写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这种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方法有一个先天缺陷, 即它有一个不能成立的预设前提: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他人性格特点的本领。不可否认, 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 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 都积累了不少关于人生的体验, 但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 他们的体验并不足以能让他们去判断作品中人物, 特别是性格比较复杂的成年人。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的作品不同, 但是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情况来看, 每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的能力与阅读作品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原因如前所述, 学生对作家所描写刻画的人物的特点难以把握, 具体说来, 就是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难以理解, 如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心理, 微妙难测, 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高晓声《陈焕生上城》中陈焕生可笑又让人深思的言行, 又有多少人能体会。这是现行分析方法难以跨越的障碍。

二、要素分析法的含义及依据

小说人物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特点 (思想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教养等) 、外在特点 (身份、职业、外貌等) 。其中思想性格是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作家重点营造的对象, 文学理论中所指的典型, 更多是从思想性格特征来衡量的。其中思想特点侧重于社会性, 而性格特点侧重于个体性。思想特点影响性格特点, 思想特点形成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 社会舆论与教育使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形成、发展, 并打上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而性格特点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人处理事物的特点。思想认识会改变人的性格特点。作为社会的人, 是很难将思想认识与性格特征截然分开的。本文的要素分析, 主要指思想性格特点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分析构成事物的要素, 通过对事物各要素特征的分析, 进而把握事物整体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分解成各个要素的, 作家对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作是将人物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 性格丰富多彩, 主要有四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头、机智灵活。这类性格是多元的。第二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层次性。如果第一种丰富属于横向的广度, 那么这种丰富属于纵向的深度。柯云路的作品《新星》和《夜与昼》中的主人公林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她聪明而有才干, 自信好强, 但屈辱的经历使她暗含着痛苦和自卑,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不协调的双层的深沉的性格。第三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两种似乎相反的性格特点, 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而相得益彰。《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朴实、迟钝, 乡里乡气, 见少识浅, 可偏偏喜欢讨好, 善于凑趣, 而把自己当作笑料的时候, 又不失善良和忠厚。第四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 (1) 如鲁迅《阿Q正传》的阿Q, 有人发现阿Q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自尊处大而又自轻自贱等。 (2) 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复杂, 但不论怎样复杂都是基本要素的组合。如夏洛克, 其性格要素就是悭吝、敏捷、机智灵活和仇恨之心四个要素。作家对塑造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主要特征加上各个侧面的特征, 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我们由此出发, 逆向解析, 便可将人物的特征分解成若干要素来把握, 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的原则是把握模式, 调动体验, 丰富认识, 提高能力。其中把握模式是指, 各个要素有其相对固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体验, 但缺乏明确的认识。有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 如, 具有迷信思想的人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如求神拜佛、畏惧鬼神等, 但是如果认为说好话就吉利, 说坏话就不吉利, 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思想呢?这对学生来说, 有点拿不准, 当我们明确告诉他们, 这也是迷信思想, 那么他们的认识就明确了。而调动体验则基于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但他们多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 或是一种睡眠阶段。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可能会触发他们曾经的体验, 也可能难以沟通, 但当学生对要素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后, 这种体验的沟通和认识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鲁迅《药》中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什么痨病都包好”时, 脸色就变了。为什么会变脸色呢?学生调动自身体验, 就会明白, 华大妈不高兴是因为忌讳“痨病”这个词, 那么这种忌讳又说明华大妈什么样的性格呢?这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知道华大妈很迷信。

作家塑造人物, 不外乎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刻画, 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 塑造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来, 寄托作家的创作理想。如下图:

其中真包括假, 善包括恶, 美包括丑。真指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包括规律、事实和人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模式, 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系统中, 指人物符合人的特征。善指人物的道德状况, 简单地说, 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美是一种审美感受, 它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各种审美追求。知指关于人的思维、知识、能力、阅历等方面的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直爽与油滑等。情指人的感情, 既是自身情感的发泄, 也有对他人评价的感情倾向, 如乐观与忧郁、旷达与沉郁等。意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如积极上进与颓废消沉、志存高远与鼠目寸光等。行是指人的各种言谈举止, 如谨慎与轻率、文静与活泼、勤奋与懒惰、善思与迟钝、能言善辩与笨嘴拙舌等。这两组基本要素组合, 就形成了人物的各种基本特征。如, 他是一个真的、不那么善的、有一点丑的小人物;她是一个美的、有点虚伪的、让人讨厌又让人可怜的平凡人物……

真、善、美是小说创作的追求, 也是人物塑造的最终目标, 对于人物的把握, 应以真、善、美为终极标准。知、情、意、行是人物的四大属性,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可从这四大属性入手。那么对人物的分析, 就可以将真、善、美与知、情、意、行相互交织, 构成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知”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特征;从“情”的方面, 我们可了解人物的心理状况、喜怒哀乐, 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性格特征;从意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志向、追求, 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从行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外在行为特征, 由特征来把握人物个性。综合这四个方面, 就完成了对人物的全部特点的把握。对人物特点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评价, 就可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全部分析。

四、要素分析法的操作

就现行高中课本中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来看, 所有性格都是相对鲜明的, 而且我们都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人物性格的词语有800个左右, 可以把它们分为十类:处世情怀、自我认知、待人态度、感情特点、思想特点、精神面貌、认知水平、意志特点、能力特点、行为特点。其中, 自我认知、能力特点、认知水平、思想特点可归纳到“知”, 处世情怀、待人态度、感情特点可归纳到“情”, 精神面貌、意志特点可归纳到“意”, 行为特点可归纳到“行”。每类都可以归纳出核心词, 如, 处世情怀:乖僻与媚世, 朴实与圆滑, 淡泊与要强。自我认识:自大、自知与自卑。待人态度:热情与冷漠, 和蔼与粗暴, 宽容与刻薄, 谦逊与傲慢, 直爽与虚伪, 自私与无私。情感特点:真实与虚假, 豪爽与含蓄, 沉稳与急躁。思想特点:高雅与粗俗, 开明与保守, 奸诈与正直, 粗率与缜密, 单纯与复杂。精神状态:积极与消极。认知水平:聪明与愚笨。意志特点:坚定与软弱。能力特点:老练与稚嫩, 果断与拖沓, 能干与平庸。行为特点:稳重与浮躁, 仁慈与毒辣, 放荡与严谨, 轻佻与庄重, 真实与圆滑, 勤劳与懒散。这些核心词即要素。教师强化学生对核心词的理解与扩展, 可以从概念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 对知的理解与分析

“知”是关于认识的领域, 它指人的逻辑能力、思维模式等。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 表现出各种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谨慎与草率、高瞻远瞩与鼠目寸光、深谋远虑与草率肤浅等, 这些特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 基本上是学生体验过的, 或是一经教师点拨即可体会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过程中点拨学生找到并分析这样的要素。

(二) 对情的理解与分析

感情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从态度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既受人的生理特征的影响, 又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情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 而一个最真实的表现, 往往从情绪中表现出。感情又是表现一个人性格特征最直接的形式, 也是学生体验最丰富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情, 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特征, 如对于打架行为, 有的厌恶, 有的羡慕, 有的冷漠, 这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这是学生不难把握的。

“情”, 指感情, 它包含情绪与情感。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 如高兴时手舞足蹈, 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变化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常指那些具有稳定特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等。“情”也表现在“行”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 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恶等, 由此产生上百种复合情绪。

情感分三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 有自我感受的, 如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 相反, 则有不安、自责和自疚等;有评价他人的, 如爱慕、崇敬、尊重、钦佩, 相反, 则有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理智感, 是在智力过在程中, 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迟疑、惊讶、焦躁, 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 在评价事物时坚持己见的热情, 为真理献身感到的幸福与自豪, 等等。审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 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情境触发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 如善良、纯朴被认为是美的, 虚伪、凶恶被人厌恶、憎恨。

情绪表现有三方面: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 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如“眉开眼笑” (高兴和兴奋) 、“怒目而视” (气愤) 、“目瞪口呆” (恐惧) 、“两目无光” (悲伤) 、“双目凝神” (惊奇) 、“含情脉脉” (爱慕) , 从眼神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 推知人的态度。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 都十分重视通过眼神描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如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口部, 如“咬牙切齿” (憎恨) 、“张口结舌” (紧张) ,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姿态表情, 分身体表情和手势表现。身体表情如“捧腹大笑” (高兴) 、“紧缩双肩” (恐惧) 、“坐立不安” (紧张) 、“双手一投” (无可奈何) 、“振臂高呼” (激奋) 、“手舞足蹈” (高兴) 。手势常和语言一起使用。语调表情, 如朗朗笑声表达愉快的情绪, 哈哈大笑表达痛苦的情绪, 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缓慢、深沉则可能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从感情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对与错、隐与显等方面, 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三) 对意的理解与分析

意, 包括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精神风貌、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如果人认识到事物有价值, 那么他就会去做或为之奋斗。按对事物价值的认定程度, 人们往往对事物表现出有兴趣、有信念和有理想等不同层次的形式, 如有能力、有勇气、有独立意识、有抱负等。意志是指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如意志坚定与薄弱、倔强与随意、执着与懈怠等。从“意”方面可以看出人的本质特征, 当然, “意”也通过“行”表现出来。从意志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好与坏等方面, 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意”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四) 对行的理解与分析

人的行为是表现人物的最重要的属性, 它指人的各种行为活动, 它既是人外在的行为特征, 更表现为知、情、意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各种特征不同的行为活动, 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 做事过分谨慎或拘束是拘谨, 与之相反则称之为活泼;顽皮、不驯顺是调皮, 与之相反是静;办事果断有魄力是大刀阔斧, 与之相反是畏手畏脚;言语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是放肆, 与之相反是知书达理。我国的古典小说就擅长从行为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来表现人物。

(五) 整合分析

对知、情、意、行的特征进行分析, 整合后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了。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例。杜十娘为妓院名妓, 她美丽、聪明、重情、刚强不屈而有胆有识。这些特点是怎样知道的呢?美丽的外貌特点, 可从作品的直接叙述中发现, 但聪明、热情、刚强等则要从人物的知、情、意、行中去分析。从“知”的方面看, 杜十娘身为名妓, 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虽“久有从良之计”, 但也要觅得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见李公子忠厚志诚, 甚有心向他” (但李甲惧怕他父亲, 不敢答应, 这也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趁鸨母恼怒失言, 为自己赚得一个低价赎身的机会;为考验李甲的诚意, 她要他费尽心机去筹款;她料到鸨母会让她净身出门, 早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姐妹处;在李甲没有万全之策对付父亲时, 便设计先在苏杭一带暂居, 等候争取他父亲的原谅。这样与学生一一罗列分析杜十娘的聪明有谋识, 学生是能很好理解与接受的。从“情”的方面看, 李甲钱财耗尽, 但杜十娘“见他手头愈短, 心头愈热”;几日不见李甲的面时, 就十分着急, 派人去打听, 用纯真的爱情去鼓励李甲;当鸨母有反悔之意时, 她以自尽相逼;当夫妇谈及往事, 李甲感激涕零时, 杜十娘曲意抚慰。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温柔及对感情的十分执着与呵护。从“意”的方面来看, 首先, 她追求爱情意志坚定,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次, 她失望之后, 自尽之心坚决。当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 她猛然省悟到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 在绝望之中前, 她没有半点犹豫, 她盛妆打扮, 当着李甲、孙富的面将珍宝抛入江中, 拒绝李甲的哀求、孙富的劝解, 抱匣怒沉江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的刚烈性格。从“行”的方面来看, 为能从良, 她对鸨母的言语、对李甲的资助, 可看出她的聪明;对爱情失望后, 她临行前的盛妆打扮、临死时的抛撒珍宝、跳江前的怒言斥骂、跳江时的坚决勇敢, 无不表现她的刚烈与胆识。

杜十娘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 对假、恶、丑的谴责。这样一个美丽、多情、聪明而又刚烈的女性, 勇敢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 不惜牺牲一切, 到头来却被无情抛弃, 自沉江心, 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感叹。而李甲的胆怯、软弱、自私与背信弃义, 则受到读者的鄙弃。

六、运用要素分析法的注意点

要素分析法不是一股脑地把各种要素的特征都告诉学生, 让他们记住,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 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也是错误的。一方面要素太多, 学生无法记住, 另一方面要素组合无穷变化, 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要素, 也难以把握无穷变化的特征。所以, 要素分析法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它着重唤醒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 并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基本体验进行分析、再认识, 从而迁移到阅读对象, 遵循“分析—整合”、“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对要素特征的分析把握, 认识到人物的各个特征, 然后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达到对人物形象全面准确认知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 强调学生自身体验的参与。教师通过要素分析降低分析的难度, 让学生能真正从各种对人物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特征, 而不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 第二版.

[2]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1, 第1版.

从叶圣陶的性格特点看其童话创作 篇8

关键词:叶圣陶 性格 童话 创作特点

叶圣陶的深切的爱和同情给他的童话灌注了可贵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但是,叶圣陶的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影响着它们的社会生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从纵的角度认真探索,我们便会发现,叶圣陶的性格基调随着他向现实人生的迈进,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一个由天真、乐观到忧郁、深沉的发展脉络。与之相适应的,他的童话也必然呈现为各有特色的不同的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童话创作刚刚起步,叶圣陶怀着对孩子的热爱与关切,开始了童话创作的尝试。早年当小学教员的经历使他接触过不少西方童话,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风韵的推崇和深厚的古典美学熏陶,使他的童话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唯美主义抒情艺术风格。他努力表现“儿童天真的国土”、“美丽的梦境”,如《小白船》、《燕子》、《芳儿的梦》、《梧桐子》等篇,那种优美典雅的意境和纯真美好的童心是那么鲜明地表现出来。他试图用他优美的童话去陶冶儿童,努力把人生描绘成童话一样的爱与美的世界。

翻开本期的童话,一股春天般的清新、欢快的气息会扑面而来。歌颂性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无不奋发向上,显示出勃勃朝气。叶圣陶满怀激情,写出了他们的善良、真诚,赞扬了他们身上未被异化的人类的美好天性。他的溢满童心的爱和同情、易于幻想等性格特点,在本期童话创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可以说,叶圣陶此时的心境、性格都最适于童话创作,二者难得的紧密契合,把他带到了童话艺术的高峰。

第二阶段 中间阶段的童话,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全面而真实地看到叶圣陶在这一时期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代表作有《鲤鱼的遇险》、《跛乞丐》、《快乐的人》、《稻草人》。

20年代初的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掠夺的对象,人民备受欺压。悲惨而冷酷的人生不能不影响作家,叶圣陶的童话基调逐渐改变了方向,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他希望一个光明公正、充满爱和同情的社会出现于人间,然而贫困、冷酷的黑暗现实把他从幻想世界中拉了出来,但他并没有绝望。他仍相信美好事物的生命力,其笔下那些披露丑恶、歌颂善良的童话,依旧散发着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芳香。

因此,这期童话中有两个层面:一面是现实,是“灰色的人生”的社会描写;一面是理想的,是爱和美的浪漫抒情。从总体上看,这些童话的侧重面还是在于呼唤以爱和美为内容“世界的精魂”。因此在故事的叙述结构上,往往通过童话主人公的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来记录现实的灰暗和人间的冷漠,最后总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和理想的寄托。但美好的归宿并不在现实社会,而是寄理想于自然、儿童和虚构的梦幻。比如《克宜的经历》和《祥哥的胡琴》有反城市化的倾向,这是一种现实批判,但童话主人公终于在乡野自然里找到了美丽、有趣和知音。《眼泪》、《跛乞丐》诸篇则在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在儿童那里找到了真正的同情和爱心。《稻草人》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把叶圣陶推上了现实主义的童话创作道路,体现了叶圣陶贯有的平民思想。

第三阶段 后期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火车头的经历》等篇的创作思想与《稻草人》的创作方向是一致的,而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叶圣陶的思想显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看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于是他的童话创作也开始抹掉那种低沉哀郁的调子,代之以对黑暗现实的无情嘲讽和抨击,因而从《古代英雄的石像》起,暴露和讽刺构成了叶圣陶这一时期童话创作的基调。

叶圣陶七八年后的童话逐渐带有了现实主义的味道,代表作就是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这一集童话写成于人民惨遭涂炭的年代。现实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在这一集里听不到天真烂漫的欢畅,也听不到低沉伤感的呻吟、深邃的见解与殷切的期望,他的见解“寄托在不着文字的处所”,这种变化,表明作者随着人民革命的发展而前进。

该集一部分童话重在揭露人世的真相。如《毛贼》,写两个毛贼利用农民螟灾之苦,装扮成救世的神灵,又乘农民演戏敬神之机,把他们洗劫一空。但愚昧的农民却自欺自慰,仍祈求神灵,以期脱离苦海。另一部分童话已不仅是反映人世的真相,而是在探求生活的真谛;已不是消极的暴露,而是积极的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古代英雄的石像》赞美了群众的智慧与集体的力量,抨击了小市民狂热的宗教式的崇拜,“揭示轻视群众的‘英雄的可悲下场以及人生应取的态度。”

叶圣陶不同阶段的童话在风格、基调上的差异,既体现了作家性格发展的脉络,又从纵的方面说明了他的思想性格对其创作的具体影响。统观全局,可以看出叶圣陶对人民、对真善美、对爱和同情的不倦追求,整整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贯穿了他的全部童话创作。无论是前期的单纯、乐观,中期的淡淡忧愁,还是晚期的浓重抑郁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他的爱之切、情之深。他越是面对现实,蕴藉于爱和同情中的单纯乐观的童心就会变得越深沉。

参考文献:

[1]万嵩.略论叶圣陶的文学道路[J].甘肃师大学报,1980,(1).

[2]魏信.叶老公公的《稻草人》[J].儿童时代,1982,(14).

[3]傅世伦.叶圣陶的童话创作[J].青海湖,1982,(7).

[4]林莽.中国新文学二十年[M].香港:香港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5]杜宏伟.试论叶圣陶童话创作的思想轨迹[J].许昌学院学报,2003,(3).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篇9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即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所造成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能够看出来: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她的诗词当中的体现: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思考,这也导致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但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阅读精选(2):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思考,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但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盼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我的感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构成了强烈的依靠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感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感情付出了自我的生命。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我,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我,另一方面又伤害自我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敏感: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宝玉被贾政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怡红院便前去看看他,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我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我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此刻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

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细心: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比如:(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我懂礼节、识大体,能够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留意。等等。

淡泊:黛玉从不主张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他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他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真实:黛玉从各个方面都是很真实的,从不遮遮掩掩。

绝顶聪明:从她的才华,思考问题的全面能够看出。

多愁善感: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足以体现她的.多愁善感。与前面所说的敏感差不多。

黛玉的叛逆:首先,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述感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表现出对女子“三从四德”和“夫权”思想的不屑一顾;她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这也是对女子贞操观和正统感情观的大胆反叛;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魔根”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这是对封建社会男性观的傲然蔑视。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影响黛玉性格构成的因素

1、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证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好处的相关。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能够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思考,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但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2、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构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构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能够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我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那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黛玉的家庭能够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构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构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感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构成。

林家原先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先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齐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样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构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盼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我的感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构成了强烈的依靠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感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感情付出了自我的生命。

4、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黛玉在贾雨村的教育下,读了两年的中国书,从她之后的兴趣能够看来,她读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言情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使得她对完美的感情心存向往和幻想。

阅读精选(3):

林黛玉性格特点折射出死因是被谋杀之谜

大多数人都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因是因为疾病缠身,加上最后受到宝玉与宝钗婚事的致命打击,因而气绝身亡的。其实不然,黛玉是被谋杀也不奇怪。原因诸多,大可请看下文。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主角,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主角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透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嘿,下方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我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黛玉葬花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一样,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我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留意在意,惟恐自我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能够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看她是如何小性多疑的: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的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摩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鹃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鹃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的“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我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性多疑之极。

宝玉更是动则是咎,即使“不动”也还是有错,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正遇上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那里,林黛玉不仅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能够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揉捏在一齐,从而坐实了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明白?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此刻的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音量的对话声,更不用说怡红院“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

棠”的格局了,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这些只但是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至于随后宝钗从怡红院走出来但是是一种巧合罢了。

林黛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鄙视和冷漠。她常常悲叹自我“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这和同样寄居贾府的邢岫烟比起来,林黛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说起,岫烟因被仗势欺人的丫鬟婆子敲诈,被迫典当棉衣筹钱,黛玉听说便“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她首先想到不是同情岫烟,而是立刻感叹起自我的命运来,当史湘云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林黛玉立刻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那里的林黛玉既没有宝钗的体贴,也没有史湘云的豪侠正义,有的只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与“好笑”而已。

对进贾府求援的刘姥姥,林黛玉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王熙凤的不一样之处只在于王熙凤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说起刘姥姥,林黛玉是这样说的:“……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对这样的刻薄,宝钗的注解很意味深长:“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王熙凤)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但是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林黛玉)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尖刻冷漠。

林黛玉的心态常持续在一种竞争状态上,总想在才艺上压倒群芳,如在贵妃省亲游大观院时,不得施展就因“未得展才,心上不快”。殊不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指女人)拥有一颗友爱善良的心,远比满腹的才藻更要来得可贵。纵观全书,除了对宝玉,很难看出林黛玉有主动关心体贴别人的地方,更多时候她是把自我禁锢在自恋的怪圈中:愈是不被大多数人真心的喜爱,愈是要处处显示自我的才华,而这样做的结果更愈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史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吃的行为不以为然,湘云就痛快地说出了对林黛玉的不满:“……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庭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明白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林黛玉有才不是一种错,但她的持才傲物却把自我幽禁在了自恋自闭的孤寂中,陷入了“过洁世同嫌”的尴尬处境。

有人认为林黛玉之所以多疑尖酸,是因为对宝玉感情患得患失的缘故,但仔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即使贾府不曾家道中落,林黛玉也病体痊愈,如愿以偿地和宝玉成亲,那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贾宝玉说到底但是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他的长处就是对“水做的女孩儿”的温柔体贴,但这样的温柔却不会只给林黛玉一人,他能够才和金钏说“咱们在一处吧”,转眼又能够怜惜起“画蔷”的龄官来;更何况还有一个“只差没禀明老太太”过了明路的“准姨娘”袭人。以林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论观点来看,婚后和袭人等“屋里人”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她势必会哭哭啼啼地掀起一阵阵的酸风醋雨,让宝玉头疼不已。而宝玉到底也是一个“泥做的”男人,长期地应对眼泪也会麻木,并可能由麻木至生厌,再由生厌至疏远,能够想像,发展下去林黛玉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二个“王夫人”,由“珍珠变成死鱼眼睛”了。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曹雪芹不得不让林黛玉死去,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死,“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里的“玉带林中挂”很可能暗示的是林黛玉死于悬梁自尽。在以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步步地加重了林黛玉的病情,将她推至死亡。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倒像是亲手“谋杀”了自我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上一篇:大泊中心小学学年第一学期电教处工作计划下一篇:zf会计电算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