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精选8篇)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1
随着各大省份陆续开始进行新高考改革,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关注新高考政策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2021新高考政策主要内容_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2021新高考政策主要内容
1、不再区分文理科
原高考生只能选择文科或理科参与高考在2021年新高考政策下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需要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另外在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任意选择三科参加等级性考试。
2、高考总分计算方式改变
原高考是由语数外+综合(文理)构成,在2021年高考新政策下依旧是由语数外+自选3科构成。
自选三科不再评分而是按A、B、C、D、E五个等级进行划分,E等级为不合格。以参考人数和卷面得分为依据,原则上等级A的.比例为15%,等级B的比例为30%,等级C的比例为30%,等级D和等级E比例共为25%其中等级E比例不超过5%。
3、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
原高考外语科目仅可以考一次,现新高考政策下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外语考试第一次考试安排在6月,另一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时间安排;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
4、合格性考试
原高考生需要参加会考,现新高考政策下改为合格性高考。合格性高考将不再评分,按合格与不合格呈现。
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考试时间:高一至高三每年6月和12月可以随学随考随清,可以多次参考。
5、综合素质评价
原高考生录取按分数、排名进行投档录取,现新高考政策下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2021新高考志愿填报热门问答1、2021年高考,全国有哪几个省市实行了新高考改革?
答:第一批:上海、浙江
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第三批:湖南、湖北、广东、江苏、辽宁、河北、重庆、福建
2、全国新高考省份分别采取哪种志愿填报模式?
答:【院校+专业组】模式: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上海、海南、天津、北京
【专业(类)+院校】模式:河北、辽宁、重庆、浙江、山东
3、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变化有哪些?
答:志愿填报的单位不同,招生计划编制模式不同,投档分数线及志愿填报数量不同。
4、新高考改革下,志愿填报有哪些规则是必须要了解的?
答:本省录取批次的划分、志愿填报方式、志愿填报梳理、投档方式、平行志愿、顺序志愿等。
5、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和往年参考数据都在哪查询?
答:主要有三种途径:(1)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各省教育考试院网站;(3)各高校官方网站相关招生栏目。(4)自主选拔在线微信(ID:zizzsw)平台。
6、一分一段表公布后,如何划定志愿范围?
答:新高考考生可提前遵从“基于往年录取数据进行院校选择”和“基于考生选科选择能够报考的专业”两个原则,按顺序划定志愿范围。
7、新高考志愿填报对高中生有哪些要求?
答:与现在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相比,主要优势是扩大学生选择权,提高志愿满意度和满足率,但是同时也要求考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明确方向,从选科开始就需要考虑未来的专业及职业发展规划。
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
第一,牢记志愿填报时间节点。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各省各批次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已经确定和公布,考生和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并牢记在心。
第二,做好志愿填报准备工作。填报志愿是一个选择性难题,考生和家长往往四处咨询、举棋不定,花费较多时间,留给填报的时间往往不足。因此,成绩公布之后、正式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登录网报平台,仔细阅读填报说明,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同时,还可进行试填报,在各批次截止时间之前,填报的志愿都可进行修改。
第三,做好填报时间的提前准备。现在的志愿填报都是由考本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填报,而网络系统必须依托于电脑、电源、互联网等做为支撑。如果填报志愿的时间离截止时间过于接近,这期间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停电、断网或者电脑故障,连应急补救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工作, 但总体而言进展缓慢, 事业的单位的改革远远滞后于机关和企业单位的改革。2000年,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见》, 在确定改革总体目标和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的背景下, 开始了我国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阶段。
一、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 (1978年-1987年) 、实施拓宽 (1988年-1992年) 、逐步深入 (1993年-1998年) 、深化完善 (2000年至今) 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恢复与探索, 这一阶段主要是顺应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恢复职称评审、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 对聘用制进行初步探索。实施拓宽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 扩大事业单位管理的自主权, 对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试行了各种形式的聘用制度。
深化完善阶段,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阶段。
1999年, 原人事部又在天津召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 初步确定了改革的目标任务, 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2000年, 党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把推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此后, 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见》,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 对改革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2002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针对各地各部门在试行聘用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制定了试行聘用制度的政策解释和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待遇处理意见。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开始建立, 标志着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2004年, 全国试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36%, 2009年逐步增加到80%, 到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2003年, 中央召开了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2005年11月, 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开始推行公开招聘。
2006年, 原人事、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实施办法。
2006年10月, 原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2008年3月, 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资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并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2009年9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并从2010年起, 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
2011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2年4月16日全文发布, 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 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这是新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1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发布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9个配套文件。
2014年2月26日, 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并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和培训、奖励和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约束和说明。
二、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主要内容
(一) 实行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 事业单位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一体化的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基本上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 这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 适用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原始的人事制度逐渐体现出其缺乏科学分类管理的问题, 并不能够体现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也无法反映各类事业单位不同岗位人员的性质与特点, 这严重阻碍了单位活力的激发和释放, 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大, 类型多, 涉及的领域广。只有根据不同事业单位和其工作人员的性质、职能和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类推进改革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的人事政策才会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将实行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和前提, 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对事业单位实行的分类管理主要是从单位性质和职能上, 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划分和改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 转为行政机构的, 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改制转企,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社会力量举办的事业单位,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人事政策上与国家举办的同类机构一视同仁。
(二) 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实施岗位管理制度
聘用合同制度就是一种以合同形式对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基本的人事关系进行确定的用人制度。聘用合同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其主要的制度目标就是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 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而聘用制的基本制度目标, 只有通过岗位管理这一途径和手段才能加以实现和完成。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岗位管理是推行聘用制的内在要求, 岗位管理是聘用制的深化和具体化, 二者共同体现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 推动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把事业单位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 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大的转变。通过确立双方平等人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有利于调动单位与人员两个方面积极性。一方面, 通过自主应聘, 按聘用合同履行职责和享有待遇, 落实了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在人员的岗位聘用、薪酬、考核、奖惩、争议处理等反面, 也发挥了有据可依的作用。
要保证聘用合同制度的有效性就要将以“事”为核心的岗位管理作为该制度制定的基础。岗位设置管理将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 并将每一类岗位分为若干等级, 实行科学统筹的最高级别控制和结构比例调控, 形成动态管理。各单位在此基础上按需设岗, 并对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任职能力制定具体的要求, 核定岗位薪酬待遇, 通过按岗考核、以岗定酬、按岗培训, 实现岗位管理的全面入轨。
(三) 落实和规范公开招聘制度
落实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健全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拓宽了事业单位人员选拔渠道, 搭建了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 扩大了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通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能力和水平, 增强单位活力, 提升事业单位自身竞争力。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要是针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 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是建立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 在各单位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情况下自主设置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 进而针对岗位要就开展公开招聘工作。
(四) 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
人事管理法制化是社会主义人事管理的本质要求, 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人事管理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可依。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 从人事管理上来看, 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 颁布了公务员法、领导班子选拔任用条例, 对企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等, 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虽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改革步伐相对缓慢, 但2014年5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正式颁布, 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成果的法制化。
《条例》基本涵盖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 系统的规定了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管理、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人员退休、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条例》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 为建立聚集人才体制机制, 是未来完善和出台一系列配套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指导性文件。
三、小结
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目标任务, 是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下, 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 以转换用人机制, 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 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科学化、法制化。通过改革,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等.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王秀珍, 候甦予.探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四大重点[J].财经界, 2014 (21) .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3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内容;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在我国供给需求严重不平衡,且投资、出口、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属于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迎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它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收入分配、税收、补贴、国债等手段对我国经济发展运行实施调节,是我国政府实施反经济周期调节,平衡经济无序波动的关键工具,同样也是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确保社会公平与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手段一直担任着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合理缩小分配差距,以扩大社会范围内的消费需求,进而以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以下主要介绍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与其作用。
一、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其思路较为新颖,着眼于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并重视民生,以长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着手,以保障经济增长作为目的,以促进消费作为其主要目标,以搞活经济市场为其重要方向,统筹内外。且其政策实施的力度较大,各项税费减免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及居民的税收负担。将预算、税收、补贴、投资等全面性的财政工具作为依托,来实施综合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首先,扩大政府对公共投资的支出,并着力于重点建设,同时强化国债的发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已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国债超过3700亿人民币,至21世纪初期,共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约9100亿。公共资金支出的主要范围包括农林水利建设、城市交通通信建设、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其次,迅速推进、落实税费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综合税费改革的政策,优化税制,尽可能减轻各企业及居民的税收负担,并扩大企业的投资、强化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为推进贸易出口,吸引广大外资,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国家分批提高了纺织、机械、煤炭等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强化了免税、抵税、退税等积极的税收管理条例的执行强度,鼓励外商投资项目的建设,并对房产建设企业予以营业税、地税等方面的减免。第三,提高社会基本收入,提升社会范围内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以从根本上扩大消费需求,缩小收入差距,稳定收入分配的格局。并在收入结构中提升其劳动报酬的分配比例,以此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媒介,增强社会财务补助的規模,以低收入者作为重点补助对象。第四,强化“三农”及民生支出,进一步落实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以稳定民生,改善经济结构,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的配置,最大限度缩减行政的成本。第五,鼓励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着力于调整社会范围内各企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其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深化环保型财政支出,并进一步稳定推行资源有偿制度,以保护生态环境,促成企业科技创新,深化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促成社会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分析
(一)拉动经济增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增发国债1000亿,用于社会范围内的基本投资与建设,针对技术改造的投资对比前段时期增加超过500亿,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经济增长点增加了约1.5%,同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增加,为19.4%。同时国家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保障建设的费用支出,在国有企业员工的再就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准备、城市居民低保等方面的支出超过150亿,促进我国国民增加约0.23个百分点。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恰当提升出口退税税率,同样对我国GDP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具体方向转变为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将超过60%的国债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约1.7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8%,对比上年显著提升。直到2010年,为保证财政政策的灵活性,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拟安排财政赤字约10500亿,代发地方债券2000亿,将其纳入地方预算,并强化政府内部的约束力,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2011年,我国财政部门支出123亿,用于新农保的试点建设中,将农保覆盖区域扩大到60%,奠定了居民社会保障的有力基础,并于同年4月份,将超额累积税率修改为7级,减轻了中低层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刺激了消费。同时强化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补助,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维护了广大居民的权益。并于2011年10月初步决定于2012年初在部分对应性地区展开深化增值税制度的改革试点,并于同年8月将服务行业与运输行业的营业税实施税费改征,于2013年2月联合发改委员会、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意见,进一步完善积极税收政策的辐射范围,保障社会群体的基本利益,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了内需,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2009年,中央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建设支出达到7253亿,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并不断完善与落实农业的补贴制度,以政策作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源转向农村,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时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总之,我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缩小了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并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经济增长滞缓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强化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降低失业率,提升就业率,同时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13年我国通过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多贡献,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运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形势依然较为复杂。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涨速度及工业附加值的具体数据表现而言,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赖于内需的拉动。同时居民消费秩序基本持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确保了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缓解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热,物价涨幅迅速、内需不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基础性的建设投资,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支持方面有了显著的表现,在推动社会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及升级等方面有很明显的作用。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准备。
(四)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008年,为抵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部分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立即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基本政策,总投资约40000亿,强化民生工程、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对资源短缺行业及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例如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给予西部投资税率优惠、投资武广高铁建设等。随着当前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的迅速加剧,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范围内的总需求与总供給,达到供需的基本平衡,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及国际收支的平衡。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2008年末开始,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抵制经济下滑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在我国经济增加以高能耗、高环境污染为前提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我国政府推行了科技扶持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伴随着当前房地产泡沫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的社会背景,我国政府强化了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补助,同时为应对物价的无序上涨,实施了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另外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建设,我国政府也实施了相关财政扶持的政策,在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刘国艳,王元,王蕴,等.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01).
[2]刘洁.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商品与质量,2011(05).
[3]苏丹.税收优惠与金融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李秀昆.200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评价及比较[J].投资研究,2012(11).
[5]包萍.基于M—F模型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刘满平.中国宏观调控系统运行、转换与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储德银.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4
11月30日,中关村创新平台举办中关村人才特区有关扶持政策办理流程新闻发布会暨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首批入住企业意向签约仪式,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特区有关扶持政策办理流程,明确了具体受理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北京市相关部门整体联动,资源整合,加快推动落实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兼职、落户、住房、配偶等各项具体支持政策,全面落实人才特区的建设任务。中组部已于日前明确批复,总体同意各项政策办理流程。
人才特区各项扶持政策的启动实施,是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统筹中央和北京市各类创新资源和发展要素,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提高人才特区的高端人才聚集度,不断打开人才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傅华指出,人才特区《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率先在全国搭建了跨层次、跨部门的联合会议和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资源集中、信息共享、流程明确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他强调,人才特区各项扶持政策办理流程公开发布后,市相关部门要在《若干意见》的指导下整体联动,高度重视资源整合,进一步细化、完善实施具体扶持政策的长效机制,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此外,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北京科技大学三方共同建设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也于会上举行首批企业入驻意向签约仪式,10家企业正式签约。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通过有效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积极打造中关村人才特区创新新地标。
中央、北京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及示范区一区十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代表、签约企业、高层次人才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附件:
人才特区有关扶持政策办理流程及主要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北京市相关部门整体联动,加快推动各项具体支持政策的落实,具体如下:
一、财政扶持政策。对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由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给予支持。具体办理流程:由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汇总优秀回国创业人才支持名单,并征集财政扶持项目需求,报平台产业项目办公室筛选、论证,建立项目储备库,并进行分类推荐申报。对于符合“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支持标准的项目,报中关村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审批同意后予以支持;对于符合部市会商项目要求的项目,按照部市会商工作流程申报审批,获批后予以支持。
二、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奖励,技术人员一次性缴纳税款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具体办理流程:享受该政策的企业在股权奖励发生的次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相关材料;在股权奖励发生的次年3月31日前,填写《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股权奖励个人变化情况表》,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三、人才培养与兼职两项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是指,支持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科研机构聘任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具备条件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由高层次人才创办的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办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在重点领域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兼职政策是指,面向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协调推动教师、研究人员到人才特区创办企业或到相关企业兼职,允许其在项目转化周期内,个人身份和职称保持不变,享受股权激励政策;支持人才特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试点方案:由市教委协调推动央属、市属高校聘任中关村企业高端人才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客座教授,支持高校教师到人才特区创办企业或在企业技术入股;由市科委协调推动市属科研单位、相关新型科研机构聘任中关村企业高端人才兼职开展科研工作,支持科研人员到人才特区创办企业或在企业技术入股;由市人力社保局组织中关村重点科技型企业申报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具备条件的园区申请设立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
四、居留与出入境政策。市公安局会同市人力社保局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尚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高层次人才及其随迁配偶、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需要多次临时出入境的,为其办理2至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居留许可或多次往返签证。具体办理流程:由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综合服务部、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分别汇总高层次人才名单及签证办理需求,向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报送有关材料,由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手续。
五、落户与国籍变更政策。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会同中关村管委会,面向人才特区具有中国国籍、愿意落户北京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其户籍所在地的限制,直接办理落户手续;如海外高层次人才愿意放弃外国国籍、申请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为其优先办理入籍手续。具体办理流程:由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综合服务部、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分别汇总高层次人才名单及落户、国籍变更需求,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符合落户条件的,报市人力社保局审批;符合国籍变更条件的,报市公安局审批。获批准进京落户的,由高层次人才本人持《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到入户所在地的公安分局办理户籍准迁手续;获批准变更国籍的,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办理入籍手续。
六、进口税收政策。对于符合现行政策规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研、教学物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具体办理流程:由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分别汇总高层次人才需求,并为其开具办理科研教学用品或自用物品减免税登记表。科研教学用品,在中关村海关专门窗口办理减免税审批手续;自用物品,可以自行选择在属地海关或到中关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七、医疗政策。人才特区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凭相应的高层次人才有效证件,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具体办理流程:由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综合服务部、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分别汇总高层次人才名单,整理《方便医疗登记表》,报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将名单及登记表转发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开设高层次人才就诊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持本人有效证件即可选择任一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八、住房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赁住房。具体办理流程:由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综合服务部、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分别汇总高层次人才名单及住房需求数量,报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协调有关区县、产业园区提供人才租赁住房房源,并将房源位置、数量、户型等情况汇总后,反馈至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由其安排符合条件的人才入住;住房期满,人才向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退房,并报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由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向有关区县、产业园区交还房源。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5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人大通过。这部施行了16年的刑诉法,完成了第二次“大修”,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指导思想方面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二是坚持统筹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三是坚持着力解决在惩治犯罪与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刑诉法修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际,有很多亮点和创新之处,是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发展和健全完善。这次修改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
本次刑诉法修改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刑事诉讼法总则,并在多项具体规定和制度完善中加以贯彻和体现。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刑事诉讼活动是国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其诉讼过程与诉讼结果均与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息息相关。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坚持统筹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为此,本次刑诉法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第2条,既有利于彰显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
本次刑诉法修改在很多具体诉讼制度和程序规定中都注意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例如,在完善证据制度中,明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中,完善了逮捕条件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强调检察机关在批准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在完善辩护制度中,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完善辩护律师会见和阅卷的程序,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在完善侦查程序中,完善了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在完善审判程序中,明确第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规范发回重审制度;在完善执行程序中,增加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增设的特别程序中,设置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等。
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程序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辩护权的重要制度。新刑事诉讼法重点完善了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和作用的规定。
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均享有辩护权,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这意味着在侦查阶段,律师的身份由“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转为“辩护人”。
犯罪嫌疑人可在侦查阶段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这实质上是把过去法律上规定的审查起诉中在检察院阶段能请辩护人,推进到在侦查阶段也可请,加强了被告人、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增强辩控双方的对抗性,为律师在诉讼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根据。
同时增加一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
这样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法律地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律师的作用。
二、修改完善了律师会见阅卷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修充分吸收了《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完善了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加强了对律师依法履行职责的保障。
新刑事诉讼法吸收律师法的有关内容,并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这就解决了刑诉法与律师法的衔接问题,保证了法律和司法的统一,同时,也解决了侦查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把律师会见要经过批准的案件只限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和特别重大的贿赂犯罪这3种案件上,用列举方式明确了律师会见当事人需批准的情况,增强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修改有助于公安、检察机关调整和转换侦查重点,变“由供到证”为“由证到供”,提高侦破水平。新刑事诉讼法吸收律师法的有关内容,规定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修订后的律师法扩大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阅卷的范围。
这些规定有利于解决刑事诉讼中律师所面临的会见犯罪嫌疑人难、查阅案卷材料难、收集调取证据难“三难”问题。
四、改革侦查程序,健全强制措施
(一)侦查措施等规定
本次刑诉法修改,着重完善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必要的侦查措施,同时强化对侦查措施的规范和监督,防止滥用。其主要内容为:根据侦查取证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规定了口头传唤犯罪嫌疑人的程序,适当延长了特别重大复杂案件传唤、拘传的时间,增加规定了询问证人的地点,完善人身检查的程序,在查询、冻结的范围中增加规定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并根据侦查犯罪的实际需要,增加了严格规范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一是规定了采取技术侦查技术的情况和严格适用程序,二是规定为秘密侦查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是明确控制下交付手段的规定。
这些规定,为司法机关准确、及时惩治犯罪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注意了防止有关侦查措施的滥用。
(二)关于强制措施的修改
强制措施对于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刑诉法修改重点完善了逮捕、监视居住的条件和程序,以及采取强制措施后通知家属的规定。关于逮捕的规定。
针对司法实践中对逮捕条件理解不一致的问题,本次刑诉法修改将刑诉法关于逮捕条件中“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规定细化为以下情形:可能实施新的犯罪;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企图自杀或者逃跑。为保证检察院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防止错误逮捕,本次刑诉法修改增加规定了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和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程序,以及在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的程序。
这些修改有利于执法机关准确掌握逮捕条件,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发挥逮捕措施在惩治犯罪中的作用,也有利于防止错误逮捕,强化人民检察院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的关押,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
本次刑诉法修改还将监视居住定位于减少羁押的替代措施,规定了与取保候审不同的适用条件,增加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方式,并明确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3、严格限制不通知家属
综合考虑惩治犯罪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需要,有必要对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作出严格限制。为此,新刑诉法明确规定,采取逮捕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或者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家属。同时,缩小了拘留后因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范围,仅限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并规定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这些修改综合考虑了惩治犯罪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需要,对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况作出严格限制,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三)强化了对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
为了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新刑事诉讼法强化了对侦查措施的监督。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一)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
(二)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的;
(三)对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
(四)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不解除的;
(五)贪污、挪用、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对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五、证据制度
(一)修正了证据的概念和证据种类
一是将刑事证据的概念由原来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修改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二是将原来七种法定证据修改为八种以上;三是增加了“电子数据”这一新的证据形式;四是增加了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五是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
(二)明确了刑事证明标准
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了认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满足的条件: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且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标准首次出现。这个标准要求对犯罪事实的存在和犯罪行为的认定达到确定无疑、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从正面(肯定)的角度要做到内心确信无疑,从反面(否定)的角度要做到排除合理怀疑得出唯一结论。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把握这个标准:
1、突出强调合理的怀疑。
2、强调排除有正当理由的怀疑,而非任意妄想的怀疑。
3、要求确信指控的犯罪事实存在。
4、不要求达到绝对确信的程度,不要求百分之百的确定无疑。
这一修改,有利于公检法机关在办案中准确把握证明标准,正确办理案件,防止错案发生。
(三)增加了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和“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
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对于保证案件质量,正确定罪量刑具有关键作用。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补充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和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同时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物证、书证,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针对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行为多发生于将犯罪嫌疑人送交看守所之前的情况,本次刑诉法修改明确规定,在拘留、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增加规定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并规定对讯问过程实行录音录像的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并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程序。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新刑诉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是很大的进步。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
原刑诉法因没有明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足以阻止有的司法人员受破案压力或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由此造成了一些冤错案件,社会反映强烈,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新刑诉法修改,明确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要求处理好物证和口供的关系,可能改变完全依赖口供而忽视物证来定罪的倾向。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的情形的发生,减少冤假错案。
(四)规范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而不出庭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审判的公正性,需要进一步予以具体的规范。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的, 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同时,规定强制出庭制度,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证人没有正当理由逃避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考虑到强制配偶、父母、子女在法庭上对被告人进行指证,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因此,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新刑事诉讼法还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司法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在实践中,对证人、鉴定人的保护,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打击报复行为追究责任来实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一些严重犯罪案件中证人、鉴定人的保护力度。为此,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增加规定,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到证人所在单位、住所或者证人提出的地点进行。
上述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一些严重犯罪案件中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对于打击犯罪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现行刑诉法缺乏有效的证人保护机制,导致证人出庭率低,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的调查和开展。如果大多数人为避免高风险代价而“失语”,会对诉讼中的证据制度产生冲击,进而危及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新刑诉法从法律层面给予证人特殊保护,打消出庭证人的种种顾虑,提高证人出庭率,能有效化解证人出庭难的问题。
六、扩大了法律援助适用范围
为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法律援助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范围。
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聋、哑、盲人的,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应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而新刑事诉讼法完善了法律援助的规定,首先,将法律援助的范围扩大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要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第二,提前了法律援助的适用时间。现行法律规定,法律援助只发生在审判阶段,只适用于具有法定情形的被告人。伴随着立法允许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本次刑诉法修改同时将法律援助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明确当犯罪嫌疑人具有法律规定适用法律援助的各项情形时,有权得到法律援助。第三,明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一样,均有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法律援助对象提供辩护的义务和责任。
这项规定将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这些修改为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其他权利,发挥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根据。
七、健全审判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一)适当调整了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为更好地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实行案件的繁简分流,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区别案件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一是明确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排除适用的范围。新刑事诉讼法将简易程序审判的案件范围修改为: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候,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还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简易程序: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
二是赋予被告人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更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有利于庭审程序的顺利进行。三是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将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刑事诉讼法对于简易程序的修改,有利于更合理的利用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二)修改完善了二审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同时,对发回重审作出限制性规定。
对于第二审程序,为保证案件的公正处理,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二审开庭的案件范围,增加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同时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的,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为避免反复发回重审,新刑事诉讼法完善发回重审制度,增加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这一规定有利于解决重复发回重审造成当事人羁押期限延长,侵犯当事人权利,使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不加刑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实践中存在通过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由下级人民法院在重审中加刑,规避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情况,为此,新刑事诉讼法对发回重审不得加重刑罚作出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实,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的以外,原审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被告人行使上诉权。
专家认为,这些修改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审判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完善了审判程序,使审判制度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这对于推进司法公正,保证案件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本次刑诉法修改对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作了补充修改,主要是增加规定: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
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保证被害人及时得到赔偿,具有重要作用。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为体现适用死刑的慎重,保证死刑复核案件质量,加强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本次刑诉法修改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者予以改判。同时增加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在复核死刑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从立法规定上看,死刑复核程序过去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带有一定行政化色彩,缺乏公开性、透明性,本次刑诉法的修改,有利于保证这类案件的质量,避免错杀,落实“少杀、慎杀”的原则,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体现了国家对适用死刑的慎重,为进一步保证死刑复核案件质量,加强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提供了保障。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补充完善
本次刑诉法修改对现行审判监督程序作了必要的修改补充,主要涉及对申诉案件决定重审的条件,指令原审法院以外的法院审理,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再审案件强制措施的决定,原判决、裁定的中止执行等内容。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裁定予以纠正,有利于确保案件质量,维护司法公正。
八、增加规定了特别程序
(一)“少年犯罪”专列程序
新刑诉法专门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对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均设计了特别程序。设置了附条件不起诉应用于未成年人制度和对未成年犯罪的犯罪记录设置封存制度,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一面。还规定,对犯罪比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除法律规定外,除司法机关办案外一律不可查询。
由于未成年人罪犯一般主观恶性小,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且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极易回归社会,这就要求社会要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提供宽松的环境和继续发展的空间。“罪犯”的称呼在未成年罪犯的改造过程中,时常会成为他们心中的阴影,使未成年罪犯重新入学、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对未成年犯罪的犯罪记录设置封存制度,这对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有着积极作用。
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程序设计上给予特别关注,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刑事诉讼的规定,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提供了程序保障。
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新刑诉法增加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应当提供与犯罪事实、违法所得相关的证据材料,并列明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及查封、扣押、冻结的情况。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
这一程序的设置,有利于严厉惩治腐败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挽回国家损失,消除犯罪的经济条件,并与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有关反恐怖问题的决议的要求相衔接。对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了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为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新刑诉法在此基础上增加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直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同时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还在审理程序中设置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程序。规定,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新刑诉法关于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规定,一方面保护了被害人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充分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利。
(四)规定了刑事和解程序
新刑诉法将“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的犯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一些过失性犯罪”,列入特定范围公诉案件的和解程序。修正案草案规定的适用范围很窄,比较严格,而且必须出于双方自愿。这个制度入法可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被害人权利的实现。
此外,刑事和解能保证被害人获得加害人给予的及时有效赔偿,这个制度入法可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同时,鼓励犯罪人道歉赔偿,可以更好地保障被害人权益,使其得到更多赔偿。这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九、完善了刑罚执行程序
刑罚执行程序是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规范。新刑事诉讼法重点完善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强化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
严格规范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是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监狱外执行刑罚的制度。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严格规范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批准和及时收监的程序,为防止罪犯利用这一制度逃避刑罚,并增加规定: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上述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执行程序,有利于规范执法,防止罪犯利用这一制度逃避刑罚,从而严格这一程序的执行。同时,将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扩大到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中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也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
强化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监狱、看守所提出减刑、假释建议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这一修改强化了检察机关对于刑罚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职责,有利于执行机关严格执法。
结语:
《刑事诉讼法》以惩罚犯罪和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为目的,不仅涉及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更关系到公民基本人权如自由、荣誉、财产甚至生命等重大权益。
修改刑事诉讼法是进一步加强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需要。当前,在惩罚犯罪工作中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增强,对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公民权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篇6
1.1财务报表编制preparingfinancialstatements
1.2管理财务信息financialinformationformanagement
1.3人力资源管理managingpeople
第二部分涵盖专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专业技能,介绍商务运作的法律环境,并强化财会方面的关键技能。具体课程为:
2.1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
2.2企业与商务法律corporateandbusinesslaw
2.3企业税务businesstaxation
2.4财务管理与控制financialmanagementandcontrol
2.5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ing
2.6审计和内部评审auditandinternalreview
第三部分着重于企业战略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培养学员以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评估,并在专业伦理框架内提出合理的商业建议和忠告。选择性课程的引入,使学员能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选择课程,从而强化相关领域的知识。具体课程如下:
以下四门课程中选择两门:
3.1审计和认证业务auditandassuranceservices
3.2高级税务advancedtaxation
3.3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
3.4商务信息管理businessinformationmanagement
以下三门为核心课程:
3.5战略商务计划和开发strategicbusinessplanninganddevelopment
3.6高级企业报告advancedcorporatereporting
铺路搭桥把握主要内容 篇7
一、筛选词语,串联主要内容
根据文本的内在意义,从文中筛选有联系的词语组成词块,形成网点,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让潜在的文本内容浮出水面,并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种高效梳理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策略,能有效地让学生透过语词感知文本内容。
1. 运用词语讲述。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再恰当地运用文本内容将词语串联起来,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达到理清课文思路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出两组四字词语:
第一组词语描写敌人: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第二组词语描写战士: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词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其中的部分词语讲述课文主要内容。(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对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七连六班的五个八路军战士,负责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完成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斩钉截铁地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峰顶。五个战士在山顶居高临下,把一个个敌人打得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在子弹打光后,他们昂首挺胸地跳下了悬崖。)
2. 运用词语填空。
教师预先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后,留出关键词的位置,让学生填空,也是一种有效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形式。如教学《慈母情深》(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不看课文,凭着预习的记忆,把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工工整整地填写下来: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来是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这样,通过串联词语,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丰厚的文本读薄。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想境界。
二、扣住句子,提炼主要内容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合而成,并凸显主题思想。因此,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和重点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只要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提炼,就能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几次描写巨人花园不同景象的句子: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2.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3.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4.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5.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加上促使巨人花园景象变化的条件就能提炼出课文主要内容。(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没有春天、夏天、秋天,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花园里立刻变得阳光明媚、生机勃勃。可是巨人却又把孩子们赶出去,花园就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理清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些篇幅长的文章,要从理清思路入手,帮助学生认清结构后,先部分概括,后整体融汇,最终让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如《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概括出课文的四个感人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鞍”“再回战场”“光荣归去”。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抓住人物事件整体融会贯通,就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当知道自己已是英雄垂暮之时,它毅然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再回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最后庄严地将自己埋葬,光荣归去。)
四、问题导引,整合主要内容
问题导引是指教师在深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前预设好几个问题,教学时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快速筛选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围绕这些重点内容清晰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如《鸟的天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篇幅较长,为了帮助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筛选信息:1.作者第一天看到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它指向的内容是:“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再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筛选明确:作者第一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就是那株枝干不计其数、充满生命力、美丽的大榕树。2.作者第二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它指向的内容是:“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再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筛选明确:作者第二天看到的鸟的天堂就是大榕树成了无数只鸟热闹的乐园。有这两个问题的支撑,就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出来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了不同的景象,第一天看到的是那株枝干不计其数、充满生命力、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看到的是大榕树成了无数只鸟儿们热闹的乐园。)
《我的代表》主要内容 篇8
原来的作文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名叫赵新新的男孩,因为最近不管做没做完作业,爸爸妈妈都不让他出去玩,只能在房间里看书,就向怪爷爷诉苦。怪爷爷给赵新新配了个“代表”,这个“代表”是帮赵新新假装看书、应付妈妈的。
虽然这个“代表”一开始表现很出色、很谦虚,但越到后面就越傲慢,让赵新新很生气。“代表”得了什么都要在赵新新面前显摆。比如有了新钢笔、酒心巧克力都要来显摆,说钢笔可以吸很多很多墨水,还有,巧克力是酒心的,很好吃。有一次,“代表”穿着那双赵新新一直很想要的鞋子,还得意洋洋。赵新新看见后就发火了,命令他把鞋子脱下来,“代表”不服,两个人就打了一架,打得很激烈。
病状:“代表”应付妈妈成功了吗?怎么成功的?他是如何得到这些显摆的东西的?两个人打架以后怎么样了呢?钢笔、巧克力、打架都是细节,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细节,可是整体到底怎么回事呀?看得人一头雾水。
处方:你清楚的别人不一定清楚啊。将故事主干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细节尽量去掉,留下真正关键的部分。
加工后的作文
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赵新新的男孩,认识了一个神通广大的会魔法的“怪老头儿”。最近赵新新不管做没做完作业,父母都不让他出去玩,只能在房间里看妈妈指定的书。他把这事告诉了怪爷爷,请他帮忙。怪爷爷给赵新新配了个“代表”,这个“代表”长得跟赵新新一模一样,专门装成赵新新假装看书、应付妈妈。这样,真的赵新新就可以趁机跑出去玩了。
这个“代表”一开始表现很出色,老老实实地坐着看书,妈妈不但没看出破绽,还很高兴,说儿子终于自觉学习了,经常奖励“代表”一些东西,像巧克力、苹果、钢笔等。渐渐的,“代表”就变得傲慢起来了,他得了什么都要在赵新新面前显摆,这让赵新新很生气。后来,妈妈奖励给“代表”一双鞋子,是赵新新一直想要的。赵新新实在无法忍受了,跟“代表”打了一架。
最后,他终于明白,让“代表”来代表自己学习是行不通的。
点评:现在我们搞清楚了赵新新和“代表”之间的关系。回过头来看看,钢笔墨水多不多、巧克力有没有酒心、两个人是怎么打架的,其实都不是重点,对吧?
【新就业政策主要内容】推荐阅读:
驾考政策考试改革主要内容09-21
深圳出台新政策每年4亿促就业09-29
就业政策就业法律作业07-21
就业保障政策07-12
就业促进政策10-29
就业再就业政策问答06-15
积极就业政策06-17
就业创业政策05-18
就业财政政策09-07
就业政策与法规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