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教案

2024-12-07

文化探究教案(精选12篇)

文化探究教案 篇1

《探究纸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状态,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纸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对纸的发明、种类、用途等常识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学生探究跟纸相关的文化是很有意义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纸的历史,纸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变废为宝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围绕“纸文化”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纸和我们的生活”的兴趣以及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同时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对纸的种类、用途、艺术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围绕“纸文化”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纸和我们的生活”的兴趣,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猜谜激趣: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

2、同学们,说到纸,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你对纸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跟大家分享分享。

3.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纸,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研究生活中的纸吧。首先我们来了解纸的发展历史。

二、了解纸的发展历史

1.了解纸的发明。(1)我们班同学有没有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呢?(2)读读《蔡伦发明纸的故事》。

(3)交流读后的感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了解蔡伦发明纸的意义,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表格罗列纸的发展历史,听同学介绍中了解纸的变化。

3.图片欣赏,从视觉角度深入了解纸的变化过程。

三、感悟纸的用途广泛

纸文化从纸的用途开始

1.纸的用途 :说一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纸?纸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2.大家对纸的用途有所了解,你们又知道哪些关于“纸”的故事和成语吗?

(纸上谈兵 洛阳纸贵 纸醉金迷)分享故事:《洛阳纸贵》,交流听后的感受。

四、体验纸的魅力

1、体验纸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用纸折一件小作品。(2)交流、展示。2.感受纸的文化魅力

欣赏图片,交流感受。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都离不开纸,它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本领,而且还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带来了美的感受。

文化探究教案 篇2

一、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概述

跨文化传播的涵义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或者文化交往活动可以将跨文化传播看作是一种特殊文化情境,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对文化情境的制约和指引功能的复杂性, 且指引方向具有多向性的特点。由于跨文化传播的多向性指引同时发挥作用, 各种碰撞不可避免, 有时甚至产生对立性的差异。但是人总要生存在社会中, 而且必须处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生活, 随时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指引, 实际就是文化伦理对人的约束和监督。因此, 我们思考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就是分析其文化伦理对文化传播的影响[1]。

二 、构建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空间的重要意义

(一)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欲望越来越强, 这些交往促使人们要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面对面的交流,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带来了文化的传播, 但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差异性可能使得交往的发生不和谐的插曲。全球范围内不同人群间社会交往每天都在进行, 因此, 迫切的要求全人类建立共有全球的意识, 改变彼此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

(二) 文化伦理空间构建的重要意义

亨廷顿在提出“文明冲突论”时, 曾经对文化伦理的做出这样的论述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化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正如他所说, 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窄小空间里, 出现矛盾、冲突和灾难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这时建立起文化伦理必须遵守的准则, 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往就能和谐的进行。因此文化伦理空间构建成为全球不同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跨文化传播已经慢慢成为全球文化生态的表征, 标志着未来人类文化交往和发展将有共有性伦理的约束。

三、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空间

“视天下犹一家”是跨文化传播的美好愿景, 而文化伦理空间建立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基础, 构建文化伦理空间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制定共同的规则

全球文化对话建立必须遵循的规则并逐步推广, 用平等的对话引导广泛的参与, 注重伦理普遍性的品格, 比如文化交流中奉行平等、宽容的态度。跨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应该建立起相互承认的态度, 换位思考, 用对方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传统, 才能在拥有共同信念的基础上相互学习, 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

(二) 承认和尊重不同种族的文化

我们要从全球不同文化系统中为文化伦理空间构建寻找有益的灵感, 承认、尊重不同种族文化是一切的基础。要尊重并承认其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 融合文化的各种要素成为共有的价值观, 将其作为不可取消并有约束力的标准, 不同种族间要达成基本的共识。

(三) 制止贬低、忽略和损害各自文化的行为

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特别注意贬低、忽略和损害各自文化、民族的言行, 任何人没有权利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品头论足, 尤其注意杜绝置换其他民族文化和思想中用于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 完整保留其他民族在国家治理上的独立选择。文化伦理要为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服务, 并不是忽略和抹杀异族的文化。

四、中国文化伦理对世界的影响

在18世纪时, 中国的儒家思想被很多欧洲学者视为一套规范的伦理体系, 伏尔泰、莱布尼茨等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都曾经狂热的崇拜中国文化伦理和思想观念, 他们亲切地称儒家思想为“天赐的礼物”或者“道德的楷模”, 整个欧洲社会几乎要将中国的精神移植到欧洲大陆。儒家思想在国外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演变, 传播范围几乎遍布全球, 孔子学院扎根于很多国家, 建立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 在21世纪的今天, 孔子学院的学生多达150万人, 儒家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人民价值观, 成为全世界奉行的道德伦理规范。

结束语:

促进全球沟通和交流, 控制种族冲突, 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 也是当代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如何创建一个多种族文化共处的文化伦理空间, 实现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 是未来跨文化传播工作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信通过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未来全球性的伦理规范将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01) .

[2]齐格蒙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10) .

用多元文化观探究西江文化 篇3

我国地域文化的称谓大致有四种情况:1.历史文化: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等;2.种族文化:如客家文化、壮族文化、满族文化等;3.山岭文化:如岭南文化、山东文化、山西文化等;4.江河文化: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四种文化称谓常常相互交叉或相互包容,如山东文化同时又是齐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湖北文化同时又是荆楚文化,也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广西、广东文化,同属岭南文化,又属珠江文化。所以,我们给一种文化定名时不应当绝对化、单一化,应当容许从多角度对同一对象切入定名,允许各家之言共存,以利取长补短,充实丰富。

为与时代同步,我看应主要以现代江河文化的称谓定名地域文化为好。据我所知,西方学者大都以江河文化称呼其本土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也一样。许多外国人熟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而对岭南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他们很容易接受珠江文化的说法,并因未能知晓珠江文化的概念而自愧。

谈论西江文化,首先要确定西江所指的地域。

西江,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作为主干,从发源地之一的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直到与北江汇合的广东三水,整个河道都谓之西江;二是指流经广西全境的主要河道。从桂西来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邕江、柳江、浔江,从桂南来的北流江,从桂东北来的贺江、桂江,都汇合于梧州而流入珠江。所以,称广西境内的主干流为西江(大西江或大桂江);三是指梧州至广东三水的河道,它在广西的流域包括贺州、玉林、贵港等市,这是小范围的西江水域,可称小西江。我们所研究的西江文化的“西江”,恐怕主要是指第三个层面的西江。尽管如此,第一、二个层面的内涵还是应当先弄清。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设想已经付诸实施。这一区域实际上是指珠江流域及其相邻地区,亦即珠江文化覆盖和辐射的地带。珠江文化是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支撑和文化基础,该地域各分支水系居民具有共同的意识和品格,大致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又各具特色,和而不同。珠江文化的特质就是与时俱进,开放兼容,带有海洋性、重商性、平民性、实用性,是以江海为主而又包含山地文化的杂色文化共同体。如果说,黄河文化有如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颂扬的神圣、庄严,长江文化有如苏轼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描述的洒脱、气派,那么,珠江文化则正如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展现的开阔、宽容、合群的丰姿和气度。

珠江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些特质。在于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珠江流域地区的海岸线最长,占全同海岸线一半以上;珠江仅在三角洲的出海口就有八个门,其他地区濒海的江河出海口更不胜枚举。所以从地理上说是江海一体的。从人文历史上说,作为海洋文化重要标志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北部湾的合浦;整个珠江流域遍布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点;中同近现代文明第一港在珠江门的珠海市,广西的北海市、梧州市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早期港口。这些历史事实和自然条件,说明珠江文化具有江海一体之特质不是偶然的,有学者提出“黄河文化代表农业文明,长江文化代表工业文明,而珠江文化则代表后工业文明”,这一看法不无道理。

我曾撰文在广东的报刊上提出称谓上应以“珠江文化”取代“岭南文化”(实际上这一称谓包含了岭南文化),结果引起强烈反响。我的理由是:岭南指五岭(越堪岭、大庚岭、都岭、萌绪岭、骑山岭)以南,是山岭文化概念。岭南一词,始自唐代,唐太宗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道,广东、广西共属岭南道,可见岭南文化就是两广文化,可是近年来已变为仅指广东文化,这显然是不当的。如果通称为“珠江文化”,既包括两广文化,也包括西江源头的云南利上游的贵州,北江源头的湖南,东江源头的江西,韩江源头的福建,琼州海峡彼岸的海南,以及珠江三角洲水网中的香港、澳门等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这不但扩大了岭南文化的内涵,而且便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和对接。

弄清泛珠三角、珠江文化、岭南文化等概念及其特质,是为了从这些文化范畴去看待现在我们要研讨的西江文化。无论是珠江水系中的整个西江水域,还是纵横广西全境的大西江水网抑或以梧州为中心的小西江地域,都是与珠江文化(或泛珠三角文化,含岭南文化)相通的,如果说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海洋性相对较轻,山地性相对较重,保留古文化(包括百越文化、苍梧文化、广信文化)的遗产相对较多,所以在特质上具有较明显的山河一体的特色,具有纯朴敦厚、勤劳勇敢、刚毅顽强、乐观开朗、多姿多彩的风格和气度。这是极其可贵的文化精华和文化优势,应当弘扬光大。下面淡淡与该地域文化相关的几种古文化。

岭南地区最早的文化是百越文化,尽管它很原始、很松散,但不失为一种文化。自古以来,由于一直称岭南的百越为“南蛮”、“蛮夷”,而且屡屡采取血腥手段阻止甚至镇压其生存和发展,经千百年的折磨,不仅这些民族人口所剩寥寥,其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幸存者也被程度不同地同化或已经变异。遗憾的是多年来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一直不敢称百越文化是岭南地区最早的文化,百越人是岭南地区文化之祖先,即使言有所及,也吞吞吐吐,不敢理直气壮,旗帜鲜明。为什么河南以殷周文化为自豪,陕西以轩辕文化为荣耀,黑龙江以女真文化为亮点,而岭南却不敢打出自己祖先的旗号呢?这显然是大汉族主义余毒未清所致。应当理直气壮地研究百越文化,更深入地探寻珠江文化的源头,找到岭南文化多元性的根蒂。尽管百越文化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但它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至今在粤西南和桂东南地区还有遗留,西江和南江水域保存较为丰富完整。如广西的岑溪、藤县、梧州,广东的封开、德庆、肇庆,都有龙母的传说和祭祀习俗,这就是典型的百越文化之遗留。所以,百越文化是岭南地区文化的滥觞,当然也是西江文化的滥觞。

苍梧文化的“苍梧”不是指现在梧州的苍梧县,而是指传说舜帝曾到过的南方广袤地带,包括湖南永州、广西梧州、广东信宜和肇庆一带“苍梧之野”,这一带成立过“苍梧同”。《尚书》、《山海经》、《史记》等典籍中有丰富的史料,开创华夏文化的“三皇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帝到过南方,舜帝时已正式将当时称为“交趾”的岭南地区纳入中国华夏版图,十原文化开始传人岭南。我曾撰专文称舜帝是“珠江文

化始祖”。西汉时秦的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被划分为九郡,其中苍梧郡是以梧州为中心的粤桂湘交界地带。可见,从舜帝到西汉,岭南存在一种苍梧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对撞与融合而产生的,但尚在初期,还未构成新的成形的文化。这种文化至今在以梧州为中心的桂湘粤三省交界地区还有留存,史载梧州白云山麓曾有舜帝庙就是明证。苍梧文化也应当是西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广信文化是西汉时在岭南形成的一种古文化。广信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所设交趾郡的郡治,取汉武帝诏书“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广”、“信”二字为名,在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交接地带。由于这是岭南首府所在,是中原文化与百越土著文化的交汇点,两者相撞交融,逐步形成了广信文化,进而发展为广府文化、岭南文化。说古广信是岭南文化发祥地,其依据有四:一是这里发现了距今12.8万年的岭南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牙齿化石;二是中原的儒学、海外的佛学最早从此传人,汉代就出现了影响全国的岭南地区最早的以陈钦、陈元父子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以士燮兄弟为代表的经学世家,以中同首部佛学著作《理惑论》的作者牟子为代表的岭南最早的佛学家;三是这里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最早最主要的对接点:四是中原的占汉语与百越土语在此交融,逐步形成一种新型地方语言——粤语,同时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新型文化——广府文化。梧州是古广信的一个部分,是古苍梧的中心地,属于古广信文化。所以,古广信文化是西江文化的渊源之一。

八桂文化,近年有被接受为广西文化称谓之趋势。八桂一词源于《山海经》,广西一带多桂树,八是多的意思,因称八桂。桂树,包括药用的肉桂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树,这两种树自古以来都以广西出产最多,是标志性土特产。早在秦始皇时代广西已称桂林郡。广西历来简称桂,首府多设在以桂树成林之意命名的桂林,经桂林至梧州与西江汇合之河流称桂江,也以桂命名。所以,将八桂文化作为广西全境文化的一种称谓,除了承传历史、尊重民俗之外,尚可较形象地体现广西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质。因为桂树的生长环境正是山清水秀的广西的自然环境,桂树的形象较能体现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广西人真诚纯朴、敢爱敢恨、聪明机智、既有文明善美又有山野之气的气质,体现广西的山、河、海文化和多民族、多传统杂色文化之特色。

从世界、中国和泛珠三角的文化视野,从珠江文化、岭南文化、八桂文化、壮族文化以及百越文化、苍梧文化、广信文化等古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西江文化,目的是提供多向的文化视野,为研究西江文化提供参考意见。从现代水文化的视角看,广西全区的文化应当明确地纳入珠江水系的文化系统,以大西江文化为标志,作为泛珠三角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9+2群体,共同整合发展珠江文化,并以此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对接。从两广共有的文化资源来说,百越文化、苍梧文化、广信文化、岭南文化都属广东、广西,都是两广的文化渊源和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这个概念已习惯用来指广东文化,为避免混乱,广西必要时可自称岭西文化,如果要与大西江文化协调,亦可将现有桂江的概念扩大,称桂江文化或大桂江文化。

学会探究教案(推荐) 篇4

引入

创设情景 :

从生活中的问题,“台灯不亮了”,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查找原因的办法。

评价学生的方案,及时给予鼓励。

小结:我们讨论“台灯为什么不亮了”的问题就是在进行探究,探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由此引出课题。讲授新课

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分析:

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

分析资料后回答: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

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假设是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知识经验上的,不同于毫无根据的臆测,必须能够被检验。

假设要与问题相符,要与实验条件和能力相接近。

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因为是探究活动,在被检验之前,就属于预测,既假设。

引导学生从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按照顺序填入教材的图中。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代表在全班交流,并且互相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资料:提出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

作出假设: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上。设计实验:原则:可行性

单一变量

设置对照实验

练习:光对鼠妇的影响中实验变量是光,对照条件是有光和无光

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实验变量是湿度。对照是干燥和潮湿

完成实验:

如果提出的假设是:灯泡坏了。而得出的结论是灯泡没有坏,假设被否定了,应该怎么办? 又如实验中换上的灯泡,正好是个坏的,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怎么办? 引导学生分析,找到答案。

重复实验——一次实验有偶然性,所以常常需要多次重复,这样结果才可靠。有时实验结果并不支持假设,这样应修改假设,甚至放弃假设而重新做出假设,并重新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有时由于探究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图表、语言问题、模型等。

再引导学生分析“台灯为什么不亮了”探究过程的各步骤: 探究实践:(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探究),模拟完成探究过程,最后汇报交流。

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汇总情况,分析、表扬、鼓励。联系实际:

让学生介绍自己做过的探究实验,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讲给大家听。

小结

学生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探究式模式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介绍探究式模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二,教学目标

让即将成为老师的同学们了解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且熟练应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实行此教学模式会让师生一起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单单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此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要求

明确清晰的讲解探究式模式的意思,其应用方法,施行方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式模式的实行。教学难点:怎样实行让学生学到的更多。五,教学准备,教学环境

教学准备:做ppt,详细了解此教学内容及其相关例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间;使用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六,教学对象 同为师范生的同学。七,教学设计理念

在学习什么是探究式模式,让学生理解,实行。八,教学过程:(15分种)

首先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又怎样的了解。

1,模式的介绍。(按照ppt)给下面学生念并且让他们知道是不是吻合自己之前理解。

2,模式的特点。把最明显最特殊且最容易理解的特点重点分析及让学生记住,其他次要特点让学生了解。3,实施过程。解释实行此教学模式的方法,列出第一步,第二步。。。及让学生便于理解,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4,注意事项。让学生知道若要实行这一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到的事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把握好学生心理。九,教学反思

文化探究教案 篇6

1、请幼儿在若干动物图片中将不属于十二属相的小动物找出来。

2、请幼儿把自己找出的图片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找对的交给老师,找错的,请幼儿将它送回去。

(一) 音乐游戏。

1、引导幼儿回忆曾经做过的音乐游戏《猜面具》,并说一说歌中是怎样描述小动物的。

2、启发幼儿将原来的歌词替换成十二属相中的小动物。

如:我是小鼠,吱吱吱吱叫。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

4、当唱到“吵醒了小马”时,教师启发幼儿说出今年是蛇年,还没有过完,不能现在就把小马吵醒。

四、通过了解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拓展幼儿的思维。

1、幼儿讨论:外国人有没有属相?

2、教师介绍:十二属相是中国人很早很早以前发明的用来 纪年的。(纪年就是选一种东西做为某年的标志来代表和表示这一年)所以外国是没有属相的。象属相这样在很早很早以前就产生或发明的好的有用的事或物,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传统的。

3、启发幼儿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传统的事或物。

五、结束部分:通过让幼儿说一说“过年”的所见所闻,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扭起秧歌来。

延伸活动:小小中华传统文化展

山寨文化现象的亚文化的本质探究 篇7

山寨文化的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不经过国家颁布, 不经过各个机关的审核, 不遵守语法规范, 是草根族的“阶级语言”。那么, 山寨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了。

一、山寨文化的起源

2002年.我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首先出现了第一批冒牌手机, 广泛的分布于各个小商店和小摊, 这些手机, 外形时尚、功能全面、价格低廉, 吸引了广大消费着的眼球, 冲击着手机市场。慢慢地, “山寨”就在生产这些手机的小型加工厂里生根发芽。如今, “山寨”从经济领域走进文化领域, 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并迅速风靡各个领域。

二、山寨文化的兴起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开放以来,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 各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西方的新事物新文化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涌向了中国的市场, 而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深入人心, 大众的消费心理尚未成熟, 而山寨文化却正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机。

2、经济原因

山寨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 没有权威机构的认证, 由草根阶层创造的一种亚文化。这些人是一般的工薪阶层, 日常的工资除了住房, 吃饭, 已经所剩无几, 根本消费不起高昂的知名产品, 但是却不放弃追求精神和物质的享受, 山寨产品的出现正好解决他们的消费问题。山寨文化也随着山寨产品的盛行迅速蔓延。

三、山寨文化的壮大的原因

1、消费需求

这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内地沿海、大小城市、都市和小城市、城乡之间, 甚至不同的行业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贫富差异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异, 时尚的产品往往打着时尚的口号, 价格不菲, 消费的仅仅是少数的富裕者, 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对高档的消费只能望而却步;而山寨产品的出现, 正好打破了这一僵局, 它以出众、漂亮的外观, 实惠、低廉的价格, 在中低收入者中畅销, 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 山寨产品越做越有优势, 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大, 所以, 对于平民来说, 山寨产品既实用, 又能满足他们共享精英文化的愿望。

2、利益驱使

众所周知, 山寨文化最容易出现在暴利的垄断行业。山寨现象火爆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行业的利益驱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一款具备同样功能的手机, 正规的手机可能是1000元, 而山寨手机可能只需要500元, 价值差额高达500元, 即使去掉正规品牌的宣传、政府税赋、技术研发、渠道维护费用支出, 其利润空间也是很可观的。

3、文化取向

由于网络的普及, 人们接受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 对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限于一种观点, 接受单一的评论。山寨文化的迅速传播, 使其成为多数人可以参加的活动, 他们对于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风格产生厌烦, 由于现有的文化作品不能满足需求, 他们就以原有的作品为样板进行改造, 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或者这些作品因他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了。

四、山寨现象亚文化的思考

1、贫富差距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 法律制度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形成了一大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分出层次, 强势群体在他们建构的场所践行他们的权力, 展示他们的风采, 表达他们的情感, 并在一片喝彩声中得到精神上、物质上的满足感, 这是主流文化的表现;而处在弱势群体的中低收入者也有表达的需要、发泄的途径, 但是主流文化又迎合不了他们的心理, 弱势群体就自行创造自己的文化—亚文化。亚文化以其平民化, 大众化的特性维护着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群体的文化, 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2、模仿复制是亚文化的本质特征

亚文化发源于平民阶层, 模仿主流文化, 如果大众在现实的文化圈中找不到载体, 他们就开创自己的场所, 建立自己的文化圈子, 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倾诉, 但是虚荣心的驱使, 也使他们想获得肯定, 所有他们就想到了走捷径—模仿, 于是, 一时间, 就出现了各种山寨版的明星, 山寨版的百家讲坛等等。

3、主流文化缺失是亚文化发展的根本

亚文化的盛行, 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 主流文化的缺失。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盲目追求利益的同时, 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失衡, 理想缺失, 传统伦理道德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大多数人迷失自我, 把获取更多的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准, 而更为可悲的是, 社会评价的标准也是财富的多少, 把道德伦理抛到一边, 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仁、义、德等精髓被打碎, 由此可见, 主流文化, 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而亚文化却能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 所以, 我们不能不对主流文化建设进行反思, 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 使之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要求。

摘要:“山寨”, 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 其使用程度之高, 频率之多, 花样之繁, 领域之广, 速度之快, 都令人叹服。山寨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并被各个阶层广泛使用。山寨文化现象, 是亚文化冲击我国主流文化的体现, 折射了许多社会现象, 本文将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探究。

关键词:山寨文化,现象,亚文化,本质

参考文献

[1]李灵灵:《论“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反思》, 《中国图书评价》, 2010 (3) 。

校园文化构建探究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容;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33-01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师生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感化全体师生的一套价值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建校以来形成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校园环境的总和。

1 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个范围内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师生的一种文化氛围,它包括物质文化,比如墙壁的标语,条幅;精神文化,比如校训、办学宗旨等。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多年沉淀下来的独特的内涵文化。

2 校园文化的建设

2.1 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活动体系,创造条件促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活动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从活动性质的角度思考,可建立学校日常活动和学校特色活动的两维体系;从活动内容的角度思考,可以建立课程活动、教科研活动、研究性课程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等多维体系。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决定学校能否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学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建筑布局、学校福利待遇、学校设施装璜三个方面。尽管有物质文化基础的差别,但是不同的价值观会使具备相同物质条件的学校呈现不同的校园风貌、员工积极性以及学校内室设施装璜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使学校领导对物质条件使用的观念和方法不同造成的。

2.2 制定并完善体现共同价值观的学校制度。

一所迈向现代化的学校的制度必然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同时它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制定并完善体现共同价值观的学校制度,需要依靠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力量。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上课制度、作息制度、奖惩制度、值班制度、办公室工作制度、帮教制度、教科研制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制度、评优推先进制度等等,都可以依靠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力量来制定和完善,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小组,设立"学校管理制度意见征求"信箱,通过小组和信箱发动学校内部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通过共同努力不断制定出科学的体现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制度,并不断完善它。这样制定出的制度是学校内部全体人员为了建设现代化学校的理想而达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约束机制,是全体人员为实现理想而在主动达成的相互制衡和自我约束机制。

2.3 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相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深深烙进学校内部每个人员的心里。这种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但是表达的方式可以不一样。学校领导和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开会讨论和征集学校价值观的最佳文字表述的形式来营建对共同价值观追求的氛围。然后把已经落实成文字表述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文件、会议、学校环境布置等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然后让共同的价值观和"校史文化"结合起来,使价值观可以通过校史中生动感人的名人故事变得具体形象,起到在精神上引导学校内部全体人员的作用。

2.4 校园文化建设要避免浮夸。

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合适的实施方法。避免表面文章,起不到实际作用。学校文化的内涵是无法穷尽的,各校都可以根据本校的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但在具体的学校文化培育中,必须以升华人的精神价值、优化人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同时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活动原则,避免文化建设流向浮夸和缥缈,最终演变成一种"文化装饰"。

3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3.1 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3.2 完善的制度保障学校高效率的运转。

(1)维持正常的学校工作秩序。

从学校自身来说,它是一个正常的管理组织,它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调控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师生员工只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如果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就会造成学校管理混乱、组织纪律涣散、教学设施流失,最终导致教育教学工作陷入无序状态,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由于学校内部各个组织机构担负着各不相同的工作任务,赋有各自的管理职能,容易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摩擦甚至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为了保证各机构之间在管理活动中的协调配合,就需要依靠科学而合理的制度来进行调节。

(3)保证学校内外各项工作的协调一致。

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日趋复杂,学校与社会以及社區的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需要有一些规章制度来调节学校内外各部门及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内外各项工作的协调一致。

(4)调节学校各种利益关系。

学校实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应用利益杠杆调动部门和教职工劳动积极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破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学校内部的劳动与报酬紧密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就需要建立和实施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的课时津贴制度、职务津贴制度和岗位津贴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方面鼓励教职工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兼顾到了不同部门和群体的改造特点,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3 良好的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凝聚力,那么同样的一所学校也需要有凝聚力。一所凝聚力强的学校,其教职员工一定是努力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目标,精诚团结,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有力的工作氛围。校园凝聚力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善于挖掘这股力量,使之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服务,为教书育人服务。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4 结束语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精神和风气。它的建设对学校弘扬历久弥坚的优良传统,延续生生不息的发展血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过程往往需要历代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史洁, 冀伦文, 朱先奇. 浅谈校园文化的内涵[N].济南大学报.2005.12.26.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案 篇9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蔡琼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探究生命的器具,尝试了简单的探究问题(比如影响幼苗生长的因素)方法之后,进一步介绍的科学探究生命的一般方法。教材选择了一则“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立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设计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资料的收集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金鱼若条、温水、冰水、大烧杯、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都是从婴儿再到童年一步步过来的,在此过程中童年是个好问的年纪,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问题,想想你们都问过哪些问题?“十万个为什么”是童年都喜欢看的一本书,在问完之后,同学有没有去刨根问底找出答案呢?我想很多同学都没有,这就是科学家与烦人的区别。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这一现象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不是往上飞的?于是他开始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资料的分析有了“万有引力”诞生,这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生:好

师:同学在夏天都会把吃完的饭菜放到冰箱里,如果放置在外面第二天就会腐败,同学是否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饭菜的腐败? 生:细菌

师:很好,那么这些细菌是哪来的呢? 生1:空气中来的 生2:饭菜中来的 …….师:同学刚才都在进行自己的猜测,也是说你们都在对这个细菌的来源进行假设,说明你们在动脑筋了,那么假设是否正确呢?如何在验证你的假设? 生:进行试验

师:很好,试验是对事实现象的最好验证!同学们让我们做一次小科学家,自己来尝试设计你的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因注意哪些要求呢? 生: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师:对了 这个试验中两个重要的原则,再思考这里的变量又是什么? 生:细菌的来源

师:那就请同学尝试设计吧 生:讨论设计…..师: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对肉汤的变质产生了问题,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存在,于是提出细菌是哪里来的?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细菌的来源。这个人就是巴斯德,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微生物家、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使整个医学研究进入微生物时代,且认识到了发酵的作用。那么巴斯德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呢?他在进行探究时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今天我们就以巴斯德的这个实验为例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生:观看PPT图片 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师:巴斯德为什么会探究这一实验?

生:他发现了肉汤的变质这个想象,然后提出了问题 师:他提出的问题是? 生: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师:爱因斯坦曾今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科学探究的开始,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往下落?”这个问题而得出的嘛,还有青霉素的发现也是这样得出的。对于提出的问题巴斯德有什么想法?

生:他开始猜测细菌可能是从空起来的,也可能是肉汤自己生的

师:由于我们不知道现成的答案,所以我们只能去假设。假设是怎样得出的呢?假设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设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对于他的猜测下一步他是如何做的?

生:设计实验,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将其中一个烧瓶的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师:为什么要拉成鹅颈状弯曲

生:与外界空气隔离,这样外界空气就不能进入烧瓶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外界空气 师:是空气嘛? 生:是空气中的细菌

师:很好,这样设计就相当于将肉汤和外界空气中细菌隔离,细菌没有办法进入肉汤,而另一个外界的细菌却能进入.也就是这里的变量是空气中的细菌。设计好实验,巴斯德要开始实验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把两个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师:为什么要加热煮沸? 生:为了杀灭烧瓶内可能有的细菌

师:很好!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保证单一变量,知道细菌的来源,避免实验受到干扰。数天过后,我们来看看实验的结果。

生:鹅颈烧瓶内的肉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菌,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德肉汤很快变质 师:从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使肉汤变质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小小科学家,分析的很好,但巴斯德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还做了一步验证实验 他将鹅颈烧瓶的弯曲处打破了,过了没多久肉汤就变质了,这个验证实验进一步的说明细菌是从外界空气进入肉汤的。当然我们说,有的时候,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相符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原因,再去假设,验证,最终得出结果。分析完了实验,下面请同学来说说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实验

得出结论 师:科学探究的过程都是由这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组成的吗? 生:不是的,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灵活地安排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学以致用来尝试做简单的探究了吗? 生:可以

师:那下面我们就用教室中的现有材料做一个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探究的问题来? 生1:阳光对金鱼生活的影响 生2:水质对金鱼生活的影响 生3: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 ……..师:为了能又快又准的看到实验的结果,我们今天来探究影响金鱼呼吸的因素,我们这里准备了热水和冰水,可以用来探究哪个因素? 生:能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师:那么我们既然有了问题,就开始探究吧 想想探究的几个步骤,现在小组讨论,并将你们的探究过程跟同学讨论

生:4人一组,开始讨论

师:在同学间巡视,听取学生方法,给予指导

师:首先我们简鱼单介绍一下鲫鱼:鲫鱼生活在淡水中。(资料: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上述鱼类在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低于10℃时,摄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时,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同样会降低。)

师:请学生在班级交流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假设是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也增多

师:对于你们的假设你们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实验的变量是如何控制的?

生1:我们用3只大烧杯,一只中放入常温的水测了下是20度,第二只加了热水用玻璃棒搅拌,测了下是25度,第三只加的热水较多,测得温度30度,分别在这三个不同的温度下测金鱼的呼吸次数。将这个实验重复3次也球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中的变量是水温,其他的环境都相同的。生2:我们是一只烧杯中加冰块,第三只加热水来调节水温。…….师:你们的方法很好,你们的对照组是? 生:常温下的作为对照

师:为什么要等金鱼安静下来了才能测其呼吸

生:在激动的状态下金鱼的呼吸次数会不准进而影响实验 师:很好,那同学就按照你们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生:完成实验

师: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现象 生:汇报三次下来的平均值

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们得出的结果是?

生:水温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是有影响的,随水温的上升,金鱼呼吸次数增多

师:信息提供:华东地区养鱼的最佳温度为20-28℃,根据信息提供,你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我们的探究结论。

生:在养殖观赏金鱼及饭店养殖海鲜河鲜的鱼缸上增设温控设备。

《探究燃烧之谜》参考教案 篇10

要点

利用变量的控制,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教学目标

(1)独立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并做简单的分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燃烧需要的条件,进行防火安全教育。(2)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1)阅读与思考引入:文中两起火灾事件的真实材料,创设了真实情境,为后面学生模拟实验的自行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条件。虽然,燃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本课燃烧条件的研究就是从两起火灾事件的时间、地点及过火面积、给国家造成危害的负面切入,真实数字的后面出示了对起因猜想的一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这两起火灾事件的阅读,引起学生对火因的猜想,也可利用其他方式、其他内容进行切入,如:本单元第一课学生自己补充的有关火灾的事例。注意:火灾的起因可能是不一样的。

(2)猜想和实验设计与研究:火灾为什么烧毁树木、花草、房屋和各种动物,却留下漆黑的山石?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本文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根据真实情境独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在模拟中熟练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要领。文中只提供了两个问题及实验的材料与要求,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稍做了温度方面的提示,至于具体怎样设计,没有细致说明。同样,怎样灭火,也是开放研究的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控制变量实验的掌握情况而进行,必要时先做组内的讨论。注意:

1、由于学生已有了此类实验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原则上不要过多干预,只需在全班学生汇报时加以点拨。

2、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有很多,教师对各种方法应注意引导和肯定。

3、对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理解可用讨论的方法进行。

4、灭火方法的研究也不是唯一的,只要破坏了燃烧中三个条件之一即可达到目的。教学时应让学生大量列举方法。

/ 3

(3)交流:遇到火灾怎么办?学生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发生火灾的情况。“遇到火灾怎么办”这项内容虽然被安排在本单元科学自助餐里,但为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学生安全意识的角度出发,教学时应有意将此环节提到重要的位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表演如何拨打“119”火警、如何自救与逃生,以提高学生实际生活的能力。

(4)拓展活动:学生见过一些常见的灭火器,但亲自制作“灭火器”也许是第一次。文中的拓展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补充了灭火的方法,还对二氧化碳能灭火的知识介绍做了验证。

教学时,应亲自让学生动手尝试,验证二氧化碳灭火的作用。应注意的是:因教学时间有限,需教师另做安排。无论怎样,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外,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应变参考

学生设计控制自变量实验的方法会有很多,教师对各种方法应给予关注。例如,关于需要一定温度的研究,最简单的研究方法是在一张铁片上放一根火柴,不用酒精灯加热也不在火柴盒上擦燃,无论放置多长时间火柴也不会自己燃烧,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这块铁片,一会儿,这根火柴就会燃烧,这个实验操作简单且极易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另外,也可将几根火柴(或同样物体)摆放在与焰火中心不同距离处,即书中铁片上不同的位置,观察处在哪个位置上的火柴先燃烧;也可将纸片、火柴、石头等不同物体放在与焰火中心等距处,观察哪些物体先燃烧。上述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不同物体的燃烧需要的温度也不同。

询问要点

(1)在阅读火灾事件,猜想起火原因后,要求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因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需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对起火的原因和燃烧需要的条件做了大量的猜想,那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今天我们不可能到大火现场去研究,但可以用身边的物体做模拟实验来揭开有关燃烧的秘密。看一看,实验桌上的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和火灾事件中的哪些材料有相象之处?你们将怎样设计对比实验?讨论分工后进行验证。”

/ 3

(2)在研究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时,教师也可以这样引导设计:“在一般情况下,纸片会自行燃烧吗?点火后会怎样?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还可以这样引导:“人们在点燃煤炉时,常常是先点燃废纸或毛草,引燃木柴,最后引燃煤炭,这是为什么?”

文化探究教案 篇11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地方文化 个性文化 精神文化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西南小学的师生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阅览室用版本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学校、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利用学校墙报宣传好人好事,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尤其是现在的铁路经过我们西南村,它就像一条大动脉,给我们家乡的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了保护好铁路,我校还要请了铁路交警来给学生宣传《爱路、护路》的知识。

再次,我们学校还利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烈士目墓,通过介绍烈士的事迹使学生明白了,就在我们的本乡本土,曾经也出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龙业鼐、龙业鼎兄弟俩,他们俩是我们西南村龙家寨人事。早期曾在中共领导人身边工作过。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和无数的先烈一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中,龙业鼐烈士还是第一个带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并让我们的学生引以为骄傲。从而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还利用《九九重阳节》组织少先队员到西南的五保村去慰问那些孤寡的五保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老人们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通过九九重阳的慰问活动,使学生受到尊老爱幼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西南小学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西南小学的校名具有独到的乡土特色。原来在西南村的沙子冲那里有一所小学——名为——《西山小学》。而在西南村的安塘寨那里有一座寺庙——《南庄观》。南庄观这座寺庙曾经也办过小学。后来两所小学合并后,取这两所小学名称的前面俩字作为现在西南小学的名称,西南小学的校名纯是因场所而命名的,她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出鲜明的校本特色。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西南小学在校荣校貌方面也有较大改观。旧瓦房全产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儿起的崭新的教学大楼,还有最新建成的新厕所。校园的操场地板全都铺上水泥板。校园里绿树和花圃的花草互相映衬,展现出西南小学鲜明的文化特色。学生们可以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快乐的游戏、学习。在文体活动过程中,校园里同学们掀起了一股《跳格子》、玩《三步定》、《猜谜语》等一系列游戏活动。无形中给校园里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单纯追求课间活动的第二课堂还不够,而是要让师生自己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西南小学的学校大门的设计也很有特色。当你来的西南小学的大门时,你就会发现,她的右边高出的部分很像一支削尖的大铅笔,左边有两个银灰色的大圆球,笔和两个圆球看起来就像一百分。象征着学生能考一百分。大门和瑞云山的顶峰遥相呼应。据老一代的人说,瑞云山的顶端有一片地坪,约一张八仙桌那么宽。很像一张书桌。此书桌和西南小学校门的大铅笔相互映衬。象征着从此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文笔流畅,人才辈出。考试一百分。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主心骨,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西南小学,一定会首先被一杆大铅笔、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阅览室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学校教学楼前的巨大横幅标语所吸引。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西南小学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力[N].中国教育报,2008-5-6(6).

文化共荣模式的探究 篇12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政策,都以繁荣发扬本国文化为宗旨,但国家间进行文化交往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了。以欧盟文化政策为例,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就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尤其是在政治体制上,这就为统一文化政策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欧盟的文化政策是联盟成员国之间在合作与团结的基础上追求地区内共同利益的结果,也同样具备相应的意识形态的特征。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的《欧盟条约》的第128条指出 :“共同体将致力于弘扬共同文化遗产,发展各成员国文化,尊重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归纳起来,欧盟地区的文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视听文化产业 ;2. 文化与艺术活动政策 ;3. 书籍与阅读政策 ;4.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活动 ;5.“文化2000”行动计划。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欧洲共同体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一个突破性的创举,是民族融合,文化交往的典范。虽然欧盟现在存在着各种问题,尤其是经济上的,但想想原来是很多独立的国家,现在却拥有统一的货币,在一个政治组织之下,拥有无比优越的文化交往,交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是文化交往过程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

二、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及互联网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和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报纸,新闻,广播,电视,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所以,如果大众传媒的观点或看法不客观的话,对人们的认知会产生消极影响,会让人们形成刻板印象或偏见,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当然,大众传媒会更形象直观的反映一些东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文化交际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化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

三、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

语言在文化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知名学者威廉·冯· 洪堡曾经说过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可见,在了解他国文化之前,先要学习他国的语言。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利用共同的外语也使文化交往成为可能。在一些国家,比如瑞士,就分有法语区,德语区,英语也是官方语言,所以瑞士人能够流利的说出三四门语言并不奇怪。当然,一些非语言交际,比如手势,表情,动作,服饰,礼节等同样在文化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人性的东西是共通的,是可以被理解和感受的。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政治引导,学校教育等方式被塑造的。刻板印象是连续的,在一定时间内是可变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文化交往会造成很多影响。首先,它可以简单、直观地概括对象 ;其次,它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它是建立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上的。在文化交往之初,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往。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刻板印象必须要被不断更新和修正,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立体的、鲜活的形象。破除刻板印象,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目标。

五、从文化人类学方面探讨文化共荣的可能性

全球化。已经有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统一的组织机构,为全球化的发展开疆破路。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也存在很多不同和矛盾,但统一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虽然至今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化概念,但文化一词可以笼统地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人类学的观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拥有一些作为人共通的东西。远在语言之外。文化具有互文性,不同文化的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或者说,符号不一样,需要我们解读,解构,重构。不同文化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造成大的冲突,真正的冲突根源是经济和政治因素。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是证明文化多样性的例子,我们承认这个星球上存在多种文化,我们完全可以享受自己的文化,或者学习外国的文化,但不应干预其他文化的发展。文化是自由的。文化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理想模式是,一种世界语,一种世界文化,不同的地区文化蓬勃和谐的发展。

六、文化共荣模式的建立

本节将探讨一种文化共荣的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组织,需要得到各国的政治保障,文化利益是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的,所以,政治上不存在多大问题。其次,需要有一个文化章程,各国,各地区,或者以个人来论,都需要遵守。再者,将一门语言或几门语言作为世界语确定下来,就像在中国存在千百种方言,而大多数人都可以讲普通话一样。再次,丰富文化交往的活动,在文化领域之内,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最后,需要对文化交往过程中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使文化交往向着一个动态,良性的方向发展。

摘要:中国,美国,德国,还有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先以国家而论,独立而统一的存在着。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为什么要有呢,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只是每个国家赋予的内涵不一样。概念上引起的误解和分歧是很小的。重要的是,如何在多样的个体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在文化交往中,如何处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个关键问题。在文化交往过程中,很多方面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第一部分将探究文化交往的作用因素及文化共荣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将提出一个新的文化共荣模式。

上一篇:难过的一件事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三年级美术教案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