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精选8篇)
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 篇1
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中共阳新县委 阳新县人民政府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建设靠引资”的观念,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近几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2.35亿元,引进项目413个。其中,2007年引进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5.6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鸿骏铝业、华新水泥、富驰化工、晨天化工等30个;正在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鑫安汇达汽车零部件、新源化工二甲醚、韦源口深水码头等19个;正在筹建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甲醇汽柴油、新朗欧医药、活性白土、劲牌基酒等13个,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解铝、建材、金铜、化工、轻纺、能源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县年产电解铝10万吨,水泥310万吨,铜1万吨,黄金400公斤,麻、棉纺9万锭。
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家、过亿元的1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22.9%。
三是工业税收大幅增长。全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过5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提供税收2.7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4%。
四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九五”期末的全省第4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7位,成为全省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区)之一。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二)近几年,我们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要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责任牌”。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科局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税增收三项硬指标,年终结硬账、兑硬现。各部门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个个有责任、有压力。
二是打好“政策牌”。阳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激励招商引资。如,2007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近10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又投资4亿元,建设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二期工程。
三是打好“资源牌”。阳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做活山水文章。引进湖南岳阳造纸厂,投资500万元建起了6万亩480万株意杨的湾子林工程。充分发挥矿藏资源优势,做活矿产文章。如大冶劲牌公司投资1.7亿元开发我县金铜资源,盘活了白云山、李家湾、大林山等铜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先后引进上海顺怡、深圳怡瑞达、北京华盛世纪、台商吴德胜等20多家公司投资开发仙岛湖,建成旅游景点20多处。
四是打好“老板牌”。人缘关系是无形的财富。县委、县政府主动与已落户的客商交朋友,充分发挥企业老板的作用,引导激发他们利用关系,介绍更多的外商来阳新投资兴业,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的以商招商效应。
五是打好“亲情牌”。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掘乡情、亲情资源,每年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发一封慰问信,到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开一次老乡联谊会。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政策,传达信息,请他们为阳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尹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张绪刚买断濒临倒闭的阳新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扩建,新上棉麻混纺项目,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3.5亿元,年可消化原麻2.5万吨,带动10万亩苎麻生产,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六是打好“环境牌”。一方面,着力打造硬环境。重点抓好“两园两带”(富池工业园、城北工业园、沿江工业经济带、沿路工业经济带)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打造平台,筑巢引凤。目前,全县80%以上的项目已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化、园区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企业服务代办制度、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企业“宁静日”制度、软环境建设保证金制度等六项制度;加强“三乱”整治,设立了企业环境监督员,推行财政五项制度改革,堵塞部门创收“漏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三乱”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政策,实行包引资开发、包矛盾化解、包“三乱”治理、包建成投产等“四包”服务。
(三)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全国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阳新,既无东部地区的先天区位优势,又无西部地区的后发政策优势,要想吸引外商,吸引投资,首要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放权让利,舍得成本投入,实行“放水养鱼”,努力营造一个投资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的“小气候”。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保老板“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
第二,领导带头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舍得精力投入,舍得感情投入。县“四大家”领导和一些科局“一把手”投入很大精力抓招商引资,带头招项目、挂项目、抓项目,全县形成了“比着招老板、比着建项目”的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方法是重点。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机遇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资源进行招商;围绕产业进行招商;围绕已经引进的老板开展以商招商;围绕集合民间资本引导阳新各界人士自主创业进行招商;围绕重点地区进行招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比较贴近实际,也收到了明显成效。
第四,改善环境是保证。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好环境,招不到大客商。我们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阳新形象”的理念,级级抓环境、层层抓环境、人人抓环境,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以诚信待人,以服务感人,以效率服人,以感情留人,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 篇2
一、主要成效
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连片鱼池5000余亩,单体规模西南最大;三峡生态渔场梁平原良种场建成投产,品质档次全市最高;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区于2012年启动规划建设,现已建成泥鳅良种场1个,建成连片鳅池1000余亩、稻(藕)鳅综合种养2000余亩。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懈抓园区拓展。
聘请西南大学、万州水产研究所专家,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现代渔业示范园、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建设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仁贤、礼让、明达三个镇选择有豆筋加工产业支撑(豆渣养鱼)、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易淹的2万亩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集中连片建设现代渔业、生态泥鳅两个水产养殖园区,并连年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和“效益农业主题年”重点工作,不停止、不动摇,持续大力推进。着力通过3至5年时间的建设,将园区建成“全市最大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和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一以贯之抓土地流转。
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四年来,共发展渔业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业主155个,总数达到243个,为2009年末的2.8倍。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渔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赁给龙头企业(业主)等方式,促进整村整组连片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两个渔业园区共计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成建制流转的难题。
(三)以品质提升为核心,实而又实抓标准化生产。
一是制定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水平。同时加强渔业水源监测和种苗、投入品监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市级以上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无一例质量问题发生。二是把渔业养殖、豆筋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渔业增效、业主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既可净化渔业养殖水体,又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渔业单产效益。
(四)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凝心聚力抓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各一名分管领导挂帅,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团队,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两个园区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为渔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整合阳光工程及水产专业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为渔业生产经营户全方位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了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抓工业的手段和抓项目管理的方式,继续强力推进现代渔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2016年建成2万亩渔业园区、10万亩生态鱼基地,实现水产品产量4万吨、渔业产值10亿元。
(二)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基地建设与链条延伸并进、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并举,推动渔业发展上档升级。
如何推动周口文化产业大发展 篇3
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实现周口全面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周口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享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三皇”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华姓氏肇始于此,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龙文化、农耕文化等在这里衍生,拥有遗址遗迹和文物点近千处,又是我国唯一的地市级杂技之乡。可以说,周口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大市,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到处都有价值难以估量的“银山金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周口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这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周口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文化产业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提起文化,人们往往只注重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很少研究和正视文化的经济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把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只讲投入,不问产出,还以为这样就是发挥了“社会效益”。近几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法宝,尽管形式花样翻新,但文化的地位却显得十分尴尬,只能充当“绿叶”去陪衬经济这个“红花”。文化未能和经济“联袂登台”,本身做为一种产业的价值被低估。
(二)周口知名度还不高,文化资源很难转化为经济资源
周口的知名度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客流量少,形不成规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开发力度不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产业规模较小,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6.7亿元,占GDP的3.2%。 淮阳的平粮台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是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的奴隶制等重大学术性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987年发掘时曾轰动全世界,引起28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学者来周口考察。而现在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了,不要说外地人,就连我们周口人去过的都很少。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种类多、点状分布明显,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表现出经营单位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有机联系少,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群体。特别是国办文化单位经营普遍缺乏活力,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充分应用。
(四)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全市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县乡两级财政用于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县乡文化单位基本处于“守摊子”的状况。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根本起不到作用,同时也造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五)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市文化产业领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营运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文化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代理人十分稀缺。
发展文化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整合资源,规范市场,转变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首先是资源的有效整合,结构的合理优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膨胀剂”,能使文化产业的效益成倍扩张或膨胀。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上,根据周口市文化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巩固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文艺演出娱乐业、旅游业、广告业等朝阳产业;加强对这些产业的规划和开发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使产业之间形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促进企业间实行资本相互渗透,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购、并等形式,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周口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部门联动,明确职责,有效整合,找出最大公约数,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其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二)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周口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伏羲、女娲在此定都,老子生于此,后者又是前者的继承,资源丰富。一是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剧之乡”的美称,拥有豫剧、越调、道情、曲剧、坠剧、二夹弦和四平调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剧种和一批全国知名的演员、剧作家、曲作家,一些剧种为周口所独有,被列为戏曲保护品种,如太康道情;越调各名家中申凤梅被称为“活诸葛”,一些越调曲目享誉海内外。二是文物资源丰富,境内存在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000余处,目前已有4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8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淮阳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馆藏文物达4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超过5000件。三是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如淮阳的泥泥狗、布老虎,沈丘的顾家馍,鹿邑的草编等都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大。淮阳的泥泥狗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艺术家称为古老东方的神圣崇拜。四是民间文艺种类繁多,涉及歌谣、曲艺、器乐、舞蹈等,一些表演节目保留了几千年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色,如“抬花轿”在许多著名景区都能看到周口艺人的精彩表演。
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应依托周口市厚重的文化优势,综合开发以淮阳太昊陵、平粮台,西华女娲城等为代表的古文化游,以鹿邑太清宫、老君台为代表的老子文化游,以扶沟大程书院、淮阳陈胡公墓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游,以扶沟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和故居、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周口关帝庙、商水叶氏住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游,整合杂技资源,开发杂技艺术游;形成一批新的文化旅游品牌,使周口的旅游线路与河南的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轨,并独创出周口特色的旅游线路。
把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龙文化、女娲文化等一系列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打”出去,征集、收集反映文化品牌的实物,增加文化内涵,开发相关产品,积极抢占市外市场。同时,积极利用周口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做大一批民俗民间艺术馆,做好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普查、规划、抢救、传承。这方面的工作,除了政府行为外,还应发动民间的力量积极参与。利用民间的力量保护、传承、弘扬传统特色文化,推进产业化进程,政府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一方面,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在信息咨询、参演参展、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给予和国有文化单位同等的待遇,从而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促进更多的文化资源得到深度开发。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前沿,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手段,不断壮大周口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大力扶持、加强监管,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给予支持;县财政可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安排一定资金,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社会捐赠,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转变观念,按照“低门槛”引进的思路,走“多元化”融资的方式,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等方式,引导投资文化产业设施和经营文化产业项目。允许外资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晰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尽快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资体制,为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同时,针对落后文化沉渣泛起的现状,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逐级负责”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手段,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大文化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努力消除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四乱”现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产业文化人才
文化产业的竞争,关键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一、完善用人激励机制,树立“文化人才是重要资源”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施展的育才、聚才、用才机制,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二、吸引市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加盟周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创业,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三、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文化产业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四、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制度,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尽快改变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为实施“文化兴市”凝聚人才。
(五)打造文化精品,提高周口知名度
要想使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关键是要搞好宣传、营销和市场开发。周口市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只是简单继承,缺乏创新,使很多文化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如果周口市的文艺工作者注重从人类的精神需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深层的人文关怀上进行文艺创作,创作出一些反映周口风情、具有轰动效应的文艺作品,那么,周口的旅游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近几年来,随着周口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周口市通过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为有着血脉深情的海内外“龙子龙孙”搭建一个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平台,让周口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出充分的价值。6000年姓氏文化的积淀一经激发,周口必将受惠百年,这是寻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周口的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依托快速通道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篇4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文万春
“宜宾—庆符”快速通道一级公路,南起高县庆符镇,北至宜宾市南岸,全长41公里,设计时速60公里,总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即将开工,预计2012年峻工投运。宜庆路是高县缩短联结成都、重庆、川南城市群空间距离的战略通道,是充分开发宜宾南部、滇黔北部资源的经济通道。宜庆路快速通道建成后,必将给高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空前的发展。
一、高点定位,培育经济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
高县把推进宜庆路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首要突破口,作为加快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一号工程”来抓。“县委县政府发展通道经济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一轴两极三园四基地”的战略构想。一轴:以宜庆路为主轴,积极融入川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战略联系,打造一条特色鲜明的景观通道,一条内涵丰富的文化走廊,一条产业互动的经济动脉,形成规模、效益、生态、文明相统一的通道经济发展主轴线。两极:建设大窝新区和庆符县城两个经济增长极。依托宜庆路建设,把大窝建设成高端住宅、商务会展、白酒庄园、温泉疗养的特色产业聚集区,打造为宜宾市“后花园”。依托宜庆路建设,把庆符建设成面积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经济发达、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宜宾山水园林卫星城。三园:以福溪电厂为支撑,打造福溪高载能100亿元工业集中区;以高洲酒业为龙头,打造庆符—文江100亿元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双河温泉开发为突破,打造大窝100亿元特色产业聚集区。四基地:统筹宜庆路生态建设,打造川南生态休闲观光农
业基地;充分利用南广河资源,打造四川水上运动休闲基地;融入白酒金三角,打造中国白酒窖藏基地;加快双河温泉开发,打造国际康体养生基地。
二、拓展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通道经济也是产业经济。依托宜庆路建设,从战略层面规划大产业,最大限度发挥高县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一)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全力做大工业增量。重点打造高洲酒业年产20万吨白酒及包装行业生态园区,“十二五”期间达10万吨生产能力。发展粮、酒、饲料循环经济,实施15万吨多肽饲料项目,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和肉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抓好白家薯业年产10万吨精制淀粉和5万吨方便粉丝扩建项目,“十二五”期间达到6万吨精制淀粉、2.5万吨方便粉丝生产规模。二是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不断加大投资强度,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福溪工业园区打造成省级电力、煤化工、生物能源、机械制造园区。加快推进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以高洲酒业、立华蚕茧、白家薯业、早白尖茶业技改扩能为依托,延伸优势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三是促进优势资源转化。调整煤炭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开采和产煤总量,积极推进贾村背斜、蕉村和双河煤田资源开发,以福溪电厂为依托,通过大通道,促进本地及周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工业。
(二)加快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积极谋划好宜庆路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着力开发宜庆路沿线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调优结构”为主线,加快
建设油菜、水稻轮作基地5000亩,蚕桑基地7000亩,花卉苗木、优质水果基地4000亩,生态养殖基地10000亩。
(三)积极培育特色乡村旅游业。一是以“醉泉之乡,绿韵高县”为主题,发展田园观光、滨水休闲、民俗体验、度假疗养为重点的旅游项目,精心打造宜庆路“绿韵山野景观走廊”特色旅游带。二是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花、果、林等农业资源,拓展农业文化和休闲旅游功能,积极融入宜宾旅游环线,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带动农村餐饮、物流、娱乐等服务业。三是充分利用南广河沿岸旖旎的湖光山色,分三段建设乡村滨河休闲带,开发水上人家、游船观光、水上运动等项目,重点建设二夹河至来复天凤村河段,打造滨水乡村休闲走廊。四是依托庆岭乡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花卉产业带开发田园观景台、乡村茶坊、田园菜馆、农耕体验等项目,开展乡村观光旅游。五是依托省级湿地公园“七仙湖”,充分利用其浪漫爱情传说及丰富的水域景观资源,打造浪漫七仙湖景点。六是依托双河得天独厚的温泉地热资源,整合大窝、双河、来复等毗邻乡镇资源和优势,打造国际性的乡村观光与温泉体验相结合的特色休闲生态旅游区。
三、联动城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展“通道经济”,必须搞好城市建设规划,引导产业向枢纽聚集,人口向场镇聚集,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重点打造中心县城。把县城庆符镇打造为连接川滇结合部资源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全力推进庆符东区3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拉动城市扩容,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构建城市建设新框架。二是辐射带动沿线乡镇。以宜庆路为主线,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生态工业小镇”、“生态农业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做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辐射功能,加快大窝镇、庆岭乡等沿线乡镇城镇化步伐,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培育起规模适宜、协调发展的城镇带。三是统筹推进村庄建设。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新农村农房建设和宜庆路沿线风貌整体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搞好宜庆路沿线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民的生活居住地点,合理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四、完善网络,提升通道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加快构建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把宜宾至庆符至筠连一级公路打造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承接川南至云南物资集散人员流动的大通道,依托宜叙高速、宜宾至毕节高速公路穿越县境,构建高速公路网。加快改建宜高路、巡高路,与已有的宜珙路、高筠路等二级公路,形成二级公路网,使之成为我县的骨干公路网络,使我县与宜宾市及周边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二是加快完善县内产业公路网络建设。依托宜庆路,重点打造庆符—文江环线通道,促进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改建和美化文(江)仁(爱)路,使之成为我县白酒基地的运输通道和旅游路;新建福(溪)赵(赵场)路,使福溪工业集中区与宜庆路紧密相连;新建大屋村(宜庆路)—双河温泉休闲区公路;打通和完善庆符—可久—林湖—罗场、陈村—羊田中心村—华丰村等环线,推动沿线蚕、茶、竹、畜、花卉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三是加快提升县内农村公路运输档次。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统筹发展城乡运输。分批完成可久至云南兴隆等10条出境公路,完成11条乡镇连接公路,新改建村道80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班车,实现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宜庆路等大通道的有效衔接。四是加快构建县内旅游公路网络。改建福溪至胜天公路和流米路,使红岩山风景区通过福赵路与宜庆路相连;将符可路升级为县道,加宽改造华家、中寨、屋基、团包通村公路,使红岩山半边寺公路与符可路形成畅通环线;硬化罗蕉路,续建和硬化惠泽水库
平昌县推动文化大发展调研报告 篇5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调研报告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市、县关于文化强省、市、县的决定,及市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为根本目标,以推动“五化联动”作为契机,我县组织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我县文化有长足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平昌县科技文化体育局机构运转正常,共有局属事业单位6个(情报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和43个乡镇文化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持之以恒地实施“文化创先”工程不动摇,使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先后双双建成国家二级馆、省一级馆。全县43个乡镇,国家投资1050万,已建成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全县已建成368个农家书屋,12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在全县乡村星罗棋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改扩建工程跻身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年接待
国家、省、市参观团体10余万人次。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均做到了服务阵地设施、人员、活动、经费四落实。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先后建成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文艺创作日趋繁荣。120多名专兼职文艺创作人员辛勤耕耘、锲而不舍,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件,其中国家级120件、省级308件、市级500余件。全县有43件美术作品参加全国大展,26件文艺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农民作品4件)。由县文化馆创编的具有巴蜀特产之称的《翻山铰子舞》,先后参加30多次国家、省、市文艺调演与比赛,荣获全国十四届“群星奖”,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奖等十余次大奖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舞应邀参加央视七台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汇演,填补了巴中市有史以来无文艺节目上央视演播的空白,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改革现状
一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各单位根据自身职责职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计酬,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撤销了平昌县川剧团。根据平昌县川剧团行当不齐,人员老化,无法面向社会演出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员转化方案。不再保留平昌县川剧团牌子和事业单位建制。三是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根据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与要求,撤销
原平昌县文化新闻出版稽查大队,成立平昌县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编制由以前5名增加到12名,原新闻出版稽查大队4名人员与广电局4名执法人员整体划转,并统一参加全省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人员过渡考试。四是整体划转平昌县歌舞团编制与人员。根据巴委办„2011‟147号《关于加快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和我县歌舞团的实际情况,将歌舞团整体划转到平昌县文化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五是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撤销县佛头山森林公园管委会、县森林公园管理所,成立“平昌县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科技文化体育管理局,主任按正科级配备。六是将文物管理所升格为文物管理局。根据县编委平编发„2012‟37号文件精神,为有效有力保护全县文物,将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更名为平昌县文物管理局,按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机构、人员。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文化产业集中在文化新闻出版市场,200余个经营企业,其中:歌舞娱乐场所8家,网吧17家,音像品出租零售48家,电影发行1家,文艺演出团体1家,印刷企业14家,打字复印56家,图书发行1家,书店62家。从业人员1213余人,固定资产达6000多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5000余万元,利税336万元。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调研,我县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文化投入乏力,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二是文化产业量小质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三是专技队伍不齐不力,领军人才青黄不接;四是市场执法装备缺乏,城乡监管鞭长莫及;五是文艺创作后劲不足,难以推出精品力作。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是认识的偏差,致使文化工作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视。尽管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同样的高度,指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人,甚至少数基层领导干部,总是认为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经济建设,能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致使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经济贫困,致使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虽然中央、省上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我县是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属国家贫困县,县财政属吃饭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大,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三是交通不畅,难引进外资投入文化产业建设。我们尽管费力包装,对外推介了诸如佛头山红军文化园、金宝开发区文体用品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一些投资者现场考察后总是议而不决,望而退步。
四是用人机制不活,致使文化艺术人才难留。由于过去的“大锅饭”工资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文艺作品在国家省级获奖,表彰一张纸,奖励一顿饭。体现不了做出突出成就的文艺人才价值,致使我县文化馆原副高
级美术领导人才王鹤翔、音乐领军人才相继外流。加之单位没有招录特需人才的权力,受编制限制等原因,一些经考察实用的文艺人才难以进门。导致县文化馆这样的群众文化龙头单位,文艺领军人才不齐不力,难以发挥龙头作用。
三、对策建议
1、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形成以事业繁荣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增添事业活力的良性发展态势。一是用足、用够、用活经济政策,切实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二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10年全域规划》,纳入县域经济总体规划;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有商家投资,有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入驻平昌;四是切实加大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活动的引导与科学管理力度。
2、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积极配合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实施好国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村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工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以“五创联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文明城市建设,提高群众人文素质。
3、切实加强文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广开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门路。
一是到校引进。主管部门与人事部门一道深入大专院校现场考察引进急需人才。十二五期间共引进6个岗位的特需人才,其中:县文化馆声乐、作曲辅导员各1名,文学创作人员1名;县图书馆图书信息共享工程管理人员1名;县文物管理所文物考古与鉴定人员1名,博物馆解说员1名。
二是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文化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十二五期间拟请省艺术馆,图书馆、川博的专家教授,每年分别对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对口培训。同时将选派在职舞蹈编导,美术辅导、文物鉴定与保护的专技人员各1人到大专院校离职进修,或上派省级对口单位学习深造。
三是兼职聘用。根据我县经济困难,人才难引、难留的现实,“十二五”期间,将采用在大专院校或省级对口单位聘请专家、教授到文博图事业单位兼职的作法,以解决我文化拔尖人才紧缺、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
4、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大力促进文艺繁荣。一是设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重奖在国家、省级获奖作品。二是加大文艺创作人才的引进力度,主管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一道到高校现场选招急需的文艺创作人才。三是为有作为的文艺创作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拉开分配档次,使他们工作上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事业上有奔头,收入上有盼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篇6
中共兴隆苗族乡委员会
兴隆苗族乡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部署,根据《中共大方县委大方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方党发【2012】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着力打造“苗族文化”、“古彝文化”、“等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一起抓。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撑、支持作用,注重文化对经济的催发、推动作用,推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增强我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和文化的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传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衔接。发掘自身文化潜力,挖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顺应现代文化潮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用创新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4、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从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准突破口,形成带动力,大力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三)总体目标
1、全面加快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事业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在群众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完备,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全乡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
2、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完备。以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不断推进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巩固,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各专业、各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普遍提高。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学艺术、地方戏曲、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多彩。
5、文化产业形成规模。以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6、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日趋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将市场向外延伸。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充分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弘扬先进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乡按照县文体广电局“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县、创先争优、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狠抓“五古”文化建设、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挖苗族民间文化、办好苗族文化节,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各村委各单位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闯”突破桎梏、以“拼”树立形象、以“精”树立品牌、以“特”走向世界,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以“五古”建设为抓手,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在近期内达到“四个一”目标,即:建成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图书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建立健全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扶持农民书屋、民间剧团等民办文化的发展,人口聚居达到500人以上的村要建设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全乡的电话普及率、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广播电视入户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力争三至五年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强化乡图书馆、图书室网络建设,建立以乡图书馆为核心、以各村农家书屋为辐射的体系。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普及远程教育网络,扩大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空间。努力形成覆盖和辐射全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电视、电话、移动通讯“村村通”目标,为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市场提供坚强阵地。
3、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全面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做好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维护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三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的创建水平。在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以构建和谐兴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树立和谐兴隆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消极思潮,追求文明进步。
——全面推进干部形象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为官要诚实、工作要扎实、作风要朴实、办事要务实、效果要真实”的“五实”作风,树立良好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4、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深入推进群众性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联络协调职能,积极引导或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改革发展力度和宣传创新力度,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送书送戏进农村、放映电影为主题,探索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提高办节办会水平,不断推进群众性文化深入发展。
——积极构建文化发展平台。把发展文化与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人文古迹、自然资源、民间民俗为主的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以普及科技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农村文化,大力发展以塑造形象、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大力发展以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大力发展诚信友爱、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同步发展。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我乡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乡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抢救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节、苗族跳花节等一批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加强创作,加强表演,不断把我乡苗族特色传统文化向外推广。积极促进各类文化组织建设,并以之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大力发展休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音响制品等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继续参与办好苗族文化节等节会。加强以乡文化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和品位。
——开发本土饮食文化。以“苗家鸡八块席”等为载体,开发独具兴隆特色的菜系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
——开发特色工艺品文化。以苗家自制刺绣、蜡染等工艺品为主逐步引向市场,全面提高兴隆乡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6、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保障机制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
一是充实和完善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全面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文化经济强县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三是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乡文化服务中心要对我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拿出全乡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实施方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我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要在挖掘文化设施潜力、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培育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市场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我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和引导全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文化品牌。工、青、妇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全面推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努力使文化服务中心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坚决打击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强化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电子游戏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净化文化发展环境。三是建立文化事业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产生的文化成果实行奖励;对着力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经常性富有我乡苗族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积极推进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完善考核管理机制。
一是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目标,作为对各村、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要科学的、系统的严格进行考核,确保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各村委、乡直各单位要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按照本《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我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新跨越。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 篇7
吃透政策, 领会精神, 把握发展机遇
作为特大型石油企业, 文化产业主要包含媒体产业发展、影视剧场服务、报纸报刊发行、印刷出版、图书销售、文体场馆经营、演艺文化传播、书画艺术展览以及文化创意咨询等多种文化项目。要发展就要对上级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加以学习, 吃透政策、领会精神。尤其是结合文化产业调整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好机会, 发展油田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 要弄清各项文化产业经营的准入门槛。在原有相关政策基础上, 我们能进入哪些领域, 要具备哪些条件,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进行深入探讨, 确定适合石油企业的经营项目;其次, 研究好国家和地方对文化项目发展的税收政策, 明确哪些项目可以得到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哪些项目会有税收的减免等, 从产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调研;第三, 对政府加大投入的项目进行跟踪和了解, 选派专业人员从事本企业发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尤其是适合大型矿区单位发展的贴息贷款, 项目补贴、补充资金等文化项目, 也可以利用非国有企业资金进行合作经营等方式促进文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从而把握住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注重引导, 加强培训, 提升文化素养
文化的发展, 关键在引导。“福娃之父”韩美林讲“没有文化的文化最可怕, 没有文化的文化领导那就更可怕。”文化的发展, 关键的一点就是把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的人员素质培训到位, 不让“文化缺位”, 这样才有助于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与壮大, 才能有可能跟上时代石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此外, 文化项目的发展离不开群众, 群众是衣食父母, 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只有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 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热点, 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 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才能更好地促进石油矿区职工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提高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强化消费引导, 让广大职工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俗, 形成蒸蒸日上的文化氛围;其次提高企业文化项目的服务水平, 适度降低文化项目的收费标准, 多方面多渠道对群众进行文化消费熏陶,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群众整体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 不断强化对文化领导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和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文化产业项目的水平, 实现文化产业良性循环运行。
理顺机制, 完善设施, 保障公益文化
在基础得到夯实的前提下, 理顺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进行文化产业制度改革, 是保障公益性文化正常开展的必要途径, 否则将是“无米之炊”。作为独立的石油矿区企业,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根本, 但是更应该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点就是把本企业的公益文化提高上去。
首先是找准企业文化管理单位的产业经营定位, 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半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项目界定清楚, 对相关的职能和资产调整理顺到位, 完善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之后要有的放矢, 按照类别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公益性项目要核定好人员数量, 严格按照“三控制一规范”执行, 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经费要给足给到位, 在费用到位的情况下, 明确相关服务标准, 同时要找好服务标准的执行和监督考核;对半经营性且含有一定社会职能的文化项目要按照工作量进行人员定岗定编, 对费用补贴按照社会事业服务工作量的大小核定, 并按照工作量的大小逐年进行调整;对有市场潜力, 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完全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经营, 并按照业务量的大小上缴利润, 这样就基本上做到效益型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益性项目的优质服务。
其次是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大型的石油矿区, 由于石油的工作性质的特殊原因, 基本上是远离城市的独立王国, 建设与之配套的文化基础设施, 是保障公益性文化服务的硬件条件。为此, 要切实加强职工文化场馆建设, 对现有的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维修改造到位, 对各文化活动场馆的设备设施要配备齐全。同时利用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投入的机会, 争取投资政策, 让地方政府把石油矿区的文化场馆建设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备纳入到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 多方面拓展投资渠道, 进而完善面向百姓和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构建特色文化
石油企业的文化发展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要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文化, 体现出石油人的特点。作为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的石油企业, 不仅要体现出石油情, 更要有天津味。
所谓石油情, 就是要展现出“奉献能源, 创造和谐”的石油企业宗旨;要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再学习和再教育为基础, 高唱新时期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让石油工业涌现出更多的当代铁人。石油人要有石油情, 就要热爱石油, 献身石油。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三次采油和四次采油, 实现石油的稳产和增产;要在工作中继续培育“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要提炼本地石油企业的自身石油文化, 构建好石油人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要对企业怀感恩之心, 勇于担当, 乐于奉献, 忠于职守, 做到与企业同呼吸, 共命运, 同奋进, 共荣辱。
所谓天津味, 就是要融入地方特色, 体现当地的文化精神, 要有“爱国诚信, 务实创新, 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爱国诚信”概括了天津人基本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务实创新”反映了天津人鲜明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开放包容”体现了天津人博大的气魄和胸襟。“天津精神”既是天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 又充分体现了天津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必将成为引领天津发展的精神力量。“天津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聚了天津人民的意志和智慧, 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守护, 共同践行, 共同弘扬。作为坐落在天津市的石油企业, 所属员工不仅是石油人, 更是天津人, 也要同时信守天津精神, 跟上天津发展的时代步伐, 把天津精神融入到石油企业的生产生活之中, 成为推动石油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科技支撑, 技术引领, 打造传媒文化
文化与科技融合总体是一个趋势, 文化的传播自古到今都是靠科技来传播的。按照“做精传媒服务, 做强文化服务”的发展战略, 不仅要做好主流媒体的发展与壮大, 还要建设好管理好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 同时要做好主流媒体在新兴媒体的传播。通过改造提升传播方式, 做好媒体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 明确媒体发展的战略构架和整体规划, 多方拓展媒体的传播渠道, 进而提高媒体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川强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大发展 篇8
2014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养老健康服务业列入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予以重点培育,随后《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发布,成立由分管副省长挂帅的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小组。12月,四川省召开健康服务业推进工作会,全面部署落实各项举措。
上下联动 明确发展方向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健康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健康服务业。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40号文件,对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四川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健康服务业发展问题,对发展健康服务业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2月份,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10月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将健康服务业作为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都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陈文华在省健康服务业推进工作会上强调:“明确责任与义务,凝心聚力,以项目为抓手,不折不扣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目标,全面推动我省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他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民生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开关把手”。
对此,在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设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担任,确定了部门联络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述责制度及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发送健康服务业工作动态,编制了健康服务业项目库、咨询专家、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健全了工作运行机制。
2015年,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将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推进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并根据职能分工,研究出台配套政策,落实工作措施。
解决“四难”
力抓五个发展
四川省政府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到2020年,新增健康服务就业人口能够达40万以上,卫生总费用达到约3000亿元,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会上,沈骥表示,未来6年四川省将从发展基本医疗、特需医疗服务、健康保险服务、老年医疗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等方面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项目的发展。
目前,全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医疗服务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9月,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18.13万名和16.57万名,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19%、12.04%;全省医院拥有床位达到44.68万张,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7.46%;全省医疗机构1-9月总诊疗量达3.30亿人次,出院人数1096.29万人,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3.81%和5.39%。二是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截至9月,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0141个。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5.51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为2.24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04名,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为首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医疗中心引领高技术与高端服务快速发展,2013年仅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4所医院总收入已超百亿元;民间资本快速进入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领域,已经培育出以民间资本为支撑的成都西区医院、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华美医学整形等一系列知名品牌。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创新服务模式正在涌现,温江国际医学城、泸州康健城为代表的专科集群正在形成并推动医疗服务集约化发展;以城市大医院为中心的集团化、网络化医院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服务连锁化进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正在形成,推动了医防一体的连续性服务模式。三是支撑条件基本形成。四川省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具备集群态势,部分企业在业界已经形成了行业优势,如科伦制药、奥泰医疗;全省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区域人口卫生信息平台正在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已覆盖民族地区50%的县(区),为健康服务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培育新业态创造了良好条件;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日渐完备,全省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高等医学院校9所、高职高专院校8所和中职学校22所,年招生规模稳定在7万人左右,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专业化、全产业链的中高端人力储备。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加大市场开放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要加强土地规划保障,解决健康服务机构“落地难”,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解决健康服务机构“融资难”,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解决健康服务机构“运行难”。要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更需要建立人才充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人才柔性流动,解决健康服务机构“发展难”。争取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6.2张,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占全省总量达25%以上。未来将逐步形成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形式,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统一起来的服务模式,构建健康服务产业链。
【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06-11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崇州更大发展09-01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09-13
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05-26
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实现更大发展心得体会07-18
年党建品牌经验材料强化大党建深化大融合推动大发展(例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