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2024-10-20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共12篇)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篇1

快乐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我很欣赏一句话: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啊,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吗?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备再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结合教育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工作体会:

一、用最诚挚的真情,为学生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条件较差的,不论他是否犯过错误,教师都要一视如仁,不搞特殊化,不偏见,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生病了,我会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带他去看病;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每每读到学生们发自真心的感激之语时,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

二、将笑容送给学生,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

笑容不仅使自己心情愉快,更给别人带来愉快的心境。谁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可是笑却经常被人忽视,尤其是面对班中的那些学困生,许多老师都会扳起面孔。可是那天我却意识到了微笑的重要性。

每天都要给孩子们上课,每天都要在课上提出问题,而每天都有许多同学回答问题。那天数学课,照例的是这样上。同学们的兴趣盎然,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我意识到问题比较简单,所以我就将回答问题的同学,锁定在班里的一名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身上。这名同学平时不善言语,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今天却例外,她将她的小手举起来了,且自信的看着我,于是我也将机会让给了她。当我点到她的名字,她的脸一下子红了,因为她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小女生。她说话的语速有些慢,显然许多同学有些着急了,都举起了手。她更加紧张了,这时我稳定了同学们的情绪,让孩子们认真地听这位同学说,然后我对这位女生微微一笑,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最后终于圆满地回答出了问题。但她坐下的一刹那,我感觉到她的成就感,心中有一份不敢笑出来的喜悦。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中国有句谚语:“谁也说不清哪块云彩会下雨。”而我却相信我的每块“云彩”都会“下雨”。因为,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我们班有个男生,刚开始每天的作业总是爱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训一通吧,不行!我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 比如,爱劳动,每次我班的餐厅值日工作怎么也少不了他。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总会笑嘻嘻地打招呼。于是只要一发现他做了好事,我便在课上表扬他,然后在课后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作业好了吗?要抓紧一点哟!”他总是边红着脸边搔着头对我说:“还有一点点了。”我还是笑着对他说:“等一下我可是要来查的。”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因此,我用微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我想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

早晨见到学生,我会微笑的向他们问好,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我真诚的关爱,微笑让我如此美丽,微笑让我的孩子们心中充满阳光。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按照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说过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去规范自己,站在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以师德为本,围绕师德的灵魂“爱”字去寻求高尚师德的新途径,不断丰富师德的新内容,创造新的师魂。那么,热爱我们的学生吧。唯有热爱才能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才能放飞我们的课堂,到那时,我一定是最快乐的!我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快乐!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篇2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照样可以发现思品课课堂上的一些奇怪现象:一些学生主动意识不强, 老师讲什么听什么, 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如何探究、如何形成成果、如何研究出一定的深度根本不去体会, 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活动、被动的研究, 让一节本应精彩的思品课因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而变得枯燥乏味, 整个过程稀稀拉拉、懒懒散散, 至于课堂所要实现的情感价值目标, 我想那就不言而喻了。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参与老师精心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 促进自身情感价值的成长和提高, 我也经常在思考。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一节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思品课, 必然会拥有大量的信息。作为老师精心备课的过程中, 会收集大量的资料, 如图片、视频、案例、诗歌、名人名言等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那我们不妨在课前让孩子先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料,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 让材料丰满起来。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地表现自己, 我比你找的多, 我比你找的好, 我比你找的全, 这样还没有开始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就已经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学生不需要强迫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时, 我先布置了一个活动调查关于人类的起源, 也就是抛出了一个探究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热情很高, 有的上网查找, 有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收集了一些小时候的寓言神话故事 (上课带来了小学时买的书籍) , 有的找生物老师询问, 有的甚至去新华书店买来了VCD。在课堂展示的时间内学生都踊跃举手, 大声展现自己收集的成果, 如有的是关于女娲、盘古、亚当夏娃的神话故事, 有的是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 有的是网上下载的生命起源历程, 有的是生物老师上课的影像资料。当有的同学找到和自己一样的资料时, 周围一片叹息, 当自己的材料独一无二时, 激动不已。在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适时地点评和总结, 课堂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二、课上让学生转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讲授, 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发展到后来只会是“一只耳朵进去, 另外一只耳朵出来”。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真正想要, 积极参与, 才能化老师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 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 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并自主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课堂的教学主旨和教育主旨。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也是自己愿意主动接受的课堂, 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悄无声息内化的过程。如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章节中, 我播放了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部分视频———12岁小女孩何玥的事迹, 然后抛出了一个话题:作为一个农村女孩, 她捐献器官是否应该?同学们自发组织了辩论:甲方认为, 在农村, 这么小的女孩子生命结束肯定要保留遗体,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对家人的尊重, 更是延续了传统习俗;乙方认为, 虽然她的做法可能在当地不是很适宜, 但却发扬了新时期的传统美德, 并且她的生命也延续了多人的生命, 这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讨论过程中学生唇枪舌剑, 从古到今, 旁征博引, 让我感叹智慧的力量,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课堂。在这里, 我适时地投影了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 告诉他们:人的生命不在其长短, 更在其质量, 如果每一个都能献出一点爱, 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课后让学生干起来

一节教育意义深远的思品课, 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师生的交流。德育功能的强化、情感的共鸣, 需要我们继续延伸课堂的内容。让每一节课在课后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落实到自我行动中来。对此, 我们思品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课后继续干起来的习惯。继续开展系列活动, 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延伸其教育价值。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结束后, 我们立即联系了学校团委开展了《感恩生命感悟成长感谢父母》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材的内容, 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系列手抄报、感恩系列征文、为家人制作一张感恩贺卡、感恩见行动———为父母做件事、爱在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内容丰满, 学生非常热情地展现了自己的各个作品, 用不同的形式对生命进行了赞美。有的学生在家里为父母洗脚、做家务、打扫卫生、按摩捶背;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爱心卡片, 上面写满了爱的心语;有的学生自己拍摄了一段VCR, 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股脑地倾诉出来;更有的学生请广告公司制作了一条横幅, 让学生写上爱的签名。多项活动的开展, 我们思品课的教育功效就不言而喻了。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篇3

我坐在台下,变成了一个学生,我想看看他听见同学大喊不公平时,怎样去处理。果然,那节下课,他闷闷不乐地坐在座位上,对每个同学都不理不睬。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同学们都骂他偏心,只点几位同学发言。我反问他,那你觉得老师在台上被同学们大喊不公平时,感觉会怎样呢?

下一堂课,我告诉孩子们,什么叫“体验”。我让孩子们明白:当你想要去说别人的时候,请先体验一下别人同样的经历之后,再去评判。所以,有了这种让学生当老师的体验之后,孩子们就较少在班上“骂”我对他们不公平了!

西方有一个理论,被称为“对位式阅读”,就是把自己当做是书中的主人公,设想他在当下,怎么应对进退。这个理论延伸出来的思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读人”,体验他人的感受。国外有许多的冒险课程、猎人课程,台湾也有童军课程,其实就是培养从体验中领悟生活的方式。

现在在校园里,常看到许多体验的课程:有孩子抱着一颗球,体会妈妈怀孕时的辛苦;让学生戴上眼罩走路,体会盲人的不便……有了这些生活体验之后,我们才能有更宽容的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篇4

阅读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会阅读的的人才能享受童年的快乐。只有朗读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诵读,反复地读,让孩子在诵读中记忆。每天的十五分钟的《日有所诵》,让孩子的成长历程更加多彩。当孩子在教室里读着童诗,童谣,愉快地拍着手,打着节奏,一脸的兴奋,那快乐不言而喻。每天重复地读,重复地听,不觉中回味着情节,回味着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的声音。就是日有所诵----日不间断地诵读,让孩子获得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所以孩子在日记中写到:日有所诵,让我很快乐。家长会时,我班几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没有我的任何指导下,自编自诵了一个单元的《日有所诵》。那可爱的动作,兴奋的表情,热情的诵读,迎来了家长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让我更欣喜地相信《日有所诵》的神奇魅力。孩子们一定会在《日有所诵》“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简单的图画,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

和薛老师一样,小时候我也喜欢看连环画,因为图文结合的书让头脑中的图景更丰富。图画书语言精粹,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没有不厌其烦的描述和解释,就给读者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多层的意蕴。越简单越珍贵,越简单越快乐。一本又一本的图画书,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师生相互激发,携手走过这一条简单的幸福之旅。我也想做这样的人,于是,我一直努力着,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共读图画书。每每和孩子共读图画书时,是孩子们最专注,最安静,也是最忘我的时刻。我知道孩子们除了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又一段温情的文字,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你看那沉醉,惊讶,清澈,痴迷的眼神中一定会有很多,很丰富,很精彩的美好愿景,这就是最自然,最真实的阅读状态。

让孩子快乐成长 篇5

阳光雨露,我为你呵护。可爱纯真的孩子,我们家长更希望孩子们学会独立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命是一种声音,一种鼓励与叮咛,犹如薄雾清泉下委婉的音乐。我们感谢时间,因为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和孩子进行了融心平和的交流。

我们家长值得为孩子做表率的地方是随着时间去深思深悟,为孩子付出的行动集思广议,不叹为惊止。让孩子具备一种勤学动脑的思想理念。关于诸如此类教育孩子成长的经验方法让我们交给时间去处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与阳光同行、风雨兼程,让孩子在心灵的乐园里欢乐漫舞。

作为我是一位70后的大龄青年,由于晚婚晚育,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偏向成熟理性、朴实忠厚,因而让孩子或多或少在性情方面比较成稳,少了些许活泼。较之年轻妈妈们科学时尚的教育方法,我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学而知之更多”,学无止境,除了配合老师辅导孩子的课本知识外,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多读书,读好书,也让阅读成为一种好习惯,真正的让孩子变成社会上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优秀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家长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助一臂之力吧!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6

子岍出生以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子岍现在已经上了幼儿园小班,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幸福。在此我要感谢王老师和丁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呵护。更感谢两位老师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来分享我的快乐和幸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体会和想法: 一.习惯的养成

拿破仑.希尔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孩子将终身受益。子岍宝贝入园以后,从一个十一二点才会睡觉的”夜猫子”,到能自己脱掉衣服裤子,早早的躺在床上独自安静地睡觉。从一个爱睡懒觉的小懒虫,成为一个早起的好宝贝。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吃饭时,总是高兴的接过我手中的饭碗,小手拿起小勺子大口大口的吃饭。表现给妈妈看,此时,我开心的笑了,竖起大拇指赞扬他:“儿子,真棒!”他也开心的笑了。吃的更香了,嘴巴张的更大了。回来后自己把书包放在固定的位置摆放好。爷爷奶奶递过准备好的点心,总不会忘了说声谢谢。短暂的一个月,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多亏王老师和丁老师的用心教导和辛勤付出。作为家长,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存感激。我们会极力的配合好老师。在家玩具用完后,鼓励他去收拾摆放好。垃圾扔进垃圾桶。饭前便后要洗手。指甲长了要剪。出门自己穿好鞋子,跟我们比赛谁穿的又快又好……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子岍从小对音乐很敏感。音乐响起,马上舞动起来。对与这方面的爱好,我们经常带他去绿茵广场跟那些大哥哥一起跳街舞。总是乐的哈哈大笑。会找姨奶奶做舞伴,跳起交易舞。搭积木也是他的强项。总是拿出两桶积木。认真的搭着。看到他的成果,给予表扬,让他有种成就感。更加对积木的喜爱。在幼儿园受王老师和丁老师的影响。发现儿子对唱歌和画画特感兴趣。语言沟通弱点的儿子,也会时不时的爱唱一句幼儿园学过的歌曲。平时不怎么喜欢的小霸王学习机也派上了用场。睡觉前抱着他心爱的宝贝,学唱歌。越唱越起劲,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快乐。晚上散步回来,总不忘拿出笔和纸,涂涂画画。这是儿子活泼开朗的重要原因。三.玩与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在玩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尽量安排一周去两三次沃尔玛小小王国娱乐场,在玩耍中提高他的交际能力,和小朋友分享快乐。周末去鹅湖公园,秋收广场,虎形公园等地方游玩,让他亲近大自然,增加对新事物的喜爱和好奇心。一年全家带子岍宝贝去外旅游一次,让他感受到世界的博大。

让孩子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7

一、游戏材料应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游戏是自然赋予幼儿的, 孩子生下不久便会玩游戏。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小班孩子更多地选择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玩具。中、大班的孩子已学会运用半成品、替代品,大自然赋予的材料如水、沙、土,甚至树上的落叶,都是大、中、小班孩子共同喜爱的游戏材料,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在一起玩沙、玩水、玩泥,孩子们钟情于玩沙、玩水、玩土的游戏,正是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很好体现。但是,游戏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使儿童兴奋并分散注意力, 儿童更倾向于独自玩游戏,使同伴交往机会减少。当我们希望儿童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儿童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当儿童出现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儿童继续游戏的愿望。因此, 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应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能引发幼儿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利于幼儿与人分享、合作、交往等亲社会行为和品质培养。

二、坚持赏识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不少家长常因为幼儿年幼而代他们做许多事, 他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信很难建立。这时,教师要给他们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小板凳脏了,让他们自己用毛巾擦净;衣服不会穿,老师指导后自己学穿。每个孩子表现欲望都很强,他们渴望得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每天早上,教师安排幼儿当播音员,进行“天天早报”,鼓励幼儿大声地给朋友讲述自己听到的、发生的趣事或新闻, 让幼儿不再沉默不语, 让他们敢说、想说、喜欢说。在游戏时间里,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他们更加投入,更加自觉,扮演的角色有模有样。这里是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的舞台,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自信需要外界的认同和赞赏。孩子正处于自信形成过程中,更离不开成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教师应时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到身边每个幼儿,多鼓励、多表扬、多欣赏,坚持正面教育。教师要多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让幼儿从老师的引导中获得自信。在绘画活动中,有个幼儿不动手,当我走过去的时候,他神情慌张地看着我,我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还不画呢?”他怯怯地说:“我不会! ”我说:“没关系,你一定行的,我先帮你好吗? ”我握着他的手画了一点,就放手了,他便慢慢地画了起来。等了一会,我走过去给他鼓励:“画得挺好的! ”慢慢地,我发现,他敢大胆动笔了,而且每次画得很认真,画好后会请老师看,话也变多了。

三、游戏应注重个体差异

幼儿之间存在差异是每个人都不可否认的, 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应营造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因此,在游戏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如活动室内,开设几个固定区域,动手区投放有利于幼儿操作的木工材料、工具,各类积木;动脑区投放不同材料、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颜色、难易各异的拼图。我们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提供给幼儿玩沙、玩水、玩泥、玩落叶,使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教师平时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尽可能尊重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己做主。

四、游戏规则的指导

在儿童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因此,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突出游戏的规则性,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包办, 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更容易理解和超越, 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 比赛获胜是全体成员的事情, 需要很好地合作。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规则还是规则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价值和特殊意义。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幼儿积极发展。所以,游戏指导者可以透过游戏规则,对幼儿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幼儿科学的价值观。

五、教师的指导策略

教师只有观察儿童的游戏, 才可能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儿童的游戏,做出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更隐密、更有策略、更具科学性,将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做到“心中有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的策略,积极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充分展露、智慧能力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乐。在幼儿游戏时不干预、不阻碍,即使出错了也让他自己在经验分享时自己发现。这样既不破坏游戏情境的氛围,又保护幼儿游戏心情及探究意念。针对不同情况需要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 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儿童游戏的情况, 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儿童游戏的情况, 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儿童游戏的情况。

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8

一、有效规划游戏区布局

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是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操作,角色游戏则需要幼儿间的合作交流。不管是在区域游戏还是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如果区域划分和布局的不合理,会影响和干扰幼儿间的游戏,同样也可能导致孩子间的交流和合作出现问题。因此在游戏开展之前,首先我们要对各个游戏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划分,以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序开展。

(1)充分利用走廊等可利用的场地。

在游戏区场地的设置时,除了同以前一样,将活动室靠墙的一圈利用起来之外,我们想到了活动室的走廊,我们把角色游戏区设置在大走廊中,与活动室有一点距离。在那里开设了小吃店、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容易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的角色游戏。一来场地宽裕,便于幼儿活动;二来不至于干扰到他人。这样幼儿就能自由自在地游戏了。而一些相对安静的区域游戏,我们则将它们设置在活动室内,让幼儿能专心游戏。如:探索区、益智区、语言区、图书区等。不仅这样,对于内容、形式及玩法相似的区角,我们在班与班之间也进行了联合游戏,在节约场地的同时,也促进了两个班幼儿间的交往和合作。

(2)根据教室空间、幼儿人数,划分区域。

我们班有40个孩子,我们将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整合在一起,设置了5个大区域:生活区——娃娃家、超市、医院、小吃店等;游戏区——小舞台、玩具城等;益智区——棋类、拼图、数字、图形等;美工区——画瓶子、剪纸、染纸、编织等;探索区——放大镜、万花筒、沉浮、摩擦起电、认识各种壳类等等。每个区域活动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一星期正好轮换一次,鼓励每位幼儿都能玩到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老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灵活地调配游戏区的设置。

二、及时调整游戏区的材料及设置

在设置这些游戏区域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创设区域、投放材料。活动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幼儿对某些游戏的兴趣减弱或转移了,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地调整,增加一些材料,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如:大班的孩子喜欢剪剪贴贴,我们就在美工区里投放了彩纸、剪刀等材料,让幼儿随意剪贴。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参与美工区剪纸活动的幼儿越来越少了。这时我们几位老师商量好以后决定将美工区和“工艺坊”结合起来开展。我们在美工区又投放了一些半成品材料,如:盒子、罐子、吸管等,鼓励幼儿用这些废旧材料进行创造制作。然后我们将幼儿的作品送到“工艺坊”里去卖。这样一来,美工区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能成为游戏的“商品”,很有成就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而“工艺坊”里的孩子也不会再因为没有东西卖而无所事事了。既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又丰富了游戏材料,可谓一举两得。

三、不断生成游戏区的内容

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这类游戏能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实践,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游戏内容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最初将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结合开展时。我们将游戏区设置成了5个大区域:生活区;游戏区;益智区;美工区;探索区。在这5个区域中又细化了很多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游戏。但是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我发现我们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例如:美工区中的画瓶子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在瓶子上用颜料画画,有小朋友想出来将彩纸剪成各种形状粘贴在瓶上也非常漂亮,他们就自己尝试用各色彩纸来装饰瓶子,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瓶子娃娃和瓶子摆设。

四、与主题相结合,增加活动区材料

为了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我们将游戏区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例如《动物王国》这一主题活动,我们创设了“我眼中的动物”主题墙饰和开辟活动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老师提供在主题墙上的各种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发现每种动物的特征。可以用各种绘画工具画画自己熟悉的动物,如狮子、大象、小鸭等,可以用纸折折小动物,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动物装饰品送到商店里售卖,还可以在小舞台里进行动物王国的剧场表演等等。

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形式,能够为幼儿提供了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我们在实践中注重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让孩子在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篇9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读来颇有道理。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长城的模型,士兵戴的小帽子等。有一次,矿矿要做的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经过妈妈的指点,他们开始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矿矿毫不客气地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妈妈妥协了。孩子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虽然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读完这个故事,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接触过众多的家长,也曾经为孩子们布置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作业,但是令我失望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协助”,而是“越俎代庖”。从根源上来看,家长是为了支持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往深里追究,家长的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丧失了感受失败的权利。

目前,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接受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而坠楼、离家出走等,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的给了孩子不恰当的赞美,让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大多时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等,的确不如我们成年人,甚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包办代替的理由,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必须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起来。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常常容易摔跟头,很多睿智的家长就在孩子摔倒之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摔倒,告诉孩子走路要慢,要看脚底;而很多心软的家长,就急三火四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还埋怨地面错了,让宝宝摔跤了。这两种态度中成长起来的宝宝,面对失败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继续努力争取成功;被家长抱起来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用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解脱,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甚至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去年,我的孩子参加全国计算机表演赛,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字母还认不全。幸好她能认识小写字母,我就对应键盘顺序把大小写字母放在一起。三分钟的英文输入,她从0分打到5分,再到十几分,慢慢地练习。当她看到我噼里啪啦输入的时候,羡慕加嫉妒的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你一样快啊?我快愁死了!”六岁的孩子,说自己“愁死了”,当妈的心里很疼,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每个傍晚,我都陪她练习,给她讲妈妈当初接触计算机时付出的努力。看着她的速度有一点点进步,就赶紧给予鼓励;速度有所减慢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杀进了山东赛区复赛。要去潍坊比赛了,孩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她说:“如果我比不好,你会不会生气啊?”我告诉她:“只要你尽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妈妈都替你高兴。”没想到她获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名。进军全国总决赛之前,我感冒了,打了五天针都没好,但是我们按时起程。一路上娘俩吐了个稀里哗啦,到了北京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仅仅拿了个三等奖。回来的路上闺女撅着嘴相当不高兴,因为她给奶奶夸了口,要拿个一等奖回来。全国总决赛,高手如云,要拿一等奖谈何容易?我安慰她:“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也是很好的。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是一次历练,很多小朋友根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没有紧张,没有怯场,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已经很棒了。成绩不如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练习的还不如别人熟练,回家以后继续努力,明年咱们争取再来!”现在闺女的三分钟英文输入能打到九十多分。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我的孩子自己会缝衣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把蝴蝶结缝在裤子上,虽然我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她自己足足忙活了一个小时,从纫针开始,一遍一遍地试,我就在她的旁边教她要点,顺便给她拍照。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她成功地把针纫上了,缝的针脚乱七八糟,但她自己很高兴,因为是她自己做的。

毫无疑问,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心疼,会着急,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他要从中汲取积极的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长,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权利。

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篇10

(文/沈心燕)

带着几分喜悦,带着几分遗憾,我与孩子们一起告别了中班,共同步入了在园生活中值得珍惜的最后一年。

从幼儿园迈向小学,需要孩子们在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适应这一质的变化。为了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找到幼小衔接的结合点,我学习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开学前与大班组的老师走访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们,这些都使我更具体地了解了孩子们在升入小学后将要面临的困难。

我想:送给大班幼儿最好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决策等方面做好准备。

活动一:好朋友欢迎你――让孩子在自主决策中增长自信

活动前的思考

九月一日开学,随着这一天的开始,孩子们就要步入大班,成为幼儿园的大哥哥姐姐了,为帮助孩子们亲身体验“我长大了”,并能有自信地成长,我和假期中留守幼儿园的孩子们共同策划了“好朋友欢迎你”的活动。

开学第一天,我和班里留守幼儿园的十几位小朋友相约早早来到幼儿园,开始了我们共同策划的《好朋友欢迎你》的神秘活动。

孩子们戴上自制的《欢迎你――小小引导员》的绶带,拿着准备好的锣鼓镲等乐器,抬着事先画好的《好朋友欢迎你》的黑板报,信心百倍地来到幼儿园大门口,他们要以大班哥哥姐姐的身份,迎接幼儿园的弟弟妹妹们,迎接班里重返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一阵阵锣鼓声响起来了,小乐队的乐手们由于有了昨天的练习准备,今天个个表现得身手不凡,配合默契;做引导员的小朋友更是胸有成竹,她们用灿烂的笑容和温馨的话语主动迎接着每一位小朋友和家长,并把他们一一带入我们大一班的新教室。

我们的举动为开学营造了温馨、愉快、热闹的节日氛围,也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来园的小朋友和家长,让新入园的弟弟妹妹们也止住了哭声。

“谢谢!谢谢你们!”“这个幼儿园多好呀,哥哥姐姐这么欢迎你,一会儿我们也要高高兴兴到班上去。”“你也去问一问哥哥姐姐,我们一班在哪个教室呀?”来自于家长的感谢、称赞、鼓励和询问,让孩子们更是信心十足地主动服务。担任引导员的王梓说:“今天我在幼儿园大门口迎接小朋友,我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回来,以后我们又可以在一起玩了,他们听了特别高兴,我更高兴。”担任小鼓手的高哲说:“我喜欢打鼓.喜欢像哥哥一样欢迎弟弟妹妹。”受到同伴热情接待的张家晨由衷地说:“我没有想到小朋友会在大门口欢迎我,又把我送到新教室里,我高兴得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短短的欢迎活动所带来的良好情绪一直在班里延续着,它让久别重逢的孩子们多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自信。我相信,这种感受会帮助他们做一个有自信的哥哥姐姐。

活动后的反思

近一个小时的欢迎活动,虽然不很长,但是,它却给了孩子们一个新的开始,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作为接待者的孩子们,从活动策划,任务分工,制作绶带,准备乐器,合练节奏型,布置黑板,准备欢迎问候语,熟悉幼儿园各班的地理位置等活动准备,到一一把它们呈现给同班好友和不相识的弟弟妹妹们,他们经历了策划、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家长、老师和全园小朋友鼓励肯定的反馈,让他们感觉到“我长大了,我能行,我能干,我们能干好”。同时,也让重返幼儿园的小朋友,感受到了来自于集体和同伴的思念和期待。

情感是行为的沃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滋养孩子们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帮助他们敢于和乐于尝试新的学习任务,接受新的`挑战。

活动二:自主选座位――让孩子在自我选择中学会自主

活动前的思考

孩子们进入新环境前,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他们安排座位。我想,如果能把这个权力交给孩子们,把孩子们自选同桌、自选座位的过程变成既能满足个人愿望,又能照顾他人需要,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那么,这既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又是教师教育的过程。

为了尊重和保证孩子们的选择,自选座位前,我把“你认为在选择座位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于是,一个个融入自己愿望和以往经验的主意不绝于耳,有的说,我们可以选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桌;有的说,应该男孩子一桌,女孩子一桌;马上有小朋友反对说,应该按照个子的高矮找一个桌子的朋友;还有的小朋友根据中班游戏时出现的问题提出,应该吃饭快的小朋友坐在一起,这样,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不用等桌子了。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最终,孩子们达成的共识,被我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1、个子高的找个子高的,个子矮的找个子矮的,矮个子小朋友坐1-2桌,高个子小朋友坐7-8桌,这样,小朋友之间不会遮挡;

2、吃饭快的小朋友坐在靠玩具柜一边,吃饭慢的坐在没有玩具柜的一边,以免游戏时影响别人活动;

3、好朋友坐在一起要互相帮助,以后看一看哪一桌的小朋友进步得快。

请孩子们自选伙伴和座位并不难,但是依据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伙伴和座位,他们能行吗?这是我渴望了解的。

只见他们中有的人在这个座位上坐坐,又在那个座位上坐坐,始终犹豫不定;有的人刚坐下就被同桌的小朋友提出质疑而坐到了后面的桌旁;有的小朋友不但自己很快找到了座位,还忙着安排其他小朋友;还有的桌的小朋友站在一起比个子,可能是受到了这一举动的启发,在高哲的提议下,全班孩子按高矮站成一队,这样就更便于每个孩子找到和确认自己在集体中的高矮排序了。

一会儿,孩子们都按照自己的选择笑眯眯地坐好了,不用说结果令所有人满意。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对自己在集体中吃饭的速度也能把握,吃饭速度比较慢的孩子们都能主动按照大家的约定,选择坐在没有玩具柜的一边。

一个个小集体就在孩子们的自主选择下形成了。我不禁对大家说:“老师真是很佩服你们,你们自己说到的标准每个人都做到了,你们真的是长大了。接下来,我们还要按照自己说的做,看看哪个桌的小朋友互相帮助一起进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平心而论,我这番话不是鼓励、不是要求,而是由衷地称赞和信任。

活动后的反思

自选座位需要在一定的要求和范围申做出适宜的选择,它需要孩子们把自己放在集体中,与他人比较个子的高矮,比较吃饭的速度,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应该坐在哪一排、哪一桌。这正是他们经历走出自我,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并学着依据外在条件做出适宜选择的过程。当他们坐在自选的座位上时,我相信:他们会从内心感受到被信任感和被接纳感。

活动三:从“课间十分钟”开始――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律

活动前的思考

孩子们参观小学,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小学生对话时,我发现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上课了,你们没有玩够怎么办?”“没有来得及上厕所,上课时还可以去吗?“”下课时,你们可以玩什么呢?”“下课时,老师为什么不和你们一起玩?“……

孩子们的疑问代表了他们当前的思考和需要,要让他们学会在短短的十分钟中自主安排好需要自己做的事和自己需要做的事,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开始了每天教学活动后到课间操之间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今天,孩子们第一次向小学生那样,自主掌控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活动前,我没有做过多的提示,目的是想看看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有意思的是,盥洗室里排满了小朋友――他们依然“自主”地重复着过去的程序,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在教室外玩得不亦乐乎。

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当我和孩子们坐下来一起回顾刚才的十分钟里我们都做了什么的时候,他们个个有话要说。有的说,小便、洗手、喝水总是有这么多人排队,没有时间玩;有的说,我还没有搭完积木,十分钟就到了;有的说,我看盥洗室人多,想先玩一会儿,忘了喝水、小便;还有的说,我看见盥洗室人多就先到外面玩了一会儿,看见人少时才进盥洗室做事……于是,孩子们带着体验、问题和经验,开始了“课间十分钟我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玩什么?怎么玩?”的讨论。

通过相互交流孩子们明白了,课间十分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现场人员的多少来决定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还要有时间意识,要抓紧时间做事和游戏。

为了丰富大家的游戏活动,我们还约定在班上开设一个小小游戏培训班,请小朋友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玩一些徒手游戏和适宜课间十分钟玩的游戏。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课间十分钟已成为孩子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学着安排自己事情的时间了,十分钟里的活动内容也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地丰富。但是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十分钟里不断地跑进教室看时间,特别是做操时间还没有到,已经有数十位小朋友站在做操的位置上等着我了。原来他们怕耽误大家的时间,也怕自己落后,索性就早早做好了准备。在每天固有的“十分钟我做了什么”的分享中,怎么能更好地把握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游戏又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要解决的问题了。

大家献计献策之后,最终我们决定,每天由值日生和老师在下课时共同用计时器在课间8分钟时提醒一次,计时器响起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事和结束游戏的时间了。

从此以后,每当我按时走到教室门口准备做操的时候,都会让我兴奋不已,因为那个时刻,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相互提醒着主动整理玩具,然后,齐刷刷地站好,在我们值日生兼领操员的带领下,随着音乐进入了做操环节。而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们中平等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进行做操前的放音准备。在那个时刻,没有教师的要求与组织,有的只是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他们的行为和眼神中我可以读到自信。

活动后的反思

当让孩子们安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才发觉给了孩子自主自律的时间,并不等同于他们就会自主自律了,其间需要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和需要,建立时间意识和任务意识,并在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活动。这种任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不是通过外部的要求能达到的,它一定是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因为只有在自由自主中,才能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决策.自由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律。

自信是孩子的心理感受,要让孩子们在自信中成长,教师应该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相信”本身就能带给孩子们力量,让他们能有自信地做事。

让孩子在民间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11

一、自然环境下的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毕节地区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格”、“打沙包”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跳则可以锻炼跳的动作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种类繁多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一是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民间游戏多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跳绳”、“跳皮筋”、“跳格”、“打电球”、“荷花荷花几时开”等游戏都可以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抓籽”、“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二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三是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 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民间游戏的开展,有助于消耗幼儿体能,增强幼儿的食欲,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常常遇到家长们诉苦,孩子食欲不好,一口饭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每餐要大人费很大的力气哄着孩子吃,很令老师和家长烦恼。自从开展民间游戏后,孩子们的运动量加强了。因为民间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再加上孩子们从室内来到室外,活动范围宽阔了,自然增加了运动量,消耗了幼儿的体能,使机体产生饥饿感,孩子们吃起饭来也就有滋有味,不用老师家长催促,吃得干干净净。也正是由于孩子们玩民间游戏后产生的旺盛食欲,使食物被充分的消化吸收,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自此,孩子们吃得下,睡得着,身体越长越棒。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2

一、了解孩子的个性

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 对于孩子而言, 没有所谓的好坏, 只有天生的个性。家长要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我们不能一边说爱孩子, 一边又不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有自己的行为方式, 往往认为这些经验是好的, 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

我们应按照孩子的个性特点, 给予孩子足够的压力和奖励。比如, 个性比较依赖的孩子, 希望和妈妈和伙伴在一起, 他们喜欢集体学习, 或者有人陪伴。家长要求他们好好学习的同时, 陪着他们一起学习,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并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 奖励他们集体活动的权力。这样的孩子既能学习好, 也能更好地发展人际交往的优势。如果家长只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其实孩子自己一个人根本学习不进去, 碰到困难他们倾向与向人求教, 但是如果找不到, 就会放在那里。结果是孩子学习应付家长, 虽然看着每天坐着, 就是没有效果。如果家长放任自流, 这些孩子的学习肯定不好, 但是他们的交往能力会非常强, 因为他们会把时间放在和大家一起玩上。

二、还给孩子自由

人的存在既是一个自然存在, 更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存在。人是通过劳动、异化劳动和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而走向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能力的提升, “自由个性”的凸显, 人类超越“必需”与“外在目的”的强制是同一个过程, 都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让孩子健康快乐就要把自由还给孩子。

1. 安排时间的自由

如果您要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主宰时间, 那么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2. 零花钱的自由

在零花钱的问题上, 应该说我们国家一直处在一个落后的状况。很多父母不给孩子零花钱或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零花钱, 这是两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美国等许多国家在零花钱问题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尽早给孩子零花钱, 并教给他们一些现金管理知识。二是孩子零花钱的多少, 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三是要逐渐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那就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和管理手中这点有限的钱。

3. 读书的自由

读书是学生首要的使命;读书不必有功利。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固然很好, 具有“成名成家”或者“升官发财”的现实理想也未必不对, 但是, 如果总是肩负着如此沉重的使命、如此功利的理想去读书, 恐怕未必会快乐。读书就是读书, 本来就不必有什么功利目的, 因为读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自由地没有功利地读书, 读书才能持之以恒, 进而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人生的高雅享乐。探索未知, 不断完善自我, 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素质全面的人, 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这就是读书的最大快乐。

4. 兴趣的自由

兴趣发展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环。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 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需要自我发掘的部分, 让他们自己努力就好了啊。只在偶尔需要父母协助的地方才加以援手不挺好的吗?

自由能让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焕发出巨大的想象空间, 产生发散性思维, 把他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例如, 树上10只鸟, 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孩子的一连串的发问)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当中可以看到, 一个孩子的心灵在没有限制、没有禁锢的情况下, 是多么自由奔放啊,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但是现实生活当中, 我们已经很难见到孩子的这种天真了。好多孩子被我们家长和教师教育管束得光说大人话, 光办大人事, 像一个成熟的小大人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啊。我们究竟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应该让孩子在这个阶段享受什么?而作为父母, 不要活生生地把孩子享受这段生活的权利给剥夺了。这对他的一生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善待孩子缺点

心灵的成长需要宽容。应该说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的宽容度是越来越高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宽容度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

有好多父母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能够宽容, 但对十几岁的孩子却非常苛刻难以宽容。孩子刚生下来, 可能有几年被我们父母欣赏的时候, 捧为掌上明珠, 逢人就夸逢人就讲, 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好景不长, 接下来我们更多的父母便是翻来覆去地给孩子找问题、指缺点、提希望, 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看别人的孩子, 看优点、看长处;看自己的孩子看缺点、看问题。总想把所有孩子的优点都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这样才能满意。所以说一天到晚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不顺眼、都不满意, 就是在挑毛病、指问题。

其实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 不要说孩子, 就是我们大人, 甚至国家的法律法规都不可能做到百无疏漏。你怎么就要求你的孩子做得那么完美呀, 不允许犯一点错误, 不允许有一点毛病, 不允许有一点过失呢。出了问题, 又批评、又指责甚至打骂, 孩子连一点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作为我们家长, 对于孩子是否过于苛刻过于严格了呢?不过, 我们这里讲宽容,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是指我们家长对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对孩子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的理解和尊重。

上一篇:作文素材:常见人物下一篇:初中开学典礼校长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