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共6篇)
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 篇1
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学专业:
姓名:叶晓波
学号:指导老师:马思睿08级旅游管理0086000
1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引言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原煤生产和电力、煤化工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我市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建立在以煤炭为基础的原煤生产和电力、煤化工等煤炭后续工业上,一煤独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着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旅游 旅游文化 发展
在现如今鄂尔多斯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对调整鄂尔多斯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鄂尔多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鄂尔多斯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一)资源优势:我市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和产品主要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河套人”文化遗址、古长城、秦直道、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和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产品有以库布其沙漠和神奇的响沙湾为代表的大漠风光、七星湖和西鄂尔多斯草原、温泉及晋蒙黄河大峡谷等。现代工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有鄂尔多斯绒纺城、神东煤海和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等。同时,鄂尔多斯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鄂尔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我市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风情。
(二)基础优势: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从1984年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相继对外开放而起步。经过20多年发展,现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1家。旅游交通较为便捷,民航通航城市达25个,铁路客车通至北京,包茂、荣乌高速穿过全境。建成高等级公路10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1.7万公里。市内已基本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出入快捷方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良好的交通基础。
(三)生态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植被覆盖率达到75%。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实现明显持续好转。
(四)资本优势:据测算,全市民间资本蕴藏量1000亿元左右,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五)品牌优势:一部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一句广告语“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引世人瞩目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已经形成“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产品为主的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当然,我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与周边地区同质性强,旅游旺季短,冬季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等问题。与旅游文化产业发达的先进地区比较,存在着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发展。
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的重要的作用
旅游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巨大潜力的跨行业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旅游文化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涉及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商业、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效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二)增加社会就业。
随着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村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旅游文化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拉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优势产业。
(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作为一个富民产业,开发一个景区,可带富一方群众,促进“双向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一个新兴朝阳产业,有助于扩大开放,增加人流物流,促进地区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窗口”产业,能够充分展示和传播传承民族文化,体现地区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地区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重要名片。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共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理念,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一)要创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任何事务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在坚持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要强化大旅游的观念。
旅游文化产业是系统工程,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收益的,都是旅游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要以大旅游、大文化的观念谋发展,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与各产业融合,以大融合建设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三)强化旅游文化产业观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珍稀的历史文化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基地。把发展旅游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推进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链接和融合,才能实现历史文化向旅游资源和产品转化。
(四)要全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
旅游知名品牌建设既包括基础设施硬件的开发,又包括形象、知名度等软件的定位和提升;既包括旅游线路的组合开发,又包括旅游活动、节庆会展等载体的营销策划和强势媒体的宣传。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在规划布局、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宣传营销、制度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认真分析研究。资源的整合、规划的制定、线路的设计、管理的加强、品味的提升、包装的美化、营销的策划等,都是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必须经历的过程。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要以传统旅游产品为基础,加深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力度,不断提升软实力。
总结
总之要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企业文化层次和文明服务的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加游客消费内容,提升游客消费水平要围绕游、购、娱三要素大做文章,做活文章,做足文章。依托我市优势旅游文化资源,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旅游总体形象,按照“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产品类型定位,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突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名城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成吉思汗文化、鄂尔多斯民族风情、遗址遗迹、城市风光四个系列文化类旅游产品。只有全面有效地实施各项有效策略才能不断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层次,才能真正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杜梓.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鄂尔多斯现代化进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0
[3] 乔明.《鄂尔多斯旅游:把握新机遇 奋战“十二五”》鄂尔多斯旅游局 2011.3
[4] 唐勇 杨忠华 旅游经济与区域文化和谐发展战略研究
[5]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中国林业》2007年1A期
[6] 旅游业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来源:经济日报 2010-06-11
[7]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内蒙古社科院文献资料
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 篇2
一、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一)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化现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思想观念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长期处于零散的原生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民俗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加大了对各类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仅2008年,全市景区建设投入1.51亿元[2]。成吉思汗陵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察罕苏力德祭祀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旅游精品被开发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每年在鄂尔多斯市内各旅游景点演出达2 000余场次,观看的中外游客约200万人次,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3]。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也已逐渐显现,民族文化得以挖掘、保护、传承,生态意识得以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在民俗产业化发展方面,鄂尔多斯市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科技化开发、科学化管理、立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开发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祭奠、查罕苏力德祭祀等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社会游艺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为代表的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产业前景广阔。
(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开发与转化的思路不统一,开发无序性严重。
在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各个地区思路并不统一。许多地区混淆民俗文化产业与民俗文化事业的关系,民俗旅游开发中要么单一的以民俗保护、复原为目标,忽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产业开发价值;要么过多地关注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重开发轻保护,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出现了“伪民俗”的不良倾向。由于思路不统一,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就出现了无序性的问题,重复性开发、破坏性开发状况严重,最终导致的是民俗文化的流失或变异。
2. 产业转化环境欠佳,产业地位不高。
由于民俗文化产业化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专门的策划人才,较长时间运作后才可见效益,而鄂尔多斯经济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见效快,回报率高,因此政府和企业大多不愿涉足于民俗文化产业,导致民俗文化产业地位不高,产业转化环境欠佳。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在产业转化中存在着创意、市场、观念等重重壁垒,影响了其旅游效应的发挥。
3. 开发模式陈旧、雷同,产品创新性不强。
在民俗旅游开发模式选择上,鄂尔多斯更多的是照搬其他地区经验,缺乏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模式。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与技术上,存在雷同性强、创新性差的问题。旅游界流传的“一首歌、一碗酒、一条哈达、一堆石头”正是这一问题的写照。民俗旅游开发差异不明显、产品区分度不高、科技含量低、艺术性不强、丰富度不够、参与性低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对策选择
(一)协调民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统一开发思路
民俗文化事业注重保护传承,与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并不矛盾,但需要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应制定一套包含多级指标、评估方法、评估分值等内容的“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体系”[4]。通过这一体系科学定期地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梳理、评定,界定出“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宜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和“限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从而明确开发内容。对于不宜开发的民俗资源,要侧重于挖掘、整理、考证、保护、传承,等评估为“限制开发”或“可开发”后再面向市场;对于限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适度开发,条件成熟后再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对于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摆脱拿民俗文化事业中保护与传承的标准来衡量民俗文化产业中创新与利润标准的错误思想,加快推进这部分民俗旅游资源进入现代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必然会导致一部分旅游产品存在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大众化等问题,需要通过民俗文化事业的指导来解决。产业化民俗并非将民俗文化整体彻底地产业化,只是提炼了民俗中可开发的元素,同时将不可开发的元素保护起来,以此实现民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培育产业转化环境,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针对产业转化整体环境不佳的现状,鄂尔多斯市应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型企业具有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明显,可以较好地带动地区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途径能够实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企业的优胜劣汰,促使一批小规模的民俗旅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集中。
要将鄂尔多斯民俗研究与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优先开发艺术含量高、市场操作性强的民俗资源,打造民俗旅游精品。对于鄂尔多斯而言,应该加强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旅游产品、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婚庆民俗旅游产品、马文化为切入点的游牧生产民俗旅游产品、那达慕为代表的游艺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的产业转化,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提高产业品质
创新是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原动力。要改变以往鄂尔多斯民俗开发中到处“蒙古包、手把肉、草原白酒喝个够”的状况,将视野扩展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民俗旅游产品丰富度,优化民俗旅游产业结构。对鄂尔多斯市各地区民俗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各地区民俗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从而形成产品的独特性。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民俗本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将时尚元素、科技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民俗旅游之中,增强其旅游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民俗旅游中,必须重视创意竞争策略的运用,加强挖掘文脉、提炼文脉、升华文脉的过程,创新民俗旅游开发的主题。
(四)科学选择开发模式,重视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民俗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化模式必须考虑到民俗所依赖的环境背景。脱离了环境背景的民俗是失真的民俗,其生命力是脆弱的。民俗依赖于草原游牧,因此以“民俗移植”为基础的“集锦荟萃型”模式[5]并不适合于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化。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社区参与型原生自然式发展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已成为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地区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居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社区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不进行任何加工改造,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目前,鄂托克旗正在以此模式打造鄂尔多斯最大的草原文化旅游区。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属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因此整合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加强民俗文化的物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民俗旅游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有机结合,发挥多种旅游资源聚合优势,从而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
(五)加强形象策划,加大营销力度
生态学上有一原理:没有任何两种生物占据同一生态位,否则竞争会导致其中一个种的消亡[6]。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民俗旅游开发。定位雷同、形象雷同、产品雷同,最终导致的是恶性竞争,因此在产品定位、形象策划等方面必须采取错位竞争策略。要在分析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形成个性形象,并根据定位、形象及客源市场选择营销手段,通过营销推进鄂尔多斯民俗旅游产业化进程。
三、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的意义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节庆民俗等,是鄂尔多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其中,祭祀民俗和婚庆民俗最具特色,极富开发潜力。祭祀民俗包括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祀、拖雷祭祀、苏力德祭祀等;婚庆民俗即鄂尔多斯婚礼民俗,是几百年来传承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的婚礼形式,舞台化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已成为鄂尔多斯重要的旅游品牌。对这些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并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鄂尔多斯旅游资源的多元性开发,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鄂尔多斯拥有茫茫草原、浩瀚的沙漠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凸显。但以资源垄断性而言,鄂尔多斯民俗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鄂尔多斯将旅游形象确定为“一代天骄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快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步伐,既可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促进旅游资源多元性开发,实现民俗旅游产品与草原、沙漠、历史旅游产品和谐发展,又有助于旅游业朝着可持续、和谐方向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消费内容,增加旅游情趣。通过民俗旅游开发,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和触摸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民众生活,感触到当地的民俗民风,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旅游目的,从而提升旅游内在品质,达到较高的旅游层次。
3.有利于促进鄂尔多斯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鄂尔多斯地处内蒙古西南部,蒙古族聚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民俗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变文化(下转181页)(上接150页)优势为经济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牧民经济收入,而且能借此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加旅游财政收入。以2008年为例,全市全年接待旅游者达498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3 225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0.8亿元,创汇690万美元[7]。
4.有利于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蒙古民俗是鄂尔多斯市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挖掘、保存民俗文化,不仅可以让本民族人民了解和熟悉祖先创造的悠远历史文明,还可以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要坚持保护与传承依赖于挖掘和利用的观点,合理、有序、良性的进行蒙古民俗旅游开发和产业化运作。
四、小结
由于地处中国北部边陲,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使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较为完整,体现了原生态的美。为了在旅游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至上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听取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坚持社区居民优先参与当地旅游就业的原则,使其成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获利者。同时,保持民俗的原有文化内涵,民俗资源的产业化不以蒙古族特有文化的消失为代价,真正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鄂尔多斯地区旅游经济优势。
总之,在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应注意相互贯通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力求凸显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郑岩.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4):16.
[2]鄂尔多斯市旅游局.2008年全市旅游工作总结[Z],2009.
[3]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规划[Z],2009.
[4]王光文.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J].实践,2006,(1):23.
[5]徐文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60.
[6]邹仁爱,陈俊鸿,等.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6,(5):36.
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 篇3
八月的鄂尔多斯草原天高气爽、绿草如茵、风景如画。记者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走进了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市,对该市旅游业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局长乔明在百忙之中,兴致勃勃地向本刊记者就“神奇美丽的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未来远景等做了精彩的诠释和解读。
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形湾与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而夺目。鄂尔多斯市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与宁夏毗邻;南与山西、陕西接壤;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内,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鄂尔多斯市已开通到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郑州、三亚、呼和浩特的航线,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里,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这里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和浩特、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2007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鄂尔多斯是地球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向上、中间隆起、两边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河套人”的发祥地,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
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所有的北方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可以说,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在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曾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鄂尔多斯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和祭祀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神奇的大自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累,孕育出了韵味独特、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从广义上讲,包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从狭义上讲,是指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近现代蒙古民族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文化随着成吉思汗的军队数度围攻西夏而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八百年的发展历程。自明中叶以来,守护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又经过辗转迁徒,从漠北来到河套地区,驻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草原,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守护、供奉、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特殊使命,也使游牧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发展和弘扬。鄂尔多斯的青铜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蒙古历史巨著《黄金史》与《蒙古源流》、民族歌舞、婚礼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旅游发展生机勃勃
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秦直道、昭君坟、大夏国都城统万城、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成吉思汗陵、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全市现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成吉思汗陵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八百年来,守护成陵的达尔扈特人世袭更替,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陵寝,酥油灯长明不熄。同时,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其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带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鄂尔多斯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风情。鄂尔多斯的自然旅游资源有以库布其沙漠、神奇的响沙湾为代表的大漠风光、沙湖、草原、温泉、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晋蒙黄河大峡谷等。鄂尔多斯的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有神东煤海、准格尔露天煤矿、万家寨水电站、鄂尔多斯绒纺城、苏里格天然气田、达拉特电厂等。
2006年,市委首次主持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制定出台了《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2007年,市政府首次安排200万元的财政预算资金,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2007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命名鄂尔多斯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称号已成为鄂尔多斯市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9亿元,创汇578万美元,创税1.9亿元,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市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
今天,鄂尔多斯市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大市”的战略决策,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总体旅游形象,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构建“五区两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区”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突出“天骄圣地,蒙古风情”这一主题产品;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区(主要景区有响沙湾、恩格贝示范区、库布其百里响沙带、七星湖、夜鸣沙等),突出沙漠风光、沙漠娱乐探险、沙漠度假主题产品;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伊和乌素温泉、包乐浩晓温泉、恐龙足迹化石、阿尔寨石窟等),主要以“古老物种、神秘传奇”为主题,发展科考、访古、草原温泉度假产品:“河套人”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统万城、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等),主题形象为“访河套人文化遗址,看塞上江南美景”,发展草原观光、科考、水域度假产品;东鄂尔多斯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神东煤田、准格尔露天煤矿、油松王等),以“黄河壮丽峡谷,蒙汉民歌摇篮”为主题,发展黄河峡谷风情旅游产品。“两线”为北京―鄂尔多斯―银川旅游线和西安―鄂尔多斯―包头旅游线。“一个中心”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康巴什新区(东胜区)对旅游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天骄胜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系列产品,将鄂尔多斯市建成自治区蒙古族文化旅游的代表性地区,成为享誉世界的游牧民族风情旅游区,成为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和自治区旅游强市。
拜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体验鄂尔多斯蒙古族神秘的祭祀文化;观赏《永远的成吉思汗》、《圣地古韵》、《成吉思汗大典》、《鄂尔多斯婚礼》,领略鄂尔多斯独特的歌舞、服饰、饮食和酒文化的风采;饱览大?h风光;聆听响沙奇妙的声音,沐浴沙湖的凉爽,乘“沙漠之舟”去探险;目睹草原风光,感受游牧民俗风情,到温泉度假;参观世界最现代化的矿井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企业,感受鄂尔多斯独特的魅力。
情深意长的鄂尔多斯酒文化 篇4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酒。饮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鄂尔多斯蒙古族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民族,敬酒是草原上牧人表达感情的最好方式。诸如在隆重热烈的庆典、集会的盛宴上,在宾客盈门、喜庆的婚宴上要用敬酒祝贺,来表达欢乐的心情;在茫茫的草原上有远方的客人到来,有久别的亲朋重归,也要用敬酒来表示真诚的欢迎,在情感豪放的日子里,在赞美草原的歌声中都要用敬酒表达自己的情怀。
鄂尔多斯地处高寒,无霜期短,牧民以酒祛寒,以酒待客,喝酒也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因此酒具颇为讲究,黄铜和红铜制作酒壶和盅子为上乘,这种酒壶可以直接在火盆中热酒,现在一般用瓷酒盅,稍大一些的酒盅用来敬酒和供客人使用,稍小一些的酒盅用于划拳使用。敬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敬酒的用具上有用酒盅、银碗、牛角杯的区别,敬酒用具的数量上有单杯、双杯、三杯、最多有四杯的,如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只敬两杯,因为第三杯是敬给成吉思汗的,不予人间享用。而在其它地区则为三杯,其意为两杯是敬给客人的,还有一杯是敬给客人的祖先的,请他代替饮酒转达。在鄂托克草原北部还有敬四杯的习俗,所表达的意义为敬予对方两杯,其余两杯是留于二人情感交流的,双方每人饮一杯。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 “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与此同时,蒙古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蒙古包里热烈地气氛正是蒙汉人民团结的象征。
敬酒的方式有叩拜敬酒、诵颂祝赞词敬酒、歌舞表演敬酒。叩拜敬酒,是行大礼的一种尊重方式,大多数是在庄严隆重的场合出现,或是为至亲挚友,也叩拜敬酒,通常是手托着酒盅的木盘,双手高举递给客人,然后行叩拜大礼,待客人饮酒后再行曲膝礼,双手接回酒盘。诵颂祝赞词敬酒,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流行的较为特殊的敬酒方式,一般在较为隆重的场合举行宴会招待众多的客人,主人请一位能言善辩者在酒场上向大家敬酒,这位祝颂人往往要双手托起一条哈达,右手用哈达坐垫,高举银碗,盛上满满一碗美酒,对着苍天大地,面向尊贵的客人,用洪亮的声音、诵颂起优美的祝赞词,比如在热烈的婚宴世上,面向尊贵的客人,用 洪亮的声音、诵颂起优美的祝赞词,比如在热烈婚宴上,主人向客人献上全羊宴,这时小伙子当着众多客人的面,熟练卸肉块。就在这个间隙,祝颂人就要眉飞色舞地围着小伙子左右,诵上一段传统古老的《全羊赞》,用此大宴席,酬谢各方亲友。歌舞表演敬酒,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擅长的敬酒方式,在这片草原上,只要有酒,肯定就有歌舞,每当酒至宴席,就必要有一曲热情的《敬酒歌》来欢迎您的入席,“金杯里斟满了醇香的美酒,敬献给父老长辈表达深情,玉盘里摆上了肥嫩的整羊,敬献给四方客人表达深情”。当地还有进行民族舞蹈盅碗舞,是以碗和酒盅为道具,拿在手中,撞击出有节奏的声响,翩翩起舞;每至醉意初潮,盘膝而坐的老人便双手持一把筷子,上下翻飞,和着优美的曲调舞起了节奏强烈奔放的《筷子舞》,而身材优美,漂亮的牧羊姑娘,则在蒙古包有限的空间,舞起了红绸飞舞的传统舞蹈,那优美的舞姿,轻柔的舞步,渲染着空气欢乐的气氛,那含情的微笑,深情的祝酒,祝您吉祥如意,尽享草原人民的祝福。客人开怀畅饮,直到喝醉,主人会感到特别高兴。酒兴浓时,主人会拿出四胡、三弦等乐器,一边奏乐,一边饮酒唱歌,即兴编出许多赞美酒、赞美生活的歌词,反映了他们热爱生活的纯朴、真挚的情感,气氛十分热烈,有时会通宵达旦。鄂尔多斯蒙古族敬酒,是草原牧人表达喜悦、倾注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是交流思想、传递文明、加强联络的一种手段;是歌颂时代、赞美生活、祝愿未来的一片深情;是尊重客人、尊重老人、欢迎挚友的一份爱心。敬酒,是鄂尔多斯心怀的坦放,是鄂尔多斯人性格的挥洒,她那深情的歌舞与献给您的一碗美酒,祝您一生平安。
旅游与中外文化 论文 篇5
(旅游与中外文化)结业论文
羌族婚嫁习俗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吉林财经大学
羌族婚嫁习俗
一、解放前羌族婚礼的形式及其特征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调换亲等,讲究门当户对,有“穷找穷嫁,富找富配”的说法。男女一旦订亲就要刻意回避,少见面。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的现象,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这对于人口、财产的外流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补救作用,笔者的祖辈中还发生过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归,弟弟娶嫂子为妻的事,可见羌族这一习俗的古老和延续性。茂县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有民谣曰:“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汶川县有谣曰:“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脱衣抱上床,说是郎来年岁小,说是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花也谢来叶也黄。”这是对这种不公正婚姻的有力批判。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许弃婚(离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没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则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别人成亲后才能考虑再嫁,而且只能嫁给伯伯或小叔子为妻。寡妇再婚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视。有谣曰:“头嫁由爹妈,三嫁由自身”。羌汉通婚年代久远,以汉族入赘为多,赘婿随妻姓,死后须经族人同意方可入祖坟,流传有“招女婿上门,好比买骡子”的说法。茂县还有抢婚的习俗,《旧唐书》所谓“贫家窃女而去”说的就是这种婚俗。若男方向女方求亲不成,则邀好友数人,乘女方外出时将其抢回,强行成婚,一旦女方同意即到男家,五天后由男方父母背上礼物去女方家求情,再补办婚礼。若女方不允,成婚后可偷跑回家,抢婚也有抢闺女的,但以抢寡妇为多。长期以来,羌族处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边缘,在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夹缝里生存,一直处在两大势力冲突的最前沿,饱受战争之苦,但客观上也促成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其中羌族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主动归附中央王朝的事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解放前羌族的婚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父母包办,儿女无权反对,结婚前男女青年未曾谋面的不在少数。2.有早养儿女早享福的习俗,出现了女大男小,力求早婚的现象。3.婚姻形式多样,有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亲上亲等。4.抢亲奇俗。以上四个方面中,前三种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受儒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育影响,产生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受“繁衍后代是家族
吉林财经大学
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请家长拜托“红爷”出面作形式上的说合,但古老的仪式还是要照样举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说亲(开口酒)
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
吉林财经大学
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称之为“正席”。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
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
(五)、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
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
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问:(格妹哟呀)
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
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
吉林财经大学
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其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龛前,边哭边拜祖先、父母、长辈、哥嫂,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咛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同时,释比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馍站在门边,新娘从馍下走出门,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释比做法事,口云:“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饭毕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簪子也齐全。”赞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稞、花生、红枣,祝福新人。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格。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礼,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这一方面说明羌族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对人生礼仪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响之深。通过婚礼仪式,使羌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提炼、升华、发展,从而传承下来。
三、羌族婚俗中表现出的民族文化
(一)、羌族原始宗教的体现
羌族信仰多神,其宗教还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阶段。在羌族的婚礼中,这种信仰得到突出表现。羌族重今生,不重来世,只管过好这一辈子,对于死后的事情则考虑不多。所以他们对于儿女的人生大事——婚礼自然看的格外重,倾尽全力要办好儿女的婚事,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自己对家族宗教义务的反映,难怪有的父母从一结婚起就开始为未来的孩子攒成亲的钱。羌族婚礼中有大量的歌舞,一方面是欢乐感情的抒发,另一方面也是宗教礼仪的表现。如:男方“接亲词”和女方答词,表现出对羌族祖先的崇拜之情。释比作法时的赞语也体现出祖
吉林财经大学
先对后代的关爱。新娘走出娘家家门时老年妇女的叮咛也是具有宗教原因的。相传羌族女始祖木姐珠出嫁那天,天爷木比塔赐给她大量动物作嫁妆,跟在她身后的动物比前面的动物多,她没有听父母的话,忍不住朝后看了一眼,使她身后的动物失去了控制,跑进了深山,以致于现在野生动物多于家畜,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就有了新娘出娘家时不能回头看的习俗。新娘首次进男方家门时的踩碗仪式更饱含宗教意味。踩碗是为了解除秽气,为了防止新娘把娘家里不干净的东西和路上遇到的恶魔带进家里,男方提前请释比做“下坛经”,通过释比的做法和新娘的踩碗达到祛邪迎祥的目的。而新郎新娘撩起围腰,承接众人撒来的花生、红枣、米、麦、青稞,意为受福的象征,有“撩众人之福以自喜”的意思。从婚礼中还能看出羌族的祭祖心理。羌族敬祖,认为祖先是有大功劳的,他死后还会保佑自己的子孙不受恶鬼的侵犯。而且他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在后代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所以一定要向他禀告喜讯,请他享用新人献上的咂酒,保佑自己的子孙平安、幸福。
(二)、羌族社会意义的反映
“婚姻是个人得到配偶,获得一种新的社会身份的宣言,只有到成家立业时,个人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社会的成员。从婚礼一直到
吉林财经大学
双方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四)、羌族婚俗中的礼仪和礼物
1、“挂红”习俗。
在羌族婚礼中要给新郎“挂红“,这是羌族的重要礼仪,主要对远方来的客人、本民族的英雄、受人尊敬的老人、遇到喜事的新人等举行,以示尊敬和爱戴。相比之下,给新郎挂的红是最多的,由于给新郎挂红的人很多,往往一场婚礼下来,新郎就会被红布红绸裹的全身红色,尽显喜庆之气。
2、“尚双”习俗。
羌族崇尚双数,认为”双则和,和则满“。这在羌族婚礼中礼物的挑选、礼物数目的计划、“红爷”的邀请、送亲迎亲人员的挑选等方面都考虑到了。送礼送双份有祝福美满、团圆、吉利之意。红爷要占-两双-即儿女双全、夫妻健康。这与羌族朴素的二元分立宗教观有重要关系。羌族把世界分为阴阳两极,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生前为阳、死后为阴„„。新人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占全阴阳两极,才能遇事呈祥。参加婚礼的人就纷纷以”送双“的形式来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新人。
羌族生活比较贫困,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资料不足,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大限制了羌族的发展。这从羌族婚礼中所送的礼物和酒席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来,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羌族男方给女方送的礼物为猪肉、挂面、咂酒、点心、饼子、布匹等,这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川区羌族婚礼的礼钱最多不过6千元,山区则仅仅6百元。酒席还以传统的“九大碗”为主,没有太大变化。“干盘子”仍以本地的土特产为主,没有引进外地的果品。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贬低本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只是以此为例说明羌族的生活现状,引起人们的关注。
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 篇6
一、酒店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概况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是一座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现代化豪华商务酒店, 由内蒙古鄂尔多斯泰华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委托国际知名的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管理, 目前以接待政府重要会议及高端客户宴会为主。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定期分批来酒店进行管理工作, 酒店管理层人员稳定性较差。酒店自身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 而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应该成为培养的首要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Need-hierarchy theory) , 对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调取职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进行系统分析与评判。
2. 运用问卷调查法, 面向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80名同学进行调查,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类总结。
3. 查阅1995—2012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数据统计采用Excel和SPSS 19.0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现状
1. 员工年龄结构特征
现在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共有员工305人, 20—29岁的年轻员工人数为168人, 人数偏少。据酒店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介绍, 由于餐饮部的员工要求是30岁以下, 所以, 这部分人大部分是餐饮部工作人员, 且以服务员为主。而这个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应该是酒店的中坚力量, 是酒店最具活力的群体。同时可以看出, 20岁以后随着年龄段的递增, 人数递减。笔者不得不承认“酒店是吃青春饭”的说法。
2. 员工性别结构特征
酒店工作人员男女比例为59:41。其中, 高级管理者中男性占94.5%, 女性占5.5%;而在基层工作人员中男性占57%, 女性占53%。由此可以看出, 酒店基层工作人员男女比例平衡, 而在高层管理者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随着层级的不断提升, 男女比例逐渐拉大。
单位:人
3. 员工岗位工资结构特征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普通员工最低工资为2 100元, 酒店为员工提供住宿, 交纳五险。如果大学生将在基层岗位工作作为跳板, 酒店在短期考查后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升职岗位, 那么, 这样的薪资待遇完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争取酒店经理及以上职位的高薪待遇, 在薪资方面成为大学生长期在酒店工作不断晋升的重要激励因素。
4. 员工文化水平结构特征
由酒店员工学历结构可知, 酒店员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大, 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7.5%。员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员工人数严重不足。实践证明, 高学历的员工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强、服务意识强。
(二)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稳定大学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 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存在年轻的工作人员偏少、男女比例失衡, 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从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 走向社会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并不少, 但有意向从事酒店工作的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酒店的用人观念陈旧;其次, 酒店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再次, 酒店对大学生入职前的培训有所忽视。
1. 酒店的用人观念陈旧
大学生不愿从事酒店工作的原因有很多, 从行业角度分析, 主要问题出在酒店高层的用人观念上[2]。据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介绍, 酒店内的升职主要以内部提升为主, 许多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升上来的。他们认为, 大学生缺乏基础经验, 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充实管理层还可以激励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显然, 大学生即使参加了酒店工作也会因受不到重视而离职。
2. 酒店没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员工与酒店共同制定的基于员工与酒店双方需求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规划[2]。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在酒店工作看到希望, 工作更有积极性。
从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人事手册可以看出, 目前还没有关于对大学生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规划。对于前来应聘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更注重的是发展前景, 如果酒店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可实现的规划, 那么就很难吸引他们来参加工作。
3. 酒店对大学生入职前的培训有所忽视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课本知识, 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来到酒店工作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需要酒店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 从而使他们在基层工作时不会产生自卑心理。目前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并没有对在职基层大学生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致使在职大学生感到工作压力比较大、前途渺茫。
(三)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分析
1. 毕业生性别结构特征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80人, 其中, 男生21人, 女生59人, 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人数。而酒店管理层中女性却很少, 这使众多学习酒店相关专业的女生对酒店相关工作不得不敬而远之。
2. 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有80人,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人想去与旅游业无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 愿意去旅游相关企业工作的只有12人, 有意向去酒店工作的人数就更少了。酒店人力资源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四) 大学生不愿从事相关职业探析
1.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4]。从员工年龄结构表可以看出, 从事酒店工作的黄金年龄是在20—29岁, 在30岁以后如果不能升到管理层, 那么, 就很可能面临失业, 员工的未来缺乏保障。从酒店工作环境来看, 工作人员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客人, 工作时间也不符合常规, 与家人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 对员工家庭生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2.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4]。从泰华锦江国际大酒店员工文化水平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7.5%, 文化层次的差距对员工之间的沟通带来不利影响。在酒店工作的大学生往往会招致老员工的冷眼,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酒店员工的团体意识比较差, 因此, 在工作中很少能感受到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也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馨。
3.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3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4]。在酒店工作的大学生都是要从基层做起, 去亲自为客人端茶送水, 当遇到客人刁难时, 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挑战。而老员工的歧视与排斥又使他们受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长期下去会使大学生自我评价下降, 更加不自信。
4. 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4]。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酒店管理层以内部晋升为主, 酒店管理者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往往先将他安排到基层岗位锻炼学习。这与大学生走出校园想要在社会上尽显身手的想法相矛盾, 觉得基层工作不能实现他们的价值。从酒店员工性别分布特征来看, 基层工作人员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但管理层管理工作人员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女性仅占5.5%, 而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性别特征看, 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3.8%。这使众多大学女生感到即使从基层做起, 那么提升的几率也是相对小的, 在酒店工作很难实现其人生价值, 酒店工作不是长久之计。
三、结论
大学生人力资源在酒店业从业中的不稳定性, 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5,6]。酒店企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相关职业的矛盾, 一直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难题。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3点结论。
1.酒店虽然急需大量的专业大学生人才, 但由于对引进的大学生人才缺乏合理的规划, 导致大学生员工在酒店企业的不稳定性。
2.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发展前景, 他们之所以不愿去酒店工作,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酒店工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他们还是愿意从事酒店方面工作的。
3.为了稳定大学生人力资源,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转变用人观念, 为在职大学生提供岗前培训、进行职业规划, 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 注重对大学生员工的引导与培养。
参考文献
[1]赵风云, 李静.酒店行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现象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5) :91-93.
[2]张建宏.旅游饭店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268-283.
[3]张玉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8-177.
[4]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四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516-520.
[5]卢静静.酒店企业流失大学生员工现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6) :130-131.
【鄂尔多斯旅游与文化】推荐阅读:
旅游与文化09-27
三峡文化与旅游06-18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07-18
湖北旅游与水文化06-07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10-07
饮食文化与旅游论文10-25
幼儿教育与旅游文化07-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01-04
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01-04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