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思考

2024-06-14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思考(精选10篇)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思考 篇1

好课的“味道”

——对一节好课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于一堂好课,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况且从来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课堂。这里不妨套用一下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

有各的不幸。”而对于我们的课堂是:平庸的课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之处。当然,我们期待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和超越,更多的是以关注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分为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知识。初上讲台,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知识点落实,怎样制定教学目标?何时突破教学重难点?用什么方法引入?如何单元测试?然后花较多时间练习、讲解。

第二阶段,教方法。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尝试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体会他们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减少讲课比重,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探究、合作、领会,着重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教状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状态,判断哪些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虽勤奋却学的吃力。与他们沟通、进行鼓励,推动发掘学生在内驱力,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

第四阶段,教人生。这时候就会开始思考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无论前几个阶段关注的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都是指向成绩,那为了成绩付出那么多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学生毕业多年后,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当将视野从学生扩大到兴趣、气质、品性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这时候,教师不仅是学科教师,而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第五阶段,教自己。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做人,而我们面对学生在心灵更单纯、品格更高尚时,我们教师是否会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自己先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学相长,教师应首先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对上述5个阶段,我是深感认同。身为教师,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处在那个阶段。不管是青年新教师还是教了多年熟悉了教材的经验型教师,都应该不停思考研究,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上的效率更高、体现更多教育意义。

我认为,五个阶段中一二阶段是基础是硬件,而第五阶段教自己应始终贯穿在整个教育工作甚至个人生活中,应有时时刻刻反思觉察自己的态度,有不断提高课堂、提升自己的觉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不断对教材进行研究、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更深刻的教育意义、不断从课堂上观察学生反思自己,才会有每次的改善和创新,才会上出一节好课。所以,我认为好课是有味道的:

一、好课“务实高效”

有“美味”。

好课不仅仅应该是一节展示课更应该是常态的课,是实实在在的务实课。它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注重课程内容,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它不哗众取宠,教师的眼中只有学生。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有何人听课,教师都会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和学生的独有空间,看成是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的时刻。

好课要有“美味”。

首先好课要有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语言等诸多元素,并且这些内容要和谐统一,这是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节课连教学内容都没有安排好,就像一道画在纸上的菜,有色无味,仅仅存在而已。每一个学科都有他本身的魅力,例如音乐课,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美术课,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行为,科学课,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孩子学习科学的目的,除了开拓视野,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等。所以好的要求不仅仅针对于主学科,学生更需要“美味”的科任课。我想起我小学时,上过的科学课,课题我不记得了,内容是观察一壶水做开的过程,我是在小学时就听过老师讲过,古人关于沸水,依由低到高的温度,可细分为“虾眼”、“蟹眼”、“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

90℃——92℃又叫蟹眼汤,可用来泡茶。老师还告诉我们,古人烧开一壶水,大约需要40分钟,心急的人,不容易喝到一杯好茶。喝一杯茶都要用心烧水,专心泡茶,何况学习与做事。四十年过去了,我对老师的这节课记忆犹新,对这位老师深深的喜爱,也因为这位老师我从此爱上了科学课。

一节“美味”的课,它的教学目标,步步为营、步步深入,内容设计科学、准确,容量恰当,重难点处理得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引导,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精细时要密不透风,粗略时要疏可走马。

二、好课“以人为本”有“真味”。

教师表演、学生观看,教师讲、学生配合,看似精彩,难说是一节好课。好课的课堂,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分工协作,教学相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梳理,教师指导、组织、帮助、管理、评价,课堂成为教师引导的地方、学生学习的舞台。教师就像麻,学生就是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老师能够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这样的课,教师上的自在,学生学的自在,此谓以人为本。

好课要有“真味”。某次省级名师论坛上有一个“名师同课异构”环节,4位省级名师轮番登场,分别呈现了“平行四边形”节课的不同课堂版本。课堂甚是热闹,学生们用纸片、木片等不同道具,在教师的带领下反复拼接着、打闹着,但是几节课下来,听课者竟然品不出这是一节美术课还是一节手工课,反正没有数学课的味道,因为几节课下来,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明确说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特有的那种讲究逻辑线索、结论明确、概念清楚、论证有效的味道被热闹冲掉了。这样的课堂丢失了“真”,怎么上都不会是好课。课堂不能跟风,不能折腾,课堂要追求本真、遵循规律。再举一个例子,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让学生闭眼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但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再去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问的,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是真实有效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去掉浮华之气,追求真淳教风,让课堂既精彩亮丽,又情真意切,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好课“有的放矢”有“善味”。

在上课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均参与其中,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和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学生学有所得,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谓有的放矢。

好课要有“善味”,课堂有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可以归为课堂的“善”。一堂好课,必须得有“善味”。这里的“善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好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二是指好课教师真诚、热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好课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有这样一个三年级《鸟》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鸟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有翅膀,有羽毛,有腿,有嘴巴……

师:还有吗?

生:鸟的眼睛可有趣了。[一位小男孩很有兴致地发言]

师:[老师点了一下头,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可这位小男孩没有理会老师的意图,仍继续说。]

生:“猫头鹰的眼睛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师:我是让大家说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你坐下。[这回,小男孩的发言权被取消了,孩子噘起嘴,两只小眼直愣愣地望着老师。他的眼睛里充满渴望,充满期待,又显得无可奈何。]

当前许多课堂不都有类似的现象吗?这样的课堂,老师的问题往往都是预设的,一旦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老师就慌了手脚,赶紧往回“拉”。和谐的课堂提倡师生自由对话,教师仅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就这一男孩回答的问题而言,让其说下去,说不定就会说出“生蛋”这一特征来,让答案在常态下自由生成。即便说不出,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快乐地享受学习,也该是一件欣慰的事。例如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是水,这是正确的答案;是春天,这是创造性的回答,也便成了课堂中的生成性。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灵性的课堂资源,正视发展过程,采取灵活机智的手段,促进学生发展,就是一节课的“善味”

四、好课“出人意料”有“鲜味”。

一些课堂机械执行教学预设,课堂上往往呈现的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完成预定教案,课堂演成“教案剧”,学生被动成为“应声虫”。一节好课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好课的“鲜味”,靠技艺“着色”,靠情感“添鲜”,靠思想“提味”。曾去上海参加聚焦课堂“有效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研讨会,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刘松老师的课至今令人回味。他执教的是四年级的“方程的认识”,开门见山就说要认识一个重量级数学量——方程,后引导学生提问题认识方程,归纳出三个关于方程的问题:“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自找文本,去解决这三个问题,整堂课学习气氛浓郁。对方程的概念,他让很多同学不停地复述。复述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经过十几位同学复述,即使没有回答的也了然于胸了。刘松老师还出示了几种方程,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画圈分类,一个接一个学生上去画,一种又一种的集合圈自然生发。很多课堂以总结结束,而刘老师却以“我们还可以怎样解方程呢?”问题结束,这种做法独特却又很合理。一节课的结束,不就是另一节课的开始吗?且不说这节课如何高妙,更令人折服的是,下课后,那些第一次听刘老师课的上海学生谁都不走,争着抢着让刘松老师签名。以往粉丝追星的场面呈现在了课堂上,这样的课堂能不是一节好课吗?评委怎么说不重要,专家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认可、接受、有收获,学生能学到东西的课就是最美的课、最好的课。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参加过信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层层闯关,最终到了决赛,前面的几次课堂教学都很顺利,没想到在最后决赛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状况。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我让学生对比电子通信方式和传统通信方式的折线统计图,说说感想,预期孩子应该说从统计结果看,电子通信方式因为方便越来越受大家欢迎,会逐渐取代传统通讯方式。有个孩子举手,站起来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传统通讯承载感情,是传统文化,我不希望它消失。这时,我的大脑迅速运转,对他说:我特别认同你对传统通讯方式的文化性的认识,也理解你对传统方式的感情,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不影响也阻挡不了信息化前进的脚步,既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答案,也完成了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课后评委对老师对于这个小情况的处理给予了肯定。以学生为课程资源,不拘泥于预设,会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发现问题不当即判断,留足时间和机会给学生,注重课堂生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欲擒故纵,精讲点拨,期待课堂的精彩生成。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好自己最重要,上自己的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我们都认为好课是多次打磨,反复磨练的课,在反复的修改、完善中追求完美,我们看到完美的课堂在眼前一亮,我们看到完美的课堂让我们为之心动。但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我们感受到又不好“模仿”,更不好超越。因为课是死的,但上课的人、听的人却是活的,我们把名师的每一句、每一道题都搬到自己的课堂,也上不出同样的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教现成的“教案”,而是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积累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独有的“鲜味”。

好课,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6岁、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半点不珍惜学生的生命。每当我走上讲台,我就在想,在今天这节课上,我生命中的40分钟将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那我们就要让每一节都有品质、有味道,在不断思考、成长中追求优质的课堂,追寻我们心中的好课。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思考 篇2

一、 课堂实录

课题:《2009江苏百校样本分析试卷》讲评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填空题部分, 先看答题情况 (投影并分析考情)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小组讨论, 并把讨论结果写到卡片上 (投影参考答案共学生参考)

约10分钟后, 各组组长纷纷递交卡片 (表明小组讨论基本结束, 可以交流了)

教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交流吧!先从哪题开始啊?

学生:第14题 (几乎是异口同声)

附《2009江苏百校样本分析试卷》第14题

14、 已知函数undefined, 若对于任意的m∈ (-2, 2) , 都存在实数x使得f (x) =m成立,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教师:好吧! (不情愿, 因为卡片显示第14题可交流的内容较少, 而其他的则明显多)

教师:我们请第二组的代表到讲台上和大家交流第14题

学生1:我们小组用的是等价转化的思想, 具体是:

“对于任意的m∈ (-2, 2) , 都存在实数x使得f (x) =m成立”等价于对于任意的m∈ (-2, 2) , 方程x2-mx+α-m=0都有实数解, 即m∈ (-2, 2) , △=m2-4 (m-α) ≥0恒成立, 分离参数α得

undefined恒成立,

故undefined

教师:我们第二组的方法合理、思路清晰, 讲的也非常好, 同学们满意吗?

学生:满意

教师:我们第四组也有讨论结果, 但没有结束, 下面我们请第四组的代表谈一谈他们的思路。

学生2:“对于任意的m∈ (-2, 2) , 都存在实数使得f (x) =m成立”推出 (-2, 2) “是函数undefined值域的子集”, 求值域的方法是先求导研究单调性再求最值, 虽然现在还没有求出结果, 但感觉方法是可行的。

学生2讲完后全班开始思考其方法的可行性, 没过多久另一组的学生举手了。

学生3:求值域不一定用求导的方法, 可以将函数化简成undefined形式, 然后讨论的符号, 具体可以投影 (说着便走上讲台)

当时α+1=0, f (x) =x-1 (x≠1) , 值域为 (-∞, -2) ∪ (-2, +∞) , 即α=-1满足。

当时α+1>0时, undefined, 在 (-∞, -1) 和 (-1, +∞) 上单调递增, 值域为R, 即α<-1满足

undefined

故值域为undefined

易判断undefined, 故α>-1不满足

综上所述:α≤-1

当学生3对着投影讲解结束时全班掌声响起, 佩服学生3的扎实的基本功, 笔者刚想开口小结时, 又有一名学生举手了。

学生4:undefined的值域就是点 (x, x2) 和点 (-1, -a) 确定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

, 而点 (x, x2) 在抛物线y=x2的图像上, 点 (-1, a) 在直线x=-1上。又 (-2, 2) 是函数undefined值域的子集, 即 (-2, 2) 是斜率变化范围的子集, 如图所示即过点 (-1, a) 斜率在 (-2, 2) 范围内的直线均与抛物线有公共点即可。已知函数y=x2在点 (-1, 1) 处的切线斜率为-2, 由图可知点 (-1, a) 在y=x2图像下方不可, 即-α≥1, 所以α≤-1

此刻全班学生欢呼起来, 佩服学生4的巧妙构想。刚才笔者差点因为自己的“主动小结”而断了学生4的解法, 于是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还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

果然又一名同学举手了, 全班学生虚的一声后安静了。

同学5:同学2先求导研究单调性再求最值的方法我做出来了, 可以投影的

此时, 下课的铃声响了, 在学生的一致要求下, 笔者投影了同学5的解法

由undefined得undefined,

设△=22-4 (-α) =4+4α

当△<0时, undefined,

即undefined在 (-∞, -1) 和 (-1, +∞) 上均为增函数, 故值域为R, 即α<-1满足题意。

当时△=0时, f (x) =x-1, 值域为 (-∞, -2) ∪ (-2, +∞) , 即α=-1满足题意。

当时△≥0时, 令undefined

得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故函数值域为undefined,

易判断undefined, 故α>-1不满足

综上所述:α≤-1

二、思考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笔者在课堂上没有死扣预设好的教案, 没有将参考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 没有将学生引入到预定的套路上就结束了, 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 尊重学生的选择, 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的过程, 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

2.知识不是直接“给”的, 而是经过引导与启发, 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下, 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教学模式。而本节课先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 然后其他学生在前面学生思路的引导与启发下再思考、再讨论、再交流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笔者只是学生的引导者或是协作者。

3.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没有流于形式

当下, 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时尚。教学中, 老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让学生合作、讨论, 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 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 讨论时间给得不够, 刚刚分好组, 没说几句, 就被老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 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而本节课出现的迅速分组、学生不断 “抛”思路、小组与小组要交流甚至是较量的场景足以说明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4.关注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力, 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则是出发点与归宿的纽带和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而本节课恰好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对一节热闹课的冷思考 篇3

这一节课,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热闹”。甚至连授课的老师也说:“这节课,虽然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没想到课堂气氛这么好。看来还是要千方百计让课堂热闹起来!”然而,面对这样的热闹,我却生出了不少困惑。

1.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对影片内容不符合文本内容进行了质疑。面对这一生成内容,授课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体验,抓住了这一生成内容,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他们进行一番讨论。但很可惜他没有意识到将生成的内容如何有效地纳入到预设的目标中,接下来的讨论使整个生成的教学内容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导致生成步入误区。

教师如果能及时把握生成内容,从另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如,针对学生提出的“荆轲缺少刺客风采”这一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导演,你心目中的荆轲会是什么样子?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又与本册的“写人要凸显个性”作文训练相吻合。而对“廷刺”场面的质疑,则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看看司马迁是如何把这一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的。比如抓住荆轲的“取-奉-发-把-持”,秦王的“惊-起-绝-拔-操-急”,还有群臣的“愕”、上上下下的“尽失其度”。这一段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写绘声绘色地表现了荆轲超人的胆略、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对提升学生“细致地观察、传神地描写”的能力不是有很大的帮助吗?经过这样的引导,既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又巧妙地把生成内容引向预设目标,使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所以在处理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关系时,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通过点化、深化、迁移、引导,使生成最后回归预设,让预设来约束课堂,让生成来活跃课堂。

2.如何摆正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这节课,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恰当的。但放完影片之后,教师没有坚持自己的教学思路,却迎合了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讨论影片中的人物,并当场进行表演,结果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又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这种情况正如课改专家余文森所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像这一节课,学生除了热闹外,对文本的理解、对写作的技巧、对人生的价值认识方面,收获又有多少呢?

3.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文本阅读的关系。上课伊始,当教师一宣布播放电影片段时,全班学生都很兴奋。毫无疑问,电影能让学生热情高涨。但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比如,关于“易水送别”,或许是剪辑的原因,所播的片段中只回荡着高亢的歌声和幽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对送别场景没有涉及。而这一片段却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中,把一个沉毅勇敢的英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在看完电影片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看看作者如何借助景物的烘托、借助音乐的渲染,营造凄凉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和体会这种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的侠客精神。所以,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的同时,语文教师不要忘记回归文本,咀嚼文字,感悟体验,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1中学)

编辑/李莉

一节课的感动作文 篇4

演讲中讲了三部分,既是爱祖国,爱老师,爱家庭。演讲者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向我们传输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中学生,第一,要理解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为了孩子付出自己,十分辛劳。而我们做孩子的不但要用成绩回报他们,更要在生活上多体谅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子女。

在学校,我们也要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要尊敬老师的劳动成果。要思考,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业,成绩。甚至能牺牲自己。在演讲中我们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在学生活动中为了学生的安全,飞身扑到一位学生躲过了飞驰而来的货车,而自己却为了教育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激老师吗。

在最后一个部分,演讲者还领导我们唱国歌。祖国是一个人终身所属于的地方,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一直保持着对祖国无限的爱。

演讲者就用简简单单的三个主题,告诉了我们一生中必须要热爱的三个事物,在演讲中,我们观看地十分投入,我们与现场的同学们一起鼓掌,唱国歌。一些同学更是以身投入,被演讲所感动,流下了感动,真挚的泪水。

一节课的作文300字 篇5

陈老师提着一个黑色的大包走进来,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在写作文中,触觉很重要,大家就来摸一下,猜猜里面是什么。”老师边说边做准备,提着大包走向第一位同学。我静静地望着大包,总觉得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我琢磨了半天,第一位同学摸好了,脸上还带着一丝小调皮,第二位同学也是如此,我也就不必害怕了,倒是增加了不少的好奇心。

轮到我了!轮到我了!怎么我放下的心又悬起来了呢?这里面该不会是虫子吧?是老鼠,是蜘蛛,还是蚂蚱,我的脑子又开始胡思乱想。可大包就在我面前,害怕也没有用,我一伸手就进去了……

难忘的一节课的主题作文 篇6

“来啦来啦,快快!”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看到老师风尘仆仆地走进教室,情不自禁地高声叫了起来!“坐好坐好。”我的同桌提醒着我。我精神一怔,猛的把那些玩的放进课桌底,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数学书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心里却有一点点紧张:因为今天老师将要抽查我们对圆柱表面积、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进行抽查。“下面抽查!”顾老师严肃地发了话,尖锐的眼神扫过我们每个人,心里不禁有了一丝丝寒意。“一号起立。请问圆柱表面积第二种方法。”“这……那个……”

一号同学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脸憋得通红,不好意思地看了老师一眼。“因为不知道,所以说不来。好,记着,下一个。”哇,那么简单竟然不知道,那么,我也许会抽到……不想了。我拍了拍脑袋,快到我了,因为我是八号学号,马上就是我了……“会不会?”老师急切的问了一句二号同学,可是,最后,他还是“战败”于顾老师。“下一个。”“不会。”“下一个。”“不会。”……我前面七位同学指过关了一位,怎么办?怎么办?作弊,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到底怎么办?

“下一个,八号。请问,圆锥体积第一种方法。”老师一字一言我都句句听进,不敢有一丝毫的听错的差距。是什么呢?我立刻在脑子里琢磨着,冥思苦想着。哦,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三分之一,也就是先算出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三分之一。想到了答案,我脱口而出,丝毫不差的讲出来,并多讲了字母公式体积V=1/3πr×r×h。“对了,真不错,上课有进步呀!呵呵!”听着老师对我的表扬,我不禁有了一点点得意洋洋。“但是,不能骄傲,要保持着现状,继续努力着。”听着老师补充了这一句话,我刚刚蹦出来的得意好感又被老师的这句话压下去。“下一位。”……不知不觉中,抽查完毕了,“叮叮叮——”下课了,我久久回味着老师刚才对我们说过的那句话。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思考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进入了一个“云时代”。“云”即是计算机群, 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 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的好处在于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 保证“云”长生不老。谷歌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云”, 如微软、雅虎、亚马逊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可靠适应性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对云计算在技术、商业应用中的现状和将来做了比较详细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云计算是在互联网上以“服务”形式交付的应用程序以及提供和支持这些服务的数据中心 (Data Center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 。这些服务叫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 是数据中心里的软件总称, 可称为 (一个) 云。云服务是一种商业模式, 提供丰富的个性化产品, 满足市场上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云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及相关的媒体设备, 除了可将声音、影像信息互传达到及时且到位的沟通外, 并提供如共享白板、软件共享使用等功能。我所在中学厦门六中受委托全面管理地处农村的新圩中学。我们一直希望能用一种最节约成本最省时最便捷的方式让这所新学校共享我们的教学资源, 例如英语学科的外教资源。为此, 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进行了为期3年的关于云视频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成为一名云服务的普通用户, 探索我们这一想法的可行性。

二、实践与思考

2013年12月, 我和同事李彩燕老师 (当时她在位于农村的新圩中学支教) 共同开了一节云视频校际互动课。这是一节很特别的课, 主要是借助云视频这一先进的多媒体系统, 实现两个异地课堂 (厦门六中课堂与新圩中学课堂) 的互动教学。同时, 这节课有了我校外教Joanna的加盟, 让两地的孩子们, 特别是新圩中学的孩子们多了很多的期待, 让他们有了从未有过的与外教近距离接触与学习的机会。开这节课的初衷, 就是要尝试让农村的孩子们分享六中孩子们的教学资源, 和六中的孩子们一起快乐学习, 有效学习。这节课是七年级上“Unit5 Do you like bananas?”的第二课时, 主要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do/does/don’t/doesn’t的用法。下面本人以这节课为例, 谈谈我们用云视频实现异地互动与资源共享的操作方式。

首先, 本人让身处异地的学生通过屏幕互相问候, 拉近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云视频设备很好地实现了我们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接下来, 我通过Group competition, Presentation, Drills三个环让孩子们对学过的关于食品的单词进行一个头脑风暴, 用色彩鲜明的美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通过实物教具引出“Do you like”这一句型。接着用最简单的操练形式, 让孩子们与各自的同桌进行口语练习。值得一提的是, 这三个环节是两地的英语老师各自进行的。在进行这个阶段的操作之前, 教师一定要记得关闭对方的声音, 以免干扰自己的课堂。

在本节课第五个环节中本人设计了简单的互动环节:

A:Do you like…?B:Yes, I do.I like…No, I don’t.I don’t like…

从这个环节开始, 进入异地课堂互动阶段。通过两地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 考察do/don’t的用法。技术上要特别注意双方课堂的同步。教师要严格控制时间, 才能在完成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同时进入这个阶段。在接下来的第六个环节中, 我将练习的难度和互动的形式都做了升级:A:Do you like…?

B:Yes, I do.I like…No, I don’t.I don’t like…

C:Does A like…?

D:Yes, heshe does.Heshe likes…

No, heshe doesn’t.Heshe doesn’t like…

这个环节的异地课堂互动较前一个环节增加了难度。通过4个学生间的互动 (A, B为六中学生, C, D为新圩中学学生) , 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do/does/don’t/doesn’t的用法。这个过程要注意话筒的传递要迅速, 或者多备几个话筒, 以便在多个学生互动时能节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操练完毕之后, 外教老师Joanna闪亮登场。这一亮点让两地的孩子们很兴奋, 也很期待。从这个环节开始, 是两地孩子们和Joanna的互动交流时间。然后本人设计了一个Interview的环节:这个访问环节让孩子们有了用新学句型与外教进行交流的机会。

在Role play这个环节, 除了让学生回归课本, 还要让他们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这个环节有一定难度, 要求孩子们用上对话的句型, 并根据外教Joanna的喜好, 编一个为生日派对做准备的对话。这样把外教与孩子们又联系在了一起, 增加了与外教交流的时间, 拉近了孩子们与外教的距离。同时让孩子们把所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之后我安排了3分钟的Free talk。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外教, 了解美国。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用英语交流的快乐。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差异。懂得礼貌地与西方人交流。最后我设计了Chant这一教学环节, 通过屏幕, 双方挥手告别。这样, 这节课便在愉快的诵读声中拉下帷幕。

三、优势与不足

整节课下来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 让两地的孩子们都有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课堂氛围很热烈。开头结尾的问好和告别语让大家觉得这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而不是机械的学习。从双方学生对这节课的反馈来看,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新圩中学的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我如饥似渴地竖起两只迫不及待的耳朵, 想仔细听清外教说的每一个词, 每一种语调。提问外教的时候, 我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 到现在我还记得外教回答我问题时的每一个表情, 每一个动作。”“不知不觉中, 一节课的时间悄悄溜走了, 我却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技术载体而言, 我发现本次云视频互动课使用的好视通软件其传输品质和稳定性都不错, 基本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且在操作上相对简单, 稍加学习, 人人都会用。当然这毕竟是云视频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所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操作环节不同步。这种互动课堂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教学环节来进行, 不像普通的课堂, 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变化教学环节。一旦一方教学环节发生变化, 另一方就无法配合, 必定会出现两地课堂脱节的现象。互动课堂一定要顾及到两个课堂,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在异地课堂各自处理教学内容的环节, 要及时切掉对方的声音, 以免受到对方的干扰。在操作第四个步骤的时候, 由于我没有及时转换云视频的模式, 没能切断对方课堂的声音, 导致六中课堂有一小段时间比较嘈杂。这些问题必须在熟悉操作的基础上完全避免。再有就是一些设备音量不够, 有些学生发言离话筒太远, 导致有时候声音不够清晰。另外, 话筒要尽可能多配备几个, 方便不同位置的学生发言、互动, 这样也可以减少传递话筒的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四、前景展望

云视频互动系统的硬件要求不高, 只需要两地具有互联网、屏幕、麦克风, 摄像头。应用软件有ppmeet、gensee、livecu、好视通 (fast meeting) 和云屋 (cloudroom meeting) 等。视频会议系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用于商业会议之外, 还可以用于远程教学和技术培训, 远程医疗和会诊、科研合作等等。视频会议系统无论应用于什么场合, 处于何种目的, 其最终也是最直接的效益是节省开支, 提高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视频会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清晰度还是实时性都有较多要求。所以把云视频运用于英语教学相信为期不远。我们的这一尝试肯定会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完善。

五、结束语

凡事总是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愿意成为这个人, 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一起努力, 让云视频教学更广泛更有效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 实现省时省力又节约成本、快速便捷的资源共享, 给学生带来快乐与实惠的同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是基于云视频的一节城乡英语互动课的设计与反思, 同时探索这一做法实施的可能性。视频会议系统旨在为分散于不同地区的多个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讨论环境, 进行各种交互活动。为此, 我们进行大胆的尝试, 利用云视频, 以好视通软件为载体, 让乡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共享资源, 互动学习。

关键词:云视频,校际互动,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勇, 李潇, 黄振益, 等.面向云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 2014 (23) .

[2]吴志军, 马兰, 沈笑云.Visual C++视频会议开发技术与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

[3]万川梅.云计算与云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关于一节作文素材课的教学设计 篇8

1、以写作带动回归文本,以回归文本促进写作。

2、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使用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作文驾驭文本素材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举例引导训练研究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以幻灯片为主)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研究作文的素材问题。许多同学在作文时常常抱怨写作无材料。这是事实,是许多同学一直害怕作文的真实心态。材料,理论上是很丰富的,一曰古今中外,范围何其大,时空何其宽广;二曰生活处处是材料,似乎真的可以随手拈来、俯拾即是。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如此丰富的材料的理论背景下,大家仍常常抱怨作文无话可说的事实。其实,需要博览些古今中外的书籍,但同学们课外阅读日益萎缩;生活处处是材料,可同学们的生活恐怕是更加的“三点一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不熟,课外书我们读得也比较有限,这些材料对我们来说理论色彩有些浓厚,我们想用但是用不好啊。那么就让我们回归教材、回归文本吧,因为文本我们在课堂上学过,思考过,算是熟悉之类。我想只要大家树立素材——回归文本意识,应该很快能驾驭住文本这一领域的素材。(古今中外,生活处处是材料之类的话是正确的,可是教师只这样讲而不引导并保证学生读课外书,不鼓励学生真正体验生活,说多了,岂不一次次地在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作文话题展示

作文话题一点也不神秘,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作文话题。这儿我们可以展示许多作文话题,如“创新”、“选择”、“气量”、“正直”、“抗争”、“亲情”、“毅力”、“口才”、“生活”、“恒心”、“美与丑”、“说与做”、“成功的秘诀”、“素质”、“责任感”等。这堂课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展示100个或更多作文话题。(幻灯片展示)

(三)文本(课文题目)展示

话题题目很多,我们文本涉及的课文也有许多,高中六册教材的课文也有100多篇。如《劝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致大海》《拿来主义》《世间最美的坟墓》《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游褒禅山记》等等。(幻灯片展示)

(四)举例引导

举例坚持由易到难,选取典型的原则。操作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话题与文本的关系,每个例子包括文本回顾、话题解读、段落举例三个步骤。

1、引用诗词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这正是使用文本的最便捷的一个途径。

如:《近体诗六首》(学生齐背课文)

话题:爱国、正直、品格。

段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是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幻灯片展示,下同。指名学生朗读)

点评:引用《蜀相》《书愤》中的名句的目的不在写诸葛亮而在阐释话题。

2、引用文言文、借鉴文言文相对也较易把握。

如:《劝学》(男生齐背课文)

话题:学习、恒心、说与做。

段落: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一也”了吗?(女生齐读)

点评:段落紧扣课文,写得很有现实针对性。

3、现代文也能进入作文题材,高中教学不应忽视对现代文的学习与使用。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跳读课文)

话题:人才、素质。

段落1:马克思,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不仅仅掌握革命理论,还在文学、科学各个领域中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成就。真正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都优良的人,我们从马克思的身上,不是也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吗?(学生齐读)

点评:如果不联系课文使用马克思的例子极易空泛。

话题2:气量、待人接物。

段落:恩格斯曾赞扬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确,襟怀坦荡、具有崇高理想的人,都不会过多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的。(学生齐读)

点评:引用课文简明有力。

4、现代诗歌也可进入作文素材,甚至不提供话题也可。

如:《致大海》(内容回顾)

可用于描写海方面的抒情散文。

段落:面对大海,我想到许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想到,我是被你的浩瀚无边,被你的自由奔放震慑了。“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大海啊,诗人普希金忘不了你,我也忘不了你。(指名一学生读)

点评:巧妙借助诗人情感抒发个人的情感。

(五)举例浏览

(目的:举出更多的例子,激发学生模仿的热情,为下面的训练做准备。)

1、《拿来主义》(杂文)

话题1:创新、与世界接轨。

段落: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话题2:选择、美与丑

段落: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

2、《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

话题:美、朴实

段落:美,不在于花巧,不在于堆砌,不在于华丽;朴实,同样是美。托尔斯泰那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坟墓,不是被人们赞颂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吗?

3、《六国论》(文言文)

话题:团结合作

段落: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

4、《再别康桥》(现代文)

话题:可用于某些抒情散文

段落:“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希望像那徐志摩一样,“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去游览祖国的江河湖海,但是,我要带走各地最灿烂的云彩。

5、《短歌行》(古诗)

话题: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

段落: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这样的段落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因课堂关系仅举五例,不做点评。)

(六)课堂训练

(一)写作训练(二选一)

1、以课文《游褒禅山记》为素材任选话题写一段文字。

2、以“说话艺术”为话题任选课文作素材写一段文字。

(二)点评个别学生写的段落(给学生较多的课堂训练时间)

参考事例1、以课文《游褒禅山记》为素材任选话题写一段文字。

①话题: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

段落: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②话题:自信、盲从

段落: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③话题:成功的要素:志·力·物

段落: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参考事例2、以“说话艺术”为话题任选课文作素材写一段文字。

①《烛之武退秦师》

段落: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

段落:有的人,本来满有道理的,但是对方并不服气,结果闹僵了。究其原因,还有一个说话的艺术问题。齐王纵然再有修养,也好歹是个国君,面子大得很,邹忌要讽他纳谏,也要巧用比喻,结果皆大欢喜,齐王愉快纳谏,国家强大,“战胜于朝廷”。

③《触龙说赵太后》

段落: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话语。在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这种说话的态度,说话的艺术,恰恰是我们经常欠缺的。

(七)小结与建议

1、树立运用文本素材的观念,思考总结运用文本素材的方法。

2、作文中文本例子可详可略,不在多而在精,段落可放在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

3、把高中1-6册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多读几遍,甚至下功夫感悟朗读背诵。

第一节游泳课的五年级作文 篇9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因为昨晚刚下过倾盆大雨,所以今天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今天非常高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今天不仅是7月1日是党的生日,还是我第一次上游泳课的.日子。

我来到游泳馆,先找到了我报名的朱教练,教练说我来早了一点,其实我一早就起床了,游泳的泳衣,泳帽,泳镜,毛巾……我几天前就准备好了。

我坐在游泳馆的椅子上休息了一会儿,有位阿姨拿了一张卡片让我用蓝笔填一下,我三下五除二就填完了。然后,我从包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25元,问教练买了一块浮板,教练还让我用黑色的记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过了一会儿,我们组的另外两个人都到齐了。教练让我们把事先填好的卡给阿姨,阿姨给我们三个每人一个手环。我和另外一个男孩跟教练一起进了男更衣室,另外一个女孩进了女更衣室,我们各自去换上泳衣。

接着教练带我们来到了游泳池,做准备运动。做完准备运动,我们把鞋子放在了鞋柜上。教练让我们三个坐在水池边,用手把水捧起来倒在大腿上,教练看到我们的手小,又会不停地漏水,于是把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泼得满身是水。为什么要泼在大腿上呢?因为教练要让我们适应水的温度,防止感冒。

终于下水了,教练先教我们憋气。教练把手捂在我们的嘴上,看看我们的嘴巴漏不漏气,要是漏气,你就会呛水。第一个女孩子先做了示范,结果她在老师手里不漏气,下水时漏气了。教练想出了一种好办法,教练用手捧起水,让她在他的手里练习水里憋气。接下来该我了,我在水里不是嘴巴憋不住,是鼻子一直在呛水。第三个小男孩,因为忘记把额头的泳镜扣在眼镜上,结果眼睛进水了,嘴巴就憋不住了,结果也被呛水了。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游泳中的憋气和用浮板在水上漂,让我感受了游泳的快乐,晚上我躺在床上,都感觉像在水上漂呢。

一节好课的标准 篇10

张增良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如下原则:

一、目标原则:

就是指课前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每节课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要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主体原则:

学习是教师的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把学生只当作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收什么,而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主体参与的方法。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种种的训练活动,教师持续性讲课时间不至超过10分钟,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25—3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动的时间、动的深度,是今后听课、查课的必要标准,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分层原则:

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例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可出示A、B级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去掌握或A或B。

四、反馈原则:

即在每节课的每层次的教学中,即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必须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即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老实效益。我校有单元考试和月考,但还不够,必须堂堂有考核有反馈。

五、电化教育原则: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是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密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电教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能通过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空间的、宏观的、微观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化理解教材。特别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这方面青年教师必须走在前面,电脑课件,可以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当然电教教育手段不仅仅指课件的制作,投影、幻灯片,教学中都可以用。

六、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肯定表扬的做法,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会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我校,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正相关作用,是我校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每位教师都立刻能掌握的方法就是表扬、鼓励学生,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能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敏感性强,自尊心脆弱,他们尤其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记住,你的一句评价可能开启或关闭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户,永远记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尊重教育的理念的归根结底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青少年即然有这样的心理规律,我们还是按规律办事吧。

以上六点是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包含的内容,让她成为全校教师的意识。以上讲的观点原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我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好课的标准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心声。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

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不同。那就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以下所谈的观点,是我校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思考。

一、行云流水,如沐春风

一堂好课,应该使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于不知不觉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学习,感情投入,兴趣高涨,思维的碰撞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听课的教师,仿佛刚刚开始听课,但很快的就下课了,就像吃了一道有名的菜,满口留香;又向走进大自然,如沐春风。那种感叹真是难以形容。

我校很多教师曾经听过王琪老师讲的《数列》,当时听完课就是这种感受。王老师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地引导下,轻松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学生的倾听、表达、概括、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听者听得轻松。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堂课,老师教得过于细致,就有串讲串问的可能;相反老师不讲,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就会使人感到教学松散。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一堂好课很重要的标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疑,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那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教师又如何定位呢?很多教师进行了实践思考后,提出了“多角色”的观点即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其中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指导者,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有效的学。所以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例如,蒋涛老师经常适时创设思维障碍,就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三、精心设计,有效调控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正是很多老师,甚至是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备好课的关键是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提问,一个好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找到理解的重点,并进行有价值的思维,产生交流的意愿。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的活动有法、有序、有效。备课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是一项很辛苦的脑力劳动,一份好的备课就是一份艺术品。

有了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一节好课。有时往往教学设计很好,但上得效果却不好,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

进行有效的监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观察学生的理解接受的情况,以便随时进行微调,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尝试,合作探究

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能发表于别人不同的独立见解打下基础。这种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

在学生自主尝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倾听、表达,口语交际能力等都得到训练。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而不乱的,教师的导也应该在参与之中得到体现。

五、师生和谐,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语言精炼富有情感;教态自然、大方都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维,不怕自己说错了而遭到教师的批评,也不怕自己的发言受到学生的嘲笑,相反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和作者同喜同悲。

师生的关系和谐了,课堂的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就像在游戏中学习;就像在与合作者交流思想;就像在进行一个科学试验;就像在进行一次学术研究。这里仿佛不是课堂,没有教和学的界限,没有一问一答的形式,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桎梏。返朴归真,水到渠成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如何“说”好“课”

说课,是教师在有限时间(一节课的1/4-1/3)内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用简要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呈现给听众,它不失为一种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但由于受说课时限、听课时对象以及理论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给说课者带来了比讲一节课更大的难度,把握不好不易成功。一般来说,说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抓住一个“课”字,突出“说”字说课,要用一节课的1/4-1/3时间说出一节教学环节齐全的课,经历一节完整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常规课课型来说,要经历铺垫──新授课──举例──巩固──置疑──小结──练习等过程,对采用目标教学法的课程来说,要经历前置补偿──揭题展标──实现目标──检测目标──反馈矫正──课堂练习等过程。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抓住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

在说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不能照教案说;

②“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

③“说课”不等于背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只字不漏的背下去; ④“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前写好的材料去读。

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突出“说”课的特点,完成说的过程。

遵循“课”路,选准“说”法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教师在讲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在说课时,也要环环扣住课堂教学思路展开。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实施“教”法,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展开“说”法,无疑是授课和说课成败的关键。

说课的方法很多,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现象、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理论联系实际说、陈述说、问语说。

但无论怎么

“说”,均要遵循课堂教学这一主线。

三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说课的对象是听众,而不是授课的对象──学生。这些听众可能是说课的评委、本学科的教师本教研组教师,其它学科的教师以及教科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人员。但无论怎样,这些听众都会竭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对待你所说的课,去审视你说课的时的一定一句、一举一动,包括教法的采用,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突破,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教学语音、语气、表情、称呼等。因此说课者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如下图所示:

┏━━━┓

┃听┃

┃众┏━╋━━┓备说讲

┃思┃说┃学生┃课点课

┃维┃位┃思维┃

┗━┻━┻━━┛

图a 图b

图a表示“说”法,图b表示“说”点。

四把握“说”度,把课“说”活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过程、说出教学方法;而讲课的重点则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换句话说,说课重理性和思路,讲课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上一篇:岗位竞聘实施方案下一篇:心情随笔: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