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农业大学

2024-10-04

瑞典农业大学(精选12篇)

瑞典农业大学 篇1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农业和涉农高校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作为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农大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学校,作为中国农业高校的排头兵,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并对其发展寄予厚望。自2002年农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和发展。

一、重视大学传统与精神培育

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建立农科大学以来,农大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少艰辛,但在传承爱农、学农、为农的过程中,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不断为祖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2005年百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就特意推出百年校庆丛书——《百年纪事》《百年人物》《百年掠影》《百年回眸》,“旨在回顾百年历史,弘扬农大精神”。不仅如此,校史馆已成为展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的窗口,不仅吸引很多师生前来参观,而且百年校史将纳入本科生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档案与校史的文化教育功能。学校在东校区建立了标有“农科大学”字样的老校门模型,让新生在开学的第一时间感受农大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农大非常重视并善于发挥其百年历史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农大人都能够吸取百年农大的丰富给养,传承和发扬农大精神。

重视大学精神与传统培育还体现在社会责任的担当。自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来,农大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前任校长陈章良在2003年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前接受学校记者采访时就说,“作为中国最好的农业大学,担负着振兴中国农业的重担。”2009年,农大作为承办方之一承办了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的评选活动。首场推介活动在农大西区新报告厅举办。在“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录制现场,校党委书记瞿振元和校长柯炳生作为嘉宾对“三农人物”进行了现场点评。瞿振元书记还借节目为媒,现场向“三农人物”李登海发出邀请,邀请他来中国农大讲课;柯炳生校长则推荐农大学子支教。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2009年农业部公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名单中,学校石元春院士、陈文新院士、李竞雄院士、俞大绂教授、裘维蕃院士都赫然在列,杰出校友侯光炯、郭书田等也名列其中。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仍然不断追求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一)确定战略发展目标

自2002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来,学校领导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有力地领导学校在各方面发展中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2002年,在当时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即陈章良校长和瞿振元书记的带领下,学校顺利完成了党政管理机构的合并调整和学院设置的合并调整,完善了学科建设,推进了两校区的实质性合并,打破了多年束缚农大发展的禁锢,为其后续的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校领导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着前行的发展道路。瞿振元就对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具有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概括指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至少有四个特征:一是综合办学实力和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水平;二是农业领域内若干学科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产出一批有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四是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培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和大学制度。”这帮助师生进一步澄清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柯炳生在耶鲁参加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的时候,认真听取了耶鲁大学列文校长等人对耶鲁大学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介绍,包括:大学的权力结构与管理体系、战略性学术规划、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一流师资的招聘与建设、财务运行与管理、校友网络建设、美国教育与科研政策以及美国的私人慈善捐款,等等。回国后柯校长就亲自撰写了《管窥耶鲁:高等教育的理念、实践与启示》一文,从大学的外部权力与内部权力、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本科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资金来源及主要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把其挂在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为师生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正是在校领导的强有力领导下,在他们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有益探索和思考下,农大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才更显清晰,更加明确。

(二)制定战略规划

瞿振元在2003年农大第一次党代会前夕就强调,“必须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考虑我们学校的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局势、科技发展动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要认清我们学校的历史定位,总结曾走过的历史、规划要走向的未来;要找准我们学校今天的坐标,在与国内和国际上其他大学的比较中看清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过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当前工作要求以及实现这个要求的工作思路。”正是基于对学校规划的如此重视,2003年农大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确定了未来二十年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和“十五”期间的“1231”[1]工作思路,打算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把农大建设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具体的“三步走”战略是:从2003年至2005年,是发展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基本稳定现有办学规模,着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2006年到2010年,是发展的第二步。努力实现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稳居全国前15名左右,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科学、动物科学和农业工程等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大学。从2011年到2020年,是发展的第三步。高水平、研究型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学科结构优化,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农为特色的若干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数量等主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准。在整个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又分别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十五”规划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基本能够按规划要求实现,这些都为学校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做了很好的铺垫。2009年,学校已经制定了“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其核心为学科建设的“四大计划”,即“攀登计划”“提升计划”“振兴计划”“培育计划”,这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为了很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职能,学校于2006年把发展规划工作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负责学校规划工作的发展规划处,这无疑为学校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在长远战略规划和中长期五年规划的指引下,学校正一年一进步,坚实而有力地前进着。

三、理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自2002年以来,学校积极进取,不断改革创新。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农大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2003年首开实行副校级领导岗位行政换届校内外公开竞聘之先河。当时,学校公开在校园网上张榜招贤,公布了公开竞聘的5个副校级领导岗位的任职条件和整个竞聘选拔程序;继而成立了以党委组织部为基础的资格审查小组和考评委员会。考评委员会成员不仅有该校校领导,而且还有其他高校校领导,以及院士、教授代表和校学生会主席;来自学校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教授代表、教代会代表、职代会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共270人直接参加了民主投票测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有校内外人士20多人符合要求公开答辩竞聘。学校的改革力度可见一斑。此后,学校一直没停下改革的步伐。近一段时间,又在全校开展规章制度清理工作,通过“留、废、改、立”,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重大制度进入实施或者不断完善。其中包括进人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博士后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公用房屋收费与管理制度,等等。这为稳定有序、高效科学的学校工作运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学校调整和健全了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强调学术委员会是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并且强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审定,职称评审,招聘新教师的初选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行使更大的权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了学校对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充分认识,对学术权力的尊重与维护。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锐意改革,推陈出新,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柯炳生校长指出:“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要实现这三个一流,离不开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农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强调除了建设一流学科外还需要建立起一流的管理服务团队和体系。为了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学校推出青年管理干部出国研修项目,支持行政管理人员出国学习提高。不仅如此,学校还启动了农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其中高教发展改革专项就是专门鼓励管理职能部门搞专项研究的,希望通过研究以提高对本部门的认识,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通过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来进一步辅助一流学科的建设,从而推动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

四、引育结合,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是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为了提高教师质量,学校下大力气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组织机构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高层次人才评审委员会、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三个层次的机构组成。具体程序是,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应聘人员的背景情况和学术业绩进行考核并向学校评审委员会提交推荐意见;学校评审委员会由书记、校长、相关副校长、各学院院长、专家代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学院学术委员会推荐人选的品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审定拟引进类型、启动经费额度、拟聘专业技术职务,并负责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推荐;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最终确定。对其他人才的引进也非常严格,层层审核,严把引进人才关口。新进人员实行“三三制”,即1/3来自高层次引进人才,1/3来自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1/3来自应届博士毕业生。新进人员中8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较好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学校近三年还投入267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47人,其中特殊引进人才12人,优秀学术人才20人,优秀学术骨干15人。为了给青年教师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学校不仅为青年教师设有科研启动金,还启动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教师素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引进与培养,农大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都有明显变化。到2006~2007学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77人,外聘教师244人,共折合教师数为1699人,生师比达到15.9∶1(表4-1)。

此外,农大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学校积极引进外单位高层次人才和接收外校优秀毕业生,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或者攻读外校学位,同时制定《中国农业大学人事调配工作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补充的应届毕业生原则上应从其他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毕业生中选择接收,本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毕业生选留接收一般不得超过50%。从而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增加了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师资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减少了“近亲繁殖”。目前学校教师中校外毕业的教师达到1098人,占总人数的72.05%(表4-2)。

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农大时刻都注重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方面,农大做了很多工作。前任校长陈章良在位时就非常爱护学生。他可以不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但一定要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现任校长柯炳生和书记瞿振元也非常关爱学生。新生报名日,两位校领导就到学生报到现场去看望学生,和学生合影留念;他们还在冬天第一场大雪时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嘘寒问暖;瞿书记还到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示会会场看望闯入全国决赛的我校参赛选手,给他们鼓劲加油。各学院也是如此,给困难学生发放冬衣,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校还通过开办名家论坛和各种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研会是农大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社团,柯炳生校长亲自召集农研会新老会员座谈,并以农研会为例和同学们探讨怎样将学生社团办得更好,并希望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中要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峰云社也是农大的一个知名社团,为了发挥社团的功用,校团委领导参加了峰云社的总结报告会,并赞许了峰云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希望峰云精神可以继续传承、发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还体现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就业,不仅从能力培养上给予高度重视,而且从感情上也给予更多关爱。前不久学校有关领导去看望了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好好工作,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正是在学生就业工作上的突出表现,2009年农大被评为北京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没有学生的发展,何来学校的发展。正是这些小事才体现出农大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农大并不是把“以生为本,关注发展”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正在踏踏实实地践行。

摘要:中国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中国农业大学有着百年历史,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02年提出要把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来, 农大在其发展道路上成就卓著。学校十分重视大学传统与精神的培育,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 理顺治理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整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使学校整体水平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注释

1[1]“1231”的工作思路, 即以发展为主题, 以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为重点, 加强团结、加强管理、加强改革, 千方百计保障资金投入。

2[2][3]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Z].注:文章内很多信息都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http://news.cau.edu.cn/.

瑞典农业大学 篇2

【江西农业大学专业】江西农业大学招生网站-江西农业大学分数线

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为规范学校招生工作,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本章程是江西农业大学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及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开展招生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三条 学校性质及简介

1、学校全称:江西农业大学(英译为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学校代码:104103、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

4、学校性质: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5、学校简介: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文、法、教、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现设有17个学院,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江西省特色专业9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其中江西省示范性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有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3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有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人员110人、副高职称人员401人、博士251人。第二章 招生机构第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普通本科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编制招生计划,决定招生有关重大事项。第五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招生工作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学校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工作。第三章 招生计划第六条 江西农业大学按照省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规模,根据办学条件、学科特点、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编制分省分专业计划。第七条 经教育部核准下达的分省分专业计划,江西农业大学按照规定时间报送到各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并通过其官方招生刊物、学校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第八条 在录取过程中,根据生源情况,报请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批准后,江西农业大学可对跨省计划内的专业计划作适当调整。第四章 录取规则第九条 江西农业大学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教育考试院(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实施高招“阳光工程”。第十条 江西农业大学执行教育部和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政策,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文化成绩为重要依据,对考生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十一条 在招生录取时,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一般按照100%~120%的投档比例接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校招生管理部门投放的电子档案。第十二条 江西农业大学录取以分数优先,即从高分到低分优先录取第一次进档(传统顺序志愿即填报学校一志愿)的考生,只有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第一次投档生源不足时才考虑录取后续投档的考生。根据江苏省招生录取有关政策,江苏省考生进档后的排序办法为“先分数后等级”。第十三条 江西农业大学专业录取以分数优先,采用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进行,即对第一次进档的考生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前三分之一的考生优先满足其第一、二专业志愿,中间三分之一的考生优先满足其所填报的专业志愿之一,后面三分之一的考生专业安排依据当时各专业录取情况而定。在无法满足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学校志愿和高考分数的顺序,并参考考生单科成绩,将考生调剂到计划未满额的专业,直至该专业录取满额;如果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在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在安排考生专业时,在同分条件下优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佳和综合素质评价高的考生。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录取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有关政策,学校在该区实行“专业志愿清”的录取原则。第十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为英语。第十五条 江西农业大学部分专业有相关要求。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要求英语口试成绩良好以上,且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5分(以上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均为按满分为150分计)。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身高不低于160cm。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绘画基础的考生。第十六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

1、环境设计专业(1)江西省(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对达到江西省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专业合格线的投档考生,按照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择优录取。(2)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凡参加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考试合格,达到所在省美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投档考生,按“文化课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30%+校考专业课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70% ”所得综合总分,从高到低分省排序录取。

2、音乐表演专业(1)江西省、安徽省、四川省(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对达到相应省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专业合格线的投档考生,按照该省规定的音乐表演专业录取原则择优录取。(2)湖南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凡参加江西农业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考试合格,达到所在省音乐类专业本科文化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投档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至低分择优录取。第十七条 江西农业大学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考生的加分或降分投档等优惠政策。对享受加分或降分政策的考生,录取安排专业时以投档分数为准。第十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江西农业大学优先录取获地市级以上“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考生。第十九条 依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江西农业大学须对考生身体状况进行复查,对不符合入学标准的按《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取与入学第二十条 江西农业大学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批次以当地招生管理部门公布为准。第二十一条 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管理部门批准录取的考生,由学校招生办按相关要求直接向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第二十二条 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二十三条 在入学三个月内,江西农业大学将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含身体)复查,复查合格者方可注册。对不符合招生体检要求者,学校根据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凡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注册后,江西农业大学将依照《江西农业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修满规定学分者准予毕业,并颁发相应的本科毕业证;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第二十五条 被江西农业大学录取的考生由于个人原因提出放弃入学要求的,应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周之内,将放弃入学书面申请及《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寄回学校招生办。第六章 奖学金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二十六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特长奖学金、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等。第二十七条 在籍学生可根据本人家庭经济状况,按照有关政策向生源所在地县(区)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相关金融机构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二十八条 江西农业大学设有专项扶困补助资金和勤工助学基金,用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支持在校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第七章 收费标准第二十九条 根据江西省物价部门批准,学费标准为:本科文、理类3335-4255元/年,艺术类9200元/年,风景园林9200元/年,软件工程10000元/年,物联网工程10000元/年;住宿费1000元/年。如当年江西省物价部门有调整,按新规定执行。

第八章 招生咨询与录取信息公布方式第三十条 招生咨询方式咨询电话:0791-83813214、83867084(兼传真)E-mail:jxndzsb@126.com 咨询QQ:399926542新浪微博:http://weibo.com/jxndzsb学校网址: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编:330045第三十一条 录取信息通过招生信息网(http://zs.jxau.edu.cn/)公布。第三十二条 江西农业大学工作人员对于考生咨询的意见或建议,仅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不属于学校录取承诺。第九章 附则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适用于江西农业大学本本科层次招生。第三十四条 江西农业大学以往公布的有关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如与本章程不一致的,以本章程为准。

江西农业大学重点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全景地图:

江西农业大学历年分数线:

江西农业大学报考指南:

江西农业大学招生计划:

江西农业大学人气校友: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3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瑞典农业大学 篇4

一、创业计划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前期准备不充分, 原始资料过少

原始资料通常需要研究人员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直接收集。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去实地进行调查, 大多数数据资料往往是从网络中获取;而网络数据难以选择需要调查的人群它的局限性使得数据不足够支持项目的可操性。即使实地调查的学生也很难将资料搜集完全, 这样都没有发挥原始资料收集准确实用的意义, 容易导致创业计划缺乏数据和材料的支持, 略显单薄, 难以使读者信服。

(二) 调查问卷设计不科学, 市场调查人群局限

市场调查的范围不仅包括消费者市场, 还包括生产者市场, 而大部分同学过多关注消费者市场而忽略了生产者市场。而且部分项目在进行市场定位时目标群体就设定的不准确, 有的时候目标群体比较狭窄, 不利于产品初期发展。并且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在创业计划书中很少体现, 部分问题选项的设置不够全面, 而且问题设计的逻辑行较差, 没有对项目的核心问题充分展开;调研样本数目少, 没有覆盖目标群体, 以至于调查结果不能被系统地、客观地识别、收集和分析。

(三) 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联系不紧密, 应用能力差

创业项目要体现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创新点, 这样才能使产品尽快进入而后占领市场。大部分的创业计划书利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和经营策略等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环境, 微观经济环境, 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等。但是对产品差异化的设计方案缺少详细描述, SWOT分析法不能清晰完整的给出既定内在条件和影响因素, 通常分析的不够详尽, 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给出明确的方案。有此看出, 学生对营销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四) 缺乏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及风险应对措施

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计划几年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财务预测中的营业收入、费用主要由调研数据计算得出, 前期工作的不完善会导致财务预测缺乏数据来源无法计算或出现偏差, 不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绩效。并且很多项目融资方案较为单一, 不能达到比较好的筹集资金的效果, 没有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风险和问题进行过先期考虑和分析, 缺少实质性的对策, 如果企业成立后遇到一些经营问题将很难用以一个适合的方法修正。

二、创业计划书的的对策和建议

(一) 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项目应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 原始资料的收集包括访谈记录、项目相关的材料、数据记录、时间安排记录、照片、论文、证书和心得等。去实地调查之前, 准备好需要咨询的问题和了解的数据, 对获得资料进行记录, 在了解整个行业或相关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着手准备完善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对已经搜集到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条理清晰的记录结果, 充分的原始资料积累既可以减轻后期工作负担又可以对项目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二) 项目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形成

市场调查与分析是项目前期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项目可行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现有竞争者以及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寻找市场机会, 制定产品计划, 确定营销目标, 制定销售价格。市场调查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的信息和资料, 分析市场情况, 了解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资料。

(三) 准确预测市场需求, 产品差异化

创业计划依据于科技与新兴服务, 其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 投资家不得不对每一项投资慎之又慎。所以在创业计划中要求对市场作出最清晰的分析, 对产品的需求作出最准确的预测, 对未来企业的管理作出最周密的筹划, 对投资的收益作出最可信的阐释。合理设计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点, 使该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依据市场调研整理分析的结果将细分的目标市场与差异化产品相对应, 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四) 丰富财务预测结果, 明确融资和投资回收方式

准确的财务预测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运营不同时段的盈利状况, 包括收入和支出及各种资金流向, 财务分析数据应包含营业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持久性, 其中还应包括固定和变动成本的预测;数据应基于对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正确估计。经过实际案例分析利用现有方法或者构思新的方法设计出合适且符合实际的企业融资方案, 并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投资回报情况。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各高校已经有一批同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成功吸引投资后开始运营。创业计划已经被视为创业者实施创业得一种重要工具, 而制定和实施创业计划则被视为新企业创建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大量关于新企业演化的研究表明, 新企业后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之前的各种准备活动。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为例, 总结创业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计划,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薛红志, 牛芳.国外创业计划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理, 2009 (2) [1]薛红志, 牛芳.国外创业计划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理, 2009 (2)

[2]潘春玲, 鲁江, 姚学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项目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参赛项目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6) [2]潘春玲, 鲁江, 姚学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项目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参赛项目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6)

云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作业 篇5

专题十二 外国文学概述

一、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强调人、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都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并且完全是由於非人为化的偶然因素而演变成为现今的样式。

否认人类是由一位有位格的神所造的事实,坚称人只是偶然性自然进化的产物。

拒绝相信一位有位格并且大有能力的神,也拒绝承认圣经是神给人类的神圣启示。

坚持认为人类的研究发现是产生知识的唯一途径,人类用自己的理智定规了社会的合宜道德标准,因此,人类有著至高无上的权柄。

企图通过教育、经济调控、现代心理学和其他人为智慧改进或提高人的外在行为。

视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为相对而非绝对;提倡依据人的快乐满足原则,以及有益於当权者所设定的政治经济目标,设立相对符合大众利益的道德标准,从而彻底弃绝圣经所启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把人性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快乐享受当作人生终极目标。

提倡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面对死亡的痛苦和生活中的磨难,反对人相信或依靠神

二、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联系时代和他的性格发展过程分析,他是什么样的典型以及导致他悲剧的各种因素)

答:《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上演了一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有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最后在比剑中,随同克劳狄斯、皇后、雷欧提斯的死,自己也因中剑负毒死去。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的王宫,阴森的风吹出血腥的气息,四具王公贵胄尸体躺在横流的血泊中。悲剧的产生不仅仅在于人的道德伦理,人的性格或者某种外在的必然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怀,之所以迟迟没有复仇,在于他看到了“丹麦像一座监狱”的人类命运的普遍性,但是即使这样,主人公仍怀有希望 这就是我们从悲剧中所感受到的悲剧精神和力量,即为崇高。

悲剧冲突的结局走向了敌对双方的失败和毁灭。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抗争,抗争演化的具体形态——行动和对抗主体的最终毁灭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容。

1.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王子

2.他又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

3.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4.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二、学习心得

读《诗经》有感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展现了当时的风情风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慕名阅读了《诗经》。终于懂得了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中含有无尽言语智慧。“赋”,“比”,“兴”使得《诗经》中的内容生动,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场景活泼有趣。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

“风”描绘了纯洁美好的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晓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少年间大胆的追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有《静女》一诗,而其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是展现了等心爱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对心爱之人的出现的开心,更是喜悦于喜爱之人所赠的一株小草。这虽然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但是仅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对碍于交通不便而少于相见的爱侣。这不禁令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纯粹和尽心尽力,令人向往如此单纯的感情。

然而他们中间也有对爱情的愤怒和失望,反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谷风》中“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尽心尽力地服侍,尽力地帮助他人,然而却遭到夫君的仇视。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是遭到遗弃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见异思迁,虐待自己,违背誓言,最后从痛苦中醒悟出来,与丈夫断绝关系。

这里亦有对剥削制度的愤懑及反抗。其中《硕鼠》尤为经典,引人注目,“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描写了自己多年辛劳侍奉统治阶层,而最后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慰劳,“适将去女,适彼乐土”字表明自己对乐土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愈发的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如同硕鼠剥削劳动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劳动者则是冷嘲统治阶层连鼠都不如!毕竟鼠有齿有皮,而他们连基本的礼仪廉耻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

《诗经》中有不少宴饮之乐。其中《常棣》赞扬了他们宜室之乐,妻儿和睦的场景。这种话语能够很容易通过奏乐使宴会感染到欢快和睦的氛围。也还有借机抒发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白驹》中“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表现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舍。《南山有台》则是借宴会之际宣扬求贤若渴,歌颂先王的主题,“乐只君子,邦家有光”则表现贤才先王的李国邦家之能,高度赞扬求贤的行为。

当时人们喜欢通过宴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阅读《国语》之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晋公子子重与秦王襄公的宴会对答。还有则是歌颂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类。

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诗经》收录了不少祭祀藉农劝桑的诗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农祭祀曲,“嗟嗟臣工,敬尔在工”则是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生产。古代不仅重农,更是重视鬼神宗祀,借此宣传先祖之德,来彰显家族的尊贵,以提升家族的声望和长治久安,以《雍》为典例,“宣哲维人,文武为后”便是对文王的赞美之词。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家的宗族祭祀尤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礼仪,充分体现了“颂”在于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时所唱。

《诗经》中所采录的“风”、“雅”、“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无比的画卷。

三、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这首诗从月亮升起写到月亮降落,情随景迁,结构鸿大,涵盖的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给人以情真,景美,意境高远的感受。(1)情真

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华溶进多情的江水,流进游子的心间。在这里,思妇、游子的心中对团聚的渴望,是那样强烈,那样浓酽。美好的情意使人产生共鸣,富有生活意义。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的呢?

(2)景美

抒情的最好方式是找准依托物。诗人张若虚为此选择了一个大背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读罢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浩浩长江的浪潮中涌出一样,月华如练的春夜,鲜花烂漫,草色清新,月色融融。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令人迷醉的氛围,给人以阴柔之美,令人不禁触景生情,要是能与佳人一起共享这良辰美景,共叙思念的话儿,倾听潮涨潮落的絮语,那该多么好啊!可是偏偏是别离,愁绪顿生,百转愁肠如曲折东流的一江春水,何时才是相聚之时啊!在这里,如果诗人不选取好寄情的意象——一江春水、皎皎明月、原野鲜花„„那么,离情别绪就难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3)意境高远

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文人沉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不过,透过这些,我们还读出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注目,读出了诗人对人类起于何时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几句诗中,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反映出前人对自然、人类的探求。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逝者如斯,明月常在,江水依然滔滔,月光依然融融,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心中的情向谁倾诉?月亮渐渐西沉,而思念之情却越发的深沉、浓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路迢迢,情无限,何时距离缩成零?唯有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3、总结全诗

瑞典农业大学 篇6

[摘 要] 大学和大学出版,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递知识。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己任。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有助于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但在学术出版上有待继续努力。

[关键词] 大学出版 出版质量 知识传递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05-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in the society.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publish academic works. The good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s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y have not done enough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field, and have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Key words]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下列三个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人才;二是研究功能,促进提升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咨询。总之,大学促进了学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创始人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C. Gilman)在1876年说过:“对大学而言,推进知识发展并且将知识不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听讲座的人们中间,而且在更大更宽范围的人们中间传播,这是它最高尚的职责之一。”(It is one of the noblest duties of a university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to diffuse it not merely among those who can attend the daily lectures but far and wide[1].)

大学与出版,其本质都是知识的传递。早年的大学,传递知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书籍成为它的重要补充。所以大家形容“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大学出版社可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帮助大学在课堂之外传播知识。早期的西方大学出版社,其前身多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印刷大学教授的著作或者讲义。此后,逐渐过渡到出版学术作品,作者也超越了所在大学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大学往往都拥有优秀的大学出版社。大学与大学出版社成为学术世界的一道风景。

在我看来,大学出版之所以可能,基于下列原因。

1 大学是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为大学出版提供了资源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非常有助于出版的发展。大学里的学生,要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必须撰写论文。这些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要求在该论文研究的领域内具有突破性,能有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国家的大学还规定,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3篇与本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表明这一研究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些国家的要求更严,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2—3篇论文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这一制度,促使刚进入研究殿堂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介入学术生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为学术出版培育了生力军。大学的选聘制度,要保证优秀且合适的人进入大学系统。而发表过学术论文、出版过学术著作的人,往往会获得优先考虑。这一制度,促使将来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更加重视学术论著的撰写。大学的晋升制度,更为大学出版提供了优质资源。从讲师(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任何一个需要晋升的大学教员,要通过作品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准。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传播。一些国家规定,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必须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或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必须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或出版1部以上的学术专著。有些国家可能没有发表论著的具体数量限制,但都很重视是否出版过论著。

大学的这一制度,与学者的创造冲动相结合,使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据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论文是大学发表的,四分之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学工作。大学出版以推广学术、促进学术的提升为己任,大学教员的著述成为大学出版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一些专、精、尖的著述,因读者面窄,往往不能被商业性出版机构接受。大学会资助这些著作出版,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这些专著,所在大学的出版社通常具有优先选择权。而大学出版社依托于大学良好的声望,往往能获得社会的好感,在获取有价值的手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学是学术论著质量评估的重要帮手,保证了大学出版的质量

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在出版过程中,要获得出版许可的作品,必须经过审稿的程序。这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使人类创造的知识得以传承。在学术出版中,待出版的学术作品,必须获得学者们的认可才可以出版。因此,在学术出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同行评议制度。出版社或期刊社聘请同行专家对拟出版的论著质量进行评议,只有获得同行专家认可的论著方可进入出版过程。大学里的专家,因其学术素养深厚,往往成为同行评议中的首选专家,成为重要的把关人。尤其是大学因其拥有学科种类齐全的不同研究者,成为学术出版的最好伙伴。他们帮助出版机构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使优秀的作品得以进入出版流程。因此,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大学出版社,更要依赖大学的专家。正是这些专家的把关,保证了出版物质量。

3 大学是学术成果的收藏机构与阅读机构,扩大了大学出版的影响

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出版物的重要消费者。对学术出版而言,他们更是重要的消费主体。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出版物获得新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因此,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消费地。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广泛收集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是大学出版物的重要采购商,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收藏者和传播者,扩大了作品的销售与影响。大学的出版物,通过书店等流通渠道,以及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机构,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成为大学功能的重要补充。

4 大学为出版业培育人才,成为大学出版及其他出版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出版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出版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行业。而大学涵盖了所有的学科与专业。出版业需要的每一个人才,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因此,大学成为出版业的坚强后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通过短训班等形式,帮助出版业培训人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大学、佩斯大学,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中国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出版专业,更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大学出版专业帮助大学出版培育了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效率。

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出版社自身的发展。194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全球拥有130多家会员单位。令他们自豪的,便是大量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在这些成员单位里得到出版。他们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使大学教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University Presses make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public the full range and value of research generated by university faculty)[2]。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已有大学出版社110家。其中,安徽4家,福建1家,甘肃1家,广东4家,广西1家,贵州1家,河北2家,河南2家,黑龙江3家,湖北5家,湖南5家,吉林3家,江苏7家,江西1家,辽宁6家,内蒙古1家,山东3家,陕西7家,上海13家,四川4家,天津2家,新疆1家,云南1家,浙江2家,重庆2家,北京28家。这些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图书出版社总数的20%,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大都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理工类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师范类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人文类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大陆出版社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传承学术、普及知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大学出版不断受到商业性的影响,导致大学出版的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中表现更为明显。原本应以学术为己任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出于经营压力,大多涉足中小学教辅读物的出版。一些大学出版社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辅读物的重要出版基地。曾有学者通过分析大学出版社历年获得国家级图书奖的数量,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质量,结果发现,“以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历届的获奖数据来看, 在中国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112 种,占获奖总数的13%;历届国家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44种,占获奖总数的6%。数据分析显示,在学术图书的高端领域, 大学出版社至今仍处于明显的劣势”[3]。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的出版在比例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与学术出版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大学出版社设立的初衷。

随着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数字化的挑战等,中国的大学出版社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期待更多的大学出版人,以传承知识、扶助学术为己任,将大学出版社真正办成学术型的出版社,以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 释

[1]http://www.press.jhu.edu/about/index.html

[2]http://www.aaupnet.org/about-aaup/about-university-presses/the-value-of-university-presses

[3]张平官.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大学出版社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大学出版,2008(3):58-62

[4]曹恒娜.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分析和发展方向[J].新闻世界,2011(5):227

瑞典农业大学 篇7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篇8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9~20题, 双选) 茶蕴含着中华文化, 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 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

A.洪泽湖周边地区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D.沿海地区

(2) “高山出好茶”, 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 主要原因是 ()

A.山地易排水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D.山地云雾多

【解析】本组题涉及的考点为农业的区位因素, 具体考查茶树生长的区位条件。

(1) 读图1可知, 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条件是“年均温15~25℃”、降水条件是“年降水量1000~2000mm”, 对照图2可以看出符合“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

(2)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丘陵地带多地形雨, 易形成云雾, 利于茶树生长。另外, 丘陵地区地表有一定坡度, 有利于排水, 并且丘陵地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好。

【答案】 (1) BC (2) AD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11题) 图3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 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D.畜牧业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根据图示岛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该岛终年受西风的影响, 多阴雨天气, 热量不足, 光照较差, 不适宜农作物成熟, 但适合牧草的生长, 所以适宜发展畜牧业。水田农业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迁移农业和种植园农业多分布在热带地区。

【答案】D

例3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 图4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 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 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 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从社会经济角度, 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解答本题, 学生一方面要明确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科技、资金、交通、政策、地价等, 另一方面要根据本题的图文信息 (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图例信息中获取) 逐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 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 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 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 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二、考点归纳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4.农业区位的选择

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首先应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特征, 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地形特征, 然后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 性进行选 择。例如:甜菜适宜种植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适宜种植在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适宜种植在暖温带的湿润、半 湿润地区。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要考虑地价的高低、农产品的产值、农业需水量、农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等。例如, 花卉生产因产值高、需水量大, 适宜布局在邻近城镇且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5.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

在评价某地农业区位条件时, 学生要综合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要素。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和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的基础上, 再分析有利条件 (如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惠农政策等) 和不利条件 (如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等) 。

三、命题预测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高考试题的呈现多以现实情境的图文资料为主, 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等, 并且这些仍然是今后高考考查 的重点内 容。此外, 在复习过程中, 学生还要关注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其发展;了解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领会“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等, 加强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联系;正确认识 粮食安全 问题及其对策。

四、强化训练

(原创) 2014年8月21日至22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2日, 蒙古国总统邀请习近平夫妇前往乌兰巴托市郊观看那达慕, 并向习近平夫妇赠送了两匹蒙古马。据此回答1~3题。

1.图5所示农业景观中, 最有可能是随行记者在蒙古国拍摄的是 ()

2.蒙古国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中, 最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沙化B.土地酸化

C.土壤污染D.水土流失

3.蒙古国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项目最有可能是 ()

A.水稻种植

B.橡胶栽培

C.海产品养殖

D.畜种培育

(改编) 图6是中国农业“十二五”规划中“七区二十 三带”战略格 局图。读图回 答4~5题。

4.制约东北平原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源、水旱灾害

B.水源、光照、土壤

C.土壤、水源、光照

D.热量、土壤、光照

5.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 原主产区 应大力发 展水稻种植

B.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C.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 扩大灌区面积

D.渭河平原主产区要扩大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

(改编) 图7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 相比, 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 再次利用。据此回答6~7题。

6.“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

1光照2热量3水源4土壤

A.13 B.23

C.24 D.14

7.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改编) 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其产品因类型丰富而远销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区。读图8, 回答8~9题。

8.云 南 省 蔬 菜 品 种 丰 富, 主 要 得 益于 ()

A.光热充足

B.地形复杂

C.降水丰沛

D.土壤肥沃

9.每年春节前, 新加坡超市的蔬菜三分之一来自云南, 一半来自泰国和越南。与云南相比, 泰国和越南抢占新加坡蔬菜市场的最大优势是 ()

A.地价低廉

B.技术先进

C.品种丰富

D.运输成本低

10. (改编) 读我国东南某区 域 地 形 图 (图9) , 回答下列问题。

(1)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有哪些?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农业部门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2) 近年来, 该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 试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

(3) 目前,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广布,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本题背景材料中有提示语“内陆国”“蒙古马”。图中A为栽培水稻, C为收获香蕉, D为收摘苹果。

2.A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植被破坏, 造成土地沙化或荒漠化。

3.D蒙古国气候干旱、位于温带、深居内陆, 故A、B、C选项错误。两国均有大面积的温带草原, 畜牧业发展具备合作条件。

4.A东北平原主产区因纬度较高, 热量不足;甘肃新疆主产区因位居内陆, 降水稀少, 水源不足;长江流域主产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变率大, 多水旱灾害。

5.B黄淮海平原主产区缺水严重, 而水稻生长需水量大, 故A项错误;华南主产区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 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故B项正确;河套灌区尽管有黄河水灌溉, 但因降水稀少, 缺水现象仍然严重, 故C项错误;渭河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适宜小麦生长, 故D项错误。

6.B“蓄水菜棚”不仅能循环利用 水分, 而且具有温室效应, 起到保温作用。

7.B根据题意, “蓄水菜棚”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资源和水资源。

8.B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 农作物品种的丰富程度与自然条件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云南省地形复杂,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条件差异大, 有利于多种蔬菜的生长。

9.D与云南相比, 泰国和越南距离新 加坡近, 运输成本低, 蔬菜价格低。

10. (1) 农业部门: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等。东部沿海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其有利自然条件是: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好;地处平原, 地形平坦;河流众多, 灌溉便利;土壤较肥沃。

(2) 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 占用耕地多;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建设 篇9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 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大学精神集中地体现着大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取向。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少, 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 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世界一流大学应为时代的脉搏, 这不仅是指大学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 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 同样是如此。因此, 大学要有精神, 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所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据此, 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但一般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 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 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 大学是有精神的, 唯其精神, 使之能经世而独立, 历久而弥新。环视世界, 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使学校声名远播。

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 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为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遗产和中国近代大学, 北大不寻常的身世似乎先天地注定了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北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雄厚、教学质量最为优秀的国立大学, 已有百余年历史。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 已有37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北大模式”, 哈佛大学形成了“哈佛模式”。“北大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学术民主;务实创新, 修德炼能;教研并重, 博专并抓;学以致用, 造福社会。而“哈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素质, 培养通才, 讲究名牌效应;崇尚实践, 铸就干才, 突出案例教学;发挥潜能, 塑造雄才, 跨入自由王国。

(一) 北京大学

北大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使人们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赞美她的时候, 人们是从不吝惜笔墨和想象力的。的确, 北大的意义绝不止是一所高等学府, 北大之为北大, 不在其湖光塔影的美丽校园, 甚至也不在其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而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1917年, 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制, 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关于北大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改进的运动先锋,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北大精神是“民主与科学”。北大不仅学术上有很高成就, 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这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北大有自己的校格, 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世人的尊重;北大有自己的责任, 不顾一己私利而勇往直前。但是,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的洋务教育, 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1]

北大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 决非偶然。这与北大精神有关。自蔡元培先生掌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北大的沃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北大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爱。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 做剧烈的辩驳和争论, 一到患难的时候, 便共力合作。另外,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北大校内, 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 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 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 就共同来御外侮。故北大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 尚能安然无恙。[2]

然而, 不幸的是, 当人们为北大光荣的自由传统而骄傲并陶醉于其诗意的精神怀抱时, 被冷落的现实正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报复。而更不幸的是, 在现实快意的报复面前, 堂堂的北大似乎有些束手无策:骄傲的精神在充分施展了自己全部的魅力之后, 终于暴露了她的苍白无力。过分自信, 甚至有些自我崇拜的北大人现在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那种北大精神除了人们已充分肯定了的那些伟大的意义之外, 是否还存在着某些必须正视的缺陷呢?

(二)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 哈佛大学已经建校374年, 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 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3]的自由民主之思想, 大学是一个塑造灵魂, 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者摇篮。哈佛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革, 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哈佛大学前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阿伯特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 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时至今日, 哈佛大学仍遵循着艾略特的学术自由理念, 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 哈佛拒绝授予前总统里根荣誉博士学位一事便显示了这个看重自由和创造的伟大学府十足的底气。21世纪初,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4]

中国国内的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硬件设施不够吗?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制度和文化层面。我国大学鲜有自己清晰、稳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精神和价值的塑造上, 在大学文化积累、校风学风的建设上, 还缺乏应有的自觉和明确的定位。在大学的制度层面, 大学办学自主权还不够落实, 学术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校长、教授的聘任及选拔, 科研和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中国现代的大学, 是以欧洲大学为模式的, 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中国大学的责任是与西方大学不同的。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的差异, 主要是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学观念的不同。探讨中国大学精神的问题要远比西方的更加复杂。西方大学的制度虽然在中国畅通无阻, 但是西方大学的理念 (传统的理念) 却无法在中国扎下根来。[5]我们目前探寻大学精神, 恐怕首先要确认什么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所需要的, 我国的大学精神要根据自身历史传统所创, 是独有的。

大学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 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有大气。大气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 就是她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6]大气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 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 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这种精神, 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 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 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 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正如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 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一)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 大学理念的延伸和深化, 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想与宗旨, 它必须也必然为大学所独有。从教育的性质来看, 大学理念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大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实现的, 后者虽可能通过某些方面的教育指导使人具备某些素质, 但无法使人全面获得这种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或主要承担者的大学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而其之所以更丰富、更深刻, 关键就在于大学精神。

(二) 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时间的步伐已经迈入21世纪, 大学在新的世纪中将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主要是指与高等教育的现代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内容的转变。当前, 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 使得我国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话语背景。[7]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 并促进大学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 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也就是说, 大学品牌的价值更多地源于大学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8]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的, 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形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在大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经历了“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而逐渐浓缩而成的。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 还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广博的文化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播。而这种载体也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载体, 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舆论氛围等等。只有充分创造出这些载体,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能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操作性意义。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创建优良的校风、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独特的功能,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 因为大学精神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 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流的现代大学, 必须有现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建设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可以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为其建成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7]戴锐.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 (2) :22.

[2]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3.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44.

[4]唐耀华, 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41.

[5]陈小红.论大学精神的演变:从“理想”到“功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94.

[6]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10.

大学督学及大学督学章程 篇10

1 督学的词义和起源

督学在辞海中释义有二,一是清代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是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皆置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3]。现在,督学是指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也指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人。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各高校根据需要也适时的在校内设置了教学督导机构,如督导团、督学组等。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4]。如清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做县令时,晚生尚幼,相随敝门伯范老先生在山东督学幕中读书。’”

2我国大学督学现状

我国大学督学制度最主要的职能部门就是大学督导团,督导团的工作就直接决定着督学制度在本校的落实情况。通过对不少高校督导团的工作进行考证,总结如下。

1.1 大学督学的产生和组成

大学督导团成员人数为8~15人,一般是由各个院系领导进行推荐,然后由教务处汇总上报给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校长,由校长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任。

1.2 大学督学的任务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随堂听课、督导各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2)协助学校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对本科学生出勤和考试进行监督和指导。

(3)利用督导工作的经验在各项重要会议中提出问题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时向教务处反映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3 现今大学督学的现状及优缺点

上海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多次对督导团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湖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对督导团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东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了工作条例等等。综合上诉几所大学的督学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当今大学督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督导团的检查,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维持了考场的秩序。

(2)督导团对教务处的意见反馈有助于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督导团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校领导建议。

尽管,我国将督学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水平来说,我国的大学督学制度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相应的合理措施还尚未配套,导致有许多漏洞出现[5,6]。

(1)适用范围不合理。仅仅将督学试用在本科教育上很难发挥出督学制度的优越性。

(2)隶属关系不合理。由于大部分督导团隶属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科,导致许多建设性的措施未能及时反映到校领导,在汇报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臃肿性。

(3)督导团成员的构成不合理。大部分大学督导团的成员有一半是在岗行政人员,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很多意见就这样淹没在督导团内部。

(4)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督学集体的决定只能起到建议的作用,使得督导团的内部工作总结变得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督学的作用。

3 大学督学章程

3.1 大学督学章程

鉴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份能全面督察学校党政工作的大学督学章程。

(1)大学督学的宗旨

督促和检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2)大学督学级别和隶属关系

无行政级别,归校长直接领导。

(3)大学督学的督察范围

除校党委、校纪委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包含教风、学风、考风、学术风气、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校园文明等等,是学校的总督察。

(4)大学督学的人员构成

大学督学由20~30名教授构成,其中,50%为在岗平民教授(不包含在岗校院两级党政机关人员和系正副主任),50%为退休返聘教授(返聘教授没有官帽负担)。

由督学组成人员选举正副主任督学各1名。若主任督学是返聘的,则副主任督学必须是在职的,反之亦然。

(5)大学督学组成人员的基本条件

人正、誉好、力强、健康、敢说、敢做、敢当、大局。

(6)大学督学人员的产生办法

全校教师民主选举,个人同意,校长聘任。

第一,选举办法。(1)网络实名公开选举;(2)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平民教授和返聘教授放在网上,供投票;(3)全体学校教职工(在职的和返聘的)每人都用自己的工号实名投票;(4)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投票计票结果和什么工号把票投给了谁;(5)无特殊情况,教职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额投票(选足人数),不然年度考核按不合格记;(6)为了消除领导的导向作用,投票顺序为:平民教职工——科级干部——处级干部——校领导;(7)按选票多少,逐个征求是否愿意当督学,直至满额为止。

第二,为了对校院二级机关及各系主任实行有效的监督,不能逐级推荐,不然推荐上来的,多是溜须拍马的,督学就成拍学了。

(7)大学督学工作时间要求和待遇

在岗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25%,返聘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60%。正副主任督学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50%。在岗教师补贴教分,返聘教师补贴现金。

(8)大学督学的办事规则

直接和间接监督管辖内的事物,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发令纠正,复杂的问题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只要是督学集体名义提出的处理意见,行政部门无正当理由否决的,在一周内,就应该批准生效,不得拖延。

(9)大学督学的任期

任期三年(与中层干部一致)或与校领导任期一致。

(10)大学督学的非到期卸任

由于个人原因(健康、生活安排和其他原因)可以提出辞职,或经督学成员集体开会提议免职,校长批准。

3.2 大学督学章程特点

同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规程相比,此大学督学章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督察范围为学校的整体工作;

(2)督学归校长直接领导;

(3)督学成员的产生方式由全校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履行聘任手续;

(4)督学成员的构成为在岗平民教授和退休返聘教授,禁止在岗行政人员参加;

(5)督学的工作时间有硬性要求;

(6)督学集体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了督学制度的执行力度。

4 结语

(1)高校教学督导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条例、督学规程、规范等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不利于更好的发挥督学的作用。

(3)新设计的大学督学章程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可以有效地督察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国军.谈高校督学的为与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4-25.

[2]杨颖秀,郭莲荣.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J].教育科学,2005,21(2):37-4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68.

[4]张闻.一位督学的日记[J].教育,2008,(7):28-29.

[5]胡晓敏.浅谈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2009,(8):74-75.

瑞典农业大学 篇11

关键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共26题,单选为主,多选为辅。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自然情况;第二部分为宗教信仰认知状况;第三部分为对国家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获取宗教信息的途径。2014年10月共向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0份。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在家庭城乡分布上,来自省内城镇比例为19.7%、来自省内农村的比例为17.2%、省外城镇的比例为25.5%、省外农村的比例为31.8%。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在调查中,问及什么是宗教时,75.8%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3.2%的同学认为它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14.6%的同学认为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6.4%的同学的观念很模糊,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在问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1.3%的同学认为宗教即科学,11.5%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相互对立、不可调和,50.3%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互通有无、没有矛盾,36.9%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说不清。

2、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宗教。在问及父母或者家庭成员信仰宗教是否信教时,3.8%的家庭成员全部信仰,24.2%的家庭部分成员信仰,52.9%的家庭全不信仰,19.1%的家庭不清楚。

3、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传教途径广泛。0.6%的同学经常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43.9%的同学偶尔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55.5%同学从未听到过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问及,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时,19.7%的同学通过受父母朋友信仰的熏陶,28.0%的同学通过选修相关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36.3%的同学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4.5%的同学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11.5%的同学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

4、对宗教教育和国家宗教相关政策不了解。问及,国家实行宗教自由这一政策的看法时,89.8%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1.9%的同学认为是不对的,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神论,7.7%的同学没什么看法,0.6%的同学有其它看法。

5、信仰缺失、宗教暧昧情况同时出现。问及,人生是否需要信仰时,15.9%的同学认为需要,36.3%的同学认为不需要,47.8%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调查中显示,12.7%的学生明确表示想要皈依某种宗教,87.3%的學生没有皈依宗教的想法。问及是否想读一读《圣经》、《古兰经 》、《心经 》或《黄庭经》之类的宗教典籍时,40.8%的同学想,37.6%的同学不想,11.5%的同学将来想,10.2%的同学不知道。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信仰宗教者的家庭成员都信仰宗教。学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总是在或有意、或无意的被动接受宗教。如果是对心理已经成熟的孩子来讲,他们会有意识的去筛选辨别,但是如果对一个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孩来讲,他们被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宗教在校园内的渗透。大学生身边的宗教活动比较频繁。虽然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在校园内进行传教,但是大学校园一直是部分宗教团体重点关注的区域,传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在校园内经常发生。在宗教加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新形势下,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努力争取的对象,但他们却由于对宗教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缺乏足够的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1],极容易成为他们的宗教信徒。

3、信仰缺失。调查中显示,36.3%的同学认为人生不需要信仰,虽然各高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90”后学生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不感兴趣”,没有共产主义的决心和信仰。这个时候一旦有“宗教”这样新鲜的事物吸引这些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宗教异常的向往。

四、新形势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对策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宗教势力不断在高校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占领学生阵地,从源头上阻断青年学生信仰缺失问题。

2、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宗教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体系[2]。我们既要贯彻执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要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宗教知识,引导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3、加强党团建设,发挥榜样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部分学生信仰宗教是因为周围党员团员没有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共产主义没有信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引领学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周围同学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认识到我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培育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广大基层党员的努力,解决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

总之,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和信仰缺失的原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要在充分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团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宗教相关课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康.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79-8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3]沈桂萍.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5);14-17.

瑞典农业大学 篇12

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长效性机制的建立, 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以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为题, 以浙江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多角度、多层次对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考量, 提出构建农业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农业创业实训平台、完善农业创业激励政策的三位一体综合举措, 以期为高校农业创业教育方式的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与样本

本研究的“农业创业”, 既包括大学生直接创办农业企业, 也包括直接在涉农领域就业。

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以问卷调查法对浙江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980份, 回收问卷920份, 其中有效问卷906份, 问卷有效率98.5%。问卷发放对象为浙江大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人文社科等, 样本具有较高的覆盖性。

调查对象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 男女生比例均衡, 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农学类、理工类。所有调查者中, 正在农业创业或者有过农业创业经历者24人, 占2.6%;未创业者882人, 占97.4%。

二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农业创业意愿的共504人, 占总人数的57.2%, 高于有农业创业意愿的14.4%。

1. 农业创业意愿与个人背景的关系

农业创业意愿与个人受教育背景有关。调查者中, 研究生农业创业意愿高于本科生, 且近50%的研究生愿意进行农业创业;就专业而言, 有农业创业意愿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农学类和经管类。这说明, 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思维习惯、知识广度与深度、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的成熟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其农业创业意愿较本科生强烈;在专业背景上, 经管专业同学的相关管理知识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农业创业的意愿, 而农学类的学生基于其自身专业背景以及对农业领域的了解, 农业创业意愿相对较强。其他专业的同学, 由于对农业、农业创业了解欠缺, 鲜有农业创业的意愿。

2. 农业创业意愿与农业现状了解程度的关系

农业创业意愿与学生对农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关。调查者中, 户籍是农村的同学的农业创业意愿高于城镇户口, 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务农的同学农业创业意愿高于非务农, 这可能由于农村的或者父母至少一方务农的同学, 对农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且对农业现状及农业生产比较了解, 更容易结合自身优势去进行农业创业;调查还发现, 有过涉农实习经历的同学的农业创业意愿高于无涉农实习经历的, 说明开展一些涉农实习活动, 有助于在加深同学们对农业领域了解的基础上, 增强其农业创业意愿。

3. 农业创业意愿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农业创业意愿与学生经历的创业教育有关。调查者中, 参加过学校创业培训的同学的农业创业意愿高于未参加过创业培训的, 说明创业培训是与农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的;对政府/学校创业政策了解的同学的农业创业意愿高于不了解政策的, 说明政策及时有效地解读有利于增强同学们对农业创业领域大环境的了解, 增强其农业创业意愿。

三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 模型说明

两分类问题, Logistic模型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分析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解释变量X在预测因变量Y发生概率时的作用和强度。二元逻辑回归, 记因变量为Y, 取值1表示事件发生, 取值0表示事件未发生;影响Y的n个自变量分别记为:X1, X2……Xn, 记研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 (y=1|xi) =pi。

2.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本文以高校学生农业创业意愿为因变量, 以学生性别、学习阶段、专业、户籍、父母职业、实习经历、创业培训经历、政策了解程度8个变量为自变量, 模型中各变量统计描述见表1, 数据统计由SPSS17.0计算得到。

3. 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结果如表2, Hosmer和Lemeshow检验值为12.832, 概率的显著性水平为Sig=0.503>0.05, 统计检验不显著, 说明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从变量对模型影响的显著程度看, 政策了解程度、创业培训、涉农实习经历、户籍和学习阶段5个变量对学生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较显著。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同等条件下对创业政策越了解、有过涉农实习、参加过创业培训的同学, 想要进行农业创业的意愿越高;农村户籍或者父母至少一方务农的同学, 进行农业创业的意愿相对较强;而学生性别和专业这两个变量对学生农业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模型结果分析表见表3。

注:表中数据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提出以构建农业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农业创业实训平台、完善农业创业激励政策的三位一体综合举措, 为培养农业创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具体有效的对策措施。构建农业创业教育体系, 就是从创业教育大格局中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农业创业实训平台, 就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完善农业创业激励政策, 就是从创业教育支撑层面保障好创业的稳步进行。三者有机统一, 互为关系, 是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三支利箭”。

1. 构建农业创业教育体系

调查显示, 农学类与经管类的学生农业创业意愿高, 说明专业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因此, 在大学阶段, 在学生培养方案制定时, 可以建立一个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其一, 把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 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根据学员实际需求, 推出满足同学自身需求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合作社推出特色课程, 力求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形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补、农业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结构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使学生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二, 把握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创业教育体系, 不仅要包括理论知识, 还应将实践锻炼纳入其中, 二者有机统一, 共同促进学生创业素养的形成。其三, 把握创业现状与创业范式的关系。创业世界, 方兴未艾, 既要总结成熟的创业范式, 更要牢牢把握创业现状。根据农业学科的专业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地培养农业人才, 将枯燥的农业专业教育转变为促进人才自我发掘的教育。

2. 搭建农业创业实训平台

调查显示, 农村户籍或者父母至少一方务农的同学的农业创业意愿高于城镇户籍或者父母非务农的, 而且有过涉农经历的明显高于未曾有过涉农经历的, 充分说明对农业、农村现状越了解, 进行农业创业的意愿越高。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积极搭建创业平台, 助力创业教育实效化。其一, 建立实践平台。注重实践教育, 开展一些下乡实践活动, 切实走进农村、了解农村、了解农业。其二, 建立孵育平台。通过整合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组织资源, 设立一批课外实践基地,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或兼职的机会, 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并积累课堂教学无法传授的经验。充分整合资源, 对接产、学、研, 可以与一些创业孵化基地合作, 提供资金、场地支撑,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为农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三, 建立交流平台。通过组建高校学生创业联盟, 推动各个学校的经验交流, 实行课程学分互认等措施, 保障交流强度与质量。

3. 完善农业创业激励政策

要使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成为普遍和长期的行为, 政府必须在政策导向上下功夫, 努力打造良好的创业政策平台, 建立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政策体系。调查发现, 一半的同学都因政策因素影响了其农业创业意愿。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国家、学校的创业政策不了解, 也有可能是因为创业激励、成果转化等政策不完善。其一, 要进行形势政策宣讲。适时开展最新相关政策解读讲座,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形势、政府政策, 抓住创业良机。其二, 要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针对大学生普遍反映出的问题, 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激励政策及项目支持政策, 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流程, 以提高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意愿。其三, 政府政策落实到位。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农村牵头搭建创业园, 划出部分土地为大学毕业生开展农业科学研究, 从事农林业生产提供空间、创造条件, 并运用政府贴息的方式, 引导银行发放一定额度的创业贷款, 建立创业基金, 使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天地更加广阔, 创业之路更加顺畅。同时, 还要有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等。

五结语

推动高校大学生农业创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只有真正了解影响大学生选择农业创业的因素, 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式, 建设相对完善的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 切实为创新型农业输送人才,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贾丽艳、杜强编著.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上一篇:酒店公寓下一篇: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