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竞争法的演变(精选4篇)
瑞典竞争法的演变 篇1
19世纪后期, 德国早期建立的竞争法实际是“卡特尔”法。人们起先认为卡特尔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表现。因为虽然自由竞争被理解为经济增长和活跃的发动机, 但由经济繁荣到萧条的经济周期也总是相伴而行, 挥之不去。既然自由竞争带来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这就需要对其控制、管理和组织。在应对经济危机时, 企业开始通过协议来分配生产和销售份额。这种联合推动了资本的集中以及重工业的整合。金融机构也乐见其成, 因为这样的强强联合好过自相残杀, 更利于保护他们的投资。政府这时也没有出面反对这种联合, 因为政治领袖们看到整合后的工商业比大量分散的商业机构更容易被监管。在理论界, 德国的学者们虽然承认限制竞争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但他们更关注的是卡特尔对于生产者的影响。他们认为卡特尔可以抑制经济周期、生产过剩, 防止浪费和过度投资。除非卡特尔的建立是被用来垄断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否则法律不会阻止卡特尔, 法律只是用来控制滥用行为。司法确立的这项原则此后在德国和欧洲沿用了一个世纪。在这种环境下, 德国的产业合作和控制随处可见。
到了19世纪末, 卡特尔不断庞大, 数量逐渐增多, 德国成为卡特尔的王国。工商业的领袖们不必再为应对经济危机发愁了, 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的主导者。不过随着人们对卡特尔损害消费者现象的不断关注, 1908年政府建立了用来收集卡特尔信息的机构。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因为卡特尔在军队中积极作用, 政府开始转而鼓励其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魏玛政府在民众的强烈呼吁下推出了欧洲第一部专门保护竞争的立法——《防止经济权力滥用条例》。该条例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理念, 并不否定卡特尔, 只是纠正滥用行为和迫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以缓和民众的不满情绪。该条例规制卡特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呼吁维护公共利益, 另一种是具体的针对滥用行为进行抵制。但执行惩罚措施的是政府部门, 该部门倾向于通过非正式的途径对卡特尔进行控制。所以, 法院的裁决往往只是针对具体规则适用上的争议进行裁决, 实际上很难规制滥用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德国沦为被占领区, 过渡性的立法一直持续到1958年。这期间, 美国和英国制定的竞争政策更多的是用来拆除德国原有政治经济结构而不是建立真正的竞争规制。这些占领时期的措施被认为不是建立在德国本土经验基础上的, 不可以成为德国竞争法的法源。所以当政治日趋稳定后, 德国开始酝酿新的竞争法。经过了十年的争论后, 《反限制竞争法》终于在1958年出台了。该规则是禁止原则和滥用原则妥协的结果。法律对横向卡特尔予以禁止, 而后规定了很多的豁免规定;对纵向的价格卡特尔原则上予以禁止, 但对品牌内的限制予以豁免。另外的主要部分内容是对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反限制竞争法》自1958年生效实施以来, 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在1965年, 只做了一些小的技术性改进。第二次修改是在1973年, 这是很重要的一次修改。由于自由竞争的观念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 增加了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第三大部分实体内容——对公司并购的监督。同时, 增加了对卡特尔中的协同行为的禁止, 以及对中小企业卡特尔行为的豁免, 禁止了品牌内的纵向价格卡特尔。第三次修改是在1976年, 主要是对媒体企业合并作了一些特殊规定。第四次修改是在1982年, 对公司并购范畴作了宽泛的规定, 规定各种实际控制行为都属于并购, 而不仅限于购买股票;增加了对相对市场优势地位滥用行为的规定;废止了关于能源市场的特殊规定, 使《反限制竞争法》适用于能源市场。第五次修改是在1989年, 对公司并购的范畴作了更宽泛的规定, 只要公司的合并影响到竞争, 购买另一公司少于25%或20%的股份的行为也属于并购;放宽了对中小企业共同采购的限制;将有的滥用原则改为禁止原则。第六次修改是在1998年,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修改。增加了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第四大部分实体内容——公共采购招标投标的监管;根据欧盟法对纵向卡特尔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低于成本销售行为的禁止规定;规定公司并购必须事先申请, 此前有的公司合并后才申请;取消了对银行、保险等行业的除外规定, 同样适用《反限制竞争法》。前六次修订, 德国一直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理念在发展竞争法, 并且在很多方面比欧盟竞争法的规定更为严格, 比如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垂直关系中的转售价格固定行为和市场势力的滥用等。第七次修改是在2005年, 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与欧盟竞争法进行协调和对接。参照了欧盟竞争法的规定, 在很多方面丢弃了德国特色, 这使得德国《反限制竞争法》无论在实体还是在程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化特征非常明显。
摘要:文章对不同时期德国竞争法的特点进行了梳理, 并简要分析了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德国,竞争法,卡特尔
瑞典竞争法的演变 篇2
1 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形成, 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小, 而研究开发的固定资本急剧上升, 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张;因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如技术债务资本的流失、泄密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会增加现有资本结构的不稳定性;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 扩大了投资风险;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
1.1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从黑龙江省的目前情况看, 各级政府普遍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 部分优势企业相继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随着企业改革形势的发展, 原来与单一工厂制相适应的、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 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单纯依靠经营者个人素质为主的管理控制体系, 也已无法适应庞大的集团管理要求。还有部分企业, 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始终摆不上重要位置, 外部环境宽松时, 就忽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外部环境严峻时, 抓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又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1.2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迎接国际挑战
我国已加入WTO, 企业面临空前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 从世界范围看, 当今各工业国之间的竞争, 已经从技术竞争、资本竞争逐渐转向管理竞争。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管理要与国际接轨, 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要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为重点, 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财水平, 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上的差距, 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1.3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 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但是, 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一致, 部分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利用种种手段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 有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携巨额公款外逃, 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有的挪用公款赌博, 将巨额资金调到境外进行豪赌;有的用公款炒股、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损公肥私, 捞取巨额回款等。这些现象几乎无一不是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松弛的结果。为了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在新的形势下,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
1.4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落实企业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必然选择
当前, 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新的《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一法律责任是十分重大的, 企业负责人靠什么担当得起这样的法律责任?关键应抓住两点:一靠自己加强学习, 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靠建立起一套完善、严密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和机制, 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
2 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2.1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 做到责权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烈和约束, 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要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善于对瞬息万变环境变化带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 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 要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为了共同的利益, 在彼此竞争的同时更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 形成企业之间的双赢。
2.2 企业财务管理要更加重视规避风险
2.2.1 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 而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2.2.2 培养具有经营风险意识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必须对财务风险具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 不仅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 及时, 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 而且能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 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理论假设和估计。
2.2.3 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和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 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 并根据融资计划, 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 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
2.3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2.3.1 注重无形资产预测研究
根据无形资产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 无形资产开发必须了解并预测国内外相关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向, 了解并预测现在或将来可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使投资克服盲目性, 降低风险。在理论上应提供有效的预测分析方法, 在实践中应重视投资预测工作。
2.3.2 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
根据无形资产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 为防患于未然, 对所要投资项目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应采用有形资产投资决策的动态分析法和风险分析法, 以确定其可行性, 使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2.3.3 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管理, 把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在会计核算上设立相应的科目, 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并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这样就能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使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依附在不断创新的永恒的知识力量上。
2.4 信息理财观念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
2.4.1 网络财务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网络财务使财会工作介质和工作方式彻底改变, 财务数据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电子化初步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 网上支付、网上结算成为现实, 从而大大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真正实现了财务工作的移动和在线办公, 不仅降低了成本, 而且提高了效率。
2.4.2 网络财务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
网络财务使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 实现了远程处理, 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空间上的物理距离变为鼠标距离,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 可以顺利实现远程报账、远程登录、远程结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 也可很方便地掌握远程仓库、销售点的进销存等财务状况, 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从局部走向全部, 从内部走向外部, 财务管理空间得以拓展。
摘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 财务管理同时直接制约着其他管理水平, 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是深化企业改革, 规范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的不断变化。
22届冬奥会竞争格局演变分析 篇3
1 1924—1952年,挪威称霸冬奥会,欧美地处高纬度国家实力强
从1924年开始到1952年,冬奥会举行的前六届比赛中,挪威当之无愧是该阶段霸主国家。表1,在这前六届比赛中共有28个国家参赛,仅有10个国家获得过金牌,而挪威一个国家就获得34枚金牌,占总金牌数(105枚)的33%,并且在这六届比赛里面挪威5次蹬上金牌榜榜首,一次位居金牌榜次席,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被称为北欧双雄之一的芬兰获得11枚金牌,占总金牌数的10%,有一定实力,但与挪威的实力差距甚远,具有较强实力的还有美国,美国曾经在1932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利用东道主优势,获得6枚金牌,把挪威挤下金牌榜榜首的位置。一些地处高纬度地区的欧美国家,如法国、英国、瑞士、瑞典、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也都获得过金牌。但总的来看,在1924-1952年期间,挪威的领先优势明显,是冬季运动项目霸主国家(见表1)。
在冬奥会前六届比赛中,挪威依靠自身先天优势项群雪上项目以及拓展的速滑项目和花样滑冰的优异表现领先冬奥竞争格局。挪威是现代滑雪运动的诞生国家,基础大项滑雪项目是挪威的先天优势项目,在1924年首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上挪威就凭借其在滑雪项目上的突出优势占据金牌榜榜首的位置,滑雪设置的4个项目(18 km、50 km、跳雪和两项全能),产生的12枚奖牌几乎全被挪威囊括(4金11枚奖牌),挪威名将托雷夫·豪格一人独得4枚金牌中的3枚,被誉为“滑雪之王”;1928瑞士圣莫里兹冬奥会,挪威不仅在滑雪项目上继续保持领先,而且花样滑冰(女单)和速滑(男5000米)也取得不错成绩,实现两连霸,1932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受美国利用主场优势改变竞赛方法的原因,挪威仅在花样滑冰女单和滑雪获得3金,让出金牌榜榜首位置,1936年德国加米施一帕滕基兴冬奥会挪威逐步扩展的优势项目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收获成功,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索尼娅赫妮和速滑运动员伊万(Ivan Ballangrud)是当时的功臣夺得4枚金牌,伊万一人获得500 m、5000 m和10000 m项目三枚速滑金牌,成为当时最有名气的运动员。1940年和1944年两届冬奥会因世界大战停办,194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挪威因为战争损员,部分著名运动员没能参加比赛,竞赛成绩受到较大影响,幸好速滑项目3名老将法斯塔德、赫尔格森和利亚克勒为挪威夺得全部4项速滑中的3枚金牌保住其速滑项目的领先优势。加之跳台滑雪的出色发挥(1金),挪威勉强夺得第一的位置,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主场作战挪威继续占据金牌榜榜首的位置,大会的头号新闻人物挪威28岁的速滑老将安德森一人获得1500 m、5000 m、10000 m这3个项目金牌,成为最显赫的运动员。他创造了在5000 m和10000 m这两个项目奥运会历史上冠军优势最为悬殊的纪录。
这个阶段芬兰和美国是仅次于挪威的冬奥会强国,芬兰地处北欧先天的地理优势也造就芬兰速滑方面的能力,首届冬奥会芬兰就包揽全部4枚速滑金牌,此后,虽受挪威速滑崛起的影响,但芬兰仍然在滑冰上有一定实力;而美国在冬奥会早期就发展比较全面,速滑、花滑、冰球都获得过金牌或奖牌,特别要提的是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美国利用主场优势改变了速滑和花滑竞赛方法获得不错的成绩,其中速滑获得全部4金,从而确立了领先优势,把挪威挤下金牌榜榜首的位置。一些地处高纬度的欧美国家加拿大、奥地利、瑞士、瑞典、法国、英国等国都有较强竞技实力,尤其是奥地利为当时的花滑强国,加拿大是冰球强国(连获5届冠军)。这些国家同挪威一样开展冰雪运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且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是冰雪运动开展得最为普及的地区。因此,竞技实力很强。
在冬奥会早期,挪威的成功主要在于该国拥有的独特的冰雪生活环境和以冰雪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很久以来,北欧每年漫长而严酷的冬季给了挪威人在狂暴、恶劣的气候中生活和锻炼创造了条件。早在几百年以前,在挪威就出现了各种冬季项目的竞赛方法,如滑雪跳台、滑冰竞速、滑雪仗等。挪威是当时开展冬奥运动项目最早,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
2 1956—1980年苏联亮相冬奥会成为新霸主,德国逐步崛起,挪威实力下滑
从1956—1980年冬奥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举行了7届,参赛国家增加到39个,项目设置也增加到38个,运动员人数达1072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加入极大的促进冬奥会的发展并改变了整个冬季运动的竞争格局。1956年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因为苏联的加入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他们第一次参加的冬奥会上,就超越所有对手,在奖牌榜上名列第一。并在随后的六届冬奥会上继续展示超群的竞技实力,共6次蹬上金牌榜榜首的位置,一次退居次席,在产生总共233枚金牌中,苏联一共获得61枚金牌,共39个代表队,而苏联一个代表队的金牌数量就占总金牌数量的26%,可见,苏联当时的实力,而受参赛国家数量增加,竞争增强的原因,老牌劲旅挪威队竞技实力下滑,仅一次勉强以6枚金牌蹬上金牌榜榜首的位置,其他时间都无法与苏联抗衡,在这个时期,后起之秀德国逐渐得到发展,并在第11、12、13三届冬奥会上取得骄人成绩,名次仅次于苏联队居金牌榜第二,至此,德国渐渐成为冬季项目的最有力竞争者,并坐稳了冰雪运动强国的位置。且将实力延续近40年。而这个时期,蹬上金牌榜的其他国家依然是欧洲纬度较高的国家和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第11届冬奥会,是亚洲首次举办冬奥会,东道主日本队收获了金银铜牌各1枚,改写了亚洲冬奥会无金牌的历史(见表2)。
1956-1980年是苏联冬季项目的鼎盛时期,强大国力、举国体制、冰雪运动广泛开展等是苏联竞技实力强的主要原因。在具体项目发展上,苏联主要是以速滑、越野滑雪、冰球为核心优势项目,不断扩展优势项群的发展思路。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苏联首次亮相,就在速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打破原来由挪威、芬兰、美国垄断该项目的格局,几乎囊括速滑项目全部金牌,并战胜加拿大、美国等强国首次夺得冰球冠军;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苏联不仅延续男子速滑的强势,而且成功的获得首次设置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速滑的3枚金牌以及滑雪项目女子10 km金牌;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24岁的苏联女选手斯科布利科娃,囊括了速滑全部4个项目的金牌,苏联还收获男子速滑1枚金牌以和集体项目冰球金牌,并成功将优势项目拓展到冬季两项目上,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联邦德国、荷兰、挪威实力提升,曾在男女速滑中一度称雄的苏联队这次遭到严重打击,仅在冬季两项和冰球上延续优势(3金),跳台滑雪有所发展(2金),苏联首次跌下金牌榜第一的位置;1972年札幌冬奥会,苏联速滑项目再次遭受重创,但在滑雪项目上成绩惊人,男女越野滑雪赛成绩突出共获5金以及冬季两项和冰球的优异表现重回金牌榜榜首;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曾经在札幌比赛中男女速滑全军覆没的苏联队再次东山再起,共获取了4枚金牌(男1女3)。并在苏芬争霸的越野滑雪项目上,苏联获得半数金牌(4金),冬季两项继续领先,冰球实现惊人的5连霸;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苏联在花样滑冰项目上逐步崛起,男子越野滑雪赛和现代冬季两项重现了上届成就,苏联继续领跑金牌榜榜首。而在这个时期,德国联队尤其是民主德国凭借在雪橇和滑雪项目上的实力逐步崛起,并对苏联产生实质上的威胁。
3 1984—2006年德国崛起,苏联(俄罗斯)实力下滑,传统强国实力逐步趋向接近,亚洲实力提升
从1984到2006年,冬奥会共举行了7届,竞赛小项设置增加到80个,参赛国家从39个增加到80个,运动员接近2700人,覆盖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加入),冬奥会逐步步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期,东西德统一以及苏联解体对冬奥会的竞争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1984—2006年冬奥会表现的主要阶段性特征是苏联(俄罗斯)实力下滑,德国崛起,传统冬奥会强国实力逐步接近,亚洲实力提升(见表3)。
受德国实力提升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苏联(独联体、俄罗斯)在这个时期竞技实力逐步下滑,除了在第14和16两届冬奥会上获得金牌榜第一外,其他时间都无法与崛起的德国抗衡,德国共有5次蹬顶金牌榜第一,一次第二,并以获得77枚金牌,214枚奖牌的超群竞技实力,取代苏联成为该时期冬奥霸主国家,在这个阶段中后期,金牌榜前几名国家的金牌数量差距已在逐渐缩小,传统冬奥强国美国、奥地利、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等国实力正与霸主德国趋于接近并相对稳定,而亚洲选手则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这个阶段德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举国体制优势的俄罗斯竞技实力逐渐下降,而东西德合并后,德国在后备人才培养、科研支持、资金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冬奥竞赛项目的不断增多,特别是雪上项目逐渐发展成为比赛基础大项,也放大了德国的竞争优势,一些德国的雪上强项,如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雪车、雪橇、北欧两项等逐渐发展成为德国优势项群,“得雪上项目者得天下”,德国在雪上项群上的突出实力成就了德国的霸占地位,这时期美国凭借新增项目(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以及高山滑雪,挪威凭借速滑、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奥地利凭借高山滑雪,加拿大凭借自由式滑雪、冰壶、冰球项目上的实力占据金牌榜前几名,并且金牌榜前几个国家由于各有优势,实力逐渐趋于接近。
亚洲在这个时期实力逐步提升,作为冬奥会新的崛起势力,值得一说,从14届到20届冬奥会,亚洲共获得29枚金牌、98枚奖牌,其中,在16届冬奥会上获3枚金牌15枚奖牌,17届冬奥会上获得7枚金牌18枚奖牌;18届冬奥会上获得8枚金牌26枚奖牌,19届冬奥会上获得4枚金牌14枚奖牌,20届冬奥会上获得7枚金牌23枚奖牌,获得金奖牌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综合来看,亚洲国家冬季项目发展各有特点,具备持续发展和稳定竞争的能力,并且亚洲正呈现出参赛国家数量,参赛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的趋势。亚洲已经逐步成为冬奥会最活跃的金牌增长点之一。
4 2010—2014年一国称霸多届格局成为历史,冬奥多极化格局形成,德俄美挪加等国实力均衡,占据冬奥会第一集团
2010—2014年代表了当前冬奥会竞争格局,在这个时期共举行了两届冬奥会,竞赛项目增加到15个大项96个小项,参赛国家已达88个,共26个国家蹬上奖牌榜,奖牌分布逐步分散化,但传统冰雪运动强国加拿大、美国、德国、挪威、俄罗斯依然是该阶段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届冬奥会加拿大获得21金51枚奖牌、美国获得18金65枚奖牌、德国获得18金49枚奖牌、挪威获得20金49枚奖牌、俄罗斯获得16金48枚奖牌,5个国家总获得93金262枚奖牌,金牌数占总金牌数(185金)的50.2%,奖牌数占总奖牌数(553枚)的47.3%,占据冬奥会半壁江山。从数据来看,当前已经没有那个国家具有绝对领先的实力(5个国家金奖牌数基本接近),以往一国称霸多届的格局成为历史,冬奥多极化格局形成,德俄美挪加等国实力均衡发展,成为冬奥会第一集团,而上述国家一旦成为东道主,则因主场优势会更容易脱颖而出(如,21届温哥华冬奥会加拿大第一;22届索契冬奥会俄罗斯第一)。中国、韩国、奥地利、瑞典、瑞士、法国、白俄罗斯等国稳定在冬奥会第二集团,具有较强竞争力(见表4)。
成就今天多极化格局及传统冬奥强国实力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冬奥会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与重视,竞争逐渐白热化,部分国家逐步把精力重点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一些领域并取得了突破,且已经逐步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项目或项群,而那种传统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有立锥之地,如,从索契冬奥会金牌榜前列国家获得金牌的项目可以看出各冬奥强国的发展状况:传统强国德国的优势项目是跳台滑雪(2金)、雪橇(4金),俄罗斯的优势项目是花样滑冰(3金)、雪车(2金)、短道速滑(3金);美国的优势项目是单板滑雪(3金)和自由式滑雪(3金);挪威的优势项目是北欧两项(3金)、越野滑雪(5金);加拿大的优势项目是冰球(2金)、冰壶(2金)和自由式滑雪(4金);荷兰的优势项目是速度滑冰(8金);中国(2金)和韩国(2金)的优势项目是男女短道速滑;白俄罗斯的优势项目则是冬季两项(3金);法国的优势项目是冬季两项(2金);奥地利的优势项目是高山滑雪(3金)。激烈竞争促进各国发展核心优势项目,从而出现多极化和均衡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索契冬奥会奖牌榜[EB//OL].http://match.sports.sina.com.cn/sochi2014/medal.
[2]都灵冬奥会奖牌榜[EB//OL].http://sports.sina.com.cn/torino2006/medals/.
[3]温哥华冬奥会奖牌榜[EB//OL].http://sports.titan24.com/zt/wghmedal.html.
[4]盐湖城冬奥会奖牌榜[EB//OL].http://skating.sport.org.cn/bulletin/2004-09-16/.
[5]长野冬奥会奖牌榜[EB//OL].http://2004.sina.com.cn/review/other/2004-05-17/.
[6]利勒哈莫尔冬奥会奖牌榜[EB//OL].维基百科.
[7]曾吉,冬奥会项目列入年代和起源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6(7):34-36.
[8]董欣,李兴汉,曹猛,等.冬奥会竞技体育强国优势项目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 1(4):20-23.
[9]斯万德·福兰德森,常志良,张晓洁.冬奥会滑雪项目的历史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6(9):11-16.
[10]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J].体育科学,2008(7).
[11]张连涛.冬季体育项目发展的世界格局与启示[J].冰雪运动,2010(5):23-25.
瑞典竞争法的演变 篇4
国内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阶段[8]。部分学者已认识到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开始介绍国际相关研究状况[9,10], 并结合中国实际, 在构建金融中心[11,12]、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13,14]、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15]、我国区域金融的差异[16]、行业空间系统变化[17,18,19]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王仁祥、孙亚超首次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0]。此后, 学者们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20所主要城市[21]、京津沪深4个城市[22]、江苏省各城市[23]等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以往文献资料多采用单一方法对某一年的状态进行研究分析, 鲜有学者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3个时间截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心城市, 而对以省域为研究单元的较薄弱。此外, 对金融竞争力时空分异的分析上尚有空间。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把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 截取1998年、2004年、2010年3个时间截面, 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和空间插值法研究了辽宁省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时空演变。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交汇点, 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 也是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辽宁省有省辖市14个, 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 (沈阳、大连) , 地级市12个 (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 。近年来, 辽宁省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金融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贷款投向结构不断优化, 实体经济面临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城市的统计公告。对极少数缺失而无法获取的数据, 依据统计学原理, 结合其当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差值修补和订正。研究时间断面的选取充分考虑到标志性事件发生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影响, 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面临新时期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1998年, 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开局之年的2004年, 全球金融海啸冲击后的2010年, 共3个时间断面 (1998年葫芦岛市高校在校学生人数, 辽阳出口额, 辽阳、盘锦、铁岭和朝阳进口额数据缺失) 。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在借鉴王仁祥、孙亚超等人创建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认为城市金融竞争力不但取决于区域内部金融资源的状况, 而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对外开放程度、设施水平等方面密切相关。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 建立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表1) 。
2.2 熵权法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按照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 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 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 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 权重就应该越高。当系统处于几种不同状态时, 设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i (i=1, 2, …, n) , 则该系统的熵就为:①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个城市, n项评价指标, 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 (xij) m×n (0≤i≤m, 0≤j≤n) 。x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②数据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yij=xij-min (x1j, ∧, xmj) /max (x1j, ∧, xmj) -min (x1j, ∧, xmj) ;负向指标:yij=max (x1j, ∧, xmj) -xij/max (x1j, ∧, xmj) -min (x1j, ∧, xmj) 。③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指标值的比重。Pij:undefined。④计算第项指标的熵值。ej:undefined。其中, k=1/lnm。⑤计算评价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gj:gj=1-ej。⑥计算评价指标j的权重。wj:wj=gj/Σgi。⑦第i城市的城市金融竞争力。UQi:undefined。
2.3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插值
为了更好地揭示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采用空间插值法将各个城市 (点) 代表的竞争力扩展成一个连续的表面。空间插值是通过已知城市金融竞争力值估计周围未知空间点的竞争力特征值, 或由不规则分布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数据生成连续表面或等值线的方法[24], 公式为:undefined。式中, Z是差值点 (未知点)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估计值;n为已知城市的实测样本数;Di为差值点到第i个城市间的距离;P是距离的幂。本文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IDW) 将辽宁省14个辖市3年 (1998年、2004年、2010年) 城市金融竞争力数值自动生成城市金融竞争力空间扩展的效果图。
3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
3.1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时间演变
计算1998年、2004年、2010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城市金融竞争力的5个指标和综合得分, 结果与排名见表2—4。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总体演变分析:通过对比3个年份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变化特点为:①沈阳、大连和鞍山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一直保持在前三位。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4位到第14位城市。具体表现为:丹东、营口、辽阳、铁岭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呈上升趋势, 其中丹东从1998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5位, 最终升至2010年的第4位;本溪、阜新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呈下降趋势, 其中本溪的下降幅度最大, 从1998年的第4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12位;锦州、朝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抚顺、盘锦和葫芦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余城市变化较稳定。②辽宁省14个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变化, 标准差从1998年的0.251上升到2004年的0.275, 2010年下降到0.261, 说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绝对差异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后有所扩大,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施以后, 14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差距有所缩小。1998—2004年, 辽宁省14个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变异系数值呈上升趋势, 从1.102上升到1.163, 2010年又下降到1.124。不难看出, 自2004年以后,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相对差异缩小。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方面, 辽宁省14个城市金融竞争力呈现均衡发展之势。
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从表2—4中各指标的得分和排名可见, 城市金融竞争力各指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从金融力评价指标来看, 沈阳、大连的金融力一直处在全省的前两位。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的中心城市, 也是整个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实力远超过其他城市, 其他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②在经济力评价指标方面, 沈阳、大连和鞍山稳居前三甲。3市作为辽宁经济中心城市, 哈大线、沈大线将3市相连, 使3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同时借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实施, 经济快速转型发展。而阜新、朝阳始终徘徊在后四位, 总体看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经济基础薄弱。随着资源的枯竭, 阜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城市经济力较弱。③金融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部的科技力, 科技力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沈阳、大连、鞍山的科技力一直保持在全省的前三位。铁岭市的科技力评价指标从1998年的第11名跃至2010年的第6名, 提高显著。近年来, 铁岭市成为主动承接沈阳辐射的“桥头堡”,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逐年提高准入门槛, 使“招商引资”逐渐转变为“选商引资”, 增强了自身的科技力。④区域开放程度直接影响资本的形成和变动, 开放有利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和科技的引进, 使资本获得比在封闭状态下更高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收益。沈阳、大连的开放力评价指标始终位于全省前两名。其中, 作为东北传统的对外门户、建设中的东北亚航运中心城市, 大连开放力始终位居第一, 开放度遥遥领先于省内各市。阜新、朝阳始终位于全省后两名。究其原因, 阜新、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区, 交通条件比其他城市差, 区位因素影响了对外开放力。⑤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为区域带来盈利机会和良好的收益, 促进区域金融的发展。沈阳、大连、鞍山的设施力指标体系排名一直处于全省前三位, 3个城市在基础设施投入大, 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阜新始终位于最后一位;铁岭从1998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4位, 上升幅度最大, 原因在于2004年之后铁岭开始新城区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提高。
3.2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分异演变:依据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综合得分, 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强度按照分值大小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级别:大于0.3 (强) 、0.2—0.3 (较强) 、0.1—0.2 (一般) 、0—0.1 (较弱) 。辽宁省14个城市分别在1998年、2004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上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从图1可见:①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总体空间分布呈现“中部突出, 两翼凹陷”的不平衡发展态势。②南北方向上, 两极突出。沈阳和大连的金融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 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所在地, 政策信息传递迅速。此外,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入, 促进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大连作为辽宁省的中心城市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实力雄厚, 且其商品交易所是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 随着大连作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建设, 金融业发展跨上快车道。③东西方向上, 东高西低。辽宁东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高于辽宁西部地区, 辽宁东部地区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总体发展均衡, 只有本溪和铁岭的竞争力等级发生变化。辽宁西部地区城市金融竞争力表现为“北弱南强”的格局。该地区南部为辽西走廊, 是沟通东北和关内的重要通道, 地理位置优越, 便于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 促进其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发展。北部的朝阳和阜新金融竞争力水平始终处于全省的最薄弱地带, 朝阳、阜新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阻碍了两市的对外交流, 因此辽宁西部地区形成了“北弱南强”的格局。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扩展演变:从辽宁省14个城市在3个时间断面的城市金融竞争力空间插值图 (图2, 见封二) 可见:①沈阳与大连作为全省的核心城市和全省金融竞争力最强的城市。1998—2010年, 沈阳和大连的城市金融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空间扩展能力的强度呈现不断减弱态势, 其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辐射作用开始显现, 各城市间竞争力差异不断减小, 凸显出均衡发展之势, 这印证了前文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的分析结论。②辽西地区金融竞争力空间扩展能力的整体水平较低, 但从3个时间断面来看, 空间扩展能力却不断提升。原因在于, 朝阳和阜新的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差、开放程度低, 致使其金融空间扩展能力水平较低。但随着沈阳金融竞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朝阳和阜新的空间扩展能力不断提升。③辽东地区的金融竞争力空间扩展能力不断增强。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大连空间扩散效应的扩大和丹东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双重契机, 丹东金融竞争力的空间扩展能力不断增强。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 选取1998年、2004年、2010年3个时间截面, 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对辽宁省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辽宁省14所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总体及各竞争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 揭示了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张的演变规律。结论为:①辽宁省14所城市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整体排名保持稳定, 低水平城市的变化幅度较大, 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下降”特点, 城市金融竞争力随时间变化, 呈现均衡发展之势。②城市金融竞争力各评价指标变化特点各异, 沈阳和大连在金融竞争力、经济力、科技力、开放力、基础设施力方面的优势保持稳定, 其他低水平城市各指标变化则呈现不平衡特点。③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部突出, 两翼凹陷”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南北方向上, 形成沈阳和大连两个突出的极核;东西方向上, 辽东优于辽西, 且辽西呈现出“北弱南强”的格局。④沈阳与大连空间扩展能力的强度呈现不断减弱态势, 其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辐射作用开始显现, 各城市间竞争力差异开始不断减小;辽西地区金融竞争力的空间扩展能力虽处于低水平, 但却不断提高。随着金融核心区扩散效应的增强和特殊的政策区位优势, 辽东地区的空间扩展能力有明显提高。⑤随着城市金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演变, 目前整体上形成了以金融力为核心, 以经济力、科技力、开放力、基础设施力为支撑作用的城市金融竞争力影响因素系统。
【瑞典竞争法的演变】推荐阅读:
竞争状况的演变与影响11-07
去瑞典留学的费用10-15
瑞典的真人图书馆10-21
瑞典的工作文化与创新10-25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10-29
瑞典人的长寿之道11-14
瑞典公立大学硕士留学的申请条件05-15
2018在瑞典留学要了解的常识06-15
关于瑞典医疗保险制度的考察报告07-07
申请留学瑞典读硕士的条件有哪些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