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2024-08-10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共11篇)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1

答案: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到达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关阅读】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到达的小康水平;到建党1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2

当今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共识,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难以容忍。

有关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机构可能会有自己的界定。总的来说,这些定义[1]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企业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经济底线,还应当考虑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

1 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独立于经营目标之外的事,而是经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的企业进行捐赠,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越来越多,不少跨国企业开始把社会责任从“尽义务”上升到支持企业目标的战略层面等等,确实令人鼓舞。但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国内企业放弃了社会责任,其主要表现,一是在赚钱方面,什么钱都敢赚,只要是能赚的钱,可以不择手段;二是在花钱方面,想尽办法逃税避税,环保项目不肯投入,公益事业难览身影,这种现象也确实令人担忧。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1]多种多样,既可以支持别的机构举办的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直接参与慈善和志愿者活动,也可以举办公益事业和社会营销,甚至实施自主的商业实践和投资。但不论哪种形式,一个精明的企业家首先应学会的是选择,比如选择适合自身价值观的战略性领域,选择可以支持企业经营目标的社会活动,选择核心产品和市场相关的主题,选择社区、客户和员工最准确性的主题等等。学会舍弃,并不是只打企业自己的小算盘,一味追求投入产出比的单纯经济效益。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的期望,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机会和途径。

在全球化时代,经营企业的挑战越来越大。管理者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目标,还要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谋福利。换句话说,你不仅要为股东赚钱,不仅钱要赚得干净,还要让整个社会共同分享好处。比如,一个企业随时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公司的存在是否对社区有利?是否改善了环境?是否做了有悖于道德的事,而不仅仅遵纪守法。如果你忽视了这些,你的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困难。

不少研究也表明,企业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并不矛盾。安置社会就业、保障职工福利、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而企业在遵守法律和规范、维护道德和诚信、争取公平和公正前提下,特别要尊重和保障职工各项合法权益,企业在有条件情况下应主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困难弱势群体,支持社会事业,为社会和谐发展尽自己一份责任。

企业完全有可能从履行社会责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扩大销售和市场份额、增强品牌的影响力、降低运营成本(因为口碑好而减少广告支出)、增加吸引人才和投资者的能力等等。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相信,企业经营同时符合经济、环境、社会三条标准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一个企业“必须做的事” [2]。

因此,社会责任既是一件必须做的事,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2 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对一个有远大抱负和视野开阔的国内企业来说,社会责任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事实上,包括万科等一些领先的中国公司已经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了实践。比如,万科不仅将“企业员工”写进了公司的十年规划,而且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新住宅项目必须达到环保和节能标准,这些都已经大大超出了经济目标的范畴。即便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在屡屡遭遇挑战之后,也开始了实质性的行动。在中石油2006年的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引入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和一些在跨国公司中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SA8000标准始于1997年,是这一领域第一个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全球标准,它试图把企业的非经营性、非技术性标准进行指标化,形成一个类似于“道德指数”的衡量标准[3]。对于一个正在学习跨出国门的企业来说,这应该是明智的一步。

其实,企业在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所付出的时候,同样也会得到社会的回报,这将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不可能离开社会和广大群众而独立发展,就向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企业只有和员工、消费者、整个社会和谐相处,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将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经营和战略中,才能同时实施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国内企业如何实施社会责任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国内企业的责任和公民意识及实践总体上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不负责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这是与世界潮流相悖的。而有些企业还停留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尽义务”阶段。即便是有心付之,也不知如何让花出去的钱发挥最大的利益,更不知道如何将责任与经营目标和使命相结合。

可见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陌生概念,如何将其开展仍面临种种挑战。挑战之一是各方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很多中国企业未能理解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业务之间的联系,而仅仅看到履行责任带来的额外负担。这种心态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普遍。当前,国有企业正在准备轻装上阵,迎接市场挑战,他们担心社会责任是否会把他们送回“企业办社会”的时代?事实上,社会责任强调企业有选择地承担好那些关系企业利益的社会责任,并在履行社会责任当中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当然,不仅是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同样对社会责任存在相当的误区,即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建设。只有跳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社会责任才能在中国企业健康发展。

挑战之二是不少公司不懂如何实践社会责任。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仍然缺乏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能源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需要得到适当的培训和辅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只能退而求其次,承担最原始的社会责任——慈善捐赠,但捐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实质激励,因此并非一种可持续的方式。

第三种挑战是缺乏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作为合作伙伴的利益相关者,在实践社会责任战略时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帮助公司获得非常宝贵的资源;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还能增加社会责任活动的可依赖度,使有关活动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以“循环巨龙”项目为例[4],惠普公司之所以要和地球村等民间团体合作,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机构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它们在社区环保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网络,并拥有数量可观的社区工作志愿者。如此一来,循环巨龙就容易被推广到居民小区,直面公众;否则,惠普公司只能花费巨资做广告以及雇用大批工作人员,这样的话,不仅是项目成本还是实施难度都会增加许多,这正是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碰到的难题:由于住处的缺乏,他们总是费尽周折才能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有时还不得不向公关公司求助。近来,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中国社会责任机构指南网站和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网站的推出,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解决这问题。

归纳起来,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企业参与捐赠等慈善活动,譬如星巴克公司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150万美元。这一类活动通常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没有太紧密的联系。第二类是指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加强管理,减少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譬如,有的银行实施贷款环境审核制度,尽可能避免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类是指企业通过业务创新,将经济、社会、环境利益揉合起来,其产品既能带来盈利,又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譬如,有的汽车公司和生产混合动力车,污染少,油耗低,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市场中颇具竞争力。当前,多数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活动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仅有很少企业能够实施第三类策略。

要使中国企业顺利、全面、有效地实施社会责任,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必要外部条件,最重要的就是相关法律和道德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正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时期所缺少的。如果规则不能有效保证那些有良心、有道德、有规范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利,却让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获利领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使不讲社会责任,甚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企业占了便宜,而那些追求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吃亏。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结果是使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蜕变为非法生产企业的保护伞。因此,我们还应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制度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方式,保证和激励现代企业全面、正确实施社会责任,并使之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传统,成为企业一种自觉行为。

4 结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进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问题。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程云喜.现代企业管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彭志源.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认证指南[M].银川:宁夏大地出版社,2003.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3

关键词:社会;治理;民生;改善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社会建设、国家治理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想,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1、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是改善民生

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社会治理旨在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为个人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奠定良好基础、营造良好氛围。社会治理着力于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态,这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成员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和生活得到稳步改善的前提条件,这在经济与科技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交流、合作、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今天尤为重要。可以说,以民生改善为本,关注民生冷暖,梳理好社会关系,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善政”“善治”理念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善政的宗旨是为普通民众提供一种良善的生活,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P59)

之所以在社会治理中坚持改善民生,实际上也是对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然权利的尊重与维护,是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政府和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得到发展的实惠。

同样地,我们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看到了改善民生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国家复兴强大的“中国梦”,也是人民生活的理想状态和永恒目标——物质上的富足和强大,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人格上的平等和独立,社会环境的公正与法治,精神状态的文明和向上,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舒畅,社会氛围的诚信与友善。这样的价值观,无一不体现了对民生的人文主义关怀。

2、社会治理的出发点是关注民生

治理的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治理的出发点是调节好人与人的之间的利益冲突,建构分工合作、互利双赢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要化解好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这是民生改善的前提。

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若要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化,就是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有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合理渠道,有消解彼此矛盾纠纷的疏导机制。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站到发扬民主政治的高度,让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自治,这是社会民主治理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主意涵。另外,社会治理中还应充分尊重社情民意,即善于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根据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判断社会治理的成效,并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3、社会治理的发力点在于解决民生问题

社会治理和政府的其他施政行为都应秉持一个基本原则,即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冷暖,切切实实解决好老百姓的生计问题,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人民才有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 ](p26)社会治理离不开民众参与,如何让民众积极参与?最简单朴素的想法,就是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什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呢?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活有了真实的改善。社会治理由此发力,可谓牵牛牵住了牛鼻子,有的放矢,纲举目张。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接二连三,例如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劳资矛盾对立、刑事犯罪多发。这些社会问题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但是深层透析这些社会问题,就会发现其与民生改善工作滞后有很大关联。基本的生计得不到保障,基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基本的底线都被逾越,就容易成为滋生社会危机的温床。所以,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社会治理的成效在于民生改善

社会治理的效果如何,广大民众最有发言权。社会治理旨在改善民生,采取的政策、措施、行动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和其他工作一样,也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社会治理各项方法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政府的有些行为,之所以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多半是因为事前并未充分跟当地老百姓商量,没有号准老百姓的脉搏,没有站在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和观点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不是老百姓不领情,而是方法举措没有让老百姓尝到甜头。因此,社会治理的成效,最终落到实处、落地生根,就表现于民生改善,老百姓得到实惠。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治理思想中,民生改善是重要内涵:

二、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

nlc202309020458

事实上,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治理的追求目标,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社会治理如果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在实在的好处,在工作中就会降低摩擦力,减轻工作量,增加推动力,获得正能量。

1、服务民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

受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某些地域、某些政府部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类似于“封建衙门”的历史惯性和传统观念,给老百姓的印象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种传统的旧体制、旧制度、旧思想,有管理而无服务,表面上有力度,实际上无温情,久而久之会使人们对权力产生戒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它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因为“自上而下的权威在社会对立的基础上实现控制,但缺乏必要的合法性、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和廉洁性。”[ ](p78)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推进社会治理朝着服务民生的方向前进,毫无疑问是当前社会治理实现转型并获得实质性进步的一大基本策略。重点是健全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將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放在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综合利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手段,多管齐下,解决热点社会事务,关注焦点民生问题,维护好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以求有利于社会发展。

2、解决好民生热点问题是社会治理的突破口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期,这给社会治理工作既带来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方面,社会热点问题接连不断,诸如恶性刑事案件,极端暴恐事件,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政府部门“四风”突出,部分人道德滑坡,“陌生人社会”的交流和交往缺乏诚信,这些问题是民众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广大老百姓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人民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方式、方法、程序、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的社会治理举措,如果事先没有对其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可操作性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出台后就会受到社会的质疑,推行起来寸步难行,这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表现尤为突出。

因此,政府必须正视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不藏着掖着,不躲躲闪闪,“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尤其是要正面呼应信息化时代日益增长的甚至于近乎苛刻的民意诉求。社会热点问题解决好了,社会治理的意义和价值就彰显出来了,社会治理的信心与智慧就逐步积累起来,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堡垒就会稳固起来。同时,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入手,集中精力解决好一两件当地民众翘首以待、殷切期望的民生难题,还可以借此机会提高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打造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夯实基础,营造平台。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旨在服务人民,根在依靠人民。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应创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方式,通过“政务公开”“信访接待”“座谈会”“听证会”“民主协商会”“征求意见会”“电视现场直播”等已有方式和新媒体时代“网络互动”“网站直通”微博问政”等新型互动方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多种渠道,保障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社会治理的一大法宝是激活民间力量

既然社会治理的追求是改善民生,那么这种追求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赞成,因为这对他们是有利的,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种情况下,激活民间的力量,让千千万万个社会的小细胞发挥其活力和积极性,就水到渠成地成了社会治理的法宝。所以,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还需“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在实践上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问题融入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之中。”[ ](p105)

不断延伸和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高度、深度,激活民间的力量和积极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它的好处是明显的,“有效的参与体现了一种微妙的特性,这种特性远远超出了建立奖励制度,最关键的因素包括灌输一种参与文化: 一种有关共同管理的合作哲学,真正发扬优点,强调人的价值和集体感,从而形成参与精神”。[ ](p216)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政府的力量比较强大,而民间组织的活力和正能量尚未充分释放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深刻、必要、及时。

激活民间正能量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不占用政府资源的另一种力量,是政府和公民之间进行民生对话的重要桥梁。这样的民间组织,可以是业余爱好者的俱乐部、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致力于推进民权的非盈利组织、为公民提供治安与法律服务的组织,也可以是宗教组织、慈善活动的中介、志愿者的行为组织,还可以是商会、工会、联合会或者专业协会。百花齐放、功能各异的非政府组织代表着公众各种各样的民生诉求,可以代表公众直接或参与社会治理,对热点民生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与政府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互利共进,进行民间运作,进而采取积极措施。

因此,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要精心培养和呵护非政府组织健康成长,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去做一些不适合政府来做的事情,激活民间的创造热情,尊重其首创精神,推广其成功做法,从而达到完善社会治理的目标,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樊建飞,李菩菩.善政: 政府转型必经之路[ J]. 公共管理,2011( 1) .

[2严新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 .

[4]刘金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多重渐进转型 [ 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6) .

[5]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 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 [ J]. 中国行政管理,2007( 10) .

[6]哈拉尔.新资本主义[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钟俊生,男,1965年9月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吴彪,男,1986年10月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4

谢谢主席,各为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今天精彩的辩论,但对方在复杂的现实面前,陷入了迷惘。

迷惘有三,首先,概念模糊,对方辩友混淆了首先与重点的区别。我方认为,大学毕业生择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先,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啊!

其二、对方辩友一味把个人发展理想化,殊不知个人理想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适者生存是古来就有的定律,适应社会需要才能求得生存,取得物质基础,再去发展。

其三、对方辩友缺少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死板认定专长,否定人的可塑性的,否定了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人的潜能无限,综合素质并不限定领域,尤其是大学生这种经过漫长的学习里接受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下面,我将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首先根据社会人才的需要来考虑。当前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因为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思想、就业理念所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好高务远、急功近利使得人才在市场上分布得极不均匀,即就业更应先考虑社会需求!

第二、从实际出发是一种务实精神,也是时代的需要。现在,每年有30%的大学生面临专业设置和职业结构的供需矛盾,要是抱定专长不放,岂不是为突出的供需矛盾雪上加霜吗?面对社会的宽广,如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为什么不到新领域里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第三、社会需要是指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需求。不否定当社会需要与个人专长结合时是完美的双赢,但是这种完美只占到总体的17%左右。基于社会需要的客观现状,我们不得不明智地把社会需要摆在首要位置上,把大学生就业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价值地实现。

第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进步即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只是一厢情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而人的社会价值恰恰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大学生就业须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前提 先求生存后谋发展。满足了社会需求才能就业,才能有能力去发展个人专长。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尤其是本科大学生,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成年人,无业可立,何谈独立生活?何谈长远发展?何谈理想与抱负?何谈回馈社会与亲人?

详细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是什么 篇5

企业的目标和计划在市场和销售层面的战略层次中才会更加明确具体。例如,一项战略计划会包括一些目标,例如,在年底前获得10%的市场份额、第四季度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等。

建立目标的一套标准是SMART原则。依据SMART原则,企业的目标需要具有:

 具体性(specific);

 可衡量性(measurable);

 可实现且有挑战性(achievable,yet challenging);

 现实性(realistic);

 时效性(time-based)。

例如,“增加市场份额”这一目标就不够具体。作为一名经理,你得问自己:市场份额要增加多少?如果目标是提升顾客忠诚度,你就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衡量顾客忠诚。如果以市场份额增加一倍为目标,你就得问自己: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甚至是不是现实的。此外,目标还要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什么时候完成?下个月,明年,还是十年后?

符合SMART原则的目的在激励经理的同时也能激励销售人员。这些目标能使经理们更有责任心。如果没有截止日期和其他细节的限制,经理们也许会在并未完成目标的时候就声称目标已经完成。阶段性目标(milestones),或者说重要的短期目标,能够为企业在完成目标的征途上划定界线。阶段性目标也用来确定企业什么时候偏离了原定计划,从而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一家公司设定了成为市场领导者的目标,虽然现在它还处在第五位,但其阶段性目标也许就包括:到年底在市场上占据第三位;明年上升到第二位;等等。虽然最终目标是成为第一,但阶段性目标能够帮助企业确认自己是否处在通向最终目标的正确轨道上。

随着目标的确立,一项有着详细的行动计划或步骤的战略计划将会制定出来,以实现这些目标。行动计划包括:由谁来负责每一项活动,某项活动在什么时候开始,等等。此时,企业的战略中会涉及销售人员以及销售过程。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6

答: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没有矛盾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么?为什么?

答:不是。理由如下:

①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无差别境界”和“无冲突社会”。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和争端,它要求的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

③有矛盾才有发展,努力解决矛盾,以不激化矛盾为限度,追求和谐与活力的统一,让社会各部分能够协调共同进步,最终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

111313080224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7

关键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康社会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而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全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 社会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简称劳动力) 我国通常认为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为劳动年龄。2006年我国劳动力数量达到峰值, 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目前我国农村有近6亿劳动力, 除部分务农外, 被乡镇企业吸纳1亿左右, 还有1亿多处于流动状态。所有关部门预测, 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650万, 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非常有限, 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

中国加入WTO对于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关税配额、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方面,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竞争。由于中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而且农产品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所占比例过高, 因此,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农产品价格必然下调, 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将直接导致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多地少,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 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 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已经成为解决农村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1.2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1.2.1 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较低

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 特别是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农村。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为5.6亿人, 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为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 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 小学文化程度占31.1%, 初中程度占9.7%, 中专程度占2%, 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1.2.2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人力资本比起来的相对值更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 大学程度城市是农村的18倍, 高中程度城市是农村的4倍, 初中程度城乡基本接近, 小学程度农村大于城市。城市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这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非常不利的, 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 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

1.2.3 农民的技术素质匮乏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采用的是升学模式, 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 即使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程度, 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的需要, 最终多陷入升学无望, 就业无路, 致富无门的窘境。

1.2.4 法制观念淡薄, 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偏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法律的意识仅停留在“法律就是惩治坏人”的水平上。调查中发现, 有80%以上的农民不了解《合同法》、《劳动法》等重要法律的相关内容, 进而影响到农民自身权益的维护, 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进劳务市场等正规职介机构, 宁愿相信“马路招工”。

1.3 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在产生、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 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 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用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据分析,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使得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

2 农村城市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手段,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 农村人口不断由低效益的农业向效益较高的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的过程。人口之所以要向城市集中, 出现城市化, 是因为城市拥有许多优越性。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 更为根本的是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方面的原因是第一位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城市化率的增长幅度并不与之匹配。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受到城市化率偏低的制约。威廉·阿瑟·刘易斯说:由于传统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劳动生产率很低, 其边界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 农民的报酬极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步提高, 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这么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怎样转移 向哪转移, 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人都是到大城市打工, 从事一些手工, 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

城市化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方案。城市化或扩大城市规模, 把农业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有人担心这样会增加城市的多方面压力, 例如:就业压力, 因为现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任务也很艰巨;环境压力, 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人口增加会不会进一步恶化现在的生存环境等等。 事实上,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是必然趋势, 事实上, 它也不会给城市带来更多负面的压力,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交通不便, 没有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 经济上不能支持靠一种技能维持生活的专业人员, 因此, 农村经济多靠自给自足, 非商业和非货币经济成分高。很多消费服务行业需要人口最低集聚规模才能存在, 例如娱乐餐饮业, 短途运输业。服务业在城市化很低的情况下无法发展。加速城市化有助于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有助于解决城乡就业问题。

(2) 城市化还有利于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张、产业结构的升级, 带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农民进城必然会增加城市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从而从总体上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

(3) 城市化就要有步骤地发展城市, 鼓励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加速城市化本身能够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相关产业的扩张, 从而扩大城镇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

(4) 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 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有利于人口统一的管理和社会完整和谐。

目前, 全面建设小康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收入过低, 农民的消费水平更低, 没有购买力, 这造成了内需严重不足, 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 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 减免税费只能治标不治本。在耕地资源有限, 而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农民问题就不能局限在农村。要使农民富裕, 就必须先减少农民数量, 打破城乡壁垒, 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如果几亿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 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产业分工的发展, 从而大大加强全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就业人口将大量增加, 国内市场也因此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随着农民人数的减少, 农村劳动力人均耕种的土地资源增加, 土地可以不被划分为许多小块, 容易进行规模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村的人均收入也将会得到较快提高, 这样才能更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虽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 农村劳动力有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量农民仍局限在农村中谋业, 当前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因素主要有:

3.1 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原因

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偏低, 思想比较狭隘, 信息比较闭塞, 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制约, 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 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3.2 目前很多城市的经济状况还难于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进程, 提高城市化水平。而我国目前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不能满足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3.3 就外部环境而言, 农民外出打工, 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医疗、人身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

农民务工受到不公平对待, 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吃、住条件普遍很差, “非碘”以后一些地方有所改善, 但务工农民担心“羊毛出在羊身上”, 雇主会克扣他们的工资;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有的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具有高危、剧毒性的工作。河南省对本省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 工厂不设职工食堂的占21.4%, 不设澡堂的占39.7%, 不设医疗室的占76.8%, 无娱乐设施的占83.2%, 不予职工提供宿舍的占17.7%。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这主要表现在:

(1) 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

(2) 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

(3) 延长劳动时间, 一般工作都在10~12小时, 有的甚至超过15个小时;

(4) 企业劳动和生活环境差, 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

(5) 没有医疗保障, 甚至没有安全保障。

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项基本措施和建议

4.1 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增加农村的教育投资,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的态势,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 消除文盲和半文盲现象。建立健全多元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其次,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 安排培训内容, 实行定向培训,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深受农村及受教育者本人欢迎的教育模式, 为农村经济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4.2 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扮演合适的角色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全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 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 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而政府往往在有意无意中顺应这种历史潮流。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 (1) 清除各种劳动力转移障碍, (2) 采取措施促进转移。这对我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体:

4.2.1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率, 缩小未来农村人力资源的供应量;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提供政策保护;落实扶持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非农化提供有利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2.2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 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和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 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并督促企业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 国家已有明确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

4.2.3 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领导, 通过政策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小组、工作站, 建立党、团、工会组织等;有关部门要按其职能进行跟踪服务, 包括安排必要的投资、建立信息网络、定期发布信息等, 切实解决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 鼓励各中非政府组织, 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能人大户等,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和帮助, 减少“盲流”, 促进有序流动。

4.3 对农民自身而言, 应从三方面加以努力

4.3.1 破除陈旧观念, 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根据市场要求, 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4.3.2 敢于投资创业, 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 对于有条件的农民, 拿出一笔资金投资创业, 其效益是大大高于靠出力气打工收入的。因此, 有条件的农民可选择创业式转移, 不过投资一定要看准, 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4.3.3 练就一身本领, 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 而这种活收入高, 科技含量也高, 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 锻炼自己, 充实自己。现在各级政府为农民技能培训提供了很多条件, 广大农民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学一门手艺, 练就一身本领。二要有“心计”。就是不盲目外出打工, 外出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去的地方的用工情况, 知道用工方的实情;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 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劳动合同, 发生纠纷时有依据;遇事要多想一想, 有问题向专业机构或政府寻求帮助;要懂得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以此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夏绪梅.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 2004, (12)

[2]孟令国.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4, (1)

[3]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4, (3)

目标细化是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 篇8

【关键字】目标细化 语文课堂 有效性

正文

用通俗的话来说:每位老师在上课前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明白了了这个为题之后才会想办法去教学生,这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它既是教学设计的起源,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所以,一节有效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关键,教学目标能不能落实更重要。这就需要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目标细化”是把总目标、学段目标,先细化为年级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再细化为单元或专题目标,最后细化为课时目标。也就是使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梯度化,这样细化的目的是为了以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保障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是有个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已。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制定了由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10项“总体目标”。至于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册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的目标并没有规定和要求。然而,作为一线的教师是要靠教学一篇篇课文,完成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一篇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来实现阶段目标乃至总目标的。

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在教材中有特定的位置,就是单元模块。课程目标语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这就涉及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这是先决条件。语文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根据,了解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才能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总目标规划,到学段目标落实,再到课时目标的着手,使得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在一节课上应该明确,哪些知识只要“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这一课时要侧重于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怎样去检测,这些都应细化,明确到位。同样的道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道德情感的陶冶等方面的目标,也要有确切的规定。现实的可操作性,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首先,语文老师自己要多元化理解教材,确立课时目标的侧重点。只有仔细研读教材,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深入的感受。如在教学《》一文时,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到“我”和郝副营长的对话,应是这篇文章最精彩,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共鸣之处。在教学目标制定是时,顺理成章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来体会“我”多郝副营长的思念,从而唤起自身的体验。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点自然通过体会对话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语习文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

其次,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目标的确定一生为本,考虑到学生的生长点、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以前、现在、以后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学习的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最后,语文课堂课时目标要切合实际,强调可操作性。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有限的课,语文就老师要做到有效教学,就要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有核心问题,避免目标过于分散,收不住学生,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解决好一两个核心问题。只有这个样做,才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9

纽扣产业发展之所以无法集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的种类太过繁多,各地的原料价格的不同加上技术条件的不同,导致纽扣看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

种类繁多虽然是纽扣优势之一,但是更多的局限了纽扣行业的发展。繁多的种类导致纽扣单品技术无法做到突破,无法将纽扣发展成一个特色系列品牌,做的杂,做的乱是目前纽扣发展最应该改善的地方。无法从大批量代生产做到企业的品牌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目前的纽扣制造业在平稳中发展,但行业内部的发展仍旧不平衡,最明显的就是大企业、大公司往往占据行业主导角色,中小企业仍旧不能取代大企业,大订单的承接主要还是依靠大企业,中小企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电商时代。进入电商时代后,生产商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等待销售人员出外寻找商机,而必须依赖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特色道路,摆脱以前接单后制作的习惯,主动出击,将自身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在网络上,主动寻求网络商机,摆脱以往被动的局面。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0%,提供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贡献国内生产总值约60%,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速减缓、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增加、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必须实施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找寻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自己最主要的发展几点,不能为了所谓的做的全而放弃寻找自己企业的重心。必须知道本身企业最主攻的方面进行研究发展,成立专业的纽扣特色品牌。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篇10

参加张掖市初中优质政治课比赛教学反思

张掖一中

张天满

这次我参加了张掖市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题,防微杜渐。通过此次优质课比赛,我反思如下。

思品课课堂教学实践是发挥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过程应突出体验性、情感性、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突出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教学目标应达到课堂“四个维度”的定性要求,“力求科学性以求真,浸透思想性以求善,追求艺术性以求美,讲究有用性以求实”,在知识目标的解读与呈现时务求科学性,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是一门人文科学,而非“王婆卖瓜”,自圆其说,力求引导学生追求真知;在能力目标的培养和习得时务求有用性,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联系理论”,并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实用;让学生关注社会、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引导学生做品质高尚的文明人、知识厚博的现代人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而在课堂的结构和实践过程中则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性,我大胆借鉴大众传媒中一些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流行艺术的一些时尚元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表现力,以求真、求善、求实、求美的课堂实践。

在教学中,由于本节教学内容较少,课本主题内容只有不到200

字:“认识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围绕这一主题任务,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恶,知道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即筛查小恶。

2.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即扼杀小恶。

3.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和生活态度。即提升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把这个教学目标形象地比喻为电脑的“杀毒软件”,并设置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步,让学生查找自己及同学身上从在不良行为。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青少年中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把小错小恶、违法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第三步,通过续写故事,明辨是非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存在于人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才是最危险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相一致,紧紧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本次教学比武活动,我认识到那种为活动而设计活动,为制造合作探究的假象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花里胡哨,音乐、视频、小品、辩论各种手段齐上阵,课堂热闹非凡,学生顾此失彼,真真实现了多少教学目标,多少活动设计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高效课堂又从何谈起。真真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课堂。

这次教学比武活动也使我认识到,一堂优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还应该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群体中每一个教师的批评和建议中都蕴含着思想的火花,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批判的拿来为我所用,为自己的教学添加许多鲜活而有用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师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使我们的教学更上新的台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老师的新要求。

近现代和当代书画是首选目标 篇11

50万收藏的命题应该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人制定不同的收藏策略,例如有人就想花50万买入一件作品,这样他就有可能在市场低迷的时候用50万买一张名头比较大、画得也比较精的作品,但如果在购买之前“走眼”的话,那就是全军覆没,而有些人喜欢分散风险,他希望以单价5万元一张收入10张作品,有的人甚更想1万元一张收入50张作品,所以这还是看每个人的收藏偏好和投资理念,有的人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如果仅仅考虑分散风险的话,可能收藏者花几万元买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虽然这样的收藏者认为自己“东方不亮西方亮”,认为还是分散风险的做法比较好,但是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收藏者买到的多件作品可能都是平平淡淡的作品。如果收藏金额限定于50万,我倾向子只买一件作品,而50万在当前的市场中寻找精品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收藏者非常用功,能够在市场中发掘新的作品。

古畫收藏要具备专业知识

古代畫画对于一个收藏新手来说,我认为是不适合的,中国畫画文化的千年文化积累不是一个新人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尤其是其中真真假假的问题,而且50万元在古代畫画领域只能买一个大“假活儿”或者买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名气的小画家作品,这样的艺术品放在那里五年十年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收益。所以我认为收藏古代畫画的槛最起码在两百万到五百万之间,而让投资新手花精力去查找出版著录,寻找一些没有被人们关注到的作品,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古畫画的收藏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成功的范例,我的一个朋友8年前花80万买了一张古画,当然他在当时也是有意识去买的,他查询了出版和著录,画上也有名人题跋。8年前80万也是很大的资金数目,如果他现在拿出来价格至少是800万,相当于一年一倍多的收益,这也是一种投资方式。还可以80万多买几张程十发作品,到现在也升值很多。另外例如扇面收藏,我认为扇面也是目前很好的一个项目,但是好的扇面都要到明或者明以前,此项收藏的难度就是鉴定,这其中的真真假假你搞不清楚,另外古代画家的地位也不好掌握,例如明代的每个画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不一样,这个画家今后的走向你都要了解,不是说随便买一张价格就能涨起来,就能增值保值,这个是不一定的,买错了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是我进行50万收藏就不会轻易动手。现在艺术品市场出现调整,市场的信心不足,而我自己会做功课,查询一些出版著录并找到别人找不到的东西,那么我可以在这个市场中用50万拿到一张比较像样的好画,但如果是新人的话,他在鉴定和欣赏上的积累欠缺,让他完成我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收藏者要有自己的收藏信念和眼力,这两个方面是需要你在这个行当里不停地跌打滚爬才能积累起来,如果手里有几十万的资金,我认为介入古画收藏是比较困难的,一百万还差不多。

近现代畫画:可选别致的小名家精品

通过最近正在举行的秋季艺术品拍卖来看,畫画市场中的精品并没有出现价格下滑的现象,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以前市场的作品数量太大了,价格也太高,现在大部分都在下跌,这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的经典作品价格没有下跌,所以将来的市场路线依然是精品路线。这次的市场调整使人们更加确立了精品收藏的路线,畫画领域的收藏大家刘益谦先生当年购买的艺术精品,即使现在市场不向好,他的藏品仍然是五倍十倍的收益。所以说我认为这次秋拍的市场调整给我的感觉是经典作品以后还会更贵,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页》这次2.3亿成交,是在国内企业现金流窘迫,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夕、经济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整体认境发竺变化,那傅抱石这件作品拍到4~5亿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买傅抱石这件作品的人是非常有魄刀和远见的收藏家,是这次调整中最成功的一位买家。

当然这些作品不是资金量小的人能买的,但是这位买家是真正选定了这么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在我们很多行家和收藏家看来是傅抱石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中排名第二的一件作品,人民大会堂1江山如此多娇2为第一,嘉德11年前曾经拍过的1丽人行2为第二,然后就是这件1毛泽东诗意册页2。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这些行家可能就会浓缩资金,将以前可能买十张作品的钱用采购买一张作品,将来市场中的一般艺术品的涨幅也不会很大,如果有50万元资金没有买经典作品,再过几年仍然价值50万,这些听听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还是要多做功课。

50万收藏近现代还是可行的,收藏者可以考虑买一些近现代小名家的精品,在最近的拍卖中有一位叫胡也佛的艺术家,作为近现代畫画界中的小名头,他的作品价格在10年前并不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内对于他的作品的认知越来越多,他画的“仕女”非常妖艳并在市场中引起了共鸣,因为其他很多画家并没有如此画过仕女题材,他的特別和个性就是非常值得收藏者关注的。“近现代小名家精品”——就是名气不大但是能吸引人的作品和艺术家,这肯定是将来收藏的一个题材,越特别越好,以前上海的一个行家就曾经花40万买过一张胡也佛的作品,后来在拍卖场上拍出100多万,而之后的买家后来以400万的价格易手,小名家精品可以成为近现代收藏的一个主题。

另外海派的小名家精品也是收藏的一个主题,现在海派涨幅不大,我认为还是有机会,涨幅不大说明抗跌性很强,如果将来引起新的基金和投资组合的关注,那收藏的收益还是很巨大的。

寻找当代画家中的下一个巨匠

十年前中国当代畫画的行情还比较低,我记得当时一张程十发作品的价格在10~50万之间,而一张何家英的作品价格在3~5万之间,但是现在的行情却也比较有趣,如今一张何家英的作品已经可以买到10张程十发的作品。所以我们认为关注一下当代畫画和油画也是很不错的选择,50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美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或者获得过历次美展大奖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就像何家英,随着对他的认识的发展,其作品行情还是继续上涨。

当然,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对新的投资项目有所了解,就像投资房地产和股票一样,都要对其先期进行调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努力,没有问一些行家朋友的意见肯定是不可以的,刚才我举到的艺术家的例子就是说明,要分析所选定的艺术家将来在美术史上可能占据的地位,是否是继李可染、黄冑等前辈艺术家之后,在某一领域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突破的艺术家,如果哪一个投资人找对了投资方向,那他就有可能在将来获得丰厚的收益。

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全国每年的新涌现出来的艺术家有千千万万,这就需要新进入的收藏家先去学习,形成自己的收藏理念,然后再去入手收藏。50万的收藏体系建立,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收藏策略,这个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另外有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并和艺术家成为真正的朋友,很多山东的收藏家就是采取这样的收藏方式,这就规避了真伪的问题,降低了自己的风险。而说到具体的艺术家,我认为现在很多京津沪地区的艺术家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例如何家英、贾又福、杨明义等等,还有就是刚才说到的美院优秀毕业生和美展获奖艺术家。

上一篇:日常各项费用报销制度下一篇:赤峰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内部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