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作用研究(共12篇)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经。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与方法。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经,其形式、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鲁迅曾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就论断“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挖掘美术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可行性
1. 美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是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向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建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完善人格、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
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局限于技法的传授,在培养大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对自然、生活、社会的观察,从中发现美、体验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对美与丑的审视和鉴别,最终达到表现美、创造美。以以美扬善、以美辅德感染和熏陶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构建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于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2. 美术教育内容具有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美术史论和艺术原理的传授,其实践教学重在技法训练和艺术原来的应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都离不开对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解析。从遗存的传统美术作品中不难发现,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其作品的思想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体现的就是耶稣被出卖之后的从容反村出背叛者的猥琐,宣扬的是正义;(法国)雅克·路易·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法国)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宣扬的是勇敢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国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表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反映的是北宋经济繁荣的市井场面,都寓示着国家的安定与富强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南宋佚名《女孝经图》则是讲求孝道的范本;南宋四家的山水表现的亡国之恨的爱国主义精神;扬州八怪的花鸟则是体现出宁折不弯的气节。这些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作品,其思想性都体现出人类优秀的道德品质:或正直、勤劳、勇敢,或气节、孝道等高尚、正义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美术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丰富的教育内涵。
3. 美术教育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影响和决定了学生的思想特征,在物质生活趋于丰富的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上世纪的大学生,在思想特征上主要表现在:思想活跃,但逆反心理强;情感丰富,但感情脆弱;自我意识强、但意志薄弱;个性张扬,感性十足,却又散漫自由、依赖性强。美术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其木质特征就在于尊重参与者的个性特质,反对整齐划一;美术创造的过程即是情感的抒发,强调个性的张扬。教育过程相对其他学科较为自由、开放,正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丰富的情感、张扬的个性等感性特征。施以正确的引导,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征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中的非理性的负面特征可以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加以引导与修正。对此,引以席勒的话:“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3可见,美术教育具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备条件。
二、美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方向的引领者。思政类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要途径作用。但是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过程过于刻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论你天花乱坠的进行教育,学生则反应轻淡,无迹可循。学生的被动接受,难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感情的纽带。缺乏情感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是流于形式的灌输,自然无法不能打动学生,使其自我感知和被感染。教育效果和目标也难收实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不能缺少学生的参与。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美术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美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轻松自由的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美术教育不需要灌输和说教,而是靠艺术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受教育者。艺术的相对自由,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作了一个轻松自由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感知后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从而被感染的过程。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时完全出自于对美的渴求和追求,从而摆脱了功利性的束缚,只关注于对美本身的欣赏。如此,美术教育摒弃枯燥乏味的宣讲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入美术教育中,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 美术教育是以形象感染为教育手段,直观的展现教育内容和思想
美术教育是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感染受教育者,而达到教育目的的。美术教育的内容都是可感知的各类具体的形象。无论是抽象的艺术还是具象的艺术,展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是,都是可以观看的具有一定形象的作品。各类美,都是通过相应的形象表现出来,没有形象,美就无从表现。形象所展现的美即为艺术的美,同时也就具有了艺术魅力。自然会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愿望,从而自觉地参与其中。美术教育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的艺术作品,融入到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能更好的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 美术教育是以情传情的互动情感教育模式,教育效果直接有效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受教育者在人们在审美时,通过艺术的美唤起其的情感呼应,使之被感动,或高兴、或悲伤、或激昂、或悲痛。无论是哪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美术作品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情感体验,在情感上产生爱、憎、喜、忧的共呜,从而陶冶其性情。受教育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情感陶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画家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触动和感化了无数的中国人,画面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平民形象,犀利的将国破家亡后的人民的无助与辛酸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激起了人民对战争的憎恶,对侵略者的憎恶,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以情传情的教育模式更能直接的感染人,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美术教育内容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美术教育从形式到内容、从艺术性到思想性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思想。以美术教育为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可行性。美术教育亦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注释
11.鲁迅.鲁迅论美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
22 .陈万柏,张耀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
33 .(德)席勒,张玉能,编译.席勒美学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1:275.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2
【摘 要】: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课、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但审美本能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与社会实践中获得,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欣赏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种类,为我们今天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显著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增强感受美好生活的审美能力。美术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感受、分析、理解、判断美术作品的美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
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双基并举、并重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培养其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能力与素养,树立美的理解与观念,促进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用蔡元培的话说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有转弱为強,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美术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对学生实施美育主要指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世界上各种物质形态各有其美点。美术作品形态、形式、风格不同,其美点也各异。其中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辩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新人。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度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实,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国学”或者“乡学”,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发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
但是,现在人们对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上美术课,只要能够画一幅好的作品,就是进行了美的教育。很多时候,把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追求功利的工具,要求学生都要成为“画家”,随时随地都能画出漂亮的作品。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审美教育,缺乏文化素养,美丑不辩,良莠不分,往往把优秀的艺术作品认为是涂鸦。在中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这就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在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美术的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外国人体绘画作品,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学生在欣赏人体绘画作品时会窃窃发笑,觉得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偷看不良画刊,甚至津津乐道。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是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能力,就能自觉抵制不良画刊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还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强制性的效果要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就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普遍。脱离审美而存在的文化几乎没有,审美作为人的精神需求,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自身的用途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广大的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让他们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从小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校园环境、服饰、居室、书籍装饰、城市建设以及绿化、科学研究、知识积累等。这对他们今后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帮助。
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美育原理》,德廖莫夫等著,吴式颖 臧仲伦 方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育新论》,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首届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艺术美与欣赏》,戚廷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3
关键词:速写艺术;形式语言;自身魅力;工具作用性;个性语言的创建;教学价值
1 速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语言的独特魅力
速写,顾名思义,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英文sketch,有草图的意思。速写同素描一样,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层面,速写有着不同的研究意义。在基础训练和应用采集素材上,速写主要起到工具性的作用,而在艺术层面上,速写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1.1 速写自身的表现特征“速”与“写”
“速”指速写的短时性特征,要求作者具有短时的速记概括能力。“写”是速写的精髓。以写字的方式去感悟,提炼线条、块面、结构,决定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的去留。在另一层面,速写也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只是这样的方式较文字更加感性,完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无须在字里行间进行反复斟酌。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画画与我而言就是一种写日记的方式。”他的画真实地反映了他自己的生活,生命中朋友、情人、家人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画面中,大师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用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记录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1.2 速写在材料运用上的广泛性使其形式多样
速写并不单指几分钟、几十分钟内完成的线条画,它是相对于长期作业或深入刻画与表现来讲的,也与所表现对象的复杂程度、内容多少以及研究方向与目的有关,它是对长期作业因素的相对浓缩,可以是几分钟、几十分钟,也可能需要几小时。它既有单色的线条式、线面结合式,也有色彩速写。它也可以是利用各种工具与材料研究问题的手段,因此在材料上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素描工具,很多其他工具也可拿来进行实践。这样作品的面貌就决不仅仅是“白纸黑字”,更多更丰富的材料所宣泄出的画面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也为不同形式的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大师善于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践,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作品。例如,吴冠中的风景速写小品,或用水笔勾勒,或用毛笔泼毫,在流动的笔触中给人以音乐般富有韵律的视觉享受;门采尔的人物场景速写用炭精条表现出一种力量感;傅凯的建筑速写则用钢笔线条描绘出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不同的材料为速写丰富的艺术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加之艺术家们自身艺术语言的不同,更让人惊叹于速写所呈现出的各有特色的风格面貌和艺术魅力。
1.3 关于意象速写的概念意义
意象速写与传统具象速写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画家主观性的介入。代表具象速写的古典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风格都是以自然为原型,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对模特或对象的审美观察和表现的“形神兼备”的基础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互依存。
意象速写更重视主观因素的发挥,客观对象只是一个参照物。画家为了表情达意,可以将解剖知识、空间透视、比例结构等科学的东西抛开,为表达情感而对自然物进行夸张变形,通过各种对对象的变形方式来表达客观对象在作者心中的主观感受,表达复杂的内心冲动和欲望。
2 速寫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速写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创作题材的选用和确定。创作过程中的拟稿及创作个性语言的展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到速写这一有利的表现方式。
2.1 速写的工具作用性的转变
随着摄影技术逐渐被创作所借用,速写取样呈现多元化,其功能性不再仅仅是收集素材,更多的是为表达作者主观对客观世界的瞬间感受。不仅是如实的记录原材料,往往是艺术家即兴或随机产生的作品。虽带有不圆满的面貌,却包含艺术家在深思熟虑之下不可创出的“神来之笔”,成为一种难得的情感宣泄方式。速写记录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一种心情,就与写日记一样。当学校组织美院学生外出采风时,携带大量画具对景写生的方式有时倒不如带上一本速写簿,随时随地地去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这比单纯地用相机拍下实景要有意义得多,在这种情景和意义下收集到材料,对创作的帮助绝对是相机所不能比拟的。笔者学画从速写开始,当时口袋里总揣着一个小本子到处去画,从图书馆到火车站、学校到菜市场、老者到孩童,什么都画。速写没有任何负担,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入画,在大量的涂鸦中研究各种造型问题,尝试各种表现手法。它的独特魅力让我沉醉其中,好似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任意遨游。
2.2 创作拟稿过程中的速写运用
自从西方发明照相机以来,传统绘画艺术受到了一定冲击。摄影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速写收集素材,在创作拟稿过程中定少不了速写这一有效工具。丰富的材料运用和多样的形式表现使得小稿成为正稿的预演图,方便达到艺术家想要的整体视觉效果。因为小稿无论是色彩效果、明暗效果还是在整体性上都更易于把握。一张好的作品有时只需稍加改动就可直接用于正稿的创作,带着这样的激情投入到正稿的工作中去,往往会达到意想状态之外的效果。
2.3 创建个性语言的形式和展现
艺术家要将客观事物这“第一自然”加工转化成艺术的“第二自然”,最重要的是面对复杂的对象,经过归纳、整合、简化,将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这一过程需要作者能敏锐地对客观对象本质特征做出反应,抓住其中的精华。
可以说,以这样一种简明扼要的点线,从杂乱、琐碎的物象中抽出筋骨、血脉乃至神经,概括合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关系、结构关系,从而达到某种至纯至简的纯净之美,不仅是速写更是各种类型的绘画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观赏研究中外各艺术名家名作后,不难发现其大量的素描速写作品和创作稿之间的风貌一致性。这种风貌可能不仅仅指两者之间在外形上的相似,更是一种气韵上的一致。因此,很多速写往往可能是艺术家在反复思索初步意象的可能性后所作的,同一意念的不同表现手稿,这些速写小稿让我们能更接近于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师的一张简单的创作手稿甚至草稿都同样珍贵的原因。
好的速写同样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成熟过程。当一个画家能把速写画到成瘾的地步,他的艺术感觉必然踏入一个新的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这对绘画语言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因为速写中能留下画者清晰的笔迹,“笔迹是画家纯粹内心世界的外在物质痕迹,是画家眼、手、心与物像交晤相搏而迸发的电光石火。有试验表明,从下意识下画出的线条可以大体揣测出这个人的性格,笔如其人即是此理。一个人画面中的线条笔迹是一个画家个性的直接流露……总之,笔迹的成熟象征着一个艺术家风格的确立。”[1]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在绘画中追求永恒的形象、坚实的结构,主张将客观自然形象归纳为几何形体,正是在这样一张张的手稿分析尝试中,表现出一种对形体的现实与幻想,写实与抽象、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视觉张力。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主张绘画在精神上的单纯朴素性,无论是色彩或线条,越单纯对情感的影响越强烈。从他一张张简单的静物、人物速写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画面均衡力的把握。马蒂斯说:“我不把速写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而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情绪的方法。”我想此时的速写对于马蒂斯来说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绘画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释放、一种情感显现的方式。而一幅幅从不拐弯抹角就能直接抓住观众心理的作品即是他在创作之路中探索到一定阶段的成果。后印象派大师凡·高的速写作品犹如他的油画作品一样深深的抓住观者的心,它以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凡响的震撼力。他决不拘泥于模仿对象的准确性,却总是充满激情和生命的律动。凡·高的自画像系列善于抓住人物表情的关键,非学院式的线条运用极为丰富,灵动的短线沿着结构的旋转排列,极具极强的表现力。而在一幅幅风景速写小品中,画家把各种有颤动感的点点线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笔触形成一种视觉的呼吸,使人不得不陶醉其中。德国著名女艺术家柯勒惠支的作品大多用木炭和钢笔混合而成,在她女性柔弱却坚定的笔下更显得厚重有力。天才席勒的速写显示出更强烈的个人气质,他力透纸背的线条感,使画中神经质情绪达到一种近乎痉挛的强烈程度。而上述画家都是通过早期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大量的手稿训练才达到的一种相对成熟的境界,速写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3 速写在美术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速写既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是一项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方式,速写是绘画基本功训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速写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往往不被重视,这种情况很不正常。在此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3.1 速写在基础教育中的现状
高考中速写所占比重较小。本省统考中未将速写列入考试的记分科目中,即使外省其他学校的单招考试中也很少开设速写考科。因此使得多数刚接触艺术的学生认为速写不很重要、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其实,速写看似简单,画好却并非易事,需较长时间的积累与大量练习,学生学速写的时间有限,提高过程较慢,效果不明显;学生也就缺少了兴趣,更难提笔,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很多教师自身对于此块的指导认识不够,速写是一门需长期磨炼、需较高艺术素养且技巧性很强的画种。现在基础教育总体薄弱,部分教师在这方面本身能力较弱、认识不深,不明白速写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作用,不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述以上情况及原因,造成现今学生速写能力差,且不热心于速写练习的状况,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训练的全面性,使基础教育有失偏颇,对学生其他课程的提高与进步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3.2 速写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首先,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速写的短时性特征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瞬时捉景能力,需要学生在短时内对对象各组成部分进行不断的比较判断,要在短时内迅速描绘事物的形神,就需要画家有敏锐的眼光与观察力,速写语言与技法本身使这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速写因用时相对较短,使得画者只能概括、洗练地表现事物,这也是其他训练方式难以替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集中注意力。速写可以锻炼人的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客观事物的能力。在绘画学习中,整体观念、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是永恒的主题。把握整体的能力也是最难训练的课题,速写对训练学生整体表现能力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速写的技法特征决定了画家须从整体入手,对整体的把握要求更高,速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次强化了对这一能力的训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大量的练习利于学生提高造型能力。速写的主要核心是造型问题,造型能力的培养是绘画的基础课程。造型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的表达,更是艺术创造。大量的对象抓型练习,从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和转变,才能对对象的造型有准确的概括能力和丰富多样的塑形能力,并更好地运用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去。速写用时较短,在一定时间内可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对造型能力的训练非常有益。人认知事物从陌生到熟悉有一个过程,而技巧、技能类的能力更需要反复磨炼才可能掌握与提高。绘画技能及造型能力的训练也有类似的特性,画得少、训练机会少,长进就慢、效果就差。速写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较多次数训练,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第三,速写的取材要求从生活中汲取能量。艺术源自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树立起创造意识,避免单纯的沿袭他人思路,在生活中带着自己的感悟去寻找表达或创作的方向。大量的速写必将为画家从事创作储备较多的原始资料与素材,好的速写作品甚至略加改动就可直接用于创作。因而一个有志于从事绘画事业与创作的画家应该多深入生活、多画速写。
第四,有利于学生发现个人所长,构建个人绘画语言。速写是艺术形式探索的手段。初学者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随着大量练习而不断提高,逐渐发现表现所长和风貌倾向,尝试构建个性绘画语言。阿思海姆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模拟和再现,而是表现和创造。”历史上众多著名的绘画大师及流派都是通过大量的速写实验成就伟大的、成熟的作品。对于入门艺术学习者来说,寻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虽然言之尚早,但却应该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在这个不断学习探求的过程中,速写以他自身的特殊性为学习者铺垫了一条光明之道。尝试也是一种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反省往往带来新的发现。这对逐渐提炼个人语言颇有帮助。不难发现对于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的探索或尝试新的画法,速写简便易行,也是效果较好的手段。它能做大量的、反复的试验,是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它避免了长期作业中制作过程的干扰与时间过长所带来的麻木与迟钝,从而能够使人相对保持更好的激情状态与对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新鲜感。
了解到以上几点关于速写训练对艺术学习的重要性,就应该从认识上做起,首先使学生了解速写的作用与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速写教学方式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程不系统、概念笼统模糊、指导性差,过多强调感受与自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适当的安排速写课程,利用一定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与表现能力,使学生掌握速写的形式法则与画法特点。教师要注重对速写课教学规律与速写形式规律的探索研究,对经验感受进行适时的交流和点拨,为学生自己练习与探索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教师的职责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认识与技法水平,结合科学与恰当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较快地掌握到速写的基本技能与训练方式,充满自信的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这个過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可以促使一个天才的诞生,也可能导致一个天才被埋没。
4 结语
以上几点关于速写的艺术形式、创作语言和教学作用的建议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正是速写这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出现,决定了它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美术教学作用的直接影响。作者在学画经历中对于速写艺术的偏爱,正是因为体味到了其中无穷的魅力有感而发的。速写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和灵感的涌现,不论对绘画形式和研究还是美术教育作用都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现代素描肖像[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美术课教学对其它学科的促进作用 篇4
高尔基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从宏观上看, 美术知识寓于社会的各学科之中。在数学中几何图案的美、黄金分割的完美比例, 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和创造启迪;物理、化学、生物世界千变万化, 各种形式, 完善的结构, 独特的功能, 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他们增长智慧和力量, 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和灵感;在历史、地理课中展示中华民族恢宏壮丽, 神奇美妙的文化艺术传统, 锦绣山河雄伟画卷;广袤土地上的富饶美丽的物产, 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伟大祖国的人文美、自然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究竟美术课对各学科都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一、美术教学对数学的促进
在美术课教学中, 抽象思维的培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几何课的教学。比如学生画石膏几何形体 (等腰三角形) 时, 我采用了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我问学生“等腰三角形美在哪里?埃及的金字塔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而不是其它三角形?”学生听后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最后有一位男生说“等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所以金字塔是等腰三角形”。显然学生只回答了一部分, 另一部分还是不知道。于是, 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学生讲叙几何的知识。“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一个对称轴, 它均衡、稳定、优美。金字塔是埃及人祭奠法老亡灵的, 亡灵已经不存在, 但金字塔永恒的美却留在人间。”我又问学生“如果换一种图形好不好, 为什么?”学生齐回答:“不好, 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对称美。”通过画石膏几何形体使学生牢牢记住了等腰三角形, 具有一个对称轴和稳定性这一几何性质。美术课渗透几何知识很有趣, 而且大大开拓了学生思路, 使许多十分讨厌几何课的学生转变了观点, 而对几何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美术教学对语文的启迪
在美术欣赏课中, 我则采用想象教学方法。如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时, 我首先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 497个洞窟, 有彩色雕塑像200余尊, 各种壁画4500千方米。其中绘有人物打猎、捕鱼、耕田的情景;又有表现人们奏乐、跳舞演杂技等场面。看了这些画, 学生们都说太美了!于是, 我就请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壁画的场面和感受。学生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思考, 用哪些词语来描述最生动、最恰当。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就争先恐后地发言, 用了许多动词、形容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的用了“池水清清”、“鲜花朵朵”、“金碧辉煌”、“翩翩起舞”、“优雅端庄”等优美的词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
三、美术教学对历史的渗透
在美术欣赏课中, 我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等。让美术吏和历史融汇贯通,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美术课堂里, 了解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吸取祖国灿烂的文化营养;继承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师生共同陶醉在美的海洋里,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了美术史电了解了历史, 促进了历史课的教学。
四、美术教学对体育的丰富
美术课教学对体育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上“人体结构和比例”这节课时, 向学生介绍了古今中外艺术大师都以人体为模特, 创造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古希腊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维纳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法国雕塑家罗丹《思想者》都是人体美的典范。人体的美真是巧夺天工了, 千百年来, 都是艺术家讴歌的对象。人体在运动时呈现的美更是妙不可言, 如重心移动、旋转、齐跑、跳跃, 男性直线美与女性曲线美以及共同的对称美, 好似一首交响乐曲鸣奏着人间的美好。学生在美术课上, 了解了身体的谐调性, 动作的韵律性, 再上体育课时, 以前不愿运动的学生, 也积极地接受体育老师的训练。运动场上, 群情沸腾, 力量勃发, 处处充满了力的美。强化训练不叫苦不叫累, 顽强拼搏, 既可以锻炼身体, 又能使他们受到美的启迪。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5
上海青浦佳佳幼儿园?? 支菊芳
如果说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因为幼儿作画完成的速度不一,使教师难以进行集中性评价,导致评价这一环节经常不了了之或形式般过场,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采用灵活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
??? 评价按时间划分的话有集中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方式;按方式划分的话有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方式;按功能划分的话有相对即时功能和相对长远功能。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即时评价方式,因为它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的比较多。
?
?? 角色评价是即时评价的主要方式,它使评价更体现具体性、针对性,也使幼儿感受到来自评价的生动有趣,这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即时评价方式之一。在实施中,一定要让双方进入画面角色,在互动中生效。
?
集体交流评价,也是即时评价在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常用方式。一般在活动后,有时也在活动中,让幼儿集思广益,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如:一位幼儿画的作品特别有创意,而很多幼儿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于是老师就让幼儿停下来,观擦这位同伴的画,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再留给足够的时间给大家继续创作。这种共同参与的交流的即时评价为整个创作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平台,提高了美术创作的质量。
?
??? 在一期《学前教育》杂志上,我还看到即时评价的又一形式,即一目了然的便条评价。它是书面评价的一种形式。在便条评价中,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性地或经常变更一些常用评价指标,将便条粘贴在幼儿作品的背面,使评价一目了然,简单易操作。这有些类似我们以往的打五角星,只是内容不同,更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可以尝试。?
美学教育在美术课堂上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美学教育;美术课堂;作用
一、美学教育引入美术课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可能性
1.美学教育的繁荣为现代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什么是美学?李戎版《美学概论》将其定义为:“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杨辛、甘霖两位教授在《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李泽厚先生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我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人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对当代美学与美育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美育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引进并借鉴了大量西方现代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曾繁仁先生指出:我们可以以王国维1903年发表第一篇美育论文《论教育之宗旨》作为国艺术教育的起始。他认为,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发展从内涵上看也同样是“人”的教育与人文教育,而从历程上看也大体历经了审美启蒙、补缺与本体这样三个阶段。
在当代,通识教育在大学里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走向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所有有远见人士的共识。
2.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接受能力较强
儿童不能思考哲学问题吗?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大量的事实都证明,儿童可以思考哲学问题,只要人们多与儿童交谈,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见解。例如,对待运动很残酷是否正确、相信巫术是否合理,以及青蛙是否有美丑之分,等等。就民族、科学与美学而言,这些都是哲学问题,所以儿童并非与哲学素不相识,儿童完全可以抽象地谈论问题。
3.教师通过教授美学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者、连线员,是美的缔造者、传播者。因此教师是美育的首选对象,教师是美育真正传播并融入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所在。现代课堂对科目的设置有些过于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佳,如果能将美学教育引入课堂,无疑是给现代课堂注入了清新空气,能提高整个课堂氛围,也能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
(二)必要性
1.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特定艺术作品和艺术整体两个方面的理解力。在美术课堂上教授美学并非是让学生们熟悉美术史,或者是让学生们了解某些重要的哲学家对艺术有何论述,也不是让学生了解美学有哪些流派,各流派的观点又都是怎么样的一个表述。譬如说,在教授建筑欣赏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自欣赏一幢建筑物的能力,学会从主从关系、稳定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对比与统一等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建筑或者是了解建筑物所具有的崇高、壮美等美学特质而不是让学生们了解这一建筑是属于主观派还是客观派抑或是其他美学派别,当然如果学生们在获得以上能力的同时顺带着能获得这些知识就更好了。
2.美学教育很好地联系了实际
课堂中的美学应当联系美术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创作、观照、谈论艺术作品时遇到的论题,不应主要讨论美学文章或者书籍所介绍的那些与教授的课程和内容无关的问题。简言之,对于教师和学生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把哲学论题与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人长的高矮与美是怎样一个关系,比例与美是怎样一个关系?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就是美吗?为什么?等等。
3.美学教育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
美学要与学生们的经验联系起来。讨论问题所选择的题目既要有美学重要性,其难度和趣味又要适合学生们的情况。当然,讨论问题也要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接近他们的观点。在最近的一次美术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美术课是动漫、电脑设计和摄影。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美学知识时可以以这几种课的形式出现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了解学生对美学教育的需求
把美学教育引入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们对于艺术的认识,需要知道学生们对特定作品的认识、学生们所感兴趣的题目是什么,以及学生们处理这些论题的能力如何。只有知道了学生对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了解学生的比较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有准备地同他们交谈。也就是说要选择重要的观点或者容易引发争论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不断地向学生们提供足以让他们阐明观点的问题。譬如:出示罗中立先生的《父亲》问学生,“你看了这么一幅画有什么感想?” “你能说出画家画这幅画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吗?”“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你能再多谈些什么吗?”等问题来了解学生们对崇高、壮美和优美的理解程度。
除了在美术课堂上的当面传授,还可以把课堂由学校搬至校外,比如说,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一些艺术机构,学生们对艺术的渴求、对美术的爱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些公共的艺术机构很好地展现了美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在每周的一个下午或晚上去艺术机构参观,在参观的同时老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学生们在参观接受后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心得。
批阅学生们的作业也是了解学生观点的有用方法之一。作业的种类也可以多元化,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余作业可以不单单是一副作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包括心得、读后感、提问等,把“大美术”的概念引入到课外作业中,学生们可以对美学理论进行一些思考,与现实艺术品和艺术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作业也可以成为学生和老师相互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教师在美学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
(一)把问题留给学生
教师必须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并且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些未解答的问题。美术教师的角色并不是提供美学问题答案的权威,而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反教条的,因为教条主义是哲学的敌人。哲学总是需要思索和开放的心态,其中,澄清问题和获得答案有着相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即使是在似乎有了明确的最终答案的情况下,仍然要乐于思考与事实相反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常常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但是,他们又以微妙的方式说明哪些理念是敏感问题,哪些不是。例如,学生很容易通过教师提高的语调,或者快捷的姿势去认定哪一种说法是无聊的。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定夺
教师帮助学生验证赞成和反对意见,并且由其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定夺。一个有趣的方法是让学生针对已讨论过的问题用文字来说明他对教师观点的看法。这种方法也许能够反映出他们是否能够找出教师隐含的偏见,以及教师的开明程度。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公开了解自己的偏见,但必须强调,不赞成教师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的。无论如何,教师要学会避免急于留给学生一个连自己都认为不合适的观点。
(三)教师要创造一种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讨论
教师用语言或举止表达的信息应该是,他对学生们的思想和感情既感兴趣,又不加评判。一个好的方法是提问之前重复学生们谈论的感情。譬如,“你是说这件作品使你很恼火吗?你能够再多说些什么吗?”创造课堂中良好气氛的另一种方法是要教给学生们交流的技巧。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中途不要打断,并且加以思索,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美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一)把与学生交流后的结果进行公开讨论
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话或者是看过作业后将学生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加以参考,可以使讨论不走题。好的讨论更加侧重理念,而不是事情本身,这样这些理念也才可能具体地获得解释。例如,要提出“漫画是什么”而不是“描述这三幅漫画的特点”, 而且最好是对两种理念进行比较然后提问,而不是仅就一点提问。最好是问:“一幅漫画和一张照片的区别何在?”而不是问:“漫画是什么?”让学生排出一致认同的原因,真正的技巧是什么,最终让学生既对一幅具体作品产生更多理解,也对艺术整体的理解力有所增强。
(二)以问题为索引,引发共同思考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提问题,使学生们形成教师也未曾多思考的印象,这样他们就能自信地意识到自己发言的价值,然后畅所欲言。例如,学生对一幅作品表示称赞,教师就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是因为细微处画得好,教师又问为什么那样是好事。学生回答说那反映艺术家的技巧。教师就又问为什么技巧是重要的。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学思维。
(三)追根溯源探究美学技艺的关键
许多儿童理所当然地认为,技艺是艺术中的关键因素,艺术家的技巧越高,其作品就越好。这些孩子的艺术制作常常因自认为技艺欠佳而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针对技艺问题,要求学生提供例证(比较一下谈话、制作能飞的纸飞机、根据菜谱做菜、中彩:哪一种事需要技艺?),问学生真正的技巧是什么(心灵手巧、对知识的运用、耐心、尽善尽美地控制媒介)?在整个一年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时地涉及这一论题,收集例子和反例,选用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有多种原因也许与一个观点有关,问题不在于找到哪个原因,而在于认定哪个原因更为重要。
五、 结语
在学校里教授美学是相对较新的事业,也没有现成可用的教学资料。将美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真正的哲学问题与学生的理解和兴趣联系在一起。无论如何,教师都要选用适合学生需要,适合学生对艺术课程整体感觉的美学问题,通过教学,教师自身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也更加了解艺术本身。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余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浅析板书在中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篇7
一、板书重点内容要醒目
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必须在板书中明显地凸显出来, 给学生以醒目的感觉, 它必须体现出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板书的内容其实就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通过板书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设计的板书一定要深入教材, 突出教学重点。此外, 板书还要简练, 不能是密密麻麻的一黑板字, 应该力求简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板书时,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板书的语言一定要简洁, 要做到言简意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在板书时才能够做到字字千钧, 使每一个字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样才符合板书的简约性原则。除了简约之外, 板书还要有条理性, 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板书, 有条理性, 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地显示,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记忆, 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有合理的布局,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布局可以使板书一目了然, 学生更容易看清。合理布局就要做到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板书方式。可以从左到右, 从中间到两边, 从上到下等顺序, 板书的主板和副板要搭配得当, 相得益彰。构图上要大小统一, 协调美观, 给人以美的视觉效果, 让板书成为学生的一种视觉享受, 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看板书上的内容, 从而更愿意学习所教知识。布局合理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 结构清楚, 学生易于理解知识, 把握关键所在, 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板书字体要工整美观
板书字体首先要能够让学生认识, 这就要求板书字体要工整, 便于学生认识, 一般不要用草书。板书要求书写正确、工整、美观大方, 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 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板书所选用的字体要有变化, 比如课题和一些的大标题最好采用不同与一般的字体, 从而起到一个反衬的作用, 从而使课题标题等内容可以更加醒目, 同时还可以增加板书的条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板书的字体不能变化太多, 多了会给人以杂乱的感觉, 一般两三种为最好。教师的教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教态主要包括教师的表情、动作等。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 好的教态会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教师和蔼可亲, 面带微笑会让学生也受到感染,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的教育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不管是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是赏析课, 或者是手工制作课, 审美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每一节课都应该一审美教育贯穿始终,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为目的,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 是美术课的关键之处。同时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 引导学生善于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等, 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板书的版面色彩搭配要得体
版面色彩搭配得体, 可以增加美感。色彩和人的潜意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那么如果色彩组合好, 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 甚至是赞叹的情感。那么, 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 就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 使板书形成一定的色彩搭配, 从而来增加板书的活力与生机,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还可以用色彩鲜明的粉笔来突出教学的重点或者是易错点, 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或者是教师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地方等, 这样做对教学的关键处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比如我们的板书可以对一些重点板书内容用色差大的粉笔来加以强调, 白色的内容中用红色的粉笔勾画出重要或者是关键的地方, 或者是在蓝色的板书中, 用黄色的粉笔, 这样就会很明显地凸显出来, 给学生以最醒目的感觉。所以说根据板书设计的形象性原则,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板书时使用不同的色彩, 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保持得更加长久,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板书的利用效率。优秀作品的欣赏, 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都会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审美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美术的教学也会逐渐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它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多媒体在美术课上如何发挥作用 篇8
多媒体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教师的讲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的学, 使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 在哪些环节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欣赏课
以前要上好美术欣赏课, 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录像带, 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 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 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如果将多媒体应用于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则会大为改观。在欣赏经典作品时, 鼠标一点, 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 不但可以综览作品的全貌, 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 学生身在课堂, 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 驰骋中外, 跨越古今, 在美术长廊中漫步, 在想象空间中飞翔, 将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欣赏建筑艺术时, 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状或内部构造, 也可以作动感显示, 让建筑物旋转起来, 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 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 可以跨越桥梁, 穿过街道, 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 也可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 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多媒体光盘资料容量大, 选择性强, 在学校里能利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 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 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二、美术工艺设计课
新时期的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科书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 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 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 这类教学内容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 非常规范、严格, 填色技巧很讲究, 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中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 都非常方便、快捷, 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
如教学“图片剪拼”一课, 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动画, 出示一组图片欣赏, 配以优美的音乐,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冲击和美的享受, 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图片剪拼的情景之中, 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 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 我带着微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片剪拼的制作过程。”这样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学生“疑”中生趣。
多媒体在美术工艺设计课中的运用具有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的特点。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
三、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课
在美术课堂教学上应用电脑绘画, 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借助电脑进行美术绘画创作, 摆脱了纸张、铅笔、颜料、调色板的限制, 一有构思, 就可以在电脑里尝试表现, 随意挥洒, 纵使你的思维天马行空, 离奇怪诞, 也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你的创意。电脑绘画近乎游戏的手法, 特别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 会减轻心理压力, 激发出学习美术的热情。市面上有许多美术设计软件, 如多媒体网页软件:Director、Authorw are、Flas h、Dre am w e ave r、Frontpage等。这些软件使学生能自由设计, 进行有创意的电脑绘画, 图像处理, 贺卡、招贴、标志设计, 电脑动画和网页制作等。所以说, 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们带来了许多创作的灵感。
电脑美术设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学生来说, 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 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 渗透情感教育,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四、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 如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 以及创意小制作———剪纸、泥塑、扎染等。然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度在提高, 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 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可见,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但能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而且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总之,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在美术课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综合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9
1 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扰动因素剖析
1.1 社会因素的扰动
学校是社会的学校, 学校培养的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各种因素直接反映或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任科教师的思想以及价值取向, 也反映在课堂上, 反映在对待美术课的态度上, 反映在教学方法上。社会外围的扰动, 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教研效果。
1.1.1 市场经济冲击的因素
近年来, 社会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切向“钱”看, 以拥有财富的多少判断一个人的成功和地位, 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异常浮躁。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 一部分美术教师不安心教学, 辞职去搞平面设计或从事装潢设计;另一部分教师则兼职搞美术学校等第二职业。这种辞职的“显性流失”与在岗而兼职的“隐性流失”, 直接影响了学校美术教学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 美术教师即使在岗, 亦无心思搞专业.更无耐心搞教学。无论是“显性流失”还是“隐性流失”都干扰着美术素质教育的完成和效果。而且“隐性流失”的教师, 人虽在岗, 但心在外, 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多难度。
1.1.2 社会认识的偏向因素
在以高考和中考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判标准的今天, 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考科目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 而美术、音乐、体育则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家长或学校只重视学生统考科目的成绩, 无心或无意于艺术方面的投入, 造成了对艺术教育在心理上重视不够, 更别说物质的投人和时间上的给予。学校和家长更关心与孩子升学考试科目有关的学习, 只重视对各主课教师的投人, 包括物质、时间和精力上的支持, 这种现象在私立学校显得尤为突出。当然, 除去个别想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之外, 很少有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再在美术上投入。学校不重视美术素质教育, 是因为学校要考虑升学率;家长不重视美术素质教育, 是因为学习副课会直接占用主课学习时间, 会影响到学生考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这种错误的认知, 直接淡化了美术教育, 也冷落了美术教师, 影响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诸多中学校长对艺术教育也采取应付态度, 许多学校都备有两份课表, 一份列有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美术课程, 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另外一份课表则是实际运行的教学计划, 没有安排美术课程。
1.2 自然外因扰动
美术课区别于其他学科, 它要求严格的教学设施和自然条件。如室外写生课.则对天气、地理环境、设施、学习用具等都有要求。刮风、下雨虽可以画, 但室外教学就有了难度。室内写生则对光源、道具要求比较严格, 如无稳定的室外天光, 或专业灯光等, 都迫使美术课无法正常进行。另外, 教材内容安排到树木、花草造型写生练习时, 恰是冬季, 要求表现或绘制冬雪情景时, 又逢夏季。动物写生练习对城市小孩来说则有难度。而建筑写生.中国城市的楼房则无任何线条美感。时令与天气的变化, 环境与条件的制约, 都影响到了美术课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2 美术教育在中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 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 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 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 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 提高认知水平, 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 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 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 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例如, 通过对中国陶器的教学, 让学生对陶器的历史、工艺、艺术价值充分了解, 培养学生对陶器的欣赏能力, 并引导学生产生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肯定与崇敬之情。通过美术教育而带来的学生情商的提高,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 有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 为素质教育的推进降低难度。
2.2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 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 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中学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 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 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 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例如, 在讲解宫殿建筑时, 学生会对这种异于现代建筑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很大兴趣, 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 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建筑有重点地展示给学生, 提升学生对建筑美的理解和判断。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 对学生充分尊重的人文精神也得以体现, 学生受到感染, 人文素养也将大大提高。
2.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中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 美术教育的开展对中学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 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 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 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 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例如, “为教室添彩”的课程就需要学生选择装饰材料并动手进行教室布置。还需要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与评鉴, 并组织语言来表达想法, 如欣赏了古代山水画之后, 学生要进行欣赏体验的分享。再加上美术本身在视觉与触觉上带给学生的良好审美体验, 可使学生体验乐趣, 另外还通过一些美术实践, 培养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系列美术学习的过程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巨大, 美术素养得以提升, 并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 美术教育教学对提高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但实施美术教育的两种方式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灵感, 使学生深入到现实和艺术创作的意境中,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使其艺术视野和艺术修养得到教育和发展, 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美术课作用研究 篇10
一、贴近教材,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时,教师挑选了两位自愿报名参加表演的同学,请她们穿上有特色的服装表演:一是把学生直接引入服装色彩设计的氛围中。二是在学生的兴趣盎然的知识探究中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服装美、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高度。这样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了情感升华。
二、贴近生活,模拟情景
如在讲色彩的情感效应时,首先从色彩的情感入手,体验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只有体验了这些感受,学生才能面对美丽动人的景物或事物进行丰富而自由的畅想,从而恰当地运用色彩语言。课堂上,展示了一片大的红色块,让学生感受联想到了什吗?顿时,课堂上活跃起来:有人想到太阳、火焰、血等,有一种温暖感;有人想到消防车、红灯、危险标志等;还有人想到大红喜字、对联、大红花,有一种喜庆愉悦感。一块红色会想到那么多东西,能引发那么多不同的感受与想法,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获知了其他颜色的色彩情感。紧接着对创作目标进行联想并讨论,要求学生对四季进行联想并用短语概括,思考用什么颜色表现更合适?经过讨论产生了如下结论。
春天—春光灿烂—乍暖还寒—生命复苏—以草绿色或浅红色为主色调
夏天—赤日炎炎—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以深绿色为主色调
秋天—收获季节—天高云淡—草木凋零—以黄色或天蓝色为主色调
冬天—满目萧条—白雪皑皑—天寒地冻—以白色或灰色为主色调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自然用不同的色块表现出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效果很好。
三、一句话,巧设问题情境
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一句话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创设情景交融在一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如在讲色彩三原色时,告诉学生三原色就是红、黄、蓝三种颜色,自然界中其他颜色都是它们调配出来的。听完这些话,有的学生点头赞同,有的学生半信半疑,这时,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瓶子,分别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然后邀请那些半信半疑的学生上台,将它们相互调配。当学生看到黄色的液体倒进蓝色的液体中,变成了绿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倒进蓝色的液体中,变成了紫色液体时,同学们都不由得惊呼。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方式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教师通过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动手尝试调色,从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故事联想,创设情境
在讲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时,首先在屏幕打开丢勒的《祈祷之手》,其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作品,原因是这幅画的背后有一则爱与牺牲的故事:这是丢勒哥哥的手,为了让丢勒完成他的艺术之梦,自己放弃学业在矿场工作了四年,长期劳动使他的手变动粗糙、畸形。当丢勒学有所成让哥哥实现自己艺术梦想时,哥哥的手已经没法拿画笔了。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丢勒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讲完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每一幅名作品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接下来学生积极投入其他作品欣赏中。
教无定法,在美术课上只要我们多注重设计情景并渗透到教学中,就可以潜心造景,怡情启智,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创设各种情境,美术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编.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漫谈美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动手能力;品德健康
美术课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其它课程赋予学生的多是理性知识的话,美术课赋予学生的则是观察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和愉悦的心情及品德的美化,可见,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课具有美的教育功能,那么首先就是要能看到美,感觉到美,要想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画得下去,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敏锐、准确、深刻放在首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人们的是: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它启迪人们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人们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观察力,美术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学生要画好一幅画首先要学会观察,要懂得透视原理,要明白:观察某个物体时,因远近距离不同而引起大小变化、形状改变及近大远小的道理。
尤其在素描写生练习中,模特、石膏像或静物等是相对静止不动的,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良好机会。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分析形象的特征。不仅要定点观察,而且应该移动自己的位置,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观察,尽量使自己明确对象的整体及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在这个基础上,对平时观察到的印象突出的形象进行回忆默写。这种练习方法是更理想、效果更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长期的美术课实践中就会逐步自觉不自觉地提高观察力。
二、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达到最高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而艺术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标准,“病态的西施”显得也很美,然而“东施效颦”却更丑。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女中学生喜欢涂浓妆、戴耳环,甚至有些男学生也戴耳环,还自以为美。于是,我陆续给学生讲黄金分割原理、讲建筑艺术欣赏,引导学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我还专门给学生讲了一课《从“四大美女“说起》——“四大美女各有特点,不管高矮胖瘦,她们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与她们所在的时代同步,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穿着打扮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其实,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很多人涂脂抹粉不就是為了掩盖岁月的痕迹吗?我们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吗?”同学们笑了起来,正是在这笑声中让同学们逐步懂得了真正的美。还有就是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一般不具备城市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实践活动的条件,但优美的大自然、休闲的农家、纯朴的村民都是极好的写生对象,当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来亲身描绘这一切的时候,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其中,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是那么的美好。
三、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占中学生的比例比较高,而独生子女往往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成人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做事,怕他出事,许多事不让学生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学生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中学生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动作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而美术作业特殊性能够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使学生做到心灵手巧。比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时,除了画画,还可以让学生接触美术手工制作,写生的前一节课一定要上好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先了解一下需要什么工具,可以运用哪些材料,怎么使得作品能够更美,怎么把平时的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要强调注意事项,特别是野外写生的安全问题等。这样让学生融入大自然,自己动手采集野花野草,编织美丽的花环、花篮或插成花瓶,让学生自己来做泥人、泥玩具等,现在有种黏土,很好用与手工品创作,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极大地发挥。野外作业结束回到教室后,让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他们点评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这种课程来激发同学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中学生既面临身体变化带来的成长压力,又面临着学习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然而美术是一种精神体操,对于身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之中的学生,美术课往往让学生感到更轻松自在。美术通常不强调标准答案,学生通常也不会看到失败,加上老师对学生多鼓励,只要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业,都可以得到展示、表扬,使学生尽情品味收获的快乐,让学生们在自然界中寻找美,欣赏美,描绘美,在舒心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很容易使压力得到了释放。
五、能够促进学生品德健康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德”的教育,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输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我在课程设计中都会适当的插入如何做个真善美的人,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一起分享做好人好事的快乐,其次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可以用一些见证历史的图片,来唤醒孩子们薄弱的爱国意识,因为他们都是出生在幸福的90后,他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幸福是来之不易的,用美术的特殊性把中国的历史展示给孩子们,这些对于刚进入少年的孩子尤其重要,而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更应该懂得团结友爱,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造就一种团队精神,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凝聚力。在社会公德这一块,如我上了一堂《救救我吧》,这一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程开始导入很伤感的音乐,用地球的口吻朗诵地球的独白,让大家进入一个很悲伤的境界:接着导入一张张的图片,有1999年拍到的智利圣地亚哥市上空烟雾缭绕的照片,对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而言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物是造成污染的“元凶 ”;还有2002年7月18日,印度北方邦几位农民坐在龟裂的稻田里祈祷降雨,说明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的恶果;再有2003年5月21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海拔5860米珠峰东绒布冰川只有少量冰塔林,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珠峰地区的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消融加剧,使冰川明显退缩,等等这些现实的教训,教育学生珍惜生活环境。从这些方面很好的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所以,美术在教学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作为美术教师要深刻的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及所承担的责任,更坚定的完善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发扬美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题西林壁》
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篇12
自古以来, 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 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远古的美术作品, 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 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 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 曾对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 (一种年画) , 对幸福的渴望心理, 得到暂时的平衡。……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术作品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二、美术作业过程中的心育作用
美术作业要求环境安静、专心致志, 并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 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 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 敞开心扉, 认识和发展自我, 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 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 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 久而久之, 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养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 学生自我意识觉醒, 自我心理形成, 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 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不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学生, 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 一丝不苟地对其强化作业辅导, 克服其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美术作业最后获得成功的心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 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尽管某些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 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 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 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创设舒适的环境, 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 有的学生构思大胆, 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 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 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 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 有独特创作……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美术课作用研究】推荐阅读:
美术教育研究06-29
美术自主教学实践研究09-17
研究生美术论文08-18
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05-10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研究08-01
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5-19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06-13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10-16
美术教育创新方法研究07-24
电脑美术发展现状研究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