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理论力学

2024-08-28

中英文理论力学(共8篇)

中英文理论力学 篇1

石油钻井水力学名词(中英文)

(1)in situ stress 地应力。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应力状态。

(2)drilling string assembly 钻具组合,具体包括各种钻具工具和连接处。

(3)小鼠洞 mouse hole:位于井口的正前方,用于预先放置钻杆单根的洞,以加快接单根操作。

(4)optimum annular Velocity 最优环空返速。最佳的运移岩屑的环空中的返速。

(5)inclination angle井斜角:井眼轴线上某一点的切线(钻进方向)与该点铅垂线之间的夹角。(要知道,常规的钻井很难钻到直井,都存在一定的井斜角。)

(6)反循环注水泥 reverse circulation cementing:通过套管环形空间反向注水泥的方法。

(7)flame drilling 火焰钻井,比较新的一种钻井技术,用燃烧产生的高温喷速的火焰来破碎岩石的钻井方法。

(8)Electron beam drilling电子束钻井,用高压是电子加速,向岩石聚焦,产生高温熔化和破碎岩石的方法。

(9)Producing time percentage生产时间率,衡量钻井工作效率的指标。

(10)artificial hole bottom 人工井底,钻井过程结束后在最下部的阻流环或者水泥塞。

中英文理论力学 篇2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4], 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5], 至2020年, 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留学生规模达50万人次。据统计, 2011年, 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 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 分布在内地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近年来, 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中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逐年创新高。表1给出了2013年卓越联盟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人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各高校2013年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其中学历生的比例非常高。而且据其他统计显示, 学位生人数近年来逐年上升。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在2010年[6], 就有来自70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1268名, 其中学历生938名;2013年留学生总人数达1994名, 学历生人数已达1206。如此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攻读学位, 促使高校的教学应向着国际化方向迈进。因此建设面向国际留学生的理论力学英文课程体系是国际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育水平的关键。实施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 英文理论力学教学更是如此。担任英文教学的教师, 不但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 更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备用英语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能根据课堂反映, 及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插入讲解。

对于青年师资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主动利用国家和学校的各种政策出国访学, 一方面提高英语能力, 另一方面熟悉国外教学体系。在外访学期间, 教师应主动参与外方老师的课堂教学, 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 及时交流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课程网站建设、学生作业、考试考核方法, 以及课程设计和实验内容, 以获得第一手的国外大学教学资料和课堂经验。并研究中外教材体系, 发现不同, 寻找差距, 找出中外教材的优缺点, 积极撰写英文讲义。国外求学经历和丰富的课堂实践是培养国际化师资的有效途径。

其次, 学校应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出国深造的机会, 以及充足的英文授课课时, 以利于青年教师的锻炼和成长。国家留学基金委曾有过专门针对双语任课教师出国研修的访问学者项目。西北工业大学近年也一直在推广面向国际化教学的师资培养, 每年向国外名校派遣教学骨干二十多名, 研习英文教学法, 要求回国后能够承担一门以上英文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良好成效。西北工业大学目前已在多个学院开设了国际班, 招收国际留学生, 所有课程都用全英文授课, 共开设全英文课程100多门, 师资力量基本都是本校老师。另外充足的课时保障也是青年教师施教能力提高的基本条件, 因此加强招生力度, 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留学是大学国际化的保障, 同时也是国际化的目标之一。

另外, 任课教师应主动提高授课能力,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难点重点, 学会应对各种课堂状况, 还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学习提高, 从各方面提高施教能力。国际留学生思维相当活跃, 相比中国学生更喜欢提问。所以老师应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以及全面的本课程知识, 另外要掌握大量本课程常用英语词汇及工程术语, 才能积极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从另一方面说, 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是提交施教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经常会提问, 因为学生没有老师的很多基本知识, 也就没有很多既定约束, 因此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天马行空, 千奇百怪, 但是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就必须思考怎样如何回答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而这种思考过程是提高施教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理论力学英文教材体系建设

纵观常用的理论力学教材体系, 一种是欧美体系, 该教材体系将理论力学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 一般开设两门课程。静力学部分主要讲述物体系的平衡和摩擦、重心、转动惯量等内容[7,8,9], 有的教材还将虚位移原理也加入静力学部分[7]。动力学部分主要分为质点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10,11]。主要讲述动力学普遍定理、碰撞以及质点的振动等, 期间穿插着运动学的内容, 没有将运动学部分单独拿出来。

一种是我国常用教材体系, 将理论力学分为三部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静力学部分和欧美体系基本相同, 不同点在于欧美体系教材更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工程中常见的桁架结构以及分布力系的计算讨论的很多[7,8,9]。而我国教材体系注重模型研究, 研究对象针对的是工程实际的简化模型。运动学部分不涉及力和功等因素, 单纯从几何的观点来研究物体系的运动特征, 如轨迹、速度、加速度, 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主要研究点的运动以及刚体和刚体系的运动。运动学是研究动力学的基础。动力学部分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与欧美体系动力学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是去掉了运动学部分。

另一种体系, 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理论力学教材[12], 这本教材完全不是理论力学教师们心目中的前苏联教材[13], 不再是将理论力学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部分, 而是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两部分。课程整体的系统性比以前更强, 更多地使用高等数学工具, 纳入分析力学内容, 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几乎包括了从事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基础, 严谨的数学推导将静力学和动力学紧密联系, 静力学只是动力学的一种特殊情况。

还有一种体系是南京大学的理论力学教材, 将理论力学分为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和分析力学等, 主要讲述动力学。静力学和运动学穿插其中简要讲解。该教材体系去掉了与大学物理力学部分的重合, 更加专注于理论力学知识的讲解。

当然还有其他理论力学教材体系,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比较这四种教材体系, 欧美教材体系淡化了建模理论, 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 更注重实践性, 淡化对公式的推导, 理论性相对较弱, 比较而言, 更趋向于工程类课程, 而非基础课程。莫斯科航空学院教材理论严谨,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物体的平衡、约束、运动以及各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囊括了天体力学基础知识、分析力学、刚体动力学、碰撞、振动甚至运动稳定性理论等。该教材体系要求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相对而言更像一门基础课。而国内理论力学教学界已经超越了最初主要采用英美教材, 随后借鉴苏联教材的发展初级阶段, 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教学传统[13,14,15]。国内最常用的三部分的《理论力学》课程体系课程的优势在于教学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性强, 起点与数学、物理先修课配合较好, 配套课件及其相应的素材库丰富, 教材简明等。因此笔者认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部分的教材体系更趋向于我们对理论力学的定位, 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国际化背景下建设英文教材体系就必须权衡各种教材体系的利弊, 寻找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的教材体系。因为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自欠发达国家, 学生基础知识 (如数学和物理) 较为欠缺, 许多先修课程缺失。因此上面第三种莫斯科航空学院教材体系和第四种就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国际化背景下的英文教材来使用, 这种教材体系更适合国内重点高校的中国学生使用。欧美教材体系注重与工程的联系, 简明易懂, 但是将运动学与动力学糅合的讲述方法不太适合中国老师的教学习惯。另外没有运动学的铺垫, 动力学内容对于国际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常见的教材体系将理论力学分为三部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 学生容易理解, 经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体系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若能在我国传统三部分教材体系基础上吸取欧美教材的优点, 淡化模型研究, 简化理论推导, 加强与工程实际的接轨, 直接大量选取工程实例,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这种教材体系将比较适合我国留学生实际, 有益于国际留学生对理论力学的理解,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体系建设是理论力学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充分研究比较各种教材体系, 取长补短, 建设适合中国留学生实际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又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任务。

三、课程网站建设及附件建设

因为师资有限, 而国际生的招生规模却在逐年增加, 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解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丰富、高效的课程网站建设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一矛盾。笔者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访学期间看到阿大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主要包括这几大模块: (1) 资源模块, 应包括课堂实录、教师讲义、重点难点解析、常见问题解答、相关工程实例、历年考试题等; (2) 作业系统; (3) 互动模块。

资源模块应方便学生下载和在线观看。有些学生上课没有听明白, 可以上网观看课堂实录, 查看重点难点解析和其他资源, 以帮助其复习。作业系统可以允许老师在题库中布置作业, 学生在线提交作业, 系统自动批改作业 (当然这必然有题库建设问题, 后面叙述) 。互动模块允许学生留言, 与老师和更多学生讨论其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少数老师就可以肩负更多的教学任务, 极大地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量。在很多国外高校, 通常全校只有一位静力学老师和一位动力学老师, 他们肩负着全校所有学生的理论力学课程, 而课程网站是这种教学模式强有力的保障。

课程网站建设必然包含大量附件建设, 例如多媒体课件建设、题库建设、硬件系统建设以及软件系统建设等。多媒体课件建设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题库建设应使系统包含海量题库, 老师给出作业要求, 系统自动给每位学生布置作业, 每位学生的作业都不相同, 系统自动批改, 并给出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作业, 提升教学效果。要有课堂实录就必须加强硬件系统建设, 为每位老师进行课堂实录, 并及时上传至课程网站, 方便学生下载和在线观看。另外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为每位学生建立登陆账号, 以方便学生登陆课程网站和教学管理, 这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软件建设也提出了要求。

一个使用方便、快捷高效的英文课程网站建设的完成将是国际化教学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理论力学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是工科高校面向国际化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高校要从师资培养、教材体系建设、课程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做起, 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办学资源, 立足学科优势和区域优势, 精益求精, 逐步建成高品质的英文理论力学课程体系, 才能吸引更多国际留学生来华求学, 推出对外有吸引力的学科专业品牌,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 进而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在大学国际化趋势下, 《理论力学》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其国际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结合自身学习和教学实践, 通过研究和对比, 从师资培养、教材体系建设及课程网站建设三个方面给出了国际化进程中的理论力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并论述了其必要性和意义。

中英文理论力学 篇3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教学方法:由于采用英文教学,学生单纯通过听教师讲授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完整程度、消化速度与中文讲授课程相比要低,特别是在课程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因此全英文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可能收效甚微,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探索保证全英文授课质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对于全英文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初步熟悉陌生词汇,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对相关问题形成一定的初步见解。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通过提问并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考核,充分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带着初步的认识与疑问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全英文教学语言上初期的不适应,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针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合理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全英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两学年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制作了完整的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对于信息量较大,需要直观展示的图、表及实际力学过程的描述等,可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地获取直观的印象与信息。而对于重要理论公式推导、典型习题求解过程等教学内容则采用传统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体现理论力学课程的逻辑严密性与科学性。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包含信息量大并且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板书教学手段易于控制教学节奏且便于师生互动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补充本科学时压缩背景下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入团队学习教学法,以3~4人为一组的标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课堂上选择概述的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要求学生课后对所布置的内容开展团队学习、讨论,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安排了一次讨论课,由各学习小组指派一名团队代表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口头汇报,详细讲解所讨论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接受学生提问,给出解答。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培养方案,理论力学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是最早开设的一门全英文课程,学生初次接触到相关的专业英语。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开始时,针对理论力学常用的力学概念、数学表达方式的英文表述先进行讲授和学习,同时在课程开始的初期阶段适当控制英语语速,确保口语清晰,快慢适合,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长句,对于重要的、不常见的学术词汇,加以一定的解释,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全英文教学。

课堂简易演示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课程的一些力学原理能够通过一些简易的演示实验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干摩擦一章的belt friction部分时,学生对于理论推导所得的Euler-Eytelwein公式不具有直观认识,我们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简易演示实验,对于摩擦力随绳索在轴上绕的匝数呈指数增加的现象进行了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考核评价: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采用综合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考虑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团队学习与口头报告表现、课堂问答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课程平时作业按教学内容每章布置作业1 次,并采用全英文的形式进行作答,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以及答题也都采用全英文的形式。通过对团队讨论、学习与口头汇报的表现进行评价,成绩占最终课程成绩的10%。此外,结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分数。通过上述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与前述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了课程网站,涵盖课程介绍、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内容,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全套英文版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讲义、教案、课件、习题、试卷、实践指导书等上传至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课外自学。通过网站的留言与信息系统,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也能及时地给予解答和回复,加强了师生网络互动。

三、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

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经过在我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中开展两次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对两届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基本实现了采用全英文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理论力学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采用专业英语交流的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学习、讨论和口头报告等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和英语表达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少数学生由于英文水平不足,对于采用全英文教学仍然不太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建议采用学生自主选课与教师筛选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来解决。目前我校全英文课程教学在初步探索中,要求创新班学生参加全英文课程学习,然而不可避免存在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而非创新班学生中也一定有部分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参与课程学生进行筛选与分类。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能力进行选拔,尽量让对感兴趣并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参与全英文课程学习。此外,目前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价格较为昂贵,另一方面也存在知识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其他课程存在重叠和不兼容的情况,因而有必要进行教材建设,力争编写出既符合国内学生语言水平、知识体系,又能与国际化教育体系顺利衔接的全英文教材。另外,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可能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将重点放在学习英语语言上,事实上,在全英文课程学习的两大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能力中,显然后者才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在这点上授课教师也需要特别注意。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7]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S. Govindj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8] J.L. Meriam, L.G. Kraige, W.J. Palm. Engineering mechanics : statics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2.

[9] J.L. Meriam, L.G. Kraig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2.

理论力学学习心得 篇4

刚开始学时,觉得这门课和高中的物理力学没啥大的区别,都是有关力学问题。但是随着深入的学习,慢慢的发现了这门课程没那么简单,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高中的知识的延伸,而是对力学的认识与研究更加深刻。其内容主要有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 的平衡规律的科学, 动力学主要研究了点和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合成运动,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 机械运动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理论力学不像是生物化学, 很多知识要靠记忆去扩展, 这是一门更多得靠逻辑和推理去 构建知识构架的学科。 我对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并不擅长, 但我喜欢在错综复杂的力学体系 中用最基本的东西去思考,解决问题,并想出自己真正有个性的办法,我也觉得这样对自己 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才是有帮助的。而理论力学又不同于以前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 其分析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接近实际,对问题的剖析也更加深刻, 因此对思维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激起人的兴趣。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还是碰到了很多的困难的,有时觉得会烦躁,但最后静下心 来好好把书上的内容系统地过一遍,有时甚至往复地看好多遍,直到自己真正理解,成为让自己接受的知识。

从我个人而言,理论力学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的多,而是真正要学好这门课,对其中没一点 知识必须有足够深的理解,然后综合性交叉性的题目也便能很自然得想到用书中不同的知识去解决。自己也便能顺利地去推倒自己想要的结论了。 在学习理论力学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二力的是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不计重力、两端可以自由转动的轻杆。我们知道,杆压缩形变,也可以发生弯曲或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但是,二力弹力必定沿杆两端连线的方向,否则杆平衡。二力见于桁架结构,若:1。桁架的节点都是光滑的。2。线都是直线并且通过铰。3。荷载和支座反力都在节点上。则该桁架的所有杆件都为二力杆。 二力杆件 :指的是一个杆件只在两端受力,且处于平衡状态。 由于二力杆件处于平衡状态,由力的平衡可知其两端所受的合力方向相反,力的大小相等。 约束两端通过球铰或平与其他物体连接且不计质量的构件称为二力杆。由球铰或平面圆柱约束分析可知,二力到约束力与,它们分别通过各自的几何中心。如果二力杆,两力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二不同,它不是单面约束。 如果杆件为直杆,将其切断。根据切断部分平衡的条件,切断面必存与分别和与构力与称为小相等方向

如图所示,滑轮本身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滑轮轴O安在一根轻木杆B上,一根轻绳AC绕滑轮,A端固定在墙上,且绳保持水平,C端挂重物。BO与竖直方向夹角θ=45°,系统保持平衡。若保持滑轮的位置不变,改变θ的大小,则滑轮受到木杆弹力大小变化情况是(A)只有角θ变小,弹力才变大(B)只有角θ变大,弹力才变大

(C)不论角θ变大或变小,弹力都是变大

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建立力学模型并应用理论力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

第三,勤于思考和总结,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掌握唯物辨证的方法—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积极主动地培养创

在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

①正确理解有关力学概念的来源、含义和用途;

②有关理论—公式推导的根据和关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条件和范围;

③理论力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⑤各章节在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而且这门课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了,我们不仅在可以学到课本上 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这与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也更加激起了我们的学习兴趣。理论力学理论性强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理论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

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篇5

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从理论力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情况,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我校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 者:杨亚平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建筑工程系,西宁,81001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420关键词:理论力学 课程建设

中英文理论力学 篇6

理论力学是学习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工程技术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定理公式多,方法灵活,不易学。依据笔者任教这门课程的经验,学生普遍存在“上课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现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每一个力学教师共同的探索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习题课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理论力学中习题课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的改革,理论力学减少到现在的7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和改革前所差无几,理论力学按内容模块化、结构框架化的思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模块。习题课共计1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22.8%,分配如下:

静力学部分共设两次习题课:受力分析、物系平衡;运动学设两次习题课:点的合成运动、运动学综合应用;动力学四次习题课: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及拉格朗日方程的应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习题课涵盖了理论力学所有的重点、难点内容,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上好习题课,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论力学一题多解的现象

理论力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一题多解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同一个定理,同样的数学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物系平衡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平衡方程来求解,通常这类问题选取研究对象的顺序不同,但是列的方程是一样的。二是用同一个定理但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比如运动学中研究点的运动可以用直角坐标法,也可以用自然法,通常这种题型应选择数学运算简单、更接近力学的方法来求解。三是用不同的定理,比如动力学问题可以用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拉格朗日方程等,通常这种题型学生都感觉难度太大,因为对具体问题选择那一个方法来求解远比选择那一个研究对象难度大的多。

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包含了理论力学大部分的问题,难点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取研究对象。涉及到这类问题中,包括物系平衡问题、点的合成运动、运动学综合应用、动静法的应用。其中物系平衡问题、动静法应用这两种问题中,恰当选取研究对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讲解过程中,我们给同学们将解题要点总结如下:围绕一个核心,遵循两条原则。物系平衡中核心是要求解的未知力,两个原则是一个方程尽可能只包含一个未知力,能够不用的平衡方程最好不用;动静法中核心是需要求解的未知量,两个原则是研究对象最少,方程个数最少。然后在课下给学生留小论文作为作业,研究分析这两种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只能在掌握这两类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系统的做好这个小论文,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类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而在点的合成运动和运动学综合应用时,关键步骤在于正确地分析运动过程:从待求量开始→运动传递链→已知量,然后确定需要研究对象的次序。这就要求学生熟知运动机构,在刚体平面运动问题中常见的机构分为四种:四连杆机构,椭圆规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圆轮纯滚动;合成运动问题中传递形式有:滑块、套筒、销钉、接触等。对于综合问题,要搞清机构是由哪些基本形式及机构组成,最后能够化复杂问题为多个简单问题来分析解答。

二是取合适的定理、方法。包括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虚位移原理及拉格朗日方程。这些问题中,研究对象通常都是整个系统,首先要围绕所要求解的未知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求解的思路更简单方便,然后选择哪一个定理。在动力学问题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可用不同的定理求解,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量,选择适当的定理求解。避开那些无关的未知量,直接求得需求的结果。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则需要多个定理联合求解,这类问题有一个规律:就是通常可以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出运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求解其它未知量。

而在虚位移原理中,一般存在的问题是选择解析法还是几何法来求解,具体问题中哪一种方法更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需要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上好理论力学习题课的方法

首先,习题课中所选习题要有代表性。最好一个题目能够代表一类问题,然后做练习或者作业时,要求学生注意归纳属于什么类型。比如达朗贝尔原理的应用中,所涉及到的题目按照解题步骤可以分为三类:直接用动静法;先用动能定理再用动静法求解;用动静法联立求解。所以在达朗贝尔应用的习题课中,首先讲解三个按照以上分类的习题,再总结类型,然后让学生做练习,通常是先做完题目,再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做的练习属于类型,这样习题课可以做到求质不求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每一次习题课,要针对具体问题总结解题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一步是重点,每一步都需要注意什么。比如虚位移原理的习题课,解题步骤可以总结为:

①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②画出主动力的受力图;

③给出虚位移之间的关系;

④算主动力虚功列出方程

⑤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在这五个步骤中第①步中,要注意研究对象是整体,第②步要注意受力图只画主动力,第③步,要分析用几何法,还是解析法来求解虚位移,这一个步骤也是虚位移问题中的难点、重点,必须讲清不同方法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而第④步,就是本章中学习的新的内容——列虚功方程。

第三,习题课中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题目的错误求解进行会诊。学生一般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更为深刻,比如受力分析的习题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做参考文献[1]P21思考题3、4、5,然后由学生总结这些错误的分类,进而掌握受力分析时首要的是注意:一定要根据约束类型画约束力。

以上是笔者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对于习题课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还希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英文理论力学 篇7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 isthe mostlyusedsyntheticrubberduetoit′shighfractureelongation, lowgaspermeability, goodelasticityandexcellent abrasion resistanceproperties.SBR havebeen reinforced byvariousfillers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Amongseveralfillers, cabonblack (CB) is themostimportantfiller, whiletheprimaloriginofCB ispetroleum industry, whichisexpensiveandpolluted.MucheffortisbeingcarriedouttoreplaceCBbya newclassofextensivelystudiedfillercalledmontmorillonite (MMT) claywhichcanbemodifiedwithquaternaryammonium saltstogiveorganicallymodifiedmontmorillonite (OMMT) .Thatis, SBR isincompatible withpristineclay.Then, apreviousorganictreatment ofthelayeredsilicateisrequiredtoobtainafinedis-persionintothepolymermatrix.

Inrecentyears, manypolymer/claynanocompositesbasedonrubberandmontmorillonitehavebeeninvestigated, suchasnaturalrubber[1,2], ethylene-propyl-ene-dieneterpolymerrubber[3,4], butadiene rubber[5]andacrylonitrilebutadienerubber[6,7].However, relativelylittleattention hasbeen paid toSBR/MMT or SBR/OMMTcomposites.Inthisstudy, SBR/MMTand SBR/OMMT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two roll blendingandbothoftheirstructure, mechanicalpropertiesandcurecharacteristicswerestudied.

1 Experimental

1.1 Materialsusedinthisstudy

TheStyrene-butadienerubber (SBR 1502, styrene content=23%wt.) wasobtained from Qilu Branch Co., SINOPEC, Zibo, China.Na+-montmorillonite (MMT) and organo-montmorillonite (OMMT) were produced byInstitute ofPolymerMaterials, Qingdao University.Othercuringagentsarecommercialproducts.

1.2 PreparationofSBR/MMT andSBR/OMMTcomposites

TheSBR/MMTandSBR/OMMTcompositeswere preparedin an open two-rollmill, MMT and OMMT were mixed with elastomer.Then, the vulcanizatingagentswereadded.TheamountsofMMT andOMMT addedtoSBR were (0, 2, 4, 6, 8, 10) %wt.ofgum rubber.AllcompositeswerecuredaccordingtoT90.

Curingrecipes:SBR 100phr;ZnO 3phr;SA 1.0phr;S 1.75phr;CZ 1.2phr.

1.3 Characterizationofthecomposites

TEM observationwasperformedonultra-thinfilms preparedbycryoul-tramicrotomyusingaJEM—1200EX (JOEL, Japan) atanaccelerationvoltageof 60kV.

Themechanicalpropertieswere measured on a DXLL—50000materialtester (DirsCompany, China) atacrossheadspeedof 500mm/minandroom temperature.

Thecuring behaviorwasinvestigated at 145℃usingrotorlesscurometer (MDR 2000) (DirsCompany, China) accordingtoISO 6502—1999withfrequence1.66Hz.

2 Resultsanddiscussion

2.1 Morphologyand dispersion state ofMMTandOMMT inSBR matrix

Directevidence forhomogeneousdispersion of OMMTinSBRmatrixisderivedfrom TEM micrographs showninFig.1 (a) , inwhichsilicatelayersareshown atdarklines.Thethicknessofmostclaylayerbundles isintherangeof (50—200) nm andthelengthisabout 400nm.However, MMTlayersagglomerateeach otherseverely (Fig.1.b) andthereexistsanobviously interphasebetweenMMTandrubbermatrix, whichindicatedthatthereisabadcompatibilitybetweenhydrophilicNa+-montmorilloniteandhydrophobicrubermolecularchains.

2.2 MechanicalpropertiesofSBR/MMT andSBR/OMMT composites

Table 1showstheeffectofMMTandOMMTcontenton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SBR matrix.A remarkableincreaseinthemechanicalpropertieswasob-servedfortheSBR/OMMTnanocomposites, whileMMT haslittlereinforcingeffectonSBR.Wecanalsofind thatthemechanicalpropertiesincreasemonotonously withincreasingcontentofOMMT, however, hardlyany associationcan beconcluded between thecontentof MMTandSBR.

Thetensilestrength, tearstrengthandelongation atbreak at 10wt.%OMMT contentincreased by485%, 174%and 106%respectivelycompared to pureSBR, whichindicatethattheintercalationofthe polymerchainsinsidetheclaygalleryproducesenormoussurfaceareabetweenclayandpolymerchains, resultinginatremendousenhancementofinteractionbetweenthem.Theseincreasedinteractionsareresponsibleforthe dramatic improvementof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ofthenanocompositesoveritspristinee-quivalentaswellasthegum rubber.

2.3 Curing characteristicsofSBR/MMT andSBR/OMMT composites

ThecuringcharacteristicsofpureSBR and its compositesarelistedintable 2.VCisaparameterproportionalto 100/ (T90-Ts) , andhigherthevalueof VC, fasteristhecuringprocess.MMTcanadsorbcuringagents, reducingthecuringefficiency[8].WhileTs (scorchtime) , T90 (timefor 90%cure) ofSBR/OM-MTcompositesweremuchlowerthanthatofgum SBR andtheVCismuchhigherthanthatofpureSBR, which ledustoconcludethatorgano-claybehavedasaneffectiveaccelerantagentsforSBR vulcanization.Such an accelerating effecthasalreadybeen reported for someotherrubbernanocomposites[8,9], thepossibleformationofaZncomplexinwhichsulfurandamineintercalantparticipate, mayfacilitatethedevelopmentof elementalsulfur.The existence ofa Zn-sulfur-amine complexhasbeensuggestedinsomeliterature[10].

3 Conclusions

TheSBR/MMT and SBR/OMMT composites weresuccessfullypreparedbytworollblendingmeth-od.OMMT hasamuch higherreinforcingeffecton SBRcomparingtoMMT, becauseofabetterdispersion inrubbermatrix.Thetensilestrength, tearstrengthand elongation atbreak at 10wt.%OMMT contentincreasedby485%, 174%and 106%respectivelycomparedtogum SBR.Theamineintercalatedintothe MMTgallerybehavedasaneffectiveaccelerantagent forSBRvulcanizationbydecreasingtheTs, T90andincresaingVC.

参考文献

[1]Varghese S, Karger-Kocsis J.Naturalrubber-based nanocomposites by latex compounding with layered silicates.Polymer, 2003;44:4921—4927

[2]Wang Yiqing, Zhang Huifeng, Wu Youping, et al.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tural rubber-rectorite nanocomposites.Eur Polym J, 2005;41:2776—2783

[3]Gatos K G, Karger-Kocsis J.Effects of primary and quaternary amine intercalants on the organoclay dispersion in a sulfur-cured EPDMrub-ber.Polymer, 2005;46:3069—3076

[4]Zheng Hua, Zhang Yong, Peng Zonglin, et al.Influence of clay modi-fic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PDM/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Polym Test, 2004;23:217—223

[5]Wang Shaohui, Zhang Yong, Ren Wentan, et al.Morphology, mechan-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ransparent BR/clay nanocomposites.Polym Test, 2005;24:766—774

[6]Hwang Weigwo, Wei Kunghwa, Wu Changmou.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trile butadiene rubber/silicate nanocompos-ites.Polymer, 2004;45:5729—5734

[7]Essawy H, El-Nashar D.The use of montmorillonite as a reinforcing and Compatibilizing filler for NBR/SBR rubber blend.Polym Test, 2004;23:803—807

[8]Das A, Costa F R, Wagenknecht U, et al.Nanocomposites based on chloroprene rubber:Effect of chemical nature and organic modication of nanoclay on the vulcanizate properties.Eur Polym J, 2008;44:3456—3465

[9]Kim Min-Su, Kim Dong-Woo, Chowdhury S R, et al.Melt-compoun-ded butadiene rubber nanocomposites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brasion resistance, 2006;102:2062—2066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8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理论力学课程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具有较强理论分析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石油工程、土木工程、建筑专业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通过研究以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为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多且集中,知识密集且复杂,理论分析较强导致学生结合实践分析能力较弱。由此,对其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自信心不足[1],对理论知识不屑一顾,另外理论力学只研究刚体,不考虑材料变形,理论性很强,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应多加强实例分析,导致学习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些教材编排章节,内容不够精炼,并且大多数教材内容中实例过少,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对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出入。因此,为了能够反映学校培养人才的眼球,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对该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为3个部分:

1.静力学部分

包括静力学的公理、物体受力分析、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的受力分析以及在非光滑表面接触时的受力分析应用举例。这部分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掌握理论、应用为重点,对平衡物体的力学分析,重点讲述其受力后的平衡,而后展开学习和课堂讨论实例,这样可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同时增加一些抽象实例的题型,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对物体平衡的分析,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比较清晰,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知识。

2.运动学部分

包括点的描述、点的合成、刚体的运动等等。在教学期间,要达到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及创新能力,可以实际抽象的实例进行模拟化然后进行运动分析,让学生明白,任何运动都可以简化看成点或者刚体的运动形式,因此,其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生要掌握运动学中点的运动和刚体的运动,从而为后面动力学打好基础。

3.动力学部分

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三部分内容。该部分主要是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结合,是运动体,即就是分析运动物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如何才能平稳,达到能量充分的利用。

二、教学研究方法

理论力学的研究途径可分为建立理论体系和理论的工程应用两个方面。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试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出力学的最基本规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做了许多次试验,从而推翻了统治多年的错误观点,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在对事物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化建立概念和力学模型,以公理为基础,经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将教学内容讲解得更加生动、具体。

1.采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许多课程已开始尝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管多媒体课件(PPT)讲述比较清晰,如若将板书教学与课件合理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更能够体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板书教学往往会受到书写效果和座位位置、光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到教师所要传达的信[3],而且,教师在书写过程中也会影响讲解的充分发挥。这时,多媒体就是对这种局限性的一个很好的弥补。它既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看得清楚,又可以让教师通过语言和眼神与学生充分交流。

2.重视绪论,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绪论内容主要使同学们了解机械、交通、航空、航天、桥梁、土建等方面都有着力学体系的应用,更根据各种行业背景中需要力学研究,在实现过程中力学分析的关键作用,使学生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到理论力学是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结构力学等等一系列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运用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其它课程,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绪论了解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大案例教学比重、侧重应用

根据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系统的运动和平衡,经过抽象化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基本规律建立理论力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让学生对实例大胆分析,从而实现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知晓实际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力学分析。

三、实践教学

独立院校应该多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人人动手动脑 ,生动活泼,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内外互动,如在小论文、创新实践中师生互动等。为此,本课程可适当增加互动式、研究型和创新实践型等教学方式。比如:点的合成运动中关于加速度的合成方法,拉格朗日方程的建立、保守系统下的形式等,都有较多数学、力学的分析研究内容,同学也很感兴趣。另外,在汲取一些其它院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实施再创造,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力学创新思维实验室。该实验室除了满足基本教学实验外,更加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

四、结束语

通过在独立学院的几年的教学与总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本人将作适当的改革。调整的教学内容重点更突出,侧重应用,补充丰富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科研实训的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实践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飞.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J].教育管理,2011,(9):186.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桥,周利斌.理论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陕西: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4]刘云庭,王俊英.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力学与实践, 2003,25(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经验下一篇:葡萄牙语个人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