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20学生辅导措施

2024-05-25

后20学生辅导措施(精选7篇)

后20学生辅导措施 篇1

后20%学生辅导总结

陈矛矛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后进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后进生在每个班集体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属于特别关心的群体。虽然为数不多,但对他们的关心与否,关系到一个班集的班风、学风等。

一、辅导方式和方法

多数学生从平时的作业来看,以及从摸底成绩来看,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特别是看图列算式的题目,存在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家长缺乏辅导、甚至家长忙于工作缺乏管教,二是自己不认真完成作业,三是本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动力,不愿接受新知识。所以,面对这些学生,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一旦发现他们的长处,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上课总要想到他们,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对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使他们增加自信心,对学习不再恐惧。布置作业时,先想到他们,让他们“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后进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后进生的辅导。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辅导。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后进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是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加以改正。评讲作业时,给予关注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转变后进生,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与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收效显著。所以要加强与家长联系的强度,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平时应掌握的知识点

在每次的练习中,先引导他们做最简单的单词认读,练习简单重点的对话,认真做作业,把字写工整,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三、收到效果

一学期以来,总体分析得出明显有一定效果,一部份有了学习兴趣,在习惯上也逐步形成,不论是读题上还是做练习上,部分学生有一点的进步,这充分证明他们有好的开始。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比较艰苦的事,但是要有耐心,有信心,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

后20学生辅导措施 篇2

一、塑立良好教师形象

首先, 仪表是一个教师的外在表现, 是给学生的一种最直观、最具体、影响最直接的形象, 教师仪表每天都处在学生的评价和效仿之中, 仪表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80后大学毕业生, 刚走上工作岗位, 不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形象面对90后的大学生。穿得太严肃了, 怕学生说成熟, 不容易接近。穿得太新潮、时髦了, 又觉得是扮嫩, 树立不起教师威严。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那么, 该如何塑立良好仪表呢?根据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习惯加强仪表的设计, 做到端庄、大方、整齐庄重即可。外在仪表是内在形象的外化,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 尤其是辅导员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其次, 辅导员作为高校队伍中的一员, 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辅导员的工作难有工作与非工作时间的明确界限, 工作难以准确量化, 又随时随地会受到学生和同事的监督,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 有强烈责任心和道德良知。70后认为80后任性、自私、无责任感。面对更加自我、随性的90后大学生, 我们应该树立起教师的威严, 以责任为己任, 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奉献。

再次, 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富有爱的情感能使学生受到熏陶。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 更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之, 作为辅导员班主任, 要充分利用机会, 让90后大学生知道80后的“大哥哥”、“大姐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正如车尔夫雪尼斯基说过的“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二、学会尊重、关爱学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 尤其是90后学生很有个性, 很看重个人独立人格, 辅导员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即使所谓的“差生”, 也应该相信他们是一群“未被开发的天才”。宽容学生, 对有特殊行为的学生要有宽容之心, 尊重个性发展, 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展示和发展自我。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才能给学生以尊重和爱。

作为80后, 我们是新时代的老师, 与90后年龄差距很小, 不仅可以教他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更可以和他们一起零距离接触。针对90后自我意识比较强的特点, 80后辅导员就要从开始放下“架子”, 与他们做朋友。在学习上, 辅导员要帮助他们, 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 在思想上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们, 与他们一起过生日、元旦、圣诞......等比较重要的节日。用心去爱学生, 感染学生。让90后的学生知道, 我们既是严厉的, 也是友善的。与90后学生逐步建立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辅导员班主任要用自身的职业修养、内在素养和魅力去引导、感染、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 自然会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树立终身学习目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在学求真理的长征中, 唯有学习, 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 才能越重山、跨峻岭。”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广博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和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当代大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服务于学生, 还要做学生生活的指导者, 同时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咨询师, 要担当起这众多的角色, 辅导员必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作为合格的辅导员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会扩展自己的学习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 对整个国家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教育改革创新倡导者和实践者, 担负起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摘要:新的教育形势下80后辅导员要获得90后大学生的信赖与支持, 建立和谐有序的教育局面, 一定要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要尊重、关爱学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目标。

关键词:高校教育,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素质培养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2]罗裕光.学生干部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工作的一点体会[J].民营科技, 2007, (03) :68-69.

[3]王志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后20学生辅导措施 篇3

1 独立学院“90后”学生群体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招生分数一般低于二本几十分左右,与一本分数差距更大。而独立学院的“90后”学生群体既有独立学院学生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家庭条件优越,个性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眭强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远高于公立学校,能够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优越,生活充裕,否则很难完成学业。独立学院的“90后”学生经济上的优越感,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较差,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抗挫能力相对较薄弱,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甚至很多人不能适应学校的住宿环境,不售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等等。

思想开放,政治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我约束独立学院学生本身就具有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而“90后”学生一般出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接触了更多的新鲜事物,思想前卫,观念开放;但缺乏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行动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个性极度张扬,缺乏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可塑性大,综合素质高。独立学院“90后”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差,但是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较高,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期望通过一些科技学术活动和娱乐活动拓宽自身知识面,陶冶情操的同时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体特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强,综合素质较全面。

2 独立学院“80后”辅导员与“90后”学生和谐美系的构建

“80后”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能够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并能从同龄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想法,基本上没有代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地“以人为本”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大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根本是以人为本。

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是以人为本的基点: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真诚的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是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石。只有真正做到用真爱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80后”辅导员在与标新立异的“90后”学生的交往中,要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其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勇于以真实的自我尊重并平等地和学生相处,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用行动上的引导和心理上的守护使学生信服。

尊重与理解。辅导员老师不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心胸豁达,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换句话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轻视、不放弃,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是相互的,尊重与理解也是相互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彼此信任。心灵沟通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彼此信任是在感情基础上建立的,师生间必须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感情,建立一种朋友之间的友谊,达到心灵沟通,也就是说,辅导员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但是在网络中,他们无拘无束,个性极度张扬。“80后”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学生喜欢的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让那些平时不愿意与辅导员正面接触的学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说出心里话,即使在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也能与其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并了解其思想动态,给其所遇所想以正确的引导。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措施与策略 篇4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我校开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1.调查摸底,分类管理

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六种情况:(1)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2)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3)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4)夫妻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5)单亲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6)家庭婆媳关系不和外出务工。针对这六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37.2%的被访者担心孩子没人照顾;21.4%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只有17.1%

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可见,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难道赚钱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并不在乎你们能给我买多少漂亮的衣服,也不要那么给我买好玩的玩具,我只想和你们在一起。每次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散步,我真的好羡慕。你们都说这么做都是因为我,想让我比别人过得好,可你们是否知道我最最渴望的就是你们能陪我一起做作业,牵着你们的手一起散步„„

虽然受现在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放缓,但可以预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将不会缩小,而是继续呈缓步扩大的趋势。因此,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仍然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留守学生的内向、孤僻不合群、有自闭倾向,性格、行为出现偏差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宣泄法,实行“代理家长制”的方法。

我校对这些留守学生,在每周二德育活动时间,先进行集体心理引导、教育,再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进行单独心理辅导,我们还教学生自我教育的心理健康方法: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

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教孩子学会发泄。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比如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那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我校三年级留守男生王某,长期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肆无忌惮,经常随意的损坏同学的东西,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就拳打脚踢甚至咬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违反六次纪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中有不少这样的“小霸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脾气暴躁,不听劝告,不服管、甚至对家长、老师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经常和监护人老师顶嘴,甚至用“不读书”来威胁家长和老师。我们就采取了宣泄法对留守男生王某进行心理疏导,效果好,现在他转变成心理健康较好的留守学生,还帮助其他的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学校进行统计并核实学生父母务工的联系地址、电话,然后由学校教师分别担任“代理家长”,班主任为“留守学生”的代理责任人,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负责学生在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

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学生的父母联系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告知父母,交换意见。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经常给孩子以亲情问候和情感疏导。结对的留守学生随时可以找代理家长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代理家长要多与结对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这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要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学校每周进行一次抽查,对表现突出的“代理家长”进行表彰,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奖励。

有一位女同学,人长得挺高大,胆子却比较小。以前往往有什么事也不敢对老师说,父母又在外打工。下面就是她写的两篇习作,留守学生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她的这两篇习作里略见一二。

习作一:《难忘的经历》

那是刚开学不久,那次我把钱借给同学了。到了星期五还没还给我。我急得差点哭了。这时,一个同学对我说:“你可以走路回家呀!”啊,走路?我可没尝到过这样的苦头哇!在家里爷爷奶奶把我捧为掌上明珠,当我是家里的小公主。走到奶奶家里少说也有十几里哩,我想都没想过更别说做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这样了。我走到半路时遇到了大黄狗。可恶的大黄狗向我汪汪叫了几声,我吓得直发呆。因为我从小就有恐狗症啊!当我走过山洞时我像箭似的跑,因为洞里的声音好大啊。在路上我感到孤独极了。天渐渐地黑了,我想家了,想到家里的人一定急疯

了,我便嚎啕大哭了起来。这时,一个过路的叔叔停下车来,说搭我走,我勉强说不用了。走啊走啊,终于到了。一到家我便睡到床上,第二天脚肿了起来,起泡了。真是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可怜我回家也曾十八难啊。

这篇习作不禁胆颤心惊,这位同学看来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了,一个女孩子单独行走那么长的路程,万一路上出点什么事,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学校里非常重视,之后便展开了五类生的调查摸底工作,还特别为留守学生做了辅导档案,并为每位留守学生牵线与老师结成对子,让他们有了固定的代理家长,让他们有什么事,一定要跟代理家长商量。习作二:《难忘的经历》

今天早上起来,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手脚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不想吃饭,但我还是去上课了。

上课时,脸很烫,头又痛,我扑在了桌上。老师走过来轻声问我怎么了?我没回答。老师把手放我额上一摸,“呀”地叫了起来,说“你发高烧了”。随即老师就打电话叫来了我的代理妈妈——苏老师。苏老师赶紧拉起我的手把我带到医院。量体温、检查、做试验、吃药、吊针„„老师一直陪着我,我担心等下回去时怎么办,我身上没有钱了啊?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轻声说:“钱的事你不用担心,老

师会帮你,回去了我会打电话和你家人说清楚的。”我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后来的几天老师一直按时让我吃药,陪我打针,直到我的病好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担心了,因为我有妈妈一样的代理妈妈啊。

3.针对留守学生的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焦虑心理突出、耐挫能力较差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正面疏导,培养兴趣,情感迁移,锻炼意志,激发他们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正确引导,启发自觉,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的方法。

帮助留守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让他们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相信自己的能力。日本教育界的一项研究表明:最好不要在学生作业本上打“X”号,因为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个孩子有了才能,会引以为自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教师对留守学生应细心观察,对于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热情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类似于父爱和母爱的温暖,燃起希望之火,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

我校提高“留守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学生”的个人素质。首先,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学生”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学生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们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渗透“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载体,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增强自信心教育等。

针对留守学生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的状况,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演讲、研讨会等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应正视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故事,让他们谈看法,谈体会,以提高他们对生活中各种的认识。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教育他们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对于困难来说,只要不懈努力,“山穷水尽”一定会“柳暗花明”。古语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只说不干就既不会有力量,也不会有这力量建树起来的成就,当然也不会有由于愉快地看到这种力量而产生的信心。矫治懦弱性格有效方法是采取行动,分析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存在哪些困难,鼓励他们勇于行动,教育他们生活上独立,学习上自主,教师帮助他们建立成功档案,他们会“怒向胆边生”,坚定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当然,对留守学生的诚实教育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他们“吾日三省吾身”,彻底战胜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我们还教留守学生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健康法: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等。我校也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写出教案,有计划、活动安排、效果记录,教学后记等,要求内容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力求更好的效果。

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学生,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 用。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我校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到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验、感悟、适应,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克服困难;要善待他人,帮助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培养远大理想,树立必胜的信心,奋发向上。

4.针对留守学生的漠视亲情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组建留守学生朋辈辅导小组、化整为零,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

我们学校开设“二线一室”。所谓“二线一室”即:开通校讯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利用校园广播站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留守学生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学生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学生,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学生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补珍贵。

我们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在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也具有共性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学生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

与支持。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学生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困惑和疑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成长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学生的成长小组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化整为零。我们把留守学生分解到老师、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在双休日、节假日把他们带到家里,让留守学生体验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学生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我校做到“三知、两沟通”。“三知”指的是学校要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外出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家庭学生基

本情况。“两沟通”指的是学校要定期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与代管人沟通,以便在教育中“对症下药”。

搭建平台,知心老师,解开留守学生的心结。由于留守学生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我们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知心老师,化解心结;根据留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通过面谈、写信、写纸条、打电话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生活上,班主任给予生活起居的照顾;学习上,任课老师给予晚自修的辅导;业余生活上,同伴间的玩耍,弥补了枯燥孤独的娱乐;学校定期的外出游乐活动,弥补了家庭父母不能照顾的遗憾。

我们设立“书香校园”,陶冶情操,为留守学生寻求灵魂的依托。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与寄托。对于我校留守学生来说,建设“书香校园”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我校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新增订阅报刊几十种,新增阅报栏;举办各类宣传,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庆特刊、弘扬民族精神等栏目;举办各类节目,如英语“记忆大王”、元旦会演、体育运动会、演讲、诗歌朗诵大赛等等,陶冶留守学生的情操,发扬他们的长处,感受人生的价值。我校建立了书香班级,在每个教室的角落安放图书柜,堆放同学们的课外书籍,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走到书中用心灵去感受美好,感受高贵,从读书中感悟人性、人情、仁爱。

家校联系,沟通家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校互动。虽然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学校也相应地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形式的教育活动。

【模拟家庭】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关爱,我们设计了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学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结对子】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比学赶帮。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校讯通、微机室等资源,分批给家长打电话、qq聊天等,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针对留守学生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教育活动:

【自主规划】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描绘人生理想,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目标,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或向班、小组同学公布,或装入成长记录袋,便于老师时时检查督促。

【自律承诺】留守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班集体和帮扶教师签订自律承诺书,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向大家承诺限期改正,并写明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评价】班主任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针对家校联系不畅,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家校联系卡】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

【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利用家长会等契机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对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如月经、遗精、家庭矛盾等问题,往往难以启齿,羞于向别人诉说。为此,我们计划在校园局域网络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为学生开设一条可以倾诉而隐私又得到保护的途径。

5.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困难、注意缺陷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的方法。帮助“留守学生”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校班主任开展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

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我校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班主任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学生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我们倾注真情,为留守学生撑起爱的蓝天。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

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学生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我们启动了“二•五”工程:

针对“留守学生”“爱的缺失、精力分散、思想误区、精神萎靡、缺乏勇气”等特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培养,用爱为他们撑起一方自主成才的天空。

对学生的“五自”教育:对部分“留守学生”心理存在的一定缺陷,他们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辐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

对教师的“五心”教育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留守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因为“留守学生”来源于不同背景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上要善于用计,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我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力军。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是应该在这个心灵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当代教育理念。参加“三新一德”学习、考试。开展人人读一本教育专著。

每期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示活动。向上级推荐优秀心得文章。在校园里张帖教师记录的名言警句。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高度关爱,加强个案研究

(1)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2)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

老师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学生贴“坏标签”;集体活动,传递温暖。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学生,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集体活动,传递温暖。

从学校的角度看,针对留守学生普遍感到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状况,学校根据自身条件,成立了音乐、体育、绘画等特长兴趣小组。同时经常组织体育比赛、班级晚会和重大节日文娱晚会等活动。吸引留守学生参加,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喜欢学校,让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关爱的缺失。三年来共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占学生总数的35%左右,有多名学生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成为了特长生,如3-6班刘琦,参加县运会获得了全县100米、8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上文提到的长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通过参加兴趣小组,不但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去年上半年还被高中录取为特长生。

后20学生辅导措施 篇5

成立夜跑团,学生作品变得细腻有情感

,杨洋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艺术院校的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随心所欲,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杨洋说,真正的艺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节拍,因此,她常常带着学生去观摩校内的艺术大师作品,将思政教育和艺术专业学习融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与学生们探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些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面,“艺术家应该更多地具备共情的能力,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情感和温度,”杨洋决定带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艺术创作空间。

她组织了一个数十人的夜跑团,曾经长期宅在宿舍和工作室的学生们,开始出现在了操场的跑道上,他们相互鼓励共同奔跑。夜跑不仅让孩子们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也让他们彼此的内心有了沟通与交流,他们的作品开始变得细腻有情感。

开展公益实践,改变了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

这只是杨洋思政教育的第一步,她还想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的思想道路上走得更远。

“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不仅怀揣着艺术理想,还应该具备人文情怀,”杨洋融合学校“思政+艺术”的理念,决定带学生们去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艺术价值。

从开始,杨洋带领学生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与重庆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合作,开展了艺术治疗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公益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心灵被深深触动。

届学生王玉凤是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之一。通过与社会的真实接触,改变了王玉凤对艺术的理解。毕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到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一个乡工作。最近一次联系中,她告诉杨洋,她决定继续学校的公益事业,把五彩斑斓的艺术也带到她所服务的乡镇,和边疆地区的小朋友们一起,共同描绘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园,共同放飞她们心中的艺术之梦。

学生们的变化也让杨洋深有感触,她说,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艺术专业中、溶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让青年学生产生主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也感到很骄傲和幸福。

每天“下班不下线”,学生“有困难找杨阿姨”

而为了助力学生们成长成才,在日常工作中,杨洋全心全意关爱每一位学生。她对所带学生既有全覆盖的基础建档,也有特殊情况学生个案建档。她坚持每周进寝室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每周跟一个班听一堂课,几乎每天中午都与学生在食堂共进午餐,用心体验学生的生活,发现并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学生中形成 “有困难找杨阿姨”的应答模式。

杨洋还是一位左耳听力失聪的辅导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工作,反而更加用心。她坚持“下班不下线”的工作模式,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为了怕听不见手机铃声,在夜里也总是开启最大音量,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

四川美术学院是全国大学生创业五十强院校,杨洋也积极引导学生们创新创业。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沙龙、带领创业学生走访校友企业、帮助学生进驻微企园、解答学生的创业疑惑,所承担《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历年来学生评教成绩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生的喜爱。

后20学生辅导措施 篇6

一、“80后”辅导员的特点

1、“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差距小, 易于沟通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相差相对较小, 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前都是高校中的学生干部, 对高校比较熟悉, 和辅导员接触较多, 对辅导员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他们具有亲和力, 容易走进学生心理, 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和学生相处, 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2、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富于创新和挑战

“80后”的一代是赋予挑战与创新的一代, 他们喜欢在摸索中成长, 而正是这一点也是“90后”在生活中的成长态度, 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事物。“80后”辅导员懂得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交流。如现在“90后”最常用的QQ、Email、飞信、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沟通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也可以利用“外星人”的语言和学生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相连, 得到学生的认可。

3、了解学生的喜好, 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学生相处

“80后”辅导员在与“90后”大学生沟通中往往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讲道理, 而是用自己或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引导学生。“80后”辅导员又具有活泼的一面, 能与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友谊, 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下, 学习知识、了解自己的不足, 这更易于学生接受及改正。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

一些同学在高中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那就是考大学。一旦考上了大学, 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象牙塔, 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压力就消失了, 学习目标迷失, 学习动力不足, 感觉无事可做, 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网络游戏, 看电影, 看电视剧, 睡觉等方面。在学生中普遍滋长一种想法, 大学生活无所事事挨岁月, 吃喝玩乐等文凭。

2、思维活跃, 但理性思考欠缺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这些“90后”孩子, 他们更是离不开网络, 通过网络了解社会, 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他们反应敏锐, 获取资讯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90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都要更强, 他们希望自己得到民主和公平的对待, 渴望在生活的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但不可否认, 他们中还有很多人由于社会阅历不够, 思想认识比较模糊, 遇事较情绪化, 理性思考欠缺, 喜欢“跟着感觉走”, 也有些人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3、个性张扬, 善于表现自我

“90后”大学生不喜欢被冷落, 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张扬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勇于表现自己, 希望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精彩, 尤其表现在刚入校时, 他们总是充满朝气和自信, 能够十分积极地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并能保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勇于在各种场合展示自我。

4、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调查了解, 刚进校门的“90后”大学生很少会想到大学应该怎样过, 毕业后要做什么。这些事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部分同学的价值取向更是偏向于物质生活, 渴望享受生活, 希望能够经商赚钱。再者就是心理素质较差, 抗挫折能力更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问题和压力时, 会显得无所适从, 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 遇到困难时有些同学甚至会发脾气, 自暴自弃, 利用饮酒来发泄, 在心理方面表现的极为脆弱。

三、“80后”辅导员应该从哪些方面满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1、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变说为听

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辅导员长篇大论的讲道理, 学生只有听的份。转变为多听学生讲, 鼓励学生讲, 特别是遇到问题时, 不是一味的批评, 而是先听听学生怎样说,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学生沟通这样可以达到更好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2、注意言行举止, 提高个人形象, 树立威信

“90后”大学生是对时尚具有独特眼光的一代人, “80后”辅导员的形象是否被他们认同, 直接影响着他们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根据了解可知, 辅导员只有穿着不老土、言行不刻板 (会用“火星人”的语言更好) 、乐观阳光, 做事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样才对“90后”大学生更具吸引力, 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 成为他们的榜样。虽然很多“90后”大学生表面上显得冷漠自私, 但是他们对看上去冷漠的辅导员还是会敬而远之, 甚至反感。他们比较喜欢能经常微笑, 谈吐自信与从容, 彰显着智慧和力量的辅导员, 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走进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在“90后”面前有威信。

3、经常组织学生活动, 给“90后”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 有一技之长, 他们渴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 “80后”辅导员要抓住这一点,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班级活动和系部学生活动, 吸引“90后”大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高校, 每个辅导员都要带几个班, 几百个同学, 开展活动就需要借助班干部的力量, 优秀学生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 整个班级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都可以放手交给有能力的学生, 多锻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学生, 辅导员切忌一手包办, 这样束缚了学生, 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早在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 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 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和个性的发挥为本。

5、注重人文关怀

根据研究显示, “90后”大学生都比较早熟, 情感丰富但遇事容易冲动。所以我们“80后”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放下架子, 民主平等的与学生打成一片, 增加对“90后”学生的信任感, 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引导他们建立一套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 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息占据他们的思想主阵地。使他们摆脱对于网络的依赖, 对社会、自我和他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6、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高校的发展,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正在朝着现代化, 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要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 成为有理论的实践者。另外辅导员还应该主动学习社会学、社交礼仪、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多参加学院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管理技巧, 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80后”辅导员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者, 应该不断更新思维方式, 积极探索与“90后”大学生相吻合的教育管理新模式。集师长、朋友和哥哥姐姐三位一体的角色, 一方面要满腔热情地面对学生、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倾听他们的意见, 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探索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努力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型辅导员。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备受关注的“80后”一代早已登上了社会的舞台。在各大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80后”也越来越多。而面对在更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80后”辅导员应该怎样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真正成为“90后”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子庭.当80后辅导员遇见90后大学生——浅析80后辅导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春岁月, 2010 (18) .

[2]闫鹏, 王娟, 郭绍辉.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9) :164-166.

问题学生的转化辅导措施 篇7

关键词:问题学生;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06

2014年秋学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我担任八年级8班班主任职务。班里有一男生小亮,在教师眼里是一个“问题学生”,因为平时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穿着奇怪、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可谓学校一大“名人”,对教师来说是谈“亮”色变。随后一周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通过其他同学及教师侧面了解小亮的情况,大家都普遍反映小亮的纪律性差,行为习惯差,虽然家庭经济富裕,但家庭关系不和睦,不过他与人交往比较讲义气,能团结帮助同学,本质不坏。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正面、侧面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小亮的情况,认定该生并非无药可救,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还是可以教育好的。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和教育,小亮在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行为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他不再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下面就谈谈我对他的教育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把好“脉”,下对“药”

导致学生有“问题”而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也有其个人因素。不同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把好问题学生的“脉”。就小亮而言,其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父母忙于做生意而疲于管教,在教育方式上父亲对其是简单粗暴,母亲则是溺爱有加。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产生分歧、吵架,甚至打架,以至于该生感受不到太多的家庭温暖,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接触,造就了他叛逆、自私的性格,暴力的倾向,无纪律性的行为。

针对小亮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我在征求小亮同意的前提下把他的父母约到办公室,共讨教育方法。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同时,我对他们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若干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做好孩子思想的引导工作等,并明确指出小亮是可以学好的。夫妻俩听了我的一番话,喜出望外,表示在对小亮今后的教育上会保持一致,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后我又通过多次的话访及座谈对其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指导。

二、以平常心对待“问题学生”

在教育问题学生时,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小亮同学为例,他身上虽有诸多的问题,但我自始至终都认为他的问题是可以纠正的,至于他以后在纪律和行为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也认为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出现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只是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而已。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就能以平常心与问题学生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若与教师关系融洽了,培养了一定的师生感情,他还会是你班里的“麻烦制造者”吗?

三、多一份爱心,少一份指责

班主任的爱心教育是教育问题学生的基础。假如班主任对学生不闻不问,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即使教育了,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那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小亮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促使他主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正所谓“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来自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这是教育的真谛。”

四、行为上规范,方法上指导

面对问题学生不能单纯从思想和心理上进行教育,还必须结合具体“问题”着手解决。像小亮这样一个是非判断缺失的学生,就很有必要对他的行为加以规范,要求他上学期间穿校服、不留长发,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等,同时结合近期学校内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他一起学习、分析、探讨行为的危害,并假设事件的主人公是他,倡导他学会处理此类事件。

五、积极鼓励,耐心期待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热情的期望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和教师的鼓励,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源泉。对于小亮出现的违纪情况,我不打击挖苦,而是耐心倾听,留一段空白,在期待中实现自我教育,过一个阶段对他的表现做个肯定,虽然有违纪现象,但次数比前一阶段少了,这就是进步,鼓励他不断修正自己,期待他的不断进步。

六、多举措,强化集体荣誉意识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班级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班主任一定要善于用集体荣誉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问题学生,要让他们知道为集体争得荣誉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小亮在体育运动方面,责任心、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是得到班级同学肯定的。因此,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体育运动会、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班级自动化管理等活动充分发挥其长处,并对他为班集体所做的事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他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感受到同学及老师的认可和肯定的,从而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七、抓反复,反复抓

问题学生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纠正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小亮这样的学生,他的“问题”并非一两天就能改正的,所以我在教育他的时候思想上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的。比如课堂纪律,今天给他提醒了,今天的纪律就好,但明天又犯了。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反复抓,抓反复,才能取得成效。

要教育好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抓住成因,解决根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語言送给他们,使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走上转变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宾玲.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1).

[2] 张考星.“问题学生”转化有感[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

上一篇:两成新西兰留学生毕业后获得永居签证下一篇:5到6岁幼儿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