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美术论文(精选8篇)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1
美术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王绍波,男,1963年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王绍波从事美术专业创作与教学研究近30年,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水彩画研究与创作领域成绩卓著。其主要业务成就和荣誉奖励如下:水彩画作品《雪寂》,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作品,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渔歌》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省委宣传部等联合表彰);水彩画作品《渔歌》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秋》获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四季歌》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特邀参加总结中国水彩画百年发展历程的史诗性学术大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专著《艺术鉴赏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第二位);“当代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二位);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二位)。
王学东,1956年6月6日生于青岛。1978年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毕业并任教于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至今。1988年应中国孔子基金会邀请,参加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大型大理石雕刻壁画《孔子事迹图》的创作设计,其作品获“日中友好协会”金奖。1988年12月作品《春回大地》获“齐鲁书画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10月 作品《送别》参加“建国四十周年省美展”;1991年2月作品《月归》入选“山东省首届美术作品展”;1994年10月 作品《晨雾》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1997年2月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平面构图》(合作);2002年10月 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第六届水粉、水彩展”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10月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十届美展山东预选展”获二等奖;2005年7月《装饰》期刊发表论文《门面装饰艺术》;2009年10月作品《丰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二等奖。
赵文华,1955年生人,197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主要参展:“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美术展览”(中国),“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展”(中国),“《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中国),“大河上下1976——2005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中国),“第28届滨海卡涅国际绘画艺术节”(法国),“中国现代油画展”(日本),“中国油画展”(法国,西班牙),“2005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曼彻斯特现代艺术大展”(英国),“莱恩阿特当代艺术展”(比利时),“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象内象外——中国油画艺术邀请展”(新加坡),“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展”(中国),“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中国)。作品主要获奖:1993年“中国油画年展”铜奖,1999年“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奖,2001年“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2001年“研究与超越——全国小幅油画展”艺术奖,2007年“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美第奇艺术奖。出版个人画集:《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赵文华》,《画库——中国油画名家赵文华》,《当代中国油画名家——赵文华》,《中国当代油画家风景画作品集——赵文华》。作品收藏:多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日本长野美术馆,中国风美术馆,中国对外展览公司,广东美术馆等16家机构和100多位个人收藏家所收藏。
李伟松,1962年11月生于山东临沂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深造,现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具象油画人物研究。理论研究部分:
(一)西方油画的传承与发展。
(二)具象油画的当代性。
(三)具象油画表现民族化的形式探究。实践研究部分:本方向是在研究欧洲油画语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写生和物象解构的方法,提高油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注意意象写实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人体、人像和风景写生。在研究传统的精神品格要求下吸取中国艺术特有的内涵及美学思想。
主要研究成果:获全国文化艺术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山东省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山东省文化艺术与科学重点课程立项一项。论文分别在中国美术教育、美术观察、艺术教育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个人专著一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美展,其中有四件作品分获银奖、优秀作品奖。山东省美展获奖十余件,发表作品50余幅。
李晓鲁, 男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史论教研室主任, 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88年以来在青岛大学教授美术理论、设计理论和书法、篆刻。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治学严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为自己的教学宗旨。有专著《明清书法史》、《晓鲁篆刻》出版,发表学术论文有《山东民间美术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传承》,《丝绸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等。
王辉林,1963年生于青岛,1990年毕业于山东省纺织工学院,现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水彩画会副秘书长。1996年水彩作品《冬之号》入选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览;1999年水彩作品《十月》入选全国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0年水彩作品《秋语》获全国第五届水彩·粉画展览优秀奖;2001年水彩作品《崂山》获全国奥康杯——赞美富春江水彩画展览二等奖;2002年粉画作品《火花》获全国第六届水彩·粉画展览铜奖;2004年水彩作品《接点》获全国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05年水彩作品《蒙山》获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览优秀奖;2008年入选中国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2009年水彩作品《迅息》入选全国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收藏。主要代表作品有:《火花》、《接点》、《蒙山》、《二月雪》、《蒙山小屋》《迅息》等分别刊登在上海画报出版社《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百年水彩画集》;其它作品《美术》、《中国美术馆》等刊物均有登载。
季颁,1974年生于青岛。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副教授。季颁主要从事中国画重彩方面的研究与创作,其主要业务成就与奖励如下:2003年中国画作品《清风朗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2004年中国画作品《渔》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2005年论文《石材质与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发表于《装饰》2005年第四期(《装饰》杂志社,独立);2006年中国画作品《泊》入选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06年中国画作品《琴岛之夜》入选首届全国城市山水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07年中国画作品《琴岛之夜》入选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暨艺术新作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2007年被评选为青岛市十佳美术新人奖(青岛市文化局);2007年《汉代墓室壁画的材料研究》获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文化厅,第一位);2009年中国画作品《渔》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2009年中国画作品《欢乐山村》入选2009中国金陵百家中国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张大庆,笔名大磬,1959年出生。先后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山东纺织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赵宁安工作室。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作品参展: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画展、6—13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水墨动向全国中青年学术邀请展,全国扇子艺术大展,中国美协黄河壶口中国画提名展。主要作品获奖: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成就奖,山东文化厅艺术院校美术作品展金奖、银奖,全国扇子艺术大展铜奖,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主要作品出版发表:专题介绍:《国画家》、《艺术与收藏》。出版专集:《花鸟画写生与创作》、《和谐家园中国画集(合集)》、《名家技法》、《名家手稿》、《花鸟画图典》等。作品入编:《今日中国美术》、《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作品集》、《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作品集》、《黄河壶口中国画提名展作品集》、6—13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作品集》等几十部大型画册。主要收藏:中国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三苏博物馆。
邹晓萍,女,1958年生于兰州,籍贯为安徽寿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水墨,版画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十届全国美展;水墨作品曾获“中华杯”、“当代水墨新人展”、“中国的四季”大展等佳作、铜、银奖。水墨作品参加亚洲女画家作品邀请展获优异奖。1995版画作品入选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女美术家画展。1999年《西去的飞翔》获中国版画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版画作品《随风而行》、《有睡姿的卓玛》分获全国第十四、十五届版画展铜、银奖。版画《卓玛的玫瑰》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版画《候鸟的神话
(一)》入选全国第十七届版画展。2006版画《卓玛的玫瑰》获甘肃省政府第五届敦煌文艺奖,美术类二等奖。版画《随风而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中国、德国当代绘画展”赴德国海德堡展出。《中国美术60年版画(1949—2009)》大型画册,版画“有睡姿的卓玛”入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编辑出版。《中国美术30年版画(1978—2008)》大型画册,版画“卓玛的玫瑰”入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编辑,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7至2008.9在英国纽卡塞尔“LAING美术馆举”行的“没有讲述过的故事—中国的实验水墨画展” 作品《褶痕》《椅》等8张水墨作品参展。2009版画《阅读更新》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2010.5版画《阅读更新》组合、入选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展览,文化部主办。个展:2001年9月在广州市教育活动中心举办“西北柔风·邹晓萍木刻作品展”。2004年1月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艺术沙龙”举办个人画展(由列宾美术学院版画系主办)。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2
高校美术教育中有许多的专业分类, 每一个方向都有它们自己的趣味倾向和审美观点, 犹如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活动并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一样, 朴实中透露着高贵的典雅, 纯真中夹杂着岁月的沧桑, 简单中隐匿着低调的华丽。可见,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风俗, 不同的情感, 不同的气候所产生的民俗活动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民间美术的形成便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安塞的剪纸艺术可谓是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最大特点便是个性强烈, 它以自我欣赏为中心。在农家剪纸用来美化自己的环境, 他们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不受任何人限制, 不受商品价值市场的摆布, 在创作中和民歌中的信天游一样强调“随心走”和“穷乐呵”, 在自己的感受中创造自己需要的精神文化。俗话说的好,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地处黄土高原的安塞承袭了由来已久的历史风俗习惯, 那红红的窗花上载满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夙愿。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 有的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有的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四川成都天迥山出土的说唱俑是一位左手抱鼓, 右手执槌, 身体前倾, 右脚高跷的击鼓说唱民间艺人, 说到精彩之处, 手舞足蹈, 情不自禁和得意忘形的情态异常真实生动。作品表现出来的欢快活泼的生活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此作品造型极为夸张, 甚至把人体比例置之度外, 但其动态却更有利的衬托出说唱者的自我陶醉的神态。那当代人的眼光来看不仅不失真实, 反而更加生动。相反的戏剧脸谱便采用了写实的手法,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 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揭示人物的性格。脸谱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特有的化妆手段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 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脸谱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例如黄色:勇猛、凶暴。紫色:刚正、稳练、沉着。蓝色:刚强、勇猛、有心计。绿色:顽强、暴躁。白色:阴险、狡诈, 红色:忠贞、英勇。黑色:正直无私、刚正不阿。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它们也是脸谱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手段。不管是四川成都天迥山出土的夸张说唱俑还是写实的国粹脸谱, 它们都是极为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代表, 在不同程度上影射出了人类民俗活动的缩影。
民间美术作品的产生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风俗文化特色的繁荣与发展, 也使得它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民间的美术作品有风筝、剪纸、面具、泥塑等, 就拿风筝这一大众化的户外运动为例简单的阐述一下民间美术作品给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带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 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似乎成了风筝的一个代名词, 每年的世界风筝博览会都会在四月下旬举行长达一周的盛大仪式。相传人类最早的风筝是有墨子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后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的材质演变成今日的多线风筝。在南北朝时, 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隋唐时,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 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延至宋代风筝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运动。直至今天它依然生机盎然的流行在人们的户外运动中。风筝的图案特别多, 耳熟能详的有“麻姑献寿”“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各种精美的外形和逼真的图案都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它美术种类来说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更容易感染我们, 使民间美术即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清新隽永的人文情怀。每一个民间美术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如泥泥狗的出现, 正体现了古代人类对生殖的一种崇拜和敬意, 而那些被延续下来的祈福、辟邪、平安的说法也正体现了当时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由于泥泥狗的发源地河南省淮阳县是人类的鼻祖伏羲的诞生地, 更是给泥泥狗这古老而带有传奇色彩般的民俗文化增添了一件神秘的面纱。然而泥泥狗作为装饰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泥泥狗作为装饰画来欣赏的话它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特色性。首先从审美观点看, 这种黑底彩饰种类繁多的泥泥狗, 就是最早出现在人们眼中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美丽可爱的艺术图画。其次泥泥狗艺术的存在, 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 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 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泥泥狗本身所具有的典型的、罕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地域特征及市场前景为装饰画的创作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 极大地丰富了装饰画的内容、形式, 提升了装饰画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并为泥泥狗的保护、传承和市场开发及推广做了积极、努力的实践。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及风俗文化结合历史把泥泥狗这一民间美术由民俗活动转化而来的历史渊源阐释一下, 即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对此民间美术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并加深了印象。
民间美术教育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高校的教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特色产物,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各少数民族创造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都有其灿烂的民族创造文化艺术, 剪纸、蜡染、服饰等, 都孕育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其次民间美术丰富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形式。随堂开展民间美术手工课的创作, 在使同学们有了动手练习的机会的同时, 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 触手可及, 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了宣扬。介绍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全面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质结构及制作方法, 使学生在加强对民间美术感情的同时有力地保护了民间艺术品的延续。
民间美术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们劳动积累的智慧结晶有着深刻的意义。是劳动人们和民间艺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它具有审美、使用、装饰等多种功能, 从侧面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理念、宗教信仰、风俗文化和心里夙愿。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民间美术的产生源于民俗活动的开展, 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民间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般
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常文化 (商丘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通过绘画活动中采取多通道多感官的方式和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知以及绘画活动中老师恰当的引导启发, 分享交流阶段的被认可、被表扬等四种方法启发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关键词:多通道;多感官;大自然;教师适时、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分享、交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对孩子以后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培养其想象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多通道、多感官参与引导儿童感知体验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
寓言、童话、小故事是幼儿比较喜爱的艺术形式, 教师通过这种渠道向幼儿灌输多种信息, 比如在故事中讲述一年四季中大自然色彩的变化, 从大树讲起, 树型的变化, 树叶色彩的变化等等, 多感官参与引导幼儿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玩游戏、听音乐、演示现代多媒体等一系列活动能促使幼儿进行联想, 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同文字描述、嬉耍、视听觉结合起来, 转化成创造性的视觉图像符号。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 边闻边想象, 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摸一摸各种手感的东西, 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描绘。实践证明, 通过听、看、嗅、摸等形式的参与, 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生活经历, 这种生活经历为大胆的想象提供了基础。
其次,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汲取想象力的源泉。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因此, 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观察一下蓝天白云、大树小鸟、看看绿地红花、昆虫游鱼……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想象力也就随之迸发。例如:教孩子画《云》的时候, 可以先让孩子们说一说云是什么样的, 再到户外看一看, 比较一下晴天、阴天的云有什么不同, 早上、晚上的云又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教师给孩子们播放云的图片, 飞机上拍摄的图片、山脚下的、山顶的, 和一些特殊地理位置的云的图片, 让他们开阔视野的同时, 积累大量生活信息, 最后再同过引导语告诉孩子们云可以变化多端的,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心目中云的样子。大班在《秋天》这一课中, 先让孩子们到户外观察秋天的树, 提问有什么样的树啊?树叶是什么样子?图片放映春天、夏天、冬天的树, 让幼儿做简单对比, 教师总结归纳, 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 鼓励孩子们多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变化, 按自己的想象画出秋天的样子。孩子们的作品出来, 我们将会发现, 他们对秋天的理解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在本课教学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 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的生活状态, 采用夸张、抽象、象征等多变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更生动, 更形象, 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结语
随着民间美术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高校美术教育也会追随着时代的步伐, 不断向着既定的方向走去。在追寻民俗活动遗留下来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大力发扬民间美术文化。在当代社会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发扬民间美术的一个主力军, 就应该让隐秘在偏僻区域的民间美术走出故土, 走入人们的视野。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中华大地上的灿烂多样的民间美术文化。
再次活动过程中老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有利于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幼儿在进行绘画活动过程中, 他们的想象和幻想是超出大人的, 所以教师评价孩子作品不能以象与不象做标准。儿童作品里几乎都是不合乎情理的, 甚至是荒诞怪异的, 虽然说世界是有规律的, 但体现在儿童作品里人类可以在其他星球上或海底遨游而没有氧气设备, 树上可以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子、甚而公鸡能下蛋、房子会行走等等这都是因为儿童定势思维少, 能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 成人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方式去加以干涉或评价, 而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创作意图。但也不可不闻不问, 教师可以通过祥装疑问不解或与幼儿商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改变思路, 指点他们绘画技巧。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 教师可先让孩子谈谈自己对太阳的感受和理解, 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打破常规去画一下四季中的太阳。先谈谈自己对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的感受, 在进一步引导幼儿, 春天的太阳可以让万物复苏、百花开放, 春阳像不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阳烈日日炎炎烤的人汗流浃背, 更像一个热情四射的小伙子。秋阳不热不冷能使庄稼成熟, 秋季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我们把秋阳想象成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好不好呀?冬阳倒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用它的热照在我们身上暖暖的, 我们就把它画成太阳公公吧!通过教师对幼儿逐步的引导和启发, 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阳形象。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 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 从而启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 他们天真的童趣, 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最后分享与交流作品, 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及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教师可以通过画展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学习, 以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 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想象力。对于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加以充分肯定, 让孩子们对绘画作品有好坏优劣有个正确的认识。在美术课上多与交流,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鼓励孩子多讲解一下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更有必要, 谈谈自己对别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别人作品的认同感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幼儿的作品被认可被接受甚而受到表扬很大程度上会获得积极的情感如兴趣、自信自豪感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如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国外大师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与幼儿作品往往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从大师作品中获得想象的灵感。教师还可以利用让孩子参观各种画展, 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总之, 学前儿童阶段的绘画教育应采用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这对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对幼儿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市场需求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高校美术教育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众多古老的民俗文化中, 尤其是那些正在日渐消亡, 甚至已经彻底迷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视野之外而又承载着无数人类祖先智慧的民间美术文化, 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如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样, 民间美术的产生来源于民俗活动的开展, 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都包含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朴实无华。民间美术或许只是一种过程, 一种坚持, 一种执着的信念支撑, 然后矢志不渝, 坚决的赴去, 无关是否被人关注, 只是真切的徜徉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在民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民间美术不断的提炼和创新,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与美学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的不断发展, 民间美术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长远的发展下去。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俗活动,民间美术,人文精神,造型
参考文献
【1】艺术的真谛.【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国美术史.邱振亮.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造型艺术词典.郎绍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4】色彩构成.赵国志.辽宁美术出版社.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3
【关键词】本土美术资源 教学研究
现行的江西的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所以,开展本土美术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本土美术资源
在开展本土美术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先知道本土的美术资源,江西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武功山(包括宜春明月山、萍乡武功山、安福武功山)、瑞金红色故都、九江云居山——柘林湖、景德镇高岭——瑶里、资溪大觉山被评为为“新赣鄱十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赣州宝葫芦农庄等景区被评为“江西十大特色美景”,庐山含鄱口、宜黄曹山寺、武宁武陵岩等景点被评为“江西百景”,这些美丽的景区都可以鼓励学生去观赏,开阔眼界,感受大自然中的美,把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画出来,画出自己眼中的江西。
二、加强学生本土美术文化的学习
江西本土的美术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内涵丰富的饱含寓意的美术文化。加强学习江西本土美术文化,不仅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我国卓越的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使初中生领悟到优秀文化延续的千年历程,培养初中生对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美术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让学生们通过对本土美术文化的学习去感受本土的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们一种艺术的宽容的人生态度,更进一步使得学生们能够意识到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宝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美术学习与本土生活结合
我国各地美术资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生活联系都十分紧密。生活习惯,民族特色也都可以视作美术资源。比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江西上饶的三清山就是艺术家们极佳的创作源泉,其景观如“司春女神”、“猴王献宝”、“老道拜月”、“葛洪献丹”等都与本土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有关。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美术作品就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方式的呈现。所以在初中生美术教育中,老师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生活。
四、本土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
江西的美术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就能够让学生们在各种综合能力方面有很大的长进,通过在课堂内外的其他教学中获得知识。不仅如此,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众多方面的能力。如通过对江西鹰潭龙虎山的美景欣赏和作品创作,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中国道教文化,有助于历史的学习,还对语文的学习有帮助。将本土的美术资源充分运用在本土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他们还可以相互交流美术学习心得,有利于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五、改进教学方法
1.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魅力
(1)增强师生互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做一些与美术相关的有趣的游戏。如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而进行“说出生活中与圆锥形有关的物体”的接龙游戏;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老师先做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游戏等。这样,美术的课堂教学就会变“传话”为“对话”,既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互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2)联系生活,体验美术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面对世界名作却一脸茫然,对美“熟视无睹”,无法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这无疑是美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其实,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助于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密切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艺术体现
由于受家庭环境、智力因素、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影响,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时承认学生的体验差异,尊重学生的体验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并且鼓励学生多做创作,让学生把头脑中的想象的画面积极画出来展现自己。
结语
通过对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对学生进行本土美术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本土生活的了解,与其他学科交叉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美术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总结,初中美术教师对本土美术的教学可以有很大的改进,但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只要努力去改进,相信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戚亚欣. 开封地区初中美术教学现状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日扬.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
[3] 王瑞成、宋清秀. 中国文化简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4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认识归认识,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并没有按照新的大纲去要求自己,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内容和态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所以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提高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守旧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检查。为了追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着范本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具体而言,这种以绘画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仅有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甚微。
二、社会各方面对美术教育有偏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名言。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音乐、体育、美术被称为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还有些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有什么用?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可能即使发现孩子有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会给予支持,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美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开支比较大,即使将来考上美术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令许多平民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只能望“美”兴叹。有些学生即使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也因得不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看不到出路,只好放弃。
三、学校与教师方面的不重视
学校方面,不能及时摆正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风气下,只抓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有些学校虽然想开设美术课,但是,碍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使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教师方面,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比如语文老师教授美术课,或者数学老师教授美术课等。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很繁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美术知识,专业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学校班主任拥有很大权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级的学生能够在主科的各类考试与考
核中取得佳绩,大部分时间美术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作为活动课。无情占用学生的美术课,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接受美育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是把孩子是否能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他们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心中萌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美术无用论。另外,我国现在中学班级人数众多。有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同步发展,而在课堂上处于看似乖巧,其实是茫然而置身事外的状态,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死死的限制住了,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特点一,自我意识发展明显。
自我意识是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这时期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不愿受成人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偏偏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学好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才能取得好的人生这样一个观点。这无疑是对那些爱好画画和搞小发明的同学的抹杀。特点二,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日趋增强。兴趣是指主体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特点三,意志发展日趋坚定。相对而言,儿童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非自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认识范围的扩大,少年逐渐具有了克服心理阻碍、自觉调控心理活动、以便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品质这就是意志。这个时候就剥夺了孩子们视觉欣赏和创作的热情,那么以后要再培养就难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其他不重要升学最重要!
六、提高当前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方法
揭露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说三道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处境,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中学美术教育规律,重视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拓展美术教育功能,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点,就是要提升美术在学科中的地位。第二点,教学方法的革新。第三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篇5
对于美术语言的探讨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美术界的热点,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门论述语言和在论述绘画思想和画评中论及语言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在这些文章中,从不同的侧重点谈到语言,有代表性的论述方式和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从材料的角度论及语言
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材料的变革演绎着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置换则决定着材料在艺术中的语言价值和意义,材料和观念的变革是艺术演进和发展的主体,是它们的变革带来了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带来了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和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人类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都与艺术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恰是在观念的变革下,艺术材料变革所带来的艺术语言从形到质的演变结果。并得出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材料——艺术的材料——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关于材料的观念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部艺术的语言方式演变的历史。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观念变革下材料对艺术语言的开掘从外部向内部的延伸。材料使艺术得以存在和彰显,还使艺术得以物质呈现。纵观人类利用材料来创造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艺术材料被发现发明和应用,都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被创造和应用。对材料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外部形体到内部蕴含的发现延伸过程。早期对材料的认识局限在材料的外部形态上,即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使材料在艺术里具有了一种单纯的规定性,及材料仅作为艺术的语言——一种交流符号的物质载体,一种艺术的媒介形态而存在。随着对材料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在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因素的包裹下,材料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性。艺术家们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含转化,使材料本身的言说力被发现、挖掘、张扬和意志化。而艺术语言,就在材料自身的自然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和表现中得到新生。第二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在材料中由代语向自语的转变。即从材料代语(艺术家用材料说话)到材料自语(艺术家让材料说话)的过程。当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它们自身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某种材料被艺术家选中,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艺术语境中时,它们就成了一种语言。在人们对材料的观念性认识还处于对材料外部形态的认识层面时,材料的言说力并没有自主性。尽管其某种语言因素可以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发生决定性作用,但它在实际上却实质性地被动受制于艺术家,成了艺术家思想和意志的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中的材料仅作为艺术语言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就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而“艺术家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用材料说话”就成了一种当然。20世纪下半叶,“让材料自己说话”的观念在艺术中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那些极具前卫意识的艺术,用现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起了一座通道。材料自身语言内蕴的呈现和张扬,使人们的理性思维直接通向的不是对“艺术是什么”,而是“生活是什么”的深刻思考。由此,艺术材料由代语走向自语,艺术力量的显现由艺术技巧转向材料自身言说力的显现。
第三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的呈现。纵观人类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因各历史时期不同观念的影响,人类艺术语言还经历了一个由社会性语言向个体性言语、由语言的有意结构到有意解构(即有意拆除结构)的转变和发展。自古希腊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观念都约定俗成地继承着一种话语的“中心主义”的原则。一定艺术历史中艺术材料的语言,总是囿于一个体系(古典的体系),遵守一种规范,自觉体现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观念。正是这种艺术“中心话语”统治艺术语言观念的反映。随着对材料在观念认识上逐步深入,强调个体性言语“多话语并存”的艺术思维方式使艺术家开始反抗“中心话语”观的束缚和局限。艺术“材料”的概念被重塑——除了传统概念里的那些艺术材料外,所有被艺术家发现了并欲彰显其言说力的元素,均进入了艺术领域而成为艺术的材料。其结果是艺术语言的发展由单纯走向了丰富,“艺术”的概念被重组。现代主义以及继之而起的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纷呈,是新的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呈现的最好证明。
刘平的《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一文,也认识到在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在现代油画中,形式和内容的位置彻底颠倒过来了,内容变得好不重要,形式才是最关键的,艺术的自律迫使绘画向内部挖掘自身的特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即现代绘画越来越固守在对材料的玩弄里。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中,也说既然艺术家只能以语言的方式来保持和现实关系的差异性策略,从而实现有价值的文化批判,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语言的实验性。并在其创作中,试图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对材料人文含义表达的探索,再就是对材料制作的技术含义的研究。刘刚认为,材料的本性在根本上就是它的物质性所引发的人文主题,在别人看来那是些废弃的材料,一旦被我运用于绘画语言,让其进入一定的文化语境,它的表达性也就由此而生。
二、从绘画语言的心理角度进行解读
代表性的有黄超成的《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黄超成借用阿恩海姆等心理学家的理论,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这种特性把图形传达情感的作用用于艺术表达,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并对绘画语言做了定义: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运用、色彩原理运用和笔触、明暗运用等绘画技法。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归结为传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说话或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感情,而在绘画中,艺术家则以颜料、色彩、形状、线条等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感情。比如抽象画用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元素,表达一种纯粹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是作者对自然或内心你感受的对比,它就是绘画本身,它通过的图形和色彩的不同建构,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同时认为绘画语言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功能。比如线条是绘画里最基本的表达手段,作为一种图画的媒介,其功能不仅可以客观地描绘对象,并可以从主观上来暗示感情,而且其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色彩在绘画中可以用来创造气氛,象征思想和表现个人情感,即使不用色彩来再现具体的内容对象,色彩本身的构成秩序也同样能保险情绪和情感。他认识到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说一幅画可以有内容,也可以没有内容而只有形式,可以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但不能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具体的倾向。但把绘画语言的功能还是倾向于表现情感。如艺术家画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抽象画,那他必须要运用极有个性特征的色彩、线条、图形、笔触、构图来表达出某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或情绪;如果艺术家既要表现内容,又要表现形式,那他就必须运用最适合于表现其内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达主题。
文章最后强调绘画是一种语言。说一些绘画作品技巧很高,在构图、用色和细节的表现上都非常完美,但却成为不了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它们缺乏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和画中物象以外的意义,它们只是完美的复制了自然而已。并对绘画语言的发展做了一个概况:绘画在过去几千年基本上都承担着为社会、宗教、为政治、为道德教化等方面服务的任务,此外还有着记录图像的功能。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自由地探讨艺术自身的性质。这时候的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绘画形式、语言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是依附于某一个主题而存在。现代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抽象的偏爱和画面的平面化处理,这都是为了使形式脱离自然的约束,从而达到更自由的表达个性、情感和风格的目的。
还有韩国榛的《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重在阐述视觉语言中,行为心理对技能表现即语言表现的作用。即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既有它的独立性又有它的局限性。同一种语言形式,由于使用功能的区别,也不可能相互取代。人类在创造和使用语言时,形成语言文字和视觉语言两种。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和传播文明经验的媒介工具,视觉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他认为在视觉语言的传达中,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不一定就会获得绘画的艺术能力。举例包豪斯的约翰·依顿教授援引的老子“三十辐共一毂”说明有和无相依存,但无起到本质作用,说明艺术能力是看不见的内在心灵活动。和庄子的列御寇射箭的故事,批评为了炫耀技能而掌握技能,阐明心理定向产生的心理结构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是本质的。
三、对艺术语言的解读 对于绘画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关系上,杨晨光在《自然语言的解读》中认为,绘画借鉴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启发绘画,一幅绘画作品,越是符合自然的语言就越自然、生动。
王光新的《艺术·语言·情感》则从情感因素解读艺术语言。他认为绘画语言是由多种形式因素相融而建立的,不同元素整合成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又是由画家情感所决定的,所以绘画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感因素。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材质语言、造型语言是按照特定的艺术方式构成特定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同时传达了与形式相融的情感体验,即形成了艺术语言的精神品质。
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的关系,杜俊萍在《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一文中谈到,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本身进行探索,而不必关注艺术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才是符合艺术之为艺术的本体的;并且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和本体的关注才是精英艺术家。从理论上讲,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的这种内在关联,与艺术语言本身就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标准相关联。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艺术语言并不只有描绘、表现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功能,而且它也在言说的过程中,具有显现、确证使用它的主体,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价值的作用。
四、从具体绘画门类分析语言
如徐鸿延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韵》,重在探讨笔墨情趣,认为笔墨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韵,也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化。它表现丘壑山川外在形象的同时,还展示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它在描绘物像内在结构和神韵的同时,还展示着艺术家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对情感的传达是其最为本质、恒定的特征。同时把笔墨与老子的实源于虚、有源于无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说笔墨不仅仅是对自然形色之美的再现与描摹,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自然万物体悟之后的一种艺术升华,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山水画的笔情墨趣。类似的还有卢培钊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从民族审美和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分析线、墨和意。
在吕品田主持的《当下艺术语境中的油画语言—与中央美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座谈》中,其主题就是靠绘画本身来说话;进人你自己的状态,坚持一种东西;纯化艺术语言的实质和关键;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都是在谈油画的语言问题,例如孙为民特别语言的纯正、特有的美感和表现力,画最重要的是要追求味道或表达一种情趣。马路说他画画时就想跟着画面走,追求天成,不想太多的东西,画面可以通神。刘晓东也说从艺术语言方面怎样判断艺术品的好坏是个关键的问题。朝戈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可以先天规范的东西。张晓凌更是认为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对精神和语言的双重失语感到忧虑。
柏柯村的《个性化语言在油画中的表现透析》,认为油画语言同其他任何门类语言一样,在作品中都可反映出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探索和理解,以及他所追求的信念。画家在创作前根据题材、自身内在情感的需要会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即构成了油画的个性化语言。作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在创作中实现对油画语言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和深度。油画语言的表达,需要线、面、形、色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这些要素的运用产生了画面上的组织效果和艺术家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然后从造型、色彩、笔触等方面阐述个性化的审美特性。
五、传统语言在现代题材中的转向
在传统中国画领域,如何使传统笔墨语言面对现代题材,就涉及到传统语言的转向问题。代表性的有吴宪生的《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转化的问题》,认为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载体,当原有的语言已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艺术家就会去寻找创造新的载体,即新的艺术语言。在新的语言转化的同时不否认传统艺术语言,是以原有的为基础,是对传统的发展。认为没有艺术院的创造实质上不是创造,对照搬他人或古人的艺术语言来从事的创作实际是一种模仿。所以面对现代人物,应当创造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另外在孟繁玮整理主持的《中国画的现代题材及其与国画语言的关系》中,陈洪绶也谈到现代题材进入中国后,必然要求相应的绘画语言加以表现,但这种语言必须是中国画的而且是现代的,更多的考虑应该是中国画自身笔墨形态的发展。
传统语言在现代的转向,不仅仅是在中国画领域,在油画等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比如张剑的《在具象油画的抽象性语言中寻找空间》一文,就认识到具象油画在影像广泛充斥生活的现代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从具象的形象中借用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抽象性语言,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莫也的《油画写实语言的对话语境与独语行为》中,也对当今油画写实语言拘囿于自然物象描绘的对话语境提出担忧,认为其必须具有主观精神的客观显现,不然将在艺术竞争中失去自我。
六、对当代绘画语言的思考
对当代语言的思考中,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的失语焦虑的困惑,蒋永青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困惑》一文做了详尽的分析。在“形式精神”及其表现说局限中,从吴冠中提出形式美开始,到戴士和的《画布上的创造》,针对性的提出把艺术语言的“形式精神”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内心生活”,是否会导向语言弱化?在“现实精神”的艺术困惑中,提到了另一种倾向,即艺术语言的要义并不在于形式自身的内容,而在于其中的社会文化针对性。最终总结出“表达”与“构成”主客二分对峙的深层原因。
在语言手法枯竭的批判这种观点中,比较有代表性是段炼的《后现代语言的枯竭》。他认为今天在西方,后现代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演变而渐渐淡出了艺术、文化和思想圈,作为后现代遗产之一的艺术语言,如“挪用”、“戏仿”之类,也相应渐趋枯竭。今天在中国,挪用、戏仿等西方后现代绘画语言,仍然是架上绘画的主要语言,例如眼下正疯狂流行的恶搞、大脸之类。但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所面对的问题,与上个世纪90年代所面对的问题,也大不相同。于是后现代或伪后现代的艺术语言,如“恶搞”之类,已经成为弱智的表现。如果这类语言不具备当代意义,没有当代理论的支撑,便只会沦为弱智的跟风,沦为艺术市场的奴隶,沦为一种流氓策略。这种流氓策略,与艺术语言的贫乏和枯竭直接相关。而这种语言上的弱智,与今日艺术的商业化和流氓化倾向相伴随,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如实写照。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一文中,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也对中国当代语言提出了批评,他说艺术家和日常经验保持差异性的唯一方式是建立个性化的语言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位艺术大师都是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一种整体的文化批判力量,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没有构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的话语体系,每次所谓的艺术革命、视觉革命实际上不过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一个注脚,而不是一场语言、话语的革命。没有一条具有自身发展逻辑的语言链带,首先表现在中国人当代精神状态的话语体系无法建立,艺术也因此无法渗透进生活经验的层面,无法真正介入社会变革的大格局,形成不了一种真正的批判性力量。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能以语言的方式来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艺术家的文化批判本质就是语言的批判。
资料文献:
1、《材料·观念·艺术语言》,陈璐,装饰,2005年第8期
2、《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刘平,美术家,2002年4月
3、《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刘刚,美术研究,1996年第4期
4、《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黄超成,艺术探索,2004年第4期——2005年第3期
5、《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韩国榛,美术向导,1996年第2期——1999年第1期
6、《自然语言的解读》,杨晨光,美术观察,2007年第6期
7、《艺术·语言·情感》,王光新,美术观察,2007年第2期
8、《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杜俊萍,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9、《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韵》,徐鸿延,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10、《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卢培钊,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综合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
(一)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假设
1、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 „„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
2、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青田县山口镇中心小学一到六年级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兴趣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研究过程
1、前期尝试阶段:2014.9-2014.10(1)组建课题成员(2)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3)收集资料、学习理论(4)撰写课题申请报告(5)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2014.11-2015.06(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合作。(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总结成果阶段:2015.07-2015.09(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观赏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
五、研究内容
1、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发学生智力。
3、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视多媒体等等不同教学方式的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4、在直观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探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5、美术第二课堂的确立。如:美术兴趣小组的建立;校园文化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家庭美术学习氛围的创造;
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反思。
我们所提出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会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的社会生活。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 “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显著,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学生方面
1、逐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努力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说音乐、舞蹈、歌剧等等,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欣赏课在教学时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联想,补充了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运用提高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通常的美术欣赏可缺少切身的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园宣传窗开辟美术欣赏专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和有关美术方面的录象等等。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美术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我们的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当我发现有个学生的造型能力比较弱时,我不会对他的作品,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他的学习负担,更会让他因此厌恶绘画。所以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状便可。除此之外,我还会再找一些简单易学的图片资料,让他欣赏、临摹。这样他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绘画领域也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对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造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我不仅要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还要提供一些适合他的图片资料,拓宽他们的思维。
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也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画大,或适当的画一些弯曲幅度特别大的线条。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也能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4、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界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自我提升鉴赏能力打下基础。美术鉴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美术作品本身通过外在的现象、色彩等画面因素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作用于人的可感因素共同传达着丰富的信息。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层次异常丰富且有一定深度,鉴赏者因个人阅历、文化层次、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鉴赏者主观上的好恶、艺术上所持观点及与原作者创作时想法的差异也影响着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及鉴赏者的差异性要求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重在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培养他们勇于开口、敢说真话的良好品格及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的精神。并且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美术作品作初步的评价,老师所要做的是继续丰富充实他们的经验世界,并且给他们一个衡量艺术的天平。在我们创造的这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自我感觉到了对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鉴赏能力,这为深层次的鉴赏做好铺垫。
(二)教师方面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小学的美术欣赏课。
1、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涵盖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科学等学科;而且欣赏课可以欣赏的作品种类繁多,如国画、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园林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教师必须博览广学。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平时就注重广泛收集查阅资料,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迹等都要进行认真的提取、融于作品介绍之中,在此基础上,若能在教学时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更能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欣赏课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引言所带出的艺术魅力既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万事开头难”,一堂出彩的美术欣赏课,首先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赏的作品上来。在此,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上进行仔细推敲,既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与所要欣赏的作品联系起来。所以,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美术及美术教学能力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同时也必须精心准备教案,并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以及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美术作品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这节课,我们将有一个机会去了解我国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及规模宏大、被世界称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我们还将欣赏到著名的云冈石窟大佛。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欣赏、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去认识祖国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这样启发,使学生对新课和教师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可以增强学生们求知的愿望。
3、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欣赏课的办法之一。通常的欣赏课,全靠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呆板,效果并不佳。现在,教师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的新教学措施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例如:让课堂与平时相结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在业余课后自行搜集美术资料;可以这样来操作:让学生任选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要求学生加上自己对这幅画的简单评语或是自己的理解,内容和形式可以不限。这样既能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美术欣赏产生一定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一举两得。另外在学生为美术作品写评语时,必然会使学生的审美与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一通过评价美术作品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给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美术学科课程标准》
2、《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吴春林
3、《多媒体扩展美术课堂》 白丹
4、《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5、《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郝德永
西安教育网
6、《对视觉图像传达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教学思考》
李力加
八、研究体会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7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内在价值
1.陕南民间美术的内在文化价值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是由当地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作了的美术艺术, 并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准则[1]。陕南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能够把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通过陕南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价值进行启迪和教育。这也构成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自身价值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众多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中, 有许多作品是以惩恶扬善的人才作为创作动力的, 通过这种美术艺术的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2]。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陕南民间美术的创新价值
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引入高校课堂并不是强调单纯在形式上的模仿, 正确对待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方式是借鉴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 并通过主观改造实现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想象与创造是推动陕南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在陕南民间艺术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造型、别出心裁的颜色语言表达以及强烈的情感展现,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兴奋和喜悦。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创作时, 以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 并且这种表达方式也没有时间以及角度等因素的严格控制, 其创作的作品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在陕南民间美术的众多作品中, 许多创作题材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在无意中就实现了现实意识和审美意识、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融合, 而这又是与现代美术艺术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的。
3.陕南民间艺术的内在审美价值
陕南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大都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 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其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沿袭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 可以指出的是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呈现了陕南人民最为朴素的审美观念, 内含了陕南人民的审美价值[3]。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倾向, 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美感的认识以及体验。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方式。
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地位低
在我国当前高校美术艺术教育体系中, 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西方美术艺术教学体系为准的,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则课程设置上则有所欠缺, 而作为中国民间美术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则更是受到了忽视。当前, 在我国高校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 许多高校并没有选择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 即使在少数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的高校中,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也并不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的, 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2.教学内容比较肤浅
当前, 我国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高, 因此, 教师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整体介绍。同时,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一部分优秀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 这样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缺位性。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忽视了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致不高的特点, 在进行最初阶段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无可厚非的。
高校在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中的路径选择
1.将陕南传统文化与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相结合
任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起源于陕南民间传统文化, 因此, 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 需要将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相互结合起来。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缺乏了文化内核, 其剩余的无非是艺术的躯壳, 缺乏艺术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美术艺术教学的外在与内在进行有机融合, 具体就是要求高校要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和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把陕南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钥匙。
2.加强实践教学
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外延广阔, 其中不仅包括了美术创作, 同样也包括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高校在进行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进行实际创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的创作能力, 促进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文中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首先, 进行实地考察, 拜访民间艺人。民间老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 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 并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其次, 在学校内部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学习时, 学校可以将民间优秀的民间工艺师请到学校, 对学生的美术艺术创作活动指导, 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民间艺师示范某项美术艺术的制作流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相对落后, 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很大关系。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以及能否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计划认真贯彻下去。本文认为高校加强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通过我国艺术类院校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同时也可以对学校教师进行职后教育, 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4]。二是聘请民间艺人以及文化工作者到校教学。高校培养专业的美术艺术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但是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却迫在眉睫, 为了促进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 高校可以聘请专业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到校讲学、举办讲座和进行技艺展示。三是学校教师进行自我完善, 将自己培养成专业型学者。
结语
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当前在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对于陕南民族美术艺术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 在高校中开展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还需要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 陕南地区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问题, 并针对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终得出了在我国高校开展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具体方案, 这对于通过高校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价值,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大舞台》2013年第10期, 第211-212页。
[2]杨蕾:《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 《美与时代》2012年第9期, 第124-126页。
[3]王莲:《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第167-168页。
研究生美术论文 篇8
一、结合美术类课外读物的图画风格
美术教材中具备大量用于赏析的图像资料,无论是不同绘画工具所表现的质感,还是形状和颜色的美术教学,都有相对应的示范赏析图片,例如人教版四年级美术教材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课本中列举了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意在通过画中夜空与小酒馆的色调对比,让学生感受到颜色的温度,另一幅《门神》意在让学生理解颜色还可以代表一些情绪,两张示例图片十分典型,且知名度很高,在美术教师的指引下可以明确的展示出黄色和蓝色的冷暖对比,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但若让学生自由的绘画创作,往往容易局限于蓝色和黄色这两个色调的对比,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创造性的运用颜色,感受更多颜色的情绪与温度?
一本叫做《小牛的春天》的绘本,可以更有趣的、更形象的展示其他颜色的情感变化。
《小牛的春天》的故事很简单,讲诉了一只小牛在一年四季中的成长变化,绘本文字非常简洁,但它的图像却十分特别。作者五味太郎运用大块的颜色来绘制,画面元素简单,内容却丰富,尤其是色彩的搭配超乎了常理,例如描绘‘春天来了’,作者并没有用传统的绿色,或者植物元素来表现,而是用大片的粉红色与画面中间的白色小牛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图 3-1),整个画面依然以暖色为主,让阅读者感受到春意;其次,作者在表现由春到冬的季节变化中,运用了粉色、明黄色、暖绿、冷绿,然后到极限的灰色和紫色等丰富的色彩过度,巧妙的展现不同色调所释放的温度,尤其是‘暴风雨来了’这幅图(如图 3-2),不同深浅的灰与蓝,形象的勾勒出了整个画面的冷冽氛围,配合着植物与伞被飓风吹动的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无论是从色彩、构图还是画面的表现力,都让人印象深刻,适合作为学生赏析阅读和学习的辅助材料,既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不是仅限于教材提示的颜色或物体。
二、结合美术类课外读物的不同展现介质,培养学生的手工技能
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作协调的操作能力等,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教版标准美术教材中,涉及大量关于手工材料制作的课程,例如用纸张、软泥、树叶或泡沫等各种不同质感的材质来进行创意制作,而教材的实例配图多以学生作品为主,同水平的学生作品有利于理解和模仿,充满童趣,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作为艺术美感的教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则稍显不足,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十一课《巧巧手》,用石头、树叶或麦秆来进行手工创作,书中大量列举了学生的作品,制作手法稚嫩,画面简单,在构图和色彩的搭配都存在很多不足。在美术类课外书籍中,存在大量的以不同材质进行创作的图画图像,并且大多都出自艺术家之手,例如马赫蒂·莫伊里创作的《树叶书》,书中展示了由各种形状的树叶拼接而成的动物,从树叶形状的选择到颜色的搭配都做得恰到好处,对动物的形态特征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动物神态也刻画的活灵活现。例如咆哮的狮子,生动而有趣,整本书所呈现的画面既有艺术的美感,又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制作难度,相较于美术课本中列举的学生作品,更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形态特征的观察等方面,也更适用于美术课程中的图片示例教学。
三、不可忽略的动画艺术
对于儿童来说,动画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画无疑是儿童接触最早的一种影视剧,尤其是我国目前动画针对群体,均是以儿童为主。动画艺术融合了各种美术表现形式,同样具有美术教育的价值。纵观美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有一门《漫画与动漫赏析》的课程,课程目标包括介绍漫画与动漫的概念、漫画的分类和动漫的制作原理等等。动画的制作原理是由无数张静帧图像按照一定的排序不断切换形成的动态的图像,这一制作过程仅依靠图片展示或动画片展示,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美术类课外书籍有一种类型叫做《动画手翻书》,其表现形式是在每一页或页脚绘制图案,然后通过翻阅的形式来展现画面的动态,这类书籍既直观的展示了动画制作的原理,又极其富有趣味性和玩赏性,学生通过亲手观察和翻动,就可以清楚的理解到制作方法,甚至可以学习到简易的动画制作。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在教科书的页脚绘制图案,然后翻动着玩耍的方式,已经在个别学校和班级十分流行,尤其是高年级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制作的手翻动画更是复杂和精美,想必结合这些动画手翻书来讲解《漫画与动漫赏析》这门课程,不仅更加有趣,而且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并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已经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与其对应的数字媒体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观察人教版标准美术教材则可以发现,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每一册课本的最后部分,都会有《电脑美术》这一课,课程中会运用 windows 画图板,来熟悉一些工具来绘制一些特殊效果,如复制粘贴和画线填色等,一方面让学生熟悉电脑绘画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带动个别美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对开阔学生视野,推荐美术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美术课外读物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图文结合纸质类的绘本读物,美术类课外书籍在数字信息这一板块也占有一席之地,电子杂志,电子绘本等多媒体形式的读物可以声画同步,有的更以动态图像呈现在电脑和电子产品。
【研究生美术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美术教育对策研究论文09-26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研究论文08-22
美术教育研究06-29
美术课作用研究06-01
美术自主教学实践研究09-17
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05-10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研究08-01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