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农业

2024-10-06

大学农业(共11篇)

大学农业 篇1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农业和涉农高校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作为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农大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学校,作为中国农业高校的排头兵,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并对其发展寄予厚望。自2002年农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和发展。

一、重视大学传统与精神培育

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建立农科大学以来,农大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少艰辛,但在传承爱农、学农、为农的过程中,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不断为祖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2005年百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就特意推出百年校庆丛书——《百年纪事》《百年人物》《百年掠影》《百年回眸》,“旨在回顾百年历史,弘扬农大精神”。不仅如此,校史馆已成为展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的窗口,不仅吸引很多师生前来参观,而且百年校史将纳入本科生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档案与校史的文化教育功能。学校在东校区建立了标有“农科大学”字样的老校门模型,让新生在开学的第一时间感受农大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农大非常重视并善于发挥其百年历史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农大人都能够吸取百年农大的丰富给养,传承和发扬农大精神。

重视大学精神与传统培育还体现在社会责任的担当。自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来,农大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前任校长陈章良在2003年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前接受学校记者采访时就说,“作为中国最好的农业大学,担负着振兴中国农业的重担。”2009年,农大作为承办方之一承办了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的评选活动。首场推介活动在农大西区新报告厅举办。在“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录制现场,校党委书记瞿振元和校长柯炳生作为嘉宾对“三农人物”进行了现场点评。瞿振元书记还借节目为媒,现场向“三农人物”李登海发出邀请,邀请他来中国农大讲课;柯炳生校长则推荐农大学子支教。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2009年农业部公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名单中,学校石元春院士、陈文新院士、李竞雄院士、俞大绂教授、裘维蕃院士都赫然在列,杰出校友侯光炯、郭书田等也名列其中。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仍然不断追求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一)确定战略发展目标

自2002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来,学校领导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有力地领导学校在各方面发展中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2002年,在当时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即陈章良校长和瞿振元书记的带领下,学校顺利完成了党政管理机构的合并调整和学院设置的合并调整,完善了学科建设,推进了两校区的实质性合并,打破了多年束缚农大发展的禁锢,为其后续的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校领导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着前行的发展道路。瞿振元就对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具有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概括指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至少有四个特征:一是综合办学实力和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水平;二是农业领域内若干学科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产出一批有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四是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培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和大学制度。”这帮助师生进一步澄清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柯炳生在耶鲁参加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的时候,认真听取了耶鲁大学列文校长等人对耶鲁大学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介绍,包括:大学的权力结构与管理体系、战略性学术规划、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一流师资的招聘与建设、财务运行与管理、校友网络建设、美国教育与科研政策以及美国的私人慈善捐款,等等。回国后柯校长就亲自撰写了《管窥耶鲁:高等教育的理念、实践与启示》一文,从大学的外部权力与内部权力、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本科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资金来源及主要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把其挂在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为师生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正是在校领导的强有力领导下,在他们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有益探索和思考下,农大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才更显清晰,更加明确。

(二)制定战略规划

瞿振元在2003年农大第一次党代会前夕就强调,“必须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考虑我们学校的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局势、科技发展动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要认清我们学校的历史定位,总结曾走过的历史、规划要走向的未来;要找准我们学校今天的坐标,在与国内和国际上其他大学的比较中看清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过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当前工作要求以及实现这个要求的工作思路。”正是基于对学校规划的如此重视,2003年农大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确定了未来二十年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和“十五”期间的“1231”[1]工作思路,打算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把农大建设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具体的“三步走”战略是:从2003年至2005年,是发展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基本稳定现有办学规模,着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2006年到2010年,是发展的第二步。努力实现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稳居全国前15名左右,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科学、动物科学和农业工程等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大学。从2011年到2020年,是发展的第三步。高水平、研究型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学科结构优化,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农为特色的若干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数量等主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准。在整个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又分别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十五”规划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基本能够按规划要求实现,这些都为学校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做了很好的铺垫。2009年,学校已经制定了“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其核心为学科建设的“四大计划”,即“攀登计划”“提升计划”“振兴计划”“培育计划”,这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为了很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职能,学校于2006年把发展规划工作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负责学校规划工作的发展规划处,这无疑为学校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在长远战略规划和中长期五年规划的指引下,学校正一年一进步,坚实而有力地前进着。

三、理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自2002年以来,学校积极进取,不断改革创新。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农大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2003年首开实行副校级领导岗位行政换届校内外公开竞聘之先河。当时,学校公开在校园网上张榜招贤,公布了公开竞聘的5个副校级领导岗位的任职条件和整个竞聘选拔程序;继而成立了以党委组织部为基础的资格审查小组和考评委员会。考评委员会成员不仅有该校校领导,而且还有其他高校校领导,以及院士、教授代表和校学生会主席;来自学校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教授代表、教代会代表、职代会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共270人直接参加了民主投票测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有校内外人士20多人符合要求公开答辩竞聘。学校的改革力度可见一斑。此后,学校一直没停下改革的步伐。近一段时间,又在全校开展规章制度清理工作,通过“留、废、改、立”,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重大制度进入实施或者不断完善。其中包括进人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博士后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公用房屋收费与管理制度,等等。这为稳定有序、高效科学的学校工作运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学校调整和健全了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强调学术委员会是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并且强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审定,职称评审,招聘新教师的初选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行使更大的权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了学校对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充分认识,对学术权力的尊重与维护。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锐意改革,推陈出新,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柯炳生校长指出:“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要实现这三个一流,离不开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强调除了建设一流学科外还需要建立起一流的管理服务团队和体系。为了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学校推出青年管理干部出国研修项目,支持行政管理人员出国学习提高。不仅如此,学校还启动了农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其中高教发展改革专项就是专门鼓励管理职能部门搞专项研究的,希望通过研究以提高对本部门的认识,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通过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来进一步辅助一流学科的建设,从而推动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

四、引育结合,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是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为了提高教师质量,学校下大力气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组织机构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高层次人才评审委员会、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三个层次的机构组成。具体程序是,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应聘人员的背景情况和学术业绩进行考核并向学校评审委员会提交推荐意见;学校评审委员会由书记、校长、相关副校长、各学院院长、专家代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学院学术委员会推荐人选的品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审定拟引进类型、启动经费额度、拟聘专业技术职务,并负责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推荐;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最终确定。对其他人才的引进也非常严格,层层审核,严把引进人才关口。新进人员实行“三三制”,即1/3来自高层次引进人才,1/3来自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1/3来自应届博士毕业生。新进人员中8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较好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学校近三年还投入267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47人,其中特殊引进人才12人,优秀学术人才20人,优秀学术骨干15人。为了给青年教师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学校不仅为青年教师设有科研启动金,还启动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教师素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引进与培养,农大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都有明显变化。到2006~2007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77人,外聘教师244人,共折合教师数为1699人,生师比达到15.9∶1(表4-1)。

此外,农大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学校积极引进外单位高层次人才和接收外校优秀毕业生,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或者攻读外校学位,同时制定《中国农业大学人事调配工作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补充的应届毕业生原则上应从其他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毕业生中选择接收,本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毕业生选留接收一般不得超过50%。从而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增加了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师资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减少了“近亲繁殖”。目前学校教师中校外毕业的教师达到1098人,占总人数的72.05%(表4-2)。

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农大时刻都注重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方面,农大做了很多工作。前任校长陈章良在位时就非常爱护学生。他可以不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但一定要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现任校长柯炳生和书记瞿振元也非常关爱学生。新生报名日,两位校领导就到学生报到现场去看望学生,和学生合影留念;他们还在冬天第一场大雪时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嘘寒问暖;瞿书记还到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示会会场看望闯入全国决赛的我校参赛选手,给他们鼓劲加油。各学院也是如此,给困难学生发放冬衣,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校还通过开办名家论坛和各种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研会是农大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社团,柯炳生校长亲自召集农研会新老会员座谈,并以农研会为例和同学们探讨怎样将学生社团办得更好,并希望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中要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峰云社也是农大的一个知名社团,为了发挥社团的功用,校团委领导参加了峰云社的总结报告会,并赞许了峰云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希望峰云精神可以继续传承、发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还体现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就业,不仅从能力培养上给予高度重视,而且从感情上也给予更多关爱。前不久学校有关领导去看望了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好好工作,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正是在学生就业工作上的突出表现,2009年农大被评为北京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没有学生的发展,何来学校的发展。正是这些小事才体现出农大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农大并不是把“以生为本,关注发展”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正在踏踏实实地践行。

摘要:中国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中国农业大学有着百年历史,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02年提出要把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来, 农大在其发展道路上成就卓著。学校十分重视大学传统与精神的培育,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 理顺治理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整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使学校整体水平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注释

1[1]“1231”的工作思路, 即以发展为主题, 以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为重点, 加强团结、加强管理、加强改革, 千方百计保障资金投入。

2[2][3]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Z].注:文章内很多信息都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http://news.cau.edu.cn/.

大学农业 篇2

【江西农业大学专业】江西农业大学招生网站-江西农业大学分数线

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为规范学校招生工作,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本章程是江西农业大学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及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开展招生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三条 学校性质及简介

1、学校全称:江西农业大学(英译为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学校代码:104103、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

4、学校性质: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5、学校简介: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文、法、教、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现设有17个学院,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江西省特色专业9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其中江西省示范性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有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3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有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人员110人、副高职称人员401人、博士251人。第二章 招生机构第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编制招生计划,决定招生有关重大事项。第五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招生工作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学校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工作。第三章 招生计划第六条 江西农业大学按照省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规模,根据办学条件、学科特点、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编制分省分专业计划。第七条 经教育部核准下达的分省分专业计划,江西农业大学按照规定时间报送到各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并通过其官方招生刊物、学校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第八条 在录取过程中,根据生源情况,报请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批准后,江西农业大学可对跨省计划内的专业计划作适当调整。第四章 录取规则第九条 江西农业大学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教育考试院(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实施高招“阳光工程”。第十条 江西农业大学执行教育部和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政策,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文化成绩为重要依据,对考生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十一条 在招生录取时,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一般按照100%~120%的投档比例接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投放的电子档案。第十二条 江西农业大学录取以分数优先,即从高分到低分优先录取第一次进档(传统顺序志愿即填报学校一志愿)的考生,只有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第一次投档生源不足时才考虑录取后续投档的考生。根据江苏省招生录取有关政策,江苏省考生进档后的排序办法为“先分数后等级”。第十三条 江西农业大学专业录取以分数优先,采用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进行,即对第一次进档的考生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前三分之一的考生优先满足其第一、二专业志愿,中间三分之一的考生优先满足其所填报的专业志愿之一,后面三分之一的考生专业安排依据当时各专业录取情况而定。在无法满足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学校志愿和高考分数的顺序,并参考考生单科成绩,将考生调剂到计划未满额的专业,直至该专业录取满额;如果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在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在安排考生专业时,在同分条件下优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佳和综合素质评价高的考生。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录取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有关政策,学校在该区实行“专业志愿清”的录取原则。第十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为英语。第十五条 江西农业大学部分专业有相关要求。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要求英语口试成绩良好以上,且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以上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均为按满分为150分计)。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身高不低于160cm。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绘画基础的考生。第十六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

1、环境设计专业(1)江西省(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对达到江西省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专业合格线的投档考生,按照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择优录取。(2)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凡参加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考试合格,达到所在省美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投档考生,按“文化课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30%+校考专业课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70% ”所得综合总分,从高到低分省排序录取。

2、音乐表演专业(1)江西省、安徽省、四川省(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对达到相应省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专业合格线的投档考生,按照该省规定的音乐表演专业录取原则择优录取。(2)湖南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凡参加江西农业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考试合格,达到所在省音乐类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投档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至低分择优录取。第十七条 江西农业大学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考生的加分或降分投档等优惠政策。对享受加分或降分政策的考生,录取安排专业时以投档分数为准。第十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江西农业大学优先录取获地市级以上“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考生。第十九条 依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江西农业大学须对考生身体状况进行复查,对不符合入学标准的按《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取与入学第二十条 江西农业大学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批次以当地招生管理部门公布为准。第二十一条 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管理部门批准录取的考生,由学校招生办按相关要求直接向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第二十二条 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二十三条 在入学三个月内,江西农业大学将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含身体)复查,复查合格者方可注册。对不符合招生体检要求者,学校根据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凡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注册后,江西农业大学将依照《江西农业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修满规定学分者准予毕业,并颁发相应的本科毕业证;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第二十五条 被江西农业大学录取的考生由于个人原因提出放弃入学要求的,应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周之内,将放弃入学书面申请及《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寄回学校招生办。第六章 奖学金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二十六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特长奖学金、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等。第二十七条 在籍学生可根据本人家庭经济状况,按照有关政策向生源所在地县(区)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相关金融机构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二十八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专项扶困补助资金和勤工助学基金,用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支持在校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第七章 收费标准第二十九条 根据江西省物价部门批准,学费标准为:本科文、理类3335-4255元/年,艺术类9200元/年,风景园林9200元/年,软件工程10000元/年,物联网工程10000元/年;住宿费1000元/年。如当年江西省物价部门有调整,按新规定执行。

第八章 招生咨询与录取信息公布方式第三十条 招生咨询方式咨询电话:0791-83813214、83867084(兼传真)E-mail:jxndzsb@126.com 咨询QQ:399926542新浪微博:http://weibo.com/jxndzsb学校网址: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编:330045第三十一条 录取信息通过招生信息网(http://zs.jxau.edu.cn/)公布。第三十二条 江西农业大学工作人员对于考生咨询的意见或建议,仅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不属于学校录取承诺。第九章 附则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适用于江西农业大学本本科层次招生。第三十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以往公布的有关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如与本章程不一致的,以本章程为准。

江西农业大学重点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全景地图:

江西农业大学历年分数线:

江西农业大学报考指南:

江西农业大学招生计划:

江西农业大学人气校友:

大学农业 篇3

关键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成果

G649.29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十一五”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岛农业大学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39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其中向企业转让1项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2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在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克隆牛技术是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青岛农业大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该项成果创新点是:(1)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2)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有利于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超速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诞生,10月29日,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又成功诞生,证明了牛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该成果于2001年12月26日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技成果特别奖;并被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9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小麦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10年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

三、抗旱高产优质花生鲁花11号

鲁花11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花28为母本,534-211为父本,杂种F1用激光诱变,于1988年育成。199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运用杂交和激光诱变的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是育种方法上的创新。该品种不但丰产性好,而且抗旱性突出,抗病性强,后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目前该品种是北方花生主产区主栽品种之一。

四、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等玉米新品种

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是能够明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其中,“青农105”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五、草莓新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草莓作为高效农业种植项目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水果之一。为继续发展我国的草莓产业,青岛农业大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草莓研究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通过承担农业部“948”项目“国外草莓新品种的引进”课题,从不同国家引进诸多鲜食及加工草莓品种,进行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建成众多鲜食、加工草莓开发基地,为社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培育推广了鲜食草莓品种“甜查理”、“佐贺清香”、“给威塔”,国际市场急需的出口草莓“卡玛鲁沙”、“托泰姆”、“钱德罗”、“哈尼”、“森格纳”,珍稀四季甜草莓“钻石”,观赏红花草莓“粉红”等。

六、雙孢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双孢菌菇又称为洋菌菇,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进行了双孢菌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发总面积达108.8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对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扶持贫困地区、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活跃市场以及增加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4H-2型花生收获机的研制与应用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根据中国花生的种植与生长特点所发明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花生收获机械。已作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七大农机创新项目”之一被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花生覆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4H-2型花生收获机更加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八 、系列兽药产品

大学生玩转“智慧农业” 篇4

身为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总经理,吴迪每天用手机打理着33.3公顷果园。对自己“新型农民”的身份,他十分自豪:“互联网、高科技,这些创新因子的引入让传统的农业管理变得更高效、有序。”

吴迪说,自己在读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09年毕业后,他决定回到家乡寻找机会。“有一次,我吃到了一个特别甜的西瓜,听说这种西瓜售价高,销量大,供不应求。看到优质农产品有这么好的市场,我决定试一试。”找准方向后,吴迪和同学张扬带着攒下的10万元资金,走上了创业路。

头两年,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在西瓜种植和销售上接连出岔子,吴迪不仅赔光了“家当”,还背负了80万元外债。“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放弃创业,就必须打工慢慢还债。我和张扬商量后,决定背水一战。”经过重新调整分工,2012年,40个大棚的高品质西瓜卖了近200万元,吴迪成功打了个“翻身仗”。

初尝成功的吴迪并没有就此止步。2013年吴迪把园区面积扩大到33.3公顷,并引进优质的黄梨和石榴品种,创办了“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将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智慧农业4.0”体系,通过互联网进行生产管理和数据分析,保障了标准化操作流程。

大学农业 篇5

关键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共26题,单选为主,多选为辅。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自然情况;第二部分为宗教信仰认知状况;第三部分为对国家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获取宗教信息的途径。2014年10月共向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0份。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在家庭城乡分布上,来自省内城镇比例为19.7%、来自省内农村的比例为17.2%、省外城镇的比例为25.5%、省外农村的比例为31.8%。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在调查中,问及什么是宗教时,75.8%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3.2%的同学认为它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14.6%的同学认为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6.4%的同学的观念很模糊,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在问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1.3%的同学认为宗教即科学,11.5%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相互对立、不可调和,50.3%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互通有无、没有矛盾,36.9%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说不清。

2、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宗教。在问及父母或者家庭成员信仰宗教是否信教时,3.8%的家庭成员全部信仰,24.2%的家庭部分成员信仰,52.9%的家庭全不信仰,19.1%的家庭不清楚。

3、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传教途径广泛。0.6%的同学经常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43.9%的同学偶尔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55.5%同学从未听到过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问及,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时,19.7%的同学通过受父母朋友信仰的熏陶,28.0%的同学通过选修相关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36.3%的同学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4.5%的同学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11.5%的同学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

4、对宗教教育和国家宗教相关政策不了解。问及,国家实行宗教自由这一政策的看法时,89.8%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1.9%的同学认为是不对的,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神论,7.7%的同学没什么看法,0.6%的同学有其它看法。

5、信仰缺失、宗教暧昧情况同时出现。问及,人生是否需要信仰时,15.9%的同学认为需要,36.3%的同学认为不需要,47.8%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调查中显示,12.7%的学生明确表示想要皈依某种宗教,87.3%的學生没有皈依宗教的想法。问及是否想读一读《圣经》、《古兰经 》、《心经 》或《黄庭经》之类的宗教典籍时,40.8%的同学想,37.6%的同学不想,11.5%的同学将来想,10.2%的同学不知道。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信仰宗教者的家庭成员都信仰宗教。学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总是在或有意、或无意的被动接受宗教。如果是对心理已经成熟的孩子来讲,他们会有意识的去筛选辨别,但是如果对一个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孩来讲,他们被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宗教在校园内的渗透。大学生身边的宗教活动比较频繁。虽然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在校园内进行传教,但是大学校园一直是部分宗教团体重点关注的区域,传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在校园内经常发生。在宗教加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新形势下,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努力争取的对象,但他们却由于对宗教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缺乏足够的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1],极容易成为他们的宗教信徒。

3、信仰缺失。调查中显示,36.3%的同学认为人生不需要信仰,虽然各高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90”后学生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不感兴趣”,没有共产主义的决心和信仰。这个时候一旦有“宗教”这样新鲜的事物吸引这些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宗教异常的向往。

四、新形势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对策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宗教势力不断在高校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占领学生阵地,从源头上阻断青年学生信仰缺失问题。

2、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宗教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体系[2]。我们既要贯彻执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要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宗教知识,引导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3、加强党团建设,发挥榜样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部分学生信仰宗教是因为周围党员团员没有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共产主义没有信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引领学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周围同学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认识到我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培育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广大基层党员的努力,解决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

总之,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和信仰缺失的原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要在充分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团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宗教相关课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康.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79-8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3]沈桂萍.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5);14-17.

庆祝沈阳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 篇6

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 由当时的复旦大学农学院 (茶叶专业除外) 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而成。学校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 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 西与沈阳城区相连, 学校占地2.2万亩, 校园有山有水、有旱田水田、坡地和林园, 农业教育、科研条件优越, 环境幽美, 景色宜人。

沈阳农业大学前身之一的沈阳农学院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农业教育始兴时期。1906年设立的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校, 1929年该中学改为东北大学农学院;1938年改为奉天农业大学, 1946年恢复为东北大学农学院;1949年8月, 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因战事于1948年迁往北平的东北大学农学院、长春大学农学院、中正大学农学院迁回沈阳, 在塔湾成立沈阳农学院。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 学校迁至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 并改称东北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中央决定把复旦大学农学院 (茶叶专业除外) 迁往沈阳, 与原沈阳农学院 (东北农学院) 的部分专业合并, 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 第一任院长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畜牧专家张克威教授出任。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38年。沈阳农学院创建之初就是一所高水平的农业大学;文革期间, 学校受到严重摧残, 一分为五, 分散在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又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 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4月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成为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建校以来,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 经过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 开拓创新, 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教学和科研并举, 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有53个本科专业, 10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 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 19个辽宁省重点学科 (5个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 , 2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科学技术学院) 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科学研究机构100个, 其K甇㰵甇中,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1个, 教育部与辽宁省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 农业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 50个,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 12个, 沈阳市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等) 10个;有基础、专业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19个, 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 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建校以来, 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 已有2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现有教职工1796人, 其中专任教师975人, 院士1人, 教授186人, 副教授460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0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435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建校以来, 学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0.2万人;在这些毕业生当中, 有的成为科教文化战线、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 有的成为受人尊敬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 乐于奉献,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在校生21277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570人, 硕士研究生2275人, 普通本专科生15421人, 成人本专科生2981人。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近10年来, 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3116多项, 有150项成果获国家、省 (部) 、市奖励, 70%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先后在辽宁省10个市24个县 (区) 建立了科教基点, 先后选派46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 (市) 、乡 (镇) 长或科技顾问, 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展开。

沈阳农业大学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 与15个国家的33所院校结为姊妹学校。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励精图治, 团结奋斗, 深化改革, 开拓进取, 正在为把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一流强校而努力奋斗!

沈阳农业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大学农业 篇7

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涉农学科发展历程, 必有服务和支撑涉农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实验试验基地。为更好地服务涉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提供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的中心, 我校于2010年年初成立了农业试验站。完善学校农业试验站的管理体制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涉农学科的整体优势, 创建国内外一流的试验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涉农学科筑大平台、建大团队、出大成果、作大贡献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提高各学科的学术水平以及为争取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创造有利条件。为定位农业试验站的功能, 明确职责, 理清体制, 完善机制, 以便更好地加快农业试验站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试验站根据学校和学部的要求,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 了解国内外高水平农业试验站的建设实践, 研究分析农业试验站建设管理中涉及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若干重要问题, 结合学校农业试验站的实际, 提出了初步设想, 也为学校、学部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1 国外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管窥

1.1 日本的试验农场

日本的试验农场主要是依托于各个高校的涉农学科, 以东京大学的试验农场为例:其农学部设有8个系, 分别为水产学、农业生物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学、林业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产学等, 根据各个学科和门类的特点, 附设有试验农场、试验林场和试验牧场, 以及兽医院、水产实验场、绿地植物实验场等实习实验设施, 为教学科研服务。

1.2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体系

美国农业试验站主要是依据1887年国会颁布的海琪法案建立的, 根据海琪法案在每个州的赠地学院或农学院下建立州立农业试验站, 其是赠地学院或农学院的下属机构, 同时接受联邦农业研究局的统一协调, 主要由州政府列出预算经费, 由州议会批准, 年底试验站要接受议员的质询[1,2,3,4], 检查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及使用效果, 以确定下一年是否再继续给予试验站的经费支持。

根据海琪法案, 农业试验站的任务就是在农学院和赠地学院农学系的指导下, 对农业科学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 并进行试验[1,5,6,7,8,9], 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公共农业服务。100余年来,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这一宗旨从未改变过。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 增加了新内容, 即为农民服务。

美国的州农业试验站的组织机构庞大, 除在州立大学设有试验总站外, 还在下面产区针对某一作物或某学科建立分站。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Michiga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MAES) ]集中了300多位科学家, 涉及6个学院。试验站的总部设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所在地East Lansing, 下属有14个试验分站, 主要职责是解决各产区遇到的技术难题。

2 国内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管窥

2015年年初, 农业试验站组织人员赴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的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还通过电话调研的方式对其他研究机构的涉农试验站进行了调研。纵观国内农业试验站, 因设立的方式和部门不同, 管理模式也有差异。

2.1 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和上庄教学实验场站

中国农业大学现设有3个学校直属的教辅机构, 即曲周实验站、涿州教学实验场、上庄实验站, 业务上属科研院管理。其中涿州教学实验场地始建于1957年, 处河北省涿州市区西部东城坊镇, 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涿州农大实验场的巨大资源, 以该教学实验场为基础, 推进与河北省的深层次合作, 与河北省共建面向华北、幅射全国的农业和生物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 作为学校最重要作物育种、转基因以及克隆等高新技术实验和转化基地, 10月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科技园在组织管理方面实行管委会负责制, 管委会主任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世盛兼任。

该实验场占地面积1 440 hm2, 下设3个农业分场及种鸡场、种猪场, 均采用企业化运行模式。机关科室包括生产科、办公室、事务科、财务科、工会[1,2,3,4]。该实验场还设有4个附属单位 (电管站、医院、车队、中小学等) , 有2个学校驻实验场单位 (正大鸡场、种衣剂厂等) 。

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的功能与涿州试验站比较, 功能定位就有很大不同, 上庄试验站主要用于教学科研试验的场所, 占地面积超过66.7 hm2, 根据学院学科进行分块规划, 业务管理由各学院落实, 总体协调由试验站落实, 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属于学校服务教学科研的事业性辅助机构。

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中心

2007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中心组建成立, 下设7个场 (站) (米脂试验站、三原试验站、眉县试验站、火地塘试验林场、周至试验站、杨凌试验农场、咸阳试验站) 。7个场 (站) 现有职工542人, 土地面积、房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2 348.9 hm2、71 773 m2、2 794万元。目前承担国家、省部及学校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195项, 同时承担11个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实习任务。

中心主要职能: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中心及下属场 (站) 的长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代表学校管理下属场 (站) 的房屋、土地、设备等国有资产, 防止资产流失;负责中心人员的管理和调配[1], 做好中心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盘活场 (站) 资产, 整合资源, 提供优质服务。

2.3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试验站

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场站隶属于农学院, 设有3个校内外农业试验基地, 它们是4 hm2的校内农场 (现代农业工程示范中心) 、金山农场, 并将与闵行区政府合作共建农业高科技园区, 规划面积133.3hm2, 首期核心区块面积33.3 hm2左右。学校建有分管科研、教学、财务等3位副校长为组长, 学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校内外农业试验基地建设。

2.4 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

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为学校直属的正处级单位。江浦实验农场下设办公室、科、服务站的数量分别为1、3、3个。江浦实验农场480 hm2土地内的教学实习基地共有动科实验站、农学实验站、生科实验站、环境工程实验站、公共服务站和园艺实验站6个站 (用地106.7 hm2) 。各个站分属相关学院和部门管理, 如农学实验站由农学负责院管理。

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根据国家的任务要求, 以下属各研究所为依托建立农业实验站。20世纪60年代德州实验站创建, 是我国农业研究领域最早建立的以盐碱土改良与中低产田治理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野外工作台站之一, 现隶属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原土壤肥料研究所) , 其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试验基地。下设陵县、禹城2个试验区。实验站为国家正处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现有研究员、副研究员、中级研究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5、8人。主要承担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

2.6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也称东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实验实习中心, 设有分阿城分院、香坊实验实习基地, 阿城试验基地位居哈尔滨城郊, 离学校大约10 km, 主要是服务于教学科研, 占地面积为53.3 hm2, 是学校的事业性单位, 人员35人。香坊基地是和其他单位合作共建的基地, 主要是以畜牧养殖业为主, 占地面积约26.7 hm2, 学校编制人员14人, 按二级法人方式运行。

2.7 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

1997年初中国烟叶总公司湖南省公司、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 并于2000年7月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正式授牌成立。

中南站本部地址设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并与湖南省烟草公司烟叶处合署办公。中南农业试验站下属4个试验基地 (永州、郴州、湘西自治州、浏阳等) 。湖南省烟草公司总农艺师赵松义担任中南农业试验站站长, 湖南农业大学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冀衡、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朱列书、永州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德清等担任副站长。

2.8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建有8个院属试验站 (园区) 。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由省农科院旱作所和衡水市联合于2003年建立, 最具典型性, 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衡水市农科所) 的内设机构, 总投资超过2 000万元。该站位于衡水市深州护驾迟镇, 占地面积42.2 hm2, 站区面积2.2hm2, 试验田40 hm2。试验站划分为5个区 (无公害高效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区、牧草新品种的引进与种植试验示范区和冬绿花卉苗木试验示范、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区、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的筛选与展示区) 。

该试验站还与河北农大、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河北师大、中国农大、河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 通过合作提高研究水平,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拓宽研究领域, 特别是为争取高层次课题奠定基础。

2.9 台湾大学试验农场

台湾地区的农业试验场主要由高校建设管理。以台湾大学为例:其生物资源与农学院下属有农业试验场、实验林管理处、山地试验农场等附属机构。其中农业试验场于1924年创立, 原为台北高等农林学校实习农场, 场址位于台北市基隆路四段, 面积约20 hm2, 1964年成立安康分场, 面积19.1hm2。试验场场长由生农学院院长、动物科学技术学系教授陈保基兼任。试验农场的任务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以及示范经营、生产销售各项产品, 如乳制品、加工肉品、冰品及有机农产品等。

3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综观国内外农业试验站, 均是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支撑, 或为解决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业问题而设立。每个试验站都有相应的研究所或学科为依托。各试验站主要以育人、科研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体制上主要以学校直属或者学院直属单位的形式存在。

浙江大学是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985重点高校, 学科门类齐全, 具有综合优势, 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参照国内外农业试验站现有的管理模式, 结合浙江大学的实际情况, 学校农业试验站的目标任务、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可作以下探索。

3.1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的目标任务

3.1.1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涉农学科发展需要, 整合校内外试验场站优势资源, 通过加强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支撑, 优良种质繁育为主线的高水平现代农业技术研发,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在技术创新和集成方面形成合力, 不断提升试验站服务教学科研和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努力把农业试验站建设成为服务教学的实践基地、科学研究的支撑平台、服务社会的示范园区, 使之成为具有引领型、综合性、国际化特点的一流农业试验站。

3.1.2基本任务。

根据学校和农生环学部发展规划要求, 结合农业、生命科学、环境资源等学科特色, 重点满足农生环学部大类基础课程的公共教学, 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核心科研实施和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地配套需求, 兼顾大类学科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服务。具体为:第一, 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劳动的需要, 并为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以及通过SRTP和挑战杯等提供实验实习条件。第二, 根据国家、省部级及学校下达的科学研究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各涉农学科科学研究试验的顺利进行, 重点保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实施。第三, 根据国家、省部和学校要求,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基础, 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成果示范、技术集成和培训推广工作, 重点突出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 使农业教学科研与服务推广培训紧密结合。

3.1.3 功能规划。

按照上述建设目标与任务要求, 农业试验站下属的3个分站作以下规划。 (1) 长兴分站。核心区块规划用地面积为76.3 hm2, 已规划建设8 000 m2的综合大楼、6 hm2的生态牧场等主要基础设施。集科学试验和实践教学功能、示范功能、孵化培育功能、技能培训功能、农业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功能、国际交流功能以及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设有种质种苗繁育与转基因实验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信息工程与精准农业示范区、公共试验支撑平台以及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五大区块。 (2) 紫金港分站。根据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 核心区块规划用地13.3 hm2, 已规划建设10 000 m2的农科教试验大楼等主要基础设施。功能布局:结合农业、生命科学、环境资源等学科, 重点满足农生环学部大类基础课程的公共教学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核心科研实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地配套需求, 兼顾大类学科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 并以共享性、交叉性、生态型、节能型和园林化为原则进行布局。区块规划:大田作物公共实验区、环境可控公共实验区、生工食品教学科研实验区和动物科学教学科研实验区。 (3) 海南分站。在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租赁土地5.3 hm2, 将要建设300 m2简易用房等主要基础设施, 今后规划建设一定面积的永久性建筑。功能布局:南繁育种基地, 能基本满足我校涉农学科南繁 (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 重大教学、科研项目的实施。区块规划:水田区块、旱作区块、转基因区块和基础设施区块。

3.2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体制机制的建立

3.2.1 管理体制。

农业试验站是主要服务涉农学科教学科研的学校直属事业单位, 业务上隶属于农生环学部, 其职能为统筹建设管理和协调涉农学科校内外试验基地。农业试验站下属紫金港分站、长兴分站、海南分站等3个内设业务机构。

3.2.2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试验站建设和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审议确定农业试验站的建设内容、项目和经费使用办法, 讨论确定试验站重要管理制度。农业试验站根据学校、学部、建设和专家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试验站建立二级财务制度, 采取资源有偿使用、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缴学校的方式。

3.3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的队伍建设

3.3.1 人员组成及编制数。

人员由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和项目聘用人员两部分组成, 其中事业编制人员分党政管理和专业技术2种类别。

专业技术岗, 参照高等学校农业试验站建设方案, 并结合涉农学院系科专业实际情况, 以涉农学院每个专业按2.5人计 (教育部方案以每个专业5人计) , 并乘以0.5的系数计算, 再考虑重大科研专项及研究院 (中心) 情况核定编制数, 共计57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编制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调整。

党政管理岗, 根据组织架构情况核定编制数, 按照条块结合、有利管理的原则, 试验站内设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服务部、计划财务部、建设规划部等4个内设管理机构, 下设紫金港分站、长兴分站和海南分站等3个业务机构, 需编制16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机构数和职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相应调整。

项目聘用的一线技术人员数, 参照正式编制数确立, 其中技术骨干人员11人, 农业技术操作人员40人, 计51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规模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相应调整。

3.3.2 人员管理改革。

当前试验站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年龄大的学历偏低、年纪轻的经验不足、技术职称相对偏低、业务素质相对欠缺、人员规模相对偏小、待遇偏低且不稳定。这样的队伍很难适应建设一流农业试验站的需要。因此, 需通过一定的途径给予调整和补充, 使这支队伍相对完善:一是以稳定队伍为出发点, 提高待遇为手段, 建立符合试验站实际的人才招聘体系和分配机制。在编人员基本待遇参照学校实验系列、管理系列人员标准执行, 不在编的人员按照工作需要参照市场标准进行招聘。二是争取单独建立试验站职称系列并建立相应的评聘规则, 加强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在试验站的统一有序安排下, 推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 鼓励试验站工作人员就本职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行积累。四是按照学校相关人事政策, 对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后原则上不再返聘。同时, 争取学校支持和尊重本人意愿, 鼓励提前退养, 为改善年龄结构创造条件。

3.3.3 激励政策倾斜。

为试验站人员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争取建立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职称单列的系列和评聘体系, 并形成素质优良的试验站种植、养植和农业与环境工程等专业化技术队伍;允许党政管理人员选择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聘;学校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 同类人员的待遇平均数和校外试验站工作外勤津贴, 一并下拨给试验站, 由试验站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再分配, 譬如实行校内校外同级不同酬的薪酬待遇体系, 鼓励试验站人员到校外基地工作。与此同时, 为鼓励和吸引教师、学生到校外试验站进行教学科研和实习, 在开设交通班车、提供较好生活服务等方面创造后勤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傅慧俊.浙江大学 (长兴) 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2]马绍利.我国涉农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3]傅慧俊, 应义斌, 邬小撑.依托涉农高校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9 (10) :230-233.

[4]傅慧俊, 张丽娜.研究型大学办公室职能实现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151-153.

[5]邹学校.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育相关机理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6]杨倩.美国农业院校“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邹学校.美国农业科研体系及成果产业化[J].湖南农业科学, 2002 (4) :1-3.

[8]马绍利, 黄冲平, 沈伟桥.研究型大学农业生物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8) :157-159.

大学农业 篇8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生涯辅导发展而来, 1908 年, 美国工程师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指导局, 第一次提出了职业辅导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 舒伯将职业生涯的概念引入职业辅导。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 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 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职业生涯辅导逐渐取代职业辅导, 从过去静态、单纯的就业指导, 演变为动态、涉及到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并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传入我国, 截止到今天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高校和社会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落实并不是很到位。就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来讲, 各个学校情况不一。甘肃农业大学属于起步较晚的学校, 从2005年开始进行小范围的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性辅导不强, 2007年开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8个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 同时辅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方式, 倡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种比赛的形式, 多方位的启发学生建设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是因为师资力量、学生意识等问题, 农业类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有待提高。

2 农业院校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2.1 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意义

就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意义而言, 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成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竞争力、创造力;有效的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2.2 利于调整农科类大学生的择业心态

作为甘肃唯一的一所农业类本科院校, 自建校至今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的毕业生。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农业院校的学生虽有专业优势, 但是依旧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 农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类型的选择、薪资待遇等问题上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等此类浮躁的风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纠正学生择业心态上存在的误区。同时, 促使学生的职业心理走向成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 了解学农的意义, 及时调整职业价值观, 尽早确立职业方向, 以便日后择业时避免盲目的攀比、依赖心理, 避免焦躁不安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3 农业院校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3. 1 农业院校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3.1.1 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少, 了解途径单一, 生涯规划知识欠缺, 解决职业困惑的途径缺乏科学性。由于甘肃农业大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短, 学生尚未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 心理上并不重视, 同时因为课时少, 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影响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的重视, 只是单纯的上课修学分, 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应运到自身的生涯发展上。

职业目标学业化。职业目标学业化指学生尚未树立职业意识, 仍将继续升学作为预定目标。就甘肃农业大学近两年的就业统计来看, 考研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现状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对于本专业在社会的行业领域不太清楚, 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就业比较迷茫, 不愿意去研究所之类的企事业单位, 一味偏向于公务员、教师等职业, 因此较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期待日后有更高的就业平台。

对专业认同度不高, 农业院校向来是学生填报志愿的冷门, 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同时甘肃农业大学农村生源高于城市生源, “学农”更多时候意味着回到农村, 回到土地。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讲, 是件“丢人”的事情。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学农认同性不高, 更不要提“爱农”。

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力差, 已有的规划欠科学性、少落实, 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对于制定生涯规划的愿望强烈, 但规划能力欠缺, 对自我缺乏科学认识, 未来的职业倾向不够清楚。学校针对大一新生举办了每年一届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这种比赛的形式使得学生的生涯规划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 变得更加科学, 但就事后的了解, 这些学生很少能有人按照自己生涯规划书中的计划执行, 执行力度差, 落实性低。

3.1.2 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从业人员不够专业。教授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师多为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 这支队伍里没有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 多为其他专业, 这给职业生涯指导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为先让教师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理念尚且需要一定时间, 加之要作为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学生, 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专业人员的转变时间短, 理论知识薄弱, 在具体的工作中存在困难。

重视就业指导, 但对职业生涯的培养意识浅薄。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至今还没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大纲, 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 学生职业辅导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中涉及到实践部分的内容很少, 辅导常常泛泛而谈。

甘肃农业大学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近十年, 但还是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虽然在大一一入校就有了自身日后生涯发展的规划, 但是后期没有有力的监督, 落实没有检测, 只是单纯的到了毕业季继续提升其就业期间的面试技巧、政策等。

3.2 对农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及对策

3.2.1 开展全程化的职业辅导内容

针对职业生涯短期效益的特点, 在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贯穿生涯辅导的内容。将课程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共三个阶段。在大一阶段进行职业辅导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 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 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向,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盲目为明智, 加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 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 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 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大四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 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

3.2.2 培养专业的职业辅导教师队伍

利用寒暑假对教授生涯规划的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熟练掌握生涯发展理论, 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生涯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掌握辅导的技巧;熟练适用各种职业测评工具, 能够准确的分析各种数据, 从而进行判断进行职业辅导。鉴于教师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在学院学生专业较为贴近,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强调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

3.2.3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 公开选聘优秀的教师充实到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为弥补学校职业指导专业教师人员的不足, 可以采用公开选聘的制度吸纳优秀教师。其次, 深入调查和访谈, 了解学生实际需要, 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最后,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达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评估自我、规划自我的目的, 切实促使学生顺利走上自己的职业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若璋.美好未来不是梦:生涯探索与前程规划[M].台北:心理出版社, 1989.

[2]Super, D.E.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M].Washington, DC.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Office of Education, 1976:45.

[3]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 (公共类)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4]张丽芳, 付昊.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1 (03) .

大学农业 篇9

关键词: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外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外语的意识也在提高,学习外语的环境也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对纯学习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本研究重在了解农业院校外语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重点分析该部分人群的就业思想、择业意向现状及就业态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方面知识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几个方面。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届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占31人,女生占169人。

用人单位方采用访谈形式,访谈企业为广州世冠集团、PEAK南昌运营中心、深圳高级英才国际教育学校、浙江宁波凯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10家用人单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态度、就业预期、专业对口、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就业原则、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及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态度

面对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同学持乐观态度,57.1%的同学持一般态度,17.6%持不乐观态度,另有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在被问及外语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否存在优势的问题时,73.7%的同学认为外语专业相对与其他专业来说没有优势,他们认为现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太多了,而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只是一门交流工具,只掌握英语一门技能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另外的26.3%的同学认为外语相对与其他专业存在优势,他们认为现在对外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很大,而且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的掌握运用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强很多。

2. 就业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刚就业时期望的月薪这一问题时,有7.4%的同学选择1000元以下,37.7%的同学选择1000~2000元,37.7%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12%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另有5.2%的同学选择了4000元以上。

这一数据结果比较符合目前市场对外语毕业生的基本待遇,表明以往应届毕业生对招聘单位所提的要求过高即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有所减少,大部分同学的就业期望趋于合理化。同时,这也表明了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市场行情会主动地去了解,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3. 专业对口

在回答“据您所知,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相不相符”的问题时,1.8%的同学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完全相符,43.1%的同学认为基本相符,50.1%的同学认为不太相符,另有5%的同学认为是毫不相符。在涉及以后期望参加哪方面工作时,34.4%的同学以后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业务工作,16.7%的同学选择人事公关部门工作,14%的同学选择翻译工作,20.4%的同学选择教育工作,9.3%的同学选择自由职业者,另有5.2%的同学选择其他职业,例如导游等。

这两项调查显示的结果反映出外语专业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现象,从他们所预期的职业结果来看,占比较大比例的职业是经贸商务方向和教育方向,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了完全与英语挂钩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样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去竞争教师的岗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当今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在应聘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诚信、正直等素质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对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专业水平的同学19.9%,心理素质占18.3%,交际能力占22.8%,组织能力占3.7%,适应能力占8.7%,团队合作占15%,预见性占1.2%,应急处理能力占9.4%,挑战极限能力占1%。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和团队合作是大部分同学认为最重要的几项素质。此外,在对外语专业专业技能的调查中,选择语言技能的同学占25.4%,专业知识占20%,跨文化交际知识占4.5%,思辨能力占13.7%,人际沟通能力占30.5%,创新能力占5.9%。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素质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三项调查结果可看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毕业生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包括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几项能力。

5. 择业原则

关于“您的择业原则是什么?”问题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选择薪酬待遇的同学占36.1%,兴趣爱好占52.4%,社会需求占8.8%,大众趋势占2.7%。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必须考虑诸多因素。为了了解哪些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我们也设置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为选择专业对口的同学占7%,工作地点占15.7%,福利待遇的占22.3%,企业知名度的占4.5%,单位发展前景的占20.2%,个人兴趣和施展才干的机会的占30.3%。

从以上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是个人兴趣及施展才干的机会,关注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是否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总的来说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是用长远的眼光去选择一份职业,不会单纯地只看重薪酬待遇并把它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6. 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

当被问及“您的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哪条途径”的问题时,选择学校的就业指导的占26.2%,选择网络的占57.4%,选择报纸杂志的占9.4%,选择培训机构的占1%,另外有6%的人的就业知识技能是通过父母、好友等其他途径获得的。在就业过程中,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什么呢?针对外语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调查得知6.5%的人认为是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有39%的人认为是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有16.2%的人认为是人才招聘网络,另外还有38.3%的人认为是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走关系。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的得知,超过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去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即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获得就业知识技能的比例仅占26.2%,这个结果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指导人员来说是值得深思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方面的的作用还需要更充分地发挥,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7. 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当被问及“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时,14.5%的毕业生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33.3%的毕业生选择了信息量少,35.7%的人选择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5.6%的人选择了能力不足,另外有0.9%的人选择了其他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就业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然而众多信息中毕业生最希望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呢?通过调查我们得知29%的毕业生选择了各企业及其招聘信息的介绍,31%的毕业生选择了企业对录用员工的标准,26%的毕业生选择了面试技巧,另外有14%的毕业生选择了更多企业员工的现身说法。

四、调研给我们的启示

(一)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

(二)大力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大力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节、学术征文比赛、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研讨等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邀请、聘任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大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学,开展“企业家进课堂”活动,指导学校开展学术活动;还可聘请当今知识经济实业界的著名人士来校作报告,介绍经济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实习能力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年级、分专业做好就业指导。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大二、大三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四为“就业实践期”,学生应将目标确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公司信息等方面。要准备参加各类招聘会,通过预习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定位教育,引导学生向基层就业。

五、结语

此次调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就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就业单位相对层次在下移,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学院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基层做起。

参考文献

[1]周琳.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1).

[2]张云仙.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工作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4).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篇10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落实“五育”齐举的教育方针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劳动教育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农业院校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劳动实践,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劳动的价值,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奉献,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从根本上激发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奉献社会。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发展和应用,进而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劳动技能。

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劳动教育存在的缺失

现代社会注重文化素质的高低,学校、家庭、社会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劳动教育,造成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不愿或不屑于参加劳动实践。

第一,家庭教育中没有营造劳动教育的环境。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特殊的生活历程决定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过分依赖父母,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方式,不愿亲自动手参与劳动实践。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娇宠溺爱,造成了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片面,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

第二,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力教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第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社会上存在职业三六九等划分的思想,轻视普通劳动职业的观念普遍存在。大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将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途径,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把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特权。此外,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的心理。

加强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要不断改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认知,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要把劳动教育列入农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农业院校应制定完整的劳动教育计划,有规范的教育大纲,考核标准与制度,有稳定的老师队伍,并与学生的评定奖励、考核挂钩,开展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生产劳动锻炼,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劳技课教师要持证上岗,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及种植、养殖结构,因地制宜编写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方面的校本教材。

二是有效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农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充分突出农科专业的特点,通过实习、科学研究、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毕业设计等设计劳动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可以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

三是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农业院校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劳动场所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学农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基地秉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开设的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基地实践课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突出实践性、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大学农业 篇11

一、与时俱进的师德内涵

师德, 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2]。师德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国家制度和体制的不同, 或者宗教文化的差异, 对师德的标准要求也不同。师德是具有传承性的, 它在吸收历史上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而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特定阶段对师德的要求有所不同, 并受经济、政治及传播媒介等因素影响较大。另外, 师德具有普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中华民族在师德传承上有优良的传统。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各种诱惑无处不在, 海量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今社会, 师德的内涵在传统师德的基础上, 内容已得到进一步拓展, 于春秋等认为[3]:“爱”是师德之根。纵观古今, 一个好教师必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他终生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没有爱, 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志是师德之魂。一位杰出的教师, 他关心的是国家的强盛, 民族的进步, 他站在三尺讲台, 胸怀天下,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师德要求教师要修身自律, 日日三省吾身。高校教师不但以言施教, 更要以身立教, 依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和行为表率, 启迪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只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 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其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其原创性研究的能力, 并把发明、发现贡献给祖国, 贡献给世界;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当前高校教师应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现实问题,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拓展和深化师德的内涵。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农业院校, 有学风端正、钻研执着、勤劳刻苦的优良传统, 但近些年来由于师生数量剧增、社会风气浸染、制度建设滞后等原因, 学校有部分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态度有不良倾向, 需要提高警惕, 认识到现在的问题。

1. 师德建设管理工作滞后。

我校教师的总体要求依照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化要求, 对于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原本无可厚非, 但对当前形势下, 并未体现我校作为农业院校的特点, 我校虽然办学历史长, 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总体上看国家投入还是相对较少, 在科研学术方面话语权还不够, 高端的学习交流机会还有欠缺, 教育资源相对薄弱, 教师结构层次有待提高, 导致有些教师本身缺乏自信, 对本校的文化认同感还不够。

2. 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不足。

由于学校扩招速度较快, 为满足教学需要, 新引进教师的急于投入使用, 在岗前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没有做到位, 致使部分年青教师对师德的认识不到位, 从而在教学中出现基本功不够扎实, 上课敷衍、只重科研的不良现象。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校教师中有部分人功利意识过重, 对自身基本素质要求降低, 过多关注个人私利而忘记了教育大义。

3. 师德建设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考评制度。

我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科研、教学为主, 对教师师德方面目前尚没有系统的考核体系, 目前考评体系中主要采用量化标准, 对科研成果、教学课时有明确的量化指标, 但这种考核只能体现科研与教学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育人工作的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激励, 这使得教师们在对自身师德的关注和要求降低, 进一步导致部分教师师德下降。

4. 缺乏师德建设相关的监督体系。

要使高尚的师德成为一校的传统与风气, 在优良师德培育和传承机制的基础上, 还需要良好的师德激励机制、师德约束机制, 以及完善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只有形成这样一套完整的师德育、励、督系统, 才能引导和保证高校教师能够形成和保持科学的育人观。

三、构建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

要解决我校师德建设现存的问题, 必须从教育着手, 构建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良师德传承、发扬、创新体系统, 使我校师德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和承继。

1. 建立师德的正确理念, 加强以师德培训和学习。

正确地理解师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是塑造新时期教师形象, 形成良好教风的铺路石。近几年来, 面对我校因扩招和评估而输入大量青年教师的现实, 为保证教师质量, 学校创立的新进教师培训机制, 邀请老教师给青年教师授课,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师德观,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的培训形式还偏于单调, 教育程度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以后的培训中,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问题研讨、撰写体会、交流体会、总结反思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并将各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 如用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分组讨论与全校交流相结合, 自我学习与老教师传、帮、带相结合等。

2. 培养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

高校教师必须以学校为依托, 才能取得优异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我校应开展以校为本的学习和科研活动, 带动全校的学风、科研之风,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积极创新的教学和科研风气。主要方法如:各院系定期组织教师论坛、专家论坛、博士论坛等活动, 这样为教师的成长和成熟提供舞台, 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师德水平;由教务处组织, 完善的定期教研活动制度, 各院系教师参加听课、评议和反思, 不可间断;推行团队合作、问题会诊、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学术研究, 通过实时交流、全方位研讨和即时反思等方法, 提高整个老师队伍的凝聚力、学术水平和师德水平。

3. 师德教育要重点明确, 同时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对于老、中、青三代教师, 青年教师缺乏实践与经验, 思想观念受社会思潮影响较重, 是师德师风教育的重点对象, 要树立育人先正己的观念;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类专业教师, 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 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还要注重专业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对于负责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不同工作的高校工作人员, 他们接触学生的日常生活, 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同样要有伏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将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渗透到点滴日常小事中。

4. 师德教育体系建设要健全制度, 形成规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师德教育系统化、稳定化的保障。在高等学校开展师德教育建设, 是一个制定规章、形成制度的过程, 一旦建成健全的教育和管理制度, 便可用于规范教师言行的实践活动。高校教师的最重要作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塑造人才, 要达到这种目的, 必须要对高校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用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 我校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比较松散, 没有形成完善的师德培养、管理、激励和监督系统。对我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和实践力度, 从形成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方面展开。

面对我校的师德教育系统尚不完善的现状, 我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需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 严格要求自己, 在政治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树立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金钱观;在自身的职业道德方面, 要时刻牢记在教学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在科研上尊重学术、刻苦钻研, 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师德规范方面, 要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纪律, 恪尽职责, 在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自觉按照学校已有的规则和要求做事, 表里如一, 持之心衡。

摘要:良好的师德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校中有部分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态度有不良倾向, 需要提高警惕。要解决高校师德建设现存的问题, 必须从教育着手, 构建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良师德传承、发扬、创新体系统, 使高校师德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和承继。

关键词:师德,高校,师德建设,师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 2010-07-09.

[2]张俊娜.高校教师师德管理制度建设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5) :30-31.

上一篇:科技孵化器下一篇:肉鸡腹水症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