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2024-09-17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通用10篇)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1

日前, 湖南公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 从2014年开始5年内, 全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中小学班额、辍学率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实施方案明确, 经过5年努力, 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基本满足 ;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 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教师配置趋于合理, 数量、质量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实施方案强调,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建设好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 ;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 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 使农村地区师生关系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2

本刊讯 近日,文山州教育局召开全州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摸底调查工作布置会,贯彻落实全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布置全州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摸底调查工作。

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锦超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启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教育公平、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未来3~5年时间里,要通过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使全州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为此,文山州要通过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掌握需求;以校为单位,查清全州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设备及各类附属设施等现状,对照基本办学需求,分析确定办学条件缺口基本情况,为做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刘锦超局长提出5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意义,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立足“保基本,兜网底”,对照基本办学需要,分析确定每个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缺口,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并编制账册,做好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工作;三是各县(市)要成立以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力做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各县(市)教育局局长要主抓此项工作;四是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请示汇报,将调查工作做细、做实,切实摸清家底;五是增强责任意识,按时、按质完成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任务。会议还对摸底调查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3

《标准》规定,农村学校设置应以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为原则。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应适当保留教学点。对农村边远山区、生源相对比较分散的学校,应根据需要增加必要的学生食宿条件或设置寄宿制学校,方便学生就学。在城市学校设置中,城市和小区建设必须同时同步规划学校布点,同时应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新建学校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学校尽量不安排在高速公路、铁路和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旁,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

小学、初中每班不超过45人、50人

关于学校班额,《标准》明确,完全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独立设置的初中学校每班不超过5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标准》提出,校园总体规划设计要提供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和意外灾害时应急避难空间。学校主要出入口,应便于学生就学,有利于人流疏散。城市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宜紧靠主干道,校门外侧应留有缓冲地带,设置警示标志。学校各类设施应兼顾残疾学生的使用和安全,实现无障碍要求。

《标准》明确了学校建设用地的构成,不同规模学校建设用地的标准,强调学校建筑结构要安全坚固,在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区域,严禁使用预制空心板及预制楼梯。寄宿制小学宿舍建筑面积不低于生均5平方米,寄宿制初中宿舍建筑面积不低于5.5平方米。

公用经费中拿出15%用于维护装备运行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4

根据舟教字(2014)106号文件精神,我们对照学校已有的条件及取得的一些成绩逐条进行了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自查自评,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认为我校还不具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条件,几项指标不符合各项要求。现将自查自评结果报告如下:

一、学校组织自查情况

学校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自查自评领导小组。首先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其次进行工作分工,明确责任,然后展开自查自评。

二、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地处憨班村,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距离县城25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37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48平方米,普通教室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0人,教职工38人。全校专任教师36人,其中女教师12人。

近年来,憨班小学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硬化了操场,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办学条件。憨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幽美,学习氛围浓厚。每位教师正以满腔的热忱、1 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投身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正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核心指标情况

1.办学规模:我校属于农村小学,11个教学班。

自查结论为达标。

2.班额:一至六年级各班学生都不超过45人。

自查结论为达标

3.校园用地面积:我校属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非全寄宿制完全小学,生均占地9.2平方米。

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4.校舍建筑面积:生均12.7平方米。

自查结论为达标

5.体育运动场地:

学校无100米直跑道;但有60米直跑道,学校设置适量的篮球场、乒乓球等运动场地。学校无室内“风雨操场”。有能满足全校师生同时做操和开展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

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6.实验教学仪器:小学达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 0385-2006》基本要求。

自查结论为达标。

7.普通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不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5号)要求。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8.小学音乐、美术器材配备基本达不到《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教体艺〔2002〕17号)要求。

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9.计算机教室按标准班额配备每两生1台计算机。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至少达到小学生机比9∶1,;有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师机比至少达到3∶1,逐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自查结论为达标。

10.生均藏书小学25册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教参资料、工具书、报刊、电子图书、音像资料。一般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不少于藏书量标准的1%。

自查结论为达标

11.小学教职工38人,均为中专以上学历,学生4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教师与学生比为1∶11,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百分比92.5%。

自查结论为达标。

12.学校教师31人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符合规定学历。自查结论为达标

四、普通指标情况

13.校园选址和布局合理,校方具有土地使用证书,建有围墙和校门,配有升旗设施。自查结论为达标。

14.班班有标准教室,使用面积小学每个教室不小于54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为1.24平方米。自查结论为达标。

15.小学科学实验室1个。实验仪器室1个。没有准备室、培养室、室内无水源、水槽等。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16.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达不到《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化(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233号)配置要求。

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17.厕所符合卫生标准,使用方便。女生15人设一蹲位,男生30人设一蹲位和1米小便槽。自查结论为达标。

18.寄宿生食堂建筑面积生均1.8平方米。自查结论为达标。

19.食堂符合卫生标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干净卫生,营养餐管理规范,符合要求。自查结论为达标。20.寄宿学生宿舍建筑面积生均2.5平方米,每人一床。自查结论为达标。

21.学生宿舍楼是“5.12”灾后重建项目,建筑质量符合标准,室外厕所有路灯,夜晚照明条件良好。自查结论为达标。

22.有卫生室及1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配备不全。

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23.没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24.实验室装备达不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 JY/T 0385-2006》基本要求。没有演示台和准备台。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25.分组实验能保证按4~6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配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兼职实验教师和兼职管理人员。自查结论为达标。

26.远程教育卫星教学收视点设备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各学科有教学资源库和教师课件用于教学。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27.学校设有藏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并配备有兼职图书管理员。自查结论为达标。28.严格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自查结论为达标。

29.严格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自查结论为达标。

30.校长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职称。自查结论为达标。

31.学校校长具有“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每五年接受一次提高培训,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自查结论为达标。

32.学校无专职管理人员,工勤人员2名。自查结论为达标。

33.缺少生活管理人员3名。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34.有专职卫生专业技术1人。自查结论为达标。

35.学校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查结论为不达标。

36.有规范的教职工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自查结论为达标。

37.学校按照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自查结论为达标。

38.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校园文化、美化、绿化特色突出,育人环境良好。学校安全设施齐备、制度健全、责任到人、无安全隐患。自查结论为达标。

39.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小学达100%。自查结论为达标。

40.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达到98%以上;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8%以上。

自查结论为达标。

憨班乡憨班小学 2014年5月28日

石桥小学办学基本标准自查总结 篇5

惠济区石桥小学 2013年5月16日

石桥小学办学基本标准自查总结

郑州市惠济区石桥小学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最东端,北临黄河,南临北四环,东与金水区姚桥乡接壤,是一所成建制小学。学校始建于1937年,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了,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对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我校与4月初进行了自查,现将我校就办学基本标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设置与班额

学校所辖村庄为石桥村、张桥村、新石桥村,三个自然村的中央地带,服务半径1公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校目前为一轨制,有6个教学班,168名学生,各班人数均不超过45人,是小班化教学。校园布局合理,教学楼、办公楼、运动场等区域分明;绿化、美化、净化标准高;校园文化以古典为基础,不断丰富内容,传承经典文化。围墙有部分是透绿,但有断裂的现象,需及时整修。学校占地面积8700㎡,生均面积51.78平方米。

(二)校舍建设

学校建筑面积1979平方米,生均面积11.78。每个普通教室的面积是54平方米,生均1.9平方米。教室玻璃面积30平米,玻地比不低于1:1.8,每个教室配有40W荧光灯8支,教室地面均为水泥地,硬化防滑。学校配有音乐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缺少标准的美术教室。学校配有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高规格的会议室,学生保健室,总务室等办公用房够用。学校教工厕所和学生厕所分开,男生厕所坑位9个,女生厕所坑位9个,全校168名学生,均达标准,厕所干净整洁,地面水泥硬化防滑,有防雨设施。非寄宿学校,无师生食堂。

(三)学校设备设施和场地

学校配有图书室,现存书3700册,生均22册,每年新增图书大于1%,因考虑学生阅读需求,保留一些复本,但复本率不超过20册。数学、科学仪器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第二种配备方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学校共有5台电脑供学生机房使用,其余都已老化,需更新,有15台笔记本电脑供教师使用,6个教学班有6个班班通,其他教室还需班班通,学校远程教育工程设备能正常使用,网络运行正常,能够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上网查询相关的教育信息。体音美器材均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运动场地设有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及球类场地,有200米的环道,60米的直道,但有待于铺设塑胶场地供学生使用。

(四)教师与经费

1、教师队伍建设 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合格率100%;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达到100%;校长有校长培训合格证。学校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教师一年聘用一次,学校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实施量化的目标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生源不多,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的满足各科的正常教学。

2、经费

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教师的医保、社保、住房补贴等都能按政策兑现,做到关心教师生活,教师有困难能及时帮助解决,使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均公用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公用经费能够合理使用,没有挪作他用。

(五)质量与管理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河南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课业负担合理。各年级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了要求;毕业生全科合格,年辍学率为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标;学校重视体育、健康、艺术等教育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标。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存在问题

1、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比较合理,围墙部分坚固,而透绿部分的铁栅栏已生锈,有些地方已断裂,属于基础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2、小学按国家标准普通教室还不够用,缺少标准的美术教师室、体育活动室(馆)有待建设。

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学生计算机不够需更新换代

4、学校按规定的配备标准为学生配齐舒适的课桌椅还有待实现。

5、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备学科教师不足,缺少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

三、今后工作思路或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更换学生机房电脑,维修透绿围墙,建一个标准的美术教室,更好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分派教师,并在学校现有教师的前提下,多培训学习,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6

据介绍, 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 在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加强学校德育工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

同时, 标准也对校长提出一些禁令: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 不得挤占课时, 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7

关键词: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办学;办学标准;办学经费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75-03

俄罗斯一直实施普通基础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体制。俄罗斯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在地方,中央联邦政府的教育预算支出一般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地方教育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学前教育和普通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一般要占到地方教育总支出的90%,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别十分突出。

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基础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俄罗斯教育体系中的中间环节,也称普通教育。俄罗斯普通基础教育(下称中小学)学制为11年,分为初等普通教育(1-4年级)、基础普通教育(5-9年级)和完全普通教育(10-11年级)三个阶段。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与有关法规共同组成了俄罗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杜马(俄罗斯立法机关,联邦法令均应提交国家杜马通过后生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出台后,历经多次修订。《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主要规定了教育内容,保障教育过程正常开展所需的设备标准,教育机构的职权和财政经费等情况。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硬件办学标准,俄罗斯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领域分别制定了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标准,如《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标准》、《俄罗斯联邦防火规范》、《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及设备标准》等,这些对俄罗斯境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都具有约束力。联邦各主体(共和国、市、州)及地方有权制定各自的补充标准,并在本行政管辖范围内生效。

俄联邦国家教育法出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专门确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标准。1990-1999年间,俄罗斯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生产总值下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学校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对普通教育的财政拨款责任,包括保证供给教科书和管理中小学学校的责任由联邦政府过渡到了地方政府。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具有选择教科书的自主权。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别,偏远地区和大城市的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大城市的中小学学校的数量比较稳定,质量相对有保障,但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数量减少。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等大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私立中小学学校。近几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普通教育学校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

二、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2001年9月13日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法》,该法规定了普通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统一的教学标准。俄罗斯国家普通教育标准法包括国家教育标准,地区教育标准和教育机构标准三部分。国家教育标准对所有教育机构都是一致和强制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的标准,学习时限(掌握教学大纲所需最少时间),学生学习内容和学时的最大额度,联邦基础教学计划,毕业生教育水平的要求。国家标准是确定教学过程所需设备和仪器的要求以及确定国家为完成义务教育拨付给学生的款项额度和师资配备的基础。地区教育标准由俄罗斯联邦各主体自行确定。

为保障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俄罗斯就普通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办学规范,其中包括:《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办学卫生保健标准》、《俄罗斯联邦防火规范》、《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及设备标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安全标准》,对各项技术指标提出了最低保障数据。《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标准》就中小学校址的分布、校舍规划、建筑设计、设施配备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非常具体。例如:为方便居民就近入学,“城市每个中小学的就读学生总数不应超过1000人;农村中小学1-4年级(初小)规模不应超过80人,1-9年级(完小)规模不应超过250人,1-11年级(中小学)就学总数不应超过500人。每班均不应超过25人”;中小学校址分布要求,“校舍应距离居民街区十字路口100-170米”;“向到校距离超过1公里的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提供交通服务”;“中小学建筑的楼高不应超过3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楼高可以为4层”;“对已建好的4、5层楼高的教学楼,应尽量不把教室安排在4楼与5楼”;“在教学楼1层设置存衣间”;“室内运动场馆应建在1层,其面积由学校根据完成体育课教学大纲要求选定,规格可为9米×18米,12米×2.4米,18米×30米,高度不应低于6米”;“图书馆面积按生均不低于0.6平方米计算”,等等。

俄罗斯公立中小学学校在建校前要进行国家评估,评估合格后颁发教学许可。评估的项目包括校舍建设,卫生、保健设施,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和学校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大纲,班级设置与毕业生素质等等方面。俄罗斯对中小学学校的国家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此外,每年8月新学年开学前(一般9月1日开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消除安全隐患,各中小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开展设施和装备检查,并将结果报上级备案,未达标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再次检查。

三、最低保障是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办学标准的制定依据

俄联邦教育法第15条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标准按最低保障标准制定”,同时该法第77条规定“国家标准至少10年内调整一次”。内容涉及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硬件办学标准的法规,由其制定机关负责调整、更新。

各机关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与实际需要,制定法律或规范修正案改变原有条款的内容。每一次的调整或更新都是原法规文本不可分割的后续补充。这种法规修订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不在法规原文上做标识和修改,法规条文保持了原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个文件后面不知拖了多少个补充文件”的状况使人较难看懂、弄通,也难以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法规条款和内容。

目前,俄罗斯正在筹备出台新的教育标准法规。新标准的核心精神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的人的个性发展。当然,第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此外,新的教育标准对教育工作者自身也

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支持教师再培训,为教师自我进修提供机会,不断补充和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俄联邦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也会与之相应地调整相关的办学标准用以保证新教育标准的实施。

四、关于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对俄罗斯中小学的办学经费及其来源做出了法律规定。

该法第12条规定,教育机构包括以下类型:学前教育机构,义务教育机构(中小学),初级、中级、高级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机构,成人补充教育机构,发育不正常孩子的教育机构,补充教育机构,孤儿和无人抚养的孩子的教育机构,孩子补充教育机构和其他实现教育过程的机构。

关于编制预算和拨款,第28条规定,国家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制定每年教育预算占国家收入的比例,编制国家教育预算和教育发展基金的支出,确定向教育机构拨款的程序,确定教育机构最低工资,向国家级教育机构直接拨款。第29条规定,为保障实现国家义务教育标准,各联邦主体确定本地方和下属地区的教育拨款额度,负责从地方财政预算给辖区内中小学拨款,拨付的款项包括中小学教职员工的工资、教材支出、设备支出、日常开支(不包括水、电、采暖等公用支出);编制联邦主体教育预算和教育发展基金;制定本辖区教育机构办学国家标准、卫生保健国家标准和保障教学过程设备要求等国家标准的补充规定。第31条规定,地方自治机关负责编制地方预算中的教育支出和相应的教育发展基金,制定教育系统拨款的地方额度,负责地方教育机构的校舍及设施建设。第41条规定,教育拨款分为国家(包括主管部门)拨款和地方拨款,按学生人数计算额度,对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学校可不受学生人数的严格限制。第43条“教育机构资金使用权”中规定,在没有其它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教育拨款和物资保障资金是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或者是教育机关本身的财产,可根据教育机关制定的工作章程自主使用,不可以没收。当年(季度或月)没使用完的资金不可以没收或代替下年度的拨款。

《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法》第13条“预算拨款原则”规定,为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教育机构财政活动由俄罗斯联邦各级预算负责;超出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教学活动所需经费的拨款程序,由联邦法律、各联邦主体及地方自治法律做出规定;教育机构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所需预算款项按每个学生每年所需计算,由国家和地方预算共同负担,拨款额度按每个学生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所需资金确定。第14条规定,为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建立国家和地方预算拨款额度综合系统;由联邦政府有关部委确定全国的教育预算拨款标准;各联邦主体主管部门确定本地区的教育预算拨款标准,该标准不能低于相应的全国拨款标准;各地方自治机关确定的地方教育预算拨款标准不能低于相应的各地区拨款标准;在联邦法律和各主体法律没有其它规定的情况下,向各教学机构预算拨款的程序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

关于俄罗斯中小学办学经费来源,《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19条规定,义务教育机构在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可以按合同和企业、机构联合开展有偿补充职业教育;第39条规定,教育机构有权出租自己的财产,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可以出租国家或市政配备的财产,包括土地;第47条“教育机构的商业活动”规定,教育机构可以出租其财产,进行中介服务,买卖商品、设备,参与其它企业的商业活动,利用买卖股票、公债等有价债券获得收入,提供教育服务。

但是,事实上,俄罗斯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现状与法律规定相去甚远。俄罗斯中小学的预算拨款分为两部分:定额拨款和专项拨款。定额拨款按每个学生固定额度支付。包括工资支出和日常开支两部分,其中日常支出可细化为餐饮支出、交通支出、行政开支、出差支出、通讯支出等。专项拨款包括:购买教学法资料、大型修缮、设备配置、公用使用支出(水、电、采暖等)、教材支出、组织夏令营活动和其它等。实际运行中。定额拨款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专项拨款中的教材和公用使用支出由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提供,所需费用由直接上级教育管理机构从专项拨款中列支,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单位,无须中小学经手,甚至学生餐点的原料支出也如此办理。大型修缮,配置设备等其它专项拨款则很难得到保障。对学校而言,无论定额拨款还是专项拨款均按编制好的专项列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核销。

俄罗斯的中小学绝大部分分属各级地方政府,但财政拨款由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负担,俄罗斯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在地方,即各联邦主体(州、共和国、自治区、市等)。地方教育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般要占到地方教育总支出的90%。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别十分突出。以前,俄罗斯中小学都没有会计账户。国家预算拨款由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总账户拨付给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分账户,各级教育主管机构按确定款额加上地方预算拨款款额后形成对中小学的教育预算拨款。此款项存在中小学直接上级教育主管机关的账户上,按确定额度由学校支取使用。近几年来,部分中小学设立了自己的会计账户。此类学校在直接上级财政部门设有预算拨款分账户。学校的教育预算拨款自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总账户拨付给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分账户,再由各级教育主管机构按确定款额加上地方预算拨款款额一起拨付到学校的账户。此外,学校还有一个增收款项账户,该账户所存资金是该校开展付费教育和家长赞助所得,使用该款项由学校编制专项支出项目,经直接上级教育主管机构批准后支出。

俄罗斯对配套设施较差、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农村中小学不按定额拨款,其拨款数额根据学校实际支出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实际获得的金额不仅可以保障学校基本运行,还可以增添设备,修缮校舍。

为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问题,俄罗斯近些年来在教育拨款机制以及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等问题上做了一些改革。近几年来对中小学的拨款由传统的按校“一揽子”拨款逐步改为按学生人数拨款,使中小学获得了一定的财务自主权,并且开始借鉴、尝试俄罗斯高等教育阶段试行的“钱随人走”的措施。学校经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就读学生的数量,也就是直接取决于学校的声誉和办学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的专项经费资助。尤其是国家教育工程实施以来,“电脑网络进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配校车”、“评选优秀中小学校”等专项计划一一逐年实施。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极大地改善了部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五、关于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拨款情况的监督检查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第265条规定,预算监督分为预先监督、执行中监督和执行后监督。预先监督指编制预算时的监督,执行中监督指预算资金拨付过程的监督,执行后监督指预算年度结束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266条规定,对预算拨款监督的机关有财政预算监督署,各联邦主体财政机关、联邦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和地方财政机关、地方预算资金管理部门。对教育预算拨款的监督,教育预算资金主管部门指俄罗斯联邦教科部,预算资金管理部门指各联邦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和预算资金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其主管的中小学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第282条规定,违反财政预算法可采取的惩罚措施包括:警告、冻结预算支出、没收、停止银行账户交易、罚款、滞纳金及其它法律规定的措施。此外,俄罗斯行政法法典与刑法法典分别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教育领域对拨款情况的监督检查,除遵守《俄罗斯联邦预算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派专家小组到所属拨款单位核查经费使用情况,负责对各教育机构教育预算使用的监督。此外,国家评估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拨款实施的情况。以1948中学为例,学校拨款的使用情况具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即莫斯科市西南区教育局进行直接监督检查。检查内容非常详细:大到教职员工工资的发放,小到每门课程使用笔记本的数量,都在检查之列。学校每一笔开支均应严格按照预算报批执行。此外,莫斯科市西南区财政局、莫斯科市教育厅、财政厅以及其它垂直领导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都可以对1948中学使用国家和地方预算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8

自查报告

东岳观镇中学,始建于1923年,办学历史悠久,1995年经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普九”验收为“合格学校”,2001年,在全市“学校等级评估”中,被评为“规范化初中”。现就学校对照《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校园规划建设(标准25分,自查21分)

校园规划建设总体基本科学合理。地处镇中心,交通便利,学校周边环境不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周围有居民住宅区、集贸市场,校园绿化用地达不到《标准》要求,学校暂无师生专用食堂,师生开餐借用礼堂,但校园内环境整洁。目前,学校已没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学校设施建设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学校的教室、实验室、水冲厕所、围墙等校舍用房、建筑物和用水、用电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完备,标识清楚醒目;在重点部位安装灭火器、视频监控设施,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二、学校装备条件(标准25分,自查24分)

我校现共有9个初中班。每年级每班学生数平均40—45人。目前,在校生人数378人。学校现有装备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学校已配备常规通用教学设备、学科专用教学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学校办公、生活设备。

学校有理化生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满足实际需要,达到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装备规范》和《湖南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的要求。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现有规模,配备了体卫艺器材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体卫艺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及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规定的标准。

目前,学校生均藏书已达标,每生平均每人14册。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报刊数量达到了规定要求。

学校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生活饮用水、厕所等均达到要求标准。

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一间,面积为66.6㎡,配备有50台计算机,拥有一间多功能教室,面积为76.6㎡,配备有数字投影仪和扩放音设备,各班均配备大屏幕多功能“班班通”教学设备。

目前,校园内没有体育活动室和语音实验室,但其他各功能室都能达到《标准》要求。

学校办学经费(标准10分,自查10分)

学校建设经费均已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按规定标准及时落实到位,学校为加强财务管理,成立了财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财务工作制度,财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各项支出。从不乱花一分钱,合理使用教育经费。

学校资产管理明确责任人,档案、账目齐全,帐物相符,在财务工作检查中没有任何差错,学校无负债。

四、师资队伍建设(标准10分,自查9.5分)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校内机构设置合理、健全。

校长选拔聘任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并获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和《提高培训合格证书》,班子成员精干贤能,结构合理。

在职教师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遵守师德规范,关注学生成长,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但音乐、美术、心理等科目专业教学不对口。

五、学校管理(标准10分,自查10分)

学校在管理方面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定符合学校工作实际、涵盖学校全面工作、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实行校本教研制度,研究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本依据,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学校资金管理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重视中学生安全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学校教育教学(标准10分,自查10分)

学校一直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建立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共同承担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了一套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行为规范。特别重视体卫艺教育工作,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不断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办学水平(标准10分,自查10分)

学校特别关注家庭困难和学习上的潜能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政教处、校团委经常做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学生年巩固率均达标。

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每年都是全县前十强,学校校纪校风好,当地群众满意。

八、存在的问题

1、少数学科师资短缺和年龄老化问题相当严重,导致学校好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严重阻碍正常的教育教学。学校没有一位音乐、美术、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课程开齐开全了,但不能正常教学,出现不上或挤占现象。

2、体育场馆和学校绿化用地严重短缺,操场达不到规定要求,学生课间活动、体育课受到限制。

3、作为寄宿制学校,无供师生用餐的专用食堂。

九、今后的工作思路或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东岳观镇中学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篇9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文件要求以及《襄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文件要求,根据五台县委县政府关于确保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会议精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王毅为组长,司光忠、马海俊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首先认真学习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襄州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的通知》,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合格校评估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自查,逐一对照,比对标准与学校实际,现就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小学在校生715 人,教职工63 人,寄宿生601 人。

二、自查情况

1、D级危房情况:没有D级危房。

2、学生课桌椅配备情况:我校有715 套课桌椅,每个学生都有课桌椅,只是部课分桌椅较旧。

3、寄宿学生床位情况:我校现有床位 218套,能满足寄宿生床位需求。

4、饮用水安全情况:我校饮用水安全符合标准。

5、食堂满足师生就餐要求情况:食堂面积 850平方米,人均1.4平方米,满足师生就餐要求。

6、厕所满足师生需要情况: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我校厕所有36 蹲位基本满足师生需要。

7、教室和寝室门窗完好情况:大部分门窗基本完好。

8、学生上下学突出安全隐患情况:学校没有对学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隐患点。

9、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情况:我校能按照上级要求,学校能按规定使用,全额用于寄宿生营养改善,没有挪作他用。

10、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备情况:学校配备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11、按规定拨足公用经费情况:区财政、教育部门按规定全额拨 足学生公用经费。

12、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情况:学校按规定开足开全国家规定课程。但由于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均衡,教师年龄老化,未能配齐各门类学科教师,好多课程都是一个教师承担,难于上好各门类课程。老年教师大多体弱多病,教学思想老化,方法陈旧,知识能力胜任不了甚至承担不了现在的工作,更何况担当课程改革之重任。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或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自查,我校在办合格学校的硬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校会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办出我校特色。

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 篇10

摘 要: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在分析这些要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高等学校

从类型上看,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项目之分。这一区分,是从2004年教育部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开始的。《实施办法》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不同于以前把机构、项目混为一谈,把项目单列出来,体现了分类管理、分类促进的思路。自2004年至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011个,其中项目956个,占94.6%。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声誉。教学质量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探讨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2]。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建设已成鲜明的主题。

质量建设,首先要解决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有助于办学者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关键要素的经常性诊断,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有助于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可以说,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既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其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外部质量保障,如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和正在探索中的由社会组织开展的质量认证。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经验来看,质量保障应实现由外部强制性质量约束向自我规范和约束的过渡,把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作为高校普遍的自律行为。虽然中外合作办学评估重视和强调办学单位的自评,但从教育部2009年和2013年推行的2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迎评现象比较突出,成就导向明显,突出表现成绩,缺乏自省与反思精神,一些项目存在对办学不足之处有意隐瞒或者分析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健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自评机制建设,推动其积极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分析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进行有效保障,必须首先搞清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的实际,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逐一进行探讨,为理清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思路奠定基础。

1. 师资因素

有学者认为,“大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大学内部有关教学质量促进的政策、制度、组织、方法等都需围绕着改进与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行为等而加以制定、实施与展开。”[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质师资不足,是制约其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宗旨;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本土化改造,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而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师资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现实中,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从外方看,一些项目引进的外籍教师并非来自外方高校的优秀教师,而是已经退休或者国外高校从社会上临时招聘来的。更有甚者,在我国境内“就地取材”,寻找“外国脸”滥竽充数;很多外籍教师是语言类教师,外方高校派来的专业课教师很少,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4]的要求;此外,一些项目不顾教学规律,过多采用“飞行教学”,外籍教师集中授课,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从中方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在高校的国际学院进行统一管理,中方教师来自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或从社会上聘请。其他学院的教师需要完成自己所在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教学任务,负担重,课余时间也无暇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保证;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则有“临时雇佣”的嫌疑,责任心和能力都有可能存在与质量保障相矛盾的问题。此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有教师交换和培训的内容,不少项目合作双方出于成本的考虑,对此重视不够,教师能力提升难以保障。

2. 生源因素

生源质量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意味着要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扎实的知识基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迎接和应对挑战的前提。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时降分录取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制约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办学水平不高,又反过来影响生源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降分录取、超规模招生都是办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理念的误读导致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意义不是数量规模的扩大,主要不是解决学生上大学需求的问题,办学不能因为利益驱动,着眼于赚取更多学生的学费而忽略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个核心。在已经完成的2013年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这一现象引起了重视,教育部对违规超计划招生情况尤其严重的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5]。不在通报之列的不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生源问题也普遍存在。

3.课程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先进性不足,特色不突出。从广度上看,在通识教育广受重视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充分借鉴外方的通识教育经验,提供足够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基础和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从深度上看,应及时吸纳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然而,一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的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体现先进性。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一些“双校园”模式的项目,具有明显的留学预科导向,为了兑现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的承诺,把更多学生送出国拿到合作方的文凭,不遗余力地强化英语教学,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连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都达不到,更谈不上体现先进性了。二是系统性不够,存在拼凑现象。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比较零散,缺少整体性设计,大一、大二更多地是进行外语强化,很少接触专业课知识。三是本土化欠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与超越。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常常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开设的是“国外原汁原味的课程”,使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有研究表明,西方大学的课程与第三世界的需要并不直接相关。社会问题、农业技术、教育革新与实践等,在不同社会之间是各不相同的。西方世界共有的科研策略和方法在第三世界也许没有实际价值[6]。如果片面强调国外课程的全面复制和全盘照搬,不能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便无从谈起。

4. 教学条件因素

教学和实验设施的紧缺,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外方教师来华教学的积极性。调研中发现,很多外方教师不肯长期留在中国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等无法满足其科研需求,不利于提升其学术水平。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以及MOOC掀起在线教育狂潮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于举办高校,可以享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但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缴纳了高昂的学费,办学者应当在已有可享用教学条件基础上有所改造,有所改善,有所加强。例如,实验室、资料室、语音室、课外活动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以及与外方共建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等,都应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需要和教学质量保障的需要。2次评估及笔者的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片面逐利,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对教学设施的投入非常有限,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5. 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的优劣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挖掘学风、教风等无形要素,营造好学、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小班化教学值得提倡和强调,因为它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在班级规模上进行了控制,但对于小班化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监控,使得小班化教学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如,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其所依托的高校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融入高校的集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这一现象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转变为优势和亮点,是办学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6. 教学管理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规划、调控与反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外方合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国际化的教学管理团队。作为管理对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和外籍教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教学管理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方式囿于传统,鲜有创新。例如,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保障有着重要作用。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开展此项活动;有的项目虽然组织学生评教,却流于形式。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专业培训;有的项目没有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此外,在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1. 理念创新先行,着力培育质量文化

理念创新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的先导。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力度不够,基础薄弱。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源自内在需求与发展目标的动力,更多地受到外在动力的牵引和推动;理念的缺失或不足,使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难以形成长效的机制。应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和舆论引导,逐步使中外合作办学者形成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适应的理念,主动承担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摒弃逐利观点。在形成个体先进观念的同时,应使这些观念形成一种共识,从而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文化培育起来。质量文化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影响人们行为的传统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7];其内容包括质量目标与质量计划、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和革新意识[8]。培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同的质量文化,有利于减小各项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实施的阻力,保证质量保障措施贯彻和执行的力度与效果,为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不竭的动力,赋予深层的价值驱动。

2. 把握关键要素,深化综合改革

本文已在第二部分对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应该把握这些关键要素,体现针对性和系统性。很多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施行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效,甚至是“隔靴搔痒”,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难以突破深层次利益关系的藩篱。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往往一触及到利益层面,就难以进行下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避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要通过关键因素的把握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通过“深水攻坚”式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效性,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3. 重视质量保障全员性,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汇聚着多元利益的场域,作为有外方高校参与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利益主体则更为多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参与和支持。首先,教学管理者要做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服务和辅助工作。其次,作为质量保障措施的践行者和直接受益者,教师与学生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主干力量;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在执行中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遭到抵触。应发挥积极听取师生对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质量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充分调动外方教育机构参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为了维护教育体系的国际声誉,对办学质量的共同诉求已成为跨境教育的国际趋势,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已在我国境内开展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活动。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于2012年底对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进行了评估[9]。问题在于,这类评估或质量审计,属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难以代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质量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指导、制度设计、措施制定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如何发挥外方教育机构的作用,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路径时应加以探讨的问题。

4. 加强制度建设,构筑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持。跨国教育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议题,很多国外建立的制度,可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借鉴。例如,国外的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档案袋”制度等 [10],都值得借鉴。同时,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制度建设过于薄弱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和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5.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创新性管理团队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托于其专业所在的学院,另一种是所有项目集中在国际学院。无论是哪种模式,为充分发挥其办学特色,都应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在的学院建设成教学改革“特区”,赋予其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自主权。学校层面在做好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的同时,应适当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权,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创造性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身的质量保障,还可以为所在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外,应建设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团队,并提供培训的机会,加强能力建设,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4/200407/1172.html.

[2]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管理与质量保障[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Ⅱ.

[3] L.S.Kaplan, W.A.Oings. Teacher quality, teaching quality and school improvement[M]. Bloomington, IN: PhiDelta Kappa Press, 2002: 56-100.

[4] 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 IN: PhDeltaKappa#Press, [2014-04-02].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4/201006/89021.html.

[5] 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3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已完成[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3/201403/165807.html.

[6] 菲利普·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135.

[7] 贺祖斌.“后评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9-71.

[8] 陈玉琨等著.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QAA. QAA review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B/OL].[2014-04-02]. http://www.qaa.ac.uk/Newsroom/News/ Pages/TNE-China.aspx.

[10] 吕林海,陈申,龚放.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基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个案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0):72-7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重点课题“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批准号:AIA100003)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高中作文诚信下一篇:北京通州区各幼儿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