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2024-11-01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精选8篇)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篇1

加快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紧迫性

1、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残疾人是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是否能建立对残疾人排忧解难的帮助机制,形成人人尊重关心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更是重庆市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1月,中国残联在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省、市残联务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按照中国残联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统一要求,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实现新突破”。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民生工作导向下,专门提出“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2015年前建成市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渝办发[2010]389号文)。

2、我市残疾人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残疾人总数为169.4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6.05%。其中,智力、精神及重度失能三类人员共有85.9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0.7%。这三类人员由于其生活不能自理、行为不能自控,不仅自身的生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时有发生的恶性事件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些残疾人的家庭都有着同样的担心“将来谁来替他们照顾这些残疾人?”也有着同样的愿望“有个机构帮这些残疾人托养起来该有多好啊!” 因此,不论是从落实各级政府决策的视角审视,还是从解决最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需求视角审视,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已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工作。

二、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托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全市共有35家残疾人托养机构,且规模小(多是私办或集体合办或依托精神病医院开办)、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寄宿型托养的人数不足760人,仅占残疾人托养对象总数的0.08%,全市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集科研、示范、指导、辐射功能于一体的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离全国“应托尽托”目标差距甚远,与重庆市作为内陆唯一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地位不相吻合。

2、托养机构建设和运营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35家托养机构建设和运营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残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从残疾人保障金中拨付部分机构建设经费和服务运营经费;二是残联积极向上级残联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但资金不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向托养对象收取部分托养费用,但受残疾人及其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机构的护理费标准也在提高,而现有的市残联给予的托养补助、重残补助与残疾人收入达不到全护理收费标准,使得残疾人缺乏承受能力。因此,托养机构运营发展缺乏长效经费筹集机制的保障。

3、托养机构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不足

受政策制度和资金支持的影响,我市托养机构普遍在用地、房屋功能设置、活动场地建设及无障碍基本设施配置等方面离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护理知识和医学常识,多数机构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医疗人员和教育人员配置。因此,多数机构仅能为残疾人提供吃、住等基本生活服务,难以组织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等活动。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均达不到残疾人托养需求,也难以体现重庆市民生工作落实力度。

三、加快建立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议

1、政府应明确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公益性

残疾人托养服务以安养为主,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教育、娱乐等为一体,属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的工作,因此,政府应明确规定残疾人托养机构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任何托养机构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2、政府应做好区域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规划,发挥不同层级机构间协同作用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全市或各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需求调研基础上逐步建立市-区县—镇街三级托养服务体系:市级层面建立1个综合性的集科研、示范、指导、辐射功能于一体的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各区(县)建立1-2个集中托养所,各镇(街)也应建立1-2个集中托养站和2-3个托养日间照料站。视托养对象失能情况及其家庭照料和经济承受能力,可鼓励更多的残障人士白天在日间照料站活动,晚上回归家庭或到集中托养所/站寄宿托养,以最大化地发挥不同层级机构的协同作用。

3、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作用

托养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因此政府在建立托养服务机构中的责任是毋庸质疑的。政府的主导职责主要体现在公建或公助上,即政府可以在用地和基础设施配

置方面给予支持,建立或资助建立一批符合托养标准的机构,并可与民办机构签订租赁协议;政府应根据区域残疾人托养需求配置机构人员编制,对纳入编制的工作人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政府应承担起对服务机构人员定期培训的职责;政府应根据残疾人托养需求和机构设施,科学核定托养机构收费标准和政策补助标准;政府应加强监管,建立托养机构和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可由残联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托养机构进行半考核。

但是,政府也不能包办一切,应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按残疾人托养人头付费机制,通过服务质量考核,政府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托养机构定期实际托养的残疾人数给予运营补助经费。以此通过“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机构运营形式,帮助机构良性运转并提高残疾人托养保障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4、建立“残联管理、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的社会互助机制

残联应负责残疾人托养工作开展的具体业务,但托养资源可以与民政、卫生、社保、教育等部门整合。例如,部分区(县)级或镇(街)级托养机构建设可以依托卫生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精神病医院或民政管辖的康复医院、福利院等,可以在其原有基础上改扩建,并依托其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鉴于目前托养机构缺少专业服务人员,可结合今年国家18部委提出的“壮大社工队伍人才建设”机遇,借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级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他们去托养机构实习与工作。

另外,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残疾人托养事业,例如,通过宣传动员,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在物资上给予资助;设立扶残助残基金会,调拨民政福利彩票基金和争取慈善基金,用于残疾人托养机构发展;组织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机构做义工;整合民政作用,动员并培训一批有爱心、有一定能力的低保人员到托养机构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达到低保人群、残疾人群、政府三赢局面。

提案撰写人:李孜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篇2

智力障碍 (MR) 又称智力缺陷, 是指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水平并表现出适应性行为方面的障碍。智力障碍人士虽然智力落后于普通人群, 但是他们在生理上的发育和身体的成熟情况几乎与普通人群相同[1]。有研究者对培智类学校的智障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智力障碍青少年性成熟度在年龄上与普通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差异[2]。这些说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障人士也会步入青春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会逐步出现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直至性成熟。

智障人士的青春期生理不断发育, 其机能与功能不断成长, 他们的性冲动、对性的需求也随着出现, 很多研究发现, 智力障碍人士到了青春期会表现出极大的性好奇和性需要[3], 他们会尝试着从刺激性器官中获得快感, 会渴望与异性交往, 甚至建立婚姻关系。在智障人士产生对性的需求的同时, 由于智力障碍者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 社会交往能力十分有限, 加上生活环境的制约, 智障人士在性心理与性社会发展上显然迟滞于普通人, 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 导致产生了很多与性相关的问题。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化托养等机构应运而生, 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残疾人联合会兴办的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他们的服务对象以智障人士为主, 生活在一个集体供养的环境下。在大环境下共同生活的智障人士, 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 产生模仿行为, 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障人士性生理的快速发育成熟, 使其产生各种对性需求的表达方式。

本研究在此前提下, 旨在探讨托养机构中生活的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的现象, 从托养机构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与自我保护意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为托养机构开展智障人士性教育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二、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现象的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某托养机构内年龄为15~35岁的智障人士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主要参考由香港社会福利署临床心理服务科对成年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现象的调查[4]和熊利平对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成效研究[5]相关问卷自编了《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问卷》, 对智障人士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进行调查研究。

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行为表现 (总分45分) 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分39分) 。

(三) 研究步骤

向职工发放 《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问卷》, 了解智障人士的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问卷均由熟悉智障人士的职工填答。采取当场作答, 当场回收的方式。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共发放230份问卷, 回收222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最终得到219份有效问卷。

(一) 问卷中研究对象的性别情况

研究对象是广州市某托养机构, 其中男153人, 占总人数的69.9%;女66人, 占总人数的30.1%。共219人。

(二) 研究对象能否分辨男、女情况

在调查的研究对象中, 不能分辨男、女的有37人, 占总人数的16.9%, 能够分辨自身性别的有182人, 占总人数的83.1%。其中, 男性能分辨男、女的为118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77.1%;男性不能分辨男、女的为35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22.9%;女性能分辨男、女的为64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97%;女性不能分辨男、女的为2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3%。

(三) 研究对象能否处理月经或梦遗情况

研究对象中, 女性能处理月经的为48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72.6%;不能处理月经的为18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27.3%。男性能处理梦遗的为53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34.6%;男性不能处理梦遗的为100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65.4%。因女性经期比男性梦遗较为明显, 员工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对其进行处理经期的指导;而对男性而言, 梦遗是在睡眠过程中发生的, 容易将梦遗当成遗尿, 护理人员也容易忽略, 并且梦遗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 因此较容易失去机会对男性智障人士进行处理梦遗的指导。

(四) 研究对象与性相关行为表现 (超半数) 的情况

问卷中出现的17项与性相关的行为, 均报告出研究对象出现相关的行为, 其中, 超过半数以上的有5个项目:在日常生活中 (非帮助对方或接受对方帮助时) 有意触摸非敏感身体部位的, 占总人数的78.5%;在日常生活中与异性身体过近 (少于一尺) 的, 占总人数的81.3%;拥抱异性同学的, 占总人数的60.3%;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自慰的, 占总人数的58.4%;凝视他人的性器官及敏感部位, 占总人数的55.3%。在这5种行为之中, 前两项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普遍常见的行为, 智障人士的性别边界界限较为模糊, 较难分清异性之间的交往界限, 难以分辨恰当和不恰当的身体接触, 因此通常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交往活动, 一些调查研究也有发现:智障人士存在不恰当的与性有关行为, 包括自慰、与异性有身体上的不当接触、凝视他人的性器官及敏感部位[5]。

(五) 与性相关行为表现的男、女性差异情况

对与性相关行为项目进行男、女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 由结果可以看出, 有4个项目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观看色情物品 (P<0.001) , 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自慰 (P<0.001) , 在公众地方自慰 (P<0.05) , 故意触摸他人的性器官、臀部或胸部 (P<0.01) 。由这4个项目的报告得出:均值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同非智力障碍群体表现出来的一样, 男性会比女性对性更感兴趣。也有研究发现男性智力障碍个体比女性对性更有兴趣。

(六) 与性相关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否能分辨男、女差异情况

对问卷中各个项目根据是否分辨男、女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为:在行为表现方面, 凝视他人的性器官、臀部或者胸部和偷窥他人身躯在分辨男、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均报告出能够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发生频率高于不能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存在一定男、女性别意识的智障人士, 在寻求满足自身性需求的方式时, 会有意偏向于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对象上面,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这两个项目上存在是否分辨男、女的差异。自我保护意识方面, 容许异性同学拥抱自己和容许异性教职员拥抱自己在分辨男、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均报告出不能够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发生频率高于能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智障人士不能分辨男、女性, 男、女界限很不明显, 同时也因为他们欠缺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存在以与人拥抱或者允许他人拥抱等身体接触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喜爱。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智障人士性教育可从日常行为来进行规范

本研究调查相关数据得出, 智障人士日常生活最常出现的与性相关行为是与他人身体不当接触, 如日常生活中与异性身体过近 (少于一尺, 占81.3%) 、在日常生活中 (非帮助对方或接受对方帮助时) 有意触摸身体敏感部位的 (占78.5%) 等,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也较容易被忽略的行为。因此, 服务于智障人士的相关人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交往行为进行规范化指导, 让智障人士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形成规范的交往行为, 以防更为严重的行为发生。

(二) 智障人士性教育应根据男、女情况区别对待

同非智力障碍群体表现出来的一样, 男性会比女性对性更感兴趣;也有研究发现男性智力障碍个体比女性对性更有兴趣。本次研究也体现出男性在一些与性相关的行为项目的表现上比女性明显, 在对性需求的表达上面, 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直接。因此, 对于男性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方面, 应偏向于对他们正确表达性需求的指导上, 教导他们能够在恰当的场所进行自慰以及事后的处理技巧, 也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正确的疏导性需求。

(三) 员工需加强专业培训以推动智障人士性教育工作的开展

智力障碍人士缺乏与性有关的正确知识, 并且在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成熟水平都很低。生活在托养机构的智力障碍个体由于长期处于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限制和受保护的环境下, 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知识和学习机会, 作为服务于他们的员工, 要充分认识到智障人士一样有性需求, 并且更为容易出现与性相关的行为与现象。正视智障人士的性需求, 尽可能地完善自身的与性相关的知识, 更好地去指导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的行为, 引导他们朝一个正面的方向发展。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某残疾人托养机构219名智障人士进行与性相关现象进行调查, 了解托养机构内智障人士目前与性相关现象的状况, 对智障人士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托养机构智障人士存在一定的性需求, 且有不当的与性相关的行为, 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差, 因此说明了对智障人士开展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智障人士,残疾人托养机构,与性相关现象

参考文献

[1]Monat, R.K.Sexuality and Mentally Retarded[M].San Diego:College-Hill Press, 1982.

[2]王雁, 张艺华.智力落后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12 (24) :23-26.

[3]孙军玲, 季成叶, 何忠虎, 王伟, 王莹, 李勇.北京市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发育及家庭性教育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14-221.

[4]熊利平, 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7) :60-63.

佛山市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重度残疾人;托养

1.残疾人服务工作背景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7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佛山市委市政府也于2010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佛山市有20.67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其中,重度残疾人超过6万,分布在5千多个家庭中,涉及20多万人的工作和生活。庞大的群体严重影响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残疾人的起居照料、康复治疗、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性的工作不但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大的民生问题,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稳定工作。

当前,我国把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中的一级、二级界定为重度残疾。由于多数重度残疾人已无法进行康复治疗,养护工作便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残疾人养护可分为家庭养护和机构托养,机构托养是残疾人在政府或民间组织创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专业机构中集中养护、康复治疗和技能培训等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养护主要是指由政府资助残疾人在家由家庭成员或雇人照看的一种养护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机构托养问题。

2.佛山的重度残疾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1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佛山重度残疾人家庭有23%的没有稳定的收入。一是由于照料而无法从事有收入性的工作,二是高昂的康复治疗费用,造成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名副其实的困难家庭。有50%以上的重度残疾人由父母照料,照料者中60岁以上的占35%,有57%的照料者体弱多病,31%的是一户多残的家庭,有65%的家庭表示对照料工作已力不从心,家庭经济无法负担,对将来的生活忧心忡忡。

2.2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随着佛山工业化的发展,重度残疾人群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低龄化现象也日益严重。目前,佛山四十岁以上的残疾人接近半数,有67%的是单身,婚姻社会问题隐患大;先天性缺陷造成重残的占40%左右,智力和精神残疾占25%左右,80%以上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日制的全程陪护才能维持生活;60%以上的还患有其他疾病,80%以上的本人无任何生活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庭或社会供养;85%以上的没有条件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享受的社会救助水平低,社保没有全覆盖,社会综合保障水平较低,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不高。这种状况,让不少残疾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给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

3.现阶段,佛山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各区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财政的投入和残疾人受惠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发展也不平衡。佛山的残疾人托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还没有建成。

3.1 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佛山残疾人服务机构主要有工疗站、社区康复站和综合服务中心三种类型。工疗站和综合服务中心的运作效果相对较好,但工疗站的规模小,受益范围窄;综合服务中心规模和专业水平均较高,承担着残疾人服务领域中技术方面的项目,但门槛相对较高,受惠面有限。社区康复站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政策和管理配套,实际的效果目前并不理想。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是当前佛山残疾人服务领域的核心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但都不属于托养机构,它们并没有解决托养的问题。目前,禅城区的工疗站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南海区的社区康复站建设已基本普及;顺德区的个别民办机构开展了小规模的托养尝试工作;三水区的残疾人工作近年发展较快,已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和工疗站;高明区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最为薄弱。但符合残疾人服务体系发展的托养机构,佛山当前还没有。

3.2民政系统的社会福利机构不是残疾人的托养机构

民政系统管辖的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五保”和“三无”人员,不是针对残疾人,更不是重度残疾人。在一些民办的福利机构中,有开设残疾人托养的服务,但收费高昂,绝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无力承担。由于残疾人托养服务在人员配备、设施改造、专业技术、康复治疗、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社会活动等方面与普通的养老服务不同,社会福利机构中针对残疾人的服务项目也不具备。另外,社会老龄化和 “三无”问题,让福利机构压力重重,它们当前既无力又无法承担残疾人的托养工作。

3.3医疗系统的康复部门也不是残疾人的托养机构

医疗系统在康复技术和设施上具有优势,在残疾初期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残疾人康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现行的医疗体制和保障体系中,任何人都无法长期在医疗机构进行托养式的康复和治疗,高昂的费用残疾人家庭根本无法承担,绝大多数的重度残疾人基本放弃选择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下,医疗机构还不可能建立面向社会的残疾人托养的部门。因此,对医疗系统的康复部门,绝大多数残疾人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当前,佛山有85%的重度残疾人有入托意向,社会需求量大、迫切性强,而各区的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亟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尽快建立符合佛山实际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体系,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民生问题。

4.佛山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发展对策

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应结合实际统一部署,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采取残联自办、与社会联办和依靠社会力量创办等多种方式,加快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步伐,把残疾人服务工作推上新台阶。

4.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助残事业建设成专业服务的民生工程

4.1.1把托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不是政府的某一个部门就可以做好的,它涉及财政、民政、卫生、社保、教育、建设、交通、残联等部门,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必须下决心,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适当调整职能、调配资源,明确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4.1.2制定残疾人服务工作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省残疾人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佛山重度残疾人类型、分布等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汇集各界智慧,以超前的眼光制定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出台残疾人托养工作意见及相关规定。

4.2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4.2.1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无法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目前,佛山各区执行情况不一,残疾人工作资金的来源也不一,工作的实效各区有明显差别。市委市政府应统一部署,统一征收,严抓落实,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4.2.2专项托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残疾人托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政府每年必须有专项的资金投入,增加财政预算的支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托养事业,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基础。

4.2.3 严格执行福利彩票资金的使用政策

应按国家的相关政策,足额提并足额用于残疾人工作中,地方政府不应忽视民意和国家政策,应坚决执行落实。

4.2.4探讨成立残疾人托养基金会

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各界人士的善款、设备和相关的实物等,成立为托养专项事业发展筹集善款的机构,筹集托养善款。

4.3调整行政管理职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使残疾人托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既要在行政管理职能和资源分配做适当的调整,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4.3.1 调整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以工作为中心,把涉及残疾人事业的相关行政部门中的部分管理职能和资源作一适当调整,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涉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的民政、社会保障、教育、建设规划、医疗卫生、交通管理等相关管理职能可适当调整给残联行使或与残联共同行使,对关系残疾人工作的部分资源由残联调配,实际效果将会更好。这样,可更好地把残疾人就业、托养、康复治疗、技能培训与教育、无障碍设施等较好地结合起来,使残疾人工作更有针对性,创造与正常人同等的机会才会更多。

4.3.2 制定扶持非政府机构发展的政策

非政府机构的蓬勃发展是社会和市场成熟的标准。大量的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存在是港台地区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借鉴其成功经验,建议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办法,规范和扶持这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3.3建立专项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和配套实施办法

有制度和办法不一定就可立即购买到需要的服务,但没有制度和办法就一定购买不了符合要求和长期发展的服务。笔者认为,国外和港台地区在政府资助津贴服务机构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学习。建议由财政、残联、民政等牵头出台向残疾人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试行办法,明确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服务标准、资助标准、监管措施等政策性的文件。

4.3.4建立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专业人才制度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根据托养机构的类型、规模来配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的另一重心。残疾人的起居照料、康复治疗、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专业性的工作,绝对不是养老机构中的服务模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从事,而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如面对聋哑的手语、脑瘫的康复治疗、弱智的教育、精神病的工疗等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软件的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成败的关键。

4.3.5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文件制度

残联组织应建立专门与志愿者、社工、爱心人士、媒体等组织联系的工作制度和部门,进一步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给予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扩大社会参与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在残联的组织和影响下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中来。

4.3.6制定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的评测转介轮候办法

参照现行的相关规则,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残疾人托养评测转介轮候办法。

4.4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模式选择

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类别、分布、数量等客观情况,避免千篇一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应形成布局合理、辐射面广、交错发展的形态。

4.4.1托养机构的类型模式

托养服务工作应以“公办机构为主导、非公办机构为主体”,按市场规律形成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根据残疾人需求量大、资金来源有限、专业技术人员不多等情况,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举办多种类型的残疾人托养机构。

(1)政府举办一批公立机构,引领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

积极创建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可起到主导、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如对一些有就业需求、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社会培训机构难以培训的智力残疾人,把托养、技能培训和就业相结合,既可建立独立的“残疾人职业训练庇护所”,也可依托现有的福利企业,把就业与托养相结合,举办“就业型”的托养机构等;对精神病人的托养可结合各地资源,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农疗场),把适当的劳动与托养相结合,举办“工、农疗型”的托养机构等;对肢体重度残疾的可在社区建立“寄养式”的全托或半托中心等。政府通过分类举办这些机构,既可起到引领作用,更是当前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主力机构。

(2)积极举办一批公办民营机构,充实发展残疾人服务事业

对场地、房屋等硬件资源要求较高,初期投入较大的服务机构,可实行“公办民营”联合举办的方式。如对综合性的托养机构,可由政府提供场地,由“有能力、有爱心、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但对这类组织的管理,一定要有完善的制度,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财政、审计、残联组织对其监督、审核等规范化的管理,按标准运作,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防止政府投入的资产流失,要真正体现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的成效。

(3)大力扶持一批民办公助机构,把残疾人服务事业做大做强

在大力推进“公办民营”的同时,应积极倡导和扶持“民办公助”机构的发展,这是适应市场运作的有效发展之路。“民办公助”的实质就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服务,残疾人在民办机构中同样享受着政府的相关待遇,它只是政府和管理者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对服务需求者来说在“公办”和“民办”机构中没有本质的区别。“民办公助”的管理模式利于竞争,有利于能提升服务残疾人的水平,且经营活、见效快。政府可通过一次性开办经费的补贴、服务场地租金减免、专用设备购置补贴、专业人才培养和聘用补贴、服务对象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等项目来购买服务。如面对老年残疾、肢体残疾和脑瘫已无康复可能的这些残疾人,可在人口密度大的镇区扶持一批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托养机构。

(4)大力推进政府补贴的家庭养护工作

由政府出钱残疾人居家养护。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实行以残疾人家庭为单位吸收部分其他残疾人为成员的家庭式托养模式,也可以实行以单个家庭为托养单位的托养模式,出台家庭养护政府补贴的办法和制度,把政府救助与家庭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开展残疾人托养工作。

4.4.2托养机构的选址模式

重度残疾人对托养要求各不相同,在托养机构的建设选址上,应根据轻重缓急有选择性地发展。

(1)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托养机构应选择在城郊建设

建设规模较大的新型残疾人托养机构,是残疾人服务事业大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残疾人服务体系中标杆性的机构。城郊有环境和土地等优势,对精神病人和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残疾人是首选之地,也是托养和康复治疗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土地较充裕、环境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相关服务设施配套的城郊,选址建设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的残疾人服务机构,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城区是残疾人托养机构发展的主战场

多数残疾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家庭情结深,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残疾人,不愿离家太远,因此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发展各类型的托养机构是当前的主战场。参照民政系统的福利机构,在城镇新办一批残疾人托养机构,也可在原有的一些机构中采取加大投入、扩大场所、配备人员、拓展业务等措施,转型建设为残疾人托养机构,解决当前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

(3)在社区中建设残疾人服务机构是发展的方向

在社区中开展托养工作,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残疾人服务事业普及化和成熟化的标志。将来可把社区康复站进一步发展为社区残疾人工作一体化的服务中心,把“家庭式”的托养机构建在社区。在社区中普及残疾人托养工作,在财政、人员、技术、设备等配套建设的投入比前两种会更大,当前各区大力发展社区“家庭式”托养机构,笔者认为条件还不具备,时机尚未成熟。但这种模式是残疾人服务事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成熟的标志。

4.4.3托养机构的管理模式

(1)确立主管和协调部门

确立残联是残疾人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是残疾人托养工作的责任单位。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管理规范和准入条件、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组织检查验收等管理和监督工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工商、税务、教育、建设规划等为相关协调部门,共同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可以避免多头负责、相互推诿、谁都负责谁都难以负责的局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发挥更好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机构中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绩效管理办法,注重管理实效。采用合同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分类实施;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对考核合格的机构,可从残疾人事业经费和就业保障金或专项托养经费中,实行以奖代补。按规模大小、服务残疾人的数量多少、服务质量高低进行分类和评级,根据不同类别和等级,给予不同的经费补助。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安排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参与服务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绩效突出的个人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感动他人、感动社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投入到残疾人工作中来。

(3)切实做好托养的费用管理工作

残疾人在机构中发生的费用,应在社保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专项的托养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种社会救济(助)金、福利彩票资金等相关经费中安排支出,明确规定各项费用的列支科目。对入托的残疾人,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残疾等级,按医药费、生活费、交通费等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关标准,分类实施,分别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把领取的低保、各类补助与在托养机构的费用连通,对低保的残疾人个人补助收入不够支付在托养机构发生的费用,由政府安排在残疾人事业经费中补足,如超过一定数额的则可由其家庭承担;对非低保对象也应有一定的专项补助额度,根据服务内容决定各自的费用负担;对居家安养的重度残疾人,可实行购买服务的形式,直接补贴残疾人家庭或照料者。

参考文献

[1] 林广华.借鉴英美等国经验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2]葛忠明,藏渝梨.中国残疾人研究[M]. 第一辑2008(12).

[3]唐 钧,李 敬.广东省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M].2010(2).

残疾人托养服务协议 篇4

甲方: 镇(园区、办事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或其他托养机构)乙方:(残疾人)

残疾人,残疾人证号:。根据本人(或法定监护人)请求,村(居)同意,镇(园区、办事处)残联审核、批准,申请(①寄宿制托养服务,②日间照料托养服务)。现经甲、乙双方协商,订立如下协议。

一、服务地点与期限

甲方为乙方提供位于(地址)的(机构名称)进行(服务形式)。服务期限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原则为一年,视情续签)。

二、缴费规定

1、乙方入托前自愿缴纳入托押金 元,用于托养食宿费补差、生活用品破损、零星药费及属家庭支出其他项目。

2、本人自愿缴纳食宿费、机构运行费 元/月。(如属政府重残补助、护理补助补贴对象,本人及家庭愿将原享有的财政各类补贴经费缴托养机构,累计 元。)

3、入托期间,乙方所发生的交通费、医疗费等全部由残疾人或法定监护人承担。

三、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甲方根据乙方自理能力情况实施分类护理,开展有益于身心康复的文体活动,有针对性组织生活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训和生产劳动。

2、甲方应当做好对乙方生活照料,保持居室和公共区域干净整洁。按时提供餐饮服务,注意营养、合理配餐,尊重乙方饮食习惯。

3、甲方对乙方进行劳动能力评估,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并帮助残疾人开展洗衣服、打扫卫生、做花、穿珠子、拣择蔬菜、礼品包装等劳动技能训练;尽可能设立劳动生产项目,组织乙方开展生产劳动,获得劳动收入。

4、甲方每年帮助乙方体检 次,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康复计划,合理安排康复训练。

5、甲方登记和保管乙方自带的生活用品,协助乙方家属做好乙方的思想工作,根据乙方(或法定监护人)的要求为乙方代购物品。

6、甲方负责结算乙方享受的托养护理费补贴,抵扣托养费用,多退少补。

(二)乙方:

1、乙方在托养服务期内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如违反管理制度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如意外死亡、未请假、未征得同意外出走失等)责任自负,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乙方随身携带的钱物(杂物不准入内)应妥善保管,爱护公共财物,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2、乙方至托养机构途中往返安全由残疾人或法定监护人承担。

3、乙方亲属应遵守甲方的有关探望、会客制度,配合甲方工作,及时向甲方提供乙方的思想情绪,病情变化情况和医疗要求,便于甲方及时处理。

4、乙方应预先或按时缴纳规定费用,自愿配合处理有关政府性补贴经费。

5、乙方在托养期间患病,应根据甲方通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或送医院),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

四、协议解除

出现以下情况甲方可以报经所属残联部门解除协议。

1、违反托养机构的规定,扰乱正常秩序的;

2、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

3、损毁、盗窃、侵占托养机构或者他人财产的;

4、隐瞒、造假病史,骗取健康证明入托的;

5、不履行缴费规定及其他应尽义务的;

6、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五、其他约定

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方、村委会、主管残联各1份,市残联备案1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乙方监护人:(签名)

负 责 人: 家庭住址: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篇5

消防管理措施

一、消防安全管理目标:

无重大火灾事故,无重大伤亡事故,无重大财产损失,杜绝爆炸的发生。

二、组织管理

1.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立足于自防自救,坚持安全第一,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施工现场设立义务消防分队组织,并设专(兼)职消防人员进行检查监护。

2.施工现场实行分级防火责任制,落实各级防火责任制,各负其责。项目经理为施工现场防火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防火工作,班组长是各班组防火责任人,对本班组的防火负责。工地防火检查员(消防员)每天班后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或汇报。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防火领导小组。

⑴项目经理王小冬为消防安全施工的总责任人;

⑵安全员柯瑞核对消防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并进行检查、督促整改;

⑶技术负责人王佩芳进负责各种制度的建立、进行消防安全交底、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消防安全考核;

⑷专职及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保安员、协管员,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纠正不安全行为;

⑸各施工班组长分管各自施工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

⑹每个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自觉遵守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消防安全措施、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职责和义务。

3.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增强消防观念。

4.施工现场设置防火警示标志、消防平面布置图,施工现场张挂防火责任人,防火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防火制度等标牌。

5.动用明火按用火管理制度之规定进行审批,落实措施后方可,并设专人监护。

6.施工现场楼层、配电箱、配电间、易燃易爆等作业处,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消防器材及时检查和更换,并设专人进行保管使用、维修。7.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之规定,建立学习、培训、评比、考核、事故隐患整改巡逻值班后台帐记录等。

三、火源管理

1.焊割作业、熬制沥青等临时动火,必须报项目部安全科审批后,方能动火作业,并由监护人实行全过程监护。

2.、焊割作业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不得私自操作。

3.动火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十不”、“四要”、“一清理”要求。⑴动火前“十不”

①焊工必须持证上岗,无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的人员不准进行焊、割作业。

②凡属动火范围的焊、割作业、未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不准进行焊、割。③割焊工不了解焊、割现场周围情况,不得进行焊、割。④焊工不了解焊件内部是否安全时,不得进行焊、割。

⑤各种装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有毒物质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准进行焊、割。

⑥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冷却层、隔音、隔热设备的部位或火星能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

⑦有压力或密闭的管道、容器、不准焊、割。

⑧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焊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之前,不准焊割。

⑨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时,不准焊、割。

⑩与外单位相连的部位,在没有弄清有无险情或明知存在危险而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不准焊、割。

⑵动火中“四要”

①动火前要指定现场安全负责人。

②现场安全负责人和动火人员必须经常注意动火情况,发现不安全苗头时要立即停止动火。

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要及时抢救。④动火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⑶动火后“四清理”

动火人员和现场安全负责人在动火后,必须及时彻底清理现场火种后,才能离开现场。

①高处焊、割作业时设专人监焊、落实防止焊渣飞溅、切割物下落的安全措施。

②动火作业前后要告知防火检查员或值班人员。

③装修工程施工期间,在施工范围内不准吸烟,严禁油漆及木制作业与动火作业同时进行。

④乙炔气瓶应直立放置,使用时不得靠近热源,应距明火不少于10m,与氧气瓶应保持不少于5m的距离,不得露天存放,曝晒。

四、电气防火管理

1.施工现场的一切线路、设备必须由持上岗操作证的电工安装、维修,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规定。非电工严禁私自拉线接电。

2.电线绝缘层老化、破损要及时更换。

3.严禁使用铜丝或其他不符合规范的金属丝作电路保险丝。

4.严禁在外脚手架上架设电线和使用碘钨灯,因施工需要在其他位置使用碘钨灯,架设要牢固,碘钨灯距易燃物不少于2m,且不得直接照射易燃物。当间距不够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到施工完毕要及时拆除。

5.电气设备和电线不准超过安全负荷、接头处要牢固、绝缘性良好。室内外电线架设应有瓷瓶与其他物体隔离,室内电线不得直接敷设在可燃物、金属物上。

6.照明灯具下方不宜堆放物品,其垂直下方与堆放物品水平距离不得少于80cm。

7.临时建筑设施内的照明,不准使用60w以上的照明灯具。

8.凡是能够产生静电引起爆炸或火灾的设备容器,必须设置消除静电的装置。

五、易燃易爆物品防火管理

1.施工现场不宜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如工程确需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必须按照防火规定设置,并经项目部安全科审批同意后,方能存放,存放量不得超过3天的使用总量。

2.易燃易爆物品仓库,必须设专人看管,严格收发回仓登记手续。3.在使用化学易燃易爆物品场所,严禁动火作业;禁止在作业场所内分装、调料;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乙炔发生器作业。

4.木加工场内木屑、刨皮等必须及时清理。严禁在油漆间、木工棚及其他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附近吸烟取火。

六、临时设施及宿舍防火管理

1.外脚手架采用阻燃密目网进行全封闭围护。

2.施工现场所有搭建的临时设施都必须按防火要求搭建,使用不燃材料搭建,易燃易爆物品仓库应单独设置,并远离其他临时建筑。临时建筑不得修建在高压架空线下面,与高压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距离。

3.不得室内内燃火取暖或用小太阳取暖烘烤衣服。

4..严禁乱拉乱接电线,严禁使用电炉,不准使用电热器具,电线上不得挂衣物。

5.保持宿舍道路畅通,不准在通道门口堆放物品和作业。

7.必须设置足够的消防器材和工具,消防器材和工具,不得随便挪作他用,消防器材设置处不得堆放其它物资,以保持通畅易取。

8.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和防火安全结合起来,检查安全执行情况。9.在建建筑物内,不得住人。

七、义务消防队训练计划

为了保证本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护国家财产及职工生命安全,本工程成立一支义务消防队,为更好地发挥义务消防队的预警预报能力,提高业务素质,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适应工地错综复杂的消防环境需要的队伍,特制订以下训练计划。

1.义务消防队每月组织一次活动,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消防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参观观摩会、观看录像等。2.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由消防领导小组或义务消防队队长负责安排,通过活动使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工程进度明确防火重点部位,掌握消防器材的操作知识,提高危险因素分析能力和扑救方法。

3.及时与当地消防部门建立联系,搞好消防联防工作。有计划地到当地消防部门参与联谊活动,观察消防队员消防演习。

4.定期举办义务消防队员消防操作技能训练,做到“防消结合”。5.根据工程进展实际情况实际情况,适时举办一些消防培训活动。6.义务消防队成员 队长:廖继承 副队长:张有强

队员:木工班全体成员、泥水班全体成员、钢筋班全体成员、电工、电焊工。

八、现场消防设施布置

1.现场配备干粉灭火器(ABC型)6个,配置消防桶1个、铁铣5把、钩子3个等消防工具,在办公楼及配电房重要部位分别配备灭火器材。

2.临建消防布置要求

⑴施工现场围蔽采用波纹钢板和砖围墙进行围蔽。

⑵场外道路:通过健翔路直接进入施工现场。

⑶施工用电、用水:全线布设用电线路,施工用电由配电房从供电线路引出,施工用水将在附近接入自来水。

⑷钢筋加工场、材料堆放场设置在施工现场空地范围内。⑸在施工区设置储水池;

⑹办公室每100平米布置一个灭火器。

⑺施工现场根据作业特点布置消防器材配电间配置不少于两个绝缘灭火器。

九、灭火作战预案

为保障在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福建省及建宁县的有关消防法规规定精神,实行“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使国家和个人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及时地组织人员扑救,特制定本灭火作战计划。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履行各自责任,不得玩忽职守,否则追究行政直至法律责任。

1.建立灭火作战机构 ⑴灭火作战总指挥:王小冬 ⑵副总指挥:王佩芳 ⑶物资抢救负责:高荣贵 ⑷灭火作战负责:廖继承 ⑸宣传联络负责:高荣贵 ⑹人员救护负责:丁元 2.各级职责

⑴灭火作战总指挥、副总指挥的职责:接到报警后,迅速奔赴火灾现场,根据火场情况,组织指挥救火作战,制定灭火作战计划,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火势蔓延,并对火场情况作决策,副总指挥配合总指挥工作。

⑵物资抢救负责人的职责:

带领义务消防一队,组成物资抢救队伍,把现场物资材料及时运到安全地点,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⑶灭火作战负责人的职责:

积极组织其它几支义务消防队伍,运用现场消防器材设施进行灭火战斗。⑷人员救护负责人的职责:

率领医务人员、红十字协会成员及其它人员,负责伤员的救护和护送工作。⑸宣传联络负责人的职责:

及时传达总指挥的命令和各组的信息反馈工作。根据中心任务,对广大职工进行宣传教育,鼓舞斗志,并迅速打火警电话,到路口迎接消防车辆。协助警卫人员维护火场秩序,疏导围困人员到安全地点。

⑹后勤供应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车辆,消防器材及各种必需物资供应工作,保证灭火作战人员的食品、茶水、毛巾充足,做好后勤保障。

①对组织施工和工程项目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领导指挥和组织施工要遵守有关消防法规及内部规定,逐级落实防火责任制。

②将消防工作纳入施工生产全过程,认真落实“十项标准”。

③坚持周一消防安全教育,周末防火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难以整改的问题积极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及时向上级汇报,不准强令违章作业。

④加强对义务消防组织的领导,组织开展群消防活动,定期进行防火学习训练。

⑤发生火灾事故,及时组织扑救,立即向上级报告,保护现场,协助事故调查。

十、消防安全控制重点项目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设置如下重点控制项目,作好安全交底,并在施工中重点监控。

本项目重点防火安全控制项目: 1.临时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2.木料堆放场地的消防安全; 3.电器及线路的消防安全; 4.施工现场的动火消防安全。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篇6

张店区残疾人联合会

张店区是淄博市的中心城区,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人口69万人,有各类残疾人5.06万人。其中智力、精神和重度贫困残疾人2010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托养工作,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模式创新的原则,加快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建设步伐,残疾人托养事业呈现出积极活跃发展的走势。大力组织实施了残疾人托养服务“阳光家园计划”,初步形成了专门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社会保障、就业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全区建立托养机构8处,托养残疾人394人。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残疾人托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形成以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残疾人托养工作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是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解决残疾人的特殊保障问题,是“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残疾人托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学习广州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加快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步伐。二是组织人员到残疾人托养工作先进地市参观学习,使大家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创办模式、管理运作、服务范围等方面有感性的认识,为做好此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掌握残疾人需求。通过走访民政部门、敬老院,召开残疾人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家庭等形式,征求有关部门领导、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对举办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摸清情况,拓展工作思路。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我区的残疾人托养发展模式

(一)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发挥各方面力量办好托养工作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度、重度残疾人安养院、精神残疾人工疗站和智力残疾人日托站。为了减轻残疾人家庭的托养费用负担,解决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采取适当收费、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满足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切实把残疾人托养工作做到实处。九级村“阳光家园”位于张店区西七路与华光路十字路口南100米路东、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总面积4000平方米。老年公寓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可容纳160余床位。张店夕阳红“阳光家园” 位于张店区昌国路152号,占地面积4亩,可托养人数180人。新华“阳光家园”位于张店区洪沟路4号,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可托养人数60人。以上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随着托养规模不断扩大,托养人员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宿舍内设有卫生间、暖气、电

视、桌凳、衣柜等,建有活动室、医务室、浴室等配套设施,并合理布局有假山喷泉、石桌凉椅、健身器材等设施;让残疾人有家的感觉,营造了温馨、舒适的托养环境。

(二)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满足入学教育期间残疾孩子的托养需求。2009年,我区依托张店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建立了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该机构占地面积684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各种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齐全,可托养人数40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性地运用了“五疗一教育”康复模式,为32名智力残疾人开展日间托养、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等综合性服务。在物质条件保障方面,我们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切实保障了残疾人日间照料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增设了音乐治疗室、体育康复室、劳动训练室、午休间、食堂、餐厅等多处功能室,同时还购置了多套科普读物及康复类杂志,进一步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提高素质,切实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深入智力残疾人家庭开展调查摸底,建立相关档案,做到适于日间照料的特殊残疾人底数清晰,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基础,同时还根据他们的康复情况,及时收集资料,建立个人康复档案。中心还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技能展示、生活自理展示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充实了生活,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走出了一条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的新路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与劳动就业、康复、文体工作相结合,打造多位一体的托养新模式。淄博隆嘉工贸有限公司是张店区残疾人托养新试点的单位之一,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位于张店区昌国路东首,注册资金100万元,主要生产销售工业陶瓷手模。公司总经理刘云龙作

为一个残疾人,深知残疾人就业的艰难,2008年初,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公司一次安排残疾人就业11人。2009年公司总经理刘云龙被评为淄博市十佳残疾人创业模范,公司被评为省级优秀残疾人扶贫基地。现有职工130人,其中安置残疾人40人,公司为每一个残疾职工都缴纳了养老、医疗等五项保险。2009年公司投资130万元新上了500平方米的集磨光、检验、包装为一体的现代化车间,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工作环境。公司产品的后整理、包装工序,重复性比较强,危险小,适合残疾人工疗。残疾人在工疗中生产的产品,可以纳入工厂的生产环节,按照产品的定额,工疗的收入可以抵减托养的费用,避免了残疾人家庭因为托养费用的问题是残疾人重新回家的难题。在区残联的支持下隆嘉工贸2010年又投资30万元建成了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配备了康复器材,电视、台球、乒乓球、棋牌等娱乐设施,改造了宿舍和食堂,基本上具备了一个托养中心所需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残疾人在工厂参加教育就业、康复治疗、托养治疗、工疗娱疗的新模式。智力残疾人赵衍昆的父母说他从来也没出来工作过,生活很难自理,刚来公司的时候吃饭得有人领着,连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没人安排自己也不会做,经过一年的康复锻炼,在车间上模型岗位已顶岗,现在工作变得积极主动,2009年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智力残疾人陈强从来没有工作过,父母都怀疑他能不能干,开始的时候上下班都由父母来回接送,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锻炼,自己能独立上下班,刚来的时候分的定额很难完成,现在是你分给他少了都不愿意,还主动要求多要产量,工资能达到1500元。向他们这样的残疾人通过康复锻炼独立顶岗的还有很多,经过康复已有11名智力残疾人上岗工作,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于那些不能顶岗的,公司安排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工

作,以康复锻炼为主,在待遇上公司拿一块、政府补一点,保证他们的生活和待遇,这样也减少了家庭的负担。

(四)与新闻宣传相结合,提高托养工作社会关注度。一是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展示残疾人在托养服务机构中学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关注。二是充分发挥残联社会窗口的作用,为残疾人入住托养服务机构牵线搭桥。三是认真履行监管、服务的职能,保障入住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协助托养服务机构制定完善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和规范化运行制度。

提案--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 篇7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

2009年7月

一、总体概况

上海现有3.25万余名18 岁以上的成年智障人士面临认知退化、缺乏照料、社会融合等困难;3.7万余名重残无业人员及其家庭也存在迫切的养护服务需求。为减轻这部分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切实提供助残服务,上海市政府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将‚组织1万名智障人士参与培训,康复,简易劳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阳光之家‛建设、‚为3500名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完善全市240所‘阳光之家’建设,包括建立5O所接纳轻度智障人士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阳光工场’‛三个项目列为当年的市府实事项目之一,并于2009年启动上海市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上海已建立了包括机构养护、日间照料、居家养护等服务的伤害残疾人养护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1月,全市共建立‚阳光之家‛241所(包括51所‚阳光工场‛),学员12153名,其中‚阳光之家‛学员10711名,‚阳光工场‛学员1442 1 名,为学员提供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1125名。全市约定养护机构192家,为6720名中、重度残疾人提供机构养护服务,其中智力残疾2699名(占总数40.13%),精神残疾1977名(占总数29.73%),肢体残疾1384名(占总数20.61%),视力残疾409名(占总数6.09%),听语残疾180名(占总数3.13%),多重残疾15名(占总数0.22%)。全市建立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机构155家。截至2009年6月,全市共为9274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政府出资,重点补贴

市残联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及享受托养服务的困难残疾人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对于在新建床位在100张以上、有示范作用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所建立的残疾人养护基地,按每张床位一次性投入建设补贴经费5000元。购买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现有空余床位,就近就便地为残疾人提供养护服务,按每年每床给予500元标准补贴。对于接受机构养护服务的符合条件的重残无业人员,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经费补贴。对于接受居家养护服务的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经费补贴。对于在‚阳光工场‛非正规就业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的无保障智障人士,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交通午餐费补贴。

(二)拓宽思路,丰富服务内容

残疾人机构养护服务,通过依托养护基地、社区养老机构等专门养护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精神残疾人日间康复照料,通过各街道(乡镇)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机构对病情稳定、经评估后经注册的精神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服务。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派有爱心的服务人员每天上门1小时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料理家务和生活护理等居家养护服务。‚阳光之家‛服务内容涵盖居家自理、生活常识、社会交往、运动康复、劳动技能等方面,通过小班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对智障人士进行针对性培训。

(三)依托信息管理,强化服务手段

通过开展入户需求调查,全面了解本市3.7万余名重残无业人员及精神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养护和日间照料需求等信息,建立了机构养护、日间照料、居家养护服务的基本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依托‚阳光之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市—区县—街镇‛三级管理信息平台,为‚阳光之家‛人员管理、日常考勤等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服务,强化服务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效果。

(四)加强合作,寻求理论支持

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结成长期课题研究合作伙伴关系,结合工作实际,加强了残疾人养护托养机构尤其是‚阳光之家‛的科研工作,撰写了《上海市智障人士社区融合对策研究报告书》、《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智障人士阳光行动‛报告》、《‚阳光之家‛、‚阳光工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等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报告和书籍,为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五)家长、志愿者联动,形成社会支持体系 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残疾人亲友、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支持。比如‚阳光之家‛通过家长联系手册、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家长会制度,充分调动学员亲友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阳光之家‛日常活动中。建立了一支包括学生、退休医生教师、干部职工和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托养机构捐款捐物,体现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六)提供意外伤害保障,解决机构和家属后顾之忧 为降低残疾人因遭受意外事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家庭 4 负担,市残联为‚阳光之家‛、‚阳光工场‛学员,入住约定机构、享受残疾人养护服务补贴政策的残疾人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托养机构的顾虑,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工作体会

(一)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着力构建托养服务体系运作机制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关爱的民心工程,体现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发展,为此,财政、民政、人保、卫生、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紧密配合,形成共识。在互相支持、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市残联与多部门分别出台了《上海市实施重残无业人员养护服务方案》、《关于推进‚完善全市240所‘阳光之家’建设,包括建立5O所接纳轻度智障人士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阳光工场’‛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实施方案》、《上海市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方案》等文件,为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市级层面专项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部署,加强对区县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区县、街镇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基本形成了由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运作机制以及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目标明确、上下联动的工 5 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着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格局

在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养护、居家养护等工作推进过程中,各区县根据市工作方案,结合区情,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工作网络、制定工作程序予以落实。比如在残疾人机构养护工作中,徐汇区采取了‚四早‛,即早安排、早开展、早落实、早完成以及边动员发动,边摸底调查,边落实床位,边组织进点;崇明县则利用现有资源,就近就便落实养护机构,安置养护人员;在残疾人居家养护工作方面,浦东新区采取需求评估、分等分级和服务外包的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残联则加强监控确保服务质量,确保居家养护工作顺利实施。在‚阳光之家‛技能培训工作中,各区县均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模式,开设了来料加工、酒店服务、超市理货、商品包装、农村种养殖业等培训项目,通过在模拟就业场所的环境当中组织学员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逐步培养他们的就业观念、劳动纪律意识,为学员今后实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各界参与,着力打造托养服务工作新氛围

为了能让更多的智障人士、重残无业人员、精神残疾人知晓政策、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市残联在政策宣传工作上加大力度,专门制作了宣传小册子,利用各类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由。同时,利用残联网站开通‚阳光之家‛工作专题网页、养护工作专题网页,方便残疾人及其家属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各区县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政策,例如由社区残疾人助理员上门对残疾人进行政策讲解等。这些举措既提高了政策在残疾人中的知晓度,同时也向社会公众有力宣传残疾人工作,提高社会认同感,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政权建设提案 篇8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地位上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发挥的作用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是,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等税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政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使得使得基层政权的强化工作比较难以开展。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西部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基层及社区建设资金还是主要依靠上级财政,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很弱,而有些偏远的农村更是要完全依靠上级拨款。在宁夏、青海、西藏、云南等一些贫困地区,基层的硬件还十分落后。资金问题,是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二、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农村的很多矛盾无法化解。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得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不易被下层的民众理解,因此在落实一些具体的工作时,会因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而搁置。在法律上,也存在着国家法与当地习惯法冲突的问题,比如藏族一些地方的“以钱偿命”和“一妻多夫”等。

三、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把财富和个人利益看的越来越重,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当然,这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一点却多少助推了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弱化。再者,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不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加之一些干部没有把心放在他脚踏的土地上,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对其认同感不强,这也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四、基层政权组织在服务和管理方面能力不足,定位不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普遍较差。首先是因为其个人原因,在西部的基层农村,大部分的基层工作者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和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工作上依赖经验而思想保守;其次是传统的“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过分“管理”而不重“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防止基层政权弱化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因此,特建议:

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少数民族的群众享拥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只有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行使诸如选举权及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力,才能使其更真实的感受到当家做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是整个基层建设的方向,要坚定不移。

二、对基层政权的机构进行改革,要学习发达省市地区的经验,将一些完全可以投入市场的机构裁减出去,这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财政负担,将相对缺少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稳固,甚至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增设机构,而不能为减而减,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基层乃至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三、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基层建设工程浩大,所需资金绝对不是小数目,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影响百姓利益的前提下挖掘自身的造血能力,为财政减压。另外,要严格遵照财政部印发的《西部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专款专用四项原则来管理基层政权建设资金,不得用于范围不相符的各项开支。

四、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桥梁”的作用,在凝聚人心、团结民众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动员能力和号召力上的弱化,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反映民意民情上的作用不可替代。去年拉萨实施的“农村和城镇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城乡党建结对工程”(简称“三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年”活动具有推广意义。

上一篇:温室大棚施工组织设计(包含道路)下一篇:不写作业的学生处理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