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共8篇)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篇1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解读
地方上的《安全生产条例》大多从2004年起公布实施,距离现在有一定的年头,为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近期,很多省市先后出台了地方《安全生产条例》。其中,部分省市如河南、湖南、天津等地已完成修订公布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已于2011年6月9日正式发布,将于9月1日起实施。根据发布的《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内容,我们发现有以下亮点:
亮点
一、单独增加了“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一章
其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在从业人员上岗前告知所在岗位及其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违反规定并逾期未改正的,可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还规定,从业人员可以要求与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订立安全生产专项集体合同,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拒绝。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按照各自职责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亮点
二、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条例》第七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生产专项工作所需资金并列入预算。”
亮点
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单位也应设置安全管理人员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
亮点
四、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逐步实施安全评价制度,市政公用企业要定期开展安全评价
《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时,其安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建设单位对安全设施验收合格后,该工程方可投入生产使用。此外,本市还将逐步在工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项目等领域推行安全评价制度。”。第四十二条规定“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供热、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单位和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传输管线施工和运营单位,应当加强设备、设施日常维护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期开展运行安全评价,及时排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亮点
五、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问题做出规定
《条例》第六十条规定“在重大危险源、高压输电线路和输油、输气管道等场所和设施的安全距离范围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对不符合规定安全距离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依法予以拆除或者采取其他保障安全的措施。”
亮点六: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于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产经营秩序安全还是人的安全,一直存在理解上的争议。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立法,基本已从“工厂法”过渡为“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新修订的《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在第三条中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这种表述阐明了“以保障从业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为核心的首都安全生产立法理念。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篇2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9月27日批准, 请予公布施行。
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和民用航空安全等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三条安全生产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遵循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负责、社会参与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应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强安全管理, 健全责任制度, 强化保障措施, 完善安全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依法享有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 并应当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六条工会依法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 提出保障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督促本单位纠正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 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和完善监控体系、责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督促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 做好辖区内相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指导、协调、监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质量技术监督、交通运输等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负有审批、处罚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以下称专项监管部门) , 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分别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安全生产实施专项监督管理。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报道的义务, 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市、区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 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先进技术、装备、工艺的推广应用。
第十一条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下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 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 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三) 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作业管理制度;
(四)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五) 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 确定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二) 保证安全生产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有效使用;
(三) 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四) 组织实施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五) 每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项监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提交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报告;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职责。
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当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等工作;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可以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一) 属于矿山、建筑施工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高度危险性行业 (以下称高危行业) , 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上的;
(二) 属于金属冶炼、船舶修造和拆解、电力、装卸、交通运输等较大危险性行业 (以下称较大危险行业) , 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上的;
(三) 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的。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相关机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工会组织代表组成, 未建立工会组织的, 由从业人员代表参加。
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当审查本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重大安全生产技术项目实施、安全生产各项投入等情况, 研究和协调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 督促落实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安全生产委员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会议应当有书面记录。
第十六条依照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上不足一百人的,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一名。高危行业、较大危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两名。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不足一千人的,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三名;从业人员在一千人以上不足五千人的,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八名;从业人员在五千人以上的,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十五名。
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 从业人员不足一百人的, 应当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或者委托具有国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 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 建立包括全体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任何人不得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转移给其他人。
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所需资金应当纳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 专款专用。高危行业、较大危险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 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和登记, 实行分级管理, 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二十条对于一般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和落实治理方案, 及时排除, 并根据需要停用相关设备, 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 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 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和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 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 疏散周边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 并设置警戒标志。
第二十一条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工作, 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安全培训;按照国家规定需具有相应资格的, 应当经考核合格取得资格后方可上岗。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岗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对新进的、离岗六个月以上的或者换岗的从业人员, 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有关从业人员, 及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四条高危行业、较大危险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 其存缴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生产安全事故处置后, 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存缴不足的, 应当及时补足。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 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后, 可以不再存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指导。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 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 淘汰陈旧落后或者安全保障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与技术, 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二十七条本市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评价、检测、检验、咨询、培训等活动。
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具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质, 依法开展工作并对其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且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 将承接的服务项目违法转让、转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 违反安全评价程序;
(三) 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安全评价报告;
(四)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自律管理, 开展诚信服务, 建立并完善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禁止下列行为:
(一) 违章指挥或者放任从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作业;
(二) 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作业;
(三) 不按照国家规定上报事故隐患;
(四) 擅自启封或者使用因不符合安全生产规定被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五) 拒绝、阻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六) 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执行安全生产监察指令。
第三章重点事项规范
第二十九条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 应当进行安全条件论证, 编制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并按照国家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 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对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进行设计, 并报送有关部门审查;未经审查同意的, 不得开工建设。提请审查安全设施设计时, 应当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 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 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依法需要进行生产、使用试运行的,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试运行。
第三十条矿山和生产、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和整改方案落实情况, 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相关专项监管部门备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相关专项监管部门, 应当对安全评价报告及整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或者抽查。
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运营单位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 应当定期开展安全评价, 及时排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保障安全运行。
第三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 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测、评估, 制定应急预案, 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危险场所动火作业、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以及爆破、吊装、挖掘、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大型检修、装卸等危险作业, 应当执行有关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 确认现场作业条件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二) 确认作业单位的从业资质, 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身体状况及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三) 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设置作业现场的安全区域, 确定专人现场统一指挥和监督;
(四) 进行危害风险评估, 制定控制措施、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 向从业人员详细说明危险因素、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措施;
(五) 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采取应急措施, 停止作业, 撤出人员。
现场作业方案应当经本单位施工技术负责人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项目负责人应当安排有关人员在危险作业前向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安全技术交底, 并经双方签字确认。
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发包生产经营项目、出租场所的, 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生产责任:
(一) 发包、出租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方、承租方;
(二)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协议, 明确各自安全生产责任;
(三) 向承包方、承租方书面告知发包项目、出租场所及相关设备的基本情况、安全生产要求;
(四) 协调解决承包方、承租方提出的安全生产问题;
(五) 发现承包方、承租方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 及时劝阻, 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六) 要求高危行业和较大危险行业的承包方、承租方提供相关安全评价报告。
承包方、承租方应当服从发包方、出租方对其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 并依法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 应当立即如实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并通报发包方、出租方。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单位负总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 由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的专业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分包合同应当明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 但不得约定劳务分包单位承担主要安全生产责任。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通过租赁设备的方式将施工作业或者工程发包给设备租赁单位的,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承担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不得将依法由其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转移给设备租赁单位。
第三十五条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 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 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 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 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 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三十六条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产权单位所有的, 产权单位之间应当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协议;产权单位将同一建筑物出租给两个以上使用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产权单位应当与使用单位分别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协议。安全生产责任协议应当明确一个产权单位或者依法委托物业服务单位对建筑物公共区域、消防设施、重要设施进行安全管理。
使用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区域的安全生产工作, 并配合产权单位、物业服务单位对建筑物公共区域、消防设施、重要设施进行安全管理。
第三十七条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本单位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进行统一管理, 对劳务派遣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得将由其承担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转移给劳务派遣单位。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承担主要责任, 其他分管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依法承担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
第三十九条市、区人民政府履行下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一) 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实行目标管理;
(二) 定期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体系, 考核所属部门、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安全生产工作, 并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
(四) 组织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 综合分析安全生产形势, 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安全生产工作, 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 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研究、协调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三) 制定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实施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四) 依法审批安全生产许可事项并对审批负责;
(五) 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负责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六)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 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并及时发布生产安全事故处理信息;
(七) 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
(八) 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一条专项监管部门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 监督检查其主管行业或者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 督促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依法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二) 依法审批安全生产许可事项并对审批负责;
(三) 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并按照有关规定统计、上报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四) 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二条开发区 (园区) 管理机构应当确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做好本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对辖区内高危行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安全生产日常检查, 指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并协助有关部门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 应当督促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治理或者改正, 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应当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考核奖励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装备、设施建设等事项。
第四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工作体系, 按照各自职责和监督检查计划开展联合检查和专项督查, 及时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下列生产经营单位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对象:
(一)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
(二)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
(三) 近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等级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 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五) 其他应当实行重点监督管理的。
第四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 应当及时下达整改指令书, 督促整改治理;对逾期不履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的, 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实行挂牌督办,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七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 记录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行为信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 应当向社会公布。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记录应当纳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为对其经营资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事项进行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的受理、核查、处理、协调、督办、移送、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 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 及时受理、查处举报事项, 并依法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第五章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第四十九条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本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落实应急组织、人员、通讯、装备、经费、物资等应急资源和措施, 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完善包含救援队伍、救援物资、救援专家等信息的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应当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第五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事故预防重点, 落实下列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措施:
(一)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 每年应当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高危行业、较大危险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
(三) 高危行业、较大危险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器材;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未建立的, 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或者与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四) 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及预警预报体系, 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
遇到险情时, 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实施救援工作, 抢救人员和财产。生产经营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有权在第一时间下达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的命令。
第五十一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需要抢救的,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将受伤人员送至医疗机构, 并垫付医疗费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一小时内,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如实报告。需要组织保护事故现场、保全现场物品的,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妥善保管有关物证。
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危及周边公众人身安全时,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疏散、撤离和安置相关人员,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控次生和衍生事故发生。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
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供电、供气、供热、给排水、交通、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损坏的,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尽快修复, 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第五十二条未造成人员伤亡并且直接经济损失不足三百万元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调查, 调查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下列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一) 一次死亡不足三人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 一次重伤 (含急性工业中毒) 不足十人的生产安全事故;
(三) 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万元以上不足一千万元的生产安全事故。
下列生产安全事故由市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一) 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 列入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三) 需向市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办理安全监督备案手续的建设工程发生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四) 市属开发区 (园区) 发生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五)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省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有关部门委托调查的生产安全事故, 由被委托的部门会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并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和指导。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未参加安全培训且未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资格证书的, 按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未按照规定人数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并可以按照应配人数, 每少配一人处以五千元罚款, 罚款总额不超过二万元。
第五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 未按照规定对一般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 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经停产停业整顿仍未改正的, 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吊销其相关证照;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中介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 提请有关部门吊销其相应资质。
中介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 提请有关部门吊销其相应资质。
中介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 出具失实的安全评价报告情节严重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 提请有关部门吊销其相应资质。
第五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 并可以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对其有关负责人、其他有关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 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一)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 未执行危险作业有关管理制度、措施的;
(二)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未抢救生产安全事故受伤人员且未垫付医疗费用的。
第五十九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项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未按照规定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
(二) 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事项予以许可或者验收通过的;
(三)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 未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组织救援, 或者玩忽职守, 致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扩大的;
(四) 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 生产经营单位, 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营性组织;
(二)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拥有本单位生产经营最高管理权限的人员。
第六十一条本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在非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作业管理, 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根据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单位和个人。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应当协调统一,加强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有利于市场规范,促进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应用。
第五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管本市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工作。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实验动物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本市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许可证制度。
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不得转让。
第七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维护动物福利,保障生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第八条管理实验动物工作的部门,应当对在实验动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及人员
第九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配备科技人员,有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动物实验进行伦理审查。
第十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组织实验动物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实验动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
第十一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组织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核;对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岗位特点和专业水平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护措施,保证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调整健康状况不宜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
第十三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当遵守实验动物的各项管理规定。
第十四条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生产或者应用实验用犬的,免交管理服务费。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生产
第十五条从事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及有关商业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生产供应或者出售合格的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
第十六条实验动物生产环境设施应当符合不同等级实验动物标准要求。
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实验动物,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在不同的环境设施中分别管理,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等用品。
第十七条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国内、国际公认的品种、品系和标准的繁育方法。
为补充种源、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或者科学研究需要捕捉野生动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八条从事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遗传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生产环境设施方面的标准,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操作过程和检测数据应当有完整、准确的记录。
第十九条从事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供应或者出售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时,应当提供质量合格证明。合格证明应当标明实验动物或者相关产品的确切名称、等级、数量、质量检测情况、购买单位名称、出售日期、许可证编号等内容,由出售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第二十条运输实验动物使用的转运工具和笼器具,应当符合所运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笼盒内混合装运。
第二十一条实验动物的进口与出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应用
第二十二条利用实验动物从事科研、生产、检定、检验和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使用许可证许可范围,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
第二十三条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应当符合相应实验动物等级标准的要求,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等用品。涉及放射性和感染性等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进行动物实验应当根据实验目的,使用相应等级标准的实验动物。
不同品种、不同等级和互有干扰的动物实验,不得在同一试验间进行。
第二十五条申报科研课题、鉴定科研成果、进行检定检验和以实验动物为生产材料生产制品,应当把应用合格实验动物和使用相应等级的动物实验环境设施作为基本条件。
应用不合格的实验动物或者在不合格的实验环境设施内取得的动物实验结果无效,生产的制品不得出售。
第二十六条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遵循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进行实验设计,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第五章实验动物的防疫
第二十七条 实验动物的预防免疫,应当结合实验动物的特殊要求办理。
第二十八条实验动物发生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从事实验动物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实验动物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本市从事实验动物生产与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公示。
第三十一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聘请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协助其对本市实验动物生产和应用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本市对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应用的单位和个人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公布实验动物许可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信息。
鼓励公民向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举报违法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应用的行为。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追究责任。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依照本章以下各条相应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十四条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暂扣实验动物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四款、第十五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情节轻重,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吊销实验动物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未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应用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予以通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对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篇4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
审议意见的报告
——2014年5月22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郭普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做好《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一审准备工作,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于4月29日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收到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后,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召开立法专题研讨会,邀请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乘客代表、专家学者和市人大代表参加,对立法重要问题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研讨;同时,书面征求了区县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5月13日,城建环保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意见报告如下:
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轨道交通是首都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在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客运量持续快速攀升、运营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为确保首都城市功能正常运转,迫切需要制定《条例》以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防范和保障能力。《条例(草案)》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立项论证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重点厘清政府、企业和乘客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公共治理理念,加大了重点环节的保护力度。《条例(草案)》基本成熟,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城建环保委员会对《条例(草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完善运营安全公共治理机制
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轨道交通各参与主体应当共同遵守本条例规定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范。目前,轨道交通各参与主体在运营阶段应承担的安全责任散见在《条例(草案)》第四章中,条款顺序上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建议完善轨道交通运营阶段的公共治理机制,对《条例(草案)》第四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按照不同的主体规范其应当承担的运营安全责任,主要有: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承担制定运营安全服务标准、制定《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等责任;公安机关应当承担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定安检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责任;轨道交通网络管理机构承担统筹协调网络化运营的责任;运营单位主要承担安全运送乘客、健全运营安全责任体系、履行安全运营职责、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提供信息服务、设施设备养护维修、按照合同约定对安检单位实施管理、开展安全综合评价等责任;安全检查单位主要承担依法实施安全检查的责任;乘客主要承担遵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自觉维护运营安全秩序、接受并配合安全检查、自觉遵守禁止性行为规范的责任等。
二、关于轨道交通安全检查
轨道交通安全检查是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从2008年6月开始实行轨道交通全路网安检以来,经历了从临时措施到常态制度的发展过程,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目前各方面对安检的目的、性质、标准和方式仍存在不同意见,人物同检的安全性与轨道交通的快捷性和高效性之间仍存在矛盾。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轨道交通安全检查是政府保障公共安全的措施,其责任应当由政府公共安全管理部门承担。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由公安机关制定安全检查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议在本款后增加一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三、关于禁止性行为
乘客是轨道交通的重要参与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离不开乘客的依法有序参与。目前在轨道交通车站、车厢内乞讨卖艺、散发小广告等行为大量存在,给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了应急疏散、设备设施故障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在车厢内饮食也会因遗洒、异味等引起乘客之间或者乘客与运营企业之间的纠纷。轨道交通车站、车厢内是典型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为进一步营造安全文明的乘车环境,根据北京的实际并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应当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建议在《条例(草案)》第四十一条中增加三项,表述为:“
(十五)在车站、车厢内乞讨、卖艺;(十六)在车站、车厢内派发广告等物品;(十七)在车厢内饮食”。同时,增加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关于轨道交通投融资单位的表述
《条例(草案)》中涉及到轨道交通产权单位相关责任时,使用了“轨道交通投融资单位”的表述,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这一表述不准确,建议统一修改为“轨道交通产权单位”。
五、关于加强轨道交通保护区管理
1.《条例(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了安全巡查管理制度,建议除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之外,增加产权单位的巡查责任。目前按照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产权单位已经成立了专职巡查队伍,负责开展本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的巡查工作;市地铁运营公司和京港地铁公司作为运营单位,重点负责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安全的巡查工作。因此,建议将本款修改为:“轨道交通产权单位和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巡查管理制度,对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和设备设施安全进行安全巡查。”
2.《条例(草案)》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轨道交通保护区内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危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其所有者或者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在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划定之前已经合法存在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负有排除危险的配合义务而非实施义务。建议将本款第一句修改为:“轨道交通保护区内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危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轨道交通产权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危险,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应当予以配合。”
对拆除保护区内建筑物、构筑物,或者限制其他合法权利的补偿主体,应当为轨道交通产权单位而非运营单位。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修改为:“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拆除保护区内建筑物、构筑物,修剪、改移种植物,或者对保护区内已取得的其他合法权利进行限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产权单位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但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除外。”
六、关于提高轨道交通防护能力
对轨道交通重点部位加强科技和物理防护能力,是防控运营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高架线路、桥梁等场所,通风亭、冷却塔、变电站等部位是风险防控的重点环节。《条例(草案)》第九条要求车站、地面线路、安全检查点、站前广场、车厢等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除上述场所外,在高架线路、桥梁、通风亭、冷却塔、变电站等重点部位都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建议将本条修改为:“轨道交通车站、地面线路、高架线路、桥梁、安全检查点、站前广场、车厢等场所应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风亭、冷却塔、变电站等部位应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合理设置防盗报警系统、防护栏或者防护网等物理防护设施。”
七、关于法律责任
1.《条例(草案)》第六十条规定,对危害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的行为,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影响铁路安全行为的处罚,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危害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安全的行为,公安机关不能依据本条内容实施处罚。建议对危害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的行为在法律责任中增设行政处罚,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将第六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危害轨道交通设备设施安全的,轨道交通产权单位和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条例(草案)》第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相关规定,造成轨道交通运营中断、旅客大量滞留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扰乱公共安全秩序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扰乱车站、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建议作援引性规定。将第六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项至第十项规定的,运营单位有权制止;造成轨道交通运营中断、旅客大量滞留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增加对在车站、车厢内乞讨卖艺和在车厢内饮食行为的法律责任,将第六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十一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第十四项、第十五项、第十七项、第十八项规定的,运营单位有权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建议增加对在车站、车厢内派发广告等物品行为的法律责任,在第六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表述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十六项规定的,运营单位有权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派发的广告等物品,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篇5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
第三条 居家养老服务应当以居住在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坚持自愿选择、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为老年人提供社区老年餐桌、定点餐饮、自助型餐饮配送、开放单位食堂等用餐服务;
(二)为老年人提供体检、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三)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服务;
(四)为失能、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五)利用社区托老所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六)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保洁、助浴、辅助出行等家政服务;
(七)为独居、高龄老年人提供关怀访视、生活陪伴、心理咨询、不良情绪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
(八)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第四条 老年人的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扶助、扶养义务的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需要由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家庭根据服务项目的性质和数量,承担相应费用。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
(二)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老年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完善与居家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统筹规划、按标准配置社区养老设施;
(五)培育养老服务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六)制定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和信息网络建设;
(七)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完成期限,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应当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下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二)指导、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站)及专职养老工作者为老年人服务;
(三)通过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经费补贴等扶持政策措施,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健全社区服务网点,运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
(五)推行社区老年人和志愿者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为老年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和激励机制。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挥民主自治功能,组织社区老年人和其他居民开展以下活动:
(一)开展居民信息自愿登记,了解、反映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协助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管理、运营社区养老设施及其他服务项目的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向政府反映居民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建议;
(三)组织开展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和低龄老年人扶助高龄老年人的活动;
(四)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第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区县民政部门或者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可以根据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要,通过签约、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服务商和服务单位。
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使用政府提供的设施和场所,也可以自行兴建养老设施。
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享受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并应当执行政府制定的服务规范、标准,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社会的监督。
第九条 鼓励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周边社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在城乡社区配置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场站。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场站的规划建设、配置标准、资金筹措、产权归属、移交方式、运营监管等由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
新建居住区的养老设施,应当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旧小区没有养老设施或者现有设施未达到配建指标的,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置;社区配建的养老设施出租用于其他用途的,应当收回用于社区养老服务。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整合社会资源,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将居住区附近闲置的场所和设施,用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引导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开放所属场所,为附近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引导农村地区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利用农家院等场所,建设托老所、老年活动场站等养老设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应当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逐步推进老旧小区的坡道、楼梯扶手、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设施的改造。
第十三条 本市应当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第十四条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投资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下列服务:
(一)建立健康档案,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定期免费体检和流感疫苗接种服务,提供疾病预防、伤害预防、自救及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开展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指导;
(三)提供优先就诊和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等服务;
(四)根据需要与社区托老所开展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签约式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五条 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配备,为老年人在社区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提供方便。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评估制度。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根据需要进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生活辅助器具。
第十八条 本市应当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培养具有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吸纳专业人才,并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员工进行培训。
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居家养老公共服务活动中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职责,导致老年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追究责任;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社区养老设施的管理者、使用者擅自改变政府投资或者资助建设、配置的养老设施功能和用途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有关费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收回管理权、使用权。
第二十一条 享受政府补贴或者政策优惠的养老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没有履行相应义务的,由发放补贴的部门收回补贴,取消其享受优惠的资格,并记入本市信用信息系统。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市容环境卫生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镇地区,是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新城、建制镇。
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使市容环境卫生事业与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四条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主管本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依法对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管理。
第五条 本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区县为主、分级管理 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六条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和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公民的市容环境卫生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和公共场所的广告应当安排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公益性宣传内容。
第七条
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整洁优美市容环境的权利,同时负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爱护环境卫生设施的义务;对损害、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
第八条 本市提倡和鼓励居(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村)民制定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的公约,动员居(村)民积极参加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创建整洁、优美、文明的环境。
第九条 本市对在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 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按照授权的范围,依法对本条例规定的市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 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实行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监察。第十二条 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对于单位和个人举报或者投诉的损害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 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不得滥用职权,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
第十四条 本市按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确定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专业作业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应当逐步实现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专业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第十五条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专业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定额指标和设置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市的环境建设规划、容貌景观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报市人民政府 批准后实施。
对市容环境卫生有特殊要求的道路和地区,区、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严于本市规定的容貌景观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并公布实施。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市容环境卫生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应用,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劳动作业条件,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措施,推动环境卫生产业的发展。
第十九条 本市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当以政府投资为基础,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并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
第二十条 市和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二)制定环境卫生专业作业标准和规范;
(三)组织落实市容环境卫生工作;
(四)组织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本市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工作。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是指单位和个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及其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第二十二条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的确定原则是:建筑物、构筑物或 者设施、场所由所有权人负责;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之间约定管理责任的,由约定的责任人负责。
下列区域的责任人按照如下规定确定:
(一)城市道路及其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等附属设施由道路维修养护单位和清扫专业作业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其中新建、改建、扩建施工中的和未经验收边施工边通车的道路,由建设单位负责。
(二)居住地区,包括胡同、街巷、住宅小区等,由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居民应当按照规定交纳保洁费用。
(三)集贸市场、展览展销等场所,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四)公路、铁路及其管理范围,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河湖及其管理范围,由河湖管理单位负责。
(六)建设工地的施工现场由施工单位负责;尚未施工的,由建设单位负责。
(七)城市绿地由管理养护单位负责。
(八)风景名胜区由管理单位负责。
(九)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周边区域,由本单位负责。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不明确的,由所在的区、县人民政府确定;跨区、县的,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具体范围,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划定。
第二十三条 城镇地区内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标准是:
(一)保持市容整洁,无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等行为;
(二)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无暴露垃圾、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渣土,按照规定扫雪铲冰;
(三)保持环境卫生设施的整洁、完好。
农村地区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标准由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会同市农村工作等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责任人对在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内发生的损害、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并要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查处。
第二十四条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由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书面告知责任人。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履行维护市容环境卫生责任。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的考评制度,并组织检查。
第四章 城市容貌
第一节 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构筑物的容貌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造型、色调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二)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原设计风格、色调。
(三)不得擅自在临街的建筑物上插挂彩旗、加装灯饰以及其他装饰物。
(四)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应当保持整洁和完好,并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定期粉刷、修饰。
(五)建筑物顶部、外走廊等应当保持整洁、无堆物堆料;主要街道两侧和重点地区的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和窗外不得设置不符合容貌景观标准的设施,不得吊挂、晾晒和摆放物品,平台、阳台内堆放的物品不得超出护栏的高度,并保持整洁。主要街道和重点地区的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六)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按照设计标准统一设置阳台和窗户的护栏、空调设备托架、公用电视接收系统等设施;现有建筑物设置的护栏、空调设备托架、公用电视接收系统等设施没有达到要求的,应当逐步改装或者拆除。
违反前款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或者清除,并可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由区、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委托专业企业按照规定代为粉刷、修饰,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对不支付费用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十七条 对未经批准建设的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强制拆除,并可对建筑物按照建筑面积处每平方米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可对构筑物、其他设施处工程造价1倍的罚款。
对未经批准正在建设的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可以查封、暂扣其施工工具和设备,并依照前款规定 予以处理。
未经批准建设的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无法确定其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在公共媒体以及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所在地发布公告,督促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改正违法行为。公告期间不得少于15日。公告期间届满,未改正违法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强制拆除。
对未经批准建设的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企业不得提供服务;从事经营活动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证照。对参与建设的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在主要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置建筑小品、雕塑等建筑景观的,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按照规定定期维护。出现破旧、污损的,应当及时粉刷、修饰。
第二十九条 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前,应当按照本市容貌景观标准的要求,选用透景、半透景的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池)、草坪等作为分界并保持整洁、美观。
第二节 道路及其相关设施
第三十条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容貌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持道路路面和人行步道平整,保持道缘石、无障碍设施完好;出现破损、短缺的,应当及时修复。
(二)保持立交桥、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整洁、完好。
(三)保持道路和桥梁上设置的隔离墩、防护栏、防护墙、隔音板和照明、排水等设施整洁、完好、有效;出现破旧、污损的,应当及时清洗、修复、更换。
第三十一条 在道路上设置的井盖、雨箅,应当保持完好。出现损坏、丢失、移位的,所有权人或者维护管理单位应当立即采取设置警示标志、护栏等临时防护措施并及时维修、更换。
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公路范围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实施。
第三十二条 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置的各类设施,应当协调美观。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公安交通、路政、园林绿化、电信、邮政等有关部门,制定公共场所各类设施的设置规划和设置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三条 需要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置邮政、电信、信息、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应当向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政管理行政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设置。设施的目录,由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现有设施不符合规划的,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改造方案,逐步达到规定标准。
违反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要求在公共场所设置各类设施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报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强制拆除。
第三十四条 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置的交通、电信、邮政、电力、环境卫生等各类设施,应当保持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丢 失的,所有权人或者维护单位应当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道路、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及其他公共场所堆物堆料、摆摊设点,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举办文化、商业等活动的,应当保持公共场所整洁,举办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设置环境卫生设施,及时清除产生的垃圾等废弃物;举办活动结束,应当及时清除设置的设施。临街的商业、饮食业等行业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进行店外经营。
机动车、非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停放。
违反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在城市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堆放的影响市容的物品无法确认其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在公共媒体以及物品所在地发布公告,督促物品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履行责任。公告期间不得少于7日。公告期间届满无人认领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可以对违法堆放的物品予以清除。违反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违反第三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未经批准不得在城市道路上空或者建筑物、构筑物之间架设管线设施。
禁止在城市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护栏、电线杆、树木、绿篱等处晾晒衣物或者吊挂物品。
违反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 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公路范围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实施。
第三十七条 禁止擅自挖掘道路。
经批准挖掘道路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延长工期,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状。
第三节 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
第三十八条 本市对户外广告设施实行统一规划。户外广告应当按照设置专业规划的规定进行设置,并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违反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强制拆除,并可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无法确定其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在公共媒体以及户外广告的所在地发布公告,督促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改正违法行为。公告期间不得少于15日。公告期间届满,未改正违法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予以强制拆除。
第三十九条 设置户外广告,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保持安全牢固、完好整洁,无空置,无破损、污迹和严重褪色等;
(二)保持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牌)、灯箱等载体形式的户外广告显示完整,不断亮、不残损。
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灯箱等断亮、残损的,在修复前应当停止使用。
第四十条 机关、团体、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 工商户的名称、字号、标志等牌匾标识,应当按照本市牌匾标识设置规范规定的位置、体量、数量等要求进行设置,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违反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强制拆除,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牌匾标识的设置应当牢固安全、整洁美观,照明和显亮设施功能完好,不断亮、不残损。牌匾标识画面污损、字体残缺、灯光显示不完整等影响市容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违反规定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修复,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节 标语和宣传品
第四十一条 在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宣传品的,应当按照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批准的范围、地点、数量、规格、内容和期限设置。
禁止在重要地区利用交通、照明、电力、通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设置标语、宣传品,但在国家政治、外交和举办重大活动期间需要设置的,由市人民政府决定。重要地区的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在胡同、街巷和住宅小区等处选择适当地点组织设置公共信息栏,为发布信息者提供方便,并负责管理和保洁。
第四十三条 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公共场所散发、悬挂、张贴宣传品、广告,不得在建筑物、构筑物等处刻画、涂写、喷涂标语及宣传品、广告。违反规定的,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 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擅自利用或者组织张贴、涂写、刻画、喷涂、散发标语、宣传品和广告进行宣传的,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在违法张挂、张贴、涂写、刻画、喷涂、散发的标语、宣传品和广告中标明其通信工具号码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通知违法行为人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并通知电信部门暂停该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有关电信部门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予以暂停使用。违法行为人接受处理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有关电信部门予以恢复使用。暂停及重新开通号码等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标语、宣传品和广告的内容违反公安、工商行政、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应当及时移送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公安、工商行政、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标语、宣传品和广告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节 夜景照明
四十四条 本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由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区、县夜景照明规划应当根据本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制定,并报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五条 本市夜景照明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等,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夜景照明设施。
夜景照明建设方案,应当按照规定经市或者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本市对夜景照明设施实行供用电优惠政策,鼓励夜景照明设施的建设和开启。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夜景照明设施、夜景照明建设方案未经行政许可或者夜景照明设施未按照许可要求进行设置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的设置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照明设施的维护管理,做到整洁美观、使用安全,并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设施损坏、断亮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换。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的设置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开闭夜景照明和路灯照明设施。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环境卫生
第一节 清扫保洁
第四十七条 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专业清扫保洁责任单位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及时保洁。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城镇地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围挡、临时厕所和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工程施工或者拆除作业期间,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尘土飞扬、污水流溢;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日产日清;对 需要回填的土方,应当进行苫盖。建设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清除弃物弃料和围挡、临时厕所、垃圾收集设施及其他临时建筑设施。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维修、清疏排水管道、沟渠,维修、更换路灯、电线杆及其他公共设施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清除,不得乱堆乱放。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清理,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城市绿地管理养护单位应当保持绿地整洁。在道路两侧栽培、修剪树木或者花卉等作业所产生的枝叶、泥土,作业单位应当及时清除,不得乱堆乱放。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应当保持车身整洁和外观良好。
车身不整洁或者破损的,应当及时清洗、维修。
第五十二条 不得占用道路、绿地等公共场所从事车辆清洗、维修等业务。
进行车辆清洗、维修的,应当保持场所整洁,采取措施防止污水流溢、废弃物向外散落。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5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收购废旧物品的经营者应当保持收购场所整洁,不得乱堆乱放、焚烧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存储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收购废旧物品采取围挡、遮盖等措施,不得污染周围环境。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在公共场所禁止下列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随地吐痰、便溺;
(二)乱丢瓜果皮核、烟头、纸屑、口香糖、塑料袋、包装物等废弃物;
(三)乱倒污水、垃圾,焚烧树叶、垃圾;
(四)其他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禁止在城镇地区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因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特殊需要饲养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按照每只(头)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房的顶部、阳台外和窗外搭建鸽舍。饲养鸽子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可以责令拆除鸽舍。
第二节 垃圾等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和处理
第五十六条 本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对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进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产生,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水平。
按照垃圾产生者负有垃圾处理义务的原则,由垃圾产生者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本市对农村地区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办理。
第五十七条 本市应当对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按照规定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第五十八条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配置密闭式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垃圾。
城镇地区内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倾倒生活垃圾。
城镇地区内生活垃圾应当做到日产日清、密闭运输,并清运到指定的垃圾消纳场所,不得乱堆乱倒。
城镇地区内因施工或者其他作业影响垃圾清运的,施工单位或者作业单位应当事先告知所在区、县的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并在采取妥善解决措施后,方可施工或者作业。
违反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其中对单位随意倾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因建设施工、拆除建筑物和房屋修缮、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等废弃物应当单独堆放,不得倒入生活垃圾收集站。产生建筑垃圾、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
产生建筑垃圾、渣土的单位、个人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应当按照许可规定的时间、路线和要求,将建筑垃圾、渣土清运到指定的处置场所。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其中 对单位随意倾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渣土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运输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流体、散装货物的车辆应当符合本市环保要求,具有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核发的准运证件。
城镇地区内流体、散装货物应当实行密闭运输。运输车辆的密闭装置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并保持牢固、无破损、无渗漏。运输车辆不得车轮带泥行驶,不得沿途泄漏、遗撒。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使用无准运证件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车辆从事运输的,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运输车辆泄漏、遗撒的,责令清除,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对于城市道路上的泄漏、遗撒物,当事人拒不清除或者没有条件清除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可以代为委托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清除,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对不支付费用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六十一条 从事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的,应当向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经营。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对工业垃圾、医疗卫生垃圾及其他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妥善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和垃圾消纳场。违反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六十三条 对厕所的粪便应当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或者贮(化)粪池。城镇地区内负有清掏粪便责任的单位应当及时清掏,对清掏的粪便密闭运输,并倾倒在指定的消纳场所。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其中违反第二款规定,随意倾倒粪便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 餐厨垃圾不得排入雨水、污水排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不得与其他垃圾混倒。
城镇地区内宾馆、饭店、餐馆和机关、部队、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设置餐厨垃圾的收集、贮存设施。
餐厨垃圾产生者可以自行清运或者委托专业清运单位对餐厨垃圾进行清运;清运单位应当将餐厨垃圾运输到规定的地点处理。产生者自行处理餐厨垃圾的,其处理设施应当符合相应标准。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其中对单位随意倾倒或者运输车辆泄漏、遗撒餐厨垃圾的,责令清除,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
第六十五条 本市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由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实施。
建设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技术标准。
第六十六条 设置建筑垃圾、渣土消纳场所的,应当向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许可后,方可设置。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新建、改建住宅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密闭式垃圾收集站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以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建筑和场所,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公共厕所。
城乡接壤地区的公共厕所、密闭式垃圾收集站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建设。
第六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本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定额指标的规定和公共厕所建设标准。现有公共厕所不符合公共厕所建设标准的,由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改造方案,逐步达到规定标准。
公共厕所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标准对公共厕所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公共厕所正常使用。违反规定,不能保证公共厕所正常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本市鼓励商场、饭店、旅馆、体育场(馆)、停车场等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的附属式公共厕所对外开放。
第六十九条 按照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定额指标和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的环境卫生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所需资金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第七十条 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应当严格按照规划批准的内容进行,保证工程质量。规划管理行政部门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的意见。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竣工后,其配套环境卫生设施应当由市政管理行政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违反第二款规定,环境卫生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损毁环境卫生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停用环境卫生设施和改变环境卫生设施用途。因市政工程、房屋拆迁等确需拆除、迁移或者停用环境卫生设施的,应当提前报告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并按照规定重建或者补建。
违反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章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
第七十二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兴办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应当具备规定的专业技术条件。
第七十三条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服务项目的承揽单位,可以由有关管理部门或者单位采取招标、委托等方式确定。
招标单位或者委托单位可以提出高于本市城市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的作业服务标准。
中标或者接受委托的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要求,完成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废弃物的工作。
中标或者接受委托的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不得将服务项目转让或者再委托给他人。
第七十四条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应当遵守专业作业规范,达 到城市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按照方便、周到的原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企业应当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五条 侮辱、殴打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人员,妨碍其正常工作或者阻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条例制定本市农村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第七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篇7
1 推动都市型农机化大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 北京市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呈现出都市农业的特征,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 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瓜果蔬菜和畜牧业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多。截至2010年底, 北京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4%, 随着《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增加。农机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应进行调整, 一方面向粮食作物的高质量机械化作业发展, 另一方面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正如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在“宣贯《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座谈会”上所提到的, 北京市农机化工作要抓住重点, 狠抓落实。第一, 粮食生产农机装备是北京市农机推广重点, 特别是平原区县要在粮食机械化上下功夫, 农机系统要对2/3的作业农机要有掌控力, 而且要拥有中国最先进的农机装备。第二, 蔬菜生产机械化是北京市农机研究、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 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另外, 果品、花卉、畜牧以及冷链物流配送的机械化都是农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 北京市也确实在这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和青贮机等饲草机械开始大量应用, 卷帘机、棚室微耕机和植保机械等也都进行了大量推广。《促进条例》的颁布, 必将大推动北京市都市型农机化的飞速发展, 为全国农机化做出榜样。
2 进行农机安全使用新尝试
2005—2010年, 北京市政府财政和农民自筹用于购置更新农业机械的资金总量达7.6亿元, 购置机具种类涵盖了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11类28个品种。随着农业机械在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 农业机械事故发生的危险性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一些技术状态不佳的老旧拖拉机、植保机械依然在用,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 必需不断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业机械作业全程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为农机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条例》在农机安全使用方面进行了3个方面的大胆尝试。
首先, 《促进条例》提出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保险制度, 将农业机械保险纳入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各类保险机构研究开发适合本市农业机械特点的保险产品。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 有助于解除农户购买、使用农机的后顾之忧。
其次, 《促进条例》提出市和区、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危机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实行农业机械的淘汰和报废制度, 具体办法由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明令淘汰和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应当停止使用并依法实行回收。北京市农机化相关负责人称, 北京市将进行报废适当补偿、再购机优先补贴的尝试。北京市尝试建立农机报废制度, 对全国保有的几百万台超龄农机如何退出作业舞台将会产生示范作用。
第三, 《促进条例》提出市和县、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扶持社会力量及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兴办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站点, 为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提供便利。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活动的, 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3 创新农机化服务新体系
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方向。《促进条例》规定, 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联合, 依法设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合作社;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 提高利用效率;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为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篇8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已经2004年1月7日国务院 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00四年一月十三日
第一条 为了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非煤矿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非煤矿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中央管理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第六条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三)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五)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八)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九)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十一)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十二)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企业进行生产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供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相关文件、资料。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书面通知企业并说明理由。
煤矿企业应当以矿(井)为单位,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八条 安全生产许可证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统一的式样。
第九条 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企业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办理延期手续。
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时,经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不再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延期3年。
第十条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
第十一条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每年向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其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和管理情况。
第十二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煤矿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 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企业不得转让、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四条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并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接受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不得索取或者接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六条 监察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实施监察。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十八条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二)发现企业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生产活动,不依法处理的;
(三)发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依法处理的;
(四)接到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处理的;
(五)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接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延期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接受转让的,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进行生产的企业,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逾期不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经审查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继续进行生产的,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决定。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推荐阅读: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全文11-16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获通过05-26
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附件)08-14
北京燃气管理条例08-28
北京计划生育条例12-07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06-20
北京市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条例07-16
北京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08-25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奖学金评定条例11-25
北京市安全b本真题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