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小学生作文

2024-12-07

鼓励小学生作文(精选8篇)

鼓励小学生作文 篇1

期中考试的卷子终于发下来了!我考了93.5分。语文老师准备用一节课给我们讲解试卷儿,听说校长要来听课,我的心情就紧张起来。

老师把考题讲完后,让我们再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就在我和同学讨论的时候,老师让我把自己最后的试题给他看。我看了看老师的表情,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我的心里出现了一个白色的带着光环的小天使和一个红色的带着牛角的小天使。白天使是说:“肯定是表扬你!”红天使说:“别高兴得太早,百分之九十九是批评!”这时老师说:“一会儿读你的作文。”我的心怦怦往上跳,连石头都压不住。

全班同学安静下来,我开始读自己的作文。读完后老师问:“她的作文有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有!”同学们回答,我的心里顿时下起了大雨。

“但是,”老师说:“她的作文通顺流畅,很有感情!”我心里又立刻多云转晴。

快下课了,校长站起来说:“刚才这位女同学写的作文很好,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但有真情实感。她写到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晶球送给弟弟,自己没跟弟弟玩就感到心里内疚。我听了非常感动……”校长的话让我的内心豁然明亮,更增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被校长表扬的那一刻,真爽啊!

我想跟校长说:“您的话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以后会努力把作文写得更好!”

鼓励小学生作文 篇2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文章才能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读来才能让人爱不释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呢?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会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要努力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各班的学生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超越。

例如,四年级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呼唤和平。这一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看一张南京陷落之后最早出现在美国报刊中的关于大屠杀的照片,写一篇看图作文。而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微乎其微,所以,他们面对这张照片不会产生任何的情感共鸣。写,更是无从下手。为了弥补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空缺,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我们带着学生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影片中一个个血腥的场面让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重要。之后,我们没有对学生的作文内容作统一的要求,他们可以写那张照片,也可以写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这时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对死难者的同情,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渴望。再看那张照片时,画面就变得立体了。

我们六年级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那里面也有习作的要求:写一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我们都很清楚,即使不学课文,学生的脑子里也满是这样的故事。如果在学那些文章之前让学生先进行写作,或许可以避免学生受那几篇文章的束缚,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个性。这样一想,我就大胆地把其中关于跟老师之间的故事这个内容提出来,提前进行了一次练笔。等到进行那一单元的学习时,我会再让学生拿出现在的文章,看看你笔下的老师是否像例文中的老师那样个性鲜明,品质突出,然后有目的地加以修改。这样,提前牛刀小试,到时候再丰富提升,会让写作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再次修改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

下面,我们再说一说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1. 关注积累,作好个性化表达的准备

这里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情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奠定了厚实的积累基础,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灵活自如地写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生活,练就一手生花妙笔。学生的作文之所以满是假话、空话、套话,就是因为忽视了积累。他们的大脑就如同一张苍白的纸,没有随时可支取的名词佳句、多彩生活和真情实感。所以当需要从中调遣东西时,就只能面临一种无语的尴尬。

因此,在作文之前,我先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们说一说我们一起走过的这六年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说到开心处,大家会笑得前仰后合;说到感动时,又会哭得一塌糊涂。这些都为本节作文课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厚的情感。

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阅览课时间和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描写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文章,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与同伴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积累。

这些积累,为学生的表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巧妇们”也有“米”可炊了。

2. 创设情境,激发个性化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写作的欲望,才能使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才会乐于在作文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是很多的: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听一次动人的演讲;参加一次集体活动,做一个科学实验……当然,还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本节课,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从一面小镜子里找出这六年来我最珍贵、最心爱的的宝贝。当每个同学都在小镜子里看到自己,知道自己原来就是老师最心爱的宝贝的时候,他们被震撼了,被感动了,全都哭了。

创设这样的情境,是想唤起学生们内心深处连接昨天和今天的那一段段不曾褪色的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动情动心,感觉非吐不快。此时写作,就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3. 放手写作,达到个性化表达的目的

经过前面的厚积,接下来就是学生薄发之时了。学生们会纷纷拿起属于自己的笔,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运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属于自己的情感。

有的同学写的是记叙文,有的同学写的是诗歌,最有趣的是,有一名调皮的小男生,把诗歌和记叙文两种体裁巧妙地组合到了一篇文章当中;有些同学以叙事为主,有些同学以抒情为主;有的同学写的是过去的事,有的同学记录的是今天的事……最感到意外的是,班级里的大超竟然也交了一篇作文给我!他是我们班的一个特殊的学生。因为他特殊,所以老师对他的要求跟其他同学是不一样的。而且,平日里,他连写一句完整的话都很困难,但是在这节课上,他竟写了100多个字,这简直就是个奇迹!这让我们教过他的很多老师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个性化作文的必要性,感受到了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

当然,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不等于要排除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素质不同,知识储备不同,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加以训练;不同体裁如何选择,不同表达方法如何运用,需要教师的有效点拨……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对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不同要求,确定训练重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写作基本功的培养。所以,个性张扬和写作基本功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要努力做到放得自如,收得合适,让学生不仅有“飞”的强烈愿望,还具备了“飞”起来的本领。

所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静静地巡视,静静地观察,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的写作顺利进行。

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一评、说一说,感受彼此间的不同,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借” 篇3

一、借书籍,多阅读——积累语言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文字记载着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而文字的主要载体又是书籍,故有“开卷有益”之说。从某个角度说,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对写作促进作用的最好诠释。

阅读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能力。主要包括朗读、诵读、默读、略读和精读,其要领是读思结合、边读边想、边读边记。阅读内容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文学书籍的阅读与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古今中外阅读。总之,一切可用者皆为我读,饱览群书,厚积薄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本功能。作为最能体现语文基本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虽然水乳交融,但毕竟自成体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表达,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对写作起着促进和提升的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感悟是阅读带来的思考,是阅读者和写作者的心灵碰撞,是走进作品情感、灵魂深处的领悟。会心阅读,能够产生一种阔海高天、文采飞扬、心领神会、真知真善的感觉。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完全可以沏一杯淡茶,抱一本书,寻一幽然宁静处,神交古今来客,诵中外佳句,潸然泪下兮,抚掌大笑兮,或捶胸,或顿足,豪情满怀,愁肠百转,感悟千千结,物我两忘。尽情地享受阅读感悟带来的快乐。

欣赏是读者的灵魂被作品的美丽深深吸引的过程,是一种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里,欣赏和感悟犹如走在大街上美丽的孪生姐妹,走在感悟的后面,欣赏是最美丽的过程。品味语言的气势与隽美,品赏结构的精致和宏伟,例如,《丰牌》的人格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大江东去》的豪放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凄凉美,《鸬鹚》的悠然宁静,《秋声赋》的悲秋情节和旷达乐观……

积累是读者理性地学习和获取的过程,也是学以致用的关键。感悟和欣赏是阅读时读者灵魂和精神所产生的感性愉悦,那么积累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理性地学习与获取,积累是阅读促进写作的关键点。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积累古今中外那深厚的文化内涵,那深邃的思想源泉。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思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大爱精神,“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国情怀。不断丰富语言、丰厚文化底蕴,在作文中学以致用。

写作是在精心阅读、真情感悟、倾心欣赏、恣意积累的基础上释放我们满脑的素材和浑身的激情,把篇章布局成生活的大花园,把语言连缀成彩虹和花香让读者欣赏。让心灵更贴近,微笑更灿烂。从阅读到写作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是蜿蜒曲折的小路;从阅读到写作是心灵到书海的连接,是心灵的感悟到激情的迸发。

二、借生活,多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源于生活,源于生活中的体验,要珍视个体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使作文成为一种自我表达,成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传达的新理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生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多体验,让生活和心灵碰撞,让碰撞产生的独特体验成为心灵的一部分。

热爱生活的人喜欢观察,也善于观察,唯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命气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个地球,热爱生命,热爱真善美,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抓住细节进行观察;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给学生在比较、联想、想象中观察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能力,学会用真实的文字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出来。

三、借勤奋,多练笔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要多阅读,多观察;“多练”是指要勤于练笔,多练多写,功多艺熟,才能“熟能生巧”。

写作练习重在方法的指导,为了让学生喜欢写作,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学,要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边读边写、边看边写、边比边写、边记边写。

边读边写就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侧重于间接地积累——看作文书。我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本容量较大的作文书(尽量各不相同,也可以交换阅读),反复地看,朗读成诵。指导学生读作文书,如每天看几篇,每周读多少;每篇作文看多少遍,怎样循序渐进地去理解、把握;隔多长时间再浏览、去复习、去记忆,掌握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词汇等。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讲或其他课外阅读交流展示课,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要求他们能把其中的大概意思说出来。同时,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一本极好的、首选的、必读作文书。因此,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包括阅读教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如,及时鼓励模仿课文结构作文的学生,表扬用课文中生字新词等。边读边写,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练笔。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

边看边写就是培养学生边观察边习作、边思考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观察的同时,学生要边思考,边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边比边写就是培养学生在比较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这要求是一个自觉的学习过程,不然也就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就同一内容或同一表达方法等,让自己和名家比、和学生比、和同龄人比、和自己比等,让自己在对比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邓永霞.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与默读[J].新华教育导刊,2011(08).

鼓励小学作文 篇4

想起白天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我在心里痛骂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呢?为什么要做错那么多题呢?

妈妈赶来了:“儿子,怎么啦?怎么不回家去?”我捏着衣服,说:“妈妈,我……我考了80分,错了许多题目。”妈妈微微一笑,说道:“没关系的,分数嘛,不要太在意。但你要记住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永远是光明,也不会永远是黑暗。我不会骂你,但希望你能找出做错题的原因。”

我哭了,妈妈牵着我的手,把我拉回了家,我第一次感到,那手是多么温暖,妈妈指了指桌上一碗面,说:“快点吃吧,再不吃就凉了。”吃完后妈妈又悉心指导我做作业。

第二天我起床后,妈妈已为我准备好了早餐,她留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不要灰心,要以好心态面对每一天。

鼓励小学作文 篇5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少年宫书法比赛,当我到网站上查名次时,发现我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一等奖的名单里,也没出现在二、三等奖的名单里。当时我十分沮丧。妈妈喊我去吃饭,我垂头丧气地走了过去,妈妈看我无精打采的,便问我:“怎么了?”

“我……我上次的比赛没获得名次。”我支支吾吾地说。我以为妈妈会像老虎一样凶地骂我,没想到,妈妈温柔地说了一句:“啊,这件事啊,没关系,尽力就好,下次再加把力,一定能得名次的。”顿时,一胶暖流流到了我的身体里,在慢慢地流淌。

于是,我便开始勤加练习,练到手痛了便休息会儿。有时,我想放弃,但妈妈却鼓励着我:“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一次的比赛中,我终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妈妈夸奖了我,周围的邻居也纷纷赞叹,我像吃了蜜一样的开心。

小学作文:温暖的鼓励 篇6

在热闹的大街上,往往有人多可怜的人们,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为自己的生活而打拼。

路过一家小小的店铺旁边,一个精美的装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走进去看了看,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装饰品,真的都很可爱,也有酷酷的,我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四叶草,非常的好看。我看了看,怎么没有店主呀?我找了找,在一个低低的小凳子上面发现了店主,一个年老的老奶奶,用慈祥的眼神看着我,嘴角微微笑了笑,但是,我注意到了老奶奶的手,呀!?这个老奶奶没有手,真的是好可怜呀!好想帮助一下老奶奶,老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我:“小朋友,你要买什么呀?”我还是发着呆,过了好半天才反映了过来,“哦,没有什么,我来看一看。”老奶奶微微笑了一下,我觉得一个残疾人那么的乐观,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你遇到了什么挫折,不管你遇到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都要坚强起来,乐观的去面对,做一个乐观主义派。

让鼓励伴学生远航 篇7

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同样,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养料、空气和阳光。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一直被视为一种筛选、分类的工具,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选出最好的,淘汰较差的,本意是要警示和激励后进生不断进取,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实,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那么,学生一定会性格开朗,充满自信。

一、用欣赏抚慰心灵

一个教师要把工作做好,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学会鼓励孩子、关爱孩子,教师的关爱与鼓励、恰当的评价与真诚的信任,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记得一次语文观摩课上,在课前5分钟的作文交流中,笔者请一位名叫马丽萍的女同学朗读她的作文,她很有兴致地朗读了起来,但令笔者失望的是,她读的内容不是笔者布置的作文,而是所预习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梗概。不过,她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很准确,也很有条理。马丽萍读完之后,用自信的目光等待着笔者的评价,笔者先是赞许地点点头,十分高兴地对全班同学说:“马丽萍同学带给大家的虽然是《最后一课》的内容梗概,但是她能把课文内容概括得这样准确、表达得这样清楚流利,我敢肯定她以后的作文也一定会写得很好、很精彩!”就这样几句简单的鼓励,使这位平时很腼腆的女同学在以后每次的作文交流中都能大胆地发言,而且每一篇作文都写得令同学们赞叹不已。这件事让笔者悟出了一个育人的道理: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关爱,它是促使学生上进的动力。

二、找闪光点树立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他们在劳动、纪律、品质等方面却很出众,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而将这部分学生“一棍子打死”,相反应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学会自尊,提高自信。

高一时,笔者班上转来了一个叫陈倩文的学生,她表现很积极,对班级工作很热心。一次,在作文交流课上,笔者请她给同学们读自己的作文,她没有拿事先准备好的作文去读,而是很流利地完成了一篇口头作文。笔者没有批评她对作业的疏忽怠慢,在同学们惊讶与疑惑的目光中,笔者很满意地表扬她说:“陈倩文同学的这篇口头作文说得很流畅,不光内容新颖,更重要的是条理相当清晰,可见她的口头表达能力很不错呀!”课后,她主动找到笔者,说:“老师,昨天我的作文确实没完成,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的。”就这样,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仅使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更给她带来了学习的巨大动力和坚定信念。

三、用鼓励代替批评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篇8

关键词:鼓励 学生 发现 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一句话,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预习质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

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

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四、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反贿赂廉政承诺书下一篇:行政助理招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