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系列课程(精选11篇)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1
爱什么才能做好什么 做好教育就要特别爱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吴刚专家老师 课程名称:《卓越领导力修炼》
专为学校中高层快速提升领导力和经营团队而设计,运用传统文化的人性剖析术,让每一个与会者,看清自己故有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如何导致低效的团队执行力,如何影响到学校目标与结果的达成,如何影响组织的和谐成长与发展……
课程内容:
三、领导力的第二项修炼:营造团队的环境 此节的目的:阐述环境对团队行为管理的策略
伟大的领袖善于用环境影响人,人的行为习惯是环境下的产物,管理者可以掌握此窍门来撬动硬环境和软环境来影响人的行为。
四、领导力的第三项修炼:获取人心
此节的目的:培养领导者实现自我超越,塑造个人魅力。
五、领导力的第四项修炼:抓工作结果
工作的目的:做执行的结果,我们做的每件事要聚焦单位的理念、目标。
1、执行的两个误区
①、任务≠结果 只例行公事、走形式,不注重结果的现象 ②、职责≠结果 只置于其位,未充分了解自己职位背后的结果
2、什么是结果,日常工作执行的结果
结果定义四要素 结果在上下级之间的运用
六、领导力的第五项修炼:打造创新(学习)型学校 此节的目的:把个人卓越领导力转化为组织影响力。懂得在组织中塑造危机意识,引领团队共同变革或者改善。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2
一、“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开发
五年来,“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如何对这一系列课程作总体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如何将隐含着的生态教育因素的原生态社会资源作理性的识别、筛选、加工,成为教师们可以利用的、有科学保障的课程资源?如何让教师把握和遵循乡土课程开发的原理,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
1. 构建区域性“生态崇明”课程体系
2006年,我们组建了崇明县生态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由专职研究员与兼职研究员两部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崇明县生态教育特色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开展对国内外生态教育的情报研究,开展师资培训活动,通过“生态崇明教育网”等媒体,跟踪报道生态岛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动态,介绍推介优秀课程、教案、课件等为教师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总结介绍生态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事和先进人物。
通过对“生态人”培养目标、崇明岛生态资源及其生态岛建设蓝图和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解读,我们对区域生态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长程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实践。目前,已经构建起“生态崇明”课程体系的雏型,即四个课程系列。
崇明岛目前已有10个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这是一批极好的生态教育资源,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加更多的体验活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课程系列目前已规划了两期课程开发工程。第一期工程包括:《崇明县前卫村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西沙绿华镇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指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学宫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瀛东村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第二期工程包括:《沐雨生态农业园区科普基地指南》等五个基地指南。
2. 构建社会智力资源的支持性组织与运作机制
为保障“生态崇明”课程开发方向的正确性与内容的科学性,2005年,我们组建了由岛内外专家参与的“生态崇明”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2007年,在这个咨询组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协会主要承担崇明岛生态研究项目、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项目、出版崇明岛生态研究报告集等工作,对崇明岛的生态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并举办科普活动。
首先是“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的开发。为了做好“生态崇明”课程的开发,尤其是教材的编写,由崇明县科协、崇明县教育局和上海证大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生态崇明”乡情科普读本开发项目组,对“湿地崇明”“鸟类驿站”等15个专题进行了研究。为确保此项研究成果的质量,我们邀请了相关高校及我县相关专业部门的11位专家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被上海市科委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读本出版后,分赠给全县每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提升崇明教师生态素养的读本,也作为相关课程开发的参考资料。
其次是《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的开发。崇明岛的生态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特别是生态的动态变化,就注定了“生态崇明”课程应随生态岛建设的进程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更新。在县科协、县环保和县教育局联合组织与资助下,生态科普协会承担了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由15位专家组成讲师团,并把这些报告汇编成《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报告集已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提示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向、保障其内容的科学性发挥了特殊作用。目前,《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二)》正在规划中。我们将构建起对崇明岛生态作持续深化研究的组织、制度与运作机制系统。
最后是乡土课程实践的经验研究。“生态崇明”课程属乡土课程范畴,也包含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一些属性。为确保此课程开发过程能遵循课程原理,尤其是乡土课程的特殊规律,2007年4月,我县成立了“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就“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乡土课程实践》一书,对规范未来“生态崇明”等乡土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3. 构建“生态崇明”课程科学性的保障机制
“课程科学性”包括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课程编制的科学性。我们成立了崇明中小学课程审核学术委员会,要求各校原则上做到进入课堂的课程需经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分课程开发的立项审核和课程开发成果的验收审核。验收审核分为内容的科学性审核、课程编制的科学性审核和课程试验过程审核三部分。对一些特殊的生态课程,特邀相关专家进行科学内容的审核。
二、“生态崇明”实验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以初中教材为例
1. 教材编写的宗旨、原则与策略
“生态崇明”初中实验教材编写宗旨:凡经过初中阶段学习的每一位崇明学生都具有关于崇明生态(自然、经济、文化)和生态岛建设方面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养成与生态文明相吻合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探索一条农村地区创造性地实施上海二期课改的新路,即如何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创造教学实践的新形态,在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教材的组织原则:一是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儿童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地呈现相关的学习内容;二是教材的内容既顾及地域生态本身的科学结构性,同时又充分关注崇明生态的亮点与优势,抓住其主要特征。
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是先课程资源准备后教材编制。我们先开发“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为教材编写奠定科学的内容基础,后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二是教材编写与改进实践互动。在遵循课程原理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必须人人进课堂进行教材使用试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听课教师的建议对教材作修改、调整。这样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实践——修改教材的多次反复,使教材日趋完善、成熟。
2. 教材的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
教材由三级体例结构:一级体例结构是指教材的总结构,由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三个部分组成;二级体例结构是指每个单元的结构,由单元导言、主体部分(每个单元6节课)、单元结语(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组成;三级体例结构是指每节课的结构,由学习目标、学习与思考、探究活动、拓展阅读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的内容框架:教材共分上中下三篇,15个单元,84个课题。具体内容为:自然生态篇(上册),由宝岛崇明的自然环境、河口岛屿的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鸟类保护、河蟹河鳗五个单元组成。经济生态篇(中册),由水土保护、植树绿岛、岛域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在崇明、特色资源可持续利用五个单元组成。文化生态篇(下册),由生态旅游、古瀛文化、崇明岛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岛区、聚焦生态岛五个单元组成。
3. 教材试验及其使用推进
我们选取三所学校为试验学校,并明确了教材试验的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有:实验教材的可行性试验,学校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准备?教师需要怎样的教育素养?如何获得?学生生态素养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等。通过试验教学,力求把教材修改成能为学生接受、教师认可、专家通过;让教师积累教学实践技能和成功经验,为面上推广和专题培训作准备。
由于本教材为崇明区域拓展型实验教材,属地方管理课程,主要供崇明地区六、七、八年级学生使用。原则上我们要求学校每周上一节课。其中,四分之三的课时使用本教材在课堂中学习,四分之一的课时使用学校开发的延伸性校本活动课教材,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强化课程系列 淡化课程意识 篇3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把重点放在“怎么上心育课”的研究上,并提出了要上好心育课必须遵循“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的原则。
一、“强化课程系列”,确立心育课的地位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3.“强化”要体现在课时的落实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课时作为保证,特别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课,我区要求学校要给心育课留出固定的课时。目前,有的学校安排每两周一节心育课,有些学校每周一节。我区还要求学校要安排好教师的听课、教研时间,并要求教师提前写好心育课教案。
4.“强化”要体现在对心育课的深入研讨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了,才能将工作推进、深化。因此,从1997年起,我区坚持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各种规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如中小学心育课堂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汇报会、分片进行的听课研讨交流会、心育教师的培训会、“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心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能完成的。在对待教材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既参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依据。我们主张顺序可以颠倒,每一讲内容的上课节数也可以不相同,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内容顺序发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城市独生子女来说,“自立”一课可作为重点,而对农村孩子来说,“战胜羞怯”、“提高交际能力”恐怕就是重点了。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4.“淡化”还体现在心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心育课主要采用倾听、交流、讨论、演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心育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心育课过程中,内心获得体验来完成的。当师生同处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中时,学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是心育课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
5.“淡化”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我说你听”为“你说我听”。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新知识,而是要着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真诚、尊重、积极的关注中,倾诉自己的喜悦和困惑、快乐和烦恼,从而得到放松、宣泄及自我情绪的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育课包含更多的心理咨询的成分,是一场特殊的心理咨询。
总之,“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强化”相对要容易些,只要认识到学校心育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般都能够做到,而“淡化”就不单是认识和形式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有一个实际操作的能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探索、实验、反复和积累,是一个由认识到行动的实际操作过程,这也正是学校心育的重点——操作模式的研究。“强化”和“淡化”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强化”,“淡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淡化”的落实,“强化”了的东西最终是空的,必将流于形式,导致学校心育课夭折。
“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原则的提出,及时指导了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心育课的方向。由于心育教师明确了心育课操作的具体要求,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由心中无数到豁然开朗,进而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出了不少精彩的心育课,积累了一些好的方法,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4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之一
责任文化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世界格局中,各种组织都或多或少面临如下困境:
1、只抱怨问题存在,从不主动解决。有些人工作能力很强,但缺乏责任感;做事不踏实,却总期待自己有更好的待遇。
2、口头强调执行,从不执行到位。有些员工感到自己在工作中犯错需要负责时,第一意识就是找借口逃避。
3、草率浮躁敷衍,喜欢做表面文章。
4、团队意识差,不愿多做一点奉献。只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从不考虑团队目标,多做一点事情,首先讲报酬。
5、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他们好高骛远,光会说,不会做,只看病,不治病,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和勤奋务实精神。
6、上班没兴趣,工作缺激情。
据调查统计,目前80%的职场人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经常会情绪低落,无心工作。如何提升责任文化?
出现责任缺失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缺乏良好的“责任文化”氛围。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责任文化建设,往往以刚性制度代替企业文化,以高压处罚代替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形成了人人自危、个个自保的不良氛围。二是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第一类是“真傻”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王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和懒惰型的员工。他们不愿意付出,一有时间就想偷懒。第二类是“装傻”型的员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甚至不如溜须拍马不干工作的人吃香,逐渐对工作失去激情,常常敷衍了事。三是把承担责任和接受惩罚混为一谈。很多人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怀有一种恐惧感,员工害怕承担责任而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责任文化建设亟不可待,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课程大纲:
引言:张瑞敏:文化冲突是伪命题吗?
一、责任文化的概念真正内涵
1.文化的真正内涵
文化的本质:是建立易于推广的关切人性及其利益的制度。2.何谓责任:求与自己的位相符,达到与自己的位相符,能够与自己的位臵相符,才叫有责任。
3.结果的评价是否促进了责任的提升
二、责任文化建设的方法
1.责任建设的目标格局 目标决定方向(劳工与目标)
“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他们各就其位,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
目标的高度(蝗虫效应)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王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目标应该可以分解成SMART子目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全球畅销书《领导力》提出的责任文化建设方法 A.以身作则:明确理念;行动与理念一致 B.共启愿景:展望未来;感召他人 C.挑战现状:猎寻机会;试验和冒险 D.使众人行:通过信任建立合作;分享权力 E.激励人心:表彰卓越表现;创造集体主义精神 3.责任文化建设的形而下:制度建设 互联网思维下的海尔的责任文化建设经验 以执行力提升促进责任文化建设: A.了解你的企业和员工 B.坚持以事实为基础
C.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 D.跟进
E.对执行者进行奖励 F.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G.了解你自己
授课时间:
半天班(主讲案例和应用)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王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1天班(主讲哲理和案例及应用,重点分析海尔责任文化建设模式)
主讲教师简介:
王 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商管理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管理学硕士,郑州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企业文化与领导力培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
喜欢国学,主研易经。主讲《易经智慧》、《责任文化建设》、《卓越领导力》、《国学与企业文化》、《高效执行力建设》等培训课程。兼任北京大学EMBA、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特聘讲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裁班、深圳研究院特聘讲师、天津兴业银行特聘讲师、国家电网无锡培训中心国学与领导力首席讲师,近五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新疆、福建、江苏、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授课近400余次,受众覆盖企业CEO总裁班;政府、企业厅局级班;县处级班;青年骨干处级、科级班等,累计学员近5万人,深受学员好评。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能源政策与能源监管,主持国家社科基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王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共建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项目多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4部,在《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核心及CSSCI论文近40篇。专著《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北京市为例》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王
伟:(010)61773189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5
亲爱的同学们: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爱意融融的阳春三月,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掀起一股股“学雷锋”的热潮。这股永吹不停的“春风”,正是雷锋精神的深化和发扬。在这春潮涌动、播撒希望的大好时节里,桥头小学“学雷锋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雷锋!一个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只活了短暂的22个春秋,但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他在我们心中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说到并且做到了!
让我们以今天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雷锋精神带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人人学雷锋,处处学雷锋,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路标,让雷锋精神长驻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又一曲春天里的赞歌吧!
谢谢大家!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6
一、要准确、清醒认识我行当前面临的问题
做为一个小规模的县域机构,因经营管理混乱,导致各类不良资产大幅攀升,抵押权丧失,给我行带来巨额损失,同时也被监管部门问责处罚,形象严重受损,市场萎缩、业务退化、人心涣散,支行变得气息奄奄、杳无生机。从表面看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魏廷敏等领导干部纪律意识缺失,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和行内规章制度,是原支行班子领导管理软弱涣散,政绩观扭曲、风险意识淡漠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人祸”,通过学习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源是我行以往根本没有重视党建工作,没有做到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加强党的建设,正如总行领导和王果行长指出的:
“从根子上讲,其实质是不讲政治,政治建设出了问题”,“根子都在于党的政治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所导致的理念错误,决策独断,过程失控,结果失察,最终在发展中迷路跑偏”。
二、加强党建工作,统一全行思想,筑牢合规发展的根基
通过系列学习,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不从根子上认识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直面、痛改政治建设薄弱的大问题,魏廷敏违规违纪问题、佳成不良贷款抵押权丧失问题等也将是我行难以愈合的伤,无法绕过的坎儿。为确保我行以后的业务能够健康发展,不再重蹈覆辙,就要严格按照省行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坚决、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夯实根基,确保我行今后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前行。要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做好从严治党带动从严治行工作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实现欲火重生之路。要提升政治品格和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发扬“四种精神”,攻坚克难、凝聚力量,带领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心中梦想。要做好党建、团建、共建工作,吸引优秀有志青年向党组织靠拢,激发我行广大年轻员工热情和活力,为支行发展提供支持和储备后备力量,不辜负省行党委的殷殷嘱托。
三、摸清风险、整改到位、消除隐患是合规发展的前提
修养生息是积蓄力量,是筑牢基础,是消除隐患,绝不意味着真的“休息”,我行已经休息了太长时间了,等、靠、拖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只会恶性循环,让支行的处境越来越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行若要恢复业务发展,走的绝不是“大跃进”式的道路,而是要遵守合规发展的根本理念。要有效清理遗留的不良贷款,做到轻装上阵。要岗位职责清晰,责任到人,严格遵循省行条线的规章制度,从业务流程上杜绝隐患。我们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彻底暴露各种风险隐患和问题,并抓紧时间有针对性的做好补短板、堵漏洞、夯基础工作,只有隐患真正的消除了,我们有能力确保不会再犯历史同样的错误,才有资格谈恢复业务发展,才能跟上全行的发展步伐,迎接更严峻的挑战。
四、做好员工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是支行合规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选人用人是我行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我行对员工业务能力提升,骨干人才培养需求更为迫切。支行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本应是朝气蓬勃让人羡慕的一支队伍,但受近几年违规和不良事件的影响,业务不断退化,人心涣散,全行暮气沉沉,即使业务机会送给到嘴边也没本事吃到肚子里,不仅阻碍我行事业发展,还影响了全行青年员工的成长。事都是人干的,事业兴于人,也毁于人,严管才是厚爱,我行对于
“人祸”带来的巨大损失有着刻骨铭心的教训,以后要想恢复业务合规开展,不但要尽快培训出有业务能力的员工,还要通过从严治行管住人、管好人,才能对得起组织的支持,对得起广大员工的信任。我行将以王果行长调研为契机,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深入做好员工管理工作,为我行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并通过人才培养,将业务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五、树立合规发展信心和决心,走出经营低谷,谋划健康发展蓝图
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发展,发展也是唯一的出路和必然。省行陆续下发的文件及省行各级领导的多次现场调研,省行条线给予的费用、培训等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给我行打了一针坚定发展的强心剂。发展是我行无路可退的唯一选择,但想要恢复业务发展,不能指望着天上掉馅饼,不能回避问题,主要还得靠全行上下齐心协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发扬担当精神、发扬团结精神,自力更生、自我救赎。一是做好包括不良贷款清收化解、人员培训、岗位设置等申请业务开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争取恢复业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情况;所有岗位都要设“b角”,确保所有业务都有两人以上知晓,杜绝一手清;借助省行和兄弟行以岗代训和对口帮扶的措施,迅速提高内控管理能力;通过完成监管、审计的问题整改,彻底改变以往工作陋习,确保今后能够在合规基础上发展业务。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7
体育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缓解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调节大脑。但是有为数不少的人, 面对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 却不知道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其实在这些人当中, 有很多人都是曾经接受过十几年体育教育的大学生, 但他们为什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基本上都与体育锻炼绝缘了呢?他们是不知道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还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锻炼, 或者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1.缘由探析
上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近年来也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与应试教育有关。学校体育也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的普通体育课均以竞技运动成绩为教学和考核的主要依据, 把高不可攀、脱离社会需要的运动技艺和成绩作为考核学生体育的唯一标准。在学校体育中, 过分注重体育尖子生的培养, 忽视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 贯穿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 脱离学生实际, 难以掌握, 使广大学生望而却步, 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传统体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造成的, 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弊端之一:体育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难以满足走向社会后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多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服务的, 基于这种思想, 学校体育首先把完全竞技化、成人化的运动项目照搬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 学生面对高难度的运动技能只能是感叹, 却不能完成, 久而久之, 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其次是把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项目列入《大纲》, 使教学内容多而重复,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采取“填鸭式”教学, 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 体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出现学用不一的弊端。
弊端之二:体育教学注重运动技能掌握, 忽视健身能力及健身意识的培养
以往的体育教学, 存在着重运动技术学习、轻学生健身能力及健身意识的培养, 缺乏对身体合理保养及健康的指导。反映在《大纲》中, 一是体育健康知识比较少, 二是没有正式的保健内容, 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在教学中, 一是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是把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上述问题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 学了不会用, 更不知道如何用体育知识去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
弊端之三: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达标”成绩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 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高度、远度、时间等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中和评价教学效果, 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标准, 有些学生为了达标, 天天就练习达标的那几项, 有些实在通不过, 还找人替考。这既非体育课堂目标的规定, 也不是体育课堂的功能所在, 而是一种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错误现象, 更是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根源。
想要改变尴尬的现状, 就必须树立“终身体育”、“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次基础教育改革很及时, 也很有价值, 它力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 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
2.观点解读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掘了体育课程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功能, 即通过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其次是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的功能, 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其既能形成健康的本质, 又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等。那么, 通过哪些途径或方面来体验体育新课程的功能呢?我们认为主要通过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来体现。
途径之一:体育新课程的功能在教材方面的体现
(1) 新教材具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使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仍是十分需要的, 只不过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必须接受的, 而是一种可以探讨与探究的。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 就要很好地发挥范例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
(2) 新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这里的思想教育功能与以往的思想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教材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是学生把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注意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注重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素养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 新教材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 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单课程的教材教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新教材应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 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这种要求的标准应因人而异。可以根据现实生活, 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的素材, 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4) 新教材具有培养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功能。新课程对教材要求比较灵活, 教材主要是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或对现有教材的再加工。教材内容更加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很受学生的喜爱, 应该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 不断构建知识, 使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或者受到启发, 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新颖性。
要实现新课程、新教材的功能, 体育教师就应该树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的教材观, 选择一些与现代生活相接近、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终生体育意识及能力、自主学习体育知识能力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途径之二:体育新课程功能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人体生理的基本知识, 促进他们对一些体育运动的特点、技战术和规则的了解和掌握, 使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体育比赛, 并进行简单的评说, 养成科学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掌握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途径之三:体育新课程功能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体现
体育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相对比较灵活,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规模、素质、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加以选择, 可采用全班练习, 也可采用分组练习。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分组教学, 重点是要体现体育新课程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体差异, 提高其体育能力, 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8
摘 要:我校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院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数学教学也应该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借鉴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校可以进行分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4-02
一、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大学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 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等院校中,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一直深受重视并且不断提出高要求。
我校大学数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其核心部分是《高等数学》。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院校,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数学教学也应该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应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割舍一些教学内容,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紧密结合各专业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校特点,借鉴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校可以进行分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模块体系,各专业在制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时,把大学数学课程作为专业能力分解的基础模块。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主线,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自主学习为特色”的思路,对大学数学系列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
二、构建大学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针对我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对于大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确定大学数学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改革的基本原则为:“横向分类,纵向分级”。
横向分类是指:大学数学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要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首先根据我校实际,按照理工科、文科经管类专业的需求,我们将大学数学分为两大类:工程应用数学、和经管应用数学;然后对于不同的专业,在制定数学模块内容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要素的分解,归纳出该专业课程中所需的数学知识点,并切实地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对数学知识点进行优化整理,使指定的数学模块涵盖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点。
纵向分级是指:我们根据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将大学数学课程分为若干次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为专业需求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具体模块分类如下:
1、工程应用数学
适用专业:化工类、机械类、电气类、生物类等
具体课程设置
2、经管应用数学
适用专业:会计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类等
具体课程设置
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比如我们以经管应用数学中《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为例,可以这样做课程设计:
1、理论学习
能力培养要求:(1)计算能力:掌握行列式、矩阵代数、线性方程组、线性变换、二次型及线性规划等基本知识及相关基本运算。(2)逻辑推理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推理相关的问题;(3)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利用矩阵代数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结果。
具体教学内容: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二次型和线性规划。
2、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要求:(1)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2)学会查阅资料,阅读文献:(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创新能力;(4)学会使用相关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
具体实践内容:(1)案例分析:矩阵在专业上的应用;(2)操作应用:安排两次数学实验:投入产出模型、交通调流模型;(3)模块深化:利用Mathematica命令求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专题研究报告:根据交通调流模型的思想方法,为所熟悉的城镇建立一个区域的交通流量模型,并提供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3、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要求:(1)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团队的其他成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3)口头表达能力:能用数学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汇报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果;
具体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完成关于线性代数历史发展的综述报告一份。(2)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相关数学软件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
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跟专业的交叉与渗透,突出“用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了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由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学生由被动依赖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的“四个转变”。
三、实施突出“应用”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endprint
1、采用讨论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法。其优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经过质疑和答疑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讲授法,将重点、难点讲清、讲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机会。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数学课程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探索与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特色,具体做法是在数学建模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一些数学实验启发同学们探索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比如,我们可以利用Mathematica软件,让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求二次型的标准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数学软件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对培养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3、改革考核方式
考虑到重需求、重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可以果断的将过去的“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转变为“N+2”的过程考核方式。具体操作办法是:一是增加模块导论课,明确学习任务。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数学模块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各模块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在第一节课就告知学生;二是针对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设置N次过程考核,过程考核的形式灵活多样,结合每个模块安排的综合性作业和实践作业,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每一次综合性作业和实践任务,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每次作业要进行汇报、答辩,根据作业提交的质量、汇报答辩的情况,综合给出成绩,作为N中的一项。以经管应用数学模块中《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为例:其考核方案(N=4)是:(1)线性代数发展史综述报告一份;(2)案例分析报告一份;(3)专题研究报告(交通调流模型报告)一份;(4)实验报告一份(利用Mathematica计算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平时出勤;(6)期末考试。
四、大学数学课程改革预期成果
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基本数学模型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基本数学实验能力等数学基本能力方面获得提升;另一方面使数学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专业,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应用数学软件解决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创新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诚然,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课程目标,与各专业老师通力合作,发挥大家的集体协作精神,各模块具体的内容更还需要细化和精雕细琢,拿出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方案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9.
[2] 王宪杰.李相然.独立学院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9
【信息汇总】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排名 资格复审 体能测试 面试名单信息汇总
【面试备考】2014安徽省考面试备考专题
2014年安徽省考公告 【面试测评】2014安徽省考面试免费模拟测评活动安排
【YY公开课】2014安徽省公务员面试备考网络公开课观看地址 【面试课程】2014年安徽公务员面试辅导课程
【网校OAO】2014安徽公务员面试OAO双线课程不过退费!【体能测评】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的通知 【普通体检标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特殊体检标准】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
【警察体检通知】关于录用人民警察体检中“肝炎”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 【欢迎加入】2014淮南省考面试01群:313105826 【欢迎加入】2014淮南省考面试01群:313105826
一、题型剖析(一)排序类问题的概念
所谓排序类问题,是让考生对备选答案或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几种有效选项,根据命题要求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最终由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二)排序类问题的测评要素
排序类问题考查的测评要素比较多,涵盖组织协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其中,分析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是考查重点。在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这类题目是最常见的考查类型。2011年国家公务员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排序类试题几乎占了考试的八成。
(三)排序类问题的分类
根据排序范围要求,排序类问题可以分为部分排序和全部排序。1.部分排序
部分排序是建立在选择类问题的基础之上的,选择类只选择不排序,排序类则不仅仅要选择,还需要将选择项以合理的顺序进行排版。
2.全部排序
全部排序是指将题目中给出的备选答案全部排列。一般而言,题目要求时间短、任务重,所以,想合理有效排序最好事先想一个简单实用的原则。
二、经典真题深度解读(一)经典例题
单位招聘新公务员,认为公务员应具备下面几项素质,请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进行排序。
(1)加强品德修养(2)较强的学习能力
(3)要树立边工作边学习的认识(4)具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5)积极的工作态度(6)会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7)能和同事好好相处 答题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2)小组每位考生依次发言表明观点并陈述理由,时间3分钟。(3)考生自由讨论,并须达成一致意见,时间40分钟。(4)小组推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2009年6月22日湖南省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真题)
(二)思路点拨
对于排序问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把选项进行归纳,找出所有选项的类别;二是找到排序的依据或原则。
考生首先要把题目中七项素质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分析出七项素质之间的关系: 选项(1)是谈“德”;选项(2)是谈“能”;
选项(3)、(5)是工作态度问题,(3)可概括为“虚心好学”,(5)可概括为“勤奋”,可一起划归“勤”的范畴。另外,“要树立边工作边学习的认识”一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一种;选项(4)、(6)、(7)是讲“人际关系能力”,其中(4)项可以包括(6)、(7)两项。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题目中的七项可以归纳为四类问题。考生在选择时,便可从四类选项中进行选择,避免选择本质内容一样的选项。
归类后,就涉及到选择和排序的标准和原则问题。标准和原则的选择不是惟一的,但对考生来说,比较好把握的是按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德能勤绩廉”的排列顺序来进行选择排序。就本题来说,“德”可以选(1),“能”可以选(2),“勤”可以选(5)。因为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是“国家标准”,选择这个标准和原则,可以说是占据了理论的高点,考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时将占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无领导小组讨论没有标准的答案,也可做出别的选择。例如,有的排序如下:(1)加强品德修养,(3)要树立边工作边学习的认识,(4)具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给出的理由为:公务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德比能力重要,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意识也比能力重要,因为意识是指导人的行为的;人际关系是任何一个行业所必须重视的,尤其是公务员职业。
考生在实际讨论当中,无论如何选择,一定要始终坚持在一定标准的讨论下来组织发言。
三、策略总结
和选择类问题一样,排序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考生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理由充分、论述有理就有立足之地。但是,相对其他题型排序类问题信息量较大,所以,考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结合题中设置情境的特点和自身的日常经验对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
另外,作答排序类问题,不仅要有自己的排序思路,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考生的排列顺序,统计方法是解决排序类试题的最好办法,以更好地对所有考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圣诞节系列活动课程 篇10
—认识圣诞节
活动目标:
1、了解圣诞节,圣诞老人,圣诞树的由来.2。初步感受圣诞节欢乐的气氛。活动准备:视屏,收集有关圣诞节的图片,故事。活动过程:
一、参观幼儿园迎圣诞节的环境布置。请幼儿认真观察圣诞老人的装扮。
二、幼儿讲一讲对圣诞节的认识。
请幼儿说一说 :1。圣诞老人是什么样子的?(穿着红衣服,背着一个大袋子,带着一顶红帽子……)2。人们是怎样迎接圣诞节的?(漂亮的圣诞树,还有许多圣诞礼物)三.、请幼儿观看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情景,了解圣诞节。
四、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是一样的隆重,让孩子说说不同之处。
—装饰圣诞树
活动目标: 1.、通过装饰圣诞树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进一步感受圣诞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种操作材料(各种颜色的卡纸,皱纹纸)、小铃铛、小球球、剪刀、胶水、钢琴、圣诞树。活动过程:
导入:圣诞节到了,我们一起动手把圣诞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一、请幼儿说一说圣诞树上都有什么?你想怎样打扮它?
二、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引导帮助幼儿用彩色卡纸制作花,用皱纹纸制作蝴蝶结,用彩色亮光纸剪成长带子等等。
三、大家一起装饰圣诞树。
和幼儿一起把制作好的装饰物挂到圣诞树上。
四、唱儿歌,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老师钢琴伴奏<<铃儿响叮当>>,和幼儿一起在圣诞树旁唱儿歌。
五、西方国家圣诞节的歌曲是<<铃儿响叮当>>,中国新年我们会唱哪些儿歌呢?
—香喷喷的汉堡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
活动过程:
一.出示汉堡,引出主题。
1.小朋友都吃过汉堡,你在哪里吃过? 2.汉堡里都有什么? 小结: 汉堡是西方人吃的食品,现在在肯德基,麦当劳都能吃到,汉堡是两片面包里面夹着肉和蔬菜,是大家都喜欢吃的食物,二、观看制作汉堡的视屏,让孩子观察汉堡的做法和我们社会实践活动制作三明治的方法一样。
领导力系列课程 篇11
引言
新时代的到来让品牌和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随着85后与90后成为消费主力,“参与感、口碑传播、粉丝经济……”这些新的变化对现在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习惯拥抱变化。如今,服装行业的互联网化,带给了我们N多可能。因此立足市场,做好细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从中仔细挖掘,抓住消费痛点,拿出独具特色商品变得尤为重要。“服装商品的整体概念,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任何能满足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有形与无形的服饰产品。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服装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消费品,同时更是一种能体现人们着装个性、价值观念以及先进时尚文化的载体” 。面对整个行业的变化和新的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与教学需要进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正如原研哉所说“教育才是设计的根源力量,它建立在对事物和环境的思考之上,并将极为灵活的合理性渗透到整个社会当中”。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也需要在现行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优化原有单一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构建更为科学、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论。只有聚焦消费者的洞察,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与反馈,抓住痛点,这样整体策划出来的商品才能与粉丝产生互动,得到真正双赢。
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教学的现状
作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核心的系列课程之一,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虽已由原先单一的课程,发展成由几门关联课程组成的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更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以产品为核心,能深入市场调研,具原创精神的综合性人才。与之相比,原有的课程设置在对接细分市场,对接变化中的企业需求,略显力不从心。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必须进行整体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向纵深改革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校企联动对接,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调研实践,并精细化梳理细分人群、状态、情绪,挖掘潜在消费喜好,从中找到各类商品设计的切入点,结合新的消费趋势,有目的地展开系列延伸。创造紧密的供需对接点,让市场成为直接的杠杆,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建立双赢的基本模式与桥梁。
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改革目标
通过梳理往届高年级学生在模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设计环节出现的薄弱点,力求改善原课程体系安排单一、理论的局面;突出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的一体性、专业性、实践性以及与市场连接的紧密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师连贯的教学能力;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全新的方式使校企优势与资源结合,互惠共赢,在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探索。
2.具体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本着“学生发展为前提,教师成长为根本、教学质量为生命、学校与企业互惠共赢”的理念,构建“教与学互补”、“学校与企业互补”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和“自学与互学互补”的探究型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与互学互补”的学习方式,在快乐中“学”,使教师在快乐中“教”,校企在互动中“导”,从而实现“教”与“学”互补,“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最大效应。
为使学生更为有效地立足细分市场,深入了解不同的商品销售渠道,进行从无到有的服装品牌策划和新产品研发,我们将“品牌孵化实验室”的想法带入课堂:从“初始于市”、“构成于人”、“呈现于象”三个阶段梳理整个系列模块课程框架,结合课程目的、典型的代表企业需求,有效地编排教学方案,推进该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整个课程中加强学生到品牌店铺,各种商圈跟踪站店、实习体验;过程中穿插与企业商品企划、设计、销售、数据分析、陈列等部门人员探讨、沟通、互动的教学环节;并通过海量的人群分析研究,取样典型的人群衣柜调研、分析。系列课程的优化与创新,从思维发散到有目的地结合教学,紧密结合信息万变的市场,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市场落地,从单项设计到连贯的设计整合的知识过渡。同时,通过层层深入地训练,也为培养既具实践能力又具原创精神的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a.从《流行信息及市场调查分析》切入,引进具代表性的企业、品牌,结合三种类型品牌:成熟型、调整型、初建型。将课程的学生分组对接,针对性地进行锁定细分目标人群、不同的商圈、销售渠道进行调研。通过站店、问卷、街拍、访谈、衣柜调查、数据收集等一系列几个月的定期跟踪,研究各类型目标消费者,描绘消费者像。海量的街拍,深入地访谈、个人衣柜调研,研究其消费生活样式,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真正“零距离”接近消费者、市场与企业。现今85后,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喜欢追求个性、喜欢与众不同、喜欢自黑自嘲,希望有参与感……只有切身地感知和研究消费者的变化与喜好、品牌服装的DNA、各种类型的销售渠道,才能研究与提供企业创新突破的思路。
“可能有人会觉得,天马行空的设计,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设计师心血来潮、顺手拈来、用来过一把瘾的作品。其实,一个品牌的设计,背后都经过严谨的市场调查和商业计算”。只有真正深入市场,挖掘品牌的内涵,潜心地研究,才能应对变化的市场、企业的需求,把控消费需求与创意的平衡点。多项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细分市场的需求及快速的变化,同时能够在过程中得到启发,挖掘爆破点,打下“无生有,有生万象”品牌孵化设计实验的坚实基础。
b.在前课程基础上,结合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提炼品牌形象调性,导入主干系列课程《服装产品定位分析》、《商品构成与策划》和《产品设计》,深入研究各类型品牌的产品,进行服装产品定位分析。该阶段注重研究品牌服装的商品构成与设计手法,并结合品牌服装的穿着方式、组合方式、系列展开,进行设计引爆点的挖掘和系列设计方案构思与策划。并以此为教学重点,通过结合流行趋势、未来目标消费者的喜好,与品牌所提供的季节性服装进行分析对比、互动讨论,构划完整的服装商品企划方案。分析目标消费者及其生活样式——提炼、挖掘开发系列产品的切入点——梳理对应的季节主题形象——提案有效的服装商品构成——设计手法的提炼与梳理——系列设计开发的整体方案——服装、服饰设计与实物制作——系列服装、服饰整搭——模拟店铺挂杆的陈列——整体vi设计——模块系列课程的策划文本及电子档案制作——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的最终展示与汇报。
正因为“设计师要深入市场,与市场产生共鸣。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设计才能成为市场需要的一件价值含量高的作品”。学生通过前期大量的深入市场调研,学会在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下,找寻新的创意点,结合流行趋势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商品构成与策划,拓展产品系列,进行具针对性服装系列产品的色彩设计、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工艺设计、搭配设计、挂杆设计、展示陈列方案设计等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设置。此阶段强调从概念到实物的物化过程,强调设计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注重深挖设计创新能力。
c.整个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能够掌握商品策划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横向延伸至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设计、服装展示与陈列等课程的知识点,纵向延伸至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材料、服饰品设计、服装样版、服装工艺等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建立完善的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可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链接与联动,推进该模块系列课程的优化与改革,从而为今后服装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又可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更多元创新。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全方位的教学思路进行展开,真正将服装商品和市场紧密结合。
教学改革成果
学生在课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高,锻炼了其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归纳能力,尤其是针对目标市场的信息归集和总结能力,在设计创作上也更为成熟、务实。在与对接品牌汇报交流中也获得了不少认可和好评!企业反响热烈,纷纷提出新的合作意向及咨询学生毕业就业意向。年轻教师团队也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获益良多,以改革促进教学,以教学培育师资,进而创造了教与学共赢的良性循环。
2014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在首届DHUB设计汇上,A06展区的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品牌孵化实验室”的展示内容,以其独特的气质和观众热烈的反应获得了广大专家、业界的好评。通过校企联动的模式,涵盖女装,男装,童装,配饰四大块,在展会上将全新的课程框架与过程、成果分三部分呈现给大家:
(1)“初始于市”—— 零距离接近市场、消费者、企业,通过站店、问卷、街拍、访谈、衣柜调查、数据收集,研究各类型目标消费者,描绘潜在消费者像
(2)“构成与人”—— 用90后独特的眼光去探索,去构思,去创作
(3)“呈现于象”—— 通过服装商品系列设计、波段系列产品、画册、虚拟品牌VI设计、店铺展示方案等一系列文本和实样,将各组设计过程、思路、成果展示给大家。
结论
高校服装商品模块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究,对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模块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既具实践能力又具原创精神的设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构建“教与学互补”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品牌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结合本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结合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控制,科学地创建情境,“教”为“学”,“学”依“教”,达成“教”与“学”互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全面提升该系列模块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
同时亦构建“学校与企业互补”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与桥梁,并通过校企联动对接,创造了紧密的供需对接点,将服装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模块系列课程的各个学习环节,结合品牌需求与细分市场作为主线贯穿,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旨在建立起由浅入深,从无到有,立足市场调研到结合品牌调性,再从中挖掘抽取,针对细分人群特点,以90后的视角切入服装商品的系列开发,组合配套设计,直至最终的展示陈列、及服装商品销售概念的整个流程,多项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层次阶段设置,在学校阶段就能让学生先试水变幻莫测的市场,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实现服装设计专业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连接的目标,做出了进一步地尝试。从而真正构架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为支撑”、“企业为平台”多方联动的互惠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真正让学校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领导力系列课程】推荐阅读:
领导力课程感悟09-25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05-21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10-06
如何提高领导力,领导力从何而来?08-26
领导力06-28
领导力教育10-20
胜任领导力07-23
女性领导力08-08
设计领导力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