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2024-10-10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精选10篇)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1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2010年9月16日下午和9月17日上午,学院召开了校企合作工作会议。学院副院长傅建辉、王其军,校企合作处、教务处和各系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傅建辉主持。

副院长傅建辉指出: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校企合作工作要深化到专业建设上来的要求,我院的校企合作工作要结合学院各项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学生作报告、讲座,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和课程,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员工等方面都要有突破性进展,要利用基地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和深化各专业建设,重点是强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创性工作;本学年各系要结合目标责任书内容,切实做好一项重点工作,拿出一个最好的项目;职能部门也要尽快拿出相关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会议认真讨论了《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讨论稿)》、《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学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目标责任书(讨论稿)》、《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书(模板讨论稿)》,各系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经过逐条讨论和推敲,会议形成了一致意见。同时,各系对本学年工作提出了初步设想: 财务管理系何光平老师:充分发挥华诺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的作用,本学年将与企业共同开发一门课程,安排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到华诺实习,合作开发财务管理软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管理系李庆海老师:管理系将全力以赴,踏踏实实一项一项做好目标

责任书各项内容;

信息系卢华云老师:信息系将在“订单式培养方式”上狠下功夫,促进学生就业。目前正在与苏宁电器洽谈中,近期将有实质性进展。部分学生暑假期间还在继续顶岗实习,苏宁电器已录取十几名毕业生; 会计系薛如老师:学院成立了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研究所,开发校本教材将由研究所负责实施,争取本学年拿出一项成果。

贸易系罗明老师:贸易系争取在创新项目上有所突破,与省内同类院校专业作比较,找出差距,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寻找制高点。目前正与阿里巴巴接触中,打算在开发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计算机系刘晓丹老师:上学期开始与方正、苏宁洽谈的订单式培养正在进行中,方正、鑫瑞校内实训室正常运转,深受学生欢迎;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系统维护专业将向笔记本维护方向发展,软件专业将与华诺合作开发财务管理软件项目。

语言系杨军老师:语言系文秘、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在现有基础上将努力上一个台阶,争取在新学年做得更好。

教务处张崇利副处长:采用目标责任制度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进程,“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目标责任制度的实施,教务处将尽快出台与目标责任书配套的相关制度,使其更具操作性。

最后,副院长傅建辉要求,校企合作处将上述几个文件修改完善后报院长办公会议审批,并尽快与各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各系应对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努力实施,本学年每个系做好一项重点工作,拿出最具

特色的项目,使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更上一层楼。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讨论稿)》、《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学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目标责任书(讨论稿)》已于9月21日上午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学院将于近日与各系签署目标责任书,并下发文件贯彻实施。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2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的表现

1.法律保障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政策法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国家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其中又有两层内容: 一是 《 职业教育法》, 这将决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乃至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与行动。然而,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但是并无强制性要求可操作性条件, 这种似有似无、可做不做的实质是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缺失, 导致国家对社会各界是否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做出明确且强制性的职责权利义务等要求, 削弱了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企业法》与《税收法》等法律中并未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

2.企业诉求难以实现。由于在理论上来讲,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从高职院校获得高技能人才, 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难题, 培训现有员工, 获得税收优惠,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利益。所以, 当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态度时, 有62%与31%的受访企业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参与校企合作, 而仅有5%与2%的受访企业无所谓与不愿意;当调查企业是否愿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 74%的受访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62%的受访企业愿意参加高职院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第一, 缺乏法律保障。如70%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第二, 缺乏利益驱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 它更多地关心着当下的利益, 而不是什么长远利益及社会责任。而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一定会有所投入, 但却收益有限甚至没有收益;第三, 缺乏安全保障。因此, 29.1%的受访企业无意参与校企合作, 62.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79.1%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职教集团, 66.36%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高职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因而, 从宏观上不难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确实“数量较少”, 与理论目标相去甚远。

3.学校开展程度悬殊。目前, 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动力是源于国家政策要求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考评而被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还是已经将政策内化于内, 外化成行。前者则是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后者则是积极践行、实效合作。因此, 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但是开展程度与取得成效却相差悬殊。究其普遍原因, 一是专业缺乏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不具有针对性;二是科研服务能力相当薄弱;三是教师实务操作水平有限等, 导致企业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究其个体原因则与每所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与社会美誉有很大关系。如非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高职院校相比, 前者困难明显小于后者, 取得的成效也明显高于后者;国家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因为社会影响力远大于非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 其难度既小于后者, 成效却远高于后者;同理, 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程度也大大优于非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所以, 当问及后者时, 他们中有50.37%与22.96%分别认为有困难与一般都有困难。

4.合作层次尚处浅层。虽然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作, 并在实践着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与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企合作工作仍属于探索时期, 合作形式与模式依然处于最低的浅层阶段, 没有形成系统、深度合作关系。

5.办学质量亟需提高。首先,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需要不适合。二是培养目标与任职岗位未对接。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1.建立匹配的法规支持体系。首先, 健全法律体系。 一是完善国家法律。应当包括但又不仅限于《教育法 》 、 《 高等教育法 》 、 《 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校企合作教育法 》 等。 重点是修改 《 劳动法》, 主要是将实习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之中, 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学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 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二是进行地方立法。主要指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条例》及其配套的《实施办法》。通过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法规, 建立政府引导与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从而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实现制度化、法规化。其次, 提供优惠保障。一方面是对企业的优惠保障。一是税收优惠。要认真执行《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涉及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奖补优惠。要对企业的付出进行奖励与补助, 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是形象树立,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对高职院校的优惠保障。如提供财政投入保障,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等。再其次, 制定管理制度。主要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如《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事制度 》 、 《 区域合作委员会议事制度》、《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工作的保障措施》、《校企技术合作的意见》、《校企技术服务运行与管理暂行办法》、《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 、 《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意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有关规定、《校内实训基地对外服务的有关规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生产性实训课程考核办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 以规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有效合作机构。首先, 政府要提供组织保障。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政行校企联盟等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以各方共赢为始终追求, 保证各方利益均衡, 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其次, 校企要共建合作组织。一是构成主体。无论是政行企校四方模式, 还是政校企或校行企三方模式, 都一定要坚持多方参与, 互联互动的原则。二是领导组织。不仅要由校企双方共建合作理事会, 而且要在各方内部成立由单位领导、职能部门与院系 (车间) 负责人、骨干教师 (师傅) 等组成校企合作机构。在高职院校内部最好成立校企合作处, 由其负责校企合作的规划、政策与实施。三是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情况, 可选择市+校+专业模式、集团+校+企模式、校+系+专业模式等, 以适应各种合作之需。

3.不断提高办学实力。首先,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是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 更要考核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二是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教师的科技能力不能仅用于自身评聘职称之需, 更重要的是必须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如将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制定营销策划方案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并与其工资收入挂钩。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方面是教师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 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教师队伍中, 既缺乏高水平的理论大师, 也不重视技能高手, 更谈不上二者的统一。所以, 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参加合作的吸引力。其次, 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一是科学定位专业。高职院校只有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 科学对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查的基础上, 时刻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对比工作, 才能将“服务社会设专业, 依托行业建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原则落到实处, 才能做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条件相一致、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需要相一致、理论教学与学科前沿相一致、技能教学与企业操作相一致、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等。二是共定培养条件。即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同选择实训、师资、教材等条件, 企业则要参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人品教育工作, 真正做到全程“双主体”育人, 以培养适用人才。三是建立专业评审制度。评审人员由校行企三方的领导职能部门及用人部门技能大师骨干教师等组成, 对每批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都要进行评审, 以确定其技能水平。

4.构建合作平台。首先, 信息沟通平台。一是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沟通信息机会, 弄清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与科技服务项目以及必须注意的事项。二是通过广泛、务实的合作对话平台,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就业与企业高效寻觅适合员工的无缝对接。其次, 科技服务平台。一是构建科技发明、评价与转化相统一的机制, 提高对企业参与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吸引力。二是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及成效。再其次, 共建实体平台。一是校企共建企业。主要是高职院校利用场地及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股份制企业, 满足学生实训实习及企业适当盈利的需要。二是引企入校。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确保学生实训实习及教师挂职锻炼。三是校办企业 (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等) 。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将校内实训基地升华为生产经营性企业, 接爱服务项目, 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岗位, 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校企合作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篇3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1.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要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其中对于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可大有作为。《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二是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经营型人才,建立一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800万人;三是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职业教育要适应《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是“做中学,学中做”,即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了学习的周期。同时,只有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学校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

2.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

校企合作既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职业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才能克服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才能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开发课程、选编教材等,才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行业协调互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实习手段也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3.互利双赢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解除了“企业招工难,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是推进企业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实习实训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有利于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训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吸引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可以借助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可以与学校进行新产品研发,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融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及职业道德,为今后有效就业打下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学校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一是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是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劳动与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素质,然后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掌握相应岗位操作标准和要求,通过技能提升训练,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接着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实际劳动,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动力。

三是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四是参观和见习模式。学校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业园区、生产基地作坊参观、见习,使学生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及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五是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发教材、评估教学质量。如嵩县于2012年成立了嵩县职教集团,把县城内现有的嵩县中专、洛阳中医药学校、昌琳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洛阳畜牧中专等5所学校重组,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又新增了采矿专业、生物制药专业。职教集团采取开放式管理、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阳光工程培训等合作创新模式,对更新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就业等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因此,集团化办学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六是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4

1.会议板块名称:校企圆桌沙龙—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与发展趋势展望;

2.时间:11月26日下午第二阶段会议,15:00-16:50,每位嘉宾发言总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

3.会议形式:发言、点评、互动;

4.主持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在校企合作论坛上的发言

顾汤华

(基于会议形式考虑,吴董事长的发言可能要根据主持人的会议推进,分三部分讲:)

又在师资、资源上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持续地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技术,既具有岗位胜任力和适应力,又认可我们众泰企业文化的人才队伍?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我们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首先,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对合格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还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掌控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其次,企业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员工,更需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员工,校企合作办学,能让企业未来的员工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岗位职业感情,更重要的是来到企业后能快速实现学生向劳动者角色的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欢迎,学校放心,学生满意、家长高兴;再次,校企合作,增强了企业对学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对课程设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参与意见,使学生走向企业后能缩短适应期和再学习期。

因此,我们将校企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成人学历班教育等作为集团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集团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进行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于2010年5月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了众泰汽车学院,储备与培养基层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EMBA班,储备与培养中高层核心管理人才;与云和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与质量管理人才,从而形成高中低搭配,内外兼顾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部分:

之所以选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们校企合作的重要伙伴,主要基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我们众泰职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契合,双方有共同的发展基础。在众泰汽车学院成立之初,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建立了制度、逐一落实资源的分配、学生的管理、师资的组建、教学设备的配套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众泰汽车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5个专业,415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在“2+1”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目前95名大三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两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现已在集团销售中心、车身公司及制造公司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实践专业技能、并接受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

在众泰汽车学院的投入方面,我们也是全方位的,我们一方面提供教学设备、实习基地、技术指导、奖学金等支持,另一方面选派资深工程师、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建兼职教师队伍(目前选拔共有15名兼职教师,承担17门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开发与教学任务,74名一线的技术骨干及班组长担任现场实习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学生理论及实训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培训,帮助学生较好的进行角色转变,更快的融入团队,提高学生对工作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三部分:

人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引擎。一个稳定而持续的人才供应机制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建成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忠诚度高的人才队伍,对于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非常重要。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不仅为我们众泰提供基础较好的一线骨干技工,还让我们拥有了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储备和产业研发支持,对集团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加快人力开发的步伐。

我们将尝试“厂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已在筹建众泰培训中心,将于明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更好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工作。与此同时,集团已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高升专”成人学历班的合作,针对在职一线骨干员工,开设机械制造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及工商管理三个专业。同时,集团将在厂区内创建教学车间,选拔最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师傅,有计划的提供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售后服务、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全力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另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领域,成立众泰国际学院,从国际视野来培养更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为众泰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为有效巩固校企合作的成果,集团人力资源部正在搭建“人才梯队”体系,设计员工职业发展成长路径,包括两个部分的构想,一是“管理路线”,(从员工—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副总—老总),二是“技术路线”(从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从两条路径为员工打通职业发展的通道。

校企合作,是“合作”而不是“慈善”!过去我们对企业

参与教育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只有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合作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众泰要站在行业的前端,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众泰汽车学院的发展证明了企业与教育产业的合作是最为有效而便利的人才开发渠道。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界同仁能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推进企业、教育、社会的共同发展!

谢谢大家!

备注说明:

1、会议为主题问答式交流座谈的形式(即沙龙圆桌)。

校企合作2016工作总结 篇5

---------化学工程系

本学年校企合作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系部“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创校企合作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分析检测中心”。现对本学年校企合作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构建“分析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

本学,“分析检测中心”办公室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定了“分析检测中心”工作的相关制度。经过一年的努力,“分析检测中心”办公室内部制度的完善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如制订了“分析检测中心”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分析检测中心”各个成员的作职责,工作职责的划分,有助于各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成绩

校企合作工作站始终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坚持学生就业为导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我系老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相关工作:针对德源食品工业公司650m/d生产酒精废水的治理设计了污水处理方案;参加甘肃润晟环境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项目:“京新国家高速公路(G7)甘肃段白疙瘩至明水高速公路及马鬃山镇至桥湾连接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中的环境监理服务;参与甘肃精达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承接的“嘉峪关旅游公路、S305嘉峪关至祁丰、S595嘉峪关至新城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现状监测”模块等相关工作。以便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需求,主动为企业服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基础。

三、为专业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提供平台

职业院校要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为学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系先后组织在职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并同时安排我系任小娜等7名教师和丁海冬等3名学生先后三次赴兰州参加并通过了甘肃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监理师培训考试和甘肃省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并已全部考取环境监理师及环境监测上岗证等证书。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一)学校校企合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目前合作层次不深,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今后校企合作的思路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度”,今后的校企合作主要思路是加强深层次的合作:

(一)加强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的合作。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篇6

近几年我国有些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我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借4家大型汽车企业入住的机会,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作为汽修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用所学理论要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汽修专业也企业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之间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从2013年起主动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等大型企业单位联系,完成了大量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项:完成了与一汽,比亚迪,长安科研项目“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室建设”,该项目为学校学生由传统学生转变为企业职工提供了模拟的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与红旗汽车两盒攻关“新型扶贫背景下,公认的工资发放问题”的项目,上海汽车是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但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科技局打算从奖励机制创新的角度,通过科技奖励机制的设计引导科技人才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制度创新与设计和管理机制研究正是经管类专业的理论强项,我们与科技局的合作是检验和丰富理论增加教师实践能力的好途径。

总之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使教师充分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需求,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掌握大量的实践素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授课程就能有的放矢。

2、组织教师、学生为企事业单位直接提供服务

除了高层次的横向研究合作之外,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接触企业为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这也是锻炼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持续性地开展这方面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长安,长城汽车是我系校外实习基地,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利用市场调查这一集中实践环节来做企业的调查工作。现在每年大约有100名学生参与到调查工作中,通过调研我们的学生接触了企业的实际,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调研效果很好。

从今年开始在不断转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急需对企业内部的一线工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技

术人才进行销售、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我们积极与汽车企业联系,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至今,我们已经做过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的一线营销人员业务培训;一汽公司的客户经理培训。通过这种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另外教师与企业员工接触后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校企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从我校的培养定位来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牵头的各种赛事,各种技能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今年开始,我们与一汽,红旗,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单位合作,积极组织大量学生参与了两届“中职学校模拟招聘”,取得优异的成绩,招聘就是参与真正的商务竞争活动,通过大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与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合作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专门设有“对接学院”,我们先后有四名教师赴“阿里学院”学习,获得了培训师资格,然后在一汽公司的授权下为学生展开培训,成为将来学生进入电汽车行业就业的重要砝码。

4、与多家中小汽车企业协会长期沟通机制

与企业保持联系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与陕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协会定期要请省内的企业家来校与学生座谈交流,通过交流和了解,为校企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有数位企业家成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也有部分优秀学生被企业家看重获得了工作机会。

5、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西安高新区校外实习基地、大唐电信校外实习基地、阎良电信校外实习基地、金堆城钼业公司进出口公司校外实习基地、交大合力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科特勒国际咨询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赴基地实习,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实践能力。

二、建立校企互动新机制的思路

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构建“校企互动”的新型机制,深入加强与企业联系与沟通,努力与合作企业建立高层次、稳定性联系。同时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切实将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研究并努力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有效形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7

1.1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校企合作是本课题组构建“面向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方案的主导思想,为了完成本项教学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首先在2006年1~4月走访了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中建六局、中建国际公司、中建发展公司、省建工集团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还安排青年教师到建筑安装企业顶岗实践,充分了解各企业对供热通风与卫生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尽可能将不适应企业要求的课程改革成受企业欢迎的课程,提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零过渡”,一毕业即可上岗,不需过渡期,甚至可达“负过渡”,即还未毕业,已能适应企业与社会的要求。

1.2 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全程参与是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修订教学计划时企业能直接参与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可以直接向制订计划者表明企业的用人需求。

1.3 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定期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来校参观交流,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了解,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企业发展对毕业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

本课题组不断对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总结,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进行了施工员职业能力分析、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在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方案,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2 采取多样化的研究手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在教学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1 搜集文献资料

课题组成员在完成本次调查报告的分析部分内容时,主要是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找、自购图书三方面来作为参考资料收集的手段。

收集参考资料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论文著作: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及课程设置;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研究;综合性教育研究;有关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比较研究;全国高校办学及招生情况;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等。

2.2 实地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成员对合作企业的负责人或专家、部分高校及高职院校、近三年本院、本专业的毕业生及在校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各企业对供热通风与卫生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相关院校供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课程教学运行情况及效果,毕业生及在校生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研单位有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中建六局、中建国际公司、中建发展公司、省建工集团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环境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职业教育学院等院校。

2.3 对学生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分析存在如下问题:①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实用性,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知识、技术等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性,对就业不利。②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没有照顾学生就业的需求和特点;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不符合学生的特点。③课程表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各科教材编排方式,包括内容安排和编辑方式等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教学手段和方式陈旧、枯燥,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运用不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④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没有照顾学生就业的需求和特点;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不符合学生的特点。

3 结束语

在教学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结构体系方面的文献资料,充分、清晰地了解与掌握了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供热专业课程体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社会调查、考察了相关院校和走访了相关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本院、本专业的毕业生及在校生进行跟踪问卷调查。搜集了大量信息,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形成完整的文字资料汇编,为本选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坚持与企业合作的方针,确定的课程体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征求了企业的意见,及时修正研究误区,以保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充实和调整,按照此方案培养出的毕业生最终能够被企业接受。

摘要:教学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社会调查、考察相关院校和走访相关部门,搜集大量信息,完成了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形成完整的文字资料汇编,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前期工作中如何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以及前期准备阶段中的研究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研究前期准备工作,校企合作,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辉.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教育;学校;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24-01

从功能上来看,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为国家培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而用人单位对于员工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就必须要回归到以人为本上面来,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除了掌握技能之外,更需要成为徳技双馨的人才。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中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将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安置到企业当中,那么这时候实际上就将学生进行了分散,同时由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的流动性也是较大的,而这一时期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就中职物流班级来说,应该给予其的德育教育内容为:诚实守信、勤劳好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团队意识、不假公济私、礼貌待人等内容,实际上这些德育教育内容也是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所以对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其在岗位上的软实力,也能够让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职物流班级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实践有待加强。当前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强,例如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到的德育内容,在校内能够实践,但是到了企业当中却出现了很多违背德育教育的现象,究其根本实际上就是德育教育实践没有落到实处,德育教育的内容没能深入内心,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将德育教育发挥实效,学校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将学生的亲身实践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内注重学生将德育素养运用到工作岗位上,从而使自己的行动更为符合企业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对于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认为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德育教育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思想尤其在学校的领导层当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那么在这种思想下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必然会面临重视不够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很多学校将德育教育的工作交给了团组织、班主任、党组织、德育课教师,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学生接触到的学校行政人员或者是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在为学生服务的时候存在着态度恶劣、不讲诚信等问题,那么这些现象必然会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提高上造成影响,当学生走进企业实习的时候必然会向其学习。

(三)德育工作未真正的走出校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仅仅的局限在校门之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德育教育更应该做好校内和校外实习期间的衔接工作,这虽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一个较难的过程,其在企业中开展德育教育实践少、经验不够丰富、管理制度和理念上欠缺等问题都制约着在企业中开展德育教育,很多教师在对实习期间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不但教育模式没有任何的改变,连教学内容也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使得德育工作并不理想,和企业对学生所要求的德育素质有着很大的差距。

(四)德育教育没有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生源的上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这些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在心智方面还略显不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比较弱,另外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当中,过早的接触社会就非常容易出现功利心强、无目标、不思进取等问题,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相对来说还是较好就业的,但是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却不愿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在实习期就表现出了技能不足、业务水平差、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己的判断较为盲目,在实习期间缺乏责任心和主人翁的意识。我们知道很多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父母给选择的专业,对于职业的喜好可能在学校的时候不太明显,但是进入到实习岗位后很多学生就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这个工作,这时候开展爱岗敬业等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出发的德育教育并没有跟上。

三、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职业观、成才观、就业观是中职教育德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教育就更应该以此为侧重点,那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实习当中是高职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德育教育要做到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要做到对相应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劳动观念、职业素养。

(一)在企业中建立起德育教育基地。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不是说就无法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学校不仅应该在技能方面和企业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德育教育方面和企业进行合作,在企业中进行德育教育基地的建立,让学校具有德育教育经验的教师走进企业,通过开展德育交流、德育培训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企业的职业道德等培训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制定出和企业相适应的德育教育内容。企业有着一定的用人和培养人的标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该将德育的侧重点进行转移,将职业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在学生走进企业之前学校应该通过岗前培训让学生认识到爱岗敬业、热爱本职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讲诚信、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三)借助于自媒体开展新形式的德育教育。学生走进企业之后就德育教育的难度就加大了,一是学生较为分散,二是很难在时间上实现统一,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可以以自媒体作为德育教育的阵地,通过QQ群、微信群等开展德育教育,教师不仅能够发布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沟通和交流就能够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更让人深刻,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德育教育更为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赵善兵.校企合作模式下纺织类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J].轻纺织工业和技术.2011(01).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9

为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学校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交流、生产研发、实习就业等多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凝聚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结合学校实际

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教育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创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享、相互介入、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成为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一)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更好地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服务,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院二级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1、成立校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学工副校长、特聘企业专家

二、组织领导

成员: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 校级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企合作办公室。

2、成立院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院长

副组长:分管副院长、特聘企业专家

成员:实践科科长、教学秘书、各班班导

(二)工作职责

1、校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运行。

(2)统筹校企合作资源,开展校级层面上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多形式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审批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等项目。

(3)指导各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提出意见;聘请行业相关专家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发展建设。

(4)结合年度工作目标,对各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进行评估、总结并实施表彰奖励。

2、院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1)在校级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围绕学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实施细则,有阶段性、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校企合作工作。

(2)积极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引进行业、企业资源,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建设,探索、总结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组织、实施各类型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学生参与校外实习实践项目的管理。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课堂,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开展课题研究。

3、校企合作办公室工作职责

(1)校企合作办公室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牵头部门。根据校级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协助各学院开展各类型校企合作;做好对校企合作工作的督促、评估等相关管理工作。

(2)积极开展与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的联系,为各学院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项目补充;组织开展分行业、分地区的校企合作交流活动。

(3)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库,整合、发布相关信息,实现校内资源信息的共享。定期编发工作简报,通报校企合作工作动态。

(4)做好对各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的指导、审批工作;做好校企合作工作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归档工作。

三、主要内容

(一)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联合办学,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投入,通过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共同培养人才,提高专业与岗位的对接程度,把学校办成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

(二)推行“订单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行“订单教育”,扩大订单教育的在学生比例。通过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培养与岗

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大力推行“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争取合作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支持,吸引合作企业到学校共建集生产、实习、实训等功能

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

(四)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在校生数量相匹配的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开展校企师资交流。通过校企交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以“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双向挂职”活动,建设、充实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合作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培训服务,实现教学相长。

(六)推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共同研究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发明专利。通过产学研,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升

教师研发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各类项目的开展,并在人、财、物、时间、政策上给与充分的保障。

(二)建立机制,凝聚特色。各学院要建立基于企业需求为导向办学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程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凝练独具特色的突出实践性教

学环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三)加强交流,了解需求。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及专业课教师要定期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关注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时

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五、保障体系

(一)建立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校企合作工作评估体系,设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服务企业的数量、效果等进行评价,校企合作也作为考核学院工

作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各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对在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成效突出的学院,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

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纪要 篇10

面对新形势、新困难和新挑战,我院在毕业生总数持续上扬的情况下,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我办按照学院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以学院省级示范性创建为契机,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一个目标、二个引领、三项建设、四项工作”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四位一体”,努力实施学生就业工程,经过就业工作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院属各系的大力协助下,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现就2011年就业及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明确责任。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加强对毕业生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国务院、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研究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学院领导靠前指挥、分片包点,各就业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和挂点,各毕业班班主任和就业办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的“点—线—面”立体工作体系,制定《加强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和目标任务,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强化工作过程的考核,加大就业督查力度。截止到2012年6月初,学院2012届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3%以上,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务。

二、加强对内工作协调对外工作交流。一方面,加强与各系部的工作协调,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争取第一时间将就业信息公司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的横向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并促使“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嵌入到就业网站中,使就业信息呈现立体化和一体化。

三、积极做好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的材料准备工作。我办按创建工作要求,将创建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并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1

积极收集、整理各类创建佐证材料并分类整册,为创建工作的验收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过程监控,做好就业工作的过程管理。就业工作的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是做好就业工作开展和效果检验的关键所在。在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学院注重前期与后期的对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对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的放矢。从2月开始,学院将每个班级、专业、各系部的就业情况进行排名,实行周报、月报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公布学生的就业情况,全院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人人热心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学院定期分层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制定措施,精细推进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做好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有些毕业生的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就业办采取了现场咨询和网上咨询等多种教育方式,多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

六、加强招生工作。根据学院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我办承包了丰城市场的招生任务,为完成此项工作目标,先后三次到丰城进行招生宣传,并与丰城近十所中学的班主任或招生代理取得联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就业办

校企办

上一篇:《非诚勿扰》中征婚启事下一篇:离别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