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高中生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

2024-10-16

谁为高中生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精选4篇)

谁为高中生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 篇1

谁为高中生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 高考已经落幕,但是,填报志愿这项被视为高考后的“高考”正在进行中。“如果高中能有职业规划的课程,填志愿时就不至于这么纠结了。”一位考生的吐槽折射出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教育中的普遍缺位。

现状:

“选择综合征”让学生很头疼

在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中国教育现状面前,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定位不清,从而容易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草率盲目,影响未来发展。高考过后,不少考生都在纠结于读什么专业、去哪所学校。长沙卓京的老师了解到,其中不少考生都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出现了“选择综合征”。在今年高考期间我们长沙卓京的老师了解到,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盲目且无规划。大体分为三类:学习成绩优异考生的家长目标明确,选择较多;成绩中等考生的家长多是等待分数公布后再做选择;成绩偏差考生的家长多抱有能上大学便万事大吉的“随遇而安”心理。

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

长沙卓京的职业规划师表示,现在很多学校只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并不会耐心,细致的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方向等等帮他们规划职业、学习。

我们的教育是用12年来抓分数,用一天的时间来选择人生,很多人在高考分数公布当天才去考虑报考什么学校和专业。国家打算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对于这方面教育的引领很少。对于中考二三百分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也给他们灌输“以后考大学”的思想,这必然导致这部分学生和家长痛苦焦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观点:

高中阶段职业规划事关终生幸福

在国外,通常都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确定目标、体验目标、修正目标,在大学也会有修正目标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科学、理性地规划人生道路非常有帮助。相比之下,我们的高考报考具有“决定性作用”。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57.8%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70%以上的大学生已明显感到择业、就业困难。此类问题不断验证着高中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已成为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家庭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人生规划需趁早。”长沙卓京的老师认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为职业选择提供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选择技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人生各阶段做出科学的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人生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至关重要。

每个高中生在注重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和社会需求。

谁为高中生补上职业规划这一课? 篇2

这里我们姑且不评价那位记者和老师的意见是否合理,只注意一下那位女生的表现,因为女生听后的无所适从使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学生们对于大学的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职业了解多少?

目前我们的大学还未能形成较为自由的专业选择机制。高考的志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四年所学所思,也影响着毕业时所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选择志愿的同时也选择了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自然要慎之又慎。

既然是自主选择,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能力爱好、所选专业情况和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情况下进行。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高中阶段缺乏足够的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填志愿如同“盲婚哑嫁”。有些学生一味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不考虑自身爱好和能力特长,结果学得既辛苦又没动力,时过境迁,很多热门专业也不再热门;还有学生不了解所报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后才发现该专业就业待遇和工作状态较差,于是一窝蜂加入到考研或考公大军之中……

这种盲目选择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在大学里后悔高考填的志愿,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后抱怨所学专业。一度热议的大学专业“咆哮体”,如“学医的你伤不起”“学新闻的你伤不起”等,就表达了这种被专业“坑了”的心态。前不久网上流传过的组图“……眼中的我”,则生动地表现出不同行业“看起来”和“实际上”之间的差异,以致在网友发起关于高考填志愿的讨论时,很多人都自嘲说:现在流的汗与泪,都是填志愿时脑子里进的水……

想要避免这种盲目选择,我们的教育就必须补上这一课,高中阶段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刻不容缓。首先,高中课堂应进行适当的专业内容普及,介绍未来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高校教师、社会人士来校讲解、现身说法;其次,倡导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或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真正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必要分析,而不是凭想象、看潮流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再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朴实理性的职业观,告诉学生们职业的意义在于责任,每一行都需要艰辛的付出,即便那些外表看起来光鲜或是薪酬较高的行业背后也需要汗水与精力,学会理性看待职业本身,避免因太过功利跟风填报志愿。

当然,高考填报志愿只是选择未来的第一步,未来存在很多偶然性,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也通过努力学习了更加热爱的专业,而对待职业,不同的人因为自身能力和经历的差异也有不同看法。但是在这关键的一步迈出时,如果因为缺了这一课让学生多走了弯路,那就是教育者的责任了。

应该由父母补上这一课 篇3

一次,两个母亲向我诉说了她们感到棘手且又悬念不止的事。其中的一位说她的女儿到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虽然女儿很懂事。听话。家长比较放心,但有一件事给她震动很大,想起来就心有余悸。一天,她翻女儿的书包,里面有一个子宫帽。女儿虽然给她做了满意的解释,并找来能证实此物来源的同学作证,但她还是很生气,真怕女儿背着她做出傻事来。

这两个母亲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预防少女怀孕。这是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重视。但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有教养责任的人,学校老师是第二位的施教者,应该手拉手,为他(她)们提供必要的性健康教育。

从国内外少年期发生性行为的统计资料看,必须在少年男女开始有性行为之前,着重传授给孩子有关第二性征的知识;教给孩子男女交往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解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和防止遭受性暴力的方法;培养性道德规范意识;指导孩子正确对待影视、杂志和画册上的性爱场面。防止少女怀孕应是青春早期性教育最需要灌输的核心内容。

父母跟青春早期儿女谈性问题,性教育学家提出的几个注意点具有通用性,概括起来如下:

(1)不要怕提出你的意见。如果你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坏的,说出来。不论子女反对与否,至少你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2)听到底,不责骂。压制没有好处,只能使她(他)们到此为止,日后守口如瓶。

(3)用事实回答问题。孩子们知道得越多,在紧要关头越会做出较正确的决定。

(4)

听到、看到你所不允许孩子们有的行为(如身上带有避孕用具,书包里有色情书刊等),不要大惊小怪、暴跳如雷,听明白原因,再下判断。

无论中外,父母跟少男少女谈性问题,双方都感到难以启齿。他们双方都抱有同样“等待”对方先开口的心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少男少女唯恐父母不了解他们;唯恐一提出这个问题就会受到责罚;唯恐坦白地说出性问题会使父母伤心。”有个少女是这样对性学专家说的:“你问我有没有跟父母说过我的问题。我很希望这样做,但是他们的性观念很不开化。他们知道今天的少女在做什么,他们却不肯相信自己女儿会做出什么事来。”听,这是多么值得做父母的深思的呀!

我们常听母亲们当着女儿的面说:“我的女儿绝不会做出那种事情来。”专家认为,盲目自信是最不适当的态度,因为“这句话暗示两点:其一,婚前性行为是一种罪恶;其二,母亲绝不愿跟女儿讨论这种问题。所以,那样的说法,会‘有效’地切断母女间沟通意见的‘热线’。至于她们的女儿是否‘绝不会做出那种事情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常跟少男少女谈及性教育问题的父母,常常不知道该怎样起头。专家认为,开始要针对这时期性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自然的方式。从他们比较容易外显的表现入手。比如,这个时期的男女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体高和身段,在体态方面常常为自己发育得太快或太慢而抱怨;为突起的乳房,增宽的臀部而害羞,或限制自己活动的范围。男孩子也是这样,常为自己发育匀称或矮小的体格,或举止轻浮,或自卑不前。父母可根据不同的表现进行开导,并插进与之有联系的适当的性内容。但切记不要长篇大论,要做到“细雨入土”。

母女或父子相谈中,要7解儿女对一些情况的看法。一是看看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是否正确;一是看看他们在这方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根据情况提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知识。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正确知识,他们知道的许多“事实”是错误的。所以,最好为自己和儿女买些权威性的性知识方面的书籍。

父母在做这方面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只谈性生理,应该谈性爱的道德观念。一个热恋中的男青年在回忆他自己要求与女友发生超友谊关系时,他想起了母亲平日很委婉的话,这话给他以“悬崖勒马”的道德力量:“儿子,你是××爱上的第一个男孩子,所以你在她一生中占一个特殊的地位。你要好好的对待她,使她在成人以后,对男人发生好感,不要使她留下‘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的痛苦回忆。”

职校需要补上创业教育这一课 篇4

创业教育有利于未来创业,但不仅仅是创业,而是每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单位或个人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创业教育)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人的教育,早在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我国就正式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把创业技能教育与职业性教育放到同等地位。

然而,一提起学生创业,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普通高校毕业生,联想到IT等高科技产业创业,联想到比尔•盖茨这样世界知名的创业大家,仿佛这些与职校学生没什么关系。甚至在许多人脑海中,上职校就等于未来从事简单的技术操作,整天围着机器转悠,谈不上创造,也难以创业。

为何如此?原因虽然很多,但首要还是因为人们把创业的标准抬得很高,总是把创业与种种伟大的成就挂钩,以至于许多人把创业看得非常的神圣,甚至高不可攀。诚然,创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与资源条件,但是,创业并不局限于哪一个行业,高技术产业叫创业,练练地摊、开个小店铺也叫创业。

实际上,相比于普通大学,职业院校与产业联系更为直接、更为紧密。而从社会生产实际看,创新、创业往往存在于最基本的生产环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更多地由一线技术工人做出。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毕业生恰以技术见长,且与多数产业密切相关,仅以农业为例,畜牧、养殖、种植⋯⋯都有可能成为创业的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了创业教育的尝试,但还仅仅是“星星之火”,尚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上一篇:社工青少年小组活动下一篇:《诚实孩子人人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