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解决策略(精选12篇)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1
查阅了很多资料,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就要把握好时机, 在各个年级段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利用策略更好地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认识解决问题策略
1.1 转化的策略
转化的思想是数学上重要的思想, 转化的策略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成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小学阶段运用最多的策略之一。
1.2 画图的策略
画图的策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 在图画上整体呈现信息, 反映数量关系, 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画图包括画线段图、平面图实物图和示意图等。
1.3 化难为易的策略
化难为易的策略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的数据进行简化, 从中找到某种规律, 再着手解决原来数据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的策略是我们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为了便于例题的教学, 经常将例题的数据进行简单化, 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方法, 再建构成自己解题的模型, 它也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1.4 列表的策略
它通过整理信息, 突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思路, 规划解题计划, 使复杂题目变得容易解决。
除此之外, 还有还原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列举的策略、操作的策略、等量代换的策略等等, 我们要清楚各种策略适合哪些问题,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2 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 要让学生先审题, 比如提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能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吗?能跟同学们说说吗?”通过提问让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排除实际情境或情境图中的一些干扰因素, 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还有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的特点, 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将信息进行整理, 减轻解决问题过程的记忆负担, 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2 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策略因题型的不同而不同。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问题的性质、内容, 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 在想到的方案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比较有把握、简洁、易操作的方案来实施。
2.3 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 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解题的过程, 并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也会经常遇到一些新问题, 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 及时巡视, 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2.4 交流合作中学习各种策略方法
策略的获得不是教师简单的说教, 不是教师一味地引导, 也需要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 在交流中学到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合作中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教学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时,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 学生讨论后决定学习上节课的化难为易与画图的策略, 于是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解决问题。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假设数据, 并将假设的数据用图表示出来, 我就让不同的小组将各种不同的数据展示给同学们看, 再观察各个组所画图的共同点,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了问题, 又再次学习了化难为易的策略。
2.5 在反思总结中掌握策略
如果解决问题后, 对于刚掌握的策略置之不理, 那么学生刚掌握的策略就会如一盘散沙堆之, 在运用时也不能很好地提取出来。所以, 学生解决好问题后, 就需要反思, 在反思中对这种策略进行总结提升。
(1) 为解题策略命名: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讨论、比较, 为特殊的方法命名。 (2) 提炼策略核心: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你用了什么策略?你觉得怎样的问题可以用这种策略? (3) 解题策略延伸: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
3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
3.1 灵活应用策略
学生形成了某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 不要让学生按照某种问题模型去套题, 不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模式化了, 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
(1) 改变已知信息, 灵活应用策略。在解决了一些用策略解决的基本问题后,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已知或几个已知的信息, 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如:学了用画图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题后, 我们将“客车和货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 2小时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中的“2小时相遇”, 改成“2小时后两车还差45千米才能相遇”, 在原题的基础上将已知信息稍加改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所画的图随之发生变化, 思维也随之改变, 在不断地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 (2) 改变问题, 灵活应用策略。有时也可以将问题进行改变, 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的变化, 调整解题的策略, 在调整中灵活应用策略。 (3) 条件多余时, 灵活应用策略。条件多余时, 需要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去除多余的条件, 然后解决问题。 (4) 条件隐藏时, 灵活应用策略。其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是都告诉你哪些信息有用, 然后让你去解决问题。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去分析。新教材的问题很多都是放在一个生活的情景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隐藏的条件找出来, 然后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5) 根据生活实际, 灵活应用策略。有些问题需要学生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防止学生死套题型。
3.2 综合应用策略
如果学生能够选用合适的解题策略, 能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也是学生掌握好解题策略的标志。
(1) 解决一个问题, 同时应用几个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 我们根据问题的特点要选取合适的策略, 有些问题只需要一个策略就可以解决了, 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2) 解决一个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思考, 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最终都可以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策略。
总之, 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鲁家宝.也谈“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7 (7、8) .
[2]于晓霞.对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做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7 (6) .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2
近来,我国的海防由北到南,都出现了一些岛屿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的纷争。在东海,韩国济州道议会农渔畜与知识产业委员会当日通过条例案,将1月18日定为苏岩礁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早已虎视眈眈,并且实际控制着钓鱼岛。在南海,所有环南海诸国,都对南海提出领土要求,并且都出兵占领南海大片岛礁。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的南大门。
南海的历史与目前现状
首先我们看一看南海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有大小200多个岛礁组成,岛屿大都狭小。南海诸岛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其中面积最大者为东沙岛,面积12平方公里,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其中西沙最大永兴岛1.85平方公里,南沙最大岛屿太平岛0.4平方公里。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目前,实际控制情况是:东沙群岛,由台湾实际控制。西沙群岛,经过1974年西沙海战,由解放军控制。中沙群岛,仅露出水面的黄岩岛,目前中国和菲律宾都没有驻军。南沙群岛,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西方称Thespuyslyis-iands)位于北纬3°37至11°55′,东径109°43′至117°47′,南北长大约550海里,东西宽约650海里的海域;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总面积达24.4万平方米海里(约合82万平方公里)。南沙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能露出水面的有36个。在南沙又可分为东、西、南、中4个岛礁群。
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顾我国政府的一再声明,陆续侵占吞食了其中的一些岛屿,形成以武力非法侵占我国南沙岛屿的局面,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截止目前为止,在南沙群岛中,我海军仅守卫着永暑礁等7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我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9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5个岛礁,南沙海域的32个主要岛礁,有31个完全在他国的控制之下,南沙海域划界纠纷十分严重!
南海问题的核心:国家利益
总的来讲,南海的利益包括资源利益和战略利益。首先,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拥有产量丰富的渔场。根据中国相关部门的探测,预测南沙海域油气资源潜量为320亿吨。
其次,南海拥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我过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而原油进口中,70%需要通过海运完成,这意味着,中国有近1/3的原油进口需要通过南海,南海对于中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实在太重要了。不仅如此,亚洲的经济强国日本和韩国,进口的原油也全部从南海水道通过。
我国只有牢牢的控制住这条生命线,才能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可以对日本和韩国,形成战略钳制。同时,南海自古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侵蚀这些岛礁,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上的伤害,是不可容忍的。
正是因为南海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周边各国对南海垂涎三尺,公然抢占我岛礁,开采石油等资源。而美日英俄等国家,通过与这些国家合作取得经济利益,同时从战略角度,加紧对中国南海进行控制,在换取国家博弈筹码的同时,难免不含遏制中国崛起的险恶用心。
南海问题的成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自中国自清代末期始,积贫积弱,包括陆地在内的领土不断被列强侵蚀,无力守卫海疆。这种局面至少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9年,中国的海军建设虽有较大进展,但相对于世界军事强国而言,不可同日而语。1979年之后到,中国忙于搞经济建设,海军发展仍然缓慢。直到近十年,中国的海军建设才刚刚有所起色,新型潜艇、大型护卫舰、航母、舰载机等重型武器陆续得到发展。但与美英俄等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也就是说,从清末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海军军力长期处在一个羸弱的阶段,无法有效保护远离陆地的南沙诸岛。
第二,中国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也使一些国家有机可乘。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在外交上面所谓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固然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但是,面对实用主义盛行的国家间利益,我们的政策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性,也缺乏必要的底线。实际上我们所谓的共同开发,大多数情况下是默认了别人在我国领土上进行开发,通过允许其他国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换取别国放弃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要求。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效果并不好,在自己的领土上都没有人跟我们合作开发。像越南等国家不但开发了石油,还侵占了南海大片领土。因此可以说,共同开发的政策是失败的,必须在辅助军事策略的同时,做出外交政策调整。
第三,愚民政策所致。我们政府的宣传机构,整天都是宣传国内国际多么的好,多么的和谐,报喜不报忧。很多真相不让老百姓知道。关于南海的现状,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级MBA学员,这些学员可谓社会的精英。但是,结果非常令人震惊,绝大多数不知道中国的南沙群岛有多少岛礁,更不知道有近30个岛礁被越南占领的事实。当我把南海的一些现状和大家讲出来时,惊愕、愤怒的表情溢于言表,那种失落感,让人心疼。如果不是一个军事爱好者对国防建设的关心,如果不是现在信息这样的发达(很多网站,关系到南海的内容都是屏蔽的,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找到一些资料),我以前也不知道南海的情况,甚至幻想中沙的黄岩岛是一块美丽的岛屿,有解放军驻守(实际是露出海面的部分只有几块大石头,以前是美国的靶场,现在没有驻军)。社会精英尚且如此,普通民众就更难说多了解了。
第四,加上台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在南沙诸岛上,两岸同胞不能有效的携手保护固有领土。南沙最大的,有淡水的太平岛,现为台湾驻军,如果能够两岸共享这块基地,那么收复南沙诸岛礁的难度会大大降低。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两岸互相角力掣肘,造成了越南菲律宾等效果借机获利。
第五,大国博弈。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不愿意退出对亚洲的控制。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他们越来越害怕中国国力的强大。出于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考虑,把南海当成了遏制中国并从中获利的筹码。近年来,美国的军舰和侦察机,肆意在南海游弋,刺探我国情报,损害我国的实际利益和国际形象。
解决南海问题的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一下解决南海问题的策略。
首先,改变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一味的妥协是没有止境的。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历来是不能有半点模糊的。经济上,我们可以让渡一点利益,但是领土上,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绥靖政策。“主权在我”,就要切实去实现真正的驻军、控制,就是要在领土被侵占的时候,通过必要手段,收回控制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在自己的领土上,被他国侵犯的时候,切实有效的进行保护。并不要害怕战争,有时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巨大声望和和平。对于像越南这样的国家,既然你占领我的南海,我就占领你的陆地。迫使他不敢觊觎南海诸岛,吐出吃到嘴里不该由他来吃的肉。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则要综合考虑。两个国家都是核大国,美国不会在这些小岛屿上实行真正的军事占领。实际上,正式因为我们纵容了越南这样的小国,才使得美国有机会通过背后支持的方式,对我主权进行干涉。打掉这些爪牙,美国就没有干涉的抓手了。
当然,我们制定政策,要有全球视野,必须既要考虑现实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现在南海的岛礁该瓜分的都已经瓜分完毕了,我们到了必须做出战略决定的时候了。是通过武力收回这些领土的时候了。
其次,继续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一来穷国不一定打败仗,这一点,毛主席时代通过几次重要边境冲突都证明了。二来经济强大不一定打胜仗。过去大宋朝经济强大无比,最终被金国和蒙古骑兵所灭。而讲过初期国内一穷二白,也打败了美国侵略朝鲜。总有一些人担心打仗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并非如此。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才能铸就强大的国家。从国外看,美国经常要打仗,因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美国借机刺激经济,发大财;大炮一响,美国人都团结在总统周围。从国内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越战争,不但没有让经济停滞,还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要重视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在打造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性能先进的战略和战术武器装备。解决航空发动机的瓶颈问题。海军方面,作战能力强大的航母舰队是必不可少的。
制定相应的收复被占岛礁的时间表和作战预案。不但要打,而且要打赢;不但能打赢周边小国,更要能够打赢大国的干涉;不但要打得赢,还要守得住。
再次,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用在中国现阶段,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政府不敢打仗,很大原因是国内矛盾较多,问题较复杂。担心两国开战后,国内不稳定。依我看,国内稳定的根源不在于是否同外国打仗,而在于国内百姓对政府是否满意。当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压得大部分老百姓喘不过起来,使得老百姓对政府严重不满;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严重腐败,公信力尽失。我们的官员,有多少人整天算计怎样弄到很多钱,怎样弄到钱后不让人知道的秘密转移?有多人关心国家大计,有多少人在为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而鞠躬尽瘁呢?因此,惩治腐败,建立公正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是建立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基础。改变现有的愚民政策,让老百姓知道目前南海的局势,知道真相,万众一心,去争取胜利。
最后,解决能源供给问题。一方面,通过修建巴基斯坦、缅甸、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的石油管道,增加陆路原油供给,降低原油供给海路运输的比例。另一方面,开发节能设备、汽车,提高能源利用率。再者,加快非化石燃料的新能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潮汐能,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力度,降低化石燃料的比重。并且,建立满足作战需求能源储存库。
感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篇3
【关键词】 感悟策略;体会策略;方法优化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学期都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首先是作为学生感受、体会、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手段,其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将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必须先落实: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不等同于传授策略
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例1一课,教材是以和倍问题呈现的,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用今天学到的策略可以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在听课中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新授课的重点解发生的偏移,使课堂失去生命力。实质上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就已学习了用方程来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如果把教学定位在对解题技巧上的一种训练,那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机械式的去解题,没有提升到教材要让学生所达的应有的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新授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解题策略,教师应联系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提炼,选出最优化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新授教学时,学生尝试中会应用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学生在学习新策略的过程中,不是小猴子掰玉米,喜新弃旧,而是在不断整合、应用不同策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在新的问题中主动、综合、灵活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以六年级替换的策略例题2为例,它是一个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教学这一节内容,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感悟“假设”的解题策略。①“画图”入手:在教学例题:“鸡兔同笼,8头20脚,鸡兔几何?”时,可以用8个圆圈表示鸡的“头数”,然后在圆下添脚。发现少了4只脚,要把其中两个圆圈分别再加了2只脚变成了兔,所以兔有2只。也可以用8个圆圈表示兔的“头数”,同样的方法求出鸡有6。在直观的画图中让学生体会方法,学会方法。②“一一”列举: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五年级时就学过,所以本课就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列举,这样学生的空间大,出现了好多种形式的列举方法,有随意列举的,有从两头列举的,也有从中间列举的。在此基础上,便让学生对比各自的列举方法,让大家找出认为最佳的列举方法,进行全班推广。③数量关系:五年级就学过用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懂,但解题过程学生还没有学很多不会,所以未作重点。④公式法:让学生记住:脚数÷2-头数=兔,头数-兔=鸡。此公式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决2脚和4脚的“鸡兔”同笼类问题,有一些假设的题目不好运用。
当然,方法终归是死的,同是“假设”类型的问题,有时用“画图”法好,有时用“列举”法好,还有的时候用“算术”法解好,更有人喜欢用“方程”。教科书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各种方法都去掌握,可以选择学生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书中介绍的两种假设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学生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我们让学生的思维不断从直观上升到抽象,要力求用计算的方法来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初学的内容,有些学生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在学生的眼里它是难以理解的,是高深莫测的。实际并不可怕,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常用到这个或那个策略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灌输,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还以六年级替换策略教学为例,教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进行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课的最后以老师在肯德基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今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葛老师为小孩买了一份套餐:2只鸡腿+1杯可乐=16元,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腿多1元,葛老师吃了一只鸡腿该付多少钱?从学生熟悉的肯德基套餐引发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策略的学习更是充满了信心。
企业环境安全问题和解决策略探索 篇4
1 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
环境, 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结构有着必要的维持效应, 针对目前商业化自然环境的改造工作内容, 以及关于整个大气、水资源、土地、森林等资源在一定的能动效应发挥基础形式的前提下, 进行内部危险分布问题的研究和预测, 尽量避免对于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影响和制约, 确保在进行人力生产以及健康发展的综合水平。根据目前企业生产活动中, 引起的或隐藏的必要不安因素, 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稳定运作标准, 进行循环生产状态下的广义安全问题标准的界定, 使得结合先进安全生产技术的先进管理工作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狭义范围内的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安全生产活动的保护。对于实际大气环境的影响效果, 以及臭氧层的破坏范围进行综合观察和分析, 同时全面关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淡水资源的存量等, 进行部分地区酸雨以及废弃物运输现象资料的收集, 结合先进的安全环境事故处理方式的合理引进以及学习, 进行生态安全形态结构的修建, 环境安全的问题, 在深度结合安全以及环境因素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局部层次性问题的覆盖效果, 进行城市工业地带的大气粉尘污染破坏环境规律的探索, 使得污染物在整个活动中的产生数量以及堆积效应进行总结, 之后深入引导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进行环境安全观念的补充, 确保后期专业性的改进策略的制定和落实效果得到全面保证。
环境安全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后期发展空间, 如果内部环境改善落实水准不能达标, 在现代生态保护政策的积极扩张效应下, 必将导致企业实际发展空间的严重萎缩, 同时内部职工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碍, 对于单个内部职员的实际效益来说, 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效应, 对于不同地区的居民以及政府对其主观认识有着一定的反映效果, 随着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内容的不断全面化改善, 以及社会大众对于环境安全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结合一定规划标准的法制性强制管理政策等要素, 进行整个企业管理流程的绿色消费内容设计以及环保安全产品的补充。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活动中, 若要发挥企业自身高度的自主地位和优势能力, 就必须根据内部环境安全问题进行高度总结, 尽量减少此类问题引发的任何形式的污染纠纷, 尽量减少实际赔偿和补偿行为的费用, 保证贸易壁垒现象的合理排除,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内涵的全面贯彻, 这是提高企业知名度, 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性价值双重发挥的最有效的途径。
2 关于企业环境安全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的探索
2.1 具体改善环境安全活动内部的大众参与形态结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是目前现代企业在建立一定生态环保格局的前提下, 进行自我发展空间规划的最主要前提。根据目前不同企业内部环境教育培训以及环保产品生产流程的现状进行全程细致观察和分析, 确保内部废物循环处理的高效清洁效果和经济价值, 保证在实现基本公平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质量安全指标的制定,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发展程度水准以及基础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 针对社会内部的教育部门进行中小学生必要环保知识的传输, 结合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划方向, 进行实际环境保护行为在内部学生群体意识结构的补充, 使得后期的专业性企业管理安全效能可以自主发挥, 实现全面经济效应和生态维持能力的综合巩固水平。结合实际政府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生态绿色活动要求的追加以及强调效应, 进行干部、党员以及职工的环保法律意识培训, 使得相对标准化的安全流程界定标准, 在实际企业计划生产以及验收工作的完美搭配和积极监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积极概念引入, 也是对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保护途径, 可以结合内部先进的激励制度原则, 进行内部典型单位管理人员的良性环保工作竞争, 对于表现优异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奖励, 注意日常环保观念的全面宣传;对于企业活动中的电力运转规模以及生产流程进行总体分析, 使得整个企业自身涉及的主体参与以及规范环境的行为能够准确落实,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同单位内部高效的落实覆盖效应, 能够得到稳步提升。
2.2 建立一定格局的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实际企业需要加强的保护环境手段以及有效的管理工具应用方案设计的主体要求, 进行一定标准在环境经济双重因素的有效协调, 具体提高企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管理的能力, 保证全民支持效应下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不断扩张。结合实际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单位认证的主要数量, 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的实现效果, 进行企业知名度的联系效果探析。当前企业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 是根据实际污染源的达标效果, 以及合乎法规的末端治理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企业要想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效能, 结合整个管理工作的过程智能转变方式以及环境达标额度进行充分界定。主要可以根据专业技术以及学习活动的进展频率, 进行基层领导体系的安全环境意识的贯彻, 同时扩大到单位职员的个人意识之中。在保证每位职员先进的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思考过程的前提基础之上, 进行企业实际面临环境问题的挖掘, 进而影响后期改进行为的改善;可以利用单位部门的实践获得活动经验进行试点的设计, 保证逐步推广效益的覆盖。按照这一标准的实施水准, 以及污染物的具体排放情况进行污染事件具体减少的策略制定, 注意内部开支的合理控制, 保证环境安全保护工作的主动意识。
对于突发性的环境安全事故, 由于没有专用的排放渠道, 这种情况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发展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所以针对企业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主要结合环境监测人员的高度知识培训, 并主动加强先进、快速的监测仪器设备, 使得关于临时发生的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污染范围等总体危害效果进行总体判断, 确保受害人员的及时救治, 保证内部污染源的有效截断, 确保隔离工作的有效价值, 进一步防止污染扩散现象的发生, 保证内部经济损失的合理控制。目前企业进行环境监测处理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内部达标的实际准则进行后期环境管理体系的改建, 使得关于环境污染事故的最大实现效益能够积极贯彻。
3 结语
我国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结合经济性原则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念等进行综合考虑, 使得必要内部潜力效能等得到积极发挥, 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高效连接, 保证人民正常生活质量以及秩序的维护效应, 促进综合企业发展形势的长期稳固优势。
摘要:现代化多元经济格局的影响下, 使得内部必要的环境安全问题在不同企业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实际安全环境的主体结构因素, 以及必要参考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并结合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细微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监督、记录, 确保相对合理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环保效应的全面覆盖, 实现后期解决方案以及策略的高度制定, 促进国家现代综合经济发展格局形势效应的不断壮大。
关键词:企业环境安全,发展问题,经济性原则,价值效能,改进策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印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1, 12 (6) .
[2]刘冬峰.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北方环境, 2011, 21 (7) .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5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有效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影播法、图示法等方法。行动研究法注重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影播法注重历史影视资料和图片、地图的收集整理,将真实的情境创设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记住知识。
通过认真研究、学习何克抗教授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我认为研究课程整合应遵循他提出的五项原则,并依据此五项原则进行研究,整合教学如下: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因为整合的过程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其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求我们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密切注意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资源)的地位与作用。我的做法是改变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学生不是主体,老师依然是主体,就不能说该节课已达到了整合的目标。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多媒体既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趣的激励工具)。我们传统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的两大类教学设计,两种理论皆各有优势和不足。我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方向),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自主)。通过新型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不能把它只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作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工具,历史课程的每节内容整合,始终如一地坚持该主要环节。
4、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影视记录片、图片、地图等资料的收集,这是实现历史课优化整合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丰富的真实的高质量的反映中国近代史各阶段、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原始记录、历史影视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的收集,就无法实现“展示历史情景”,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能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因此,我认为,收集
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源,主要由教师收集,也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教师收集,一般方向明确,而学生收集,可能大海捞针,方向、坐标不明,费时费神,但通过教师指引学生收集的方向,就能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其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得到开发。说到底,收集的历史资料,必须经过精心筛选,方能插入到历史教学的电子课件中去进行整合,或者将整理的资料放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观看后,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
5、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常规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之范畴,但我认为它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策略。这是因为后者往往只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涉及若干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我的研究方法是将各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将其变成一种趋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尽管以展现历史情景为主要方法,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融合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我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能将其简单化。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学模式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研究、学懂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最值得我们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它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整合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创设
一、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历史课的整合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即:
(1)通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培养学生的四大支柱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
二 2002年9月,我校历史教研组申报并承担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情景、优化中国近代史教学整合》的课题,通过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在研究试验中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本课题主要通过“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原则,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设计与整合,利用制作的电子课件中的影视资料、图片、地图及其图版模式贯穿始终,使理论性知识化难为易,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鉴别能力,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其学习难度,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贯穿始终,达到了教学预期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2)在研究中,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及周边学校同仁们的认同。
(3)整合教学模式示意图
1、确定各节主题,展示历史情景。教师确定学习主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展示历史情景,通过影播法真实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记史实,引导学生学习。
2、提出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教师要依据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问题,课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学习。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形成“生生互动”,同时不能放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历史情景的真实并展现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解决教材上难以理解而提出的问题。
4、交流掌握,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以后,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自我对知识、规律的小结和互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归纳,以利于学生的智能迁移形成。
5、迁移应用,拓展创新。新知识掌握以后,要将所学的新知识迁移应用,并在课后进一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合历史教学的作用
1.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电教手段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呢?通过实践,答案是肯定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2.整合历史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历史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性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和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表述,更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3.整合历史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4.整合历史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视觉性原则
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视觉性。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采取纯听觉讲授,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可以多渠道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新文化运动》中讲授内容至北京大学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时,插入《百年中国》中体现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后学术气氛为之一变的视频材料,就能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这个观点。
5.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影视资料的严谨性、真实性、生动性,以便学生接受和教学操作。精心设计教学课
件,特别是图片、地图的应用,应该让地图“动”起来。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往往是静止的教学挂图等,而信息技术通过Flash、3DCool等软件技术就能使地图变“活”成为可能。因特网上和《百年中国》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中国近代史现代教学资源。我们利用其资源制作《红军长征示意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长征的重要经过在闪亮有序的红箭头中有序登场,将整个长征过程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刻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遵义会议召开,更使学生认识到中共的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的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同时从中感悟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整合历史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因此,本文将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加以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体育教学
当前许多学校在思想觀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一味地追求分数的高低,忽略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内“唯分数论”,这些思想观念都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行,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由于学校领导和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导致了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热情度不高,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体育教学课被其他的主科课程所代替,体育课教学形同虚设,而且即使上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也大多只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很少教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
2.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单一
研究表明,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在某些学校内,学校体育操场范围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老旧匮乏,导致了教学方式更加单一,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热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只局限在教材上,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兴趣爱好,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新型的体育项目,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对社会流行的运动比较感兴趣,比如街舞,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这些流行因素,所以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由于学校和学生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一些体育教师也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讲课敷衍了事,使得体育教学形同虚设。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没有资金聘请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而是请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替代,这就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跟不上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1.强化体育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硬性要求,并且把体育课程纳入中考课程,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使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明白体育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体育教学的乐趣,热爱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枯燥地讲述理论,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展示方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教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开来,使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使得体育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在体育课上适当地安排体育游戏环节。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的游戏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3.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学校要使体育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聘请一些师范大学毕业的优秀的体育教育专业性人才,还可以定期组织举办大型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等,激发教师热爱体育教学之情,进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件辛苦的教学课程,教师还承担着保护学生健康安全的责任,所以,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体育教师的待遇,重视体育教学的教学成果。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还可以增强体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体育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教育事业,因此,要动员全社会重视体育教学,针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道路来,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美娜.试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J].现代交际,2014(7):134.
[2]蒋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237.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7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中体育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得以提升, 篮球运动由于有极强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以及强身健体功效深受高校学生欢迎, 但是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 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问题越来越明显。 为了让高校篮球教学发挥课程对于学生观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拼搏精神提升的重要作用, 剖析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其解决策略已经刻不容缓。
2、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2.1、教学理念和思想传统
由于各高校的教育思路和做法各有差异, 对篮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学生体魄, 提升学校学生的篮球竞技能力和成绩;第二, 具有一定德育功能, 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冲劲。这些观点都对教学有所帮助, 而且各种思想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但是, 有些篮球教师思想观念较为陈旧, 仍然片面强调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的训练, 忽视意志力、情感、运动精神的培养, 导致学生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 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2.2、教材内容和建设落后
篮球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必备材料,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教材的选用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有的高校使用高等教育统编教材, 有的则自行制定授课教材, 然而一些自行制定的教材容易出现整体性差、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 通常仅包含理论知识、技战术训练等内容, 较少包含运动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内容。由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以技能为主, 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重视不足。 这种不全面的篮球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关注, 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有的学校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支持, 场地不足和器材老化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原因还是目前资金投入不足。
2.3、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
目前, 我国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中, 基本延续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 学生观看学习的方式, 从基本姿势和步伐等基本功学起, 逐步学习控球、运球等技术, 最后还带领学生进行战术配合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模式化特点, 不能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变化进行革新, 而且这种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忽略了篮球运动本身的对抗性、竞争性特点, 由此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篮球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三基教学”, 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延续,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不利于学生意志、情感的熏陶和培养, 也不符合现代体育的教育目标。
2.4、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程考核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对教与学的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当前大多数课堂中, 教师遵循传统的考核标准, 从理论知识、出勤情况、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但是在此评价体系中, 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所占比例过低, 致使学生对篮球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 从而在日后的篮球学习中始终存在战术战略运用水平偏低的瓶颈问题。在课程评价中, 对技术技能的考核所占比例过大, 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不能体现学生差异化的个体状况。 因为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异较大, 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制定合理考核体系, 而不应忽视学生主体需求, 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因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成长, 并非仅关注部分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 我们一旦采取统一标准进行衡量, 就会挫伤部分运动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无法从篮球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定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2.5、师资缺乏或结构失当
当前, 很多学校的篮球教师师资水平也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达成。主要体现为:首先, 学历层次不能满足要求。当前高校篮球教师大多拥有本科与研究生学历, 极少有人拥有博士学历, 而且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也不尽如人意, 这使得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弱, 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其次, 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在教学中各具特点和优势, 例如男性教师理性、刚强、开朗, 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女性教师感性、细腻, 善于与学生交流。但是在实际中, 男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教师, 这对于女学生进行篮球学习尤其不利。
3、解决高校篮球教学问题的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运动以健康为重要目标, 篮球教学也不例外,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要求的有效举措, 对于促进全民终身体育也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高校在体育课堂上要把健康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每个高校的篮球教学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的设施条件, 既要给学生创造最好的运动条件和体育教育, 又不能脱离学校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加大理论课教学课时, 提升学生的篮球理论素养, 并保证篮球教学课程数量应该至少安排3 个学期。
3.2、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和优化教学的硬件环境
高校篮球教学的教材选用可以较为多元化, 但地方性教材必须融合高等教育统编教材的指导精神, 这样才能结合地方实际, 编写出更加符合教学需要的教材, 促进本校篮球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为学生播放篮球教学片或比赛片段视频, 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和团队配合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并在欣赏过程中激发自己对篮球的热爱, 增强学习的动力。各高校还应为篮球教学提供硬件设施保障, 这是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只有如此, 才能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锻炼环境。
3.3、创新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篮球教师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 用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游戏教学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设计一些小游戏, 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使用, 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第二, 头脑风暴法。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更适合理论课教学, 师生针对某个问题开展创意讨论。实际上在技术教学中, 这种方法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战略战术水平, 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第三,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是当前高校课堂中广为应用的工具, 篮球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展示效果, 尤其是使学生观看经典比赛视频, 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 深入理解篮球配合的精髓。
3.4、规范教学考评,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进行培养
科学的考核机制应包含较为全面的内容, 在目前已有的考核内容中, 应增加对体育兴趣和意志等因素的考核, 不仅要看考试的结果, 还要看课堂的表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考核,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努力的成果, 进一步增强运动的兴趣。避免出现在统一标准下, 部分同学“吃不饱”, 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考核中来, 让他们开展有效的自评和互评, 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增强教学效果。
3.5、增强师资力量, 加强高校篮球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不仅能够落实好学校的教育目标, 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可以自主设计合理的课程方案。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一, 优化教师结构。在人才引进环节扩大女性比例, 逐步改善男女教师比例, 让更多的女性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发挥作用。 其二,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为教师的培训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 高校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做法, 立足校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技战术教学水平, 拓展教师的知识面,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4、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高校篮球教学因为还处于教学改革的过渡期所以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 但是篮球教学对于学生观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运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者应该针对篮球教学的现状问题积极探讨改革措施, 为更好的推动高校篮球教学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宝刚.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05.
[2]马怡冰.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08.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8
一、透视《标准》与教材
1. 解决问题“形虽散而神不散”
毋庸置疑, 教师上课前需专心研读《标准》与教材。首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对解决问题的目标作如下描述: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单独提出, 表明不仅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而且还作为必须实现的目标, 这也与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
其次, 通过对使用的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分析不难发现, 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均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 取而代之的是将“解决问题”以单元形式或问题探究形式分布于各年级教材中, 并且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教材紧靠《标准》的内容设计, 与《标准》相辅相成, 改变了过去教材应用题重“数量关系”而轻“应用能力”的一贯面貌, 既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生活化, 又打破了应用题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旧局面, 丰富了情境创设, 突出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 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当然, 由于《标准》将“解决问题”单独提出并且现行教材中“解决问题”内容形式“分散”的特点, 教师教学时需进行整体思考。
仔细研读《标准》、教材, 把握好解决问题教学的结构体系, 抓好解决问题教学具体学段的主线, 做到有教必备, 胸有成竹。
厘清教学思维脉络, 合理扬弃以往应用题的单元教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套路, 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
情境的创设与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应具有数学上的契合点, 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势, 教师课堂自主拓展应便于学生探究学习, 努力朝着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方向发展。
注重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与整个义务教育各学段数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化并且使应用回归于生活。
2. 问题解决“要求虽高而非高不可攀”
1978年,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在知识目标中, 代数初步知识首次下放到小学, 此时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 课程名称也由“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在能力目标中, 明确地将“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 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 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应用意识要求逐步提高的表现。不仅如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上倡导“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问题的障碍性和探究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以往的应用题虽有障碍性与探索性, 教材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也基本合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 也就是说, 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但与解决问题相比较, 应用题却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境分析的“路障”设置, 纵然学生通过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计算求解得到了答案, 但免不了有纸上谈兵的嫌疑。的确,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后学会了如何计算、如何作答。并且有数据显示, 我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MO) 中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有没有真正提高呢?回答是否定的, 不少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
其次, 尽管解决问题增添了学生理解问题中图形、文字等表达与形式上的困难, 但是丰富的问题情境, 更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例如, 山东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统计部分创设了“我换牙了”的数学问题情境。从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讲, 教材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遇到的真实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来创建问题情境, 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空间的关注度, 同时既增加了数学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讲, 教材中问题解决的设置, 使学生经历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无意义的机械训练。
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 以《标准》为准绳,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 拓展教学探究空间, 扩大问题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问题认同感, 激起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兴趣, 主动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 又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因此, 教师应提出与问题解决教学相契合的数学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之所在, 并发自内心的想要解决问题, 达到认知理解的新局面,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聚焦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相比较, 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创设实际情境, 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压缩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16页关于“0”的教材中, 通过图画中小白兔采蘑菇、拔萝卜的具体情境, 适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直观形象地将“0”与“没有”联系起来。教材中, 内容与情境创设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 因此, 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 创设合适问题情境。在教学“0”的认识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 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 学生可能会回答“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天气预报中有0”“旺旺果奶上有0”……这样便能把本来单纯的数字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之产生亲近感,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摒弃不合理的分类型、套公式的做法, 在不脱离原来基本结构与基本变换的基础上, 着重掌握基本数量关系, 发展数量关系的基本复合, 贯穿基本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正确应用, 而不是背诵或复述某个概念的抽象意义。”因此, 教师不宜过早地用统一、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 更不能将数量关系式生硬地塞给学生。
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数学模型的抽象也没有追求程式化的表达, 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 数量关系的理解,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基本数学思想的贯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只不过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所感悟, 并能应用具体情境来进行表达。
三是恰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要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既有非常规性问题, 又有应用型问题, 其解题形式也无固定的章法可依。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 也注定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时须着眼于具体的问题情境,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常规性问题的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基础性较强, 教师自身良好的数学专业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准确性以及表达的趣味性、严谨性、准确性, 既使学生乐在其中,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数学美”。
三、洞悉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解决问题”在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同时,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内涵之一。那么, 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目标呢?
周玉仁教授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 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 并在实际中检验, 这是第二个转化。”笔者认为, 因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转化的基础上, 还应该完成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第三类转化, 即解题策略与算法多样化的转化。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画图策略时, 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 教师应把握三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 找不到问题所在、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 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 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 理解题意、抽象出问题、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 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 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第三个时机是当学生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中的一类画图方法时, 提示学生根据问题的情境思考有无其他的画图策略, 也能解决问题本身。把握这三个时机对于学生完成解决问题转化极其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教师更多以列式计算来呈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是由传统应用题封闭的结构特征与追求程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如今, 考虑到《标准》理念的更新、教材结构内容的改变, 教学时,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3-67页教材内容:
例1、王大叔用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 最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 住3人间和2人间 (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 ,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对于这样的问题, 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就不太恰当, 然而如果采用列举法、穷举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理念”的变化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 可以让学生先表述解题思路并提出问题, 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交流, 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促进思维发展, 并通过学生的思路反馈,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 逐步解决问题。当然要完成“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正确引导以外, 还应该把握好时机, 加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 做到“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自然、自觉地完成转化。
《标准》的实施, 使得解决问题的目标理念改变, 教材形式、体系格局改变, 内容名称改变 (“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 促使人们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从操作应用技术层面得到提升, 使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 关注生活实际, 并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促进数学的生活化, 并且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愉悦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 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4) .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9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项繁冗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早些时期, 根据思维过程的时间段来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划分, 主要以问题解决主体为始态。问题解决即是认知操作的过程, 将问题由最初状态经过中间状态进而指向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者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搜索出相应的算子, 从而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可以总结为五个阶段: (1) 发现问题; (2) 表征问题; (3) 选择恰当策略; (4) 应用策略; (5) 反思总结。
二、化学问题的表征及其形式
(一) 化学符号表征
所有的问题开始都是在脑海中表征形成的, 如果在问题的旁边标下相应的符号、数字等, 对问题解决具有很强的辅助功能, 同时问题也会变得清晰明了, 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并突破最初在脑海中形成的不适合表征的约束。如学生在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哪种物质做还原剂, 哪种物质做氧化剂时, 可以利用标化合价和双线桥法轻松判断出来。
(二) 绘制图表表征
事实上, 我们在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 可以利用绘制图表的方法来表征问题。图表可以清楚地显示信息之间的关系, 呈现信息递变规律, 一目了然,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平衡这一阶段, 学生很容易走进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误区。但如果将其绘制成图表, 学生的思维将随着图表发生扭转, 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 立体模型表征
在学习化学中涉及到很多空间结构的概念, 有的学生只形成了物质的平面定性思维, 在对有关物质的空间结构上没有确切的概念。那么, 怎样形成定性思维的转换呢?当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用实物模型来对问题进行表征。例如, 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硅是什么结构, 如果这时候学生只画出了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那么学生就容易认为二氧化硅为四边形。但是, 当学生看到二氧化硅的空间结构示意图时, 便会从平面定性思维转换为立体思维, 很容易地判断出二氧化硅的四面体构型。
(四) 化学实验表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离不开实验, 中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对相应的化学知识产生概念, 并巩固所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溉化学的理论知识, 学生对有些概念会难以理解, 而通过实验, 使理论转变为实践, 将其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可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 实验也是化学问题表征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原理是什么?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各种假设, 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并且运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从而得出结论。可见, 利用实验表征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建构化学知识, 还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中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策略
(一) 逆向思维策略
在解决化学问题中, 有些问题按常理解决, 反复斟酌都难以找出答案, 一反常规的逆向思维有时却会发挥奇特的效果。逆向思维策略就是指保持问题的起始状态不变, 变更问题的目标状态, 将其一步一步向后逆推, 直到推到起始状态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需要注意的是, 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并不是绝对的, 利用逆向思维和顺向递归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它使得问题解决简单迅速。
(二) 尝试搜索策略
所谓尝试搜索策略是指问题解决者针对问题先找出敏感词, 在自己形成的问题空间中找出对应的答案, 并完整地解除问题的一种策略。问题解决者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同时, 还能形成一个高效的问题解决空间, 高效就是指在搜索敏感词的过程中能准确匹配出相应的知识, 并且整个过程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显而易见, 要想高效、准确无误地运用此策略, 其影响因素均与问题解决者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存含量、学习品质等相关。
(三) 目标分解策略
我们往往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 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时我们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将问题分解为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子问题, 即将问题的目标状态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目标, 进而对子目标逐一进行解决, 获得最终目标的策略称为目标分解策略。需要注意的是, 在目标分解之前, 一定要理解整个问题, 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子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对子目标逐一实现后, 要把每个子目标所得到的结论归纳总结化为一个整体, 进而得出问题最终的结论。例如, 向Fe2O3铁屑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至固体完全溶解, 所得溶液中不含Fe3+, 而产生的Fe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铁和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利用目标分解策略, 对题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逐一列出来, (1) Fe2O3+3H2SO4=Fe2 (SO4) 3+3H2O (2) Fe+2Fe3+=3Fe2+; (3) F e+H2S O4=F e S O4+H2↑。将这三个方程式叠加即可得到F e2O3+2Fe+4H2SO4=4Fe SO4+H2↑+3H2O。由此可以得出物质的量之比为1:2。
问题表征及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是决定问题解决成败的关键。表征问题时, 要注意提高表征的层次, 寻找适当的表征问题的方法;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时, 要注重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 以使教育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 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勇.化学符号在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研究[D].扬州大学, 2006.
[2]俞巧红.中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时思维过程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7) .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10
钢结构住宅是现代建筑中综合考虑美观和效益而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 与其他材料相比, 钢结构在功能、施工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绿色环保材料, 适合作为目前住宅发展大力推广的新形式。但是, 在钢结构住宅结构的设计施工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的现状
2.1 钢结构住宅的定义
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主体结构体现在一般分为钢框架结构体系 (见图1)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见图2) 、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和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2.2 钢结构住宅的主要特点
一般情况下, 在梁高相同的条件下, 钢结构的开间要比混凝土结构的开间大50%左右, 所以钢结构体系的建筑布置可以更加灵活, 为住宅空间的搭配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这种大自由度与高建材强度的结合基本就是钢结构住宅的最大优势[1]。
根据实际情况, 在某住宅小区的结构前期设计方案中, 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综合体系的比较下, 得出以下结论 (见表1) 。
通过该比较可以看出, 虽然钢结构在具体应用中造价成本较高, 但是造价比和建筑重量等因素都远远超出单纯的混凝土结构。在经过详细的论证之后, 钢结构的应用被通过, 以下是该小区的钢结构住宅的最终设计方案。
2.3 钢结构住宅在河北省具体可行性
目前, 河北省的建筑行业发展还比较粗放, 要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要求, 就必须进行住宅的统一产业化, 钢结构住宅所需钢材一般都是产业化生产, 符合建筑业产业集群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要求, 能成为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推动技术。
钢结构住宅的另一个优势是施工工期较短和施工所需人员少, 有效地节约了劳动成本和劳动力, 为经济发展转型做出了较大贡献。
3 钢结构住宅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3.1 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
根据2001年原国家建设部印发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技术导则》, 钢结构住宅在初期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遵守以下规范。
1) 总体设计方面:钢结构住宅建筑应该满足标准化、定型化、多样化和通用化的原则, 在钢结构住宅的各部分设计中应该严格做到模数协调, 在总体设计方面追求钢结构建筑的建筑、结构、水电暖气综合设计的原则。
2) 平面设计方面:应该充分体现钢结构设计的系列化原则, 充分适应钢结构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应用, 要做到标准化与多样化组合的结合, 实现多样模块化以应对多种建筑情况, 考虑梁、柱、楼板等实际情况进行钢结构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 充分适应钢结构住宅个性化、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需要。
3) 竖向设计方面:楼板构造的选型应该充分考虑到受力、隔音和管线布置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层高, 在管线铺设方面应该尽量使用空闲的空间来集中铺设管线, 易于管线的维修管理等。
4) 围护结构方面:围护结构应该对抗震性能和连结性有较高的要求, 围护结构的墙体应该采用轻质且高强的墙体, 确保隔热、保温、隔音、防水、防火和防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能, 对墙面涂料也要有较高的要求[1]。
3.2 钢结构节点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 铰接点的形式较为简易, 施工也较为方便, 但是它会使梁跨中弯矩加大, 从而增加建筑的钢材用量, 刚性节点形式复杂, 但是对钢材的利用有所节约, 与之相比, 半刚性节点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特性, 应用较为罕见。根据实际情况调查, 在选用钢结构进行住宅建筑的企业中, 半刚性节点的应用率仅为10%, 说明它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3 钢结构建筑墙体材料的选用
钢结构的特点是轻便、灵活, 所以在墙体材料的选择方面, 要符合其特点, 不适合采用黏土砖等质量较大的材料, 而应该采用空心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和压型钢板与轻质保温材料组成的符合墙体或者CS板、OSB板等。这些轻质材料的防水和放渗透能力都比较好, 保温效果也很好, 施工较为简便, 作为建筑墙体的强度也足够。在墙体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连接件的详细参数有所规定, 以减少施工的复杂程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详细的参数也有利于提高设计的精确性。
3.4 钢结构建筑中的厨卫设计
厨卫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厨卫设计比较考研钢结构设计的钢材防腐蚀和防水能力, 钢结构住宅设计中, 结构防水比较实用, 框架结构体系要把卫生间和厨房放到核心筒内, 其他的结构体系则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3.5 钢材的防火问题
钢结构虽然有着各种优点, 但作为一种常见的金属, 它必须要考虑防火、防水和防腐蚀的问题, 钢材的耐腐蚀性、耐热性都比较差, 一旦被热源、腐蚀源或者水源靠近太长时间, 就极易产生问题, 对钢材的承载能力产生一定的损伤。以一般的建筑用钢材 (Q235或a345) 为例, 在全负荷的状态下, 失去静态平衡稳定性的温度极值大约500℃, 在300℃以上时就会产生一定危险, 如果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 火场温度大约800℃以上, 钢材结构远远达不到防火要求。
钢材防火措施中较为常用的是防火涂料或者在外面包裹混凝土等, 而事实上这就丧失了钢结构本身的优势。合适的钢结构住宅的防火措施可以分为主动防火措施和被动防火措施, 主动防火措施一般有防火探测和警报系统、消防喷淋系统 (气体、液体、泡沫灭火) 、防火隔离区等, 而被动防火措施则主要利用各种技术对钢材的防火性能进行强化,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形式:使用外包保护层对钢材进行保护使其耐火性增加的外包法, 外包法一般有实体外包 (如混凝土外包) 或者板材外包 (如防火石膏板外包) 等;利用膨胀材料使钢材在受热时材料产生膨胀, 以形成一层耐火保护层;将钢材设计成空心注水也是防火的良好方法, 可是这种方法的造价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 不适合广泛应用;或者把钢结构屏蔽在耐火材料建造成的墙体中, 但是这会导致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有所减少[3]。
3.6 钢材的防腐蚀和防水问题
钢材防腐蚀和防水的问题重点都在于在某种环境下保护钢材不受极端环境的影响, 从而产生恶劣的形状变化, 所以两者之间有一定互相参考的元素。
钢材本身在酸性或者化学气雾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腐蚀, 从而影响建筑的质量安全, 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特殊耐候钢, 但更多的情况下, 还是要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建筑成本。
4 结语
住宅设计中钢结构住宅是建筑结构设计发展的趋势, 目前, 钢结构住宅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广大的建筑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和建筑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钢结构住宅在现代注重建筑安全的大环境下应用越来越普遍, 其设计方式和设计理念也跟随着建筑科学的进步有了较大的改善。论文探讨钢结构住宅的几种主要设计方式和在这些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探讨在现代建筑科学的情况下所能给出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设计,住宅设计问题,钢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范鹏飞.钢结构住宅的特点、结构体系与发展应用[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1.
[2]詹瑜.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11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现状 解决策略
一、背景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21世纪的人才更应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重结果,轻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机土壤。不仅如此,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这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争取成功。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的目的。
二、现状
为了方便,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分组采用按座位“分段”,将学生组成固定的小组,让固定的小组长负责小组学习,这样极易限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引发合作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造成合作伙伴之间出现逆反心理,加上学生间缺乏必要的训练与默契,当问题或意见产生分歧时,矛盾便会升级。如果老师让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主分组,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多数学生喜欢选自己圈子里的小伙伴合作,一些特殊学生甚至没有哪个小组欢迎他们的加入。活动中明确任务后,要设计某方案、制作某作品等,各种原因导致小组成员内出现干的干、看的看、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等局面,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
三、解决策略
笔者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受益,相互取长补短,积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成立学习小组,构筑合作基础。
刚开始,学生还不会合作,甚至没有合作意识,或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这需要一个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实行两人合作。以后陆续过渡到三人、四人或者六人,而且由教室走向校外。小组的成立,可先由老师安排,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标准,再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生做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选组长开始可由教师指定,一段时间后,就不要指定了,要引入竞争,干得不合适的小组长就要辞职。小组初步成立后,教师开始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养: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分享,等等。会倾听为学生能开展小组讨论、能接受同伴的不同见解打下基础;会赞美让每个学生都自信,且能尊重、欣赏同伴;会分享让每位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我是江宁小导游”综合实践课上,笔者根据学生要研究的内容和子课题,分别成立了有当地五个具有代表性景点的研究小组,在毛遂自荐和民主推选的基础上确定了小组长,有的小组还邀请笔者做他们的指导教师。在自愿组成小组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成了“抢手货”,有的学生成了“弃儿”,有的刚过了一会就改变主意重新组合。这是学生交往合作中很正常的现象,同时是对学生进行合作交往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笔者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和学生们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合作;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受欢迎,大家不愿意和他交往合作;怎样做才能受别人欢迎;在和别人交往合作中有哪些技巧,等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一个个研究小组组成了。
(二)合理分配小组,创造学习环境。
1.了解学生。
在一次综合实践“花样跳绳”起始课上,当将跳绳的各种花样让学生按兴趣选择小组时,个别研究小组只有一个人,有的多达十几人,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将人数多的小组在细分成2-3个研究小组,笔者也不例外。此法是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不足,但对于那一、两个人自成一组的学生,接下来的研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思前想后,原来是笔者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了解所致的。一味让学生按兴趣选择学习合作小组,会导致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2.各尽其能。
教师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成功开展,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在民主的基础上应有所调整,达到结构的合理性,这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微调。因为活动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做交流;擅长动手的进行实验操作;没有特长的观察,这样,记录员、解说员、操作员、观察员分工既明确又合作,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此外,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觉到我能行,我在小组不可缺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因此,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为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统筹分配。
在活动进入搜集、查找资料阶段时,笔者就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引导学生在组际微调,合理调配小组人员,为力量薄弱的小组调配骨干成员,协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能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三)组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提高。
普通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容易使小组之间产生对立,或为了得到老师的高分而曲解了竞争,这时,教师要摆脱“决策者”或“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协调者”,使学生的合作任务成为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协调者”,要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引导学生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打破各小组间的信息壁垒,小组任务要排除外在的动机,如获得加分等。各小组要相互分享信息,交流学习技能,介绍学习经验,使小组合作实现广义的各小组间的合作。
实践证明,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活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是互相学习、促进的过程。这有利于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共同发展,照顾不同的学生。小组内成员配合更加默契,小组间成员取长补短,学生在友善、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四)开展多维评价,鼓励全员参与。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应以群体评价为主,坚持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的原则和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最终目标。如果合作归合作,评价归评价,合作时是集体智慧,评价时却是个人才能,这样就会顾此失彼,势必打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合作之星”、“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和“集体智慧奖”等。评价也可分层次进行:小组内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等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当然,对于那些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我们也不能吝惜真诚的表扬和赞许的目光。只有既兼顾到个人,又照顾到小组整体,才能确实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定向,增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最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开发潜能的平台,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增长了学生的智慧,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积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小组合作性学习已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刘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
[3]马智馨.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小学),2012.
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12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 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 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 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 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从方程的观点看, 只要有x、y的二元一次方程就可求出x、y。于是转向求x+y=cos (α-β) , x-y=cos (α+β) 。这样把问题转化为下列问题:
求cos (α+β) 、cos (α-β) 的值。
从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所求和条件之间的联系, 这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 审题能力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 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 在高考数学试卷中, 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 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例:某分公司经销某种品牌产品, 每件产品的成本为3元, 并且每件产品需向总公司交α元 (3≤α≤5) 的管理费, 预计当每件产品的售价为元 (9≤x≤11) 时, 一年的销售量为 (12-x) 2万件。
(Ⅰ) 求分公司一年的利润L (万元) 与每件产品的售价的函数关系式;
(Ⅱ) 当每件产品的售价为多少元时, 分公司一年的利润L最大, 并求出L的最大值Q (a) 。
解: (Ⅰ) 分公司一年的利润L (万元) 与售价x的函数关系式为:
在两侧L'的值由正变负。
答:若, 则当每件售价为9元时, 分公司一年的利润最大, 最大值Q (a) =9 (6-a) (万元) ;若, 则当每件售价为元时, 分公司一年的利润最大, 最大值。评述:本题考查函数、导数及其应用等知识, 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题的解答中, 学生若没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 正确解决此题实属不易。因此, 建模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 立足教材, 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
我们认为, 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 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教材的研究, 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 发现新问题, 采取新方法、新策略, 打破旧框框, 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
2. 重视通性通法教学, 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 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它是一种数学意识, 属于思维的范畴, 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 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3. 加强应用题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 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是考查的重点, 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
4. 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必先理解题意, 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 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 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
5. 重视解题的回顾。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解决问题以后, 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 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6.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改下教学内容多, 抽象性、理论性强,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 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 使一些学生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然尤其重要。
【问题和解决策略】推荐阅读:
问题解决策略11-05
问题与解决策略01-18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05-2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07-13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10-31
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06-04
解决问题的策略五下08-25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12-08
探究性问题的解决策略07-02