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反思

2024-09-26

观课反思(通用12篇)

观课反思 篇1

观课反思

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收获很大,感触很深。

周老师着重让学生通过折、涂正方形纸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导探索,电脑演示等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周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一张同样大的圆对折、对折、再对折,比较涂色分数的大小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周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用电脑演示,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老师在课堂上更重视说算理,重细节。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重难点的处理非常好。为了突破难点,陈老师在教学中先用课件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演示。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2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从个位算起,让学生观察,个位上4减8不够该怎么办?孩子通过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后问孩子怎样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操作与说理,目的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针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出示了四道有针对性的由易到难的题目,学生尝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够熟练的解决类似的问题,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这时出示教材中的题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轻松,无非就是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够减向千位退1.....)

她这样的安排始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细化逐层突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中差生,学生始终处于“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隔位退位减的算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陈老师在教学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细心地与学生一起探索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我们教师的课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要求,也没有给学生创造互动的情景。教师课堂上随意性大。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明确学习目标及要求,将要求细化,预设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让学生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写规范。

观课反思 篇2

片段一:三年级“电脑桌面巧装饰”课, 任务是学会使用桌面快捷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教师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操作, 然后请一位学生使用教师机进行全班示范操作。学生刚刚点击了一下鼠标, 老师就喊:“停。”如此反复两次。每次叫停后, 教师就讲解刚才学生点击的按钮叫什么, 同时把名称写在黑板上——“选项卡”、“浏览按钮”、“列表框”……

从知识目标分析, 对于只有9岁的儿童, 知不知道自己点击的按钮叫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会使用桌面属性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 在自己亲手改变桌面背景的实践中体验操作过程。从过程方法分析, 学生经历了独立阅读文本, 理解操作步骤, 完成操作实践的过程;请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示范操作是模仿学习, 目的是针对阅读文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的, 希望这类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示范, 记住操作步骤, 模仿着完成实践操作, 从而也能获得操作体验。让学生先看书自学, 然后再提供示范操作, 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然而, 合理的目标、有效的方法又被教师不合理的行为打乱, 一个简单的操作序列, 被教师强制地打断, 硬性地切开, 这会导致学习者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呢?我们再从学生角度来分析一下, 当一名学生在教师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时, 其他学生首先要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观看同学的示范操作, 然后转过脸看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听老师的讲解;接着, 再转回头看自己电脑屏幕上同学的示范操作, 再转过头看黑板。如果老师所讲的是学生格外关注、渴望知道的, 他们的注意力还会一直保持;如果是学生不太理会的、不以为然的, 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在多次的视觉变换中保持一致了。这样的示范结果, 看书没有学会操作的学生, 或许知道了几个按钮叫什么, 但是, 很难回忆起设置背景图片的完整操作步骤。

片段二:在学生学会设置桌面背景效果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设置动态背景, 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有的把图片平铺放置, 有的拉伸放置, 还有的居中放置。为了说明平铺、拉伸和居中的区别, 教师广播了一台学生机的画面:一个平铺效果的动态桌面, 满屏幕跳动着彩色的图案。同时请一名学生解释,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 清晰地解释出三个专业名词在背景设置中的区别, 全班学生在聆听同学的解释时一直盯着满屏跳动的彩色图案。这么抽象的概念, 这位学生能如此清楚地加以解释, 一定早已学会。但其他学生如他一般吗?全班100%都能达到他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 仅仅让这名学生用语言解释一遍, 其他学生就能理解吗?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 教师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支持呢?三年级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教学时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可视化。教师如果能事先做好一个课件, 将三种位置效果所设置的桌面背景进行直观对比, 学生一看就完全明白了。遗憾的是在备课时教师没能对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做出预设准备。

反思片段一, 教师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了干扰, 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混淆。反思片段二, 在学生有认知困难时教师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一节课两个关键环节, 教师所起的作用一个是负效应、一个是零效应。分析原因,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 教师的教育理念控制着教学行为。所以, 必须更新理念、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要把“我要创设的情境是……”变成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能够进行最有效学习;将“我的教学任务是……”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把“我的教学目标是……”变成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把围绕“我的”所想变成围绕学生的学习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的方法, 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发现他们的困惑, 一切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

课堂讲授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但是对于实践性课程,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学生能探究学会的就不必非要求看书学;能看书学会的就不要再示范操作, 只需要对个别学生示范的不要在全班集中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要讲, 与学习目标无关的统统不要讲。实践性课程是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探究真实体验获得经验建构知识, 教师的讲授是提醒、激励, 是连接学生学习的纽带。

一堂反思式观课的启示 篇3

在所有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只有听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哪有听自己的课,与自己较真的?学校领导可谓是用心良苦,这其实要求每一位老师进行“反思式观课”,用心的老师甚至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反复地观看自己的课,从不同方位审视自己,实事求是地剖析自己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举,并鉴此修正和完善自己。

笔者那堂课,笔者前后认认真真地看了5遍,用两个字来形容——“惭愧”。从外在形象到课堂语言到教学环节到整个课堂的驾驭,不知道令人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一向自信的笔者,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不自量力。通过反思,这堂课给予笔者的冲击力,绝对胜过十个教师给笔者的评课建议。

一、形象

笔者知道自己身材矮胖,但也不至于丑陋。录像里出来的样子简直是惨不忍睹。笔者怎么能每天以这样的形象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呢?笔者必须把减肥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仅是外在形象问题,更是健康问题。

教学语言也是形象教学的一部分。“听懂了没有?”这句居高临下的口头禅,45分钟出现了十几次,让笔者无地自容,这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让人听了很不舒服,影响到学生的心情,甚至还会改变学生对笔者的看法。教学神态总体来讲挺自然的,但是后排一个男生因为一个简单问题没有答出来,笔者那即刻晴转阴的面部表情让人不寒而栗。怪不得,学生一直和笔者保持一段距离。

二、环节

老舍的《想北平》,文字舒缓而热烈,对北平的思念镌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笔者想,文学世界就是永远的伊人,而我们语文老师就是摆渡人,带领着学生向彼岸探进。

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注重的是品味和鉴赏。《想北平》既有对北平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也有对北平强烈的思念之情。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鉴赏,在鉴赏之后探究,最后做必要的拓展。这样,笔者的教学设计就自然生成四个环节:感受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拓展性阅读。

启示一:预习必须检测。在感受性阅读环节,也就是教学一开始,笔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北平留给了作者怎样的印记?这些印记有何特点?想借此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请两个同学上黑板,一个男生在黑板上的答案显然不尽如人意。站起来补充的同学,给出的答案,也有一直敲在边鼓上的。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难度,但必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较快地进行。本来准备10分钟完成的内容,用了15分钟。所以对学生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测,非常必要。

启示二:启发式引导的重要性。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探究性阅读这一环节中,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想借此引导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安排了3分钟进行小组讨论,两个小组代表的答案有些可笑;接着笔者就以《春夕》中的诗句“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来进行引导性解读,又安排了2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又请了两个小组的代表回答,虽然答案分析得较浅,但思路已经很明朗。最后笔者给出写作背景,答案的形成水到渠成。

启示三:课堂太“满”,取舍不当,导致整堂课缺乏该有的“从容”。梯度式的小问题设置太多,连环问题虽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却也有老师取代了学生的质疑,使学生被动地受制于笔者的思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保证,思路打不开,探究的效度难于真正达成。“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做“辛勤的灌溉者”,要求就是要把那富有营养的水浇灌在思考的根苗上。显然,灌溉者这个角色,笔者当得并不出色。回顾整个课堂,拓展性阅读这一个环节可以删减一些内容,省下的时间放慢鉴赏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的脚步。让学生真正地在鉴赏和探究中领会文本所传达出来的美。留白是一种艺术,太满的课堂往往失去该有的灵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时首先必须就一堂课如何突出重点做出深入思考,然后大胆地取舍,力求整个课堂像三秋树般清爽,二月花般明媚。

三、学生的反映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善于观察的。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对班上的学生不熟悉。但是,笔者深知他们不同的面部表情会传达出他们对课文不同的认知程度。在进行文本研读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让有的学生露出慌乱的神情,笔者就知道他预习得很不充分。在鉴赏性阅读阶段,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对北平的爱的?很多同学,疑惑地望着笔者,根本不知道思考的角度在哪里,笔者首先就一个方面进行示范性赏析,受到启发后整个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当笔者把整堂课上下来,宣布下课时,笔者看到许多同学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笔者惭愧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太累人了,太满太实的课堂让学生好像在战场上,紧张严肃而毫无乐趣,课堂的语文味荡然无存,“慢慢走,欣赏啊!”成了一句空话。从学生的反映中,笔者看到了自己这堂课的得失,深刻地领悟到灵动地处理课堂内容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一堂反思式观课给笔者的启示。笔者真切地希望学校多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这确实能对教师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

知行合一,努力前行——观课反思 篇4

9月19日我新义中心校组织开展了本学期开学以来的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心校下属的赵家庄小学和贾家庄小学各推出一节课,并且都有各自的活动主题。赵小的武老师讲的是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其活动主题是主问题的设计;贾小的王老师讲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其活动主题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

在认真观课之后,所有观课人员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感觉收获不少,尤其是在聆听了市教研员苏老师的一番点评后,更是感觉心头一亮。

首先,语文教学要力求凸显其工具性,重视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抓准语言训练点。在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语言的训练点,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武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要求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两种抒情的方法应用到习作中去,通过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法来抒发对母校的爱恋。王老师的《灰雀》在上课伊始,复习字词环节,有意将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放在一起,在学生准确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成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这种方法导引将会培养孩子的语感,有力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不足之处武老师在设计写作训练时未考虑单元习作训练,缺乏整体观,王老师未将那段描写灰雀的段落落实到作业布置上,要求孩子们将其抄写并尽可能背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其次,语文教学还要凸显人文性,重视读的训练,因为苏老师有句话说得好,“人文教育的凸显是附着于语言文字之上的”,离开了语言文字谈人文教育就是空谈。武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课上,在学习第一段关于家乡美景的文字时,教师让学生“美美地读”,之后教师自己总结归纳说因为作者怀念家乡,所以家乡美景深深记在心间,然后结束了这段话的学习。在此,应该分层分步骤指导学生朗读文字,先美读这段写景文字,然后带着深深的怀念再读文字,相信学生能感知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同样,王老师的《灰雀》课,王老师大胆重组教材,将列宁和小男孩的话分别提炼出来,先体会列宁的心理,再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这种做法很好,遗憾的是王老师在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时依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及时将列宁的语言和小男孩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进行朗读,这样做,不利于孩子们准确触摸列宁这位伟人的爱心,不能更有效地突破这课的难点,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人文性。这也体现了本次贾小的活动主题“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有效”的提升空间。

另外,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努力将课标研究透彻,这是硬性的要求,来不得半点含糊。课标就是语文教学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武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是略读课,教学时略读课课型的特点不太明显,与课标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一定的偏差,这些都与研究课标不够透彻有关系。

还有,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也是困扰我的一大问题,如何设计主问题,设计什么样的主问题令人头疼。一般的作为语文课文的第一个主问题,通常都会从整体把握内容入手提问,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规,不然的话应该提什么呢?带着疑问我查阅了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从观课议课中反思自身的教学 篇5

今天我在网上观看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梁老师讲的一节思品课《花草树木----我们的朋友》一课,也聆听了韩老师的评课。使我明白了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教学中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从观课内容反思自己的上课。

观课的内容,包括:(1)课堂中学生注意力水平的高潮时段与低潮时段;

(2)学生是否倾听;(3)课堂是否宁静,轻声细语;(4)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5)学生间和学生与教师间是否有了互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方面自己做的并不好。在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倾听,时而会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在某个班级上课时,学生并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的不足,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二、从观课的任务反思自己的得失

观课议课的任务之一是促进教师经验和反思。然而,在每次的观课议课之后,自己所暴露出的问题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在问题暴露出来后,进行改正,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却很少。我们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几年中的表现状况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在我的身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这正是对课堂教学反思、改进没有做好,不认真接受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之所带来的问题。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讲过公开课,无论是具有资深的老教师,还是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事先对这节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讲课的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如果有评课的要求,就会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或者给予高度的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这种情况下,上课的老师都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之后,就会心里暗暗下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上公开课了。而且结合我这些年的工作来谈,我也发现了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虽然他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但我认为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己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观课报告 篇6

和借鉴。《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 通过研修学习,我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现总结如下。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 《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习效果很好.老师利用陈州的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的哪些品质让你感动?顽强的意志,从而引入课题。老师针对问题逐个讲解,例如利用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例子讲解坚强的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非常好,学生学的津津有味,积极性非常高。总之,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习效果很好。

贾老师利用陈州的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的哪些品质让你感动?顽强的意志,从而引入课题。老师针对问题逐个讲解,例如利用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例子讲解坚强的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非常好,学生学的津津有味,积极性非常高。总之,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陈老师《利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导入新课,学生看得非常认真,老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标清晰,学生参与度高,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

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并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使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使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外资料,使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使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死板,由此可见老师系,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死板,由此可见老师的素质非常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利用天价大虾》导入课题,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对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并让学生上台挑选合格产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为什么是合格产品?依据是什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辨别真假的能力。总之,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效果良好,看完这节课,受益匪浅。

观课,你准备好了吗 篇7

由此看来, 一些教师并没有做好观课的准备, 没有掌握观课的标准, 或者被泪水迷惑了眼睛, 影响了判断, 迷失了方向。这样观课, 只能导致误判, 可能学不到“真经”。那么, 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 应该如何观课, 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到“真经”呢?

一、带上课标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带上课标”, 意思是说在比较熟悉《语文课程标准》 (当然, 能带上最好) 的情况下去观课。从观课议课的角度讲, 课标是衡量一堂课的尺子。可是, 不少观课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课标,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没有“尺度”的情况下去观课, 就很难对一堂课的真伪、优劣、高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甚至会被时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样、追求舞台效果、取悦于观课教师等情形的教学所迷惑、误导。

如果说掌握课标理念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话, 那么, 有一个比较好把握的尺度, 那就是用课标的“阶段目标”去观课议课, 用“阶段目标”去审视判断。以课标中提出的词句教学目标为例: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上述目标中, 我们可明确四个问题:一是理解词句的方法;二是理解词句的要求;三是教学的阶段性;四是目标的系统性。

如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观课议课的标准, 那么, 三、四年级的词句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 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五、六年级的词句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 没有引导学生去“推想”词句意思, 更没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样的教学, 无论其多么煽情, 多么巧妙, 多么艺术, 都是不符合年段要求的, 都没有教在“点子”上, 都缺乏对目标体系的把握和实施。

课标同国家制定的其他行业的标准一样, 有最高权威性的指导、制约等作用。自觉地用标准, 并学会用它作为观课议课的尺度, 我们就会心明眼亮, 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教学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去观课

如果说带上课标去观课是审视、评判一堂课“教得怎样”的话, 那么, 拿着教材去观课则是弄清一堂课“教的是什么”, 是以教材为依据对照、审视其对错、偏正、深浅等。

如, 不少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 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词一样的诗意般的语言进行煽情。乍一看, 这样的教学, 手段多样且先进, 很“好看”, 很时尚。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本组课文, 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是一个“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 而是应着力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 从字里行间体会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 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例如, 课文的第三段写圆明园的各种景观, 运用了“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从这么多看似平常的“有”字中, 学生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多姿多彩、美丽壮观, 就能强烈而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美丽壮观景象的自豪、骄傲、赞美之情, 还能感悟到为后文写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 什么都“没有”了的无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埋下了伏笔等。如果不是这样, 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 那么, “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这一专项训练, 又如何能够落实?

也许有人会说, 新课改不是倡导“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吗?请注意, 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其根本是“教材”, 而不是随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 它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制约性。我们用教材作为“镜子”去对照、审视一堂课, 就能比较务实、清楚地看出, 在这堂课上, 教师是把握了教材, 体现了编者意图, 教在了“点子”上, 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是随心所欲, 无视教材的规定性、制约性, 不管学生学习的起点、年段性等。不然, 手头没有教材, 就有可能将那些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等, 正事没做好、闲事忙不完的教学, 误认为是“超越文本”的“创新”做法。

三、调好角度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角度”, 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 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 其角度不够恰当, 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 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 力求不看热闹, 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语文因素”, 简单地说, 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 (书写) ”。看一堂语文课, 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 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 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课例一】

师: (板书课题:笋芽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题目是———一起读! (生齐读)

师: (出示“笋芽儿”图片, 贴在黑板上) 这就是“笋芽儿”。 (满怀激情地) 笋芽儿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 是那么可爱。多么可爱的笋芽儿, 多么娇嫩的笋芽儿!我们带上“可爱”的感情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笋芽儿, 多么可爱的样子, 多么亲切的名字!让我们带上“亲切”的感情再读! (生齐读)

师:课文围绕着这个可爱、娇小的“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童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课例二】

师: (板书:“笋”和“芽”) “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生一边说着笔画, 一边用小手书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生按照标注的拼音读)

师: (在黑板上加“儿”, 成“笋芽儿”) 现在加上了“儿”字, 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看, 有这个“儿”字与没有这个“儿”字, 读起来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儿”字, 读起来很难听, 很生硬。有了“儿”字, 读起来就像妈妈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样, 很亲切。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有“儿”字, 就觉得“笋芽儿”很娇小。

师:你看, 这个“儿”字多重要呀!我们一起亲切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师: (出示“笋芽儿”图片, 贴在黑板上) 这就是“笋芽儿”。课文围绕着“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如果从寻找语文因素的角度来看, 课例一没有多少语文因素, 不客气地说, 它是披着语文的外衣, 没干多少语文的事。教师只是通过一次次外力煽情, 强加于学生, 使其读出了“笋芽儿”的语气, 学生并没有内化理解, 没有收获到什么。课例二, 则语文因素显而易见, 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指导“笋”字的书写 (书空) ;二是让学生读准注音的“笋、芽”字音, 也为读好儿化音作铺垫;三是在比较朗读中, 初步感知到儿化在表达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读中理解了“笋芽儿”的意思和体会到所表达的感情, 即感情亲切、样子娇小;五是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所获所得不是教师灌输的、强加的, 是他们在巧妙的比较中自悟自得的。这就使我们看到了两个课例在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 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 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 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 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 面对着学生, 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 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 其角度常常错位, 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 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 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 教师过于强势、抢眼, 让学生当配角, 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 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 学生是红花, 教师是绿叶, 不可本末倒置。所以, 我们在观课的时候,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风采”、教学“艺术”所迷惑, 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 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 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为什么”, 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使其这样的。这种“看学生, 不看教师”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看门道, 不看热闹”, 能使我们学到“真经”。不然, 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 以学生为笔, 用教材做墨, 尽情挥洒着教师“风采”、教学“艺术”的教学所迷惑, 甚至还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

三是聚焦目标达成。语文是一门课程, 它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 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 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 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由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吃功夫”的问题, 所以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如, 目标不明确, 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 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 只管“教过”不管“教会”, 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当然也有目标明确, 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 需要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去把脉、评判。

观课“五视点” 打造精品课堂 篇8

视点一“主”: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己成长起来。在观课时应注意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正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

视点二“活”: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观察点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教师采用了哪些教法、学生学法有哪些表现、哪些方法在哪个环节实施的、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否存在问题、学生在练习当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在哪些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并且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规避和预防。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的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观察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记录采用的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的方式,促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炼、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优势和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視点三“量”:有一定的运动量

把握好体育课的运动强度,笔者主要通过在学生练习时询问他们的感受并观察他们的脸色、表情、出汗量、反应速度及动作的协调能力等。比如,运动负荷过小时,学生额头上稍微有点汗球,脸色正常。当承受中等负荷时,面部布满汗珠,面色稍红,反应灵敏,技术发挥较好;当负荷过大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运动时动作迟缓,积极性下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在不同的季节安排运动负荷时也应有所不同。冬天天气比较冷时,学生的衣服穿得多,积极性不高,容易受伤,上一些容易开展的项目,适当的选择跳绳、小游戏、小比赛,做相对长一点的时间过度会好些。夏天天热,比较容易达到一定的强度,在跑的教学中应重强度,跳的教学中重密度,这些都是观察这一视角的着手点。

视点四“实”:教师教风踏实、学生学的充实

很多体育教师认为场地多、器材多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占用大量场地器械,整个课堂看起来是内容丰富,其实效果不一定好。其实,观课时不要单纯的看场面,而是要注重实用性,要向学校的日常教学靠近,只有这样的公开课、示范课才有可能推广开,起到榜样的作用。

视点五“育”:抓住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容易发生各种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德育的契机,变“意料之外的教学问题”为“德育教学资源”,有效开展课堂德育,使课堂教学中生成事件成为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育人德为首,观课要侧重德育的渗透方式、时机、形式及与授课内容的关联点。

总之,观课视角的选择主要根据观课的目的来确定,但无论从哪个视角来观课,教师都要善于从“一斑”中见到“全豹”,从“点”看到“面”,看到“体”,从某个观察点看到整个的课堂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伴互助,打造更优质的课堂。

观课随笔 篇9

时间: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下午2:30—3:15 地点:纳雍县教师进修学校阶梯教室

授课教师:新纪元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刘祥尧 课题:《常量与变量》 课型:示范课

听课教师:教育局教研室

宋旭

今天下午,天气酷热,纳雍县新纪元师资培训项目——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在县进修学校进行,今天是培训的第四天,130名学员有幸听到了来自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的刘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示范课,精彩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我,师生间热情的互动交流让我回味无穷,真正地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示范教学。观课结束后,想说的太多,下面结合刘老师的教学过程说点自己的感受吧。

这节课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景导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当堂测试、总结交流。

一、情景导入环节:刘老师以加油站的加油机正在加油的录像,真实地展示了金额、数量、单价三个量“变”与“不变”的情况,学生观察到了金额随着加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而单价没有改变,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暗示着学生要会着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接着刘老师举例:在游织金打鸡洞时,越走到洞的深处,就感觉到温度越低,说明洞中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再次说明生活中变与不变的量的存在。但在这一环节中,刘老师启发学生举出自己身边有变化情况的实例,却没有学生回答,刘老师也没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自己又举了两个例子,这一环节结束了。虽然学生的配合不是太好,但刘老师情景问题的选择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效果还是挺好的。

二、学生自学环节:刘老师先为学生设置了三道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问题,题中有必要的提示,这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很好地完成自主练习。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刘老师不停地进行巡查,并时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深入了解学生答题情况。12分钟后,90%的学生已经完成,刘老师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了三道题解决过程,这时学生的收获达到了顶峰。此时刘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出示了课题,并解释概念“变量”和“常量”。这个环节完成得非常出色,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表现突出,效果明显,目标得以体现。

三、合作探究环节:刘老师再次抛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这几道题比较困难一些,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周围的同学进行探讨,互相帮助,教师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解决这一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这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未暗示“字母”与“变量”、“常量”的关系,所以这时刘老师提出的“字母不一定都是变量”的问题未引起学生的重视。接着刘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才真正说明清楚这一问题。

四、当堂测试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刘老师将准备好的测试题单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刘老师设置的测试题比较综合,很能体现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学生完成测试后,刘老师出示答案,安排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批阅,并以分数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这种方式很值得推荐。测试结果为80分以下的同学只有3人,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实践。

五、总结交流环节:在总结时,刘老师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疑问需要请教老师的,老师愿意为同学们服务?”这个问题很有内涵,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已经学到了哪些知识,更注重的学生这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为人师的高尚情怀,别有一种独到之处。

观课心得 篇10

有幸作为选手参加安徽省2017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比赛,自收到通知以来,倍感惶恐和不安,综合实践课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来说,很久以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我更是没有研读过课标或纲要,只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对课程的性质、要求、过程、评价等一片空白。

为推动该课的常态化开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省里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筹划,我通过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这方面知识,我历经一个半月的时间反复研读纲要、教材、资料等,并请教身边相关学科老师和取得他们的帮助,我选的课题是《神奇的电》,它属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物理电学知识,我不耻下问,上网查阅等,在本校几次借班上课,力求不出知识性错误,最终在赛前一周定稿;我反复修改说课文稿和课件,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带着一颗忐忑的心于2017年10月16日上午参加了第一轮决赛---说课,然而与本组其他9名对手相比,尽管竭尽所能,但有以下地方值得我和同仁、学校学习:

1、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胜出者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注重该方面素养的训练和积累,如滁州市第三小学王华燕老师语言的流畅、授课时的放松自如、教学机智、与学生的互动的功底不是一般老师都能做到的;所以要加强平时上课时基本素养的训练,方能在需要时大显身手。

2、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要读懂课标,要走出课本,多数老师能结合教材和学校实际,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出综合实践课的地方特色,如马鞍山市雨山区师苑小学的聂荣苗老师就能结合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开展教学,最大的亮点是能实际请教剪纸传承人示范剪法,并走出学校为社区、家庭设计,特别是还与外国友人一同交流,把这一艺术瑰宝传承国外,走向世界,符合了该课程目标的国内国外结合的要求,很有深意。

3、教师的说客展示与上课环节处理具有双重性,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完美统一。

4、教学的其它准备十分充分。

以“敬意”为先导诚意观课 篇11

与会教师补充道,观课者更要以“敬意”为先导观课,摒弃缺少诚意的“姗姗来迟型”、“家长里短型”、“电影散场型”观课习惯。

一、 怀揣敬意,“三种意识”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一节有质量的课,需花很长时间查资料,筛资料,做课件,改课件,反复演练过程,优化设计,仅此就值得致敬。

1.敬意,具有交流心态,提前关注教材、了解儿童,静下心来读文本,特别是读懂“儿童文本”,真正建立学生观。“儿童文本”指儿童在学习本内容时最想知道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儿童文本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前提。观课通过什么来读懂儿童?可以依靠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也可以依靠授课者对教材的分解、思维引导来了解。了解了这些,就确定了教学的切入点,否则极易忽略学生这个具有主观能动性变量的存在,课堂就失去了因材施教的意义。

2.敬意,抱定学习态度,关注教学流程,注重教学过程,缩短探索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听到深处追问教学设计流程,追问思维引导,追问重难点突破才具有创新性,入情入境地对照自己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设计,对课的认识更有嚼头,更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时更能够与授课教师产生共鸣,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艺。

3.敬意,产生成长欲望,耐心研究授课者思想、教学风格,跳出课堂作反思,形成各自的风格,建立各自的教学价值观。无论是刚入职的教师,还是名家大师,其教学标准各有千秋,教学都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成长欲望促进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思维的形成,不同价值观之间交互影响,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推动着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形成鲜明的教学思想。

二、 诚意观课,教师成长的高效保障

缺乏敬意,也就缺少了诚意。纵观当前,不管是省市区组织的大型教研会议,还是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观课,缺乏诚意的观课有否收获值得质疑。

1.不可忽视课堂开始部分。课堂开始部分是授课教师为本节课设置的非常重要的“序曲”,交待学习基础、教材前后联系、融洽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一勺吊起学生学习胃口的“开胃汤”。观课者可以通过这几分钟对课进行大致了解,若缺失这部分就难于“融”进课堂,随之而来的是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不完整,理解设计流程、环节处理、思维引导、重难点突破均会出现偏差,也就失去了听课的意义。

2.教师不可打断授课教师的思路。教师思想、教学风格、学生学风、教学方法都是透过一个一个教学片段折射出来的。家长里短型教师极易错过授课教师展示最有思想的教学场景、体现最有特色的片段、表现班级学风的画面。另外,学生对新奇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注意力一旦分散,思维就会断裂,难以紧跟教师的思维。私下议论对教师思维影响也非常明显,授课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受影响是无疑的,最可怕的是因思维不严密出现知识性错误。公开课要求教师上课心无旁骛,但如果发现出错,不及时纠正是不可原谅的,家长里短地议论无关内容无疑误导了授课教师。

3.有始有终,完整领会教学思想。优秀教师总是巧妙利用课的最后几分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再梳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打消听课者部分疑虑。这是重要而且必要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授课教师对课堂的操控水平,对教材的分解与整合功底。提前离场导致无法听取学生汇报小结和教师课堂评价,又如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传递出的教学思想?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怀揣敬意是一种态度,能够让人学习到各具风格的教学,融入众多名家的思想,吸纳更多的创新思维;诚意观课是细节,能够让观课者站在巨人肩上迅速成长起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先进的教学思想。

观课议课效度研究 篇12

关键词:观课议课,效度,课堂教学

观课议课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所收集的课堂信息, 对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研究、反思的过程。教研活动始终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载体, 离不开教师观课议课这一重要活动。观课议课作为教研的常规活动, 可促使教师反思教学, 是提升反思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教师对观课议课的认识, 体现了教研的态度, 影响教师观课议课的能力, 而最佳的观课议课方案的设计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效度。

1 明确“四维度”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标尺

观课议课的要素应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大方面。具体可分为四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教师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等视角。学生学习包括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效果等视角。课程性质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视角。课堂文化包括课堂民主、互助协助、思维创新、情感关爱等视角。观课议课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观课议课效度首先要明确目的, 从教师和学生互动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 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并提出教学设计的改革方案,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素质, 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四个维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提升观课议课的效度, 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它像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的求知热情。教师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观课议课中要特别关注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能抓住知识主线, 组织严密, 重点突出, 有讲有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现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高效组织教学活动。

2 操作“三步曲”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保障

第一步, 确定科学的观课议课主题。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观课活动开展的氛围, 建设良好的观课文化。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 观察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观课议课的主题确立主要取决于观察目的, 组织者应根据教研活动的需要观察视角, 再分配给每个观察者。确定主题要充分发扬民主, 教师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梳理出来, 提交给教研组。组内成员一起进行问题的筛选和提炼, 确定有研讨价值的主题, 保证了观课议课的方向性和实效性。

第二步, 做好详实的课堂观察记录。以往的听课记录, 教师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从上课到结课, 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这样没有重点的泛泛记录, 当然不利于教学反思、诊断和研讨。提高观课议课的实效, 要求教师围绕研讨主题选择课堂观察对象和观察点, 并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将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实践材料和事实依据, 作为教学跟进的参照和对比。

第三步, 组织民主的观课议课反思。每一位参与观课活动的教师都准备大量的素材, 有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交流, 帮助与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提升。他们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已达成的共识。课堂评价应遵循多维性、过程性、真实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以果溯因。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做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概括出被观察者的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

3 实施“两策略”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方法

实施观课议课使用的观察表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所选择的观察指标不仅要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 还要便于速记,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策略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密切相关。

策略之一是“以小见大”。即放大细节, 深刻分析。缺乏深度的解读不能真正触及科学的教学理念, 缺少专业解读的结论缺乏说服力。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应注意对教学细节的描述和放大, 捕捉细节要“眼尖”, 重现细节要“客观”, 解读细节要“科学”。深刻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 将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挖掘放大, 从而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在反思、重构中促进教学行为的变革,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策略之二是“由此及彼”。即透过现象, 折射理念。作为教师个体来说, 学识和经验是有限的, 有必要通过剖析课堂教学, 解读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先进教学理念, 并吸收借鉴。观课议课应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 具有前瞻性, 研讨的中心问题必须有普遍性。观课议课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观课议课也要关注特殊性, 教育理念见之于教育实践,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4 推行“一方案”是提高观课议课效度的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 同教学内容, 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 “异构”则是教师的教学设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同课异构实质是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 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 在同伴的帮助之下, 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进行创新的教学构想, 付诸实践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提高观课议课的效度要博采众家之长, 不能以点概面。教师既要从多节课大的环节进行对比, 也要从小的细节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建构过程。力求“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共构精彩”。教师要以主体者、反思者、改革者、实践者、发展者等多重身份投入观课评课活动, 自主性、创造性地对原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再设计, 形成学生喜欢学的、教师擅长教的最佳教学方案。

观课议课不是打分、下结论, 而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平台, 目的是为教学活动出谋划策。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 借助理论指导和同伴互助, 围绕研修主题进行反思, 不断提高观课议课的效度, 做到“目中有人, 以理服人”, 观课议课活动才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田”。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海棠》阅读及赏析下一篇:《搓圆子》(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