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特点(共8篇)
审计的特点 篇1
金融 系统特别是银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为各级行长、高级管理人员,审计的形式主要有离任审计、任中审计,通常统称为任期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审计部门接受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工作,对商业银行各级行长(高级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和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性审计,然后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其业绩进行鉴证和评价,它不仅对被审计对象的考核、任用、晋升、离任及衡量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保证银行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源头治腐等方面正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保障作用。
笔者所在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有二十多家支行、一百多家营业网点,根据审计下查一级的原则, 目前 所接触的大量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基层支行层面展开的,因此,本文就平时工作中获得的体会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对该审计报告成果的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必须过硬,能够为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 影响 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该报告的内容,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能够揭示其存在的 问题 和不足,这也是有效规避由于审计对象不同带来的审计风险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被审计对象所在的单位,而且还涉及到被审计对象个人。审计人员既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运营情况,又要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多为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审计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使用干部的 参考 依据,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前途命运问题,另一方面对少数人而言,可能存在着用权力谋私己,违规违纪的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没有反映出来,不仅将给国家、银行本身造成损失,而且会形成较大的潜在审计风险。因此应对被审计对象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及有关制度、工作安排部署、主要工作措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业务营销、资产管理、经营效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件防范、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合理调配劳动组合和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稽核。在现场审计中,可通过调阅有关资料,如行长办公会、审贷会,工作安排意见,工作 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级行下达的计划指标及行长经营目标考核等,结合专业部门的工作,总体有重点地了解经营管理状况。
(二)报告要反映被审计对象在对基层支行的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
从今年年初的中行双鸭山支行案,到近日交行沈阳滨湖支行重大挪用客户资金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媒体公开披露的国内商业银行大案已经有6起,涉案总额高达数十亿元。专家 分析 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大案来看,无论是审查不力违规贷款,还是“家贼”与“外鬼”勾结诈骗,问题大都出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基层分支机构之所以成为大案频发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基层行权力过大,上级对下级风险监控不严。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措施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但往往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上面订的“条条框框”再多,到了基层分支机构都不及“一把手”的“一支笔”管用。因此,审计组进入基层行后首要的就是通过内控评价调查问卷、与干部员工访谈等形式对该被审计对象在支行的管理进行“搭脉”,找出内控薄弱点后再抽调书面资料予以研判,将检查结果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同时可以将日常非现场检查中积累起来的资料加以利用,日常业务经营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以日常业务经营监督为基础,为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做好有效铺垫,这也是整合审计资源、形成监督合力的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内容应确保“完整性”,通篇应紧紧围绕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来撰写,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主题。
责任审计不仅要对离任者负责,查清其任期内各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任期内担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履行情况,各年度盈亏及其累计盈亏情况,银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内有无失职、渎职、侵占银行资产、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要给任职者/离任者一个明确结论。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银行家底,核实盈亏,给接任者一本明白账,让接任者放心。因此,对上下关心的涉及经济责任的问题,要查深查清,不留死角。对任何内容审计人员不可主观臆断,随意取舍,人为地缩小审计范围,擅自调节审计内容。
但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经过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反映性质严重的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和缩小问题。
如某被审计对象分管公司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方面,细节性操作程序是每一位客户经理应完成的工作,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很好地诠释了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必须渗透到授信工作的各个环节。《指引》要求授信业务流程的各项活动都须进行尽职调查,以评价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勤勉尽责,确定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免责。但如果出现了《指引》第三十五条中的问题,即贷款资金流向股市等,作为该基层支行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管理责任,无论其当时对资金流向(股市)同意与否。
(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具体进行分析评判,分清责任。
审计的特点 篇2
(一) 进一步完善准则框架体系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框架体系的拓展, 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中介服务业务的规范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参与市场经济建设, 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 还有利于克服会计师事务所过于集中在同一业务层面 (如年报审计) 而产生的盲目竞争。
新审计准则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我国执业准则体系包括相关服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大部分:
(1) 相关服务准则是按照注册会计师所从事业务是否具有鉴证职能、是否需要提出鉴证结论加以区分。
(2) 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各类业务均应当执行的。
(3) 鉴证业务准则同样需要按照所从事业务是否具有鉴证职能、是否需要提出鉴证结论予以区分。其中, 鉴证业务准则又分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3类。 (1) 审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 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使用审计方法, 对财务报表获取合理程度的保证。在准则框架体系中, 审计准则是其核心内容和重点所在。因此, 按照审计过程、业务性质和规范的内容, 又将审计准则划分为一般原则与责任, 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审计证据, 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 审计结论与报告, 以及特殊目的、特殊业务、特殊领域等6小类。 (2) 审阅业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 要求注册会计师主要使用询问和分析程序, 对财务报表获取有限程度的保证。 (3) 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以外的非历史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
由此可见, 准则框架体系层次分明, 内容全面, 既规范了审计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 又规范了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 涵盖了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能够满足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求, 满足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基本需求。
(二) 进一步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
原有审计准则总体上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审计模式的主要缺陷就在于注册会计师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但忽视其所处外部环境, 重视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但忽视其固有风险。
事实上, 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面临的情形却是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日趋复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压力, 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等, 都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同样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复杂环境下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时, 假如继续采用传统审计模式, 局限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把审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 极易引发审计风险。
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 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对传统审计方法做出了很大的改进, 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1. 新准则审计风险模型
新准则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并不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简单相加。新引入的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
新模型充分认识到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错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 因此其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机制, 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从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上分析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
按照该模型, 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进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并据此制订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计划及措施。
2. 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 风险评估变为必备程序
新准则规定, 注册会计师必须从6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识别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即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以下6个方面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1)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 被审计单位性质; (3)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情况。核心内容是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其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价出企业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 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应对措施。规定今后注册会计师不经过风险评估, 不得直接将重大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 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也是必备程序
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是客观现实, 因此, 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 而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纠正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内部控制和运用分析性程序, 而忽视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 以至不容易发现基础凭证和原始数据的造假的缺陷。
4. 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审计证据从过去以企业内部取得为主向取得企业外部证据扩展。当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时, 需要充分了解客户整体企业经营环境, 从外部取得大量的证据来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同时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 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
5. 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类:一是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主要是指财务报告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二是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通常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有关)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主要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
6. 确定了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新准则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的总体应对措施包括: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 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计性;对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度。这些规定, 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节约审计成本,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在准则框架体系中, 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 制定了专门的准则, 包括《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 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 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 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 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 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 进一步体现与国际趋同要求
1.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指各国审计准则,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现在的“趋同”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 更发展为一种共识和行动,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成为现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跨国公司正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国门, 拓展海外业务, 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跨国界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 审计是没有国界的。国家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新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
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 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2. 审计准则框架体系趋同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公告覆盖的注册会计师业务类型包括: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除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业务。相关准则分别被称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 而且, 公告还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因此, 中国准则框架体系与国际鉴证业务体系是完全趋同的。
3. 审计准则项目和内容趋同
(1) 审计准则项目趋同。将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中的48个项目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审计、鉴证和相关服务准则进行比较不难发现, 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等个别准则以外, 我们的准则体系项目与国际审计准则项目几乎是一致的。即便是《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和《存货监盘准则》, 其主要内容也分别在国际准则体系的《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中作了规范, 无非虑及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审计实务中比较重要和突出, 其内容又较为成熟, 因此单列准则项目予以规范。
(2) 审计准则内容趋同。在审计准则内容上, 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 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与报告等方面, 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真正达到了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
(四) 进一步体现中国国情因素
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是指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所制定的审计准则体系。国际审计准则是各个国家多年实践的结果。衡量一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 主要就是看是否有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独立审计准则。
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 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 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 又能保持中国特色。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 我国的新审计准则的创新点在于: (1)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2) 继续保留《验资业务准则》; (3) 继续保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而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中的《对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报告》对我国几乎不适用, 没有被纳入我国审计准则体系。
1.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颁布的《鉴证业务概念框架》相比,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主要功能与之相同, 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 明确鉴证业务的目标和要素, 确定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适用的鉴证业务类型;主要内容也相近, 包括定义和目标、业务承接和鉴证业务要素等内容, 但删除了概念框架范围和非鉴证业务报告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考虑到概念框架这种形式不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 不可以单独作为准则项目。
2. 继续保留《验资业务准则》
验资是我国企业设立登记时的一道法定程序, 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信誉不被重视情况下的特别举措, 是利用资本信用代替资产信用的临时之举。其目的是借助于资本信用确保经济交往继续, 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而言, 验资业务风险高、责任大、追溯时间长、牵涉面广, 如果没有统一、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来帮助其提高验资业务质量、规避验资业务风险, 则后果难以想象。验资业务能有效地遏制我国企业在设立登记时的舞弊行为。因此新审计准则保留了这项内容。
3. 继续保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
由于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水平低, 新审计准则体系保留了《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 希望继续借助于该准则的实施, 改变上市公司近几年来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 改善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恶劣、竞争过度的状况, 这也有利于预防审计风险。
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由于新审计准则下的审计理念和审计风险模型发生了变化, 从而导致审计流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笔者分别就这三大变化对审计实务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审计理念的变化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正确的审计理念辅以恰当的风险审计方法和程序, 是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不二法门。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且不管它是否有些唯心, 毕竟道出了思想对于行动的重要性。就审计实务而言, 这里的“思想”就是审计理念。
1. 旧准则审计理念及其缺点
旧审计准则遵循的是“把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简单的审计理念。在此理念下, 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如不注重对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部控制、企业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情况的了解, 而直接进行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审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审计程序,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审计风险, 而且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行政监管检查 (包括行业监管检查) 关注的也是审计程序的履行情况, 由此造成注册会计师只注重审计程序的履行, 而忽视了对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则内部控制将无法发挥作用, 注册会计师也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 不能发现由于内控失效而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控制测试也将失去作用。
2. 新准则审计理念及其改变
新审计准则的最大特点就是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风险导向的新的综合审计理念, 该理念强调在“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前提下再“把审计程序执行到位”, 可见, 这是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最重要、最根本的变化。
为了实现“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审计目标, 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针对评估的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新准则下, 注册会计师不可以不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也不可以简单设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最高水平就假定重大错报风险为百分之百而直接盲目实施实质性程序。因为不弄清重大错报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个方面或哪些领域就实施审计程序, 往往发现不了重大错报。由此可见, 新准则的审计理念更为完善、科学和先进。
因此, 注册会计师学习和执行新准则首要的关键问题就是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在今后的每一项审计实务中都要以防范审计风险为基本职责, 强化风险意识,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 以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流程, 同时还必须把应该履行的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执行到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二) 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1. 旧准则审计模型及其缺点
从旧准则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来看, 旧准则虽然也要求对风险进行评估, 但由于该风险模型的制约及旧准则本身的缺陷使得对风险的评估不是很狭隘, 就是难以规范履行。如旧准则要求编制审计计划时, 注册会计师应评估固有风险或直接假定其为高水平, 这使得很多注册会计师不评估固有风险而直接假定其为高水平, 从而使得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另外, 尽管旧准则要求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以作为评估检查风险的基础, 但由于实务中对两者的内在联系往往无法把握, 如果只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简单评估或直接假定控制风险为百分之百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再据此计划实质性程序, 这样就很难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正是由于这些问题,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旧审计风险模型时出现只执行准则明确规定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 特别是只把实质性程序中的细节测试执行到位即可的错误认识和片面做法。实际上, 在旧准则实施多年的审计实务中, 注册会计师主要关心的也正是对财务报表各组成项目的细节测试, 而不关审计后能否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以及控制审计风险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见, 尽管旧准则考虑了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的问题, 但注册会计师在日常审计中并未以对风险的评估为导向, 问题就在于旧准则下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 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所以旧准则不能称之为风险导向审计。
2. 新准则审计模型及其改变
新准则体系中最核心的准则是以下4个: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准则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准则。这4个准则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贯彻了新的审计理念, 启用了“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审计程序, 强调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 强调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强调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利于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对重大错报的审计效果, 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 更好地遵循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要求, 为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由此达到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目标, 实现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简单审计理念更新为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
因此, 如果说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遵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客观要求, 那么, 注册会计师就要从主观上强化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 努力提高自身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 全面、规范履行应该履行的审计程序, 并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新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到位, 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落实到位。
(三) 审计流程的变化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 导致对审计流程的具体要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 新审计流程的变更
旧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把审计流程分为4部分: (1)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2) 了解内控; (3) 控制测试; (4) 实质性测试。
新审计准则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 增强了审计程序的实施效果, 将审计流程变为: (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2) 必要时控制测试, 目的是为了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并据此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 实质性程序, 目的是发现重大错报, 降低检查风险。
从表面上看, 新准则的审计流程较旧准则少了一个, 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 新准则仅是将旧准则下的第 (1) 和第 (2) 个流程进行了合并, 并统称为“风险评估程序”。另外, 新准则将其第 (2) 和第 (3) 两个流程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 并指出仅靠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根据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恰当选用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的实质性方案或选择以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的综合性方案。但新准则特别强调, 无论选择何种方案, 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由于新准则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 因此, 新准则的审计程序从总体上也可以简单分为两大块, 即“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
另外, 由于新准则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及其环境 (包括内部控制) ”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制定为一个准则, 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更加明确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及其环境 (包括内部控制) 的目的是为了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而且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及其环境的了解 (包括内部控制) 和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了有机结合。由此可见, 新准则在此问题上更为科学合理, 更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解、把握和执行。
2.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流程的要求
新准则对各流程的具体要求, 特别是对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特别强调了审计流程的重心必须前移, 注册会计师必须重视计划审计工作, 重视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包括内部控制) , 重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重视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相应和必要的审计程序。
(1) 风险评估程序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是一个连续、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由此可见, 风险评估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审计程序。
(2) 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程序为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误方面的有效性, 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而“实质性程序”的目的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降低检查风险。同时, 新准则还规定“实质性程序”同样为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但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认为出现符合准则规定必须进行控制测试的条件或认为可以进行控制测试时, 则应该进行控制测试, 否则可以不履行控制测试。
3. 审计流程变化的启示
从审计目的的角度来看, 自“风险评估程序”到“控制测试”再到“实质性程序”, 新准则下的各大审计程序最终都将审计重点指向了“重大错报风险”, 由此可见, 注册会计师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一定要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 只有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才能达到降低检查风险的最终审计目标, 从而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
鉴于以上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务必抛弃旧准则下对审计风险的狭隘和片面认识;一定要把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流程、重中之重;一定要全面、规范履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程序。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把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落到实处, 才能使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充分体现, 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
试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类型的一种,开展工作时,都要在审计法的统领下,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因此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与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它们的共性;然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要求,它与财务收支审计及其它类型审计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就是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所固有的个性。
一、审计对象的个体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审计对象的变化,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为党政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而其它类型审计的审计对象则为某个部门或单位,即“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个体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人格化”,把其它类型审计仅对“事”不对“人”的审计,变为既对“事”也对“人”的审计,审计对象由法人变为法人代表。审计对象的这一变化,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及风险加大。
二、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程序有明确规定,较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五点不同。一是立项依据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审计项目,又有别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它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予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最明显的特点。二是审计通知书送达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除了送达被审计单位外,同时还要抄送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三是提交的资料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除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及有关资料外,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还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的书面材料。四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报送审计机关前,不但要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而且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五是形成的审计文书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在查证工作结束后,不但要编写审计报告,制发审计决定书,而且,还要向授权和提请审计的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程序的五点不同要求,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三、审计目标的责任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审计目标的责任性。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审计目标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等提供参考依据。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带有很强的责任性,它强调责任审计,重在评价责任。而其它类型审计,则不具备这个特点,由于其它类型审计的客体是法人,目标是评价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它不涉及评价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责任性,使得审计人员的担子加重、责任增大,更加显示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四、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经济责任审计较其它类型审计内容广泛得多,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性质所决定的。《暂行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所谓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为了正确反映、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进行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仅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还包括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个人廉洁自律行为,或是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可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审计功能的综合性
审计目标的责任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审计功能的综合性。要实现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完成广泛性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应具有多种审计功能。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它类型审计,它是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暂行规定》中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实现上述目标,完成上述审计内容,既需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又涉及财经法纪审计,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是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它具有多种审计功能。
六、审计评价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它类型审计,它是一项政治性、原则性很强,非常严肃的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我党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这项工作的重点、难点在于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审计工作成果是组织人事部门选人、用人的参考依据,直接关系到干部的选拔、使用。其次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审计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成果。再次審计评价是审计风险的易发环节,为了预防、规避审计风险,也要重视、加强审计评价工作。
01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特点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1844年, 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法》,并对其进行修订
B.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C.1887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成立
D.1905年11月,《会计杂志》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正式杂志发行创刊
2.以下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1844年到20世纪初,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时期
B.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欧洲转向美国,因此,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
计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C.1936年发表《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是
保护债权人为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
D.1933年美国《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
审计,向社会公众公布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3.以下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
B.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完成,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政府审计
和内部审计不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C.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D.一般来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通常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供给外部利益相关者
使用。在许多情况下,财务报表的信息也供管理层进行内部决策
4.以下关于账项基础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账项基础审计又称详细审计
B.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合计和过账上
C.这种审计方式是围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来进行的D.注册会计师开始采用审计抽样技术,此时抽查数量相比以前下降较为明显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风险导向审计核心内容的是()。
A.识别风险
B.消除风险
C.评估风险
D.应对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旧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始于辛亥革命之后
B.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确立了会计师的法律地位
C.198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法》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开始复苏
D.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
册会计师法》
2.以下选项中,属于合规性审计的有()。
A.确定会计人员是否遵守了财务主管规定的程序
B.检查工薪率是否符合工薪法规定的最低限额
C.经济主体是否遵循法律法规中适用于该系统的规定
D.审查与银行签订的合同,以确信被审计单位遵守了法定要求
3.以下关于不同阶段审计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详细检查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B.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强调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
C.风险导向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D.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
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4.以下选项中,关于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审计的对象从以前的资产负债表扩大到现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全部财务报表
B.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综合考虑了企业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全面降低
审计风险
C.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D.财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财务报表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提出结论
5.以下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保证服务
B.是一种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能力的保证服务
C.是一种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的保证服务
D.是一种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的保证服务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英国政府于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察人,负责审查公司的账目。1845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股份公司的账目必须经董事以外的人
员审计。选项A说法错误。
2.【答案】C
【解析】1936年发表《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已从保护债权人为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转向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的利润表审计。选
项C说法错误。
3.【答案】B
【解析】尽管财务报表审计在大多数情况下由注册会计师完成,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财务
报表发表意见,但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时也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4.【答案】D
【解析】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展和组织规模的扩大,注册会计师开始采
用审计抽样技术,只是抽查数量仍然很大,而且在抽查样本的选择上仍然以判断抽样为主,所以选项D错误。
5.【答案】B
【解析】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
【解析】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开始复苏,选项C描述错误。
2.【答案】ABD
【解析】选项C属于经营审计的范畴,选项ABD属于合规性审计。
3.【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CD均正确。
4.【答案】ABD
【解析】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选项C错误。5.【答案】AD
审计的特点 篇5
摘要: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尽骨得到快速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丈章就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氛进行了简述。开针时其特点,提出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基本理念,以便更好地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开展党政机关领学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下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闰的有效手段。党的卜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使党政机关领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关键要科学确定审计内容.遵循经济责任审计下作规律,树立正确的市计理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市计,是指市计部门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依法对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问经济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它包括以下涵义:一是审计对象。领分干部经济责任市计对象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它给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市计对象的范围是掌握经济权力、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异干部,包括单位领异干部、部门领导干部和负责专项经济工作的领廿干部。二是审计内容。按照中办、国办1999年5月下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异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市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指领睁干部任职期问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异干部对此应负的责任。由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类型复杂,管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Id个领导干部职责权限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按照同一内容进行。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领份干部经济决策情况,即对领汁干部的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效果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领汁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二是领铮干部内部管理情况.评价领异干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领导干部执行14家政策情况。首先是宏观政策.包括不同时期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其次是财经法纪,包括约束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各种财经法规:最后是廉政规定,包括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保证领异干部廉洁从政而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和纪律。
二、领导干部经济贵任审计的特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市计监督
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和拓宽的新领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具有独特性质的审计方式,同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市计主体具有多元性。一般的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市计,审计部门根据年初的市计计划安排就可以直接进行独立审计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市计则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异下,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市计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同才能完成,而不是由审计部门自行安排独立完成的。领铮干部经济责任市计的计划由审计部门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出,经单位分管市计工作的领导市六.报党委批准后实施;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组由审计、组织、干部、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人员联合组成.市计组组长由单位党委确定。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一种市计。
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领毕干部经济责任市计是通过审计单位和部门的经费使用和事业建设成效、经费物资管理情况、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建设情况,正确划分领异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客观公正地评价任期的政绩,对领什干部廉洁从政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市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而财务市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单位或部门,这些审计都是对事不对人.唯有领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准确地说,它是由查事到查人,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监督。这是完全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一般市计最显著的特点。
审计内容具有多样性。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各个政府部门承担的公共职责不同.实现的目标各异,承担不同职责的政府部门所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应有所区别。但在领睁干部经济责任市计工作中,审计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所在部门职能履行和效果方面的情况;二是部门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情况;三是贡大经济决策及政府投资方面的情况;四是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五是单位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情况;六是个人廉政方面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领峥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财务收支市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市计的内容,包括合规合法性责任和效益性责任两个方面,合规合法性责任是财务审计的内容,效益性责任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因而,在审计内容上领学干部经济责任市计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审计时问具有时限性。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是被审计的内容具有时效性,二是市计的方式具有时效性。被审计内容的时效性.是指经济责任市计所审计的内容必须是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及其有关资料,与此期间无关的事项与资料既不是审查内容.更不是评价的内容。审计方式的时效性,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特殊情况应通过报批.先离后市.否则会降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正因为领Lf干部、企业领异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作为
组织人事部门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进行提拔、调任、免职、辞职、解聘、退休等提出市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所以市计人员进行市计时,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市计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审计风险具有易发性。领y干部经济责任市计涉及的范围广、市夜的时限跨度大,需要查阅多个单位多年的会计资料.容易造成遗漏.而且有的资料因时问过长,导致许多i要的经济活动情况无法实现追踪了解。同时,区分领异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属于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领责任还是执行责任,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审计牵涉的关系复杂,市计人员难以彻底摆脱干扰。同时受市计技术条件的限制,市计报告一旦不准确,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市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念审计的基本理念,是指市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T作方法,是指汁市计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党委统一领汁、部门密切配合,权力责任对等、任期市期一致.评价客观公正、程序严密规范”原则的基本要求。领异干部经济责任市计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专业性很强的卜作.为了达到既定的市计目标,市计主体必须具有基本的理念,遵循正确的市计原则,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依法施市的理念。依法施市是经济责任市计主体必须具有的理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的政策和法规是市计工作的依拟,市计部门必须按照政策法规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市计工作。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形式、程序、范围、对象、调查、处理等必须以法规为准绳,按规范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责任市计下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审计工作必须在党委领铮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T作。市计部门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这项审计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同时要及时获取党委的重视和有力支持,增强审计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
实事求是的理念。实事求是是对经济责任市计主体的最基本要求.是市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审计是经济活动责任人以外的。具有超然独立地位的市计部门实施的综合性、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审计部门不直接实施相关经济活动,唯一目的是保护131家和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市计主体在领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深人实际,全面调查,认真研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做到市计证w)确凿充分.事实清楚准确;客观分析评价领异干部的功过是非。提出的审计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研究分析审计事项和处理违规的人和事。要分清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按照闰家有关法规和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以确保审计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准确可靠的理念。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权力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
关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严格区分前任与现任、直接和问接等责任界限。无论是功劳还是缺点.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该记在谁的账上就记在谁的账上.凡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要明确由其承担责任,相反则应f以解脱。
公正评价的理念。公正评价是经济责任市计主体必须遵循的鉴定理念。对领铮干部业绩的市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公正评价为基本要求。具体做到:一是注重客观条件对主观动因的影响程度。要具体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主观动因的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二是注重客观可能对主观因素的制约程度。三是注重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程度。作为领铮干部改革创新是应尽的责任,但改革创新会有一定的风险,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是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
‘帮促示戒”的理念。“帮促示戒”的理念.是经济责任市计主体应把握的指导性要求。在进行经济责任市计时,既要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又要坚持“帮促示戒”的要求,将促进单位和部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建设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 篇6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拥护,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就是这些薄弱环节中较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实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时机、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并且不断完善,而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这样才能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廉政建设作贡献
审计的特点 篇7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式就是开展各类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
由于信托公司除经营管理自有财产外,主要经营的是信托财产,而且往往经营的信托资产总额远远高于其自有财产规模,为了保证委托人及受益人的利益,避免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进行交易,或滥用信托财产,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信托公司经营业务进行了特殊规定。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信托公司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二十九条:信托公司应当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
第三十条:信托公司应当依法建账,对信托业务与非信托业务分别核算,并对每项信托业务单独核算。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计划,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不得向他人提供担保;(二)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三)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人,但信托资金全部来源于股东或其关联人的除外;(四)不得以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五)不得将不同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六)不得将同一公司管理的不同信托计划投资于同一项目。
二、信托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分别建账、分开核算
固有业务是以公司自有财产开展的业务,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以下固有业务: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但不得以固有财产进行实业投资。信托业务是以委托人委托给信托公司的信托财产,由信托公司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而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由于信托财产独立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且《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公司可以开展的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规定的范围不同,基于此,信托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必须分别建账、分开核算,从而明确区分自有业务与信托业务财产经营情况,并保证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的独立性。
(二)每项信托业务独立建账、独立核算
信托公司是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的,不同的信托业务其信托文件约定的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的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委托人、受益人有权向信托公司了解对其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及收支情况,因此,信托公司只有对每项信托业务分别建账,单独核算,才能清楚划分各不同信托业务项下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及收益、处分情况。信托公司财务部门对于每一个信托项目,均需建立独立的财务账套,开设独立的银行专用账户,编制独立的会计报表,再汇总为信托业务会计汇总报表。因此,信托公司财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财务账套多,往往建立成百甚至上千个独立账套,银行专用账户多,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多。
(三)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不包含信托业务会计报表数据
由于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别核算,并且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因此,信托公司对固有财产、信托财产分别编制会计报表。并且以反映公司实际资产状况及经营情况的固有报表作为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而基于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编制的信托业务会计报表不合并到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中,避免与公司实际资产及经营利润混淆。但在进行报表披露时,一般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并按照监管要求,对信托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如:管理的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信托资金运用方式统计;信托资金投资方向统计等等。
(四)会计核算内容多元化
信托公司开展的固有业务,除上文提到的以外,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的信托公司,还可以申请经营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由于经营方式的特殊性,信托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很宽,同时,运用信托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几乎囊括了包括银行、证券公司、金融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所有金融企业的业务类型,同时产品设计也富于个性化。目前,信托公司正通过业务创新,逐步拓展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年金、证券承销、私募股权投资、购并财务顾问等业务,业务更趋多样化和差异化,使信托业务会计核算也根据不同的财产运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五)根据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同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需定期对期末贷款和其他各类资产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并按分类结果分别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和一般企业主要按账龄不同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是有区别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较难把握,需考虑更多因素,并收集更多的分类依据以保证分类的客观和准确。
三、对信托公司进行审计的策略
针对信托公司会计核算方面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信托公司报表进行审计时,除采用一般审计程序和方法外,应针对其核算的特殊性制定更为有效的审计策略和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内部审计报告,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较为全面和完善。如果审计中仅仅通过收集内部控制制度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往往难以获取内部控制真实情况的全面信息,甚至做出错误的内部控制评价,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建议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前,获取公司审计期间全部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基本涵盖了公司所有的业务,并对业务从项目成立前的调查、决策和审批,项目成立后的执行和管理,项目到期的兑付和收益情况均进行详细的审查和报告,并逐项反映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查阅内部审计报告往往能获取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失控情况,以及经营风险问题等信息,从而帮助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检查公司对外贷款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信托公司在出现某个信托项目到期无法按时收回信托资金而面临兑付风险时,往往存在不得不用公司自有资金垫付信托项目兑付资金的情况。为了规避信托公司自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必须分开管理,不得相互进行交易的规定,一些信托公司采取迂回战术,即:寻找一个第三方(往往为关联单位),以公司自有资金给该第三方发放一笔贷款,该第三方再将此笔款项转入信托项目银行专用账户,通过这一方式,掩盖了公司以自有资金垫付信托资金的事实。但此操作必然有其漏洞可查,往往该类贷款不收取贷款利息,贷款审批手续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文件资料,贷款合同中借款用途、借款利率等条款模糊,且借款单位一般无用款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关注此类无利息收入的异常贷款,检查贷款发放审批手续及有关文件资料,并检查与贷款发放日接近的到期信托项目,查看其到账信托资金来源,以发现自有资金和信托资金变相的交易情况。
(三)重视信托会计报表的审计
由于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不包含信托业务会计报表数据,只在进行报表披露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及部分内容。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直接对信托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往往在审计过程中,对信托会计报表的审计流于形式,这其实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信托公司是以经营信托业务为主的公司,经营管理的信托财产远远大于公司自有资产,且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信托业务,如果不对信托会计报表进行必要的实质性审计,就很难发现信托公司利用报表分离调节利润,隐瞒风险等情况。通过审计信托会计报表,查看已实现的信托报酬是否已足额转入公司自有账户,检查公司是否按信托文件的约定及时、足额计提各项费用和信托报酬,检查信托项目资金运用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未按时收取信托利益的情况,对信托利益不能正常收回的信托项目,公司采取了那些措施化解资金风险,其有效性如何?只有对信托会计报表进行充分的审计,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的整体经营和风险情况,因此,加强信托会计报表审计非常必要。
(四)关注信托公司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变动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需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对资产进行五级分类,并按分类结果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计提不同比例的减值准备。一些信托公司利用这一规定,随意变动资产分类结果,并调整减值准备金额,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以信托公司提供的五级分类结果,简单计算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是否正确,而应关注公司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结果的变动情况,获取分类变动的支撑依据,审查该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关于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规定,如无充分依据,则应进行审计调整,挤掉公司利润中的水分。
审计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研究 篇8
审计英语及其文本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我国涉外企业规模、数量、效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审计人员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涉外企业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通晓审计专业英语语言特点,掌握审计专业英语的翻译技能。在专业文本内容翻译和审核过程中,减少因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翻译歧义、障碍与文化休克,确保涉外审计专业业务的顺利开展。审计英语又被称作审计专门用途英语,就是以审计专业业务为服务对象,在词汇、语篇、语义方面体现审计专业及审计业务的特点,有助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涉外企业经济活动效益性、安全性、合法性及一惯性进行鉴证监督。
审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和审计专业知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形成的特殊语言变体,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审计英语涉及审计活动主体、客体的基本情况介绍。审计英语文本中,一般会对专业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进行分类介绍,如一般审计英语文本会将审计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三大类,涉及税务专业人员、企业财务人员及注册会计师等人员;而审计客体主要针对涉外企业或跨国企业及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财政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统计资料。其次,审计关系及审计标准介绍。审计英语文本一般会详细介绍审计主体与客体间的委托或授权关系,并根据审计工作执行、审计对象特点对经济法规、审计标准进行阐述。再次,审计内容与审计目标。审计英语文本一般将检查审核工作、资料收集工作、证据整理作为其内容核心,因此审计英语文本有别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同时审计英语文本中一般会将审计具备目标,如涉外企业资料合法性、一贯性、效益性作为审计活动主要目标进行阐述介绍。最后,审计方法及程序介绍。审计英语文本一般将审计人员搜集证据、制定审计报告、审计任务执行、审计目标总结的方式与手段进行集中介绍,同时会对审计活动程序进行阐述,将审计通知书送达、审计调查、审计报告意见书、审计决定等各个环节内容给出明确的介绍和解释。
审计英语语言特点
审计英语词汇特点。首先,审计专业术语繁杂。所谓审计专业术语就是指在审计学科、审计业务领域及审计行业内专门使用的特定词汇,因为这些审计专业词汇具有特定含义,因此在审计专业领域内应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尽管审计专业术语词汇数量众多,但总体上其主要分為:对义性、单一性和时代性三大类。对义性词汇主要是指概念在词义逻辑上呈现一定关联或矛盾的词汇。在审计领域,对义性词汇数量较多,例如:assets(资产)与liabilities(负债)、appreciation(升值)与depreciation(贬值)、deficit(逆差)与surplus(顺差)等。单一性词汇主要是在审计领域内,仅能表述单一词义的专业术语,如auditing(审计)、internalaudit(内部审计)、tangible assets(有形资产)、Commission(佣金)等。而时代性词汇,主要是指随着审计技术、审计范围、审计业务不断发展涌现的新型词汇,这些词汇体现了审计专业理论外向性发展及涉外企业经济活动的最新动态及方向,例如management audit(管理审计)、information disclosure(信息披露)、risk-oriented audit(风险导向审计)等词汇代表了审计专业业务的时代属性。其次,审计专业术语中缩略语现象较为普遍。普遍实用缩略语是审计专业英语词汇第二大显著特点,这与审计英语缩略词本身意义准确、简洁及便利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在审计英语中,缩略语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主要为首字母的缩写词,其二为截短词。首字母缩写的审计英语词汇,是将专业词汇首字母根据英语习惯,进行大写并连接的词汇变化形式。例如:GAAP(会计公认准则)、FASB(财会标准委员会)、GAAS(公认审计准则)、VAT(增值税)等首字母缩略词提高了审计人员书写与阅读效率。除此之外,在审计英语中,单词截断现象也非常普遍,如:Acct(账户)、Bal(余额)、Cap(资本)等。最后,审计词汇中复合词与派生词数量较多。涉外审计业务经常涉及法律、财会、国际贸易等多元学科,因此经常会出现审计专业词汇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词汇复合来表述特定含义的词汇,如:audit appeal(审计复议)、audit hearing(审计听证)、double-entry accounting(复式会计)等。
审计英语语篇特点。因为审计业务本身具有客观性,因此在语篇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句法以被动句、复合句为主。被动语态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追求规范性、客观性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表示审计英语中审计活动与企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审计英语中,被审计企业及相关内容经常被置于主语位置,凸显出审计对象的明确性,同时也降低了审计主体本身的主观色彩,与审计业务客观性形成高度吻合。另外,审计英语中还大量采用陈述句和复合句,其中复合句能对复杂审计概念及审计业务进行详细阐述,其主要由多个从句、短语组合构成,同时搭配并列结构、非谓语动词等。因此,审计英语文本句式虽然较为复杂,但是逻辑关系明确,对审计内容能够有较强的阐述作用。而为表现复合句严密的逻辑性,审计英语一般会采用大量逻辑性连词联系上下文,例如for、as a result、due to、because、owing to等表述因果关系的连词;but、although、though、however、nevertheless、while等表述转折关系的连词;furthermore、maddition、moreover、so、thus等表述逻辑次序的连词;if、provided、suppose等表示假设的连词。其次,审计英语时态、修辞手法简单。审计专业英语中,时态一般较为简单和单一,主要采用一般现在时为基调,这是因为审计英语文本以介绍审计原则、审计方法、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手段为主,一般现在时可以凸显审计活动中所存在的客观经济活动现象及问题,因此成为审计英语句式中最常用的表达时间概念的语法形式。另外,审计活动一般基于涉外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图表和公式等内容,集科学性和严肃性为一身,因此在审计英语语篇中语言一般正式、可信及客观,很少采用普通英语文本中惯用的修辞手法。这是因为夸张、比喻、讽刺及拟人等手法会极大破坏审计业务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同时,审计英语语言为凸显科学、客观的特点,经常采用:定义、分类、描写等三大修辞方式,也就是使用定义凸显审计活动的本质,然后据概念本质进行审计活动的分类,表明不同审计业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从不同角度如实描写,反映涉外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
审计英语翻译原则与方法
审计英语翻译原则。审计英语翻译是译者对审计信息客观内容专业性、逻辑性、简洁性的语言译介活动,因此必须符合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客观、专业、通顺”的三大原则。首先,客观性原则。审计英语在语法上以一般现在时和被动语态为主,用来阐述以数据为基础的业务活动内容和效果,旨在强调审计信息客观性,同样在审计英语翻译中,译者也必须要根据一般现在时特点和被动语态特点,在翻译过程凸显审计活动中所发现的客观事实及审计对象的客观行为和反应,摒弃译者对审计行为的主观判断,减少译者感情色彩对原文的影响。其次,专业性原则。审计英语语言涉及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因此在术语选择上既要规范,又要严谨准确,文体信息的措辞要符合审计专业理论和惯例要求,将审计法案用语语体与审计对象、审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最后,通顺性原则。通顺性原则就是要求译者译文一方面要符合汉语规范要求,避免硬译死译、文理不通、结构混乱现象。另一方面,审计英语文本主要针对涉外企业经营活动规划、活动实施步骤、过程、结果的逐步审核,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连贯性,因此译文必须要凸显各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审计英语翻译方法。审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以主要以财务数据报表为基础,客观真实反映涉外企业经济业务。审计英语文本内容讲究真实、准确及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的清晰,而为保证其内容的完整真实,当前审计英语翻译主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即包括直译、意译等翻译在内的,由译者将审计英语文本信息译介为汉语信息,并保持原文風格的语言译介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保留审计英语文本信息完整,传递原文本审计信息。审计英语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增译和减译相结合的翻译。增译和减译主要是以传递审计信息意义为主要目的的翻译方法,译者根据审计文本语境、汉英语审计语言表述习惯及逻辑关系,增加或减少审计原文内容。增译主要是根据审计文本语境主动增加某些名词、动词及关联词等,让汉语译文含义更加明确,译文结构更加完整,同时符合汉英语各自的行文习惯,而减译则是指减去审计英文文本中多余词汇。二是转换翻译。所谓转换策略,就是译者以审计英语信息意义为翻译重点,调换及转移审计原文内容,如审计术语引申、词性与词序转换、主被动转换、词类转换等。三是分译与合译相结合的翻译。分合翻译作为审计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融合或分离审计英语文本中的不同句子成分,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同时保持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意义不发生变化的翻译方式。分译可以保证译文中单词、短语和从句的独立性,而合译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紧凑、增强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审计英语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动态化策略。审计专门用途英语在词汇、句式上具有与普通英语显著不同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其翻译过程在策略选择上不能过于单一,而要针对词汇、句式和语篇,主动、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适应不同需求。首先,审计术语翻译策略。审计英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复合词、缩略语,同时随着经贸活动的发展,术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依据术语形式和内容的动态变化将意译法、音译法、直译法、原型翻译法等技巧加以灵活运用。针对审计活动中早已广泛认可的约定俗称,译者可直接采用直译法,根据字面含义直接翻译,如audit直译为“审计”、internal audit译为“内部审计”。而针对复合词汇,译者可将直译和意译方式结合,对审计专业核心词汇运用直译,而修饰词汇则采用意译,如audit hearing可译为“审计听证会”。针对缩略语,可多选用意译法,将缩略语和具体审计情景结合,译文要反映缩写字母真正代表的词汇。其次,句式翻译策略。审计英语文本是为详细介绍涉外企业经营情况及其效益,同时对相关经济活动问题进行审核剖析,这些审计内容均需要严谨与精确的语言及大量词汇、分句予以限定和修饰,因此审计英语文本往往句式极为复杂。针对以上特点,译者要依据其句式情况和翻译目的,灵活选择分译、合译、倒译及拆译等方法,保证其逻辑含义。例如,译者可以运用顺序翻译法对与汉语结构类似的英语文本进行直接翻译,而对与汉语语义结构和表达习惯相反的句式进行转换翻译,颠倒原文的句式顺序以保证逻辑准确性,对审计英语文本主句、从句逻辑关系不紧密的情况,可用拆译法对其结构简化处理,以降低其翻译难度。
翻译模式规范化策略。审计英语文本翻译要求译文必须符合审计活动专业、客观、独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及要求,但当前我国审计英语翻译主要采用“审计英语文本一译者一译文”的以译者为核心的翻译模式,导致翻译模式过于传统和主观化,因此审计英语翻译必须根据现有翻译模式发展特点及审计工作需求,建立更加规范、系统、专业的审计英语翻译模式。首先,在审计英语翻译活动之前,审计主体及相关机构要根据审计活动需求,建立审计专业翻译队伍、审计英语专业语料库、审计英语资料库以及审计英语翻译计划与管理机制,对存有疑问的审计英语专业词汇、术语、审计企业特点建立翻译咨询及检索渠道,以保证审计英语翻译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其次,翻译过程中,审计行业和审计英语译者要严格遵循审计英语翻译计划要求,对审计专业术语、翻译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反馈,保证翻译策略的及时调整。最后,翻译结束后,审计英语译者和审计行业、机构要针对译文进行多次校正,将译文交给审计专业机构开展译文质量评价,根据译文评价结果进行修改或二次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