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共7篇)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篇1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办好市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更好地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有效地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发展,根据国家、省、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职能
第二条 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第三条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创业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第四条 中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入孵企业进行指导管理,协助工商、税务、审计、安全等部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中心为入孵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一)协助入孵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服务;
(二)为入孵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供资料初审、联系上报等全程服务;
(三)为入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为入孵企业的成果发布、信息沟通、产品检测、软件测评、成果鉴定、合资合作提供服务;
(五)协助入孵企业代理、办理人才引进的有关手续,接纳组织关系;
(六)为入孵企业的员工及外聘人员的生活起居、文体活动、子女就学等提供协助;
(七)为入孵企业举行的培训、项目洽谈等活动提供服务;
(八)为入孵企业提供有关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九)为入孵企业提供办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公共场所的设施配套、环境卫生、安全等服务;
(十)为入孵企业在孵化期间提供融资渠道和信息的服务。
第三章 入孵企业从事领域和人员
第六条 根据国家科技部颁发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和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结合宿迁目前的实际情况,入孵企业所从事的领域规定如下:
(一)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的药品、中间体、原料药;中药;化学药;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及产品;新型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试制;农业生物技术的新品种研究、开发、培育,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新材料产业: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
(三)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包括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试制。
(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包括自动化机械设备及装置,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研究、开发、试制。
(五)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微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技术产品、通信设备及产品、专用工艺生产设备及测试仪表等硬件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
(六)资源与环境产业: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试制。
(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能为入孵企业提供配套专业服务的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技术成果转让、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产品检验检测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科技技术信息查询机构等的科技中介机构(注:这些中介机构根据孵化器发展情况适当引入,不作为孵化企业)。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申请进入孵化器创办企业:
(一)科技创业者应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学历,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创建的企业法人代表一般由创业者或创业团队人员之一担任,应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创业者或创业团队须占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以企业形式入驻的,企业成立时间应少于2年,且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
(二)科技创业人员从事开发研究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指导政策,并符合宿迁市环境保护及其它有关标准的要求;研究开发的项目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项目产品必须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条件;产权(含知识产权)明确。
(三)创办的企业须拥有一支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技术团队和相关人员,入驻孵化器后保证能开展正常工作,主要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
(四)科技创业者应拥有与其业务规模相应的注册资本(原则上研发型企业注册资本在30万元以上,生产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但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团队中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营销和管理经营的骨干应占有企业的一定比例的股份。
第八条 入孵企业应尽的义务
(一)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
(二)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遵守与中心签定的各项协议;
(四)及时准确地向中心报送不涉及企业技术秘密的报表和统计数据,支持中心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
(五)按时缴纳房租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及公摊等费。
第四章 批准程序
第九条 申请入园孵化的企业向中心部递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入孵审批表》;
(二)《创业计划书》;
(三)《科研项目可行性报告》(可选);
(四)《科技技术查新报告》(可选);
(五)《创业者个人简历表》,含创业者个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最高学历证明原件、复印件;
(六)《创业团队人员基本情况表》,含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明复印件。
(七)主要设备清单及布置图。
第十条 受理
中心在受理申请时须验证申请者提交的原件和复印件,原件验证后退还给申请者,《招商登记表》、《创业计划书》、《科研项目可行性报告》及其它文件资料留存在中心,并登记在册。
第十一条 审批
在受理入驻申请后,中心对申请人及申请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在三个工作日内召开中心办公会议作出初审意见,交科技局相关处室审批,并协助科技局相关处室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后报局长办公会议通过。
第十二条 办理入孵手续
申请者在接到入孵批准通知后,可到中心办理以下入孵手续:
(一)根据企业类型和需求分配孵化场地,负责与企业签订《入孵协议》;
(二)签订房屋租赁协议,缴纳物业管理费和房屋使用保证金等;
(三)协助企业开通水、电、通信设施。
(四)协助企业办理企业名称核准和工商注册、设立银行资金帐户、办理税务登记手续等企业设立相关登记手续。
第五章 考核办法
第十三条 入孵企业从入孵之日起满12个月,进行首次评估考核。对评估考核合格的企业,下一次评估考核的时间间隔期为12个月;对评估考核不合格的孵化企业,下一次评估考核时间间隔期为6个月。
第十四条 评估考核程序
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书面通知企业 → 企业根据评估考核要求准备材料 → 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评估考核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 根据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打分 → 评估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企业。
第十五条 评估考核内容
评估考核内容分经济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产品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企业发展潜力五个方面。
第十六条 评估考核结果
评估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种,评估考核结果由评估考核小组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企业。
入驻企业在创业业绩评估考核中,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考核不合格。
(一)项目进展不正常
企业入驻孵化器后因某种原因使科研项目没有相应的技术方案,或技术方案一直处于变化中无法确定;项目开展处于停顿状态。
(二)在孵化器内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企业入驻孵化器后,工作人员未按要求在孵化器内开展工作,企业用房长期处于空闲或关闭状态。
(三)企业人员配备不到位
企业未能按入驻时承诺的人员数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孵化器内经常只有1名人员驻守。
(四)入驻企业终止实施企业创业计划。
第十七条 被评估考核企业需提交的材料
(一)企业财务报表
(二)企业在编人员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专业技术职称)
(三)企业项目研发计划及研发经费投入明细表
(四)企业评估考核自评表
(五)企业工作总结报告(企业应对入孵后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的建立和培养、管理制度、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
第十八条 评估考核结果的使用
对第一评估考核不合格的入孵企业,予以提醒;对连续二次评估考核不合格的孵化企业,劝其退出孵化场地,终止提供相关扶持政策和服务;如其继续使用孵化场地,物业管理费及房租等费用按标准价收取。
对评估考核优秀的孵化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在政策扶持、经费资助等方面予以倾斜。
第六章 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 孵化企业在入驻孵化器后可以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一)满足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科技创业种子基金。具体参考《宿迁市科技创业种子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宿政办发〔2008〕166号)。
(二)宿迁市科技局对入孵企业在科技立项、科技经费安排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三)享受宿迁市市政府其它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四)在孵企业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第七章 违规处理
第二十条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入孵企业,中心有权终止孵化合同:
(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事非法活动;
(二)超出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经营内容无关的商业活动;
(三)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四)严重违反管理办法、中心规章制度,经指出仍不予改正;
(五)不履行创业种子资金合同或违反创业种子资金合同;
(六)未能在孵化器开展正常工作;技术团队不到位;科研项目不落实或科技项目终止实施;
(七)未按规定交纳应缴的租金、物业管理费等服务费用;
(八)连续二次考核不合格者。
对于违规孵化企业,责令整改不效者,劝其退出孵化场地,终止提供相关扶持政策和服务。
第八章 入孵企业的毕业、延长孵化、终止孵化
第二十一条 在孵企业孵化期原则上为二年,二年后孵化器根据评估准予毕业或终止孵化,对于需延长孵化期企业申请批准后才可留园继续孵化。
(一)孵化企业毕业条件
1.孵化企业经过二年孵化,毕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之中至少三条:
(1)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有2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年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且有1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
(3)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4)实现产品销售,孵化期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
(5)研究开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0%,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5%,有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
2.孵化企业毕业的认定及毕业手续办理
(1)孵化器主要根据与在孵企业签订的孵化管理合同和物业管理合同的期限来决定孵化企业的孵化期限,并根据毕业条件认定企业是否达到毕业。
(2)在孵企业毕业时应当向孵化器提供以下材料:
① 孵化毕业申请书;
② 经营状况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③ 在孵期间经营管理情况,包括建立的管理制度和团队名录册;
④ 其他证明材料。
(3)毕业企业申请毕业材料要求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季度报送,经核准后,准予毕业,迁离宿迁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
(4)中心授予毕业企业毕业证书。
(二)延长孵化
1.入孵企业在孵化期间有所发展,但未能达到毕业条件的,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可达到的,经在孵企业向中心申请,审核批准后,可以续签孵化管理合同和物业管理合同,延长孵化期限,但续签的孵化期限不超过两年。两年内作为一般企业管理,物业管理费、房租等相关费用按收费标准收取,可享受孵化器其他各项优惠政策,两年后必须毕业搬离。
2.对于从事研究开发的项目,属于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很高,市场前景特别好,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二年内无法完成孵化目标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要求延长孵化期,经审核批准后办理延长孵化手续(但是一般不超过两年),在批准延长期内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终止孵化
因客观或主观条件发生变化,入孵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的孵化目标,项目产品产业化效果不明显的,进一步延长孵化期没有效果的,视作孵化失败,应终止孵化。终止孵化企业须在规定时间内搬离孵化器。
第二十二条 入孵企业第三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前向中心提出“毕业申请”或“延长孵化申请”。
第二十三条 企业经孵化培育毕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如需谋求更大发展的,由中心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衔接,由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尽快实现产业化。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消防,科技园区,孵化器,监督管理
1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概况
企业孵化器 (Business Incubator)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通过提供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所需的场地, 提供通信、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以提高企业的成活率。
1.1 企业孵化器的含义及其功能
科技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而科技企业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技企业尤其是在其成长的最初阶段,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诸多方面风险的制约, 很难实现由知识向产业化的跨越, 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市场风险大等瓶颈约束而难以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及区域和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 后被引入经济领域, 指能够为创业期的种子企业提供一个集中空间和合适条件的组织。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 帮助和促进新型的创业企业成长和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 企业孵化器 (也称“企业创业中心”) 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它为新生企业专门提供了一个受控制的工业环境, 以训练和支持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对科技企业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一是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等共享设施, 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以及市场推广等支持, 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二是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帮助创业者将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提供综合服务, 帮助新兴小企业迅速壮大形成规模, 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三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创业提供不断优化的孵化氛围,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服务。孵化器内部企业的聚集会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 有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 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
1.2 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 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于1956年诞生于美国纽约的贝特维亚 (Batavia) , 约瑟夫·曼库索 (Joseph Mancuso) 创建的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 BIC, 成为美国也是全球孵化器事业的开端。作为新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企业孵化器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现并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的企业孵化器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是以科
技和经济相结合为宗旨的科技体制组织。1987年, 我国诞生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推动下,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一部分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
1.3 沧州靖烨科技园简介
靖烨科技园是沧州市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 针对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需求, 具有现代理念的综合性科技园区。此项目坐落于沧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投资1.2亿元, 占地约3.4万m2, 总建筑面积7.2万m2。拥有高科技孵化大厦1.2万m2、高层个性化厂房3.28万m2、科技综合服务设施2.8万m2, 可容纳15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孵化, 并纳入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运行体系, 是沧州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的延伸和补充。作为国家级孵化器——沧州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组成部分, 靖烨科技园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国家科技引导基金和创新基金申报服务, 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组织、高新技术认定、企业投融资等。符合条件的入孵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级孵化器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沧州靖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建筑类型主要有:单元式厂房、连通式厂房、庭院式厂房、综合产业研发孵化大厦等, 涵盖了科研孵化、综合办公、生产制造、金融商务、生活居住、餐饮娱乐等科技园区的6大基本功能。
(1) 单元式厂房。园区内的1、2、3号楼为单元式厂房, 均为地上十层, 建筑高度31.5 m, 建筑面积约24 861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34.15%。其内部布局与单元式住宅相同, 三幢单元式厂房的每个单元建筑面积从50 m2至150 m2不等, 房型适合小型企业作为科研、办公、生产和居住使用。
(2) 连通式厂房。园区内的9、10号楼为连通式厂房, 均为地上八层, 建筑高度为29.4 m, 其建筑面积约为26 834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36.86%。内部各房间通过建筑中部的内走道相连通, 连通式厂房房型面积从300 m2至600 m2不等, 通过对房型的拆分与组合其最小单元面积可达到150 m2, 最大单元面积可达到2 000 m2以上, 可以满足中等规模企业的生产、研发和办公需求。
(3) 庭院式厂房。园区内的4、5、6、7号楼为庭院式厂房, 均为地上三层, 建筑高度为11.4 m, 其建筑面积约6 382.7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8.77%。内部布局类似于连排式别墅, 四幢庭院式厂房的单元和单幢面积, 从275 m2至523 m2和825 m2至1 556 m2不等, 适合中等规模企业科研、办公、生产和居住使用。
(4) 综合产业孵化大厦。园区内的8号楼为综合产业孵化大厦, 为地上十四层, 建筑高度52.2 m, 建筑面积14 722 m2, 占总建筑面积的20.22%。大厦房型面积从30 m2至150 m2, 可以满足园区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研发、办公的需求。
以上建筑均为砖混或框架结构, 能够满足二级以上耐火等级的要求。从设计依据看, 孵化器开发建设的主要依据是预先建设好的建筑待租或待售, 没有生产使用的针对性, 属于用途待定建筑。由于其先建设后承租, 往往在标高和跨度等方面与使用要求不配套, 对于中小生产企业显得量大质不优, 对于大型生产企业又感觉削足适履。另外, 一些承租者将建筑改建成写字楼、专家楼、商住楼, 甚至对外营业的客房, 改变了设计用途。从产权归属看, 主要以租赁为主, 以购买为次, 也有一些厂房的产权与使用权混合。
2 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的消防安全问题
根据笔者对沧州靖烨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建筑的调查, 由于孵化器建筑在建设初期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在消防设计和使用中会存在以下问题。
2.1 火灾危险性的确定
目前的孵化器建筑均按照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等级进行设计, 这对绝大多数孵化器企业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但作为科技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试制过程中要不同程度地使用一些易燃易爆化学物品, 导致其局部的火灾危险性达到甲、乙类。虽然这些部位在整个厂房中所占比例很小, 但设计中未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在建筑结构上也未考虑防爆和泄压, 未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很有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甚至威胁到整幢建筑的安全。
2.2 建筑耐火等级确定
目前的孵化器建筑均按二级耐火等级进行设计, 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部火灾荷载超大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 会使局部的建筑构件很快失去支撑能力而导致建筑倒塌。
2.3 安全疏散
如上所述的单元式厂房,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建规”) 只规定了居住建筑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对工业建筑未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对于火灾危险性不大 (丙类及以下, 且不使用明火作业) , 生产操作人数不多, 其综合火灾危险性与居住建筑相比要小的小型企业, 在符合“建规”第3.7.2条关于厂房每个防火分区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的条件下, 采用这种形式也未尝不可。但在使用中, 只要有一个条件超出了“建规”的规定, 即形成火灾隐患。而其他类型的建筑由于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在疏散人数的确定方面都无据可循。若在使用中, 位于同一楼层的多家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则该楼层的疏散宽度就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2.4 电气设计
由于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确定, 对于用电负荷也难以掌握, 负荷设计过大,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设计过小,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且易造成超负荷而引发火灾事故。
2.5 消防设施设计
同样是由于其使用性质不确定的原因, 没有针对性, 只有高层建筑设计了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多层建筑仅考虑了室内、外消火栓。
2.6 使用和管理
在此类建筑的使用中, 租用者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装修, 这将会造成建筑结构的改变。一是原有的防火分隔被破坏, 导致防火分区超出规范的面积要求;二是对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进行改造, 导致安全疏散出口数量、疏散宽度和距离等安全疏散指标不符合“建规”的有关规定, 影响到人员安全疏散;三是在改扩建和装修中使用可燃易燃材料, 采用钢结构未进行防火保护, 造成建筑物的火灾荷载增加和部分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降低;四是对电气线路改造不规范, 增大了建筑电气火灾危险性;五是改造后对原有消防设施的使用造成影响。
另外, 由于租用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资金比较紧张, 会出现住宿与生产、储存合一的情况, 而上述提到的单元式和庭院式厂房在设计上也具备住宿的功能, 即使通过管理能够避免“三合一”企业的情况, 但仍然不能避免在同一建筑内的“三合一”情况。
3 加强企业孵化器建筑消防管理的对策
3.1 火灾危险性的确定
提高整个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是不现实的,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租赁过程中合理布局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于有类危险性需求的企业, 应当布置在建筑物顶层, 将其危险部位布置在靠外窗的位置, 如条件许可则可以适当增大外窗面积以利于泄压, 并将该部位与其他部位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 设置防爆电器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3.2 建筑耐火等级的设计
由于建筑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 为确保建筑物在火灾情况下的结构安全, 笔者建议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如沧州靖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建筑均应达到一级耐火等级。在改扩建和装修中严禁使用易燃可燃材料, 所用的金属构件必须进行防火保护处理, 使其达到相应的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3.3 安全疏散设计
在安全疏散方面, 对于单元式厂房, 由于孵化器建筑界定为丙类生产, 按照“建规”第3.7.2条关于厂房每个防火分区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每个单元每层的建筑面积应小于等于250 m2, 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20人。然而, 单元式厂房和庭院式厂房不可能完全杜绝人员住宿的情况, 为确保住宿人员的安全, 根据GA 703-2007《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 (以下简称“合用场所技术要求”) 并参照“建规”和GB 50045-95 (2005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高规”) 的有关规定, 这两种类型的厂房对于多层的建筑无论层数多少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 能够自然通风和采光, 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若不能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计, 且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对于高层建筑, 应在“高规”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要求, 即均应设防烟楼梯间, 且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3.4 电气设计
由于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确定, 用电负荷难以掌握。建议采用分步设计安装的方法, 即在未确定使用性质时仅设计安装基本的照明用电, 并预埋穿线管;在承租者使用性质和用电负荷确定后, 再按其需要设计安装专用供电线路。这样既能保障经济适用, 又能保障消防安全。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孵化器建筑的用电安全, 参照“建规”第11.2.7条和“高规”第9.5条的规定, 建议在孵化器建筑的配电系统中安装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3.5 消防设施设计
由于孵化器建筑使用性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按照“合用场所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 建议在“建规”和“高规”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即孵化器建筑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不能用水扑救的部位除外) , 并应按照“建规”和“高规”对人员密集场所的要求, 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广播。
3.6 消防安全管理
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作为孵化器的统一管理者, 科技园区应在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指导下切实履行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在与承租者签订的租赁协议和合同中, 应将消防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把消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细化分解和明确。园区应成立一支由精通消防业务的人员组成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 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授权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 对各承租企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新《消防法》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行政许可内容进行了改革, 园区内的大多数建设项目 (特别是一些改扩建和内装修工程) 均改为备案抽查。为确保孵化器建筑的消防安全, 特别是杜绝因改扩建和内装修造成新的火灾隐患, 应在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或建筑物业管理机构中配备熟悉消防设计规范的专业人员, 履行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对各承租企业改扩建和内装修的监督管理
3.7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 由于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多为丙类及以下, 类似的火灾实例也不多见, 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消防工作易掉以轻心, 产生麻痹思想, 这是最大的火灾隐患。因此,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督促科技园区将消防安全的内容纳入园区教育培训内容, 加强对孵化器管理经营者和所有从业者的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整体消防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 从源头上提高此类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消防安全水平。
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方面需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报道, 另一方面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使社会各阶层对消防工作给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不断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从而使消防工作真正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工程。要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契机, 通过集中开展大宣传、大培训, 实施“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要因地制宜, 周密策划, 精心组织, 广泛利用安全生产月、119宣传日等各种活动, 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实现“人人会查改火灾隐患、人人会扑救初起火灾、人人会疏散逃生”。通过实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全面提升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 保障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A 703-2007,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S].
全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 篇3
本次培训,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由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科技部火炬中心兼创新基金赵玉海主任、高新处唐凤泉处长、知识产权局乔德喜司长和胡佐超秘书长、科技计划司徐芃处长、创新基金李莉博士、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大海教授、广州融科创业张冬弟总经理、新加坡开锐咨询中国区执行董事劳莘先生分别作专题培训。
一、打造专业化的孵化器管理队伍任重道远
从1987年我国诞生了第一个孵化器以来,经历16年的摸索发展,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同时也遭遇到不少问题,如:资金瓶颈、法律障碍、人才短缺等等。
有专家指出,今后5到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其经济保持长久的活力: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担当着培育中小科技创业企业的重任,其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了孵化器的长足发展,也影响了在孵企业的健康成长。
当前,影响孵化器进一步发展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缺少专业化的孵化器管理队伍。为此,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知识产权局在“第二期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主任培训班”上,结合孵化器主任的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内容、适度安排学习进程,将教学与互动式交流穿插进行。
二、创新基金·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共助孵化器
本次孵化器主任培训班围绕初创科技企业的资金筹措、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和孵化器的运作管理三个方面来展开。
1、资金筹措篇——政府科技基金与风险投资
对初创的科技型企业来说,资金筹措是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现阶段,摆在我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资金来源大致有创业者自筹(包括向亲友借贷)、政府的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由于科技型初创企业往往不能满足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因此,政府的资助和风险资本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早期资金支持的组成部分。
科技部计划司的徐芃处长、科技部创新基金中心审理部李莉博士分别介绍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介绍我国各种科技拨款的分布情况,并且为孵化器主任们详细地说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及其申报程序和方法,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科技部火炬中心兼创新基金管理中心赵玉海主任以全局的视角给孵化器主任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课。
赵主任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是资金短缺却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外的情况看,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工业化国家政府的重要政策措施。因此,我国政府也应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特殊的扶持。
赵玉海主任介绍了工业化国家政府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四种主要做法,即无偿资助、政府贷款或贷款担保、股权投资(或称政府的风险投资)、绩效提成融资(Royalty Financing),其中重点介绍了OECD国家政府的风险投资,具体方式主要有政府投资于私营的风险投资公司、政府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两种。前者的例子有美国SBIC(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小企业管理局认定小企业投资公司,政府按2-3倍进行匹配,作为优先股享有本金和利息(按政府债券利率)的优先偿还权,政府只拿利润的10%,不参与管理和投资决策。后者的例子有芬兰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于1994年建立,100%的政府所有,以“基金的基金”方式运作,即投资于私人资本占多数股权的风险投资基金。
而后,经过对中美创业投资状况的对比研究,赵主任提出对政府创投功能的全新审视,认为其运作机制应该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手段;应该具备政策导向,应该传导政府的意图;市场手段要按市场规律进行投资,但区别于商业性风险投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本期培训班还把长期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风险投资的广州融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冬弟先生请来,他为大家带来了自己对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相融合的独特见解。
在分析了企业孵化器的收入结构之后,他预测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房产经营仍将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大多数的孵化器应该首先做好房产经营。
然而,根据企业孵化器涉足风险投资的历史,张先生又找出了不少成功的案例,甚至“比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业绩要好”。他解释说企业孵化器是一个“多项业务的组合体”,“一旦企业孵化器通过投资之外的其他业务实现了现金流的平衡,它便可以安然接受完全没有流动性的股权资产增值,有耐心地等待可以变现的时机到来。”因此,为了做大做强孵化器、完善孵化器的功能以及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他建议一些有条件的孵化器应该进行风险投资。
2、实战篇——孵化器的运作管理
在这次培训班上,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处唐凤泉处长对国内孵化器的发展现状作了总结:截止2002年,包括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创业园、综合以及各类专业技术孵化器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共是436家。他指出:要能称得上是科技企业孵化器,通常需要由以下7个要素组成:(1)、可以出租的场地;(2)、公共设施;(3)、种子资金;(4)、咨询及援助;(5)、政策环境;(6)、创业文化;(7)、技术支持。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从91年的43家发展到2002年的436家,孵化场地面积从6万多平方米到776万多平方米,孵化企业数量从500家到23373家,孵化企业总收入从93年的10.8亿元到2001年的405亿元,累计毕业企业从94年的190家到2002年的6927家,孵化器基金总额从92年的1.2亿到2002年的10.9亿,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孵化器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以下4个问题:(1)、物业化问题,单纯地以房屋出租为主,忽视了对创业企业的孵化服务支持;(2)、孵化主体与创业主体不明确;(3)、政府对孵化器的干预过多,限制孵化器的自主权;(4)、孵化器的管理者变动频繁,任期短,在服务管理上偏向短期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带来了诸多业界人士对相关问题的争论,例如:孵化器究竟是非盈利还是盈利;孵化的是项目还是企业;孵化器的面积多大才是好;孵化器经理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孵化器需要多少资源;孵化器是管理还是服务等等。
由于各地发展孵化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持条件相差巨大,唐凤泉处长归纳了未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趋势:(1)、多样化;(2)、多元化;(3)、网络化;(4)、专业化;(5)、国际化;(6)、集群化。同时指明了到2005年的发展目标:数量上达到500家,70%以上完成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一支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累计毕业企业8000家以上。
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孙大海副主任作了“如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本地快速发展”的专题交流,他结合自身担任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的实际情况,现身说法,将厦门创业园建设发展的“秘笈”和盘托出,他提出了创业园建设要从六个方面入手:要建设一个高档次的创业基地;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服务队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软环境;要打响孵化器的品牌;要自始至终重视创业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孙大海博士分析了在各种投资主体中,高新区新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比较好,指出了孵化器发展的共性问题,如:入孵企业融资困难、对企业的孵化服务尚不到位、对创业文化的建设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致使入孵企业出现反经济信用的行为。同时他也指出:全国400多家孵化器,个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以下观念的认识:孵化场地规模是否越大约好?孵化器是否成为房地产出租经营公司?在孵企业是否越多越好?负责人更换频繁,是否利于孵化器地政策稳定和长远发展。
在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当地快速发展的策略中他提到:孵化器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机制、制定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确定清晰的发展思路、设法引起社会重视、争取当地主要领导的支持、和本地职能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针对目前国内的创业热潮,孙大海博士特别解析了:如何帮助创业者设立企业、咨询者是否适合创业、如何引导入孵企业创业成功、初创企业的误区、如何对待不规范经营行为等几个问题。另外,他特别强调了创业文化建设对入孵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孵化器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1、一些孵化器管理运营单位目前还只是浅层次的物业式服务,由于体制、经费、管理者水平等因素,尚没有重视企业文化对孵化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2、一些企业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不讲商业道德、坑蒙拐骗、信用危机、搞恶性竞争、拜金主义、偷税骗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以及政府扶持资金支持等——“反经济信用行为”。
孙大海博士对园区创业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艰苦创业的硅谷式创业文化+孵化器的真诚服务文化+入驻企业与孵化器管理单位的相互理解+中外文化、理念的融合+孵化器的政府背景+诚信。这些内涵在厦门创业园被提炼成24个字:“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
最后介绍了厦门创业园在推动创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作法,探索在孵企业如何与孵化器共同成长,最终形成孵化器、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多赢的局面。
在这次培训班上,来自新加坡开锐咨询的中国区执行董事劳莘先生以全新的理念、新颖的视觉向学员传授了如何建立高敬业度的组织及其相应的管理。
他通过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试验,首先纠正了我们日常管理中的误区:胡萝卜+大棒=激励,紧接着他点明了什么是正确的绩效考核,为何许多企业通常会出现越考越差的绩效,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敬业的员工才会对绩效改善起到推动作用。
他提出:1、企业必须要有价值观:即行动的准则,是非的标准,这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信号灯;
2、企业要有远景,要为员工描绘一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让每一个员工知晓,并能为之而努力;
3、让员工了解企业存在的使命;
4、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估,应当明确褒奖的是某个值得大家效仿的行为和精神,而不是笼统的个人,这样才能从明确的表扬或批评中,形成正确的绩效考核。
3、持续发展篇——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交流司乔德喜司长是个博学的长者,他的谈吐透露出一种学者的睿智。他从DVD、彩电行业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谈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指出知识产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孵化器内的科技型企业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发展的生命线”。在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挑战时,他特别提到美欧日正在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给我国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压力,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知识产权融入到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中,立足创新,重视原创性和标准技术的发明,提高地区和企业整体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位知识产权专家是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胡佐超秘书长,他的演讲重点阐述了专利制度与WTO规则之间的关系。在比较国内外专利工作的发展状况后,他指出我国存在向国外申请专利数量少、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少、国内有关的法规和行政规章有不一致之处等问题,然后针对初创科技型企业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如专利与创新、专利与知识经济、专利与产品的技术标准、专利与技术合同、专利与资产评估、专利与创业等关系的处理。
三、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家庭
各孵化器主任在风景如画、蜚声海外的厦门大学内,度过了为期一周、紧张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学习的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务实:既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孵化器的发展,又从微观的角度剖析了孵化器在具体运作中的注意事项;既点明了孵化器如何协助在孵企业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恰倒好处的提出科技创业企业要适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篇4
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与成长,加快实现开发区高端产业聚集的目标,参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是开发区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开发区科技部门是本办法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本办法支持资金由开发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列支。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五条孵化器应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区内(含一区六园)注册、经/ 6
营、纳税且运营1年以上。
(二)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使用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含公共服务场地)原则上占70%以上。
可自主支配场地是指具有自主产权或租赁期在2年以上的房产。公共服务场地是指孵化器提供给在孵企业共享的活动场所。
(三)可自主支配场地内的在孵企业达10家以上。
(四)以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为宗旨,具有明确的主要方向,且符合区域的重点发展领域。孵化器主要专业领域中,在孵企业所占比例应为60%以上。毕业企业数与在孵企业总数之比在5%以上。
(五)具备专业服务的能力,能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及综合商务服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在科研仪器、设备、人才、数据等科技资源方面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利用合作机构的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
(六)有孵化资金,并对在孵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或提供融资担保。
(七)按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团队有较丰富的专业领域经验,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
等服务能力。有专职的创业服务人员。90%以上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第六条 国家、北京市科技部门已经认定的孵化器可直接享受本办法的政策支持,无需重新认定。
第七条 在孵企业的标准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在本孵化器场所内注册、经营、纳税。
(二)符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自有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企业有稳定的技术经营队伍,80%以上人员有大学以上学历。
第八条孵化器毕业企业是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
(一)按照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在孵化器内有两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第三章支持措施
第九条鼓励各孵化器之间,孵化器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等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服务。项目合作成功的,以按照为企业提供服务投入的3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条鼓励孵化器开展创业咨询、市场策划、市场信息、市场开拓、专业管理咨询、政策资金申请、中介代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增值服务。孵化器对95%以上的在孵企业提供上述服务的,给予其增值服务投入经费3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一条鼓励孵化器组织在孵企业参加国际、国内行业展览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对组织的上述交流活动,每年给予相关支出费用5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第十二条鼓励孵化器积极申报国家级、北京市级孵化器的认定。对获得国家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认定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支持。累计最高支持100万元。
第十三条鼓励孵化器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对孵化器投资的项目申请开发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给予优先支持;申报科技部、北京市等科技项目的,给予优先推荐。
第十四条鼓励孵化器吸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园区转化落地并给予特殊支持。该项支持将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一企一策”。
第十五条鼓励孵化器做强做大。孵化器经过复核仍符合本
办法规定的认定条件,并为在孵企业提供多功能、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表现突出的,在购置土地用于扩大孵化器建设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四章申报受理
第十六条开发区科技部门负责受理孵化器认定及相关支持措施的落实。依照定期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拨付的原则办理。一般程序为:
(一)企业按要求提供相关申报材料。
(二)科技部门受理申报材料并进行初审,需要评审的,由科技部门组织专家统一评审。
(三)科技部门根据初审或评审意见提出审核意见。
(四)审核意见经主管领导核定后,报管委会主任办公会审议批准。
第十七条孵化器认定、复核及孵化器发展资金申报等事项的时间安排为:
(一)每年7月1日至31日为孵化器认定、复核及孵化器发展资金申报时间。
(二)每年8月1日至31日为孵化器认定、复核申报资料审查、评审和审批时间。其中8月最后一周为孵化器认定和复审通过的孵化器公示时间。
(三)每年8月1日至11月31日为孵化器发展资金申报资料审查、审批时间,12月1日至31日为最后核准时间,次年第一季度为资金拨付时间。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科技部门负责对孵化器及支持资金的日常管理和验收工作。财政部门安排资金拨付,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支持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孵化器应按照专业领域开展工作。每年年初向开发区科技部门报送上一孵化经营情况。每两年开发区科技部门对已认定的孵化器进行复核。
第二十条孵化器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资金用途,将支持的资金用于孵化器建设和在孵企业的项目支持。
第二十一条对于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未按规定使用支持资金或资金用途与本办法规定的支持方向不符的,收回专项资金,且5年内不得申报项目资助。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开发区科技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篇5
来源:杭州高新区 文章作者:高新 科技创业服务中浏览次数:1742 心
杭科创字[2003]66号
字体:
第一条: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以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为宗旨,是为从事开发研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创造条件,提供各类服务的综合服务机构。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我市、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在提供完善基础服务的前提下,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技术环境、资本环境、人才环境和市场环境,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知识、技术密集的、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条:申请进入“创业中心”孵化的单位或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本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的管理细则,自觉接受“创业中心”的指导和管理。
第四条:创业中心孵化和培育的企业应是从事开发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目录中项目和产品。
第五条:进入孵化器对象
一、从事第四条规定范围业务,申请认定的孵化企业设立时间一般为1年内新办的企业。
二、下列单位或个人可进入创业中心创办企业
1、国内(含在杭)大专院校、科技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经济组织:
2、海外留学生、华桥等个人投资者:
3、各类科技人员。
第六条:企业进入孵化器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
二、企业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独立核算,依法承担经济责任:
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应是专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的30%以上;
四、孵化企业的注册地址和经营场所应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内,并在高新区(滨江)工商分局注册登记,在杭州市国、地税局进行登记,且企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必须为高新(滨江)区;
五、企业的产权明晰。
第七条:软件企业进入孵化器的批准程序
企业或个人向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材料,由创业中心企业发展部受理、审核,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发展改革和经济局发文批准设立。
第八条:企业享受的优惠待遇:
一、实行国家对高新区企业的有关税收政策和软件企业有关税收政策;
二、孵化企业毕业后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从认定起,按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政策;
三、企业按考核成绩给予奖励;
创业中心设立孵化企业扶持专项资金,对在孵化企业考核中被评为A、B、C类的企业可申请孵化企业扶持专项资金。扶持专项资金从高新区对孵化器的资助资金中列支。
四、孵化企业可按照《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杭高新[2002]487号)文的相关规定享受产业扶持政策。
第九条:企业每年须按“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的企业,或需整改而未按期完成整改的企业,创业中心本着扶优劣汰的精神,将对其终止培育。
第十条:企业培育期满后,应达到“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毕业标准”,并向创业中心书面提出“毕业”申请。
第十一条:企业在孵化器的培育时间一般为三年,期满后,分别按如下情况处理:
一、企业在第三年最后一季度应向创业中心企业发展部提出书面要求“毕业”的申请,并递交所需书面材料,企业发展部考核、核准后,经创业中心上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推荐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企业在期满提出申请后,未被批准毕业,经申请批准延长培育期的,其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二条:创业中心为企业提供如下服务:
一、提供有关政策导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二、协助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财政分片认定)、银行开户及验资;
三、代为引进人才,管理人事档案,接纳组织关系,为科技人员评定技术职称;
四、汇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项目的立项、报批和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
五、提供有关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
六、提供产品展销、展览、技术交流、技术贸易服务;
七、提供办公、交通运输、生活和治安等方面的服务。
第十三条:创业中心对企业中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提供推荐贷款、贷款担保、参股经营、风险投资、短期合作等服务。
第十四条:创业中心对企业进行指导管理,协助工商、税务、审计、高新区(滨江)有关部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应按“创业中心”要求完成各项财务、统计报表工作。
第十五条: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创业中心”有权取消其培育资格。
一、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
二、超出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与第四条规定产品经营无关的商业活动;
三、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四、违反本管理办法且情况严重。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负责解释及修改。
孵化器入孵企业管理办法 篇6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具有 一定的区域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技术组织形态, 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在于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帮助创业者尽快实现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 并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中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一定规模, 为社会培养一批成功的企业,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 针对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尤其是某些处于高新区内、发展良好、规模较大的政府主导型孵化器最新的发展现状, 从企业集群的角度, 揭示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发展、演化规律, 分析孵化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1 孵化器的内涵和我国发展状况
孵化器自诞生以来, 有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下了定义。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下列四种观点::
(1)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有形的工作资源, 诸如研究和开发机构的一幢或一组建筑物等相关设施[1];
(2)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或为新创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组织[2];
(3) 把孵化器理解为一种在控制之下的工作环境[3];
(4) 把孵化器看成是创新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动态过程[4]。
本文从企业聚集的角度认为, 企业孵化器是为新创立的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和成长的环境, 为企业之间提供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最终促使产业聚集形成的系统空间。
在我国, 企业孵化器的建立是以城市或地区的科技优势为依托的, 企业孵化器所在地在某一方面的科技优势必然使企该地的企业孵化器拥有较多该方面的孵化企业, 从而使得企业孵化器在建立之初就成为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的企业孵化器。这种大量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在企业孵化器内的聚集能够产生一种集聚效应。我国的企业孵化器, 特别是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经验丰富、发展良好、规模较大的政府主导型企业孵化器, 聚集效应表现十分显著。
本文认为, 在企业孵化器内部, 若干个具有产业聚集特性或者密切的产业关联度的孵化企业, 可以在孵化企业之间、孵化企业与孵化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 形成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周围高科技经济进步的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是企业孵化器内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现象。在某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在相对封闭的区域, 聚集着一定数量的企业孵化器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孵化企业集群最新的表现形式, 为孵化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2 企业集群的内涵和形成
国内外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并不统一.在各自的定义中, 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别。马歇尔 (1890) 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是由于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的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 促使小企业们的聚集, 从而形成企业集群[5];胡佛 (1975) 将企业集群看做是一个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波特则从竞争优势上对集群下了定义, 他认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 就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而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售部件一类的上游产品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以及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 以及具有相关技能的其他产业内的企业, 同时他指出, 中小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
本文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集群定义是:
(1) 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某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
(2) 在这一特定关系中既隐含着专业分工现象, 也隐含着协作的现象;
(3) 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包括交换 (exchange) 与相互适应 (adaption) 等;
(4) 交换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 而适应行为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的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内部的不一致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5) 集群中存在着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与竞争关系;
(6) 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无需用契约或合同来维持, 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为的因素来维持, 并使集群整体在面对外来的竞争者时, 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迈克尔? 波特认为:不要去干预市场, 扭曲竞争, 而应该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 加以解决。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技术短缺的限制, 应该设法去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低效的后勤设施的限制, 应该去建设基础设施;而在增长极的理论看来, 一个地区要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要在本地区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 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推动产业的建立可以是依靠国家或区域政策自上而下的完成;而韦伯的区位论则认为企业聚集的产生是由于其对于好处的追求而自下而上完成的[7]。
总的来讲, 本文认为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在两类形成机理中, 自下而上型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图一演示了要形成企业集群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 具体可归纳如下:
(1)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企业集群所形成的地区具备的重要条件, 好的区位条件可以加快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差的区位条件则延缓甚至阻碍企业集群的形成。好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便利的交通运输的海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具有丰富地矿产资源或某一特定的自然资源;密集的劳动力或密集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等;特定的风俗文化传统和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产业基础。
(2) 政府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促进这一重要条件。在政府有关鼓励、支持、引导企业集群化的各项政策中, 政府的产业相关政策是关键。它决定着国家优先发展哪个产业或政府优先扶持哪个产业。因此, 此类产业和相关产业内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起来, 这类企业集群更容易产生。除此之外, 与政府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科技创新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政府为了鼓励企业集群的发展和保障企业集群的成长而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另外, 政府的作用还包括搞好道交通路等环境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立的软环境建设。
(3) 市场发育。市场的完善发育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相反, 如果市场发育不好企业集群则很难在此环境下形成。市场的发育状况主要是指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健全状况。市场体系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产品市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而市场运行机制主要是指要素流动机制、公平竞争机制、技术扩散机制、技术选择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机制等。在市场发育良好的状况下, 辅以市场信息和价格机制的指引, 企业在追逐利润和效益的同时, 逐步实现了企业集群。
(4) 人文环境。宽松的人文环境如鼓励创新、善待失败、乐于合作和轻松自如的交流气氛, 在企业集群地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地作用。
3 孵化器内企业集群的内涵及形成
前文提到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数是建立在城市或者区域的科技优势基础上的, 带有着专业化或者半专业化的性质, 因此对于该类科技优势下的在孵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能够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景俊海教授在我国较早关注到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 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他认为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是指企业孵化器由于其所依托的地区或城市的科技优势, 使得它所孵化的企业产生一种产业聚集度或密切的产业关联度, 并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行为, 为在孵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聚集生长环境, 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孵化器的聚集效应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效应、信息聚集效应和文化聚集效应。从各科技园区内长久的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产业聚集效应处在各类集聚效应基石的位置, 在此做重点研究。
本文认为企业孵化器的产业聚集效应是指多数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聚集在一个孵化空间内, 通过信息、资源和渠道的共享, 逐渐加固彼此之间的产业集聚的程度, 从而扩大孵化器的集聚优势。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一定阶段的发展, 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和经验, 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达地区”, 而此“发达地区”对生产要素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要求的生产要素才会通过不断的流动向“发达地区”聚集。而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动, 企业孵化器在吸引高质量的技术项目、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和高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从而形成了高强度的产业聚集效应。
本文结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把位于同一孵化器内的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依据新创高科技或者相关的组织机构形成的产业聚集的行为称为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此类集群集群是企业集群的特殊形式, 它的发展和运转与孵化器的整体调控作用密切相关。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主要的形成规律如下 (图2) :
本文把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形成过程分为以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萌芽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个或多个集群单元已经在孵化器的内部形成, 相互关联企业开始围绕集群单元进行聚集, 但聚集的速度较慢, 整个群落还未形成规模。孵化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经济、技术优势来对每一个集群单元形成吸引力。
第二阶段称为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小企业聚集到孵化器速度最快的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相互关联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 原有集群内的企业大量衍生。从孵化器外部涌入的企业和内部衍生的企业聚集的结果是企业群落的规模迅速扩大。本阶段孵化器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众中小企业构建桥梁, 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技术平台, 为其最终形成一个群体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称为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企业群落在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较完善的阶段, 其基本的特征是一方面各种配套的功能与设施已经完善, 企业进入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伴随着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以企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建立起来, 企业之间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 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 整个群落则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网络性的价值链群。孵化器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自己内部的群落提供足够的共享信息和和服务平台, 给企业集群整体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顺利发展。
第四阶段称为交替更新阶段:这个阶段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已经进入了新老更替的阶段, 一般来说是原有的产业技术进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而由更新的产业技术取而代之。基本特征是原有集群的凝聚功能逐渐变衰弱, 而新的集群单元开始出现。孵化器在本阶段起到的作用是及时的对自己内部处于衰退期的群落进行资源重新配置, 选取一个更好的产业技术群落作为自己的下一个孵化培植的目标。
总的来说, 企业孵化器在其内部的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从区位选择、功能定位到中介平台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充分诱导内生因素的基础上使其自发形成的, 并辅以外在微观、直接支持和辅助工作, 使集群的形成朝着有序、有效和规模化发展。
4 孵化器内企业集群的发展的竞争优势
经过孵化器孵化后的企业, 围绕着相关产业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 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比一般的高科技企业集群表现出来的优势更为明显,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其中, 1、2、3优势是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本身的竞争优势, 4则是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
(1) 孵化器内部的企业集群会产生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依据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到的,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位置接近性, 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达到或接近最低状态, 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经过同一孵化器孵化的企业, 产业关联度较强, 而产业相关、数量众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高度聚集, 共享产品信息, 共同采购原材料, 相互之间交流生产技术, 集中市场营销, 共享配套服务, 形成聚集规模经济, 可以弥补单一企业规模不足带来的规模经济损失, 进而形成比较明显的群体规模优势, 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都能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孵化企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使小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 而且通过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充分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使得小规模投资也能形成正常的生产能力。而在后来投资较大的环节上, 少数企业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后又能为其他企业共享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做出贡献, 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总之, 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孵化器的运作以及市场的自发组织活动所形成的群体竞争力远胜于独立的纵向一体化的单一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企业在产业聚集区内所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孵化器内的企业集群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企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温床,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会使他们受到潜在的竞争压力,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才能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要, 保持在集群中的竞争地位而不被淘汰。
而企业孵化器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新创企业, 它的最终产品是健康发展并且有足够竞争力的毕业企业。为了使企业能尽早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个体, 孵化企业集群特别重视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的培养, 提供各种创业咨询、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此外在企业孵化器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下, 大量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竞争信息可以很方便的被内部企业获取, 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因相互协作而大大加快, 因此孵化企业集群较之一般的企业集群来说, 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会更强。
(3)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孵化企业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将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孵化器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而成功的孵化企业, 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科研成果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 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孵化企业, 形成一个具有关联性的企业的优势产业集群。意即企业孵化器本身孵化能力的提升和企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会树立为其树立品牌形象, 而品牌本身就蕴含着无限商机及广告效应, 能够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成熟和完善。
(4)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孵化器是城市高科技技术成功商品化的重要基地, 由于孵化器孵化企业是存在着市场利益的驱动, 并且是向社会承担责任的法人机构, 不同于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小组, 因此孵化企业研制、开发的项目一定是要面向市场, 要尽快取得回报的。这种以企业法人形式推动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机制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非常有利于其迅速转换。在孵企业是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区域创新的主体, 这类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 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 在集群内相互发生的联系和孵化器所提供的各种交流机会使得自身创新理念在集群中能够得以较快传播和扩散, 同时也使得集群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 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在企业持续的创新过程中, 企业孵化器作为创新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企业完成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促使大学、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及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共同形成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体系。这种企业创新体系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解体, 并随着企业集群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孵化企业集群作为知识、资本和市场三者良好的对接物, 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 成为了区域产业升级的发动机。随着集群的不断发展扩大, 促进相关产业内中小企业在地域上集中, 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优势产业群, 从而提升整个区域内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5 结论
孵化器内部企业集群的形成对于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竞争力的增强、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具体的理论和实现方式是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摘要:在对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集群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在孵化器内部建立企业集群的理念, 并进一步对此类新模式下的孵化器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分析, 希望能够对孵化器内部企业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形成提供一定依据, 因地制宜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孵化器,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颜振军.中国企业孵化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技出版社, 2000:1-20.
[2]李志能.企业新创—孵化的理论与组织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5-25.
[3]RUSTAM L, JACK B.Business Incubator in Economic Devolpment[M], 1996.
[4]RICE MP.Co-production of business assistance in business incuba-tor[J].Research Policy, 2000 (29) :45-47.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POTER ME.Cluster and NewEconomics of Copetition[J].HavardBusiness Riew, 1998 (11) :67-69.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 篇7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效应;区域创新;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3-0001-04
1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及功能
1959年美国人乔·曼库索(Joe Mancuso)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且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特维亚工业中心”。由此拉开了孵化器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的序幕。由于孵化器本身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形式日趋多样化,所以学者对其理解的角度及侧重点也不同,至今学界并未对孵化器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但从其定义的角度大致归纳为环境论、工具论、组织论、机制论等四大类。这些对定义理解存在的差异都不是根本性的,其共识之处在于强调了孵化器的孵化职能,专门促进企业和扶持初创企业成长的设施和相关服务体制是孵化器最为突出的特征。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孵化器概念的深化,是指一种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和条件创造并培育创新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机构,不仅要创造新的企业主体,还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目的,有效聚集及运用多种资源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
孵化器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其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从微观层面度言,其定位是服务性经济组织,在客观上企业孵化器能聚集了人才、智力、资金、政策等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援助、办公服务、管理协助、营销服务、融资、信息及咨询等服务;从宏观层面而言,孵化器发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企业产业群,推动区域创新。所谓的聚集效应是指众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孵化器空间内,通过回波效应,强化了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扩散效应是指在聚集效应基础上,成功孵化项目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家等要素向外扩散,进而对孵化器所在区域产业产生影响。
2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拥有孵化器89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46家,孵化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200家,毕业企业47286家,就业人员117万,孵化器企业成活率是孵化器外企业成活率的10倍以上。其主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有80%以上的孵化器毕业企业留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成为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孵化器将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高的创业成功率培育出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与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各地政府将孵化器建设作为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纷纷列入各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
3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广西的孵化器事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1989年广西第一家孵化器——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截至2010年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家,其中高新区内5家(有4家创业服务中心获国家级认定),各市科技局建设孵化器4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0.85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多家,年度毕业企业近100家;孵化器内企业总收入近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申请专利120多件,获授权7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30多件。2010年的孵化器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3.1各地孵化器工作亮点纷呈
2010年,各地孵化器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项目为切入点,重点加快北部湾电子孵化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建立了能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测试、电量标准测试等三大检测服务的电子信息产品公共测试中心,有效强化了孵化服务的专业性;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九大产业链开展企业引入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育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园区企业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为科技创业企业营造了一个优良创业环境;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通过扎实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交流活动,完善孵化软环境,提升了孵化服务水平;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及时做好企业培育及跟踪服务,顺利推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柳州高新区的升级与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
3.2孵化器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0年,科技厅组织开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暂行办法》(桂科高字
〔2005〕123号)进行修订的工作,并形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重点解决了广西孵化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修改了内容框架;在可支配场地、在孵企业数等方面适当降低了认定标准;规范了孵化器管理;还完善了孵化器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增加广西孵化器数量及扩大规模范围,从设区城市至县城全面促进孵化器的建设和
发展。
4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广西的孵化器在促进科技对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4.1各地对孵化器认识不足、支持力量不够,专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广西仅有9家孵化器,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4地,且规模偏小,以最大的孵化器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为例,其2010年总收入仅为616万元,孵化面积为10万平方米;从各地政府发展规划层面看,多数地市未将孵化器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资金投入规模偏小,其中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等5家孵化器年均获得政府拨款仅为300多万元;孵化器专业水平低,仅有几个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整体创新能力欠佳,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4.2软硬件设施不完善,提供服务能力差
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看,广西孵化器总体面积偏低,不到全国孵化品总面积的2%,规模偏小,容纳能力有限,限制了孵化项目的引进;由于缺乏相关高级人才及政策的支持,孵化器难以成为技术、资金、市场地有效衔接的有效平台,孵化服务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即以提供场地租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内容为主,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有待
提升。
4.3缺乏总体战略思维,发展目标不明确
孵化器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各地未能充分认识到孵化器建设服从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做出对企业培育方向的调整,阻碍了广西孵化器建设未能发挥出加速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
5“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十二五”期间,广西孵化器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结合实施广西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构建种子遴选、创业辅导、研发保障、服务拓展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推动广西孵化器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服务内容标准化。
5.1政府引导,扎实推进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厅市会商这个平台,引导各市重视并积极推进孵化器的建设。把开展孵化器建设作为厅市会商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推进,并在厅市会商项目中设立孵化器建设专项,引导各市围绕本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创办各种类型的孵化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解决当前孵化器建设及在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三是深入开展孵化器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型企业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经验。四是各地市要把孵化器的建设纳入到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设立孵化器创业种子资金,重点用于孵化器建立创业种子资金的匹配,以及对在孵企业的创业投资;要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定位,充分考虑技术成果选择、资金提供渠道、转化方式、空间环境及产业规模化等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5.2多措并举,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启动孵化器建设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强孵化器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建设。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对孵化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重点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条件建设,重点加强物业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加强研发、中试、测试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区域性标杆孵化器”和“特色孵化器”。二是加强孵化器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孵化器协会,以民间的方式推进孵化器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广西孵化器网络化发展;积极推进广西孵化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和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广西孵化器的辐射作用。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与积聚,为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孵化器管理及营运服务人才的培训,满足孵化器发展对管理、应运服务人员多样性的需求;重点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培养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才加盟孵化器,引导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构调整所分流的人才进入孵化器。四是要苦练内功,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于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孵化器,要坚持“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推动孵化器从业人员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增强解决在孵企业信息交流、研发支撑、成果商业化、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发展的增值性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联络员+辅导员+导师”的辅导体系建设,将能力提升的重点放在探索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上。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孵化器的功能范围,即向前延伸鼓励“预孵化”和向后延伸鼓励“加速器”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孵化器综合支撑体系,发挥孵化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持续培育“创新、创业、创税”的源头作用。
5.3大胆创新,推动建立先进适宜的孵化模式和体制机制
一是鼓励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包括个人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创办盈利性孵化器,实现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的市场化,建立孵化器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财务平衡、项目顾问、持股孵化和集群孵化等模式,整合并匹配政府、院所、中介、金融、产业、市场、人才和在孵企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促进孵化器的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三是推动建立“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探索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衔接机制,拓展“育苗造林”系统通道。
5.4预先布种,满足广西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一是围绕广西“14+10”重点产业及产业链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资源,“选种”布局,创办一批专业技术孵化器,如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二是充分利用孵化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抚育服务功能,实施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器布种”工程。在深入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基础上,超前布局孵化器的基础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平台设置,通过发现、遴选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高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形成顺应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链布局。
参考文献
[1]王水莲.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J].商业研究,2011,(9).
[2]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颖杰,曹东溟.企业孵化器创新功能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3,5(5).
[4]李磊,王信东.论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的功能[J].科技和产业,2011,11(1).
[5]数据来源:《2010年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统计表》.
(责任编辑:王书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