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精选7篇)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1
最近,我们深入到苏仙石、汪岗、河凤桥、鄢岗 4 个南中北不同类型乡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土地撂荒和如何搞好土地流转、解决弃耕撂荒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苏仙石、汪岗、河凤桥、鄢岗 4 乡镇共有 68 个行政村,953 个村民组,总人口 122914 人,总耕地面积 111531 亩。外出务工人员 33452 人,流转土地面积 17140 亩,占计税耕地面积 15.4%,撂荒面积 3500 亩,占计税耕地面积 3.14%。其中,走访的苏仙石乡苏仙石、汪岗乡汪岗、河凤桥乡赵棚、鄢岗镇汪寨 4 个行政村,总人口 8314 人,总耕地面积 7917 亩,外出务工人员 2892 人,举家外出人口 500 人,占外出务工总人口的 17.3%。河凤桥乡赵棚村、苏仙石乡苏仙石村无撂荒面积,汪岗乡汪岗村撂荒面积 60 亩,占该村计税面积的 6% ;鄢岗镇汪寨村撂荒面积 100 余亩,占该村计税面积的 3%。
二、土地流转遵循的原则和形式㈠土地流转工作所遵循的原则4 乡镇 4 个行政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开展流转工作。一是坚持自愿原则。以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为抓手,明确承包土地方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乡村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坚持有偿原则。土地流转补偿采取三种计价方式,即现金、实物计价或代交农业税等,流转后收益归新承包方所有。三是坚持乡村组织服务于土地流转工作的原则。在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乡村组织积极做好土地流转中的服务工作,主动、公正、及时的调解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为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搞好服务。㈡土地流转的形式⒈代耕。主要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把承包经营的土地自主流转给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居代耕,由流转方和代耕方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户族主事人为监证人,这种形式口头协议的居多。另一种代耕形式,流转期限较长,一般在 1 — 3 年,流转方和代耕方共同面议代耕期间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共识后,形成文字合同,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监督合同的实施,这种形式比较规范,很少引发矛盾和纠纷。再一种代耕形式是土地承包户外出一年以上较长时间未回,既没明确放弃土地经营权,又没请人代耕,土地撂荒。为解决撂荒问题,由村委会出面,在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借鉴自主协商流转代耕的约定条件,明确代耕方的权利和义务,向本村村民发出代耕邀请,自愿应邀代耕者确定后,由村民小组与代耕方签订合同,村委会为鉴证单位。⒉重新发包。主要指在保持执行土地承包政策和稳定的前提下,对已农转非或到异地务工经商长期定居,举家户口迁移且自愿主动交回土地,以及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和“死亡户”无法定继承人的土地,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收回土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重新发包。侧重向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⒊转包或租赁。户主无力经营或者不愿经营,将其承包的土地转包或租赁给他人经营,土地的经营权和承担的义务随之转移,流转后承包人给原土地户主一定的承包费,限定一定的承包期,双方签订正式书面合同或协议。⒋自愿捡种。土地承包户全家外出或异地定居,原土地承包没有履行任何流转手续,既没转包,也没有口头协议找人代耕,被其他群众捡种,捡种户自愿承担土地承包户的义务,替交农业税、水费等。
三、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㈠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⒈土地流转的主要依据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政策范围宽,在土地流转中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办法和细则,导致土地流转形式多种多样,不规范,很容易引发矛盾。在我们调研的 4 乡镇 4 村的土地流转面积中,多数无正式文书字据,大多都是口头“君子协定”,有的甚至连见证人都没有,流转随意性较大,引起纠纷时有发生,遗留问题较多。⒉由于土地流转无实施细则,出现了有人种田无人承担税费、水费等现象。承包合同明确农业税是按面积计税由承包户上缴,流转后,有些户主之间没明确的义务,农业税、水费等上缴出现扯皮现象,捡种户的义务更为含糊。因而增加了乡村干部的工作量,也给村委会经济加大了负担。⒊土地流转多数期限较短,新承包户有的存在着短期行为,只顾流转期间的种天收成,不维护原承包户责任范围内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造成农田水利设施疲劳使用,常年失修。有的原本是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基本农田,变成了靠天收的低产田。⒋由于流转随意性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土地流转并没有转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形成规模经营,机械耕作,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仍很低下。㈡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⒈市场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谷贱伤农”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种籽、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涨幅过高,导致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国家的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被农资涨价所挤占,种粮收益甚微。⒉水利设施不配套因素。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两工至今年取消,乡村公共建设资金基本没有,加之去年的特大洪水灾害,水毁十分严重,一些水利设施无力修复,导致有些田块难以流转。⒊位置偏僻因素。部分“高膀田”、“脊背田”、“过水田”、“鸡叨畜害田”、“水打沙压田”等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较差田块,种植农作物收成较差而无人愿意接受流转承包,造成了土地撂荒。也有极少数“难缠户”外出务工,田地撂荒,无人敢接受流转耕种。
四、做好土地流转、解决撂荒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搞好土地流转,解决撂荒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全面分析和认识土地流转工作的形势,在实践中认真剖析土地撂荒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2
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为农业科技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从中央到省、市、县乃至乡镇,农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乡镇等基层政府而言,农业科技推广是事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通过笔者对2012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以下简称调查)相关资料的梳理,能够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有个基本的认识。
1 现状
2008年,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近几年,各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截至2012年调查时,山西省115个农业县中已经有112个县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农技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前沿、村级服务组织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样板的“四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浙江省初步形成了县市有综合中心、乡镇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站、村有公共服务点和科技示范户的四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乡镇“3+X”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资供应服务等领域拓展。创立了“1+1+N”的农技推广联盟,形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首席专家团队+本地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其他大多数省份也都积极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试验。
1.2 明确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定位,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大多由财政拨款
多数省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明确了公益性定位,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序列,由财政负担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截至调查时,山西省财政全额拨款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占总数的94.5%,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占总数的90%。陕西省已建成省、市、县、乡4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广东省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为乡镇管理事业单位,工资和工作经费由财政统一发放,下乡补贴和年终奖金由乡镇自筹解决。河北、重庆、内蒙古均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序列,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
1.3 整合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功能
云南省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综合设置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办农业、林业、水利、农业机械、畜牧兽医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服务性工作。海南省2008年撤销原有涉农和直接为农服务的“七所八站”,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原有“七所八站”的职能。
1.4 管理上主要有县管乡用、乡管乡用、双重管理等几种模式
县管乡用:四川省按照“三权归县、县管乡用”的总体思路推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由县财政统一保障。乡管乡用:重庆已经完成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管理,乡管乡用。海南省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隶属于乡镇政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安排、年度考核、干部任用等均由乡镇统一安排。双重管理: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行“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模式。广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初步建立起了“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黑龙江、内蒙古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模式是县里管事不管人,乡镇管人不管事。
除此之外,湖北省进行了以“以钱养事”新机制为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原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水产站等全部退出事业编制,人员编制实行“以钱养事”,脱离财政供养,组建成农技、农机、水产、畜牧等服务中心,成为民办非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钱养事”资金按每个农村人口15元标准纳入省财政预算,省、市、县投入农业技术服务经费目前每年6.9亿元。
2 存在问题
2.1 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
改革后,一些地区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乡管乡用”模式。机构下划乡镇后,公益职能有所弱化,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而且乡镇编制较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兼职工作多,往往过多承担乡镇政府的其他事务,存在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很难有效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
与推广工作实际要求相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湖北钟祥市49名农技服务人员要负责近120万亩农田,人均2.5万多亩。此外,年龄大、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突出。由于条件差,待遇低,农技推广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很多县反映近几年基本没有年轻人进到农技推广部门。现有的人员中,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少,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河南省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6.5%,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3.1%。内蒙古大学本科以上和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分别仅占总数的28.4%和49.4%。很多农技人员自工作以来未参加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承担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力不强,教会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能力不够。
2.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不足,人员工资待遇低
虽然绝大多数地区都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定位,但一些地区仅将人员工资纳入了财政预算,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完全依赖于项目经费,“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普遍存在。总体看,与同级别的乡镇工作人员相比,农技推广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湖北省“以钱养事”改革后,乡镇农技人员劳动报酬也普遍较低。
2.4 科研和推广脱节,农业科技推广设施条件差、技术落后
目前看来,农业科研和推广脱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科研教学单位的研究成果农民不知道,农技人员不清楚,技术成果转化通道不畅。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差、技术落后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办公地点不固定,缺少电脑等基本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缺少培训和检验检测的场所、仪器设备。这也导致了很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推广方式陈旧,延用“摆个摊摊搞技术服务,发发明白纸搞技术咨询,办个培训班提高农民技能”的方式。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经营方式的转变,这些方式既不能满足种养殖大户的个性需求,也不能诱发小农户使用新技术的兴趣。
3 解决对策
总体看来,我们不是缺少技术,也不是缺少资金和人才,主要是没有将资金最大效率的使用,没有将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结合,没有将人才吸引到农技推广领域,没有培养出适合“三农”土壤的农技推广人才。
3.1 理顺管理体制,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服务互为补充
由于乡镇政府承担事务多,掌控资源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应理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管乡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统一管理乡镇各站的人、财、物、事,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农技推广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解决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将政府的公益性农技服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经营性农技服务区分开来,以政府农技推广服务为主,引导和支持经营性农技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的机制,以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建立科研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农业技术转化应用通道,引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开花结果。
3.2 明确职能定位,统一建设标准
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定位,综合承担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管、农民教育培训、统计调查等综合职能。统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标准,需有独立办公场所,以满足办公、培训和设备使用要求;应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对每1万亩耕地规定农技推广人员配备的最低数量,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必须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水平要向当地同级别的乡镇工作人员看齐。严格农技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明确专业学历要求。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3.3 大力吸引人才进入和培养现有人才
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土地权属和流转问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粗略的说法,其本意是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通。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村、本乡镇,因此土地流转的范围很小,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少。二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浙江一些地区,对于土地的长期流转,农民还是不放心,现有的流转大都在5年以内。流转方式比较随意,当年该省签订流转合同的流转关系仅占一半;从流转期限上看,该省流转期限5年以下的约占70%。这些都是土地流转改革无法忽视的新问题。三是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流转中,忽视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四是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合同不规范、价格形成不合理等。有些地方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随意变更甚至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集中土地搞对外招商,强迫承包农户集中流转,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五是有些地方存在着借农村土地流转,绕过国家有关法规,大量占用耕地,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包括:未批先用、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强行征地、补偿偏低、拖欠补偿等)。
二、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
针对这些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
一是应明晰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做好农村承包土地权登记工作,做到土地权属清晰。在安徽要找出一个种粮大户非常困难,有些农民宁愿土地荒在那里也不愿意流转。为什么?因为土地权属不清,流转起来有很多麻烦。二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一个真正繁荣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市场要素和资源与农村的农业土地使用权迅速、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建立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就像一个现代化的要素流转市场一样,能够通过竞价,使农民获得较多的流转收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例如,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建立了一个纯耕地的土地交易中心,有交易大厅、电子屏幕、服务人员,各村有哪些地需要流转、土质怎么样、价格多少等信息全都汇集在交易大厅。虽然土地供给只在本地,但需求已经超越了本地。从这里也许可以看出国家应该从什么地方着力推动土地流转。三是制定农民离土、离乡的优惠政策。其核心问题在于土地保障价值的变现。在现行体制下,土地是农民最实际、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如果不能获得可观的、实际的土地流转收益,农民是不会愿意流转或放弃土地的。四是健全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户将耕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流转,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探索承包土地可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多种流转模式,增强农村承包土地的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六是把村镇房屋纳入市场经济的商品体系,稳步推进村镇房屋商品化、社会化;停止农村宅基地的无偿分配;发展村镇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确立一个统一的土地权利登记机构和登记制度。土地作为典型的不动产,已经十分依赖权利登记制度的完善。
三、推进土地流转,必须有严格而规范的制度匹配
第一,必须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向,力避耕地资源的流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对土地流转设定“三不”(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红线。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取代。
第二,严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机制,严禁各种强占与寻租行为。
第三,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对放弃土地的农民应该在身份平等和社会保障方面提供援助,特别要强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的培训机制,以避免城市流民阶层或城市“贫民窟”的产生。
第四,为了避免土地流转与集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垄断,避免官商资本对农民的排挤,杜绝强势资本的欺行霸市,有必要对进入主体的身份、进入方式与进入空间作出明确的界定,并建立相应的规治机制。
第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新土改”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农民隐含着不同的利益潜力,从而因土地级差收益可能会导致新的贫富差距。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匹配恰当的税收调节机制。
第六,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农田保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公共利益,但却牺牲了农民对承包地自由耕种的选择权利,隐含着农地使用权的产权弱化。因此,国家应该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民所支付的机会成本实行财政补贴,保障农田保护区的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
土地流转,无论是中央精神还是各地的试点经验,都触及尊重农民群众对土地处置权的问题,即农民在充分知情、充分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支配,以实现用益物权的充分利用。过去,实行“大包干”的农村,尽管农民有使用权,但使用权却有限制,面对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征地往往无可奈何,导致一些失地农民既没有从征地补偿中获得足够的补偿,又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保福利。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4
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情况, 我觉得体操教学确实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体操运动本身的问题
一个同学前滚翻歪了, 也闪到了腰, 以后的课堂练习中他怎么都不肯再动了, 当时还心里认为这个学生娇气, 后来想想自己在大学学习手倒立的时候尽管很小心, 还是扭伤了腰部组织, 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才恢复, 以后做手倒立时就不自在, 现在在课堂上做示范都有点恐惧感。可见体操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二、学生问题
学生学习压力大, 都比较渴望能在体育课轻松一下, 最好有自由活动, 而体操练习有难度, 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基础, 练习比较枯燥, 学生更不想学了。
三、教师问题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我准备教案的时候到器材室练习体操技巧动作, 鱼跃前滚翻僵硬, 都搁到头了, 练了好几次才做得自然, 头手倒立我也需要帮助才能完成了。可见到了教育岗位上, 长期不教或少教体操, 教学水平便会迅速老化。
四、器材问题
在学校我才找到了两个跳马, 单杠都太高, 双杠有点摇晃但情况还算好, 可以使用。有的学校体操设备缺乏, 条件简陋, 安全性能很差;还有的学校虽然有单杠、双杠等, 但考虑到安全因素, 都搬到学生不会碰到的地方闲置起来;也有的学校因为单杠、双杠、跳马以及体操垫等价格较贵, 不愿购置。
五、社会压力
跟同事请教鱼跃前滚翻教学的时候, 同事好心地提醒我教学该动作容易出现危险情况, 万一出事就不好跟学生家长和领导交代, 最好放弃。对教师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压力。
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对教材教法以及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保证学生安全和克服他们的心理恐惧, 上面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体操课一样可以上好。
一、做好安全措施
1. 做好准备活动
有一次, 一个后滚翻学习的课堂上, 几个学生晚来了几分钟, 没有跟大家好好做准备活动, 结果其中一个学生把脖子给扭了, 这给了我很大的教训。上课前学生一定要把头、颈、背、腰以及各关节都活动开, 预防损伤。
2. 布置好场地
学生之所以不敢体操动作做是因为怕有危险, 怕受伤, 所以做好安全措施是关键。比如在跳马练习中, 首先在地上垫一层垫子并把范围扩大。再次, 周围安排几个较有安全感的男生进行保护帮助。其次教师要试做练习, 以便发现安全隐患。
3. 组织好课堂秩序
要求学生认真听好教师的练习要求, 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以免出现危险。
二、克服学生恐惧心理, 激发学习积极性
1.优美的示范
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和美的享受, 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连锁反应:欣赏———羡慕———向往———思维———实践, 促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如果教师的示范做得不到位或者不优美, 则会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和完成动作的信心,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规范、轻快、优美, 给学生建立起完美的艺术形象。
2.有感染力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基础, 我往往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而在有的课堂上则是无精打采的。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
教师要把一个较难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步骤, 降低动作难度, 让学生顺台阶一步一步往上攀登, 循序渐进。这些台阶在这种逐步的教学中, 也是给学生一种解决暂时性的心理障碍的方法。
4. 恰当的保护帮助
保护帮助主要是为了能在学生练习发生困难或危险时, 利用正确的手法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体操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其次就是要培养有保护帮助他人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练习的时候给予帮助, 比如拖、顶、送、挡、拉等动作。还有语言提示, 比如“提臀”、“含胸”等。
5. 及时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准备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会出现的所有情况, 这就要靠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和对教学安排做出快速的临时调整。
总之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以上只是我的几个观点。只要方法得当, 体操课也可以挖掘体育课的多种功能和教育价值。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 改进教法, 通过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自觉消除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体能, 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主导,法律法规
根据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界定,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管理部门, 包括中央、地方及其他教育机构间的相互关系、职能权限、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基本体系与工作制度, 它既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学前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发展, 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情况和重视程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 》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也为学前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学前教育的大发展背景之下, 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并亟待解决。
1. 当代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 》颁布之前, 全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相对较低, 也就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当代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政府机构职责定位不准确、机构与人员设置不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幼儿园管理模式单一死板等问题。
1.1 政府职责定位不准确
2010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发展学前教育, 并对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职责作出一些规定, 相比以往政策有了很大进步。但是, 对究竟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及其在学前教育管理上的权责划分尚缺乏明确规定。[2]庞丽娟, 范明丽.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4) [1]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在实施过程中, 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口号, 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甚至是单一的理解为政府引导办园, 而弱化了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
1.2 机构与人员设置不合理
各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准确, 使得各级政府之间机构配置错乱, 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也就不能够发挥了。职责定位不准确后, 就使得人员配置更加的不合理了。据统计, 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编制仅有2人, 实际在编只有1人。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北京和天津还保留学前教育故那里机构外, 其他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在机构改革中陆续撤并, 由基础教育处一名同志监管, 在不少省市没有幼教专职干部, 或专职干部往往身兼数职。[2]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发挥, 是的政府这则定位不准确, 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不合理, 并且还缺乏对机构和人员设置的具体规定, 导致了学前教育管理操作性差。
1.3 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控非常的不全面, 部分省份制定了相应的公办幼儿园的分级分类标准, 也有严格验收制定与监督机制。但是这仅仅只是针对于公办幼儿园而存在的, 数量众多的民办幼儿园并没有被纳入监控的范围内。这就进一步地反映出我国在学前教育管理中, 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具体表现为, 监控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控机制的设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公办幼儿园自身在不断完善, 民办园的数量则是在快速的增加, 需要监控范围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显得更加的明显, 也成了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中的重要问题。
2. 当代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对于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也变得更为必要, 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找出解决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的办法更加必要。
2.1 政府应在学前教育事业中, 切实承担主导责任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环节、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簪和其强正外部效应的日益凸显, 其公共产品属性不断趋强。[3]学前教育事业理应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尽管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但是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职责并没有明确落实, 甚至出现了职责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 就要关注于政府职责如何定位准确, 如何将职责落实执行等问题, 并认清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明确政府主导的方向所在。政府更需要意识到政府主导不仅仅是指政府引导办园, 而应该在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中承担统筹规划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利用政策引导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准确的方向、通过规范花的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打造出先进的队伍进行学前教育事业建设、实现质量提升带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严格的督导评估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等方面的责任。
2.2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立法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是现代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 是当前破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之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迫切要求。[4]地方部分采取措施发展学前教育的作用不明显, 其关键原因就在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地位, 也要求学前教育立法中将其作为重点的考虑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 必须明确指出政府的责任所在, 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并明确各级政府之间需要协作, 并切实执行, 设有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实施与监督, 并有专职人员进行操作。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的基本保障, 会让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有所改善, 才能保障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 以及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加大财政投入, 提升学前教育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要求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简历完善的法律机制, 设置合理的机构和人员配置, 是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的关键所在。而在实际操作中, 政府的经费投入也是尤其的重要, 教育经费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到学前教育建设事业中, 已经显得并不足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充分的经费投入, 才能够让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物质动力。学前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决定其并不是一个盈利的事业, 也就更加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才能够从整体布局, 实现学前教育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刘小蕊.英国学前教育故那里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理发[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 .
[2]庞丽娟, 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3]庞丽娟, 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6
1 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非法宅基地数量较多
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中宅基地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未经批准擅自占地。第二,采取欺骗手段获得批准宅基地。第三,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手段获取宅基地。第四,非法转让宅基地。第五,占地面积严重超出标准,擅自改变农村用地面积或荒山面积。若土地管理部门不从根本上治理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将来可耕地面积的减少,但是,贸然采取措施取消农民宅基地又会与农民的直接利益产生冲突,必然会遭遇抵触情绪,所以不能采取没收或拆除等过激行为。因此,这成为土地管理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1.2 农用耕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节约意识不足
我国农村发展速度的加快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共同发展,城镇的建设脚步也逐渐加快,这就使土地和人的关系日益发生变化。从土地层面来看,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浪费,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大量耕地被用作非农作物耕地,导致农村农作物耕地面积的减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第二,从地产界和城区园林的改造来说,很多耕地和郊区的菜地都出现了被开发商购买的情况。第三,有些地方有政府干预,为了扩大城区面积和规模,加快城镇发展建设,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农村土地管理的问题。
1.3 农村土地占用承包操作流程不够合理规范
自从我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使经济基础薄弱、出入不均衡的一些地方缺少了机动的承包费,导致这些区域的负债大大增加,缺少除种地以外的收入。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农村基层干部为了提高集体经济的收入,随意更改《土地承包合同》,将农民已经承包的土地收回,严重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忽视了对个体经济的影响。而在另外一些地区,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为了中饱私囊,利用职务之便强制将农户已承包的土地进行出卖,严重损害集体土地农户的利益。他们通过一些机构对土地进行高价出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对于被挪用土地的农户只是象征性地作出经济补偿,造成农民与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农民上访事件屡见不鲜。
2 农村土地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严格审批宅基地许可权,规范审批程序
在审查宅基地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政策,每户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标。一户有两处宅基地的,必须由村民组或村委会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且事实上已形成超标准的建房用地,原则上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行拆除。对于房地产继承等原因形成的多处住宅,村民可以出卖多余的住宅,也可以维持原状,但不得翻建,房屋损坏后多余的宅基地应当依法收回。对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及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及竣工验收到场,接受群众监督。
2.2 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使广大农民对我国的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剥夺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
2.3 重视耕地使用,严格执行耕地补偿标准
对已经批准征地的地区要严格地拿出依据,保证符合相关法律程序;对于拆迁补偿的情况应做到先安置后拆迁,切实把补偿做到位,依法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随着城镇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综合全局,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保证耕地合理利用、杜绝土地浪费的情况下切实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增量、总量、存量要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方针政策,加大力度扶持农村老区,集中使用闲散用地,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对于农村征地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要及时解决,增加对农村土地资金的补偿力度,保证增值的科学合理性,严格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估价,使农民获得的补偿达到自己的预期。
3 结束语
农村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基础,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做好农村土地的有效管理、制度管理、细节管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办事,才能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基层土地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的稳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不断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使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但是随着农村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这阻碍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进程,也影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我国农村土地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随臣.推进土地调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02):56-57.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篇7
一、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可广泛推行
从我市的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看有几个优点, 一是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三是有利于大型机械耕作;四是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五是可以解放大批劳动力。从全国形式看2005年党中央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 2006年开始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2007年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改革开放, 实现了第一个飞跃, 确立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 随着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一家三四口, 种地分散七八处”的分散经营格局, 以及农村劳动力面临老龄化, 具初步统计80、90年出生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 在家务农的平均年龄将在54左右, 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千家万户小生产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传统生产方式不能与“产加销”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对接, 农业小规模低收益不能实现奔小康大目标, 等等。家庭承包经营虽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存在实质性矛盾, 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小, 土地零碎分散, 劳力、资金、技术紧缺, 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利于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更不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农民收入。因此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势在必行, 切实可行, 需要广泛推行。
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部分农户存在三个疑虑。一是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一些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不清, 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 担心流转后会失去土地。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节重, 宁愿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对流转价格存在疑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没有权威的指导价格, 特别是长期流转, 流转价格怎么增长, 心中没底。同时, 随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 大家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三是对流转年限存在疑虑。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担心回乡后怕流出去的土地要不回, 没有地种, 不愿长时间流转。而流转经营主体期望流转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 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
其次, 规模经营主体存在三大困难。一是集中连片流转难。家庭承包经营, 地块零星分散, 而各个农户情况千差万别, 一旦少数或个别农户不愿意流转, 连片规模经营就可能“流产”。同时导致大型机械耕种无法实施, 增加生产费用, 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流转期限短, 又担心农户毁约, 缺乏可靠的收益预期, 经营主体不愿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三是缺乏资金。从事规模经营前期投入较大, 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回报见效慢, 缺少有效抵押物, 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第三, 政府引导存在三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乡、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流转双方自己的事, 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加上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性指标任务, 因此工作主动性不够。二是政策引导不到位。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 但宣传不够深入, 指导不够力度。三是流转服务不到位。村集体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土地流转动态, 难以有效的为农户提供流转信息及政策服务。
三、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对策措施
1、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夯实流转基础。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并长久不变。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解决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全等问题。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保障, 为土地流转奠定坚实基础。
2、加大对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 尽可能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 优先安排。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育插秧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重点向规模种粮区域倾斜, 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有条件乡镇, 还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宣传引导土地流转工作好的乡镇和村级组织及有关人员给予奖励、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业主进行奖励, 还可以对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补助。
3、积极促进农民再就业。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整合农业、劳动、教育及企业职教培训资源和就业信息资源, 加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的信息引导、组织管理、维权服务等, 进一步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的领域和空间。鼓励农民工回乡投资兴业、返乡创业, 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规模种养业。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 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努力消除转出土地农户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流转期限对转出土地农户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 用于其养老保险自缴补助。在城乡社保体系实现一体化之前, 对转出土地的农户实行优先保障, 将城市规划区内转出土地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
【解决搁荒土地问题的调查和思考】推荐阅读:
法律监督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01-14
土地搁荒问题11-23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07-28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7
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01-07
班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10-21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中破解土地问题的思考08-18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07-19
对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就业问题的思考06-18
问题和解决措施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