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模式分析(精选8篇)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1
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能够在同一时间同时运作多个处于不同开发周期的项目,是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熟的标志,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走向规模化的必经之路。然而多项目运作管理相对单个项目管理要复杂得多,它需要企业在多个项目之间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以获取最佳的项目实施组合。同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困难,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并非无法克服的。通过灵活的运用现有的管理工具,就可以构筑起房开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运作的管理基石,使之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竞争能力。
选择合适的组织与项目管理模式
房地产开发项目运作可以采用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等三种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职能式的项目管理,完全由项目拓展、设计、工程、销售等职能部门根据项目不同的开发阶段介入项目管理。职能式的项目管理部门分工高度专业化,能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内部资源。但部门与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较多,决策缓慢,项目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不敏感。在同时运作多个项目时,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项目式的项目管理,是指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开发的全权主体,在其下设立该项目专门的拓展、设计、工程、销售部门或岗位。在这种开发模式下,项目能够快速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但总部对项目控制较弱,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多个项目同时运作时,资源闲置的现象特别突出。
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是指项目部成为项目执行的负责主体,拓展、设计、工程、销售等职能部门成为项目资源提供、建议与监督主体。项目部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人组建,项目成员既对部门经理负责,也对项目经理负责。矩阵式的项目管理能对外界环境做出较快反应的同时,避免了资源的闲置,但其双重领导的缺点也尤为明显。
三种项目管理模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从事多项目开发的房地产企业根据企业战略和管理重点的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和运用。仅从事同城多项目运作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按照房地产开发的控制重点设立项目拓展、设计、工程、销售、成本、采购等职能部门,同时采用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而从事异地多项目运作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则可以考虑在总部成立拓展、设计、成本等职能部门进行总体控制,在地方公司成立工程、销售、采购等部门进行项目实施控制,并在地方公司内部仍采用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模式。
反观公司目前的项目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了建设项目部和工程项目部,但究其本质还是更加类似于职能式管理,建立清晰的权责体系
清晰的权责体系是克服房地产企业多项目运作中双重领导、权责不清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为了分清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权责、削弱双重领导的负面影响,应该从部门职责和业务流程两个维度来构建权责体系。通过部门职责维度,区分清楚职能部门间、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间的职责权限。通过业务流程维度,将公司的权责具体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以两个维度的交叉,明确出项目开发中的关键事项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哪些部门参与,并由哪级管理层最终确定。
业务流程体系
清晰的权责体系告诉每个部门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进一步建立起业务流程体系以规范和支撑多项目的运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流程体系首先应该从房地产开发的价值链考虑,从项目拓展、产品策划、设计管理、工程管理、营销管理、客服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基于价值创造和面向客户并对灵活应对市场的流程模块。同时还应该从管理支撑角度考虑,建立起成本、采购等方面的流程模块。越靠近房地产开发价值链前端,经营操作风险越大,但对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利润、产品质量等起决定性因素,因此项目拓展、产品策划、设计管理等流程应该重点关注品质、成本策划以及风险的控制。价值链中段是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和质量具体控制阶段,决定了利润的最终实现大小和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工程、成本、采购等流程重点关注质量和动态成本的控制。越靠近价值链后端,经营操作风险越小,但对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价值实现、品牌有重要影响,因此营销、客服等流程重点关注营销推广的效果与客户服务。为了准确的将各个流程模块内的关键事项描述清楚,以指导各项目的日常运作,流程体系文件又可以由流程文件、作业指引和配套表格三个层次构成。流程文件规定为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步骤;作业指引针对某一作业具体操作过程、方法、标准或要求的描述;配套表格用以分析和记录流程、作业指引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和资料。
计划管理体系
房地产开发业务流程体系规范了一个项目从拓展到售后的整个运作过程,但为支撑多项目运作还需要计划管理这一工具来进行全局考虑和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计划管理主要应该从项目和公司两个层面来进行建立。
以项目为单位的项目计划管理,应全面考虑项目开发的整个周期,建立起包括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采购、项目报批报建、项目资金、项目销售等各专业计划。由各专业计划汇总形成项目的总体控制计划,以指导项目的运作。同时随着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项目各专业计划和总体控制计划进行调整更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
公司层面的计划管理,可以基于公司的战略规划按进行编制并实施。由各部门根据各项目的专业计划和总体控制计划,形成各部门的计划;再将各部门计划进行协调汇总形成公司的计划。然后各部门依据计划制订月度计划进行分解实施,并每月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以保证计划执行的有效性或及时发现计划调整的时机。合适的组织与项目管理模式可以解决横向的资源配置;计划管理体系可以解决纵向的资源配置;权责体系可以解决权责分配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协调和沟通;业务流程体系规范项目的运作,降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通过上述四项管理工具的巧妙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难题,构筑起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运作的管理基石。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2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以在读学生总人数来看, 九十年代为四百余万, 而当前已经突破了2500万人。随着高校招生的增加, 不少院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少高校已经纷纷投入到大规模的基建之中。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当前的高等教育基建如火如荼, 但是其发展态势依旧没能跟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原因在于, 一是由于扩招速度过快, 导致教学资源供不应求;二是由于教育方式的转变, 日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种类的设施, 包括多媒体系统、信息技术等。这就为高等院校基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只有结合实际, 构建适合教育需求的基建管理模式, 才能与时俱进,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
2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当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在基建方面也与时俱进, 无论是建筑质量, 还是工程管理水平都有了飞跃式的增长。具体表现为:基建的投资不断增多, 基建的质量不断提升, 以及基建的项目种类不断扩展, 包括节能环保的项目以及信息技术设备等。
2.1 基建项目管理的现有模式
参考其他行业的基建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也可以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模式。从目前来看, 当前占据主流的依旧是以高校负责基建的处室牵头, 所构建的“甲方”项目管理体系。同时, 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 也有不少高校开始结合自身基建的特点和需求, 尝试引入新的新的基建管理模式, 以期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甲方”项目管理体系是目前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体系, 其运用效果也得到了不少高校的肯定;此外, 也有院校引入外部的社会资源对本校基建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借助社会上成熟的项目管理公司的模式也是近年来被经常使用的方法;对于基建项目“总承包”的模式则鲜有应用;而“代建制”模式则由于能够把基建行为的内部委托成功转化为外部委托, 有效地保障了工程的成本, 合理规避由于权力寻租而导致的腐败现象而在高校基建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代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招投标决定代建单位, 能够节约成本, 减轻高校的发展压力;有利于对高等院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避免冗余机构的设置;代建单位完全遵循市场化运作模式, 对项目进行完善的管理与监督, 有利于节约资源, 降低投入。可以说, 代建制是截至目前代理业主进行项目管理比较彻底的一种的模式。
2.2 基建项目模式的弊端分析
从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实情来分析, 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不少高校由于缺乏对基建市场的了解, 依旧以一种投机的心态选择基建项目的管理模式,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 较为随意地在几种备选方案中随机地选取一个模式, 而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还有一小部分院校则比较盲目, 并不清楚各类模式的优劣对比以及使用范畴;另外部分高校完全照搬世行贷款模式;也有高校引入欧美国家的项目运作模式, 包括如承发包模式、NC-BOT融资模式等, 然而因为国外的环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现状, 导致由于应用条件的差异而产生项目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 一些高校忽视了项目管理模式, 只是以基建合同的文本作为实施管理的依据, 导致项目效率低下, 甚至损坏了学校的利益, 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2.3 高校基建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的基建项目在确定立项之后, 就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其管理模式。对高校基建模式造成影响的因素简要分析如下。
2.3.1 基建管理部门
这个部门负责对基建项目进行立项、规划、招投标等一系列的工作, 是一个项目的核心部门。作为基建工程的甲方主体, 既是独立法人, 又是项目的投资者, 因此, 假若基建管理方的技术水准较高, 往往能够自行决定该基建工程所应采用的发包方式, 例如平行发包;反之则会选择总承包方式。
2.3.2 基建工程承包商
同一个基建工程, 在不同的承包商面前, 其工程质量和工期、成本均会受到不同影响。承包商的视频与资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 结合具体的基建项目, 高校必须进行精心的选择, 通过详尽的调研和考察, 对承包商的实力和业绩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从而选择合适的承包单位, 保证项目质量。
2.3.3 基建监理工程师
高校基建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与所配置的监理工程师的水平与责任心相关。简历服务的质量来自于监理工程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因此, 高校基建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精心的遴选。
2.3.4 项目资金与成本
自从我国基建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后, 高校建设的资金不再是单纯的当地财政部门预算。高校基建项目面临着银行贷款。不少高校更是引入了BOT模式。项目资金是项目顺利进行的源泉, 能够直接影响基建项目的进度与质量。
此外, 项目合同的具体形式、项目工程的工期要求以及基建项目的规模, 均能够对基建模式产生影响, 此处不再赘述。
3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不同高校和不同条件、背景下的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中, 只有因地制宜, 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 才能结合现状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在具体模式的选择方面, 应以基建项目本身的性质和高校自身需求为基础, 选择具体的承发包模式。举例来讲, 应用比较广泛的“平行承发包”模式能够在基建项目设计的同时进行招标, 极大地提升了基建的进度。在这种模式之下, 后续工作的执行者由于对自身工程质量富有责任, 因此会自发地监督前面一部分工程的质量, 对甲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保障有着比较好的效果。若只是一味地通过一些调查数据对院校基建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遴选, 就不够科学与客观。在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中, 有以下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明确基建项目的总体目标
当今的高校基建, 不但涉及到教学与科研的建筑设施, 同时由于科技发展的需要, 还对这些设施的科技含量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高校作为项目的使用单位, 必须与基建方进行充分的交底说明, 通过详尽的沟通, 使基建方能够完全掌握高校的要求, 甚至在有的时候, 高校还应将自身的技术力量用于辅助基建方完成项目。如果基建方由于难以承担高校对科技含量要求很高的项目, 则高校应主动提供技术支持, 以最终促成项目的顺利完成。
高等院校由于具有教育行业的属性, 因此在基建项目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每年的开学日期是2月底和8月底, 而为了满足新学期的教学科研需求, 高校往往要求基建项目能够在遭遇开学日期完成并投入运行。由此可知, 高等院校对于项目的竣工日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因此在与基建方沟通时, 应督促其必须通过调整管理模式、提升效率来适应高校的建设工期要求, 从而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的开展。
综上所述, 高校的基建应该确立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总体目标, 由于高校基建基本上是不盈利的公益项目, 而基建在造价方面的要求也以控制总投资为主, 因此, 其他行业比较适用的“质量、造价、工期”目标控制必须经过转化, 才能在高校中使用。
3.2 明确基建项目的责权利关系
高等院校的基建也应服从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 因此在具体的项目中, 一个明确所有的项目参与方所具有的责权利细则, 并尽可能详细地将这些内容体现在项目的合同中, 使这些条款具备法律约束力。责权利明确之后, 项目各方的关系协调难度降低, 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责权利关系的明确, 使得高校工作压力和人员配置得到减轻;由于形成了高校、基建方及教育管理部门三方的约束机制, 使得基建项目能够完全按照国家法律制度得到执行, 从源头杜绝了腐败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3.3 加强基建项目的合同管理
完善的合同管理是提升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水平的核心, 只有加大力气引入以合同为依据的基建项目全过程管理, 才能充分结合基建各方的责任、义务与职能。一个基建项目, 应以合同中的各个有效节点来确定自身的建设周期与步骤, 同时为基建的管理者和监理者提供依据。通过合同的约束力, 构建相对完善的基建项目管理程序, 使整个流程不发生重复与遗漏。同时结合合同管理流程, 配置相关的管理人员, 从而把基建项目有效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当前, 除了“代建制”的基建模式, 高校均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自身的基建项目。本文推荐在两大类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 一是公开招标确定的合同, 包括基建工程的合同与工程监理合同;二是分包合同、设计合同等。
3.4 重视基建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在高校基建建设项目的周期中, 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指的是系统、客观地分析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效益、执行过程;通过项目后评价来检查总结项目活动实践, 从而为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做出定论, 同时判定高校基建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做到了合理有效, 是否实现了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此外, 通过细致的分析与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寻求项目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反馈, 为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 同时为其他的新项目提出建议, 最终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4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伴随着高校基建的井喷式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高校的管理者怎样才能结合目前的教学科研需求, 构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建项目管理体系,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各大高校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高校基建项目的管理模式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给出了基建管理的优化方案。由于各地高校情况不尽相同, 项目的背景有所差异, 基建的管理模式便也不同。本文所阐述的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基建管理模式, 本文的结论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的增加, 不少院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只有构建适合教育需求的基建管理模式, 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在对各大高校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高校基建项目的管理模式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给出了基建管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翔.基于层次灰色系统理论的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2012.
[2]胡庆国, 高群, 杨伟军.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在工程项目优选决策中的应用[J].工业与建筑, 2010, 9:11-12.
[3]高群.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结构工程学院, 201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3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项目开展顺利,整个工程系统运行正常,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应用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完善。就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用现状来看已初具规模,为保证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析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系统化、分配均衡化的管理形式,主要保证对工程项目运行的监督控制,以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要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开展进度、成本管理、质量标准以及风险控制进行准确把握。项目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在工程开展中的各个环节中均有体现,因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企业的收益情况。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中,有几种较为常见的应用模式类型,对工程项目建设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促进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不断进步,要加大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提高项目建设企业在工程建设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种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主要分为四种主要应用类型:
1.EPC模式
EPC项目管理模式是工程项目管理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EPC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将某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建设施工委托给某一企业来完成的项目管理方式。EPC项目管理模式中的工程总成本负责方为设计和施工的承包商,在以总价合同为基础上进行合同的签订,这种项目管理模式要求项目承包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优势: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项目业主管理较为便捷。项目业主将整体工程的方案设计、工程建设以及施工过程管理交给承包商负责,而业主自身则不需要浪费过多的人力、物理、财力,对工程过程的监控也可以交给专业的项目管理部门。
劣势:EPC项目管理模式的劣势在于承包商的风险承受较高。由于项目业主将整个工程项目交给承包商管理,承包商要对项目的成本、质量以及安全等方面负责,增加了承包商的风险。
2.DBB模式
DBB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也是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注重专业化的分工形式。业主首先要与设计方签订合同,再与合适的施工方签订合同。在施工设计方案完备后,进行公开招标,最后进行项目施工建设。
优势:DBB项目管理模式应用的优势在于项目业主、设计机构以及项目承包商之间有着明确的合同关系,保证项目完成的各环节合理有序,避免出现权利不明造成的合同纠纷。
劣势: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易产生矛盾,延误工期。由于设计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施工过程中出现图纸方案不明确,中止施工,延长施工进度。
3.PMC模式
PMC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即业主将工程项目整体交给某承包商管理。承包商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如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招标、采购等多方面的管理。但PMC通常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具体工作。
优势:PMC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以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劣势:PMC主要依靠于总承包商的管理,对项目工程的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干预控制力较弱,项目管理存在一定风险性。
4.BOT模式
指一国财团或投资人为项目的发起人,从一个国家的政府获得某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然后由其独立地联合他方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和经营。其基本运作程序是: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人组织投标——成立项目公司,,签署各种合同和协议——项目建设——项目经营——项目移交。
优势: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拓宽工程企业资金渠道有着积极的作用。
劣势:BOT模式的劣势在于干预方较多,使管理结构较为复杂,同时还存在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项目企业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选择。通过对上述四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掌握了EPC管理模式、DBB管理模式、PMC管理模式以及BOT管理模式应用的优势和劣势,对指导企业正确选择项目管理模式有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要加大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促进项目工程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6296部队)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4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与工程施工质量有着很深的影响,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相关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找寻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加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所以对于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探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预期作用
1.1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
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与其它工程建设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该工程建设施工中高空作业内容众多,施工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工程项目施工环境过于复杂,施工技术应用难度性过大。所以输电线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力度,对于每一个细小施工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落实完善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1.2挖掘人力资源的优势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周期性较短,很多的项目工程都属于短时间施工。在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分布广泛,而且针对不同的作业点施工量、施工内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主要是以架线施工为主,工程施工较为简单。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需要采用柔性化管理,与施工人员良好契合,从而避免施工技术人员闲置,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将人力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1.3项目管理模式具有很强针对性
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模式落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将项目施工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清晰的呈现出来,可以体现出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投入标准,以及建设施工单位的成本定额。还需要注重的是可以对参与项目施工的众多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依据最终的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者惩罚。
1.4加强管理人员工作力度
现阶段,输电线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中,管理人员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还能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施工成效全面展现,对工程建设施工进度、成本消耗、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清晰表述,为管理人员各项管理决策落实提供重要依据[1]。
2输电线路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善举措
2.1加强施工图纸审核
施工图纸是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有着很深的影响。工程建设施工队伍接收到施工图之后,项目建设施工负责人员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在对图纸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工程建设施工特点、难点。了解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要求。结合相关的规范积极的找寻施工图纸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一旦发现施工图纸存在问题需要及时的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在技术交底完成后,施工技术需要对工程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其中包括工程建设区域的周围环境、运输条件等等,合理、科学的规划工程项目施工方案。
2.2强化安全措施落实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很多施工内容都属于高空作业,施工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必须要注重安全措施的落实,保证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建设施工单位需要依据我国相关标准,加强施工安全基础设施配置。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严格落实施工规范,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消除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依据工程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安全隐患,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并且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使得事故产生后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事故问题扩大化,对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2.3强化工程建设成本投入
输电线路建设施工单位需要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划,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避免问题出现后推卸责任的情况产生。加强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促进工程建设经济效益提升。依据工程建设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预算编制,对工程项目建设预算表进行落实,任何人不能随意对预算表进行更改。工程项目施工中必定会有很多合同规定之外的费用产生,对于这些追加费用需要严格的审核,避免对工程建设经济效益造成损害。建设施工单位需要在保证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从而提升工程建设施工效率,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建设企业需要更多的与施工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的找寻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应用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二者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2]。
3结语
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有着很深的影响。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促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力度提升,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促进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论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的施工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4):41-42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5
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各方面建筑标准的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绿色施工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当做是建筑企业自身水平的衡量标准。我国的建筑产业中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将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因素,如节能、低碳、环保等绿色技术逐渐运用在建筑产业中。在行业内强力的竞争的条件下,结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应运而生。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对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绿色施工意识相对薄弱
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较好的绿色施工意识。主要表现在进行施工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绿色施工的相关知识宣传,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绿色施工技术培训的等级也不够。从劳动类型来说,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各种劳动力的需求量很大。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对绿色施工相关的资源没有进行专业的认识,导致很多资源被浪费。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对于绿色施工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对于绿色施工的内涵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整体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2.建筑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绿色施工没有绝对的重视
建筑企业之所以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就是从中争取利益,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充分运用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必然会导致工程的建筑成本直线提升。建筑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会偶尔对绿色施工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这样必然导致、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不能够达到计划的目标。
3.建筑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足
通过对我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分析得知,我国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管理的效率更是不能够达到要求。很多建筑企业仅仅追求建筑工程施工利润,对于与绿色施工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等要求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和设备,对新型的设备和方法使用相对较少。因此在整体的施工管理中,没有实现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导致企业管理没有全面的系统化,对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4.现有的管理监管制度并不是十分的完善
对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绿色施工技术来说,也没有完全明确相应的标准。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并没有与绿色施工相配套的技术标准,因此对于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的排放一般都处于管理相对薄弱的状态。
二、如何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模式
1.建立绿色施工的管理队伍
绿色施工的管理队伍是实现绿色施工的根本保障,作为专业的管理队伍,一定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上岗前要接受严格的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保证每个管理人员都有较高的绿色施工水平,才能确保在管理的时候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于绿色施工相关的要求、工艺和原则等要严格落实,确保管理的正确性。
2.完善绿色施工管理机制
在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的时候,要依靠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绿色施工的根本。只有对施工制度进行合理的制定,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结合相应的施工单位和施工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修改,以此确保符合实际要求。
3.加强对绿色施工的实施
对建筑工程进行绿色施工,需要运用良好的绿色施工制度,并确保绿色施工过程中,能够实现对重点环节的重点控制。在绿色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各项参数进行全面的收集,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整个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有良好的落实点,并以此确保整个工程的绿色施工有章可循。
4.加强绿色施工的技术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技术是保证一切都能够按要求进行施工的关键。对绿色施工来说,技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整个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新型的技术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选择出适合本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要求的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施工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施工技术的使用,需要将节能和环保技术协调使用,并提升施工中的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绿色施工技术的使用,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结束语
全球机场典型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篇6
全球机场典型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机场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提到,全球机场的运营管理方式,主要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形成了管理型和经营型两种。
一、管理型运营管理模式
(一)合理的功能定位。美国政府将机场定性为:“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基础设施”。机场归政府所有,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和管理,机场管理机构多为事业化机构。
(二)管理型机构。机场管理机构多为管理型而非经营型,人员相当精简职责明确,只负责制定机场的发展规划、开辟航线、对机场设施的出租和日常维护工作。机场用工制度灵活多样,经营性项目的社会化程度很高。
(三)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对机场免税,各级政府和联邦航空局(FAA)还对机场的建设和经营给予补贴。
(四)特许经营权招标。机场管理机构通过特许经营权招标的方式将地面服务、候机楼运营、停车场、餐饮、零售、广告等业务进行外包,制定服务标准,统一实行契约化管理。
与美国的管理方式相似,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均把机场定性为非盈利性的公共设施或产品,机场管理机构多为管理型,机场的建设和经营由政府承担或给予补贴。
二、经营性运营管理模式
以英国机场管理集团(BAA)为代表的经营性机场或机场组织的特点包括:
(一)机场功能定位,将机场定性为经营性资产,把BAA定位成机场管理专业公司,通过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和有效地经营方式,创造最大利润。
(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BAA根据机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拥有部分股权及整个机场经营管理权、不参股但拥有整个机场的经营管理权、控股机场管理公司、拥有部分经营管理权等。
(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BAA经营管理机场安检、急救、免税店、部分工程和维修、问询、航显系统。对外发包地面服务、配餐、航油、部分工程和维修、零售、停车场、餐饮。为空管系统、公安、边防、海关及其他公共职能提供设备、设施。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篇7
一、进化博弈模型
经济学中的进化博弈论是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博弈理论, 它突破了经典博弈理论理性假设的局限, 是目前博弈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进化博弈具有:1) 具有较高支付的战略随时间的推移而取代较低支付的战略;2) 存在一些惯性;3) 局中人并没有系统地影响其它局中人未来的行动。国外进化博弈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 Le-wontin R C, Ham ilton W D为了构建其研究领域中诸如动物竞争、动物群中的性别分配、植物的生长等生物进化现象模型, 从经济学家使用的博弈论中借用了一些基本概念垆;2) Maynard Smith J, Price GR为了自身目的修正了博弈论中的相关定义和内容, 进化稳定策略的概念, 复制动态的利用都是这一阶段的成果;3) Gilboa J, Matsui A, 等吸收了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把生物进化博弈模型推广到一般的经济行为领域。进化博弈论目前在生物学、社会及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进化博弈中, 核心的概念是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态, ESS表示一个种群抵抗变异策略进入的一种稳定状态, 其定义为:演化稳定策略意味着当博弈参与者随机配对进行博弈时, 在位种群成员的支付水平高于入侵者的支付水平, 每个博弈参与者都有 (1一ε) 的概率遇到选择策略石的参与者, 同时, 还有ε的概率遇到人侵者, 从而ESS的定义条件式为u[x, (1—ε) X+εx’]>u[x’, (1一ε) x+εx’] (1) 其中:ε是一个极小的正数0<ε<ε’, 复制动态方程实际上是描述一个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微分方程, 其基本思想是:如果策略石的结果优于平均水平, 那么选择该策略的那些群体在整个种群中的比重就会上升, 复制动态的微分方程一般为ddxtk=xk[u (k) -u軈 (x) ], k=1, 2, …n。其中:为一个种群中采用策略x的比例, u (k) 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 (s) 为平均适应度。
二、项目经理最优激励机制的分析
1) 假设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均是风险中性的, 此时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的期望效用分别等于各自的期望收入, 若给定项目经理的提成, 一般而言, 施工企业将会选择报酬使得项目经理的参与约束, 项目经理将选择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e使自己的期望收入最大化, 当激励程度增加时, 项目经理的生产性努力将增加, 但增加的速度在减缓;分配性努力将下降, 其下降的速度也在减缓。意味着项目经理为风险中性时, 最优激励机制为项目经理承包建设项目。此时e=0。
2) 假设施工企业为风险中性, 项目经理为风险厌恶, 由于项目经理的实际收入是一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所以风险对效用的影响可由随机变量的方差来描述, 则其确定性等价收入为项目经理的随机收入的期望值减去风险成本, 最优激励合同要在激励与保险之间寻得平衡。于是有:项目经理为风险厌恶的情况下, 当生产性风险增加或分配性风险减少时, 最优风险分担要求减少, 即激励程度将减弱。若项目经理为风险厌恶, 则在同一激励程度下, 项目经理的总努力水平将比不存在机会主义时的最优生产性努力水平高, 并且生产性努力水平低于不存在机会主义时的最优生产性努力水平。施工企业的所得利润将有所降低。
三、结论与建议
1) 只有项目经理为风险中性时, 才可以完全消除项目经理的分配性努力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是让项目经理承包建设项目, 相当于项目经理承担了全部建设风险, 从而获得了建设项目的剩余索取权即利润。该结论为目前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项目经理内部承包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当项目经理为风险厌恶时, 最优激励机制存在分配性努力, 施工企业所得利润较不存在机会主义时有所减少。虽然推行项目经理承包制可以消除项目经理的分配性努力, 但项目经理由于承担了所有建设风险并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为达到帕累托最优, 必须提高激励程度, 可以适当提高项目经理的生产性努力, 同时减少项目经理的分配性努力。为进一步消除项目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企业蒙受的额外损失,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内在激励机制外, 还应加强对项目经理的外在监督约束, 故提出以下建议:
a.施工企业内部成立项目审计部门 (小组) , 加强与项目业主的沟通和项目成本的核算。
b.尽快建立项目经理个人诚信档案。也就是说项目经理的“败德行为”一旦被发现, 该行为便会被记录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而“败德”记录积累到一定程度, 项目经理的职业生涯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结语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低下的情况下, 可以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使企业逐步由总包一分包模式向总包一劳务清包模式转变可增加建筑企业的技术积累, 提高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管理能力, 增加企业和项目组成员的收益。
摘要:在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中, 怎样做好项目管理是每一个项目经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项目管理模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本文针对项目管理模式的进化博弈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进化博弈
参考文献
[1]张飞涟, 刘力, 董武洲等, 博弈论在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 2006.
[2]SCHMIDT C Are evolutionary games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about game theory2005.
中日高校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日高校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陈德荣(1964-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法、日语语法。(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55-03
一、中日高等教育国家管理体系的对比
1.日本的国家高教管理体系。日本的参议院、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并成为日本高教政策的最高审核、决策机构,凡政府提交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提案(包括政策、法规、教育规划等),均须先经国会文教委员会审理。参议院、众议院通过后,方可交给政府贯彻实行,国会议员亦可提出自己的教育提案。
文部省是统管日本教育和文化的政府机构,对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认可大学和高等专科学院的设置,分配和拨发国家教育补助费,从事教育调研并发布调研结果,向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提出指导性建议等。
中央教育审议会是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其成员多是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和其他各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名流,其成员须经内阁认可,文部大臣任命。中央审议会除了接受文部省长官的咨询外,还负责审议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令。
日本财团法人大学基金协会是一个不依附文部省的独立法人机构,它起草的《大学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手册》,列出12个大的评估项目,并对评估形式、方法提出建议,对日本大学的内部管理起监督作用。①
2.日本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国立、公立日本高校中评议会是日本大学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同时也是本校最高行政领导人的咨询机构,校长是评议会的当然召集人。文部省有关条例规定:凡有一个以上学院的国立大学,须设评议会,并在各学院设置教授会,而只有一个学院的国立大学,只设校级教授会;校长由评议会或者校级教授会酝酿提名,全校职工投票产生,文部省任命。
私立日本高校也属于文部省领导,私立大学的设立须经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私立大学审议会审查批准。私立高校在经营管理上比国立、公立高校要复杂,在校级领导机构方面有三套班子:一是以理事长为代表的经营者,负责学校的经营工作及办学方针,对外全权代表学校;二是以校长为代表的教育者,包括院长联席会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一般行政工作;三是以总长为代表的协调监察机构,负责协调经营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日本的私立大学拥有的自主权虽然比国立、公立大学大,但无论经营还是教育,都要受文部省的某些支配和指导,否则难以维持。
3.对比日本反思我国的高校管理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央集权的行政领导制度对我国高教事业管理模式的成型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范围和权限的划分,基本上是向前苏联借鉴后发展至今的。在高等学校校内管理方面,学校自我管理的回旋余地很小,高校中党务系统的直接领导使校长的权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在我国,高等学校长期被视为中央和地方政权的下属机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从人事、财政到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全部由上级领导机构做出统一的规定,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术自由度都不够宽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已在改变并显示两种特点,一个是朝中央、地方(包括有关部委)、高校适当划分各自管理权限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之间做某种自主权大小的区分。② 其中非重点高校的自主权与日本赋予国立、公立和私立高校不同的自主权的做法类似。日本私立学校的行政结构、运营方式十分接近现代企业之一的股份公司,可谓有很大的自主权。可是高校发展到了21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术自由绝不意味着国家权力向科学和高等教育做无条件的投降。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对学校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不仅不会削弱学校的自主权,相反,强有力的国家的存在,可以保护高校免受地区特殊政策的随意干扰,使其自主权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充分使用。即使在日本,私立学校虽然享受了很大的自主权,但很多不能自负盈亏,还是要接受国家的资助和私人的捐赠。
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明确提出,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有两个公认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学校党委第一把手与校长的关系,这是高校一直以来的首要棘手的问题,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是一个禁区和死结。另外一个是如何处理校长与校务委员会的关系。目前校务委员会在形式上和某些职能上相当于西方的教授会,但是它的权限太小,仅仅部分地发挥着审议和咨询的职能,与校长之间不能完全地形成一种各负其责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当扩大校务委员会的审议范围,提高它的地位,赋予它某些重大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最终达到校长及其助手主管行政事务,而教授会或校务委员会主持学术事务。尽管严格划分行政行为和学术行为并非易事,但这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建立依法治校的原则仍然是我国高校管理中十分薄弱的环节,还应加快发展速度,并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中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比
1.日本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世界各国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分配各门课学时,计算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量,控制教学进程的方式,归纳起来不外是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三种,高校中以这三种方式为核心形成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③ 学分制为西方国家的大学普遍采用,日本也普遍采用了学分制。
日、美、欧洲等知名高校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该保证开出高质量和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经验表明,供选择的课程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数至少达到3∶1的比例。(2)应围绕主修方向安排选修科目,以利于形成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打破专业和院系界限。对学生来讲,跨系选修只能以拓宽专业面为目的,其数量也应有所限制。(3)应加强对学生选修的指导,帮助他们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的要求,制订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计划。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实行学分制,教育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改革试验。改革实验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因此促进了选课制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在一些人心目中,把学分制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对其固有的不足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采用学分制,即把四年该学的课程分解成学分,按学年安排下去,美其名曰学年学分制,学生没有选修余地,更不可能跨系跨院听课。所以,有人批评我国高校必修课太多而难以压缩,这实在是有些冤枉,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此,而在于可选修的课程太少。如果能为全部学科开出足够的选修课,将其按课程性质和专业要求组成某些系列课程,并对选修、必修做出合理规划,采取扩大选修范围的措施,如允许跨系选修、设置某些自选课等,则必将改善目前的选修制。这不但能够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而且对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中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比
1.日本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日本大学的科研工作及各大学附设的科研机构均由政府部门(文部省)管辖,而文部大臣则是全日本科研工作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理大臣任会长的科学技术会议的七名当然常委之一。该会议负责制定日本科技发展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对高校科研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总的来说,日本高校科研管理较为松散,真正在科研方面与政府打交道的是大学中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所所长,但由于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科研成果也主要由政府收购,所以政府对高校科研的巨大影响和集中领导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研究项目的确立和经费拨给都采取招标和自由组阁的办法,中标的科研组拥有人事权、经济和研究的自主权。
日本的国立、公立高校经费和设备条件比较好,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私立大学从事花费比较小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私立高校无论在科研水平和科研规模上,都无法与前者相比。④从校内科研组织看,由于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科研所及其下属部门,都是独立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基层单位。这两类组织中的成员都要同时进行教学与科研,不过,比重有所不同。日本大学科研人员的课题意识很强,十分重视通过课题争取经费,并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培养人才和提高教学水平。很多基层组织实际上是以课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没有课题,(教师)讲课和部门就失去竞争力和生命力。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我国高校的科研事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除了国家级的科学机构外(如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还有国家各部委所属的研究院、所,以及大型厂矿企业的研究机构,近年又出现大批民营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占有国家科研基金的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在国家科研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许多高校管理者都建议国家科研投资政策还要向高校作适当的倾斜。⑤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合作近年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合作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国家也不断强调高校的科研应当把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来。这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从根本上讲,从长远看,基础研究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但是,不可能像应用和开发研究那样产生即时效应。现在的问题在于认清并处理好这种情况下、这种科研的倾向所产生的矛盾:(1)过分强调功利的科研,忽略了教学和基础研究;(2)高校科研商业化导致研究生教育的狭窄,并且导致文理工类的科研获利不等而影响了研究生教育;(3)企业和高校科研合作时在目的、形式和方法上彼此的价值观往往不一致,也会由合作产生价值利益冲突。⑥
我国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在开展科研时不可能一刀切地提出同样的要求,高校在科研上的分工、合作是必然的,但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和校内外跨学科联合攻关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基础研究也是高校的强项,但是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高新技术任务的只能是学科门类齐全、技术设备条件好、科研力量强的重点学校,以及少数在某些领域优势明显的其他学校;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应以单科和多科学院为主;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大学,应将基础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重点;至于专科学校则应侧重教学研究。
四、中日高校教师管理模式的对比
1.日本高校教师的管理模式。日本高校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类。高校讲师兼职现象比较普遍,公立高校的兼职讲师有1/3,而私立高校中讲师兼职比例近一半。日本的大学教授、副教授主要来源有:从本校副教授、讲师中提拔、晋升;从其他大学中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第一流大学通常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三种方式为辅;其他高校多以第二来源为主。名牌大学教授和副教授的选拔竞争十分激烈,而二、三流大学主要从名牌大学的退休教师中招聘教授。大学教师的招聘关键是学科或学院负责人的推荐,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审查不严和开后门的现象,但总的来说,被推荐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性很小,在组织管理上具有东方的特性,不像欧美的教师终身在学校工作的是很个别的情况:英国和法国几乎为零;美国和德国至多占5%。相比之下,日本国立大学1/3的教师由本校大学毕业生充任,个别名牌大学这一比例高达80%。⑦
日本高校教师的在职培养,主要靠自我提高,教授承担指导副教授、教师和助教提高业务的责任。日本高校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严重,任人唯亲的风气、大学教师缺乏在不同岗位上任教的经历,严重影响着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学术退化。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高校教师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教师跟日本一样也是分成助教到教授四类。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推行聘任制,虽然有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一些效果,但是并未达到最终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预期目的。首先,定员定岗难于实现。因为此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标准,另一方面相应措施不配套,缺额难以补充,富余人员无法精简,精简下来的也难以流动出去。其次,评聘不分,弊大于利。在我国高校,评定职称和职位的任用一般是紧密挂钩的,因为评定之前就有指标的限制,职称评定的竞争因此也显得更为激烈。⑧ 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如牛负重,而职称和其他待遇难以上去;某些资深教师靠熬年头当上教授,而且不担心不聘和解聘,因而滋生学术官僚;评聘分不好还加剧了教师队伍中原已存在的苦乐不均、待遇不公的现象,挫伤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再次,高校教师评定职称过程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漏洞,最为严重的是近年的学术科研作假所反映的公开性不够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一个就是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和评定时的人为偏差。
对比日本高校的管理,我国高校的管理有优有劣。我国社会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我国的高校、高等教育必然也应该融入这一历史潮流。高校管理的改革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长期过程。
[注释]
①刘正发.日本高校管理制度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3:40-44.
②易兰华.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39-43.
③王志成.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新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10-13.
④厉建欣.日本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及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110-112.
⑤陈卫国,欧阳琰,张向东.试析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对应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6(2):97.
⑥朱伦.高校管理机构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教书育人,2006(6):32-33.
⑦徐建中.日本高校人事管理的特点[J].江苏高教,1992(4):53-54.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推荐阅读:
项目管理模式07-24
项目管理模式包括08-28
项目管理模式选择05-26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07-19
EPC项目管理模式10-03
项目公司进度管理模式09-05
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08-0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07-30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10-08
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缺点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