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2024-09-07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共12篇)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1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平均分、等分的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

3、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双色片15片、小棒若干、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小胖的爸爸从瑞士出差回来,带来了15块瑞士巧克力,小胖想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如果想每人分5块,最多可以请几人?(教师在黑板上用双色片摆放,并填写表格)

2.如果是你来分巧克力,你想每人分几块,那么最多可以请几人?(学生自己摆双色片,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把摆法分类。(有剩下没分完的,全部分完)

4.哪种分发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全部分完的学生会列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问:没有全部分完的可以怎样来列式?教师演示,板演。

15÷2=7(人)……1(块)

述:……表示“余”;剩下的块数叫“余数”

读作:15除以2等于7余1.

师:自己试试写出练习1上的算式。

2、认识余数

说说“余数”的.特点: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数量就是余数。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1)8只玩具猪,3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袋,还剩□只。

(2)10只杯子,3只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盒,还剩□只。

(3)观察:以上2题的余数与除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不够再装1袋;不够再装一盒)。回到分巧克力的题目来验证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余数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许晓燕)

三、填表验证“余数比除数小”(实物投影)

1.拿出小棒搭三角形,可以搭成几个,还余几根?

小棒的总根数每个三角形的根数可以搭成几个?剩下的几根?算式

小结:余数只有1,2.会不会有3?4?那么我们就说“余数比除数小”

2.如果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那么我们就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补充板书。

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布置回家作业,完成练习纸后面的题目。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2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在学习有余数除法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 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并积累了比较多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知道要把一些物体等分, 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些物体能不能正好分完, 对学生来说, 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 是不知道的。而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调查中有60%的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算式, 有27%的学生曾经见过, 但对算式中余数的意义理解的很含糊, 有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孩子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几乎是空白的。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学情, 深入研究教材后, 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环节一:动手操作, 感知余数

1.用画图的方式, 画一画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2.画一画, 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为什么还剩下3根?

3.画一画, 13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为什么还剩下1根?

4. 观察比较3次摆小棒的结果,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环节二:探索交流, 认识余数

1.用一道算式来表示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2.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出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还剩下几根。

(1) 学生尝试列式。

(2) 展示分析学生的算式。

①学生1:2×4+3=11 (根)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4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2个正方形要8根小棒, 再加上剩下的3根, 一共是11根小棒。

师:你真棒, 用这道算式算出了一共有11根小棒。

②生2:11-8=3 (根)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摆2个正方形用去了8根, 还剩下3根小棒。

师:你真厉害!你用这道算式算出还剩3根小棒。

③生3: (11-3) ÷4=2 (个)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去掉多出的3根小棒, 还剩下8根。8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

师:你真了不起!你用这道算式算出了可以摆2个正方形。

④生4:11÷4=2……3

师: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

生:一共有11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正方形, 还剩下3根。

师:2表示什么?是图上的哪部分?3表示什么?是图上的哪部分?

生:2表示可以摆2个正方形;3表示还剩下3根小棒。

师:为什么要点上6个小圆点?

生:表示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后还剩下3根。

师:你真是数学天才, 用一道算式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让我们一看就知道11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2个, 还剩下3根。

(3) 比较沟通:哪道算式最容易让人看出11根小棒摆的结果?为什么?

(4) 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尝试练习:你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13根小棒摆的结果吗?

3.比较沟通3道除法算式。

4.小结并揭示课题。

5.尝试练习。用一道算式表示出19根小棒它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还剩几根。

环节三:猜想辨析, 发现规律

1.猜想一

(1) 有一些小棒, 不知道有多少根, 现在想摆成一个一个的正方形。想一想, 摆完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 如果摆完后还有剩下, 那么剩下的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板书: ( ) ÷4= ( ) 个…… ( ) 根)

(3) 你认为对这个余数有什么要求?

2.猜想二

(1) 如果摆的是三角形, 那么余数可能是几根?

(板书: ( ) ÷3= ( ) 个…… ( ) 根)

(2) 对这个余数你有什么要求?

3.猜想三

(1) 如果摆的是六边形, 那么对这个余数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板书: ( ) ÷6= ( ) 个…… ( ) 根)

4.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观察三道算式, 你认为余数和什么有关系?

案例反思

这节课, 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算式与意义结合的自主探究———经验支持下的规律发现”数学活动过程, 使学生数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得以整体地落实。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余数的意义

“余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但难就难在如何围绕主题展开, 让学生充分感知余数, 领悟余数的含义。教学中我让学生用画正方形的方式来代替摆小棒, 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首先我让学生分别画出8根、11根、13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画完后,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自然的就得出结论: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正好分完, 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样教学, 一方面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出发, 让学生根据原有的除法意义动手操作, 促进除法意义的迁移, 建构完整地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 不能正好分完和以前的认知经验产生了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 是在为告诉确实有不能正好分完的事实而进行的实践验证。这种在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 学生积极主动, 思维集中, 体验真实, 有助于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建构。

二、在交流比较中明确算式的含义

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同样的, 关于算式是否正确、是否优化, 也必须让学生经历尝试、比较、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在解决“用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出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这个问题时, 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 一能了解学生的起点, 二能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因为学生不同的方法是课堂宝贵的教学资源。然后通过学生的介绍、老师的评价、算理的补充, 动态地理解各种算式的含义。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个体的自我反思, 当学生选择最能体现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的结果的算式时, 学生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种选择是学生自发的, 是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肯定, 表现了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意义的深刻理解, 也是他们在交流比较反思过程中的体现。

三、在活动经验中寻找余数的规律

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谈起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0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经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因素我个人的体会是:平凡的数学问题要变换形式,使呆板的操作程序有“趣味性”,“思考型”,“应用性”,“开放性”,最后要求学生提问题。下面以“有余数除法”谈谈我的开发:

一、趣味性

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经常会摆弄着一些东西,他们很好动。孩子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学习着。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学前。上学后,许多孩子都会逐渐地对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要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黑板上出示20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不看黑板,你告诉我第几只,我就能说出她是什么颜色。”经过实践游戏,学生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诱导学生创新的第一要素。

二、思考性

上述问题,如果把解决方法和答案都告诉学生,那就会削弱教学的创新因素。这时我们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设问:“第1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学生会有多种回答:(1)“我可以在心里数一只红、一只黄、一只绿,这样一直数下去,第14只是黄色的。”(2)“红色是1、4、7、10、13、16、19,所以第14只是黄色”(3)“我只要3只3只数,多出一只是红色,多出二只是黄色,刚好是绿色”。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问“有26个人,要去春游,每辆出租车可以坐4人,一共要租多少辆车。”这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题目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处理好余数。有的学生说6辆,有的说6辆半,有的说7辆。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场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开设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有种亲切感,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应用题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四、开放性

教学课堂必须从封闭走向观念的开放、知识信息的开放,教师应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生机活力。创造精神需要有发散性思维,所以设计的题目可以不止一个答案,这样就具有开放性。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问题:若100=ab+2,问:a、b可以是哪些数?或者更加形象些,我们有100个物品,以及可以装a个物品的盒子。问:a是哪些数时,可以装完100件物品,且剩下2件物品?这一问题可转化成为98可以被哪些数整除。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大家凑起来回答,每组回答出一种答案得一分,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五、学生提问题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太少了。在教完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出题目”,一组出题目,另一组做。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这种学生提问活动,理应成为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

以上所述,只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其实每个课题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4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请同学们帮个忙,老师要把一些水果分给几个人,大家说说怎么分公平?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5

解决问题

(一)二(2)

陶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学习难点]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复习导入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4 2

0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总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再加上一个1。(3)师:同学们真厉害!想想刚才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2、做一做 完成第2小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10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1(元)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1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1元买不到1个面包,10元只能买3个面包。不管余1元、余2元,都只能买3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第二道题,不管余数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提问: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50÷8=6(天)„„2(个)

需要7天。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余数应该怎么处理,并说说怎么想的。

23÷4=5(本)„„3(元)

能买5本。

25÷4=6(本)„„1(元)

能买6本。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22÷4=5(条)„„2(人)2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6

一、注重操作,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这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要支撑。教材中的例1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 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 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 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特点, 进行操作实验时,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有序性的原则。此外,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有余数除法”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但缺乏清晰的概念认识。因此,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来沟通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一) 微课视频中的操作, 激活前认知

【教学片段1】

师:我们之前经常会用小棒 (PPT出示) 帮助我们开展学习活动, 今天我们又会用小棒来做点什么呢?请仔细看大屏幕!

播放结束, 画面定格, 变成一张PPT。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 教材通过直观图和文字, 已呈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平均分一分、摆一摆, 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 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 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经历了“学习除法”的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借助微视频动态地记录下学生“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 刚好摆完”和“9根小棒摆正方形, 有剩余”的过程,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前认知, 而且能让学生关注到摆的结果, 避免了实物操作过程中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 问题解决中的操作, 圈画后理解

【教学片段2】等分与包含, 多种表征促理解

圈一圈, 画一画:

(1) 9支铅笔, 每人分2支, 可以分给 () 人, 还剩 () 支。

(2) 9支铅笔, 平均分给4人, 分一分, 把分的结果画出来。

每人分得 () 支, 还剩 () 支。

做完后请学生自己上来讲一讲:对应着图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该练习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 再让学生圈、画、填, 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 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名数。且此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包含和等分) , 除继续巩固相关知识外, 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 (等分) , 什么时候不同 (包含) 。

【教学片段3】包含中开放, 助理解除法本质

一共有18个彩球, 请你任选一种盒子来装彩球, 可以装满几盒?

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8÷5=3 (盒) ……3 (个) 装满3盒, 剩余3个;

18÷6=3 (盒) 装满3盒, 没有剩余;

18÷7=2 (盒) ……4 (个) 装满2盒, 剩余4个。

此题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分彩球”为素材, 利用平均分中的“包含”的情况,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在装18个彩球时, 有三种不同的包装盒 (5个/盒、6个/盒、7个/盒) , 在编排上体现了开放性, 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装法圈一圈并列出算式。同时, 这道题也将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放在一起, 利于学生理解, 进一步感受商和余数的名数的不同。

本课练习设计中充分关注到了有余数除法多种表征方式的转换。每题都是根据文字的意思先进行操作, 然后把操作的结果填在括号中, 最后完成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书写, 让学生边圈 (边分) 边说边写,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操作、文字、横式所表达意义的统一, 理解除法的本质。

二、通过对比, 助推有余除模型的建构

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不仅要准确地解释它的内涵, 而且要挖掘它的外延,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有余数的除法”不仅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教学时需要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 使学生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 为建构起合理的除法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

(一) 表征形式中的对比, 由表及里

【教学片段4】

师:刚才的视频, 你看懂了吗?两次分小棒, 哪里不一样呢?

活动要求:请你在学习单上, 通过画一画、列一列、写一写的方式, 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出来。

反馈学生作品:

(1) 8根小棒摆正方形。

(2) 9根小棒摆正方形。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画图的方法, 有的用了2×4+1=9 (根) 这样的算式, 还有的同学用了除法算式, 其实都想要表达9里面有几个4。

几何直观是《课标 (2011年版) 》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 和除法有关的例题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算式的对比, 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除法经历如下图的表征过程, 这种表征是单向的, 有去无回的, 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比, 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 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商和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本课除了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通过对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外, 还在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 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帮助学生感受在平均分物的过程中的两种情况, 以及剩余部分的可能性。

(二) 平均分物中的对比, 拾级而上

【教学片段5】

师:刚才我们通过画图、列式的方法把摆小棒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 如果有10根小棒, 能摆几个正方形又余几根呢?

板书:10÷4=2 (个) ……2 (根)

师:大家发现了吗?原来余数也会随着根数变化而有所变化, 再加1根呢?

板书:11÷4=2 (个) ……3 (根)

师:继续加1根, 会怎么样?你们先想一想, 再写写看。

生:12÷4=2 (个) ……4 (根) 12÷4=3 (个)

师:这两个算式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教师把算式写到8÷4=2 (个) 的下面。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余数, 你发现了什么?

生:余数要小于除数。

教师用板书记录下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让学生感受到“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或“不够每份再分一个”所剩下的是“余数”。教学中, 始终将“有余数的除法”放在“平均分”这个大背景下, 将平均分中“恰好分完”“分后有剩余”这两种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 不仅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7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 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教案 篇8

—— 水富县第一小学:罗桂银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将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自主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让学生试着在黑板上列竖式,在小棒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让学生用小棒摆五边形,通过观察、讨论,感知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算理。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学具,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简析: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除法的笔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简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平时老师喜欢考你们,今天,你们想考考老师吗?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数手指(你说一个数,我就知道它在哪个手指上),你说我来猜,(游戏里蕴藏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只要你认真学习了这节课,你已有老师这么聪明)【激趣、铺垫】

2、智力风暴(我最大)

()×3<10()×4<13()×5<16()×3<22

一、创设情境:

(一)用小棒摆三角形

1、老师用9根小棒摆三个三角形。

2、请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贴名片)整除:9÷3(能剩下三根小棒吗?为什么)

2、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不同数目的小棒摆出三角形。(数出小棒总数,说出摆的过程及结果),揭示:余数

3、学生展台演示,说过程:用14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还剩2根。

4、写算式:14÷3=4(个)…….2(根)老师写算式(贴名片)

5、读算式。(14除以3得4余2)

5、让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图形说给同学听。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让学生板演,并说出各数的意义。

【给学生自由摆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摆,每堆几个,摆怎么样的图案。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但这样就赋予

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权利,产生思维的碰撞。在摆设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正好分完和出现多余两种情况。学生就深切地感悟到了原来在生活中分东西时,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啊!如果规定了每堆的数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沿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下去了。这样一来,课堂的调控权就掌握在教师手中。】

6、练习51页。(展示作业,说计算过程)

(二)摆蘑菇

1、用五根小棒摆了一朵蘑菇图。(看图说摆的过程)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验证:让学生用不同数目的小棒摆出蘑菇图,并写出算式。

3、收集信息(灯片)

【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4、观察算式中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讨论、交流)除数大于余数 ...... [这部分猜测——验证——概括,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是本节课教学余数和除数关系的重要策略,这些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刻体会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5、即时练习(希望同学们像小树吸收水分一样把知识快速的吸收进去)小老师判断正误(灯片、手势)

(三)提高练习

1、分面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包装方法填在书上)

2、考考你:猜猜余数最大是几?

3、摘水果

4、开火车比赛

(四)课堂反思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手指问题揭秘(余数是几就在第几个手指)

(五)知识拓展、胜利大冲关:给老师过生日

同学们,今天是11月6日,星期几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你们罗老师的生日是11月21日,你能算出是星期几吗?算准的请按时参加生日晚会。

(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饶有兴趣的计算老师生日是星期几?)

结束语:同学们,在你们的努力学习下,获得了智慧钥匙,希望你们在数学王国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堂堂整整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社会的栋梁,不做社会多余的“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附板书:

整除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 除数

被除数

除数

余数

9÷3=3(个)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9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呢!你们想不想看看?

活动二:新课

1、观察整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这幅图,谁能来说一说都有哪些信息?

师:谁能说的更条理些?

指导学生有序的叙述。

板书: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1瓶水、12根火腿肠、13个香蕉、14个桔子、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一个关于除法的问题?

生提问题。

3、解决红球。

板书: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①指生列示:94=

②估算:看到这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4=

2生:不对,84=2

生: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应该还剩1个。

③学生摆小棒。

④汇报

生:我是一根一根的摆的,摆了2次,还剩1根。

生:我是两根两根的摆的,摆了4组,还剩1根

师:这1根为什么不再分了?

师:每个人分2个,还剩1个,在算式中怎样写呢?

学生试着写。

生写。

生:94=2(个)1(个)

生:94=2余

1生:94=1

师:咱们的数学家是这样写的板书: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余数

⑤揭示课题

师:你觉得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活动三:解决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

①分方便面

课件: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课件:104=2(碗)2(碗)

每人分2碗 还剩2碗(余数)

②分其他食品。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活动四: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课件,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的余数和除数之间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师:在这些算式中,为什么余数会比除数小呢?

学生讨论。

③小练习:判断

225=37()

活动五:自主练习1、2题。

活动六: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个面包

10碗方便面

11瓶水

12根火腿肠13个香蕉

14个桔子

15个苹果、18瓶酸奶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新人教版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0页-61页例1和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做个数学游戏,它的名字叫“抱组游戏——找朋友比赛”。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先来看看游戏的规则。

大屏幕显示:[游戏准备]请八个小朋友。[游戏规则]:第一步,每次几人抱成一组;第二步,听清口令,按要求做;第三步,口令是:找呀找,找朋友,()个人,抱一组。获胜方法:谁按要求找到朋友,谁就获胜。

2.活动感知

做游戏,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2人一组>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活动的过程?(有8人,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

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8÷2=4(组))

小结:每组人数相同,平均分成了4组,就是“平均分”,用除法表示。

<3人一组> 师:谁来描述一下这次活动的过程?(指两名生说)

引导生说:有8人,每3人一组,分成了2组,多出了2人。师:两次游戏,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刚才做游戏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家都找到了朋友,一是部分人找到朋友,还有剩余的人找不到,这里余下的数,我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生说“余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有余数的除数”

①摆小棒

师:请大家将刚才有余数的情况,用小棒摆出来,看看余数在哪? 指一生上台摆

问:余数在图的哪个部分?谁上来指指?(指名一生上台指)

他摆的是什么意思?

②列算式

同桌讨论列除法算式,试列 8÷3=2„„2(板书)

余数

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它们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③分析算式

师:在这里余数是几?8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商2呢? ④说算式意义

⑤带单位,齐读算式:8÷3=2(组)„„2(人)巩固练习:书60页做一做第1题 2.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同桌摆,指一对同桌上台摆)

追问:如何列式?(板书:8÷4=2(个))

4人一组,小组合作讨论:用9、10、11、12根小棒分别摆正方形是什么情况?如何列式?(板书:)

思考:观察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追问:在这里余数可以是4或5吗?为什么?

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不够分而余下的,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可以再分,那就不是余数了。因此,余数只能小于除数(板书)

巩固练习:书61页做一做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11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

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

第 1 页 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2?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第3页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学生能从实物图上看到商2余1。可以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明白怎样在竖式上表示放在盘里的6个以及余下的1个,看到余数1在竖式里是7减6的结果,然后教学用7里面最多有2个3求商。7里面最多有几个3是抽象的求商思维,要利用直观图,从7个桃,每盘放3个,只能放2盘引出7里面最多有

第 2 页 2个3,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乘法口诀,一三得三表示1盘放3个桃,二三得六表示2盘放6个桃,剩下的桃不够再放1盘,帮助学生理解7里面最多有2个3。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试一试把17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让学生计算175,自己求商和写竖式。可以让他们看着图想像分的过程,或者动手分一分,得到每人分几个,一共分掉几个和还剩几个。要利用直观形象支持抽象思维,体会这道题为什么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以及怎样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

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是适宜学生使用的求商方法,想想做做让学生反复体验、逐渐掌握。第1题通过摆小棒和填空感受9里面最多有4个2,11里面最多有2个4,然后按这样的思考完成竖式计算。第2题利用表内除法帮助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体会怎样用乘法口诀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如16除以4商4,18里面最多有4个4;24除以3商8,23里面最多有7个3。第3题直接想几里面有几个几,计算相应的有余数除法,学会求商的方法。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3?比较除法算式里的余数和除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第 3 页 教材第3页要求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发现这个规律的同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就能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应用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能提高试商的能力。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诀。

练习一第10题应用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进行判断,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能填除数最小应是6,不要求填出被除数和商。第15题要求写出完整的除法式子,这是一道开放题,不仅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思考也可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在独立填写算式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他们的思考应该是宽松且活跃的。这里不要把学习要求提得过高,更不要把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作为教学内容。4?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既教学计算,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的解决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首先是第4页第4题,把除法算式补充完整,体会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练习一第4、8题,在练习计算时插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是第10~14题,集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还要灵活应对部分题里条件或问题表述的变化。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

第 4 页 名称是解题的难点,为此要加强理解题意,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有条理地表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仔细阅读问句,充分理解要回答的问题。要体会实际问题里的平均分,从而选择除法解题,并具体解释列出的式子能求什么。5?对练习一部分习题的说明。

第1题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完善概念。在看图填算式以后,要说说各道算式的具体含义,如算式94=2(盘)1(个)表示有9个蛋糕,每4个放1盘,放了2盘,还剩1个。算式92=4(个)1(个)表示把9个蛋糕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4个,还剩1个。要比一比两道算式的商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还要说说两道算式的余数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也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它的特点是还剩下一些不能再分了,因而有余数。第5题加强对余数比除数小的认识。要利用这个知识判断四个竖式的计算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在改错以后,还要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体会正确的计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第6题加强求商的思路。要利用中间一道表内除法,体会左右两题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想商。

第9题可以先找出没有余数的式子,再列竖式计算其他算式。这里不要求学生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 5 页 第14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题目只问最多可以搭多少个正方体,口答的时候只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回答还剩多少个小方块。而其他实际问题里都有两个问题,要分别口答。

有余数的除法精彩的教案 篇12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P51-P5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习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交流,学习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 p51  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上一篇:我的跑步心经征文下一篇:《长恨歌》与《红楼梦》爱情表达相似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