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2024-12-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通用8篇)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1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

在笔者看来,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德治”“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儒家还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等。现代的廉政建设也不妨借鉴一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为自己牟利的机器,而是为百姓造福的手段。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对于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科学、经济价值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本书可以完全概括的了。从儒家文化经典到儒家文化遗址,这些物质文化范畴的东西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文化遗址,如孔府、孔庙、孔林等的开发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加以吸收,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2

几乎每本历史书籍的大事年表中都记载着这一行字。

你可以崇拜他, 也可以批判他, 但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你不可能不认识他。历史长河, 大浪淘沙, 终见峥嵘。多少个平凡抑或不平凡的生命淡退出人们的记忆, 被历史抛弃。然而孔子, 两千多年前诞生的一个平凡的生命, 却至今被人铭记。孔子是智慧的, 他没有企图用石刻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 而却用另一把尖锐的凿子把他的思想深深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心中, 刻穿了几千年的岁月。

对于孔子, 我们记住了他的贡献, 祭奠了他的诞辰, 尊称他为圣人, 然而众所周知, 代表其最大价值的仍是他所创始的儒家思想。

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 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暂时消沉, 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 灭人欲”, 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儒批孔, 到现在儒学再热, 儒家思想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 起起落落, 却又一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不倒的道路。而在现代化的今天,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又何在呢?

首先, 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个华夏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 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

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也处处可见。它已经深深渗透在华夏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细胞之中。无论你在神州大地, 还是漂泊海外, 只要你身体里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脉, 那么至少在你心里某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 种着一棵儒家思想的根, 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 你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广泛的共识, 所以它也成为中国人民共融, 中华民族团结, 中国社会和谐的一种思想保证。

其次, 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体系标准大都源于儒家的道德思想, 因而儒家思想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识字的农民, 可能没听说过四书五经, 可以不会背一句论语, 甚至可以不知道孔子为何许人也, 什么叫“儒家”, 但是他不可能不知道孝顺长辈, 诚实守信, 仁义厚道。难道能说这些朴素的理论不是儒家思想吗?家庭需要伦理, 交际需要礼仪, 商场呼唤诚信, 社会需要秩序。家庭的和睦, 礼仪的运用, 买卖的畅通, 生活的规范。整个社会的种种行为, 都是由法律和道德来支撑和维护的。而对于很多生活琐事, 法律无法细管, 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道德来规范。而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更多时候源于继承下来的儒家思想。

一个在家中孝顺父母的人, 才能在社会中为他人献出爱心;一个对朋友忠诚重义的人, 才能在交往中对他人诚实守信。当然,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好似陈蕃“不扫一屋而扫天下”的壮志, 不孝顺自己的双亲, 也可以思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爱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背叛自己朋友的人, 也可以在社交中一诺千金哪。当然有这种可能, 但是我想, 一个不孝顺自己父母的人, 至少是一个不懂亲情, 没有爱心的人, 这样的人拿什么来博爱他人?一个不忠诚于自己朋友的人, 至少是一个不珍惜友情, 没有责任心的人, 这样的人又如何在社交中诚信?由此可见, 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是古今所有人所必备的品质, 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规范, 是我们必须遵从的道德底线。

再次, 儒家思想深入中国政治, 文化, 教育等各个领域, 并且在这些方面至今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地位千年之久, 与它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密不可分。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 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垫定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体系, 以“孝”为核心, 稳定社会体系秩序, 让人民安于现状, 不反抗压迫剥削。西汉董仲舒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改革, 不仅与当时汉武帝时国力强胜, 想改变汉初重道无为, 修养生息的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密不可分, 而且与其“天人三策”中强调君权神受, 天人感应, 维护君主专制密切相关。北宋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也一样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当今社会, 我们的政治统治理念中也一样蕴含着儒家思想。我们强调政府代表人民利益, 为人民服务, 关爱三农, 呼吁人民树立荣辱观, 重礼仪道德品质, 提倡社会和谐, 这无不体现儒家实行仁政, 致民之产, 重视礼教, 共融和谐的社会理想。这并不是落后, 也不用奇怪。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 无论政府, 还是人民, 其政治理想多常与儒家政治主张的某一方面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极其优秀的部分, 对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古代典籍的经典, 《论语》许多学习, 做人, 处事的哲理。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 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为人准则, 处事习惯, 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育方面, 儒家思想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儒家宣扬“有教无类”, 而我们今天提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不让贫困儿童失学。儒家宣扬“因材施教”, 而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 特长发展。儒家教育的一大目的是入仕辅佐社稷, 而我们今天教育的一大目的是就业建设国家。儒家提倡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我们提倡的学习教育态度。

第四, 儒家思想帮助维护中华思想文化的持续性和独立特色, 可以改造同化其它外来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 我们姑且把其它非汉族思想文化称为外来思想文化。那么纵览古代, 外来思想入侵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以本来面目入侵成功的例子却少之又少。无论是分裂并立的北朝, 是称雄亚欧的元帝国, 还是入主中原的清代, 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从未撼动过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反而都是被儒家思想所同化。不仅少数民族文化会被同化, 外国宗教进入中国也一样会被改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儒家为其增加了礼仪孝道, 改造成为符和中国传统, 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宗教。

在现代社会, 外来思想进入也一样受到中国人民思想潜意识中儒家思想的改造, 使其以一种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走入我们的世界。

最后, 儒家思想需要我们在批判中继承发扬。

作为一种古代思想, 儒家思想毕竟有很多不适于当今社会的地方。从儒家思想自身说来, 其创始于奴隶社会末期, 形成发展于封建社会,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极深的阶级烙印。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 “民贵君轻”, 却又坚持“贵贱有序”, 维护周朝礼制。三纲五常中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北宋程朱理学的“存天理, 灭人欲”都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维护专制皇权, 学习的迂腐与功利都应摒弃。

当今儒学新热, 全球祭孔, 论语心得热卖, 民间重办私塾。一方面反映了飞速发展的中国, 思想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思想被重新提起,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 生活节奏加快, 外来思想文化进入, 这一切都可能让人怀疑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儒家思想, 一些我们要摒弃, 一些我们要发扬, 而更多的需要我们结合当今实际改进运用。可以肯定的是, 只要我们好好运用, 儒家思想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祖先的遗产, 今人的资本, 是财富, 还是负担, 靠我们自己把握。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3

关键词:儒家德性伦理;文化内涵;现代价值

《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由此,儒家先贤们注重于把“仁爱礼义”的情感关怀与“礼乐教化”道德教育建构结合起来,倾向于在人的内在德性情感关怀中确立外在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理念,在外在的道德教育建构中体现人内在的德性伦理情感需求,以凸显出人内在德性伦理情感在人个体中的思想伦理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儒家德性伦理理论基础的重要特性。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需求是建立在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之上的,这是儒家在道德上对个人的理性精神关怀,这使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有了生活的内在定义,为儒家士人、君子、圣人的安身立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家很看重各种“教化”思想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倡导仁民、爱物、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重视德育,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德治”,从先秦的孔孟荀到宋明的程朱陆王,无不蕴涵着儒家丰富的德性伦理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儒家也切实重视基础理论和现实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极力化解现实社会中的外在道德规范与个人内在情感文化的自觉结合。这对于加强和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礼义”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特性

儒家德性伦理的出发点是以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为基准,儒家认为人的内在伦理建构过程基本上从血缘关系的情感体认开始阐发的。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关系的存在方式,由此而引发的宗族之间的血缘之情,自然是真实的、质朴的、稳定的、长久的,对它的深度体认事实上蕴涵着人类最高贵、最深沉的德性情感文化意识,很容易激发人在社会实践中的道德自觉性。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体现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道德水平,对现实的个人而言,这种德性伦理特性自然延伸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儒家有了这种高尚的德性伦理品质,在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凝结成一种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逐步冲击到人的外在世界,并逐步化解人内心的德性伦理情感需求与外在实践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建立、实施奠定其坚实的思想伦理基础,并为后世有志文人所尊崇、所执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一直积极的推行和倡导知行统一的伦理实践标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德性伦理,通过特有的教化过程,折射到一个人的现实实践,自然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实践行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其自身对传统儒家德性伦理的汲取和吸收有着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的转化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的自我熏陶和教育意识的自觉遵守,显然,儒家德性伦理所展示出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礼义”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特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广大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培育和实效性提升提供了有益因子及有利因素。

儒家认为,家庭及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古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德性伦理的情感理性来做基础和铺垫。“仁”是儒家德性伦理最原始的情感体现,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孔子“仁”的道德理念和实践行为中,主要体现为孝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2](《论语·泰伯》)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同[2]P4(《论语·学而》)在圣人孔子看来,血缘关系中所蕴涵的“仁爱”理念比较容易被人们在情感认同上达到共鸣,并且这种共鸣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永恒。此种自然情感的体现应该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得到认同,不然很难持久和稳定,也难以真正得到具体的实施和实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2]P14(《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作为孝子只有物质生理的孝顺,而没有真实情感的全心投入,是绝对不会达到“仁”的基本标准和最高境界。孔子由此深发,就出现了仁、义、礼、智、信等德性条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忠”“孝”“智”“仁”“勇”等德性伦理思想,为千古后世有志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奠定了理论来源,这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价值和社会普世价值。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3](《孟子·尽心上》)“进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体的伦理道德运作及实践模式,这是儒家“仁爱礼义”情感体认下文化内涵的生命张力,再加以扩展和延伸,逐步衍生出社会性的德性伦理准则和文化实践规则。

儒家的德性重建主要体现在“仁孝”思想的发挥和延伸上,“仁”是儒家德性的全部思想内涵和体现,“孝”是儒家“仁”德行为要求和伦理准则的最高标准。血缘情怀的自然体现是儒家德性伦理规范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 “孝”贯穿于古代封建社会“上下无怨”的德性之大道,它统领着封建王朝统治者思想德性行为的全部,血缘亲情是其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和现实出发点。在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人我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若个体之人能够尽己之性、尽人之本性、尽物之原性,在现实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人就可以使自我内在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素“发而皆中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1]P23以中至和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实现路径和主要目的。《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2]P7(《论语·学而》)中和礼用是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的自然法则,它影响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几千年,稳定了国家政权,规范了社会秩序,造就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

二、以人性向善为基础的“礼乐教化”外在德性伦理特性

在人们正常的现实社会生活的自然行为中,作为有德性的人来说,真正是否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这与人的各种外在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亚圣孟子是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主张从人的自我本性出发,人的自我内在情感是本善的,是有善的自我要求和规定的。孟子的性善要求与人的外在世界的自我情感发挥和表现应该是相一致的,从而在这些途径中折射出人性为善的德性光辉。这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礼义”的继承、发展、充实和完善,以自己独特的心性来体认和重建孟氏的“心善”之学。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具有善性的“四端说”,在孟子独特的视野里,“仁”、“义”、“礼”、“智”皆是从人性本善的德性伦理发展而来,是主张通过后天对人内在固有的“善心”有所发挥和体认,而最终得出的教化结果。紧接着孟子又阐释说,孟子注重自善正己,通过对人自我内在情感的提升和转化,经过“尽心”、“知性”、“知天”来逐步实现“向善”的德性发展和延伸。其实,人自我德性的实现是成己、成人的发展过程,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本性,但其本性的自发与体认是需要用善心来逐步提升和铸就的,具体来讲,个人的德性主体是对自我善的本性的发挥和体认,并向外进行逐步的扩充和提升,进而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和折射。孟子用仁义礼智这些具体的德性因子来推广“人性善”的社会教化,通过社会的“礼乐教化”真正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和最高实践标准。

作为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不但继承孔子的“礼”,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德性伦理思想,提出了“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得益彰。荀子认为,“人性恶”是个体人的自然属性,荀子对人性的阐发和体认是深刻的,也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5](《荀子·性恶》)荀子认为的“今人之性”包括“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生焉”。同[5]P434(《荀子·性恶》)人性之恶是基于人的生理本能而自然引发的,这种自然的引发是受到外在“礼乐”的德性控制,荀子主張可以“化性起伪”。其主要的教化方法就是通过礼乐的现实约束,再加以仁义德性伦理制度的约束,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同[5]P435(《荀子·性恶》)若不按照荀子的做法去实施,天下就会大乱、不稳定,人民就会生灵涂炭。儒家德性伦理的思想内核是“仁”,而“仁”的实现必须通过“克己复礼”,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2]P121(《论语·颜渊》)可以看出,礼乐教化是儒家德性伦理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荀子提出对于“性恶”者要“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同[5]P440(《荀子·性恶》)通过礼义之法、刑法制度来化解、控制人内在的“性恶”,从而进一步达到“性善”的最终目标。荀子就顺势提出“化性起伪”,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故圣人要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然而礼仪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同[5]P438(《荀子·性恶》)荀子认为的真正“圣人”是要用“礼”来“养欲安情”,来成就自我的。“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者。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同[5]P33(《荀子·修身》)荀子十分洞悉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实质,认为人内在的情和外在的礼是相互映衬和相互转化的,其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以礼化情,礼然而然,情安于礼,追求的是“礼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性情。

荀子在实现“化性向善”的同时,也明确加重了后天“心知”的分量。荀子以礼正身,以礼乐的儒家德性实践来修正人的性情操守和提升人的善性境界,从而达到儒家倡导的自我人格修为向善的至高境界。荀子综合了人的性、情、欲,并加以结合而明确阐释,并逐步建立起儒家德性伦理中安礼守法、积极向善的社会伦理法则。情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原始内涵,情感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在深刻体验和主要精神动力,但理性的德性伦理制约也是必备的。情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其内在的原始积累和理性深发是需要外在的影响和激发,一旦失去内在情感的合理集聚,人之礼乐教化将无从谈起。人的善性和情礼的合理统一和积极转化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本质提升和外在转化。儒家德性伦理是以人性向善为基础的,这种外在的思想伦理情感是人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德性体验,需要人积极的情感深度体察和理性体认,作为德性的文化主体在与他人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的同时,来结合自身成就自己独特的文化德性,来增强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与孟子主张 “存心”、“养性”,强化人格品性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儒家德性行为的实践过程中,个人修养、社会教化、礼仪规范等伦理道德认知途径借助于人本身情感的需求和提升,使个人内心情感与外在需求之间达成平衡,并逐步的涵融与转换,使人的德性伦理价值在内修和外化的配合和统一下,使人的德性伦理自觉能充分展现。

三、以礼养情“中和”的情感文化归宿和德性伦理追求

儒家德性伦理的文化诉求主要关注于修己、仁爱、忠恕,以仁德之心来贯穿于或渗透于中华传统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生活和布衣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主要的社会实践价值在于修身成己、推己及人、仁民爱物、治政用世,从而达到“天人合德”儒家至高的德性伦理境界,以至于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儒家德性伦理的逻辑起点是关注于人性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终极实现,而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特有的情感理性生活,在人文德性伦理的文化支配下,儒家创造性的用“礼养情”的办法去合理化解现实伦理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人对情感的体认和追求是有层次高低之分的,人的德性伦理内涵是对人性的合理把握和理性制约,情感的真正体验和德性伦理的认知掌握,是儒家道德生活的价值体现和生活呈现,亦是儒家倡导真正“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和伦理追求。儒家的仁爱之心有着深刻的感情意蕴,也有着高尚的正义追求,仁爱情感的“中和”之态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普遍指向,具有无限的生命价值,儒家德性伦理的价值扩展越大,与社会的融合越紧,人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普通人就会像尧舜一样成为仁德和圣德的道德模型。儒家德性伦理之所以生生不息,这主要得益于儒家具有汲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的同化及融合的再造能力,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2]P140(《论语·子路》)儒家以“和”的文化视野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是儒家关于处理社会关系及治国理政的德性原则和文化智慧,儒家德性伦理“中庸”的处事哲学在于执两用中,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为君子的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2]P60(《论语·雍也》)此种“中和”的思维模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增进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儒家德性伦理主要是把精神境界作为人性情感的最终归宿,主张在情、理、事的相互交融中深度体验和感受人生的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儒家君子的人格魅力及道德品性只有达到“中和”的文化境界,才能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现实社会道德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儒家礼乐的教化和礼仪的尊崇才能坚定人的道德意志、信念和追求。麦金太尔提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6]儒家德性伦理运用“礼“的教化将人的情感导向了和谐精神文化境界,肯定了理性化的情感需求来取代感性化的情绪体现,说明儒家德性伦理注重于对人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人是一个复杂感情和情绪的综合体,同时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心理体验,情与礼的交融与互补是儒家教化思想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是人内在和外在情感统一体验生命的最终意义与最高价值。儒家德性伦理的思想主张用“礼”来安养人内在的独特性情,并逐步走向“和”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圣人境界是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最高体现,这种体现需要用现实社会的“礼”来具体实现。儒家德性伦理的精髓在于“礼”的判断与实施,“礼”是源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与甄别衍生而来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与中和人性与万物之间的各种矛盾。“礼”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在规定性,只有顺应人性的自我需要,发挥自在之心,注重于人性内在的自我调养,才能成就真正的“礼”。

儒家倡导的德性伦理主要是针对于人的内在心灵和独立人格的建构,同时要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向善而趋向于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以人本的价值为最终指向,以中和的理性思维来充实自我德性的道德实践,把人与社会的和谐存在作为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由上文可知,荀子积极倡导和呼吁上至君主、下至布衣百姓都應遵守礼义的道德规范,满足天下人对道德的生活需求和德性的自我完善。百姓看重修身是为了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于社会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而君主修身则是为天下人树立道德之权威和模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自我的欲求和外在的理性约束,这是人类德性的本质属性。事实上,欲求是人性的本能使然,然而以礼来滋养人性的欲求,使其人性更加“人性化”,这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主要目标。人的心智性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和现实规定,人后天的理性培育是以外在的礼来规范人内在的心智性情。荀子这种以乐教与礼教相结合的教化思想,其目的是让人们在典雅静穆的音乐声中,去体悟天地间的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庄严、天人一体、天下一家的和谐,加强群体的团结凝聚,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把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个体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体验。[7]显然,儒家以礼养情的“中和”思维方式,折射到儒家现实个人的情感文化归宿和德性伦理追求中,主要是用“礼”调养人的欲望诉求,以礼乐养人心,教化及端正人心,是儒家对人之情感理性的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办法,这对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团结各种民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金良年.中庸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7.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11.6重印):284.

[4] 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10.1重印):221.

[5] 沈啸寰,王星贤.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010.9重印):434.

[6] 麦金太尔.龚群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4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发展以及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科学等问题的回答作了简要概括和评析,并就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以及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作 者:郝海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11)分类号:N031关键词:新儒家 儒家文化 近代科学 现代科学 中国科学

浅谈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篇5

摘要:儒学的现代意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儒学如果能复兴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肯定是在提升人的道德。在现代中国,旧的道德观已经崩溃,新的道德观尚未建立起来,各种道德理论和观念暗中相互打架和相互交汇,情形很复杂。那么在这样的境况下,儒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还是值得探讨的,并且是不容忽视的。如何看待,如何应用,如何弘扬都日益成为我们现代社会迫切面对的问题。关键字:儒家文化 现代社会 影响 弘扬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是在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得以存续。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第一,人本主义思想;第二,“内圣外王”思想;第三,“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与西欧现代精神的对比

首先,在西欧现代精神当中,理性主义具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分离的二元结构,并把前者(人、主体、理性)对后者(自然、客体、感性)奴隶和支配当成是正常的和合理的东西。在儒家看来,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具有相互对待的存在关系。因此,这里就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区分,也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对待视野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互为因果、相辅相承的整体,而不存在“中心”,因而具有趋于平衡的合理性。而且,由于对待主义不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它又具有趋于协调的合理性。

其次,儒家的理性所立足的是不同于西欧绝对个人主义的道德个人主义而西欧的个人主义是个人从中世纪的传统、权威、宗教、国家那里获得人权和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它根基于从共同体分离和独立出来获得自由的个人。

三、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积极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虽然有不少的消极因素,但也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有利于维持商业道德,发展经济,有利于现代化经济建设。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义比利重要,义比“仕”重要,义比生命还重要,孔子鼓励人们要见义勇为,“舍生取义”。

三)儒家文化的勤俭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有助于生产的发展与积累。儒家文化的“节用”、“薄敛”、“富民”、“博施”、“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韧不拔的品格。儒家文化的克勤克俭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东南亚各国人民。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消极作用

(一)儒家文化重义轻利思想,也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孔子的所谓“君子唯义而己矣,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信等道德准则,而贬低物质利益。不讲物质利益,只讲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就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就不能发展。

(二)儒家文化重道德而轻农工商的思想,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孔子一贯轻视农业和商业,当樊迟问及孔子种田的知识时,被孔子训斥为小人。孔子又批评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把商业生产列入违背天命的不轨行为。“君子不器”(不从事农工商和实际技艺)成为儒家的规训。尤其是商业,最没有社会地位。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商业的发展与海外的影响,商人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地位才逐渐提高。因为商业不发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一直未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只产生过资本主义的萌芽。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是重道德而轻实利,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所以,过去成功的商人及其后代子孙,如果要想晋升,就必须弃商而读书当官。这各观念一直阻碍着经济向前发展。

(三)儒家文化不分治家和治国的原则,对现代化建设也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儒家文化的治国办法是人治。儒家关于治国的办法,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明确说明修身齐家之道就是治国之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孔子认为治家与治国都同一个道理,能治好家的方法也就能治好国,而治家的法则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也即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方法,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影响,儒家文化还有着其他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四、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通过以上的分析,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经济建设既有利又有弊,我们要弘扬其有利的部分,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要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的道德规范、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

(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儒家文化,也应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一些好的治国经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西方文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同样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各取其好的一面,排斥其不好的一面。

(三)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6

现代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凭借血缘亲情关系而建立的家族企业,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血缘与宗法等级关系,倡导仁义,这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在企业外部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环境,以适合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作 者:程文 CHENG We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遵义,563002 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7 9(5)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仁义   中庸之道   人性化管理   企业文化  

★ 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

★ 观念、技术、制度与节约型社会的论文

★ 中国与世界作文800字

★ 疫情与中国梦作文

★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 环保融投资运营问题与发展对策思考

★ 通讯联谊活动:融德育与作文为一体

★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读书与中国梦初中生作文

论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篇7

(一)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从文化和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因此,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二,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其三,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其四,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既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又有着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历史资料表明,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从此,许多学者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人文社会学角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发展。

原始体育都产生于人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是有着相对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从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中可知人类的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诸多文化自古就与体育活动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原始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包含着武术、杂技和原始体育的成分,在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是以“舞”、“戏”、“艺”等形式出现,如“消肿舞”、“角抵戏”、“百戏”、“射艺”、“舞艺”等,原始的“舞”就是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渲染欣赏者,从而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自身的美感要求,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影响着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和繁荣。

(三)现代体育发展趋向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属于世界。”[2]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与世界接轨,重新审视中国体育思想的价值所在,在保存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互助友爱、包容和谐、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并逐渐将条件成熟的体育项目推向奥运会和职业化。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补充与丰富现代体育的内容,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未来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文化帝国主义使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存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先进体育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而是体育文化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文化生成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代社会,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趋势。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要自觉树立以下四种文明观念:1.独立个性意识。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势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独立的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充分彰显个体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个性价值;2.公平竞争理念。在古希腊,“公平的竞争”理念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伟大的诗人荷马不断地教导希腊人,要“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并超越其他人”。公平是运动竞赛的灵魂和体育实践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诉求;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4.文化开放视野。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一国体育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因此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

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马克思曾经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

大学生体育创造力问题研究

闫蕾宇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新乡

摘要: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素质,合理完善教学结构,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影响因素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因此研究在大学体育范围内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与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发挥

大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程度。

1. 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体育活动习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

”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大量实践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体现了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二)现代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大量的空暇时间,这时人们不再满足物质需要,开始转向精神需要。在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网络传媒,体育文化开始全方位包围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文化业逐步形成了以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氛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以最简单、最直观易懂的身体运动进行着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它比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来说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场上运动员向观众呈现他们最完美的动作,观众对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互动交流是其它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体育文化的竞争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地获得创新与发展。体育的魅力在于健与美的协调发展、激动人心的比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藏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开拓自我空间。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检验和证明自身能力、水平和价值,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惯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出生前六个月到六岁之间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运动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体育能力。大学生已经处于青年中后期,身体发育基本停止。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某项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同学有需多创造力的想象,而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这些想象常常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同时具备,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极强的体育创造力。所以身体条件是制约的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之一。此外,大学生还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参加体育活动越多,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就越多。调查显示,90%的学生每周课外活动时间在2.5个小时以上,这一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为体育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2. 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与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体育的兴趣有关。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其它动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会有创造。在体育活动中,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可以说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想象力作用下的美妙的作品。有好的想象力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引出更多信息,不拘泥

(四)现代体育文化大众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出于共同需要,对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现代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现代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

(五)现代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体育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且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体育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体育文化虽然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却拥有可观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徽记、会歌等的专有权和使用权。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愿意出资收购无形资产,以获得更大的广告和销售收益。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体育文化也为宣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中地位、升华国家凝聚力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在体育文化中,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现代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史程、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鲁迅全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8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一、仁义礼智信的演变历程及内涵

(一)演变历程

温克勤认为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记载可能源于商周时期。

春秋前中期,五常思想主要收录于《国语》和《左传》。如“爱亲之谓仁”、“义以出礼”、“礼不行则上下昏”、“智而始”、“信以立志” 等说法。相较于前期,其五常思想已深入到其内涵考量上,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孔子在归纳早期德育思想和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仁”“礼”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德之四端,是人性善最直接的表达,并把仁义礼智结合在一起,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使得五常思想初具轮廓。

西汉初,董仲舒具体阐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至此五常思想正式提出,并作为基本的社会规范被推行。

(二)仁义礼智信内涵

“仁”作为“五常”之首,其内涵多样。广义之“仁”是全德之辞;狭义之“仁”是人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其核心即为“爱人”。

孔子以义为立身处世之本,提出“义利之辨”。孟子认为仁为上,义则次之,仁义二者辩证统一。

礼作为典章制度,主要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主要考量统治阶级的一切行为。

“智”是“知”的后起字,它不是一种客观对象化的知识,而是指主体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洞察或体悟。

信,指诚实不欺,其诚信之德主要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仁义礼智信的现代价值

李汉秋建议在学校教学中融入五常思想。他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精神,即为现代人文精神;整治见利忘义等不正之风,要大力提倡义的思想;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核心;智则要求理性思考,不断创新;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取向都发生根本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拜金主义盛行。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为主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特别是拜金主义最为严重。大学生对金钱的攀比,追求个性消费,追求奢侈品的现象在其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2.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存在于德智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指智力方面有问题,主要是说大学生在黑白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一些网络流行语如“打酱油、然并卵”等都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冷漠和消极的处事态度。

3.诚信缺乏。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也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缺乏诚信精神。言而无信,借钱不还的行为在校园中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情寡淡,同时也诱发了人际关系危机和冲突。

三、借鉴“仁义礼智信”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的资源,其利用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五常思想置于时代背景下,发扬其精髓,取缔其糟粕,把思想精华有机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设立思想教育建设目标

古代思想道德规范目标为“修身”,而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个人目标为“育德”,是将社会道德思想、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人的品德,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所以无论是“修身”还是“育德”都强调道德品质的内化,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幼之爱”,都强调始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同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将“仁爱”纳入其中,以此来辅助大学生形成更加宽容,仁爱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五常思想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无论是孟子的“忧天下”;还是荀子的“成天下之大事”,都强调个人要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要心系国家、社会。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样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至上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叶飞,现代性视阈下的儒家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2]徐克谦.“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J].学习论坛,2005,4.

[3]温克勤.仁义礼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4]葛晨虹.新时期弘扬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的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佳木斯市关于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下一篇:公务员面试常用知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