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2024-07-01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共8篇)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更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尽早地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拓展知识和技能,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和养成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二、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题性原则

传统的课程类型既包含有知识,又包含有经验,并按照知识和经验的系统结构组织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也包含有知识和经验,但它是以知识和经验的现实主题为中心进行组织,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的。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综合了各种课程优点达到了优势互补的,以主题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2.生活性原则

长期以来,受理想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将人类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与人类生活的课题置之度外,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生活常识。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学校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未来与现实的统一。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学术性、学问化,多选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家庭、环境、健康、交通、文化、城市建设等问题。

3.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综合,决定了其教学组织形式在时间、空间上应该是开放的,而非限制于教室和课堂45分钟,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4.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系统,也要内化个体的心理因素,发展他们的非认知系统。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能力,而且要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关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实施

(一)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内容指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第二,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和素材;第三,在整体背景和视野中形成的态度与情感。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在寻求人的发展的前提下,从文化领域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角度考虑,认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包括:(1)发展思维能力;(2)培养读书的兴趣和读书习惯;(3)认识社会问题;(4)发展想象力和鉴赏能力;(5)从事劳动与技术活动;(6)搜集信息;(7)促进身心健康;(8)展示个人才华。从上述八个方面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克服活动主义和经验主义课程的弊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收集各种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活动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运用和验证已有的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采用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学会沟通合作,学会互相交流,学会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四)、活动主题

主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五)、活动课时与安排

1、确定主题(分组设计) 1课时 2、设计活动方案 1课时 3、各小组汇报活动方案 1课时 4、实施阶段 12课时 5、展示成果,总结阶段 2课时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当前校园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初见成效或卓有成效,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 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多个应用软件, 如教务系统应用软件、科研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等, 但都自成一体, 各系统中的数据不能流通, 如要一个数据, 有时候各部门提供的情况都不一样, 使管理者很难判定哪个数据是正确的。

(二) 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度还不够强

学校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质量监控作为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利用信息平台, 将任务融入ISO质量控制流程, 有效进行过程监控、提高管理的水平上做得还不够。

(三) 资源数据引导决策体现得还不明显

由于数据的非源头采集、非动态更新、非全员维护等因素,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数据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数据资源在即时反映学校的办学情况, 真正引导管理者进行分析与决策上还有欠缺。

二、CRP系统的含义与特点

CRP系统, 即“校园资源计划” (Campus Resource Planning) , 它针对校园而设计, 将校园信息资源进行集成运行, 利用ISO管理流程优化系统模拟的业务流程, 使不同模块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并对系统内的资源进行动态跟踪, 进行绩效分析, 以持续改善学校的工作, 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

CRP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集成化。系统整合学校原有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工、后勤、OA系统等应用软件, 对学校的人、财、物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动态化。系统的数据人人参与采集, 自动记录, 实时更新。三是唯一化。各部门按职责要求源头采集数据, 数据真实、唯一。四是标准化。系统按ISO要求设置学校的制度性文件和标准要求。五是程序化。系统中的每个功能模块内嵌ISO流程。六是绩效化。系统提供的基于原始数据汇集而成的管理仪表盘, 体现工作业绩与效果。

三、CRP系统的基本方法

CRP系统采取了三个基本方法:一是管理的系统方法, 即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 以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效率。该方法关注系统的整合, 重点识别和管理相互关联的过程, 并对过程进行协调和优化, 促进信息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二是管理的过程方法, 即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从而有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系统中所有的工作都通过过程来完成, 每项工作都有它的目的及必要的条件资源, 工作过程成为确认和使用各项条件与资源的过程, 以此强化过程监控。三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即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质量管理过程存在着许多有待决策的问题, 在对信息和数据作分析时, 运用统计技术分析和确定教育产品、过程的变异性, 为决策者提供持续改进工作的依据, 以此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四、CRP系统的作用

(一) 通过信息资源的“无边界”化, 彻底消除“信息孤岛”

CRP作为一个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新型的信息系统, 它通过识别和规划校园资源, 对各种资源进行分析和规划, 以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同时, 通过信息资源的“无边界”化, 彻底消除“信息孤岛”。

(二) 所有数据同地、同时、同步, 确保数据真实和实用

CRP系统在进行信息资源集成时, 规范了数据的采集源头, 使数据在同一个地方产生, 同一地方维护。这样, 用户在工作过程中采集原始数据, 其他用户可以同步共享其劳动成果, 但同时不能更改其数据内容, 确保系统采集到的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 自我监测工作过程, 校园管理更加系统和透明

CRP系统运用过程方法, 通过控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达到最终产品的合格。学校通过识别教学、管理、服务等过程信息, 实时采集数据, 监测工作过程, 使组织的管理变得系统和透明。

(四) 动态仪表盘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将评估常态化

CRP系统拥有动态仪表盘, 管理者通过观察数据采集平台中类似驾驶室的“仪表盘”, 分析学校工作的基本走势, 作出科学的决策, 同时, 由于这些仪表盘所显示的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数据, 而这些数据又是即时采集与生成的, 可以使评估工作简化, 并成为常态性。

五、CRP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 系统开发的理念

CRP系统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信息技术的创新管理模式来满足新的管理需求。该系统关注“两个更新”, 实现“两个对接”, 达到“两个目标”, 成为“五种平台”。

1. 关注“两个更新”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树立信息管理的“三全”理念, 即全员维护、全程采集、全方位覆盖的理念。二是信息管理模式上的更新。系统中融入了ISO流程, 用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 强调管理的过程控制。

2. 实现“两个对接”。

一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对接。系统按照ISO的要求, 实施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程序的改进工作。二是行业 (企业) 标准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对接。ISO质量管理体系集中了各国质量管理专家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 蕴含了质量管理的精华, 它对教育领域质量的提升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达到“两个目标”

一是规范管理行为。通过系统的运用, 强化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 充分保障学校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提高办学质量。运用系统, 在学校内部建立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自我完善管理的体制,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持续改进, 提高办学质量。

4. 成为“五种平台”

一是成为现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平台;二是成为跨时空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三是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的支持平台;四是成为引入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的协作平台;五是成为加强绩效管理、实现社会监督的公共平台。

(二) CRP系统的开发应用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自2002年起, 致力于研制与应用CRP系统, 在9年多的时间中, 共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多校区互联网络建设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校架设了连通地理位置分散的各校区的互联网络, 并在校区内建设了办公网络和学生宿舍网络。

2. 部门业务系统的研发阶段

根据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 开始研发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 如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学生注册收费管理系统、基本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等;此外, 学校还对这些部门内部使用的系统以业务为导向进行了“垂直整合”, 为开展校级的资源整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系统整合阶段

从这个阶段开始, 学校针对不同部门的业务系统按照“ISO”管理流程进行“水平整合”, 形成了两个门户 (学生门户和教工门户) 和一个中心, 即数据中心, 让用户可以共享全校的信息资源和办学资源。

4. 智能分析、决策支持阶段

学校通过系统内嵌的ISO管理流程持续地改进学校的管理, 同时,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在已经整合的不同功能模块中抽取潜在的有用信息, 实时地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客观的数据依据, 引导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决策。

在2009年, 学校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 自主研发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监测管理平台”, 并在2010年6月, 应用该平台成功通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 CRP系统的推广

CRP系统是一个将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其它学校有借鉴性, 为此, 从2010年9月起,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六所高职院校进行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推进了学校管理机制创新

CRP系统所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极大地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 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 推动了应用院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改变了应用院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理念。

2. 促进了管理的标准化与公开化

标准化体系作为内嵌于CRP系统的纽带, 促进了应用院校建立或完善学校的标准化体系, 从而确保学校的管理在CRP系统的统领下,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标准运作, 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 CRP系统可汇总提炼学校的各类实时信息, 并借助各类数字仪表盘进行展现, 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公开化。

3. 完成了校园信息资源整合

通过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及架构, 基本实现了CRP系统的资源整合。按照“数据源头实时采集, 数据源头唯一”的原则, 从安装系统门户及建立数据中心着手, 实施整个系统的安装工作, 并尽可能地将应用院校原有的、经过整理的数据导入到数据中心。对于应用院校需要保留的旧系统, 通过成功地采用中间件技术将其整合到平台中。经过整合, 应用院校的信息化系统已基本联成一个互相联动的整体, 从而达到资源共同维护和共享使用, 数据实时采集和源头唯一的目标, 而且还形成了以数字仪表盘展现的数据监控平台。

4. 加强了院校之间的合作

在CRP系统的推广试点工作中, 推广与被推广学校双方共同研究讨论CRP系统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方法,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为双方人员提高认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使学校之间的合作更为深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应用院校之一, 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帮助下, 开发完成了学院的门户及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工作, 整合了学校原有部分系统, 实现学校各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协同工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上迈出了第一步并在不断完善中。同时, 通过合作建设, 相继完成了教师日志、学工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 其基本效果体现在:一是使财务管理规范、有序, 实现财务管理从单一核算向管理监控工作延伸;二是使教育管理活动全面进入ISO体系的PDCA循环, 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氛围已基本形成;三是使学校领导的决策基于数据为导向, 决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此外, 学院自身也在此基础上相继独立开发了几套应用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OA的工作流程、签章系统和教师测评系统等, 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摘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 促进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是当前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要求。CRP系统将信息技术与管理融为一体, 是学校内涵建设中的创新之举。通过对学校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阐述了CRP系统的含义、特点、作用、基本方法及开发与应用实践。

关键词:CRP系统,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张筱艳.基于ISO9000认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邹婉玲, 林永平.运用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23) .

[4]宋萍萍.信息技术在高校贯彻ISO9000标准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8) .

在教学工作中感悟校园精神 篇3

一、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最有效的体现方式

校园文化以师生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空间为环境,包含学校领导、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学校校园环境卫生实施常态化管理,校园院落、学校的大门外都比较干净、整洁;办公室物品摆放比较整齐;室内张贴物规范整洁;树木、花草有专人管理,定时浇水并修剪整齐美观。学校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德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活动都制定得切合实际,目标明确,操作性较强,阶段目标落实比较到位。学校的主题班会能针对本校出现的共性问题,或者针对某班级学生中出现的某一现象,定时召开主题班会,还有的结合一些特定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鲜明,内容翔实,效果明显。总之校园文化主题鲜明,个特征性彰显明显,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

二、校园精神是校园环境的韵味和神采

校园精神通过校园环境和师生的行为体现出来,又对师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是一般意义、形式上的育人环境,不是通过涂脂抹粉的刻意装饰,而是内在气质的外部体现。它能使人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学校的育人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的形成,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而这种理念不是天然的而是由校长的敬业精神、知识、阅历和创新意识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我们的校长都不乏敬业精神,都有办好学校的愿望。但仅仅是敬业还远远不够,就像是一个老农,若停留在每天扛着锄头辛勤除草的阶段,是很难获得丰收高产的。

三、校园精神是管理理念的展现

有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硬化净化应该说都做得很到位,办公室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物品摆放整整齐齐,图书架上的图书码放规矩,封存严密。校长很像一个细心的管家,兢兢业业地看护着家里的瓶瓶罐罐。这种“看守型”校长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无论形式还是内涵,只能是一汪死水——平淡。他们需要的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有一种校长,凭着一腔热血,看到流行趋势便跟风随流,就像是一些人,只注意市场行情的表象,看到萝卜涨价,便跟着别人大面积种植,这种跟风的结果,不但难以达到增收的效果,甚至还会是亏本伤财。

在一些学校中,讲到国学诵读,校长侃侃而谈,三字经、弟子规,不管内容消极积极,墙壁上、脚底下,铺天盖地。这种“激进型”校长所体现出来的校园精神,只论形式而不论内涵,充其量是人工瀑布——造景观。这类校长需要深吸一口气,把浮躁的心绪沉下来,扎扎实实做些学问才好。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相当一部分校长,有激情善思考,既注重脚踏实地又善于市场调查,他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学校自身的教育素材发掘学校精神,既让学生感到亲近实在,又对外展现了学校风采;既体现了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创新。走进他们的校园,看不到花枝招展,看不到刻意的装饰,一切都显得自然谐调,但犹如沐浴春风,让人置身于一种和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精神一振,耳目一新。

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管理,创建卫生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以优秀的教育教学成绩和科学严谨的学校管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认真做好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创新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增加内涵,打造精品学校,为创建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校园精神就应该像春雨,润物无声;像溪水,涓涓长流!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 篇4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一】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全面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2.学习基础知识,学会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有四个班,学生约200余人,年龄小,基础差,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差,自控能力不强,组织纪律能维持。但他们活泼好动,非常乐意参加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对队列的有关动作掌握的较好,本学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储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体育内容有走、跑、跳、体操及游戏等内容,以游戏为主,将其他内容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娱乐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体质,还学到了简单的体育知识。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教材的重点是以、游戏教材,应突出课堂上练的教学方法,难点是队列的基本动作,使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方法,但是对于一年级来说是比较难做的,可采用直观教学,利用互相帮助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难点教材。

2.教研专题:本学期的教研专题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集体备课、研究课、公开课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至九周掷轻物***

十至十五快速跑***

十六至二十跳短绳***

五、教学措施、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安排

1.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遵守考勤制度,按时上课。

2.遵守体育课常规,认真听讲,积极学习。

3.参加期中和期终检测,督促学习。

4.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搞好 自主、综合、拓展、创新 研究。

5.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教研专题实验措施:

(1)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对实验课题的研究,定期举行听课,评课活动和专题研讨。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二】

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结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709—714班学生,年龄在12——14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与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三:教学目标

1.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

2.完成和基本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中规定动作,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规则。结合游戏和降低规则的比赛,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用安全方法进行运动,发展体育的广泛兴趣、爱好。提高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3.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练习继续发展灵敏、速度和有氧耐力,知道营养需求及选择对健康的影响。根据自己的生理发育特点,了解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4.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逐步掌握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方法,增强自尊与自信,在克服困难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和活动的乐趣。

5.增进同学间的交往,建立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结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多渠道搜集信息,并能评说比赛和表演。

四:运动参与

1.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

2.用安全方法进行运动,发展体育的广泛兴趣、爱好。提高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3.根据自己的生理发育特点,了解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内容

田径 跑(50米;耐久跑800米1000米;往返跑25米)。

跳(立定跳远)。

掷(投实心球)。

运动技能 教学重点:以各项目技术为载体,发展跑的能力和有氧耐力、弹跳力、肌肉力量,提高生活能力和抗疲劳的能力。

球类 足球(变向运球射门;脚法不限)。

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排球(垫球)。

教学重点:以篮球的基本技术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培养运动兴趣。

单杠(.跳上成正撑慢翻下;单(双)脚蹬地翻身上成正撑.)。

双杠(支撑拍动;“男”臂屈伸.)。

趣味健身项目

垫子(前滚翻接转体180度接后滚翻屈腿起;“女”仰卧起坐.)。

跳绳(1分钟跳绳)。

六:身体健康

1.发展位移速度

2.发展有氧耐力

3.发展反应速度与灵敏、协调

4.发展力量

5.发展柔韧

6.了解活动中的安全与注意问题是节节有

七:心理健康

①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②学会用呼吸调节法调节情绪。

③了解实现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

③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与自信。

④比赛时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

⑤知道并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⑥简单评价体育与健康信息及媒体信息。

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八:教学总结(分析反思)。

①.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技术目标、体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②..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技术目标、体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③.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应充分考虑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校场地、本地气候的特点相适应。

④.在设计实际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力争做到一个内容渗透多个目标,一个目标用多个内容来完成。

⑤.单元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的教学方式。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三】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走、跑、跳、投掷以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针对乡村中学的新生,他们在小学受到的体育教育受多方条件限制;师资的薄弱、体育风气的高低、场地器材的缺乏,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

一、基础不

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精神。

(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4、通过技能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具体目标:

(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说,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2、田径运动简介与规则介绍

3、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4、常用运动负荷的测量与方法运用

(二)、运动技能

1、队列与体操:原地队列,行进间队列,“舞动青春”广播体操,徒手体操。

2、快速跑技能:各种跑的练习,不同距离的快速跑,接力、追逐跑游戏等,建立正确跑姿;

3、耐久跑技能:正确的呼吸方法,不同距离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800米至1000米跑;发展耐力速度;

4、发展跳跃能力与跳高技术:建立正确的纵向跳跃概念;各种发展弹跳的练习,助跑纵跳摸高;跨越式或其它过杆技术的介绍和练习;

5、球类

(三)、发展体能

1、发展速度素质:结合快速跑技能,运用各种跑的形式进行;

2、发展耐力素质:结合耐力跑技能,运用不同距离的耐力跑练习,跳绳等;

3、发展跳跃素质:结合跳高技术,运用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

四、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开展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评价制度。

6、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进会场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

(三)激励机制: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健康的思想观念、领悟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发现、学习、练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动作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四】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走、跑、跳、投掷以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初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精神。

(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4、通过技能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具体目标:

(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说,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2、田径运动简介与规则介绍

3、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4、常用运动负荷的测量与方法运用

(二)运动技能

1、队列与体操:原地队列,行进间队列,第二套中学生广播体操,徒手体操。

2、快速跑技能:各种跑的练习,不同距离的快速跑,接力、追逐跑游戏等,建立正确跑姿;

3、耐久跑技能:正确的呼吸方法,不同距离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800米至1000米跑;发展耐力速度;

4、发展跳跃能力与跳高技术:建立正确的纵向跳跃概念;各种发展弹跳的练习,助跑纵跳摸高;跨越式或其它过杆技术的介绍和练习;

5、球类。

(三)发展体能

1、发展速度素质:结合快速跑技能,运用各种跑的形式进行;

2、发展耐力素质:结合耐力跑技能,运用不同距离的耐力跑练习,跳绳等;

3、发展跳跃素质:结合跳高技术,运用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

4、力量素质:持哑铃的健身练习;

四、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开展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评价制度。

6、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进会场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

(三)激励机制。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健康的思想观念、领悟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发现、学习、练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动作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五】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刚刚从幼儿园踏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体育课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玩上,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关心和爱护并让他们逐步形成终身体育观和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过短但是善于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乐于参加老师组织的各种游戏和比赛、模仿性强、生性活泼好动等,这些都是一年级的孩子共有的特性。

任教的四个一年级,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一致。但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很期盼上体育课,表现欲强,这是属于每个孩子的特性,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尤为明显。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游戏、小球类等基础项目以便于使得学生在跑、跳、投的基本技术上得到提高,并且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教材队列是水平一的第一个实践教材内容,前面还包括了理论(认真上好体育课、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等),教学中,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涣散的特点,主要配以简单的队列、队行为主。如:原地向左转、右转、后转、原地踏步等。要求在每节课上都能够将这些队列知识慢慢渗透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徒手操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在学会游戏的同时,更加应该学会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内容、并且学会相互帮助、积极参加个人和团体的活动、懂得遵守游戏规则。

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跑、跳练习。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废弃物品。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如:拍球,滚动,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广播操的教学,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通过走、跑、跳、投、掷等游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心理健康目标:通过游戏与基本动作的教学,使学生能适应陌生的环境,并能说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情绪表现。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5、社会适应目标: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措施

1、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2、备课每一节课,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课堂气氛,课前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导入、设置问题的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4、积极培养体育骨干,并尽量做到与学生玩在一起,在娱乐的同时学到知识,加强与集体的联系。

5、加强课堂常规的教育、落实,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6、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做到认真、仔细,个别对待,兼顾全局。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六】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七、八年级共两个班,每班约四十人左右,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

2、技能情况: 七年级学生喜欢跑、跳、投掷、篮球、足球、游戏等活动,但动作不太协调。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课标》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学习田径、跳跃、力量、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培养勇敢、顽强、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品质。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充分贯彻课改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学校田径队的建设和训练工作,为本学年举办各类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广泛开展学校群体活动,上好大课间活动,本学期将进行班级间的各项体育比赛,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长跑比赛、各种球赛等。

4、组织参加县体卫艺办公室组织的体育教学的优质课评比。

5、参加体育教学论文、教案的评比。

五、具体安排:

1、抓好基本身体素质的提高。

2、抓好基本技术的练习。

3、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以好的学生帮助老师组织、辅导、督促素质较弱的学生进行练习。素质较弱的学生可消除自卑感和心理压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欲望。

5、学生练习一段时间进行模拟考试,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

6、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专项练习。

六、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七】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越上一个新台阶,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坚持“健康第一”的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创建“主动参与、强身健体”的健身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新的一学年开始了,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己尽快入了角色。为了使教学过程中的体育课开展得有条有理,使学生创新的学习方式有所进展,为此拟定了本学年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两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2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五、教学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校园七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模板【八】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为体育教学工作契机,坚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努力探究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和学习对自己终生发展有用的体育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关键,充分地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向家长、学校和社会献礼。

二、班情分析

七年级132班为寄宿班,男生33人,女生29人,生源面特别广泛,学生通过半个学期体育学习与,大部分同学身体素质扎实,形成了较好的体质,学习了许多对自己终生发展有用的体育知识,我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地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体育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它是我们教学的优秀范本。

四、教学措施

1、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体育课堂45分钟,备好课,精心设计课外体育实践活动。

2、关心双差生,转化后进生,鼓励希望生,对这些弱势群体,做到上体育训练上关心学生,做到课堂上不出安全责任事故和意外事故。

3、根据乡村中学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采用课内外训练,综合练习,课堂动作讲解规范、示范到位等灵活多变的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汲取外地先进的体育教研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扎实有序地抓好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

6、为迎接学校广播体操比赛,本期主要训练广播体操。

五、教研课题

谈中小学校园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篇5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4日【编辑录入:风舞十天】

谈中小学校园舞蹈课程教学计划

上海长乐中学任李

舞蹈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喜爱的,但是现在在校园里实施舞蹈课程依然越来越普及了,针对现在中小学校园舞蹈作为拓展课程的进行,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无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无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是学员还是演员,教学周期是短还是长,舞蹈课程也一样要制定教学计划。

一、舞蹈课程的定位

首先、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以及这些教学对象目前的专业水准专业条件、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心理状态,使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执教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盲目性。其次、教学的目标是简单的舞蹈普及还是培养艺术团体或是提高班。再次、可利用资源包括师资的力量,场地,设备,资金,和时间,明确了上述条件教师就可以量体裁衣舞蹈课程的大致教学内容。

二、舞蹈教学阶段的任务

舞蹈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教学计划可以分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或单元(一个段落)计划。一般来说,每一阶段或每一学期的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演出)。三段的授课时间不能平均分配,要依据各教学任务与需要而定。

1、恢复课

是休假(一个月左右)后上课的最初阶段,一般历时三周左右(按每天课时90分钟计)。可以根据整体舞蹈素质来定。基础较薄弱的学员,恢复课可用三周至四周。有一定基本功基础的学生恢复课可安排两周左右。在学生放假期间,即使学生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员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

(1)使学员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达到基本的水平。

(2)对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

(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生的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生在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恢复课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不宜操之过急,过快地推进课程会造成职业病。恢复课开始时低年级可以只做把上练习,中、高年级可以增加少量的中间练习,当第二周结束时可恢复一堂完整课的全部练习内容。此外,恢复课开始时节奏处理要从容些,使学员练习时有较充分的自我知觉,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依照动作的规格与要领进行练习。由于恢复课的内容较简单与单一,教师应力求将教学组织得有趣(当然必有具有训练价值),避免使学员感到枯燥费力。由于教学对象的条件与基础的不同,恢复课教材的设计以及时间长短,仍然要因人因课制宜。实践证明恢复课上得是否有成效,直接关系到授新课计划能否顺利执行,因此不可轻视。

2、授新课

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

(1)教授新教材。

(2)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

(3)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

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将新课程全部内容划分为几个课程推进的小段落,每一段落可以月或周为单位,从而产生授新课计划。

先教授哪些教材,后教授哪些教材,不能由老师主观臆想去安排。安排的依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以及教材自身的纵、横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在教授新教材时存在着进度的“跳跃现象”,使多数学生难以掌握,这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下面以训练带舞姿的旋转与跳跃例:当学生具有简单的旋转与跳跃能力,首先要使学员基本上能够准确地掌握舞姿,才能开始进行舞姿上的旋转或跳跃练习,而不能在学员尚未掌握舞姿之前就急于进入舞姿上的旋转或跳跃练习。又例如:组合练习只能是在单一动作基本掌握之后才能开始,而不能颠倒过来。另一点需注意的各类动作(如蹲、腰、跳跃、翻身、旋转等„„)相互依赖的横的关系。例如:跳跃动作与蹲的关系应是这样的:开始练习跳跃前,首先要使学员具有一定蹲的能力与脚推地的能力;随着跳跃动作幅度加大,对蹲的能务训练要不断加强,同时腿的幅度训练必须加大。总之,凡属几类动作联合后方能完成的动作,都需要先对各类动作分别练习到具有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避免教师安排新教学计划时,只注意教材由浅入深的顺序(纵的关系),而对有关联的相互依赖的各类动作横的关系则重视不足。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把教材中纵与横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经纬交织,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授新课计划。授新课的教材内容较多,对于校园舞蹈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二年级主要是训练腰的软度,端正初学者躯体的自然状态,使躯干正直。三年级开始进入以训练单一技巧为主阶段,跳跃、旋转、翻身等每类技巧的具体内容都项目纷繁,教师应在各类技巧中选择一部分为重点训练教材。高年级教材更为繁多。教员尤为需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作为训练的主干,才能将技巧练精,纵使练顺、练巧。

3、复习与考试

考试或汇报前的三周左右应进入总复习阶段,对本学期或本阶段所教授的新教材进一步巩固提高,不宜再教授新教材。因为此时已临近新的休假,如果教授新教材,学员在休假期间无法保证必需的时间练习,学了也难于掌握和巩固。复习课也是教师最后将本学(或本阶段)所教授的主要教材集中组织为一堂课的过程。一堂考试课(或汇报课)应展示本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的最高成果,这堂课既要全面,又要精炼,不能包罗万象,应该选择那些能代表学期或某阶段教学水平的内容,不宜把某些训练过程安排进去。

一个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以考试或汇报的形式结束,这堂课既检查学员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结束课的成绩好坏也是教师教学计划、总结经验、制定或修订下阶段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必定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是执教者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高观性与随意性的成果,是执教者遵循教学规律又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好的教学计划会使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益。毕业班的考试课应周密、妥善地组织,以便其真正体现学生的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因此,毕业班考试课应该体现全部训练过程的最终成果。

此外,组织好每课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教学计划制定后,接踵而来的是要组织好每一课的教材。一种能力或某一技巧训练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材的组织;教材组织得当,会有效地获得训练成果,教学效果就会加倍地提高。反之,则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着眼于严格要求学员去刻苦训练,却不讲究教材的科学性组织,这是很不对的。

4、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计划要执行得好,主要在于教师的努力;但是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学究竟还是教与学双方合作的行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大纲规定、教学计划与年级教学任务,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目前仍然存着这样一种不正常现象:学生只知道来上课,而对于培养目标、年级任务等却一无所知。他们对教学计划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对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显然不利的。师生配合、教学相长无疑地将促进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篇6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宜陵镇全体教职员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大家莅临我镇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几年来,我镇以“精致、均衡”为关键词,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对《xx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行再落实,我们常态化的工作是:看校园、进课堂、查常规、听汇报,不放过一个细节。我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

此时此刻,我不免想起了20xx年的xx小学:一排破旧的.教室,一块泥泞不堪的小操场,几株凌乱的松柏;想起了陈营小学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拈轻怕重”,只有“迎难而上”;想起了20xx年,学校创建扬州市合格村完小,全体老师放弃暑期休息,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来学校整理资料,没有要学校一分钱补贴;想起了20xx年下半年副镇长李天航坐在教室里听课;想起了华夏公司董事长庄大清对宜陵镇教育的关心;想起了教育局张局长和初教股嵇股长等领导亲临陈营小学悉心指导;更忘不了20xx年教师节,副市长姜际芳对陈营小学师生的亲切关怀。

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有了社会热心人士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有了宜陵教育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我镇教育事业正稳步、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各学校硕果累累。去年,宜陵镇中学在中考中有xx人达到xx中学分数线。宜陵小学在江都市综合督导评估中处于A类,并且成功创建成xx省实验小学。七里小学连续xx年位居A类。许庄小学被评为A类学校。尤其是陈营小学,被评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这一连串荣誉记录了宜陵教育人的艰辛历程。但是与在座的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用领导的要求衡量,我们还须继续努力。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加之实际操作过程的环节过多, 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对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1. 资助工作简单化

部分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 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社会的相关资助费用、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 其中难免会有偏差, 这就使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资金不能被充分使用。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 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内在困扰, 并没有对家庭经济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 即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 资助目标难以确定

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是资助项目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 (1) 学生相互比穷; (2) 老师直接确定; (3) 依据证明材料确定等。

3. 育人功能不突出

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利益, 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

二、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我院不仅创新家庭经济困学生资助机制, 优化“奖、助、勤、贷、免”资助体系。而且还采用育人与帮困相结合, 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相比其他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 我院更高一筹的地方就是助困育人理念。我院的帮困助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帮”, 更注重对学生的“育”。配合我院“诚、爱、美、洁、精”学风建设, 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心、开展资助相关知识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成才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人才, 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拥有比较好的前途, 实现自身的价值, 才能更好地回报和感恩社会, 为校争光, 也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这种贫困状态。不管困难与否, 学生都要努力成才。我院整个资助工作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帮困育人, 就是帮助困难学生成为人才。

除了拥有助困育人的先进理念, 我院还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 主要包括六项制度。

1. 推行诚信、感恩教育制度

凡是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贷款相关知识的讲座、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提供一个书面的信用承诺, 每年组织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家庭经济困学生是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家庭经济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和社会资助不图回报, 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助理解为理所当然, 自己有能力的时候, 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 我院积极开展各种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家庭经济困学生教育活动。

2. 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

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是我院的一大资助特色。凡是受助的学生必须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公益劳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帮助的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我院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区义诊、血站爱心献血、为灾区义务募捐、宣扬爱护女性健康等公益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也使受到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感恩社会。由于我院在公益活动上的不懈努力, 盐城市中心血站、盐城市民政局、盐城市东方女子医院都在我院设立了爱心助学金,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3. 推行困难优先制度

依据学生的困难等级, 我院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等级, 最困难等级的学生优先考虑勤工助学和相关补助。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 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 同时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 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 学生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院依据学生的学习时间, 按照困难优先原则让学生自愿选择勤工助学岗位, 真正做到了学习劳动两不误。

4. 实行多级多渠道公示制度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我院在招生网、校园网、媒体上公示国家、学校及社会上的资助项目, 并在新生入学前将资助简介寄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入学前就能够了解到各项资助政策, 为顺利入学做好准备。学生在校期间, 每次发放奖助学金, 我院都会将发放奖助学金的通知下发到每个老师和学生手上, 让所有人都成为助学金发放的监督员。凡是享受我院奖助学金的学生, 学校都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班级、二级学院、学校显著位置和校园网逐级进行公示, 并留下举报电话和邮箱。所有奖助学金经公示没有异议后再进行发放。当然, 出于对学生私密的保护, 对于学生的某些具体困难我院不予以公示。

5. 贷款学生贷款和毕业前确认制度

凡是在我院贷款的学生, 我院都会在学生贷款之前讲解贷款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贷款和相关程序, 并确定他们所需贷款的金额, 还贷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在学生毕业前会再一次与学生一起确认相关的贷款信息, 并对其再次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不仅要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还款, 还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教育他们按时还贷不仅仅是个人诚信问题, 还体现了贷款学生对国家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感恩之心, 毕业后用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6. 心理辅导值班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让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在学校中生活学习, 这也是我们资助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我院学工处、二级学院每天都安排了老师值班, 在固定地点专门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很敏感, 不愿意找熟悉的老师为其解决心理问题, 我院还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每天安排专职心理辅导员坐班, 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 以解答学生心理方面的咨询,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决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个目标实现的背后是我院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帮困育人机制的不断创新, 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校园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教学管理和谐校园科学教育发展观

和谐是美的体现,和谐是文明的标志。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学校和则兴,国家和则强,社会和则安——人们呼唤和谐。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引导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化机构,理当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良性互动、和衷共济、内和外顺、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一种以校园为纽带的全面、自由、优化的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达到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协调运转这样的境界。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构建和谐校园”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管理中实践“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教育观呢?

一、提高认识,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1、以人为本,势在必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的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基地,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今,一些高校陈旧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与时代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和谐的一面。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改革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归宿点。

2、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都需要通过教师来提升。因此,作为高校一切管理工作核心的教学管理,就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在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和实施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权益与利益,尊重教师的个性与感情,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用人机制上,要充分信任教师,要让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给每个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用人文去关爱教师,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团体的力量,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荣耀,用爱的力量来激励他们为实现高校发展和个人价值目标而努力奋斗。

3、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各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接班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学和育人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而不重学生,在相应的管理体制中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种抽离了情感、人格、精神、价值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妨碍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个宗旨来展开。众所周知,人都有自尊心,渴望得到承认,得到重视。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观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专长,关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个性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把实现人的和谐,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

总之,坚持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建设才能奏响和谐的旋律。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二、高度重视,在教学管理中逐步完善和谐的育人机制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必须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其次,必须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高校管理得好不好,质量水平高不高,各级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干部是学校的掌舵人,他们不仅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执政能力,更要有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工作态度。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按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全面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共同进步。

2、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出成效的有力保证,它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健全的、科学的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实现资源各要素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个人随意性将会减少,秩序规范将得到加强,教学日常工作就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高校要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

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源泉,是学校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支撑。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教育贯彻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制度建设来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激励教师大力推进教学创新。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的振兴靠教师,办高质量的学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行。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同时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师德和教风的不断优化。要想方设法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使每个人心情舒畅,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认真实践,在教学管理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需要。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困,形成人心向一,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发动者,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和行为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举止言行都要起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关心每个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宽容和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爱戴、感激和依恋。师生之间才会真正的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关心、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创建文明先进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文化带有很强的教育和向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文明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而且还能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净华,兴趣得到生发,素质得到提升。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优秀作文:狼与雪莲下一篇:高考数学试卷命题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