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2024-09-20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精选8篇)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1

商事登记改革制度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随着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不断丰富,为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2

关键词:商事登记,税收征管,改革,对策

2013年10月2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国发[2014]7号) , 2014年2月26日,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新版营业执照样式, 并就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等4部规章的修改进行说明。新版营业执照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启用。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 这将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巨大冲击, 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影响。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国务院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正是贯彻这一决定精神的重要举措,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行政监管职责。实施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不仅是对“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利支持, 而且为经济个体进入市场扫除障碍、简化程序、降低成本, 有利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从而更加符合现代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 为资源配置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 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这个改革主要促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协同监管、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重新规定了商事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 是政府在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方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尝试。转变政府职能, 就是要进一步划清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界限, 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好, 充分调动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突破口。这项改革举措的推行也必将推动一些部门转变政府职能。

(三) 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举措能够激发投资热情, 鼓励创业, 带动就业, 对小微企业, 特别是对创新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个体私营经济实际上是增加就业的主体, 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 实际上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在总体就业的增长量中占到了90%。这对于巩固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利的, 也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长远看, 这项改革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四) 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改革的举措能够在推进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的建设上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等手段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把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为经营异常的黑名单, 向社会公布, 促使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遵循的原则是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 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二)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 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 (发起人) 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 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零首付”。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

三是放宽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条件, 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

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 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 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降低开办公司成本。改为认缴登记制, 就不再收取验资报告, 对企业而言, 就会节省了验资这部分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实行由公司股东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现行税务登记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对工商登记制度有着天然的依赖,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税务登记的条款, 都将工商登记作为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 而税务登记不管是在样式还是记载内容上, 都与工商营业执照相类似。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 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 并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版式和记载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将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巨大冲击, 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影响。

(一) 税源质量降低

税务登记是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 并据此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管理的行政制度。纳税人只有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后, 才能履行纳税义务, 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因此, 税务登记是一切渉税管理的起点。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采取大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方式, 使按照改革之前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资质较差的民事主体也获得了商事主体资格, 必然带来税务登记户数的井喷式增长, 也将导致税务机关大量未登记户数出现, 这些潜在纳税人因自身规模小、管理能力差、税法遵从度低, 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造成较大压力。

(二) 税源监管难度加大

按照新的商事登记内容, 以下四类税务登记信息数据将缺失:一是经营范围;二是注册资金;三是实际注册经营地址;四是纳税人工商状态。由于上述信息缺失, 将造成前台税务人员在办理开业登记时无法录入相应内容, 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 也将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将对依托纳税人注册资本进行的税源结构分析, 依托纳税人注册地址进行的管户核查、纳税服务等工作造成影响。

(三) 信息管税难度加大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 是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对税务部门的要求之一, 此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市场准入资格, 对后续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纳税人涉税信息还存在不准、不全等问题。当然, 税务部门在探索信息管税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如机制不健全、涉税信息数量少、征管数据差、数据利用率低、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有待完善等。

(四) 企业所得税管户界定困难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8]120号) 规定:以2008年为基年, 2008年底之前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自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作调整。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 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 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放宽了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 有些企业描述的经营范围很广, 有时无法界定其具体内容。由此, 流转税的确定就很困难, 也给企业所得税归属的界定带来难题。

(五) 税种核定困难

现行税收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 税务登记制度的主要基础是工商营业执照。然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营业执照记载事项不再包括经营范围, 经营范围作为商事主体备案事项。营业执照不记载经营范围对税务部门核定税种产生影响。税种核定制度是目前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一项前置条件, 其依据是税务登记证上所记载经营范围, 而税务登记证上所记载经营范围来源于工商营业执照。同时, 现行的纳税申报制度是以税种核定为前提的, 即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申报之前必须核定应纳税税种, 而后根据税务部门核定的税种在法定期限内申报纳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企业的一般性经营范围不受限制, 可能存在多税种经营的情形, 必将对税务部门税种核定工作带来困难, 也将同时影响纳税人申报纳税。企业有可能在纳税行为发生后才纳税申报, 这样税务部门将要重复进行税种核定, 势必加大工作强度, 降低工作效率, 增加纳税成本。

(六) 发票核定困难

目前, 我国在发票管理方面仍然采取以票控税的方式。《发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根据领购单位和个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 确认领购发票的种类、数量以及领购方式, 在5个工作日内发给发票领购簿。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纳税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在工商执照上不明确, 给税务机关发票核定带来困难。

(七) 实地核查困难

在目前的税收征管过程中,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发文取消了20项进户执法项目, 但还有不少业务涉及实地核查工作, 如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纳税评估、税收保全乃至税务稽查等, 都需要税务人员前往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地址开展实地调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 由于经营地址不再作为商事登记事项, 纳税人只需提供通讯地址, 这给税务部门开展实地核查带来诸多不便。并且, 允许经营场所和住所地址不一致的规定, 更加严重影响实地核查工作的开展, 让税务部门难以快速准确地把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怳, 进而影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效率。

四、完善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 界定税务登记的法律地位

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就税务登记的目的和法律地位作出明确定位, 税务登记的范围相对狭窄, 未对电子商务、在国外注册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登记作出规定, 同时税务登记依赖于工商登记, 但二者在衔接上却存在脱节。虽然, 税务登记是纳税申报的前置条件, 但是税务登记却不是纳税义务产生的基础, 即纳税人即使不办理税务登记, 只要发生涉税行为, 就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因此, 要从对营业执照的依赖到独立的税务监管, 重新审视税务登记的法律地位:一是要明确税务登记是税务部门为进行税收征管而要求纳税人办理的一种登记管理行为。是税收征管的一种手段, 即考虑将税务登记由依申请行为转变为税务部门的依职权行为;二是明确税务登记与工商登记的法律关系。工商登记不再是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 而只是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信息来源之一;三是明确税务登记的年检制度, 增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和依法领取、使用、保管税务登记证件的意识;四是在法律层面认可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税务登记证。推行网上登记, 建立以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为基础的网络认证体系,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 加大信息管税力度

税务部门通过“金税工程”、“数据大集中”工程等信息化措施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信息集中, 而集中信息的目的是应用信息, 实现对税收工作全过程的分折、监控、改进和完善。税务人员既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广泛采集信息, 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折, 又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使税收管理情报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保障。因此, 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税制度目前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整合现有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 覆盖所有控管税种和工作环节的税收管理系统。二是建立依托电子税务登记的现代税收征管制度, 丰富和畅通税务登记的平台和渠道, 统一全国税务系统税收征管信息平台, 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实现信息系统对税收征管业务的无缝隙覆盖。三是畅通工商、税务、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电子数据信息交换渠道, 建立统一的政务管理平台, 实现各职能部门相关电子数据信息的平滑衔接,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三) 取消税种核定

税种核定制度作为纳税申报的必要条件,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被普遍推行。但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 不管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 均没有规定税务部门必须在纳税申报前核定纳税人应纳的税种。简而言之, 税种核定制度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而且纳税人纳税义务尚未发生之时, 仅凭税务登记证上记载的经营范围来划分应纳的税种, 既不符合实际, 也会增加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 同时对纳税人而言也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税收原则。因此,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 建议废除税种核定制度, 推行有税申报, 将纳税申报责任交还给纳税人, 回归法律本意。

(四) 改革发票管理模式

现行的以票控税制度问题丛生,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冲击下这些问题会被无限放大。鉴于这种情况, 建议改革发票管理制度, 让发票回归其本来的功能, 即发票仅仅是一种交易凭证, 其功能是体现一种交易状态, 而不是目前经过税务部门认可的一种票据, 被赋予一种交易的行政确认功能, 并和税收征管行为相挂钩。在此基础上, 税务部门可以积扱探索发票形式的多样化, 如推行电子发票等, 以方便纳税人开具和使用发票。

(五) 强化税法遵从

税法遵从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及时申报, 二是准确申报, 三是按时缴纳税款。对每一位纳税人而言, 自觉地遵从税法, 既是一种“尊他”即尊重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自尊”即尊重个体自身权利的行为, 这种“尊他”与“自尊”的意识和行为, 又会形成一种积极互动,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承担社会义务而得到社会认同与他人尊重。要实现这一目标, 税务部门就应当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主动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在征纳双方及税收管理的相关方之间建立起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的税收法律关系, 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实现宏观政策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 推行身份认别

遵循“严格准入、详细登记、重点认別、持续关注、及时报告”的原则, 积极利用个人征信系统, 严格实施法人、股东、税务代理人及办税人员身份认别。一是严格准入, 对于新办税务登记的纳税人, 应当严格审核法人身份信息, 原则上要求法人须亲自前往税务部门办理开业登记。二是详细登记, 要按照规定完整登记法人的详细身份信息, 包括姓名、籍贯、住所地、联系方式、银行开户信息等, 对于由代理人受托办理税务登记事项的, 还应当登记代理人的相关信息。三是重点认别, 对于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且仍在处理当中的企业法人和税务代理人, 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协查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对其身份进行重点认别, 关注相关事项的处理进展, 必要时可考虑暂缓或者不予办理有关税务登记事项。四是持续关注, 保持对法人日常经营活动的持续关注, 对于高风险纳税人或者有经济违法犯罪记录企业的法人和股东应当持续关注, 了解并记录其涉税活动信息。五是及时报告, 对于有涉税违法行为的纳税人, 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工商、公安、银行等, 建议相关部门将其列入异常名录, 并将其涉税违法信息记录在法人或者股东的个人征信报告中。

(七) 取消审批事项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 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 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 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的决定, 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涉税审批项目。为了适应商事登记制度“宽进严管”的改革思路, 建议取消一切涉税事前审批事项, 变审批制为备案制, 彻底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税务部门的职责在于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帮助纳税人建立诚信纳税的意识并付诸于实践, 努力提高全社会对于诚信纳税的认识,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税收诚信度。

(八)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在放宽准入门槛的同时, 应当强化事中及事后的管理, 构建纳税人诚信纳税体系, 通过纳税人日常涉税行为记录, 形成纳税人诚信度。以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 以诚信度的广泛使用为激励机制, 引导纳税人通过自觉纳税维护自身的纳税诚信度, 最终达到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目的。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将诚信纳税体系置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没的宏观系统中, 与其他信用体系相辅相成, 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努力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使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登记和信用信息, 扩大社会监督。与此同时, 应当建立纳税失信惩戒机制, 制定纳税失信黑名单, 定期向社会公告, 建议工商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列入异常名录, 并将相关纳税失信事项记入法定代表人、股东及高管的个人信用记录, 达到惩防并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3]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包含哲学、法学与经济学等相关的理论,理论研究的价值比较高。研究商事登记的制度在商事登记的制度理论完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今后我国统一商事登记的制度法的前提条件。

一、分析商事登记的制度改革生态性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生态就是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要素互相作用来构成基本的样态。商事登记的制度生态是商事登记的制度运作具体样态,其主要取决于特定时期文化、政治与经济等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文化生态、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

此外,商事登记生态性也就是指当下商事登记的制度还存在一些很多地方需要调节,例如:社会生态系统中商事登记的制度设备的生态平衡性需要调整。就当下的生态学看来,层次观与系统观点、整体论之间密不可分,系统的分析方法首先就是对系统组成部分进行区分,其次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还要对系统整体表现进行探讨。关于商事登记的改革生态性分析一般是分析既存商事登记的制度,同时促进商事登记的制度实现自我的平衡,这也是宏观、系统、环境与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商事登记的制度改革经济生态性的研究

1.国内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宏观的把握

(1)持续推进国内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制度的建设,加强法律与市场规则的意识。由于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自由的经济,因此,经济有效运行离不开各种规则作用,想要构建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法律系统,需要强化市场机制控制力,并确立相匹配的道德准则与经济运行规则。将人治转变成法治,将改改停停与边改边看的随意盲目状变为常态化的制度,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改革成果与步骤进行巩固,可见,只有完善国内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才可以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2)掌握好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的边界,尽可能减小市场的准入,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还要关注公有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尤其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一些经济领域,尽可能开发自由的竞争平台。此外,在非公有制与公有制的经济间的关系,不只需要充分认识两者间竞争的关系,还要充分认识合作与互补关系,也就是要在非公有制与公有制基础上,使得各种所有制企业可以有效与平等的竞争,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下竞争的优势。

(3)需要全方面利用配置机制与市场基础性的地位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合理、科学的实行宏观的调控,始终坚持为与不为的原则,并明确市场非主导的位置与服务职能,使得企业变成竞争与市场活动的主体,这样一旦市场出现失能的情况,政府就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控,保证社会生产可以顺利的进行,进而创造出市场活动有用的环境和条件。此外,还要及时完善金融、技術、土地与商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构建完善与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体系。而在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需要加快国企现代制度建设,减小国有企业发展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合理与适度,确保社会成员可以充分就业,并稳定市场的物价,确保社会的健康经济,对于一些不利方面,也要及时进行预防。

三、商事主体的自由经营权解放的必要性

1.可以有效遏制过度使用行政权力的情况

目前国内的相关法律中已经设定企业或者是其他的组织,部分企业事先已经确定了主体资格的事项。不管是行政许可赋权的内容,还是行政的许可解禁的意义,基本都可以理解成行政许可对象本身并不具有这些权利,或者是这些权利基本已经被禁止与限制,必须获取国家相关机关许可,才可以完整的行使这种权利。从某种意义上看来,这样不但与市场经济本质相违背,还使得行政机关赋权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各种行政权力而出现各种行政的腐败行为。

2.生产经营的活动是维持个体生计必然的要求

当下个人发展与生存,都与物质支持紧密相关,其中物质需求属于个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条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生命也就不会存在,更不能参与到其他社会的生活中。但是获取物质条件主要的方式主要是个体的自身努力,还有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的条件与经营活动来完成,而且社会物质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从事中比较普遍与重要的形式就是生产经营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因此,目前个体自由的经营权一般是通过加入企业、自主创业或者是社会经营的活动来完成。任何国家与任何社会社会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不只是国家的兴旺基础,还是实现各种权利的必要的前提与基础,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用自由来形容企业并没有任何意义,在美国,自由经常被理解成不管什么企业都具备资源构建企业的思想。

总而言之,当下我国高度重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生态学研究,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更好的进行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才可以促进国内各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琳,王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行政审批视角解析——兼评广东省及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4,23(01):19-25.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4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简化商事登记手续,提升效率,提高我国市场活力,建立新型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特区立法程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和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于2012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和《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以下简称“《登记条例》”),并均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深圳、珠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大大改善当地创业者的创业环境,并对全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对该两部特区商事登记法规的出台背景、改革依据、变革内容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及介绍。

一、出台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制色彩,政府行政关于过多,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加大企业和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发挥,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为了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市场主体活力,实现政府监管服务职能的转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对我国现有的企业登记制度进行改革。2012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了《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东省在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2012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广东商事登记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为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和佛山市顺德区。根据上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批复文件,深圳市与珠海市开始着手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两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于2012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并均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深圳市与珠海市作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试点,对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有示范作用,改革的成效对将来修订《公司法》等法律,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是工商登记与监管史上一次重要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对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改革依据

深圳市、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与东莞市、顺德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依据有所差异。深圳市与珠海市均通过特区立法作为支撑开展更为彻底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由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及珠海市人大常委会依据特区立法程序,分别制定了《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为两市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特区法规层面的依据;而东莞市与顺德区不属于经济特区,不具备特区立法权,仅通过有关政府部门的通知文件,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内容作出通知及指引。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的出台得益于深圳市和珠海市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获得的特区立法权,即根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授权,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级权力机关或人民政府依照本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特区立法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对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变通地、超前地制定法规和规章以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变革内容

本次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均包括了商事主体资格登记和经营资格登记相分离、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推行现商事登记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等内容,但是两市对于以上改革内容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我们可通过两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制定的《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的详细规定进行对比分析。

(一)适用范围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均规定适用范围为本经济特区内的商事登记及起监督管理活动。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登记条例》进一步详细规定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此外,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商事主体分为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四大类,而《若干规定》则是在第二十条关于营业执照的分类中,规定了相应的四大类营业执照。

(二)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

《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登记薄作为法定载体,记载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和备案事项,具有法律效力,并可供社会公众查询、复制。《登记条例》第十五条还规定了营业执照记载事项和商事登记薄不一致时,应以商事登记薄记载的内容为准,为解决营业执照和商事登记薄记载内容冲突提供依据。

比较《若干规定》和《登记条例》对于商事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的规定,两部法规都取消了原有的经营范围、实收注册资本的登记事项,另外,两部法规的规定亦有不同,如《若干规定》需登记“营业期限”,而《登记条例》则不需登记,《若干规定》需备案清算组成员及负责人、经营范围,而《登记条例》则需备案公司秘书的姓名,经营范围则有商事主体通过章程载明。此外,《实施办法》还根据商事主体的类别划分,分别对公司企业法人、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事项与备案事项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对《若干规定》的对登记事项和备案事项的原则性规定,《登记条例》与《实施办法》规定更加详细,更具操作性。

(三)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分离

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分离是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

在经营范围的规定方面,《若干规定》规定了申请设立商事主体登记,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并不包括经营范围的许可文件,在商事主体取得营业执照后,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的项目,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而《登记条例》则规定了经营范围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一般经营项目不需批准,商事主体可以自主经营,许可经营项目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经营资格许可不作为商事登记的前置条件。

在商事主体的住所与经营场所的规定方面,《若干规定》规定了申请人应当申报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信息材料,商事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规划、环保、消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批准的,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登记条例》则对住所与经营场所作出了明确区分及定义,住所为主要办事机构,作为商事主体的法定地址,经营场所是商事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经营场所与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申请备案。在申请商事主体设立登记时,只需提交住所和经营场所的使用权证明即可,商事登记机关不审查其法定用途及使用功能。此外,《登记条例》还规定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办公区域内,经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住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以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实施办法》则对办公区域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同一地址上申请多家商事主体住所登记的,申请人应当对该住所拥有使用权。

通过上述比较,《若干规定》对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的行政审批以及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主要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登记条例》则相对规定更为细化,对商事主体登记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亦作出规定,更具操作性。

(四)明确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间的监管职责

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除了区分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对于商事主体登记事项的审批职能区分之外,还明确了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的监管职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划分监管责任。《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明确规定商事登记机关与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各自对商事主体的监管事项,《若干规定》还规定了商事登记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市政府规定,建立商事主体监管联动机制,对监管中发现的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告知有关部门,而《登记条例》则对商事主体违反有关监管事项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是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亮点之一,《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登记机关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在公司申请设立登记时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非货币出资的缴付比例等均自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缴纳出资后,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股东出具出资证明书。股东所认缴的注册资本实缴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实收资本备案。此外,珠海市的《实施办法》还设有“资本登记”的整章规定,对非货币出资方式、资产评估、出资证明书的内容以及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六)年度报告制度

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往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制度。《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规定,商事主体应当按照规定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年度报告包括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七)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完善了商事主体退出机制,由之前的商事主体逾期年审且限期仍未年审的直接吊销其营业执照,改革为增加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这一信息公示环节。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违规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给与其纠正违规行为的机会。《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对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事由均规定为不按期提交年度报告及通过住所无法联系的两项内容,对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负有个人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将被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对于被永久记载异常经营名录的商事主体,采取剔除其企业名称,已注册号作为企业名称,并不得恢复记载于商事登记簿。《登记条例》还明确规定商事主体被记载于经营异常名录后,仍可继续经营。对于永久记载经营异常名录的规定,《登记条例》规定商事主体被载入异常经营名录连续满三年的则不得恢复记载于商事登记簿,《若干规定》则规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五年的,或违反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经商事登记机关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将被永久记载于经营异常名录。

此外,《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均没有对商事主体被永久记载在于经营异常名录后的后续处理要求,仅是规定了剔除其企业名称,以注册号代替企业名称,但是该商事主体的主体资格及经营资格的法律状态如何,是否需要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等,均无明确规定。

四、综合分析

《若干规定》与《登记条例》都是为了本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而出台的地区性行政法规,分别为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规依据及操作指引,综合上述对两部商事登记规定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向一致,除了上述分析的商事登记与行政审批分离、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年度报告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外,两市均规定全面改革商事登记旧有模式,推行网上登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内容。但是,深圳市与珠海市的商事登记规定在篇章结构与规定内容上,具有各自的特点,此外,珠海市在出台《登记条例》后并配有《实施办法》,对各项改革内容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细化规定,更具有操作性;而深圳市在出台《若干规定》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实施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与《深圳经济特区网上商事登记暂行办法》,对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年度报告制度与网上登记的实际操作流程加以明确规定。

改革商事登记激发市场活力 篇5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改革,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改革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实施以“宽进严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事登记,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将极大的促进工商机关职能转变、工作转型、重点转移。为即将推行的改革做好准备。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工商人员应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明确改革后将实行“宽进严管”,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准入环境,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过了多年的理论研讨,并已经在深圳、珠海等地进行了先行试点,在全国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引发工商机关职能转变。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进行,工商机关职能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在对商事主体市场准入管理上,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存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前置审批事项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工商机关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从“把关审批型”向“注册备案型”转变,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提供规范、统一的商事登记,优化登记服务。

三、加强和改进工商机关的作风建设,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转变职能与改进作风的关系,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使改革的步骤、措施符合市场经营主体的愿望和利益,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登记注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严肃纪律、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巩固和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增强登记注册工作透明度,发挥登记注册统计汇总信息对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考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为地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充分释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红利,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日常监管,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和完善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要求的日常监管模式,做到“放权”不“放任”,实现登记注册、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年检验照的有机统一,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监督商事主体遵守核准登记事项,依法自主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商事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保障公平竞争。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落实征信措施,依法规范采集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推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将企业守法诚信、行业风险、区域重要程度、动态警示等情况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实现内联应用,科学实施市场巡查、质量监测等工作,有效提升对商事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效能,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商事登记改革绝不仅仅是简化了登记流程,放宽了门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门槛降低以后配套监督政策的制定。在充满了活力的市场,缺乏的并不是企业数量,而是一些创新型的、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企业将更加专注于生产、制造本身,而不再被以往繁琐的登记制度卡在门外;而一些相对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更希望政府的监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抓好监管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一道严管的防线。

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篇6

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催生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XX年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XX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要求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热情。XX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制。XX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要求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改年检验照为年报公示,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XX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充分肯定了商事制度改革成效。今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工商 总局视察,主持召开了14个部委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特别提出要在年底前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今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继续创新优化登记方式,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行“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要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使新增企业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企业活跃度不断提高,为稳增长、促就业奠定基础。今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在注册登记时一次性免费发放统一代码和登记证,即实行登记注册“一照一码”制度,促进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实现社会运行效率倍增。

根据李克强总理要求,国家工商总局部署了当前商事制度改革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年底前全面实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二是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名称、经营范围、集团的登记管理,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三是尽快出台“先照后证”改革措施,切实加强“先照后证”后续监管。四是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经营自主权。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实现企业 信息归集公示、联动响应和公共服务需求“一张网”。

从各省区市的情况看,基本都已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同步开展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先照后证”等改革,江苏、上海、XX等省区市建立了部门企业信息统一在省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集中公示制度,江苏、福建等地建立了证照联动监管、强化后续监管等制度。国家工商总局选择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4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试行企业简易退出机制改革,选择上海、江苏等9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试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改革,目前包括我区在内已有6个省区市实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号”试点改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省工商系统在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8337”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省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省政府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使我省的商事制度改革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开始起步,逐步发展到商事制度改革,涉及领域也由工商部门的一家改革拓展为政府部门的协同改革。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抓好改革设计。我们充分认识到,商事制度改革与以往工商登记注册管理相比具有“颠覆性”。为此,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注重整体设计,勇于自我革命,主动降低门槛,早在XX年上半年就开始进行外出学习考察、内部学习研讨等工作,认真做好改革的思想、知识和工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宽进”与“严管”并重,先后报请省政府审议出台了《关于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省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暂行规定》、《关于切实加强企业信息监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拟在近日报请省政府审议出台《关于省本级设立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调整的意见》、《关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部门链接与数据推送办法》、《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做好了改革的总体设计,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依据和保障。同时,工商部门先后制定了《***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方案》、《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技术方案》、《企业信息公示和年报工作实施方案》等18个文件,进一步把政策规定细化为具体操作措施,将各项改革政策落到了实处,使商事制度改革成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中最早启动、最早见效的改革。

第二,全面落实改革举措。按照“宽进严管”相结合的 总体要求,我们坚持“宽严相济、放管并重”,一方面抓“宽进”,另一方面抓“严管”,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努力做到放而不乱、管而有序,保障了市场经济活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在“宽进”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八项措施,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一是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过去的注册资本实际到位并经中介机构验资后才能注册,改为股东认缴注册资本后无需实际到位也不用验资即可注册,大幅降低了准入限制和办事成本,切实简化了注册手续。二是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将过去有限公司3万元、一人公司10万元、股份公司500万元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取消,不再限定最低出资额,解决了注册资金不足也能开办企业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草根阶层”创业。三是把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将过去企业每年必须到工商机关年检并提交许可材料和审计报告,改为直接在网上年报公示即可,不再提交审计报告等材料,同时将个体工商户的验照制度也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不仅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负担,而且有利于社会监督和协同监管。四是大幅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将过去15种版面的营业执照改为1种版面、8种格式,减少材料34个、文书29种,登记表格由31套减少到9套。同时,试行“同城通办”、“县域通办”等登记注册制度,申请人可在同一行政辖区内的任何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办 理业务。五是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不用提交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和进行现场勘查,而且实现了“一址多照”,彻底打破了开办市场主体在住所和经营场所方面的严格限制。六是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除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等事项外,把过去工商登记注册前置审批项目全部改为后置,先办营业执照再办其他审批项目,市场主体办照后即可进入市场开展一般性经营活动。目前,国务院决定取消的前置审批项目我区已全部落实,按规定只保留了34项;省层面共梳理出24项前置审批项目,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大部分改为后置,省政府研究通过后实施。同时,正在研究制定“先照后证”后的证照联动监管机制,确保“先照后证”后市场监管不缺位、不空位。七是积极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待国家相关标准出台后即可在全省启动实施,建立起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新模式,大幅提高登记注册效率。八是大力推进“三证合一”改革。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流程再造,成为商事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协调各方,将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国税和地税部门的税务登记证、质监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市场主体只需到 工商部门即可免费办理,大幅缩减了办事程序、办事时间和办事成本,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目前,全省已有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通辽市、包头市等4个盟市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三号”,*市超前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等正在做准备工作。我区是全国第6个、西部省区市第1个发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省区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严管”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快速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按照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要求,立足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市场规则和激励机制,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努力构建企业信息归集公示、联动响应和公共服务需求“一张网”,建立起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由工商部门代省政府建成了覆盖省本级、14个盟市和136个旗县、市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网站群,将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年报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相关信息全部上网公示,供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查询使用。XX年10月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达1692.29万人次,收录市场主体信息数据5837万条、工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634条。二是全力构建信用监管新机制。建立了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促进各监管部门联动响应、联合惩戒,逐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今年以来,已对全省2624户企业的即时信息、4992户企业的出资信息进行了随机抽查,正在开展年报公示信息抽查,已有215户企业因公示信息不实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三是废止市场巡查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大道至简”的要求,将市场巡查改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减少了对一般性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的频次,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了监督检查效率,推进了综合执法进程。四是切实加大执法办案力度。针对问题突出、影响严重的行业和领域,敢于亮剑、重拳出击,特别是在办理烟草、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查办一类案件、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特别是查办烟草公司、烟花爆竹经营企业2件反垄断案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的充分肯定,多个省区市工商部门前来学习。

第三,积极主动简政放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群众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抓起,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为切入点,带动相关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经省政府批准,工商部门下放了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登记注册权,实行属地登记注册和管理。省工商局根据实际需要,下放了冠“***”字样企业名称核准权、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企业登记管辖权、著名商标受理权和初审权;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各盟市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提 高了行政审批和管理的效能,更加方便外商到我区投资兴业。目前,省工商局已将2090户企业下放到盟市、旗县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管理,为企业办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成本,也有利于基层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

我们通过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激发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推动了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新设市场主体增长较快。从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开始到今年5月底,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0.07万户,同比增长17.58%。其中,新登记企业6.94万户,同比增长60.28%,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近900户,比改革前多133户,创历史新高;注册资本4755.08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截至5月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160.51万户。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商事制度改革后的新设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幅为62.23%,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企业数量52.1%的增幅。其中,新兴服务业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的增长较快。三是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到今年5月底,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564.66万人,同比增长17.36%,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对缓解就 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开展的“商事制度改革政策进校园”等改革新政宣传活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拉动了小微企业增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势头良好,达到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随着新登记企业数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就业的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四是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门槛、放松管制,适应了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为经济繁荣注入了活力。国家工商总局采集数据的分析情况反映出,到今年5月底,新登记市场主体抽查开业率为67.6%,活跃度为61%,较好地促进了创业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区的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李克强总理在*调研和听取我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先后两次对我区的商事制度改革连连称赞。国家工商总局张茅局长做出了肯定批示,有4位副局长给予了好评。广大市场主体对商事制度改革非常满意,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实惠。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第一,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工商部门登记办照已经非常通畅,但其他监管部门办证的条件、程序、时限尚未跟进简化,出现“照快证慢”的问题,也就是大门打开了,剩下的小门还关着或者是半开半关,有的行政审批周期还比 较长、程序不够简化,影响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实际成效。因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协同推进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后续的协同监管有待加强,需要研究建立“宽进”基础上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起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经营的体制机制。其重点是全面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和联合惩戒制度。目前,由工商部门代省政府建设的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已于XX年10月1日开始运行,但相关部门的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还没有及时上传共享。需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实现市场主体信息的集中公示、互联共享、联合惩戒,避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碎片化”和形成“信息孤岛”,真正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格局。第三,随着注册资本改革到商事制度改革的升级发展,这项改革也由工商部门一家的事发展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改革,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改革合力,扩大改革成效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主要从七个方面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贯彻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确保年底前达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全部实现的目标。二是开展名称登记管理和集团登记管理改革,进一步放宽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三是加快推行统一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核心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照、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服务。四是认真落实简政放权的要求,推行工商登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模式,使市场主体由“法不许可不可为”转向“法不禁止即可为”。五是积极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和完善无债权债务和未开业企业的注销流程,努力实现市场主体退出的便利化。六是解决好“先照后证”后各部门监管无缝衔接的问题,积极推进“证照联动监管”新模式,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七是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总之,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8337”发展思路,坚持以深化改革统领全局,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具体工作,为全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出台政策措施情况表

2.XX年5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情况表

3.全国各省区市市场主体对比情况表

4.全省市场主体XX年报公示情况表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7

一、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之间的转化

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是两种不同的共有形式, 尽管两种共有关系的变化未涉及权利主体的变化, 但是处分权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处分共同共有房屋时, 需要各个权利主体的同意, 未经共同共有人同意, 任何一方的处分行为均是无效的、非法的;而按份共有的各个共有人可以就自有的份额进行处分, 无须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 只是其他共有人享有优先购买权。从以上两者的法律性质而言, 尽管共有关系转换时主体未发生变化, 但每个权利主体的权能即物权内容发生了变化。由于共同共有是各权利主体不分份额地共享所有权, 在实际操作时可视为等额按份共有。因此, 当共同共有转化为等额按份共有时, 权能在数量上未发生变化, 申请登记时应作为变更登记, 只需收取共有人之间的约定及其他登记材料。当共同共有和不等额按份共有互相转化时, 共有人之间权能发生了部分转移, 因此对于整个房屋而言, 权利主体数量未发生变化, 但各个权利主体的权能数量发生了变化, 发生变化的份额应当视为转移登记, 增加该份额的权利主体应当缴纳契税, 减少该份额的主体其如果是有价转让给对方的则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等税费, 登记机构按转移登记办理。

二、共同共有转为各自独有

对于可以分割的房屋, 共有权人在丧失共有的基础或需要重新约定的情况下, 可以从共同共有转化为各自所有。例如, 儿子未成年时, 父亲购置两套房屋, 登记为父与子共同共有, 儿子年满十八周岁后, 双方商量约定各人独有一套房屋。对于这种情形应如何操作呢?由于原来两套是共同共有, 即父子两人不分份额共有这两套房屋, 当分割为各自所有一套房屋时, 相当于父子双方所得一套房屋中各有一半是从对方份额转移而来, 这种类型可按交换转移登记办理, 如果交换的份额有差价, 则差价部分要依法缴纳契税等税费。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不可分割的房屋, 即使丧失共有的基础, 也不能转化为各自独有, 这是遵循房屋登记基本单元规则的结果。因此实践中对于一些由法院对共有财产分割的判决, 或家庭内部达成的协议分割, 按部位进行析产, 申请登记时就不能以各部位登记为各自所有, 只能登记为按份共有, 各自按部位所占份额领取共有产房产证。

三、按份共有转为各自独有

能够按部位分割的共有房屋以共有人各自份额为限 (按部位份额共有) , 从按份共有关系转为各自独有关系, 分割后的房屋权利主体从两个以上变为一个。各个权利主体所得房屋部位、份额都没变, 即共同体转化为两个独立主体后, 并未从这一转移行为中获得交易金额或增加房产份额, 只是失去了共有关系, 对于原共有人处分已转化为独有的房屋不再享有优先购买权, 即权能性质发生变化, 但权能数量没有增减。在实际操作中, 不应要求当事人提供契税完税证明, 因为缴税的基数是发生转移标的的转让金额或评估价, 就这种行为引起的权利主体变化, 当事人没有缴税的基础。所以, 因这种民事行为申请的登记纳入变更登记更为妥当。

四、夫妻婚姻期间的房屋所有权变化

从婚姻关系的内在法律特征看, 夫妻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 只有在他们的意思表示一致基础上才能够组成具有特殊身份关系的联合体, 他们在对外的财产体系中是一个责任共同体。但是, 双方并不因为婚姻关系的建立而丧失独立的人格, 当事人双方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是夫妻关系存续的前提。在房产登记中, 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夫妻会将一方房产转变为共同房产或者将共同房产转为一方房产, 这种所有权的转换当属转移登记范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婚后房屋权属变化是否征收契税的批复》 (国税函[1999]391号) 规定:“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 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因此, 对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征收契税”。这是考虑到夫妻特定身份关系而作出的税收优惠规定, 因为离婚是婚姻关系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中的一种情形, 由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定:夫妻之间财产的共有关系变化或个人所有与共有关系的转换也应适用此条规定。因此, 在办理这种转移登记时, 无须收取契税完税证和销售发票。当然夫妻间还可以约定共有方式的转化, 共同共有与等额按份共有之间转化的, 应办理变更登记, 共同共有与不等额按份共有之间转化的, 则办理转移登记, 不等额部分是发生转移的标的, 同样适用上述规定。

五、权利主体在一人公司与股东之间转换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名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由股东投资设立, 根据法律规定股东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以公司所有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三条, 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股东的财产, 公司与股东是各自独立的主体, 公司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当股东以自有的房产入股于公司时, 房产权利从股东转为公司或公司将房产转让到股东名下时, 权利主体发生变化, 房屋登记类型为转移。

六、房屋权利主体在独资企业与投资主体之间转换

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 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十七条规定,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 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 因此, 企业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笔者曾就个人独资企业房产登记作过专门分析, 并得出结论:独资企业与投资者虽然形式上是两个权利主体, 但在法律属性上两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在财产归属上可以视为同一权利主体, 投资者是企业房产的所有权人, 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因此, 当企业房产转换为投资者所有时, 作变更登记更为妥当, 反之亦然。

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 篇8

关键词:商事登记;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4-01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亦日臻成熟,一套与市场经济高效稳健运行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制度就愈发显得重要。作为公司和企业进入市场的一个必要前提的登记制度,无疑更是重中之重。完善商事登记法,不但可以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利,更可以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商事登记制度阐述

所谓商事登记,一般是指商事筹办人或商人为设立、变更、终止商人资格,而依商法典或商事登记法或其他特别法的规定向商事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公告的法律行为。说到商事登记,就必须说到商事登记法。商事登记法指商事登记的法律适用、登记机关及其期限、申请及其相关要求、登记的效力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弊端

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生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立法体系的混乱与制度的滞后性已经十分明显。从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商事登记立法形式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

我国商事立法形式的是极度分散的,实体法中和专门性的登记法中均有涉及,又依据不同性质的企业分别登记,内容上缺乏相互衔接。不仅妨碍登记制度严谨的有机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商事活动主体守法以及执法主体的监督和管理,也不利于为商主体的登记行为的有效的指导。

我国以企业分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最基本的商主体法。如果以企业的立法模式为立法准则建立相应的登记制度,不仅会使整个商事登记立法更加复杂化,而且这种区别性对待会破坏交易安全、秩序,人为地造成市场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并且实体规定与登记程序规定时而结合时而分离的立法模式,不但缺乏可操作性,还会导致登记机关的办事效率下降。

(二)有关商事登记立法内容相互重叠,存在着空白和不合理之处

立法内容上的重叠通常表现在实体法律文件和专门规定商事登记的法律文件的交叉与重叠。《公司法》中有关公司设立的登记要求也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所规定。此外,新法和旧法也有重叠。大量的重叠性规范相互之间会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不一致。

作为企业形态的个体工商户往往不被视为企业,从而被忽视,既不能适用《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也没有专门的规范,只能适用《城乡个体工商管理暂行条例》,那么就更应该弥补个体工商户的登记规范。

三、對完善商事登记制度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商事登记立法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已经无法适应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因此,应当建立和完善商法登记制度。但就现在立法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对一些有关现行登记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制定一部系统化的商事登记法

立法者应当抛弃针对不同所有制而制定的各种企业法,制定出一部系统全面的企业登记法。虽然企业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及个人独资企业,也不应该分别立法。因为这三种企业仅仅在组织形式、资金要求与责任承担方式等有差异外,实质上并不必要分别订立各种企业法。

行政机关立法时通常会把部门和行政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前,而人大的立法通常效力高。因此,也说明所有形态的企业登记规范将被系统化的商事登记法所替代,系统化的商事登记法将会使交易便捷。

(二)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为了防止登记机关故意或失职性的拖延、拒绝而增大申请者的成本支出,应该限制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如借鉴法国《关于商事及公司登记的法令》的规定,“法院书记官在收到申请的5个工作日内应进行登录”。这种确定性的时间标准将更易于保护商事主体的权益。因此,在具体制度的构造上,应完善登记机关的职责规制,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督促官员谨慎的履行职责。

(三)构建登记争诉的行政诉讼制度

我国立法确定由工商登记部门负责登记工作,那么监督和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的工作可由法院来完成,以防止部门内部既审批又监管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该项制度要求不应由现行立法通用的“法律责任”专章进行规定。

(四)明确登记与公告的效力

商事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源于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人与人的信赖,尊重他人合法的利益,而登记和公告无不体现这种信赖关系。合法有效的商事登记,必然对第三人有法律效力。登记和公告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商事登记与商事公告都属于公示行为,商事登记重在于公告,它能使公众和政府对商主体的能力、资金、权限等与经营相关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五)确定商事登记的形式审查制

我国原来是实行实质审查,行政机关根本不具有辨别审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的能力,会使行政机关承担起无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我认为我国登记审查模式上应以形式审查为主,在特定情况下兼采实质性审查。登记机关只享有实质审查的职权,而不负有实质审查的义务,仅在对于审查登记的事项产生疑问或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异议时,才依职权进行实质审查,如对申请人签名和签章的真实性的审查,对被举报登记不实的事项及相关材料的审查等。这样既有助于建立商主体的诚信制度建设,也有助于商主体承担严格责任。

结语

经济体制、立法体制、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等在构成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现状原因的同时,也在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立法完善过程中成为必须逾越的横沟。从各种立法问题的解决的思路来看,核心在于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角色的转变,通过简单放权,放弃部门利益和增强服务意识,达到市场经济高效的发展。因此,我们期待一部统一的、科学的商事登记法早日诞生。

参考文献:

[1]范健、王建文:《商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叶航:《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反思》2010年版。

[3]刘艳:《论我国商事法律制度的完善》2004年版。

上一篇:读《皮皮鲁和教室里的隐身人》有感下一篇:商超业务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