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孵化器(共12篇)
科技孵化器 篇1
摘要: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中小型科技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孵化器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孵化器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所处的地位:中转服务平台——有效衔接科技与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支持空间——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风险减缓器——降低创新风险,促使创新主体更积极地进行创新;创新集聚孵化空间——透过创新网络,企业能互动学习以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区域创新
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概况与内涵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初创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的支持服务,以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
世界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是1959年在纽约的贝特维亚(Batavin)创建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这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在1980年后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客观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截止2002年底, 世界范围内的孵化器有5 000多家,美国大概有600多个。
据欧盟统计,企业进孵化器3到5年的存活率达到85%,而不进孵化器的存活率不到50%。经过企业孵化器的正常孵化无疑能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有效培养初创科技型企业。世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经验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技术组织形态,对于转化科技成果、扶植新创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企业家、创造就业机会、减少投资风险以及繁荣区域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各地方政府加速科技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工具。
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地位研究
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透过孵化器的孵化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能更高效率、更快速地向产业化转移,从而让技术创新渗透到当地经济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1 技术创新中转服务平台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处于上游的研究开发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环节);处于中游的创新成果商品化阶段(包括设计、中试、工业性试验等环节);处于下游的产业化阶段[2]。处于上游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高级的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是区域知识生产能力的主要承担者,产出了许多科研成果,但是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有效转化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转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当一项创新成果出现时,如果缺失合理机制将研究成果合理地转移或转化,那么创新成果很有可能夭折于摇篮之中。由于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思维和行为上与真正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高校注重“结果与水平”,企业则强调“过程和效益”,从而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商业传统不太熟悉,对市场不太了解,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商品,而当拥有创新成果的技术创新主体独立进行创业时,如果缺乏一定的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以及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那么创业的成功率是相当低的,于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便作为一种具有服务功能的中间转化机构应运而生,凭借多方资源协助科技成果的转化。
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大学、企业、政府间建立一座桥梁,促进技术创新扩散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当科技创新成果从大学、科研院所或企业中产生时,它仅仅是一项赤裸裸的技术资源,而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除了需要有技术要素这一核心资源外,还要求有场地、人员、试验平台、资金、中介服务等其他要素的配合与支持。孵化器这个创新中转服务平台不但拥有必要的现代化设施,能为初创企业提供一定的孵化场地和配套设施,还具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高级的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咨询,一定程度上帮助创新主体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初创企业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中间转化机构,企业孵化器确立起一种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一方面,企业孵化器通过自身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高效有序地进行工作,利用其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尽量消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无谓风险,努力将创新成果逐步向商业化、产业化过渡;另一方面,扮演中介机构角色的孵化器能够将技术创新主体与投资经营主体有效地连接起来,并协调好在孵企业与投资经营组织的关系,争取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仍能获得投资经营组织的有力支持,保证创新主体与合作者达成共识,共同开展各种创新行动。透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够加强产学研以及社会资本的合作,使科技与产业更为有效地衔接起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移。
2.2 创新支持空间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企业孵化器透过其内在的创新文化以及硬件设施条件,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支持空间是一个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期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活动高效、顺利地完成。培养中小型科技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在孵企业能成功毕业并在市场上健康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在孵企业进行适当的科技创新。一般来说,孵化器需要为在孵企业提供综合性基础设施、资金支持、管理信息支持服务、法律服务以及各种培训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培育在孵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
企业的创立需要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创业初始资金的限制,企业难以独立寻求良好的硬件配备,而企业孵化器凭借着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扶持,一方面能较好完善孵化场馆、公共实验室等的建设,并且对入孵的科技型企业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另一方面孵化器可以更方便与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建立联系,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增加实验和测试设备,以满足在孵企业的实验与测试要求,力求为在孵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这是孵化器的创新设施支持。
企业孵化器还积极引进海内外孵化器专业管理人才,努力提高孵化器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孵化器的物业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通过逐步健全孵化器管理运作机制,使得孵化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延伸,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
企业孵化器特别注重技术创新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在孵企业的存活能力。孵化器内部有一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为企业家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孵化器提供的企业管理、组织战略、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创业人员逐渐成长为具有强烈市场意识、能够将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科技人才,以及既懂技术有善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从而完成从科技人才到技术创新人才的转化;而且,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家拥有一个利于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增加其拥有的社会结构的人力资源,为自己创建一种人际关系网络,而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又进一步为其他技术创新主体的行动提供便利[3]。提高技术创新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以及丰富其人脉,是孵化器的创新智力支持的表现。
此外,企业孵化器还积极地为在孵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透过孵化器提供的创新支持空间,让科技成果与创新环境有效结合,能使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行动进入到一个更为高效的状态。
2.3 创新风险减缓器
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性。一项技术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主体以及相关的实施主体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要承担一定的代价,而这种失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即使采用最为严格的措施或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也无法避免技术创新的风险。但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能为创新主体及时地提供有效的信息分享、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服务,部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原则上是可以规避的。
在创业启动阶段,有些风险是初创企业/创新主体自身难以应对或无法独立承担的,如创新的信息和知识与技术创新经济成本。大多数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存在人员少、资金匮乏、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从技术人员身份跳出来的创业者普遍缺乏作为企业家的知识能力,常常无法预测到市场的需求趋势,在这种市场信息不明晰、企业运作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下,企业往往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面临更多的创新风险。另外,创新经济成本也是初创企业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技术创新主体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技术创新的失败将会给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负担,从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创新行为的发生,这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都非常不利的。虽然政府已经给予了初创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努力扶持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时期很难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仅靠政府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能否有效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对技术创新的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区域的创新成效,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机制,有效地协助初创企业降低创新风险,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其功效主要表现在:(1)建立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平台,使得在孵企业能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增加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认识,尽可能地规避一些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企业孵化器通过采取各种促进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的措施,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在孵企业把创新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4]。(2)拓宽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在孵企业突破资金瓶颈。一方面努力帮助企业争取政府的科技三项经费,稳步提升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则积极引进风险投资资金。由于投资者与创业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两者在交流和沟通上存在严重信息阻塞,因此需要孵化器充当媒介去促进创业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相结合,对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可降低投资风险,对孵化器而言能更好地培育入孵企业[5]。此外,孵化器还通过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保等方式尽可能地协助在孵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孵化器也便融入到创新活动当中,与技术创新主体及其他创新活动参与主体一起共同分担技术风险,保证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促使技术创新主体更积极、活跃地进行创新活动。
2.4 创新集聚孵化空间
创新是一个个体和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孵化器积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形成众多的学习资源,因而,孵化器能够缩短企业学习曲线[6]。另外,孵化器的建设有着强烈的政府政策支持,着重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以保证其健康、快速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已成为了一个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地理上的集群、产业上的集群、中小企业领导人的集群、创业意识的集群,从而为孵化器营造一个极为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动态来看,孵化器的孵化定位将进一步升级,从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和孵化价值链一路挺进。产业孵化是以强化集成创新和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明确目标的孵化行为,其实质上是创新集群孵化[7]。
在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存在更多的创新机会,除了有孵化器提供的良好创新支持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集聚区内部存在更多的知识溢出。知识的外溢不仅使自我形成递增效应,而且使物质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也具有递增收益,从而导致无约束的长期增长[8]。而溢出的知识大多为缄默知识,即未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知识难以长距离传递,所以基本上是一种存在于本区域内的信息。而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是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和创新集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提高创新产出的源泉。
企业孵化器凭借自身具有的良好基础设施,将人才、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种创新资源集聚在一起,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而最为重要的是,透过显示知识与缄默知识的交叉学习和传播,孵化器内部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存在使在孵企业彼此间形成一种弹性的合作关系,建立起区域内部的人际网络体系。另外,由于在孵的科技企业拥有相似的市场结构、技术轨迹和社会文化等,其他的技术创新主体能通过这个网络便捷地获得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而确立了一种创新优势。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与知识的有效传递以及资源的快速整合,而在这个创新集聚网络中,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进入到企业孵化后,在孵化器内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方式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使得一些非编码的缄默知识能依靠创新网络有效地传播开来。这种创新集聚效应可以使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创新周期,促进了集聚空间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有效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
3 小结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进入到较为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在孵化器的建设上除了要清楚认识到孵化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外,还应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断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1)作为创新中转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应该使各种服务专业化,并且要与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等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理想的服务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地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周期、降低转化成本。
(2)作为创新支持空间,企业孵化器除了要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创业所需的硬件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外,还需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通过与大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切实为在孵企业提供完善的技术设施支持与技术咨询服务。
(3)作为创新风险减缓器,企业孵化器除了要帮助企业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无谓风险外,更重要的是协助企业分担创新的实质风险,其中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帮助初创企业在创业的不同时期获得融资支持,以降低技术创新主体的创业经济风险。
(4)作为创新集聚孵化空间,孵化器更需注重的是内部企业的相互学习以及知识的传递机制。通过将创新体系中的几个基本行为主体如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以及投资经营主体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创新网络,使孵化器内部的初创企业能更加快速、有序、科学地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同时借助创新网络的内部运作也更容易产生新的创新成果。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要求孵化器必须要有更高级的统筹与管理能力,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各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创新集聚效应更好地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景俊海.企业孵化器的科学分类及社会关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1(1):53-56.
[2]范旭,石金叶.美国高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6(6):64-69.
[3]ROBERTO CAMAGNI.Innovation network: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4]欧庭高.企业孵化器促进技术创新社会生成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8-10.
[5]李香春,张济建.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J].财会通讯,2008(6):17-18.
[6]SMILOR R W.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J].Research Management,1987,30(5):155-167.
[7]乐文.孵化器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中定位、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6):38-39.
[8]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科技孵化器 篇2
(1)项目招商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企业进驻审批,收集各类科技、经济信息和市场情报,推荐投资合作项目,翻译,三资企业工商注册服务等。
(2)产业服务部:企业生产、科研、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知识产权、标准化等全过程服务,内资企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一条龙”服务,进驻企业毕业认定,协助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各类项目的申报,研究企业发展模式,指导和培训进驻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做好企业数据统计,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等。
(3)综合服务部:对外宣传,接待,文秘,档案,内部财务管理,信息调研,内部管理等。(4)物业管理部:孵化基地的水、电、设备、环境卫生、保安、企业策划等一系列物业后勤配套服务。
(5)信息部:孵化基地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信息服务等。
一个成功的孵化器离不开五大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租用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长大形成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第十八届执政集团登台亮相,李克强主政的中国经济开始变化思路和频道,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艰难的经济改革。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近两年来,中央出台并加大力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并上升为特定时期的国家战略举措之一。中央此举的重大意图体现在四点:
一是为体制外新生的经济体,提供全方位、大力度的扶持,用创新增量“弥补”传统存量的萎缩;
二是在旧的经济体制不灵而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引导各级财力及资源配置向新的经济形态领域倾斜;
三是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趋势下,让“当代知识青年”以创业替代就业,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四是引导资本市场助力创新经济的发展。
由此判定:李总理力推的“双创”扶持政策,不失为特殊阶段的一项相当高明的策略。其直接效果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各级政府财政、民间资本大佬、著名财富人物都热情高涨地投身到“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孵化器”作为一个政府和民间合力打造推动的产业形态,迅速发展和蔓延起来。“孵化器”到底哈玩意? 2015年初开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推进和实施,许多省市区县、高校以及民营企业,纷纷建立起创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初创企业搭建起成长的“温室”。不少产业精英、知名财经人物及有着特殊的政府人脉资源的人士,纷纷跻身于“孵化器”行业,并玩得风生水起。
然而,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不是任何强大的权力和资本可以超越的。创业也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一哄而上地“大炼钢铁”。如今,大跃进式的扩张已让不少孵化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孵化器靠政府补贴度日,更多的孵化器在一片迷茫中艰难前进。在创客空间最早兴旺起来的深圳,已经出现孵化器倒闭的情况,苗头值得警惕。更多的圈内人士则担忧,2016年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孵化器倒闭。在上游投创圈日渐收紧与冷静之际,中国众多的孵化器将何去何从?
要探讨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孵化器”到是是个啥玩意儿。企业孵化器这一正式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80年代,孵化器开始在美国本土快速发展并经英国和欧洲传向世界。国内的创业孵化器文化由上世纪80年代兴起,主管部门为科学技术部。
据维基百科定义,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s)指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对初创企业来说,孵化器的功能主要是:为企业诊断问题;为企业规划财务;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资本道路;为企业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并进行专业的路演和财务顾问活动。国内孵化器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多少家孵化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各类孵化器有1600家之多。2015年,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房地产商、创业机构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众创空间”浪潮。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截至2015年12月,仅深圳市各类孵化载体超过120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870家,从业人数21万人。按照规划,预计到2020年,武汉将建成100家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超过1万家。从创业工厂到创新公社,从线下基地到线上平台,天津已建和在建众创空间总量超过40个。
通常来说,国内孵化器现有的盈利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地做二房东,向入驻企业收取房租。第二种是免费邀请项目入驻创业园区,相关成本折算成公司股份。在孵化器较清晰和透明化的服务与运作模式下,还隐藏着圈内彼此心照不宣的两只背后推手。
地产商:化解库存。在2015年,以SOHO 3Q、优客工场为代表的地产型孵化器开始出现,如优客工场在筹备期的第一个月内,便与万科集团、鸿坤集团等大型地产公司深入合作,快速覆盖十余个场地;大多数普通企业孵化器在选址方面,也通常以空置厂房、办公楼、地下室等物业为主,或由直接业主创办或团队租赁创办。随着商业地产整体空置率快速上升,企业孵化器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房地产商化解了库存过剩的压力,也包含着某种占地圈资源的意味。
地方政府:补贴与免税。通过一定数量的孵化器开设,地方政府得以完成国家对于“双创”目标的指标与计划,同时,获得上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及补贴、税收减免,再将其惠及到地产商或孵化器创办团队。大量孵化器的涌现,在短期内,对于政府和创业者而言是双赢的。这也正是为何企业服务机构能够拿到较市面上更优惠的租金以及更多的补贴的主要原因。在两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孵化器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无法靠自主力量运营、缺少盈利模式的“残次品”,以至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国内孵化器乱象背后
虽然国内孵化器享受着各种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却存在着诸多令人扼腕的种种乱象: 乱象一:披着孵化器的外衣捣鼓房地产。在一些二线城市,一些人打着“助力双创”“孵化器”的牌子从政府手里拿地,然而根本不管运营。有企业主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
乱象二:孵化器同质化严重。面对国内严酷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孵化器都在提供同质化的场地及服务。以佛山市为例,有机构调查显示,目前佛山青年创业行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低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农林牧渔业、娱乐体育等市场门槛较低的行业,比例占了七成,而批发和零售业占了青年创业项目的1/4。入驻大沥广佛智城的创大孵化器创始人许洪波就表示,目前佛山创业项目“同质化”,以O2O、电商、社群一类居多,创新思维的项目不多。乱象三:孵化器名存实亡,未能起到孵化作用。孵化器理应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然而,中国大多数孵化器没有人为企业诊断问题,没有人为企业规划财务,没有人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资本道路,没有人为企业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并进行专业的路演和财务顾问活动。
乱象四:孵化器的玩家鱼龙混杂。孵化器在创业者眼中演变成为了社会福利院,很多创业者只要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就到处找孵化器要场地、要资源、要资金等等,对于孵化器而言创业者没有丝毫的价值,对于创业者而言更显得无理取闹。很多做孵化器的天使投资人,逐渐热衷于政府补贴、资金申请、炒作地产项目,或者干脆转型VC融快钱,不能满足创业者期待。的确,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孵化器数量在稳定增加,但这些孵化器也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究其深层原因,在于:
一是中国的孵化器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中国孵化器最重要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甚至有数据表明,七成左右的孵化器本身有着官方背景。其本质是打着孵化器的名头做房地产,向企业收取租金,顺带着招商引资,配合一些优惠政策,来拉动地方经济。其结果导致有些孵化器为套现政策红利,定位十分模糊,具有明显的政策投机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孵化器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孵化器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等。这样的环境让原本严苛的项目评审变成了走马观花,创业者无需再担心自己的项目是否符合孵化器要求,是否能够完美的回答评审员的问题等等。
二是中国的创业环境还有待完善。创业环境即包括了由政府支持和商业环境构成的物质上的生态圈,更要包括对于创业的看法态度的文化层面。由于中外创业环境的差异,我们缺乏拥有企业家精神和经验的创业家和指导,当然中国社会有很多出于其他各种目的的创业家和指导,但其思想上对社会的影响显然无法和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所能够做的相比。人民网11月29日电
综合消息,鼓励创新创业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在政策鼓励之下,近年国内的孵化器热达到新的高潮。据《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中提到,自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出现,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30家、全国上报众创空间名单2345家,两项合计4875家,成为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
不过,一面是各类机构高涨的热情:房地产公司、媒体、大公司、高校、政府都建起了孵化器,另一面却是不断传来的质疑声音:孵化器太多了,创业者都不够用了;整条街都是看上去一样的孵化器;孵化器并没有能力帮助创业者发展„„今年年初,深圳的两家孵化器地库、孔雀机构先后倒闭,这无疑在提醒人们,如果没有资源、能力的“金刚钻”,孵化器揽不了孵化企业的“瓷器活儿”。
有报道称,在科技创业企业环境较好的深圳南山,一家孵化器举办活动,活动开场了,却没有几个创业者来捧场,无奈只得以给盒饭等为条件请附近的工人来撑场面。中国最早的创业孵化器诞生于198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后来比较著名的孵化器有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那时虽然孵化器少,但孵化出多家知名企业。近几年国内出现的孵化器很多,但能成功培养出创业企业的并不突出。从2014年至今,以美国的we work联合办公为原型,中国出现了车库咖啡、创新工厂、柴火创客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孵化器,但现在能可持续发展的并不多见。
业内人士评价,一些人通过政府或其他渠道拿地,自主经营孵化器,但其经营成本高、资源少,现在这一类机构大量面临倒闭的压力。很显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及创业主体做基础,孵化器泡沫已经无法维持,面临破灭。(2016年11月29日10:0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提到孵化器,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小纸盒或者小温室,提供适合的环境、营养条件,可以孵化出小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孵化器也正是这样。研究表明,小企业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企业孵化器大多通过提供场地、相关的商业服务需求和设施,甚至投资,来为小企业提供帮助。在一些企业孵化器里,资深的行业领袖通过导师、咨询师等角色,指导小企业解决产品、服务、市场推广、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在限定的时间和地点,创业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人脉等资源,大大提高了创业公司的生存几率。
世界上首个企业孵化器的创办者,是美国的曼库索。当时,纽约贝特维亚当地最大的设备制造商MasseyFerguson倒闭,曼库索的家族集团接手了倒闭的大楼。曼库索没有选择传统的经营模式,而是把大楼分割成小单元,以较低的价格分租给小企业,并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偶然间,他从楼内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鸡”身上获得灵感,将这种自己独创的经营模式命名为“Incubator”。最初的五年,这个孵化器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在线教育医药检测油田服务特色幼儿教育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医卫信息化医疗车教育改革灾备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检测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孵化器在美国大量涌现,并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7000家孵化器。亚洲由于集中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全球孵化器总数的三分之一都在亚洲,而中日韩三国的孵化器发展尤为繁荣。
在中国,孵化器也被称为高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简称创业中心,以科技型居多,支持创新企业为主。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于1987年成立。至今,中国的孵化器已经达到1500家。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孵化器产生了改变世界的魔力?
1、YCombinator 要说眼下当红的孵化器,非2005年创建的YCombinator莫属。创始人PaulGraham本身就是大神级的互联网创始人,人脉资源甚广。YC的成员可以接触到不少行业巨头,获得与重量级投资人接触的机会。YC凭借创始人个人魅力,以及孵化出的存储服务公司Dropbox、开创共享经济模式的房屋短租界巨头Airbnb,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度。6年间,YC孵化了300家创业公司。YC牛气地表示,“我们能给你的建议是用钱买不来的,因为够资格给建议的人,已经不缺钱了。”
2、MassachusettsBiomedicalInitiatives 专门帮助生物科技创新企业,1985年至今,已经有三个分部。MBI已经推出50家企业,共募资达6亿美元。他们提供昂贵的硬件设施,例如可在华氏-112℃储存样品的冰箱。MBI孵化出的企业包括:致力于对遗传疾病治疗的GenToros、开发用于治疗的核酸化合物的ZATA制药等。
3、HoustonTechnologyCenter HTC一次孵化60家公司,集中在两个关键领域:能源和纳米技术。在过去的10年中,HTC共孵化了1000家创新公司,募资达到10亿美元。其成功的孵化企业包括NanoRidge材料,可使用碳纳米管制造比钢的硬度强10倍的金属合金;水电绿色能源,该公司生产的水电不是靠水坝,而是靠河流或溪流的自然流动。
4、PaloAltoResearchCenter 该中心的鼻祖是1970年成立的施乐公司,至今PARC仍然是硅谷的创新源泉。其最大的成就包括激光打印、以太网、光纤计算机和多光束激光等。
5、TheTechnologyInnovationCenter TIC目前在扶持38家技术公司,并已在过去24年培养了350家。哪怕在金融风暴期间,TIC的毕业公司也筹集到了4800万美元。其孵化企业包括无处不在的网上食品服务Peapod,目前已经成功上市;TheWhitewaterGroup,是微软Windows的先驱,现已被Symantec收购。
6、TheIcehouse 自2001年成立以来,该孵化器与奥克兰商学院、波士顿咨询集团、TelecomandGen-i、安永集团、惠普和微软合作共推出75家技术公司,并通过其在新西兰最大的天使投资人网络已筹得5000万美元。其中包括奥克兰的Nexus6,该公司开发软件和小型硬件用来实时监测哮喘患者;M-Com公司,手机银行软件制造商,也在奥克兰。
7、TheResearchParkatthe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 这家孵化器的设置很特别,它让成功的公司和创业公司在同一个屋檐下运转。在这里的前沿行业巨头包括雅虎、索尼、雅培制药和高通等,可以同时孵化40家初创公司。这里的公司聘请工程学校的400多名实习生,并制造了现代互联网浏览功能和磁共振成像。
8、TheAdvanced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at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
这个孵化器最大优势就是,不差钱。自1980年以来,该中心已推出了120多家科技公司,外部融资总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该中心还有配套基金支持,该基金每3美元的私募资金中,就有1美元投入该中心扶持的公司,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最多可达100万美元。在这里,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校友。
9、MGEInnovationCenter 在线教育医药检测油田服务特色幼儿教育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医卫信息化医疗车教育改革灾备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检测服务
从1984创立至今,该研究园共孵化超过126家公司,雇用人数达3500人。毕业企业包括麦迪逊精确科学,它开发用于检测结肠癌的非侵入性的DNA测试,并已于纳斯达克上市,拥有近1.6亿美元的市值。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效应;区域创新;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3-0001-04
1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及功能
1959年美国人乔·曼库索(Joe Mancuso)首次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且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特维亚工业中心”。由此拉开了孵化器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的序幕。由于孵化器本身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形式日趋多样化,所以学者对其理解的角度及侧重点也不同,至今学界并未对孵化器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但从其定义的角度大致归纳为环境论、工具论、组织论、机制论等四大类。这些对定义理解存在的差异都不是根本性的,其共识之处在于强调了孵化器的孵化职能,专门促进企业和扶持初创企业成长的设施和相关服务体制是孵化器最为突出的特征。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孵化器概念的深化,是指一种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和条件创造并培育创新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机构,不仅要创造新的企业主体,还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目的,有效聚集及运用多种资源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
孵化器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其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从微观层面度言,其定位是服务性经济组织,在客观上企业孵化器能聚集了人才、智力、资金、政策等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援助、办公服务、管理协助、营销服务、融资、信息及咨询等服务;从宏观层面而言,孵化器发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企业产业群,推动区域创新。所谓的聚集效应是指众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孵化器空间内,通过回波效应,强化了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扩散效应是指在聚集效应基础上,成功孵化项目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家等要素向外扩散,进而对孵化器所在区域产业产生影响。
2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拥有孵化器89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46家,孵化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200家,毕业企业47286家,就业人员117万,孵化器企业成活率是孵化器外企业成活率的10倍以上。其主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孵化器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有80%以上的孵化器毕业企业留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成为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孵化器将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高的创业成功率培育出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与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各地政府将孵化器建设作为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纷纷列入各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
3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广西的孵化器事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1989年广西第一家孵化器——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起,截至2010年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家,其中高新区内5家(有4家创业服务中心获国家级认定),各市科技局建设孵化器4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0.85万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多家,年度毕业企业近100家;孵化器内企业总收入近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申请专利120多件,获授权7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30多件。2010年的孵化器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3.1各地孵化器工作亮点纷呈
2010年,各地孵化器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项目为切入点,重点加快北部湾电子孵化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建立了能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电磁兼容测试、环境测试、电量标准测试等三大检测服务的电子信息产品公共测试中心,有效强化了孵化服务的专业性;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九大产业链开展企业引入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育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园区企业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为科技创业企业营造了一个优良创业环境;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通过扎实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交流活动,完善孵化软环境,提升了孵化服务水平;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及时做好企业培育及跟踪服务,顺利推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柳州高新区的升级与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
3.2孵化器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0年,科技厅组织开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暂行办法》(桂科高字
〔2005〕123号)进行修订的工作,并形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重点解决了广西孵化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修改了内容框架;在可支配场地、在孵企业数等方面适当降低了认定标准;规范了孵化器管理;还完善了孵化器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增加广西孵化器数量及扩大规模范围,从设区城市至县城全面促进孵化器的建设和
发展。
4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广西的孵化器在促进科技对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4.1各地对孵化器认识不足、支持力量不够,专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广西仅有9家孵化器,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4地,且规模偏小,以最大的孵化器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为例,其2010年总收入仅为616万元,孵化面积为10万平方米;从各地政府发展规划层面看,多数地市未将孵化器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资金投入规模偏小,其中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等5家孵化器年均获得政府拨款仅为300多万元;孵化器专业水平低,仅有几个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整体创新能力欠佳,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4.2软硬件设施不完善,提供服务能力差
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看,广西孵化器总体面积偏低,不到全国孵化品总面积的2%,规模偏小,容纳能力有限,限制了孵化项目的引进;由于缺乏相关高级人才及政策的支持,孵化器难以成为技术、资金、市场地有效衔接的有效平台,孵化服务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即以提供场地租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内容为主,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有待
提升。
4.3缺乏总体战略思维,发展目标不明确
孵化器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各地未能充分认识到孵化器建设服从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做出对企业培育方向的调整,阻碍了广西孵化器建设未能发挥出加速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
5“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十二五”期间,广西孵化器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结合实施广西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构建种子遴选、创业辅导、研发保障、服务拓展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推动广西孵化器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服务内容标准化。
5.1政府引导,扎实推进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厅市会商这个平台,引导各市重视并积极推进孵化器的建设。把开展孵化器建设作为厅市会商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推进,并在厅市会商项目中设立孵化器建设专项,引导各市围绕本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创办各种类型的孵化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解决当前孵化器建设及在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三是深入开展孵化器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型企业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经验。四是各地市要把孵化器的建设纳入到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设立孵化器创业种子资金,重点用于孵化器建立创业种子资金的匹配,以及对在孵企业的创业投资;要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定位,充分考虑技术成果选择、资金提供渠道、转化方式、空间环境及产业规模化等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5.2多措并举,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启动孵化器建设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强孵化器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建设。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对孵化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重点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条件建设,重点加强物业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加强研发、中试、测试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区域性标杆孵化器”和“特色孵化器”。二是加强孵化器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孵化器协会,以民间的方式推进孵化器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广西孵化器网络化发展;积极推进广西孵化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和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广西孵化器的辐射作用。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与积聚,为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孵化器管理及营运服务人才的培训,满足孵化器发展对管理、应运服务人员多样性的需求;重点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国内培养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才加盟孵化器,引导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构调整所分流的人才进入孵化器。四是要苦练内功,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对于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孵化器,要坚持“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推动孵化器从业人员由管理向服务转型,增强解决在孵企业信息交流、研发支撑、成果商业化、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发展的增值性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联络员+辅导员+导师”的辅导体系建设,将能力提升的重点放在探索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上。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孵化器的功能范围,即向前延伸鼓励“预孵化”和向后延伸鼓励“加速器”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孵化器综合支撑体系,发挥孵化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持续培育“创新、创业、创税”的源头作用。
5.3大胆创新,推动建立先进适宜的孵化模式和体制机制
一是鼓励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包括个人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创办盈利性孵化器,实现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的市场化,建立孵化器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财务平衡、项目顾问、持股孵化和集群孵化等模式,整合并匹配政府、院所、中介、金融、产业、市场、人才和在孵企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促进孵化器的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三是推动建立“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探索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衔接机制,拓展“育苗造林”系统通道。
5.4预先布种,满足广西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一是围绕广西“14+10”重点产业及产业链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资源,“选种”布局,创办一批专业技术孵化器,如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二是充分利用孵化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抚育服务功能,实施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孵化器布种”工程。在深入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基础上,超前布局孵化器的基础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平台设置,通过发现、遴选和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高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形成顺应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链布局。
参考文献
[1]王水莲.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创新: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J].商业研究,2011,(9).
[2]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颖杰,曹东溟.企业孵化器创新功能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3,5(5).
[4]李磊,王信东.论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的功能[J].科技和产业,2011,11(1).
[5]数据来源:《2010年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统计表》.
(责任编辑:王书柏)
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模式探讨 篇4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进行企业孵化的专门场所, 指为经严格筛选的新成立的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 根据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提供相应的孵化场地、共用设施, 以及一系列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服务支持和资源网络, 以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的专门场所。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作为连接高新技术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座桥梁,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科技资源高效整合、创业人才茁壮成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并逐步发展壮大, 其对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融资功能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也是影响孵化器内在孵企业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对包括在孵企业在内的孵化器体系的社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那么, 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对策来促进孵化器体系的融资, 已经成为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资金对孵化器绩效的影响分析
资金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专门为科技型创业小企业的创业期进行服务的机构。进驻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孵化的主要是创业期的科技型小企业, 这些企业大部分已有自己的技术和经营方案, 在创业期间不仅需要外界提供必要的经营场所, 而且需要提供足量的启动资金。资金是这些企业共同欠缺的最主要投入要素。由于这些创业企业本身的自有资金非常欠缺, 因此,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服务功能就显得相当重要。从理论上看, 资金在企业在创业期越充裕, 对企业的发展将越有利, 企业的成长将越顺利。因此, 融资功能越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其绩效越大。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功能主要是对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进行的资金融通功能。融资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之一, 也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在孵企业提供一项主要的服务。
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这些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资金是其最为缺乏的要素。这些被孵企业不仅需要孵化器提供必要的经营场所, 而且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运营资金, 甚至企业的启动资金支持。企业的建立以及日常的周转都需要资金的注入, 有些生产经营项目甚至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可能远不能满足。而大多数项目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却可能会因为资金的制约而失败, 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 促进对在孵企业的融资、增加孵化器的“孵化基金”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社会绩效的重点, 要完善融资制度、拓展融资方式和途径, 从而增加对在孵企业的融资量。
三、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的对策———机制和创新模式
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制度、拓展孵化器的融资方式和途径, 增加对在孵企业的融资量, 其对策可以从制度体制和融资途径两方面考虑。
(一) 建立和完善促进对在孵企业融资的体制
任何对策的实施都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制度作保障, 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的体制制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信用和信息是投融资关系建立的基础, 没有信用基础就没有投资主体敢于进行投资。关于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各研究已经给予太多的探讨, 其意义不言而喻。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融资双方对相关情况的知情了解, 以做出正确决策。信息披露机制是促进交易、防止和降低道德风险的主要途径。
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严格失信惩戒制度、依法进行信息披露、完善自律维权功能、发展信用机构和倡导社会信用观念等几方面进行。
其次, 发挥孵化中心的纽带作用,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是连接内外的纽带, 对内了解在孵企业及其项目的好坏和经营状况, 对外拥有与政府及其他机构的社会关系, 是投融资的最好中介者。因此, 应发挥其中介作用,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 在孵企业应能方便、快捷地了解投融资信息、联系各投融资机构、获得投融资的培训服务以及各项最新扶持政策等。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 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风险投资、银行、信托等机构的合作, 建立畅通的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 公布业务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办理的时限以及最新信息等, 方便在孵企业办理各种业务;二是加强在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 如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产权交易等;三是积极开展在孵企业融资培训、上市辅导、专业咨询等服务。
再次, 建立和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很多资金供给方在提供资金时都要求有抵押担保。而初创期的在孵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往往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做抵押, 更多的是不能作为担保的无形资产, 而且处于创业期的在孵企业通常不具备较大的资产规模, 也不具备良好的历史经营业绩记录等其他获得资金的条件。因此,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 为有发展潜力的在孵企业和良好的项目进行融资担保就十分必要。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 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 担保基金可由政府或孵化器提供, 也可建立以盈利为目的的担保机构或建立再担保的融资功能。其次要建立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 为风险损失设立补偿准备金。
最后, 建立投融资主体的退出机制。投资的退出是投资者对资金的收回, 只有存在资金退出的机制, 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才更有自由、自主权, 这有助于促进融资。
投融资资金的退出可以通过IPO、股份转让、股权回购、债券回收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
(二) 拓展对在孵企业融资的方式和途径
促进对在孵企业的融资, 必须拓展融资的方式和途径。对在孵企业融资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 除了自有资金外, 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借债、政府扶持资金、孵化器中心的投资、民间借贷、其他投资主体或企业的投资等都可以成为其资金来源, 另外, 私募股权、公开上市、发行债券等也可以成为其经营后期的后续融资渠道。这其中很多方式前人已有较多的研究, 此仅就几种可以考虑创新拓展的方式进行简要探讨。
1、知识产权抵押。
很多资金供给者都要求在孵企业提供一定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而在孵企业多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并不具有固定资产优势, 其固定资产的量往往不足以满足抵押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在孵企业又缺乏信用记录, 因此获得融资较为困难。但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却是在孵企业的优势所在, 如果能利用其自主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获取资金, 则不失为一条符合在孵企业实际情况、有效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新途径。2007年, 南京某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与南京某银行成功达成据称为首例无抵押、无担保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交易, 从实践角度验证了该融资方式是可行的, 因此可予以推广。
2、在孵企业联保。
在孵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单独申请资金较为困难, 但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相互之间更为了解, 特别是在产业较为聚集的时候, 同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熟悉,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他成员企业的有关信息, 可组成联保小组申请资金, 即以满足一定条件的在孵企业组成联保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金的申请和审查。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小组联保, 即当一个组员出现还款困难时, 小组内所有其他成员有义务敦促该成员还款, 如果该成员确实无力还款, 整个小组负有连带责任, 即其他组员要代替还款困难的组员还款, 若不能清偿欠款, 整个小组将被认为拖欠而得到惩罚。企业自愿联合, 依约贷款、还款, 风险共担。由此, 联保成员互助互惠, 资金供给方也减少了风险, 增加了资金供给的意愿。
3、借款保险基金。
促进融资的方式, 往往是通过提高资金供给方供给资金的意愿。资金供给方不愿提供资金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风险———即资金的回收不能保证。因此, 可考虑建立“借款保险基金”, 交由孵化中心经营管理, 为资金供给方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保险和还款保障。该保险基金的初始资金可由政府或孵化中心提供, 后续资金可来源于该基金经营的收费和利润。该基金向资金供求交易双方收取一定的保险费用, 提供还款保险, 在借款的在孵企业无力归还借款时, 由借款保险基金保证偿付, 并获取资金供给方对借款在孵企业追索债务的代位求偿权。由于基金管理者———孵化中心更了解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及其项目的好坏, 他就更容易审查借款风险, 从而更好地决策可以对哪些借款项目提供保险服务。该保险基金对在孵企业的融资可以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Farid·Ullah&Peter·Taylor, “Are UK technology-based small firms still finance constra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Volume3, Number2, 189-203 (Jun.2007)
[2]崔琳琳.风险投资为何不能与企业孵化器“联姻”[J].经济管理, 2001.
科技孵化器 篇5
孵化器管理办法》的通知
武科政〔2007〕56号 2007年4月2日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武发〔2006〕13号)文件精神,全面推动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根据科学技术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98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的通知》(武政办〔2000〕6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中小科技企业,规范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根据科学技术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98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的通知》(武政办〔2000〕63号)文件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本办法所指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包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综合型、专业技术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
-1- 第三条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是全市孵化器主管部门,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孵化器建设分为组建和市级认定两个程序,具备基本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可向市科技局申报组建成立孵化器,达到认定条件的可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
第二章
孵化器组建
第五条 孵化器组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孵化场地;
二、有一定的启动资金;
三、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四、有明确的孵化方向。
第六条 申请组建孵化器须提交以下文件:
一、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申请;
二、法定注册、登记书副本(复印件);
三、组建孵化器可行性报告;
四、孵化器管理人员情况表;
五、孵化场地证明;
六、孵化器建设资金验资证明。所有材料一式2份(含电子版)。
第七条
市科技局受理组建申请,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组建批文。第三章 市级孵化器认定
第八条 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孵化器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孵化器宗旨及内涵应符合-2- 本办法第二条之要求;
二、具有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其中综合型孵化器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其中符合条件的在孵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不低于场地总面积的70%;
三、综合型孵化器入孵企业总数不少于50家,专业技术型孵化器不少于30家(其中相关专业企业数占入孵企业数比例不低于70%);累计毕业企业数不低于入孵企业总数的5%(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在3%以上);
四、具备为入孵企业相适应的办公场地、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创业所需的基本设施,能为入孵企业提供物业、商务、技术、资金、市场、培训、人才、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五、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综合型孵化器不得低于60%,专业技术型孵化器不得低于70%;
六、内部管理机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统计数据真实齐全,并每年按要求上报了相关统计数据;
七、用于支持入孵企业发展的孵化资金或种子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并与创业投资机构,专业担保机构等建立了良好业务联系;
八、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应具备专业技术平台或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并具备相应的技术咨询和管理培训能力。
第九条 进入孵化器的入驻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地及办公场所须在孵化器孵化场地内;
二、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孵化器前企业成立时间不到2年;
三、企业在孵化器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
-3-
四、企业注册资本不超过200万元;
五、属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六、企业从事的研究、开发、生产主营业务应属于科技范围;
七、企业的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第十条 入驻企业孵化期满5年,应予以毕业。第十一条 申请认定市级孵化器须提交以下文件:
一、孵化器组建批文;
二、《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申报书》;
三、法定注册、登记书副本(复印件);
四、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本孵化器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六、孵化器管理人员情况表;
七、孵化器孵化资金(或种子资金、研发资金)相关证明;
八、经市科技局备案的入孵企业(含毕业企业)名录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九、孵化器内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名录;
十、孵化器内配套创业投资情况的说明;
十一、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年度统计表;
十二、其他附件。
所有材料一式2份(含电子版)。
第十二条 市级孵化器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市科技局受理认定申请,组织专家认定评审,并在不超过三十个工作日内公示结果。经认定的市级孵化器,颁发《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证书及标牌,其隶属关系不变。已认定的孵化器其性质、-4- 产权、地点、场地面积若发生变更,应及时将变更情况上报市科技局,并视其变更情况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章 市级孵化器考核
第十三条 市科技局每两年按本办法第八条的标准对已认定的孵化器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一年整改过渡期,过渡期满经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市级孵化器资格,并不再享受市孵化器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四条 市级孵化器考核须提交以下文件:
一、《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表》;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情况》;
三、法定注册、登记书副本(复印件);
四、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本孵化器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五、经市科技局备案的入驻企业、毕业企业、淘汰企业名录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年度统计表;
七、孵化器年度工作总结。所有材料一式2份(含电子版)。
第十五条 各孵化器按要求报送国家、省、市要求的有关信息和统计数据,报送情况作为孵化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五章 扶植与促进措施
第十六条 孵化器可享受本市的有关优惠政策: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全市各孵化器在孵企业所缴纳税收市、区留成的全部和上年度毕业企业缴纳税收市、区留成的50%,由财政拨付给各孵化器,用于各孵化器建立种子资金。孵化器建设(新、改、扩建)过程中涉及市属权限内的有
-5- 关规费,可视其建筑使用性质,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减免。以出让方式使用土地建设孵化器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申请返投50%的土地出让金。鼓励创建国家级科技品牌,对新列入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补助100万元。
第十七条 市科技局大力支持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积极鼓励各区和有关单位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发展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共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发展。市、区科技局要将孵化器工作纳入市、区科技发展计划,为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在研究开发项目及科技产业化项目方面对孵化器在孵企业予以支持。
第十八条 凡符合省或国家级孵化器条件的,由市科技局推荐申请省级或国家级孵化器认定。
第十九条 对在本市孵化器建设和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孵化器及管理人员,由市科技局予以表彰。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在组建、认定、考核过程中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它欺诈手段的,取消其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收回证书,并在两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原武科政〔2000〕213号文同时废止。
-6-
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孵化器专访 篇6
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地理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功能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完备。创新园的孵化企业累计40余家,目前在孵的有20家,产业分布于微电子、通讯、IT软硬件、生物医药、智能控制、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园孵化器能为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者提供何种价值呢?曾自己成功创办过一个IT企业的项目经理郭冰说:借用软件中的一个术语,创新园孵化器的价值定位可以简单归纳为“PDF”,即专业的孵化服务、低于市场价折扣租金和优惠的政府政策。“我们的定位是创业者或CEO在融资、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深度合作伙伴。”在谈到创新园孵化器专业的孵化服务时,总经理方侃博士说。创新园孵化器在企业融资方面的服务包括风险投资服务(时代创业提供的早期风险投资、来自时代创业网络的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以及融资顾问服务)、贷款服务(推荐贷款银行和提供财务计划的建议)、帮助申请政府基金。在管理方面的服务包括战略和管理咨询、推广最佳的企业管理做法和帮助解决运营中的具体问题。在市场开拓方面的服务包括市场分析和市场推广计划、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的建立和培训、以及帮助推荐客户。时代创业通过自身专业的孵化器经理团队、强大的顾问和合作伙伴的网络、集成其他专业公司的服务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提供这一整套系统的服务。
谈到专业的孵化器经理团队,具有多年投行从业经验的项目经理姜荣生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的团队成员有着累计50年VC和投资银行的经验、参与过60多个投资和财务顾问项目,包括1个在纳斯达克的IPO,1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IPO(SMI),和5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IPO;在IBM、三星、惠氏、家乐福、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麦肯锡等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工作过,曾在中国成功创办三家企业;具有在IT、生物医药、新材料的技术背景和美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国际经验。相信这样一个有力的团队一定能服务好张江的留学人员创业者。
时代创业所采用的是一套系统化的深度服务流程。在企业入驻孵化器之前阶段,时代创业首先进行自上而下的产业分析以确定机会和重点领域;其次根据所确定的机会和重点领域,开展自下而上的项目开发工作并建立备选项目库;最终在进行具体的企业分析评估之后,从备选项目库的企业中挑选出孵化对象。在企业入驻孵化器阶段,时代创业与企业签订孵化协议;孵化器经理定期走访、主动上门服务每家企业,同时也针对企业的个别需求做出反应、提供帮助;此外提供培训、推广活动等其他服务。在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后阶段,时代创业对它们进行跟踪,与其中部分企业签订后续服务协议、提供服务,并促进它们同孵化器内现有企业间的合作。
科技孵化器 篇7
科技企业孵化器, 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
两部门《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 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处理问题由营改增试点过渡政策另行规定。此外, 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孵化器的收入,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根据两部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通知》,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 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处理问题由营改增试点过渡政策另行规定。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 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组合, 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通知规定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按照备案类减免税管理, 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备案申请。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机制研究 篇8
创新发展理念, 打造完整的孵化服务链
目前, 国家政策对孵化器入驻企业的要求是要满足企业注册资金不超过300万元、企业在孵化器内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2个月, 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00万元, 企业租用孵化器内孵化场地面积低于1 000平方米等, 这些条件的设定有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向初创企业提供优质的支持与服务。但在近几年的孵化器实际运行中, 这种对在孵企业的设定以及对应的孵化器的服务职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培育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这就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理念, 延伸孵化器的内涵。在“小孵化器”的基础上, 向前向后延伸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大孵化器”, 完善了孵化服务链。
一方面, 向前延伸孵化服务, 打造创业苗圃。创业苗圃和加速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创业苗圃是培育科技创业项目和人才的园地。创业苗圃的设立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 培养了创业能力, 也营造了创业氛围。以鄞创孵化器为例, 累计有16个大学生项目团队进入创业苗圃, 其中6个已成功注册企业, 为孵化器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创业人才和项目苗子。
另一方面, 向后延伸孵化服务, 建设企业加速器。孵化毕业企业虽然走出了“死亡之谷”, 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态势, 但通常暂不具备购置场地的实力和独自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 仍需要孵化器“扶上马、送一程”。孵化器通过建立加速器, 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毕业企业对生产空间和经营发展的需求, 提高毕业企业对技术与市场风险的控制力, 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对那些成功孵化的潜力企业继续进行二次孵化, 同时也大力引进一批处于高速扩张期的高成长企业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大孵化器”发展良好, 在孵企业数近千家, 在孵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7亿元。
创新服务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促进科技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条件。宁波市在借鉴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为创新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上, 宁波市不断加大投入, 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以及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 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 全市孵化面积已超过378万平方米, 孵化办公用房面积超过了28万平方米。为了满足入孵企业不断增长的场地、设施等需求, 目前各个孵化器还在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孵化面积。
在软环境建设上, 制订了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给入孵企业在税收、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知识产权、人事、社保、创业辅导、投融资等各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和服务。以宁波市高新区为例, 近几年除了做好基础孵化服务外, 在投融资、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也出台了不少的举措。如推出了债权集合基金计划, 首期募集资金5 000万元, 共向区内11家企业放贷;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 共向110多家企业放贷资金5亿元;出台了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和进入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实施办法, 为科技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成立“天使投资人俱乐部”, 组建了由70多名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 为初创和在孵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服务。
创新发展模式, 实现孵化能力快速提升
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还要不断探寻发展模式的创新, 快速提升孵化能力。近几年, 宁波市各孵化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实现了孵化能力快速提升,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构建了“创新在浙大、转化在宁波”的新模式。为了充分激活和利用浙江大学科技资源, 浙江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倡导“创新在浙大、转化在宁波”的新模式, 注重智力引进, 建立了柔性引进机制, 引导浙大科研人员与宁波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 让科研人员以科技入股的方式加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 发挥双方各自优势,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企业家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和对“人、财、物”及“产、供、销”的熟悉, 将市场一线的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科研人员;高校的科研精英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实力, 有针对性的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通过科技入股的方式将高校的科研人才留在园区内, 形成产品或服务技术的持续改进, 发挥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目前, 浙大关联企业在宁波分园已近60多家, 引进企业数在全国大学科技园异地办园中名列前茅。
构建了“资源整合一体、功能覆盖全区”的孵化器管理机构。鄞州区为实现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整体性, 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2008年区内3家核心孵化器倡议全区孵化机构, 组织成立了孵化器管理机构——宁波市鄞创科技孵化器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该机构承担起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宣传、管理、服务和协调职责, 形成对外统一宣传与招商引资, 对内统一政策和管理, 对入孵企业提供统一的服务, 协调规划区域内各孵化器的重点发展产业, 综合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该公司以整体形象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了成功。目前, 鄞创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149家, 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近40家, 吸引留学人员60余人、博士30余人来园区创业。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吸引集聚人才
一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提供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 需要吸引一流的创新团队。近些年, 宁波市孵化器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举措, 建设人才载体, 完善人才政策、加强资金扶持、提升人才服务, 形成了“创业在宁波、发展在宁波”的品牌, 人才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在人才载体建设上, 宁波市孵化器在短短10余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经历, 目前全市已有17家市级以上孵化器,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 共有8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其中3家为国家级创业园。在这些孵化器、创业园中已集聚了全市绝大多数创业企业, 为吸引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在人才政策方面, 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宁波市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筑起了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平台。在资金扶持上, 不仅对高端人才提供诸如住房补助、人才引进、安家补助等资金补助, 还专门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如高新区近几年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开发及相关政策的扶持, 到目前为止, 高新区共资助了32个海外人才创业项目, 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 000万元;在人才服务上, 为了让引进人才能够安心在宁波发展, 宁波市、各县 (市) 区、园区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 并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险、住房、医保、探亲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照顾。
另外, 宁波市还通过举办各类创业大赛等渠道, 增加宁波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比如, 宁波市从2002年起举办的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 已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创业品牌赛事。该赛事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0届, 10届大赛累计共有上万个团队参赛, 500多个参赛项目获奖, 其中有260多个项目选择在宁波落户,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波特竞争分析 篇9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 一个行业内激烈竞争的局面源于其内存的竞争结构。一个行业内存在着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从静态角度看,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 决定着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 决定着行业内的企业可能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动态角度看, 这五种竞争力量抗衡的结果, 共同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特定行业内的企业, 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竞争结构的现状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趋势, 并据此制定出企业拟从事的行业领域和企业发展战略。同时, 企业还必须根据行业竞争结构的态势, 适时而适度地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二、某区域的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经过近10年发展, 特色核心产业已经形成, 包括绿色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 10年来达到每年30%以上的发展速度。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已经成功孵化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聚集创新要素的平台已经初步形成, 在人才、技术、资源、市场、资金、管理六大要素的整合上有了基础平台。
以某区域科技孵化器而言, 对其进行逐一分析如下:
1.潜在进入者。目前, 孵化器的参与者比较固定, 本行业资本需求大, 生产难度比较高, 技术含量较高, 而且孵化器大多需要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因此, 对于孵化器行业来讲, 进入壁垒相对较高, 其潜在进入者的数量较少;但相对地, 如果在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 政府要大力发展孵化器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话, 那么这时对于新的孵化器企业的成立会相对较容易。
2.替代品。孵化器作为孵化企业的企业, 作为一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具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企业特性。从开始出现至今在各地区其形式基本大同小异, 所变化的只是政策优惠、融资方式和管理方法。同样, 在企业创业过程中, 孵化器起着重要作用, 不管世界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程度如何, 孵化器基本形态和基本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且世界上至今没有可以完全替代孵化器的产品。因此, 企业孵化器不必担心大范围替代品的出现, 孵化器市场也将是一个稳定持续存在的市场, 随着各国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 还将出现增长。
3.供方。和其他组织一样, 要维持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正常运行, 需要有一些必要的资源供给。在我国, 供应到某区域科技孵化器中的资源不仅包括人、财、物三方面的有形资源, 也包括政府支持孵化器的承诺、为孵化器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无形资源。当然, 考虑到测量的可操作性, 应该以投入的有形资源为主: (1) 人力的供给。采用每个孵化器全职工作的人员数, 员工是企业投入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员工的多少及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成本, 这是反映企业的“人力”成本投入指标。 (2) 物力的供给。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的物力为孵化场地和各种配套设施, 在衡量过程中将采用各个孵化器的孵化场地面积作为一个重要的投入指标。 (3) 财力的供给。如果以当年孵化器的支出来衡量显然不够全面, 因为孵化器的产出有一个时间过程, 大致说来, 当年的投入与当年的产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主要考虑孵化器的累计年末资产净值。
4.需方。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需方主要是在孵企业, 它们大都是新成立的创业企业, 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有的属于同一技术领域, 有的分属不同技术领域, 相互之间既有共同点, 又有不同点。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目标是: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 降低其成长风险, 减少破产率,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企业为减少创业风险, 享受孵化器提供的场地、物业管理、管理咨询、税收优惠、融资等一系列优良服务, 更好的进行投资实现收益, 才能够实现社会功能和自身收益。所以, 高新技术的创业企业对孵化器的需求很大。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在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时, 要充分考虑这类企业的要求, 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5.现有竞争者。市场的本质在于竞争, 竞争是不同对象向同一目标、按同一标准比试高低、优劣, 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争胜。某区域科技孵化器作为企业, 与某些中心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某些智力与资本密集区内孵化器间的孵化器竞争, 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近两年来, 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门类多样的孵化器, 许多孵化器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非同一般。随着孵化器数量的增多, 创业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房租减免和初级的代理服务, 它们要根据自身实际, 挑选最合适的孵化器, 这样就会给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但这一方面督促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孵化能力;另一方面, 使某区域科技孵化器也会面临着争夺同样的政府支持、同一个孵化目标、同一块市场资源的尴尬。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 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主要依靠各项政府优惠政策, 优良的物业管理、管理咨询、税收优惠、融资等服务来吸引企业的入驻, 并且用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来孵化企业, 使企业顺利毕业;第三,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与其他的同一地区的不同孵化器或不同地区的孵化器的竞争较为激烈;第四,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发展仍然保持上升势头, 但是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产业集群化还不够完善, 因此, 打造创新集群是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新阶段的首要任务, 也是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孵化体系建设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要充分发挥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在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擎作用和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载体作用。具体目标是:第一, 要把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聚集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第二, 要把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具有极强的内生长机制, 能够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具有潜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的区域;第三, 要把某区域科技孵化器建设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 成为走向产业高端, 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高科技潮流的区域。
三、针对某区域的波特竞争力分析得出的某区域发展要求建议
这些在给天津高新区孵化体系建设工作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给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运行与管理体制需要升级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虽然发展很快, 成绩也很突出, 但是孵化器整体品牌不突出, 目前, 各组成孵化器内的企业没有形成合力与真正的合作, 孵化器有三级孵化的功能, 是“小而全”的发展。孵化器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 而现代企业加速器是针对高成长型企业或开展新业务的大企业提供体系化服务的, 企业不仅要求有办公场所, 还有中试或产业化的需求, 所以对加速器本身有较高的用地需求。同时, 加速器提供发展型服务、延伸型服务;服务的目标是加速器与入驻企业共同增值;服务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对加速器本身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目前, 我国国内对孵化器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但是加速器的发展还属于摸索阶段。
(二)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要继续不断地建设、发展和壮大
某区域科技孵化器的建设首先要破解孵化器盈利与长远发展的矛盾, 避免为物业收益忽视产业的专业化及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关联性企业或产业在一定地域内的聚合, 由于孵化器的盈利问题, 某区域科技孵科技化器的发展道路一般是先招商引资解决生存问题, 待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考虑到孵化器的发展问题, 产业专业化问题, 入驻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集聚, 现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后也不能充分被利用。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自身的各种竞争力量的了解已经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波特提出的行业内存在的五种竞争力量的阐释, 对某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以及行业潜在竞争者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实现某区域孵化器更好更快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准备。
关键词:某区域孵化器,潜在进入者,供方,需方,行业潜在竞争者
参考文献
[1]霍迎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标准合作分析[J].高新技术企业, 2010, (27) .
[2]刘宁晖, 徐菱涓.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路径选择[J].科学与管理, 2006, (4) .
[3]荷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8) .
[4]孙大海, 乐文, 施立华.我国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轨迹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新区, 2009, (11) .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分析 篇10
作为落后地区的广西,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了孵化和培育一大批的新创企业。这些科技企业成功转化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不断凝聚着大批的科技人才, 也持续刺激着所在地的经济不断增长, 拉动了相关创业, 新增社会就业岗位, 促进地区产业升级。
以2009年为例。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1065家 (比2007年增长43.9%) , 新增孵化企业202家 (比2007年增长29.5%) , 毕业企业67家 (比2007年增长71.8%) 中的51家企业毕业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占总数的76.1%。按企业来源分, 广西区外的企业占比约40%;按技术领域分, 毕业企业达67家, 电子信息领域的占44%, 生物医药的占18%、光电一体化的占13%、新材料领域的占9%。引进技术共253项 (比2007年增长80.7%) ;从技术来源来看, 国内其他省市的占92.6%, 国外的占7.4%。在孵的新创企业共申请专利282件 (比2007年增长33.6%) , 获得专利授权212件 (比2007年增长32.2%) 。比2007年引进了更多的专家学者 (多了52.4%) , 共为314人, 其中42.6%的专家学者常驻为科技企业服务。孵化资金2943.99万元 (比2007年增长19.66%) , 其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62.4%。在孵企业创利税2.6亿元 (比2007年增长36.8%) 。
2010年, 广西科技厅根据长期孵化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实际, 广泛征求意见, 整理修改出了最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规范了孵化器管理, 完善了孵化器的系列扶持举措, 降低了可支配场地、在孵企业数等方面的认定标准。新办法实施后, 效果明显:不仅新增了更多的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 还使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各个个体规模实现了增长, 入驻孵化器的企业行业范围出现了扩大;更多的市县区域内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 从设区的城市发展至县城;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产生了更多的专利申请, 在孵的科技企业利用专利进行经营和通过专利授权获取收益的情况发展喜人。在发展过程中,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但追求数量重视规模, 而且努力完善服务体系和提升服务质量:从初期只能简单提供一般性服务, 如优惠政策、优良公共服务环境服务、市场信息反馈、免费低价的厂房和办公室、相关优惠配套设施;现在孵化服务已经深化发展, 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创业创新提供更充足、及时、针对性的市场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孵化器与在孵企业同成长, 共发展。
二、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存在问题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以及在孵企业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评价所衡量其成功程度及其贡献大小。根据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发现了如下问题。
1. 相对全国而言, 孵化器数量少, 发展比较落后。
截止2010年, 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其中4家为国家级) 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玉林等区内经济强市, 而在百色、河池等经济落后的地市还没有建设有孵化器。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更是稀少, 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落后国内。
2. 孵化器提供人才支持的能力不足。
由于孵化器的人力资源紧张和培训人员自身素质不足, 对企业的培训工作 (尤其对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 开展得不理想。人才小高地建设难以满足初创企业的需求, 人才结构单一, 还是在人才的发展环境较差。专业孵化器服务不到位, 未体现出分工专业化的优势。企业信息的交流成本和学习成本过高, 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没有很好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3. 孵化器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
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中, 孵化器的资金不仅可以依靠政府和银行, 还可以吸纳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 但是各个孵化器基本不具备现代化的融资能力, 缺少社会市场融资的成功实例, 孵化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自然孵化资金规模小。在孵化资金的运作上, 孵化器自身运营能力差, 不能实现孵化资金的快速保值升值。在向孵化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 机制建设落后, 往往简单的把钱“一投了之”, 投资意识不强, 没有根据各个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完整的资金支持服务:制定资金计划, 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引入股权投资方案。
4. 孵化器的自主经营管理意识缺乏, 往往没有“做强做大”的发展期望。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身份设置上, 往往是事业单位, 财政全额拨款, 缺乏盈利动机;孵化器的管理工作人员, 由于薪酬设计和人事制度的设计等原因, 个人福利前途与孵化器发展好坏相关性不强, 这就导致了:许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差和工作效率低, 没有把个人事业追求和孵化器建设挂钩, 严重的更是会出现腐败犯罪。
三、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完善建议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应该提供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集合各种社会资源要素, 促进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方便科技企业创业创新, 高效转化科技成果, 实现科技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的有机结合;还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在孵企业不断增多和不停发展, 为了高效地提升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转化数量和转化效率, 一方面要改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 另一方面要自觉实现自身组织的能力提高和实力壮大。按照以上这些组织属性和运作要求, 可以为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多种社会主体来多重参与。
无论是市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 还是各大型企业。只要条件充足就可以依照广西重点产业的战略需求布局规划, 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些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参与, 充分实现各自的科技资源能够优化配置, 满足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形成科技产业链。尤其要注重建设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形成专业行业的企业群不仅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还可以促进广西产业的升级换代, 实现广西战略新兴产业的建立。
2.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实现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强。
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推动契机, 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使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实现降低成本、简化程序和远程可操作, 利用网络系统和信息工程充分做到服务精准和效果辐射;通过孵化器协会和各个孵化器联网, 整合资源, 深化各个孵化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孵化效果提升。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业培训中心, 充分挖掘其人力资源, 培训和提升孵化器管理营运服务人才的服务能力, 使管理营运服务人员适应孵化器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和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需求。孵化器必须坚持专业孵化, 建立创业导师专业团队, 引入更多的天使投资, 推动孵化器实现服务更为专业化精细化, 力争面向科技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服务功能 (如信息交流、研发支撑、成果商业化、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发展分析等) 。
3.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设立资金充足的创业创新基金, 并实现资金支持市场化现代化。
创业创新基金在积极利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 要积极吸纳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市场资金重点;基金的设立和运作要充分遵守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化管理基金, 企业化发放资金的原则, 选择符合要求的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帮助其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资金渠道获得不同市场的资金应对资金短缺。在科技企业的融资过程中, 实现联络员预先知晓, 辅导员全程辅助, 导师不断指导。
4. 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对孵化的模式、体制和操作推进创新力度, 力争更为有效适宜。
前文提到的多种主体建立孵化器, 必然应该在法律制度上为盈利性的孵化器提供许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专业型孵化器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借鉴财务平衡、项目顾问、持股孵化和集群孵化等模式) 。整合专业型孵化器的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并匹配优势资源, 因地制宜地促进政府、院所、市场、中介、产业、金融、人才和在孵企业等共同完成预孵化筛选、孵化器培育、加速器完善、产业园进驻这一完整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过程, 利用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有效捆绑来畅通孵化道路。孵化器的发展要以“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 要根据本地产业现有优势和发展趋势,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的创业创新, 使孵化服务更专业, 服务的科技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璐, 王凤霞.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贸论坛, 2006 (12) .
[2]韦小华.改革开放30年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22) :10-12.
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孵化器 篇11
1987年,联合国科技基金会主席鲁斯坦·拉卡卡来到中国,建议中国设立孵化器。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同年6月,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便正式成立。25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发展道路,1000多家孵化器遍布我国大江南北,6万多家在孵企业创造了近4000亿元的营业总收入。中国已成为世界孵化器大国,但是要成为孵化器强国,还必须勇敢地“走出去”。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用了近20年时间,将一个想法和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园区形态。构建了覆盖全国近30个城市及地区的辐射网络,聚集了超过1000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高科技创业企业集群、跨国企业研发集群、金融投资机构集群和中介服务机构集群。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清华科技园:“大学应该更多的为科技创新做贡献,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做得最好,一个是斯坦福,一个是清华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孵化器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迅猛,且独具特色。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孵化高科技创业企业超过500家。其中不乏数码视讯和海纳医信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走进清华科技园孵化器,在这里成长、发展、壮大,又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际化战略
纵观近10年来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创新创业企业来说,国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创业企业彼此之间的距离,被现代科学技术拉得越来越近。
实际上,清华科技园的管理团队很早就认识到国际化对清华科技园孵化器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清华科技园成立之初,就将“国际化战略”摆在包括“支撑平台战略”、“辐射发展战略”等三大战略的首位,而且在大力提升清华科技园在国际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也很早就开始了战略布局。
2004年, 国际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年会在曼谷召开,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带队出席会议,第一次参加本行业国际会议的清华科技园,一举拿下会议的最佳论文奖。虽然那时候的清华科技园主园区还只是存在于电脑中的立体规划图,但全英文的演讲加上配音的园区愿景还是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是清华科技园首次在世界舞台上亮相。
此后,清华科技园在国际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攀升。
2006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国际科技园协会年会上,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陈鸿波被推选为国际科技园协会理事会12名理事之一,兼任国际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主席。
2008年,国际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年会在清华科技园成功举办。国际科技园协会唯一的驻外机构——北京办公室落户清华科技园。
2010年,清华科技园启迪股份时任总裁徐井宏率团出席在韩国大德举行的国际科技园协会年会并做全体会主旨发言。清华科技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园区与商业孵化器区域发展中心理事会理事单位。
2011年,清华科技园应邀成为达沃斯论坛议程理事会理事单位……
所有这些战略举措和布局,为正在寻找机会跨出国门的清华科技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源”模式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国内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创业者的需求,他们需要来自全世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力量。而美国的创业者一开始就将未来的市场锁定在中国,他们更迫切的需要来自中国的资源平台和落地支持。在这样特定的时代语境之下,不少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尽管地点设在国内,但资源却在国外;而许多海归CEO们“空中飞人”式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也就不足为奇。这一切都在悄然证实:孵化器需要走出国门,迎接新的挑战。
清华科技园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视野也必须是全球性视野。美国硅谷是一个创新要素丰富、创新资源汇集的地方,在硅谷建设孵化器,有利于中国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于是,2012年1月8日,由清华科技园、瑞安集团、北极光创投和硅谷银行联合创建的中美跨境发展孵化器——创源(InnoSpring)在硅谷正式面世。
作为首家硅谷中美技术型孵化器,“创源”的总孵化面积达1350平方米,可容纳大概40家创业公司。“创源”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为中美两国企业和创业者跨境发展提供软着陆平台;三是帮助在孵企业与中国大陆相关机构合作,同时帮助美国硅谷的企业拓展中国市场。
与其他成功的孵化器一样,“创源”也围绕着融资渠道、创业导师、硬件设施和综合服务这四方面为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但“创源”的独特模式在于,它提倡先引入再投资,即欢迎一些尚未推出产品的创业团队进驻,并给它们提供场地、数据中心、创业指导以及人力资源,等待其逐步发展后再决定是否投资。而在这个阶段,“创源”仅对创业团队收取场地和设施的成本费用。
在投资方面,“创源”仍继承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的孵化传统,推行“孵化+投资”的模式,即选择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领先、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早期项目予以投资和孵化,并将孵化服务、资金与房租组合作为股权向企业进行投资。
目前,已经入驻“创源”的创业团队有Accusilicon(半导体)、Dewmobile(移动交互技术)、HillionTech(交互视频)、HillstoneNetworks(网络安全)、MugedaHTML5(动画平台)、Narvelous(社交化游戏)、Peaya(终端软件)、QuestBid(虚拟助理和网上申办系统)、SecuredInside(基于SaaS技术的软件安全技术)、Sunube(基于环保数据的清洁技术)、Trusper(隐形社交网络)和WeaverMobileFacebook(应用开发)等29个创业团队。其中,Accusilicon是一家芯片设计创业公司,目前已获得四个大客户,即将进行量产。WeaverMobile开发的Facebook照片管理应用程序PhotoBox,今年年初上线之后下载量累计已达数十万次,最近还开发了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浏览器“小微波”。
“现在国外活跃着一大批50后、60后华人,他们是真正有创业意愿的群体。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回国,海外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创业环境。” 中国创业孵化研究联盟秘书长杨晓非表示,各种形势表明,海外孵化基地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大潮。
面对这样绝佳的机遇,清华科技园“走出国门”的决心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2012年7月,清华科技园启迪股份新任总裁王济武视察创源后指出,“清华科技园在硅谷建立起第一家国际孵化器,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还要在世界其他地方建立类似的创业交流基地,为引进转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搭建有效的支撑平台。”
继“创源”之后,清华科技园还将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建立英国孵化器,为中外创新创业企业和机构搭建又一重要的软服务平台。
科技孵化器 篇12
为了鼓励科技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区域经济的科技含量,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我国的科技孵化器获得了迅猛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孵化器队伍。截至到2006年底, 我国已经累计建立各种类型的孵化器548家, 孵化场地面积达到了2008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个数41434个, 累计毕业企业19896家[1]。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作为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平台, 已经成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2]。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其独特的经济效应正在形成一个产业, 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正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战略影响。“十一五”期间,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构架已基本形成, 在经历了发展初期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外延型发展阶段之后, 已经进入了以增强孵化能力为导向的内涵型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孵化对象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孵化服务能力之间矛盾。这一问题的解决, 依赖于科技企业孵化器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专长, 通过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 使自身的孵化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获得新的提高。
从运行方式来看,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运作方式, 通过把科技创新所需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的优化配置, 在特定区间里聚集了大量创新资源、科技企业、中介机构等组织, 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因此, 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孵化器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孵化器与外部支撑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本文主要从系统角度出发, 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发展机制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合理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运行机制, 加强对各种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 进一步提高其孵化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理解
从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孵化器, 美国纽约的巴特维亚孵化器建立至今,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孵化器的数量不断增加, 孵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在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经济的科技含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因此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识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发展轨迹“设施——机制——系统”。
在发展早期, 孵化器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为新创中小企业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和集中共享的办公环境, 以此来降低新创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其创业成功率。Allen & Rahmen (1985) 指出, 一个小型商业孵化器是一种靠提供可供租用的空间、共享的办公服务和商业咨询援助为处于创业早期的企业提供支持的设施[3]。Brooks (1986) 把科技企业孵化器看成是一种容纳多个承租人的设施, 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 (1) 灵活出租小面积的廉价空间; (2) 通过一系列共享的支持服务来消减企业管理费用; (3) 提供一些专业的和管理类援助; (4) 直接提供或帮助企业获得种子资金[4]。SBA (1986) 把孵化器看成是为大量新创和成长中企业的入驻和运营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运营空间的设施[5]。
随着对孵化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孵化器功能的不断拓展, 人们发现, 提供廉价物理设施不过是孵化器一项最基本的功能, 孵化器要成功地孵化新创企业, 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营机制, 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和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Smilor& Gill (1986) 指出, 依靠控制四种类型的资源——办公支持、行政支持、设施支持和专业化的商业服务, 商业孵化器寻求在人才、技术、资本、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 以促进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来加速发展他们新创立的企业[6]。Campbell (1989) 强调了商业孵化器的“转换代理”机制, 指出孵化器能为新创企业避免许多导致市场失效的因素——信息成本、受限制的资本流动、创立服务、商业支持和财政支持的缺乏等等[7]。Mian (1994) 把商业孵化器看成是各种机构组成共同体合作和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机制[8]。Roper (1999) 认为商业孵化器所提供的机制能帮助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走向成功[9]。林强、姜彦福 (2002) 把孵化器看成是执行孵化机制的社会经济组织[10]。机制理论表明, 孵化理论的基础根植于市场失效观点。市场失效的来源包括外部性、不完全信息、垄断力量和公共商品, 孵化器作为一种支持新创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机制, 它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要解决科技型企业成长早期的市场失效问题。
随着对创新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 孵化器功能的充分发挥, 不仅涉及到孵化器内大量主体、关系和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还涉及到孵化器与外部环境之间大量复杂的相互作用。Sean和David (2004) 指出, 商业孵化器能为孵化对象提供战略性的、能导致价值增值的干涉系统, 这一系统控制和联系着用于促进新创风险型孵化对象成功发展的各种资源, 同时容忍由它们的潜在失败所带来的成本[11]。Anne&John (2005) 把孵化器看成是一个创造和挖掘协同性的系统, 认为孵化器中不同资源、服务和技能的组合能为被孵企业创造一种有效的协同性, 使新创企业在这种安排中通过获得支持性的空间、共享的服务和商业支持来最小化创立成本[12]。张振刚、薛捷 (2004) 认为孵化器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创业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和促进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中介系统[13]。综上所述,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孵化器发展的系统观。这一观点为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孵化器并改善其运行质量提供了启迪。
本文认为,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孵育系统。该系统的有效运行, 取决于孵化器有效组织系统内外部资源、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支持的能力。孵化器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支持的过程包括:孵化对象的选择、监控、支持和资源的提供。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集人才、知识、资本、企业、市场于一体的创业服务系统, 通过为“弱小但有发展前景”的新创企业提供其不可能单独通过自己力量获得的环境、标准、规章制度、网络和专家体系, 能有效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学、科研院所、综合性科研协作单位、专业技术专家等智力资源对科技产业的支撑作用, 成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助推器。
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结构分析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结构, 是指孵化器的内部孵化系统、外部支撑系统以及相应孵化机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方式。从结构内容来看, 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由内部孵化系统和外部支撑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如图1所示。
3.1 内部孵化系统
内部孵化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主体为孵化器本身和被孵企业, 根据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可以把内部孵化系统分为孵化管理子系统、孵化支持子系统和被孵企业子系统。
(1) 孵化管理子系统。
根据孵化器与被孵企业建立孵化关系的顺序, 可将孵化管理子系统划分为孵化前管理、孵化中管理和孵化后管理子系统。孵化前管理是孵化器对选择被孵企业的过程进行的管理, 包括向创新源头进行宣传、建立选择被孵企业的有效标准和程序、接受孵化申请、签订孵化协议等一系列过程。孵化中管理是孵化器对被孵企业从入驻到孵化结束整个过程的管理, 包括为被孵企业提供各种基本和增值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被孵企业信息并进行考核、孵化期满评估被孵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做出毕业、续孵、结业或孵化无效等处理、对孵化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对孵化结果进行分析等等。孵化后管理是孵化器对毕业企业的跟踪分析, 包括继续为毕业企业提供相关增值服务, 跟踪毕业企业发展情况、评估孵化器的社会经济效应、总结优化孵化管理策略等。
(2) 孵化支持子系统。
孵化支持子系统是为被孵企业的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系统, 可进一步细分为硬件和软件支持子系统。硬件支持子系统是指孵化器提供的共享和集中的设施, 如廉租办公空间、生产场所、会议室、专业实验室、电话设施、互联网设施等等。软件支持子系统是指为被孵企业顺利成长提供支持的制度、环境、资金、知识等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制度支持包括申请入驻、设施使用、考核管理、资金支持、服务支持、毕业迁出等各方面的制度, 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孵化器实现良性运营的关键所在。环境因素包括孵化器的设施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孵化器内部形成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 方便被孵企业获得各方面信息并更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资金问题是新创企业遭遇的最大瓶颈, 孵化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支持, 可以有效帮助被孵企业摆脱资金困境,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知识支持是孵化器利用内部团队的知识和外聘专家的知识, 为被孵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分析、技术支援等各方面的知识服务。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变, 被孵企业的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硬件设施已经不再成为促进新创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因素。与之相对照, 制度、环境、资金和知识等软环境在被孵企业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与之相关的各种增值服务, 成为被孵企业的需求重点。未来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运行质量的重点举措, 是在原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3) 被孵企业子系统。
被孵企业子系统是由入驻孵化器的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的子系统。被孵企业子系统是孵化管理子系统和孵化支持子系统的集中作用对象, 被孵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孵化器社会经济效应的集中体现。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的最终目标, 就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 帮助被孵企业有效解决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失败率, 完成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培育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
(4) 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孵化管理子系统是执行系统, 孵化支持子系统是保障系统。二者的运行目标是一致的, 即促进被孵企业的顺利成长。被孵企业在接受孵化的过程中, 会反映出孵化器在孵化管理和孵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促进上述系统的改善;而被孵企业本身的成长, 又会为孵化器带来资金、声誉、网络资源、合作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收益, 促进孵化管理和孵化支持子系统的成长和发展。三个子系统之间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们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推动孵化器和被孵企业同时向更高层次进化。
3.2 外部支持系统
孵化器的外部支持系统可以细分为政府支持子系统、市场支持子系统、知识支持子系统、资源支持子系统、中介支持子系统和同业支持子系统。外部支持系统的主体涉及到政府、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中介机构、其他孵化器、孵化器联盟等各个方面。
(1) 政府支持子系统。
由于孵化器的公益性特征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政府在孵化器发展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我国, 孵化器最初的创立基本都由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包括负责组建、资金支持、出台优惠政策、税收返还以及出面组织工商、税务、劳动、银行、法律等中介部门支持孵化器发展等。随着对孵化器认识的逐步深入, 我国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将由直接支持逐步转为间接支持, 为孵化产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包括为孵化器提供完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投融资环境、信息和网络支持等。
(2) 市场支持子系统。
无论孵化器的运营还是被孵企业的成长, 最终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孵化器选择入孵企业和入孵项目时, 必须要考虑企业或项目的市场前景;被孵企业要成长壮大, 除了需要得到孵化器的支持外, 还必须考虑外部的市场竞争因素。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中介市场、人才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 都会对孵化器的有效运转产生有重要影响。
(3) 知识支持子系统。
作为知识型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以知识成果转化为运营内容的组织, 孵化器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外部对它提供知识支持的基础上。孵化器需要从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所这些知识源头中吸取项目, 来保证自身持续有效地运转;孵化器还需要外部的知识支持系统来帮助它选择入孵项目、为被孵企业提供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同时, 孵化器本身功能、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与学术领域对孵化器研究的不断深入紧密相关。
(4) 资源支持子系统。
孵化器作为培育新创企业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和当地政府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它的建立和发展, 离不开当地的区域经济条件所能为它提供的资源支持。孵化器的产业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基础,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 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资源支持, 并在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
(5) 中介支持子系统。
引入多种社会中介机构为孵化器提供支持, 对于推动被孵企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涵盖科技人才市场、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科技信息中心、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广告文化发展公司等等。这些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弥补新创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不足。
(6) 同业支持子系统。
同业之间的交流可以构筑更加庞大的孵化网络, 弥补单个孵化器在设施、人才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使被孵企业得到更多获取外部资源的机会;同业间的联系和交流还有助于孵化器学习同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对自身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 促进孵化器孵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同业之间交流和联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孵化器联盟或孵化器协会, 可以把各个分散的孵化器联合在一起, 在带来联合效益的同时, 还可以起到规范行业秩序的作用。
3.3 孵化器的社会经济效应
输出社会经济效应是孵化器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孵化器的社会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要素的整合和创新效应的输出。通过孵化器系统的孵化机制, 创新要素将得到重新组合, 形成一种更有序和效率更高的相互作用方式, 向当地的区域经济输出更多的创新效应,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减少当地创新系统的运行成本和风险, 使创新更容易发生;输出一批批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 为当地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人员的增加;促进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比如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等, 为当地带来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 大大增加创新成果的转化机会。
4 科技企业孵化器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善
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 孵化器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进一步提高孵化服务水平和孵化能力, 必须建立孵化器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结合对孵化器系统结构的分析, 本文认为孵化器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善, 主要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4.1 建立明确的孵化器系统发展目标
孵化器的系统发展目标, 是指孵化器对自身服务的产业领域、发展规模、运营模式和社会职能定位等方面所做出的明确界定。在我国孵化器发展的早期, 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 许多孵化器都盲目追求对硬件设施的大规模投资, 导致了很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随着孵化器由规模扩张进入以增强孵化能力为导向的内涵型发展阶段, 明确的系统目标对孵化器发展的导向作用将不断增强。只有在明确的系统目标指导下, 孵化器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被孵对象、合理进行孵化器软硬件支持系统的规划建设、明确孵化管理的方针政策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孵化器的系统发展目标能够把孵化管理、孵化支持和被孵企业子系统统一成一个整体, 并以实现整体目标为目的促进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4.2 促进孵化器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孵化器要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和孵化管理水平, 必须理顺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 必须实现孵化支持和孵化管理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孵化支持子系统通过孵化管理子系统来实现对被孵企业的创业支持, 而孵化管理子系统又依靠孵化支持子系统来实现自身的管理功能, 必须使孵化支持和孵化管理两个子系统的建设速度和发展水平保持充分协调, 才能更有效的服务于被孵企业。其次, 必须实现孵化支持和被孵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主要应该强调两个方面:孵化器所容纳的被孵企业整体规模, 必须和孵化支持能力相适应;孵化器必须充分考虑被孵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 合理分配孵化支持资源。第三, 必须实现孵化管理和被孵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使孵化管理水平和被孵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需求必须相适应。科技创新决定因素的变化, 使大多数被孵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与传统企业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知识、无形资产、资本等关键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中的新需求, 孵化器必须不断调整管理模式, 并努力提高在孵化管理各个环节上的管理水平。
4.3 加强孵化器与外部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加强, 大量的创新资源分布于孵化器外部, 并表现出专业化服务的特征。为了给孵化器内的被孵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孵化服务, 孵化器必须具备充分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 不断加强与外部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孵化器与外部支持系统之间加强相互作用的主要途径, 是与外部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即通过与外部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网络, 从而实现共享服务、优化服务质量并提高服务效率。孵化器外部关系的网络化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孵化器与政府、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所、孵化器协会、其他孵化器及提供管理、技术咨询、投融资、人才培训、法律和会计等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建立关系网络;二是指被孵对象与孵化器外部的相关机构和企业结成商业与非商业的关系网络。外部关系网络可以有效整合孵化器外部的资源, 提高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信息向被孵对象的传播速度, 使被孵获得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的能创造价值的要素, 还有可能取得某些必须通过长时间积累才能得到的核心资源要素。
摘要:作为一个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孵化器与外部支撑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从系统角度出发, 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概念, 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结构, 并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善提出了相应建议。
【科技孵化器】推荐阅读:
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09-21
科技创新孵化器09-26
与科技孵化器合作协议10-09
贵州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07-16
科技孵化研究院06-28
科技孵化园区导游词09-04
孵化器06-08
孵化器06-28
孵化器服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