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通用4篇)
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 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 篇2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5-P9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14
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19
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P23
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P24-P25
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的答案。
(3)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P26-P28
答:(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P29
答:(1)当今时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既面临折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P37-P39
答:(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本原是物质/精神)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既反对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错误观点,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2、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P47
答:(1)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3、试述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P54-P55
答:(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二者斗争的焦点或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结合本人or他人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or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5、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P61-P62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方面,说明其指导意义。
6、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68-P70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进行对自身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是扬弃。关于掌握辩证否定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应该从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方面加以论述,举例说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方面说明对信贷化建设的意义。
7、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P72/P77
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解释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为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为例,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8、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P78-P80
答:(1)规律的含义: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自发地实现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不能因为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而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9、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P82-P83
答:(1)意识的主观性,教材从4各方面作了说明:首先,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够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也从4个方面作出了说明: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是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可以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例子加以说明。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可以举狼孩没有意识的例子。
10、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P85-P86
答:可以举1958年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的危害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个例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93-P96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04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
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5-P116
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3)二者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相绝对真理转化。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18
答:(1)检验真理的含义: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只有实践能够判明认识是否正确。
6、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P122
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之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7、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关系?P123-P124
答:(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2)认识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运用。
(3)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P125-P127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9、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P128-P129
答:(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得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P139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P149-P150
答:(1)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P155
答:(1)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64
答:(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激化、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
答:(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
(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
(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P171
答:(1)劳动是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需呀既人的本质。
7、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73-P175
答:(1)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的创造者是官大的人民群众还是个别的英雄人物,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去播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P178-P179
答:(1)从历史需要方面评价。
(2)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
(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评价。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P183
答:(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P183-P184
答:(1)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2)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3、如何理解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P185
答:(1)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4、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P186-P188
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时间所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是:少量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多量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复杂劳动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P189
答:(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作用?P193-P194
答:(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个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二是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P194-195
答:(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2)商品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9、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0、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197-P198
答:(1)作为资本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其前提必须找到一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99-P200
答:(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1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200-P201
答:(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P202
答:(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劳动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1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204
答:(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P206-P209
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什么?P209
答:(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17、为什么说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P219
答:(1)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概念。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家孩子的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是什么?P225-P226
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一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2)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P228
答:(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P230-P231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的影响: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增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4、什么是社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P233无锡自考网www.wxzk.net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I(v+m)=IIc.(2)从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
5、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P234
答:(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v+△v+m/x)=II(c+△c)
(2)从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c)+II(c+△c);II(c+v+m)= I(v+△v+m/x)+ II(v+△v+m/x)。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P235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P237-P238
答:(1)生产单位商品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2)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家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平均利润是怎样生产的?P240-P241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9、生产价格为什么是价值的转化形式?P244
答:(1)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有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0、超额利润是怎样形成的?P245
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2)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1、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P246-P248
答:(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的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2)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12、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期间的差额也就包含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3、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P250
答:(1)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社会上又存在着追加资本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借贷资本和借贷关系。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
14、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形成的?P251-P252
答:(1)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15、什么是股份公司和股票?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P253-P254
答:(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2)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变化,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
1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P257-P259
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7、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P260-P261
答:(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8、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P262
答:(1)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可以当作商品买卖。所以徒弟有价格。
(2)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徒弟价格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哪些阶段?P264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可以再分为私人垄断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P266-P267
答:(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很固定,主要的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垄断形成后还存在竞争吗?P272
答:(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2)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好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3)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不但依然存在,在竞争目的、手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等方面,都较自由竞争时期有所不同。
4、什么是垄断林润和垄断价格?P273
答:(1)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后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什么?P265
答:(1)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上述五大特征即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其中前两个特征是垄断资本在国内的统治,后三个特征则是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
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P274-P276
答:(1)国家资本垄断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第一,仅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依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P279
答:(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调控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经济的简介调解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的时候、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实现的。
8、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如何?P289-P292
答:(1)经济全球化是指够级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3)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和具体表现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9、当代资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P293-P294
答:(1)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10、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97/299
答:(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山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1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99无锡自考网www.wxzk.net
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鼠疫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P299-P300
答:(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样,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
(2)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相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P304-P305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P305-P306
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3、列宁和斯大林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P311-P313
答:(1)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思,主要包括: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
(2)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贡献是:在他领导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从一过到数国的发展有和历史贡献和教训?P315-P317
答:(1)主要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这会注意力量鉴定地支持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5、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P318
答:(1)无产阶级专政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是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2)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3)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P320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重要论述?P321-P322
答:(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归社会共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小时;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8、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整理的原因?P325
答:(1)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达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9、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326
答:(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随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的过程。
10、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和作用?P336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为什么说共产主义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P341-P342
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2、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是怎样的?P342-P343
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有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显著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和管理的特点是什么?P344
答:(1)共产主义社会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非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2)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所有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4、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P345
答:(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亡,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
(2)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灭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当然,共产主义社会仍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对社会进行管理。
5、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境界?P345-P346
答:(1)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的新人。
(2)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是在人们长期的集体主义生活实践中,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新型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
6、怎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P347
答:(1)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上,具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共产主义社会量阶段的共同特征和重大区别是什么?P351-P352
答:(1)共同的基本特征: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2)二者的重大差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多种形式,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
8、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P353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怎样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P355
答:(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准球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坚信伟大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在全世界得到实现。
10、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事业已经在实践之中?P355-P356
答:(1)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运动。
(2)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伟大共产主义事业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P356-P358
答:(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12、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359
答:(1)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
(2)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13、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P361
答:(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1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上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P362
答:(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的。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
(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 篇3
来源:中公网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火热的备考复习阶段,各类辅导教材也纷纷进入考生的视线。公务员考试是有相当竞争难度的考试。当前,公务员考试的内容、模式、结构、重点、方向等均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让人顺利通过考试,终身受益;一本差的教材则可以使人错过考试,抱撼一生。下面我们就市面上已经发行的2008版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作一全面客观的介绍,给考生一些购买辅导书籍方面的指引。
一、教材体系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的加大,考生必须依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辅导书,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全面复习,重点突破。只有完整的书籍体系才可能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满足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复习资料多样性的需求。
以下是目前已上市的各个版本的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书目介绍:
李永新主编的人民日报版教材书目(共10本):行测、申论、法律基础、公共基础知识、面试、历年真题——行测、历年真题——申论、模拟试卷——行测、模拟试卷——申论、预测题库
周盈主编的时事版教材书目(共7本):行测、申论、面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行测、模拟试卷——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试卷
伍景玉主编的致公版教材京华版书目(共6本):行测、申论、公共基础知识、面试、历年真题、模拟试题
华晓晨主编的致公版教材书目(共3本):行测、申论、公共基础知识
伍景玉主编的致公版教材致公版书目(共3本):行测、申论、模拟试题
二、教材内容
2008版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至少要符合以下六点要求才可能适应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要求:
第一,对2007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2007各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大纲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大量未来考试新动向的信息;
第二,教材必须包括2008年公务员考试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例如李永新团队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基础知识》,该书就是针对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常识部分全部只考法律知识的变化而编著的,而且该书将最近我国立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是制订修改了《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破产法》、《合伙企业法》)都编入教材。
第三,材料必须包含国家公务员考试全部题型讲解,尤其是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新的题型,及在原有题型基础上的变式。
第四,典型例题必须是对2007、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地方公务员考试真题的精析,难度至少与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吻合;
第五,典型例题及试题的答案准确;
第六,典型例题及试题的解析必须是最优的,而不是简单的代入、排除。
目前已上市的2008新版图书书目及内容汇总表
三、出版时间
各大出版社发行单位2008版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的上市时间:
李永新主编的人民日报版教材出版时间:2007年7月
伍景玉主编的致公版教材出版时间:2007年3月
伍景玉主编的京华版教材出版时间:2007年3月
华晓晨主编的致公版教材出版时间:2007年3月
周盈主编的时事版教材出版时间:2007年5月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2006年11月25日)结束。考试刚刚结束,为迎合市场的需求,有些版本不去认真思考公务员考试新的动态和变化,而是仓促成书,抢占市场。一个质
量高、与考试吻合、适应2008年考生的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绝对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样的辅导书根本不可能适应2008年考试的变化,不可能符合2008年考试的难度。一套好的教材对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必须是在2007版教材基础上的革命性的升级。
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 篇4
2、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3、组织结构设计的步骤: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A.企业环境/企业规模环境不稳定规模大用分权,环境稳定规模小用集权B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C信息沟通:功能大小在于是否能获得信息利用信息2.根据所选部门选择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部门结构不同模式选择: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优点明确性高度稳定性;规模较小环境变化不大采用;适用范围较小。2.以成果为中心事业部制模拟分析制;优点:能了解自己又了解整体,高度稳定性较强适应性,规模大产品复杂或分布区域很广时采用;缺点是费用大,明确性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3.以关系为中心用于特别巨大的企业,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4、组织结构诊断的内容和程序:1.组织结构调查(现状分析)资料: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反映的只是正式组织关系,还深入个别访问,印发组织问卷搜集各种情况意见建议2.组织结构分析(职能)分析职能变化关键性职能分析职能性质及类别)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职能之上3.组织决策分析 时间影响面能力性质4.组织关系分析。
5、组织变革实施的程序:组织诊断(组织结构调查/组织结构分析/组织决策分析组织关系分析),实施变革(变革的征兆,变革的方式,变革的阻力表现(根本原因和措施),组织结构评价。
6、组织结构整合的依据:按整分合原理,在总目标指导下结构分化,明确各部门各层各岗位职能,然后进行整合,整合主要在于解决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间协调的要求.组织结构整合的过程:拟定目标阶段,规划阶段,互动阶段,控制阶段。
7、企业人员规划的内容:狭义:人员配备、补充、晋升计划;广义:人员培训、薪酬、绩效计划和其他计划(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另广义包含狭义内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满足企业总战略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协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8、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1、外部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2、内部环境:企业的行业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征。
9、人力资源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前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预算。
人力资源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经验或经验模型)推测未来。
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是在服从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保留和吸引企业对口专业人才,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组织方面的优势 1.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提高组织的竞争力3.预测是HR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对HR的贡献 :1.HR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0、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2.生产需求3.劳动成本趋势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追加培训的需求6.员工的移动情况7.旷工趋向 8.方针政策 9.工作小时变化 10.退休年龄变化 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1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包括:三种定性方法,经验法、描述法、德尔非法;十种定量方法,人员比率法、转换比率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生产模型分析法、定员定额法、马尔可夫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
12、企业人员的供需平衡: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式效率低下,说明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有资产利用率低,说明人力资源供小于求。
13、人力资源供给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包括:外部供给预测(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复员专业军人,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其他组织在职人员)内部供给预测(人力资源信息库、管理人员接替模型、马尔可夫模型)。
14、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1、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个体差异原理、工作差异原理、人岗匹配原理。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选拔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考核性测评。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客观和主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分项与综合结合。
2、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1、一次量化、二次量化;
2、类别量化、模糊量化;
3、顺序量化、等距量化、比例量化;
4、当量量化。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1、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标准、标度、标记)
2、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结构性要素、行为环境要素、工作绩效要素)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指标))
3、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3、品德测评法——(FRC品德测评法;问卷法;投射技术);知识测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我国知识测评的三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能力测评——一般能力测评;特殊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学习能力测评。
4、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1.准备阶段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必须对成员培训)
3.测评方案测定: 确定测评对象范围和目的;设计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和参照标准(减少误差),编制修订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4.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效度公平程度实用性和成本)2.实施阶段(核心过程)1.测评前的动员(统一思想)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硬指标时间短,软指标时间长.时间选择在一周的中间,上午9:00左右3.测评操作程序.(报告测评指导语具体操作回收测评数据)。3.测评结果调整1.引起误差的原因体系和标准不明确晕轮效应,近因误差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练不足2.结果分析的方法(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相关因素)3.测评数据处理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1.结果描述数字和文字2.员工分类(调查分类/数学分类)3.结果分析[要素分析(结构、归纳、对比)综合分析曲线分析]。
5、面试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面试考官与应聘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和程序,进行面谈、相互观察、相互沟通的过程。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聘者的经历、知识、技能和能力。其特点:1.以谈话和观察为工具2.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3.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5.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地位是不平等的。面试的类型:标准化: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方式:单独小组;进程一次性分阶段;内容:情景性经验性。面试的发展趋势:1.形式丰富多样2.结构化成为主流3.提问的弹性化4.内容不断扩展5.考官专业化 6.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面试的基本程序:
1、面试的准备阶段(制定面试指南、准备面试问题、评估方式确定)
2、面试的实施阶段(建立阶段、导入阶段、核心阶段、确认阶段)
3、面试总结阶段(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反馈)
4、面试评价阶段。
6、面试中常见问题:1.面试目的不明确2.面试标准不具体3.面试缺乏系统性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直接让应聘者自己描述,多项式选择式)5.面试考官的偏见(首因效应对比效应晕轮效应录用压力)。
面试的实施技巧:1.充分准备;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求;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要带有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7、结构化面试是实施程序:
1、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1.组建测评小组2.从优秀任职人员先出一测验样本
3.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素素质特征4.将结果进行综合,列出选拔性素质表5.对各个素质进行分析,绘制素质线,构建模型)
2、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1.将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就一个测评指标.2.请专家为指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问卷.3.将问卷发放给员工进行预先测试4.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3、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4、培训考官,提高结构化的信度和效度(1.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信息,清楚指标标准题目的相将资背景信息2.有社会工作经验,善于观察,能客观评定3.掌握相关测评技术,熟练运用面试技巧4.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善公正)。结构化面试的开发:1测评标准的开发,即选拔性素质模型的构建;2结构化面试问题设计;3评分标准的确定。
8、行为描述面试简称BD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与一般结构化面试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要素:1.情境 2.目标 3.行动 4.结果 ;实质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2.识别关键性工作要求3.探测行为样本 假设前提:1.过去能预示其未来行为,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9、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特点:1.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多角度进行评价,比较全面,满足企业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要求.2.决策人员不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招聘决策的客观性.3.群体决策法运用了运筹学群体决策法的原理,提高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施步骤:
1、建立招聘团队(高层、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人部门经理、经验丰富员工代表)
2、实施招聘测试,3、做出聘用决策。
10、无领导小组讨论简称LGD,是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类型1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性,可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原理称为冰山模型洋葱模型人的素质分三部分:态度动机价值知识技能外在行为;取决因素1.评价者的知识经验2.被价者暴露的外在行为范围设计题目给被价者足够表现
空间,尽可能完整发挥自己能力,能够完全表现真实自我。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一)优点:1具有生协的人际互动效应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5测评效率高
(二)缺点1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1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1、前期准备(选择题目类型、编写初稿、编制计时表、对考官的培训、选定场地、确定讨论小组)
2、具体实施阶段(宣读指导语/讨论阶段)
3、评价与总结(参与程度、影响力、决策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
12、题目的类型1开放式问题2两难式问题3排序选择型问题4资源争夺型题目5实际操作型题目。设计题目的原则1联系工作内容2难度适中3具有一定的冲突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的一般流程
(一)选择题目类型
(二)编写初稿(1团队合作;2广泛收集资料;)
(三)调查可用性
(四)向专家咨询。
1、制定培训规划的基本步骤: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岗位说明、工作任务分析、培训内容排序、描述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法、设计评估标准、试验验证。我国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的主要步骤:确定教学目的;阐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和特征;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及媒体;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修正。
2、培训课程的要素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教材4.教学模式5.教学策略6.课程评价7.教学组织8.课程时间9.课程空间10.培训教师11.学员。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2.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3.培训课程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
一、培训项目计划(1企业培训计划2课程系列计划3培训课程计划);
二、培训课程分析(1课程目标分析2培训环境分析);
三、信息和资料收集(1咨询客户、学员和有关专家2借鉴其它培训课程);
四、课程模块设计;
五、课程内容的确定(1课程内容的选择2课程内容的制作3课程内容的安排);
六、课程演练与试验;
七、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3、培训师的来源:
一、聘请企业外部培训师1从大中专院校聘请教师;2聘请专职的培训师;3从顾问公司聘请培训顾问;4聘请专业的专家、学者;5在网络上寻找并联系培训教师。其优点:1选择范围大,可获取到高质量的培训教师资源;2可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3对学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4可提高培训档次,引起企业各方面的重视;5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缺点:1企业与其之间缺乏了解,加大了培训风险;2外部教师对企业以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使培训适用性降低;3学校教师可能会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培训只是“纸上谈兵”;4外部聘请教师成本较高。
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其优点:1对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2与学员相互熟识,能保证培训中交流的顺畅;3培训相对易于控制;4内容开发教师资源成本低。缺点:1内部人员不易于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在培训中的参与态度;2内部选择范围较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内部教师看待问题受环境决定,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培训教师的选配标准如下:1具备经济管理类和培训内容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2对培训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应有实际工作经验;3具有培训授课经验和技巧;4能够熟练运用培训中所需要的培训教材与工具;5具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6具有引导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7善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8积累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案例与资料;9掌握培训内容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前沿问题;10拥有培训热情和教学愿望。
4、培训手段的设计方法: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学员的差异性,学员的兴趣与动力,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5、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1知识补充与更新;2技能开发3观念转变4思维技巧。培训方式:高层:参加高级研习班、研讨会、报告会、企业间交流等;中层:侧重进行业务上的培训,传递相关的管理新知和理念。基层:会议组织与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及实施,合理化建议的组织和生产方法,员工考核和激励,企业规章制度。
6、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通过建立培训效果指标和标准体系,对员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培训计划是否有效的实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以后制定修订员工培训计划,以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形式:正式和非正式评估;建设性和总结性评估。作用:1)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2)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3)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4)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具体步骤: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训项目成本收益成本;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7、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特点:
(一)反应评估:易于进行,最基本普遍的评估方式,学员的感情因素较高;
(二)学习评估:对学员和讲师都有压力,使学员认真的学习,使讲师更复杂的精心准备讲课;
(三)行为评估:可以直接反映培训效果,耗时长,占人广,设计问题难,干扰多;
(四)结果评估:可以让高层更加支持培训,耗时长,技术不完善,需要得到管理层的支持。评估方法:问卷、访谈、观察、座谈、内省、笔试、操作性测验等。
8、培训评估报告的撰写步骤:1.导言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3.阐明评估结果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5.附录6.报告提要。
【教材课后思考题解答】推荐阅读:
木兰诗教材课后题答案07-22
流体机械原理课后解答10-21
c语言课后习题解答10-04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05-28
2015思修课后思考题12-08
管理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09-12
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思考论文09-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2015 修订版)11-16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11-22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