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2024-10-01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共10篇)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1

导师指导工作计划

作为一个导师,你的指导工作计划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看看下面吧!

导师指导工作计划

一、加强思想上的沟通:

1、积极引导督促新教师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认识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师德修养,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做新时代、新课程教育下的新“园丁”。

2、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让新教师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激励新教师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确立新时代的教育观、教师观、实践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职业道德、事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教育技术、教学艺术、学科素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研究素养,努力塑造岔河乡中心完小新教师的群体形象。

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其向敬业、业精的教师学习。以期提高新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提出业务要求:

备课

上课

作业

辅导

检测

第一阶段

能按课时备课,环节齐全,重难点突出,书写规范。

把握教材,突出重难点,能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教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布置作业,积极批改,认真批阅弄清辅导的意义、目的,因材施教,积极进行培优帮扶。 上完每个单元 积极检测,并作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二阶段

按课时备课,环节齐全,重难点突出,体现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备课能进行创新性的组织教学,能上质量较好的公开课。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作业,进行规定次数的批改写出切合实际的辅导计划并能按计划积极辅导做好常规的检测和分析,还能结合教材分析考点

三、具体指导措施:

(一)、认真指导备课:针对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我从备课抓起,让她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帮助她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按一定的格式书写,使教案规范化。

(二)、跟踪听课:

新教师以后的路怎么走,课上的怎么样,在初始阶段最为重要,因此,我跟着她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听课,帮助她扬长避短,尽快掌握上各种课的技巧和方法。

(三)、让其听课:

让她把一单元的每一个环节都听到,从课型上让她对数学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自己去设计课型。并进行实际操作。

(四)、指导复习:

新教师除了要把握教材,认真备好课,上好自习课,让学生有收获也特别重要,因此,从这一目的出发,我引导她正确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做好单堂课的复习和单元复习,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

(五)、加强新教师教学工作常规管理,提高新教师搞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以及端正教学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

1、积极引导督促新教师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认识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师德修养,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做新时代、新课程教育下的新“园丁”。

2、对新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让新教师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激励新教师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确立新时代的教育观、教师观、实践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职业道德、事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教育技术、教学艺术、学科素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研究素养,努力塑造岔河乡中心完小新教师的群体形象。

3、深入课堂,不定期与新教师进行指导、研讨和交流信息,与新教师交换意见,掌握新教师的教学脉搏,了解新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

(六)、加强新课程和基本功培训,提升新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的能力。

1、按照“根据时代特征,探求科学方法”的工作要求,组织新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新课程教育的理念,认真参与新课程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更快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扎实教学基本功。

2、继续强化“跟、帮、带、学”制度,为新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认真落实指导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切实做到“四个一”(互帮互学备一堂课,修改一篇教案, 上一节汇报课,听评一节示范课)。抓好新教师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基本功的培训,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常规,掌握新课标和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做好以下活动。

三课:一年上好汇报课和家常课、二年上好创优课。 五查:查备课、查改本、查检测、查辅导、查上课。

4、大力开展以上课、说课和评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依托课堂,提高新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新教师实施新教育的能力。

5、鼓励新教师写好一课一记和教学论文。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2

会上,汪晓赞一行专家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及对项目研究的愿景规划的基础上,推介了“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活力校园”、“运动教育模型”等研究项目,对如何收集、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培训。并提出工作室研究项目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重点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3年的周期内取得丰硕成果,争取做到区域辐射,广泛推广应用。

活动期间,还由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的2位成员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刘新军老师执教的《快速跑》和荣燕光老师执教的《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2位教师都是以ipad播放视频或照片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探究、分析及讨论,最后指导学生学练。整节课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贯穿始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练习效果很好。课后,上课教师、观课教师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评课研讨活动,大家就信息技术进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练习密度、学习目标达成度、探究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学生练习中的安全防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者对两节课的教学规范提出了赞扬,对执教教师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表示了肯定,并对教学中探究问题的提出和课堂气氛的调控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次日举行的专家报告会上,黄魏老师结合多年从事省市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工作的积累,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报告。报告从“设计”切入,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场景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的步骤,破解了常态教学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用逐渐完善的学习目标表述案例剖析了存在的种种问题,论述了正确表述的策略;用优秀教学课视频的片段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报告还从活动指向、教学环节、方法与效果、运动负荷、组织结构、个别差异、安全措施、教学特色8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分析了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阐明了有效教学的4个特征,并指出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设计重中之重的5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针对问题为与会者的实际教学设计提供了理念和思路,有利于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艺和水平。

汪晓赞教授结合本次工作室调研和指导活动,做了“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体育——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报告。报告从缺少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常态的社会化问题入手,以国际化的大视野透视了常态体育教学,将课堂教学的视角拓展到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更为宽泛的层面。用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的丰富的案例和优秀经验,论述了终身体能发展课程模型的使用音乐、运用分组、重视规则教育、人人参与、保证运动负荷、发展体能、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9个要素,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在报告中,汪晓赞教授还学以致用地引入了“文化课中的微运动”这一主题,他以足球为例,从赛季、团队、评价、比赛以及赛季后的庆祝活动5个方面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型的组织形式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威海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并启动,建设周期3年,是2015年山东省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威海英才计划的意见》中18项人才扶持计划之一。成立工作室的目的旨在进一步加强威海市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威海教育家群落,建立健全的教育名家培养体系和平台,打造威海教育品牌,推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快速发展。威海市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是威海市首批授牌的7个教育名家工作室(高中数学、高中物理、初中生物、初中地理、初中体育、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之一。每个工作室每年可获得10万元的年度财政扶持资金,工作室以主持人所任教的学段和任教的学科命名,而主持人和工作室的成员则是由各区的体育骨干教师与教研员经过层层选拔和审核产生。

辩证角度指导本科导师制实施 篇3

关键词:本科导师 人性观 人本主义 辩证 指导

【分类号】G637

视人性为何物,即视教育对象为何物。人本主义 “人性观”,将大众视野引向“主动、创造”的无限憧憬。各高校着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如火如荼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然,在实践过程中,却因“理想主义的桎梏”突显“水土不服”。

一、人性观 “理想化”认识桎梏

1.1人性观的理想化误读

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个体的发展受到各种价值的驱动。在不能确保“唯一价值”指导下,这种主动化的要求本就是“理想化”。康德认为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实我”,一个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导的我 “实我”是情感主导的我,“真我”因为善性的约束而高于恶性欲望的“实我”[1]。“我”既有动物性、社会性,也具有人的独特性。只看到其独特性,寄过多希望于个体主动性的发现,寄希望于个体能实现自己的潜能,而非思考实践诸多方法、探索不同路径、曲折中挖掘其独特性,这种思维显然就过于理想化。导师制实施下的学生画面似乎闪现着璀璨的光芒。自我实现的人,在实践运用中容易歪曲成这样的假设:每一位学生均对专业抱有强烈热忱,对任何一门功课都有极大的兴趣,都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因而都能极力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全体主动性、努力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学生的个体化、价值化被掩盖。“导师”制的美好期翼是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均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教师“蜡烛成灰泪始干”亦成为了理想化模式下的唯一价值观。

1.2唯一价值观指导下的本科导师制实施困境

在国外,主讲教师多是优秀学者, 同时有博士研究生协助,采用小班教学。且,导师人均指导的学生一般为5~10人,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修改学生论文的时间较多,师生之间相对容易建立紧密联系[2]。研究者对某校3870名学生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727份;对32名学生、22名教师进行访谈显示:83%的学生希望导师能给予学业、生活、心理等的多重指导,教师能言传身教。导师与学生会面的次数平均为2.5次,92.5%为团体晤面。访谈学生表示:导师制实施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自身的学习、生活适应,更希望导师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晤面形式,包括一对一指导。导师调研显示:导师与学生会面次数平均为3.5次,对于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心理的指导压力很大,不知如何进行全面指导,也不认为自身有能力、精力等进行全面指导。研究者亦发现,觉得的主动性是本科导师制实施有效的有力保障。问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巨大:学生主动学习,似乎并不能成为普遍规律,整体的主动之“势”并未形成。素质教育的实现尚有距离,本科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并没有被培养出来 。

二、人性观辩证角度下导师指导施启示

个体既具有动物性、人性,也兼俱社会性;个体既是自在的个体,亦是“系统“中的个体;个体既是当前存在的个体,亦是发展中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受到各种价值的驱动,不单单是创造性的能量,同时还受到性需要、成就动机等各种心理的影响。

2.1指导的前提:关系的存在

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既是关系的产物,又是关系的建构者。人是不断发展着的,关系也是不断建构着的。人性是“关系的存在”、“过程性存在"。采用小班实验:每位学生的评语采用“巴纳姆效应”评定方式。要求每组学生均给予最喜欢的老师、导师评定分数,并评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与自身的相符度。结果显示:导师对学生的反馈、关注影响着学生对导师的喜爱程度。喜欢老师的理由集中在:品德高尚;对待学生一致同仁;对自己帮助大;要求严格;课堂风趣;学广识渊等。值得引人注意的是:教师的评定与自己相符度与对教师的评价成呈正相关。研究亦证实:与导师见面次数达到5次以上的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导师给予的学业指导与情感支持,尤其是有个人的单独指导。实践者们亦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国内教育背景下,从高中时的紧密接触“手把手指导”到大学阶段的“完全的自我管理”,其本身亦存在问题。没有过渡阶段,没有章法,没有引导,主动、自为显然难以实施。正如7岁前,你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自己洗衣服,到12岁时突然要其洗衣服,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师生关系是建构性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如何不断的让学生成长,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2指导的深入:人格的魅力的显现

到底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如何?调查与访谈均显示:学生希望自己的导师给予自己学业、发展、生活上的多重指导。“自己崇拜或喜欢的老师,能充分了解自己,观察到自己的问题,点精式的指点生活、发展,这样的指导大有裨益。即获得专业发展,亦解答个人问题 ,品德与学问俱进。”可见偏重于学业而并非完全只有学业。只有学业而不注重情感沟通、生活交流,显然是远离而不生动的。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模式是学生均需要的范畴。在访谈中,所有受访者均提到导师的责任意识是影响导师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导师的人格特点、自身修养不知不觉影响着学生。导师或许更应思考在育人的同时如何从不同的方面提升自我。

2.3指导的持续:共同体实施

有观点强调:导师与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是有相对严格的区分的,导师应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辅导员在某种意义上更倾向于思想政治辅导工作。其本身的表述“严格区分”容易形成误解:导师只负责科研能力,辅导员只关注思想政治辅导。刘男(2012)在《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一文中指出, 牛津大学导师制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是塑造一个"人",这个"人"要俱备道德素养、科学精神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专业的精细化分类,导师科研、教学双重压力,辅导员工作繁杂,如何真正实现塑造“人”,还需要将人还原为社会系统中的人。 辅导员、导师、学长、朋辈辅导团体、企业与其他专家,优势加以整合,并建立成长档案,使学生的成长能得到系统、持续的指导。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建立一个合作与信息化系统[4]。

2.4指导的持续:发展性反馈与评价

人才的评价体现在人才的变异性,个性、能力、绩效等存在巨大差异;个体在智力、职业生涯、知识、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有差异。“挑战杯”等项目激发了部分学生、老师的动力,显然还不够全面调动更多老师、学生和积极性。结果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未并重。关注评价对象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对象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更多使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5]。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亦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尤其是发展性的评价。在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频繁的学业评价,升入大学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和频度都缺失。如何有效的利用发展性反馈与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人,是实践性的个体,也是价值论下的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也具有生物属性;是自由的个体,也是受限定的个体;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处于系统中的个体;导师和学生皆为具有人性的人,其指导亦应基于辩证的人性观。

参考文献:

[1]肖前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3]韩安莊,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及对策 [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76-80。

导师学期自我总结12-13上 篇4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改革的关键。青年教师作为最具活力的一部,更应该成为新型教师的主体。我在做好自身工作的时,注重与年青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共同分享。我经常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该教师,帮助其掌握备课、上课、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还经常给予具体的教学指导。

其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把握、学生学习年龄特征的研究也十分重要。我经常指导其要抓住继续学习机会,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科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都在不断变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更新的观点、更丰富的知识来面对学生。另外,由于年青老师还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我就指导其要经常通过自己的反思,将自己的心得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导师带徒操作指导手册 篇5

为提高全局导师带徒活动工作的质量,使工作人员尽快掌握导师带徒活动工作要领,减少工作中的人为误差,特制订本指导手册,请相关人员在执行导师带徒管理办法之前认真阅读此手册,参照执行,手册共分为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一、导师带徒活动工作流程、职责

为使工作人员尽快的掌握导师带徒活动流程、理顺相关人员责任,我部制订了《导师带徒流程》、《导师带徒活动责任说明书》(见附件),请先认真学习。

二、导师带徒培养期辅导总体思路(建议)

通过辅导期的培养,使学员能够胜任本岗位要求,熟悉本专业技能,独立处理本岗工作中的基本问题,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思想觉悟高。

1.一个月时间:

由于刚入职场,刚到部门/项目上来,最迫切的事要让学员尽快融入企业,找到归属感。相关人员要经常与学员沟通,介绍企业文化、部门职责及就职岗位的重要性。导师列出学习提纲,分配难度适中的工作任务,经常进行辅导,鼓励他们发现、提出问题,改进工作。另外与学员就如何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升迁机制、生活方面等问题进行沟通。让员工真正把心态端平放稳,正视存在的问题,不走极端。通过一个月的辅导让学员对企业文化、部门/项目部工作职责基本了解,熟悉上级、导师、同事及所处的工作环境,并能单独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完成相关制度、文件学习任务。

2.三个月时间:

入职三个月后,基本融入部门/项目中,对企业有归属感,与同事关系融洽。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本岗位专业软件;参与岗位工作相关会议、研讨会并能提出有效意见;能独立完成一些本职岗位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处理一些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工作积极,主动性强,做事认真负责。

3.一年时间:

入职一年后,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交办的工作任务,能承担一定岗位责任,能独立处理一定的问题;能与上级和地方相关部门在工作上很好的对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符;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三、导师带徒活动部分附表操作说明

针对《培养期辅导计划》的制定,跟踪、阶段考核的开展、综合考评的评分权重等做了特别要求,请各单位参照执行。

(一)《培养期辅导计划》制定说明

组织实施单位:各单位导师带徒小组、相关部门。

实施目的:通过制定有效的《培养期辅导计划》提高学员成长速度。

制定培养期辅导计划注意事项:(1)辅导计划专业知识的审核。辅导计划不但要经第一监督人审核,同时导师带徒小组可以会同企业

相关部门人员讨论研究辅导计划的有效性、可行性、针对性,给出忠恳意见,不符合要求的,令其重新上报。最终经审核同意后,执行辅导计划。(2)辅导计划结构组成的审核。辅导计划目标分为思想、制度和理论学习、工作三类,要合理搭配,相互促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工作实践的机会,在工作能力成长的同时,要跟上思想教育。培养期辅导目标6-10条,思想、制度和理论学习目标条数不多于总条数的20%。

(二)跟踪、阶段考核操作说明

1.跟踪考核操作说明。可以通过个别访谈、电话访问、问卷调查或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一般在学员签订协议后一个月以内开展。本办法附有问卷调查,请参照使用,其他考核方式请自行设计支撑文件。

调查问卷:针对学员发放,适合在学员签订协议后一个月内开展。调查目的:了解学员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基本情况,了解导师、第一监督人对于学员的辅导、关心等情况。组织形式:电子版发放、回收。

2.阶段考核操作说明。各单位导师带徒小组组织,导师带徒专员落实,第一监督人、导师、学员配合实施,可以通过深入所在部门/项目部现场考核或通过回收考核表开展阶段考核。导师带徒小组对阶段考核过程,要进行监督,识别、剔除无效考核结果。

(三)综合考评。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综合考评方案,考评方法要高效、实用,考评标准要客观、明确,考评内容针

对性强,考评过程各部门要通力协作,考核评分时要有相关专业资深人员参与,考评结果真实、有效。学员综合考评得分权重划分:阶段考核得分占60%、跟踪考核得分占10%、综合能力占30%。导师综合考评得分权重划分:所带学员综合考评得分占70%,考核得分占20%,评比或推荐占10%。综合考评结果表请参照附件,未涉及的表格请自行制定。

人力资源部 2012年7月16日 附件:《导师带徒流程》

毕业论文指导导师的条件和修养 篇6

按照有关规定,大专毕业论文指导导师的条件一般有:

1.具有有关专业的较高理论和政治素养的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员、研究人员。

2,具有本科专业理论素养和文字水平较高的相当于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导师条件:

1.具有有关专业的较高理论和政治素养及文字水乎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员或研究人员。

2.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理论素养、政治水平、文字功底较高的相当于正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规程》)

二、指导导师的修养

从以上基本条件可以看出,担任函授学员指导导师的人,其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主要是思想方面的修养、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文字方面的修养。

(一)思想修养

身为指导导师,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强烈的责任感,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和甘为“人梯”的精神。要把帮助学员顺利撰写并通过毕业论文,看成是学校交给自己的一项严肃任务,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

学员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主动向指导导师请教的;第二种是比较认真,想写好毕业论文,也希望得到指导导师指教的;第三种是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导师不催不动笔,迟迟不同指导导师见面的。对第一种学员,指导教师应悉心指教,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和帮助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对第二种学员,教师应满腔热情予以接待,鼓励他树立信心,并从多方面给以具体指导。对于第三类学员,指导导师应不避“皇帝不急,倒急死太监”之讥,放下架子,主动找他谈话,帮助他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督促并指导他及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指导导师不仅要凭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要以自己的思想品格影响学员,表现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范。

(二)理论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指导导师的理论修养、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学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员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诸方面,还有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人口理论、宗教理论……等等,应有尽有。担任毕业论文指导导师的人,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要有扎实的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常识与社会知识。否则,学员写的文章尚且看不借,又何从指导!即使可以通过分工,实行分类指导,但往往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学员论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也不可能那么单纯专一。更何况学员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写得太实,理论性欠强,指导教师应帮助他们在文章里“加进”理论分析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非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不可。

(三)文字修养

毕业论文是以中文形式写的,故指导导师的中文写作水平起码应不在学员之下。他们不但要熟练地掌握论文写作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实际写作能力。

学员论文中出现的语病较多,指导老师应帮助他们纠正。例如;

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思想和情绪都发生了强烈碰撞[情绪如何“碰撞”?跟谁碰撞?可改为震荡],其冲击波不可避免地在青年人身上反映出来[冲击波怎么“反映”?可改为:其冲击波不可避免地撞击在青年人身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祖国现代化建设宏图需要青年人接替、继承[宏图可以描画、实施、实现,不能“接替”,也不说“继承”]。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放松对青年思想教育外,舆论导向失误,一度宣传阵地中“雷锋”消失,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一些资产阶级思想侵入我国,没有及时地批判这句话不完整,可在“原因”后面加上“很复杂”,在“批判”后面加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形成两个并列分句]。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7

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者,更是研究生事业和生活的指导者,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作者作为该专业导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带教实践,对怎样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谈点粗浅体会。

1 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

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

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 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

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 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 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

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 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

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 循证医学

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 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EBM的基本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它强调最佳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遵循EBM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临床诊治策略和措施达到一流的前沿水平,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造就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EBM重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因此,要鼓励研究生跟上国际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其次,对尚未知晓和未解决的问题,可作为临床研究课题,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获得新的研究证据。例如,我国侯凡凡教授带领的团队展开了“贝那普利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安全地降低晚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明我国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另外,EBM虽然强调遵循证据的临床实践,但并不否认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意见是基于大量科学的临床活动而非主观臆断,那么就值得推崇。EBM并不能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资料,证据的获得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因此,导师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向老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EBM除了力求给患者给予最佳治疗外,还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的过程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检索过程,而是一段人文关怀的过程,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综合索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既往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多围绕制度和研究生本身因素展开讨论,但对有关导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导师对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指导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重科研轻临床、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等原因造成指导质量下降。只有导师把研究生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提升临床科研水平,注重病案讨论、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的指导,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保证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成长。

摘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是一代名医的重要摇篮,导师的有效指导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本文围绕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浅析了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核心和有效的方法,以期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的临床专业能力,又具有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高级医学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卢家凯,张京岚,卿恩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8):843-845.

[2]陈茂伟,伍伟锋,程鹏,等.新时期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51-1153.

[3]黄云剑,赵景宏,聂凌.如何指导初级医师/进修生查阅医学文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29-1631.

[4]钟南山.临床医师与临床科研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8):681-682.

[5]唐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90-91.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8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时光飞逝,转眼一个学期的指导教师工作即将结束。在指导工作中,我采用了“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的形式来提高陈晓凤老师的自身素质。现将指导教师工作小结如下:

一、结合陈老师的原有水平,制订指导工作计划

我一开始就根据陈老师的特点,带教上体现了“宽”、“放”、“带”、“压”的特点。“宽”即创设宽松平等的环境;“放”即鼓励陈老师放手探索;“带”即带教业务、带头创新;“压”即提供机会给予压力。

二、做好示范,共同提高

1、在这个时期里,我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做到上好每节示范课,在上示范课前认真准备,不管是教具、教学过程都会精心设计,并通过多次改进教案,尽量把最好的活动展示给大家。在指导陈老师的每节课时,我也尽力帮她寻找好的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案,并指导她多次试教,把优秀的教学活动汇报出来,以提高她的教育教学水平。平时,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也经常帮助陈老师解决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疑惑,使她的班级管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2、一个学期来我能做到经常查看陈老师的教案、课堂教学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及班级的整体状况等,并注意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3、实践操作中,为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我帮助陈老师观察分析孩子,注意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提问、师生互动等,对她的工作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激励她博取众长,观摩其他教师的环节活动,做好记录和分析,结

合自己谈谈体会。同时,陈老师也从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另外,我还注重与陈老师互相看课、说课、评课。每次公开教学活动后都有效果评价,分析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使陈老师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东西,也使她不断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在被带教中,陈晓凤老师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学习,为人处世谦虚、刻苦、上进。实习效果较好。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9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课题实验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出发,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得以形成和提高。下面将现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关“指导——自主学习”的教育刊物、课堂实录、教学评论文章。通过学习,树立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观念,明确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学会了合理使用各种媒体资源。

二、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的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1、引导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

每一节新课前,我都会把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公开,使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有所认识,学生就能在“导学提纲”的指引下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后,我再根据目标,有序导学。这样,教与学就避免了随意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学习。

顺应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成功的路径,去探寻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我经常这样做:

(1)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最想弄清楚什么,请找出来”“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放声读一读”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去体悟课文,去寻找学习语文的“感觉”。

(2)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教材为依托,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按照“导学提纲”先学新知,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或吟或读,或书或画,或表演或交流„„(3)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打破以往单一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组织模式,让学生离开座位,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合作、展开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使他们能和集体人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又能让学生根据集体的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

(4)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在作业内容、作业量、作业形式上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在罗列的作业中选取一种或几种自己所喜欢的而且有能力完成的作业。

3、引导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

我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因势利导: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其他想法吗?如用“骄傲”造句,大部分学生能从“自满”意义上进行表达,像“我这次考了100分,不能骄傲。”这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万里长城雄伟庄严,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学生体会,这里的“骄傲”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联系“女排、女足、卫星发射等进行表达,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句子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也能展开独立思考,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4、引导学生能进行自我评价。

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能自觉地依照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作出定性的描述:在××环节中,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我的表现如何?我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等等,激发学生根据需要向同学、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及时改进。

三、科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生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班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困生。我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热情,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 篇10

成长指导过程中导师和学生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是公安学中以刑事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制度和侦查理论为研究对象, 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从2011年起西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为本科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 限于任课教师数量有限, 每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20名左右。一年多的实践表明, 导师制对高年级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 面对低年级同学, 导师制出现了许多问题, 典型的问题有:

1. 指导老师不清楚低年级学生存在什么问题。指导老师都

是专业课任课教师, 同本专业学生接触基本上是通过课堂上课, 专业课大多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低年级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客观上接触机会少, 相互不了解。

2.学生没有主动和指导老师见面的思想。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任务不重, 多会在班级辅导员组织下参加学校活动, 这和高中阶段的生活学习模式相同。卸去了高考的压力, 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很愉快, 自己安排足矣, 和导师有无交流均可。

3.少数的学生因为性格极端或者认识的偏差, 需要导师指

导而得不到指导。比如有的学生过于内向、兴趣爱好少, 无法和周围同学交流, 时间长了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有的学生本身入学基础就比较差, 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一两个学期下来, 有些就有挂科现象, 之后又有了不能毕业的负担, 整日萎靡颓废。

4.对于学生出现逃课、厌学思想, 导师无法有效矫正。侦查

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偏重于文科, 学习过程以理论讲解辅助实验、实训、假期实践的方式完成。有些学生认为当警察身体好能冲能杀就可以而理论课没多大作用, 所以热衷于课外活动, 热衷于训练, 不爱上课;加之专业课老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 所以在考试时对学生要求降低, 尽量不愿让学生出现成绩不及格的情况, 这就更造成了少数学生对理论学习不在乎的心理。对于这种现象, 成长导师不是班主任, 很难发现, 辅导员有时发现这个问题, 但是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纠正。

由此以来, 在侦查学专业许多成长导师和同学中间产生了“无内容可指导”、“指导就是个形式”、“指导就是和学生聊天”等观念, 本科生导师制的这种状态, 如何实现培养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本科生的目标呢?

指导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本科生导师制师资缺乏是首要原因。国外的本科生导师配备学生的比例是1:5左右。在国内这个比例经常会达到1:20。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超过12000人, 专任教师800多人。任课教师本身要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 其知识结构也较局限于自身任课专业。这就形成导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能力有余而认识学生成长心理方面不足的现实, 有些导师会觉得低年级学生没什么问题不需要指导, 高年级学生认真指导即可。

2. 学生类型的多样性不易把握。

现在的高校本科教育已经是一种大众教育, 普通高校招录的学生原先成长环境、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进入大学后的各种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人涵养, 自身学习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有些学生文化知识不扎实、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意志能力差;有些学生入大学前一直没离开过父母、独自生活能力较差、与人合作意识差;有些学生家庭负担较重, 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差异巨大自卑心重;也有些同学认为文科学校就是放松的自然之所, 应该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 专业知识学不学无所谓。对于后面四类学生指导老师很难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 侦查学专业培养方案易于使本科生养成重实训、轻理论

的思维。该专业属于特殊专业, 在录取时学生要先通过体能测试, 本专业学生身体条件整体好于其他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进校后采取半军事化管理, 每天要跑操、要开设警体课程, 参加本专业的体育比赛, 要参加学校国旗护卫队及学校的重大活动的保卫工作;校外活动方面, 学生在暑假假期必须到公安机关实习, 三年级的学生还可能被选拔到公安局协助执行特殊任务。密集的实践活动虽然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从事公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 但同时也易使学生形成对理论知识不如实践经验重要的思维, 故大多数一二年级同学在学术上缺乏和老师交流的积极性。

指导目标的分解方案

以上原因中, 师资缺乏是个暂时难以缓解的问题, 不过, 如果能够深刻认识不同年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性, 结合侦查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仍然可以实现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的目标, 可行之路就是将总目标进行分解为若干次级目标, 逐一实现。具体而言, 就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指导目标应该不同, 低年级指导目标是高年级指导目标的基础, 目标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 通过实现各阶段的目标达到总体目标。

1.对于一年级学生, 指导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大学的环境、培养团队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侦查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和其他专业新生一样, 主要是在班级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都有短暂的不适应期。

成长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内容主要是:指出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内容的不同因而方法也应有异, 要养成自学习惯;在和同学交往中要乐于欣赏别人, 要敢于展示自己;在课余应当通过丰富的生活内容来减轻压力, 多参加文体活动, 多培养兴趣爱好。

本阶段指导的重点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扩展知识面。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开设专业课, 不能在专业理论方面进行交流。但是, 大部分同学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 兴趣点会侧重于小说、传记、政治、军事、历史、国学、心理学等某一具体方面知识和思想, 导师要组织展开阅读活动, 可以把阅读内容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探讨, 再以开会的形式让不同小组进行交流, 让学生讲解自己的阅读感受, 导师进行评点。笔者指导下的一年级学生分组阅读交流会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积极发言, 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既展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也分享了他人的阅读收获, 学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知识和思想。

针对个别学生觉得学校不理想或者和老师学生交流有困难的状况, 指导老师应该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 了解其家庭环境、学习兴趣、性格类型进行针对性地疏导, 使其能建立自信心, 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 融入到即将相处四年的新集体。

2.对于二年级学生, 指导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与侦查学专业联系较紧密的其他理论知识、正确开展专业实践

从二年级起, 专业课就开始大量地开设。侦查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实践性强, 在讲解侦查学基本原理基础上, 注重对各类犯罪案件的特点进行研究, 注重对各种侦查措施的规则进行研究, 注重对侦查谋略的研究。这些理论知识的生命力在于紧密联系社会。因此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注重阅读新闻媒体关于犯罪侦查问题的报道材料。这不仅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形式下刑事案件的特点, 也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掌握。此外, 也应该扩展学生阅读对犯罪侦查活动有影响的其他理论知识, 这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发展与犯罪侦查的关系有很强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指导也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 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安司法机关的实习, 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也能全面了解警察行业的工作规律, 了解各类犯罪发生的方法手段原因。导师正向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对于培育学生对基层警察的情感、对全面了解侦查机关打击犯罪政策法律依据及侦查措施与方法的具体运用、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阴暗面的正确理解都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校正自己努力的方向。

3. 对于三年级学生, 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写作专业论文和参与导师项目培养其学术研究能力。

写作专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其初步理论研究能力, 一般的学生通过指导都应该能达到。三年级的学生都已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 从专业培养目标上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撰写本专业的学术论文, 有学年论文写作的任务。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一二年级理论积累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 导师要指导其理解题目、收集整理素材、写出写作提纲、撰写论文以及论文格式方面进行指导。

指导参与导师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研究创新能力, 适用于专业理论功底较深厚的学生。具体方法是: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导师有条件地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教学延展,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2]。其实施程序如下:第一阶段介绍阶段, 导师要向学生介绍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 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 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第二阶段组织阶段, 导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 让学生了解导师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学生报名参加, 导师选择学生。第三阶段项目教研阶段, 这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 导师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小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 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两次, 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一般来说, 导师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 导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此种指导训练, 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 对于四年级学生主要是在就业、考研准备方面作出指导, 使其适应毕业后的新处境

侦查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式主要是考取公务员, 学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予帮助。但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居高不下的考研人数, 常使学生觉得就业与深造的巨大压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部分学生不敢正视未来。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多是鼓励学生学会面对现实, 有勇气应对困难, 根据自身主客观情况来进行适宜的抉择。

结语

侦查学专业本科生成长指导目标应该是培养心理素质健康、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人才, 实现这一总体目标, 就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结合专业培养方案, 将目标分解为四个阶段, 依照目标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次序对学生展开指导,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师生比畸高的状况下, 这是较科学的抉择。

摘要:在校大学本科生素质的多层次化, 使得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难以一蹴而就。为适应本科生导师制中难以改变的师生比过高的问题, 成长导师应遵循本科生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 对成长指导目标进行分解, 以指导学生逐步成为高级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指导目标,分解

参考文献

[1]未名.2011高招调查报告[EB].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om.2012-5-20.[1]未名.2011高招调查报告[EB].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om.2012-5-20.

上一篇: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下一篇:外事办公室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安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