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声乐集体课(共5篇)
传媒生声乐集体课 篇1
摘 要:声乐课是幼师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幼师课程设置的原因,声乐课目前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多。
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实施声乐课教学,除了一般意义上歌唱发生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三、选曲要适宜。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习兴趣; 声音概念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专业歌唱演员,而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传媒生声乐集体课 篇2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师范性
声乐课作为未来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基础专业课, 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会怎么唱, 还得学会怎么去教, 这样才能体现出师范生的“师范”性。所以师范类学校开设声乐集体课尤为重要。声乐集体课也叫声乐大课, 区别于声乐小组课和“一对一”声乐小课, 是对多人进行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
1. 声乐集体课所特有的优势
1.1 更有利于突出师范性
声乐集体课不仅包括声乐教育理论知识, 还包括一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知识, 它能将演唱技巧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声乐大课的开设使学生明确了声乐的学习目标, 为自己准确定位, 知道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胜任小学教师的需要。声乐大课的开设能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形成一个整体, 理论与技能相融合, 演唱歌曲与分析歌曲背景相融合,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教学综合素质以及人文修养。这样, 不仅体现了为小学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出了师范生的“师范”特点, 提高了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1.2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声乐课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 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上这门课, 这就为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我们师范院校, 一年级新生开设集体课, 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且节约了师资力量, 缓解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集体课能统一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难点, 还能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做一次性集中示范与讲授。教师在授课中采用集体练声或个别抽查的方法, 可以在解决个别学生问题的同时, 使其他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集体课上, 声乐教师可以一次性讲解声乐理论、发声技巧和对作品的处理方法, 避免重复讲解, 这样既做到了资源共享, 又精练了教学环节,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学生能力的迅速提高
1.3.1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在“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中, 教师会对学生进行非常专业的声乐训练, 对于一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 发声方法不能很快掌握, 久而久之就会加深这些学生的歌唱心理负担, 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但在声乐集体课中, 同学们在看到其他同学表现优秀时, 就会激发起自己的表现欲望和上进心, 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促进了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学习的信心。而且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集体课可以培养他们的听辨能力, 通过辨别出各位同学的演唱特点, 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这能促使他们共同进步。
1.3.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声乐集体课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 学生们就少了在“一对一”小课中的紧张心理。普遍问题的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形成放松的学习心态, 有助于声乐学习。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与相互影响就会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氛围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
2. 声乐集体课教学实施方法
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 还要有声乐理论知识的支持, 所以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技术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为了使学生对声音的发声原理有基本的了解, 就需要运用讲述的方法给予他们最直接的讲授;在练声的过程中, 可以将讲述法、示范法、练习法、启发教学等方法结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发声技巧, 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讲述, 而是运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表演、交流的机会, 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随之提高。
2.2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2.2.1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声乐课堂上, 集体练声时, 老师以提示的方式指出学生在发声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提示寻找自己的问题, 并加以纠正, 这就把本来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了。在歌曲的展示上, 每节课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 先由同学进行“点评”, 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更得到了同学及老师的鼓励与认可, 使学生的学习自我感觉更真实、更深刻、更贴近教师的要求, 这样学生在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2.2 触类旁通, 讨论学习。
当教师在分析讲解中, 在指导学生建立一个好的歌唱状态的同时, 对学生各自的优点充分加以肯定, 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在集体课的学习中, 鼓励他们互相学习, 建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对某一位同学具有代表性问题的讲解中, 让学生们用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同学们通过对比、体会、思考, 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克服自己与之相同的毛病。由于经常性的学习、对比、实践, 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声音鉴别能力。
2.2.3 集体练声与单独表演相结合。
在声乐集体课中, 采用集体练声的方法, 缓解了小课中的紧张氛围, 使学生在无顾虑的心态下练习。在单独演唱歌曲时,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作针对性的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2.3 别具一格的评价方式
声乐集体课中, 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歌唱理论知识, 而且能提高自身的歌唱技能与技巧。由于声乐集体课具有技术性、实践性的特点, 那么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3.1 老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让学生参与评价,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看出他们对声乐知识的理解程度, 同时能发现学生在学习声乐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对教师之后的讲解提供了参考依据。
2.3.2 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辩别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能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发声原理、歌唱技巧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运用。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引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同学之间相互倾听、学习、交流, 加深了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 也培养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
3. 声乐集体课的局限性
声乐集体课有众多的优点, 但确实也有其不足之处, 那就是专业技术性不强, 不适用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因为声乐大课是集体练声为主的, 全班同学一起练声, 教师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每一句发声的正确与否。那么对于声乐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声乐专业学生来说显然是行不通的。
小结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被日益重视的今天, 声乐集体课正在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 它特别适用于重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
参考文献
[1]陈云燕.高师声乐集体课的优化教学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9卷第6期, 2008年12月, 175-177.
[2]李竣北、张继英.对音乐师范声乐集体课的浅见[J].《云岭歌声》, 2005年05期, 50-51.
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尝试 篇3
声乐课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本身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好了,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就能尽早进入歌唱状态。所以,学生在歌唱前,教师要先消除学生心理上一切不利于歌唱的情绪言。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先放录音或录像,学生听到歌唱家那些美妙动听的歌声,会联想到要是自己能唱到这种程度该多好呀!歌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歌唱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来了。还可摘一些有题目的小型声乐比赛。比如,可把学生分成2-3组,每次每组出一人参加比赛,让大家轮流当评委,最后评出最佳歌唱小组。在这种为组争光、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歌唱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得到了锻炼,也使声乐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相互比较,取长补短
集体练声,教师是很难分辩每个学生有什么优缺点的。所以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先把练声曲录制好,上课时,学生随录音练声,教师到学生中去,听每一个学生练声情况,并进行指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比较、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声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并且能及时提示、纠正学生发声中所存在的问题,随时指导。第二种方法,教师弹琴领大家练声。在练每一条练声曲时,可以停下来,找几个学生分别唱唱,相互比较一下:谁唱的较好,好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声音,还应怎样做就能使声音更完美些,谁唱的不理想,问题在哪里,怎样去改正。教师随时正确引导、做示范。
三、个别指导,有的放矢
传媒生声乐集体课 篇4
声乐集体课作为一门创新课程, 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有限。就笔者从事声乐集体课教学的经验和对兄弟院校声乐集体课的学习了解, 当前声乐集体课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形式, 教学的目的应该要满足主体的需求, 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理论和实践手段, 提高专业能力。而当前的声乐集体课教学, 基本上采用的是声乐专业课的“扩大化”, 规模上进行了扩大, 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所以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
一、诉求差异产生的原因
产生不同诉求的原因是多元化的, 但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生源的多元化和生源素质的差异。相较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 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稍弱。大多数学生除了自身一门技法专业外, 别的音乐科目的学习是相对缺乏的。很多学生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上了几次声乐课, 学习了几首歌曲就匆匆应考, 对于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了解甚少。除此之外, 声乐集体课学生的教学对象包括了除声乐主修以外的所有专业:舞蹈、器乐、钢琴、理论等等。从嗓音条件来讲, 有一部分学生音色悦耳动听, 也很灵活, 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嗓音的生理问题。由于每一个专业领域音乐表现方式的特点各有千秋, 所以学生音乐表达方式的理解上也有不小的差异。
2.声乐学习基础差异。声乐集体课的授课对象基本上都不是声乐专业的学生, 这一部分学生对声乐的理解主要来自于日常的生活和不长时间的声乐课学习。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 对民族或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喜爱, 也有演唱民美歌曲的愿望和基本条件;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一般甚至有发声的生理不足, 对传统的声乐课教唱的民美歌曲没有多大的兴趣爱好。
3.声乐学习目的差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很明确, 将来要从事音乐教学相关的工作。这部分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清晰, 学习热情较高。一部分学生认为将来的就业与声乐并无多少关系, 所以对声乐课的学习热情度不够。
以上的诉求差异就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期望的差异性, 学习态度的差异性, 与教师配合度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就会直接导致教学的互动性差异和教学的成效差异。而这些差异性也是导致目前声乐集体课出现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针对诉求差异的教学内容调整
我们的声乐集体课教学除了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以外, 更重要的是,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声乐的“美”。除了自己能唱得“美”以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各种唱法的“美”的表现规律的能力, 了解到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不同的声乐作品, 提高欣赏水平。
所以, 发声方法的训练要求上, 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之上应该鼓励多种唱法技巧的学习。比如音乐剧唱法, 既保留了正统发声方法的科学性, 又具有贴近当代人审美偏好的现代感;流行唱法的技巧学习,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非常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演唱曲目内容的制定方面, 除了常规的源自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而制定的声乐作品以外, 可以广泛引进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声乐作品, 或者中外歌剧的经典片段进行演唱或者欣赏。对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 尤其是当代的各种风格的演唱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都可以大胆地采用。
三、针对诉求差异的教学手段调整
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 要求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发声技巧的学习。
一般声乐课普遍采用的是集体练声, 个别演唱或者集体练声集体演唱, 个别指导的方式, 均大同小异。这种课型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和表现需求。可以尝试采用小型音乐会的形式,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组合或独唱或者加入器乐伴奏的, 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也很直观的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 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唱, 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各种演唱的技巧、风格、表达的情感得到高层次的理性认识。通过观摩名师讲学的多媒体资料, 让声乐大师“走进课堂”, 学生了解到技巧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技巧和美好声音的科学关系, 从而主动加强技巧的学习。通过欣赏各民族各时期的经典歌曲或者中外经典歌剧选段, 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 提高鉴赏水平。当然, 要区别于常规的音乐欣赏课, 就需要教师结合声乐教学给予讲解, 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指导学生演唱其中的作品, 这样才能对声乐演唱和表演的水平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
高职高专声乐集体课教学方法浅探 篇5
一、歌唱教学简单、形象化
声乐作为一门音乐学专业课程,面对大多数接触声乐不久的学生,要将声乐教学宏观上的心理学、生理学、音响学、语言学、美学等歌唱艺术原理和微观上的呼吸、发声、共鸣、腔体、咬字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机能活动状态化为最简明的语言,教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在玄妙深奥的歌唱理论面前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因此,简化歌唱教学,建立学生的歌唱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程的定位、目标
作为专业技能课,首先应明确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如对初涉歌唱艺术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声乐教学应定位于普及歌唱的基础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热爱歌唱艺术,用科学的发声理论指导自己的歌唱,并从声乐艺术中诗化的文学性、词章的语言美、曲作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等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开启他们智慧的心灵,使他们领悟生命的激情和对生命无限的遐想,感悟声乐的美感,揣摩欢乐与痛苦、浪漫与现实、安宁与激愤的意境。
(二)化难为易
在明确教学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学生的歌唱自信,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歌唱愿望,形成良好的的竞技状态,激发他们歌唱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全身心地使头、心、身三位一体,由衷地全部投入歌唱之中,实现科学地歌唱所要求的“整体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简单有效的途径是简化歌唱教学、化难为易、建立歌唱的自信,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实践应多于理论,歌唱训练感性应多于理性,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只有让学生去掉了为难情绪,课程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尽管歌唱技巧非常精细,需要多种多样的肌肉合作,但必须是很自然地应用它,违背自然的原则去追求“诀窍”、“玄妙”将会造成失败。事实上人类具有歌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并建立在自然、协调的基础上的。例如当人们开怀大笑、伤心抽泣、热烈呼唤、恐惧惊叫时,或当婴儿大声啼哭时,都能很自然合理地运用其横膈膜、腹肌、喉、舌、声带、咽壁的力量,也能有机地协调共鸣腔体的运用。
(三)激发情感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以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简化歌唱教学,建立歌唱自信的有效手段,也是上好人数众多的声乐集体课的关键所在。
二、在歌唱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声乐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对歌唱器官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来塑造最美的人声乐器,从而获得对歌唱整体状态的有机协调能力。无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在声乐训练中都充满了科学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应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自然界的实例,帮助解决学生们在歌唱训练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歌唱理念。
歌唱艺术的表现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歌唱中的“呼与吸”,身体的“动与静”、歌唱意识的“主动与被动”、肌肉的“用力与放松”、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歌唱的“内在感觉”与“外在姿势”,歌唱声音色彩的“刚与柔”、“明与暗”、“虚与实”,歌唱力度的“强与弱”,行腔的“连与断”、“顿与挫”,歌唱情感的“悲与喜”、“藏与露”、“张与驰”,歌唱速度的“徐与疾”,这些音乐思维无不体现了歌唱表现中的对立和统一,并构成了整个歌唱状态和发声过程。
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首先要注重师生互动。互动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理念,它旨在强调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一种态度转变,并在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如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课堂声乐比赛,评委也由学生产生,并结合教师的点评,比赛结束歌唱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互动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参与进来。
其次是注重课程布局。课堂要始终保持轻松活泼的氛围,离不开课程的精心布局:
课程的精彩导入——充分利用上课的前半小时,播放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著名的歌剧片段、音乐大师专访等音像资料,也可通过辅助一些简单的动作来练习发声等,来激起他们歌唱的热情,并怀着好奇心和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内容中去。
精于谋篇、善于取势——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仔细斟酌欣赏、理论、实践等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并不时宜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常的做法是以欣赏、实践为主,理论知识自然溶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将其作为一种负担。按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当然,要很好地实施以上各个环节,将这门课开得成功、开得出色,还有待于我们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亲和力,去研究、去发现,并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让学生热爱歌唱艺术、感受歌唱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