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2024-11-05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精选8篇)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篇1

企业文化新探索、企业管理新思路

今天我讲的中心议题是怎样看待员工、对待员工、管理员工。1992年,我访问英国时,看望在牛津大学读博士的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几个部下,其中之一就是张维迎,现在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我问他研究什么?他说在写博士论文,题目是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当时我很不理解,这还用研究?张维迎在企业理论上很有创见,就是这篇论文奠定的基础。时隔十多年,他给了我几本书,其中《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这本书,就是以他的这篇博士论文为学术主线的。

资本雇佣劳动的理由

今天,我想借用他的题目,谈谈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的问题。张维迎讲的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理论。他说一个人的经营才能是无法直接观测的,而一个人有没有财富很容易鉴别。当一个富人想当企业家,他可能是有经营才能的人,如果他骗人,也由他自己承担风险。而一个没有财富的人,说他有经营才能,很难作出判断。于是财富与才能就会产生以下组合:有财富又有才能的人,成为企业家;有财富而无才能的人,当了资本所有者;有才能而无财富的人,当了职业经营者;既无财富又无才能的人,就成为工人。他想说明,如果没有个人财产的约束,一无所有的笨蛋和一无所有的聪明人都会争着当经理而无从鉴别。他的企业理论就是强调产权约束,没有人比自己更关心自己的财富,只有关心自己财富的人才会认真挑选、鉴别、约束经营者。国有企业改制,农产品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实行经营者持股等,都是企图引入真正关心自己财富的人。今天不是讨论企业制度改革,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说了。

我有兴趣的是怎么看待和对待所谓“既无财富又无才能的”工人。他们是被资本雇佣来的,资本支付给他们报酬,就获得支配他们的权利。他们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是实现经营目标的手段。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创造的管理制度,就是将工人作为机器的一个部件、流水线的一个程序,规定标准动作和标准时间,作为奖惩的依据,迫使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蓝领工人转为白领工人,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将员工作为机器的泰勒制过时了,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塑造企业文化,用企业的远景、目标鼓舞员工,用企业的价值理念引导员工,用考核奖惩规范员工,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用以身作则感召员工,用沟通、参与鼓励员工,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时尚和主流。但迄今为止的企业管理理念,无论强调硬性的外在约束的泰勒制,还是实行软性的内在约束的文化制,都是属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范畴。员工为获得报酬,处于被支配、被考核、被奖惩的地位;员工被资本雇佣,作为追逐利润的工具,实现目标的手段。区别是泰勒制把员工看作是无生命的机器,文化制把员工作为有行为的手段。文化制比泰勒制的进步在于,开始认识员工是人,不过只是谋取报酬而被雇佣的人。

劳动也可以雇佣资本

企业文化能不能有突破性的提升呢?我认为,企业既是资本雇佣劳动,也是劳动雇佣资本,即员工以劳动获得支配资本的权利。员工进入企业,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开始,也是劳动开始支配资本。一个打扫卫生的员工,不仅支配资本的有形资产—扫帚,而且支配资本的无形资产—形象。我乘从昆明到广州的火车,一个列车员扫地,可能是不满旅客把瓜子壳丢在地上,用劲朝旅客这边扫,旅客表示不满。她说:谁让你们把壳吐在地上?还说了一句让人目瞪口呆的话:你们付服务费了吗?这个列车员支配的只是一把扫帚,但把列车的形象、声誉丢得一干二净。所以,员工一进入企业,就支配了资本所有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或无形资产。一个员工的过失,可以毁掉一个企业。拥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就是被一个交易员葬送的。

劳动雇佣资本的事实大量存在,不过大都作为反面教训,意指劳动利用资本获取私利。国有企业资产被劳动无偿占有和使用,企业被“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而控制,员工磨洋工、干私活、捞外快、偷技术等等,这都是需要防止、克服、避免的。那么,我说的劳动雇佣资本,既不是指借钱开办企业,也不是利用资本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是作为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平台。

劳动的动机和愿望

员工进入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谋生,即获取报酬。眼下的企业管理,就是利用员工的谋生动机,强化考核奖惩。这无疑是有效的,然而作用也是有限的。好的员工会好好工作,以对得起老板、对得起工资。差的员工则会投机取巧、有利就做、无利不干。总之,工作是为老板做的,是做给老板看的,工作不是自己的需要。

企业管理理念的升华是,鼓励员工利用资本提供的岗位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工作岗位,不仅使员工能获取报酬,而且为员工提供了增长才干、拓宽知识、证明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这样劳动既被资本雇佣来创造财富,也是劳动雇佣资本实现自己。要看到员工进入企业,不仅是为了取得财富,也有提升能力、证明能力的愿望。有这种动机的应该受到鼓励、支持,没有这种动机的应该启发、引导。对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最初的工作也许很简单、很平凡。既要鼓励他们安心于简单、平凡的工作,又要启发他们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做好简单的事,将来就可做不简单的事;做好平凡的事,将来就可做不平凡的事。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事做起的。

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是开小米店起家的。当时米店规模很小、地点偏僻、生意冷清。他看到米里砂子、杂物很多,就一点点挑出来。看到老年人来买米不方便,就主动送货上门。还帮人家擦干净米缸,再倒进去。若有旧米,会先倒新米,再倒旧米,不然旧米时间长了会变质。更绝的是根据每户人家的人口多少、米缸容量,算出下次买米的时间,再主动送上门。就这样,王永庆的生意红火起来。王永庆所做的都是最简单的事,但人家却做不到。王永庆这样做是出于赚钱动机,但开米店的人都想赚钱,为什么想不到、不去做呢?我认为,一个只想赚钱而没有善意的人,是不会想得如此细微、周到的。一个能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的人,一定有超越物质利益的动机。做事凭良心,做人讲道德,就是超越物质利益的一种动机。

工作,不仅可获得报酬、提升能力,还带来人生乐趣、精神愉悦、价值体现。当一个人对待工作,产生了超越物质利益的追求时,才会有敬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就是要鼓励、发现、挖掘、弘扬超越物质利益的动机。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个卖糖的售货员叫张秉贵,他练就了“一把抓”的绝技,称一斤糖,只要“一把抓”,不会多一粒、也不会少一粒。他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赞誉,为他的绝技和蕴含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张秉贵实现了自我价值。淘粪工人时传祥,“臭了我一个,香了千万家”,从被人最看不起的苦力活中挖掘出了人生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的美谈。

资本与劳动的统一

对企业来说,制订强约束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不过强约束下的员工,最好表现是听话,也就是照章办事、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塑造软约束的企业文化是需要的,在软约束下,员工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敬业,就是做好本份工作、对得起老板。这都是属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范畴,将员工工作的动机界定为获取报酬。这是迄今为止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

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是,员工将企业作为实现自我、体现价值的平台,员工工作的动机除了获取报酬外,主要是证明能力和体现价值。他的行为表现是:对工作精益求精,服务技能超群;不分份内份外、工作积极主动;将企业和顾客的终极利益作为行为指南。这就是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资本实现经营目标与劳动实现人生目标的理想统一,克服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员工的人生塑造的分离和对立。这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追求的最新理念和最佳模式。

人本位的价值理念

那么,怎样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要员工善待工作,就要善待员工。何谓善,即员工是人,不是工具。人就有物质欲求,也有情感需要。要重视员工的物质利益,也要关怀员工的精神情感。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会遇到困难、挫折、压力,就会产生精神痛苦、情感困惑、思想郁闷、情绪波动。员工需要倾诉、抚慰、疏导,这是关怀员工情感的时候,也是员工接受人生教育的时候。在情感关怀和护理中,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工作中与上级、同事、客户的关系,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会成为中心话题。敬业理念、敬业精神也就灌输其中。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考核,以至处理过失、表扬先进,都要体现人的关怀、人的教育、人的塑造。

这样,企业不仅是员工谋生的场所,也是员工情感的港湾。员工为获得的报酬而满意,还受到心灵的关怀而愉悦。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员工之家,员工才会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还要承担关心员工灵魂的任务?这一点不矛盾。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的凝聚力,物质利益固然可以产生凝聚力,而人文关怀则会产生更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员工是目的,不是手段。企业家、经营者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规模、资产、利润的物的指标,也体现在员工的愉悦感、幸福感的精神满足。

这就回到企业家和经营者的理念。企业家和经营者也是人,人不只是追求财富,也要证明能力、满足自我、体验价值、享受乐趣。实现一个资产规模扩大、利润不断增长、员工精神愉悦的企业,应该是企业家和经营者的理念和目标。

这就是人本位的价值理念。那种把员工看作是企业赚钱的工具,物质利益上尽量压低报酬,不付报酬的加班加点,精神情感上更是冷漠不顾,甚至不惜损害员工健康,牺牲员工生命。这是物本位的价值理念。不把员工当人看待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也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完整的人,而是一个冷血的经济动物。

说到底,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家、经营者的人性追求,对员工的人性认识。企业是一个追逐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企业也是由人组成的能动体系。企业家、经营者、员工尽管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人。人追求的是财富、能力、自我、价值,即物质与精神的满足。企业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企业管理学就是人的管理学。人的管理学就不是物的管理学,是人学的一个分支。概括起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是管理人,还是管理物;是人管理,还是物管理?

对农产品公司的建议

农产品公司是服务型企业,服务是农产品公司的品牌,是农产品公司的优势,是农产品公司的生命。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可由质检部门把关,服务企业则由员工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对农产品公司来说,一线员工几乎每日每时每分每秒在向客户提供服务。员工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准、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农产品公司的声誉。

农产品公司下属企业众多,地域分布很广。按照发展规划,构筑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公司管理的面将越来越大、管理的点将越来越多。公司的管理模式,主要的不是靠派人管理,而是靠文化、靠理念、靠制度管理。

因此,建设职业化队伍,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是农产品公司良性扩张、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农产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建设职业化队伍,培育员工敬业,就是要按人本位的价值理念,进行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企业为员工实现自我提供平台,员工在造就企业中实现自我;企业把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组成目标,员工把企业的终极利益作为行为指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敬业使员工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又使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敬业使员工得到应有的物质回报,又获得自我确认的精神愉悦和人生乐趣。

为此,农产品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关怀员工的精神情感为中心、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为重点。农产品公司有34个下属企业和单位、8000多名员工。企业做帐要请会计,打官司要请律师,情感关怀更需要专职。我建议,公司成立情感护理室,负责推进情感护理系统的建设。

情感护理室的职责:

1、指导农产品报开设情感护理专题、电脑网络开设情感护理栏目,创设电话情感护理热线;

2、在下属企业、单位聘任情感护理志愿者,建立情感护理队伍;

3、收集、汇总、交流员工精神情感方面的信息,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办法;

4、举办情感护理讲座,开展情感护理活动;

5、负责对情感护理志愿者的培训;

6、聘请专家、学者为员工进行心理咨询或担当情感顾问。

需要指出,公司人人都是情感护理的对象,人人都是情感护理的志愿者。情感护理室主要面对企业中下层员工,而下属企业高管的情感护理则由公司领导层负责。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关心周围的同事,上级应关心下级,下级也要关心上级。全公司要形成人文关怀的氛围。

关怀员工情感、培育员工敬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创举,企业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新举措。农产品公司所创造的经验,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引伸的话题

我的演讲本该到此结束了。但我还想再引伸一下,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人本位,还是物本位的区分。中国的前途、以至人类的未来,是人本位,还是物本位的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邓小平领导下完成了由政治为本位、向物质为本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产生了资源耗竭、环境恶化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贫富差别扩大、犯罪率飙升为标志的人与人关系恶化,精神障碍严重、自杀率高企为标志的人与自我关系恶化。中国将面临一个新的更伟大的转折,就是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的现代化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从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转向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这是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全人类也面临从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对物的过度追求,既造成人的异化,人成为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动物;又危及人的生存,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

人不仅需要物质,从物质追求中求快乐;更需要精神,从精神乐趣中求幸福。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类才能持续。企业管理理念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这既说明这种转变的难度和艰巨,也孕含着这种转变的意义和价值。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篇2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 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供电企业坚持“强基固本、规范提升”的工作思路, 推行营销精细化管理等。力求让广大客户享受更贴心的供电服务, 力争打造打造百姓信赖的供电服务品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急需采取切实措施给予解决。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居民用电市场开拓面临挑战

当前, 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将面临挑战。在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 类似于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 可替代能源与电能形成可替代产品竞争, 民众的需求选择也有了偏好。

2. 电力营销滞后, 用户需求无法满足

当前电企业尚未能对所有的终端用户的特性进行探析研究, 未能像其他服务行业有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力销售, 影响电力市场正常发展, 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1]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很多行业依靠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用户的需求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 避免自然垄断却无法获得客户的需求认可。

3. 电力企业内部协作不紧密, 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其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需求导向的转变。[2]主要表现在电力营销和客服只是少数部门的事情, 而不是企业职能机构共同的任务, 未能实现统筹作业、协调管理, 因此生产经营成果未能充分运用到营销管理和营销服务中去。

二、新时期, 电力企业营销优质服务的提升策略

营销需要建立在市场变化的基础上, 针对电力企业来看产品质量尤为重要, 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销售中我们不得不把握各种因素, 探索电力营销服务的提升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调查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看法:

1. 完善制度, 建立电力服务社区经理制

推进客户经理制, 亲情服务向社区延伸, 及时收集社区用电需求, 架起社区与供电企业沟通的桥梁。社区经理开展用电业务咨询、节约用电宣传、电费交纳方式入户调查、完善客户信息资料、细分客户需求等工作, 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实际问题, 也为供电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提供依据。

2. 建立大客户档案, 指导客户科学用电

把如何利用好政策,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为企业出谋划策当做分内事来抓, 也是改善供电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拓展电力市场的基础。[3]如大工业用户在企业试生产期间, 考虑其按容量结算还是按需量结算上, 就可以降低15%-30%的基本电费;其次, 在高峰用电时段, 安排好合理的生产来实现电力企业与客户双赢的效果。

3. 在客户服务中心建立评价体系, 对服务质量进行持续跟踪评价

优质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提高客户满意度, 将评价管理与考核纳入企业管理, 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拓展便民渠道, 提升客户满意度

拓展便民渠道, 也是有效提高电力有效售前、售后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如提供营业厅无午休、无周休日营业、手机短信查电费和电子电费账单服务、缩短故障抢修时间、提高节能诊断与节电建议服务等, 尝试智能24小时自助服务供电营业厅, 向客户提高一个结合自助交费和业扩服务系统于一体的电力服务平台, 努力打造居民十分钟缴费圈, 都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 有效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如图1:打造便民交费十分钟缴费圈)

目前居民客户可选择的15种缴费方式

此外, 必须把“电网规划、生产运营、营销服务”宣传等工作落到实处。[4]同时把服务理念向乡镇供电营业所扩展, 在服务规范上实行同标准管理, 不断提升行业作风和服务水平。

结束语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速。新时期, 电力营销服务提升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仍有挑战, 只有充分开拓市场, 才会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摘要:电力营销作为供电企业的主要经营内容, 有效的营销手段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对电力企业的持久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 传统的电力营销观念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需求的矛盾, 电力企业如何做好营销服务将成为一个新鲜的课题。本文将分层次介绍电力企业营销市场重要性及现状, 并对提升电力优质服务和创新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产品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单吉财.电力营销管理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1. (01)

[2]何德浩.有关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28)

[3]邱辉.浅谈电力营销系统管理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06)

探索企业党内监督的新思路 篇3

【关键词】探索;监督;思路

企业党内监督,是企业内部党组织和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本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对企业经营行为和领导人员个人行为实行的监督,也是企业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企业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分析本企业党内监督的具体问题,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内的监督制度,实行有效的监督方法,取得全面的监督效果。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克服内部各种消极腐败的现象,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和体系。

1.企业党内监督存在问题的起源

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从党的“一大”开始就注重 “纪律”的条文。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并专门有“监察委员会”章节。但由于“十年浩劫”,各级党组织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冲击。因此,党内监督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些切肤之痛的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有效纠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党内监督,成了人们的共识。在企业内部,不但,党内监督明显加强了,而且,逐步克服了企业内部各种消极腐败的现象。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目前企业党内监督还是喜忧参半,不容乐观。喜的是:加强党内监督已经引起各级领导人员的重视,摆上了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建立和制定了各类监督制度。忧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党内监督体制建立和健全,虽然,优良传统正在继承和发扬。但在个别领导人员中,由于“文革”的影响尚未彻底清除,党内监督意识淡化了,甚至丢失了,使得企业党内监督软弱无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不充分、不持续;同级对同级的监督讲面子、留形式;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怕说错、怕得罪。二是,在监督程序中,重结果,轻过程,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同时,忙于出了问题、造成后果的应付性监督,大有宁做“救火员”、不做“预防员”的现象。三是,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行为监督力度大,但对一些不正之风、失职渎职行为的监督力度小。四是,对明确规定的事项监督措施有力,但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监督措施无力。五是,专门监督机构(纪检、监察、审计)的监督力度强,但其他管理部门或群众性的监督力度弱。六是,单位主要领导人员重视监督工作的比较多,但其他领导人员重视监督工作的比较少。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既有体制方面又有制度方面。

1.1从主观上讲,主要是监督意识淡漠

有些企业领导人员对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采取“彻底松绑”、不要监督的消极办法,把加强企业党内监督同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对立起来。有些领导人员以功臣自居,不能摆正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把自己置身于党内监督之外,成为特殊的党员。因此,监督工作尽管讲了多年,但仍然有个别人对党纪、党规置若芒闻,无视监督。

1.2从客观上讲,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是小事监督得多,大事监督得少。监督往往只注重具体的人和事,而忽视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人事的任免、重大项目的投资等的监督;二是对个人监督的多,对组织监督的少。有些单位和部门的组织成了个别违纪现象的挡箭牌,经常打出“党政班子集体决定”的牌子,遇到问题、出了乱子,就很难追究其应负的责任。

1.3从监督体制来看,专门监督部门缺乏权威性、独立性

企业中的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织,它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但主要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其权威性显然在同级党委领导之下。党章规定,纪委是一级组织,但在实践中,只把纪委当作党委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已,纪委常常是被排斥在党、政、工、团之外的“空架子”,很显然它的权威性受到了人为地削弱。在大多数单位由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有的兼职书记缺乏责任心,有的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纪检工作,纪检工作主要由纪委副书记主持。而纪委副书记大多数列席不了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不能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因而在企业“三重一大”问题是否按照民主、科学程序进行,不能得到有效监督,无形中也降低了纪委的权威。企业纪委作为一级组织,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独立地行使党内监督的职权。但在许多问题上往往难以独立开展工作。

1.4从监督制度上看,缺乏可操作性

近几年来,上级纪委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和规定,使党内监督得以加强。在这些问题上,有没有违反规定很难判断。又如在对违反规定的处理上,有些只是“严肃处理”、“从严处理”等要求,缺乏具体的量纪标准,很难把握;很多监督制度是针对党政机关的,而不适合企业的;绝大多数经济管理者都是党员,很难在经营行为上分清哪些属于“正当”或“不正当”。

2.企业党内监督的难点、重点和薄弱点

2.1企业党内监督的难点

一是地位不平等。纪委其主要是受同级党委领导,相互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纪检人员的前途与命运掌握在党委手中,所以很难监督。二是工作不透明。企业党政领导人员大多活动是独立进行的,同级纪委参与少、不知情,其他人员更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情况,因此,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无法监督。三是出了问题难处理。按照党章规定,纪委无权调查同级领导班子违法违纪情况,即使同级纪委受上級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调查同级党政领导人员的违纪线索,也会因某些方面的干扰,难以调查取证,更难按党纪规定处理。四是监督难以奏效。下级对上级和同级之间的监督,只能以批评、意见、建议等形式进行,被监督者是否接受另当别论。

2.2企业党内监督的重点

从对象来看,凡是党员都要接受监督,但重点是领导人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抓住党内监督的实质和关键,才能使党内监督发挥出应有作用;从监督内容来看:重点是监督党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

2.3企业党内监督的薄弱点

一是对领导人员,特别是对党政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方面。因为他们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手中握有经营决策权、生产指挥权和人事任免、奖惩权。二是对财、物、供、产、销及基建、“三产”等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的人和事。三是 “热点”问题。群众最关心或反映 “热点”问题,往往是企业党内监督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企业效益好了,轻易断定是领导有方,贡献奖只发于个别领导;如企业效益滑坡,甚至出现亏损,就粗鲁的埋怨职工人数多,并以减员增效的名义,硬砍职工下岗。

3.加强企业党内有效监督的措施

企业党内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保持企业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 和战斗力,使企业党组织成为带领广大职工实现改革、发展各项目标 的战斗堡垒。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党内监督,应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

3.1增强各级领导人员的监督意识,是企业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内监督工作进入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常告诫全党:好的干部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监督,也可能变坏。因此我们说,加强企业党内监督,不是与谁过不去,也不是对谁不信任,而是党组织对领导人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目的是使我们的管理者不犯和少犯错误。我们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领导人员要增强三个意识:一是增强企业党内监督紧迫性的意识,明确加强党内监督是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增强监督与被监督的主体意识,明确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人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必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明确“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的道理。

3.2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接受监督和带头监督,是企业加强党内监督的关键所在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加强领导班子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党委是权力的核心,加强对党委成员的监督,外部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监督,即通过党委班子成员之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式去实现。又因为,领导班子成员在一起工作彼此了解、熟悉,知情才能言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切中要害,恰如其份地提出批评意见。

因此,班子领导人员要从党性原则出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使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逐步做到制度化、正常化。

3.3规范权力行为,做到以法治权,是提高企业党内监督的有效手段

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党章规定,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领导人员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序和结果加以限制。当前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五个方面的制度:

3.3.1建立和完善制约领导人员滥用权力行为的办事公开制度

一是注重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重大投资、管理者选拔任用等重大问题。严格执行集体讨论决策的制度,明确规定重大问题的范围、基本内容和讨论的基本形式,做到程序和结果的规范。二是注重解决奖金分配、职工福利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凡能公开的事项,应将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时公布于众,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注重解决管人、管钱、管物等要害部门权力的分解问题。加强对行使权力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增强权力运行结果的透明度,防止权力的滥用和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3.3.2建立和完善规范领导人员行为的自我约束制度

如廉洁准则、礼品上交登记制度、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制度的检查。并且,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3.3.3建立和完善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考核制度

对各级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3.3.4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监督制度

作为上级部门,要制定管理制度,在深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定期查看下属班子会议记录和会议质量。

3.3.5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

要认真制定具有分工明确、公开透明、责任到人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让各级领导人员“挂牌”在群众的眼前,随时受到群众的监督。

3.4贯彻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制度,是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的根本保证

一个企业,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质量的好坏。为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类制度。如:严肃民主生活会制度,改变目前一些单位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状况;坚持纪委领导参加党委会议和行政重大活动,在参与中实施监督;坚持在选拔、提升领导人员前征求纪委意见的做法,使之选好人、用好人,协助党委把好领导人员入口关;坚持开展“双评议”制度,即:黨员评议领导人员,基层单位评议上级机关。使各级领导人员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戒勉、提醒谈话制度,提倡班子内部和领导人员之间的谈心活动,互敲警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提高纪检人员队伍素质,是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的重要前提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纪检人员队伍,是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的必要前提。要切实加强企业纪检队伍建设,在机构设置调整中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央有关规定,严格纪检监察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同时,要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应该实行垂直领导。如:纪检监察人员实行“委派制”,由上级委派,供给关系与企业不发生直接挂钩,从而有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要调动纪检人员积极性,树立神圣的使命感和光荣的责任感,经常深入到经济建设活动中调查研究、熟悉情况,掌握本企业党内监督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篇4

李明然 易继斌

今年以来,宣恩县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紧扣“工业兴县”发展战略,洞开思路,创建良性互动的银政、银企合作协调机制,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和培植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了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取得了民族企业和金融机构双赢的可喜成效。

一、基本作法

(一)开创新的合作模式。年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后,组织两个月的专题调研,集思广益,清晰地认识到依靠原来单一的银企座谈会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必须创建新的机制,探索新的模式,寻求新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一是制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规划。在广泛征求各金融机构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2010年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规划,全县金融机构当年信贷投放总量72300万元,其中向中小企业投放的信贷总量23130万元。二是签署合作协议。为确保支持中小企业工作规划落到实处,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制定了银政合作协议,明确了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和任务,严防部门之间相互推卸,强化了部门的责任。

(二)搭建新的合作平台。根据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县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供需的基本特点。对此,推出新的银企合作形式。一是增加银企座谈会次数。全年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由原来的1次增加到4次,满足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二是创新银企合作方式。既可集中签约,也可根据不同企业资金需求适时组织签约。上半年,组织开展了一季度集中签约会合两次银企对接座谈会。19家企业与农行、建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签订银企合作协议23130万元。5月,还组织开展了一次银企协调会,促使农村信用社与晓关乡维民茶叶公司签约50万元,农村信用社7个工作日就将该笔贷款办理到位。

(三)建立新的考评机制。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类似招商引资,必须运用激励机制加强考核,才能促使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始终保持激进状态。为此,县人民政府决定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行双重奖励。一是制定了2010年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对县域内中小企业贷款从100万元到1亿元分别设立7个档次的奖励标准,奖励额度从0.1万元到5万元不等。同时,对金融机构支持除能源外的其他中小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实行一事一议,另行给予奖励。二是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从工业经济工作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对当年向工业企业贷款达1000万元以上的金融机构,按照贷款额的1‰奖励。

(四)规范企业担保组织。规范中小企业担保组织,不仅利于防范金融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的担保能力。县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担保组织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增加了1000万元担保基金。同时,在各金融机构明确1名兼职人员任担保组织审贷会成员,提前介入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事宜,缩短了担保贷款时间,简化了贷款程序。

(五)净化金融生态环境。根据州、县政府关于规范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及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对相关部门收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督办检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改善了辖内政务环境。一是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与州人民政府出台的收费标准相比较,降幅最高达到了75%,最低的降幅也达到了25%。二是部门行政行为得到规范。主要是部门的评估形式更为灵活。企业抵押物价值的确定既可由企业与金融机构自主协商,也可委托评估机构评估,登记机关都将依法登记;委托评估更为透明,委托人可自行选择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处罚更为严厉,登记机关指定或变相指定评估机构,政府法制部门对其作出行政执法“一票否决”处理。三是银企合作方式拓宽。为企业寻求多种融资形式、拓宽银企合作方式,上半年,全县各金融机构新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经营权质贷款和收费权贷款、福商“99”等融资形式,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宽。四是部门服务意识增强。全县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增强了部门的服务意识,为吸纳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县工商部门对发展前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实行评估不收费、登记少收费,林权评估登记中心实行零收费服务等。

二、主要成效

(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性的迸发,好企业成了香饽饽。截止2010年8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为43户中小企业新放贷款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23户,增长88%。同时,金融机构出现了争夺中小企业的局面,西部现代农业公司、沙道粮食购销公司等成为多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取的对象。如西部现代农业公司被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授信;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被建行、信用社等授信。农村信用社更是把中小企业纳入未来拓展市场和培植新的利润增长源的重要工作,专门成立了公司业务部,专司中小企业贷款。

(二)融资难题有效解决。截止2010年8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131万元,同比增加3443万元,增幅73.4%。如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贷款1300万元,成为全县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最多的企业;宣桃茶叶公司获得建行600万元信贷支持;西部现代农业公司从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获得710万元的信贷支持;沙道粮食购销公司获得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355万元的信贷支持。

(三)民族企业蓬勃发展。元至6月,全县共有16家民贸企业获得人民银行优惠利差补贴资金45万元。其中一季度有13家企业获得优惠利差补贴15万元,二季度新增3家企业,获得优惠利差补贴资金30万元。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西部现代农业公司、宣桃茶叶公司等一批民贸企业成为优惠利差补贴对象,促进企业步入做大做强之路。

(四)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在金融支持下,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10年1至7月,47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2791万元,同比增长58.9%,增速位居全州首位,高出州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836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32.2%。

(五)银企稳健实现双赢。在上半年全县经济工作形势分析会上,县委书记黄实海听取县委常委、副县长覃遵国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后,连续感叹“没有想到”,并要求人民银行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县金融机构有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大拓展了金融市场空间,扩大了利息增长源。如建行宣恩支行支持的中小企业上半年新增4户,投放贷款1950万元,当年提供利息收入近150万元。企业融资瓶劲被打破,加速了中小企业发展。西部现代农业公司总经理李兴华说,现在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资金实力不断增强,金融部门的鼎立支持功不可没。

创新培训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篇5

用现代精神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调整培训目标、改革培训模式的关键。校长培训必须实现自我超越,超越那种表面化的培训、粗放式的培训,提升培训的内在品质,使培训效益最大化。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中小学校长培训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这对校长队伍建设需要来一个转变,即要满足校长培训需要。一般来说,校长培训需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校长素质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适应性要求;二是中小学校长自身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因此,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新的形势与任务对中小学校长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在继续坚持以往成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需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与中心任务,继续加强力度,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有效的方法。

1、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具有共性,由此决定校长培训的共性需求;而在校长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培训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校长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由于校长的成长过程和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所在学校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不同,决定了校长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发展和校长的自我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于校长 的个体素质,使得校长培训需求不断产生和提升,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校长培训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在培训中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由于不同任职期限、不同成熟度的校长的需要不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的需要也各异。因此我们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体现目标分层分类,深入了解校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多元的、相互联系、有机组合的目标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满足校长的需求。不仅要革新校长的知识结构,提高校长的能力,改变校长的观念,更要开发其潜能,做到“按需施训”。帮助校长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科学的研究,培养和锻炼改革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专题调研——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

校长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当今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校长,不仅仅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在于课程与课堂。校长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提高校长的思考能力,应组织开展学校管理专题调研活动,深入优秀学校,薄弱学校,每校进行1至2周专题深度调研,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培训期间的专题案例进行研究。通过解决学校主要问题,提升校长的管理素养,思考能力。

3、专题讲座——个性菜单式培训

在校长提高培训中选用专题讲座课型教学,可以使校长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获取解决某一难题的方法,同时可以提高校长的理性思维能力。根据实际,确定专题在校长提高培训中,最重要的就是应紧密联系学校管理实际,联系受训校长的实际。通过专题培训使校长明确职能要求、掌握政策。结合职能要求进行菜单式专题讲座。例如:人事工作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学校后勤与财务;教育法规与规范办学;教育宣传与学校文化;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管理等。校长根据个性需求,参加菜单式培训。

4、校长论坛——专家引领式培训

为激发校长的智慧,通过组织学校管理论坛或沙龙活动,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下,促使校长们对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展自由研讨,交流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见解。活动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参加,通过现场点评、指导,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长培训模式。

5、名校挂职——取经体验式培训

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切实提高管理现代学校的能力,应适时的选派优秀学校校长到发达地区名校挂职学习,了解发达地区的办学理念和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干部队伍建设及内部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分析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措施。挂职体验式培训还采取多种形式,农村

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提升校长综合素质。

探索党建新思路 创新党建新方法 篇6

创新党建新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给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时期,基层检察机关在党建工作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党组织活动缺乏有效载体等问题,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加强基层检察机关党组织建设,才能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的路钱、方针、政策在机关内更好的贯彻执行;才能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保证党员干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更好地完成检察工作任务。

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将党支部建在科上

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平时工作中重视业务知识学习而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情况,对党建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党员学习中央精神和各项活动热情不高,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平时只满足于按照上级安排的学习计划组织实施,对结合本单位实际、抓党员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明显不足。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只强调上传下达,方法简单,干警们学习气氛不浓,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部分干警在工作中缺乏激情、工作标准不高、自我要求不严、思想空虚、执法观念陈旧、执法方法简单等一系列问题。和谐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不强,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继而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甚至违法办案、徇私枉法的行为。另外,党组织建设处于“松散型”状态,几个科室组成混合党支部,内部互不协调,各自为政,难以开展统一有效的组织活动,各科室负责人要求“一岗双责”,要求既抓检察业务,又抓思想政治工作,但实际上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干警在检察工作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党组织的战斗保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制约了检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院针对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在大胆探索,着眼于党建带队伍的长远发展,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建好支部。院党组多次向区委有关领导、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汇报情况,取得领导的支持,同时加大与区直机关工委的协调力度,最终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11个内设科室中全部建立了党支部。二是配齐干部。我们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经过支部选举、组织考察、民主测评、党组研究、上级任免,共为11个党支部配备正书记11名,并在党员相对较多的支部配备副书记6名,正、副书记的级别分别为正股级、副股级,有力地保证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理顺关系。为确保科长、书记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我们明确了二者的职责,即科长负责检察业务,是第一责任人,支部书记辅助科长,是第二责任人;支部书记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是第一责任人,科长辅助支部书记,是第二责任人。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的双丰收。

二、完善党建机制,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基层检察工作和党员干警队伍特点,本着切合实际、突出重点、有效管用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一是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工作的规定》、《党员评议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干警思想定期分析制度》、《政工部门联系干警制度》等,使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制可依,规范运作。我们还特别加强了对办案一线临时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对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条件、隶属关系、支部书记和委员产生办法、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具体职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保障办案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我院在参于查办秦皇岛一国土局长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时,全院抽调了10名精兵强将,及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参战干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攻克这起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的国土部门大案做出了重大贡献。初步形成了一套多角度、全方位的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使全体党员干警时刻规范言行,从严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以院正式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丛台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活动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对每个党员提出了“总体要求”,而且对担任不同职务的党员提出了“分层次要求”(对党组成员、中层干部和一般干警区别要求,分层管理),对从事不同工作的党员提出了“分岗位要求”(对反贪、渎检、侦监、公诉等不同部门的党员,结合具体工作特点区别要求,分类管理)。围绕该方案,由每个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别撰写责任状,经组织审查同意后打印成文,然后由党员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向党总书记层层签订《责任状》,使每个党员都有位可站,有事可做,随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责任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检察工作服务。三是设立了公示栏,对在工作中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随时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则予以诫勉谈话,并公开曝光,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抓好三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通过抓教育、抓典型、抓“八小时以外”管理使党员干警的党性觉悟和奉献意识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针对基层检察工作以及党员队伍特点,从教育活动入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系统教育计划,规定了详细的教育内容,以业余党校为阵地,充分利用集中上党课等方式,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工作理论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在以支部为单位周四定期上党课的同时,每年组织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晋冀鲁豫烈士烈士陵园举行入党宣誓议式,组织广大党员集中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王书田、任长霞等人先进事迹,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广大党员干警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通过请专家作形势报告、观看专题片、开设党员岗和党员窗口、举行党的知识竞赛、请老红军老干部讲革命传统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干警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保证了广大党员干警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办案中,要求党员干警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以多办大案要案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对广大党员干警讲责任,提要求,号召他们走在干警最前列,关健时刻经受得起严峻形势的考验。如在党的十八召开期间,我院党员干警全部放弃节假日,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排除不稳定苗头,消除了上访隐患,受到区委和区政府的大力表扬。二是通过认真筛选,在不同类型部门中重点培养和树立了各自的先进典型;使党员干警赶有目标、学有榜样,较好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先后树起全省“优秀司法警察”、法警大队长高建平,全省“优秀批捕办案能手”米淑英,全省“模范检察干警”、一等功荣立者张书芬为先进典型。使大家感到先进人物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较之“模式化”的英雄人物,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三是加强上班时间管理的同时,将工作延伸到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和社交圈。制定了党员干警《八小时以外管理办法》、《八小时以外责任制》、《八小时以外事项报告制度》,将中政委“四条禁令”、省院“七条禁令”、市政法委“十不准”、“十严禁”等规定细化、量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与干警家属签订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协议书,发挥家属的特殊优势,让她们监督干警把好拒情、拒请、拒贿关。通过走访干警家属,及时发现干警中的错误苗头并进行诫勉谈话,有效地防止了问题的酿成,使恪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争做好人好事成为党员干警的自觉行动。此外还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和干警家属中,通过有力的思想工作,帮助干警及其家属解决“八小时以外”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婚丧嫁娶、伤病住院、子女上学等细微处做起,解除干警的后顾之忧。让干警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全身心地投入检察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篇7

一、安徽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新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文化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难以通过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企业资金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针对这种情况, 近年来安徽银行业对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性的调整, 并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 银行与文化产业合作模式由零星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2010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安徽省政府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框架》, 双方达成意向性融资额200亿元;2012年1月, 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与省文化厅签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与中国宣纸集团等11家文化企业签订了具体合作协议, 这是安徽银行业与文化产业的一次深度对接, 全省金融机构与文化产业合作稳步跨上新台阶, 层次不断提高。

(二) 银行的支持重点聚焦于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特色项目。安徽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及其核心子公司, 以及芜湖方特梦幻王国、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徽州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项目是各银行机构的主要客户。此外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若干地方特色文化项目, 银行业积极给予大力扶持, 安徽横店电影院线、中卡通动漫产业园、桐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都得到了来自银行的资金大力支持, 抓住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项目是金融机构可靠的客户选择途径。

(三) 银行多数采取择优介入、稳妥发展的授信策略。有鉴于文化产业稳定性差风险系数较高, 大多数银行都持积极审慎的原则, 严格控制风险。如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把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列为“选择性增长类”, 实行“积极拓展、择优支持、创新服务、稳妥发展”的授信策略;光大银行合肥分行对文化传媒行业实行指导性目标管理, 坚持尝试开展、择优介入的发展原则。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遵循长期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 为省内优质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供“顾问+资金、债券+股权、基金+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四) 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品种涵盖授信、贷款、贸易融资、理财、IPO等诸多方面。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创设“文化悦民”品牌, 通过传统信贷及信托、租赁和皖江基金等满足客户需求。在直接融资方面, 除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上市融资外, 2011年安徽发行集团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募集资金10亿元。

二、安徽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安徽省文化产业金融服务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之路, 但仍存在融资总量偏小、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不畅、内源性融资不足、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等问题。面对问题和不足,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银行业需要以“敢为人先”精神和“开放包容”理念, 积极寻求制度、渠道和服务产品等一系列重大突破, 探索金融发展新思路, 推动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一) 金融服务机制上寻求突破。立足安徽实际, 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与职责, 共同研究制定系统的配套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中介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文化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 研究构建文化、金融管理多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安徽金融与文化协调发展。

(二) 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上寻求突破。文化企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但市场风险也较高的特点, 可以寻求在银行融资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推动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T、BOT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进入文化产业投资;加大文化产业保险介入力度, 尝试文化产业贷款信用保险, 降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 转移信贷风险。

(三) 金融产品创新上寻求突破。创新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引导各银行机构开发收益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符合政策导向、具备市场适应性、体现功能创新性的信贷产品;创新文化企业信用评级、贷款审批和利率定价机制;尝试建立文化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拓展金融服务范围, 满足文化企业多样性需求。

(四) 银行服务模式上寻求突破。银行可针对不同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风险特征, 以及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 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 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 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 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

摘要:随着区域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与之配套发展的金融服务有了新的特点, 银企合作模式升级, 服务重点聚焦骨干企业和特色项目, 支持原则和服务产品有了新的发展。为了给文化产业提供更好支持, 银行业需要从机制、渠道、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继续进行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构建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的金融服务体系[J].南都学坛.2012 (2)

[2]马德伦.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J].中国金融.2010 (18)

[3]魏振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金融经济.2009 (24)

企业服务探索思路 篇8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管理;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86-01

1引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重申[1-4],要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工作,促进企业安全达标升级,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

全面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整体管理工作问题,更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举措。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达标要求及内容

所谓专业达标,就是企业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按照企业的相关专业分类,确定各个专业并依据相关标准,建立企业的专业达标标准体系,实现专业标准化的过程[5]。企业要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为载体,在积极开展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基础上,以系统管理的思想,围绕隐患排查与治理,按照评定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并通过运行检验、修订后,最终实现企业达标。

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是企业达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企业达标的具体细化[6]。要实现企业达标,就必须首先实现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只有通过专业达标才能逐步实现企业达标。企业达标是面。它是指对企业根据安全标准化规范和相应的细则标准达到规范要求的状态,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并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状态,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实现企业达标,最终要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运行管理模式,达到企业综合管理的达标要求[7]。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达标的创建及操作步骤

企业到底该如何开展专业达标创建工作,结合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实际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探索:

3.1 准备工作

3.1.1成立组织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专业达标工作,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成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组织,才能确保企业专业达标工作顺利推进和实施。成立组织是前提、是保障、是基础。首先成立企业专业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企业达标工作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全面负责专业达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作;其次设立企业专业达标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专业达标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企业安全保卫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各部门负责安全的领导及安全保卫部其他领导组成,办公室成员由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安全专业人员组成;第三是组织企业精兵强将,组建专业达标实施推进工作专业小组,具体负责达标工作的策划、实施、推进以及专业达标验收评审等工作。

3.1.2标准宣贯

企业专业达标标准编写完成之后,关键是组织企业职工进行标准宣贯学习,让各岗位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标准,以便工作中能够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操作,逐步实现对标、达标工作。标准宣贯是企业开展专业达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够涵盖各岗位人员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活动,确保职工能够熟练掌握标准,并入脑、入心。

3.1.3制定达标方案

企业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达标工作前,首先要有达标办公室制定出完善的达标工作方案。达标方案是企业开展达标工作过程的总体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开展达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达标工作时间安排、步骤安排,对标达标开展过程安排,达标组织对部门达标工作的督查、指导,部门如何开展达标自评,企业如何开展达标验收考评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等内容,是企业开展达标工作的纲领,由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下发实施。各相关部门、岗位要严格按照达标方案要求扎实组织开展对标、达标工作,确保企业专业达标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切实推进企业达标工作的深入开展。

3.2扎实开展达标工作

事实上,前面所做工作都是准备工作,扎实开展达标工作才是实现专业达标工作的关键阶段。企业编制达标标准、方案和考评细则等,目的是实施达标工作,开展对标、达标活动,真正把安全标准落到实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以推动企业“三级达标”(指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8]。实施达标工作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组织召开企业级、部门级安全专题会议,学习贯彻企业专业达标工作方案和达标标准,全面动员部署企业专业达标工作。

2)适时开展达标评比活动。企业要建立、完善岗位、专业、企业“三级达标”创建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出台配套奖惩措施,适时开展达标工作评比活动,有效推动达标创建工作的大好局面。

3)做好必要的安全投入。企业在创建达标过程中,要确保作业环境、安全设施、标识标志、人员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投入,为实现达标工作创建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助推企业达标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组织部门自评活动。在达标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时,要适时组织、指导部门依据达标考核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达标自评工作,客观评价达标工作开展实效,进一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部门在自评的基础上,形成部门专业达标自评报告,连同自评记录一并上报企业专业达标工作办公室,同时申请企业达标验收评价。

5)开展企业验收评价。对已完成自评,并申请企业验收评价的部门,企业专业达标工作办公室依据企业专业达标考核评价标准,对相应部门组织进行企业验收评价,并对评价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按照标准进行整改和验收,确保达到标准要求[7]。

6)形成企业自评报告。待企业专业达标工作办公室完成对各部门验收评价完成,并对验收平均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进行复查验收,对企业验收评价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后,保存企业验收评价全部记录,对评价结果形成企业评价报告,为企业申请企业达标工作做好铺垫。

4结论

1)结合国家推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际,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的要求及内容要点,包括岗位达标、企业达标等,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探讨。

2)为实现岗位达标、企业达标相应的指标,构建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达标的创建及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工作及达标实际工作推广践行等环节,其中准备工作包括成立组织、专业细分、标准编写、模块细分等七个方面工作步骤,后者包括宣传、树立典型等十二个方面环节。

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专业达标思路的构建,尚处于试点应用阶段,许多内容需要在更多企业实际推广应用、检验。

参考文献

[1]国发( 2004) 2 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Z]

[2]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S]

上一篇:南环街道办事处2011年纪检监察工作完成情况下一篇:抚养费强制执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