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2024-08-09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精选8篇)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篇1

关于改革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课程的基本设想

一、背景和必要性

1、艺术设计发展十年的回顾与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是在原建工系装饰专科(1993年开始招生)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经历了2938、2948、2958、2968四个年度的招生后;开始发展建筑学专业,由于教师资源的不足;暂时停招;后在2000年恢复招生,专业名称正式定为艺术设计,专业性质也从专科变为本科,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的今天,艺术设计又走了整整10年的路程。

10年来艺术设计从两个室内班40人发展到今天,三个专业方向:室内、景观、展示,80人的规模。而且在2010年将招生公共艺术方向,那就是4个专业方向。

回顾十年的风风雨雨,10年前学生的音容笑貌依在;每届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00级的魏卓、杨涛成为教研室的中坚力量;其他同学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铁道学院争得了荣誉。在校期间他们也曾经交过非常漂亮的答卷!

03年获奖

03年全国手绘图大赛,00级的王晓宇获得了优秀奖;

04年获奖

04年第二届环境艺术毕业设计大赛,00级的张朝获得了优秀奖(指导教师周军);

04年全国新人杯设计大赛,01级李楠获得了入围奖;

04年河北省高校环境艺术巡回展,01级的李楠、耿华远获得一等奖,01级的霍庆涛、张力方获得二等奖,01级的王宇靖、霍庆涛、盖树锐、阎艺沥、刘明洁获得三等奖;

05年获奖

05年全国新人杯设计大赛,01级邓燕获得一等奖(指导教师刘昆);

05年第三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年奖,01级的姜明伟(指导教师付杰)、邓燕(指导教师刘昆)、耿华远获得铜奖(指导教师樊海彬),李楠获得优秀奖(指导教师刘华领);

05年河北省高校环境艺术巡回展,02级的黄勇等15位同学获得入围奖;(指导教师付杰、樊海彬、刘昆、马中军等)。

06年获奖

06年第四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年奖,02级的邓海潮获得铜奖(指导教师樊海彬)。

07年获奖

07年全国新人杯设计大赛,04级杨柳获得优秀奖(指导教师刘昆)。

07年河北省高校环境艺术巡回展,04级的杨柳获得一等奖;(指导教师马中军)。04级的汪思民获得三等奖;(指导教师刘昆)。04级的其他12位同学获得入围奖(指导教师马中军、刘昆、陈珊); 08年获奖

08年,没参加,没有获奖。

09年获奖

09年第二届河北环艺设计大赛,05级的王静获得一等奖(指导教师樊海彬),05级刘磊获得二等奖第一名(指导教师刘华领),05级鲍文娟获得三等奖第一名(指导教师刘华领);

09年全国新人杯设计大赛,06级张丽霞获得二等奖,07级刘洪涛、梅翼获得优秀奖(指导教师刘昆); 教师获得的荣誉:

新人杯指导教师奖:刘昆

全国环艺学年奖指导教师奖:付杰、刘昆、樊海彬、刘华领

河北省环艺设计大赛:全体教研室

为集体赢得的荣誉:

05年中国环艺学年奖组织奖

04年河北省高校环境艺术巡回展组织奖

05年河北省高校环境艺术巡回展组织奖

09年河北省环艺设计大赛组织奖

2、发展中的优缺点

在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一直秉持着以建筑技术与艺术为基础,强调设计的理性和严谨的精神,形成了我们专业的基本特点和优点,这点比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办学,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历次竞赛中也表明,我们的基本办学思想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之。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暴露出我们的办学弱点。首先是由于原来是铁道院校,所以和地方联系不太多,但是这个专业又是社会性极强的专业,必须紧密和社会联系。在社会上,尤其在河北省范围内,要争取我们专业的话语权,这非常迫切。其次由于师资发展缺乏规划,人员配置上缺乏合理梯队建设,甚而导致专业教师匮乏局面一再出现,迫切解决师资的层次、梯度、合理配置是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再其次,专业建设的机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在教学上的热情在逐渐衰退,这对专业发展及其不利,迫切需要改变办学机制适应发展需要,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头等大事。

3、现在面临的问题与机会

全国经济形势在飞速发展,河北省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铁道学院更名成功,进入大学发展阶段,2010年又是学校60周年大庆,这是非常难遇的发展机会。

从专业上来讲,周边兄弟院校都在大力发展,如果我们不思进步,马上到来的生源萎缩,必将对我们的办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我们抓住机遇,与社会紧密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将占领这个高地,必将迎来专业发展的黄金时间。

另外硕士点的建设是专业发展上台阶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不抓紧时间争取成功,等周边兄弟院校都成功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困境。如果我们申报硕士点成功,第一改变我们专业、甚至我们分院在学校的地位和声望。第二刚好借这个机会把师资配置合理化,梯队建设也上一个台阶,进而确立我们的未来10年的办学思路和主导思想。

学校进行教室、办公用房的大调整,我们面临的是:大的分院都将有自己的独立场所,唯独我们是把别人整合剩下的位置塞给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给学校提自己的思路和要求,如果我们有合理的要求,学校是会考虑的。因为作为大学的办学来说,我们专业虽然弱小,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基本设想

1、十年规划目标

到2020年,专业建设将发展为本科5个专业方向(年招生120-150人),硕士点发展为5个方向(年招生50-100人)。专业教师规模为35人(现状为美术8人,室内7人,展示7人,景观3人,合计25人)教授5-7人(现状2人)副教授15-20人(现状5人)

2、5年规划目标

到2015年,专业建设将发展为本科4个专业方向(年招生100人),硕士点发展为2-3个方向(年招生50-100人)。专业教师规模为30人(现状为美术8人,室内7人,展示7人,景观3人,合计25人)教授3-5人(现状2人)副教授10-15人(现状5人)

3、2010年规划目标

1)积极申报硕士点

2)改革课程建设,确立办学思想

3)积极争取学校资源,完善办学基础设施,教室、办公、试验、机房等。

4)总结10年教学,形成结论,确立发展方向。

5)完成10年教学成果综合集,包括学生获奖、教师成果,同时办10年回顾展览(网络和实物),并

在学校、社会上大力宣传。

6)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基础资料网站,设立服务器,服务于学生和教师。

7)完善教学机制,推进教学机制改革。

8)推进学校对教学成果的认定工作。

三、教学改革具体操作

1、基础条件

经过调整,教学计划基本合理,可以进行长时间实施,课程配置已经比较合理,具备下一轮改革的基础之一。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主线:

第1学期:基础1,6学分。制图基础2学分。合计8学分;

第2学期:基础2,5学分。视觉基础3学分。合计8学分;

第3学期:建筑设计1,7学分。合计7学分;

第4学期:建筑设计2,7学分。辅助设计1,1学分。合计8学分;

第5学期:室内设计1,7学分。辅助设计2,2学分。室内设计原理,2学分。建筑装饰材料,2学分。合计13学分;

第6学期:室内设计2,7学分。建筑装饰构造,2学分。合计9学分;

第7学期:室内设计3,7学分。景观设计(A),3.5学分。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1学分。合计11.5学分;

第8学期:毕业设计。

室内设计教师构成副教授:刘昆、付杰、马中军

讲师:樊海彬、魏卓、胡海晓

助教:杨涛

2、操作思路

基本思想:整合教师、学生资源,合理调动教师教学投入,合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入一定的教学竞争机制,增加教学活力,和可持续推动力。

基本思路:按照大纲把学生课程分为1、2年级的基础段,和3、4年级的提高段。把教师队伍组成核心教师带队的四个教学工作组。学生分成基础段四个学习组,提高段四个学习组,分别与四个教学工作组对应。

教学组与班级对应关系

第1教学组------奇数年级1班(0902-1),负责汇总成绩报成绩,占用对应班教室

第2教学组------奇数年级2班(0902-2),负责汇总成绩报成绩,占用对应班教室

第3教学组------偶数年级1班(1002-1),负责汇总成绩报成绩,占用对应班教室

第4教学组------偶数年级2班(1002-2),负责汇总成绩报成绩,占用对应班教室

基础段教学:

指1、2年级,把1、2年级80个同学分为四个学习组(基本保持原班级人员不动,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但四个学习组仍对应原来班级编号不变;双数年级(例如1002)由第三、第四教学组负责。单数年级(例如0902)由第一、第二教学组负责。每个学习组保持20人规模不变;每个教学组负责基础段(1、2年级)的一个组的全部课程。

提高段教学:

指3、4年级教学,把3、4年级各40个同学分为四个学习组(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可适当调整但保持每组每年级保持10人)但四个学习组仍对应原来班级编号不变;每学期的设计课程7学分;分为学位分部分3.5学分,由各教学组各自负责自己对应学习组的学生,1-7周执行,严格在自己组教室辅导(老师找学生),每周两次,每次4小时;另外为选修分部分3.5学分,由各教学组负责出题,对全部学生公开,由学

生自由选择,各教学组控制人数,不超过25人,9-15周执行,学生在规定时间到教学组办公室、或指定教室寻求辅导(学生找老师),每周两次,每次4小时;

第8、16周为集体评图时间。作业在展厅4个教学组同时展览、打分。

第8周各教学组宣讲自由题目,时间2小时,同时学生报名、确定人员,以报名顺序报满为止,不允许同时选两个教学组的课。

每个教学组必须至少开一门专业选修课。

每个教学组必须至少开一门专业理论课。

每个教学组每学期必须开一个专题讲座2-3小时,对所有学生公开。

全体设计课程上课时间基础段集中在周1、4上午,固定不变。提高段集中在周2、5上午,固定不变。每个教学组对应两个教室:基础段教室和提高段教室,各20人,相邻或在一个教室,另外必须有一个改图办公室,或在教室劈出专门的改图区(单独,空间要足够)。改图办公室应该与教室相邻。

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守则,由四个教学组执行。

3、应用结果

每组每周固定一个低年级设计课程,1,4上午;一个高年级设计课程2,5上午。利于教学实施。每组设计类课程工作量恒定,利于教学平衡。

每组教学思路可相对固定,有利于持续发展。

每组学生可连续接受每组辅导,容易有持续性,利于解决个体基本问题;同时高年级时每学期有一半时间可以参加其他组的学习,有利于开阔思路。

实际上基础段是个顺序关系,到了提高段变成平行关系,有利于学生基础厚实和综合发展。

有利于形成特色教学团队。

四、展望与需求

1、问题或需求

1)各组负责原班级分数汇报,学生仍然维持班级编号,这个没问题;但是高年级后,每个班里实际

是10个三年级的10个四年级的。教务处查课时,是否有问题?

2)上课前半段1-7在教室,没问题;后半段学生找老师,到各组改图室,教务查课时,是否有问题?

3)每组需要多出1间改图室,需要争取!

4)最好把教研室放在教学区,这样就是真正的教研室了。其实就是4个组的综合改图室。又需要一

间房!

5)四个组需要8个老师,现在连马中军才7个人,需要配备合适的人马啊!

6)初步考虑教学组与教师对应关系(需要反复商量)

第1教学组------奇数年级1班(0902-1),马中军+???

第2教学组------奇数年级2班(0902-2),樊海彬+???

第3教学组------偶数年级1班(1002-1),刘昆+???

第4教学组------偶数年级2班(1002-2),付杰+???

7)多出的工作量,需要和分院商量,各组的辅导类工作量平均;两个人自己调剂。非常好操作。

2、展望

有持续、有竞争,有前途,应该是好事情,我们感觉要想有好发展,一定要有好机制。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篇2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的认识态度的问题;1.2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的问题;1.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问题。

2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方法

2.1 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深入, 研究与开发的起点在不断提高。现今在计算机的研究和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表明, 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 而且是理论问题, 至少是技术方面的理论问题。因此,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 还是应用开发, 都应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适应学科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把离散数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计算机问题求解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的要点、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加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力度, 以强化对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理解、设计、实现能力的培养。2.2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深化。“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 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 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因此, 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 把握学科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和有关措施, 开展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研讨, 并明确四个转变:a.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式教育思想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b.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c.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d.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宽的专业知识, 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生来。2.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改革教学方法。a.精选内容、层次分明。由于离散数学内容繁琐、课时有限, 因此, 我们要结合实际, 精选教学内容, 以“够用”为准、有所取舍, 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模块化、详略适当的教学安排, 注重基本方法的讲解, 强化基本概念的描述, 重点难点要讲细讲透, 同时要淡化大量烦琐的、含有特殊技巧的不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证明, 并结合其他课程 (高等数学, 数据结构, 数据库, 网络) 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生动、经典应用实例, 让学生从感性的东西里探索出抽象的理论, 这样能充分消化, 产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来。b.形象描述、引导创新。为了让学生在繁杂抽象的学习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先从直观意义或直观解释入手, 引出实例, 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才能使用讲清讲透。例如:命题逻辑中的“或”具有二义性, 有排斥或、相容或、原子命题, 如果直接给出结论, 学生就会感到抽象, 如果教师先用例子来进行形象描述 (“小张住在二楼或三楼”属于排斥或、“小王正在唱歌或跳舞”属于相容或、“小李每天走四公里或五公里”属于原子命题) ,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对比, 再给出结论, 最后让学生自己创新举例来加深理解, 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了。又比如:“关系”这一概念在讲授时可从多角度举例: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关系 (绕足球场跑步具有自反性、四加五等于九具有反自反性、同学关系具有对称性、师生关系具有反对称性、祖孙辈关系具有传递性) 等来进行举例, 然后再把这个概念抽象化, 这样就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了。c.一题多解、学练结合。在离散数学的学习中, 常常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概念可以给出不同的描述方法, 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所以, 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和方法, 然后归纳总结,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践证明, 一题多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它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 在命题逻辑中判断一个命题公式的类型, 就有真值表、等值演算、主析取范式等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去判断命题公式的类型时, 就会发现这些方法各自的利弊, 什么样的公式更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而且学生还会提出疑问:既然运用不同的方法最后判断的结果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方法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分析, 学生就会把表面看似相似的内容, 找出其内在联系, 从而达到系统掌握命题逻辑这部分知识的目的。d.开展讨论, 培养能力。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定理、方法较多, 且方法各异, 彼此间缺乏连贯性, 一味单纯地讲究教学,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枯燥乏味, 往往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 我们要注重讨论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师生互动参与讨论,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研究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具有共同性和相互渗透性的内容, 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广泛地进行讨论,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 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充分拓展学生视野, 引导他们对已有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深探索, 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相互交流意见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于学生形成一种离而不散的知识结构。e.利用网络、完善资源。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概念的繁多, 仅靠上课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掌握明是不够的, 因此, 我们以“以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要素,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网络, 建立了较为完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 (包括各章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内容) 、任课教师队伍简介、电子教案、趣味故事、习题解答、习题锦集、教学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等等, 并计划在今后陆续通过内容更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练习自测系统 (学生在网上作练习, 系统自动判断结果的正误, 并进行学习跟踪分析与管理) 、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学习园地、实验题目与指导、教学录像等资源。这样就可极大地改变了离散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f.设计课题、重视竞赛。实践表明,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与突破口。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 就有较多的离散模型建模题目,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将建模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 在教学中或网站中引入一些建模题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建模活动。

总之, 我们要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因材施教,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综合运用, 多进行教学交流, 对教学的艺术进行探索, 建立比例适当、科学合理的课程师资队伍, 进行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推出有特色的离散数学教材……等等。这样才能搞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3 结论

由于计算机科学是在不断地发展, 而计算机科学中又普遍采用了离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并且把离散数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据, 同时, 它又不断地向离散数学提出一些新课题和新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不断地追踪和学习新科技, 处理好基础概念与最新科技的关系, 要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追踪新科技的能力, 以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 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改革, 有利于搞好离散数学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耿素云, 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2]程虹.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06, 5.

关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讨论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程造价改革

1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热点和方向。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其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根据教育部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我们热切的期望这些从高职院校走出的新型人才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发挥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高职教育必须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就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它是一门技术型,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及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在工程建设中,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结算都贯穿着工程造价的控制,所以学生毕业以后,不论从事建筑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掌握基本的工程造价知识。因此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造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对高职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21改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导课堂,老师只起到辅助点播的作用。

22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现场实习,将施工图与现场实物相结合,深刻理解图纸,快速计算工程量。

23 将“工学结合,半工伴读”的思想从简单的学校到实训场融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中引入实际项目教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4 加强实习在专业中的地位,讲企业的评估作为成绩的考核内容,并计入学分。

3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的内容

3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大冲击,真正做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在职业教育中,我们一直提倡以岗位为依托,以职业标准为准则,在我院这次工程造价课程的改革中,我们打破以往的“4+1+1”教育模式,真正实现让社会实践融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来帮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组织学生深入工地进行观察,比如基础桩的检验,混凝土的灌注,泥桩的形成等这些具体的操作工序,比如施工图纸的认读,加深学生对施工技术,建筑材料以及书本上所未涉及到的新的施工技术等内容的掌握,并且通过现场的实际观察来化理论的教学但却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种工学相融的方式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书本上抽象的东西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将施工图纸与现场实物相结合能更深入、直观、快捷地理解图纸,从而更加准确快速地计算工程量,实现从图纸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回到图纸中来的升华。

32真正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以行业为指导,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工程造价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学校或者学生的自主联系,获得校内外的实习机会,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平台,为自己的就业打下基础。传统上,学生的实习都是放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很多时候都是学校集体联系,而学生对待实习也是应付的态度,而工程造价专业以其实用性高的特点告诉我们,实习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环节,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企业来校选拔人才,并将企业的考核计入学分。给学生灌输通过实习让自己能够最后留到企业的观念。另外,我们邀请企业内的行家参与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设计,教材的选取,真正的做到理论够用即可,技术扎实为主。

32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将“工学结合“的思想搬入课堂。

321项目教学法

传统观念对”“工学结合”的理解局限在学校的学习和校外的实习,而实际上“工学结合”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新的工程项目案例,引出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出项目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老师给以提示,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和计算操作,当堂或者下次课时进行分析评价。项目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循序渐进,分部组合,覆盖面广”,每个案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案例之间又相互支撐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项目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被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吸引,增强学习的兴趣,避免叙述性课程枯燥的弊病。项目教学的材料来自实际工程,更加贴近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像是在处理实际工作一样解决问题,实践性更强。也处处渗透着“工学结合”的思想。

322课堂模拟法

由于工程造价课程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内容可以进行综合运用,而课堂时间又非常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针对问题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比如可以模拟开标会,组织部分学生为建设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其他部分为投标人员。那么老师要选好题目供建设单位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标底,同时设计若干施工方案以供施工企业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模拟课上,按照实际的步骤和程序来,让课堂也变为我们磨炼的战场,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学习,主动独立的思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33 切实落实好单位工程造价编制实例的教学

工程造价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某单位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实例。这些单位工程实例往往是独立的,不能与分部工程量计算规则教学时所列举的例题相对应,导致该部分的教学不能真正的贯彻。针对这种情况,该部分教学内容应力求前后呼应,前者分部工程量计算规则说明的例题是铺垫,后者单位工程预算编制实例是总结和深化。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单位工程实例应该尽量选择普通多层住宅。第一,多层住宅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项目,所占比例最大,毕业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第二,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实习,学生对这种结构和施工也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三,多层住宅常为砖混结构,其工程量计算相对简单,但内容较全面、涉及到最常见的分部分项工程,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多层住

宅单位工程实例可以向同学们说明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的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建立相关的概念。

4结论

我国颁布《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对工程造价课程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实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的定额计价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为适应这种差别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思想的变化,真正达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 目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变革,文中着重描述了项目教学和课堂模拟教学以此来让学生在将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4.

[2]胡茂生.培养工程造价管理本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探索与设想[C] 第四届全国工程造价优秀论文集,2005.

《XXX》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篇4

《XXX》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XX

课程代码:XX

适用专业:XX

学时:XX其中,理论学时:XX实践学时:XX

学分:XX

课程开设目的: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与目的,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等。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背景

1.前课程考试现状与存在问题;

2.考试改革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课程培养目标

1.认知领域;

2.操作技能与能力领域;

3.情感领域(职业素质)。

......

四、课程考试模式

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根据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包括平时形成性考试和期末总结性考试的方式方法、时间、成绩所占比例等。

例如:期末半开卷考试X分钟XX%

平时开卷考试(X次)X分钟/次XX%

实验操作考核X分钟/次XX%

口试XX% 面试XX% 作业XX% 考勤XX% 课堂表现XX% 其他XX% 合计:100%(以上各种类型的考核均须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及评分记录表)

教材及参考资料: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方案 篇5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更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我们清楚: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层次多,尤其是近年来普高扩招,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我们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使高职英语教学尽快地适应教育部提出的英语教学改革这一新形势,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考试改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改革考试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中心环节,我们教师应该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并将竞赛机制适时地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做到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实训环节的训练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知识环节,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组讨论,模拟工作环节,开展情景练习,同时还可以就最近或当天发生的国际国内及校园的大事、小事及趣事与学生聊天、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较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更正,做到“玩中学”,使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表达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单词竞猜(word

competition),即各小组派代表来解释单词的含义,由其他同学来猜生词;和课堂演讲(speech),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题,进行课堂英语演讲。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这样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落实,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此外,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考试改革

考试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就是一个指挥棒,有啥样的考试,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的教学一直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历来考试方法都是进行理论考核。考试内容偏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学完英语,考试合格后,依然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

(1)加大口语考试力度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般较重视笔头的训练,而轻视听说的培养。许多学生在使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有时是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有时是不知如何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了改变聋哑英语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口语教学,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

(2)改革教学材料

为了增强英语教学实用性,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学期一本书形式,引进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英语教材改为自编讲义。内容涉及交际英语学习方法,语音知识,基础语法知识,日常口语对话,英美国家主要习俗,中外主要节假日,沿线主要景点的英语介绍,高速公路收费英语。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将“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3)改革听力测试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篇6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 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

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次课改在强

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课改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

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 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4.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7.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 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

(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三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仍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 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 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执行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 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人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和努力程度,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执行评价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改革

1.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工作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水

平不断提高的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2.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3.评价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原则;

4.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5.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6.评价的激励原则。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概念、性质

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

成性目标、主体的关系。

3.课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简答题)

6.把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育

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3.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

(一)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利弊:

优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缺点: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 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 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

(三)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有的放矢;

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篇7

考试试题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 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

1、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3、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

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课程考试改革方讨论稿 篇8

一、单选(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1.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应加快改革管办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A.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 B.金融机构注资文化产业 C.国际资本注资本土文化产业 D.国营文化企业兼并民营文化企业

2.齐勇锋研究员指出,要顺应()的要求,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A.文化法制化发展 B.文化科技化发展 C.文化产业资本化发展 D.文化国际化发展

3.齐勇锋研究员指出,要顺应()的要求,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A.文化法制化发展 B.文化科技化发展 C.文化产业资本化发展 D.文化国际化发展

4.根据齐勇锋研究员所讲,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从()以后正式开始启动的。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5.“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指的是()

A.政治 B.民主 C.文明 D.文化

6.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要顺应()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化的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传统做法。

A.文化法制化发展 B.文化科技化发展 C.文化产业资本化发展 D.文化国际化发展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1.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一个封闭性的体制,社会资本很难进入。B.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一个开放性的体制,社会资本很易进入。C.我国传统文化体制很难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

D.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最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

2.根据齐勇锋研究员所讲,我国应依托()和深圳金融中心,探索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发展一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杭州 3.根据齐勇锋研究员所讲,我国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以致文化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资源碎片化的体制弊端,推动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产重组。

A.跨地区 B.跨行业 C.跨国家 D.跨民族

三、判断(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1.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应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和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

正确 错误

2.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深刻的一场涉及全局的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确 错误

3.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传统的文化体制不仅很难利用社会资源,也很难利用金融资源。

正确 错误

4.齐勇锋研究员指出,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正确 错误

5.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应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为国有文化资本运营创造基础条件。

正确 错误

6.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市场是逐利的,如果不合理科学地加强管理,会带来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上一篇:广西科学院2018年部门预算说明下一篇:学校课程评价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